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国外对教师语言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7:10:50

国外对教师语言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多媒体环境下外语教学研究状况的统计分析与反思论文

多媒体环境下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状况的统计分析与反思

摘要:本文继娜敏在2008年在外语界发表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研究———对我国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的统计分析(1995—2006)”一文之后,对过去7年(2007—2013)中的8种主要外语期刊刊登的有关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做了数据统计和文献分析,与娜敏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并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反思,得出如下结论:①最近七年,我国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研究整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②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理论探讨,课堂实践,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研究,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软件。③从整体上看,实证研究的数量从2008年开始处于稳定且与理论研究方法数量持平的状态。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之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简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外语教学;统计分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的船舶工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发展船舶工业,我国应该从造船业的基础入手,不断强化造船工业基础。我国船舶工业的现状具体表现为技术落后,设备不足,对于国外的依赖很大,很多重要技术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问题就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太少。现阶段,培养更多的船舶以及海洋工程专业人才非常紧迫。从目前我国船舶以及海洋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阻碍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因此,立足现状,制定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是现阶段相关教学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与教学内容仍有待进一步更新。船舶以及海洋工程是一个积淀深厚的传统领域,因此专业课程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从我国船舶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材与飞速发展的工业现状结合,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满足各种人才的需求。这样一来,我国船舶与海洋专业的基础教学工作难度更大,形势更加严峻。现阶段,我国在这个方面的基础教学中,教材不足,内容匮乏,很多内容无法正确取舍,教学过程中比例失衡,虽然很多教材中针对研发现状方面进行了相关补充,但是课程内容单一,创新少的现状依旧无法改变;另外,课时少,内容忽视由浅入深的规律等问题也存在,这些都制约了教师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实现,教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我国,教师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为了教育中的一个硬伤,制约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具体的表现为:①教师自身的修养不够,思维守旧不灵活,最主要是对教育没有兴趣,缺乏热情。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拥有丰富的底蕴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极度热情,是最为基本的素质。同时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与时俱进。作为教师,不懂得语言的运用,没有科学的授课方法,学生将无法真正领会到课程的真正意义,更无法产生兴趣。②部分教师在授课时过于主观,讲课内容松散,毫无系统性可言,还有一部分教师授课方法死板,不懂得创新,授课内容陈旧,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介绍船舶操纵性时,就可以介绍水翼船、气垫船、多体船等各种最新船型及其船舶操纵的特点,并让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这样结合船型最新的发展动态来讲述本专业知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当。在课堂上,教师不擅长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并且过于追求形式化的教学,没有从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导致理论与实际相分离,从而无法真正让教育的效果发挥出来;同时,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手段古老单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能力差,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从这个整体特性出发,运用新型的教育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主动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二、有关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1.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创新,要能够从理论基础出发,在这之上发展并找到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模式。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在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建立知识的立体化联系,构建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网络,积极进行联想,活跃思维,善于总结经验,举一反三,从特殊能够向一般延展,从而找到教学的规律所在。在授课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重点,同时将学科史上突出的理论以及工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将其基本思想的本质以及局限性揭示出来,让学生知道其兴衰枯荣的根本原因。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在基础课程中增加近代内容的比例,要从现状出发,教学内凸显现阶段的科研前沿内容,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具体的说,就是科学地添加先进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新方法与新思想的运用。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事业也开始向着更加大型、高速化的趋势发展。那么因此而产生的交叉学科,其中所延伸出来的概念也成为了船舶海洋专业的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船舶大型化、高速化的趋势下,高速船的.设计及相关性能研究应该进一步考虑船行波与尾浪对航道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创新能力培养还应该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发展个性,鼓励他们提出建议,不同的观点相互影响碰撞,这样才能够产生新的理论与思想。同一种模式不加以改变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自身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没有自己的风格,不利于教学创新目的的实现。

2.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这里说的是关于课程建设的一般性的思考。课程建设主要关注的是共性,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该强调个性。就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实践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共性而非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建设是趋同,而创新思维是求异。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似乎不太一致。课程建设主要关注的是教学的过程,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根本。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主要关注的是教学的过程,而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注意不够,难免有急功近利之嫌。

3.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思考。船舶及海洋工程的大多数专业基础课就其性质而言近于应用力学类的课程,而教学时数较少,学生对有关专业的工程背景陌生,课堂上学生人数多。教师宜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结物理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举办小型系列讲座,介绍一些相关的工程背景、学科研究史、学科研究现状及最新成果等,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学术活动给予相应评价,并记入平时成绩。笔者一向对于高等学校中实行的学生给教师的教学打分的评价方式持异议。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学生的理解程度等做出客观评价,但是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甚至教学效果做出客观评价。

4. 关于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思考。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在很多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因此进行船舶与海洋基础课程讲解的时候,教师也应该积极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要设计精细,准备充分,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教学辅助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现代化的教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优化了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注意应用的灵活性,课件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也应当给予大力支持,保障多媒体教材的专业性与可行性,这是其得以广泛应用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教材的问题作为工作中的重点。教材内容上,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填充进去,也可以合理的将教材进行更换,从而实现完善教材,解决教师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教师需要利用电脑以及各种信息数字产品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声情并茂传授知识,也可以使资料搜集更加方便、快捷。这样的授课模式,教师自由掌控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其自主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有利于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说,在课堂上适用专业性的教材资料,能够节约很多做数据图标的时间,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也有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一步传播。在讲授船舶粘压阻力的有关内容时,若能演示相应的船体绕流流线的实验照片,最好是实验的影像资料,则有助于学生将船体几何与相应流场特征联系起来,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至少目前被学生认可的教学手段。

三、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船舶与海洋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问题进行了几点分析,从中能够看出,在这个专业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内容老旧、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依旧存在。由于该专业的开放性、交叉性、综合性非常强,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个性,进行教学创新,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实现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孙玉山,李岳明,张国成。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黑龙江省科技信息,2015,(2 ):55.

杨才福,苏航。高性能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的开发.钢铁,2012,47(12):1-8.

王自力,姚震球,蒋志勇。浅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78-80.

陶永宏,刘日胜。江苏省发展海洋工程的战略思考.江苏船舶,2009,26(4):39-40.

论文摘要: 小学英语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英语基础教育的成效。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从语音理论、节奏感和语调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语音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有声的。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声音后有文字,任何掌握语言的过程都是先会听说后会读写。从牙牙学语到入学之前,人的唯一语言实践是听说(通过模仿)。英语也是如此,语音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些专家研究了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经验表明,八岁左右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外语学习,不与母语学习冲突,效率较高。而且小学生有敏锐的听觉、善于模仿的特点,这成就了他们学好语音的优势。在这形成正确语音语调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语音和语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音。而且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①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口语自然流利,语音、语调纯正地道尤其重要。教师职业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要远远超出教科书的知识量,何况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只有英语教师本人具有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自然流畅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工作。 二、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应具有一般教师的素质即个性品质、教学能力、事业心和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能力外,还应具有较高水准的语言能力,既有深厚扎实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技能,特别是口语能力。 三、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的语音素养 (一)语音理论素养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②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是不能够在课堂上直接讲授语音理论的,但是如果教师本身对这门学科没有很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的话,又怎么能够进行教学实践?怎么能够教学生念好每一个词、读好每一句话呢?所以,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语言现象,教师应该做到了然于胸。比如:对于有些难发的元音,长音要足够长,圆唇音要足够圆,扁唇音要足够扁,还要注意双元音中间的滑流音,等等。教师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正确的英语语音理论,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让学生看清楚口型、听清楚发音,从这两个方面来模仿,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音基础。再如发双元音时,会有唇形变化,像发〔au〕音时,嘴唇是先张大然后缩回变圆唇且唇稍向前突出。还有辅音,英语中的辅音很容易受到送气的强弱和用力的大小的影响,这尤其需要教师能够很准确地给学生做出示范,帮助他们辨别其中容易混淆的或者出问题的音。比如〔w〕和〔v〕,发这两个音的时候都要用力,但是前者是圆唇,后者则是上齿轻触下唇,略微露出门牙。再比如,由于受到地方音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学生易将〔l〕和〔n〕搞混,所以就会将life〔laif〕读成knife〔naif〕。另外,很多学习者都知道当定冠词the置于元音字母开头的单词前时,其发音由〔?奁?藜〕变音为〔?奁i〕,但是深入学习后就知道,实际上在两个词之间还要添加一个〔j〕音,像是the earth的音就是〔?奁ij?谡?藜?蘼θ〕,in the evening的音就是〔in?奁ij?谡i?蘼vni?耷〕。这些现象虽然对词义和使用没有十分的影响,但是对于学好英语却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中注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我们在说话或朗读一个句子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每一句话里所出现的一系列音节都有轻重、长短、高低、快慢所自然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交替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节奏(rhythm)。③ 例如:He ?谡plays ?谡basketball ?谡every ?谡morning. 1 23 4 56 7 89 这句话汇总有九个音节,其中第2、3、6、8是重读音节,其它的是非重读音节。朗读中,重读音节要念得长些、重些、慢些,非重读音节要念得相对短些、轻些、快些,因此声音就有响亮清楚的差别,这样自然形成的奏中轻重、高低、快慢的交替就构成了英语的基本节奏。 英语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英美人在说英语的过程中很讲究节奏和韵律。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④这种绝对不是只把单个的音或词准确地念出来,而是要将单个的词连成句,再顺畅流利地表达出来,并进而讲求节奏。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英语的语句,总是由节奏群(rhythm group)组成的。节奏群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诵时把音节合成一组一组地念出来。这样一组一组的音节群就被称为节奏群。例如上面的例句就是由四个节奏群所组成,每个节奏群里都有一个中读音节作为主体。例如,第一个节奏群he ?谡plays中的〔pleiz〕,第二个节奏群basketball中的〔?谡b?藁s〕,第三个节奏群every中的〔?谡ev〕,第四个节奏群morning中的〔?谡m?蘅?蘼〕。重读音节是构成节奏群的主体和基础,它跟非重读音节是交替出现的,而且重读音节之间的时距大致是相等的。英语句子由一个或者几个节奏群构成,每个节奏群的时值相当于音乐中的一个节拍,教师可以用击掌或者用尺子敲打桌子等一些体现节拍的手段,让学生有节奏地进行练习。以下是常见的英语句子节奏类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最基本的因素。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流利的发音,以达到能正确地听懂别人的谈话和通过说来表情达意,进而促进读和写的能力的发展。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语音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没有学好语音,不会诵读,也就难以朗读单词和句子。学生学习英语出现两极分化、掉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未学好语音,没有过好语音关。因为学生语音未学好,发音不准,听音能力差,不仅学不会口语,甚至连听课、记单词、读句子都有困难,从而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学习,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如何提高语音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听得懂、说得出、用得好呢?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语音学习策略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职责,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之一。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二级语音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目标来研究如何搞好语音教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策略,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学会规范的发音,发展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以下是我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语音教学策略:1、培养意识策略 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策略的首要条件。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经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形成了汉语语音的习惯,当他们初学英语语音时往往按汉语的发音去听和发出英语语音。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分析比较,培养他们英语语音的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发音纳入英语语音系统,从而正确地感知和复现外语语音。例如,有位学生在初学英语时用汉字注单词的音,我发现这一情况后没有立即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他(怕产生负面影响,引起其他同学的效仿),而是在课后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他用汉字注的音分别把单词读了一遍,他听了以后自己先笑了起来(因为听起来很怪),立刻用橡皮把汉字擦去了。从那以后他课上、课下总是在认真地听、努力地记,最终模仿出了一口纯正的语音语调。2、模仿练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学习英语发音,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模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模仿能力强,你怎么教,他就怎么学,不需要作任何讲解。 模仿练习一般分三个步骤。 ①听音。 听音是学习语音的第一步。应该让学生多听音,教师何以提供原声语音资料,使他们接触和学习地道的发音。当然课堂上听的最多的是教师的示范发音。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发音要准确、规范。只有在听清楚、听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模仿,也才能模仿得对,模仿得准确。在教学中,为了让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都能听清、听准,我经常是“走着教语音”,有时在教室前面说一遍,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让学生转过身再说一遍。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为正确模仿发音打下基础。 ②模仿。 模仿时可采取集体模仿和个别模仿。集体模仿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音器官,增加学生的模仿机会。个别模仿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模仿有错,给予及时的帮助纠正。 ③仿说。 在听音、模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仿说,这可以通过朗读、日常的听说等练习来进行,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3、总结归纳策略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过程。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学得快,忘得快”,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听和模仿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和总结、归纳语音规律,帮助学生记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总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去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组合与音素发音的规律,培养学生遇到生词就能根据其拼写正确发音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策略。例如在外研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第五课Sounds教学中,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听懂、判断出[ai] [au] [)i]三个双元音,我设计了三首小诗,让学生欣赏,判断小诗含有哪个音并说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听的非常认真,结果他们不仅能说出所含音,还能根据读音规律读出小诗,超出了预期的效果。4、整合资源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不要一味追求单音的准确性。还指出:英语有不同的口音,如:英国口音、美国口音等。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基本掌握一种口音的基础上,适当接触不同的口音,为他们发展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寻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语音材料。教师将这些资料重新整合,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设计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语音训练活动,帮助学生练习语音。在教学中,我通过说 chant和绕口令,帮助学生练习单音音素的发音及重音;通过教唱英文歌曲、学说歌谣和顺口溜,练习连读、节奏和韵律。这样就能将枯燥的、机械的听音和模仿练习变为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音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乐于模仿和善于模仿、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和学习策略。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口语的基本物质单位。而学习策略是学生成功学习的保证。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国外歌剧论文研究现状分析

