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关于科技的论文题材

发布时间:2024-07-05 11:30:16

关于科技的论文题材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科技随处可见,如手机、电脑、电视、冰箱等,都是科技发展的证明。下面是关于科技的议论文素材,一起来看吧!

首先,技术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无论是在交通方面还是在通讯方面。例如,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现代通讯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现代通讯技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智能手机作为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人们也渐渐习惯于以这种便捷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搜索。

其次,技术创新在农业方面,尤其是在转基因食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不得不说转基因食品就像是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生物技术创新。例如,对于植物和动物来说,转基因食品摆脱了四季限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产量,打破了地域限制,破解了物种障碍,因此,我认为,转基因方面的技术创新是新世纪的重大突破。

最后一点,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和强大支撑;技术创新已然成为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活力。例如,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而且渐渐的扩大了经营规模,慢慢的囊括了不同行业,直到今天,我们每天都在和阿里会面,与支付宝见面,与淘宝邂逅,与马云打交道。

对于科技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电脑、电视都是科技的馈赠,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整个世界就迈入了科技时代;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我们就离开了黑暗并且更加崇拜科技了;牛顿因为树上掉下来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又让科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科技好玩,至少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科技本身,支配宇宙的自然规律是充满魅力的;其二,探索科技的过程,揭示自然规律的过程也是趣味无穷的。其三,科学一旦与人生碰撞,在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无论是正面与反面,也是趣味横生的。

科技无处不在,科技让人类无比自豪!

科技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假如有一天,没有了电,人们将继续生活在黑暗中;没有了煤气、石油,那人们岂不是还要吃生的东西或钻木取火,继续用生畜拉车;没有了手机和电脑,人们是不是还用飞鸽传书。

由此看来,我们的衣食住行一刻都离不开科技的贡献,相信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在时时刻刻的对科技的发展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贡献着;我虽然顽皮,但也着实体验了一把科技的滋味:我把一些苏打粉放进被子里,然后加上白醋,这时“火山爆发”了!马上,白醋冒起了洁白的泡泡。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需要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我曾参加省级科技创新发明活动比赛,荣获二等奖的好成绩,也曾参加市级的科技创新发明活动比赛,也获得了三等奖,这些成绩和老师的辛勤培育是离不开的。参加科技比赛、阅读科技书籍,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精密的机器人,不用燃料的汽车,虚拟的足球赛,高科技信息的传送等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现象,越来越激起了我探索科学的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科学,传播文明,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更要创造新生活。如今,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可视电视、电脑上网、心脏起搏器,已经不算新鲜了。从1901年发明的真空吸尘器,到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科技在不同领域里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电子产业、通讯技术的日益普及,纳米技术、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不久的一天,也许就在你的餐桌上,会出现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成为科学家,也是为了能适应生活,更为了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起新世纪,为国家建设,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建设创新科技园,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高新区的重要发展导向,是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 1.对中国在明代中期以后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因分析 2.机械测试系统原理与应用的展望 3.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的深远意义 4.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分析 5.简述机械工程的内容及意义 6.现代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 7.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新认识 8.从自然科学角度谈科学发展观 9.试论近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10.简述自然科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1.说明人类文明与材料发展的关系 12.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有何不同 13.对如何提高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创新成果质量的探索与研究 14.基础学科(如力学、数学等)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或现代人类生活)的关系 15.理论学习与工程应用的关系 16.创新(科学研究)的立足点与意义 关于创新科技论文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 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 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 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胡锦涛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系统推进,更要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现阶段,一方面,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把更大的力量用于实现思想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取得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突破。看了"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关于科技创新的议论文 2. 有关企业科技创新论文3篇 3. 科技论文题目 4. 关于创新教育的论文 5. 关于创新的议论文5篇

关于科技创新议论文素材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知识创新仍处于较低水平,科技国际竞争力相对进步不快。科技竞争力的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原因。

1、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

2、“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3、曙光5000A

曙光5000A属于超级百万亿次计算机,于2009年5月中旬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曙光5000A投入应用后,将为气象、海底隧道、环保、船舶、大飞机制造、汽车、建筑、钢铁、石油、机电、高校、科学院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计算服务,为城市减灾防震提供安全保障。

4、“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

2011年11月9日4时16分,中国“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搭载在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内部,由俄罗斯“天顶号”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点火发射。

