论文投稿百科

心理健康认识小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9:08:34

心理健康认识小论文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篇二:《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摘要: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 学习方法 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 人际交往 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 心理 健康知识 ,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6]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7]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教育研究出版社,2003年出版。 [8]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教育研究出版社,2001年出版。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篇三:《对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摘 要: 只有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 思维方式 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 文章 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 总结 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1000字 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认识和心得 4. 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两者间的关系探讨论文 5.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1000字 6.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目标主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对该课程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是当代社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其次,要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那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使其能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

那么,如何对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 措施 与方案。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掌握心理素质相应知识,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 方法 ,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特别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人们尤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发展。

有两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双双考上了重点大学,在所有人都期望他们能有所作为时,却惊闻其中的一位已退学,为什么呢?原来林同学入校后,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际,因自己来自农村深感自卑,在自我、父母的压力下日渐消沉。最终,精神恍惚,成绩快速下降。在某次考试中,竟有三门功课未及格。于是他不得不向父母提出要求退学。而另一位呢?辰同学性格开朗,待人大方,并且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农村出身就低人一等,而是奋发努力,不但考试成绩科科优秀,而且还荣获了国家奖学金二等奖,成了同学、父母眼中的骄子。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环境,为何二人的境况会截然相反呢?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两同学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林同学由于内心自卑,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不知化解,积压心头,于是造成他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使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走向了退学,可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啊!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幸福的、成功的。谁不期望有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呢?然而,健康、幸福绝不是仅靠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丰富、科学的饮食,甚至体育煅练就能完全做到的,健康更多的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人的心灵世界。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每个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就必须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生活,无数事实主明,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心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最幸福,最成功,然而没有健康,这一切都只能幻想。所以,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大学生一定要正视心理健康,塑造良好心态。

况且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铸造美丽人生!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

自我认识1500字论文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压力的增多与生命 教育 的欠缺密切相关。那么你知道心理健康论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500字篇1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国家的强盛。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 人际交往 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阳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自我逃避 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学习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标性,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长此以往,会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四)求职就业问题 高校的迅猛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对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正处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观念、价值观、利益格局等发生重要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毕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觉醒的民主、科学、公平等一时在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负面现实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变得激进或者与世同浊。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日益负责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滋生负面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教育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成为单纯成绩、升学率等数字符号的机构,导致了对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从大学生群体校园 文化 塑造来看,当前学校普遍缺乏应对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群体的准备,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一个普遍共识的文化平台来加以交流和疏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 家庭教育 和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对学生的心理塑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现状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贫困导致学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 社会实践 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常设机构,训练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和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普及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还要紧紧抓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积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趋势、新内容和新形式,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长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500字篇2 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 方法 ,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经验 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 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 健康的判断; 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 爱好 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怎么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 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1500字篇3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 心理 健康知识 ,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 。“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结合实际,培养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我们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 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并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形象生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 名言 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教育 ,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篇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 方法 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篇2 在大学中,入党是每一位上进的大学生的目标和方向。但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又是非常不易的。首先,心理健康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我们如何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我们如何去找到方法,使自己加快步伐跟上党的节奏。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应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并要提出针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如何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何融入到社会中去,如何走向身心健康,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如何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圈,如何拥有正确的心理素质。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掌握之后便得到了一个初步的提高,及时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理,使它们能够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中能够正确的理解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压力伴随着人的一生,谁都不可能避免,工农大中感受更多的是身体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和生存的压力,知识分子感受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创伤和发展的压力,在众多的压力面前,我们不能自怨自艾,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积极乐观,越战越勇,越挫越强,不断成长,去寻觅成功,但有的人依旧无所适从,心浮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最终一事无成。或重病缠身或英年早逝。两者区别就在于你如何对待压力。应对压力的治本之策乃是学会积极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辩证的这种思维习惯去思考事情,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只看如何从健康的心理去想去研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如此的重要。 在近期的中,有代表也提到了“心理健康也是社会软实力”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一、认识自我,感受安全,评价的要素是自我认识。二、自我学习,生活自立,评价要素是生活能力。三、情绪稳定,反应适度,评价要素是情绪稳定,情绪控制,情绪积极。四、人际和谐,接纳他人,评价要素是 人际交往 能力,人际满足,接纳他人的能力。五、适应环境,应对挫折。完成以上自我心理健康评测及可知道自身是否健康。在目前的调查中显示,中国心理疾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的升多,对中国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不良变化。代表,安定医院院长马辛先生说:“公众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软实力的表现,我们的社会目前更需要在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实现规模化,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丰富,更需要百姓心里上的健康。 乘着胜利召开的春风,深入学习贯彻精神是全党全国重要任务,深刻领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提出的复兴之路和实干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广大人民群众对以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描绘的美好蓝图充满着希望。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命运。所以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保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人民都在关注的问题,近期上海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案,南京航天大学寝室杀人案,这些凶手全是妒忌别人比自己强而起了恻隐之心,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很重要的问题,学校增加了与之相关课课堂。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中的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具有涉及。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定要被校方所重视,我们也应该从各方面学习,了解。贯 彻的精神,努力学习,跟着党的步伐,带着自信大步向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篇3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论文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篇二:《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摘要: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 学习方法 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 人际交往 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 心理 健康知识 ,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6]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7]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教育研究出版社,2003年出版。 [8]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教育研究出版社,2001年出版。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篇三:《对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摘 要: 只有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 思维方式 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 文章 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 总结 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1000字 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认识和心得 4. 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两者间的关系探讨论文 5.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1000字 6.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班主任工作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教书育人,为社会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分析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制定了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尽管如此,心理危机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机制还不完善,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有效的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1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虽然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又具有其特有的独特性,但深入分析形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基本是由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造成的。

