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杠杆利益和风险分析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3:10:01

杠杆利益和风险分析毕业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的研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司制度的不断规范,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探讨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资本结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最优资本结构债务资本权益资本经济效益

论文摘要:阐述了如何确定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标准,分析了最优资本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

0引言

资金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基本条件,一定规模下的企业其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与之规模相适应的资金量,但仅仅有足够的资金量还不行,如果资本结构不合理,即使拥有足够的资金,也很难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企业的资本结构如何,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实力,承担风险的能力等,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因此,资本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否则资金的运行不畅通就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1企业的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间的结构,是由企业采用各种方式筹资而形成的,各种筹集方式的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是当今企业最为困惑的一大问题。那么,如何确定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标准呢?

杠杆利益与财务风险间的平衡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前提

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的手段,合理的财务杠杆能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额外收人,称之为财务杠杆利益。由于债务利息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能负担的固定利息就会相应减少,从而可分配给企业所有者的税后利润也会相应增加,这部分收益增加,会使权益资本收益率随之提高,进而使每股的收益增加。因为财务杠杆的反作用会增大财务风险,合理的财务杠杆作用能增加企业收益,不合理的财务杠杆作用会因减少企业收益或发生亏损而导致资金周转紧张,偿债能力下降,发生财务风险。因此,确定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应树立稳健的基本指导思想,必须以处理好杠杆利益与财务风险间的平衡关系为前提,在风险最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作用,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基本标准

(1)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障,经济效益最大化最终表现在企业资产增值,利润增加。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如果经济效益不佳,长期发生亏损,企业就将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应以经济效益为基本标准。

(2)经济效益不仅是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物质保证。也是资本结构最优化的表现形态。优化资本结构一要取决于债务资本的融人;二要取决于权益资本的增加。债务资本的融入,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如何,企业效益好的企业,融资就比较容易,那些效益差的企业,融资就困难。权益资本能否增加,也取决于经济效益,效益好的企业发行股票大小股东都愿意认购,效益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转增资本的方式使权益资本增加。因此,确定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应以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为基本标准。

(3)经济效益是企业内外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一是投资者的收益往往不确定,要视企业经营成果而定。因此,所有者非常关注投人到企业的资本,密切关心企业效益,预测未来的收益;二是债权人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也注重企业的效益来判断借出去的款项是否能按时收回;三是关联方企业关注财务风险,看企业效益,预测未来变化,防范风险;四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税费收缴部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预测本部门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五是企业职工对企业能否及时发放工资、福利,是否正常生产运转,也十分关注企业效益。因此,企业效益将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基本标准。

1 .3社会效益最大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参考标准

在企业大力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不能忽略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优化资本结构时,势必要关注社会效益的大小。假设给社会生态环境或自然资源造成1000万元的损失为代价而换取企业500万元盈利的方案,其投资或融资都是不可取的。因此,优化资本结构必须履行社会责任,调节好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二者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只顾企业效益的提高,而不顾社会效益的下降;不能只顾股东的收益最大而不承担社会责任。这就对优化资本结构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考虑社会效益将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另一标准。

2确定最优资本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企业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确定资本结构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降低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密切相关,凡经营风险较高的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都应降低债务比例,保持较低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低的企业,则可适当增加债务资本,冒较大的财务风险,以获取较大的风险报酬。在经济上升,行业前景看好时可增加债务资本,由于企业产销平衡,不易发生财务风险。在通货膨胀时期增加债务资本,还可减少因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

企业目前及未来的财务状况

企业财务状况包括企业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资金的周转速度,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等,它是确定资本结构需考虑的又一重要因素,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偿债能力相对较强,因而能承担较大财务风险,在确定资本结构时适当加大债务资本比例,反之,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偿债能力弱,就应尽量避免举债,以免陷入困境。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是互为影响的,财务状况是资本结构决策的依据之一,而资本结构又会对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考虑企业财务状况时,应在考虑目前情况的同时充分预测未来的情况,使确定的资本结构反过来对目前和未来的财务状况产生有利的影响。

考虑企业的控股权以及投资者的性格及态度

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企业的收益和风险。如果投资者为了掌握企业的控股权,可保持较高的债务资本比率,用举债的方式增加资本,扩大经营,当企业决定调整现有的资本结构,尤其是决定扩大债务资本比例时,现有的投资者一般是极为关注的。因此,企业在决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心理承受力,避免因投资者信心不足而造成资本成本上升和企业价值下跌的后果。此外,经营者及投资者的性格对确定资本结构也产生一定影响,决定着企业经营战略,影响企业运营能力和前途。经营者及投资者的性格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应不同。对于那些敢冒风险,善于运用风险时机扩大经营,获取风险收益的经营者及投资者来说,企业应保持较高的债务资本比率,对于那些思想保守,谨慎稳重的经营者及投资者来说,甘愿企业发展速度较慢,也不愿冒险经营,这种企业只有保持较高的权益资本比率,尽量多用权益性方式扩大资本。 资本成本的高低

一般认为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是较为合理的。综合资本成本是指债务资本成本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成本。只要在正常情况下,能使企业资本成本下降的,便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筹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债务资本比例越大越好,当债务资本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企业综合资本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逐步上升。因为随着负债的增加,企业财务风险日益增大,对风险报酬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筹资的资本大大提高。所以,当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由债务资本比例增大逐步下降转为逐步上升的转折点,便表明企业的债务资本比例已达到了极限。

注意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合理运用税收筹划

国家政策法规应是企业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重要依据,在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发生变动时,企业应适时调整其资本结构,以便按国家政策来增加企业收益,另外,还可运用税收筹划调整资本结构,充分考虑税收筹划手段的作用,尽力采用合法的避税、节税手段增加权益资本的比率,减少债务,以节省债务资本成本来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

