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国家湿地公园立法现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3:10:00

国家湿地公园立法现状研究论文

西溪湿地环保小论文浙江杭州被世人称为“人间天堂”,大诗人苏东坡曾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体现了杭州如天堂一般的美。杭州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风景名胜如西湖,灵隐寺,飞来峰等在2004年,杭州又增加了一处风景名胜:西溪湿地。西溪湿地简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西溪民风,淳厚质朴。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湿地的定义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湿地的功能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物质生产功能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七里海沼泽湿地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据初步调查,七里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生、湿生植物群落100多种,其中具有生态价值的约40种。哺乳动物约10种,鱼蟹类30余种。芦苇作为七里海湿地最典型的植物,苇地面积达7186公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不仅是重要的造纸工业原料,又是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编织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还能起到防风抗洪、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净化水质、防治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另外,七里海可利用水面达10000亩,年产河蟹2000吨,是著名的七里海河蟹的产地。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是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提供的,植物们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 沼泽有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也能被沼泽吸附。水分调节功能是湿地的几大功能之一,这使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七里海湿地是天津滨海平原重要的蓄滞洪区,安全蓄洪深度。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沼泽湿地还有净化功能,它们象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还有水葫莲、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用来吸收污水中浓度很高的重金属 镉、铜、锌等。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有人作了如下试验,将废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让它流经 一片柏树沼泽地(湿地中的一种),经过测定发现,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排除了, 湿地惊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在印度的卡尔库塔市,城内设有一座污水处理场,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东郊的人工湿地,其污水处理费用相当低,成为世界性的典范。沼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动物栖息地。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可是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群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 燕鸥、苇莺、掠鸟等约200种。而且该湿地是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鸟类南迁越冬的中途站。调节局部小气候功能也是湿地必不可少的功能,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湿地环保建设地历史即现在的保护模式西溪湿地这千年湿地曾面临消失的危险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自然地形是低洼的水网平原,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堵相间组成,属次生湿地,现存面积平方公里。湿地山水交融,区内70%是水域,以至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西溪,曾与西湖、西岭并称为杭州“三西”,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光,构成了杭州历史上优美的风景画卷,并留下了丰厚的人文积淀。西溪湿地发现于东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致使逐渐淤塞以至于几近湮灭。历史上的西溪,地广人稀,面积有60平方公里。近20年来,城市迅猛向湿地进逼,当地居民圈水养鱼,围荡造田、办厂建屋,湿地大量水域随着城市化趋势的演进而迅速消失。到本世纪初,西溪湿地面积已锐减到平方公里。就在这10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约万常住人口和近万名外来人口,居民在湿地圈围了约3000个池塘养鱼养鳖,饲养了25000余头生猪。“人头”、“猪头”、“鱼头”、“机头(企业污染)”多头排污,湿地内河道淤塞,水质极差,生态功能日渐丧失;湿地内违章建筑随处可见,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前人的诗词、匾额、碑刻等已散落流失,湿地的“冷、野、淡、雅”的意境亦已逐渐消退。 西溪湿地已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这一状况引起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国平多次到西溪湿地考察,并作出决策,抢救西溪湿地!世界上关于湿地保护的模式有两种:基金保护和政府保护。西溪模式是第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哪种更适合中国国情?黄春雷认为,基金保护模式,其资金来源于社会,是国外比较通行的一种保护方法,但这种模式一般只能保护规模较小的湿地,这一模式在中国行不通。政府保护模式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我国也有难度。政府保护只是一种核心区的有限保护。我国29处湿地保护区均采取这种模式,但如今都陷入窘境,举步维艰。西溪模式却在湿地保护中率开先河,它结合西溪湿地的实际,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协调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加强科普教育和环境检测为重点,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生态效应;通过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知识教育,发挥其社会效应;通过加强立法等办法,正确处理好可持续利用效应,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政府与群众、历史与现实、保护与利用相和谐,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西溪湿地具有多姿多彩的动植物资源,这也是综合保护的重点。区内被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3个保护区,设立了湿地科普展示馆和3个生物修复池,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块实行相对封闭保护,三大生态区域和生态恢复区面积达平方公里,约占一期保护工程总面积的94%。同时,加强地形整理,整理坍塌塘堤,对383个鱼鳞塘实行了保护,通过增加水、陆关系的变化形式,优化植被配置,设置水禽栖息地以及人工鸟巢等设施,使更多动植物能在西溪找到生存、繁殖地。所以,我们以珍惜西溪湿地,珍惜各有关部门地劳动成果!我觉得可以适当降低票价,在保护好原有景点的前提下新增一些景点,保护好野生动物,为建设杭州出一份力。

我来回答: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它因有如此众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 28519希望对你有用!

