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幼儿焦虑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4 20:51:39

幼儿焦虑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浅析幼儿入园焦虑问题

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产生幼儿入园焦虑。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浅析幼儿入园焦虑问题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 “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本期关键词: 育儿 ,儿童焦虑,选择性缄默症

孩子面对一群人的时候不是不想说话,是说不出口……

“我的孩子在家会对我侃侃而谈,为什么出了家门到外面却一句话也不肯说?”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许多人会以为他们只是害羞或者慢热。 但如果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及以上,就一定要引起重视了 ,这已经不再只是害羞或者慢热, 孩子有可能是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

图/Pixabay

根据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SM),是属于焦虑症的一种 。

具体表现为患者在获得正常言语功能后,在某个或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表现为沉默不语。如在家能够正常的与家人交谈,但到某些场合(如学校等公共场合)则拒绝说话,沉默不语。也有少数的相反情况,在其它地方言语正常,而回到家中却一言不发。

这样的症状早在1877年就被德国一位内科医生 Kussmaul A所发现。他发现有些孩子在某些场合不论别人怎么努力诱导就是不说话,于是他将此类现象称之为“随意性失语症”。

到了1934 年,瑞士的儿童精神病学家 Tramer M 描述了一个 8 岁小孩在某些情况下拒绝说话的案例,首次引入了“拒言性缄默”(Elective Mutism,EM)概念,这一术语强调的是患儿有意识地拒绝与人交谈,认为不说话是患儿故意这么做的。因此,EM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对立违抗行为。

可这一说法不久之后就被质疑,EM逐渐被SM所取代。 患有这类疾病的孩子并非有意识地拒绝与人交谈,而是不受自我控制的。 专家一致认为,SM属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其纳入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

图/Pixabay

多大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其实这种疾病还相对地比较罕见,患病率约 ‰~20 ‰。这样的症状一般发作在年龄在3至6岁之间的孩子身上,但往往到了学龄期(大约7至8岁)才被诊断出来。 女孩比男孩较为常见,在青少年及成人身上不多见。

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定论。具体有以下两种种较常见的有关因素:

1)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和保护。

根据过往的案例研究,孩子的沉默不语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早在约半个世纪以前,一位博士曾分析了一个6岁患儿 的个例。该患儿的父亲过于严厉,而母亲又过于保护,他认为这就是病因之一。其次,老师们在一些场合中会主动帮助他以摆脱说不出话的困境,这更加重了患儿缄默的症状。

2)孩子具有行为的抑制性。

Muris和Hendriks 在2016年也发表了针对3至6岁儿童的的有关研究。他们分析发现,行为具有抑制性质,如害羞、社交能力低下、退缩和适应性低等,以及社交焦虑症状,与SM症状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 说明具有焦虑特质的人更容易罹患SM。

实际上,无论有无患有SM的孩子,当他们对环境不熟悉时,都会比较偏向于沉默不语,只是患有SM的儿童较为严重。他们面对陌生或者人多的环境一般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厌恶。

图/Pixabay

这样的症状对孩子成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虽然患有SM的孩子也会通过一些非言语的行为表达自己,比如点头,挥手等,但是无法正常地与除熟悉的人之外的人用语言沟通无疑会成为生活的障碍。

由于一般患病的时期都处于儿童语言和表达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语言表达锻炼,以后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更有研究表明, 患有SM的儿童经常被诊断同时有“社恐”(社交恐惧症,SAD,Social Anxiety Disorder),他们表现出高度的社交焦虑和对陌生场合的恐惧。 选择性缄默症甚至与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孤独症谱系障碍,也就是广义上的孤独症)也有很大的联系,共病率高达。

由此可见,即使SM不算是常见的病,它与其他焦虑和社交相关的心理疾病还是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不容小觑。

如何有效干预,避免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一部分是来自于遗传原因导致的,但是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后天的家庭教育,因此 改变家庭教育作为干预的方式是能够起到一定效果的。

幼儿时期是孩子人际关系慢慢成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充当重要角色的人物是家长。所以即使家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陪孩子玩玩具之类的,也要引导孩子建立认真的对话。对于孩子陪伴的需求不要拒绝,而是要尽量满足,因为这是孩子和别人建立关系的雏形。

即使孩子在外面不愿意与别人打招呼或者说话,也不要过度地呵斥或强调。这样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在与人交往方面是有问题的,会产生不适感甚至心生恐惧。

图/Pixabay

能自愈吗,如何治疗?