1、创新要勇于否定权威(普朗克和爱因斯坦)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新权威。

2、齐白石老人五易画风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

关于科技创新的素材(一)、创新科技生活

作为活力的年轻人,“90后”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颇具希望。

从“80后”到“90后”,这些年来都曾被贴上“代际标签”。正如“80后”以富有时代色彩的奋斗为自己正名一样,今天的“90后”,也在各个领域涌现出堪称楷模的代表。

最近的一则消息是,在第十二批青年中,最年轻的入围者,是两名出生于1990年的女性青年科学工作者。一位,从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归国,已经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另一位,曾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访问助理教授。有媒体惊叹:这已经不能用“学霸”相称了,得叫“学神”。

“青年”的本意,就是让更多具备海外经历的科研人才回国创业,申请者的年龄不能超过40周岁。此次入选的青年学者,2/3出生于1980—1984年,即32—36岁之间;出生于“85后”的学者,也占据了11%的比例。

普通大众的“冲击感”,来自于“新鲜”——年纪轻轻,就做出了如此成绩,拥有极高的事业起点,在同侪中当属翘楚。而从社会层面看,我们应该让这种“冲击”越来越多,并成为常态。

自古英雄出少年。根据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青年本就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古代的王弼、王勃、骆宾王,近代的莫扎特、安培、高斯、薛定谔,都是年纪轻轻就在不同领域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关于科技创新的素材(二)、科技互联网

电子科技大学围绕“互联网+”理念,整合资源,完善体系,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工作体系。设立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和18个理工科院级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实践场地、导师指导、项目孵化、创业培训、公司注册、政策咨询、对接风投机构等服务,开展项目培育和团队培养,将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孵化成为大学生科技型创业企业,实现资本、市场和投资对接,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健康快速成长,形成从学生个体、团队到企业,从预孵化、孵化到项目落地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培育链条。

探索培育模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各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基础》《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电子设计与创新》等创新创业课程10余门,将创新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鼓励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以核心技术为支撑,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高校科研组织方式。让三人以上的学生团队经过前期的碰撞、交流提出创新思想,再让青年导师加入团队进行引导,最后引入科技平台或科研大团队的软硬件资源作为支撑,形成“1+1+1”创新创业培育模式,增强大学生创业可持续性,提高创新含金量。

强化实践育人。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讨论”和“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现场工作会”等,开展项目合作、共建孵化基地、共设孵化基金,全面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汇聚社会资源,探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引入科技园、产业园中电子、半导体、软件行业企业,设立企业导师,举办创业训练营、暑期学校等创业体验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孵化工作搭建良性发展平台。

关于科技创新的素材(三)、科技创新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已经落下帷幕,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大家能做的都已经做到,剩下的只要等待分数就可以。也有很多考生关注今年的作文应该如何立意,在此,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揭秘国考省级申论作文的立意选取。

今年的主题选取为科技创新,这是意料之中。凸显了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趋势,也凸显了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由原始的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也突出了申论考察热点紧追当前时事的特点。

然而,今年申论材料的选题也有独特之处。科技创新并没有局限于科技创新本身,而是将冰冷的科技注入人性的灵魂,探讨科技创新的生命力。着眼于探讨科技的本质,科技如何为人类服务,如何让公众平等地享受科技创新的成果,如何推动社会公平与转型,也探讨了在物质化背景下人文精神的涵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本思想贯穿于科技创新,也展现了新一代领导人的执目标与理念。更考察了省级对于考生深刻认识这种能力。对于各位考生而言,备战面试依然需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热点。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本思想的关注依然会是将来国考申论关注的焦点话题。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在备战其他地方的省考也需要关注这方面的热点。