歌剧伤逝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国歌剧是歌剧艺术于20世纪早期传入中国后与本土已有的音乐艺术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一个宽泛的音乐戏剧概念,是在中国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与歌舞音乐)与外国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中外戏剧、音乐相结合、相交融的结果。歌剧艺术在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经艰难坎坷,产生了近百部歌剧作品,其中虽然良莠不齐,但这些艺术实践为现在和将来中国歌剧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坚实的基础,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什么样的歌剧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本文从总结和归纳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国歌剧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基本特征、总体风格入手,通过对《伤逝》这部在中国歌剧创作实践中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作品的分析研究,得出一些对当今中国歌剧创作实践的启示。全文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导言提出形成较成熟的中国歌剧风格要清楚的三个问题,选取《伤逝》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及写作本文的意义。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国歌剧的基本特征和早期创作。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第三部分概述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歌剧发展概况及《伤逝》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思维对当今中国歌剧创作的启示的现实意义。结语部分回答了导言中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并再次肯定了施光南和歌剧《伤逝》对中国歌剧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对开题报告的层次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英语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

撰写研究现状之前,需要查阅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了解国内外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比如:目前已经有了哪些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如何实施的;它们的研究方向和深度;取得了什么成果;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等等。

对选题相关文献的认真查阅不但可以让我们避免进行无效重复的研究工作,而且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角。通过较全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或漏洞,甚至可以启迪新的研究思维和角度,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目的和切入点。

写论文研究现状注意事项

研究现状内容长度一般是在1000字左右。并要附上有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参考文献目录。在写研究现状时,不能单纯列举,应避免繁琐和不得要领。

另外也应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要先从大处着手,然后逐步归拢,最后集中到本选题的研究问题上。要对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进行的归纳和整合,客观地阐述研究背景,然后对巳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主观评论。

必须指出国内外文献就相关论题已经提出的观点、解决方法和阶段性成果,阐述这些研究的广度、深度和不足,从而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确定本选题研究的平台,并指出本选题的研究预期将有哪些突破。

本年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传统意义上“四大件”学科分支中相对较弱的“配器”与“复调”,强势超越“和声”乃至“曲式”。这既与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中“配器”与“复调”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的逐年加大有关,也与近年来相关学科的学术研讨会的直接推动有关,更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各分支的交融,特别是与作曲实践的更加贴近有关。有关配器的研究,本年度成果最丰。中外现代作曲家的经典管弦乐作品,成为各位学者的热衷对象与博士学位论文的重要选题。于京君的《配器新说》(责任编辑:王璐),对西方管弦乐队当代配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作了概览式的归纳,在理论上加以浓缩、提升、总结、归类并分别命名,梳理出一套可以普遍运用的新型配器原则和方法。论文提出了三个新概念并分别予以命名,认为它们显示了当代配器思路与技法的主要走向:(1)为配器服务的新型的乐器分类法:突破传统的乐器分类框架,将乐器以其发音方式分为延音类乐器和非延音类乐器;(2)新型的配器原则与技法:以原型素材为音源的延音功放配器法——主要由非延音类乐器提供音源,由延音类乐器对其进行延音或功放;(3)配器与作曲关系的新概念:配器自由度及其划定标准。论文还强调:配器法不应该只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编配技法,它应该是一种发展乐思、创新作品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郭鸣的博士学位论文《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选择当今仍活跃于国际乐坛的美国作曲家约翰•科瑞里亚诺的6部乐队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文化背景、美学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形成,以及由上述因素所导致的作曲技法为视角,发掘其管弦乐配器法的“继承”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写法的“透视”与“分析”,对科氏在6部乐队作品中的音色、织体及具体的配器手段等方面进行梳理与研究。论文主体部分由导论、正文及结论组成。在导论中,首先对论文选题的缘起及论题的意义做了简要的论述,并对美国当代音乐中“回归”现象做了概括性的梳理,同时对6部乐队作品做了概况的介绍。正文由五个章节组成,前三个章节主要是对6部乐队作品的横向音高结构与织体、纵向和声结构以及复调结构与织体等诸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进而还对各种技法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对比做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归结出这些技法导致的织体的形成、音色的处理等直接影响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各种因由。第四、五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乐队的编制、乐队的摆放位置及多维声向的形成与意义做出详细的论述。随后又在微观上对管弦乐配器中特殊演奏法的运用,不同音区的运用与处理,以及纵向多声部结构中的配器特征等方面也做了较为详实的分析与论述。竹岗的长篇论文《潘德列斯基早期管弦乐创作的颠峰之作——<第一交响乐>之管弦乐法分析》(《乐府新声》2008年第4期、2009年第1、2期连载,责任编辑:王进),包括“克里斯多夫·潘德列斯基和他的音乐创作”、“乐队编制——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传统乐队音色的充分挖掘”以及“配器新观念及新演奏法和记谱法”等四章。论文认为:《第一交响乐》是潘德列斯基整个以前作曲实践的“鸟瞰”,同时也是他管弦乐队的全部经验的集大成之作。潘德列斯基对传统乐队的音色挖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是他对弦乐音色的发掘是“革命性”的。尤其是他对乐器的“极限高音”和“极限低音”、弦乐的拨奏加滑音奏法、以及密集微分音块的使用开发,堪称经典,增加了乐队的有效使用音域。潘德列斯基对管弦乐织体的运用表现出了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对织体的使用和处理上,潘德列斯基最喜欢使用的手段就是“扇形对称结构织体”或“斜形结构织体”,以及“同一个片段之内的各个声部不同节奏的组合(或扩大、收缩组合)并循环”。在潘德列斯基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各种微分音,以及由此构成的“音块”、“潘式音墙”。在《第一交响乐》中,微分音技术不但体现在弦乐器上,同时也扩展到了木管组和铜管组。微分音技术本身,与前述的弦乐“拨奏加滑音”技巧、织体的扇型结构等技术相结合,其所产生的由“密集音块”和“音高连续体”构成的“音墙式”音响效果是极具创新意识和震撼力的,是一种崭新的音响效果和技术手段。由于新技术手段会产生新的音响效果,现有的旧的乐谱记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技术手段的要求了,因此,如何为这些新技术手段做比较恰当、适用的记录,就成了作曲家要面临的新问题了。潘德列斯基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了非节拍性的“半偶然”的时间记谱法,以及“有音才有谱、无音只有空白”的“黑白”记录方式,并发明和沿用了很多新的演奏法和标记。这些新的演奏法和标记,以及记谱法有些已经成为当代公认的记谱标准,直到现在都对我们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胡磊的《勋伯格<乐队变奏曲>的十二音处理与配器技术》(责任编辑:刘永平),以勋伯格按照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Op.31)为研究对象,通过音高分析与配器分析,认为:在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中,体现的十二音序列音乐配器基木原则不仅使十二音体系所强调的“音高平等”甚至是“音色平等”得以很好的体现,并且,也赋予了作品音色多样化的乐队音乐特点,但是,十二音规则上一些局限性的原则对乐队效果、配器手法上产生的束缚力使勋伯格在《乐队变奏曲》之后,再没有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术来创作真正意义上的乐队作品。另外,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由始至终体现的“音色平等”观念不仅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音高平等”观念相一致,同时也是平等原则的进一步升华,并且对二战后期兴起的“整体序列主义”起到了一定的启发意义。中国作曲家、管弦乐法专家杨立青教授成为本年度的热门研究对象。龚华华的《积墨·破墨·泼墨——杨立青<荒漠暮色>中的几种管弦乐配器技法》,借用中国画中的三种常用技法“积墨”、“破墨”、“泼墨”,来阐释杨立青1998年完成的管弦乐《荒漠暮色》中的几种管弦乐配器技法。积墨与破墨是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对主体声部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叠加,而泼墨则是指用多个乐器声部共同构成一个类似于“带状”的加厚式织体形态。李洋的《从杨立青<引子、吟腔与快板>看管弦乐队与二胡音色的溶合技术及其结构力功能》,通过对管弦乐队各乐器相对于二胡音色溶合性的分析与量化,借助统计学方法,以可视性图表为材料,探讨了分析对象各乐器组、整个管弦乐队相对于二胡音色的溶合性变化过程,以一种新视角观察管弦乐队乐器与民族乐器之间的音色溶合技术。徐越湘的《浅谈杨立青关于20世纪作曲技法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传统作曲手法的六要索入手,对杨立青的《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论文集《乐思·乐风》、译著《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等篇章中的核心技术予以剖析,力图总结出他在20世纪作曲技术理论中所作的探索。姜盛林的《色彩的“五行” 逻辑的“五行”——谈陈其钢管弦乐组曲<五行>的音色布局与结构关系》,认为其分析对象的每个段落虽然短小,但构思新颖、奇特,语言精练、细腻,段落内部及段落之间的结构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在配器方而,这部作品的音色布局与调配以及音响的对比控制非常完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现代配器教科书”。有关复调的研究本年度成果丰富,特别是出现了对于国内学界而言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意味的选题与成果。姚亚平的著作《复调的产生》(责任编辑:金原),主体包括“复调起源的各种理论及其评价”、“‘附加’与复调的产生”、“欧洲文化精神的兴起及其对音乐的影响” 以及“权力的话语:欧洲早期复调语言机制的文化意蕴”等四章,从“音乐之外”的文化角度切入,抽象、智性地讨论了“复调的产生”这个令人关注的课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著的第四章通过“引言:‘权力’、‘话语’、‘只是’”、“横向维度分析”、“纵向维度分析”三节,讨论了“作为权力的话语的西方早期复调的构成:1.两个要素;2.两个要素地位的不平等;3.在历史进程中,不平等地位的逆转。刘永平长期致力于的现代复调研究与教学。他的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六《论十二音对位》认为:十二音对位是基于十二音技术的对位法,是多种音列形式同时作线性陈述而构成的非调性复调织体;十二音列及其变体形式、音程顺序以及陈述方式,是十二音对位中音高组织、声部对比、织体构成的主要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归纳各音列形式结合的对位类型及其和声处理原则,进而探讨了十二音对位与十二音技术相关联的独特复调思维与技法。2. 孙晓晔的《谢德林<复调手册>中的对位技法研究》,对谢德林由25首体裁各异的复调前奏曲《复调手册》进行了深入仔细的分析,将作曲家运用次数最多、使用手法最独特的几种对位技法进行了归纳,并试图通过分析此作品能够对现代复调音乐的创作和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外,徐昌俊、左延芳的《里盖蒂<永恒之光>中的微复调技法》也值得关注。叶思敏的《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中的拼贴复调技法》(责任编辑:刘永平),包括“拼贴复调的基本乐思构成”、“拼贴复调的旋律写作”、“拼贴复调的调性语言”、“拼贴复调的和声手法”、“拼贴复调中的节拍手法”、“拼贴复调织体”等部分,结合作曲家的美学观念,逐一研究了作品中运用拼贴技术所涉及到的种种写作手法,提出了斯氏以复调思维作为诱导的拼贴技法的运用,为复调的现代发展开拓了广阔思路的论述。龚晓婷的《陈怡四部混合室内乐的复调技法研究》(责任编辑:刘莎),以陈怡近年创作的为胡琴与弦乐四重奏而作的五重奏《胡琴组曲》(1997),为小提琴、琵琶、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宁》(2001),为长笛、黑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而作的五重奏《春夜喜雨》(2004)以及为长笛、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三重奏《静夜思》(2004)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作品中所贯穿的线性思维及丰富的复调技法。论文认为,它们不仅表现为多变的结构形态,还以融合进作曲家个性化语言的形式充分表露出她独特的审美意识。吴磊、唐荣的《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的复调技法研究》,通过较为仔细分析,认为这部作品“将连续演奏的四个部分或乐章整合到一个乐章之中,同时,四个部分分别被理论家冠以四个标题:‘寻觅、毁灭、挽歌、抗争’,在整体结构上由于音色的布局及其织体结构与运动使其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最重要一点,复调技法在该作品中的运用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出作曲家有效地将各种复调技法作为乐思表达的载体,体现出“织体主题化”的结构功能;另一方而,作曲家对新型复调技法汲取的同时,追求对乐队整体音响、音色及新型织体的尝试。有关中国作曲家音乐创作以及复调技法的研究,还有徐玺宝《谭小麟<小提琴及中提琴二重奏>的创作特征》等。相对于常年,本年度有关曲式或音乐分析或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质量上乘,特别是一批博士论文的出版,提升了该分支方向的总体学术水准,并呈现出聚焦本土专业音乐创作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显著特点。觉嘎的《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责任编辑:迟凤芝、王赛),是第一部全面研究西藏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的专著。该著从西藏传统音乐的文化源流开始,探讨了社会生活与西藏传统音乐的关系;从西藏传统音乐的类别属性入手,探讨了文化交流对西藏传统音乐的影响;论文还着重探讨了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特征:个性与共性,变异与发展。这是一篇严谨、深入、厚重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杨和平的博士论文《谭盾歌剧研究》(责任编辑:陈欣),以谭盾歌剧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剧本、音乐材料、结构与结构力、戏剧思维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涉及谭盾自1989年以来创作的《九歌》、《马可·波罗》、《牡丹亭》、《茶》、《秦始皇》等五部歌剧。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分析了上述五部歌剧的剧本,从人物、情节、戏剧以及剧本特征等方面来展开。第二章探讨了谭盾歌剧中的材料设计,内容分为六节,对主题、音型化材料、吟诵材料、拼贴与仿作材料、打击乐等进行了分别研究。第三章分析了谭盾歌剧音乐的组织及相应的技术手法,包括材料布局、即兴与机遇对位、织体设计、空间设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四章对五部歌剧的整体结构及分场结构进行了阐释。第五章对谭盾歌剧的戏剧思维进行了研究,内容分三节,第一节探讨了谭盾歌剧中巫傩/戏曲色彩的成因。第二节探讨了谭盾歌剧中器乐的戏剧作用,并进而探讨了谭盾的“整体声音观念”,器乐在谭盾歌剧中具有与声乐并驾齐驱的地位。第三节探讨了文化配器与复风格的内容,除《九歌》外,其余四部歌剧均通过“文化配器”的手法来组织音乐材料、设计音乐结构,从而让作品具有“复风格”的特征。郭新的《采用中国民间曲调的结构原则——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二》(责任编辑:高拂晓),也是作者博士论文《中国音乐语言用西方乐器习惯用法诠释——论陈怡创作西方器乐曲时中西方观念和技术的融合过程》中的一个章节。论文着重分析讨论了陈怡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的两部作品《烁》和《钢琴协奏曲》,认为:此时陈怡的创作注意力,开始从注重音高结构方面,逐渐转到了整体与局部的曲式结构中。她在作品中系统性地运用节奏组合和结构比例原则,而且对音响的调配和织体在曲式结构中的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陈怡在对中国民间乐曲结构原则的深入研究后,力图将中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思维与西方无调性音高结构原则相结合,并积极探索使西方乐器按中国民间器乐合奏方式演奏的具体手法。刘涓涓的《这是一个诱人沉醉的黄昏——析罗忠镕艺术歌曲<黄昏>》,以背景性研究、关联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总结了罗忠镕艺术歌曲《黄昏》的创作特点:即借用同名现代诗歌中强烈的主观意识和象征意义表达个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理解,创作思想上流露出人本主义特征;人声旋律处理为宣叙调以表现歌词的意识流风格;钢琴声部的写作体现出多种技术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论文还注意到罗忠镕一向把他的艺术歌曲写作当作整体创作的技术实验田,《黄昏》又是这些歌曲中技术化特征最突出的一首。娄文利的《单声思维控制下的音响结构——郭文景歌剧<夜宴>音响结构技术特点》认为:单声思维控制下的音响结构逻辑,是《夜宴》所有音响技术的核心理念所在。它表现在三个方面:就织体形态来说,单声织体、装饰性支声织体和主调型织体均体现出突出线性逻辑的特点;时值控制系统中不规则变换节拍、避免重音周期性起伏、符合人物形象的节拍设计、板式或速度对位等手段,也与作曲家追求线性逻辑的单声思维相辅相成;在多声技法方面,注重色彩性、音响性的和声意识代替了功能性和声手段,其作用在于调节单声线条的粗细轻重,而复调多表现为在特定戏剧情节中特定主题间的对置,意在凸显各主题暗示或隐喻的戏剧功能。李吉提的《秦文琛<幽歌Ⅱ号>的音乐结构及其他——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通过分析认为,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草原文化和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对作曲家的影响,以及该作与作曲家后来音乐创作的关系。论文还从作品的内容与宏观结构、作曲家笔下的乌日图道与原生态乌日图道的结构比较及其与现代技术的关系,揭示了音乐结构的张力、内聚力、平衡力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胡静波的《云翻一天墨——关于大型歌剧<太阳雪>与说、唱、剧<解放>音乐创作上的研究》,作为作者“张千一音乐创作研究系列”之一,包括“《太阳雪》与《解放》在创作上的异同”、“《太阳雪》的内容布局”、“《太阳雪》音乐的结构形式”以及“《太阳雪》音乐的写作内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周倩的《多元语境中的作曲新路朱世瑞<草-词的微变奏>之创作思维与技法》,从隐形主题与微变奏、音高形态与节奏模式、复语言和复文化与创作思维的创新等方面对《草-词的微变奏》的创作特征进行了研究。房晓敏的《五行作曲法在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应用》摘记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五行作曲法与民族管弦乐创作相结合的心得体会,以二胡协奏曲《幻想曲》、民族管弦乐曲《山寺》、梆笛与二胡双协奏曲《客风》、民族管弦乐曲《火之舞》4首风格各异的民族管弦乐代表作来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思路。桑桐的《勃拉姆斯两首歌曲的分析》,从歌词内容简介、歌曲的结构形式、艺术手法分析三方面,进行具体的介绍分析,从中了解勃拉姆斯歌曲中的艺术表现技巧、音乐形象创造与和声处理手法等方面的特色。钱仁平的《一个被误会了的回旋奏鸣曲式乐章——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新析兼评相关陈说》,从“疑问:贝多芬不会写出如此比例失调的回旋曲式吧?”切入,讨论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解析:原来是一首被误会了的典范回旋奏鸣曲式”,并加以“引申:是魏纳·莱奥误会了贝多芬还是我们误会了魏纳·莱奥?”,说明了徳系与前苏联系曲式思维的不同,并由此引发对我国曲式学教学体系现状的思考。郑中的《梅西安的对称排列置换作曲技法》认为:梅西安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现代音乐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独有的地位。不可逆行节奏、对称排列置换、色彩和弦、有限移位调式等创新技法,是形成他独特音乐风格的直接手段。符方泽的《马勒交响曲中的“递延”现象研究——以马勒“器乐三部曲”为例》,借用“递延”这一概念,以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马勒的器乐三部曲为主要对象进行了专门性的分析和研究。在分析中,围绕递延这个主要观点,分四个部分对马勒交响曲在调性、主题及音乐意象等方面的相关性、传递性和统一性特点及其表现方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以较新的观念阐释马勒交响曲特有的形式风格,一方面能为马勒交响曲的形式特点及相关方面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另一方面,也为观察和总结音乐作品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而多元的关联及统一建立了新的视点。安宁的《布里顿的两部歌剧研究》选取被认为是英国自17世纪普塞尔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布里顿全部歌剧作品中最富特色的《彼得·格莱姆斯》与《命终威尼斯》为研究对象,从体裁形式、题材内容、音乐风格及具体技术手法和美学追求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并对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性取向”问题进行解读,以音乐本体分析与文本意义阐释的双重视角进行审视,进而探究造成这些变化与发展的原因。在布里顿宏富的音乐创作中,歌剧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他全部作品的重心所系。因此,对于歌剧创作的研究便成为了解布里顿音乐创作思想、技法乃至风格流变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宋莉莉《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观念与创作的研究》主体由引言、四个章节、结语和附录几大部分组成。引言部分述及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对斯克里亚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及个人创作生活进行了考察。第二章对斯克里亚宾音乐观念内涵进行了宏观分析。第三章对斯克里亚宾音乐创作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其音阶观念的扩大、主音观念的固守、调式调性观念的扩展、主题和和声观念的变化、不协和和弦观念的演变、节奏节拍观念的变化等方面的创作特征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主要述及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对后世的影响。全文以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作品和其他音乐家对他的评说、回忆录、笔记、书信等史实资料为依据,以历史学、社会学、音乐学分析、作品分析为研究方法,对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实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其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法和独特的艺术思维。赵晓生的《音乐活性构造(一)》认为:音乐活性构造的核心点在于,由音乐的构造寓于过程之中。过程即结构,过程即构造。过程的状态即结构形态,过程的特征即结构范式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依据音乐的时间性(历时性)与空间性(共时性)特征,将音乐在其运动状态、时间过程与音响体现、空间组合中所呈现的组织构造范式,进行节奏(时值模型)、过程(结构范式)、音高(音集运动)、音响(和音色调)、组织(活性基因)五个相对独立范畴的分析研究,以有机的、整体的、合一的、活性的视角,从根本上把握音乐时间性与空间性二位一体的活性运动的组织构造核心奥秘。有关音乐分析方法论的研究,主要有王中余的《集合复合型理论的实质、应用与效能》,首先对集合复合型理论的实质与分析应用问题进行教程式释介,在此基础上揭示这一理论的分析效能。事实上,集合复合型理论是音级集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无调性音乐作品深层结构进行揭示的有效手段。值得关注还有[德]克列门斯著、钱泥译《音乐分析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为学习者提供音乐作品分析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并用大量作业鼓励学习者用自己的思路和视角作各种分析判断的尝试。《音乐分析法》可说是第一本实用音乐分析“工作手册”,是专业师生和自学者理想的教材。本年度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当属贾达群的《结构诗学》(责任编辑:王赛)。我们赞同高为杰教授在该著《序II》中的评价:“《结构诗学》中的许多构想很有见地,富有原创性新意。我特别赞赏其中关于‘结构对位’理论的提法。过去虽已有诸如‘混合曲式’、‘复合曲式’以及‘边缘曲式’等等提法,但我以为‘结构对位’的理论更能抓住音乐结构思维的本质。”本年度有关和声方面的研究,几乎是历年来最少的。倒是两本译著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影响。冶鸿德的《亨策“移动和弦”的结构与功能》(责任编辑:高拂晓)认为:在亨策的和声体系中,三音固定的移动和弦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结构方式及在作品中广泛系统的应用,使它具有了传统和声体系中某种功能意义。移动和弦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根植传统、锐意创新的创作观念。移动和弦是亨策音乐创作技法和风格特征的一个缩影。刘文平的《勋伯格的全音阶理论及其实践》(责任编辑:吴晓丹)认为:勋伯格的全音阶创作,完全与他的理论相适应,系统地为我们展示了这种音阶发展演化的全过程。对于勋伯格本人的创作来说,全音阶的运用主要是在调性扩张的过程中通过拓宽和弦构成的调式基础丰富和声材料,促成调性解体的重要手法之一。由于全音阶中各音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缺少倾向性的特点,在局部可以形成无调性的段落或片断,因此,勋伯格一方面充分发挥全音和弦的结构特色,选择特点突出的增三和弦以及五、六音和弦的结构形式,结合旋律中的全音阶片断集中使用;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结构的和弦在表现上的局限性,做到与各种三度结构、四度结构和弦等其它和弦材料融合,真正起到了丰富旋律与和声解放不协和音,最终促成调性解体的作用。

