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与曲径通幽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1 11:33:04

与曲径通幽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第二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钗头凤” 两人的和诗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其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葫芦池,陆唐二人在此处相见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它提醒着人们:好好珍惜你拥有的那份感情,不要轻易道别离,酿成无奈终身悔。------------------------------------------建议楼主好好看看这篇,很感人的。

你可以找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因为这词就是他写给唐婉的,而唐婉在临死前也些了首《钗头凤》。

曲径通幽处,山深不迷踪     ——杜威《经验与自然》阅读随感 那种通过人类与自然的联结应当作为目的而得到促进的东西必须在人本身中发现。                                                                                                         ——康德《判断力批判》 为了进一步理解杜威的教育哲学,并借此反思自己的教育思考,我在这十多天重点阅读了杜威的《经验与自然》。这本书是让杜威走上“实验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道路,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未能得到完满的解决,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他《确定性的寻求》与《艺术即经验》等著作的出发点。所以,我感觉自己阅读此书,是始于疑惑而终于困惑的——既被整片思想的林海所慑服,又沉迷于林中小路上观赏几树繁华,拾掇珍奇或枯枝,未能登岭观赏,只一番“山阴道上行”的感觉。杜威尝试使用“非哲学的表达”来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自然不能像黑格尔那样有结构地建筑的大厦,那么,如何运用现成的、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杜威是伟大的教育家,所以他的语言中充满着教化的意味,同时又有不少启发性的名句,理解他的“经验”,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浅层的“经验”开始,然后走向“科学”,最终登上“艺术”。他说:“艺术既代表经验的最高峰,也代表自然界的顶点。”当然,在他看来,科学的探讨乃是一种艺术,以纯粹的心灵享受作为终极目的的。整本书读下来,我未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来给“经验下定义”,因为他已经将“经验”散入“手段”、“知识”、“沟通”、“意义”、“心灵”、“主观”、“观念”、“意识”等概念中。而“自然”的概念,不是我们“热爱大自然”中的“自然”,而类似于并且区别于中国的“天道”。《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天道”是在人与自然更为密切关联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故而未能脱离原始的神秘主义色彩,“天道”只是一个浑然的对象,是解释时序与伦理的终极。而杜威的“自然”,虽然同样意味着“自然的发生性、规范性,乃至目的性”,但更强调在人的理解与实践中的实现,它对人产生意义,又制约着人的思维和行动。因此,杜威说“实践”是“达到自然,揭露自然秘密的(唯一)一种方法”,“自然因经验而得以深化、丰富化”,它“指导经验”,使“经验”在理性上深入到纯粹,在判断上扩展到推论,他对人的历史和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 杜威在本书中批判性地思考各种哲学在探究“自然本性”与“人类本性”方面上的合理性,从批判中建立自己的体系,在思考经验与自然的关系上,他用“沟通”与“意义”来实现。他说:“因为在感触中,一个性质不仅仅是交相作用的一个突然的、分隔的、独特的界限,而且成为一个性质了。”这听起来似乎与王阳明“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一个意思,但王阳明强调的“心外无物”恰恰是杜威极力批判的唯心主义。细看杜威“沟通”与“意义”的界定,他说:“沟通既具有圆满终结的性质,也具有工具的作用,它是建立合作、统治和秩序的一个手段。”他还说:“意义,在言语中作为意蕴而被固定下来以后,就可以在想象中被管理着、操纵者、实验着。”杜威与王阳明式的“静观自得”的“圆满”与“和谐”不同,他更倾向于将“语言”理解为“程序化理解自然世界”的工具,借助语言逻辑地认识自然,在与自然的沟通中调动人的意志与创造力,去挑战不确定的变易。他举了一例来说明人的这种主动性,他说一个孩子去试探火堆,虽然害怕被烧伤,却仍能借助木棍等工具去探究火堆。在原始的动作中,人的本性包含着认识世界的欲望,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经验一直发生着作用。数理科学家、哲学家去确定世界,人类一次又一次意图走进绝对必然的终结,却不得不投入变动不居的动荡之中,总是“意外地闯入未知领域”。 据此可知,杜威的目的不是用哲学去“创造一个‘实在’世界”,或者“发掘常识和科学家所看不见的‘实有’”,而是“把自然产生的经验功能所具有的好加以明确,发挥和推广”。那么,哲学家是不是自然的“立法者”呢?中国的圣人常以“立法者”自居,虽说“道法自然”,却有掌握着“天道”秘密的神圣感,并以此教化民众的道统。《周易·系辞上》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在这里,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宣言与其说是某种使命感,不如说是掌握控制之术的野心。杜威和儒家文化在承认自然本在法则上是一致的,但杜威却不以秩序建立者自居,他认为“哲学起源于整个人类的情境”。所以,他的“经验”是落实在整个人类的“自发性”上的,它不是某些知识掌握者所独有的,虽然他认识到哲学家的使命,但他强调哲学家关键是要“觉察到经验所具有的意义的丰富……意识到那种阻止他去分享它们的限制,他就愈会觉察到它们的那种偶然和随意分布的情况”,“哲学实质上就是批评”。 批评是需要尺度的,康德的“人是目的”在这里仍然合用,杜威把“道德中的良心、美术中的欣赏和信仰中的信念”作为“批评的判断”。那么,哲学能否作为动荡与偶然存在的绝对标准呢?概括的理智、永久的真实是否存在呢?因果律已经受到挑战,“这个经验事物的世界,包括着不安定的、不可预料的、无法控制的和有危险性的东西”,人们对知识与美德的信仰一去不返,此时,哲学需要找到新的工具去应对。托马斯·亚历山大说:“杜威在寻求存在的普遍特性与真正意义时提供了一种工具,凭此工具,他可以对经验进行丰富、多元、动态的阐释,也使自身永远存在。它们提示了经验的情境性以及调节的手段,借此手段经验被保留在了反思视野中。”简单来说,杜威用“情境”、“连续性”和“反省”来解释这个烦恼的世界。他说:“从经验上讲,一切的反省都是从疑难的和混乱的情境出发的,它的目的是要求清晰明确……思维乃是在同一个被经验的事物世界之内在时间上不断进行重新组织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可见,人是“有欲望的刻苦奋斗的、有思维的、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总在动荡中努力追求圆满,在经验中期许自由。 人类属于自然,人类的知识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变化是“向着成为它们自己的圆满和完善状态的对象的内在运动,因而这些对象乃是知识的真正对象”。那么,人类认识的历史,就是自然自我完善的历史,人类在历史的连续中所作出的劳动,就是为了把“一个偶然的结尾转变成为一个对于目的的满足,也使得劳动具有了一种后果和圆满所具有的直接性质”。说到这里,杜威一下子就露出了教育家的本色。认识如何可能与思想如何传递、美德如何养成是教育的三大问题。他解释了知识产生的原因和累积发展的秘密,他思考了习俗的功用与限制,他为“有限的心灵”寻找解释无知、怀疑、错误以及推论和探究的工具。他将“思想”、“理性”、“智慧”放到“存在”上进行确定,认为它们是“活动的意向,是那种预见存在事情的后果并把预见的东西作为管理事情的手段和方法的行为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教育强调真正的对话,因此教学双方就有了进入“情境”的必要性,而要进入“情境”,就必须历史地思考各种命题,在连续中产生理解、领悟,进而形成理智上的熟练,难怪乎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与《经验与教育》中反复强调“学校情境与思维的训练”,认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的经验,他才能掌握这些符号的意义”,要求教育者要“供给可以引起探究、暗示、推理和验证等的真实情境。” 作为“自然”用于“揭示自己”的“经验”,在人间的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杜威在本书第五、六、七、八章中分别用“意义”、“心灵”、“身心”、“意识”等概念交错地阐述了经验的过程。 人类发展史上,语言的诞生可以说是“天雨粟,鬼神哭”的,因为语言与教育,人成为了人,人对意义的追寻也有了确定性。杜威说:“语言中的声音、姿势、或书面记号作为特殊的存在……词因为获得意义而被稳定下来……因为沟通可以对整个社会所珍贵的对象和艺术进行分享,由于这样的分享,意义被充实了,加深了和巩固了。”由此可知,意义是因为语言的产生而被确定下来的,经验的表现之一就是语言的发展。 人作为自然一部分,人的心灵可以映照自然,但人生长在习俗之中,“习俗成了法则,成为情绪、信仰、意见、思想乃至事情的主宰”。获得思想的自由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被“习俗”主宰了自己,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我们对摆脱外在于自己的权力,不断获得更大的自由而欣喜若狂,却对内在的束缚、强迫和恐惧置若罔闻。这时候,经验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人具有从现有秩序标准中释放出来的思考的自由,自我的心灵为人类提供了这样的能力,它“经常地和普遍地以它的动作呈现在一切情境之中”,它外显为“特有的怀疑、探究、悬念、提出和发展暂时的假设,尝试或从事于实验”的能力。 人的本性表现在其生命的感知能力上,这是经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命。斯宾塞说:“生命和心灵,一个内在的秩序和一个外在的秩序是两相符合的。”“身心”的“身”作为自然的其余部分,将各种因素保留并积累下来,“身心”的“心”是“身与环境相互产生情境所创造的意义”。伟大的人,伟大的心灵,是因为突出了他具备“敏感的、丰富的和和谐的参与一切生活情境的性质”,他能给予事物以生命,所以他因为获得意义而通过艺术的形式在时间的流逝中留存下来。 “意识”或者说“反省”,是经验的高级形式,它是“具有语言的动物中系指对于意义的觉察或知觉而言的,从实际事情中认知”的过程。人只有具备“意识”到各种“意义”的能力,才能真正与动物区分开来,这种对一连串强度不同的闪光捕捉到整个生命体系中去考察的能力,就是观念的产生过程,就是创造的能力,其最高形式就是艺术,就是经验的终极。当然,这种能力是在“艰苦练习的学校中经过长期的锻炼之后才能获得的”,有了这种能力,人才能在时间的连续中由果溯因,并由此及彼,由现在预测未来,一句熟练的习俗和技巧表达对于意义的追求,获得新的启示并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这种旁逸的东西最终又符合有机体本身的要求,整体开创一种新的习惯和认知,像观察名家作品,乍看突兀,细究合理,回味无穷。 艺术追求自然的完满,但总在不完备、不确定中挣扎着、奋斗着,当他获得暂时的和谐与欢愉时,它便在连续的实践中找到了存在,所以说,艺术是“在激动中的宁静”,“一个真正的美感对象并不是完全圆满终结的,而是还能够产生后果的”。当然,艺术的包含着科学、思维以及人类用于纪念某个终结的情境的作品。托马斯·亚历山大据此总结道:杜威根据精神性、普遍性的程度给艺术划分等级——“实践的”艺术在最底端,如建筑;然后上升到“物质的”艺术,如雕塑、绘画;再之后是“动态的”艺术,如音乐;最后是地位最高的文学,因为在文学中,意义完全统治感知。 杜威在这本书中构筑了一个神秘的花园,花园中有高树繁花,也有丰茂灌木,但总体是葱翠芳草,看似平常却焕发着生命力。在这里,“意识并不是实有的一个独立的境界,而是自然界达到了最自由和最主动的境界是,存在所具有的明显的性质”。 作为非哲学专业的阅读者,自感未能进入杜威的情境去和他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有艰辛也偶有灵光闪现的喜悦,小文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收获,更不敢妄评其中的矛盾与精彩处,若要问我阅读的感受,可用陶弘景的小诗来作回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 景祥于2019年6月23日。

