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水稻免疫信号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7:42:09

水稻免疫信号研究进展论文

这次分享的是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但是逻辑性较好,对于试验方法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福建农林的老师于2019年发表在 plant physiology 上的paper A Magnaporthe Chitinase Interacts with a Rice Jacalin-Related Lectin to Promote Host Colonization

水稻稻瘟病的基因组编码15个糖苷水解酶,18个家族的几丁质水解酶。本文主要讲了稻瘟病中的chitinase MoChi1和水稻中的膜蛋白 OsMBL1互作,从而在植物PTI过程中发挥作用。在稻瘟病中敲除MoChi1还会导致菌丝减少和毒性减少,因为导致了植物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OsMBL1正调抗病性,MoChi1抑制了几丁质介导的活性氧爆发,并且与OsMBL1竞争性结合几丁质。

Is a Highly Conserved Chitinase from M. oryzae

MoChi1包含N端信号肽和GH18(Glycoside hydrolase)结构域,并且与其他致病真菌的糖苷水解酶同源性很高,暗示其可能有几丁质酶的活性。

Is an Extracellular Chitinase Released by M. oryzae

构建MoChi1连GFP的载体,做融合蛋白,转入稻瘟病菌中,从上清中收集到了蛋白,说明MoChi1是个胞外蛋白。接下来使用yeast trap secretion assay 证明其分泌特征,与蔗糖酶(SUC2)构建融合蛋白,一个是全长(FL-MoChi1),一个去掉去掉信号肽但在蛋白前段加上‘ATG’(NS-MoChi1)。如果蔗糖酶分泌的话,就会把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结果显示,转FL-MoChi1的酵母在蔗糖培养基上生长且培养基变红,而NS-MoChi1在蔗糖培养基中不生长,说明MoChi1中信号肽对其分泌很重要。

使用几丁质结合和几丁质分解活性的试验来检测MoChi1是否有几丁质酶活性。在几丁质结合试验中,将纯化的SSB-MoChi1-6*His蛋白与不溶性的细胞壁多糖孵育,结果显示,融合蛋白特异性地与不溶性的几丁质beads、crab shell chitin、chitosan、稻瘟病的细胞壁和几丁质共沉淀,而不与纤维素共沉淀。这些结果揭示MoChi1特异性结合几丁质。

MUC3是几丁质酶的一种商业化的荧光底物,使用它来查看几丁质酶的活性。

综上,这些结果显示,MoChi1是一种由稻瘟病分泌的几丁质酶,能将MUC3降解成短链。

Is Involved in M. oryzae Aerial Growth

首先检查MoChi1在稻瘟病不同时期的亚细胞定位,发现大部分MoChi1在营养菌丝隔膜上积累。以菌落直径作为衡量标准时,在稻瘟病中敲除MoChi1并不会造成营养生长的缺陷。

Is Required for the Aggressiveness of M. oryzae

为了确定MoChi1是否促进了稻瘟病的致病性,将Ku80(WT)、ΔMochi1(KO), and ΔMochi1/MoChi1(complement)接种于感病植株(CO39),结果发现ΔMochi1菌的数量和大小比WT和互补菌中更少。通过对稻瘟病转座因子基因Pot2的定量PCR检测,发现ΔMochi1的生物量比野生型Ku80和互补菌株ΔMochi1/MoChi1减少了4- 5倍的生物量。

Interacts with the Rice JRL OsMBL1

酵母晒库筛到OsMBL1,通过Y2H,Co-IP,BiFC(揭示其互作可能发生在膜上),PULL DOWN验证了其互作。缺乏N端19个氨基酸的OsMBL1仍能与MoChi1互作;而缺乏C端66个氨基酸的OsMBL1不能与MoChi1互作,N端和C端同时切掉后,也没有互作,这就揭示了OsMBL1的C端对于其与MoChi1的互作很重要。

Is Responsive to PAMPs and M. oryzae Infection

chitin处理2h后,OsMBL1的表达量上升了大约六倍;flg22处理后,在30min到2h之间,表达量上升2-5倍不等。而接种稻瘟病后,在24h后大约上升了15倍。

of OsMBL1 Enhances Rice Resistance to M. oryzae

OsMBL1过表达植株中展示出十倍减少的真菌定植量。为了寻找OsMBL1在PTI中的作用,我们衡量了OsMBL1中ROS的爆发,然后发现在OsMBL1过表达植株中几丁质诱导的ROS的积累出现更早且强。将OsMBL1 RNAi后,在日本晴背景中,病斑长度更大。

Competes with OsMBL1 for Chitin Binding and Suppresses Chitin-Induced ROS in Rice Cells

植物病原菌释放的低聚糖可以被宿主PRR识别,从而启动防御反应。预测糖基磷脂酰肌醇位点锚定在OsMBL1C端,提示该蛋白可能与质膜相联系。烟草瞬时表达和稳转材料都揭示OsMBL1在质膜上。

为了查明OsMBL1是否结合几丁质,纯化的GST-OsMBL1与不同的多糖进行孵育。结果显示,OsMBL1与不溶性的几丁质beads、crab shell chitin、chitosan、来自稻瘟病的细胞壁成分、来自稻瘟病的chitin和纤维素都有共沉淀,这就揭示了OsMBL1能够结合稻瘟病的细胞壁、几丁质和纤维素。

