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无脊椎动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07:37:00

无脊椎动物研究论文

生物:从海鞘到我们之路--比较基因组学之研究 编辑 Gene 报导 脊椎动物的无脊椎近亲海鞘的基因组被定了序,让科学家有机会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来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发表在Science的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基因组研究结果是由国际团队所完成的,它是第七个基因组被定序的动物,主要由美国能源部附属基因组研究所、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系、京都大学动物系和日本的国家遗传学研究所所领导,并且有别外二十几家研究单位合作进行,参与者有87人,分布在五个国家。有了海鞘的基因组,透过和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比较,科学家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心脏和神经及免疫系统等的起源和演化,并且更了解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一般发育。柏克莱加大的遗传学和发育学教授Mike Levine说道,海鞘在生物学家心中享有特别的地位,因为它提供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演化联系。当你看到其成体时,会以为那是简单的动物,亚里斯多德就以为它是软体动物,但当你看到其胚胎发育,它显然是复杂的高等动物,俄国生物学家Alexander Kowalevsky就认出了其幼虫尾的脊索。它们是我们很古老的表亲。五亿多年前,动物开始快速演化,成为三、四十个体制相异的门类,至今现生的动物界可以划分为35个门。其中不具有脊椎(或脊索)的34个门统称为无脊椎动物,而剩下的就是脊索动物门了。脊索动物有四个主要共同特徵:脊索(notochord)、背部中空的神经索(dorsal, hollow nerve cord)、咽裂(pharyngeal slit)和肛门后肌肉质的尾部(muscular postanal tail)。脊索动物又分为三个亚门:一是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又称无头类(Acrania),以文昌鱼为代表;二是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又称被囊类(Tunicata),例如海鞘,这两类都是原始的脊索动物,不具有脊椎;第三个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有头类(Craniata)之一的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e),包括鱼类、两生类、爬虫类、鸟类和哺乳类。但脊椎动物却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路子,与头索动物及尾索动物相较,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前端特化成复杂的脑,以及与脑相关联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对环境有更灵敏的反应能力;运动器官也更精巧,以配合感觉器官的改变;大脑外有颅骨保护、脊索演变为分节的脊椎、内骨骼保护著体内器官,这些特徵都使得脊椎动物比其它脊索动物更具环境适应力,使得脊椎动成为脊索动物这一门中,种类和数量最发达的一支。化石记录显示,公认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亿年前的奥陶纪的介皮类(Ostracoderms),它们在海洋中行底栖生活,身披厚重的外骨骼,没有上下颔,也没有胸鳍、腹鳍等可活动的偶鳍。与介皮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脊椎动物是无颌纲(Agnatha)的盲鳗(Hag fishes)及八目鳗(lampreys),它们的脊椎还是软骨质,是相当原始的脊椎动物。到了亿年前的志留纪(Silurian)末期,地球上出现了一群具有上下颔的鱼类,这是一项极重大的变革,使原本行过滤生活的脊椎动物成了活泼的猎食者,同时也演化出了可活动的偶鳍,使得活动更灵活。这些鱼类包括已灭绝的盾皮类(Placodermi)、部份现生的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如鲨鱼、魟等,以及在现代海洋及淡水中称霸的硬骨鱼类(Osteichthyes)。硬骨鱼类的其中一支又慢慢往陆地发展,演化成了今天陆地上的各种脊椎动物。过去许多动物学家认为脊椎动物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演化自尾索动物。海鞘的成体虽然没有明显的脊索,但是其幼虫的尾部却明显地带著一根脊索。有人认为在寒武纪早期,尾索动物的幼虫发生了幼体生殖(paedogenesis)的现象,其生殖器官在变态之前就成熟了。经过了天择,尾索动物的幼虫发展出了分节的肌肉和强壮的骨骼来支撑身子,并且因为头的形成对适应环境有相当的优越性,就演化出了带头和内骨骼的脊椎动物。美国能源部附属基因组研究所所长Eddy Rubin认为虽然它们和我们外观大不像,但是还是有许多特徵同脊椎动物是相同的。透过基因组的比较,我们可以在分子的层次上了解与对方的关系,并且研究这些相似的系统和基因是如何从五亿多年前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身为尾索动物的海鞘分布在世界上各浅海中。桶状的海鞘附著在岩石、防波堤、般舶和海底,并利用篮状滤食器滤食浮游生物。海鞘卵受精一天后就发育成只有二千五百个细胞的小幼虫,不久后就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变态成为成体。海鞘的基因组由一百六十万个碱基组成,大约只有人类的廿分之一,只有最小基因组脊椎动物河豚的一半。其中一百一十七万个碱基组成约有一万六千个基因,有八成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也可找到。不过其基因数只有人类的一半。美国能源部附属基因组研究所的计算基因组学主任Daniel Rokhsar说道,海鞘基因组会如此苗条的原因是,它大部分在脊椎动物中有好几个贝份的基因,在海鞘中,只有一份。而多出来的贝份,可能会突变掉或消失,或者演化成负责其他功能。从海鞘基因组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这系谱中的新进展,例如有些特定的免疫系统和神统系统基因在海鞘就找不到,这显然是脊椎动物的新设备。脊椎动物的复杂性也可能是从大量的基因复制而产生的。海鞘没有许多决定脊椎动物身体结构的重要Hox基因。有一些Hox基因单独存在,另一些却消失了。然而海鞘也有类似於脊椎动物的感光基因,和其他形成心脏和甲状腺的基因。但是海鞘利用血蓝蛋白,而非红血球来运送氧气,并且缺少制造胆固醇和组织胺的基因。在某些方面,海鞘和细菌、真菌和植物的相似度比和脊椎动物还来得高:制造纤维膜以支持进食吸管的基因,就和制造纤维素的基因很类似,这样的基因在其他动物是找不到,有可能是从植物等水平基因转移来的。Levine就认为海鞘基因组的分析结果和1871年达尔文在The Descent of Man一书中的主张完全吻合,达尔文主张脊椎动物和海鞘有共同祖先,而一支演化成海鞘,另一支在脊椎动物纲开花结果。