所处环境的改变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高中时代的学生基本在家里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进入大学后,会蓦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自己安排生活,不能依靠外力,还要靠自己去处理和面对许多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起居等问题,这样,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大学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也不再单一,不仅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还包含更多的综合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其他多种因素,而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高职院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及其管理者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要不出问题即可,因此,各学校在这方面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也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成为摆设。

高职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他们有较强的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敏感脆弱,少言寡语,要么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相互歧视。中、高考失利,使他们自暴自弃,放弃主动学习,消极孤僻;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淡化。

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或有问题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过分溺爱、家长重智轻德、家庭矛盾、家庭危机、家教简单粗暴,等等。

2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周东明.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C].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04):68-70.

[3]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探索,2006,(05):83.

[4]陈香,贾巨才.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预警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5,(06):114-115.

[5]张绍波,傅文第.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03):140-141.

[6]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201-202.

[7]陈运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110-111.

[8]曹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的冷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0):136-137.

[9]吴先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121.

[10]朱雨兰.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5,(05):185.

摘要: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9日,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但是,研究表明,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王金道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学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菏泽地处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升学压力较大,卢和丽等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就以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菏泽市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随机抽取300名被试,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国内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的最多的工具,有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和一个其它因子,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各因子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之间。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分、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分析。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总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强迫症状(t=<)、抑郁(t=<)、焦虑(t=<)、敌对(t=<)、恐怖(t=<)、偏执(t=<)等因子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因子(t=<)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人际关系敏感(t=>)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总体来看,与全国常模相比,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由T检验可知,女教师和男教师除了在偏执(t=>)和精神病性(t=>)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因子和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恐怖(t=<)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t=<)、抑郁(t=<)、焦虑(t=<)、敌对(t=<)因子和总均分(t=<)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和人际关系敏感(t=<)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可见,总体来看,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3.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由F检验可知,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F=,p>)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总均分及其他八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躯体化(F=<)、恐怖(F=<)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总均分(F=<)和强迫症状(F=<)、焦虑(F=<)、敌对(F=<)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F=<)、偏执(F=<)、精神病性(F=<)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在恐怖因子上得分小学教师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可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除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因子及总均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殿春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常模是1987年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的所有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变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确实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成人的其他群体要差。

2.教师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与滕春燕、边玉芳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有关,女教师不但要在学校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人,所以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男教师更差。

3.不同学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王金道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大,其次为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小。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心理健康辅导的重点应该是小学女教师。

参考文献

1、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俞国良; 董妍教育研究2012-06-15

心理健康 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客观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克服对其重要性的片面认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 方法 。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现状;提高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青年所处的人生发展关键期,大学生作为我国 文化 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向五只黑熊泼洒硫酸,致使黑熊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系学生马加爵与同学玩牌时发生摩擦,因无法忍受同学的指责,将四名同学杀害后潜逃。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名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1人被刺伤,抢救无效死亡。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自卑心理。自卑是 人际交往 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

3、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

4、异性交往困惑。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 其它 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

5、悲观心理。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会产生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