稻瘟病中的LysM效应子 Slp1竞争性抑制几丁质受体CEBiP,并且抑制了几丁质触发的免疫反应。往GST-OsMBL1溶液中滴定SSB-MoChi1-6XHis,然后再加入chitin beads。我们观察到添加的MoChi1的量与用几丁质珠拉下的OsMBL1的量呈负相关(随着SSB-MoChi1-6XHis浓度的增加,PULL DOWN下来的OsMBL1量减少,而MoChi1的量变多;反过来也发现随着OsMBL1的量增加,MoChi1的量也减少)。这些结果说明,MoChi1与OsMBL1竞争性的结合chitin。体内试验的话,就用ROS burst作为marker,用纯化的蛋白来孵育。 最后是model图。

最近我的同学发表的一篇盐旱综述的文章,中科院生物类Top期刊(IF=)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JMS)题为“Candidate Genes and Pathways in Rice Co-Responding to Drought and Salt Identified by gcHap Network”( )的研究性综述论文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网页链接

逆境的种类和逆境对植物的伤害 逆境指对植物生长和生存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又称为胁迫。逆境的种类包括 非生物胁迫(物理胁迫、化学胁迫)和生物胁迫 。逆境的种类很多,但都引起细胞脱水,生物膜破坏,各种代谢无序进行。逆境导致植物代谢失调主要表现在引起植物的水分胁迫;光合作用下降,同化产物供应减少;呼吸速率大起大落,呼吸代谢途径发生变化,PPP途径所占比例增强。在各种逆境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解大于物质合成,水解酶活性高于合成酶活性,大量大分子物质被降解。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和交叉适应 植物通过 避逆性和耐逆性 两种方式来抵抗逆境。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有形态结构和生理代谢两方面。形态适应有以根系发达、叶小以适应干旱条件;有扩大根部通气组织以适应淹水条件;有生长停止,进入休眠,以迎接冬季低温来临等。生理适应主要以形成逆境蛋白、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脱落酸含量的方式,减少质膜系统的破坏,提高细胞对各种逆境的抵抗能力。

植物对不良环境间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为交叉适应(交叉忍耐),植物交叉适应的作用物质可能是ABA。

植物抗逆性的获得与信号传导 植物通过细胞 感受 逆境信号、 传导 逆境刺激、 激活 一系列分子途径并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和生理反应等三个阶段适应逆境,在逆境中获得抗逆性。在逆境下植物体内存在系统性传递信息的信号物,参与逆境信号转导的主要信号分子有 Ca2+、蛋白激酶、pH、ABA、ROS和NO 等。

旱害与植物抗旱性 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干旱使细胞过度脱水、膜破坏,正常生理生化代谢受阻、细胞受到机械性损伤。抗旱植物一般有增加吸水、减少失水的形态特征及保水能力强,代谢稳定等生理特征。脯氨酸、干旱诱导蛋白可以提高植物抗旱性。

盐害与植物抗盐性 盐害对植物的主要危害是渗透胁迫、离子失调及引起生理代谢紊乱。根据植物抗盐能力的大小,分为盐生植物和甜土植物两大类。植物通过避盐及耐盐两种方式适应盐胁迫。渗调蛋白有利于降低细胞的渗透势和防止细胞脱水,提高植物对盐胁迫的抗性。植物体内的盐胁迫信号途径包括渗透胁迫信号转导途径和盐过敏感调控途径(SOS途径)。

单体型 :又称单倍体型或单元型,是个体组织中,完全遗传自父母双方中某一亲本的一组等位基因。拥有特定SNP的个体常常在附近某一特定变异位点拥有特定等位基因,这种关系叫做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 LD),同一染色体上的这一情况即为单体型。

简而言之,单体型就是指一段连锁的核酸序列。在单体型网络图中,不同的单体型就是用序列中的变异位点来区分。因此一般用来构建单体型的材料为:线粒体基因组、X/Y染色体,叶绿体基因组、或者是基因组上一段强连锁的区段。

干旱和盐害是制约水稻产量的重要非生物胁迫,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始终是领域内的热点。然而,由于抗逆性状的复杂性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针对盐旱共响应的多胁迫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如何有效利用抗逆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设计育种,也是后基因组时代水稻育种的关键问题。

该文章在系统介绍水稻盐旱机制的同时,结合转录组分析筛选到1748个盐旱共响应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内质网蛋白调控,MAPK等重要通路,进而对其中的核心基因进行功能单倍型网络分析,构建了“gcHap-network pathway”的盐旱共响应机制框架图。同时整理了近900份耐盐抗旱水稻品种,分析发现在重要亲本中大多包含上述核心基因及有利单倍型,为将来进一步进行系统验证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加植物的抗逆性,提高植物的产量。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赤霉素可以提高水稻的株高,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因此,研究赤霉素对水稻株高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水稻的种植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水稻苗疫病的研究发展论文