如何保护湿地公园的调研报告范文

导语: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下面是一篇关于如何保护湿地公园的调研报告范文。

如何保护湿地公园的调研报告范文

阳春三月,XX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草绿花香、溪流蜿转、群鸟欢鸣……在这个最适宜踏青赏春的季节,在公园内漫步或骑行,感受满眼的翠绿嫩黄,呼吸清新甜润的空气,岂不快乐和惬意。然而,市民携自行车而来屡屡被拒,只能租用配有通行证的自行车入园,由此引发非议。《XX都市报》的记者对此事进行调查(见2014年3月20日《XX都市报》),事见报端,因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相关,且又涉及立法及法的执行,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在XX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的协助下,就此事与XX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以下简称城建委)、XX市人大法制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法制委)、XX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XX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XX区人大,XX、小车河湿地公园管理处进行座谈,了解湿地公园管理保护和贯彻执行《XX市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规定》情况,询问了解禁骑自行车的情况。并赴XX湿地公园,与自行车租赁行、园内村民和游客交谈,调查了解听取各方面意见,同时,实地查看XXX公园管理情况。

湿地立法守护绿色家园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近些年,XX市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相继建成了XX、小车河等湿地公园,市民一出家门,就能感受到近在咫尺的生态之美、休闲之乐。随着XX市建设湿地公园的步伐加快,如何进一步建设和保护湿地公园,引起了人大代表的关注。2012年2月在XX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XX代表团16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定XX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议案。XX市人大常委会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现实需要出发,将制定《XX市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规定》列入了2013年立法计划,法规在多次修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后,经市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始获通过,并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湿地公园具备“湿地”和“公园”两大属性,既需要保护也需要合理利用。“如何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是湿地公园立法中的焦点之一,这其中就涉及是禁止还是允许车辆入园的问题。

座谈中,城建委副主任廖梓阳回忆起规范车辆入园的立法过程时,感慨万分地说“费尽脑筋”。据他介绍,2012年在起草这个规定时,XX湿地公园经建成,小车河湿地公园正在建设,其他湿地公园还正在立项,每个湿地公园现实情况各不相同。例如,XX湿地公园主要是租用园区农民土地建设的,部分仍居住在园区的村民至今还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因为园区建设得比较早,未分自行车道、机动车道、步行道,村民们每天出行都是一条道路。小车河湿地公园园区内也居住有村民,还有北郊水厂等单位,因为建设时间晚,所以小车河湿地公园设置有自行车道。

XX市人大结合这些具体的实际情况,在参考了外省多家湿地公园的管理保护规定后,经多次调研,反复论证,规定:“除应急抢险等执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和残疾人专用车、儿童车、保洁车等非机动车辆外,其他车辆未经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进入湿地公园”。“进入公园的车辆,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在指定的地点停放”。廖梓阳坦言,XX市人大在做这个制度设计时考虑的就是要“接地气”,要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所以给予公园管理机构自主权,由公园管理机构在遵循“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根据各园区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自主决定,“其他车辆”能不能进?如果能进,如何进?进多少?行多快?在哪停?等等。

法制委主任陈寿宇在谈到车辆能否入园的问题时,很有感触地说,禁行与放行车辆入园当初在立法中争议是非常大的。之所以规定除几类特殊车辆可以入园外,其他车辆必须经过管理机构同意才能入园,主要还是结合XX市湿地公园规模都不大的现实情况。进与不进,都要遵循湿地公园“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的原则,依据园区的规模和管理情况来考虑,目的就是一个,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有据的“限入”规定群众为什么不理解

XX湿地公园是我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XX河犹如一条蜿蜒的绿绸带,曲折迂回在这片黛绿的湿地上,其中十里河滩段被秀峰环抱,竹木簇拥,成为最为靓丽的明珠之一,是市民和附近两所大学的学生们静谧休憩的绝佳去处。河滩分碧玉杨柳满长堤的春堤和芦花枫叶染绿水的秋堤,堤岸地势平缓,伴着徐徐微风,迎着和煦阳光,让人有自由骑行的渴望。

一、湿地公园保护的主要内容

(一)水体保护。 保护以湖、渠等为主的水体与水网形态,改善水质。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 。 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动物主要是鸟类的繁殖地、停歇地、栖息地,保护植物物种及其生长环境。

(三)土地资源保护 。 保护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湿地地形地貌保护 。 保护湿地相对负地形以及湖湿地特有的.地形。