3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方法

财务两平点分析法

财务两平点是指普通股每股盈余为零的息税前利润,相对于普通股股东而言即是“保平点”。如果财务两平点过高,预计企业未来的息税前利润难以达到财务两平点的水平,说明现有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或优先股比例太大,有必要适当降低这两种资本的比重,以降低固定筹资支出。反之,若财务两平点太低,则说明企业未能充分运用具有杠杆的筹资手段。计算财务两平点是分析评价企业资本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

每股盈余分析法

评价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分析每股盈余的变化也是其重要的方法之一。能提高每股盈余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够合理。每股盈余分析是利用每股盈余的无差别点进行的,所谓每股盈余的无差别点,是指每股盈余不受筹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每股盈余的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当销售额大于每股盈余无差别点,运用负债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盈余;当前者低于后者时,运用权益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盈余。

比较资金成本法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不外乎有3种:1是举债,包括发行债券,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借款;2是增发股份;3是内部筹资即利润资本化。企业在作出筹资决策之前,先拟定若干个备选方案,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因素分析法

优化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分困难的管理环节,试图依靠任何单一的计算或分析来达到最佳资本结构的目的是不可能的,除了必要的计算之外,优化资本结构更多的是依靠管理者对企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了解,预测和把握,对企业客观环境,尤其是资金市场变化情况的预见能力,同时也依赖管理人员深厚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因素分析法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

(1)企业销售的增长情况。预计未来销售的增长率,决定财务杠杆在多大程度上扩大每股利润,除了销售的增长率外,销售是否稳定对资本结构也有重要影响。如果企业的销售比较稳定,则可较多地负担固定的财务费用;如果销售和盈余有周期性,则负担固定的财务费用;将冒较大的财务风险。

(2)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如果企业债务重,贷款人可能会拒绝贷款,信用评级机构可能会降低企业的信用等级,影响企业的筹资能力和筹资成木。

(3)企业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越强,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企业就越有能力承担风险,举债融资就越有吸引力。

(4)资产结构。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应保持不同的资本结构,如工业企业由于进行生产需要厂房、设备等大量固定资产,应主要通过长期负债和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商业企业则相反,由于拥有较多流动资产,则应更多地依赖流动负债来筹集资金。垄断性强的行业如邮政,铁路等可适当提高债务资本比率,竞争性强的行业可适当提高权益资本比率。

(5)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企业管理者应时刻关注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如果利率暂时较低,但以后可能上升,企业可利用有利时机大量发行长期债券,在今后把利率固定在较低水平上,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费用。

(6)所得税税率的高低。企业利用负债可以获得减税利益,所得税税率越高,负债的好处越大。

摘要: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日益成为我国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扩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状况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速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也可以进一步得到深化。

关键词:上市公司 资本结构 分析

1 资本结构研究背景及意义

资本结构理论是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企业的金融目标、筹资方式、筹资成本和企业的现金流量等企业的重大财务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治理结构、激励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通过发行股票来筹资。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与之相关联的证券市场也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在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日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扩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状况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速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也可以进一步得到深化。同时,对推动国内经济理论与国际研究同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影响资本结构的二因素

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能够全面地进行分析,因而在这里我们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只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且影响范围明显的两个方面,即从行业差异、企业规模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情况。

行业差异 产业集中度的高低也在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高集中度行业、财务杠杆高的企业容易因财务杠杆低的企业发动的价格战、营销战而陷入财务危机。

产品生命周期和资本结构之间,由于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不同。厂商在产品成长期由于产品利润丰富,较多的采取内部融资手段,因而财务杠杆也会较低。所以,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均要根据自己产品所处的相应阶段来进行资本结构的决策。

公司规模 不同规模的公司,其资本结构是有很大区别的。从理论上来说:静态权衡理论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实施多元化经营方式或者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虽然不一定提高盈利水平,但却能分散经营风险,均衡不同时期的利润。此外规模大的企业还可以有效的调度内部资金,以上都决定了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所以公司容易获得更多的债务,因而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选择负债。反之,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大公司应倾向于权益融资,因为公司规模的缘故,股东并不担心发行股票会削弱公司的影响力,因此大公司具有更低的杠杆水平,所以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于不选择负债。

3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实证

本文对资本结构的度量选择总负债率,总负债率= 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其资产与负债皆采用账面价值。研究样本为我国上市公司深市A股的627家公司,时间结点为2007年12月31日。

按所属行业分类 以中国证监会2001 年4 月4 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标准,将深市A股的627家公司分为11个行业,分别为:a农、林、牧、渔业;b采掘业;c制造业;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业;g信息技术业;h批发和零售贸易;j金融、保险业;k房地产业;o社会服务业。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其资本结构也各不相同。有的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如信息技术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和;而有的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如金融、保险业和建筑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和。

金融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一行业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房地产企业是非常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并且具有高投入、高回报、规模经济性强的特点。而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自由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解决。所以我国房地产企业注定了其资产负债率会较高,多在50%以上;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两个行业负债比率较低,处于30%至45%之间,这是因为这些行业为固定资产需求很高、经营稳定的传统行业,所以负债比率较低。可见各个行业的负债水平都是与其产业特征相一致的。

资本行业差异的成因:①资产运营能力。一个行业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示资产的运营能力越强,销售收入高,资金循环回收速度快,显示出该行业的举债能力较强,因此更倾向于高负债率的融资决策。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金融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外,总资产周转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批发零售业为,建筑业为,都具有较高的负债率。②行业的竞争程度及风险性。行业的竞争程度直接关系到行业的风险性,竞争程度低,商品价格则主要由供给一方决定,风险越低。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受国家管制较多,国有化程度较高,属于公用事业型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不存在价格竞争,破产风险很低甚至为零。③资产结构影响行业资本结构主要表现在,有形资产比重越高,资产破产清算及担保价值越大,越容易得到银行信贷,会导致企业负债率较高。如建筑业,表3中显示该行业的有形资产比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因此企业融资可以依靠抵押贷款方式,所以负债率较高。若无形资产比率较高,则一旦破产,成本较高,则较少采用负债融资。如信息技术业,有形资产比率仅为,总负债率为。