通过家长的有效引导,患有SM的孩子是有机会自愈的,但具体方式因情况而异。

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当发现孩子开始说话的时间较晚时,应引起重视;

2)孩子在外不讲话的情况,家长需以接纳与有耐心的态度面对和改善;

4)从家长自身改变,家长需注意自己是否过度控制孩子或者因过度担心孩子而产生焦虑了,如果有,要及时去调整。

临床上也有许多其他方式,比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方式。但不管什么方式,都是需要一定时间去痊愈的。

值得一提的是,患有SM的孩子会将他们的世界通过人、事和地点明确区分为能够说话的场合与不能说话的场合。在治疗过程中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新体验或许很重要,但同时要注意孩子创造的是积极的体验,而不是被他们将这类经验归类为不能说话的场合。

治疗SM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面对陌生的场合不再焦虑 ,因此,循序渐进地让患儿接触外界也许是克服不熟悉的情况的不错选择。家长作为患儿最熟悉的人,也应当积极配合孩子的治疗。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如孩子已患上SM,千万不要放任其不管,因为如果不有所行动去改变的话,缄默的症状极大可能会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成人。

写在最后: 如果有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患上了SM,请及时去专业心理或医疗机构咨询! 希望通过阅读此文能提高更多人对选择性缄默症等焦虑症的了解和重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Anxiety disorders : DSM-5 selections. (2016).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2. Muris, P., & Ollendick, T. H. (2021). Selective Mutism and Its Relations to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4(2), 294–325.

3. Schwenck, C., Gensthaler, A., Vogel, F., Pfeffermann, A., Laerum, S., & Stahl, J. (2021).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 place, and activity that trigger failure to speak in children with selective mutism.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Published.

4. 唐瑞强.选择性缄默症的过去和现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05):897-899.

THE END

Chunmin

澳门大学 心理学系

“你将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组成你的生命。”

编辑/视觉:UP心理 图片:网络

本文版权归 「UP心理」 所有

转载请联系授权哦!

焦虑障碍小论文参考文献

1.营养疗法有许多医生会认为,食物中含的维生素、氨基酸对人的精神健康有重要影响。有很多专家认为,多疑症的人如果缺乏某种单一营养物质也是会引起忧郁症的,所以建议抑郁症患者多吃维生素B含量丰富食物,像粗粮和鱼等。患者服一定剂量的复合维生素B。这些都是人们容易缺乏的维生素。2.心理治疗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或者只是有一些抑郁情绪的患者来说,心理治疗更为有效。心理治疗可以教会患者如何应对生活中经常引发抑郁的问题。尤其在他特别自责,无助,无望的阶段,心理治疗能提供一个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的氛围,这对患者的康复有一定帮助。3.外出交际患有抑郁症的人,常常都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久而久之便自闭起来了。想要改变,那就要强迫自己多多出去走走,经常的去参加社交;也许开始时很痛苦,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的拥有自信了。4.运动疗法坚持锻炼,特别是早晨时期的锻炼,很多抑郁症患者有行动迟缓、邋遢、懒惰的状况,长期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身体机能,更会加重抑郁症患者消极、负面情绪。5.长期阅读阅读是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智慧的好方法,选择心理学、哲学、佛学方面的书籍,通过一些思想方面的指引让自我去思考如何走出心理障碍。阅读多了,内心的知识越丰富,思想也不会受局限,自信心自然也会找回来。6.药物治疗抑郁症会使大脑出现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调,所以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并不是自己不想快乐,而是大脑已经失去了感知快乐的能力。尤其是对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可以用来很好的减轻抑郁症状。用药时,有没有根据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很重要。抗抑郁药物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至少要服药一个月左右。药物起效之后也要维持治疗一年以上,才能防止复发。