与幽幽槐花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每年的4、5月份,家乡的槐花就开了。

家乡的槐花树并不多,但当它开花时,它的清香能飘到几里外。小时候,每次下午一放学,我和弟弟就立马扔下书包,拿着塑料袋和绑着长棍的镰刀去钩槐花。钩槐花是一门学问。首先要挑嫩的钩,特别是那些正冒着花骨朵的最甜,而完全开了的槐花已经不甜了。槐花的树枝比较有韧性,镰刀要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把它钩断。钩了一大塑料袋的槐花回家后,我和弟弟把花瓣撸下来,放在水里洗干净,然后剩下的就交给妈妈了。晚饭,虽然没有菜,但一大锅的槐花汤一会儿就被我们一家人喝完。

槐花树枝还是一种中药。小时候,有一次爸爸在玉米地里砍秸秆,一不小心就砍到了自己的脚趾头。当时没钱去医院,奶奶就从屋后的槐花树上钩了几条嫩枝,再放些姜,熬了一大碗汤给爸爸喝。连续喝了几天后,爸爸的脚趾头果真好了。

槐花树满身是宝。老的槐花树枝上长满了刺,所以可以用来当篱笆围在菜地边,这样就可以防止鸡偷吃菜叶了。

来到长沙后,我竟从没有见到一棵槐花树,上网一查,才知道槐花只在北方才有。自从上高中后,因为一直不在老家住,我再也没有吃过槐花。要么是花开了但我没放假,要么是放假了但花已经败了。周末外出,我逛遍各大超市,却都没有卖槐花的,多少有些失望。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喝一碗故乡的槐花汤。

清茶品人生,余韵更浓;与歌忆往事,此情难消。只记那时槐花香。——题记

门前有棵槐树,自小便在这里玩耍。莫管忧愁、甜蜜、幸福或痛苦,这里永远是快乐,总有幽香余心底。

槐花伴着春雨挂满枝头,烟雨中,槐花枝随风飘摆,摇曳着快乐。一旁的土坯墙湿漉漉的,点点落花被风吹散,飘转墙头。时时惹得蜂蝶萦绕,别有一般滋味。洋溢在心底的是安恬的快乐,久久萦系。

我是个厌倦滋闹的人,因此,当别人飞蹿于大街小巷时,我便倚枝而立,双臂相托,任满天槐花飘转,让其香时时升腾于身旁,此时便闭眼回味,久久难消。

晚春花落,无奈时光飞逝,只得在叹惋之中将其葬于树下,也算是“归根回巢”了。可难忘那一缕幽香依然存在,只是久久萦系心中了。

后来,土坯墙换做了砖瓦墙,春雨依旧迷蒙,槐花依旧如期来会,可不知何故,那一缕幽香似是淡了。晚春花照落,可我已无暇葬花,只是匆匆一叹,便送去了它,心中只剩一丝幽香残存了。

如今寄居学校。其实这里也有槐树,并且一排排、一列列,数量不少。春雨如期而至,可花儿未开。原来这里的槐树是不开花的啊!心中不免失落,微风拂过,只是满树的叶子唰唰作响,那一缕幽香就更不用说了。晚春只剩风掠树梢。

倚身枝上,只记那时槐花香……

这个季节,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美妙绝伦。伴随着它的芳香,我们学校的田径运动会拉开了序幕。——题记

这是我在小学学习生涯中最后一次运动会,对我来说极为重要,我也有幸成为了这次运动会的护旗手。

早上,我早早来到了学校,穿上正装,带好蓓蕾帽和红领巾,往那一站,整个人都显得格外有精神。八点多钟,运动会就开始了。我和其他三位护旗的同学走在最前面,此时此刻,我心中充满了说不出来的感受。等一切工作都做好了之后,运动会正式开始。坐到班级的位置上,问到了那股熟悉的芳香—槐花!在绿色的海洋中,点点白色若隐若现,就像繁星点缀着夜空,十分美丽。

由于是田径运动会,只有跳高和一些跑步的项目,所以有一些同学没有参加比率,而我当然要为班级出力。第一个项目是一百米,我是其中的以为参赛选手。当轮到我们这组跑的时候,我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枪声一响,我就跑了出去,可最后我是这组的最后一名,女子组总排名第六名。我知道,我还要多加强体育锻炼,步子迈得足够大,速度却提不上来,所以跑得不快。

又过了大约两个小时,我人生中小学的最后一场运动会就彻底结束了,它会是我最珍贵的回忆。槐花,是否也能像这样给我留下这样的烙印?

傍晚,漫步于长满花花草草的校园。余晖轻柔渲染涂抹花草、树木、湖水,点点暖意渐渐溢出……

不经意地一呼吸,一股清甜的香味飘进我的鼻孔,咦,怎么那么熟悉,还带一点点亲切的味道……啊,是槐花!我心中顿生出十分欣喜,伴着清香,沿着小路,在校园东面的小山坡上发现了一株株疏密有间的槐树。

这些槐树古老而高大,枝上挤着一簇簇、一团若白如雪的槐树。不时有槐树叶高高落下,在空中漫舞,仿佛是一群银白轻盈的蝴蝶在尽情欢心,那么清新、柔和、可爱。这是一场纯美的槐花雨,一场动人的视觉盛宴。

无来由我想起家乡的槐花。

姥姥家的门前有一棵极其古老的槐树,深浅不一,长短各异的沟壑印在树干上。一到五月,长长的槐花便悠悠挂在枝丫上,像是一串串轻盈的风铃,使我一直陶醉其中。那时,我会拾起落下的一团团槐花,轻轻吹落上面的尘埃,将它们放入口中慢慢地品尝,清甜的味道使我十分喜爱。我还会再拾些槐花分给姥姥姥爷吃,我们三人吃的满脸是陶醉的神情。有时,我爱放一簇簇槐花在枕头边,床上满是清甜、幽幽的香味,晚上我会在这醉人的香气中渐渐进入甜蜜的梦乡。

啊,家乡的槐花让我无比怀念!

啊,那清甜醉人的槐花香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弥散心间,挥之不去。

家乡的槐香,校园的槐香,我更留恋、喜爱那带些淡淡乡愁的家乡槐香。家乡的槐香无可替代。

槐花又飘香,只是,这是家乡的槐香吗?

一进姥姥的村子,就闻到一股清香,远远望去,三三两两高大的树上开满白色的`花,妈妈告诉我,那就是槐树。我迫不及待地挎起小篮儿,跟着外公去摘槐花。只见外公拿起拴上镰刀的竹竿,在槐树下钩了几下,带着树叶的槐花纷纷飘落,妈妈和我连忙把一串串槐花从密密麻麻的绿叶中摘下。啊,白花花、嫩生生的槐花,还散发着甜丝丝的清香气息,不要说吃,单是闻一闻,就够享受的了。

不一会儿,满满一篮子槐花提回了家。姥姥笑眯眯地说:“小馋猫,今天姥姥要做一桌槐花宴,包你解馋!”

姥姥熟练地把槐花洗干净,再分成好多份。姥姥忙个不停,每一份槐花很快都各就各位,有的被撒上调料,拌上面粉,放进蒸锅;有的被和成了面饼,在油锅里煎;还有的被放在开水里滚了一下又捞出待用……我看得眼花缭乱,鼻孔里满是槐花的奇香。

开饭了,桌上的菜全是槐花做的:金黄的槐花饼子格外诱人,白生生的蒸槐花飘着香甜的味道,清淡雅致的凉拌槐花让人食欲大振,热腾腾的槐花汤更是令人垂涎……大家围坐在桌前,任凭那缕缕香气传遍全身每个细胞……

清晨,刚刚醒来,就嗅到丝丝香甜的气息。我闭着眼睛,贪婪的嗅了又嗅,这馥郁芬芳的香气直沁心脾。我不禁笑了,-----满树的槐花又开了。

不知是不是年龄越大,就越容易怀旧。近几年,我常常在回忆中徘徊,感怀。不知是对时光逝去的无能为力,还是对青春一去不复返的伤悲。

几回回梦里回到从前,儿时伙伴的音容已经模糊,门前那几颗大槐树繁茂的样子却历历在目。

每年一到这个时候,伙伴们便三五成群,相约来到槐树下。有的用带钩的杆子,有些灵活的干脆爬到了树上。一会功夫,一枝又一枝开满白花的槐枝就扔到我们脚下。等在下面的伙伴每人拖起一枝,灵活的小手迅速地把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撸在篮子里-----等会给妈妈拿回家,中午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槐花饼了!

