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关于扎克伯格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2024-07-02 22:07:33

关于扎克伯格论文范文资料

材料作文:想要走得更快,请独行……写作指导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想要走得更快,请独行;要想走得更远,请结伴而行. ----非洲古谚这个非洲古谚语,寓意深刻,一定引发你很多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审题点拨】 (1)审清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更快”“更远”,以及“独行”“结伴而行”.“更快”强调速度,“更远”强调距离;“独行”突出自己一个人的行走,心无旁骛,“结伴而行”突出与他人的相互协助. (2)作文的本质意义就是让学生表达对社会、人生、哲理的思考,那么这句非洲谚语我们能看出怎样的社会现象?怎样的人生感悟?怎样的哲理?(3)理解两个并列分句间的关系,两者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因此,立意时侧重写“独行”或“结伴而行”属于切题,“独行”表面是独自行走,但我们可联想到“独立生活”,以及在各行业有自己独到建树的人.“结伴而行”表面是说很多人同行,其实我们可以联想到“团结” “合作”等现象. 但最好的是关涉“独行”,也突出“结伴而行”,因为人生旅途中有时需要独行,有时需要“结伴而行”,若能加入对“独行”或“结伴而行”的辩证思考,可以酌情提高分数. 【思路点拨】 :①赞同第一个观点想走得快必须单独行动.比如徐霞客、乔布斯,他们的思想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理所当然地处于时代的最前列. ②赞同第二个观点想走得远必须结伴而行.比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可谓一代天才,然而在创立的道路上,最初信奉单打独斗的他却举步维艰,只因他纵然是天才程序设计者,可在商业运作方面却难担大任,后来正是他与伙伴的合作同行,才缔造了如今鼎盛的社交网络. ③辩证地看待单独行动与结伴而行的关系,既要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于走别人之不敢走之路,又要重视合作的力量. 关于团结的成语和谚语 成语: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万众一心、患难与共、众志成城、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群策群力、众人拾柴火焰高 谚语: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柴多火旺,水涨船高.船载千斤,掌舵一人.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独脚难行,孤掌难鸣.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孤雁难飞,孤掌难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墙倒众人推.素材仓库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群众心里有天平.人心齐,泰山移.人和万事兴.人多好办事.人多势众.人多山倒,力众海移.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双拳难敌四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头雁先飞,群雁齐追.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则存,分裂则亡.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雁怕离群,人怕掉队.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关于独立的名言 人要独立生活,学习有用的技艺.——凯德 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美国作家爱默生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布迪曼 除了爱情之外,我认为最宝贵的就是独立精神.——法国作家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 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素材仓库独立生活 想要走的更快,请独行;要想走的更远,请结伴而行!这句非洲谚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我的理解是,人应该过独立的生活. 生活可以如画,浓墨泼洒或淡笔轻描;生命可以如歌,浅吟低唱或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的真谛;君不见浅吟低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命诚可贵,有些人却不知道贵在何处,只知随波逐流,虚度一生;有些人却独善其身,秉持自我,完成永恒的超脱. 佳作展示(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杆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于不顾,跳出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守看月的大树,一生朝气蓬勃,风光霁月.他面对一池清秋,背对功名利禄,他超然的心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逍遥游》这样汪洋恣意的篇章.正是因为他对生命秉持的尊重和热爱,对生命独立性的捍卫,才使今天有我们崇仰的洒脱的庄子. 狮子山下的愚公,湘江边上的夫子.贤老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则为教育作出楷模.有人说“胡鸿烈、钟期荣通过这种方式哗众取宠,赚取人们廉价的眼泪,获来知名度”……,有人说“他们愚昧,何必为了穷山村的学生弄得自己倾家荡产”……他们不知,本着一颗热忱之心奔走在那些穷苦的地方,让教育冲破穷困的牢笼的时候,他们享受到的是生命的盛赞,灵魂的安憩.无论别人是褒是贬,他们不改初衷,一路向前…… 一个照明工勇于追求成为一名导演;一个挖煤工因《三峡好人》出名,却出人意料抛弃“功名”安稳于实际生活;他们都同样本着对生命的执着,独立生活.他们却同样活在人间,然而他们却活出了世间独一无二的自我. 生命诚可贵,正因为对生命执着高度的独立,我们才得以成为自己,成为这世界一道别样的风景.印度的一位禅师说,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的一刹那变成了基督,从而使葡萄变成了美酒.当生命修炼到一个点上时,暂时就变成了永恒.我们平凡的一生,因对自我秉持的独立也同样完成着蜕变,完成了超脱…… 点评:这篇作文胜在思想上,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灵动的笔触,感悟生命.语言优美,又能结合材料作文的特点,点评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丰富,可见作者深厚的底蕴 合作成就共赢 俗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其与他人的合作互助,惟有合作,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也惟有合作,我们才能够成就共赢.佳作展示(2)合作如同一剂良药,它能够弥补你的缺点,发扬一己之长.在遥远的海洋里,居住着海葵和寄居蟹们,海葵体质柔软,不能独立行走,而寄居蟹时刻有被天敌捕食的危险.于是,海葵就爬到寄居蟹硬硬的壳上,将它作为自己的“移动城堡”,而寄居蟹也因此拥有了一位“贴身保镖”.二者互利,实现共赢.鲨鱼凶悍残忍,却常受牙痛之折磨,于是“鱼医”便时刻准备为鲨鱼服务,“鱼医”在获得食物的同时也有了强大力量的保护,而鲨鱼也因此而获益.不光是动物世界,人类世界也有着广泛的互助.近几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诺贝尔奖的得主往往是几个人组成的研究小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但多人合作便可有效地取长补短,达到“1+1?2”的目的.合作,成就了这些研究者们的辉煌.合作如同一座联系心灵的桥梁,它能够化敌为友,实现共赢.“优酷网”和“土豆网”曾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对手,但是它们却在去年意外“联姻”,成就了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公司.中国从以往的闭关自守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并主动寻求外资协作也体现了合作之重要.奇瑞与沃尔沃的协作使奇瑞得以掌握国外的先进科技,有利于其进一步迈向世界市场,联想和IBM的协作使联想在竞争激烈的电脑市场独占鳌头.如果“土豆网”“优酷网”只是敌对对方,可能两者的发展都会受到抑制,如果奇瑞和联想集团固守自我,便可能不会成就今天的辉煌.战胜对手最好的方式便是化敌为友,而合作便是能够化敌为友的一座桥梁.惟有合作,方可共赢.合作是当代世界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一味地竞争只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合作却能使双方走得更远.如果没有了合作,鲨鱼们将饱受牙痛之苦;如果没有了合作,人类社会也将是一盘散沙.合作的力量不可忽视,因为它是你走向远方的必要保障,合作并不会将你的光彩埋没,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为你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惟有合作,方可共赢.合作当是我们践行一生的永恒信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以真诚之纸谱合作之乐章,以坦诚之基石筑就合作之桥梁,万溪交汇成就江海,万石相聚成就高山,合作——方可共赢. 点评:这篇作文,从“结伴而行”出发,引出“合作成就共赢”的观点,紧扣材料,由自然界谈到人类社会,思路清晰,文采斐然,材料丰富.不愧为一篇考场佳作结伴而致远 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有人轻装简从,步履如飞;也有些人三五成群,安步当车,相互扶持着前进.而当我们仔细省察后却发现,在这人生之途中前行最远的,并非是那些孑然独行侠,而是那些结伴同行之人. 须知,人的一生并非百米冲刺,而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因此,决定人一生的便不是他前行的速度,而是他终其一生所达到的最远端.然而,人的一生又决非坦途,正如障碍赛跑,成绩的优劣取决于障碍的跨越而不是平地的冲刺,人生与其相似,但又不尽然——因为许多障碍并非一人之力即可跨越.因此,为了达到那最远的彼端,结伴而行理应是必然的选择.佳作展示(3)结伴而行,是每个个体弱点的相互弥补与优势的共同发挥.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可谓一代天才,然而在创立脸谱的道路上,最初信奉单打独斗的他却举步维艰,只因他纵然是天才程序设计者,可在商业运作方面却难担大任,而正是他与伙伴的合作同行,才缔造了如今鼎盛的社交网络.一个人或许可以成为天才,但却无法成为方方面面都无懈可击的全才.而任何大的事业,与此相反,需要的却是能应对千种变化万般局面的全才.因此,人们需要结伴而行,用彼此的优势互相弥补,这便是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内涵.人生中的大多挑战需要的都不是单打独斗或是单人冲刺,恃才自傲如扎克伯格,仍与同伴一步一步走过开创Facebook的道路,我们自然也应从中获取借鉴.结伴而行,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与支撑.这或许并不被人关注,但人生之途中总会遇到失败、挫折甚至灾难.那些单独上路的人,当打击突如其来,痛苦、煎熬、绝望接踵而至,必孑然无人依靠,于是太多这样的人便猝然倒下.然而结伴而行之人,能在彼此的支持与关怀下,共同渡过难关.汶川地震中,曾有几位中学生被掩埋在黑暗之中,几近绝望.但他们彼此扶持,用歌声抚慰彼此,用手机的光亮照亮黑暗,最终在废墟中生还.尽管结伴而行抑或单独前行并非他们的选择,但它也足以告诫我们,在困厄之中,单个人的精神是渺小脆弱的,结伴而行的人们却在彼此的支持下变得无比坚强.最终,他们便能一同走出困厄,继续带着这份羁绊前行. 所谓欲速则不达,当我们认为同伴是牵绊而总想疾行时,请认清,人生的道路远非那般平坦.人类就是以洪荒时代相伴同行而走到了今天,这已足够启示我们——结伴而行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问题虽易,答题不易,且答且珍惜,点击下面的好评有惊喜!