关于科技创新的素材(四)、科技创新

为更好灌输创新意识,校长积极动脑,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寒暑假作业。即每年的寒暑假创新“金点子”活动,至今已经举行两年,为创新意识的培养起了一个很好的厚积薄发的作用。学校将学生的“创新金点子”的部分作品装订成册,成了我校一道独特的创新之景。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为更好将创新意识根植学生心中,根植老师心中,还是校长运用其智慧想到将校园环境尽量布置成创新氛围,为此,将教室走廊上的伟人画换成了学生每年获奖的创新作品,行走在走廊上,印入眼帘的是创新作品,行走在走廊上,印入眼帘的是学生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产生冲动,让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我也要创新。这几年我校的创新作品虽然获奖层次不是很高,但参加人数却不断增加,这与我校不断营造创新氛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求关于科技的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科技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人工改变天气 科技小论文都有什么类型的?怎样馔写科技论文 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电磁跑道 彩色投影小磁针 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做勇于创新的人 别把垃圾浪费掉 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 对于生物能源,我们能做什么? 双胞胎真的有心灵感应吗? 冰棍为什么冒“汽”? 暗物质的新理论 怎样写科学论文? 做个勇于创新的人 科技俱乐部与我 人类可以飞了 不开门也能看到门外来人 清洁雨伞 养花时水中能否加食醋 智能型水面垃圾搜集装置的发明 科技创新小论文 - 折叠尺 烟灰的妙用 长城为什么千年不倒? 研究蜘蛛的觅食习性 螳螂的生命力 植物也会睡觉 论物体上浮至漂浮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鸭神奇的口水 关于墨水的实验 厨房油烟有什么危害?

下面我整理了比较难的科技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⒈家庭节能调查报告

⒉大蒜也能……(治病等)

⒊神奇的……(节能灯等)

⒋……的奥秘

⒌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无车日对环保及节能的影响调查) ⒍本班同学挑食情况调查

⒎伙伴肥胖情况调查及处理意见

⒏关于社区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

⒐小学生零食安全问题调查

⒑蚂蚁的力气有多大

⒒学生早餐问题调查报告

⒓小学生近视率高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近视眼带上眼镜看得清事物?

⒔家长(爷爷、爸爸等)节能、环保意识调查(对小学生的影响)

⒕家养宠物与环境保护(伤害事故等)

⒖什邡是名符其实的矿泉水之乡?

16. 我教鹦鹉学说话

17.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

18.科技小论文——兰花枯萎之后

19.我的神舟八号

20.科技小论文——柔软的汽车玻璃

21.篮球充气的孔为什么不会漏气

22.科学小论文-猫为什么吃老鼠

23.科技小论文范文—《制造影子》

24.科学小论文——看电视为什么不能太近? 25.废旧电池危害大

25.树皮上的死亡信号

26.会跳的暖瓶塞

27.角落里的生物生长现象观察

可能毁掉一代人的听力

29.节水在行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比较难的科技论文题目

驱雾炮弹 科技小论文——兰花枯萎之后 我的神舟八号 科技小论文——柔软的汽车玻璃 篮球充气的孔为什么不会漏气 鸡蛋浮起来了 科学小论文-猫为什么吃老鼠 科技小论文范文—《制造影子》 科学小论文——看电视为什么不能太近? 科技小论文——废旧电池危害大

关于科技类的论文题目

建设创新科技园,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高新区的重要发展导向,是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 1.对中国在明代中期以后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因分析 2.机械测试系统原理与应用的展望 3.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的深远意义 4.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分析 5.简述机械工程的内容及意义 6.现代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 7.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新认识 8.从自然科学角度谈科学发展观 9.试论近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10.简述自然科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1.说明人类文明与材料发展的关系 12.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有何不同 13.对如何提高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创新成果质量的探索与研究 14.基础学科(如力学、数学等)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或现代人类生活)的关系 15.理论学习与工程应用的关系 16.创新(科学研究)的立足点与意义 关于创新科技论文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 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 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 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胡锦涛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系统推进,更要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现阶段,一方面,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把更大的力量用于实现思想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取得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突破。看了"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关于科技创新的议论文 2. 有关企业科技创新论文3篇 3. 科技论文题目 4. 关于创新教育的论文 5. 关于创新的议论文5篇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和中国有关的科技论文题目,供大家选择:1、李约瑟难题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影响2、改革: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3、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4、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5、谈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6、影响中国科技创新需求的障碍与对策7、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建立竞争优胜体制8、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9、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六大国际检索系统的途径10、中国科技期刊品牌评价与培育方法研究