开学了,我们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点“入园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其实也是好事一桩,它代表着孩子和我们有着非常健康的安全型依恋关系。不过,顺顺利利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也很重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入园分离焦虑的破解大法吧。一起来看:我们也有分离焦虑静下来想一想,得了焦虑症的其实不只是孩子,我们同样也有:一会儿担心孩子会得病,一会儿又担心入园物资没有准备齐。从早到晚,整个人都是毛毛躁躁的,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爆炸,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提不起兴趣了!这就是分离焦虑的表现哦,它有着极强的传染性,还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哦。所以想要孩子摆脱焦虑感前,得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行呀!荐书—最搞笑的《小猪菲奥娜的重要一天》开学的日子到了,菲奥娜也有了变化!不过,她不是变得焦虑,而是变得异常兴奋。而她的爸妈呢?却变得愁眉不展,吃不下睡不着,得了严重的“入园分离焦虑症”。读着这本书,各位同样面临入园焦虑的粑粑麻麻一定很有共鸣——这不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么!最后,看到菲奥娜安然无恙地度过了第一天后,爸妈那颗焦灼的心才得以平静下来。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分离”的爱。就像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所说的,“我们最好既能允许孩子尽情缠着自己,又能同意孩子随时离开。”所以,为了让焦虑不要变得更灼人,在入园前的分别要干脆一些、坚决一些才是。去了又返,反而会让宝宝的心更难受哦!因为,这是一场成长的分离。接纳和肯定孩子的情绪孩子与父母分离,一人到陌生环境里去,必然会有焦虑。所以当孩子不自觉哭闹时,爸妈多一份耐心和理解才是。这份接纳,不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更勇敢噢!荐书—教我们共情的《我好担心》《我好担心》里的鼠妹小莉总是每日每夜、每时每刻都在担心。在游乐场,她担心链子太旧。过生日时,她担心蛋糕不够吃。上了幼儿园后,她的担心更多了。她担心没有小朋友带布娃娃,担心找不到厕所,担心会忍不住哭了。她真的很担心……这本绘本说出了孩子内心的种种担忧,使得他们的情绪得到了肯定和接纳,以及释放。这对他们适应新环境,很有帮助。因为每一个被肯定的瞬间,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给他一个随身携带的“爱”分离焦虑主要是最爱的人不在身边。这时,如果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口袋里的妈妈,一份随身携带的“爱”,那么这无疑就是一种最好的安慰。就像这个浣熊妈妈——荐书—最温暖最神奇的《魔法亲亲》浣熊妈妈在小浣熊奇奇的手心里印下一个吻,并告诉他这个吻就是妈妈,不管去到哪里,都不会离开,永远陪着他。这就是一个会走的定心丸。和它相同的,还有一本《存起来的吻》,读过后也很温馨~看你喜欢哪种画风,就挑那本即可。谁去接?何时去接?最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要告诉孩子,“谁会去接他,何时去接他”。这是一个约定,为了让他知道,分别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又可以在一起了!荐书—妈妈放学篇《妈妈来了……》丽兹的妈妈总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她不是在找眼镜,就是在找忘在门上的钥匙,或是落在面包店里的钱包。甚至连烤箱里的肉,她都会忘记。就是因为这样,丽兹开学后总是坐立不安,无精打采,老师上课讲的话,她好像都听不到似的。她一直一直都在担心,粗心的妈妈总有一天会忘记来接她。终于到最后,丽兹妈妈还是忘记了!不过,放心吧,她忘记的其实是“亲爱的……真抱歉,我们没法去面包店给你买点心了。我找不到钱包了……”就像丽兹妈妈说的“我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忘了去学校接你的。你是我最最心爱的小宝贝呀!”这样甜蜜蜜的话,不妨多说给孩子听一听!有妈妈放学篇,自然也有爸爸放学篇——《长腿爸爸》。书里,爸爸和孩子马修的一问一答,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童言稚语的天真,也同时展现出了父亲和孩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和爱意。小提醒:我们在和孩子说何时去接他时,不能单单说几点钟,因为他们还没有非常好的时间概念,还要用一个他所能理解的参照物来和他做约定,比如放学铃声、和老师说完明天见等。最后,就像纪伯伦的诗里所写: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当孩子踏出他成长的每一步时,世界都会向他展现更多的精彩!我们所做的,就是允许他们随时离开。入园第一步,让我们一起勇敢地向前进!

我谈谈我的对西医和中医治疗焦虑、抑郁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从西医这个角度来说,焦虑、抑郁是一类较常见的精神障碍,焦虑、抑郁的发病原因 ,与遗传因素,神经解剖因素及神经生物化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压力 。教养方式 ,焦虑、抑郁的发病很少由单一因素引起,是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中医学认为,焦虑症作为情志障碍,尤与肝胆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有关,其病因病机多因邪入少阳,肝失疏泄,胆的分泌功能失调,气郁失达,郁而化热,扰乱心神而出现焦虑。从全国各个大,专业医院的临床和门诊来看,治疗焦虑正和抑郁等精神疾病大多首选的是西药,西药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焦虑正和抑郁等疾病大都治疗周期时间长,容易出现反复,而祖国医学中医理论对此类精神疾病的研究深度远远不能和西医相比,就目前治疗焦虑正和抑郁正都没有合适的中药,而医疗上所选的中药也大多是辅助作用。国际上号称治疗焦虑和抑郁的5朵金花1。氟西汀(百优解)2。氟伏沙明(兰释)3。帕罗西汀(赛乐特)4。舍曲林(左洛复)5,西酞普兰(喜普妙)万拉法新(怡诺思)。没有一朵是祖国中医宝藏出来的,所以,治疗焦虑正和抑郁等首选是西药,由西药先控制住病情,再由中药做补充条理身体,是治疗焦虑抑郁等的最佳办法。3、至于说专家,焦虑、抑郁症又不是癌症,一般的3甲医院的身心科或者心理门诊都能治疗的好,可以推荐你一个博客,这个博客目前是网络上收录心理疾病知识文章最全的网站,你可以去学习学习。中国心理互助辅导中心

