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6:07:15

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研究论文

库存管理硕士论文

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库存管理硕士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市场竞争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规则。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市场的瞬息万变,如何抓住客户的需求,如何快速调整企业的运营策略成了竞争利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库存管理已从简单的仓库收发存,发展到企业资源计划,扩展到供应链的上下游库存协同。鉴于此,本文基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企业库存管理的特点,展开现状分析,并提出改善现有问题的路径设计,这对于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推动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库存管理;现状;供应商

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球供应链一体化成了一种大趋势。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被上升到供应链的高度,企业对于资源的把握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而库存管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工作之一。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库存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现金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对于发展中企业来说,库存管理能折射出企业运作效率,是部门分工的重要参照。对于成熟的规模企业来说,库存管理也是企业必须严格把握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新常态下企业库存管理对于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推动意义。

一、新常态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

新时期下,尽管企业有一定ERP管理基础,但是由于定制化导致生产产品系列臃肿,目前国内企业管理人员也一直对库存管理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品缺乏计划及管理机制

车间是制造的基本场所,现场作业的内容因各家工厂的生产内容与设备状况的不同,但基本上的作业应该是不会改变的。企业车间的生产现场管理一般包括对物料、对生产设备和对生产员工的管理,虽然企业也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生产车间在物料的领取、堆放、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生产车间依据编排的物料需求计划向原料库下发物料领取单,库管员依据领料单配料发料,但在企业存在着生产车间工人在库管员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取料的情况,造成原料库账卡不符和生产车间物料管理的混乱。生产车间在进行物料的`管理时,标示不清,分区不明,摆放无序。

生产车间为了完成生产进度不得不加大对原料库的投料数量,某些车间曾经发生过过量或重复投料的现象,生产车间的呆废料与合格物料混在一起,没有及时清理,使得大量在制品囤积在生产车间。其次,生产设备和人员的管理制度不严格。企业生产属于工序接替的流水线生产,一旦某个环节的设备出了故障,正常的生产秩序就会被打破,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设备检查、保养、维修制度,确保生产的稳定性。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不善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采购,在库存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馈在以下几个层面:1.缺乏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企业采购部门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建立采购部门的标准化绩效考核体系,缺乏对采购员绩效的考核约束机制。在原料库库管员进行原料验收接收时,只要是采购员采购的原材料,不管是什么用途,也不管采购计划的数量,来多少就接收多少,采购员过量采购和结构性不合理采购的现象一直存在,且有日益加剧的可能性。

再者,由于企业采购部门缺少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采购员做好做坏一个样,容易挫伤采购员的积极性,采购员在日常的采购谈判和工作中,只关心采购物料的进价,对物料供货的准时性和质量把关不严;另一方面采购员与供应商之间容易相互勾结,滋生采购行为。2.采购批量的设置不合理在目前的公司采购管理过程中,供应商的开发、遴选和维护完全由采购部门负责,根据采购的不同种类又分别有不同的采购人员具体负责。由于采购员责任意识不强和害怕承担采购风险,采购员都没有很强烈的意愿去根据企业原料库和生产线的具体情况去推动供应商选择合适的采购批量和降低采购批量。再者,供应商一旦进入公司正式的供应商体系,再要求改变和调整采购批量显得十分苦难,供应商都要求额外的补偿。因此,在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前将采购批量设置显得尤为重要。3.库存管理缺乏秩序性企业的盘点的方式也没有对物料分类进行,大量的物料在盘点过程中经常发生“盘盈”或“盘亏”的现象,这样的方式不仅不利于物料的管理和库存准确信息的保持,而且还造成资源的浪费。企业对库存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对于重点物料也没有进行重点管理,是一种粗放的库存管理模式,必然造成效率低下和库存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并没有把库存信息当做一种企业资源进行管理,再加上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和原料库与采购部门的地域分离,造成物料企业信息不能及时反馈。

二、新常态下提升企业库存管理的路径设计

(一)引入供应商库存管理流程

由于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局限性,企业经常受到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制约。企业并没有与供应商达成深入的合作共识。在没有数据支持,没有指标引导的情况下,企业也并没有培养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的战略眼光。对于经销商而言,有着类似的情况。经销商受自身利益驱动,其销售策略和库存方案往往与企业预期不一致。企业尽管产品的保质期长,但是供应商的库存积压仍会对品牌造成不利的影响。供应商在对于自身库存的把握上也存在困难,企业对其支持和引导并不足。企业涉及产品种类多,应打破传统高安全库存的运行模式,与供应商建立补给策略及确定库存水平,使供应商长期辅助企业的库存管理,成为主动的推进方,可大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多元策略控制外购件采购成本

外购件是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层面,建议仓储部门明晰外购件种类,建立伙伴型供应商,确定供应商的权利及责任,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对货源进行补充,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同时,公司运营链高层管理者应将JIT模式贯彻至企业库存管理体系中。倒拉式管理模式中的JIT是一种以准求零库存来保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相互串联的一种模式。它的成功实施可以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成本、改进货物企业环节等三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这一管理模式目前在国外中小型企业中得到成功运行。因此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企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对库存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战略布局。