国外研究韵律现状分析论文

幼儿园韵律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本策略根据本学期教研和调研计划,本学期开学伊始,我们就对我区八所音乐课题研训基地园和部分其它类型幼儿园进行了音乐专题集体调研,共看音乐活动八十四节。在调研和与教师现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在组织实施音乐活动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根据我区本年度音乐教育研究专题《幼儿园韵律活动研究》,结合调研中的实际问题。接下来,由我就《幼儿园韵律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本策略》的角度从基本概念、教育教学要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这四方面谈谈我个人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韵律活动?在80年代时韵律活动就是单纯的模仿,伴随着音乐身体有节奏地动作,主要模仿内容为:生活中的事与物。80年代末期随着国外一些音乐教育形式的引入(如:奥尔夫音乐等)。就把所有伴随着音乐进行表达的艺术活动统称韵律活动。2、韵律活动包括哪些内容?主要有四类:韵律及其韵律组合、舞蹈、音乐游戏、歌表演。韵律及其韵律组合★韵律:是指在音乐伴奏下的韵律活动。★韵律组合:按照一首结构相对完整的乐曲组织起来的韵律动作组合。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舞蹈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演艺术。包括:身体舞(问候舞)、邀请舞、双人舞、表演舞、独舞、自编舞等几种主要形式。音乐游戏歌表演由于韵律活动活动领域内容较多,本学期我们音乐课题组将韵律活动分两次进行研究探讨,这样可以更深入、清楚地了解韵律活动的内容。本次活动主要研究律动与舞蹈,待以后的活动在研究音乐游戏和歌表演,所以对于音乐游戏和歌表演我今天就不作详细介绍。3、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是什么?韵律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相比而言,活动过程较难组织,所以在平常教学活动中很少有安排韵律活动。但是韵律活动能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能力,发展幼儿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能满足幼儿对身体活动的需要;参与音乐过程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想象思维的需要和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以及交流合作的需要。可见韵律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在韵律活动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那么,如何组织好一个韵律教学活动呢?它的基本实施策略有哪些呢?二、韵律活动教育教学的要点1、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1)音乐的选择:我们为幼儿选择音乐宗旨之一,首先是要贴近儿童,被儿童所喜欢。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儿童对喜爱的音乐风格和样式也在不断变化。在托儿阶段:应该以选择轻松、愉快、刺激性较柔和以及重复性较强的音乐为主,风格上可以比较随意,最好多选经典性的音乐作品。在小班阶段:可逐步加大儿童音乐和一般性中国风格音乐的比例,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熟悉和喜爱这些类型的音乐。在中班阶段:特别是在中班后期,可逐步加入具有明显民族个性的、不同风格的中国音乐。在大班阶段: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少量成人音乐都可以成为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对象。如在许卓娅老师的韵律活动研究中就采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音乐,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如:中国成人舞蹈音乐《红绸舞》的片段,中国轻音乐《赶花会》,外国轻音乐《单簧管波尔卡》《特快列车波尔卡》《口哨与小狗》,外国芭蕾舞曲片段《拨弦》、《西班牙斗牛舞》,这类音乐结构清晰,便于根据教学的需要节选和重组,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使用。(2)动作的选择:儿童韵律活动的动作可以分为三大类:一般生活动作:(包括:走、跑、跳、拍手、点头、屈膝、摇晃手臂等等);律动模仿动作:(包括:模仿动物的动作:鸟飞、鱼游、兔跳等;模仿自然界的现象:花开、下雨、风吹;模仿日常生活的动作:洗脸、梳头等;模仿成人的劳动或活动:摘果子、采茶等;模仿幼儿游戏中的动作:拍皮球、跷跷板);舞蹈动作:经过多年文化积淀、已经基本程式化的艺术表演性动作(如:碎步、小跑步、垫步、踏点步等等)儿童早期,最开始发展的动作是“一般生活动作”,然后是“律动模仿动作”。这两种动作,一般在没有成人进行专门性教育的条件之下,儿童也可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来获得。而“舞蹈动作”儿童是不可能通过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来自行获得的。所以,舞蹈动作是最晚被儿童关注和学习的动作,也是离儿童生活最远的动作。按照这一顺序,在托班和小班早期阶段,选择的动作首先应考虑以“一般生活动作”为主,并同时注意逐步增加“律动模仿动作”的比例。另外,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在小班中后期应一点一点地进入。在中班阶段,一方面应该注意提高“律动模仿动作”的比例。一些难度稍高的基本舞蹈动作在总体学习内容中的比例也应该开始逐步提高。到了大班阶段,律动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已经逐步成为幼儿园韵律活动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一般生活性动作则会逐步退居更次要的地位。另外,在幼儿早期,舞蹈动作应该是更加儿童化和更加“中性”的(即民族文化风格比较不太明确的);而在幼儿中晚期,可以考虑谨慎地逐步地加入民族文化风格特征更为明显的中外舞蹈动作。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还要遵循以下三条规律:第一,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第二,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第三,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2、韵律活动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活动程序设计合理与否,不仅是教育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保障因素,而且也是儿童能否在学习中较长时间保持身心舒适愉快的重要保障。最根本的处理原则是:“动静交替”。这里的动静交替不仅仅只是运动和静止的交替,其中还应该包括:(1)大小运动量的交替;(2)熟悉与变化的交替;(3)思考与表现的交替;(4)不同活动媒介的交替。等等只要教师能够努力在程序设计中注意安排节奏松紧合理的变化,舒适愉快的学习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就今天的活动,从导入环节来看,三个活动各有特点:第一节和第三节活动的导入环节:都是从“动作”开始的处理,第一节是从“动作观察”开始,第三节是从“动作迁移”开始。第二节活动的导入环节:是从“队形开始”的处理。 总结: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韵律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本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外语类学术论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不再是本族语者的专利,作为国际语言,它是理解、交流以及表达不同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以下是外语类学术论文,欢迎阅读。