二、主要保护措施 湿地公园划分为保护重点区、保护控制区和保护缓冲区,公园周边重要地段划定为保护缓冲区。 保护重点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经营性设施。 保护控制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景观的生产经营性设施。

规划允许建设的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项目,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保护缓冲区内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湿地公园的环境质量;已建成并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湿地公园内不得设立开发区、度假区,不得出让土地,严禁出租转让湿地资源;严禁举办与湿地公园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各种活动。湿地公园缓冲区内禁止改变地貌和破坏环境、景观的活动。禁止新建居民点或者其他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 湿地公园内及周边区域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任意存储固体废弃物,对农用薄膜和渔网等不可降解的废弃物,使用者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湖湿地内航行的船舶,应当配置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污设备,不得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垃圾;驶经湿地公园外围区域的,排放污水应当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游览性船舶以电瓶船、手划船为主,并在规定的线路行驶,制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船舶承载力和船舶数量。

在网上找!主要分析湿地旅游的优点和缺点,应提出在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好湿地资源,避免短视和短期行为对湿地的破坏。

关于国家公园立法研究论文

1. YANG Rui , ZHUANG Youbo, LUO Tingting: Buffer Zone and Community Issues of Mount Huangshan World Heritage Site, China,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World Heritage and Buffer Zones, Davos, Switzerland (Mar. 11-14, 2008)2. YANG Rui , ZHUANG Youbo: Minimize Negative Tourism Impact in Chinese National Parks:Case Study On Mt. Huangshan National Park,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 at World Heritage Sites (Mar. 24-27,2008)3. YANG Rui , ZHUANG Youbo: From Mt . Tai To Mt. Huang: Case Studies of GMPs for Chinese WH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 at World Heritage Sites (Mar. 24-27,2008)4. WU Dong-fan, YANG Rui: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Site——The Great Wall of China,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8-055. 杨锐. 融通型 互动式 多尺度 公共性——清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中国园林,2008-016. 杨锐,庄优波,党安荣. 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过程和技术研究,中国园林,2007-047. 庄优波,杨锐.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中国园林,2007-018. 庄优波. 杨锐. 黄山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研究,中国园林,2006-129. 袁南果,杨锐. 国家公园现行游客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园林,2005-0710. 党安荣,杨锐,刘晓冬. 数字风景名胜区总体框架研究. 中国园林,2005-0511. 杨锐. 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状况的行动建议, 中国园林,2003-1112. 杨锐. 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四项战略, 中国园林,2003-1013. 杨锐.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现状分析,中国园林,2003-0914. 杨锐. 试论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发展趋势,中国园林,2003-0715. 杨锐. 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 中国园林. 2003-0316. 杨锐. 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评述. 中国园林. 2003-0117. 杨锐.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中国园林. 2001-0118. YANG,Rui etc: Building Harmony Among Resource Protection, Tourism, and Communinity Development- General Management Plan of Meili Snow Mountain National Park, Virtual Congress:World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Age,2002/10, Beijing19. YANG Rui, Zuo Xiaoping: Issues and solutions: Tourism development at Mt. Taishan National Park, ,WTO/UNE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Tourism in the Islands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anya, Hainan Province,China, 6-8 December . YANG Rui: Improving the park and Protected Area System in the North Western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Paper for Conference on Improving management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China, 2000/. 杨锐,郑光中. 寻找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 1997,2 .22. 杨锐. 风景区环境容量初探──建立风景区环境容量概念体系. 城市规划汇刊1996-06.

国家建设国家公园的意义保护环境方便国人去休闲娱乐

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切实路径,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