(三)强化内部审计,完善激励体制

新常态下,针对企业目前的货物库存管理现状,公司经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内部审计制度。公司高层领导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联系企业财务部门的财务报告结果来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含经营战略的执行进程、内部各个部门的协同程度等,同时针对于现在企业存在的保管、记账、等采用同一部门进行应给与彻底废除,建立不同部门的相互独立工作机制,从而提升企业在进行内部企业时的资产一致。此外,在薪酬方面,建立随岗位变动的薪酬模式,库存管理员工职业生涯通道中设置岗位薪酬福利指标,结合员工工作业绩对比分析,确定职位等级变化后的薪金水平。为鼓励不同级别的员工学习先进技术或管理知识,设定单独的知识激励体制;最后,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性人才,采用个性化薪酬的竞争方式,在普通正常薪酬的规划体系范畴内,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互结合的方案。

三、结束语

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中小型企业因管理理念、资金实力、管理团队或硬件设施的限制,库存管理往往存在目标不清晰,分工不明确以及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应实时引入供应商库存管理流程、建立多元策略控制采购成本,强化内部审计,才可以保障库存管理的高效运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丽惜.中小企业库存管理策略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9):73-74.

[2]肖霖,周春艳.浅析中小企业库存管理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4):63-65.

[3]杨月,宋明.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09):131-132.

[4]柳彩莲,陈思远.我国中小型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鄂州富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7).

[5]林勇.供应链库存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题纲

论物流配送下的零库存控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已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如何提高企业竞争的优势,除了采用新技术外,还应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建立新的物流控制体系,调整企业库存结构,采用网上购物,实施物流配送,减少企业内部库存量,逐步实现零库存或少库存,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物流配送;零库存;电子商务 全球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商业观念和贸易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由此引来了工业、农业、运输业、内贸、外贸等领域的信息化革命,同时加快了我国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结构调整或重组,组建新的竞争优势;而企业创建竞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转向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利润源泉”,采用网上交易,实现物流配送,降低了物流的整体成本,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一、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其中,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物流是指实体的流动过程;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信息流是指与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有关信息及提供给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各种信息。而物流是上述四种流中最特殊的一种流,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主要指运输、储存、加工、配货、送货等各种活动。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 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方式使消费者获得,如电子出版物、有价信息软件、信息咨询服务等。而对于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要经过运输、储存、加工、配货、送货等环节使消费者获得。如何使消费者准确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这就需要现代高效的物流配送。配送企业根据消费者网上订货要求,在物流基地即配送中心进行理货,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 物流配送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近几年来,配送业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在物资流通运动中施行配送,需要调整物流库存结构,就是以配送企业的库存取代分散于各家各户的库存,由配送组织统一安排运输活动,实现“运输专营”。从供求关系上看,就是要以社会供应系统取代企业内部供应系统。这样做不仅可以优化库存结构和运输结构,从而可以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减少因价格波动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各种流通要素相对集中,有益于开展规模经营活动;同时也便于合理安排各环节上的物流活动,使总体运动协调一致,最终会减少物流领域内的劳动消耗和费用支出。 二、零库存的概念 库存是物流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库存,就不会有商品流通。库存具有调节生产与消费的功能。但是,与从事其他物流活动一样,设置库存环节和开展库存活动,也必须占用和耗费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库存也会冲减流通利润或物流效益,尤其是重点商品。如果计划不周或措施不当,那么库存的副作用将会更大。如果库存占压的资金比较多,将有冲减利润的副作用,所以,库存趋于合理化,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而零库存则是实现重点商品库存合理化的一种重要标志。 零库存是指以仓库存储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存储数量为“零”,即不保持库存。它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实现零库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社会劳动占用量和提高物流运动的经济效益。它是在物流运动合理化的背景下提出并着手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物流运动合理化的角度来看,零库存概念应当包含这样两层意义:其一,库存对象物的数量趋于零或等于零,即几乎于无库存商品;其二,库存设施、设备的数量及库存劳动耗费同时趋于零或等于零即不存在着库存活动。后者实际上是社会库存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库存集中化的表现。它并不亚于通常意义上的仓库商品数量的合理减少。 零库存并不等于不要储备和没有储备。某些经营实体不单独设立仓库,但并不等于取消其他形式的储存。实际上,企业为了应付各种意外情况,如运输时间延误、到货不及时、生产和消费发生变化等,常常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从理论上讲,经营实体储存一定数量的产品,并由此形成“保险储备”也是一种合理的行动,它与实现零库存的愿望并不矛盾。 零库存是针对微观经济领域内经营实体的库存状况而言的一种库存变化趋势,它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全社会来看,不可能、也不应该实现“零库存”。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其他各种意外事件,为了调控生产和需求,通常国家都要以各种形式储备一些重要商品,如粮食、战略商品、抢险救灾物资等。因此,在微观领域内,一些经营实体可以进行“零库存”式的生产和进行无库存式的销售,但整个国家或社会不能没有库 存。 三、实现零库存的途径和方式 零库存是微观领域内企业库存状况的理论抽象,是在有保障供应的条件下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零库存现象是实行物流配送的必然结果。零库存是配送的伴随物,是一种全新库存状态和库存结构,需要建立起有较强供货能力的社会库存保障体系,去承担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个层次的供货任务,以保证经营实体生产正常运转。零库存的实现必须以强大的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在物流信息系统健全的情况下,实现零库存的途径和方式如下: 1.企业内部实行“看板供货”制度 “看板供货”就是在企业内部各工序之间、或者在建立供求关系的企业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由下一个环节根据自己的生产节奏逆方向向上一个环节提出供货要求,上一个环节则根据卡片上指定的供应数量、品种等即时组织送货。很明显,实行这样的供货办法,可以做到准时、同步向需求者供应货物。 2.推行配套生产和“分包销售”的经营制度采用配套生产和分包销售方式去从事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零库存。主导企业主要负责完成产品装配和市场开发等任务,协作企业承担零部件制造和供应任务,按照主导企业的生产速度和进度来安排和调整自己的生产活动,并且能在指定的时间内送货到位。由于供货有保障,因此,主导企业不再另设一级库存,从而使其库存呈现出零库存状态。 3.委托营业仓库存储和保管货物 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物流集团或集团公司,其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而是面向社会开展经营活动,为客户存储、保管货物而赚取一定的利润,以此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委托这样物流组织存储货物,把所有权属于用户的货物存放在专业化的仓库中,采用这种方式存放和储备货物,在一般情况下,用户(委托方)自己一般都不必再过多地储备商品,甚至不必再单独设立仓库从事货物的维护、保管等活动。这样,在一定范围内便可以实现零库存和进行无库存式生产。 4.以“多批次、少批量”的方式向用户配送货物 配送企业集中各个用户的需求,统筹安排凑整运输车辆送货活动,提高运输效率。做到增加送货的次数,大幅度地降低每个用户、每个批次的送货量。配送企业也可以直接将货物运送到车间和生产线从而呈现出零库存状态。 5.用集中库存和增强调节功能的办法,有保障地向用户配送货物 配送企业适当集中库存,增加库存丽品的品种和数量,以此形成强大的调节能力和服务功能。在形成这种优势的基础上,去开展配送活动,将会大大提高配送服务的保险系数,同时,也自然能打消用户的顾虑。在这种有保障的配送服务体系的支持下,用户的库存也会自然日趋弱化。 6.采用“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方式向用户供货 为了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配送企业常常以“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方式进行供货和送货。由于“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具有供货时间灵活、稳定,供货弹性系数大等特点,客观上能够紧密衔接供求及保障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用户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因其库存压力大大减轻,必然会自动缩减自己的库存,甚至取消自己的库存。 参考文献: [1] 叶杰刚.配送:运行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 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oo.