按企业规模分类分析 根据627家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数额进行规模分类,即总资产小于10亿的企业定为小规模企业;总资产介于10亿和100亿之间的企业定为中规模企业;总资产大于100亿的企业定为大规模企业。其平均资产负债率。

通过对比图表5和图表6,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大规模企业的数量虽然最少,但其平均负债率却是最高的,有;中规模企业的数量最多,其平均负债率只有一半而已;而小规模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其平均负债率都是相对较低的。

当我们根据既定的企业规模来分析其资本结构时,得到的是上述的结论,但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为企业规模是会发生变化的。

根据马克思的企业规模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一方面,资本家组建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规模越大,越能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润。追求剩余价值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欲望使资本家愿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另一方面,资本家扩大企业规模的欲望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专业化分工的技术力量;资本集中程度;管理监督费用等等。

当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量时, 企业必须增加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才不会丢失原有的市场份额。要扩大规模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完成扩张的实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经营来完成规模的扩张,同时,企业的负债就会增加,其资本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当一个小规模企业发展为中规模企业时,其资产负债率就会更接近于中规模企业的负债率。 资本规模差异的成因:①资金需求情况。规模大的企业,无论是在经营活动还是在管理活动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其正常运行,而企业自身很难有如此多的资金,所以需要借入大量外部资金,因而其负债率自然会比较高;而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即使资金不足,从外部借来的资金也不会太多,要适合自己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财务状况,所以小规模企业的负债率普遍比较低。②资金来源情况。大规模企业因为其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信用程度高,所以银行更青睐于向大企业发放贷款,同时大规模企业还可以比较容易通过其它渠道来借入资金,这也是大规模企业负债率较高的一个原因;相反,小规模企业的信用程度较低,很难从银行或者其他渠道来获取资金。

通过上述分析,总结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受行业因素和企业规模因素的影响很大,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负债率较国外偏低。

4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的选择是资本结构优化的一方面,加以适当的选择可促进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经股份制改造上市的,国有股占控制地位,这种在特定的历史和法律背景下形成的股权结构,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明显的缺陷。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看:国家股意味着国家应当对其享有所有权。但国家是一个虚拟的所有者.是一个抽象概念。未真正明确谁来代表国家股。从外部治理机制看,由于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自由流通,公众流通股所占比例又少.即使所有的个人股东都抛售手中的股票也不会对经理造成市场压力。多种资料表明:国有股在公司中所占比例越大。公司的内部控制就越强,产权结构的治理效率就越低。

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过度偏好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应该在一定的经营风险下使公司的资本成本最低,通常情况下,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内部融资成本。而股权融资成本要高于债务融资成本,最后才考虑发行股票融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西方发达国家恰好相反。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我国上市公司多采用发行股票方式筹资,对股票融资有很强的偏好.与国际企业融资结构潮流,即股权融资的衰落和债权融资的兴起不相适应。

5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对策

发展和完善我国债券市场 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畸形发展的情况下,应着重扩大债券市场的规模和加强企业债券的流通性。为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是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当务之急。首先。丰富企业债券的期限品种。可以设计诸如项目债券、长期债券、贴现债券等。以满足不同投资及融资需要。其次。发展企业债券交易市场。再次,发行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作为资本结构调整的杠杆。也是债券向股票转换的桥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对有较高负债比率的上市公司,随着债权向股权的转化,可以达到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有利于控制公司未来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它还可以协调股权利益和债券利益的关系。

鼓励上市公司向银行贷款,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完善银行的信用制度,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市场导向决定是否放贷。

上市公司积极争取银行贷款有以下点好处:①改变上市公司单一的融资方式。②平衡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使得公司财务结构趋于合理。

优化股权结构 由于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在监控动力和效率最为地下的国有股股东手中,所以优化股权结构需要解决的是国有股减持问题。国有股减持问题应同国有经济结合起来。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应该有国有资本、所有企业都应是国有资本占绝对比重,而是划分企业类型,采取不同模式的国有股权持有方式。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激励机制 企业经理层往往从自身出发,导致企业决策行为短期化,因为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可以避免债务风险和偿债压力。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如经理层持股、股票期权等方式。促使管理层人员从公司长远利益出发,以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

[3]史伟波.我国沪市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消费导刊 2009/03.

[4]吴先聪.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行业差异及原因分析.商场现代化 2007/03.