Facebook(脸谱网)创始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Facebook是美国第二大社交网站,微软亿美元赢得股份收购权。

早年岁月

1984年5月14日,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扎克伯格开始写程序是在中学时期。他的父亲在20世纪90年代曾教导他Atari BASIC Programming,之后聘请软件研发者David Newman当他的家教。Newman曾说扎克伯格是一个神童(prodigy)。

扎克伯格高中时,已经在家里附近的Mercy College上课。扎克伯格很喜欢程序设计,特别是沟通工具与游戏类。他还开发过名为ZuckNet的软件程序,让父亲可以在家里与牙医诊所交流。这一套系统甚至可视为后来的美国在线实时通信软件的原始版本。根据作家Jose Antonio Vargas所描述的:“扎克伯格创造孩子们的电脑游戏。”

扎克伯格在高中时期,创作了名为Synapse Media Player的音乐程序,并且借由人工智能来学习用户听音乐的习惯,并且被贴到Slashdot上,被PC Magazine的五星评价为3颗星。微软与美国在线当时就想要招揽并训练扎克伯格,不过扎克伯格仍选择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哈佛岁月

2002年,扎克伯格从艾克塞特学校毕业,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在哈佛时代,他跟着犹太人Alpha Epsilon Pi学习心理学与运算科学。

二年级时他开发出名为CourseMatch的程序,这是一个依据其他学生选课逻辑而让用户参考选课的程序。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发了另一个程序,名为Facemash,让学生可以在一堆照片中选择最佳外貌的人。根据扎克伯格室友Arie Hasit的回忆,他做这个只是因为好玩。

Hasit如此解释:“他有几本名为脸书(Face Books)的书,里面包括著学生的名字与照片。起初,他创建一个网站,放上几张照片,两张男生照片和两张女生照片,浏览者可以选择哪一张最“辣”,并且根据投票结果来排行。”

这个竞赛进行了一个周末之久,但是到周一早晨,被校方关闭,因为哈佛的服务器被灌爆,因此不准学生进入这个网站。此外,很多学生也反映,他们的照片在未经授权下被使用。扎克伯格为此公开道歉,并且在校报上公开表示“这是不适当的举动”。

2004年,扎克伯格辍学。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5月25日,马克·扎克伯格重返哈佛大学,除了拿到荣誉法学博士学位(an honorary Doctor of Laws degree)之外,还被邀请在哈佛大学第366届毕业典礼上向毕业生发表演讲。

扩展资料:

2004年2月,还在哈佛大学主修计算机和心理学的二年级学生扎克伯格突发奇想,要建立一个网站作为哈佛大学学生交流的平台。只用了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扎克伯格就建立起了这个名为Facebook的网站。

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交网站之一,就连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政界要人都成了Facebook 的用户。

根据雅虎公司的估计,到2015年FaceBook在美国的注册用户会达到5250万,有60%的学生和年轻人都会使用该网站,远远高于2005年的8%及2013年的18%。雅虎预计,到2015年,Facebook其中大部分来自广告,网站的广告收入可能会达到10亿美元之巨。营收有望达亿美元,

Facebook在2010年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4亿,同时在线人数也超过了1亿,并且首次在2009年实现了正常运营,即不用再靠风险投资过日子,他通过网站的广告收入已经能够维持自己的开销。并且在这个时候股票在私股的交易中显示这家网络公司的市值已经有150亿美元。

从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间,该网站在全美网站中的排名由第60名上升至第7名。同时Facebook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每天上载八百五十万张照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扎克伯格

198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马克·扎克伯格,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有“盖茨第二”的美誉。15亿美元身家,使他成为08年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关于郑伯克论文范文资料