企业存货管理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导语:企业存货管理是将厂商的存货政策和价值链的存货政策进行作业化的综合过程。反应方法或称拉式存货方法,是利用顾客需求,通过配送渠道来拉动产品的配送。下面我带来了企业存货管理毕业论文提纲模板,希望有所帮助!

题目:企业存货管理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存货管理的概述

存货的概念及特点

存货的概念

存货的特点

存货管理的功能

是维持企业生产或销售的均衡需要

是考虑采购成本的需要

是为应付市场行情的变化

存货管理的模式

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3 企业存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企业存货管理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存货资产结构的分布

存货资产质量状况

企业存货管理方法、模式和制度的调查

存货管理存在的的问题

企业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传统存货管理思想的制约

国内生产过剩,消费不足

企业本身管理水平的制约

企业间缺乏信息共享的制约

4 影响存货管理的因素分析

市场风险对存货管理的影响

技术风险对存货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存货管理的`影响

企业管理水平对存货管理的影响

5 加强存货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建议和措施

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市场风险培训

发挥行业组织市场调节机制功能

建立存货管理市场风险预警系统

打造企业自主品牌产品

防范技术风险的建议和措施

加强市场情报信息的搜集工作

建立技术评价与风险防范制度

加强产品技术保护管理

提高存货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

存货预算的内部控制关键设计

存货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设计

存货保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设计

存货管理的绩效考评的关键设计

加强存货管理信息化的措施--ERP设计案例

企业基本介绍

企业信息化背景介绍

公司ERP系统存货管理业务及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公司ERP系统的评价

改进和完善公司ERP系统的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3000字

供应链管理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等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该拓展,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层涵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集成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的边缘性管理学科。 供应链管理中蕴含着有别于传统管理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哲理,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且,管理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1.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必须横向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去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同时给予顾客更多选择的目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纵向思维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纵向扩展;横向思维对应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横向联盟。该原理强调的是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来参与供应链的资源集成,在供应链中以其优势业务的完成来参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该原理是供应链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2.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的系统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一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其次,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上。供应链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这一目的也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共同目的。第三,体现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系统目的的实现,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均具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系统观念。第四,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体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新型供应链(有别于传统的局部供应链) 以及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五,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层次性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分别都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供应链系统的组成部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系统层次性的角度来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更大系统(企业群) 的管理模式。 3. 多赢互惠原理 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多赢互惠的思想。例如, 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再如,在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供需关系是以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是一种合作性的双赢关系。 4. 合作共享原理 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涵义, 一是合作, 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共享原理认为,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市场机会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先进技术的共享以及风险的共担。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5. 需求驱动原理 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 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 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 零部件) 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与传统的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动式运作模式以制造商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制造商,而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推动式运作模式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 6. 快速响应原理 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一切都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即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强调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思想。 7. 同步运作原理 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 ,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交货,都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不稳定或者运作的中断,导致供应链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能力下降,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节奏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8. 动态重构原理 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市场机遇、合作伙伴选择、核心资源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以及敏捷性等是供应链动态重构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将是供应链动态快速重构的核心内容。