1、水稻烂秧病水稻烂秧病n 由病原物侵染或非病原物影响,引起水稻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n 可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生理性)两类,非侵染性烂秧主要指由不良环境所造成;侵染性烂秧则指由不良环境诱致腐霉菌、绵腐菌、镰刀菌等侵染所致。防治方法n 水稻烂秧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根本措施。狠抓种子浸种、催芽、播种质量n 同时,还要强调秧田整地质量,有机肥要充分腐熟,科学施肥、用水。n 侵染性烂秧,应在秧苗一叶一心至三叶期时,出现叶尖无水珠和零星卷叶时应及时喷药。n 可用春雨一号胶囊1粒+菌无菌10ml兑水10-15公斤药液浇灌。n 若病情较严重时,药液浓度应适量加大。水稻僵苗◆水稻赤枯病 :俗称锈稻、坐棵等,是一种生理性病害。◆ 一般多于水稻分蘖初期时始发,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受害植株发僵,分蘖少而小,老叶下垂黄化而心叶窄挺,茎秆纤弱。初期叶片略呈暗绿色或深绿色,叶尖端或叶脉附近产生赤褐色的小斑,进一步发展成大小不等的铁锈状斑点,一般老叶先发生,根系发黄,赤褐色,甚至变黑腐烂,白根极少。2、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n 水稻恶苗病是由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有性态为藤仑赤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又称徒长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n 病苗细长,叶色淡绿,比健苗高,病株节间伸长,茎节上逆生不定根,茎杆逐渐变褐,腐烂,其内有白色蜘蛛丝状菌丝。病株一般不能抽穗或不能完全抽穗。n 抽穗期后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为褐色,不结实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淡红色霉层。该病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但也有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的现象。恶苗病发病规律n 带菌种子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其次是感病稻田杂草及残株。n 另外,病稻草做铺盖物,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也可传播到健苗,从水稻茎部伤口等部位侵入,引起再侵染。n 一般土温在30~35℃时,最适合发病,20℃以下或40℃以上都不表现症状。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因此,秧苗栽插过深、拔秧后过夜等有利于病菌侵染。防治方法n 此病以种子带菌为主要初侵染源,建立无病留种田和进行种子处理是关键的防病措施。(1)选用无病种子,不在病田及附近田块留种。(2)种子处理 春雨一号+菌无菌1000倍液浸种。②温汤浸种:52~55℃温水浸种30分钟。③药剂浸种:或春雨1号1粒+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动3次(3)清除菌源,及时拔除病株。(4)处理病稻草,不用病稻草作为催芽时覆盖物和捆秧把。3、稻纹枯病n 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n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稻纹枯病症状n 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稻纹枯病症状防 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2)药剂防治 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药剂选择:春雨一号+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1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喷到稻株中、基部

风湿免疫病研究进展论文

伴有肺动脉高压者,常常病情较重,应积极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遗传因素与风湿免疫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早在1889年就有人指出,风湿免疫病常可在同一家系成员中发病。此后也有人发现家族性发病比率较高。父母有风湿病的儿童,其发病率高于双亲无风湿病的儿童。有关单卵双胞胎的研究认为,其中一个患风湿病,则另一个有20%的可能亦将发病。因此在对风湿病患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有的学者认为风湿病的易感性与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有关,但并未得到其他学者的进一步证实。另一项对40对双卵双胞胎的研究,只有2对有风湿免疫病的相同病史。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抗原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受基因支配。有人对风湿病患者进行了 HLA检查,证明HLA-BW35与风湿免疫病的易感性有关。芬兰人的风湿病患者HLA-BW35占多数,而英国人的风湿免疫病患者HLA-BW15占少数。因此,风湿免疫病与HLA型的关系可能还和种族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有HLADRβ1*0405等位基因者较较一般人群为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C1q、C2、C4基因的缺失较一般人群高,说明有易感基因存在。易感基因不仅增强易感性同时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认为风湿病的发病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基因遗传是风湿病发病的易感因素,但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风湿免疫病是一种遗传病。随着人类遗传密码的解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遗传与风湿免疫病发病的关系会被人类认识的越来越清楚,基因治疗也会成为现实的。

科学家首次确定了感染可能引发自身抗体autoantibody的确切条件,这是首次找到免疫系统存在的漏洞。机体对特定感染性微生物(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后,可能会出现风湿热和Guillain-Barre综合症(机体产生抗体分别攻击心脏和外周神经)等自身免疫疾病。但我们还一直无法解释自身免疫发生的原因,也不了解机体为何无法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免疫细胞(例如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在一开始形成的时候都能正确识别自身以避免攻击自身。一般来说这一形成过程都是可靠的,是平稳且受控的。不过,当机体抵御疾病或感染时B细胞还会经历更为复杂的发育阶段。为了能够应对引入体内的不计其数的微生物,B细胞演化了出了特殊能力,使其抗体基因能够产生随机突变,直到其中一个抗体能有效结合入侵者。这时,“成功”的B细胞继续增殖,用这些新抗体充斥整个免疫系统。在淋巴系统的特殊环境中,这种“高亲和力抗体”产生得非常快。大多数时候,生发中心正常工作,帮助我们抵御疾病并建立应对未来感染的武器库。不过有时也会产生问题,本用来抵御入侵者(或抗原)的抗体,也能与自身匹配,结果造成自身免疫性攻击。研究人员为研究自身免疫发生的机制,开发了复杂的小鼠模型。研究发现,当抗原充斥整个免疫系统时,能够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就会被消除从而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相反,当目标抗原只存在于远离生发中心的局部组织或器官时,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就能够存活下来产生高亲和力的自身抗体。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论文题目