可见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压力带来的悲观心理。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人民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 经验 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 思维方式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1、心理健康能够推动大学生透彻进程坚硬的心理。

品德是大学生透彻进程的基本恳求,也是今后走向社会,在劳作岗位上显示智力造诣、自动从事社会姿态和不断向更高层次进程的庞大条件。丰盛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并合进程,是以坚硬的心理品德作为准绳的,一个人心理坚硬状态径直牵涉和制约着透彻进程的实现。

2、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信赖心理超额独立性。

大学生通行一心的奋斗和浓烈的竞争,告辞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去了一个全新的生存世界。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本人。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仿佛“天堂”如常,浪漫神奇,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封禁的纪律,生存的环境,使他们难于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着重心理坚硬,即刻克服信赖性,超额独立性,自动主动适应大学生存,欢庆添补而蓄意义的大学生存。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赢得事业获胜的坚实心理准绳。

眼前我国大学结业生的分推劳作已诞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遵行供需见面、双向拔取、择优挑刺等窍门,择业的竞争必定会使大学生心理上引起迷惑和不稳固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临新形势大学生要关怀持续心理坚硬,教诲自立、自强、自律的出色心理素质,磨炼本人的社会往来压力、使本人在变幻烦难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拔取方便本人角色的无误抉择,敢于面临灾难、挫折与挑战,追逐更加够了的人格,为事业获胜奠定坚实的心理准绳。

4、心理健康有利大学生教诲坚硬的特性心理。

大学生的特性心理特别,是指他们留意理上和行为上经常、安分地发扬出来的各种特别,通常发扬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假设指想法反映的特别,性格除了气质所涵蓄的特别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别。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别整个发扬为概念熟练、擅长独立思忖、干预意识较强、虎虎斗气的有神状态等等,这些受有益大学生的坚硬成长。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大 心理 健康知识 宣传与普及的力度。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首先宣传要有针对性。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学教育。其次创新宣传 渠道 ,提高宣传效率。要发挥大学生的集体智慧,使用更快捷、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的新型载体,除通过校刊校报,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载体外,还可使用微信、人人网、微博等新型载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更积极参加教育。通过知识普及,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了解、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在知识的传授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二)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院系应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由专门小组负责保管与整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通过心理测量、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不断健全心理档案。分阶段、分时期对学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 总结 、分析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对策及时予以解决。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1、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2、成立心理健康学生组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之间易沟通,易聚成团,既方便教育,又能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四) 拓宽心理救助渠道,提高心理救援效率。目前,很多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心理帮助仅限于师对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一种途径。有的学校甚至连心理咨询工作也没有条件开展。其实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与人面对面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说清自己的问题与困惑。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心理救助的渠道,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手机留言等途径,通过团体咨询、专题咨询等形式展开心理救助工作,以提高心理救援效率和效果。