库存管理硕士论文

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库存管理硕士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市场竞争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规则。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市场的瞬息万变,如何抓住客户的需求,如何快速调整企业的运营策略成了竞争利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库存管理已从简单的仓库收发存,发展到企业资源计划,扩展到供应链的上下游库存协同。鉴于此,本文基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企业库存管理的特点,展开现状分析,并提出改善现有问题的路径设计,这对于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推动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库存管理;现状;供应商

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球供应链一体化成了一种大趋势。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被上升到供应链的高度,企业对于资源的把握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而库存管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工作之一。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库存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现金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对于发展中企业来说,库存管理能折射出企业运作效率,是部门分工的重要参照。对于成熟的规模企业来说,库存管理也是企业必须严格把握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新常态下企业库存管理对于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推动意义。

一、新常态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

新时期下,尽管企业有一定ERP管理基础,但是由于定制化导致生产产品系列臃肿,目前国内企业管理人员也一直对库存管理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品缺乏计划及管理机制

车间是制造的基本场所,现场作业的内容因各家工厂的生产内容与设备状况的不同,但基本上的作业应该是不会改变的。企业车间的生产现场管理一般包括对物料、对生产设备和对生产员工的管理,虽然企业也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生产车间在物料的领取、堆放、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生产车间依据编排的物料需求计划向原料库下发物料领取单,库管员依据领料单配料发料,但在企业存在着生产车间工人在库管员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取料的情况,造成原料库账卡不符和生产车间物料管理的混乱。生产车间在进行物料的`管理时,标示不清,分区不明,摆放无序。

生产车间为了完成生产进度不得不加大对原料库的投料数量,某些车间曾经发生过过量或重复投料的现象,生产车间的呆废料与合格物料混在一起,没有及时清理,使得大量在制品囤积在生产车间。其次,生产设备和人员的管理制度不严格。企业生产属于工序接替的流水线生产,一旦某个环节的设备出了故障,正常的生产秩序就会被打破,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设备检查、保养、维修制度,确保生产的稳定性。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不善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采购,在库存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馈在以下几个层面:1.缺乏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企业采购部门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建立采购部门的标准化绩效考核体系,缺乏对采购员绩效的考核约束机制。在原料库库管员进行原料验收接收时,只要是采购员采购的原材料,不管是什么用途,也不管采购计划的数量,来多少就接收多少,采购员过量采购和结构性不合理采购的现象一直存在,且有日益加剧的可能性。

再者,由于企业采购部门缺少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采购员做好做坏一个样,容易挫伤采购员的积极性,采购员在日常的采购谈判和工作中,只关心采购物料的进价,对物料供货的准时性和质量把关不严;另一方面采购员与供应商之间容易相互勾结,滋生采购行为。2.采购批量的设置不合理在目前的公司采购管理过程中,供应商的开发、遴选和维护完全由采购部门负责,根据采购的不同种类又分别有不同的采购人员具体负责。由于采购员责任意识不强和害怕承担采购风险,采购员都没有很强烈的意愿去根据企业原料库和生产线的具体情况去推动供应商选择合适的采购批量和降低采购批量。再者,供应商一旦进入公司正式的供应商体系,再要求改变和调整采购批量显得十分苦难,供应商都要求额外的补偿。因此,在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前将采购批量设置显得尤为重要。3.库存管理缺乏秩序性企业的盘点的方式也没有对物料分类进行,大量的物料在盘点过程中经常发生“盘盈”或“盘亏”的现象,这样的方式不仅不利于物料的管理和库存准确信息的保持,而且还造成资源的浪费。企业对库存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对于重点物料也没有进行重点管理,是一种粗放的库存管理模式,必然造成效率低下和库存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并没有把库存信息当做一种企业资源进行管理,再加上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和原料库与采购部门的地域分离,造成物料企业信息不能及时反馈。

二、新常态下提升企业库存管理的路径设计

(一)引入供应商库存管理流程

由于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局限性,企业经常受到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制约。企业并没有与供应商达成深入的合作共识。在没有数据支持,没有指标引导的情况下,企业也并没有培养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的战略眼光。对于经销商而言,有着类似的情况。经销商受自身利益驱动,其销售策略和库存方案往往与企业预期不一致。企业尽管产品的保质期长,但是供应商的库存积压仍会对品牌造成不利的影响。供应商在对于自身库存的把握上也存在困难,企业对其支持和引导并不足。企业涉及产品种类多,应打破传统高安全库存的运行模式,与供应商建立补给策略及确定库存水平,使供应商长期辅助企业的库存管理,成为主动的推进方,可大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多元策略控制外购件采购成本

外购件是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层面,建议仓储部门明晰外购件种类,建立伙伴型供应商,确定供应商的权利及责任,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对货源进行补充,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同时,公司运营链高层管理者应将JIT模式贯彻至企业库存管理体系中。倒拉式管理模式中的JIT是一种以准求零库存来保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相互串联的一种模式。它的成功实施可以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成本、改进货物企业环节等三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这一管理模式目前在国外中小型企业中得到成功运行。因此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企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对库存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战略布局。