企业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负债压力的增加。如果企业采用负债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购成本,其可能的风险有三,①高昂的利息支出;②债务契约限制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损失;③未来还款的压力。负债成本的增加,其后果是将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扩大,它会大大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 2.控制股权的稀释。如果企业采用股票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购成本,其可能的风险是将导致企业原发性股东的股权稀释,其后果是这些股东(包括企业本身)将部分或全部失去剩余收益的控制权或索取权。 3.业绩水平的波动。业绩水平的波动既指企业税息前利润(EBIT)水平的变化,也包括每股收益(EPS)的激烈波动。在负债融资下,EBIT的变化会引起EPS的更大程度的波动,从而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业绩波动是一个极其不好的讯号,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各种机会损失(如信誉损失)。 4.投资机会的丧失。企业负债融资不仅可能给企业增加巨额的债务,而且可能会消耗企业大量的自有资本。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即使面临良好的投资机会,也只能望而却步。投资机会的失去,其后果是可能会降低企业获取收益的能力,进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5.现金存量的短缺。企业在负债融资时可能会大量消耗企业的货币资金,即使企业净资产很丰厚,但也可能会由于现金存量的不足引发各种问题,从而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二、企业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为了更好地防范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其核心前提在于先预先识别各种财务风险,其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杠杆法。杠杆分析法是狭义的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杠杆系数来初步识别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其指标包括财务杠杆系数和资产负债率。 DFL=EBIT/(EBIT-I)=△EPS/△EBIT 其中:I为利息支出;DFL指财务杠杆系数,它反映企业的税息前利润(EBIT)的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的更大波动程度。DFL越大,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 RLA(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RLA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当RLA大于50%,一般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高,当RLA接近100%水平时,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到了濒临破产的水平。 2.EPS法。 EPS分析法主要衡量负债融资前后购买企业每股收益的预期变化,它属于广义上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 EPS=[(EBIT-I)(1-t)]/Q 其中:EPS为企业每股收益;I为利息支出;t为加权所得税率;Q为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当负债融资之后的EPS大于负债融资前的EPS时,说明企业负债融资决策行为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3.股权稀释法。股权稀释法主要比较负债融资前后原发股东股权结构的变动情况。它属于广义的并购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 RIE=(Q0+Q1)/(Q0+Q1+Q2) RIE是股权稀释率,它反映企业原始股东所控制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占总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的比率 其中:Q0为负债融资前企业的原始股东所持有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1为负债融资时企业的原始股东所增持的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2为负债融资时企业的新股东所持有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 当负债融资前后的RIE发生激烈变化,说明负债融资行为将给企业的原始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股权稀释的风险。如果发行新股后的RIE小于50%,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高,反之,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低。 4.成本收益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指比较负债融资的成本与收益水平。它属于广义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 RCR=C/R RCR为企业负债融资成本收益率 其中:R为负债融资的预期收益。它包括成本节约、分散风险、较早地利用生产能力、取得无形资产和实现协同效应,以及免税优惠等预期收益;C为负债融资的预期成本。它包括直接的购买支出、增加利息、发行费用及佣金和管制成本,以及各种机会损失(如留存收益消耗的机会成本和丧失好的投资机会的损失)。 当RCR小于1时,说明预期收益大于预计成本,则负债融资行为是合理的,反之依然。 5.现金存量法。指比较负债融资前后企业预计的现金存量水平,看现金水平是否最佳及安全。常用的方法是计算现金流动资产率和现金总资产率。 现金流动资产率:RCCA=C/CA 现金总资产率: RCA=C/A 其中:C为企业广义现金存量,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短期投资等;CA为企业的流动资产;A为企业的总资产。 负债融资买后的RCCA和RCA越低,说明企业面临的现金短缺的财务风险越高,反之亦然。 6.模型法。模型分析法指借助于统计学和数学的模型构建来总体判断负债融资财务风险的方法。最常见的方式是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以识别企业是否面临的过高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水平CR=a0+a1X1+a2x2+a3x3+…+anxn+E 其中:a0、a1、a2、a3,…,an为系数值;X1、x2、x3,,…,xn为各种财务风险因素;E为残差 模型分析法它事先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估计一个衡量财务风险的标准值(CR0)。当企业负债融资后预期CR大于CR0,则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很高,反之亦然。 三、负债融资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在识别了负债融资的各种财务风险之后,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有效对策来减少或消除财务危机及破产发生的可能性,其对策有三: 1.接受风险。如果负债融资可能短期会给企业带来诸如资产负债率上升、企业股权稀释和投资机会丧失,以及业绩水平波动等风险,但是从长远来看,负债融资目标企业或许具有战略意义,诸如可以得到协同效应等。如果负债融资后的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则企业可以作出负债融资目标企业的战略决策。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建立以下风险管理制度:一是风险基金的设立。包括坏账准备和减值准备等;二是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报告;三是风险分析技术的运用,例如实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等。 2.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指企业借助与其他企业或个人的合资、合营等方式,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策略。企业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原因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政策。 3.避免风险。避免风险指如果企业有多种负债融资方案可以选择,则可以放弃财务风险较高的负债融资方案。例如,当企业负债融资的预期收益远远低于并购成本,或者导致资产负债率水平剧增,以及每股收益水平严重下滑,则应放弃该负债融资方案,另行考虑其他合理方案。