金链子多少钱

1.张端品,谢岳峰1982粳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 中国农业科学⑸:17—242.张端品,谢岳峰1984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成株抗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⑴:40—503.谢岳峰,张端品1985南方稻区部分推广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⑹:13164.赵新平,张端品,谢岳峰1985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成株抗性遗传研究 华中农学院学报⑹:4—75.赵新平,张端品,谢岳峰1986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成株抗性坠冈显性返转的研究 遗传8⑸:5—96.赵新平,张端品,谢岳峰1987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成株抗性品种病理解剖研究 植物病理学学报17⑶:185—1907.张端品,谢岳峰1988水稻白叶枯病抗源研究 作物品种资源⑴:18—228.罗利军,张端品,谢岳峰1988云南稻品种与普通稻品种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 华中农大学学报7⑵:118—1229.张林,张端品,谢岳峰1988水稻亚种间杂文后代白叶枯病抗性表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7⑵:123—12910.余功新,戴陆园,张端品等1989云南稻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报8⑷:32733011.张端品,邓顺安,余功新,谢岳峰等1990农垦58S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⑷:407—41912.余功新,张端品,谢岳峰等1990水稻品种1只28对中国的白叶枯病菌系抗病基因定位研究 作物学报16⑵:139—15213.戴陆园,张端品,谢岳峰云南稻毫梅抗白叶枯病新基因定位 西南农业学报19903⑶:54—5814.谢岳峰,张端品等 15个云南地方品种对白叶枯的抗性遗传 《主要农作物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第一版p14—2015.张端品,谢岳峰等 云南稻种资源对白叶枯病抗病性研究 《主要农作物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第一版p21—3016.罗利军,张端品,谢岳峰199l“云南大粒”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遗传 遗传学报18⑸:457—46017.林兴华,余功新,张端品,谢岳峰1992云南水稻品种冬糯的白M1—枯病抗性基因定位研究 遗传学报19⑸:4;9—46618.张自国,曾汉来,元生朝,张端品等1992再论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ll⑸:1—519.张自国,曾汉来,元生朝,张端品1992籼型光敏不育水稻营养生长期光温条件对育性转换条件的影响 杂交水稻⑸:34—3620.曾汉来,张自国元生朝,李玉珍,张端品1993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2⑸:401—40621.万焕桥,张端品,谢岳峰1993风情二号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7⑷:217—22122.熊卫,余功新,林兴华,张端品,谢岳峰1994五土个云南稻品种抗白叶枯病基因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3⑵:99—11023.曾汉来,张自国,杨静,张端品等现有温敏不育水稻资源的鉴定、分类与评价, 《第三届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会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第一版pl—524.张自国,杨静,张端品,曾汉来,卢兴桂具有育性转换的水稻资源及其利用 《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1994扬州p6225.张端品,谢岳峰,林兴华等光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和稳定性研究 《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1994扬州p49—;026.秦发兰,张端品,林兴华等1994云南光完稻广亲和性品种的筛选与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3⑹:53854427.林兴华,张端品,谢岳峰1994水稻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⑵:28.曾汉来,张自国,张端品等光(温)核不育水稻的基本特性参数及数理分类与判别 《现代农业科技研究进展》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1129.张自国杨静,元生朝,曾汉来,张端品1995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热带稻区的育性转换特性与利用研究 作物学报21⑷:48549130.邹礼平,张端品,林兴华等1995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4⑸:415—42031.张端品水稻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及利用研究》李泽炳等主编湖北科技出版社1995第一版D25333232.刘克德,张启发,张端品,谢岳峰1995云南地方稻种遗传变异和籼粳分化 植物学报37⑼:71872433.曾汉来,张自国,张端品等1995安农S—l的温敏不育性在强感光性背景中的表达特性研究 高技术通讯6⑸:12—1534.曾汉来,张自国张端品,元生朝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发育与育性转换光温反应特性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与应用》专刊1996.11 p33—3735高和平,林兴华,余功新,张端品,谢岳峰1996 4个云南稻种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华中业大学学报15⑵:105—10936.林兴华,余功新,张端品,谢岳峰,秦发兰1996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位置的确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5⑴:1—537.章琦,杨文才,施爱农,王春莲,朱立宏,沙学延,朱培新,陆志强,谢岳峰,张端品林兴华,余功新1996中国水稻抗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性状遗传研究的标准化问题的商榷 中国农业科学29⑷:85—9238.葛台明,余额君,谢岳峰,张端品,章荣德,秦发兰1997小麦+多花黑麦草不对称体胞杂交获得杂种再生植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6⑵:105—11139.秦发兰,张端品,林兴华,谢岳峰1997云南光完稻亲和性品种的分类研究 华中农业学学报16⑷:320—32440.曾汉来,张端品,张自国,张志钰,杨静1997 W6154s X 农垦58杂交后代育性转株的育感光性与育性转换特性 作物学报23⑹:693—69841.李子银,林兴华,谢岳峰,张端品 1999 利用分子标记定位农垦58S的光敏核不育基因 植物学报41⑺:731—73542.谢国生,谢岳峰,张端品 1999 水稻抽穗期及其遗传研究的动态与进展 华中业大学报增刊l—543.曾汉来,卢开阳,贺道华,潘雪样,张端品,2000中籼杂交水稻新组合结实性的高温适应性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⑴:1—3