提起郑庄公,人们自然会想到《郑伯克段于鄢》.而几乎所有评论者都一致认为,《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观_创乏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及伦理道德的沦丧.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阴险、虚伪、狡诈. 然而,看过《左传》全文,尤其是仔细分析了其中有关郑庄公的描写,又使人不得不认为,如此给郑庄公下断语,长见太片面,也太武断了些I郑庄公在位招年,《左传》从鲁隐公元年记起到鲁桓公n年庄公去世,22年中,他的事迹在《左传》中是有许多记载的.他是这段时间内《左传》记载的最活跃的一个人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评价任何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要从文学创作的实际出发,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全面地具体地分析,这样才能作出科学的评价.《左传》严格地说算不_仁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具有较强文学意味的历史著作.而对于郑庄公这样的厉史人物,我们更要以历史的、科学的、公正的态度,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出发,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样才能给其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本着这一原则,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在《左传》的全部描写巾郑庄公是怎样一个人,然后再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看人们对郑庄公的评价是否公允. 首先,在《左传》的有关描写中,郑庄公是尊王崇礼的.他的一些作为在当时王权日趋衰落的形势下是很受时人称许的. 比如,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见郑庄公是很重礼仪的. 鲁隐公5年,郑庄公到周都朝拜周天子,周桓王不加礼遇,7年秋,又通过齐人朝王,{(春秋》称其“礼也”. 鲁隐公10年,“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夏5月,郑、鲁、齐攻宋,郑连战连捷,但却将占领的宋足领土全部都给了鲁国.《左传》说:“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道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 鲁桓公5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结果大败王师并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郑国大夫祝聊请求追击周王,郑庄公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樱无损,多矣!”意思是说,君子都不愿出人之上.我又怎么敢侵陵天子呢!如果能自救使国家不受损失,就不错了.并且连夜派遣祭仲去慰问周天子及其左右.可见郑庄公是尊王重礼的. 其次,郑庄公具备了当时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所必须有的良好素质,但却一直也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更加说明了王权意识、道德观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郑主公善于纳谏.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郑庄公还善于用兵.《左传》是一部善写战争的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全过程.在郑庄公活跃的这22年中,((左传》也记载了大小战争无数,其中有郑国参战的就有十多次.除了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的几筑战役没写结果,《左传》中记载的有郑庄公参加的战役几乎都是郑国取得了胜利.如鲁隐公5年,伐燕大败之,伐宋,攻进了宋的外城,石年,“郑伯侵陈,大获”,9年,大败一北戎,10年,大败宋师;11年伐许,齐、鲁、郑联合用兵,也是郑兵率先登城萝同年,“郑、息有违言(口舌之争),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竞,息师大败而还”,鲁桓公5年又大败王师.如此等等,·《左传》中没有一字提到庄公用兵如何,但通过上述记载,郑兵几乎每战必胜,联系他当初对付共叔段时的沉着稳重,’以及所用的诱敌深入、欲擒故纵之法,郑庄公会用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除此之外,郑国在经历了共叔段之乱后内部一直很安定.祭仲、子封等一批大臣围绕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太子和公子们也都相安无事,效力于国家,这不能说与郑庄公的领一导无关.说明郑庄公是颇懂治国安邦之术的.在他身上,具有一种较高的领袖的素质.当时,周王室权力日趋衰微,各国诸侯都在积极行动,谋为霸主.而郑庄公却一直也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作为周王室的执政官,他一心一意辅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连攻占的土地都不肯据为已有,但却两次被周王夺了权.鲁隐公3年,因为周平王不再信任郑庄公,因而周郑互换了人质.平主死后,周桓王即位却单方面撕毁合约,想移政于孩公.于是郑庄公一气之下派人割了温地之麦,收了成周之禾,一度与周王结怨.但不久又去朝拜周天子.在 “王不礼焉”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通过齐人打通关节再来朝王.第二次被周王夺了权,生气不朝王,王却兴师来犯.在不得己御敌且又大败王师的情况下,又派使臣前去慰间周王及其左右.可见为了做到尊王守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道德要求,郑庄公是多么地忍辱负重! 第三,郑庄公虽然尊王崇礼,但并不因循守旧.他的某些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于主道和礼仪制度的新认识.带有阴显的时代特色, 郑庄公所活跃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由宗法制社会向封建让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宗法制度崩溃、伦理道德沦丧,各种礼仪制度及社会风俗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就父杀兄、盗母偷婶、背信弃义,统治阶层中的一些腐朽荒淫者真是无所不为.生活主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中的郑庄公也难免受到影响.比如鲁桓公2年春,宋臣华父督因见孔父之妻美丽,于是就杀了孔父占有了他的妻子.宋君疡公不满此事,华父督就又杀了疡公.对于象华父督这种杀人夺妻又轼君犯上之人,当时的诸侯们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相反,齐、鲁、陈、郑、等国却都由于接受了贿赂而一起扶持建立了华氏的政权.鲁国还把接受的贿赂一从宋国取得的部国的大鼎公然摆放到太庙中,说明当时人们的道德意识已是衰落到了顶点.在这种现实环境中,郑庄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也难免受到冲击.比如鲁桓公6年,北戎伐齐,齐侯乞师于郑.郑派太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当时其他诸侯国也都有兵来救齐,但只有郑师有功.齐侯送来慰劳品,让替周王室主持礼仪的鲁国人分发,而鲁国却按周天子封爵的次序把有功的郑国排在了后面.这种格守等级差别秩序的守旧做法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所以才引发了后面郑与鲁郎地之战.周王两次夺郑伯的权,郑伯也都作出了相应的反应,说明,郑庄公的思想认识上虽有较浓厚的尊王崇礼的传统观念,但却不墨守成规.他的思想行为同样也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王权意识的衰落. 以上我们对郑庄公形象作了全面分析.可以看出,郑庄公的思想行为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但他基本上还是一个具有较强传统道德观念的人物.他是尊王重礼的.当然,尊王守礼是当时统治阶级用来评价人物的是非标准,它所依据的也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和道德观,这是我们阅读《左传》时所必须注意分析和批判的东西,不能作为今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但是它却可作为我们认识人物性格的依据,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分析了有关郑庄公的大量史实,对其个性特征有了总体把握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郑伯克段于邸》,看会不会得出和前面相同的结论. 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人们之所以批评郑庄公,理由有二: 一、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瑟将他铲除.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 二、郑庄公对母亲姜氏假仁假义.他把姜氏赶出宫外,还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反映了他的冷酷无情,等到颖考叔来谏,他又假惺惺地“阔地及泉”迎回姜氏,说明了他的虚伪. 这些意见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在全面了解了郑庄公的性格特点后,仔细分析全文,它们似乎又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文中开头即说:“压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巫请于武公,公弗许.”‘可见庄公和段虽是一母同胞,但出生后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庄公是在完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寤生”之责任不在庄公,而母亲的偏心却必然会给庄公造成很深的心理影响.等到庄公即了位,姜氏就出面为段请求制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作封邑,庄公没有答应.“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而京作封邑超出了先王规定的法度,“非制也”.庄公是知道的.所以当有大臣来谏,庄公道:“姜氏欲之,焉辟害?”母亲要这样,我又能怎么办?所以就这点看,一做错事的首先是姜氏,而不是庄公.因为姜氏是庄公的生母,段是母亲最宠爱的儿子.母亲的请求可以一次不听,却不能次次回绝.等到段一步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庄公也只作不知,直到段图谋袭郑,姜氏欲为内应,才命师伐之. 这里,流行的观点的确有正确的地方.庄公对段的确是使用了诱敌深入、欲擒故纵的手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明白表示了这一点.以此说庄公老谋深算确不为过.然而,设身处地为庄公着想,这么做又是势之必然:姜氏是庄公的生母,一姜氏要做的事,庄公怎么能回绝?段是姜氏的爱子,如果没犯什么大错就收拾他,姜氏焉能许之?所以,只有任其罪行发展到无可收拾,才能一举根除,免留后患.以此见之,庄公耍一点手腕,是势之所迫.如果不是这样,有姜氏作后盾,权欲熏心的段将作为郑国的隐患而使庄公永无宁日. 庄公平叛之后,将姜氏赶出宫外.“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亲生母亲帮着亲弟弟朔谋用武力夺取自己的政权,不惜弓!起内乱,虽在意料之中,也实在令人痛心.但“既而悔之”.庄公是重礼的.姜氏再怎么不好,也是自己的母亲,母子之情又岂能一旦割舍I所以,当颖考叔“食舍肉”时,引起了庄公的悲哀:“尔有母遗,繁我独无!”一种被遗弃的悲凉溢于言表.所以他欣然接受了颖考叔的建议,“阔地及泉”迎回了姜氏.这里,庄公的冷酷是一时之气,庄公的孝道也不能算虚伪.对待姜氏这样的母亲,能做到“遂为母子如初”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真正的不孝不涕,在《左传》中描写了很多.为争权夺利,轼父杀兄者比比皆是.郑庄公驱逐共叔段,以及一气之下把姜氏赶出宫外,和他对待周天子的表现一样,它是在礼仪制度崩溃、道德观念沦丧的社会中的思想矛盾的体现,在当时实在算不得什么. 而且,郑庄公也没有要把段置之死地之意.在《左传》中,为争夺权利而引起的兄弟之间的互相杀伐是极其普遍的.并且这种权力之争都是你死我活的.鲁隐公谦逊仁爱,代鲁桓公摄政十一年.甚至不敢以国君自居,而鲁桓公长大后却派人杀了他;晋国遭 遇骊姬之乱,太子中生被迫自杀,公子夷吾、重耳逃亡在外.而夷吾回国为君后却拒不接纳诸公子,怀公继位后甚至连跟随重耳逃亡在外的人的亲属都要杀.在这些人眼中, 权势就是一切.对于给自己地位造成威胁的人,总是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否则将寝食难安.而郑庄公对共叔段做乱后逃奔到共地,却不再过问,仔其自生自灭.甚至,对段之 出奔在外,还时常感到内疚不安.比如鲁隐公n年夏天,齐、鲁、郑联合伐许.鲁隐公 将占领的许国领土都让给了郑庄公.郑庄公让许国的大夫百里辅佐许君住在许都的东部, 并说:“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 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 对段之出奔念念不忘,但又无可奈何.于是只留下公孙获帮助白里辅佐许叔,自己则撤兵回国了.说明郑庄公驱逐共叔段实在是情非得己,他并不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基于以上事实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克段于鄂”事件上,人们对庄公的评价是失之偏颇的.诚然,庄公对段的确是费了些心思,要了点手腕,但如上分析那是势之所迫. 对待段这样一位权欲熏心且有姜氏这样的坚实后盾的人,无沦是从国家和庄公个人哪个角度着.序葵的伪渗都果必要的.它厅睡了序公朴束的机智果断、谋略过人.而对待姜氏,就和对待周天子一样,庄公的思想是有矛盾的.但最终能做到“母子如初”是由于他头脑中的传统道德观念的作用,.而不是由于虚伪.因为在当时社会为夺权父子兄弟互相残杀都不算什么,对待姜氏这样的母亲,如果不是出于真正的亲情,赶出宫外也是名正言顺,他没有必要委曲自己,装出一付假仁假义的面孔. 以此可见,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个友物,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郑庄公是一个实际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所以如何评价郑庄公也就涉及到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问题.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巨是证据确凿的东西”〔“二.恩格斯也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睁钻研的科学工作,……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这些论断不仅说明了研究课题要以历史的科学的观点,从整体的、全面的角度出发,而且同样也适用于对历史人物 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从全部史实出发,把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再从辩证法角度进行分析评判,这样才会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决不能只从个别事例上作武断地分析研究.具体到郑庄公,在《左传》的全部记载中,他是一个具有较强传统道德观念的人.他的思想行为尊王重礼,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的.把握了他的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后,回过头再看《郑伯克段于鄢》就会发现,认为他阴险、虚伪、狡诈的观点,与他的性格特点不符.再以辫证观点来分析,就会得出结论:克段于鄂,实出迫不得己;耍点手腕.正见出他的能干;而尊王重礼的守旧思想注定了他一生在政治上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所以我们认为,郑主公其实是一个颇具才干但思想守旧的政治家,他既不虚伪,也不狡诈.鲁迅说:“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入,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 近乎说梦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一定要顾及全篇和招体,从历史的全部史实出发,决不能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论艾德蒙·伯克的帝国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郭家宏艾德蒙·伯克(1729-1792年)是英国18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是英国保守主义集大成者,对英国宪政,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他的帝国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18世纪末,伯克对北美、印度问题发表了大量的演说,形成了新的帝国思想,他所阐述的帝国的统治原则,成了英国对土著殖民地的统治原则,为英国在印度新的统治机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英帝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729年1月伯克生于爱尔兰一个律师家庭,早年投奔辉格党,当过辉格党党魁罗金厄姆的私人秘书,是该党得力的理论家。他曾参加过辉格党的改革运动,在美国革命时曾大力支持美国独立。他在议会中发表大量抨击政府,抨击旧的殖民制度的演讲,他的经历对其帝国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伯克的帝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北美、印度两个殖民地发表的演讲中,其核心内容有两方面: (1)提出“帝国宪法”的概念,描绘帝国前景 对未来帝国政治体制的构想是伯克帝国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旧的殖民制度下,英国议会对殖民地的管理仅仅限于控制帝国贸易,英国议会从未颁布过向殖民地征税的法令,殖民地也不承认英国议会对殖民地有征税权,英国与殖民地的冲突主要是由征税引起的。伯克认为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应该保持原来的水平。他反对当时的诺思政府对北美殖民地征税,主张取消《印花税法案》。他在下院发表的题为“论关系法”演说中,主张议会本身应该满足于矢志维护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的原则,避免通过任何新的立法或征税来任意扩张这种最高权力,改变母国同殖民地的关系。他认为,不顾及时间、观念、局势以及风俗等具体情况的那些人,他们的统治将是不明智的。同样的道理,对于北美殖民地,“他们的宪法的法则必出自他们的具体情况,不能用一个沉重的、垂死的躯体去压迫他们。”[1]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伯克寻求妥协,反对战争,反对政府的武力镇压政策,一再敦促与北美殖民地和解,希望把北美殖民地留在大英帝国内,他并不赞同北美殖民地和英国分离。实际上,伯克是坚定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的。伯克在批评英国的殖民地政策的同时,提出了帝国思想。他指出“我的帝国思想是……在一个共同的首领之下许多国家的集合体”,“其各附属部分要求许多地方特权和豁免权乃是常有之事”[2]。他认为“就整个帝国而言,英国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最高立法权之下,帝国的任何一部分都有自主权,而假如某个部分篡取了帝国的权利,那就破坏了整个帝国的美妙安排。[3]”这样从英国自身的利益和法律出发对殖民地征税,就变成了横征暴敛,是不合乎公理的。 在此期间,伯克关于帝国未来政治体制的设想也日臻成熟。1775年3月,伯克在下院作了“论与殖民地和解”的演讲,开宗明义提出了未来帝国的政治安排,阐述了他的帝国思想,提出了“帝国宪法”概念。他认为:“在我看来,一个帝国和一个单一国家是有区别的。帝国是许多国家在一个共同首脑下的集合,不管这个首脑是君主,还是共和国总统”。“在这个宪法体制下,附属国常常用许多本国特权和豁免。这些特权与它的共同的最高权威之间的联系极其微妙。[4]”伯克认为在这样的体制之下,英国是首脑,但她又非首脑,也只是其中的一员。 美国宣布独立后,伯克又主张采取谨慎的步骤承认美国,这样虽然领土的自然纽带中断了,但还可以继续维持在血缘和传统友情之上的和平友好关系,不给英国的宿敌法国以可乘之机[5]。在伯克看来,维系帝国统一的纽带是那共同的称谓,血肉之情,相似的特权,平等贸易保护制度以及相同的文化。“这些纽带,尽管轻如空气,但却坚如钢铁。[6]”也就是说,伯克主张用殖民地对母国的感情和挚爱的信念作为帝国联系的纽带。如果他们想独立,就应该让他们独立。