1. 曲淼,赵艳.《中医全科心理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初探.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8):818-8192. 曲淼,唐启盛,孙文军.“神、魂、魄”理论在精神疾病辨治中的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7):437-4403. 曲淼,孙文军,唐启盛.清利肝胆法治疗肝胆湿热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2013,32(8):566-5694. 曲淼,董兴鲁,任熙.中医情志相胜疗法治疗抑郁症. 吉林中医药,2014,33(6):555-5565. 曲淼,董兴鲁,任熙.强迫症的中医“神魂相搏”病机探讨.辽宁中医药杂志,2013,40(9):1804-18056. 曲淼,王娣,赵晶.焦虑障碍中医证候研究方法学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2,5(2):13-16,.7. 曲淼,唐启盛.温阳降气法治疗阳虚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新中医,2010,40(9)72-758. 曲淼,唐启盛.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抑郁症核心病机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8):63-659. 曲淼,唐启盛.抑郁症与中医郁证关系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4-510. 曲淼,唐启盛,裴清华,等.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聚类研究.吉林中医药,2007,27(11):10-1211. 曲淼,唐启盛,裴清华,等.益肾疏肝法治疗抑郁症肾虚肝郁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343-234612. 曲淼,唐启盛,包祖晓,等.贝叶斯网络模型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7):1497-149913. 孙文军,曲淼,唐启盛,焦虑障碍中医证候的聚类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38(7):127-12914. 董兴鲁,曲淼,焦虑症从肾论治探析.江苏中医药,2013,21(10):7-915. 唐启盛,曲淼,孙文军.中医药研究焦虑障碍的进展与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2,5(3):3016. 唐启盛,曲淼.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贝叶斯网络研究.中医杂志,2008,20(11):1223-122517. 唐启盛,曲淼.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3):283-23118. 唐启盛,曲淼,徐向青.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3119. 唐启盛,曲淼.抑郁症中医分型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及思考.北京中医,2007,26(3):. 唐启盛,曲淼,罗斌,等.抑郁症核心症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中医脑病杂志,2006,(2):13321. 董兴鲁,曲淼.针刺膈俞合并循经走泄治疗带状疱疹的体会.新中医,2011,43(3):145-14622. 唐启盛,曲淼.抑郁症中医证候规律及诊疗标准制定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2):77-8123. 赵晴,马燕桃,曲淼,等.抑郁症患者神经软体征的行为学测评,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0):751-75524. 唐启盛,孙文军,曲淼,郭东方.基于关联规则的焦虑症中药配伍规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7(7):. 唐启盛,朱晨军,曲淼.安神定志丸治疗心胆气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5):206-20826. 唐启盛,孙文军,曲淼.从血府逐瘀汤看王清任治疗焦虑症的思想. 吉林中医药,2011,31(1):1-327. 李侠,徐峰,曲淼.心理干预产后抑郁症的中医学探讨.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5):1136-113728. 唐启盛,裴清华,曲淼.清肝补肾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开放性临床研究.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2007,7(1):. 唐启盛,裴清华,曲淼. 颐脑解郁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开放性临床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20730. 包祖晓,唐启盛,曲淼,等.247首安神方剂用药组方规律分析.中医杂志,2007,48(11):1013-101531. 唐启盛,司银楚,裴清华,曲淼.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的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3):33-3532. 唐启盛,林谦,郝瑞福,曲淼.恢复期SARS患者心境障碍状态调查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4):76-7833. 唐启盛,林谦,朱跃兰,郝瑞福,曲淼.恢复期SARS患者心境障碍治疗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74-7634. Zhao, Qing; Ma, Yan-tao; Lui, Simon S. Y.; Liu, Wen-hua; Xu, Ting; Yu, Xin; Tan, Shu-Ping; Wang, Zhi-ren;Qu, Miao; Wang, Ya; Huang, Jia; Cheung, Eric F. C.; Dazzan, Paola,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discriminate schizophrenia from major depression but not bipolar disorder,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vol 43, pp 72-78, 2013/6/335. 2004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指导及习题集. 华夏出版社 2004年(编委)36. 抑郁症-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唐启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年(副主编)37. “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英文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译者)38. 2008中医执业医师考前冲刺.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副主编)39. 抑郁障碍-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唐启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副主编)40. 焦虑障碍-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唐启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副主编)41. 常见病(单病种)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读本 神经分册. 高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副主编)