笔者 东邪

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一种普遍认同的观点,即地球生命是地球环境经过漫长的演化和作用后形成的,简而言之就是地球生命是土生土长的。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有科学家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地球生命有可能来自外太空,或者是部分生物原本不属于地球,是从外太空进入地球的,其中颇有争议的一种生物就是章鱼。

在我们的印象中,章鱼确实是一种外形比较奇特的海洋生物,而且它的行为也让人匪夷所思。2018年3月有一篇名为《Cause of Cambrian Explosin -Terrestrial of Cosmic?》的文章发表在权威期刊《生物物理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份论文由三十多位科学家共同完成,因此它的权威性不言而喻。

该论文主要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进行阐述和分析,其中还以章鱼为例子进行剖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章鱼可能是来自外太空的生命”。如果不说这是来自一篇权威期刊且由三十多位科学家共同提出的观点,相信很多人都会抨击这种观点异想天开。那么章鱼为何会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章鱼有什么特别之处?

章鱼是一种软体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不仅比其他海洋生物都要奇特,还比其他海洋生物都要“智能”。首先说说它身体的奇特之处,章鱼浑身上下只有头部和腿部,八条腿连接着头部,身体十分柔软,只要放一个瓶子在章鱼面前,它很快就会钻进去。一般生物只有一个心脏,而章鱼体内竟然有三个心脏。

根据研究,章鱼的第一个心脏是位于头部的主心脏,它的主要功能是供应全身的血液。另外两个心脏分别位于身体两侧鳃部的位置,它们的功能也主要是供血。尽管我们还无法确定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外星生命是否有心脏,但章鱼的三个心脏和其他生物相比简直太奇特了。章鱼体内更奇特的是大脑系统,据研究它有两个大脑系统。

绝大多数动物只有一个大脑系统,而章鱼有两个大脑系统,其中一个大脑系统负责对头部的控制,另一个负责对触手的控制。科学家表示,这样的结构让章鱼能够非常及时地察觉周围环境的情况然后迅速作出反应。章鱼全身上下的神经元数量至少超过5亿个,因此它是海洋生物中拥有神经元数量最多的生物之一。

这些神经元不仅帮助章鱼快速建立起反射线路,还让章鱼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此外,章鱼还有一项技能是令人类瞠目咋舌的,那就是它可以轻易地改变自己身体的形态,这得益于章鱼是软体动物。软体动物不存在骨折问题,而且能够在大脑的控制下随意地改变形态,因此章鱼有时候在海底会伪装成海蛇,有时候会伪装成水母,以此来逃避天敌的捕食。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发生了什么?