他反对对殖民地实行高压政策,主张在宪法中承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他说:“别梦想你们的官方文书、你们的指令、你们的悬而未决的案件能把这个神奇的整体聚合在一起。”[7] 对于殖民地政府形式,伯克认为应在自由原则上,由殖民地人民根据他们的性格和实际情况决定哪一种政府更适合于他们。他认为,政府是一回事,其特权是另一回事,这两种事情的存在并无共同的联系。 伯克的这种自由的帝国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以联邦分权为特点的思想。这是与当时重商主义殖民理论背道而驰的,是与集权为特点的乔治三世个人统治格格不入的,违背了当时英国舆论的主流。当时的英国,对于北美殖民地,上至国王和大多数议员,下至普遍老百姓,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指导他们的仍然是重商主义的殖民理论,他们仍把北美殖民地当作一个在议会里没有代表权的英国公司来统治。而“无代表,不纳税”,北美殖民地人民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脱离英国统治的法理依据。伯克等人的声音不足以动员英国民众,更不能改变乔治三世国王等人的顽固立场。其结果便是英国顽固坚持强硬政策,拒绝同北美殖民地人民和解,镇压北美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其最终结果是走向战争,第一英帝国解体。 伯克的这种帝国思想与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很大关系。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使英国深深卷入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作为“世界工厂”,英国的原材料和生活资料供应以及产品的销售方面越来越严重地依赖于海外市场,对外贸易对英国工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英国工业增长的发动机⑻。1740年英国工业产值为2420万英镑,其中出口额仅为630万英镑,1770年英国工业产值增为3690万英镑,出口 1120万英镑。1800年英国工业产值增至6820万英镑,出口额为2350万英镑[8]。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在世界贸易的海洋线路上取得了霸主地位。相应的,英国帝国政策的目标也由开拓殖民地,垄断殖民地的贸易,转移到扩大在全世界的贸易,控制战略基地,以此来保卫帝国贸易,英帝国的利益已从美洲转向东方[9]。新兴的工业资本家也迫切要求废除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以便使英国可以到其它国家的殖民地进行贸易。在这种形势下,旧的重商主义殖民理论的根基已经发生动摇,废除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根除旧的重商主义殖民体系的弊端,实行自由贸易成了英国政府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伯克关于帝国问题的种种演讲,实际上代表了工业资产阶段的观点。伯克不但关心“帝国的安宁与繁荣”,而且也关注她的自由,使英国宪法的全部福扯恩泽国王陛下的所有臣民。他不仅仅对维护大英帝国感兴趣,也为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伯克制定“帝国宪法”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在这个联邦中,英王是大英帝国共同的首脑,英国也是其中一个成员。尽管当时这种思想未被英国政府接受,但是伯克的关于制定“帝国宪法”的思想对未来英帝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70年代殖民地自治政府的建立及20世纪英联邦的建立,都体现了伯克“帝国宪法”的思想。 (2)主张以“人道和正义”原则统治印度,提出了“殖民地托管”理论。 在伯克的帝国思想中,对新帝国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其“殖民地托管”理论。所谓托管即在法律上将某物持有,辉格党人将此应用到帝国统治上。“殖民地托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18世纪末英国帝国观念重大变化的反应。第一英帝国本质上是商业帝国,它主要关心的是利润。为此它可以用一切手段来获取利润,比如详尽的帝国贸易法律,使用奴隶,而很少考虑为英帝国的臣民做些什么事情[10]。因而过去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掠夺抢劫行为未受到人们的指责。但这种情况到18世纪末由于“福音教派”及“人道主义”运动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在经济上飞速发展之时,在宗教文化领域,兴起了福音教派以及随之而来的人道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受到中产阶级的大力支持,对于上层人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许多政治领袖是该教派虔诚的信徒。福音教派特别强调个人拯救,强调个人的灵魂对上帝负责[11]。他们坚信所有的人在上帝眼里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必须对那些不幸的兄弟同情,理解,而不论他们的种族、肤色,因为这些人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12]。福音教派的复兴,极大地刺激了人道主义活动的发展。“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那种“所有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这种信念。开始于这时期的人道主义运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殖民地的态度。首先,由于人道主义运动的发展,英国掀起了废除奴隶贸易运动。对奴隶贸易的攻击标志着对土著民族新的责任感出现,是对旧帝国那种只关心利润,为获取利润而不择手段的作法的否定。其次,由于福音教派和人道主义运动的传播,在英国人们开始考虑帝国责任问题,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种种腐败行为遭到了猛烈的攻击。这种思想渐渐由以伯克为代表的辉格党人发展成“殖民地托管”理论。 按照伯克的“殖民地托管”理论,那些拥有帝国的国家应对其统治的臣民负责,因而给殖民地一个好的政府是大不列颠道德上的责任。帝国的统治应当公正,永远不出现暴政[13]。在伯克关于印度事务的一系列演讲中,在伯克不遗余力所发起的弹劾印度大总督黑斯廷斯的运动中都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正如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的一次演讲中宣称:“我们呼吁平等精神,正义精神,保护精神,慈悲精神,这些应当成为每一个英国统治的地方的特征”[14]。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的殖民地托管不同。 殖民地托管理论是在对英国政府对印度的政策的猛烈抨击中形成的。18世纪80年代,伯克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对东印度公司的口诛笔伐上,他坚信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腐败的,必须通过议会立法来对它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1781年,伯克出任英国议会成立的关于印度事务的小型调查委员会主席,准备了一系列著名的报告,这些报告开始向国民不断灌输对殖民地的责任感。这深深影响了英国同殖民地非欧洲裔臣民的关系[15]。 殖民地托管理论的核心是为殖民地建立一个好的政府,杜绝腐败现象的出现。为此伯克主张把东印度公司置于英国议会的控制之下,规范他们对印度的统治,消除他们对国内政治的腐败现象。1783年12月,伯克在下院发表“关于福克斯先生的东印度法案”的演说,这是他关于印度问题的一个重要文献。在这篇演说中,伯克列举了大量事实和证据,说明以黑斯廷斯总督为首的英印当局和东印度公司的横暴统治给印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力主对印度进行改革,并开始总结他的殖民地托管理论。伯克声称如无止境勒索殖民地,只会导致冲突[16],他说:“20年之后,我们在印度的征眼象当初一样残酷,土著人很少了解他们所看到的灰头发的英国人,一帮年轻人(几乎是小男孩)统治着那里,他们之间没有友谊、他们对土著人毫不同情。……英国没有修建教堂、医院、学校、宫殿;英国没有修筑桥梁、公路、灌渠、水库——假如我们今天被赶出印度。那么我们留在印度的东西将说明,在我们统治的这一不光彩的时期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亚于一只猩猩或老虎。[17]” 针对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滥用职权、营私舞弊、腐败暴虐给印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一现象,伯克认为,英国在印度滥用权力,臭名昭著,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18]。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是建立垄断、制造特权的特许状[19]。如果滥用职权属实,则契约就被破坏,他认为,东印度公司已经背离了它的真正的目的,“已经完全不可改正,而因为他们在行为和体制上是不可改正的就应该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去掉。[20]”正如东印度公司权威是一种托管的分支一样,我们的权威则是托管的源头[21]。 对殖民地实行托管的保证是在殖民地实行法制,以此来根除腐败的影响。伯克讲道:“在你们面前的这个法案要剪除这种影响之源。其设想和主要的目的是要在法律的诸原则上规定对印度的管理。[22]”1786年之后,伯克持久不懈地在议会下院发起弹劾印度大总督黑斯廷斯的运动,伯克认为,黑斯廷斯是腐败的旧制度代表[23]。在长达10年时间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伯克始终不改初衷。他在弹劾黑斯廷斯开场演说中讲道:“今天的事情不是这个人的事情,它不单单是要在法庭上确认这个被告有罪与否,而且是数百万人将沦为悲苦或得到幸福问题……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现在大英帝国最大部分的印度的利益,而且将决定英国本身的信誉,我们要通过这一审判决定个人犯罪是否会被转变成公共的罪行和民族的耻辱,或者这个国家是否将把给其政府投上短暂阴影的这类罪犯改造成反映这个王国的荣誉,正义和人道的永恒光辉的东西”[24]。 对印度大总督黑斯廷斯的弹劾实质上不是对黑斯廷斯个人的弹劾,而是对英国旧的腐败的殖民制度的弹劾,是对“人道和正义”原则的呼唤。纵观伯克所有的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出,伯克并不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更无意把英国的权威从印度完全撤出,而是希望改变英国对印度腐败的殖民统治。以巩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而把印度当作英国工业的原料产地及产品销售市场。但不能否认,伯克是真心实意地想以“正义和人道”为原则,对英国的殖民政策进行改革的,他对印度殖民地人民深重苦难抱以同情,遍览伯克关于印度的演说和书信,对以黑斯廷斯为首的英印当局和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专横统治和肆意掠夺的义愤比比皆是,同时也就充满了对印度人民的悲悯。 伯克在批评黑斯廷斯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黑斯廷斯作为英国派去的一名总督,应该用英国的原则,而非英国的形式去统治印度”[25],而所谓英国的原则就是“人道和正义”的原则。当时曾有人认为不能用欧洲的道德标准来衡量黑斯廷斯等人在印度的所作所为,伯克对此驳斥道:“我们反对地理道德论……道德的法则到处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行动在英国视为折磨、掠夺、贿赂以及压迫的行为,在欧洲、亚洲、非洲和整个世界就不是这样了[26]”。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总结道:“我以英吉利民族的名义弹劾他,她的古老的名誉受到了玷污;我以印度人民的名义弹劾他,他们的权利被他践踏在脚下,他们的国家被他变成荒漠;最后,以人类本身的名义,以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段的名义,我弹劾共同的敌人及所有的压迫者”[27]。最后英国议会宣布对黑斯廷斯所有的指责不成立。伯克对此写道:“我们来这里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呼唤正义”[28]。他还说:“为人制定的政治权力,必须最大限度为人谋利。[29]”这样看来,殖民地托管理论的原则就是“人道和正义”的原则,英国在殖民地的统治也应用英国的原则去统治,英国应当关心印度人民的疾苦。 为保证“人道和正义”的原则能在印度实行;伯克还为东印度公司设计一套政府制度,使东印度公司在伦敦公开地对其在印度体面的政府公开负责,同时又不使它变成国王及其大臣的荫庇的另一源泉。为此他起草了一系列印度议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类似现代公共机构的组织—— 一个独立于政府但受章程约束的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组织[30]。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根除东印度公司的腐败行为。 殖民地托管理论在弹劾印度大总督黑斯廷斯运动中日渐成熟。这种新的殖民思想一经形成,便极大的影响了英国新的殖民政策的制定。在此之后,英国人开始关心土著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教育等方面的事务。他们开始在印度修筑道路,兴办学校,革除殖民地落后的陋习。英国人开始为殖民地的建设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伯克的殖民地托管理论在19世纪英国对于落后地区殖民地政府政策有很大影响。第一英帝国解体后,第二英帝国之所以能迅速扩大,最终形成了遍及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甚至这些殖民地在独立以后仍然留在英联邦之内,与英国政府采纳这种新的殖民统治理论,实行新的殖民统治政策,注意改善英国的殖民统治形象有很大的联系。伯克的帝国思想与旧的重商主义殖民理论有很大不同,其殖民地托管理论实际上也是对旧的重商主义只关心利润的殖民理论的否定。目的是给那些仍未充分发展的地区人民一个公正、稳定的政府[31],而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赤裸裸的殖民掠夺。第一英帝国是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其殖民政策必然体现着浓厚的重商主义的色彩。由于英国政府开拓殖民地的动机是为了商业与财富,所以英国在政治上对殖民地的控制比较松弛,而为了商业及财富,英国严格控制着殖民地的商业及贸易,对殖民地进行掠夺。政治上控制松弛与经济上严格限制构成了旧帝国统治体制的特征。在白人殖民地,由于其居民大都是英国移民,他们把英国的自由传统也移植到了殖民地,所以那里没有腐败滋生的土壤。而在印度等土著人地区殖民地,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在那里不断挑起战争,大肆抢掠殖民地的财富,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伯克的殖民地托管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关心殖民地人民生死的不人道的作法。通过为殖民地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改变英国在土著人地区殖民地的统治,杜绝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腐败行为,缓和英国与殖民地的矛盾,以利于英国在印度的持久统治。伯克的帝国思想与同期的理论家亚当·斯密的殖民理论也有所不同,亚当·斯密的殖民地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其殖民地自由贸易理论,即英国对殖民地不实行独占政策,任其同所有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他们认为与其耗费巨大的行政管理费用和军事占领费用来独占殖民地,倒不如放弃这种独占,省下这些费用,而用自由贸易的办法来取得更多的利润。主张给北美殖民地以议会代表权,使之自动服从于英国[32]。伯克的帝国思想的着重点在政治方面,主张用联邦的方式对帝国进行统治,用感情、挚爱的纽带来维系帝国的统一。当然,他们二人的帝国思想本质上都是自由主义帝国思想,代表了英帝国的发展方向。伯克的帝国思想是英帝国从旧帝国向新帝国过渡时期产生的新的帝国思想,是对旧的重商主义殖民理论的否定,对于英帝国新的帝国政策的制定,特别是英国对印度殖民地及其他土著殖民地的政策的制定,对于英帝国新的帝国体制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助于英国殖民统治的稳定,在英帝国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注释: [1]转引自陈志瑞博士论文《自由与保守——埃德蒙·伯克的政治思想》,第40页。 [2]马克思·贝洛夫等:《关于美国革命的争论》(Max Beloff(ed),The De bate o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761-1783)伦敦,1949年版,第216页。 [3]致查尔斯·宾厄姆,1773年10月30 日,《艾德蒙·伯克通信集》Correspondence of Edmund Burke,Vol(Ⅱ),剑桥, 965年,第475页。 [4]乔治·贝内特编:《帝国的观念——从伯克到艾德礼,1774-1947》(Edited by George Benbnete,The Concept of Empire……Burke to Attlee,1774-1947),伦敦,1967年,第 40页。 [5]转自陈志瑞博士论文《自由与保守——埃德蒙·伯克的政治思想》,第41页。 [6]乔治·贝内特编:《帝国的观念——从伯克到艾德礼,1774-1947》,第41页。 [7]乔治·贝内特编:《帝国的观念——从伯克到艾德礼,1774-1947》,第42页。[8]罗得里克·弗拉德等著:《1700年以来英国经济史》第一卷,1700-1860,(Roderick Floud and Dorlald Maccloskey,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 40页。 [9] W·D·赫西著:《英帝国与联邦》(W·D·Hussey,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1500-1960),剑桥,1963年,第138页。 [10]W·D·赫西著:《英帝国与联邦》,第146页。[11]拉姆齐·缪尔著:《英联邦简史》(Ramsay Muir,A Short History Of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VOL.(Ⅱ) Mordern Commonwealth 1763—1915)第二卷,伦敦,1927年版,第 130页。 [12] 拉姆齐·缪尔著:《英联邦简史》,第二卷,第130页。 [13]W·D·赫西著:《英帝国与联邦》,第147页。 [14]乔治·贝内特编;《帝国的观念——从伯克到艾德礼,1774—1947》,第50页。 [15]文森特·哈罗著:《第二英帝国的建立 1763-1793)(Vincent T.Harlow:The Founding of the Second British Empire,1763-1793,)第2卷,朗曼,1964年版,第113页。 [16](英)布赖恩·拉平著:《帝国斜阳》(中文版),钱乘旦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17]D·D·霍姆,梅·兰塞姆编:《英国历史文件集》,(D·D·Hom,May Ransome,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1714-1783),第10卷,伦敦,1969年,第821页。 [18]乔治·贝内特编:《帝国的观念——从伯克到艾德礼,1774-1947》,第50页。 [19]乔治·贝内特编:《帝国的观念——从伯克到艾德礼,1774—1947》,第51页。 [20]伊恩·汉普希尔-蒙克著:《艾德蒙·伯克的政治哲学)(Iain Hampsher-Monk,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Edmund Burke),朗曼,1987年,第153页。 [21]乔治·贝内特编:《帝国的观念——从伯克到艾德礼,1774—1947》,第53页。 [22]伊恩·汉普希尔-蒙克著:《艾德蒙·伯克的政治哲学》,第155页。 [23] J·斯蒂文·沃森:《乔治三世统治时代)(J·Steven Watson,The Reign of George 1760-1815),牛津,第 311页。 [24]转自陈志瑞博士论文《自由与保守:埃德蒙·伯克的政治思想》,第45页。 [25]乔治·贝内特编:《帝国的观念——从伯克到艾德礼,1774—1947),第54页。 [26]乔治·贝内特编:《帝国的观念——从伯克到艾德礼,1774—1947),第55页。 [27] W·A·贝克:《英国通史1688—1852》(W·A·Baker,G·R·St·Anbyn,A General History of English,1688—1852)伦敦,1963,第178页。 [28] H·H·多德韦尔:《剑桥英帝国史》(H·H·1,Dodwell,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Vol.(Ⅳ).British India,1497—1858,)纽约,1929年,第312页。 [29]W ·D·赫西著:《英帝国与联邦》,第147页。 [30](英)布赖恩·拉平著:《帝国斜阳》(中文版),第29页。 [31]W· D·赫西著:《英帝国与联邦》,第 147页。 [3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下卷,第192页。《史学理论研究》.