(三)强化内部审计,完善激励体制

新常态下,针对企业目前的货物库存管理现状,公司经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内部审计制度。公司高层领导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联系企业财务部门的财务报告结果来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含经营战略的执行进程、内部各个部门的协同程度等,同时针对于现在企业存在的保管、记账、等采用同一部门进行应给与彻底废除,建立不同部门的相互独立工作机制,从而提升企业在进行内部企业时的资产一致。此外,在薪酬方面,建立随岗位变动的薪酬模式,库存管理员工职业生涯通道中设置岗位薪酬福利指标,结合员工工作业绩对比分析,确定职位等级变化后的薪金水平。为鼓励不同级别的员工学习先进技术或管理知识,设定单独的知识激励体制;最后,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性人才,采用个性化薪酬的竞争方式,在普通正常薪酬的规划体系范畴内,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互结合的方案。

三、结束语

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中小型企业因管理理念、资金实力、管理团队或硬件设施的限制,库存管理往往存在目标不清晰,分工不明确以及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应实时引入供应商库存管理流程、建立多元策略控制采购成本,强化内部审计,才可以保障库存管理的高效运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丽惜.中小企业库存管理策略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9):73-74.

[2]肖霖,周春艳.浅析中小企业库存管理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4):63-65.

[3]杨月,宋明.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09):131-132.

[4]柳彩莲,陈思远.我国中小型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鄂州富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7).

[5]林勇.供应链库存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论文范文

供应链管理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等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该拓展,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层涵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集成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的边缘性管理学科。 供应链管理中蕴含着有别于传统管理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哲理,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且,管理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1.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必须横向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去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同时给予顾客更多选择的目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纵向思维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纵向扩展;横向思维对应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横向联盟。该原理强调的是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来参与供应链的资源集成,在供应链中以其优势业务的完成来参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该原理是供应链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2.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的系统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一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其次,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上。供应链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这一目的也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共同目的。第三,体现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系统目的的实现,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均具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系统观念。第四,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体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新型供应链(有别于传统的局部供应链) 以及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五,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层次性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分别都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供应链系统的组成部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系统层次性的角度来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更大系统(企业群) 的管理模式。 3. 多赢互惠原理 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多赢互惠的思想。例如, 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再如,在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供需关系是以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是一种合作性的双赢关系。 4. 合作共享原理 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涵义, 一是合作, 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共享原理认为,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市场机会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先进技术的共享以及风险的共担。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5. 需求驱动原理 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 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 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 零部件) 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与传统的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动式运作模式以制造商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制造商,而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推动式运作模式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 6. 快速响应原理 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一切都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即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强调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思想。 7. 同步运作原理 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 ,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交货,都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不稳定或者运作的中断,导致供应链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能力下降,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节奏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8. 动态重构原理 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市场机遇、合作伙伴选择、核心资源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以及敏捷性等是供应链动态重构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将是供应链动态快速重构的核心内容。

库存管理硕士论文

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库存管理硕士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市场竞争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规则。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市场的瞬息万变,如何抓住客户的需求,如何快速调整企业的运营策略成了竞争利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库存管理已从简单的仓库收发存,发展到企业资源计划,扩展到供应链的上下游库存协同。鉴于此,本文基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企业库存管理的特点,展开现状分析,并提出改善现有问题的路径设计,这对于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推动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库存管理;现状;供应商

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球供应链一体化成了一种大趋势。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被上升到供应链的高度,企业对于资源的把握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而库存管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工作之一。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库存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现金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对于发展中企业来说,库存管理能折射出企业运作效率,是部门分工的重要参照。对于成熟的规模企业来说,库存管理也是企业必须严格把握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新常态下企业库存管理对于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推动意义。

一、新常态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

新时期下,尽管企业有一定ERP管理基础,但是由于定制化导致生产产品系列臃肿,目前国内企业管理人员也一直对库存管理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品缺乏计划及管理机制

车间是制造的基本场所,现场作业的内容因各家工厂的生产内容与设备状况的不同,但基本上的作业应该是不会改变的。企业车间的生产现场管理一般包括对物料、对生产设备和对生产员工的管理,虽然企业也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生产车间在物料的领取、堆放、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生产车间依据编排的物料需求计划向原料库下发物料领取单,库管员依据领料单配料发料,但在企业存在着生产车间工人在库管员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取料的情况,造成原料库账卡不符和生产车间物料管理的混乱。生产车间在进行物料的`管理时,标示不清,分区不明,摆放无序。

生产车间为了完成生产进度不得不加大对原料库的投料数量,某些车间曾经发生过过量或重复投料的现象,生产车间的呆废料与合格物料混在一起,没有及时清理,使得大量在制品囤积在生产车间。其次,生产设备和人员的管理制度不严格。企业生产属于工序接替的流水线生产,一旦某个环节的设备出了故障,正常的生产秩序就会被打破,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设备检查、保养、维修制度,确保生产的稳定性。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不善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采购,在库存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馈在以下几个层面:1.缺乏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企业采购部门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建立采购部门的标准化绩效考核体系,缺乏对采购员绩效的考核约束机制。在原料库库管员进行原料验收接收时,只要是采购员采购的原材料,不管是什么用途,也不管采购计划的数量,来多少就接收多少,采购员过量采购和结构性不合理采购的现象一直存在,且有日益加剧的可能性。