幼儿入园焦虑论文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反思的三维框架及其应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10期.甄丽娜.仇晓春.[2].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0期.郑三元.[3].完整经验的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5期.陈纳.[4].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张玉敏.许卓娅.[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周榕.[6].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王春燕.林静峰.[7]."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9期.赵南.[8].试论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实践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年2期.赵彩丽.[9].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2期.顾荣芳.[10].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刘慧.二、幼儿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被引次数:18作者:范元涛.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2].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被引次数:18作者:陈维霞.学前教育学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3].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赵楠.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幼儿音乐教育——以河北师大第二幼儿园教学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王芳芝.音乐学河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9作者:何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6].言它与言我——幼儿园教学中师幼问答语研究.作者:吴婵.学前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7].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邵小佩.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8].支持儿童带着理论前进——基于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幼儿园教学.作者:魏婷.课程与教学论四川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数学活动》为例.作者:陈曼丽.学前教育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10].精心预设灵动生成——幼儿园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之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胡冬群.学前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幼儿园教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Problemsolvingby56yearsoldkindergartenchildreninacomputerprogrammingenvironment:《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2]《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被SCI收录[3]EverythingINeededtoKnowAboutTeachingILearnedinKindergarten:《SIGCSEbulletin:ACMSIGCSEAnneHaworthHeatherSimmonsLizSchimanskiPamMcGarvaEileenKennedy《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0091[10]CountingSounds:

浅析幼儿入园焦虑问题

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产生幼儿入园焦虑。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浅析幼儿入园焦虑问题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 “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幼儿焦虑论文文献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开学了,我们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点“入园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其实也是好事一桩,它代表着孩子和我们有着非常健康的安全型依恋关系。不过,顺顺利利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也很重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入园分离焦虑的破解大法吧。一起来看:我们也有分离焦虑静下来想一想,得了焦虑症的其实不只是孩子,我们同样也有:一会儿担心孩子会得病,一会儿又担心入园物资没有准备齐。从早到晚,整个人都是毛毛躁躁的,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爆炸,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提不起兴趣了!这就是分离焦虑的表现哦,它有着极强的传染性,还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哦。所以想要孩子摆脱焦虑感前,得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行呀!荐书—最搞笑的《小猪菲奥娜的重要一天》开学的日子到了,菲奥娜也有了变化!不过,她不是变得焦虑,而是变得异常兴奋。而她的爸妈呢?却变得愁眉不展,吃不下睡不着,得了严重的“入园分离焦虑症”。读着这本书,各位同样面临入园焦虑的粑粑麻麻一定很有共鸣——这不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么!最后,看到菲奥娜安然无恙地度过了第一天后,爸妈那颗焦灼的心才得以平静下来。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分离”的爱。就像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所说的,“我们最好既能允许孩子尽情缠着自己,又能同意孩子随时离开。”所以,为了让焦虑不要变得更灼人,在入园前的分别要干脆一些、坚决一些才是。去了又返,反而会让宝宝的心更难受哦!因为,这是一场成长的分离。接纳和肯定孩子的情绪孩子与父母分离,一人到陌生环境里去,必然会有焦虑。所以当孩子不自觉哭闹时,爸妈多一份耐心和理解才是。这份接纳,不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更勇敢噢!荐书—教我们共情的《我好担心》《我好担心》里的鼠妹小莉总是每日每夜、每时每刻都在担心。在游乐场,她担心链子太旧。过生日时,她担心蛋糕不够吃。上了幼儿园后,她的担心更多了。她担心没有小朋友带布娃娃,担心找不到厕所,担心会忍不住哭了。她真的很担心……这本绘本说出了孩子内心的种种担忧,使得他们的情绪得到了肯定和接纳,以及释放。这对他们适应新环境,很有帮助。因为每一个被肯定的瞬间,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给他一个随身携带的“爱”分离焦虑主要是最爱的人不在身边。这时,如果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口袋里的妈妈,一份随身携带的“爱”,那么这无疑就是一种最好的安慰。就像这个浣熊妈妈——荐书—最温暖最神奇的《魔法亲亲》浣熊妈妈在小浣熊奇奇的手心里印下一个吻,并告诉他这个吻就是妈妈,不管去到哪里,都不会离开,永远陪着他。这就是一个会走的定心丸。和它相同的,还有一本《存起来的吻》,读过后也很温馨~看你喜欢哪种画风,就挑那本即可。谁去接?何时去接?最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要告诉孩子,“谁会去接他,何时去接他”。这是一个约定,为了让他知道,分别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又可以在一起了!荐书—妈妈放学篇《妈妈来了……》丽兹的妈妈总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她不是在找眼镜,就是在找忘在门上的钥匙,或是落在面包店里的钱包。甚至连烤箱里的肉,她都会忘记。就是因为这样,丽兹开学后总是坐立不安,无精打采,老师上课讲的话,她好像都听不到似的。她一直一直都在担心,粗心的妈妈总有一天会忘记来接她。终于到最后,丽兹妈妈还是忘记了!不过,放心吧,她忘记的其实是“亲爱的……真抱歉,我们没法去面包店给你买点心了。我找不到钱包了……”就像丽兹妈妈说的“我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忘了去学校接你的。你是我最最心爱的小宝贝呀!”这样甜蜜蜜的话,不妨多说给孩子听一听!有妈妈放学篇,自然也有爸爸放学篇——《长腿爸爸》。书里,爸爸和孩子马修的一问一答,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童言稚语的天真,也同时展现出了父亲和孩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和爱意。小提醒:我们在和孩子说何时去接他时,不能单单说几点钟,因为他们还没有非常好的时间概念,还要用一个他所能理解的参照物来和他做约定,比如放学铃声、和老师说完明天见等。最后,就像纪伯伦的诗里所写: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当孩子踏出他成长的每一步时,世界都会向他展现更多的精彩!我们所做的,就是允许他们随时离开。入园第一步,让我们一起勇敢地向前进!