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中国渊源五千年文化造就了浩浩荡荡且沉沉甸甸的文学瑰宝。展开悠远的中国文学的长卷,不能不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如浩瀚无垠的大海,无人知晓这中间究竟孕育了多少的能量。 在学习完《郑伯克段于鄢》这样一篇文章后,真真是感悟颇多。好的文章正是如此,如同茶香一样慢慢潜入我们的心底,渗透进心间的每一条罅隙。越是品味,就越能觉得文章的精妙,就越能看清自己对于这样一篇短短文章的真正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曰“横看成林侧成峰”,用在这篇文章更是恰当不过。山岭山峰之间,便有了我的诸多感悟。就让我一诉痛快罢。 通读全文后,首先令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关于姜氏对于同样出生于自己肉身的两个孩子的不同对待。母亲对于郑庄公厌恶之明显实在让我着实气氛,而原因仅仅因为郑庄公出生之时让母亲受了一些肉体上的痛苦。不仅如此,姜氏在零落郑庄公的同时却是百般娇宠公叔段,屡次求先王武公立公叔段为太子,又屡次求请郑庄公为其封地。母亲如此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了郑庄公的因为缺少母爱而变得的冷血无情,也导致了公叔段的恃宠而骄,进而后来的胡作非为。此种带有偏见的眼光和教育之方法,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反观当今社会,这种偏见的目光难道消除了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殊不见,农村的女孩只有围着灶头转的权利,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让她们不能巴巴地走向近在咫尺的学堂念书;殊不见,现今中小学中的一部分教师甚至仅仅以学生的家庭背景作为评判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殊不见,职场求职女性精英屡屡碰壁,只是因为一句“非男性员工”不予录用„„诸如此类因为一些以现在眼光看起来非常荒诞不羁的理由而造成的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最后导致让人难以理解的后果出现,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应该存在?或许它根本不具备存在的理由。因此,我不得不问一句:一些现象和后果的造成,究竟是“自然如此”,还是因为“人为如此”呢? 全文之中,最有争议的人物非郑庄公莫属了。身为公叔段的哥哥,面对自己的亲身弟弟不断地“在太岁头上动土”,郑庄公一再地退让。但却是在退让过程中不断地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事做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无庸,将自及”(不用,他将会自己招致祸殃的)、“不义不昵,厚将崩”(不忠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扩大反将走上崩溃)”诸如此类的对于形式看得彻彻切切的话。我不经要问,郑庄公你为何不和弟弟将这些坦白说出?为什么非要逼到最后以极为血腥的方式解决才肯罢休呢?有时候的忍让只能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不可否认,郑庄公的有勇有谋,郑庄公的不惊不惧,郑庄公的从容不迫,让他在政治上得到了完胜。但是,所谓“有得必有失”,在亲情上,毫无疑问,郑庄公失去了伟大的母爱和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于是,我不禁为郑庄公感到深深的悲哀:这样的胜利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胜利吗?当然不能!胜利永远不会和亲情画上等号,因为没有一个人会用胜利作为形容词来形容世间最伟大的亲情的! 虽然文后郑庄公与母亲勉强“冰释前嫌”,但母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毕竟被稀释得如此淡薄!这不能不说是帝王之家的真正悲哀所在。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是需要我们一定懂得珍惜的?是权利吗?不是。是金钱吗?也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我始终坚信,只有真正渗入血液的情感才是我们活着的价值。若是一人将所有的感情通通抽离,仅仅抬头观赏自己得到的权利和金钱,那么,这样一个人一定就是世界上最最悲哀的人了。幸而我们生活在充满着情感的世界当中,真是应该好好珍惜。 而“不义不昵,厚将崩”这样短短的一句话也让我颇有感触。不论对于人,社会,团体,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忠义与团结的奉行,才是前进与进步的唯一保证。只有众人齐心协心,团结一致,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取得踏踏实实的进步和发展。而不义之事,只会是恶果的催速剂,任何人都应该坚决杜绝。 另外一方面,从公叔段的身上,我们亦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贪婪与无知的劣性。在公叔段的身上,完全看不到情字的体现。如果他懂得感情,珍惜感情,就会小心翼翼,尽善尽忠地做好自己,当好自己的京城太段;他会感恩自己周遭的一切,绝对不会应了他哥哥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预言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所谓的“小人物”,他就是颍考叔。此公不仅自己孝顺老母,更机智,巧妙地替郑庄公解了不能与母亲会面的心结,在当时“伴君如伴虎”的社会体制之下,着实是一位睿智勇敢之忠良之士。从颍考叔的身上,我不难发现我国古老文化悠久历史一直以孝为重,推崇孝道的精神,印证了《诗经》上这样一句名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光是这一点,就很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类在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以更为谦虚谨慎的态度地向颍考叔学习,并力争将这样一个流传了千年的美德一代代地传将下去! 我从文中各个人物的言行之中引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注重自己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切莫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忘却了本应最为珍惜的东西。