该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章鱼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被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相信对地球 历史 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听过“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事件指的是在大约亿年前至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突然间出现了大量无脊椎动物,而且这些无脊椎动物的门类众多,其中包括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海绵生物、蠕形生物等。

然而考古学家却长期未在寒武纪更早的时期发现这些无脊椎动物的祖先化石,因此古生物学家将这一事件定义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据了解,达尔文曾在《物种起源》中就提到了这一事件,他对于生命大爆发的现象也感到疑惑,甚至认为这一事件会成为反对者攻击进化论的有力武器。即使如此,达尔文仍然认为大爆发中出现的生命应该来自前寒武纪时期的祖先。

近代考古研究在我国云南澄江、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以及凯里生物群分别发现了页岩型生物群,它们的出现为生物大爆发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时至今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仍不明确,因此被国际学术界列入“ 历史 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为什么会发生生命大爆发?

在不同大陆发现的寒武纪生物群引起了众多古生物学家和支持进化论学说的人的兴趣,他们认为通过对这些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有助于揭开寒武纪爆发的原因。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目前国际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纪爆发其实是假象,古生物学家所发现的“生物爆发”其实只是片面的认知,因为 历史 上确实存在过前寒武纪生物。

这些生物可能就是寒武纪爆发时出现的无脊椎生物的祖先,但他们因为地址记录的不完全而出现“化石断档”的情况。之所以会造成化石断档,是因为经过地质研究发现,寒武纪地层经过热和压力的作用前寒武纪的生物化石几乎都被销毁了。但后来有古生物学家在前寒武纪化石沉积层里发现了蓝藻等简单原核生物的存在,导致这一观点的说服力下降。

第二种观点认为,寒武纪爆发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它的发生可以从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去探讨。1965年美国两位物理学家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纪爆发是地球大气的氧气水平突增造成的。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十分稀少,经过蓝藻等微生物的长期努力后,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了起来。

氧气一方面为无脊椎动物提供呼吸气体,另一方面在大气中形成臭氧层,以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在该论文中,科学家们认为寒武纪大爆发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外来天体给地球带来了大量种类的生命,这些生命在地球上遇到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后便大量繁衍,章鱼可能就是其中一种无脊椎动物。

为什么章鱼会成为研究对象?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不仅列举出了章鱼与其他海洋生物截然不同的地方,还针对其内在组成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章鱼拥有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这个数量比人类还要多。更多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使得章鱼拥有更多的蛋白质生成方式,生成的蛋白质种类也更多样,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章鱼的身体构造、智力表现等都与蛋白质编码有关。

其次,章鱼还具有编辑RNA的能力。一般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合成需要经过DNA—RNA的过程,DNA起到总指挥的作用,而RNA在中间起到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并且最后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然而章鱼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并不需要DNA的参与,它的RNA就肩负起了总指挥和传递信息的任务。

科学家认为,这种直接通过RNA进行蛋白质编辑的能力让章鱼拥有更强的进化能力,更强的进化能力意味着它们对地球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也是为什么章鱼经历了几亿年的 历史 仍然不衰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章鱼的聪明程度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它们能够制定聪明的计划、学会使用工具、擅长伪装等, 历史 上有许多实验都能证明这些特点。

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的心理学家珍妮弗·马瑟从1972年开始研究章鱼,她于1984年在百慕大海域进行野外科考时发现了章鱼聪明的表现。她观察到一只章鱼捕捉了几只螃蟹后将它们带回了巢穴,然后它并没有立即吃掉猎物,而是转身冲到洞穴外用触手抓起石头,然后一块块地堆积在洞穴的门口,最后形成一堵石墙将洞口被堵塞住,然后转身享受自己的 美食 。

章鱼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

实际上科学家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注意到章鱼这种奇特的生物,除了研究它们身上奇特的地方之外,科学家还从章鱼的身上得到一些启发,用于发展仿生学。2015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建了一支联合团队,该团队从章鱼身上获取灵感,开发出一种类似章鱼能在水中收缩并以超快速度推进和加速的机器人。

根据研究发现,章鱼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推进和加速,是因为它可以先利用海水来填充自己的身体,然后快速将水喷射出去,从而为身体产生推力,实现快速逃逸。联合团队据此研究出了一架体长只有30厘米的仿生机器人,它仿照章鱼快速推进的原理,能在吸水后迅速将水发射出去,以获得向前运动的推力。

除此之外,建筑学家还从章鱼的皮肤上获得灵感,认为章鱼特殊的皮肤结构可用于建筑外层的设计,以自动调节光线进入建筑内部。

沙鱼吃大鱼非常凶猛!