焦虑型人格障碍相关论文研究

首先专业解释焦虑型人格,它指的是:那些更容易让一个人产生焦虑情绪,并且在同样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现实生活中,会让他们更容易罹患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症和社交焦虑症的一种性格特质。

焦虑型人格是具有低外向性,会更享受独处,他们更容易处于和人群保持安全距离的状态,他们往往热爱思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这些人同时具有较低的情绪稳定度,也就是神经质得分更高的话,那么,他们极其敏锐和强烈的情绪变化就容易郁结,不被充分表达。还具有高神经质的特点,会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而且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

对于焦虑性还是更多来自内外的压力造成:外界要求太高和自我追求完美都会导致,外界的压力很可能来自周边,生活圈子里的人过于优秀和加上自我的过高期待;生活总是不完美的,我们有理由追求好的东西,但是结果总是不如人意。其实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压力也很大,感到焦虑的人群很多,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问题会越积越多,最终会更强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聊一聊是排解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心理压力很大,对生活感到焦虑,这并不是你的问题,你没有错,找到合适的方法缓解自己的压力和情绪让自己过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焦虑型人格的特质,有个网上的段子说,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对焦虑性人格特质的描述。首先,这个妈妈并不真的知道孩子冷不冷,但因为焦虑型人格特质呢,常常导致个体的思维过度负荷。他会陷在自己的思考中,自己的这个思绪中,无法真正全面客观的去了解自己以外的那些事或那些人的体验究竟是不是自己所以为的那样子。比如,他无法客观的去了解孩子究竟冷不冷?即使当孩子表达出妈妈我不冷的时候,妈妈会仍然无法信任孩子的感受。其次,焦虑状态的初始情绪其实是恐惧、失控。恐惧孩子承受寒冷,唯恐孩子受到自己预期外的伤害。

本篇文章主要内容:

那什么是焦虑型的人格呢?它指的是那些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并且在同样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现实生活中,会让他们更容易罹患焦虑症,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是,他们更容易神经质,极其敏锐和强烈的情绪变化容易郁结不能被充分的表达。我来打个比方,情绪就像是地热,那如果不能像温泉那样潺潺地涌出来的话,就有可能像火山爆发出来,因为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有在被理解、被感受、被表达的时候才可以真正的消散。如果不能有适当的表达出口的话呢?过一段时间,大量的没有被表达或者理解的情绪,就会造成我们思维的过度负荷,导致情绪变得高度脆弱,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特别容易咬文嚼字儿啊,你跟他沟通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特别容易想太多,特别容易的感到焦虑、恐惧、疏离,还会因为这些情绪和思维层面上的局限,更容易常常体验到一种对未知、对不可控的周遭或不可控的未来的这种高度痛苦的情绪。