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每年槐花开的时候,我也会用槐花给孩子做各种吃的。然而,现在的孩子不知怎的,我满心欢喜作出的槐花饼槐花饭却不招孩子待见,尝上几口就不吃了,说不好吃呢

我好失望。我们小时候吃的多香甜啊。

其实,也怪不得孩子。现在的孩子零食不断,花样层出不穷,他们哪里还会留恋这朴素的农家饭。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传统的农家饭才是最最养人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比他们津津乐道的那些零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呢,许多城里人想吃也吃不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怀恋的也许并不是那一块槐花饼,一碗榆钱饭,我们念念不忘的,是我们一去不回的年少时光啊。

作者: 阿巧||责编:一默 春末夏初,许多花灿烂过后大都凋零了,草木变绿,颜色深浅不一,却油光发亮,生命力十足。而槐花却在这个时节开放了,空气中溢满了浓郁的槐花香,像在槐花蜜中泡过了一样,芬芳袭人。漫步在风中,花香满衣,香气用手掸也掸不掉。 早晨,我透过玻璃窗往外望,忽然发现窗前那棵高大的槐树上,在稀疏的片片绿叶中间,冒出了许多米粒般大小的槐花来,我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欣喜若狂地惊呼:“啊,槐花盛开了!”说着,我急忙打开窗户,满树繁花便一股脑地呈现在眼前,毫无遮拦,一朵朵洁白的槐花散发着阵阵的幽香,瞬间便钻进了我的鼻孔,清香弥漫,让我闻了还想闻。 槐树,也叫洋槐,是一种落叶乔木,在北方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庭院树。它生命力特别强,只要有种子飞落的地方,哪怕是砖缝里,也能长出一株小小的槐树苗来。暮春槐花开,这是槐树最美丽的时候,香飘十里,沁人心脾,惹人喜爱。 槐花朴素秀丽,淡雅清新,不仅可以让人们尽情地观赏,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具有很好的消炎作用,还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呢!有一次我痣疮病犯了,坐立不安,这种滋味十分难受,朋友静姐送我一盒槐角丸,吃了两次,药到病除,竟然奇迹般地好了。怎么也想不到,我喜欢的槐花原来还有这种立竿见影的功效,内心更是对槐花多了一层喜爱与感激。 在我老家院子里也长着一棵高大的洋槐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雪雨,它顽强地生长着,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它替我们坚守着家园。它曾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看到了我从顽皮的孩童到青春少女的蜕变,直到我考上学离开故乡……多年以后的今天,父母不在了,它却一直还在,根深深地扎进了故园的泥土里,枝伸向遥远的天空,顶天立地,忠诚地守护着老家的院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我的家,我的根,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好像时刻在提醒我勿忘根在哪里。 它的树皮呈灰褐色,颜色一点也不醒目。摸上去非常粗糙,坑坑洼洼,一道道沟不规则地分布着,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布满了皱纹,像记忆中高低不平的泥土路,蜿蜒崎岖。但只要春风一吹,它会准时发芽,从不偷懒。春天,万物生长,槐树也在春风中悄悄地吐绿,叶子一片,两片,三片……颜色淡黄,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小时候,我常常站在槐树下,静静地看它长出的每一片绿叶,听叶子被风吹动发出的细微的“唰唰唰”声,感觉有生命在槐树上涌动。眼看着叶片由小到大,一天天地在变化,心中充满了对槐花的渴望和憧憬。心想:槐树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呀?我可是都等不及了。 在我的期盼中,槐树的叶子越长越大,枝头开始冒出米粒般的花骨朵。也就两三天的时间吧,槐树的花就开了,娇小可爱,香气扑鼻,惹得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嗡”地飞来飞去,一边唱歌,一边采槐花酿花蜜。那白似雪的蝶形的花瓣,遍布槐树的枝枝桠桠,一片片薄如蝉衣,晶莹透亮,闪着银光,绿色的花蕊点缀其间,槐花藏在树叶间,一副小巧可人的模样。再过两天,槐花你捅我挤,一串串,一簇簇,悬于枝上,姿态优雅,远看,像展翅欲飞的小鸟,像白色的风铃,像粒粒饱满的珍珠,就那样迎风悠悠地飞舞着,犹如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我最喜欢槐花开了的时候,满院都是槐花香。槐花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绽放,仅仅有十多天的光景。我非常珍惜这短暂的时光,每天都要抬头看一看,树上挂着的槐花花团锦簇,像颗颗珍珠,洁白如玉,风一吹,空中飘的,地下落的全是白色的花瓣,犹如下了一场缤纷的槐花雨,纷纷扬扬的,曼妙无比,给院子里铺上了一层洁白的地毯,踩上软乎乎的,鞋子上都沾满了槐花的香味。 槐花味道独特,甜美清凉,清爽可口,更是一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槐花似开未开的时候味道最美,等全开的时候,槐花的味道也就散得差不多了。记得小时候,每年槐花一开,还未看到槐花,就闻到了花香。看到槐叶丛中朵朵娇小的槐花,我就会高兴地对妈妈说:“槐花开了!妈,我们去摘槐花吧!”每当这时,母亲就对我们说:“好,去摘吧,给你们做槐花饼吃。”兄弟姐妹像欢快的小鸟,去树上摘槐花。树太高,上面长满了刺,一不小心就会被尖刺给弄伤了手,疼痛难忍。为了吃上新鲜的槐花,我们想办法做了一个钩子,这样既可以够到槐花,也不至于被刺扎到。哥哥姐姐个子高,他们争着去够槐花。看抢不到钩子,调皮的哥哥爬上墙头,低的花枝触手可及。我和妹妹忙着去捡拾掉在地上的槐花枝,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花瓣捋好,放到准备好的小竹篮里。槐树的叶子这时候也很嫩,槐花伴着槐叶被我们一起手忙脚乱地弄到竹篮里,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的一竹篮,白花绿叶,白绿相间,让人赏心悦目。清洗干净后,拿到厨房,母亲便用她那双灵巧无比的手,经过一番忙碌,把槐花做成了美味的槐花煎饼,摆上餐桌,里嫩外焦,色香味俱全,让人看了就馋涎欲滴,怎么也吃不够。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生活在城市,漂泊在人海里,可心中对槐花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永远无法抹去。再看到槐花开,如他乡遇故知,心中依然倍感亲切。尽管槐树并不高贵,样子也不好看,但在城市里也有槐树生长的土壤,有它的一席之地。双龙巷是开封的一条古巷,年代久远。由于保护古巷的需要,小巷重修,在路旁边保留了几株古老的洋槐树,它弯弯曲曲的枝干伸向苍穹,朵朵槐花在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古巷的悠久 历史 。游客从槐树下走过,都要停留片刻,深嗅它的香味,为它陶醉。此时,正是槐花盛开的好时节,小巷深处飘着幽幽的槐花香。 人间草木,皆有灵性。就像槐树无论在哪里扎根,槐花都会尽情绽放,香气依然。汪曾祺说:“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白色的槐花的确像雪,你看它浑身洁白透亮,纯净无瑕,内心宁静无欲无求,不争不抢,不经意间的绽放却为暮春增添了一抹最亮丽的色彩,让人怦然心动。 风儿吹,鸟儿鸣,槐花开在春光里,幽幽的香气在空气中流动,处处都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又是一年槐花开,我又想起了故乡的那棵洋槐树,好久不见,你可安好?是否花开依旧?

与幽默小故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早会幽默小故事及感悟

早会幽默小故事及感悟,很多时候听过故事的方式,分享工作上的技巧是比较让人更好吸收的,个人的见解也会不同,以下分享早会幽默小故事及感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会励志幽默小故事篇1:成为英雄的方法

故事:古希腊神话中有两位女神:一个叫美德女神,一个叫恶德女神。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小的时候,碰见了她们。恶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包你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要什么,我一定满足你什么!”美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我将教会你如何勇往直前,而你也必将在战胜艰险的过程中变得坚强无比!”赫拉克勒斯毅然跟定了美德女神。后来,他成了英雄。

其实成为英雄的方法很简单,跟着美德女神走就可以了。

感悟: 世界万物中,惟有他人的盛名最能激起自己的雄心,昂然奋起。选择英雄豪杰作为你的榜样,不过,你最好是与他竞赛,并超过他,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早会励志幽默小故事篇2:工作,是一种态度

多尔在试着解一道数学题之后,又试着解第2道数学题,经过几天的推算,他终于解开了2道数学题。次日,多尔把作业交给了教授。周末早上,一阵敲门声把多尔吵醒,敲门的竟然是教授。教授一见到他就喊道:“多尔,你解出来了!”多尔说:“是的,那不是我的作业吗?”教授告诉他,这2道数学题是数学界2道著名的难题,许多年来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都未能解开它。

可见,不局限自己,抛开内心的恐惧,以高度乐观的态度,集中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那么,每个人都能取得非凡的业绩。

早会励志幽默小故事篇3:经验

一伙劫匪在抢劫银行时说了一句至理名言:“通通不许动,钱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大家都一声不吭躺倒。

其中一个新来的硕士劫匪说,

“老大,我们赶快数一下抢了多少。”那老劫匪(小学文化)说,

“你傻啊?这么多,你要数到什么时候啊?今天晚上看新闻不就知道了吗。这就叫工作经验,这年头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呵呵,这个故事还有续集的:

劫匪走后,行长说,

“赶紧报案!”主任刚要走,行长急忙又说:

“等等!把我们上次私自挪用的那五百万也加上去!”主任说:

“要是劫匪每个月都来抢一回就好了”。

----这就叫工作经验,这年头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结果,第二天新闻联播报道银行被抢了一亿。劫匪数来数去只有两千万。老大骂道:

“妈的,老子拼了一条命才抢了两千万,银行行长动动手指头就赚了八千万,看来这年头还是要读书啊!”

早会励志幽默小故事篇4:改变现状的方法

故事:两个园林工人吃饭时闲聊。甲说:“整天挖坑种树的,让人烦透了!”乙说:“你想着咱们是在建设一个美丽的新花园,这样心情就好多了!”多年后,甲依旧在花园里挖坑种树,而乙却成了设计师。

其实改变现状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心中有个“新花园”就可以了。

感悟:真正冠绝一时的人物有赖于时代,他们之中并非个个都能生逢其时,或虽生逢其时却又不能因时而动。但是,人的智慧毕竟有一个长处:即它是永恒的。纵然现在不是他得志的时光,总会有许多别的机会可让他一展风采。

早会励志幽默小故事篇5: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早会励志幽默小故事篇6:韩信点兵

谈起韩信,人家都非常熟悉,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作为统帅带领汉军打垮了项羽-楚霸王的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大功,因而被封为楚王。

汉高祖刘邦在几年后,听信有人上书说韩信居功自傲,要谋反.刘邦对韩信早就有顾忌之心,为防止韩信造反、因而就设置圈套.将韩信抓了起来。不久,刘邦又又赦免了韩信,但是撤掉了他的王位,只给一个淮阴侯的封号。

韩信知道刘邦嫉才忌能.心中闷闷不乐.于是经常托病不去朝见皇帝。

刘邦反而经常找韩信谈话,议论各位将军才能的大小。一次.刘邦问韩信:“好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您最多只能带十万人。”刘邦又问“那么您呢?”韩信答话:“我带兵多多益善。”刘邦笑了,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又会被我抓住呢?”韩信说:“陛下虽然不能带更多的兵,但您却善于统帅和指挥将领们,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

这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传》里的一个故事,后人广为流传。

【早会小故事的大道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方面的启发:第一,一个好的`将军能带领千军万马,气吞山河,必然会获得成功,取得胜利。第二。要像刘邦那样统帅和指挥将领们,这是帅才,而前者是将才。在网络销售中,帅才和将才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编织网络的两类重要的人才,不可偏废。