关于巴尔扎克乐观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乐观的名人事例,我觉得这个乐观于乐观的人的名人有很多,比如说,啊!铁嘴钢牙的纪晓岚,他就是非常乐观的人。

巴尔扎克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一生共完成了九十六部小说和随笔,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工作量非常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随处可体味到浓郁的浪漫情调,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很奢华。巴尔扎克年轻的'时候经商失败,欠下了很多债务,所以尽管他的收入还算可观,但是经常会出现窘迫的情况。 一天晚上,巴尔扎克被一阵声音吵醒,他睁开眼睛后,发现有一个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屉,他忍不住哈哈大笑。 小偷不解地问道:“你笑什么?” 巴尔扎克说:“我在白天翻都翻不出一毛钱来,难道你在晚上还能找到什么吗?” 小偷转身就想走,巴尔扎克接着对他说:“请你顺手帮我把门关上。” 小偷说:“你家这么穷,关门干什么?” 巴尔扎克笑着说:“我家的门不是用来防盗的,是用来挡风的。” 乐观而坚定的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我要做文学上的拿破仑,他的剑不能做到的事情,我的笔能完成。” 他的确做到了。但是由于过度劳累,巴尔扎克只活了五十岁便离开了人世。他留下了很多没有完成的作品,这也成为人类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巴尔扎克一直用以苦为乐的态度面对生活。悲观只能导致平庸,如果因为生活不如人意就自暴自弃,那么人生将会很失败;要知道,只有乐观才能造就卓越。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下食客行遂非常自信,自我推荐,要求前往,结果,他终于劝说楚王同意援救赵国。后人就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这个故事亦反映了毛遂是个有信心的人。