再者,由于企业采购部门缺少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采购员做好做坏一个样,容易挫伤采购员的积极性,采购员在日常的采购谈判和工作中,只关心采购物料的进价,对物料供货的准时性和质量把关不严;另一方面采购员与供应商之间容易相互勾结,滋生采购行为。2.采购批量的设置不合理在目前的公司采购管理过程中,供应商的开发、遴选和维护完全由采购部门负责,根据采购的不同种类又分别有不同的采购人员具体负责。由于采购员责任意识不强和害怕承担采购风险,采购员都没有很强烈的意愿去根据企业原料库和生产线的具体情况去推动供应商选择合适的采购批量和降低采购批量。再者,供应商一旦进入公司正式的供应商体系,再要求改变和调整采购批量显得十分苦难,供应商都要求额外的补偿。因此,在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前将采购批量设置显得尤为重要。3.库存管理缺乏秩序性企业的盘点的方式也没有对物料分类进行,大量的物料在盘点过程中经常发生“盘盈”或“盘亏”的现象,这样的方式不仅不利于物料的管理和库存准确信息的保持,而且还造成资源的浪费。企业对库存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对于重点物料也没有进行重点管理,是一种粗放的库存管理模式,必然造成效率低下和库存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并没有把库存信息当做一种企业资源进行管理,再加上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和原料库与采购部门的地域分离,造成物料企业信息不能及时反馈。

二、新常态下提升企业库存管理的路径设计

(一)引入供应商库存管理流程

由于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局限性,企业经常受到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制约。企业并没有与供应商达成深入的合作共识。在没有数据支持,没有指标引导的情况下,企业也并没有培养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的战略眼光。对于经销商而言,有着类似的情况。经销商受自身利益驱动,其销售策略和库存方案往往与企业预期不一致。企业尽管产品的保质期长,但是供应商的库存积压仍会对品牌造成不利的影响。供应商在对于自身库存的把握上也存在困难,企业对其支持和引导并不足。企业涉及产品种类多,应打破传统高安全库存的运行模式,与供应商建立补给策略及确定库存水平,使供应商长期辅助企业的库存管理,成为主动的推进方,可大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多元策略控制外购件采购成本

外购件是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层面,建议仓储部门明晰外购件种类,建立伙伴型供应商,确定供应商的权利及责任,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对货源进行补充,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同时,公司运营链高层管理者应将JIT模式贯彻至企业库存管理体系中。倒拉式管理模式中的JIT是一种以准求零库存来保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相互串联的一种模式。它的成功实施可以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成本、改进货物企业环节等三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这一管理模式目前在国外中小型企业中得到成功运行。因此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企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对库存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战略布局。

(三)强化内部审计,完善激励体制

新常态下,针对企业目前的货物库存管理现状,公司经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内部审计制度。公司高层领导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联系企业财务部门的财务报告结果来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含经营战略的执行进程、内部各个部门的协同程度等,同时针对于现在企业存在的保管、记账、等采用同一部门进行应给与彻底废除,建立不同部门的相互独立工作机制,从而提升企业在进行内部企业时的资产一致。此外,在薪酬方面,建立随岗位变动的薪酬模式,库存管理员工职业生涯通道中设置岗位薪酬福利指标,结合员工工作业绩对比分析,确定职位等级变化后的薪金水平。为鼓励不同级别的员工学习先进技术或管理知识,设定单独的知识激励体制;最后,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性人才,采用个性化薪酬的竞争方式,在普通正常薪酬的规划体系范畴内,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互结合的方案。

三、结束语

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中小型企业因管理理念、资金实力、管理团队或硬件设施的限制,库存管理往往存在目标不清晰,分工不明确以及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应实时引入供应商库存管理流程、建立多元策略控制采购成本,强化内部审计,才可以保障库存管理的高效运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丽惜.中小企业库存管理策略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9):73-74.

[2]肖霖,周春艳.浅析中小企业库存管理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4):63-65.

[3]杨月,宋明.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09):131-132.

[4]柳彩莲,陈思远.我国中小型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鄂州富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7).