来自不同母语背景说话者的英语口音可能会造成交际的中断甚至失败;英语口音又与说话者的身份和自我紧密联系。中国拥有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英语学习者,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强大,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对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英语”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葛传椝提出,将其定义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汉语特点的英语”。之后,许多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定义进行了热烈的理论探讨和争鸣等。目前,学者们对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基本达成共识,强调应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各层次来描写中国英语的特点,以求展示中国英语的全貌。而“中国英语口音”的概念至今也一直未见于国内文献。我们在借鉴前人定义的基础上,称其为“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口音”。

我们查阅了2000年至2013年期间,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对上述期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首先将研究内容涉及“中国英语”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问题”的文章进行归类,相关文献共58篇(如表1所示)。总体上,中国英语的相关论文共15篇,占,而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的相关论文共43篇,占 9/6。其次,根据研究方法,将相关文章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分别占和。非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世界英语理论及英语国际语理论的介绍、中国英语研究综述和语言迁移、英汉对比、中介语、音系学(优选论等)理论的探讨。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中国英语口音特点(音段音位特点和超音段音位特点)、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相关语料库的建设及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等方面。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仅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成果,从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这些论文进行归类和述评。

一、英语口音研究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对间段音位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认为,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E6]LT]。1994年南京大学的乐眉云教授采用方言调查法,首次全面对我国各大方言区中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深入全国各地收集语料。从语音偏误的视角探讨了方言对英语音段音位发音的影响,找出各大方言区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难点及其基本规律。我们认为部分中学生的发音问题可通过英语教学得到解决,且国外学者对于世界变体英语口音的研究都是以受教育者(通常是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仅选取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从英汉对比的视角,根据语言迁移或中介语理论,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英语语音教学提出建议。

1.元音特点。元音是英语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元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共2篇,都是基于学习者语料库进行的研究,总结了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元音发音方面的主要问题,如单元音的音长、音质和双元音的简化等问题。陈桦采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中14名英语专业学生4年的朗读录音进行语音标注及分析。研究发现,单元音/I//e/与双元音/eI//au//aI/离标准发音差别较大。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语料库的分析显示:/i/e/a/的出错率非常高,占整个元音错误的。8个松元音/i//e//a//u/的错误占到整个错误的。在替换型音段错误中,最多的是/i/与/I/。

2.辅音特点。关于辅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5篇。其中,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的语料库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大学生辅音发音的总体问题。她发现,辅音的错误率高的是/t//d//z//6//n//l//v/。在替换性错误中,最多的是摩擦音/6//z//v/。学生们倾向于用/d/代替/6/,/s/代替/z/,/w/代替/v/在脱落型错误中,频率最高的是爆破音/t//d//k/。四位学者分别针对辅音群、辅音吞音、塞音和塞擦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阎丽莉等通过分析6名大一学生的朗读录音,发现辅音群的误读中,插音类错误最普遍,其次为删音,替换类也较常见。她进一步以优选论为框架解释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辅音群的习得情况。冯友通过检索分析大学四、六级口语语料库(COLSEC)发现,学习者最常见的辅音吞音,按照发音部位是齿槽音、软腭音和双唇音;按照发音方式,则是爆破音、摩擦音和鼻音;清辅音吞音:的情况远远多于浊辅音。最容易发生辅音吞音的位置是词尾,最不容易发生的位置是词首。陈桦。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擦音和塞擦音存在的一些问题,如/6/发成/d/或/z/,/v//w/混淆,用/x/代替/s/等。王茂林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美国人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词中塞音的发音时长。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英语浊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好,而清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差。概而言之,中国学生在英语辅音方面的主要发音问题是清辅音与浊辅音的混淆、/l//n/混淆、th音、/w//v/混淆以及辅音群的误读和辅音段音吞音等方面。 (二)对超音位特点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外国腔或外国口音与超音段音位的特点密切相关。因此,中国英语口音的特点也更多地体现在超音段音位层面上。杨军等通过梳理与朗读相关的文献,发现外国腔和韵律不当(如重音不当、节律不当、调组划分不当、边界调使用不当、音节时长不当等)是现有的两大研究主题。陈桦论证了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超音段音位错误比起音段音位错误更为严重,强调超音段音位特征的教学应该在大学英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这里主要从词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1.词重音。单词重音是重要的英语语音特征,既有文献中有关中国大学生的单词重音发音的实证研究仅1项。高琳等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朗读录音样本及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的单词重音错误,发现多音节单词重音位移比较常见,而且重音错发在单词(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第二音节的倾向更为明显。

2.句子重音和节奏。节奏对于语音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句子重音和节奏的实证研究总共有4项,该系列研究成果主要源自南京大学的陈桦教授。陈桦以8名英国大学生的调核位置为参照标准,对中国45名学习者的英语朗读口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习者采用对比重音和强调重音充当调核的比例少,使用不当的调核词汇多。他们常对诸于介词、人称代词、连接词等功能词赋予重音;陈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4年纵贯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重音问题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由重音模式所反映的节奏模式没有明显变化。低分组学生口语中重读、弱读音节不分的程度明显重于高分者。许俊等通过PRRAT软件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母语者的韵律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缺少元音弱化和省略,而导致了更多地表现为实用音节节奏而非重音节奏;并且在重音的使用中经常出现错误,重读的表现方式仅局限于加大响度。概而言之,学者们从多个实证研究中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中国大学生在句子的重音和节奏上存在问题,没有掌握实词重读、虚词弱读的基本重音规则,口语中带有典型的“音节节拍语言”的节奏特点,与英语的节奏差别较大。

3.停顿。停顿对于口语表达的流利性非常重要,而我国英语学习者过多地使用停顿导致信息破损,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极大地降低了口语的流利性和可理解性。既有文献中有4篇进行了停顿的研究。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中停顿数量大大超出本族语者,且停顿位置错误较多。英国语音专家们的评语暗示了学习者过多地依赖停顿来达到语调切分的目的。如:词间隔太多、流利度遭到破坏、语流破碎、语流时断时续、断句有时很不自然等等。杨军通过分析15名大学生的英语朗读后,区分了二语朗读中的两类语调短语划分不当:语调短语标记缺失和语调短语划分失败。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受言语风格和在线产出管理的影响。语速及其他因素如任务条件、二语水平和紧张度等均未对语调短语划分产生显著影响。杨萌等分析了30名大学生即席话语中的停顿、及其对停顿原因的内省辨认后发现,他们表现出较高频率的语调短语内部停顿,该频率与口语流利性呈显著相关;停顿位置集中于实词前和首词后;停顿模式主要有非流利串、无填充停顿和非词语填充项。许俊等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中通常出现大量无声停顿和填声停顿,其英语听起来零碎且不连贯。

4.语调。不少学者为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特点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数据,相关研究共9项。田朝霞分析了常见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调核误用现象的原因及其所导致的信息误传,并将其归为三类:调群划分的错误、调核位置的错误及声调模式的误用。杨军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延续升调的使用上欠缺,表现在音高上扬不够,或音高曲拱不明显,或二者兼具,有着明显的“外国腔”。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降调和升调的使用掌握得较好,但显示出过度使用降调的特点。其次,学习者在基本调型上与本族语者的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平调的使用上。此外,学习者不能根据意欲表达的语气和态度来选择相应的二级调型,调型使用混乱。毕冉等胡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四年中朗读口语中列举句式及简单陈述句音调的变化趋势,发现其音调变化趋势遵循负增长的曲线,且降调使用过多。许俊等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音高重音边界调以及结尾语调的处理上存在较多失误,过度使用降调致使语调平直且缺少变化。

两位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边界调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夏志华等通过收集自然语料,并借助话语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标注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话轮转换中使用的边界调类型是齐全的,但其使用边界调暗示说话者变更话轮意图的能力远小于英语本族语者,且低降边界调的误用尤为突出。孟小佳等研究结果发现,除简短的祈使句外,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陈述句、感叹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其他六种句型的句末边界调时均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句首边界调的把握情况相对较好。

两位学者研究了性别差异对语调习得的影响。林秋茗考察了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重音节奏和语调与性别的关系发现,女性的韵律表现只是略占优势,除重读外,男女生在意群停顿连读以及升降调的使用频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蒋红柳借助语音实验的方法,对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英语语调运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被试在调核音高上差异显著;而在英语语调运用上,被试则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特点。性别间在语调模式选择上的差异不显著。

总体而言,学习者未能意识到语调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对语调话语交际功能掌握不充分,声调的误用比较常见。平调、降调使用过度,在延续的升凋使用上表现较为欠缺;相对于句首边界调,句末边界凋掌握不好。此外,在语调使用上性别差异不明显。

(三)对各次变体P音的研究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汉语划分为十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闵方言、晋语、平话和徽方言。两位学者研究了我国各方言区学生的语音问题。学者们尝试了不同地区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共6项实证研究成果。刘锦明研究了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闵方言区的英语专业大学生/l/和/r/的发音问题。姜玉宇通过声学分析,将闽、吴方言元音系统和美语元音系统中的5个相似元音/a//i//u//e//0/进行比较分析,由于两地方言元音系统中相似元音的声学特征非常接近,发现两地学生都很难准确习得目标语音。 四位学者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如王鲁男重点分析了四川、贵州学生/l//n/不分,/η//n/不分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刘锋等运用微变化研究法,考察了练习频率对两名四川受试/I//n/不分语音纠错的作用,1年的跟踪测试结果显示,频率作用对受试/l//n/不分现象有明显改善。谢谜采用微变化研究法,通过高频率的练习、高密度的观察和高精度的分析来研究频率作用对/v//W/分语音纠错的作用及影响。范烨借鉴优选论和感知图理论,分析了母语为北京话的学生在发英语韵尾辅音群时的增音现象,发现一些学生通过插入元音、删除辅音或将原辅音变为元音的方式来消除或简化韵尾辅音群。此外,/v//w/不分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也具有一定普遍性(如山东、浙江地区的学生有类似问题)。总之,我国各大方言之间差异很大,除了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点之外,各方言次变体口音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特点。

(四)对相关语料库的研究

与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研究相关的语料库主要有5个。2003年卫乃兴教授主持建立的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首次为二语语音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平台。该语料来源为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口语考试部分的实景音像资料,用随机比例抽样方法,对考生的地区来源、专业考试成绩,交谈话题等按比例选取,标注采用XML语言用一系列符号对话轮转换、语音、语调、停顿、犹豫、打断、非言语交际等进行逐一标注。之后,2005年文秋芳教授主持建立了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E),其语料来源为全国英语专业口语考试语料。该语料库除了提供录音的完整文本外,还将各年的语料按照任务类型(复述、独自和会话)分别切分。此外,文献中还涉及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主持建立的《国际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国子语料库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Longitudinal Spoken Eng-i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等等。