古脊椎动物学报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6月19日报道,古生物学家在俄罗斯远东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西部地区发现了一具恐龙骨架,该种恐龙尚是首次发现,是一个新的物种。专家判断该物种属于鸭嘴龙亚科。化石的研究者,俄罗斯古生物学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尤瑞·波奴特斯基教授(yuri bolotsky)等人在六月份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中,对这只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恐龙进行了描述。这个新发现的恐龙新物种名称为蒙纳金克贝洛斯龙(kerberosaurus manakini),一种鸭嘴龙亚科的食草性恐龙,从一个不完整的头颅化石上可以看出克贝洛斯龙脑袋扁平,长着一个强壮而宽平的脊冠与钩状突出的上颌。波奴特斯基教授将这个新发现的恐龙物种命名为克贝洛斯龙。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克贝洛斯(kerberos)是地府冥王哈迪斯所养的猛犬,专司镇守地府大门,其最大特征是长了三个狗头,并具有喷强酸等天赋异禀,可说是有史以来最强悍的看门狗。而种名蒙纳金则献给蒙纳金上校(colonel manakin)。波奴特斯基教授称,“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的恐龙发现可追溯到1902年,俄国的蒙纳金上校(colonel manakin)在中国黑龙江嘉荫县的龙骨山上散步时,偶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感觉很特别,于是将其掘出并带回俄国。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起了各国古生物学家的关注,经过反复研究鉴定,化石最终被确定为恐龙化石,这是中国本土发现的第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恐龙化石。”协助化石研究的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帕斯卡·迦得弗利兹教授(pascal godefroit)说,“经过对化石发现地进行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七千一百万年前,可能几支独立血统的鸭嘴龙类从北美洲西部迁移到亚洲东部,到了六千五百万年前,就有几个完全不同的鸭嘴龙群在两个地区发展。”

一般是当年的3,6,9,12月

外国脊椎按摩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论文【1】

摘要:筋骨并重、气血并重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通过对颈椎病患者风池、肩井、大椎等穴位的推拿,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本文就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针灸 推拿 治疗 颈椎病 应用

1 前言

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骨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

筋骨并重、气血并重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通过对颈椎病患者风池、肩井、大椎等穴位的推拿,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本文就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2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颈型颈椎病。

仅以颈部轻微疼痛不能较持久地看报、书写,颈部活动基本正常,无上肢放射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

除颈部疼痛外,可出现明显上肢放射痛,呈阵发性加剧。

颈部活动度受限或僵硬感。

患肢乏力,握力减弱,手指麻木等。

脊髓型颈椎病。

颈痛伴四肢麻木、僵硬、力量减弱;手不能持物和自如活动;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直至瘫痪。

部分患者胸、腹部有明显束带感,异常不舒服。

大便失禁,排尿困难或尿急、尿频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痛、眩晕、头痛、视觉症状(复视、幻视、视力下降),甚至猝倒,但意识无障碍。

这些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

交感型颈椎病。

颈痛伴偏头痛、头晕、头胀、视物模糊、耳鸣、耳聋。

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或有疼痛。

肢体发凉,皮温降低,手指麻木、肿胀或痛觉过敏等。

3 针灸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颈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天柱、肩井、后溪。

神经根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肩井、曲池、外关、合谷。

脊髓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椎动脉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百会。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风池、百会、内关、合谷、大椎。

颈部夹脊穴主治相关症状:颈4-5适应症——上臂外侧疼痛或麻木;颈5-6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拇指、食指麻木;颈6-7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食指、中指麻木;颈7-胸1适应症——上臂、前臂尺侧、小指、无名指麻木。

颈部夹脊取穴法:根据X线或CT提示的颈椎病变及症状进行颈夹脊针刺,强调针感至患侧肩背、前臂、手指为佳。

平补平泻手法,施以温针治疗,每日1次。

以上穴位辨证加减,针刺得气之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

治疗可配合刺络放血:根据病变的相应夹脊穴寻找压痛点,阳性反应点局部放血,三棱针散刺,立即拔罐吸出瘀血5毫升左右。

4 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患者取正坐位,头部稍前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先以拇指揉拔理筋,解痉通络止痛,在风府至大椎段进行揉拔,在压痛点上反复施术,然后用拇指或掌根揉第一椎至第七椎两侧,使肌肉温热松驰,最后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低头,术后用一肘关节托住患者下颌向前上牵引。

术者另一手大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处,在牵引颈椎状态下,当患者关节旋到绞索处,于紧张状态时,猛用力旋转侧搬,常听到弹响声,小关节复位,左右各一次,手法完毕。

脊髓型颈椎病,有骨折,年老体弱者,不宜使用定点旋转复位法。

基本操作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先以轻柔的滚法施于健侧斜方肌的中、上部位,逐步过渡到患侧斜方肌,同样以中、上部位为主,约1~2分钟,这属于适应性治疗阶段。