一、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切实路径,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对于切实保护好国家自然和人文遗产资源、推动国土空间的高效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景点门票上涨过快,黄金周期间景区拥挤、接待不足、环境污染等,广为社会诟病。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将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其不仅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必要举措,更是提高民生质量、增进百姓福祉的战略举措。因此,亟需从战略高度出发,把握实施要点,加快推进,做好落实。(一)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弥足珍贵自然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遗产)是指具有科学研究、自然多样性保护、历史、艺术和审美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存。遗产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遗存,通常具有生态、科研、教育和游憩等基本功能;遗产也是一个国家的文脉国脉所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因此,让国民机会均等地共享遗产这种以公共物品为主的资源是公民的基本权益,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旅游景区的九大类遗产地管理体系,其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6%,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1、管理体制不顺。首先,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导致遗产地保护目标劣化和保护效力低下;其次,遗产地社区发展与遗产保护存在矛盾,难以真正严格保护;再次,遗产地保护经费缺乏基本保障,趋利性严重影响保护目标的实现。2、服务模式滞后。遗产资源成为逐利工具,门票价格普遍偏高;遗产地经营管理机构忽视服务质量改进,忽视教育、科研功能,遗产地的公益性严重不足。同时遗产地管理机构建设滞后,运行效率低,缺少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接口,与大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衔接不畅,难以调集各种社会资源参与遗产地的建设和管理。3. 违规经营频现。遗产地的商业开发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紧张状况,但同时也出现了商业开发不规范,部分遗产地资源开发过度,遗产遭到破坏。经营收入没有主要用于遗产保护,遗产管理更多蜕变为商业经营,完全背离了遗产管理体系设立的初衷,导致遗产遭受无法挽回的破坏。4. 管理衔接不畅。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四类主体功能区有不同的财税、产业、土地、人口政策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因此自然和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只有与其充分衔接才可能获得最有利的政策支持。但目前按分类的遗产管理体系以及管理中的一地多牌现象使遗产管理体系难以和主体功能区划有效衔接。(三)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的改革路径我国遗产地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既要保护好,又要充分发挥遗产地的生态、教育、科研、游憩和经济等功能。根据“选择目前条件下的最优资源调度者为主进行改革路径最短”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遗产管理体制的理想方案应该是由国务院成立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机构(如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国的遗产地管理工作,全面整合现有九大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并确立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实施类似美国国家公园遗产管理体制,真正解决“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的遗产管理体制。但该改革路径需要若干前置条件(如财政保障,土地权属清晰,人口妥善安置等),在目前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和部门、地方“条块”分割管理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很难一步到位实现上述最优改革目标。在目前各种约束条件下,可以按照财力投入“量力而行”,分阶段进行遗产地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阶段,参照国际标准另起炉灶建立一个规范开发且便于衔接大政方针的遗产地管理体系(如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建立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为各类遗产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一个样板,起到借鉴和示范作用。第二阶段,随着中央对于遗产地的财政投入逐步加大,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逐步吸引其他类型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入这套遗产地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想图景。二、 解读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内涵(一)国家公园国际经验从国际成功经验来看,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行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管理类别体系是国际公认的最为规范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体系。尽管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国家的国家公园体制存在一定的差别,建立最早、公认较好的美国国家公园体制基本可以作为典型代表。其特点有三:一是公益性理念,即根据遗产资源的价值、权属等明确遗产资源的管理使命,确保公益性(如美国国家公园的使命之一是“有助于人民形成国家共同意识”这显然是将国家公园体制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二是分功能区管理且经营利用的空间范围和业务范围明晰,大范围保护、小范围利用,餐饮、住宿等消费弹性较大且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以商业经营方式提供;三是与理念和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单位体制、资金机制、经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如公园的所有经营活动都采用特许经营机制,以避免公园管理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损害公益性的情况的出现。又如公园运营主要有联邦财政支持(占其运营资金约70%),门票、特许经营收入和社会捐赠只是补充,使得所有公园都能做到票价低廉(10美元左右的多日通票),国民进入国家公园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国家公园代表了一种能够平衡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遗产管理模式。因此,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对于规范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国家公园在中国的探索近年来,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以不同方式开展了国家公园的试点,但从实际的建设情况来看,无论云南省国家公园体系的试点还是黑龙江省汤旺河国家公园的试点,都在规范性上与真正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差距,遗产地管理的统一、规范程度较差,公益性难以得到管理体制机制支持。因此,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对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发展路径进行全面的梳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规范遗产管理体系,可以作为我国遗产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切入点。