早会激励小故事篇1:幼鹰学飞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 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 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感悟:

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

早会激励小故事篇2: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 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 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感悟:

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早会激励小故事篇3:士兵与村民

许多年以前,有三个士兵从战场上归来。他们又累又饿,来到了一个村庄。由于连续的战争,村民们的收成很不好,他们赶紧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藏了起来,然后,到广场上去看那三个士兵。他们哀叹缺衣少食,不能招待士兵们饱餐一顿。

士兵们窃窃私语了一会儿,一个士兵说:“你们没有东西给我们吃,不过我们却有让大家共同分享的东西:我们有一个诀窍,能用石头做汤。”

村民们感到非常好奇。不久他们就点起一堆火,架上了一口全村最大的锅。士兵们往锅里放上了三块光滑的石头。“这个,一会儿就能煮成美味的汤。”第二个士兵说,“不过,要是放上点盐,再来点芹菜,它的味道就会更加鲜美。”一听这话,一位村妇说:“太巧了!我正好想起来什么地方还剩下了一点呢。”村民们一个个想起了什么东西。不一会儿,萝卜、牛肉、奶酪纷纷添到了大锅里。在大家坐下来准备喝汤的时候,有人推来了一桶酒。

村民欢聚在广场上,他们边吃边跳舞、唱歌,直到深夜。第二天早晨,当三个士兵醒来时,发现村民们全都站在他们周围,还有一背包面包和奶酪。“你们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礼物:用石头做汤的诀窍,”一位长者说,“我们会永远牢记在心间的。”

感悟:

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人人都拿出一点东西来,就可以办成让大家分享的宴会。

早会激励小故事篇4:不一样的成功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着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感悟:

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简短早会激励小故事篇1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故事启示: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简短早会激励小故事篇2

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于是,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舒服的躺着,不久唱起歌来,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故事启示: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还有,当你躺在粪堆里时,最好把你的嘴闭上。

简短早会激励小故事篇3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故事启示: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简短早会激励小故事篇4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启示: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幽默搞笑有哲理的故事

幽默搞笑有哲理的故事,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人有很明显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变化,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影响,就比如人会在一些时候想看一些幽默搞笑有哲理的故事。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1

一士兵遭到敌军突袭后逃到了山洞。

敌军在身后紧追,他躲在洞中祈祷不被敌人发现。

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蛰了一下,原来是只蜘蛛,他刚要捏死,突然心生怜悯,就放了它。

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织了一张新网,敌军追到山洞见到完好的蜘蛛网,猜想洞中无人就走了。

【感悟】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2

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

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

父亲问:怎么找到的?

儿子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感悟】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3

妻子想让老公早回家,于是规定:晚于23点回家就锁门。第一周奏效,第二周老公又晚归,老婆按制度把门锁了,于是老公干脆不回家了。

老婆郁闷,后经高人指点,修改规定:23点前不回家,我就开着门睡觉。老公大惊,从此准时回家。

【感悟】可见制度的精髓不在于强制,而在于对被执行者利益的拉动。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4

富翁拿了三块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若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选哪块?

青年回答:最大的。

富翁把最大的递给青年,而自己却吃起最小的。

富翁很快吃完了,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吃起来。

青年明白了:富翁吃的瓜虽都不大,加一起却比他多。

【感悟】只有学会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取长远大利。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5

一个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感悟】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6

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

张三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感悟】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后生发悔意。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7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感悟】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8

小鸡问母鸡:可否不用下蛋,带我出去玩啊?母鸡道:不行,我要工作!

小鸡说:可你已经下了这么多蛋了!母鸡意味深长地对小鸡说:一天一个蛋,菜刀靠边站,一月不生蛋,高压锅里见。

【感悟】存在是因为你创造价值,淘汰是因为你失去价值。过去的价值不代表未来,所以每天都要努力!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9

丈夫下班回到家,看见妻子揍儿子,没理他们。径直走到厨房,看见小矮桌上煮好一锅馄饨,于是盛了一碗吃。

吃完看见妻子还在那里揍儿子,看不过去了,就说:教育小孩不能老用暴力,要多讲道理嘛!妻子说:好好的一锅馄饨,他居然撒了一泡尿进去,你说气人不气人?

丈夫听后马上说:媳妇你歇会儿,让我来揍!

【感悟】置身事外,谁都可以心平气和;身处其中,谁还可以从容淡定。所以请不要轻易评论任何人,因为你不在其中……

有哲理又幽默的小故事 篇10

男人买了一条鱼回家让老婆煮,然后自己跑去看电影,老婆也想一起去。男人说:“两个人看浪费钱,你把鱼煮好,等我看完回来,边吃边和你分享故事情节。”

待男人看完回来时,没见到鱼,就问老婆:“鱼呢?”老婆淡定地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说:“鱼我全吃了,来,坐下来我给你讲讲鱼的味道。做人,就该这样,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感悟】最近很火的一句话,相当经典:“我给你一颗糖,你很高兴,当你看到我给别人两颗,你就对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

幽默有寓意的哲理故事1

有一个樵夫上山砍柴,在山洞边休息的时候,看到一群老鼠正啃噬着一具尸体。

他惊慌地跑下山,遇到路上的人就说:我看到一群老鼠在吃人。

路上的人惊慌地跑下山,沿路告诉别人:有一只老鼠会吃人。

有的人觉得有一只老鼠会吃人没有什么说服力,于是表现出惊慌的样子说:有一只老鼠像老虎,会吃人。

这句话逐渐蔓延到乡村与城市,人人自危地告诉孩子:某某森林有一只老鼠大得像老虎,经常出来吃人。

这个消息后来传入城里,许多电视和报纸纷纷报道:

在某某森林,出现了一群像老虎那么大的老鼠,据传已经有不少人遇害,至于有多少人遇害,警方正在查证中;至于老鼠为何会长得像老虎,有关单位正在调查研究,是否与20年前的核能外泄有关;许多专家都建议在事实真相尚未厘清之前,民众不宜前往那片森林

从此,再也没有人去过那一片风景秀美的森林,因为真相永远无法厘清。

幽默有寓意的哲理故事2

每天上午11点,一辆耀眼的汽车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车里除了司机,还有一位主人----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

百万富翁注意到:每天上午都有位衣着破烂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住的旅馆。一天百万富翁对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要求司机停下车并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旅馆看。”

“先生,”这人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所旅馆。”

百万富翁灵机一动,洋洋得意地说:“今晚你一定如梦以偿。我将为你在旅馆租一间最好的房间并附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这人的房间,想打听一下他是否对此感到满意。然而,他出人意料地发现这人已搬出了旅馆,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

当百万富翁问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回答:“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所豪华的旅馆,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旅馆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梆梆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至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富含哲理的幽默小故事 篇1

师父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富含哲理的幽默小故事 篇2

有一个北京人,1984年为了圆出国梦,卖了鼓楼大街一个四合院的房子,凑了30万,背井离乡到意大利淘金……风餐雨宿,大雨送外卖,夜半学外语,在贫民区被抢7次被打3次……

辛苦节俭,如今已两鬓苍苍,30年了,终于攒下100万欧元(人民币745万),打算回国养老享受荣华。一回北京,发现当年卖掉的四合院现中介挂牌8000万,刹那间崩溃了……

或许,人一生多半是瞎忙……有些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富含哲理的幽默小故事 篇3

百货公司的香水,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是各家秘方。人也是这样,95%的东西基本相似,差别就是其中很关键性的5%,包括人的修养特色,人的快乐痛苦欲望。

香精要熬个五年、十年才加到香水里面去,人也是一样,要经过成长锻炼,才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味道。

富含哲理的幽默小故事 篇4

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富含哲理的幽默小故事 篇5

当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说:这是牛奶;当装满油的时候,人们又说:这是油。只有杯子空时,人们才看到杯子。当我们心中装满学问、财富、权势、成就和偏见的时候,就不是自己了。

往往拥有了一切,却不能拥有自己。

与乡关何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们写论文,都需要寻找或者引用相关领域的参考文献,那么如何查找与论文课题相关的参考文献呢?下面我来演示一下吧。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在论文的最后面,例如: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4〕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百度百科是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也是收集起来的,可以在搜索该参考文献的具体出处,按格式写上即可。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资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_百度百科

写参考书的名称、作者、著作时间等,在论文的最后。

火爆推荐:如何设置论文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对您论文录用率至关重要。文章之所以要标明参考文献,是因为您文章内容中有引用他人学术成果的内容,除非您的文章完全没有引用。一篇优秀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或者是学位论文,其参考文献格式应符合如下要求:⑴按论文中参考文献被引用的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作为上角标,并列在正文的末尾。⑵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⑶参考文献类型在文献题名后用方括号加以标引,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10. 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①期刊[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止页②专著[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首版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③论文集[序号] 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页-止页④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⑤专利[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⑥技术标准[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度⑦报纸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面次序)⑧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11.外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其文字所在国的著录格式。12.正文中的说明性注解采用随文脚注,用上标形式“①”等数字表示。13.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与兰之幽兮作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易顺鼎山水诗论略

近代诗人易顺鼎的山水诗创作成绩斐然,称盛当时。其山水诗内容丰富,既多方面展示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寄寓诗人的主观情志;风格、体制、语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易顺鼎山水诗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多样化,为他人所罕见,易氏实为山水诗大家。

[关键词]易顺鼎;山水诗;审美型;寄托型;多样化

Abstract:Yi Shunding is a high achiever of landscape poetic creation in modern China。 His landscape poems are rich in content,not only depicting the beauty of na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but also expressing his subjective emotions。 In addition,his creation is diverse in style,form,language,etc。 In a word,he surpassed his contemporaries with his rich content and diversified artistic expressions,which help to establish him as a master among landscape poets。

Key words:Yi Shunding;landscape poems;aesthetic;emotional;diversify

易顺鼎(1858—1920年),字实甫,号哭庵,湖南龙阳(今汉寿)人,近代著名诗人。少时被视为“神童”,成年后却屡困场屋,五应会试均报罢,无奈以捐官身份步入官场,亦仕进艰难。甲午战争爆发,他几次舍生渡海,欲保台湾,终无功而返。此后近20年,他先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地任职。辛亥革命后回到北京,一度供职于袁世凯 *** ,每日流连于戏馆歌楼,与友人诗酒唱和,1920年病逝。