[5]林勇.供应链库存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论文

在供应链上,从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到零售商,每个环节都存在库存。从库存的功能可知,库存是用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如需求变化、定货提前期、货物运输情况,生产时间等,为了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库存。库存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库存经常处于合理水平,防止超储积压或不足,满足生产与销售的需要,减少资金占用,使库存总成本最低,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牛鞭效应———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新问题 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商品的顾客需求较稳定,变动不大,但是上游供应商往往比下游供应商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这种现象是由宝洁公司在调查其产品“尿不湿”的定货情况时发现的。该产品的零售数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分销商向宝洁公司定货时,其定单的波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宝洁公司向其供应商定货时,定单的变化量更大了。这种越往供应链上游走,需求波动程度越大的现象,称为“牛鞭效应”(the Bullwhip Effect)。 一般情况下,零售商按照自己对顾客需求的预测向批发商订货,由于存在订货提前期,零售商在考虑平均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安全库存,这样使得零售商定单的变动性比顾客需求的变动性要大。批发商接到零售商定单再向制造商订货,如果批发商不能获知顾客需求的实际数据,它只能利用零售商已发出的订单进行预测,这样批发商在零售商平均订货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风险库存,由于零售商定单的变动明显大于顾客需求变动,为了满足与零售商同样的服务水平,批发商被迫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安全库存。以此类推,到制造商或供应商处波动幅度就越来越大。虽然最终产品的顾客需求较稳定,但是,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供应商的定购量变动性却越来越大,造成过大的库存,增加了供应链的库存成本、使供应与需求很难匹配,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降低库存的目标。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的特点,采用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采用创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办法才能解决。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措施来减少牛鞭效应: ( 1)实现信息共享。由于牛鞭效应主要是供应链各阶段按定单而不是按顾客需求进行预测造成的,而供应链的唯一需求是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如果零售商与其他供应链成员共享POS数据,就能使各成员对实际顾客要求的变化做出响应。因此,在供应链上实行销售时点数据 (POS)信息共享,使供应链每个阶段都能按照顾客要求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从而减少需求预测变动性,减少牛鞭效应。同时,实行共同预测和共同计划,保证供应链各阶段的协调;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设计零售商的库存补充控制策略,由于零售商与最终顾客的购买有关,关键在于补充零售商的库存,常用VMI策略和连续补充策略。 ( 2)改善操作作业。改善操作作业,缩短提前期和减少定购批量来减少牛鞭效应。通过实行牛模和其他先进的通信技术缩短定单处理和信息传输的信息提前期,通过直接转运缩短运输提前期,通过柔性制造缩短制造提前期,通过实行事先送货预告 (Advance shipment notice缩写ASN)缩短定货提前期。提前期缩短了,需求的变动性相对减少了。要减少定购批量就要减少与固定定购费用有关的运输、定购、验收的费用,利用电子定货系统 (CAD) 和EDI减少定购费用,定购批量减少可以降低供应链上相邻两阶段积累起来的变动量,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 3)稳定价格。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鼓励零售商进行小批量定购并减少提前购买行为以减少牛鞭效应。如,把基于批量的折扣策略改为基于总量的折扣策略,即在一特定时期内 (如一年内 ),按总的采购量来制定折扣政策,它可以使得每次的批量减少;实行天天平价政策和限制促销时采购量等方法,使价格稳定,减少预先购买行动,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 4)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信任。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相互信任,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上的每个阶段供应与需求都能很好地匹配,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供应商如果信任零售商的定单和预测信息,他就可以省去预测环节,类似地,如果零售商信任供应商的质量和配送,他就可以减少收货物时的计数和检查环节。一般来说,供应链上各阶段的信任和良好关系可以减少重复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导致减少牛鞭效应。Wal-Mart和P&G的战略伙伴关系使双方都获得良好的效益并减少了牛鞭效应。 二、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的方法 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当系统没有协调时,供应链各成员自身优化而行动,结果只是局部最优,这导致重复建立库存,无法达到供应链整体的最优。为了实现全局最优,供应链成员应该认识到什么是对整个系统最优,为协调供应链各成员的行为,必须获得信息,而获得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这种双赢的伙伴关系,为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提供了突破传统的管理方法。下面介绍三种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 1.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有时也称为“供应商补充库存系统”,是指供应商在用户的允许下,管理用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一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权由供应商把握,但是,在店铺的空间安排,商品货架布置等店铺空间管理决策方面仍然由零售商主导。VMI是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库存是由库存拥有者管理”的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降低成本,还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双赢。VMI的特点是: 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点数据并使用该数据来协调其生产、库存活动与及零售商的实际销售活动; 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伤或损坏负责。实施VMI有很多优点。首先,供应商拥有库,对于零售商来说,可以省去多余的定货部门,使人工任务自动化,可以从过程中去除不必要的控制步骤,使库存成本更低,服务水平更高其次,供应商拥有库存,供应商会对库存考虑更多,并尽可能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通过协调对多个零售生产与配送,进一步降低总成本。 第三,供应商能按照销售时点的数据,对需求做出预测,能更准确地确定客货批量,减少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安全库存量,命名存储与供货成本更小,同时,供应商能更快响应用户需求,提高服务水平,使得用户的库存水平也降低。此外,实施VMI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任问题。这种合作需要一定的信任,否则就会失败。零售商要信任供应商,不要干预供应商对发货的监控,供应商也要多做工作,使零售商相信他们不仅能管好自己的库存,也能管好零售商的库存。只有相互信任,通过交流和合作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 (2)技术问题。只有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保证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这些技术往往价格昂贵,利用 牛模杉 术将销售点信息和配送信息分别传输给供应商和零售商,利用条码技术和扫描技术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且库存与产品的控制和计划系统都必须是在线的,准确的。 (3)存货所有权问题。确定由谁来进行补充库存的决策以前,零售商收到货物时,所有权也同时转移了,现在变为寄售关系,供应商拥有库存直到货物被售出。同时,由于供应商管理责任增大,成本增加了,双方要对条款进行洽谈,使零售商与供应商共享系统整体库存下降。 (4)资金支付问题。过去,零售商通常在收到货物一至三个月以后才支付货款,现在可能不得不在货物售出后就要支付货款,付款期限缩短了,零售商要适应这种变化。 2 .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是建立在经销商一体化基础之上的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与VMI不同,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供需双方能相互协调,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桥梁和纽带。 传统的经销方法是,每个经销商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直接向制造商定货,由于存在提前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产品才能送到经销商手中,而顾客不愿意等这么久,因此,各个经销商不得不以库存来应付,同时,制造商为了缩短提前期也不得不保存库存来尽快满足客户要求。无论是经销商还是制造商,对于一个突然到来的订单只有通过增加库存和人员来满足客户需求。但是,由于有些产品的配件价格昂贵,费用较大,库存过多,会使经销商负担不起,同时,对制造商也是不经济的,所以,不能通过增加库存的方法来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解决办法。现在,借助现代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建立经销商一体化的战略联盟,把各个经销商的库存联合在一起,实现联合库存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库存管理是由制造商安装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把各个经销商的库存通过该系统连接起来,每个经销商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其他经销商的库存,寻找配件并进行交换,同时,经销商们在制造商的协调下达成协议,承诺在一定条件下交换配件并支付一定报酬,这样,就可以使每个经销商的库存降低,服务水平提高。