其次以指揉法施于风池、肩井、阿是诸穴每穴约1分钟,并适当配合颈部屈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

再继以上法于患侧施用滚法,仍以斜方肌、冈上肌部位为主,并配合颈部六个方向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左右。

最后在痛点做按压、弹拨法,拿肩井,按揉列缺、曲池穴,搓肩背结束治疗。

此法适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操作治疗;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各类型颈椎病的基础治疗。

辨证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基础上。

第一加定点按压旋颈法,即一手以拇指指腹固定按压在颈椎棘旁压痛点;另一手屈肘以肘窝夹住患者下颌作轻轻上提再缓缓旋动颈椎l~2次。

第二加颈部端提牵伸法,医生以双手紧挟患者双侧下颌作缓慢向上的端提牵伸动作3~5次。

第三加根据脊神经所分布的患肢区域作上肢推拿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基本操作完成后,加背部(俯卧位)膀胱经的滚法和督脉经的按压法,约5~8分钟。

继而沿膀胱经从臀、股后、小腿后至眼跟用滚法;辅以按压环跳,指揉委中,拿承山,拿跟腱约3~5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施滚法于股前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约3~5分钟;并辅以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和按揉足三里、阳陵、解溪诸穴。

最后再取坐位,作双上肢的推拿治疗,以手部为重点约3~5分钟。

椎动脉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完成后。

第一加强颈项部两侧的指揉法,3~5分钟。

第二加头部推拿法(前额分法、抹法、按法、五指拿法、扫散法等约3~5分钟)。

交感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完成后。

加其中的头部推拿法和按揉百会穴。

再加指揉膻中、内关、三阴交约3~5分钟。

5 总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病致病因素复杂,一般认为颈椎退变、慢性劳损、颈部外伤为主要因素,体位姿势不当、工作职业习惯、情绪紧张、疲劳、潮湿受凉是发病主因。

中医属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病证范畴。

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

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肉失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部及上肢多种症状。

颈椎病主要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

因此,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更要注重自我保健调理,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

避免颈部保持单一姿势时间过长,在长期伏案工作,使用电脑工作之余,可以多做颈部保健操,加强颈部功能活动锻炼:前俯后仰,左右环顾等颈部动作,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加大,活动量亦应由弱到强,逐渐适应;做顺时针、逆时针的环绕动作,反复运动,切忌急剧大幅度地猛烈活动,感觉头晕时,应立即停止。

经常活动颈椎能够缓解肌肉紧张,达到预防缓解颈椎病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学双.颈椎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2】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

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确诊后进行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95%治疗后比较理想,治疗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天),并发症为(1(2%))优于对照组(P<);实验组96%对我院满意度较高,高于对照组(P<)。

结论:颈椎病发病率较高,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推拿;临床效果

颈椎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机制复杂,患者发病时主要是由于机体供血不足造成,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疼痛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目前,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治疗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且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

近年来,针灸推拿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

为了探讨颈椎病患者中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近年来在我院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调研中,男57例,女43例,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岁。

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

两组入院时间、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具体见表1。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主穴取颈夹脊和风池穴。

(2)配穴根据临床不良症状取穴。

有上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肩井穴、肩外俞、天宗、曲池和外关穴;有下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殷门穴、环跳穴、昆仑穴、委中穴、阳陵泉和足三里,根据受累神经部位和程度辩证加取相应的经脉穴位。

(3)主穴针刺手法:针尖向主穴斜刺,刺入深度约为寸,患者有强烈针感和放射感为宜[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治疗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坐位姿势,并让患者头部向前倾,使得颈部充分暴露,先以拇指揉拔理筋,解痉通络止痛,然后在患者风府至大椎段进行推拿,用拇指或掌根揉第1椎至第7椎两侧,最后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推拿过程中患者低头,推拿过程中托住患者下颌向前上牵引。

另一手大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处,在牵引颈椎状态下,当患者关节旋到绞索处,于紧张状态时,猛用力旋转侧搬,小关节复位,左右各1次[3]。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显效:患者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患者能够简单运动。

有效:患者疼痛、活动不便等得到缓解,患者需卧床休息。

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中老年人中发病率高),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目前,对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上还不是很清楚。

但是,医学界普遍认为这种疾病与压迫和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看,颈椎病属于“眩晕”范畴。

而眩晕主要是由于痰浊中阻、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之分,但是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髓海不足。