(五)对英语口音的态度的研究

关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的实证研究论文虽然2篇,但可喜的是它们都是在世界英语理论视角下进行的研究。周榕等采用言语变体实验法考察了101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美英语的态度和认同感,以及实际英语口音测试法检测了其实际英语口音特点。结果发现,被试在权势地位、语言亲和力和语言表现力维度上,对美国英语的评价都优于英国英语,表现出更偏好美国英语的趋势。但是,他们的实际英语口音则是三分之二为RP、三分之一为GA的混合体,表现出更多英国口音的特点。高一虹等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国大学生奥运志愿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期间对世界英语变体的态度和多元文化意识。研究结果发现,奥运志愿者的语言态度总体而言趋向保守,认同英美“标准变体”,对其他英语变体的识别能力有限,对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比较矛盾。

二、研究评述:多视角的评判

上述文献回顾证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研究现状来看,相关研究无论从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上,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等四个方面总结研究不足,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

(一)丰富研究内容,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的系统结论

从研究内容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总体特点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在元音、辅音、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方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丰富,相比之下,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研究严重不足。在汉语十大方言的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是粤方言英语口音研究。国外学者们对香港英语口音进行了全面系统描述,如Huang系统描述了香港英语的音系特征,指出其有8个元音和20个辅音;Bolton描述了香港英语音位和超音位的特点,指出香港英语多用高升调,强弱重音对比不明显。其次是湘方言英语口音的研究和陈桦教授及其团队的吴方言英语口音研究。而其他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客家方言、闵方言、赣方言、平话、晋语和徽方言)的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鲜见于文献。此外,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之下,我们可进一步研究各省市的次次变体英语口音特点,如文献中的四川、贵州、北京等地英语口音的研究。总之,我们呼吁更多的实证研究,以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以及中国英语次次变体口音在音位和超音位方面系统的研究结论,并与中国英语口音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其共性与个性的特点。

(二)更新研究方法,建立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

从研究方法来看,语料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英语口音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便利。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相关语料库多为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如COLSEC、SWECCLE等),而专门的中国英语口音的语料库建设比较欠缺。如今国际学术界已经建成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语料库,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的构想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陈桦也介绍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音语料库(English Speech Corpus of ChineseLearners)建设的起因、方法和意义。该语料库涵盖中国十大方言区,以国内四个不同层次受教育群体(初中、高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硕士)作为录音对象、以朗读和自主对话为任务而完成。该语音语料库将结合英美标注系统对学习者录音进行多层音段及韵律标注。我们期待该语料库的出版,以便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次变体口音及次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进行系统描述,结合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系统的研究结论。此外,未来的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的建设可进一步与国际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库建设接轨,如VOICE维也纳牛津国际英语语料库(Vienna 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ELFA学术背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语料库(Corpu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cademicSettings)和东南亚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South-East Asian Englishes)。唯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英语口音研究的健康发展,并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 (三)拓宽研究视角,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景中

在表1的文献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实证研究共34项(占),多从语言迁移理论和音系理论等视角解释中国学生英语的发音特点;或是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以本族语者为参照,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问题症结所在。而在世界英语理论或者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的视角下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研究仅2项(占)。而国外学者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展开。如Jenkins以世界各地12个国家的326名受教育人群为研究对象,对10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发现中国英语口音在正确性上排第八、可接受度上排名第七、在舒适度上排名第八、在熟悉程度上排名第四。在中国英语口音的可理解性研究方面,Kirkpatrick以香港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与英国侨民教授的谈话为录音语料,选取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大学生为听话者。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很高,并建议其作为语音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呼吁国内学者在世界英语和英语作为国际语视角下对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如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英语变体的口音态度如何?他们对于自己的中国英语口音态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音位和超音位的哪些重要特征影响了国际可理解性?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可理解性又如何?总之,未来研究可更多地在世界英语或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视角下进行,如何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境中,将研究结果与亚洲英语口音以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音共性特征进行对比描述和分析等等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应用研究成果,优化中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

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在优化我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英语语音教学大纲的设置、英语语音教材的开发与编写等诸多方面的应用等方面比较欠缺。传统的英语语音教材都足以接近母语者口音(标准英国英语口音和美国英语口音)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涉及所有的音段音位和趟音段音位特点。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学,应该以国际可理解性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接触各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提高他们对不同英语口音的容忍度,增强他们对中国英语口音的自信心。Jenkins搜集了大量的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调查了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英语交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语核心理论(Lingua Franca Core)。她认为,影响国际可理解性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的辅音、辅音群的简化、元音的长短区分以及句子的重音。通用语核心之外的部分,被认为是地方口音,不能称为语音错误。Walker在其专著《英语作为通用语的教学》中也指出,在语音教学中,只有采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可理解性和身份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和谐。因此,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各方言区英语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影响可理解性的语音特征上;对于中国英语口音中不影响可理解性的部分,不必过于强求其准确性,从而在语音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他们在国际口语交流中的有效性。

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和本土化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与日俱增的探讨。英国学者Graddol在《英语走向何方》一书中曾预言:亚洲,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可能决定全球英语的未来。毋庸置疑,研究具有中国礼会和文化特征的中国英语必将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2011年5月第四届英语作为通用语国际大会在香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召开;2012年12月第18届世界英语国际学术会议在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山大学两地召开;2012年4月“世界英语时代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这些重要学术活动都标志着中国英语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虽然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作为汉语母语者,国内学者在此研究领域有着国外学者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大家庭中的地位会随之进一步提高,中国英语口音也将逐步成为世界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探讨课题。

香港流行音乐(以下简称“港乐”)指由香港音乐人制作和创作的,传递他们的心声,也为大众提供娱乐的音乐作品。和香港这座城市一样,港乐的风格杂糅多元且多变,既传统又现代,既独特又包容。它记录了少年的热血、青春的无畏和追寻“理想都”的百折不挠,也表达了人生的彷徨和归家的渴望,以及对世事如棋的哲学思考;它赞叹英雄人物的侠义无双,也认同市井小民的乐观通达;它在爱情和亲情里柔肠百转,于人们最隐秘的内心深处激起涟漪轻漾,也会因为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慷慨激昂,引发广泛的共振与回响。当一种流行音乐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参与了几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众多普通个体人生故事的伴奏与注脚,它也就成为一个时代难以磨灭的青春片段,于时光深处写下不朽的香江名句。港乐因何而独特?又为何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并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它的未来又将有怎样的呈现?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2022年夏天,新京报独家专访了多位香港流行音乐从业者和观察者,解读“港乐与我”的时光密码。香港。 图/视觉中国“此时此处此模样”——20世纪70年代,港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大都认同,20世纪70年代是港乐的启蒙年代,也是港乐开始确立风格的重要时期。因为在此之前,香港社会对于粤语流行歌接受程度并不高,甚至还有一些偏见和歧视,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英文歌才是当时香港流行音乐的主角。连后来公认为开创了粤语流行歌(Cantopop)先河的许冠杰,在1974年《鬼马双星》专辑大获成功之前也都是专注于英文歌的,出版过不少英文歌的唱片。1972年4月,许冠杰在跟哥哥许冠文一起主持的无线(TVB)喜剧情景节目《双星报喜》里,演唱了他自己谱曲、许冠文作词的粤语歌曲《就此模样》。歌词根据许冠文游历世界各地之后写下的一首英文诗改编而成,词中体现了香港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看过埃菲尔铁塔、富士山、檀香山的海滩这些地方的景色之后,自己还是很怀念香港,觉得哪里都比不上此时此处此模样的“渔灯在彼邦(香港)”。这首歌后来更名为《铁塔凌云》,收录在《鬼马双星》专辑,被认为是粤语流行歌的开山之作。许冠杰《鬼马双星》专辑封面。上世纪70年代,电视、电影、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助推对港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鬼马双星》就是许冠文、许冠杰兄弟与嘉禾电影公司合作推出的同名喜剧电影的主题曲,该片1974年上映后登顶年度票房冠军,这首歌也唱到街知巷闻。再比如无线在同一年(1974)推出的电视剧《啼笑姻缘》找来顾嘉辉作曲、叶绍德填词、仙杜拉演唱同名粤语主题曲,也大受欢迎。黄沾在其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里称《啼笑姻缘》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分水岭。“此曲面世之后,香港人不再歧视粤语歌曲。接着下来,一连串作品涌现,香港音乐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声音。”黄沾称《啼笑姻缘》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分水岭。在港乐寻找自己声音的过程中,许冠杰居功至伟。黄沾在论文里梳理了1949年-1997年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的脉络,其中专辟了一节来剖析许冠杰这位比他小7岁的音乐人。黄沾称许冠杰是“传奇神话,绝非刻意,乐坛功臣,少人能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宝丽金”主事人的冯添枝形容许冠杰有一种中西合璧的感觉,“他创作了许多到现在还很好听的歌曲,也带起了cantopop(粤语流行曲)的热潮。”泰迪罗宾说过,许冠杰是粤语流行曲最多成功作品的一个歌手,“这是无可否认的”。本报采访的多位香港流行音乐从业者,如李玟、林晓峰、杨千嬅等都认同,许冠杰在香港流行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许冠杰创作的歌曲旋律优美,与歌词相得益彰,如《浪子心声》《天才白痴梦》等歌曲都经久传唱,至今不衰;他写词的能力尤为出色,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他的歌词既可以把略显深奥的人生哲理讲得通俗而浅白,也擅长观察众生百态,用活泼有趣的俚语俗语刻画市井小民的心态,让人一听就生出亲切的共鸣,如《半斤八两》《佛跳墙》等。某种程度而言,许冠杰更像一位用音乐观察并记录当下的社会学家。《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是上世纪70年代见证“许氏电影”的三张专辑,专辑收录了多首电影主题曲和配曲,如《半斤八两》中《浪子心声》《梨涡浅笑》都成为经典。许冠杰也被视为推动港乐发展的代表人物。“迎接光辉岁月”——20世纪80-90年代,港乐成为时代的声音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赫赫有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港乐也迎来了“神仙打架”的黄金时代。许冠杰、罗文、关正杰、林子祥等70年代崛起的歌手越战越勇,乐坛新星如梅艳芳、张国荣、吕方,以及90年代的“四大天王”等不断涌现。一时之间,万千星辉耀香江,港乐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不仅成为内地几代人的青春记忆,甚至世界上任何一处华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听得到港乐的旋律。梅艳芳、张国荣是港乐黄金时代的见证者,他们那一代歌手的作品也是无数港乐歌迷心中的青春回忆。 图/视觉中国回溯过往,香港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举办的各种歌唱比赛和填词比赛为港乐的这段“光辉岁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林夕、小美就因为参加填词比赛获奖而逐渐培养出了信心,后来成为这一时期港乐重要的词作者。歌唱比赛则是发掘新人歌手的重要渠道,无线电视举办的《新秀歌唱大赛》更是个中佼佼者,被誉为“歌星的摇篮”,梅艳芳、吕方、杜德伟、李克勤、许志安、黎明、郑秀文等均出自这项大赛。其他歌唱比赛也为港乐输送了“新血”,如“全港十八区业余歌唱比赛”的第一届冠军就是张学友。香港大学教授、香港文化研究者朱耀伟在《香港流行文化的(后)青春岁月》一书中写道:“七十年代香港的歌唱比赛参赛者以唱英语歌为主,八十年代几乎全是粤语歌,时移世易,粤语歌尽领风骚。”80-90年代的港乐仍通过改编吸纳不同地区的流行音乐文化,很多歌曲都改编自日文、韩文、英文的流行歌,百川汇海混杂而成只此一家的流行音乐。他分析指出,因为当时港乐已经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当红歌手带领潮流的形象能有效将外文歌改编挪为己用,使得港乐的风格既多元化又自成一格。“2003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香港区选拔赛于将军澳电视城举行,容祖儿出席。她1995年参加卡拉OK大赛获得冠军出道。 图/视觉中国另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市民享有更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追求个人风格,尝试摆脱相对大众化的消费形式来彰显个人品味(据吴俊雄、张志伟《阅读香港普及文化》)。这种消费趋势催生了香港的一波“乐队潮”,其中就包括了Beyond乐队。和20世纪70年代的乐队唱欧美流行曲不同,这批乐队以创作粤语歌曲为主,题材和创作手法与当时主流歌曲有所区别,但都很擅长表达青年人的困惑与孤寂。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了香港流行乐坛的生力军,比如刘以达、黄家驹、黄家强、刘卓辉等。《再见理想》是Beyond乐队自出资发行的第一张粤语专辑。《永远等待》是Beyond乐队发行的第一张EP。此外,随着香港体育馆(简称“红馆”)的正式启用(1983年4月27日),自20世纪70年代就兴起的演唱会文化越发兴盛。第一位在红馆开演唱会的是许冠杰,林子祥与陈百强紧随其后。80-90年代,到红馆听演唱会逐渐变成了香港的一项文化盛事。很多歌迷从内地,甚至国外专门飞到香港来听喜爱歌手的演唱会。直到现在,到红馆开演唱会依然是衡量一个歌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朱耀伟也指出,香港流行音乐由听觉发展到视觉,红馆演唱会起了关键作用。“红馆有效推展了香港的流行音乐工业,更重要的是为香港人提供了一个建立集体回忆的场所。”1993年,“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和郭富城同台演出。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文艺晚会活动上,(左起)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张学友再度同台合唱。 图/视觉中国“滔滔两岸潮未消”——2000年之后,港乐与内地互相交融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轮港乐的热潮,随着亚洲金融风暴(1997)的到来而逐渐退去。2000年以后,尽管陈奕迅、杨千嬅、容祖儿、TWINS等新一代歌手也有不错的表现,却始终难以重现港乐黄金时代的辉煌。而随着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出台,互联网时代之下的内地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音乐节目,不少的香港音乐人选择北上发展,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也让内地的观众对熟悉的港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事实上,内地与香港流行乐坛的交流从20 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从未间断并且越来越密切。早在1985年,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等主演的电视剧《上海滩》在内地播出。顾嘉辉作曲、黄沾填词、叶丽仪演唱的歌曲《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内地歌手崔健的《一无所有》,王虹的《血染的风采》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传入香港。1994年,“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在香港红馆举行,“魔岩三杰”的张楚、何勇、窦唯,再加上“唐朝乐队”的张炬向香港观众展示了内地歌坛的年轻面貌。2001年,那英在红馆开唱,并邀请了刘德华和孙燕姿作为助唱嘉宾。而后,刀郎、周笔畅、李荣浩等内地歌手也相继登陆红馆开个唱。于此同时,香港歌手到内地开演唱会也变得很频繁——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李玟、Beyond……1994年,魔岩三杰:张楚、何勇、窦唯等内地摇滚乐队在香港亮相。 供图/高原如今内地正当年的文艺创作者都是听着港乐长大的,因此内地流行文化也随处可见港乐影响的痕迹,譬如歌手李健在《声生不息》里就提到,港乐在他的青春时代扮演了心理辅导师的角色,“它能够纾解你很多额外的情感,将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少年带上正确的人生之路。”有的文艺创作者还会把喜欢的港乐和自己的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全新的生命力。譬如贾樟柯是叶蒨文的歌迷,他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江湖女儿》都用了叶蒨文的歌作为插曲,营造出与剧情契合又令人动容的氛围。港乐里蕴含着中国人珍视的传统价值观和厚重的家国情怀。譬如郑国江作词的《漫步人生路》、卢国沾作词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许冠杰的《父母恩》和陈百强的《念亲恩》。在这个层面上,港乐与内地文化始终血脉相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港乐的定义也是在不断被补充、丰富和拓展的,未来一定会落脚在与内地文化的融合上。黄沾曾写道,用粤语方言演唱赋予了港乐个性和特色,但也严重限制了港乐的发展。“一切迹象显示,只有能够再度进入中国的普通话市场,香港流行音乐才可以再有起色。”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提纲格式与范文(精选6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提纲格式与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标题: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ХХХ(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指导老师:ХХХХХ