如果你问我你怎么知道焦虑型人格是这样的体会,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对这些感觉深有体会,一到大考的时候我就很痛苦,甚至一度因为焦虑暴饮暴食带来的疾病。现在读大学了,在课余时间我也在努力去学习修复自己这种性格缺陷。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到你。

那为什么会有焦虑型人格形成呢?一部分的确是基因如此,但另一部分焦虑型人格特质的形成呢?也的确是和童年创伤类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首先,当一个孩子在一个主要养育人都高度焦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时候,他真正的情绪和想法更不容易被看到,不容易被理解。这种对真实自我的忽视,压抑,甚至是否定,直接会造成一种情绪虐待的体验,往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疏远,或者说充满冲突。

即使是未来脱离了家庭以后的成长过程,自己被看到、被连接、被支持、被帮助的这个渴望都不会表达,也无法表达,他们也都更容易压抑、隐忍自己的真实情绪,让自己陷入到无法摆脱的恐惧和焦虑之中,从根本上固化了自身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如果你自己就是焦虑性人格,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保护自己,尽量减少陷入局限之中,减少在生活中无意识的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种可能性。我鼓励你,首先去练习表达。前面说了焦虑性人格特质形成于情绪和想法的郁结,所以去给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一扇窗,将你心中的这个碎碎念的声音表达出去就是重要的。保护自己整体情绪状态不至于过度脆弱,认知不至于过度复合的这个第一步。你可以把你心中那个为你源源不断生产恐惧情绪的问题表达出去,比如说万一发生了,或者出现了某种状况,我可以怎么办呢?平复,持续的去把这个问题写下来,深呼吸,然后来做一个想象练习,你问问自己,假如真的我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可以做什么?那在这个具体的项目或者事件上,假如你就真的出了纰漏,会有什么后果呢?你来问问自己,这个后果我可以补救吗?补救之后的结果我还能够交差吗?这样的想象练习可以帮助你吗?解放自己,不任由情绪或者说你的思维停留在事情或者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上,你不再只是被动地承受恐惧感和担忧的这种情绪的折磨,而是富有建设性的去面对问题,去思考解决方案。

你可能会说,这种自我表达对你不会有用的,因为你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逼迫自己去面对心中的这个担忧,只可能把你压垮,让你更感到焦虑,感觉一定要失控了。你说的很对,的确,改变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绝非易事,也是为什么我第二个方法是鼓励你尝试去为自己做的,就是找到你必须有的支持资源。自己如果实在走不出来,往往需要另一个情绪稳定、客观中立的人来给予你反馈。这个支持者呢,可以是令你感到安全和信任的同事,老师或者亲密关系对象,也可以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这个能帮助到你的人,必须是让你感到放松和安全的人。他是否特别优秀、或者让你特别的仰慕,这个并不重要。你需要不感觉到对方会给你贴标签,随便的评判你,你和他的相处会很少让你觉得自己的防御心特别重,或者即使你的防御心很重的时候,而且表达出来的时候,对方依然可以友好的善意的对待你,这个就是你选择这个人的特别特别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那在和焦虑性人格的人相处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对方时常表现的非常龟毛啊,比如说和朋友一起去吃饭。明明订好了餐厅的位置,他还反复确认。这个时候你可以这样做:

当你心中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如果你选择焦虑型个体作为倾诉对象的话,那很大程度上,可能你非但得不到安慰,反而会引起他们更多的焦虑和担忧,甚至否认和忽视攻击你的感受啊。你要知道,对方不是有意这样对待你的,他不是故意要为了伤害你而伤害你的。

事实上呢,是他们太脆弱了,他们自己心中的恐惧太多了,你选择他作为倾诉对象,这个行为本身就超出了他们真实拥有的能力,过度要求不仅容易让他们自己感到受伤,还会让你在心中更易形成对对方不好的负面评价,而这样的内心认定会让你和对方的相处体验更加的痛苦和糟糕。所以,尊重他们的脆弱的状态,这个现状是这样的,改变需要时间,更需要你的耐心,不要去给他们你明知他们无法负担,无法给你支持、陪你消化的那些情绪。

关于焦虑型人格总结一下:

第一,焦虑型人格在同样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第二,焦虑型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基因成长经历以及文化都有关系。