大学毕业论文财务杠杆分析

同求,SPSS软件怎么用

论企业如何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在企业资金结构中,合理的安排负债资金,对企业有重要影响。一定程度的负债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负债筹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负债资金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负债是企业常用的经营手段之一,负债筹资可使企业所有者获得高于息税前利润率的收益。负债筹资还可以节税和降低资金成本。与此同时,负债筹资也起到消极甚至破坏性的作用,那就是它将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扩大企业所有者的负担等因此,负债结构的恰当与否是企业加速发展或遭遇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将就财务杠杆原理及作用进行分析讨论,诣在帮助企业正确的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安排企业资金应用。 � � 一、财务杠杆作用 � �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使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大幅变动的现象。换句话说,银行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一旦确定,其负担的利息水平也就固定不变。因此,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某一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股东)得到的回报也就愈多。相反,企业赢利水平越低,债权人照样拿走某一固定的利息,剩余给股东的回报也就愈少。当盈利水平低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投资者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倒贴。 � � 所谓“财务杠杆作用”是指在资本结构中,利用一部分固定利率资金,例如公司债或优先股等。由于支付公司俊的利率或优先股的股利是事先约定的,如果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商于此项固定利率时,则支付公司俊利息或优先股股利以后,所余归普通股享有的利润便增加,这种情形就普通股而言。其投资报酬率可以提高,这便是财务杠杆作用;反之,如果公司经营不善,营业利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公司债的利率或优先股的股利是固定的,即使营业利润小于约定利率公司仍需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则公司利润在支付利息或优先股以后。所余给普通股东享有的利润便将减少。这种情形就普通股而言,投资报酬率便将降低,称之为“财务杠杆反作用”。 � � 企业之所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进行负债筹资,就是因为优先股股利和公司俊利息具有固定的性质。在企业的全部资本收益率高于固定的优先股股利或公司债利率时,能够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高的收益。 � � 二、财务杠杆的作用的影响因素 � � (一)公司本身资本净值的大小 � � 债权人或优先股股东的保障在于普通股资本净值的大小,资本大者对债权人保障就大,资本小者对债权人保障就小。从公司本身来看,如果万一经营结果较预期利润差时资本大而负值少者其支付利息不会太多,公司仍可承担。但资本小而负债多者,因支付的利息金额太大,利润减少便不足支付利息,而使公司遭遇困难。例如:甲企业原有资本200万元,按年利率6%借人资金100万元,预期经营利润30万元,除了支付借款利息6万元外,剩余24万元,作为其资本200万元的投资报酬,则投资报酬率为12%。不过经营活动成败莫测,若该企业某年经营利润仅6万元,还能按约定利率支付借款利息6万元,只是普通股无利可获而已。若该企业资本仅100万元,也按年利率600借人资金100万元,己不足支付借款利息6万元,企业持续经营将遭遇困难。可知资本的大小,影响公司的举债能力。正常情况下公司的债务总额占全部资金的70%-80%。 � � (二)借款利率的高低 � � 借款利率越低,对举债的公司越有利,即使营业利润减少仍可按照约定支付利息;对于资本的投资报酬率的影响较小。如前例某公司原有资本200万元,借人款项100万元,借款利率仍为6%,当其经营的报酬率为2%时,报酬所得为300万X2%=6万元,支付借款利息后普通股毫无所获,如果借款利率5%同等情况下,可以借款120万元。 满足投资报酬支付利息要求,如果借款利率4%,同等情况下可以借款150万元。可见借款利率越低,可借款筹资的金额越大,财务杠杆作用也随之增加,反之,借款利率越高,财务杠杆反作用的可能性越大,自然对举债予以限制。 � � (三)经营风险的大小 � � 就普通股而言,无论在营业利润的分配或是结束清算时对于公司财产的分配,其次序均在公司债及优先股之后公司有利润,应当优先支付利息或优先股股利,剩余者才供普通股分配,所以当公司债或优先股的数额越大,则普通股风险越大。另外,每一个企业的特有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如果一个企业不通过举债筹资,那么它只有经营风险。如果举债筹资,那么它所承担的风险不仅有经营的风险,还有财务风险。而且,一个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也大小不同,凡是业务收入稳定,风险小的,则在财务管理上,可以稍微增加财务风险,运用财务杠杆;如果业务收人不太稳定,风险大的,则在财务管理上不宜运用财务杠杆,以普通股葬集资金为宜。总之,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必须相互配合。切不可增加风险程度,使企业陷入难以生存的风险。 � � (四)现金流量的状况 � � 以上分析是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利润为基础,实际现金收支很少与账面盈余相符,而债权人的利息和优先股股利则需要现金支付,所以公司举债和发行优先股,除了考虑到营业利润要超过利息支出外,同时还要有能力依照契约规定以现金偿付本金和利息。即使能够以低利借人款项,而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率,但是由于必须在一定时间偿还现金,仍可能遭到困难。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上。都要研究影响财务杠杆作用的各因素,以防财务杠杆的反作用。 � � 三、企业正确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的几点做法 � � (一)适时调整资本结构比例,保持合理负债 � � 大规模的负债是产生过很好的财务杠杆效应,但是一旦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这一前提不存在了,大量资金不能够产生预期的效益时,财务杠杆的消极作用也就产生了,它会加速企业灭亡的进程。因此,关键在于选择最佳结合点,既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积极作用,又不会使企业背负偿债压力,达到一种“双赢”。首先要以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可行性研究把握项目的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项目的盈利能力,谨慎选择相应的筹资模式,充分、合理地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效应。也就是说,当企业投入某一数额的资金可以产生一定EBIT水平时,根据可行性研究的预测结果,企业要及时决定是否应调整其资本结构,以便提高企业的EPS水平。多种资料显示,全世界目前一般认为负债规模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例为6:4或7:3较为妥当。 � � (二)合理控制风险 � �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财务风险只发生在负债企业,就其产生的原因来看,负债风险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现金性财务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 收支性财务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 � � 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负债的增加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大,债权人因此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相应增大,债权人将要求公司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使企业发行股票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业的负债比应当保持在总资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地扩展。 � � (三)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 � � 在进行负债融资时,降低资金成本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企业资金总额中,提高长期债券与长期贷款的比例,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提高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但长期债券、长期贷款的比例过高,也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债券的利率与资金成本率,结果在不少情况下,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不仅不能降低,反而可能提高。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历史经验,及时调节负债融资的数量和比例,使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能够保持较低的水平。 � � (四)建立相关偿债制度,良性持续负债融资 � �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作为一个企业,运用负债融资,不仅要考虑到创利能力,而且还要清醒地知道偿债能力,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负债持续为企业创造利润。偿债要求企业建立一系列相关制度运用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分析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力一面考虑: � � 1、建立偿债基金。 � � 可以使风险较大的负债的偿还得到保障,尽量避免财务风险。 � � 2、妥善安排还贷的时间 � � 为了避免集中还本,付息可能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减少债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负债融资时,必须对各类负债的期限、旧债到期时间的分布、新债发行的时间选择进行妥善安排。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有:采用分期偿付的负债筹资力一式的偿还时间影响;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之间的时间搭配;发行新债和偿还旧债之间衔接问题。只有妥善安排好还贷时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平稳有序地进行。 � � 3、分析企业偿债能力 � � 运用流动比率等对偿债能力的分析考核指标,分析预测企业债务偿还能力。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后,企业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负债融资将给企业带来的是负债的风险,还是丰厚的利润,从而为合理筹资提供切合实际的依据。 � � 综上所述,影响财务风险的其他因素很多,其中有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必须从各个力一面采取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任何定量力一法只是一个理论力一法和理想模式,在实务中必须综观全局,必须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负债亦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运用财务杠杆利益,适度举债筹资。 再送一篇: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可以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的额外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只顾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无视财务风险而不恰当地使用财务杠杆的做法会形成反财务杠杆作用,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将损害投资人的利益。认真研究财务杠杆并分析影响财务杠杆的各种因素,搞清其作用、性质以及对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影响,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前提。财务杠杆就是指企业在运用负债方法筹资时所产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亦称筹资杠杆,体现了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债权资本的作用。