[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缘起于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等方面的矛盾动因。在这种背景下的新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不适,主要有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的视角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所引起的心里不适,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这些心理不适,给出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策略和社会支持等三种应对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心里不适;应对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正文]

一引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学校策略层面

学校管理策略

学校的培训策略

学校的交流策略

社会支持层面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1][2][3]

1绪论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宄范围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财务特征与财务重述的关系

公司治理与财务重述的关系

财务重述动因

财务重述经济后果

文献评述与启示

3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宄假设

概念界定

财务重述概念的界定

债务融资概念的界定

理论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行为学理论

研宄假设

融资需求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关系

财务报告重述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4实证研究设计

融资需求与财务重述相关关系研宄

样本选取

数据搜集

变量定义

模型设定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分析

自变量相关性检验

回归分析

财务重述与债务融资相关关系研究

样本选取

变量定义

模型设定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分析

自变量相关性检验

线性回归分析

5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研宄结论

政策建议

健全监管制度,加大处罚力度,落实赔偿责任制度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研宄展望

本文结论

本文以2008-2013年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现象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重述企业按照一定规则设置配比样本,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的方法检验了融资需求与财务报告重述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述公告的发布对债务融资规模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频发性。在2008-2013年间,共有541家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重述,在六年间有90家上市公司发布过3次以上更正或差错调整公告,其中深中华A、廊坊发展和亚星化学在六年间发布了5次财务重述公告,这充分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财务重述,可以看出其重述的动机很可能是进行盈余操纵、粉饰财务报表。

其次,通过对重述企业和配比企业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发现,重述企业的融资需求显着大于配比企业,以财务重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融资需求作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融资需求与财务重述显着正相关。该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本文的假设,即当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时,企业就有了以低成本进行融资的需求,此时管理层倾向于修改财务数据以粉饰财务报表,当被注册会计师或监管机构发现时再以临时公告的形式进行差错更正或追溯调整,因而融资需求显着增加了财务重述的可能性。

再次,己有研究表明财务重述会损害股东价值,造成负的市场反应,因此在控制了公司财务特征和公司治理特征之后,预计债权人会对发生财务重述的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怀疑,为了规避风险会减少对重述企业的贷款。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假设,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了与债权人与重述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债权人的风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债权人会减少对重述企业的贷款。

最后,从融资需求一财务重述一债务融资规模二者的联动关系上看,融资需求驱动了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但是财务重述后债权人(例如银行)会根据该行为识别出其潜在的风险,从而减少对企业的投资,使得重述企业的后续融资更加困难。可见,投资者通过财务重述行为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风险,上市公司应慎重考虑财务重述的得与失。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可能的创新

一、可能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中国住房供求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住房需求总量分析

一、住房需求的界定

二、住房需求总量测算方法

三、城镇人口测算

四、城镇住房需求

第二节中国住房供给总量及供求均衡分析

一、中国住房供给总量

二、中国住房供求均衡分析

第三章中国保障房供给数量优化

第一节当前我国保障房合理供给量的测算

一、当前我国保障房对象的界定

二、当前我国保障房合理供给量的测算

第二节中国保障房供给数量优化

一、商品房与保障房的需求特征

二、基于住房可支付性视角的商品房与保障房需求群体划分

第四章中国保障房来源结构与配置模式优化

第一节中国保障房来源结构优化

一、部分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的必要性

二、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的可行途径

第二节中国保障房配置模式优化

一、当前保障房配置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二、保障房配置模式优化

第五章中国保障房体系优化中的融资风险控制

第一节中国保障房融资风险与传导机制

一、中国保障房融资模式

二、中国保障房融资风险

三、保障房融资风险传导机制

第二节不同保障模式下中国保障房融资风险比较

一、租售并举模式下保障房资金需求

二、纯租金补贴模式下住房保障资金需求

三、基于财政负担与可清偿能力的保障房融资风险

第三节中国保障房融资风险控制

二、保障房资金使用:高效率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第二节研究展望

本文结论

本文从保障房体系优化的一般分析入手,在对我国保障房合理供给量、来源结构与配置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动态研究我国保障房体系优化与风险控制问题,得出三点结论,同时提出未来中国保障房的发展以及理论研究方向。

题目 《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一、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理论途释

(一)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之界定

1.辩护律师执业权利的内涵

2.辩护律师执业权利的种类及特征

(二)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概念与构成

1.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概念

2.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构成

(三)构建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重要性

二、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域外辩护律师执业权利及其保障

1.域外辩护律师基本执业权利及其保障

2.域外辩护律师执业的保障性权利

(二)域外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配套制度

1.司法审查制度

2.程序性裁判机制

(三)域外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启示

1.对辩护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比较充分

2.赋予辩护律师执业豁免权

3.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配套制度

三、我国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实证分析

(―)我国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现状

1.立法现状

2.司法实践现状

(二)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宪法》对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缺失

2.立法规定过于笼统

3.《刑法》第306条的羁绊

4.辩护律师执业权利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律救济

5.法律职业共同体缺失

四、完善我国辩护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若干构想

(―)建议废除《刑法》306条

(二)完善辩护律师执业豁免制度

(三)建立法律职业资格转换制度

(四)建立刑事司法审查制度

(五)探索建立以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为主的争议解决机制

(六)强化律师行业自身维权机制

(七)完骞侵犯辩护律师权利的程序性制裁机制

结语

如果把刑事辩护律师跟司法办案机关的博弈比作一场拳击竞技,那么辩护一方就是一个发育尚不健全的小个子,其对手控诉一方则是腰圆体宽的大力士,而且这个大力士还同时充当着裁判者的身份,随时可以叫停甚至把小个子对手判罚出局。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场景啊!但这就是当前中国刑事辩护律师的现实困境。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已经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了,在清末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凭心而论,应该说现在己经是中国辩护律师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美好时刻”了。在科学、经济、法律如此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来悲观地看待“大状”们的未来发展前景呢!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不断推进,刑事辩护律师的地位会日益重要,刑事辩护的各种体制机制会日益完善,辩护律师的专业素养也会日益提高。如果把刑事辩护律师跟司法办案机关的博弈比作一场拳击竞技,那么辩护一方就是一个发育尚不健全的小个子,其对手控诉一方则是腰圆体宽的大力士,而且这个大力士还同时充当着裁判者的身份,随时可以叫停甚至把小个子对手判罚出局。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场景啊!但这就是当前中国刑事辩护律师的现实困境。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已经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了,在清末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凭心而论,应该说现在己经是中国辩护律师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美好时刻”了。在科学、经济、法律如此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来悲观地看待“大状”们的未来发展前景呢!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不断推进,刑事辩护律师的地位会日益重要,刑事辩护的各种体制机制会日益完善,辩护律师的专业素养也会日益提高。

论文提纲格式

1.标题式写法

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

2.句子式写法

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 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 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 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 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编写论文提纲的详细步骤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 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第1章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2章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演进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维度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衡量方法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第3章承担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

第4章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制度背景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所有权性质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分析

第5章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设计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变量设计

模型构建

第6章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描述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

回归结果分析

稳定性检验

第7章研究结论、建议及局限性

研究结论

对策及建议

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结论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断发展,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回顾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理论,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我国经济制度背景,分析不同所有权性质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构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本文根据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对其进行细分的基础层、市场层、环境层战略性企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影响的假设,并得到了实证结果的证实。实证结果表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为企业带来及时的效益的同时,还能使效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基础层与市场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后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相对于同期有所减弱,但履行环境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后期财务绩效的影响要显著于同期。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和企业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企业对生态系统各成员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企业生态环境反影响于企业,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第二,本文结合经济制度背景,在第一个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同期财务绩效的正向积极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同期会计业绩的促进作用,但对市场绩效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后的稳定性检验又证实了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同期会计业绩以及市场绩效的促进作用。结果反映,国有企业在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会偏向非经济目标的实现,而对成本效益、经济目标实现方面的问题考虑较少,在经济价值增值方面的动机弱。而非国有企业在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时比国有企业更偏向企业经济价值的增值。

第三,由于本文实证模型中检验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后一期的财务绩效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显示,除环境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外,对后一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的显著性明显弱于同期的财务绩效的影响。说明对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并非一劳永逸,而需要不断做出努力,才能促使社会价值与企业经济价值同步增长。

提供一个开题报告范文范例,仅供参考,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

提供一个学校范文仅供参考: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

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

、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小

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

2.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

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

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

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

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

尤为凸显。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

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

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14年3月1日——3月6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14年3月7日——3月10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0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10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10年10月1日——10月3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国外重晶石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杨华明 胡岳华 张慧慧

(中南大学资源生物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要 以重晶石粉为基体,用化学共沉淀技术表面包覆掺杂的锡氧化物制备复合导电粉末。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确定了复合导电粉末制备的优化条件,制得平均粒径为μm、电阻率为Ω·cm的复合导电粉末。研究了导电粉末用量对涂层电阻率的影响,当粉末添加量在20%~45%时,所制备导电涂料的电阻率仅为10Ω·cm。导电涂料对于频率小于100MHz的电磁波可以达到中等屏蔽值(40 dB),可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医疗设备和军事设施等领域的抗电磁波干扰。探讨了导电粉末在导电涂料中的导电网络及赋存状态,认为导电粉末在涂料中的良好分散性并形成网络结构是确保涂料导电性的关键。

关键词 超细重晶石粉;复合导电粉末;掺杂;导电涂料;屏蔽特性

第一作者简介:杨华明,男,38岁,浙江省绍兴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矿物资源精加工、功能矿物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电话:;E-mail:。

一、前言

导电粉末已广泛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军事、电磁屏蔽和抗静电等领域,传统的导电粉末有金属粉末、炭黑、石墨、碳纤维、金属纤维和金属氧化物等。其中,金属粉末价格较贵,易氧化而降低导电性能;金属纤维混合分散不均,加工过程中易折断和发生取向,只用于导电性能要求特别好的电磁波屏蔽等场合;石墨所需的添加量较大(wB=30%),使制品的性能变脆;碳纤维价格昂贵;金属氧化物粉末的导电性能较差;实际应用较多的是炭黑,尽管炭黑能赋予材料优良的导电性能,但是其色彩单一、着色性差的缺点很难满足不同领域和用户的要求。一般用于导电材料的导电粉末,要求其电阻率小于10Ω·cm。通过某些物理化学处理,把价格低廉的天然矿物加工成复合导电粉末,将促进导电复合材料的发展,也为矿物的高附加值开发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以重晶石粉为基体、采用化学共沉淀技术来制备复合导电粉末,并应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制备工艺。

二、实验方法

将重晶石矿物原料进行提纯、分级、粉碎,采用搅拌球磨机,以φ30mm的ZrO2球作介质,细磨得到不同粒径的超细重晶石粉。所用试剂四氯化锡(SnCl4·5H2O)、三氯化锑(SbCl3)、氢氧化钠和盐酸均为分析纯。激光法测粉体的粒度,白度仪测粉体的白度。

导电粉末制备的基本过程:取适量的超细重晶石粉置于一个500 mL的烧杯中,加蒸馏水(固体浓度为40%)搅拌,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将按比例配好的SnCl4/SbCl3盐酸溶液和40%左右的NaOH溶液分别均匀滴加,并使其维持在相应的pH值。滴定应控制在15~20 min内完成,继续搅拌10 min。取出烧杯后静置20~30 min,经过滤、蒸馏水多次洗涤,并除去游离的Cl-(可用AgNO3溶液检验至无白色沉淀生成)。滤饼经烘干、研磨成粉末,再置于瓷舟中在设定温度下焙烧30 min,冷却即可。