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5]。

而针刺近年来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方法能够使得毫针和患者颈椎组织紧密联系,患者治疗时能够放松周围组织,畅通患者筋骨,改善颈部血运,并且采用针灸治疗只有针头和患者颈椎组织相连,不会对其他组织产生损伤,患者治疗后并发症较少,能增强患者针感,扩大感传范围,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本次调研中,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天),并发症为(1(2%))优于对照组(P<);实验组96%对我院满意度较高,高于对照组(P<),这个结果和罗宇等人[4]实验结果相同。

此外,推拿是我国中医传统的一种较为常见和有效的外治手段,主要采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肌肉及穴位的按摩,帮助患者颈椎部分气血运行,具有扶伤止痛,调和阴阳等作用,并且推拿还能够缓解患者肌肉,改善椎间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患者全身血液循环。

临床上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治疗效果更好,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使相邻的椎体短暂性分开,同时增大了椎间隙和椎间孔,能够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患者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高于对照组(85%)(P<),这个结果和王玉胜等人[5]实验结果相同,由此看出:针灸推拿在颈椎病中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颈椎病发病率较高,机制比较复杂,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理想,治疗后并发症较少,愈合时间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冬娣,李有武.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0,(08):79-81.

[2] 王立新,李秀彬,等.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42-43.

[3] 刘仿林,赖流番.手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6例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0,(14):22-23.

[4] 罗宇,傅求真,陈小余,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J].中国临床康复,2012,2(7):4265.

[5] 王玉胜.腹针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4(2):243-244.

博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博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是怎样的?论文影响着能否顺利毕业的问题,以下,我为你整理的`博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1 专著

专著即以单行本形式或多卷册形式,在限定的期限内出版的非连续性出版物,包括以各种载体形式出版的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

著录项目

主要责任者

题名项

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

其他责任者(任选)

版本项

出版项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引文页码

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

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著录格式

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 其他责任者.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 区鉷. 西窗琐语[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84-85.

[2]昂温 G,昂温 P S. 外国出版史[M]. 陈生铮,译.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3]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 GB/T 5795—1986 中国标准书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4]王夫之. 宋论[M]. 刻本. 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

2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即从整本文献中析出的具有独立篇名的文献。

著录项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项

析出文献题名

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

出处项

连续出版物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

年卷期标志与页码

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

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著录格式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

[1]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 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

[2]傅刚,赵承,李佳路. 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报, 2000-04-12(14)[2005-07-12].

脊柱研究论文

一块200万年前的化石可能会改变我们认为对我们的一个古代人类亲属的了解。 来自一位南方古猿源泉种(Australopithecus sediba)下背部的几块脊椎骨显示,这种类人物种令人惊讶地适应了像人类一样的直立行走,并与此同时还能像猿猴一样攀爬。

南方古猿源泉种是否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还有待商榷,但不管怎样,它都是一种迷人的生物。它生活在约200万年前,身高约米,有一个奇怪的现代和古代面部特征的组合。

该物种是从南非马拉帕出土的两个标本--一个幼年雄性和一个成年雌蜂--中描述而成。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并描述了属于雌性标本的额外骨骼,其该标本被命名为MH2、绰号Issa。这些新的骨头是来自其腰部的腰椎部分,据悉,身体的这一部分可以揭示出一个生物是如何活动的。

“腰部区域对于理解我们最早祖先的双足运动的性质以及理解他们对双腿行走的适应程度至关重要,”这项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Scott Williams说道,“相关系列的腰椎在人类化石记录中是非常罕见的,在整个早期非洲记录中,实际上只有三个可比较的下脊椎是已知的。”

以前的研究曾假设南方古猿源泉种会有一个相对较直的脊柱,就像在现代猿人和更古老的人类中看到的那样。这通常是一个强有力的躯干肌肉的指标,非常适合攀爬。但令人惊讶的是,新发现的椎骨显示出一种向内的曲线,这种特征被称为脊柱外翻。这使得它相当像人类并表明它适应于像我们一样的直立行走。

但最耐人寻味的是,Issa似乎还没有完全放弃树上的生活--研究小组指出,其他特征仍表明它拥有很强的攀爬适应能力。该生物像人类一样行走,但同时又像猿猴一样攀爬。

该研究论文作者Gabrielle Russo教授表示:“虽然脊柱前凸的存在和脊柱的其他特征代表了对双腿行走的明显适应,但还有其他特征如大型和向上的横突,这表明有强大的躯干肌肉组织,也许是为了树栖行为。”