从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合理性来看,目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遗产地管理体系状况必须得到梳理、整合与理顺。首先,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国家公园体系,有利于我国设立与国际接轨的遗产地分类体系。其次,遗产地在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矛盾可以通过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来进行解决。第三,国家公园的建设也是保障国民社会福利的重要体现。从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可行性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央财政有能力加大对遗产地的投入)、社会各界资源保护意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推行、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试点等条件都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作为遗产管理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国家公园隶属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一类,用以保存和展示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其景观载体,有利于促进保护与利用的高效融合。1. 有利于实现对遗产地的统一、规范、有效管理。国家公园的管理特色是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兼顾适度的产业开发,在资金筹措、资源保护、规划制定实施、区划和分区管理、科研科普活动开展、营利和非营利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均有规范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实现对遗产地的统一、规范、有效管理。同时,国家公园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强调统筹保护、教育、游憩和富民多种功能,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实现双赢的国际通行管理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矛盾尖锐的中国,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遗产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平衡中国遗产地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2. 有利于提升我国的遗产资源管理水平。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理念的同时,也应当保护我国遗产地历史文化突出的特色,将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普遍真理”与我国遗产地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水平,通过体制创新,使遗产资源管理上水平、上效益、提质量,赶超国际先进管理水平。3. 有利于日后对现有的遗产地体系进行整合。国家公园兼具遗产资源的保护、教育、科研、游憩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其规范的管理模式代表了一种能够平衡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遗产管理模式。在新遗产管理体系中首先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单元,能够充分发挥新遗产体系规范管理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吸引其他遗产管理体系逐步并入新遗产管理体系,对最终实现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4.有利于与国际发展接轨。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和《湿地公约》(RamsarConvention)等国际公约的签约国(COP),采纳了其保护地工作程序(POWPA),因此便认可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管理类别体系。IUCN号召各国政府在此保护地体系的框架指导下,发展本国和地区特点的相应体系,建设国家公园有助于中国遗产地管理工作与国际规则接轨,四、推进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实施建议1. 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在“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理念指导下,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可依托风景名胜区,兼顾自愿和符合准入标准,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优选试点单位。原因有三:首先,风景名胜区不同于其他八类遗产地,其资源、功能与国家公园相似,包括了文化和自然遗产、强调保护和利用兼顾,多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资源属性、管理要求上与美国国家公园类似;其次,目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相对规范,总体规模不大,且管理规则、技术标准及监督机制等相对系统规范;最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外宣传的英译名就是“China national park”,在近30年的国际交往中事实上扮演了中国国家公园角色,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认可的中国对口管理机构。在首批国家公园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允许其他类遗产地申请,国家公园主管部门按准入标准审批合格后可允许其加入。我国的许多自然保护区从资源属性而言更适合采用国家公园体制管理,可以鼓励其提出申请。2.制定出台国家公园发展规划。尽快由中央机构编制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形成以五年为时间段的中期专项规划或《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行动计划》、《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并将其作为建设国家公园的指导纲领和近期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逐步形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中国模式”。3.系统搭建国家公园管理机制。首先,建立“政府主导、管经分离、特许经营、多方参与”的经营机制,在保证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前提下,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开发和运营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与政府专项财政向结合”的资金机制,在国家公园建设的试点阶段和完善阶段,分先后侧重不同的资金投入比重;再次,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将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遗产管理部门制定的长效监督机制、垂直遥感监测与人工实地监测形成的基层巡护监管体系与公众和NGO(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有机结合;最后,建立地区社区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改善社区民生,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社区经济发展。4.设立准入标准,规范国家公园建设。为了规范国家公园建设,要明确和提高准入门槛,划清界限。在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之初就需要制定国家公园准入标准,对适合建设国家公园的遗产地进行合理的调查、评估、审查和授权,以保证国家公园实现其管理目标。5.加强国家公园相关研究。针对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及其资源保护、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全新问题,要着力加强理论和支撑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包括成立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建立国家公园研究网络、加强国家公园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等。同时,选择合适阶段,积极启动国家公园立法程序。