第三,如果你是焦虑型人格,我鼓励你去练习表达和寻找支持资源。

第四,如果你的朋友或者家人是焦虑型人格,用同理心去看待对方的状态,温和的回应对方的不信任,同时尊重对方的脆弱状态,不要轻易选择他们作为你的脆弱或者说尤其是焦虑恐惧的那种情绪的倾诉对象。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在于由心理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症状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宋协助病人能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特别是压抑的欲望,隐蔽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结有所领悟与了解。通过由自知力的获得,了解自己的内心,洞察自己适应困难的反应模式,进而改善自己的心理行为及处理困难的方式,间接的解除精神症状,并促进自己的人格成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懂得自己的心理,随着也就能自己去操纵自己的行为,消除困难。所谓知难行易,就是要说明要去体会自己内心隐藏的动机,面对潜意识境界的情结,或者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上的缺点,并非容易。这往往会遭遇到心理上的阻抗,阻碍对自知力的形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阻抗现象。它通常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正面的反驳治疗者的解释,拒绝说明,不愿听取,甚至停止治疗。所以如何适时且适当的供给指导解释,并能较好的处理病人的阻抗作用,乃是心理治疗上的专业技)。 假如病人的病情乃因内心有说不出的痛苦或矛盾,不能表达的症结,或不可满足的欲望。而一直闷在心里受折磨,治疗的要点乃在协助病人能透露其矛盾,表达其苦恼,发泄被压抑的情感,以便取得心理上的舒畅。这样的情况治疗的技巧乃能以批判的态度,以同情心体会病人的心里情况与处境,听取苦恼,让病人能宣泄,表露内心的感觉与情欲。 心理治疗乃在促进病人对自己心理的了解,获得认知上的自知力。但是自知力不止于认知上的了解,而需连带的影响情感上的变化。所以不只是理智上的了解,而是情感上的体会及行为上的表现。心理治疗特别强调情感与欲望是行为的主要原动力,如何纠正更改感觉,情绪和情感乃是治疗的焦点。 心理治疗的重点不止在于解除精神症状,而只在于改进病人对于现实的心理适应方式,包括对内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要求,调节超我的适当控制,以较有效的方式来应付外界之现实的要求。即治疗的范围要包括内在的精神,人际关系,现实的适应。其最终目标乃在促进自我性格的成熟。因此治疗的目的要与病人协商,依病人的需要与治疗动机而调节治疗的期间与范围。具统计,偏执性精神病病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病前即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针对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重点克服其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方法有: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1.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3.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4.敌意纠正训练法。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焦虑型人格。焦虑型人格障碍以经常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焦虑型人格又称为依赖型人格。患者表现为独立生活能力低下、需要依赖家人和朋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的被动,没有主见;做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

那么,如何简单的判断是不是出现了这种症状呢?焦虑型人格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②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 ③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 ④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⑤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 ⑥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家人,或是你自己有这种焦虑型人格的症状的话,一定要及时处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方法:

(1)保持良好的心态。要让自己的心情尽可能保持轻松、愉快。生活中不要随便的乱发脾气,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比如阳光浴,让自己的心情进行放松。阳光下可以帮助人分泌一种抗焦虑的物质,可以让焦虑减轻。

(2)运动。通过找一个喜闻乐见、循序渐进的一个运动方式,可以帮助人体分泌一种抗焦虑的物质。

(3)泡浴、精油按摩泡浴,也可以让精神松弛放松。与人的交流、聊天、跳舞,音乐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办法。

其实我们一定要明确,焦虑型人格本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需要去进行治疗和排解。

必须树立起自信心。焦虑症患者最缺乏的就是自信心,患者大多有强烈的自卑感,一旦遇到挫折,信心更是丧失贻尽。如果能看到自身的这些弱点,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加以纠正。决不能存有依赖性,事事希望别人相助有了自信心就不害怕失败,如果十次之中成功了一次,就会增添一份自信,焦虑也退却了一步,在自信心完全恢复之日,就是焦虑症状自然消除之时。

焦患症患者主要症状是焦虑不安,除坐卧不宁、六神无主外,他们常易胡乱揣度,凡事尽朝最坏的结局去想。如果要求患者控制自己完全不去胡思乱想,对他们来说是不切实际的苛求。这时可以采取让患者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排去做一些相对较重的体力活动或是外出去散散心、跑跑步,有些患者的焦虑症状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减轻。

某些患者看似毫无缘由起病,但如果深究之,可以发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被压抑的焦虑体验,他们或是曾经受过某种创伤,或是焦虑早以其他形式浮现出来,只是平时患者没在意。对此,患者必须认真地进行自我反省,把意识深层中引起焦虑和痛苦的事情发掘出来,必要时可以在无人之处大,声地喊叫或奋力的挥拳猛击柔软之物,将痛苦和焦虑的根源尽情的发泄出来,经过发泄之后症状可得到明显减缓。

希望每一位有这种症状的患者都能快些走出来。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束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