这将南方古猿源泉种描绘成一种从爬树到地面行走的过渡性物种。即使它不是我们自己的进化链中的一个“缺失环节”,它也展示了这种过渡是如何发生的,这可能还发生在它的一个当代物种中,而我们就是它们的后代。

1.姜亮,吕扬,刘忠军,刘晓光,马庆军,韦峰,党耕町. 上颈椎原发肿瘤的治疗——附21例报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2:126-1312.姜亮, 李杰, 刘忠军, 刘晓光, 韦峰, 马庆军, 柳晨, 袁慧书, 党耕町. 脊柱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姜亮 袁伟 刘晓光 柳晨 刁垠泽 韦峰 刘忠军 党耕町. 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6例报告,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7):.姜亮 袁伟 刘忠军 刘晓光 韦峰 马庆军 党耕町.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0例报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4):.姜亮 崔岩 刘晓光 韦峰 党耕町 马庆军 郭昭庆 刘忠军. 脊柱骨软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2): L, Liu XG, Yuan HS, et and treatment of vertebral hemangiomas with neurologic deficit. Spine J. 2013 Oct 8. pii: S1529-9430(13)01371-5. doi: (脊柱血管瘤的保守与手术治疗) FL, Liu ZJ, Liu XG, Yang SM, Jiang L, Wei F, Yu M. 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 involving the thoracic spine with myelopathy: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J. 2014 Jan 1;14(1):e11-5. doi: (责任作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L, Liu ZJ, Liu XG, Ma QJ, Wei F, Lv Y, Dang GT. Upper cervical spine chordoma of C2-C3. Eur Spine J. 2009;18(3):293-298.(内容:脊柱脊索瘤,杂志:欧洲脊柱杂志) L, Lv Y, Liu XG, Ma QJ, Wei F, Dang GT, Liu ZJ.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dumbbell tumors: surgical approach and development of an anatom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Spine. 2009;34(12):1307-14.(内容:脊柱哑铃型肿瘤,杂志:Spine) L, Liu ZJ, Liu XG, Zhong WQ, Ma QJ, Wei F, Dang GT, Yuan HS.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of the cervical spine: a single Chines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with thirty cases. Spine. 2010 1;35(1):E8-15.(内容:脊柱嗜酸细胞肉芽肿,杂志:Spine) WQ, Jiang L, Ma QJ, Liu ZJ, Liu XG, Wei F, Yuan HS, Dang GT.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of the atlas in an adult. Eur Spine J. 2010;19(1):19-22.(责任作者)(内容:脊柱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殖症,杂志:欧洲脊柱杂志) L, Liu XG, Zhong WQ, Ma QJ, Wei F, Yuan HS, Dang GT, Liu ZJ.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with multiple spinal involvement. Eur Spine J. 2011;20(11):1961-9.(内容:脊柱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殖症,杂志:欧洲脊柱杂志) L, Liu C, Yang SM, Jiang L, Liu ZJ, Liu XG, Yuan HS, Wei F, Yu M. Aggressive vertebral hemangioma of the thoracic spine without typical radiological appearance. Eur Spine J. Eur Spine J. 2012 Oct;21(10):1994-9.(内容:脊柱血管瘤,杂志:欧洲脊柱杂志) L, Beckman L, Arlet V, Steffen T. Double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in the Osteoporotic Spine -A Biomechanical Feasibility Study. 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 & Techniques. 2007;20(6):430-435.(内容:脊柱生物力学--骨质疏松,杂志: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 & Techniques)15.姜亮; 刘忠军; 党耕町; 马庆军; 刘晓光. 脊柱转移瘤的预后分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5;15(8):.姜亮; 刘晓光; 刘忠军; 马庆军; 党耕町. 脊柱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14(8): 470-47217.姜亮; 刘忠军; 党耕町; 刘晓光; 马庆军;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脊椎活检在脊柱转移癌诊断中的作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3;13(2):.姜亮; 刘忠军; 党耕町; 蔡钦林; 高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中华骨科杂志. 2001;21(1):27-29 Arlet, Liang Jiang, Jean Ouellet. Is there a need for anterior release for 70–90? thoracic curves in adolescent scoliosis? Eur Spine J. 2004 Dec;13(8):740-5. (内容:脊柱侧弯) Arlet, Liang Jiang, Thomas Steffen, et al. Harvesting local cylinder autograft from adjacent vertebral body for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urgical technique, operative feasibility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 Eur Spine J 2006;15(9):1352-9.