拿破仑在一次与敌军作战时,遭遇顽强的抵抗,队伍损失惨重,形势非常危险。拿破仑也因一时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 可此时的拿破仑浑然不顾,内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战斗。只听他大吼一声,“冲啊! 他手下的士兵见到他那副滑稽模样,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但同时也被拿破仑的乐观自信所鼓舞。一时间,战士们群情激昂,奋勇当先,终于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无论在任何危急的困境中,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尤其作为一个商界的领导人物,你的自信,可以感染到无数你接触到的人。有没有乐观自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一场交易的成败与否。 经理不是只告诉别人怎么干的家伙,而是要激发队伍产生一定抱负,并朝目标勇往直前.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 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桑兰在面对人生中如此重大的变故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使人们为之感动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17岁的中国体操队队员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 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这个笑容甜美的姑娘来自浙江宁波,1993年进入国家队,个性温顺,但在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关于扎染论文范文资料

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

你知道有哪些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1.探析唐宋染织图案中的花卉纹样

2.北京市某织染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3.体验消费与染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4.医院内污染织物收集转运过程感染管理现状调查

5.水墨染织--服装材料设计中的染缬艺术传承与创新

6.壮族传统纺织工艺及其文化研究

7.湘西传统染织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美孚黎女子服饰的现代设计应用

9.日本絣织及其代表性纹样特征探究

10.长三角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

11.手绘在服装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12.染织厂染织混合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13.试析元代染织纹样在茶艺表演类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4.日本传统染织艺术之旅--以东京、冲绳两地为例

15.中亚地区伊卡特织物图案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研究

16.爱马仕丝巾图案设计与艺术研究

17.浅析草木染的发展与现状

18.草木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与应用

19.从模仿绘画到图案设计的日本近代染织艺术

20.中、日传统染织工艺及其纹样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1.以环保为主题的纺织材料装置艺术的设计与研究

22.论乡土织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

23.长三角地区染织文化的研究

24.试论近世初期风俗画中小袖和服的绘画表现

25.传统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6.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前景展望

27.景宁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研究

28.染色废水处理改造方案研究与实施

29.论黎族织锦植物染技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30.民间手工印染艺术在现代居室软装饰中的价值

31.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要素探析

32.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研究

33.探析吉祥观与景德镇明清彩瓷表现的图饰特点

34.日本近代染织技术的引进与革新

35.碱减量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36.黎族传统纺线技艺研究

37.明代工艺美术色彩赏析

38.山竹壳天然染料对真丝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

39.丰富设计素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0.抗战前细纱交易困境及民族染织厂的应对

41.海南黎族织锦中基本纹图案探究

42.与大自然合作--染织产品设计的创意新思维

43.凉山彝族服饰传统染织工艺研究

44.渐变形式在当今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45.棉麻手工染织面料在创意服装中的应用

46.黎锦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

47.浅谈唐代染织纹样的审美特征

48.浅述染织中的棉纤维及手工艺表现

49.民族传统染整工艺的现代价值

50.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研究--以染织工艺为例

51.云南大理扎染视觉审美研究

52.用形式美法则剖析中国传统染织纹样之特点

53.中国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54.自然主义风格在日本纤维艺术中的表现与思考

55.我国印染织物产品标准与服装产品标准比较

56.隋唐染织工艺在敦煌服饰图案中的体现

57.民国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

58.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结合的创新设计研究

59.棉麻织物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探究

60.浅谈酶催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1.西南少数民族染织艺术中的色彩美学

62.台湾花布的图案装饰特色研究

63.河北民间传统染织工艺现状及发展策略

64.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艺术特色对比及应用研究

65.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66.洗礼中重生--谈传统染织艺术的现代性转型

67.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对策研究--以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为例

68.品色衣制度的发展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

69.中亚伊卡特图案初探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70.传统手工编织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初探

71.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的比较研究

72.基于变函数Julia图形的黑白装饰图案丝巾设计方法

73.湘西染织艺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教学思考

74.汇泉染织打造更时尚面料

75.关于染织设计教育的思考--从芬兰设计说开去

76.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研究

77.民间染织遗产:就地保护就近研究

78.地域文化背景下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教学探索--以湘西染织艺术为例

79.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融入室内设计主题空间的教学探讨

80.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资源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81.高等院校染织纤维专业教学模式设置与设计大赛互动实践研究

82.天门蓝印花布设计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83.佩兹利纹样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装饰研究

84.中国民间图案色彩的抽象表现

85.染织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探索

86.我国印染织物产品标准与服装产品标准的差异

87.后申报时期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忧与思--以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为例