(五) 采取 措施 有效消除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对于突出、普遍的诱发因素,我们要科学性的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从源头上遏制问题发生。我们应致力于使学生明白一味地苦恼与困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付出现实的努力远比沉浸在痛苦中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解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难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4]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5]朱亮:大学生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的个案研究[J].文教资料,2010,27:223~22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篇二:《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摘要: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 学习方法 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 人际交往 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 心理 健康知识 ,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6]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7]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教育研究出版社,2003年出版。 [8]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教育研究出版社,2001年出版。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篇三:《对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摘 要: 只有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 思维方式 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 文章 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 总结 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1000字 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认识和心得 4. 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两者间的关系探讨论文 5.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1000字 6.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认识自我是人类历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 心理学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 方法 。分析弗洛伊德、霍妮、马斯洛的心理治疗理论思想,指出了这些理论在 认识自我 这一主导思想上的共通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认识自我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生认识自我心理论文篇一:大学生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 总结 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 教育 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大学生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 经验 。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大学生认识自我心理论文篇二:认识自我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提高,能够有方向性的训练自己,完善自己。错误地看待自己则使自己沉溺在幻想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甚至可能会失去生命。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 三毛曾经说过:“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是啊,寻求内心真正的安宁,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使自己快乐,才能变得成熟。像三毛一样。假如她没有认识到生活的乐趣,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所需要的,所追求的,怎么会有如今三毛的流浪文学,怎么会有华文世界的传奇女子,又怎么会有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永远的三毛。 正确的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 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也不那么完美,就不用忙着去粉饰了;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不那么伟大,就不用急着去证明了;如果可以去放弃自己的种种成见,就不用吵着去反驳了;如果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就不用哭着去申诉了;如果可以慢半拍,静半刻,低半头,就可以一直微笑了。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将自己的优点发出万丈光芒,将自己的缺点掩盖。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更加完美,将不用去模仿他人而遭到别人的嘲笑了。难道东施效颦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吗?春秋时代,西施因生病而蹙紧眉头,却更显得美丽动人、楚楚可怜了。然东施见此,连忙去效仿不想被贻笑大方。西施的美尽显在她的举止投足之间、谈吐之间,天生的美与气质并存,而东施却以丑闻名大江南北。若东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去模仿西施搔首弄姿,而是发扬自己的长处,那也不会落下今日如此耻笑。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功。 自然更替:“自然界中没有胜利和失败,只有更替。冬天让位于春天,夏天让位于秋天。羊吃草,狮吃羊。与谁强大无关。人心若能理解,那么人的灵魂则可能从肉体中解放找到成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进行替换。论点:认识自己才能赢得机会,取得成功。毛遂是战国时期有远见卓识且口才出众的外交家。他本是平原君家中的食客,当平原君要挑选20名食客去说服楚国出兵解救赵国时,他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抓住机会,大胆,自信的说:“我可以去。”果不其然,毛遂以出色的辞令说服了犹豫的楚王,就这样赵都解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的 故事 。毛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自荐,赢得机会,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赢得机会,使自己成功。 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安慰,赢得成功。 大学生心理论文篇三:浅论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 文化 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国家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且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导致研究生整体素质下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承受多重压力的研究生也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各个专家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都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 2011年,马喜亭、李卫华用SCL-90及《研究生压力问卷》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压力做了调查研究,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占;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五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同年龚惠香以浙江大学为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做了研究,显示男性把“压力问题”排在首位,女性把“职业发展问题”排在首位;未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已婚的;农村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城市家庭的。[2]2015年赵红伟、徐海燕用SCL-90量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且与学历呈正相关的关系。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尊问题”上。[3] 二、高校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追逐功利的心态 现在研究生越来越多抱着功利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这与个人有关,也与学校的教育有关。研究生的教育都强调论文、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评定。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必然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相互猜忌。随着论文要求的越来越严格,而且对发表质量和数量都有规定,这也让研究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随着研究生的全面扩招,研究生的文凭价值降低,就业前景也不如以前那么好,有时甚至还比不上本科生的就业率。学历越高,期望值越高,对未来的期待也越大,但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用更低的工资去聘用本科生,而一些研究生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去与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研究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往往都会产生挫败感。 3、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网络交往淡化了生生与师生之间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容易使研究生漠视现实生活中的 人际交往 ,降低现实的人际沟通能力;网络“教育”和“监控”功能的弱化,大量的不良信息正在慢慢侵蚀着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长期人际关系的淡漠就会引发研究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丧失学习兴趣等。 三、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很重视,发展迅速,力度也大,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人们会认为研究生各方面素质都会高于大学生,但其实不然,要面对比本科生更大压力的研究生在心理素质方 面相 应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出现的问题也会比大学生的更严重。对比本科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资源配置方面:服务层次不够深入;硬件设施方面不够完善;专项经费投入较少且来源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为主且专业不对口,专职教师较少;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女教师居多。教育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个人作风、道德修养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科研方面,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减压策略,共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 辅导员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研究生应对心理压力和问题,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教育为模式,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投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3、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资料数据库,及时更新,全面动态地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依靠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工作日全天候个体咨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有效的防范。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需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超越了自我,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使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500字 2.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3.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4. 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分析报告 5. 自我心理成长报告范文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题目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篇二:《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摘要: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 学习方法 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 人际交往 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 心理 健康知识 ,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6]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7]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教育研究出版社,2003年出版。 [8]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教育研究出版社,2001年出版。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篇三:《对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摘 要: 只有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 思维方式 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 文章 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 总结 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1000字 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认识和心得 4. 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两者间的关系探讨论文 5.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1000字 6. 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现在的学生真懒

认为心理健康的认为题目,无论有哪些,但最终的一定要主题鲜明,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体现你论文的中心思想的,对心理健康的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挥属性,可以从人的思想上去写,可以从人的外在形象的健康,也可以成人的外在形体的健康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或者可以从人的器官感官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还可以从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