(内容:腰椎前路) H, Chen CB, Lan J, Liu C, Liu XG, Jiang L, Wei F, Ma QJ, Dang GT, Liu ZJ. Differential proteomic profiling of chordomas and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 J Surg Oncol. 2010;102(7):720-7.(内容:脊柱脊索瘤) F, Liu X, Liu Z, Jiang L, Dang G, Ma Q, Dang L. Interferon alfa-2b for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spine: report of two cases. Spine. 2010;35(24):E1418-22.(内容:脊柱骨巨细胞瘤) H, Liu Z, Liu C, Ma Q, Liu X, Jiang L, Wei F. Cervical chordoma in childhood without typical vertebral bony destruction: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 2009;34(14):E493-7.(内容:脊柱脊索瘤) T, Luan S, Hu L, Liu Z, Li W, Jiang L. Force-based control of a compact spinal milling robot. Int J Med Robot. 2010;6(2):178-85.(内容:脊柱力学)25.吕扬,姜亮,刘晓光,马庆军,党耕町,刘忠军. 颈椎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18(6):420-424. 23.周非非; 姜亮; 刘晓光; 王俊杰; 马庆军; 刘忠军; 党耕町. 寰枢椎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20(8):.祝斌; 刘晓光; 刘忠军; 姜亮; 韦峰; 马庆军; 党耕町. 脊柱原发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5):.宋飞; 马庆军; 刘忠军; 刘晓光; 姜亮; 韦峰; 党耕町.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8):.柳晨; 王俊杰; 孟娜; 刘晓光; 姜亮; 马永强; 韩嵩博; 袁慧书. 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价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3):.韦峰; 刘晓光; 刘忠军; 姜亮. 上颈椎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2011;21(10):.韦峰; 刘忠军; 刘晓光; 马庆军; 姜亮; 党耕町. 椎动脉CT血管造影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19(7): .韦峰; 赵旻暐; 姜亮; 刘晓光; 马庆军; 党耕町; 刘忠军. 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19(9): .刘晓光; 钟沃权; 刘忠军; 袁慧书; 姜亮; 马庆军; 韦峰; 党耕町. 颈椎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19(6) .杨辰; 张凤山; 姜亮; 刘忠军; 绵羊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21(8):.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于泽生,姜亮. 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2:90-9235.兰杰; 刘晓光; 刘忠军; 马庆军; 姜亮; 于泽生; 脊椎及椎旁组织对原发脊柱肿瘤局部屏障作用的组织学评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18(6): .吴四军; 刘晓光; 刘忠军; 张光武; 姜亮; 韦峰. 脊髓型颈椎病一期后前路减压术后疗效不佳原因分析. 颈腰痛杂志.2011;32(3):.栾胜,王田苗,李危石,胡磊,刘忠军,姜亮. 基于正侧位投影约束的空间配准与脊柱手术导航. 《机器人》 2010;1:.胡磊,于兵,刘忠军,李危石,姜亮,徐源. 脊柱椎板切除手术导航系统人机交互设计与实现. 《高技术通讯》 2009;12:1276-128039. Zhu B, Liu X, Liu Z, Yang S, Liao HI, Jiang L, Wei F.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urs of the spin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lassificat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factors. Eur Spine J. 2012 May;21(5):897-904.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40. Zhu B, Liu XG, Liu ZJ, Liao HI, Jiang L, Wei F. Intraosseous lipoma of adjacent upper cervical vertebral bodies with significant paravertebral expansion. Chin Med J (Engl). 2010 Nov;123(21):3160-2. (骨内脂肪瘤)

无人物流论文研究

无人机城市物流配送路线规划优化理论与方法是目前比较尖端的一个理论,他的理论是让无人机能正常的配送,他的方法是给无人机制定新的路线。

近年来,国外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的现状:1. 美国: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已批准数百家公司进行商务无人机测试,包括实验室药品、医疗用具和邮件投递等。2. 英国:英国皇家邮政服务已启动无人机测试计划,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为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提供服务。3. 中国:中国的无人机物流配送市场已经开始蓬勃发展。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已经开始试点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4. 日本:日本的物流企业SAGAWA已经推出了一款名为"前进号"的无人机配送服务,可以将包裹送达到不便于传统物流配送的地区。综上所述,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开,无人机物流配送有望成为国外物流市场的一大趋势。

《无人机城市物流配送路线规划优化理论与方法》是由张树南,郭雪松和刘国胜在2016年出版的一本书。它提供了关于无人机配送路线规划优化的有用技术和实践方法。

无人机城市物流配送路线规划优化理论与方法如下,首先需要扩大配送的路线,以提高利润,同时要控制成本,以达到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