1.水稻纹枯病的防治(1)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脚秆、烂脚秆。全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为水稻另一重要病害之一。早、中、晚稻皆可发病。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盛期发病重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严重发生年份减产20%以上。(2)防治措施 一是合理密植,实行东西向宽窄行条栽,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三是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四是药剂防治:①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毫升或20%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喷雾。②穗期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喷雾,也可用3%的多抗霉素800倍液+天达裕丰1000倍液防治。以上药剂,交替使用,7~10天1次,连喷2次,效果更佳。2.水稻干尖线虫病的防治(1)水稻干尖线虫病又叫白尖病、线虫心枯病。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主要危害叶片及穗部。(2)水稻干尖线虫病的症状 在水稻孕穗期,一般在剑叶或上部2~3片叶的尖端出现淡褐色半透明状病斑,后渐变成灰褐色、扭转状的干尖。病穗比健穗短而小,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3)防治措施①加强植物检疫:应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严禁从病区引进种子。②建立无病留种田:种子田的排灌水系要配套,防止带线虫的水灌入。收获前进行种子检验,确保无病,然后单收、单打、单藏,留作种子用。③苗期用2%天达阿维菌素+“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叶面喷雾,连喷2次,间隔10~15天1次。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1)症状及危害水稻条纹叶枯病俗称水稻上的癌症、非典。水稻秧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稻株发病后心叶卷曲发软,老叶条纹状,远看似条心虫危害状,稻株矮化,形似坐棵,病株分蘖减少,发病植株不能抽穗或抽畸形穗,一般田块病穴率10%~20%,较重病田30%,对产量损失较大。(2)发生原因分析①灰飞虱虫量增多。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据资料记载,由于吡虫啉的多年使用,灰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已经产生耐药性,防效下降,灰飞虱虫量开始上升。②水稻品种感病。优质粳稻某些品种感病。籼稻品种发病轻,表现抗病。③忽视灰飞虱防治,发病后也没有及时用药控制。④田边杂草未防除。杂草上的灰飞虱虫量较高,若不与大田杂草同时防治,灰飞虱迁飞传毒则可扩散危害水稻,造成病害。(3)防治对策①综防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狠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②防治技术:抓好灰飞虱防治:结合小麦穗期蚜虫防治,开展灰飞虱防治,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减少初始传毒媒介。开展药剂拌种: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20%毒·辛,按种子量的拌种,防效可达50%以上。重点抓好秧苗期灰飞虱防治:小麦、油菜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每亩选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1500倍液,或20%毒·辛1000倍液,或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锐劲特30~40毫升,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移栽前3~5天再补治1次。关键控制大田危害:在水稻返青分蘖期每亩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 1500 倍液,或20%毒·辛1000倍液,或2%天达阿维菌素 3000 倍液,或锐劲特30~40毫升,兑水45千克均匀喷雾,防治大田灰飞虱。水稻分蘖期大田病株率的田块,每亩用50克“天达2116”+天达裕丰(菌毒速杀)30克,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防病,1周后再补治1次,效果良好。4.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是由黄单胞杆菌属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我国各稻区几乎都有发生。安徽普遍发生,以江淮丘陵和沿江江南稻区受害最重。病轻时一般减产 5%~10%,病重时则减产20%~30%,如果病害大流行时往往造成颗粒无收。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水稻从苗期到成熟收获前均可发病,但以分蘖末期至抽穗灌浆期发病居多。该病一旦发病,很难救治。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1)症状和诊断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在秧苗期即有发生,但除双晚秧苗外,多不表现症状。病斑常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最新出现暗绿色线状斑点,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发展成长条,病部先是黄绿色非水渍状,后变黄色,最后成枯白色,病斑边缘界线清楚。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波状。应选择常发病田、低洼淹水和易感病品种田观察,注意田边角和进水口嫩绿茂密稻株下部叶层;由下向上逐一查看,早晨露水未干时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蜡黄色小粒,很易脱落。还可在初期病斑处剪一小块叶片放在滴有净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约停1分钟后,在光线不太强烈处用肉眼观察,与叶脉垂直切口处,见有喷水状细菌溢出,即可确诊。(2)防治方法①植物检疫。不要从病区引种,病区换用无病种子或选用抗病丰产性好的品种。②农业防治。合理施肥、浅水勤灌,分蘖期排水晒田,增强水稻抵抗力。在秧田期要防止淹水。处理带病稻草;不用作浸种催芽覆盖物和扎秧把。③化学防治。病重地区在秧苗3叶期施药1~2次;在本田期,形成发病中心时可采用“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喷药防治。药剂种类和用量,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以上药剂,加入50克“天达2116”,兑水45千克,混合喷雾,防效良好。也可用50%代森铵每亩100克喷雾(抽穗后不能用),代森铵属碱性,不能与“天达2116”混用。