从股东的角度讲,只要投资报酬率大于负债利率,企业的财务杠杆就能为普通股股东增加收益,举债是有利的。因此,企业没有理由拒绝运用财务杠杆增加收益。财务杠杆作用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DFL)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理论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通过数学变形后公式可以变为: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通过以上企业可以看出,影响财务杠杆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息税前利润和利息(债务)。但是由于财务杠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客观分析财务杠杆对企业的影响。笔者试从财务杠杆的角度,谈谈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醒经营者在运用财务杠杆创造收益的同时,有效规避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力对企业带来的损失。一、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主要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的息税前利润大小对企业的影响。由上述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因而税前利润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变、债务规模不变即利息支出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假设:1、 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利息支出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2、 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利息支出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到某一个特定水平时(以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成本为转折点),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从积极转化为消极。当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利息支出,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此时,使用财务杠杆,反面降低了在不使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本应获得的收益水平,而且越是较多使用财务杠杆,损失越大。这便是财务杠杆的反作用,造成企业损失的本质所在。所以,企业运用财务杠杆时,必须考虑企业经营效益好坏对财务杠杆的影响,在企业成熟期,销售市场良好,收益较高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尽可能用负债形式筹集资金,采用负债比重较高的资本结构,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企业建设初期、成长期及衰退期,让利销售、培育市场或产品受挤压市场委缩,企业经营效益较差时尽可能减少债务,避免财务杠杆的反作用造成的损失。二、负债的增加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成为成长经济的有力杠杆。假设现在有一个项目,需要100万元的投资,预计会产生20%的报酬率,试比较不一样资金结构对利润影响。方案一、全部以自有资金来投资,那么这100万元的自有资金报酬率就是20%.方案二、自有资金投资50万元,另外借款50万元,负债比率50%,借款年利率为10%,虽然表面的报酬率也是20%,但是因为我们真正拿出来的只有50万元,因此这50万元自有资金真正的报酬率,是将要赚到的20万元(100×20%),扣除负担的利息费用5元(50×10%)之后所得,这样财务杠杆操作的报酬率高达30%(15/50×100%)。方案三、自有资金投资60万元,另外借款40万元,负债比率40%,借款年利率为10%,虽然表面的报酬率还是20%,但是因为我们真正拿出来的只有60万元,因此这60万元自有资金真正的报酬率,是将要赚到的20万元(100×20%),扣除负担的利息费用4元(40×10%)之后所得,这样财务杠杆操作的报酬率下降为(16/60×100%)。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1)负债是财务杠杆的根本,财务杠杆效用源于企业的负债经营;(2)在一定条件下,自有资金愈少,财务杠杆操作的空间愈大。所以,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为增加企业投资者的收益应尽可能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增加负债融资。但是,负债筹资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1、 负债过高影响企业债务融资能力负债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有向银行借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银行借款银行借款是指企业根据协议向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需要还本付息的款项。银行机构遍布全国城乡,吸收企业、事业企业、机关、团体和城乡个人的大部份存款,资金充裕,与企业联系密切。因此,利用银行的长期和短期借款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法。银行借款具有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低、借款弹性好等特征。 企业在申请借款时,必须要符合贷款条件,并按规定的借款程序开展申报,并经过银行逐级审批,按规定提供担保或抵押等。即使企业信用较高,有稳定的盈利空间,好的成长前景,但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过大,也会增加借款的难度,中国人民银行在贷款资格审批中规定,资产负债率超出70%的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企业债券企业债券又称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持券人拥有企业债权的债权证书。它代表持券人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持券人可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但无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也不参加分红,持券人对企业的经营盈亏不承担责任。企业发行债券时限定条件较多,往往规定一些限定性条款,同时利用债券筹资,在数额上也有一定的限度,当企业的负债超过一定程度后,债券的筹资成本会迅速上升,有时甚至难以发行出去。2、 负债过高加大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即负债经营),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得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其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财务风险只发生在承担责任企业,就其产生的缘故来看,负债风险具有两种表现形式:(1) 现金性财务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2) 收支性财务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负债增加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债权人因此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相应增大,债权人将规定企业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的增大而规定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便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酬资的酬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业的负债比应当保持在总资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度地扩张。回避财务风险的主要办法是降低负债比率,控制债务资金的数额。回避风险的前提是正确地预计风险,预计风险是建立在预计未来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预计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佳,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负债的利息率,那么就应该减少负债,降低负债比率,从而回避将要遇到的财务风险。综上所述,财务杠杆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额外损失,这就是构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在杠杆利益与其相关的风险之间开展合理的权衡。把股东可能取得的较高收益与其可能承担的财务风险开展权衡、比较,充分、全面考虑财务杠杆作用与反财务杠杆作用,尽量减少财务杠杆给企业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财务杠杆作用程度的确定除考虑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之外,还应注意经营杠杆联合财务杠杆对企业复合杠杆和复合风险的影响,使之达到一定的复合杠杆作用,根据经营杠杆的不一样作用选择不一样的财务杠杆作用。摘要:负债经营是财务杠杆存在的基础,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财务风险;若负债过少,会损失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在实际工作中,要合理确定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的比例,把握资本结构的最佳点,提高企业筹资效益,就必须深刻了解财务杠杆机制,把握财务结构。资本结构,按照企业预期合理搭配各种筹资方式,合理安排企业的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合理解决财务杠杆与企业筹资效益问题,从而达到财务杠杆效益最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建设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另一面,许多企业走向了极端,有的陷入了高投入、高负债、高风险、低效益的怪圈,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的强烈反差;有的热中于超低风险,全凭自有资金苦苦强撑,最终导致企业衰退或破产。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财务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缺乏资本运作经验,不能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负债及财务杠杆的诠释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讲,负债是现代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是构成企业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负债,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靠自有资本,而不运用负债进行经营的。企业负债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通过借款、发行债券、租赁等方式向债权人筹集的债务资本;二是企业由于信用关系而形成的应付款项等。 负债经营既可为企业带来厚利,又可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负债的存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双重作用和影响,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因为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负债过多不好,负债过少也不意味着好。若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财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相反,若负债过少,则不能有效取得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举债投资是神奇的工具,但务必妥善运用。这时应坚守借贷的两大原则:(1)期望报酬率必须高于贷款利率;(2)在最坏的情况下,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还本付息。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识财务杠杆的存在及其影响。 所谓杠杆,简言之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小搏大的工具。阿基米得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整个地球撬起。”延伸到财务杠杆上,可以这样说:“借我足够的钱,我就可获取巨大的财富。”