88.丝织物印花中仿蜡染图案设计及工艺的研究

89.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染料及其文化内涵

90.从敦煌藻井图案谈现代染织纹样设计

91.服装面料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仿生设计

92.手绘技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使用

93.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图案构成特征研究

94.医院社会化洗涤污染织物收集转运过程中医院感染质量控制

95.基于数学图形的染织图案设计研究

96.国际旅游岛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为例

97.理性色彩与感性色彩在染织设计中的统一

98.软雕塑艺术语言对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启示

99.海南纺织史若干问题的探讨

100.可溶PVA伴纺高支纯棉色织面料的生产工艺路线

101.关于纤维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

102.论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染织纹样

103.地域文化主题的染织旅游纪念品设计探讨

104.浅议市场需求对高校染织设计教学的影响

105.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

106.染织排水对日本青鳉幼鱼和胚胎的毒性效应

107.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思考

108.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改革的思考

109.地域文化主题的染织设计研究

110.论苗族服饰中龙纹图案染织绣技艺之美

111.染织艺术设计新论

112.关于染织专业学生手工台板印花实践的思考

113.染织美术教学中设计要素浅论

114.从材料的运用看中国染织工艺的发展

115.齐国染织工艺及对后世的影响

1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117.浅论中国传统染织中的生命树纹样

118.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119.染织设计中的中国画元素

120.作业成本法在染织业的推广与应用

121.手工染织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请下载,如满意望采纳,如有疑问,请追问。

引文参考格式如下

Kimbrough,Tonia With A Modern Twist.[J].(5):23

分析针织服装设计对现代印染艺术的应用

服装设计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特点。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针织服装设计对现代印染艺术的应用的论文范文。

摘要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日用品之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服装的要求都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趋向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者对服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服装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在生产工艺方面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印染工艺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服装市场需求,提高消费者体验。针对针织服装设计,分析印染艺术在服装设计的具体应用,以便为我国针织服装设计行业带来新的设计观念,促进针织服装设计艺术的提高。

关键词现代印染艺术;针织服装;设计

现代印染艺术是在传统印染技术上发展而来,在服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印染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服装设计领域,印染艺术一直是其发展的引领者[1]。近几年,随着新观念、新思路、高科技的引入,印染技术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引入一些新的元素,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和进步[2]。

1现代印染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印染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在发展中不断的推阵出新,增加了很多新元素,这些新元素应用在服装设计领域为其设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和空间,形成一种更具有艺术价值的设计理念。比如复合型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在发展中将不同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达到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印染艺术能够将服装设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3]。现阶段,传统印染工艺和现代印染工艺融合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印染方式,这种新的印染方式的应用使我国现代印染工艺和服装设计融合发展,推动了我国服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要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利用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材质达到一种新的设计诉求,提高服装设计艺术。服装设计师利用这种工艺形式设计新的服装,将这些全新的服装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现代印染工艺和服装设计发展现状

现代印染工艺发展现状

我国印染技术发展的比较早,在18世纪初就出现了纺织业,这是印染的早期萌芽状态,在发展中才逐渐深入到服装设计行业中。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大推动了服装设计的发展,电脑、筛网印染等新印染技术的出现使服装设计的发展也达到一个小的繁荣时期[4-5]。印染技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在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并在发展中涌现出很多艺术家,日本的印染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比较成功,不仅在艺术创造中保留传统文化,而且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创新,使印染艺术很好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

服装设计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一般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实施,比如传统印染技术的应用就大大推动了服装设计的发展。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服装特色化的设计[6],传统服装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服装设计领域,一些网络化的发展模式比较受人们的欢迎,服装设计的视觉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设计师越来越关注针织艺术。针织服装的主要特点是面料的垂体效果比较好,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感。新时期,人们对服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比较注重服装的舒适度和时尚性,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出现收编针织和横机针织技术,推动了服装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从服装设计的变化和发展来看,只有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和方法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利用针织技术进行创新,注重服装面料的舒适度和垂坠感,从而促进服装设计向更高台阶发展[7]。

3现代印染艺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反底印染艺术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反底印染艺术应用的范围逐渐扩展,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体现出服装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能够将印花通过特殊的工艺显示出来,而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将工艺利用服装表现出来,使服装更具独特性。反底印染工艺的图案渗透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这种特色的表现形式使每一件服装都具有独特的表现魅力。例如2008年Debora的春夏服装设计中就融合了这种艺术手法,通过压皱印染方法形成条状斑驳状态肌理,突出服装的特色。

吊染和扎染工艺

传统手工文化的形成一般比较精细,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出其优雅的风格,这些设计品与粗糙简单的机械制作品相比,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在针织服装设计领域,设计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力图显示其创作的独特性,在这种设计理念下,设计师会保留一些手工生产的气息。高档针织品以天然的手工艺术体现其良好的视觉效果。宝姿2007年秋冬针织围巾的设计就利用了扎染的方法,拆线后没有将针织烫平,而是保留了凸凹不平的外观,突出了针织服装的原始状态,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原生态的感受,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数码印染和雕印印花艺术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码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数字化图像形成一种印花工艺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实现印染工艺的创新。这种工艺形式融合了新科学技术,在计算机中存储印染模板,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进行图案优化分析,实施编程,形成一种新的印花技术。雕印印花工艺是一种成本相对较高的印花工艺形式,指的`是在深色的服装底布上实施色拔,从而使深色的底布露出白色的花纹,使服装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工艺能够突出体现印花纹样细节,有效表现服装设计中颜色渗透的问题。这种工艺技术操作复杂、成本高。

植绒、烂花印染技术

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印染工艺中植绒、缩绒、烂花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其中,烂花印染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是改变原来的服装织片,突出服装的独特性。烂花的设计原理主要是从真丝烂花相关设计艺术发展而来,在设计的过程中除去花版中多余的纤维成分,使原来的部分与没有被除去的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飘逸感。缩绒工艺的制作原理:利用化工注射技术,将注射剂注射到针织服装中,通过化学反应使服装原来的针织组织更加紧密,将纯羊毛经过缩绒处理后,其厚度会增加很多。2007年,Prada的冬季成衣设计利用了植绒工艺,使服装形成一种龟裂的艺术效果,增加服装的审美价值。植绒工艺主要是利用高压静电的方法融合印花技术和植绒技术,使服装更有层次感,提高了视觉冲击感和艺术感染力。

4结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服装设计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特点。印染艺术的应用能够为服装设计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形式,服装设计师必须将传统印染艺术和现代印染艺术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为人们设计出更加时尚、舒服的服装。

参考文献:

[1]赵晓明,刘元军,拓晓.现代印染艺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1-4.

[2]陈慧.服装色彩搭配研究[J].染整技术,2016,38(6):7-9.

[3]李丹,闫亦农,王娅萍.民族服装装饰手法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5,37(6):24-26.

[4]亓晓丽.现代印染艺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研究,2015(3):202-204.

[5]邓姬,钟楠.浅析天然印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16(5):141-143.

[6]VoitB.,[J]..

[7][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2,43:20-26.

关于翦伯赞论文范文资料

翦伯赞(1898~1968)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1916年,翦伯赞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26年回国后,南下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大革命失败后,在历史学家吕振羽等人影响下,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潜心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先后发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等论文,与吕振羽合著了《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和侵略我国的滔天罪行。 1937年5月,翦伯赞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理论宣传和史学研究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历史哲学教程》,宣传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史纲》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了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我国自战国至秦汉社会性质的转变,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从50年代初开始,翦伯赞即致力于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纂了两千多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并亲自主编了其中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两个专题。从1961年春开始,他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同时,他还先后发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和《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论文,批评史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极左思潮。 翦伯赞治学严谨,著作宏富,至今仍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他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运用马列理论研究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功献卓著。特别是在中国古史分期的研究上,主张的西周封建论,独树一旗。虽然已受到黄现璠,张广志等学者的有力挑战,完全否定。但其影响力不可抹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翦伯赞被划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1968年12月18日夜,与夫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含冤去世。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学党委为他平反昭雪。

这个叫匿名的东西真是凡人,到处发这个东西,不用理他

(l)评价: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2分)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2分)(2)评价:秦始皇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2分)(3)特点:全面性;一分为二。(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阅读材料,从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的依据是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实行酷刑,滥用民力,修建长城,大修宫殿和陵墓,导致民不聊生,因此司马迁是从秦始皇的暴政来评价的。(3)阅读材料三,材料三对秦始皇的评价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的,既看到秦始皇的功也看到秦始皇的过,评价比较全面,,这是和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的最大不同。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识记和评价能力,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考试经常遇到的题型,要注意对人物的评价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既要看到历史人物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又要看到该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评价要全面具体得当。

《提昭君墓》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持赞同态度。 因为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