水稻植物抗病育种研究进展论文

(1)石春海、何慈信和朱军,稻米碾磨品质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遗传学报,1998, 25(1):46~53。(2)石春海和朱军,稻米营养品质种子效应和母体效应的遗传分析。遗传学报,1995, 22(5):372-379。(3)樊龙江、石春海、吴建国、朱军和吴平,籼稻糙米厚度的发育遗传研究。遗传学报,2000,27(10):870~877。(4)石春海、吴建国、樊龙江、朱军和吴平,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透明度的发育遗传分析。遗传学报,2002,29(1):56~61。(5)Ge G. K., X. Zheng, C. H Shi, J. G. Wu and Z. H. Ye,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al correlations from different genetic systems between the protein content and the appearance quality traits Genetica Sinica, 2007, 34(2): 129-137.(6)石春海、朱军、杨肖娥和余允贵,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中国农业科学,1999,32(1): 8~14。(7)石春海和申宗坦,籼稻粒形及产量性状的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分析。作物学报, 1996, 22(1):40-46。(8)石春海、陈国林、朱军、臧荣春,吴建国和陈双燕,籼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作物学报,2000,26(6):833~838。(9)程方民、蒋德安、吴平和石春海,早籼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酶类的变化及温度效应特征。作物学报,2001,27(2):201~206。(10)张小明、石春海、堀内久满、富田 桂、鲍根良、冯水英和叶胜海,粳稻穗部不同部位米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作物学报,2002,28(1):99~103。(11)程方民、钟连进、舒庆尧、黄华宏、石春海和吴平,早籼水稻垩白部分淀粉的蒸煮食味品质特征。作物学报,2002,28(3):363~368。(12)吴建国、石春海、张海珍和樊龙江,应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整粒测定小样品油菜籽含油量的研究。作物学报,2002,28(3):421~425。(13)郭龙彪、罗利军、邢永忠、徐才国、梅捍卫、王一平、余新桥、应存山和石春海,汕优63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和利用。作物学报,2002,28(5):644~649。(14)林建荣、石春海和吴明国,粳稻稻米外观及碾磨品质与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作物学报,2003,29(4):581~586。(15)吴建国、石春海、张小明和费万辛,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分析稻米三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研究。作物学报,2003,29(5):688~692。(16)张海珍、石春海、吴建国、任玉玲和李长涛,油菜籽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胚、细胞质、母体遗传效应分析。作物学报,2004,30(1):31~35。(17)高用明、朱军、宋佑胜、何慈信、石春海和邢永忠,水稻永久F2群体抽穗期QTL的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作物学报,2004,30(9)。(18)吴建国、刘长东、任玉玲、杨国花和石春海,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稻米垩白指标快速测定方法研究。作物学报,2005,31(5):670~672。(19)叶俊、吴建国、杜婧、郑希、张志和石春海,水稻“9311”突变体的筛选和突变体库的构建。作物学报,2006,32(10):1525~1529。(20)郑希、吴建国、楼向阳、徐海明和石春海*,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组氨酸和精氨酸的胚乳和母体植株QTL分析。作物学报,2008,34(3):369~375。(21)陈国林、吴建国、张莉、M. T. Variath和石春海*,不同环境条件下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的发育遗传研究。作物学报,2010,36(4):680~687。(22)何祖华、Etoh Kossi、石春海和申宗坦,水稻株高基因对GA3敏感性及与酶的关系。中国水稻科学,1993,7(3):143~147。(23)石春海和朱军,籼稻稻米蒸煮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中国水稻科学,1994,8(3):129~134。(24)石春海和申宗坦,早籼粒形的遗传和改良。中国水稻科学,1995, 9(1):27-32。(25)石春海和申宗坦,水稻半矮秆基因sd1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1996, 10(1):13~18。(26)Shi C. H., Y. G. Yu, J. M. Xue, X. E. Yang and J. Zhu, Genetic correlations analysis of seed,cytoplasm and maternal plant for nutrient quality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1996, 10(3):143-146.(27)Shi C. H., C. X. He, J. Zhu and J. G. Chen, Genetic effects and genotyp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analysis for apparent quality traits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1999, 13(3):179-182.(28)林建荣、吴明国和石春海,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中国水稻科学,2001,15(2):93~96。(29)张小明、石春海和富田 桂,粳稻米淀粉特性与食味间的相关性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2,16(2):157~161。(30)林建荣、石春海和吴明国,不同环境条件下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16~20。(31)张小明、石春海、吴建国、鲍根良、叶胜海和富田 桂,杂交稻米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亲本的关系。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91~94。(32)郭龙彪、罗利军、邢永忠、徐才国、梅捍卫、王一平、钟代彬、钱前、应存山和石春海,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两年QTL剖析。中国水稻科学,2003,17(3):211~218。(33)李长涛、石春海、吴建国、徐海明、张海珍、任玉玲和费万辛,利用基因型值构建作物核心种质的方法研究。中国水稻科学,2004,18(3):218~222。(34)Zhang X. M.,C. H. Shi, S. H. Yue and Y. B. Qi,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genetic behavior for brown rice width Science, 2006, 13(2):99-105.(35)葛国科、张志、石春海、吴建国和叶子弘,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对糙米重与外观品质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2007,21(1):44~50。(36)赵彦红、朱军、徐海明、杨剑、高永明、宋佑胜、石春海和邢永忠,基于QTL定位的水稻有效穗数杂种优势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7,21(4):350-354。(37)唐绍清、胡培松、罗炬、焦桂爱、万建民和石春海*,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定位稻米赖氨酸含量的基因座位。中国水稻科学,2008,22(4):435~438。(38)吴建国、石春海和樊龙江,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技术的优化设置。中国粮油学报,2002,17(2):59~62。(39)涂进东、石云、吴建国和石春海*,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油菜籽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中国粮油学报,2009,24(2):82-88。(40)吴建国、李再云、刘焰、石春海和傅廷栋,一种鉴定油菜远缘杂种的细胞学方法。遗传,1999,21(5):51~52。