易顺鼎是近代中晚唐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但其诗风格多样,并非尽法中晚唐;其论诗亦重独创,尝言:“盖尘羹土饭、人云亦云之语,虽数十万首亦作不完,何必千手雷同、图费纸墨乎?”(《琴志楼摘句诗话》)对代表作《四魂集》,易因“自信此集为空前绝后、少二寡双之作”而与“极口毁之”的王闿运、樊增祥两位诗友争辩,且颇以自己“用意皆新,似亦未经人道过”(《琴志楼摘句诗话》)的诗句得意。此外,用典精切、属对工巧、设色奇丽也是易氏重要的诗学主张。

易顺鼎“平生作诗万余首,刊诗集七十二卷”(王森然《易顺鼎先生评传》),约30部,但多已散佚,今存易诗不足三千首(《琴志楼诗集》前言),其中所占比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山水纪游之作。他自称“生平所为诗不下数千首,盖行役游览之作居其大半,而山水诗尤多”(《琴志楼诗集》附录二),今存易诗中山水之作几近三分之一。易顺鼎一生所行不止万里,幼时即随父远行,(历史论文 )青年时代又辗转奔波于京师、父亲不断变换的任所与自己任职地之间,几乎无一年不出行。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神州各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且其“生平好游山水”(《琴志楼诗集》附录二),故每到一地必登名山,临胜水,于山水之间讴歌吟唱,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易氏山水诗创作可分为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所作与50岁左右于广东任职期间所作前后两期,以前期为多。山水诗集除《琴志楼游山诗集》外,还有《蜀船诗录》、《林屋诗录》、《庐余集·岭南集》、《岭南集补遗》、《甬东集》等集;《丁戊之间行卷》、《吴蓬诗录》、《樊山沌水诗录》、《巴山集》、《广州集》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山水诗,其他诗集中亦有山水诗零星分布。

易顺鼎生长于太平天国运动至民国初建的近代中国,民族的危亡、社会的动荡时时冲击诗人心灵,在其创作中留下印记。因此,易氏山水诗一方面继承古典山水诗的传统,描摹水光山色以表现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又自觉采用龚自珍所开创的近代山水诗范式[1],在山水中寄寓诗人的政治情怀及其他情志。

(一)寄托型山水诗

以山水寄寓个人情怀,写“有我之境”,是易顺鼎山水诗的主要范式。在《庐山诗录自记》中,易顺鼎称“饱历世变及忧患危苦,悉以身世之故,寄托于山水之间”,“陈君伯严以魏默深山水诗比之,谓能独开一派。不知魏诗皆在山水之内,而余诗尚有在山水外者”(《琴志楼诗集》附录)。忧国伤时、羁旅思乡、怀古情思与隐逸情怀等在其山水诗中时有展现。这些作品“趋重性灵”(王森然《易顺鼎先生评传》),在模山范水中寄寓情志,可称为“寄托型”山水诗。

1。政治情怀

易顺鼎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易佩绅爱国忧民的儒家思想对他影响很深。面对日益凋敝的河山,他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抚剑望神州,誓扫海氛恶”(《琴志楼诗集》卷4)(注:参见易顺鼎著,王飙校点,《琴志楼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所引诗作出处同此书者,只注明卷数。)的抱负,入京会试途中留下的山水之作多贯注了政治 *** 。作于光绪九年(1883年)的《渡滹沱作》(卷4)写道:

惊沙上下如奔梭,马前已是滹沱河。明明白日忽走匿,暗暗黄云相荡摩……平生游踪忽枨触,到此奇气难销磨。汉家中兴惨澹处,尚思跃马横雕戈。英雄成功信有数,天意启圣知无他。男儿报国身手在,神州入望疮痍多。安能瑟缩短檠底,笺释恶池与亚驼。

滹沱河奇险之境激荡起诗人胸中难以消磨的英雄“奇气”,虽然为施展生平抱负漂浮不定,饱尝羁旅之苦,但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七尺男儿怎能袖手瑟缩?作品抒写了诗人不计成败、不畏险恶、勇往直前、热血报国的豪迈情怀。光绪二年(1876年)所作的长篇歌行《渡黄河作歌》(卷1)则表现了他对时局民生的热切关注。诗歌驱遣青虬、翠螭、嫦娥等神话形象,写在“雪花乱打篷窗粗”的恶劣环境所历惊险之境,天宫龙宫并驰笔端,空间阔大,气魄宏伟,充满奇幻色彩;篇末诗人想象“倒骑麒麟谒玉皇”之情境:

狂生伏地呼不起,愿贡微诚达天耳。年来大河南北水患何频仍,饥无食而寒无衣者,孰非我皇覆载生成之赤子。胡为法宫高拱置若罔见且罔闻,坐令白叟黄童辗转流离沟壑死……更生千百循良佐圣朝,殷勤抚字苏疮痏。

面对惨状万端的黎民,青年诗人既痛心于在位者对人民惨状不闻不问,更痛心于无救民于水火的循良辅佐朝廷。对不答诗人质问却“笑谓先生且休矣,何事干卿乃如此”的“玉皇”,诗人愤慨异常,于结尾发出沉痛呼告,表达了对民众的深切同情与对在位者的愤恨。诗篇寓时事民情于山水及想象世界,黄河苍茫无垠、险象环生的实景与天上神仙、海中龙宫的虚境彼此交融,自然景象的险恶与现实社会的黑暗互相映衬,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浑然合一、意象生动、境界阔大,既有李白歌行体之遗风,又颇得杜诗忧民情怀之神髓。

值得注意的是,易顺鼎这些满怀政治 *** 、热切关注民生的诗作大多作于青壮年时期,其时诗人虽然科考屡次落第、仕进颇多周折,但救国豪气尚存。奋力保台失败后,易顺鼎渐渐心灰意冷,此前激昂的报国热情为救国无望的悲痛所取代,“江湖载酒十年游,销尽雄心不自由”(《由沙市至荆州城外作》卷12)正是诗人后半生心境的写照。

2。羁旅思情

为实现济世安民的抱负,易顺鼎大半生都在东奔西走,他常年鞍马劳顿,混迹于山水之间,因而表现漂泊行役之苦的佳作甚多,如《黄牛庙前遇雪》、《淮浦夜泊》、《和答程六》等。这些作品善于将诗人的主观之情融于客观之境,以景衬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淮浦夜泊》(卷9):

夜船吹笛水东流,节近黄梅更可愁。千里淮天篷背雨,一星吴火驿边楼。风花三月连扬子,烟草孤帆宿楚州。此景但教图画看,少年还白几分头。

诗写作者黄梅时节于千里雨丝中对一星灯火、孤帆独宿之境,以夜半笛声、黄梅之雨及茫茫淮天、一星吴火等景象烘托渲染游子无边无际的羁旅愁思,读之令人动容。

“万里辞家只一身,故山魂梦总酸辛”(《将渡黄河即事书怀》卷10),在山水中寄寓思乡之情,贯穿易顺鼎创作的始终。《华容渡湖》、《南山》、《立冬日沙洋夜泊》等皆为佳作。如《华容渡湖》(卷9):

故国东向路漫漫,楚客扁舟泛木兰。春水方生宜速去,好山如画独来看。离人望远伤心目,旅雁思归惜羽翰。回首故国三百里,不知青隔几烟峦。

面对融融春水、如画好山,诗人因独在异乡、归思难禁而无心赏玩。此诗以春日之美景反衬故园愁思,“以乐景写哀”,其情愈切;颈联与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之词异曲同工。但易氏更多的思乡之作是情景合一的,即哀情哀景,水 *** 融。《魂南集》之《十叠渝关唱和韵四首》(其一)(卷10)堪称典型,诗云:

去国离乡意若何,扁舟散发弄沧波。零丁洋远家何在,思子台高泪痕多。清浅东溟重对此,凄凉南斗独看他。天风海水真无赖,唤起蛟龙与和歌。

诗作于渡海保台途中,其时诗人尚居母丧,国难家难并交于心,沉痛之情可想而知;更兼于天风海水之中扁舟远渡,凄凉之状流于字里行间。作品在国难的大背景下展现思乡之情,愈见沉痛。

3。隐逸情怀

山水与隐逸自古就有不解之缘,青年时代的易顺鼎诸多作品表达了他对山林园泉的企慕向往之情,《峡中舟望》、《游峡州三游洞》等是此期代表作。《峡中舟望》(卷5)云:

矫首青霞思不群,船窗终日对氤氲。崖间乱蕊红如叶,树里空烟白似云。峭壁倚江连复断,飞泉争道合还分。看山若得移家住,清绝猿声亦愿闻。

诗作展现了舟行峡中所见之景:山上超逸之青霞、山间氤氲之白雾、崖间红蕊绿树与飞溅泉流交织成一幅色彩明丽、空濛飘逸的立体画面,对此美景,诗人不禁产生移家其间的想法。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衬,色彩明丽,饶有画境之美。

青年易顺鼎虽企慕山林但并无真正归隐之意,其时诗人满怀凌云壮志,正欲施展才华为国效力,因此“湘山尚有移家约,招隐年年愧未能”(《湘真姊全家春日游榕山图》卷2)。然而5次会试报罢,所捐之官亦难有作为,积极入世的雄心一点点被消磨掉。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于庐山筑琴志楼,自号“活死人”,制楹联云:“筑楼三楹,筑屋五楹,漱石枕泉聊永日;种兰千本,种梅百本,弹琴读易可终身。”作于此前的《将归庐山歌》(卷9)充分展示了仕途失意时诗人的心境:

吁嗟乎!人生不能游遍五岳非奇福,安用牛腰载诗添旧束。人生不能读破万卷非奇才,安用凤尾画诺标新裁……已愁漂泊损朱颜,复恐蹉跎成白首。不如诛茅匡庐五老之峰顶,采药石梁三叠之泉边。闭户著书乐复乐,遗世独立仙乎仙。时人可望不可即,惟见香炉腾紫烟……

诗歌纵横捭阖,气势飞动,多处化用李白诗句,更具李白歌行神韵,归隐之意流于字里行间。但是,诗人此时所谓“归隐”,乃是在仕途失意时的牢骚之言,甲午海战后他重又积极投身于救国运动即可说明其济世之心并未死去,只是没有施展的机会。然而拼死保台的失败与此后十余年无足轻重的地方官生涯,让易顺鼎的政治热情彻底熄灭。写于57岁时的《入劳山至柳树台作》(卷19)在描绘山中美景后,发出“坐对神州成袖手,英雄惟合老烟霞”的慨叹。暮年的诗人再也没有往日的政治 *** ,对动荡不安的时局,也不再关心,虽身在官场,不过是为稻粱计,这也正是晚年易顺鼎整日留恋于歌楼戏馆、沉湎于诗酒歌戏的深层思想原因。山水诗中的归隐思想由“企慕”到“不得已”到“自觉”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易顺鼎一生政治思想变化的轨迹。