黄河湿地研究现状论文

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终极目标。在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危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措施。目前,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水资源匮乏、环境退化及其低效开发。毋庸置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经济和社会的新理念。近期涌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有关。黄河流域的生态十分脆弱,过去几十年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黄河流域造成了严重危害。随着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量的增加,日益加剧的水资源过度开采对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大中城市,形势更为严峻,水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着增加供水、改革供水体制的巨大挑战。而近年来持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又给水污染控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非常严重,已遍及许多城区和乡村。获得足量的水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需求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黄河流域城市人口增加,对饮用水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用水需求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城市饮用水占生活用水总量的比例相对来说还很小,但从经济方面考虑,调水太多通常会存在一些困难。一、研究区概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黄河水资源哺育了1.1亿多中华儿女。黄河流域约一半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33%以上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仅有1.8%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超过800毫米。可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远远低于需求量,2002年年平均用水量为38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6.9%,城市用水占9.0%,工业用水占14.1%。到2010年,黄河流域的人口将从2000年的1.14亿上升到1.24亿,用水总需求量也将达520亿立方米。两千多年来,黄河以其破坏性的洪灾和高含沙量使得水文情势和泥沙管理一直倍受世人关注。虽然黄河洪水泛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且仍然是黄河流域治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但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公众和水管理部门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半干旱环境中,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另外,经济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更激化了这一矛盾。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黄河流域人口急剧膨胀、工农业活动加剧,使得对水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黄河流域正处于一个城市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污水稀释用水等各方面用水加速增长的时期。因为人口的过快增长,黄河流域城市需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黄河流域人口总数为1.006亿,其中0.232亿为城市人口,0.774亿为农村人口,而黄河流域人口总数1953年仅0.41亿、1983年0.815亿、1985年0.889亿。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中许多城市的水资源主要是由地下水供给,但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十年时间里,绝大多数城市在规模上都已成为原来的数倍;另一些正经历着城市特征的变化,成为具有商业、工业或政治功能的大小城市。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市西安市,人口276万,国民生产总值为78.9亿人民币;第二大城市太原市,人口196万,国民生产总值77.1亿人民币;第三大城市兰州市,人口151万,国民生产总值为63.5亿人民币。古都西安坐落在中国的中部地区,北临渭河流域,南靠秦岭山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先后有13个帝王在这里建都,时间达1120年之久。西安也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堪称文化遗迹的宝库。同时,西安还是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纺织品生产和加工中心。另外,西安的其它工业如化学工业、制药业和土木工程等也有一定规模。山西省省会太原,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电子和轻纺等。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三面环山,濒临汾河,气候较温和。该地矿产丰富,农作物产量较高。位于中国地理位置中心的甘肃省省会兰州,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旅客集散地,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是当地的主要工业,它依靠便利的水利电气条件和丰富的煤炭资源,迅速成为中国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兰州拥有中国最大的石油冶炼厂,成为中国原子能工业生产的中心。目前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门类齐全,与西部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工业体系。按照黄河流域各城市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划分,宝鸡以4366元居黄河流域第一位,兰州以4217元居第二位,太原以3926元居第三位。西安市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远远小于这些城市而位居第七。二、黄河流域主要城市有效水资源量中国水资源评价通常将水资源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可依据人类社会消耗量和蓄水量的变化量测。山区和平原的地下水资源测算方法不同,计算过程中会出现重复计算误差,对其结果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确定黄河流域的有效水资源量,一般将研究区划分为一个次级区域,并通过这些次级区域确定地表水资源量。黄河流域大部分地表水资源来源于区域Ⅰ:从河源到兰州,占黄河流域总水资源量的47.2%。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和地表水,约为735亿立方米。过去二十年里,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分布受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导致了基本的人口变化。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约为4%。2020年的预测人口将超过1990年人口数的两倍(0.2324亿)。换言之,近期经济高速发展和过度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已经导致了城市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因此淡水的需求量势必急剧增加。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正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水资源季节变化大是影响流域水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区域内所有城市都有绵长而干燥的夏季。在很多城市,超过60%的年降水都发生在6~9月三个月内。相似的需水季节变动更加剧了这种气候特点的影响,导致了对有限地表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研究区内的一些城市,如西安和宝鸡,地下水是主要的可利用水资源,可占总供水量的80%以上。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在某些城区,人均水资源量非常有限。除了西安和宝鸡,研究区内大多数城市的人均水资源量都很少。西安为363立方米,而太原市只有250立方米。按照Shiklomanov(2000)的定义,人均每年可利用水量低于2000立方米为缺乏,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乏。对比这一标准,黄河流域大多数城市都处在严重缺水状态。降水与径流的不均匀分布需要大力发展水库等蓄水设施;而人口的不均匀分布给河流下游区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需要调用大量的水资源;而需水量分布的不均匀要求大力建设供水和治水设施。几十年来,黄河流域已经建成了3000多座水库,总库容超过600亿立方米。然而,黄河断流,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干旱化趋势,已经引起了公众和水资源管理部门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对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地下含水层就像天然水库,对季节变化的响应不敏感。近年来,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地下水的利用量迅速增长,特别是在下游地区,因此地下水的利用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在太原和大同市,地表供水实际上已经很少,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了地面沉降,某些地区的沉降已超过3米。西安发生地面沉降的面积已达162平方公里,累积沉降达1827毫米。随着需水量的增加,黄河流域很多地区观测到的降雨量反而减少了,而且全流域的温度呈上升趋势。