关于技巧的议论文素材

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讲究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成功=刻苦努力+正确方法+不说空话。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证明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而且能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则会阻碍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并且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由此可见,方法在获得成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间断学习法。此法一般比集中时间学习效率更高,特别是在开始学习某一章内容或其他课目的时候。有些教师估计,二小时目的明确的间断学习,可以取得三小时集中学习的效果。如果组织合理,可以充分借助间断学习的优势,用很短的一段时间来复习功课。2.计划学习法。每天均需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但应留有充分时间来处理意想不到的事情和进行娱乐活动。计划定得愈合理,遵守它的可能性就愈大。3.积极学习法。如果你经常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你会从中得到不小收获。研究表明,自我背诵和经常的自我测验能使学习效率提高40%以上。在你听课、看书的时候,应该试着去设想下面要说什么。经常进行探索,寻求问题答案,经常将现成的原则应用于新形式,经常提出疑问的学习,最有可能造成有创造性思想的学生。

一个人是多说话好,还是沉默好?绝对地说这好那不好,岂不犯了说话不留余地的错误?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沉默和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常说“沉默是金”,人之言语是他行动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枪易愈,舌伤难痊。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到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个乘客都纷纷逃离。有道德的人,决不泛言;有信用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我们说话也要适量,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乱开口,尤其当有陌生人以及比我们有经验和更多了解的人在座时。因为我们说多了,便是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机会。少说话固然有好处,但人既在社会中,要与人交流,就应该说话。若要说话,就应当掌握说话的技巧,研究说话的艺术。在任何场合,说话要言之有物,否则便应少说。要说,则说自己经历过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衷心之话,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能够启迪人的话,说能警戒人的话,说能教育人的话,说能温暖人的话,说能为人解忧解苦的话。自己无把握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造谣中伤的话不要说,粗言秽语不要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掌握好说话的量,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更要注意做到言简意骇,不要夸夸其谈,滔滔不绝。少说的另一种情况是会议快要结束时。谁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会议到了快要结束时,听众的心早飞出会议室,偏偏台上仍有人唾沫横飞,就要讲完了还有人“再补充两句”,这样的讲话是最没有意义的,明智的做法是少说为妙,抓住要点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高中生作文技巧1、读优秀作家的作品 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却是立竿见影的方法。如果你不读更多的好作品,你就不知道如何写出更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尽可能的多读著作吧,再看内容的时候,更要留意文章的问题和写作的技巧。 2、尽可能多的写 每天都写,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写几次。你写得多了,也就写得好了。学如何写作和其他的学问道理是一样的,熟能生巧。写写你自己,写写博客,向出版社投稿。只是写,全情投入的写,练得越多,你的写作水平就提升得越快。 3、随时随地记下你的灵感 随身带一本小笔记本(纳博科夫身上装满了小卡片),当你对你的构思小说,文章,或是小说里的人物有什么灵感的时候,马上记下来。当你听到别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所有顿悟时,看到一段散文诗或是一句歌词让你很感动时,都可以马上当他们记下来。灵感总是转瞬即逝的,你及时的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你写作的素材。我的习惯是,为我的博客要写的文章列一个清单,不断的补充它。 4、专门的写作时间 每天找一段没有任何打扰的时间作为专门的写作时间,让这成为习惯。对我而言,清晨的时间是最佳的,午饭,傍晚,或者深夜的那段时间也可以。无论你有多忙,把写作当作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去做。每天至少写半个小时,当然有一个小时更好。请你不要担心,这只会让你写得更好。

李彦宏:如果把财富看得更广义一点的话,它应该意味着幸福才对。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是有幸福的生活。 年龄:41岁 创业时间:1999年创立百度第一桶金:找到合适的模式 马化腾:我不盲目创新,微软、Google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年龄:38岁 创业时间:1998年创立腾讯第一桶金:股权部分变现 丁磊: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正确,看准了再跟上去。年龄:38岁 创业时间:1997年创立网易第一桶金:电子邮件系统 江南春: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年龄:36岁 创业时间:1994年创立永怡传播第一桶金:广告销售 马云: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困难不是不能躲避,但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抗,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 年龄:45岁 创业时间:1995年创立翻译社第一桶金:中国黄页 周成建:钱不是目标,不是结果,也不是消费品,而是成就事业的工具。年龄:44 年创业时间:1982年创立服装纽扣厂第一桶金:衣服加工 王传福: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爬大山,找山寻路是种学习过程,从中学习笃定、冷静,及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年龄:43岁 创业时间:1995年创立比亚迪第一桶金:镍镉电池 蒋锡培:无论如何,你自己要有梦想要有理想,第二你要有激情,第三要有智慧、比较聪明,第四非常勤奋,没有什么天上掉下来的东西,第五要真诚、实在,第六要跟得上形势,就是善于创新和变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