4。怀古幽情

易顺鼎的山水诗中还有大量怀古之作,即在山水景物中融入思古幽情,追慕古贤与风云人物,评论历史事件,寄寓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加入,既赋予山水景物浓厚的文化意韵,又扩大诗歌表现的时空范围,使诗境恢弘阔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此类作品有《燕赵道中作》、《虎丘》、《钱塘杂感》、《登香炉峰作》与《宿冲虚观》等。如《燕赵道中作》(卷4):

虎踞龙盘一太行,千年倦眼阅沧桑。云连绝塞无边紫,日照浑河分外黄。不见漆身酬智伯,空闻金骨市昭王。残衫破帽休相笑,添得幽并气莽苍。

诗写太行山脉在云气与日照的辉映下屈曲雄浑之景,首联即点明千年太行阅尽人世沧桑的意旨。颈联怀古,举战国智伯客豫让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与燕昭王千金买马骨以纳贤良之史事,说明历史风流人物已烟消云散,只有太行山幽并苍莽之气依旧如故。全诗将太行山置于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在历史的追忆中抒发人事短暂、自然山水常存的感慨。《登香炉峰作》(卷7)在香炉峰云雾氤氲、瀑布飞泻的情境中怀想李白、白居易,借思古幽情升华香炉之美;《虎丘》(卷4)因眼前古迹引发诗人对吴越争霸与真娘、紫玉等的缅怀,表达他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思索。

怀古型山水诗,体现了易氏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深湛的史思,这与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与境皆足以相发明”(《琴志楼诗集》附录二)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

此外,易顺鼎还在山水诗中寄寓失意情怀,也以山水记友情与亲情,如《忆孟存》、《湖外》等,因所占比重不大,兹不详述。

(二)审美型山水诗

易顺鼎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审美型山水诗,旨在展现自然山水形态各异的美学风貌,表达诗人审美愉悦之情。此类诗作体制多样,风格各异,成绩斐然。其中最为人称道者是易氏36岁时手录的《庐山诗录》,张之洞特赞赏之,评曰:“此卷诗瑰伟绝特,如神龙金翅,光采飞腾,而复有深湛之思,佛法所谓真实不虚而神通俱足者也。有数首颇似杜、韩,亦或似苏。较作者以前诗境益臻超诣,信乎才过万人者矣!”(《琴志楼诗集》附录二)《庐山诗三十二韵》、《雨中山行》、《青玉峡龙潭》与《栖贤涧石歌》等作享誉尤高。《雨中山行》(卷9)描摹雨中庐山独特的景致:在天雨的洗礼下,庐山一改往日静谧,“酣叶摇天声,怪石挟溪怒。百霆与千雷,暝斗林壑语”,树叶、流溪、山石、林壑皆借天水之势焕发出郁勃雄健之生气。诗以声响展示雨中庐山飞动的气势,雄勃之气不可遏制。《青玉峡龙潭》(卷9)写庐山之水亦颇为雄劲:

苍崖天一围,径转吐雄瀑。灵山孕真源,金膏出其腹。奔云从空来,数里势屡曲。意嫌鸿蒙隘,未肯受迫束……地深云霞幽,自暮抵朝旭。如闻清猿啼,下饮涧水渌……

诗从青玉峡之幽险与龙潭上部径转雄浑的瀑布落笔,烘托出龙潭幽深而不失雄壮的气氛;如奔云于九天悬落的瀑布与屈曲盘旋数里的龙潭水势,一上一下,参差错落,构成了一幅颇具立体感的山水图画;“意嫌”两句之想象可谓瑰伟绝特,且赋龙潭以人性,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后半从形态、声音入手工笔刻绘龙潭,沉着而超妙,似有神助;篇尾表达诗人对江山美景“终老难餍足”的情义。全诗沉雄跌宕,复有幽深灵动之致,张之洞谓其“可称伟观”,非虚言也。

同为写水,游衡山所作《朱陵洞观瀑布》(卷11)则以奇特瑰丽之想象取胜。诗写衡山瀑布,首句“急雷”、“群龙”、“破”、“飞”等词即为全诗奠定气势飞动、声势浩大的基调;下以龙女择婿之屏帏、龙王添妆之百宝、鲛人涕泪与倒悬海水喻飞泻飘洒之瀑,聚神话传说人物于笔端供己驱遣,机杼独出,想落天外;“欲使下土无灾禨”又将读者从自然景物拉入社会生活中,亦真亦幻,时空交错,令人眩目;诗歌后半铺叙山涧红烟翠雾与琪花瑶草之美,表达诗人学道终老其间的愿望[2]。

易顺鼎善以歌行体来展现山水的雄奇之美,前期山水诗中整齐的五七言歌行较多,后期山水诗总量不及前期,但歌行的比重却大大增加,且句式灵活多变,尽显长篇歌行的优势,故程淯称其“晚岁所为诗,轶荡淋漓,闳而弥肆,如散花天女,信手拈来;如万里黄河,泥沙并下”(《琴志楼诗集》附录二)。《游白水门观瀑布作歌》、《雨中发小白岭宿天童寺作歌》、《燕岩歌》等均为佳构。仅以《雨中发小白岭宿天童寺作歌》(卷14)为例以见一斑:

五月初六日,冒雨出黄龙。六月初十日,冒雨入天童。我疑天童之雨来自罗浮峰,不然何以三十余日、数千余里与我相追从。君看天童瀑即罗浮瀑,天童松即罗浮松。天童之峰芙蓉几百朵,即是罗浮四百三十三朵青芙蓉。西云育王锁,东云天童封。松耶云耶瀑耶皆化为白龙。云之龙横,而松瀑之龙纵。电如万蛇,雨如万峰,雷如万鼓,水如万舂。但见万壑走怒湍,千崖悬飞淙。山倾复海倒,我适当其冲……山已沐浴为我更沐浴,洗去俗尘兮万斛,胜倾美酒兮千钟……

叶昌炽称易顺鼎“一枝好笔,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琴志楼诗集》附录三),此诗堪称范例。诗篇汪洋恣肆,千岩万壑、怒湍飞淙、山间之瀑松峰云与雷电雨水交织成瑰奇动荡的画面,既具声响,又备形态,天童山飞动的气势、旺盛的生命力尽在眼前;审美愉悦的表达,客观上烘托了自然之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豪气与欲去俗尘的情怀;整散相间的句法、散文与楚辞句式的注入,便于诗人抒发狂放雄肆的情感,此类作品“气魄之大,结构之精,则真一时无两矣”(《琴志楼诗集》附录三)。

易顺鼎以五七言古体与长篇歌行表现山水雄放奇险之美的作品特多,这与其个性是分不开的。他天才横溢,生性豪迈,狂放洒脱,被世人视为“奇才”、“奇人”,此类淋漓恣肆、雄奇豪放之作恰恰是他豪放不羁、飘逸不群个性的写照;然实甫生乱世之中,仕进屡遭困厄,满腔爱国热情无处伸展,故而其诗在雄放之中尚有奇崛诡诞之气。

易氏山水诗亦不乏优柔轻婉之格。如《山中作》(卷9):

急雨过东皋,流水声可喜。空林出烟火,万树绿如荠。犬吠柴门外,鸡鸣竹篱里。屋角见南山,悠然片云起。时逢农丈人,或遇村夫子。得非辋川庄,否即柴桑里。

诗写雨后山中之景,化用陶渊明、刘长卿等山水田园诗人的诗句诗意,但自然流畅,无生硬之感;篇末以辋川庄、柴桑里点明世外桃源之旨,恰恰体现了易顺鼎“无一字无来历,又无一字用僻典,又无一字稍杂凑而不浑成”(《琴志楼摘句诗话》)的诗论主张。此诗恬淡古朴,颇具魏晋遗韵。再如《竹林关》(卷12)写于袅袅炊烟中乘一叶扁舟穿行于万山之中的悠然情怀,“小舟如一叶,流出万山中”,风格轻逸俊秀,境界悠远。《乘月由诸庵返》(卷14)则颇近唐音:“溪声流出万松间,故作风涛送客还。今夜碧天凉似水,满身明月下空山。”悠扬流畅,清丽自然;“风涛送客”句性灵独出,颇具情韵。其他如“山樵拾桐子,崖佛守莲花”(《舟过湘河崖上有香花洞》卷12),“潭流菊水远,县入蓼花深”(《淅州厅在丹水北岸》卷12),“树树松如画,村村水似琴”(《访灵峰育王两寺纪游》卷14),“红是斜阳绿垂柳,秋魂化作美人来”(《十刹海书所见》卷18)等句,或宁静,或旷远,或明朗,或秾丽,皆形象鲜明,优美如画,别具神韵。这些风格清丽自然、优美平和的作品大多出现在易顺鼎后期山水诗中,艺术技巧较前期同类作品也有很大提高,这固然与诗人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有关,更与中年后诗人仕进之心渐冷、心境渐趋平和的思想密不可分。

此外,易氏有部分作品描绘梦境或画中所见之山水,此种山水并非其亲历的真正山水,可称为虚构型山水诗,《自题秋山捉蝶图》、《为何润夫京兆题画二首》、《夜梦复入一山得此诗》、《三石梁观瀑》等均为此类山水诗。如《为何润夫京兆题画二首》之《云林听泉》(卷11)云:

飞来峰下夕阳黄,草木初春发异香。红叶尺余供茗灶,青苔寸许作琴床。离尘暂得耳清静,说法如闻舌广长。他日湖山归管领,旧时泉水再平章。

诗为题画而作,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与真正的山林景象并无二致。前4句写景,首句呈现旷远阔大的背景;“红叶”两句选取色彩明丽的意象进一步渲染描绘,红叶为灶、青苔作床又彰显画中人潇洒高洁的情怀,此联属对工巧,设色奇丽,体现了易氏的诗歌美学追求。后4句述怀兼发议论,表达它年归山之愿。《夜梦复入一山得此诗》(卷3)记梦入秋山所见夜景,“万烟白云终,一星明月始。松光凝暗绿,花意动凉紫”,虽是梦境但景物颇为真切。易顺鼎另有一首虚构型山水诗较为独特,乃他人游山无诗而易氏代作所得,诗歌凭借回忆、想象,描绘雨中衡山之景,声貌并现,远近结合,亦真切动人。

易氏的山水诗体制多样,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亦独具特色,可称道处颇多,难以尽述,以下仅就其最明显的特征即艺术手法的多样化作一探讨。