用Mann-Kendall方法预测的年降雨量和温度的长期趋势也表明:流域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温度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减少,温度上升,以及由温度升高引起的蒸发加剧是造成黄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因此,这更降低了黄河流域城市可利用的有效水资源量。三、黄河流域城市可持续供水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要依赖于对环境和水资源进行合理、可持续地管理。因为城市生活、工业、灌溉用水量和水力发电量随着人口数量的日益膨胀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持续增长,所以迫切需要对淡水资源进行合理地保护和有效地管理。本文研究的黄河流域的主要城市,人均城市水资源量约为250~1261立方米,与国际公认的人均2000立方米的基准相差甚远,此基准是在能够确保适当的卫生和公共卫生设施的前提下确立的。目前,黄河流域城市可持续供水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不危及后代水资源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同时借助经济、社会、管理、科学和政治手段,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市政上很少使用处理后的废水。除了西安和太原市,极少城市使用处理后的废水作为当地的水资源。据统计资料显示,主要城镇的工业用水远远超过生活用水。比较特殊的是西安市的生活用水量与工业用水量接近,呼和浩特市的生活用水量较工业用水量多。研究区在未来20年内的人口和需水量将有明显增长。与此相反,水资源总量保持不变,甚至可能由于污染的恶化而减少。传统的以需定供的水资源管理应由以供定需的管理政策所取代,这是保证研究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唯一途径。一个更为有效的收费系统会增强公众的水资源所有权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应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最高原则。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可以分为三类:从常规水源中增加水资源供给的对策,从非常规水源中增加水资源供给的对策,以及提高城市及郊区用水效率和水资源保护的对策。目前,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仍然多以需定供为导向。此外,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联合。因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原因,人口通常向大城市地区流动,大城市和农村社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大城市经常面临着严峻的供水问题和废水处理问题。因此,黄河流域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应以水资源规划为导向。毋庸置疑,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水权问题的重大挑战之一。四、结 论黄河流域的许多城市,不仅存在人均年有效水资源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除了寻找其他的水源之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是保障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以供定需的水资源管理应包括水量分配,水价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通过经济杠杆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而且对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应该考虑采取兼具保护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包括实施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等措施。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乌梁素海总排干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通向黄河的一条主要排污渠道.记者看到在这条总排干的沿线分布着许多造纸、焦化等企业,这些高污染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一旦环保设施停运或本身就无处理设施,大量污染物就会直排入黄河,影响下游供水安全.今年年初,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祸首”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由于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在甘肃白银市采访时,当地环保部门的干部引导记者查看了横穿城区直入黄河的东大沟,这条天然排洪沟现在成了排污沟.人还未下车,沟里的污水散发出的恶臭扑面刺鼻,河道里的红色酸性废水缓缓流淌着,旁边的支岔小沟还不时注入小股绿色的水流,河沟滩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蚀,呈现出了金属铜色.白银市环保局的干部介绍说,东大沟的沿线有八九家污染企业,包括生活污水在内,每天有近5万立方米废水排入黄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这家运转了40多年的铜冶炼老企业,设备严重老化,虽经国家、甘肃省有关部门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没有效果,现在每天还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废水直排黄河,废水中铜、铅、锌、砷等重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到上千倍.“白银区原来最主要的居民饮用水水源地位于东大沟下游,距离入黄口仅有200多米,现在这里的水因为净化后水质难以达标,已经停止向城市供水.”环保干部忧郁地说.“消亡”现状: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呈现加重趋势乌梁素海湖已经濒临消亡在沿途调查中记者发现,除工业污染外,生活污水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目前也呈现加重趋势,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同时,沿黄一些城市沿河乱堆、乱倒生活垃圾,加剧了黄河河段的污染.日趋严重的黄河水污染,严重破坏了黄河生态系统,导致河道中的水生物濒临灭绝.上世纪五十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的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为自豪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品质下降.据甘肃省环保局统计,黄河甘肃段年排放废水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到了亿吨,占到废水排放总量的.黄河流经甘肃四座城市,目前仅有兰州市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有万吨.而且兰州市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只有每立方米元,全市所收的污水处理费也只能维持一座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甘肃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介绍说,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目前兰州市的污水管网普及率只有.较小的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远不足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黄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沟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记者发现,这一问题许多沿黄城市都普遍存在.污染加重的黄河,不仅影响了沿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更为严峻的是直接危及了生态环境和沿黄百姓的饮水安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现在每年有5亿立方米的废水注入湖区,其中排入黄河有亿立方米.记者在乌梁素海看到,水体已呈现酱黑色.由于工业废水,特别是农药、化肥含量很高的农业退水注入湖区,使水域的富营养化加剧,水草、芦苇疯长,湖区明水面萎缩,湖底抬升加快.巴彦淖尔市环保局局长杨介中介绍说:“乌梁素海水质目前基本处于劣五类,昔日的渔场现在已有19种鱼类灭绝.2002年,找到的一条最大的鱼还不足3两重.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治理,不仅危及黄河,而且这块重要的湿地也会在20到40年间消亡.”“毒水”水质: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水后被烧死村民饮水后常拉肚子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在青海省境内流长约300公里,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农业生产.然而,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加大,年排放量已达到近2亿立方米,湟水河的水质污染急剧恶化.特别是进入西宁市后的各河段,枯水期水质基本在五类或劣五类.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正在田头浇地的东庄村村民王成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在甘肃省靖远县靡滩乡,村民们长期饮用的是经过简单沉淀的黄河水.村民们说,锅里经常有白色的沉淀物,饮过水后常拉肚子,洗过脸后皮肤龟裂起皮.“这个水咸得人吃不成,沏出来的茶咸得喝不成.河流里漂着黑乎乎的东西,看着像有油.”村民陶国才说.记者在宁夏石嘴山市黄河水厂采访时了解到,从2001年开始由于黄河水质急剧下降,水厂的处理难度不断加大.水里的氨氮、挥发酚等含量过高,消耗了大量用于杀菌的氯,水厂不得不将加氯量由原来的处理每升水使用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于澄清、处理有机物的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这家水厂还曾两次被迫停止处理.水厂副厂长张玉和说:“枯水期最严重的时候,感觉就是在处理污水,即使目前处理过的水,口感还是比较差,有时还有些怪味.现在大约有7万多人在饮用这样的水,今后水厂的供水范围还将不断扩大.”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据气象预报,2021年汛期,黄河流域降水整体较常年偏多2成左右,其中山陕区间、黄河下游多强降水过程,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