行,的,。帮你做的,、 吧

财务杠杆的应用浅析毕业论文

您好!关于选题参考:一、会计部分 1、试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2、企业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 3、论会计与经济效益 4、财会人员的素质 5、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 6、西方财务会计体制浅见 7、我国会计模式的现实选择研究 8、财务的本质、职能研究 9、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0、对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评价 11、对建立会计报表体系的探讨 12、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13、关于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 14、对降低产品成本途径问题的研究 15、关于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的探讨 16、间接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研究 17、对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研究 18、试论成本的计算原则 19、对成本开支范围的再认识 20、实行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21、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 22、如何确定资产价值的研究 23、论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 24、原始凭证失真及解决办法 25、对商品购进和销售入账时间的研究 26、关于企业的或有负债 27、对商品销售成本结转方法的探讨 28、关于股份制企业的账务处理 29、谈谈加速折旧的原理及其方法 30、浅谈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1、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主体界定及其方法探讨 32、股票股利及其会计处理 33、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34、非货币性交易会计研究 35、租赁会计研究 36、投资会计研究 37、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38、期货会计探讨 39、减值会计研究 40、试论成本决策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41、经济订货批量分析在工业企业中的运用 42、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问题的研究 43、成本—销售量—利润相关分析 44、责任会计与经济责任制 45、对责任成本的认识 46、论制造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和联系 47、浅谈目标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48、加强成本项目变动分析,降低产品成本 49、试述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0、论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51、试论责任会计制度的内容及其建立的必要性 52、浅谈差量分析法在生产决策中的应用 53、试论安全边际率分析法的应用 54、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55、试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56、如何加强非商品流动资金的管理 57、企业财务结构比较分析 58、论资金利用效果的分析与考核 59、关于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计算 60、试论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61、对无形资产管理的探讨 62、试论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意义 二、财管部分 63、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64、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 65、遵循资金运动规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66、试论利润预测与计划 67、论筹资风险与对策 68、论无形资产投资预测与计划 69、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向 70、财务管理的模式选择 71、加速流动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72、谈企业的风险投资管理 73、论企业资金紧缺问题 74、网络会计研究 75、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6、普及和推广会计电算化策略 77、强化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78、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 79、试论应收账款审计的要点与方法 80、降低注册会计师法律风险诌议 81、浅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82、关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 83、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 101 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102 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中现金流量的识别 103 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与成本控制新思路 104 企业赊销活动财务管理对策 105 财务目标的滚动控制和弹性控制 106 浅谈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根源 107 浅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重叠关系 108 约束机制形成的理论探讨 109 企业直接融资效率分析 110 企业投资经营定位研究 111 出资人与企业财务监控 112 浅析折算风险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113 债务重组中财务分析的应用 114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无形资产管理 115 浅谈财务杠杆的应用 116 试论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117 出资者和经营者的投资风险比较分析 118 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 119 浅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 120 浅谈财务管理中如何体现谨慎性原则 121 期权原理及其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122 企业失败的财务理由探索 123 浅谈现金流量表如何反映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4 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分析 125 浅谈互连网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26 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 127 浅谈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 128 人力培训的成本分析 129 净利润与现金流量差异原因分析 130 论电子商务时代的财务管理 131 中小企业项目投资的决策分析 132 对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融资管理问题的思考 133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探讨 134 营销财务分析 135 浅议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 136 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协同效应 137 电子商务冲击企业现金管理 138 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 139 集团公司的投资控制策略 140 谈流动比率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141 浅淡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 142 浅淡企业股利政策 143 浅议价值评估体系 144 价值评估体系计算思考 145 价值评估体系指标评价 146 价值评估体系运用浅析 147 负债结构的优化之道 148 “市盈率”在投资中的价值分析 149 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的柔性分析 150 企业购并的成本效应分析 151 企业资产潜力分析 152 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分析 153 论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价值 154 应用权变法则处理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155 建立预算资金行业财务管理中心及其模式探索 156 浅论财务管理在提高投资效益中的作用 157 浅析上市改组企业的并账与分账 158 试论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159 论控制的内涵、形式与会计学价值 160 试论年金 161 试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法律性限制 162 企业投资评价探索 三、审计部分 163 探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过程的弊端 164 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165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166 探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 167 如何提高审计效率 168 论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69 试析我国国家审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70 浅谈审计风险的综合控制 171 政府审计机关如何应对挑战的探讨 172 当前财政审计制度的缺陷及策略分析 173 浅析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及其对策 174 浅议审计人员辨别财务报表的不实 175 浅谈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176 谈期后事项审核 177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制度基础审计的测试与评价浅析 178 我国民间审计的现状与对策的分析 179 如何进行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80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研究 181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182 独立审计责任研究 183 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研究 184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 185 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 186 审计风险的研究 187 民间审计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188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189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研究 190 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191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研究 192 审计专业判断研究 193 会计报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 194 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195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 196 舞弊性财务报告及其审计研究 197 审计职业判断业绩评价 198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低透明度的独立审计研究 199 论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审计 200 审计风险管理模式及其分析 201 合并会计报表审计初探 202 证券市场上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探讨 四、会计电算化部分 203 浅谈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204 会计电算化报表子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205 普及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6 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原则研究 207 会计电算化犯罪的防治研究 208 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 209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控制研究 210 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控制初探 211 协调会计信息系统中各模块之间关系的研究 212 如何实现存货系统中数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213 关于账套初始化的研究 214 硬件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促进研究 215 企业规模与会计电算化研究 216 ERP与会计电算化 217 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218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分析 219 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 220 企业会计电算化验收程序研究 221 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制度分析 222 谈会计电算化培训目标和效果的统一 223 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224 会计核算电算化与会计管理电算化之比较 225 科技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促进探索 226 浅谈商业性会计软件 227 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228 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229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230 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 231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232 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233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设置常用摘要研究 234 浅谈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风险与对策 235 会计电算化对行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 236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制度的影响研究