首先,美学风貌多样化。实甫曾常年漂泊于江山湖海,各种情境下的山水多为其所亲历,其诗作常常将山水放在特定环境氛围下进行渲染铺排,以自然界的各种物象如风雨、雷电、飞雪、月夜等为衬托,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各种情态下自然山水之美。风雨之江、雪夜风涛、雷雨山景、山上云海、山海霞光、夜山、月山等特定情境中的山水,在易氏瑰丽的诗笔之下散发出奇异光彩,世称其“游览之作诡奇恢丽,世无其匹”(《琴志楼诗集》附录三),非虚言也。以展现山水多样的美学风貌而言,易氏的成就是其他山水诗人难以企及的。

其次,艺术风格多样化。易氏“平生诗屡变其体”(《琴志楼诗集》附录三),其山水诗或雄壮,或恬淡,或沉郁,或恣肆,或秾丽,或质朴,“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琴志楼诗集》附录一),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易顺鼎师法前代的文化遗产,采取转益多师、不拘一隅的态度,其诗自《诗》、《骚》至魏晋唐宋等大家无所不学,学无不似,因而风格各异。因注重独创,所以虽然其部分作品尚有模仿前人的痕迹,但大多诗作都能融合诸家之长,自铸伟辞。

再次,体制多样化。易顺鼎山水诗从五七言绝句至五七言律诗,从五七言古体到杂言歌行,长篇短制,无所不有;此外,有些作品还通篇采用楚辞体,如《丹溪操》等,而《三峡竹枝词》等作品则完全采用民歌民谣的体制。且易氏善于因景设体,他常常依据所绘山水的特征来选择诗歌体制,如写雄峻之高山与壮阔之江海多用长篇歌行与五七言古体,写地方小景则用绝句与律诗形式,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山水景物的特征。

最后,语言风格多元化。易氏山水诗中,除用五言、七言、杂言体外,还有四言体(如《琴志楼诗》卷9)、九言体(如《夜泊作》卷3)等。易氏还将散文的句式、楚辞的句法、民歌的语言等揉入山水诗中,使诗作发出瑰奇绚烂的光彩。新句法、新体式的采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出“诗界革命”的气息。

易顺鼎的山水诗数量可观,创作规模宏大,内容涵盖全面,风格多样,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虽然个别诗作如《天童山中月夜独坐》(卷14)等出之率意,有游戏之嫌,但瑕不掩瑜。不独在近代,即便在整个古代山水诗史上,易顺鼎都堪称大家,但历来却为研究者所忽略。因此探讨其山水诗的深刻寓意与美学风貌,评定其价值,确立其在山水诗史上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英志。龚自珍山水诗与准山水诗初探[J]。文学遗产,2004(4):119——127。

[2]易顺鼎。琴志楼诗集[M]。王 飙,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79。

透纳百科名片中文名: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 外文名: 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 别名: 透纳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梅顿莱因 出生日期: 1775 逝世日期: 1851 职业: 画家 毕业院校: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 水彩画 代表作品: 暴风雨 人物介绍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国最为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艺术家之一,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在西方艺术史上无可置疑地位于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列。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透纳生前即享有盛名,1851年去世后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敬仰和追摹直至十九世纪晚期。然而,对透纳所有艺术成就的认识则是更后来的事。透纳晚年尤其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人们从他后期那些大胆的习作中找到了印象主义和现代抽象绘画的发端。透纳的绘画艺术到底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需要机会。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和美术馆的陈列被展了透纳各式各样的作品,增进了人们对他的不断认识。这类展览和陈列,许多是由泰特美术馆举办的。透纳生前立下遗嘱将作品捐献给国家,使得共计一百多幅油画成品,数千幅速写和纸本绘画珍藏于泰特美术馆的克劳馆,该馆也是国际透纳研究中心,近年开展的一些国际交流项目,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一步扩展了透纳的声誉。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成名之初透纳于1775年4月23日生于科文加登的梅顿莱因,父亲是个理发师。母亲死于精神错乱。他于1851年12月9日卒与同地。透纳10岁时已表现出绘画才能,被送到一个叔叔那里上学。在绘画上他是个早熟的孩子。透纳最初跟一个地貌色彩画家汤玛斯·马尔顿学水彩,在父亲理发店的橱窗中摆放和销售作品。透纳很早就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出名的画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1789年,十四岁的他进入皇家艺术学会学校学画,第二年春天,即1790年的年展上,他首次展出了自己的水彩作品。不久,他父亲退休离开理发店,全力帮助他的儿子。1793年,透纳建立了自己的画室。传统观点认为,水彩仅仅是一种彩色素描,但是透纳却很快打破了这一陈套,创作了更有其实,更个性化的水彩作品,要让水彩画与当时皇家美术学院传统上更重视的油画的观点分庭抗礼。1799年11月,透纳成为皇家美术学院最年轻的候补会员,在十年时间里,他展出了60多件作品,在批评界树立了牢固的声誉,为日后突飞猛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4岁,因他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破格接纳为最年轻的会员。他曾走遍意大利,最后才专心去描绘大海的光色和空气的变化。他悉心研究海上光的强度、云彩和风雨的活动,在色彩上,他培养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感情的特殊手法、创新色彩,着对后来英、法两国的印象主义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透纳自己曾说,描绘自然需要准确的观察力,他的绘画是他视觉经验的准确体现,而透纳的视觉经验正是他长期细致观察大自然的结果。 邓斯坦博城堡现代大师的产生户外绘画1802年二十六岁的透纳当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正式会员,并在1807年成为学院的透视学教授。他强烈建议皇家美术学院能够设立一个风景画接受的席位。1811年透纳逾越他的份内职责,在皇家美术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背景——建筑和风景画入门》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他告诫学生们:“选择、整合、浓缩自然之美及美术之妙,既是他这类风景画家的职责,也是其他艺术门类的职责”。和当时其他英国画家一样,如约翰·康斯特布尔(1776-1837),透纳也尝试在户外作油画素描,就像五十年后的印象派画家那样。在大量的素描和水彩习作中,他记录了自己对风景、光线和空气状况的体验,从而为一批室内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战争与和平中的不列颠在透纳成年后的22年中,英国一直在与大革命时期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交战。1805年纳尔逊勋爵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大败法国舰队,法国入侵英伦已不太现实,但英国的警备并未松懈,一直到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英国才稍感轻松。战争成了英国民众心头的大事,因此透纳此时和其后的许多作品都弥漫着战争的气氛,皇家美术学院的年展是透纳展示自己最重要作品的平台,但特拉法尔加之战这一年,他并没有送交作品,这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也是不多见的,他把位于哈利大街上住宅的一部分改造为一间画廊,这一年的作品就在这里展出。透纳这是在效仿雷诺兹和韦斯特等前辈画家,在伦敦市中心开设自己的画廊,极大地提高了他作品的销路和名字。此间,他在出版商那里声誉因《英格兰南海岸的旖旎风光》的出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这是第一个以他的作品为主的风景系列。透纳的水彩不仅反映了战时的英国,还反映了更为广阔的英国生活图景。色彩的凯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透纳的创作明显转向,随后十年便是实验与过渡的时期。最明显的重要转变是在色调上,即从自然写实的色系转向更加明亮更有力度的纯色。这段时期透纳在构思作品时,通常先要创作大量的习作,这些习作常被称为“第一层颜色”。这一用原色构筑画面的手法似乎也解放了其油画创作,引入更富有诗意的色彩处理手法。在这些年中,他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创作,完成了大批风景画。这些作品多是针对新兴中产阶级的怀旧情绪和爱国主义豪情而作,偶尔也流露出对盼望已久的英国社会政治改革最终到来的喜悦与激动之情。1815年后,滑铁卢战役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和平,英国人又可以重访欧洲大陆了。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透纳继续着每年的写生之旅,其足迹南至帕埃斯图姆(1819年),西涉布列塔尼的威珊岛(1826年),北抵苏格兰(1831年和1834年),东到维也纳(1833年和1840年)。不过到了1817年8月,透纳才自1802年之后第一次借战争结束的机会横渡英吉利海峡踏上欧洲大陆。 透纳在对光线的表现技巧上可谓炉火纯青,他更注重营造光线在建筑物或是自然景观上的效果。特纳表现日出日落的作品较多,这样的画面是一场场色彩与光的盛宴。尽管风景水彩画在当时相比表现所谓高雅主题的油画可谓地位地下,但透纳能够坚持在风景画的殿堂中尽情发挥,将绘画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进入光中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些批评家经常同声指责道,透纳的作品不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过于任性晦涩。他那时已过了65岁,于是有人就把这些特征归于他的年龄,理所当然地将他晚年的作品贬为“从昏花的眼睛和草率的手中结出的果实”。甚至其他一些人在把这些作品贬为“纯粹色彩狂热的把戏”的时候也承认它们的抽象之美,俏皮地说它们倒过来看也同样很好,或把它们形容为华丽的光线爆发。透纳坚持不懈地追求谜一般的带有他独特风格的目标,但几乎是孤军作战。他的作品销售不太好。从1820年透纳由意大利归来到1843年春天他展出了近一百幅油画,其中只有四十幅很快就有了买主。透纳对形体日益明显的模糊处理在他1840年代的威尼斯风景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几幅画中他引入了一种更加克制和迷人的诗意,这与他大部分其他作品中那种崇高的野性形成对照。在这最后时期,他在那些最具幻想性的图像中反复地表现这种构图程式,把一种直截了当的光线大欢庆带入作品之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这种激进力量在本质上还是基于他对克劳德·洛兰的持久尊崇。 透纳的著名作品虽然有几幅《威尼斯风景》、《雨、蒸汽及速度》(“Rain, Steam, Speed”,1844年作).等,但比这些作品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军舰德美勒尔号》。从透纳的所有作品可以看出,表现着想要压倒人的一种霸气。常常在展览会的前一天,他特意到会场去,注意地看陈列在自己画近旁的其它画的色调,再在自己的画上涂以强烈的颜料,想压倒其他的画。因此有时候把整个构图弄乱,不止一次受到批评家的嘲笑。象《军舰德美勒尔号》,描绘在落日的海上,配置着已经属于过去时代的帆船和新时代的汽船,想要表现历史的感情;不过,当时它被作为只是乱涂颜料的作品,曾受到严厉的批评。 而《贩奴船》则尤其表现了他艺术的成熟。 透纳在晚年虽然成为有名的画家,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但很难令人想象,却是一个具有象侦探小说中那种双重性格的人,有时象个可尊敬的绅士住在山下幽静的邸宅里,有时却象“一个老船工”住在偏僻地方的贫民窟里,穿着破烂的衣服,一面晒太阳,一面给贫民窟的孩子们信口开河地讲“乘船的冒险故事”。而且他死后,尸体也发现在贫民窟一间肮脏的屋子里。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如果你没有看过那幅曾被英国人评为“世界十大名画之首”的《战斗的泰梅莱尔号》,也没有见过那幅曾拍出2000万英镑天价的《珠玳卡岛》,但也许听说过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当代艺术大奖——英国特纳奖。这项欧洲最权威的视觉艺术奖,便是以今天的主角透纳命名的。 生于泰晤士河边的透纳,似乎天性里就有一种游吟诗人气质。从17岁到70岁,他从未间断过在英伦三岛和欧洲游历、观察和写生。不但跑去法国领略拿破仑掠夺来的欧洲绘画珍宝,更多的去处,则是乡间、海边、山野、湖畔……。感性、灵性加高产似乎一直是透纳作画的特质,他曾经在意大利短短两个月中,便创作了1500多幅水彩速写。有时还在画上附注颜色,例如“土壤呈浅红色、灰绿色,大海是蓝色,阳光下薄雾和煦,叶簇明丽,阴暗处呈宁静的灰色”等等。这些都极大锻炼了透纳观察自然物象微妙变化的独特本领,也促使他后来形成以表现大自然中光线、雾气、风雨、雷电等异常景观为特色的艺术风格。当然,他的激情和技法也很快从水彩画升华到油画创作上。