粉末电阻率测试:将粉末装入有机玻璃模子中,用电阻测定仪测量粉末电阻R,再由公式ρ=R×A/H[式中ρ为粉末电阻率(Ω·cm),R为实测电阻值(Ω),A为粉末柱横截面积(cm2),H为粉末柱高度(cm),本实验中A= cm2],计算得到粉末的电阻率ρ。

使用的仪器设备为:ZJM-20搅拌球磨机,DT890A型电阻测定仪(0~200 MΩ),5-12型箱式电阻炉,Hydro-2000MU粉末粒度分析仪(Malverm公司),Autosorb-Ⅰ型比表面积测定仪和WSD-Ⅲ型白度仪。

根据以前的相关研究结果,影响导电粉末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SnCl4·5H2O/SbCl3摩尔比、水解pH值、SnCl4·5H2O用量、水解温度和焙烧温度。本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因素、4 水平的正交表L16(45)见表1。

表1 正交实验的因素及水平

三、复合导电粉末的制备

(一)正交实验结果

按照表1设定的条件进行实验研究,计算所得的粉末电阻率ρ见表2。

表2 正交实验的结果

注:超细重晶石粉基体的平均粒径μm,白度,比表面积 m2·g-1。

(二)极差分析

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见表3,用Kij表示第j列上水平号为i的各组试验验结果之和, 表示因素j第i水平的实验指标平均值(平均电阻率),极差Sj表示因素j的4个水平中平均实验指标的最大与最小值之差。由下式:

表3 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中国非金属矿业

计算 、Sj,结果列入表3。本实验中的实验指标即为粉末电阻率ρ,并且要求电阻率越小越好,即min{ }对应水平为该因素j的最佳条件。

由直观分析可得,制备重晶石基复合导电粉末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1B2C4D1E3,即水解pH值,SnCl4·5H2O/SbCl3摩尔比15∶1,SnCl4·5H2O为15%;水解温度50℃;焙烧温度600℃。极差Sj越大表明该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越大,由表3可看出因素主次关系为C>B>A>E>D,即各因素对粉末电阻率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SnCl4·5H2O用量、SnCl4·5H2O/SbCl3摩尔比、水解pH值、焙烧温度、水解温度。

(三) SnCl4·5H2O用量对粉末电阻率的影响

从上述正交实验中表明,SnCl4·5H2O用量对粉末电阻率影响最大。导电粉末的导电性能主要取决于粉末基体表面的掺锑SnO2包覆层。物料配比一定时,SnCl4·5H2O的加入量过少,基体表面不能完全被包覆或包覆层很薄而难以形成连续的导电网络结构,导电粉末基体的暴露点增多。随着水解反应物料量的增加,导电网络结构逐渐形成并完善。此时,导电粒子表面可以看作是由无数个并联的小电阻,粉末电阻率降低。当粉末量到达一定量时,导电网络已经形成,导电粉末的电阻率随加料量的增加而趋于不变。在 SnCl4·5H2O/SbCl3比例一定的情况下,随着SnCl4·5H2O量的增加,Sb5+取代Sn4+而进入晶格中,使导电粉末的外观颜色变深。本实验固定其他条件(均为正交实验的最佳条件),研究SnCl4·5H2O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表4所示。由表4可看出,随着SnCl4·5H2O加入量的增多,导电粉末的导电性能增大,这一结果与上述正交实验的结论相一致,但粉末白度降低,颜色加深。

表4 SnCl4·5H2O用量对粉末电阻率的影响

注:用作基体的超细重晶石粉,平均粒径μm,白度,比表面积 m2·g-1

(四)原料粒径对粉末电阻率的影响

原料粒径对粉末的导电性也有很大的影响。粉末电阻率测定有如下的关系:

中国非金属矿业

式中:Rs为粉末电阻的测定值;R为粉末粒子电阻;R1为粒子之间的接触电阻;R2为粒子内部的微气孔产生的电阻值;R3为试样与压柱之间的电阻。

通常,R2、R3值不大,可忽略,R值对某种粒子来说是常数。因此,测试电阻值Rs主要取决于R1值。粒径越小,单位体积的试样中的粒子个数增加,粒子之间的接触电阻R1值增大。另一方面,粒径太大不利于水解产物的均匀吸附,且不能满足某些领域的应用要求。固定由正交分析确定的最佳条件而改变重晶石基体粒子的细度进行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当原料平均粒径为μm时,产品的体积电阻率最低(Ω·cm),达到了同类产品标准。

表5 原料粒度对导电粉末电阻率的影响

注:d0和S代表重晶石粉末的平均粒径和比表面积;ρ和d代表导电粉末的电阻率和平均粒径。

四、锑掺杂锡氧化物的缺陷与能级效应

利用重晶石的天然特性,在重晶石表面覆盖一层掺锑的SnO2层就可以制得导电性能优良的浅色导电粉末。纯的SnO2导电性能差,经过适当的掺杂处理后则具有半导体性质。根据能带理论的能级模型,当禁带宽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室温下,热能(晶格振动)就可使电子跃迁到导带而实现导电。在半导体每单位体积的载流子数一般比每一单位体积的原子数要少得多。绝缘体、半导体与导体的能级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绝缘体、半导体及导体的能带模型

阴影为电子占据的范围

绝缘体禁带较宽,一般大于4eV,满带上的电子被激发的几率极小,不能导电;而半导体的禁带的宽度较小,电子被激发的几率较大,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图2为费米能级与温度的关系。复合导电粉末的制备过程中,采用锑掺杂锡的氧化物,并通过掺杂以期达到获得高性能的产品,锑掺杂氧化物Sb:SnO2的能级见图3。

图2 费米能级与温度的函数关系示意图

1—施主半导体;2—受主半导体;3—导带中电子简并

图3 掺杂锡氧化物Sb:SnO2的能级图

掺杂可以增加基体的导电能力,这也是半导体导电的主要原因;同时,掺杂缺陷的存在引起非整比化合物的生成,这类非整比化合物对材料的导电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晶体学可知,缺陷反应中填隙类型存在的可能性不大,而由于离子半径大小,形成氧空位的可能性也不大。

由于氧离子半径较大,锑掺杂锡氧化物最主要的掺杂反应是:

中国非金属矿业

五、复合导电粉末在涂料中的导电网络

抗静电和导电涂料是复合导电粉末的最大应用领域,环保、功能性涂料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导电性主要取决于导电粉末在聚合物基料中的分散状态,若分散不均匀,则整个复合体系不具有导电性,当粉末颗粒均匀的分布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网络状,整个复合体系才会具有导电性。影响涂料导电能力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粒子之间的接触数目,这实际上即导电通道的多少;二是粒子之间接近程度。图4表示导电粉末在导电涂料中的存在形式,图5表示导电涂料中的粉末颗粒在涂膜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接触状态和等效电路。

图4 导电粉末在导电涂料中的赋存状态

图5 粉末颗粒的接触状态和等效电路

六、复合导电粉末用于生产屏蔽涂料

复合导电粉末一个重要的用途是生产抗静电和屏蔽涂料,广泛应用于储油设施、电子元件封装、超净化环境、国防设施、防腐工程和电磁波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等领域。随着工业的日新月异,对导电涂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先开发出的静电涂料在使用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来:以金属系粉末(如金粉、银粉、镍粉)为主的导电涂料的导电性好,但其价格昂贵,使用价值不大;铜粉价廉,但易被氧化;碳系粉末为主的导电涂料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好,但耐油性和附着力差,并且涂料的颜色较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研制出以金属氧化物为导电粉末的浅色、白色导电涂料,但成本较高。

图6 导电粉末填充量对屏蔽涂层电阻率的影响

图7 屏蔽涂层的屏蔽效应

采用本项目研制的高性能复合导电粉末,通过考察其用量对涂层电阻率的影响(图6),涂层电阻率用ACL 385型电阻率测试仪检测。当粉末添加量在20%~45%时,所制备的丙烯酸屏蔽涂料涂层的电阻率小于10Ω·cm,而纯丙烯酸涂料电阻率大于105Ω·cm。

根据Schelunoff理论,屏蔽效应的总和S为

中国非金属矿业

当复合导电粉末(ρ电阻率)的用量为20%、涂层厚度(t)为40μm时,屏蔽涂料的效果与频率(f)的关系见图7,这种涂层对于频率小于100 MHz 的电磁波可以达到较好的屏蔽值(35~40 dB),可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医疗设备、电子计量等电子产品的抗电磁波干扰。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Barite-matrix Composite Conductive Powders

Yang Huaming,Hu Yuehua,Zhang Huihui

(School of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Bio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Absract:Barite-matrix composite conductive powder coated with antimony-doped tin oxide(Sb-SnO2/BaSO4,SSB) has been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chemical co-precipitation optimum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preparing composite conductive powder are determined by orthographic conductive powder with μm of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and Ω·cm of volumetric electric resistivity is prepared under the optimum of SSB percentage on resistivity of coated layer was resistivity of acrylic acid paint was only 10Ω·cm when percentage of SSB reaches 20%~45%,which indicates interesting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several paint with SSB as filler shows excellent shield value(40dB) to electromagnetic waves of less than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the fields of mobile phone,notebook PC,medical facility,electronic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military establishments for antijamming of electromagnetic network and condition of conductive powder in conductive paint were primarily discussed,it is indicated that well dispersion and network formation of conductive powder in paint is the key to keep better conductive property of paint.

Key words:ultrafine barite powder,composite conductive powder,doping,conductive paint,shield property.

沉积岩型铅锌矿床是指赋存于碳酸盐岩和硅质碎屑岩中,且成因与岩浆活动无关的一类铅锌矿床,是世界上铅锌资源的主要来源(Leach et al.,2005)。根据赋矿围岩岩性和成矿元素组合的不同,可细分为砂岩型(Sandstone-type,SST)铅矿、砂岩型铅锌矿、密西西比河谷型(Mississippi Valley-type,MVT)铅锌矿、沉积岩容矿块状硫化物型(Sedimentaryexhalative,SEDEX)铅锌矿4类。其中SEDEX 型矿床主要形成于陆内裂谷-裂陷环境,是对流循环的中温(220~290℃)、中低盐度(3%~13%)流体(Basuki et al.,2004)发生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同生块状Pb-Zn硫化物矿体,呈层状和透镜状赋存于碎屑岩建造中(Large,1988;Sangster,1990;Huston et al.,2005)。MVT铅锌矿是指赋存于台地碳酸盐岩中成因与岩浆活动无关的浅成后生层状铅锌矿床(Leach et al.,1993),因其代表地区位于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而得名(Leach et al.,2005)。MVT铅锌矿床提供了世界上约25%的铅锌资源,它们分布于全球,以北美和欧洲最为丰富(Leach et al.,2005)。MVT型矿床主要形成于陆内裂谷盆地(Clendenin et al.,1990;Sangster,1990)或造山带前陆盆地环境中(Bradley et al.,2003),是低温(80~220℃)、高盐度(>15%)、高氧逸度的盆地卤水长距离运移汇聚(Garven,1985,1986,1995;Leach et al.,1986;Chi et al.,1998;Nakai et al.,1990),并在未变形的台地型碳酸盐岩建造内部淀积Pb-Zn硫化物而形成的后生矿床(Sverjensky,1986,1987,1989;Sangster,1990;Leach et al.,1993)。SST型矿床以海相石英砂岩含矿建造及铅锌矿石高Pb/Zn值(Bjorlykke et al.,1981)区别于MVT型矿床。SSC型矿床又称砂岩型Cu矿,通常产于砂岩红层内部,与富含硫酸盐的膏盐建造和还原前锋密切相关(Misra,2000),主要含水层为红层本身(Bjor-lykke et al.,1981),盆地卤水具有中等盐度和中性pH值,成矿物质通过盆地卤水从红层萃取而来(Misra,2000)。近年来,对这4类矿床的深入研究,有效地指导了铅锌矿床的找矿勘查。

以沉积岩为容矿围岩的铅锌矿床种类繁多,储量巨大,是世界上铅、锌资源的主要来源(杨庆坤等,2010),一直受到广大矿床地质工作者的重视。由于这类铅锌矿床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其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已经成为当前区域成矿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

一、MVT矿床基本特点

MVT型铅锌矿是指赋存于台地碳酸盐岩中,提供了世界上约25%的铅锌资源,它们分布于全球,MVT型矿床主要形成于陆内裂谷盆地或造山带前陆盆地环境中,并在未变形的台地型碳酸盐建造内部淀积Pb-Zn硫化物而形成的后生矿床。

MVT矿床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Leach et al.,2005):①矿床产出于造山带边缘前陆环境或靠近克拉通一侧的沉积盆地环境;②容矿围岩以白云岩为主,仅有少数矿床产于灰岩中;③矿床具有后生特征,其形成与岩浆活动无直接联系;④可发育层控的、断层控制及受喀斯特地形控制的矿体,矿体形态变化较大,可以为层状、筒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⑤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白铁矿、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仅在少数矿床/矿区发育重晶石和萤石,个别矿区发育有含银或者含铜的矿物;⑥硫化物通常交代碳酸盐岩或充填开放孔隙空间,组构变化较大,矿石由粗粒到细粒,由块状到浸染状;⑦围岩蚀变主要有白云岩化、方解石化和硅化,主要涉及围岩的溶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⑧最重要的控矿因素为断层、破碎带和溶解坍塌角砾岩等;⑨成矿流体为低温中高盐度盆地流体,温度一般为50~250℃,盐度一般为10%~30%;⑩金属和硫具有壳源特征。