5月31日至6月11日,黄委派出由黄委领导带队的5个检查组,分别对陕西、山西、河南、山东4省级河务局及干支流水库、水文、通信等汛前准备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对伊洛河防洪形势开展专题调研。

会议结合多年调水调沙实践经验,根据汛前水库蓄水和河道来水预测,兼顾黄河下游滩区麦收及7月上旬“卡脖子旱”用水实际,拟于6月19日起实施2021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当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为2600立方米每秒,花园口水文站最大流量按不超过4500立方米每秒控制。

岳中明指出,黄河流域即将进入主汛期,各项防汛准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关键之年,全河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全局高度认识做好黄河防汛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黄河无霜期短

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

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以上内容参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委召开专题会议再部署再落实防汛工作

国外火山地质公园研究现状论文

黄石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口,位于熔岩高原上,它跟夏威夷的火山相同原理,乃是地幔里的一个热点。板块飘移的时候,热点并不移动,因此就好像热点在板块上挪动的感觉一样。黄石热点产生于俄勒冈州的东北角,经爱达荷州到今天怀俄明州西北角的位置,将来还要往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进发。热点经过的地方,形成一系列的死火山,这些火山过去喷发出来的熔岩,形成了今天的蛇河高原。园内最大的湖是黄石湖,最大的河流是黄石河。另外,黄石公园的热喷泉为全球之最。公园里的地热盆地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这里有上间歇泉盆地、中间歇泉盆地 、下间歇泉盆;其中最有名的是老忠实泉和大棱镜泉。老忠实泉每隔30至120分钟就会喷发一次,平均每70至90分钟喷一次,每次喷发维时约1分半钟至5分半钟不等,喷发高度约50多米。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海口市秀英区西部石山镇,离海口闹市区约20公里,属地堑-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由距今1万年至100万年间火山爆发所形成,区内火山群面积约108平方公里,蕴藏丰富的优质饮用矿泉水和疗养地热水,保存有被喻为海口城市“绿肺”的热带原生林和独具特色的玄武岩石器古民居。 火山群大大小小火山共有34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鞍岭火山。马鞍岭由两座相邻火山连接而成,因其状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岭火山口深90米,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死火山口之一。 熔岩隧洞神秘奇幽。石山火山群内有火山熔岩隧洞几十条,以仙人洞、火龙洞和卧龙洞最为壮观。仙人洞位于石山镇荣堂村,全长1200米,因传说道士在洞中修炼成仙而得名。仙人洞曲径通幽,洞中有洞,天外有天。火龙洞洞口古榕蔽日,洞中熔岩石乳千姿百态。卧龙洞平坦宽阔,洞中可同时开进两部大卡车,容纳一万多人。

黄石公园的黄石是流纹岩,当岩浆被火山喷发出来后,冷凝形成的。黄石公园是两百万年前三座火山喷发形成的。楼主想了解黄石公园的概况,推荐你看视频会比较直观一点。我以前在巨象网上看到过两个美国黄石公园的介绍~

这个 你去书上看看吧

加压湿法研究现状论文

加压浸出在湿法冶金中有哪些缺点和危害?浸出工序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源有机械碰撞及转动伤害、起重设备、高处作 业、受限空间作业等。 浸出工序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设备设施缺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