1、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

先秦

屈原

《离骚》

2、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

先秦

屈原

《离骚》

3、幽兰间重襟

魏晋

左思

《招隐》

4、念幽兰兮已盈园

南北朝

谢庄

《怀园引》

5、幽兰露

李贺

《苏小小墓》

6、太息幽兰紫

杜审言

《赠崔融二十韵》

7、须信幽兰歌断

柳永

《望远行·长空降瑞》

8、幽兰思楚泽

杜牧

《李甘诗》

9、傥咏幽兰曲

李世民

《喜雪》

10、幽兰不可俪

骆宾王

《咏雪》

11、白雪幽兰犹有韵

李之仪

《浣溪沙》

12、幽兰林下正芬芳

向子諲

《浣溪沙》

13、赋白雪、幽兰调

王安中

《一落索·梦破池塘杳杳》

14、幽兰偷眼

朱敦儒

《眼儿媚·青锦成帏瑞香浓》

15、香压幽兰兰尚浅

史浩

《浣溪沙》

16、幽兰砌下飘香暖

曹冠

《满江红·日暖烟轻》

17、幽兰曲径

吴儆

《满庭芳·宿雨滋兰》

18、幽兰不为人芳

魏了翁

一、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 先秦 屈原 《离骚》 二、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 先秦 屈原 《离骚》 三、幽兰间重襟 魏晋 左思 《招隐》 四、念幽兰兮已盈园 南北朝 谢庄 《怀园引》 5、幽兰露 唐 李贺 《苏小小墓》 陆、太息幽兰紫 唐 杜审言 《赠崔融二十韵》 漆、须信幽兰歌断 宋 柳永 《望远行·长空降瑞》 吧、幽兰思楚泽 唐 杜牧 《李甘诗》 9、傥咏幽兰曲 唐 李世民 《喜雪》 一0、幽兰不可俪 唐 骆宾王 《咏雪》 一一、白雪幽兰犹有韵 宋 李之仪 《浣溪沙》 一二、幽兰林下正芬芳 宋 向子諲 《浣溪沙》 一三、赋白雪、幽兰调 宋 王安中 《一落索·梦破池塘杳杳》 一四、幽兰偷眼 宋 朱敦儒 《眼儿媚·青锦成帏瑞香浓》 一5、香压幽兰兰尚浅 宋 史浩 《浣溪沙》 一陆、幽兰砌下飘香暖 宋 曹冠 《满江红·日暖烟轻》 一漆、幽兰曲径 宋 吴儆 《满庭芳·宿雨滋兰》 一吧、幽兰不为人芳 宋 魏了翁 《木兰花慢·问梅花月里》 一9、幽兰旋老 宋 吴文英 《莺啼序》 二0、旋自洗幽兰 宋 吴文英 《探芳信·暖风定》 二一、幽兰不复纫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二二、只小草幽兰 元 马熙 《摸鱼子·买陂塘旋栽杨柳》 二三、幽兰新句纹笺玉唾 元 王沂 《水龙吟 和郑彦章韵》 二四、结幽兰 元 张可久 《木兰花慢 常熟徐氏山园》 二5、幽兰生前庭 魏晋 陶渊明 《饮酒 十七》 二陆、微幽兰 之芳蔼兮 魏晋 曹植 《洛神赋》 二漆、气若幽兰 魏晋 曹植 《洛神赋》 二吧、护得幽兰到晚清 宋 朱熹 《兰》 二9、幽兰春自绿 宋 黄庭坚 《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 三0、雅舞播幽兰 魏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 三一、幽兰吐芳烈 魏晋 王粲 《诗》 三二、惟有幽兰啼月露 宋 钱惟演 《无题三首》 三三、幽兰开亦早 宋 戴复古 《梅花》 三四、幽兰延故人 宋 方回 《治圃杂书二十首》 三5、香佩幽兰开国 宋 李石 《扇子诗》 三陆、幽兰惧风败 宋 邵雍 《秋怀三十六首》 三漆、白雪幽兰空再三 宋 释大观 《颂古十七首》 三吧、幽兰里韵冬夜永 宋 宋太宗 《缘识》 三9、自折幽兰上冶城 宋 苏泂 《金陵杂兴二百首》 四0、移得幽兰几本来 宋 张栻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1、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出自:战国·屈原《九歌》。

译文:芬芳的秋兰,洁白的麋芜,并列生长在堂下漫布。绿色的叶子,白色的花朵,香气浓郁沁入我的肺腑。

2、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目成。

出自:战国·屈原《九歌》。

译文:一片片秋兰青翠茂盛,嫩绿叶片中伸出着花的紫茎。在众多迎神的美丽女子中,我只对你一人特别钟情。

3、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出自: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兰草抛弃了华美内质而随波逐流,苟且偷生得以位列芳草之班。

4、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出自: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我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把秋兰编织成索佩挂在身旁。

5、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出自: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我已经种下了九顷地的春兰,我又曾栽就了百亩园的秋蕙。

6、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出自: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离骚》中关于兰花的诗句: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释义: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释义: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释义: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4、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释义: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5、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释义: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6、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释义:兰草和芷草失掉了芬芳,荃草和惠草也变成茅莠。

7、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释义:我还以为兰草最可依靠,谁知华而不实虚有其表。

8、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释义:兰草抛弃美质追随世俗,勉强列入众芳辱没香草。

《九歌》在关于兰花的句子:

1、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释义:芬芳的秋兰,洁白的麋芜,并列生长在堂下漫布。

2、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释义:秋天的兰花真茂盛,绿叶紫茎郁郁葱葱。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1、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唐 李白《古风》

2、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清 刘灏 《广群芳谱》

3、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元余同麓 《咏 兰》

4、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明刘伯温 《兰花》

5、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明薛网 《兰花》

6、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明 陈汝言《兰》

7、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清钱谦益 《咏同心兰四绝句》

8、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 《咏兰》

9、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唐 崔涂《幽兰》

10、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唐 李白《兰花诗》

11、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清 刘灏《广群芳谱》

12、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清·郑燮《高山幽兰》

有关“幽兰空谷”的诗句如下:

1、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陶渊明(魏晋)《饮酒·幽兰生前庭》

2、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屈原(先秦)《离骚》

3、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曹植(魏晋)《洛神赋》

4、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李贺(唐)《苏小小墓》

5、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陶渊明(魏晋)《闲情赋》

6、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吴文英(宋)《莺啼序·春晚感怀》

7、《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沴于阴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谢惠连(南北朝)《雪赋》

8、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清)《题遗山诗》

9、纗幽兰之秋华兮,又缀之以江离。美襞积以酷裂兮,允尘邈而难亏。既姱丽而鲜双兮,非是时之攸珍。——张衡(两汉)《思玄赋》

10、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左思(魏晋)《招隐二首》

1、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唐 李白《古风》 2、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清 刘灏 《广群芳谱》 3、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元余同麓 《咏 兰》 4、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明刘伯温 《兰花》 5、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明薛网 《兰花》 6、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明 陈汝言《兰》 7、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清钱谦益 《咏同心兰四绝句》 8、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

―― 《咏兰》 9、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唐 崔涂《幽兰》 10、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 李白《兰花诗》 11、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清 刘灏《广群芳谱》 12、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清·郑燮《高山幽兰》。

1、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出自:战国·屈原《九歌》。

译文:芬芳的秋兰,洁白的麋芜,并列生长在堂下漫布。绿色的叶子,白色的花朵,香气浓郁沁入我的肺腑。

2、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目成。

出自:战国·屈原《九歌》。译文:一片片秋兰青翠茂盛,嫩绿叶片中伸出着花的紫茎。

在众多迎神的美丽女子中,我只对你一人特别钟情。3、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出自:战国·屈原《离骚》。译文:兰草抛弃了华美内质而随波逐流,苟且偷生得以位列芳草之班。

4、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出自: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我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把秋兰编织成索佩挂在身旁。5、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出自:战国·屈原《离骚》。译文:我已经种下了九顷地的春兰,我又曾栽就了百亩园的秋蕙。

6、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空谷幽兰 歌词纵有红颜 百生千劫难消君心 万古情愁青峰之巅 山外之山晚霞寂照 星夜无眠如幻大千 惊鸿一瞥一曲终了 悲欣交集夕阳之间 天外之天梅花清幽 独立春寒红尘中 你的无上清凉寂静光明 默默照耀世界行如风 如君一骑绝尘空谷绝响 至今谁在倾听一念净心 花开遍世界每临绝境 峰回路又转但凭净信 自在出乾坤恰似如梦初醒 归途在眼前行尽天涯 静默山水间倾听晚风 拂柳笛声残踏破芒鞋 烟雨任平生慧行坚勇 究畅恒无极”纵有红颜 百生千劫 难消君心 万古情愁”:出自李太白那首“与尔同销万古愁”。

:梅花清幽 独立春寒”:苏小小有诗云: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夕阳之间 天外之天”。“倾听晚风 拂柳笛声残”:是李叔同的送别:“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一念净心 花开遍世界”: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临绝境 峰回路又转”:出自诗句:“峰回路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芒鞋 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词《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慧行坚勇 究畅恒无极”:《无量寿经》里有“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