(41)陈双燕、吴建国、石春海和肖建富,裸粒水稻同源四倍体的人工诱导。遗传,2000,22(2):90~92。(42)吴建国、朱志玉、石春海、樊龙江,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与现状。遗传,2001,23(1):77~80。(43)吴建国、石春海、蔺兴武、李再云和傅廷栋,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后代亚倍体类型的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研究。遗传,2004,26(6):917~921。(44)蔺兴武、吴建国和石春海,远缘杂交油菜核不育材料的创建与细胞学和形态学研究。遗传,2005,27(3):403~409。(45)杨本超、肖炳光、陈学军和石春海,基于ISSR标记的烤烟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2005, 27(5):753-758。(46)孙加焱、涂进东、范叔味、吴建国和石春海,甘蓝型油菜理化诱变和突变体库的构建。遗传,2007,29(4):475~482。(47)石春海、吴建国和马秋兰,《遗传学》多媒体教材的编写与实践。遗传,2009,31(3):320~324。(48)胡钢亮、吕秀阳、吴建国、邵胜荣和石春海,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直接测定银杏叶提取物粉末中总黄酮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4,24(1):18~20。(49)石春海和朱军,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9(增):69~74。(50)石春海,水稻粒形与优质米育种。中国农学通报,1994,10(1):41-45。(51)吴建国、陈双燕、石春海和樊龙江,籼稻基因转化中的组织培养系统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2,18(1):36~39,48。(52)樊龙江、周雪平、胡秉民、石春海和吴建国,转基因植物的基因漂流风险。应用生态学报,2001, 12(4)630~632。(53)石春海,水稻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核农学通报,1992,(2):85-90。(54)石春海和申宗坦,籼稻苗期除草剂抗药性的鉴定技术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0,16(1):31~36。(55)石春海、杜如伟、林大为、章旺根和申宗坦,优质高产抗病早籼品种浙农8010的选育及利用。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3,19(4):378~382。(56)石春海和朱军,籼稻稻米外观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6):606~610。(57)石春海和申宗坦,早籼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4):405~410。(58)石春海和朱军,水稻植株农艺性状与稻米碾磨品质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3):331~337。(59)石春海、陈文光、陈国林、张根贤和申宗坦,中熟高产抗病早籼浙农921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研究快报)。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5):510。(60)石春海、吴建国、朱军、樊龙江和吴平,籼稻精米重量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27(5):483~488。(61)樊龙江、吴建国、石春海、叶伟宗和吴月友,籼稻露水和喷水去雄方法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3): 271~274。(62)Gao Y. M., J. Zhu, Y. S. Song, C. X. He,C. H. Shiand Y. Z. Xing. Analysis of digenic epistatic effects and QE interaction effects QTL controlling grain weight in .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4, 5(4):371-377.(63)任玉玲、石春海、吴建国和张海珍,油菜籽三种氨基酸含量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31(1):41~46。(64)李云侠、Variath Murali-Tottekkaad、吴建国和石春海*,甘蓝型油菜不同发育时期角果重量的遗传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35(1):45~50。(65)石春海和朱军,籼型杂交稻碾磨品质的遗传分析。生物数学学报,1992,7(4):37-45。(66)Shi C. H. and J. Zhu, Analysis of genetic correlations for quality traits . J. , 10(3):15-20.(67)石春海和朱军,籼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细胞质、母体和胚乳遗传效应分析。生物数学学报,1996, 11(1):73-81。(68)石春海和朱军,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和遗传改良。生物数学学报,1996, 11(2):89-96。(69)石春海,朱军,余允贵,杨肖娥和薛建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籼型杂交稻稻米营养品质杂种优势的影响。生物数学学报,1998,13(6):1035~1041。(70)樊龙江、胡秉民、石春海和吴建国,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生物数学学报,2002,17(1):97~103。(71)林建荣、石春海和吴明国,不同环境条件下粳型杂交稻米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生物数学学报,2003,18(1): 116~122。(72)石春海、杨肖娥、薛建明、余允贵和朱军,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对籼型杂交稻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杂交水稻, 1996, (1):25~29。(73)张小明、王仪春、石春海、鲍根良和叶胜海,稻米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2,3(2):51~55。(74)吴建国和石春海,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在植物育种与种子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1):68~72。(75)俞国琴、郑云飞、石春海和葛颂,古DNA及其在生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现状。植物学通报2005,22(3):267-275。(76)石春海、施德、孙国昌、陶荣祥和孙漱源,晚粳秀水和祥湖系统抗瘟性遗传。浙江农业学报,1994,6(1):13~17。(77)张小明、石春海、鲍根良、冯水英和叶胜海,浙江和日本粳稻直链淀粉含量的比较。浙江农业学报,2001,13(5): 276~280。(78)石春海、孙国昌、吴建国、毛雪琴和申宗坦,近40年来浙江省早稻推广品种的性状分析。浙江农业学报,2001,13(6):352~356。(79)张小明、石春海、鲍根良和叶胜海,稻米外观和碾磨性状的数量遗传及相关性研究进展。浙江农业学报,2002,14(3):182~186。(80)张小明、叶胜海、鲍根良、俞法明、严文潮和石春海,作物数量性状发育遗传的研究进展。浙江农业学报,2003,15(4):268~272。(81)石春海、吴建国、蒋淑丽,籼稻稻米粒长和粒宽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中国稻米,2004(增):96~99。(82)吴良欢、贾惠娟、吴建国和石春海,应用酵素菌肥的有机和传统稻米品质比较研究。中国稻米,2009,16(5): 19-21。(83)石春海和吴建国,稻米微营养改良与水稻可持续生产。水稻可持续生产―政策、技术与推广国际会议论文集,89~94。(84)吴建国和石春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禾谷类作物品质分析中的应用和展望。当代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陆婉珍、袁洪福、褚小立、王艳斌编,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58~64。(85)吴建国、石春海,植物几丁质酶与植物抗病研究进展。农业科技译丛,2000,(4):36-39。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其 种植 过程中就需要广泛应用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大大增加我国水稻产量,促进农民的增收。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水稻种植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水稻的种植技术