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有很多优点,对于经销商来说,可以建立覆盖整个经销网络的库存池,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更有效快速地运输配件,减少了因缺货而使经销商失去销售机会的情况,提高了服务水平;对于制造商来说,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对客户要求做更快的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专家曾说过:“经销商创造了一家公司的形象,绝不仅仅是站在产品背后的公司,而是在世界各地都与其产品同在的公司。”实施联合库存管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供需协调的管理机制。制造商要担负起责任,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担保,使经销商相信承诺,协调其经销商的工作 (有时可能是相互竞争的经销商 ),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和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在各个经销商之间创造风险共担和资源共享的机会。 (2)建立信息共享与沟通的系统。利用EDI和POS系统,条码和扫描技术以及Internet的优势,在供需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系统,使各经销商协调一致,快速响应用户要求。 (3)经销商之间要建立相互信息。有的经销商会怀疑参加这样一个系统是否值得,尤其是当他的库存比别人多的时候,同时,参与进来的经销商要依*其他经销商来帮助他们提供良好的顾客服务,这时,制造商就要大力支持,要多做工作,使经销商之间建立信任,使不同的经销商能够发挥不同领域的技能,实现联合库存管理的目标。 3.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管理库存 由于资源的限制,没有哪一个公司可以自给自足,成为一个业务上面面俱到的专家。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可以为其提供高效率的库存管理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得供应链上的供应方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不必建造新的仓储设施或长期租货而花费过多资金,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供超过雇主公司更加多样化的顾客服务,改善服务质量。第三方物流战略,对制造商来说是利用外部资源,变物流的固定费用为变动费用,并可以得到物流专家的经验与物流技术的新成果,接受高质量的物流专业化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满意的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起到了连接供应与用户之间桥梁纽带作用,使供需双方都消除了各自的库存,提高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实行第三方物流要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它是一种长期的合作联盟,双方要记住,这是一个互利互惠,风险共担、回报共享的第三方联盟。 总之,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新特点,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只有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以获得关系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水平、定单、生产和交货情况的准确信息,使得生产按顾客的实际需求进行,从而减少供应链中需求的变动性,才能有助于供应方做出更准确的预测,提供更好的服务,牛鞭效应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库存管理,采纳具有创新思想的管理方法 (如VMI等 ),克服传统库存管理的局限性,不仅能降低本企业的库存水平,还能降低其他合作伙伴的库存水平,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低,物流成本最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等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该拓展,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层涵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集成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的边缘性管理学科。 供应链管理中蕴含着有别于传统管理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哲理,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且,管理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1.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必须横向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去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同时给予顾客更多选择的目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纵向思维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纵向扩展;横向思维对应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横向联盟。该原理强调的是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来参与供应链的资源集成,在供应链中以其优势业务的完成来参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该原理是供应链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2.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的系统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一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其次,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上。供应链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这一目的也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共同目的。第三,体现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系统目的的实现,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均具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系统观念。第四,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体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新型供应链(有别于传统的局部供应链) 以及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五,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层次性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分别都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供应链系统的组成部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系统层次性的角度来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更大系统(企业群) 的管理模式。 3. 多赢互惠原理 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多赢互惠的思想。例如, 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再如,在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供需关系是以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是一种合作性的双赢关系。 4. 合作共享原理 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涵义, 一是合作, 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共享原理认为,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市场机会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先进技术的共享以及风险的共担。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5. 需求驱动原理 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 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 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 零部件) 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与传统的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动式运作模式以制造商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制造商,而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推动式运作模式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 6. 快速响应原理 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一切都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即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强调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思想。 7. 同步运作原理 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 ,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交货,都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不稳定或者运作的中断,导致供应链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能力下降,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节奏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8. 动态重构原理 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市场机遇、合作伙伴选择、核心资源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以及敏捷性等是供应链动态重构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将是供应链动态快速重构的核心内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