二、MVT矿床研究方法

型铅锌矿流体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对于MVT这类低温热液矿床而言,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数据是研究成矿系统的基础,也是地球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不透明矿物流体包裹体观察的红外显微技术在矿床学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张本仁,2005)。

Leach等(1993)和Basuki等(2004)对MVT矿床统计,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0~250℃,但多在90~150℃之间,这一温度通常比矿化时正常的地温梯度或估算的地层埋藏温度要高,可能与盆地下部存在热对流或者矿床下部基底岩石中有深部循环流体上升影响正常地温梯度有关(Leach et al.,2005)。包裹体的盐度在10%~30%之间(Leach et al.,2005),许多MVT矿区,如爱尔兰Midland地区、密苏里地区、上西里西亚地区和Cevennes山脉地区,矿床的形成温度超过由地温梯度推算的温度(据埋藏的地层厚度估算),故推断MVT矿床可能形成于高地温梯度的环境中,或与盆地深部对流热传递(密苏里地区)或基底岩石中深部循环的上升流体(波兰U per Silesia和爱尔兰Midland地区)有关(Leach et al.,2005)。包裹体的盐度在10%~30%之间(Leach et al.,2005),与油田水组分相似,反映了MVT铅锌矿成矿流体为盆地卤水起源(Hanor et al.,1979)。Hanor等(1979)认为主要是蒸发盐溶解、同源盐卤水混入或者发生过蒸发作用的地表水渗入导致了卤水的形成。Kharaka等(1987)及kesler等(1996)利用现代盆地卤水中离子含量判断源区,基本支持Hanor等(1979)的观点。

型矿床同位素测年

氧、碳同位素:碳酸盐岩是MVT铅-锌矿的赋矿围岩,用δ18O,δ13C值可以指示碳酸盐类矿物的形成背景。应用共生矿物对的氧同位素来反演成矿温度是其重要的应用之一。在川滇黔地区从含矿方解石、白云石到近矿的碳酸盐岩围岩δ18O和δ13C值有升高的趋势,表明成矿流体应该含有富集轻18O 和13C 等同位素的大气降水,而作为围岩的沉积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等)则富集重同位素(周朝宪,1997;张长青,2005)。

铅同位素:MVT铅-锌矿床多数情况下呈现混合型铅同位素演化。利用铅同位素的演化线可分析成矿物质的来源,铅同位素组成则可探讨其成矿物质的多源性。青藏高原东北部多数贱金属矿床的Pb同位素组成介于区域上地壳Pb组成范围内,类似于MVT型矿床,显示Pb等金属元素来源于上地壳岩石(Vaasjoki et al.,1986;Sangster,1990)。

同位素定年:目前主要的同位素定年有Rb-Sr,Sm-Nd,U-Th-Pb等。其中SmNd同位素定年法是近几年才开始应用的,某些陆壳中的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中稀土元素内部会发生分馏,致使一些热液矿物的Sm/Nd值变化很大,甚至远高出地壳岩石的正常值(李华芹,1992;彭建堂,2003)。

3.控矿因素

MVT地区铅锌矿主要控矿因素为断层破碎带、溶解坍塌角砾岩、生物礁-生物碎屑碳酸盐组合及基底隆起等(Repetski,1996)。其中断层和破碎带是MVT地区重要的控矿因素,许多矿体集中产于张性断层带内及其附近,如爱尔兰Midland(Hitzman,1999)和Upper Silesia地区矿石集中于正断层中(Kibitlewski,1991);Viburnum Trend矿体集中产于与扭性断层有关的张性空间中(Clendenin,1993;Clendenin et al.,1994);密苏里地区矿体集中于张性断层内(Hudson,2000);在Cevennes山脉地区,走滑断层之间的张裂带对矿石起着重要控制作用(Bradley et al.,2003)。矿体沉淀均与碳酸盐礁杂岩有关,如Pine Point矿体位于溶解坍塌角砾岩中,角砾岩发育于生物礁-生物碎屑碳酸盐组合中(Rhodes et al.,1984)。

型铅锌矿成矿流体运移

目前,MVT型铅锌矿成矿流体运移主要存在3 种模式,即沉积和压实作用模式、地形或重力驱动模式及热-盐对流循环模式。

沉积和压实作用模式:驱使流体发生运移的原动力为沉积压实作用和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变化引起的压力梯度。Cathles等(1983)认为沉积盆地发生快速沉积和压实作用,在上覆地层压力和侧向应力存在的情况下,流体迅速转移,在矿集区内形成异常高压,因此流体包裹体温度通常超过正常压力梯度下的温度。

地形或重力驱动模式:其过程为流体在重力的驱动下,在盆地边缘造山隆起区,在页岩地层的阻隔下,沿碳酸盐岩或砂岩等透水层运移。该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北美地区的Pine Point矿床流体沿Slave 湖剪切带运移的过程(Hitchon,1993)。Bethke 等(1988)模拟了Ouachita造山带流体从Arkorma盆地边缘隆起部位流动的过程,很好地解释了浅部地层经历高温和岩石中具有较高水岩比值的特征。

热-盐对流循环模式:热-盐对流循环形成于伸展环境下的流体温度和盐度的增高,裂谷盆地形成阶段是重力驱动流体系统向热-盐对流循环系统转化的开始。长时间的小规模对流循环可以形成大面积的碳酸盐化作用(Morrow,1998)。Russell(1986)提出密度驱动是爱尔兰Midland地区主要的流体运移机制,最终导致矿体主要沿后期活化的加里东构造带分布。

三、特提斯成矿域与沉积岩有关的铅锌矿床成矿特征

特提斯成矿域中与沉积岩有关的铅锌矿床分布广泛、延伸稳定,从土耳其的西南部沿Taurus带向东经伊朗的铅锌矿带,至巴基斯坦,再从青藏高原东部向南至中南半岛泰国等地。这条铅锌矿带中包含有不同成因类型、不同成矿背景的众多矿床,显示出特提斯演化的复杂性和成矿的多样性。

现有资料表明,伊朗、土耳其等地的铅锌矿床都受白垩纪末—中新世大陆碰撞挤压的影响,流体大规模运移形成。土耳其的Taurus成矿带,代表矿床有Bayindir层控铅锌矿床位于西安那托利亚的曼德列斯地块北部,含矿层位出露于南北走向的平卧褶皱的核部及两翼。铅锌成矿年龄为早奥陶世,与奥陶纪—早志留世的Sb-Hg-W组合具有相似的成因,铅锌成矿与同期海相火山活动有关(O.ÖDora.,1977)。位于土耳其中部Yahyali地区,产出有9个铅锌矿床,均为碳酸盐岩容矿,层控、构造控矿特征明显,其围岩为破碎结构及岩溶包含结构。这些矿床大多经历了风化和表生过程,矿石品位为18%~34%锌,2%~10%铅。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白铁矿、黄铁矿及表生矿物针铁矿、菱锌矿、铜蓝及铅矾等;脉石矿物有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原生矿床(如Goynuk和Celaldagi Desandre)形成于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稳定大陆边缘,而再生矿床则发生于大陆边缘块状断层的形成过程中(Osman Koptagel et al.,2005)。

伊朗Zagros造山带中的Kuh-e-Surmeh矿床、Sanandaj—Sirjan构造带中的Irankuh矿床(Ohazban et a1.,1994)、Anjireh-Vejin矿床,与Emarat及Irankuh同在Malayer-Esfahan成矿带,萨南达-锡尔詹缝合带(Sanandaj-Sirjan zone)中部。为著名的四大矿山(Reichert,2007):Irankuh(储量20mt,品位和),Emarat(储量10Mt,品位及),Ahangaran(储量,品位)及 Takiyeh(Rajabi A et al.,2012)。此外,还有很多矿床正在勘探,前景十分广阔(如Anjireh-Tiran铅锌储量,品位;Robat和Kuhkolangeh铅锌储量,品位)。萨南达-锡尔詹缝合带的演化主要与二叠纪新特提斯洋的形成有关,而后者在白垩纪到第三纪(古近-新近纪)随着阿拉伯板块和伊朗板块的汇聚及陆陆碰撞而消亡(Mohajjel et al.,2003;Agard et al.,2005;Ghasemi et al.,2005)。Malayer-Esfahan成矿带内发育巨量铅锌矿床,均为白垩纪碳酸盐岩容矿。虽然硫化物矿石是该带的主要矿石类型,次生非硫化物矿石也是很常见的(如Irankuh矿区)。Irankuh Zn-Pb-Ba矿床产于早白垩世碳酸盐岩地层,成矿流体沿Irankuh断裂运移、汇聚沉淀。该矿床具层控特征,矿体为透镜状,矿石主要为开放空间的充填类型,矿物组合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和白铁矿,非硫化矿物有重晶石、白云石、菱锌矿和少量石英。其成矿过程可解释为晚石炭世造山环境中的卤水运移到断裂引起的扩张区,与海相成因的富硫酸盐的流体混合而形成的矿床(Ghazban F et al.,1994)。

伊朗的Kuh-e-Surmeh矿床是赋存于晚二叠世层状灰岩、白云岩中,位于伊朗西南部Zagms造山带Simply前陆褶皱冲断带中,是与造山有关的MVT矿床。矿化主要充填于开放空间条件下的角砾碳酸盐岩中(Liaghat et a1.,2000),平均含Zn 12%,Pb ,可采达矿石990000 t。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及少量黄铁矿、白铅矿、铅矾;脉石矿物有白云石、重晶石、石膏和方解石。矿床成因可以解释为区域构造压实作用使Zard-Kuh盆地脱水,驱使盆地源流体进入多孔的Dalan组角砾状白云岩岩石中,在高盐度(15%)低温条件下(重晶石、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0~150℃)沉淀成矿(Liaghat et a1.,2000)。该类矿床的形成是由于晚白垩世—古近纪弧后盆地关闭,挤压作用导致盆地卤水长距离运移,并在成矿条件好的早白垩世地台型碳酸盐岩建造内沉积成矿(Farhad Ehya et al.,2010)。

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地段主要表现为伸展成矿,具同生层控的特点,赋存有巴基斯坦Lasbela-Khuzdar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带。大地构造上属印度古老陆块西北缘,在侏罗纪新特提斯洋盆扩张时,该区为新特提斯洋盆南部的被动陆缘,沉积有杜达(Duddar)、苏迈(Surmai)、贡嘎(Gunga)、顿格(Dhungei)4个矿床,构成著名的巴基斯坦Lasbel Khuzdar铅锌矿带(Silitoe,1978;Turner,1992;Jankovic,2001;Leach et al.,2005b)。

进入青藏高原东部,为挤压驱动流体、后生成矿模式,但含矿建造时代、矿体赋存方式等也不尽相同。卡兰古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西南缘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台地环境中。该矿床受卡兰古向斜控制,矿体主要产于向斜两翼的白云岩或白云岩化灰岩中,矿体形态复杂,富矿段往往赋存于多组断裂构造交汇部位。矿石根据其结构大体可分两类:一类呈角砾状构造,硫化物呈浸染状,共(伴)生赤铁矿和磁铁矿;另一类矿石中硫化物以胶状、草莓状结构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方铅矿;其次有黄铜矿、黄铁矿及一些次生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等。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金属(铅锌)以硫氢配合物形式迁移,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褶皱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热卤水运移、循环,导致了矿物质的进一步富集、沉淀(匡文龙等,2002)。

青藏高原东北部许多重要的喜马拉雅期硫化物矿床,如滇西金顶巨型铅锌矿床、白秧坪超大型Ag-Cu-Pb-Zn矿集区和金满中型Cu矿床及青南莫海拉亨、东莫扎抓大型铅锌矿床和茶曲帕查铅锌矿床(超大型远景)等,均产于碰撞造山带环境。这些MVT型矿床、矿点的时空分布和矿化特征表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形成了一个长达1000km、受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的铅锌多金属矿带(侯增谦,2008)。作者研究认为东莫扎抓铅锌矿赋存于上三叠统结扎群波里拉组灰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角砾发育灰岩中,矿石矿物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等,矿石呈角砾状、脉状构造,胶状、粒状结构,受层间断裂控制赋存于碳酸盐岩组矿床。

赋存于由碳酸盐岩组中Pb,Zn矿床向南延续至中南半岛,泰国等地的铅锌矿床是白垩纪末—中新世受大陆碰撞挤压的影响,流体大规模运移形成。泰国的Padaeng矿床,位于泰国西部Mae Sod附近,是世界上第一个次生的非硫化物型铅锌矿(Reynolds et al.,2003),目前的资源数量为亿t,Zn品位为。由于多雨潮湿,该矿床大部分已氧化成为非硫化物型Zn矿。该矿床产于中侏罗统碳酸盐-碎屑岩岩系中,位于NW向Padaeng断裂上盘,层控特征明显,产于NW倾向、高度风化的中侏罗世白云质砂岩。非硫化物型Zn矿石主要为菱亚铅矿,含少量菱锌矿和水锌矿,硫化物型铅锌矿化广泛发育在Padaeng矿床附近,如Pha De和Hua Lon矿床,富闪锌矿,含少量方铅矿和黄铁矿,矿体属层控型,填充于小规模的开放空间中。非硫化物型矿床形成于中新世的Mae Sod山间盆地边缘,由于硫化物矿体抬升、氧化而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