[摘要]我国是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已经具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本文以灵桥镇种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水稻种植现状进行了介绍。之后本文对该地区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 措施 。

[关键词]水稻种植 栽培技术 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3-1650(2016)02-0094-01

1.灵桥镇目前水稻种植现状

从农户水稻种植的现状来看,其规模上已经达到了6000亩,其中每年的亩产也达到了400多公斤,而这个数字也会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增长,由此可见作为水稻种植大镇的农技推广中心更应该做好水稻种植问题的研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题,本文将对灵桥镇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如下剖析

2.种植难题

选种播种不当

首先年轻一代对种粮意识淡薄,而中老年一代老百姓 文化 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学地选种知识和技术,在选种播种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选取种子时不够仔细,导致许多携带病毒或者低产的种子被播撒到田间。选种不合理的问题已经严重导致了水稻减产,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加强对水稻种子的选取工作十分重要。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地区的水稻种植户尚未具备该意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水稻种子的选取重视力度不够。同时种植户未能接受到专业的种植方法培训,以致选取了不健康不抗毒的幼苗。选种播种不合理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田间管理不当

水稻种植后的工作就是田间管理,加强对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相当重要。但是当地种植户却未能够认识到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致很多时候对水稻稻田弃之不顾。究其原因首先是水稻种植户的田间管理意识不足,其次是在田间管理的工作中很多种植户未能够做到仔细谨慎,因此导致很多突发问题的发生而无解决办法,例如病虫害的袭击、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面对该问题很多种植户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应当充分提高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

病虫害的侵害

病虫害的爆发对于水稻种植户来说就是灾难,每年在病虫害暴发的高峰期,水稻种植户会因此而受到巨大的损失。但同时病虫害也是导致水稻减产的常见问题,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地区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仍然是采取事后处理的办法,这就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降低的几率。水稻病虫害的防范和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科学的办法和措施,但是当地很多种植户依靠的是传统的治理办法,如果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病虫害侵袭,很多种植户通常会选择怨天尤人、束手无策。

3.解决水稻种植难题的措施

水稻的选种和催芽

由上述的水稻种植问题中不难看出,水稻种子的选取十分重要,其可以直接决定水稻的产量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加大对水稻种子选择的把关,种植户应充分重视起水稻的选种和催芽工作。

选种

首先第一步就是水稻种子的选择,这一步骤对于水稻栽培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水稻的选种进行严格的把关。根据该地区的种植习惯,本文建议种植户可以依靠多年的水稻种植实践 经验 。首先在选取种子时要注意选择颗粒饱满,并且是抗逆性较强的种子。其次是将水稻种子进行翻晒1至2天,之后用盐水进行选种,筛选出颗粒不饱满的水稻种子并去除。

催芽

在选取到最适宜播种的水稻种子后,第二步就是要加强对水稻种子的催芽工作。选取成功的种子要经历一定的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可以采用稀释了100倍的多菌灵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1-2天为最好。之后要进行催芽工作,催芽需在27~28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

加大田间管理的力度

加强水稻田间管理,不仅要从施肥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收割时机的选取的必要性。

合理施肥

肥水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适宜的水分和肥料对于水稻的生长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肥料的选取工作上要格外重视,当地应充分利用牲畜的粪便、饼肥、草塘泥等物质,底肥在土壤翻耕时亩施猪、羊栏肥1000-1500公斤。移栽前一天亩施碳酸氢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栽后5天施第一次分蘖肥,亩施尿素公斤,氯化钾5公斤。栽后12天施第二次分蘖肥,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公斤。7月18日左右,亩施促花肥45%复合肥15公斤,尿素5公斤。8月5日左右,亩施保花肥45%复合肥10公斤。8月20日左右施粒肥,亩施45%复合肥5公斤。抽穗后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作根外追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对于水稻来说则是很好的肥料,方法是机肥充分腐熟之后辅以使用。除此之外面肥的使用也不可忽视,可以采用硫氨酸或是尿素。这种混合的施肥方式可以给予土壤足够的养分,从而更好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在肥料的保存和运输上也要加大重视,首先要在规范的市场购买肥料,其次在运输上要避免二次污染,最后保存肥要注意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水稻种植的一大难题,因为病虫害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同时当地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本文将给出以下防治措施:首先当地应事先对水稻病虫害的类型进行掌握,并且做好对症下药的准备工作。除了要在适当时期对水稻进行农药喷洒工作,更应该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农药喷洒过后要对残留农药进行清理。患有病害的水稻会在田间进行病害的传播,因此必须及时地清除掉。

适宜时期进行收割

水稻的收割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在收割之前种植户应该做好人员、机器、设备的准备。其次在收割时间的把握和选取上也要做到准确无误,一般来说水稻的收割时间决定了水稻的精米率和产量,在下枯霜之前就要完成对水稻的收割,避免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危害。根据当地的收割习惯,每年的9月下旬和10月下旬就可以进行水稻的收割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种植技术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