阐述财务杠杆意义及应用

摘 要: 财务杠杆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也会给企业财务增加风险。本文通过探讨财务杠杆对企业经营的效应和影响,以加深对财务杠杆的认识,进而合理地作出相关决策。

关键词: 财务杠杆 企业经营 作用

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资金来源除所有者投入外,还可从资本市场借贷。负债已经成为企业资本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发展息息相关,而其所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对企业有着重要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财务杠杆的作用。

一、财务杠杆效应及财务风险

财务杠杆,亦称筹资杠杆,是指在企业债务资本中,由于固定费用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

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恰当运用,就能既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又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财务收益;反之,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财务风险,造成额外损失。

由于企业的负债资金需要还本付息,在资本总额及其结构合理的情况下,不论当期利润实现多少,企业从息税前利润支付的债务利息通常都是固定的'。因此,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会相对减少,就能为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利。这种利用负债资金来调节权益资金收益的现象,称为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为企业创造正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其实质是把负债经营所担负的那一部分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由于经营的不确定性,企业举债时需要承担一定的财务负担。企业借入资金越多,财务杠杆系数就越大,其财务负担也越大。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普通股每股收益将以更快速度下降。

财务杠杆以财务杠杆系数(DFL)为主要衡量指标之一,财务杠杆系数是企业计算每股收益的变动率与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即DFL=每股收益变化的百分比/息税前利润变化的百分比。

企业财务杠杆效应和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获得的杠杆收益就越大,面对的财务风险也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较小,财务风险也较小,但其带来的杠杆收益不明显。

二、财务杠杆的应用

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的过程,就是合理运用负债的过程,积极的财务杠杆不但能制约企业财务风险,还能带来额外收益,因此,企业都要重视财务杠杆的应用,正确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

所谓企业资本结构,就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包括负债与权益的分配情况。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分为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两大类,债务性融资定期的利息费用具有节税作用,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收益,也提高了企业价值,但随着债务融资的增长,企业面对的财务风险就会逐渐增大,有时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而权益性融资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财务风险较小,但无法利用财务杠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融资方式多种多样,企业应选择合理、合适的融资方式,保持一定的负债比例。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调节作用,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2.制约负债规模比例,降低财务筹资风险

现代经济市场中,大部分企业均为负债经营,然而,不同的负债规模和比例,会导致不同的财务杠杆,进而影响企业财务杠杆的作用。当企业负债比例较小时,财务杠杆就较小,面对的财务风险也较小。但是财务杠杆效应不明显,企业获得的杠杆收益就较低;而当企业负债较大时,财务杠杆就较大,面对的财务风险也高些,一旦面对危机,高昂的财务负担会使企业立刻陷入困境。

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规模和经营情况,合理举债,借债有度,在制约一定的财务风险基础上,尽可能发挥财务杠杆的最大效应。

3.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加财务杠杆收益

由于财务杠杆系数是每股收益变化率与息税前利润变化率之比,因此只有当息税前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财务杠杆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尽量将资金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中,保证资金及时回流,防止因资金周转不畅而造成财务困难。同时在资金筹借方面,企业也应以实际需求为基础,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造成资金闲置,增加额外利息负担;而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使企业错过良好的发展契机。企业还应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加财务杠杆收益。

财务杠杆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使企业遭受财务损失。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杠杆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应在财务杠杆利益与其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任何只顾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无视财务风险而随意使用财务杠杆的做法,都是企业财务决策之大忌,不但会损害投资者利益,还可能使企业陷入破产境地。所以,合理应用财务杠杆,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1] 王汝志. 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理性深思[J]. 特区经济, 2006(2):321-322.

[2] 肖雅丽, 赵元培, 丰西晓. 企业财务杠杆作用分析[J]. 当代经理人, 2006(21):258.

[3] 刘肖君. 论财务杠杆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 现代商业, 2011(23):230-231.

[4] 赵帅印,厉王波. 财务杠杆应用及其作用[J]. 合作经济与合计, 2012(9):96-97.

论企业如何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在企业资金结构中,合理的安排负债资金,对企业有重要影响。一定程度的负债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负债筹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负债资金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负债是企业常用的经营手段之一,负债筹资可使企业所有者获得高于息税前利润率的收益。负债筹资还可以节税和降低资金成本。与此同时,负债筹资也起到消极甚至破坏性的作用,那就是它将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扩大企业所有者的负担等因此,负债结构的恰当与否是企业加速发展或遭遇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将就财务杠杆原理及作用进行分析讨论,诣在帮助企业正确的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安排企业资金应用。 � � 一、财务杠杆作用 � �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使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大幅变动的现象。换句话说,银行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一旦确定,其负担的利息水平也就固定不变。因此,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某一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股东)得到的回报也就愈多。相反,企业赢利水平越低,债权人照样拿走某一固定的利息,剩余给股东的回报也就愈少。当盈利水平低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投资者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倒贴。 � � 所谓“财务杠杆作用”是指在资本结构中,利用一部分固定利率资金,例如公司债或优先股等。由于支付公司俊的利率或优先股的股利是事先约定的,如果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商于此项固定利率时,则支付公司俊利息或优先股股利以后,所余归普通股享有的利润便增加,这种情形就普通股而言。其投资报酬率可以提高,这便是财务杠杆作用;反之,如果公司经营不善,营业利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公司债的利率或优先股的股利是固定的,即使营业利润小于约定利率公司仍需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则公司利润在支付利息或优先股以后。所余给普通股东享有的利润便将减少。这种情形就普通股而言,投资报酬率便将降低,称之为“财务杠杆反作用”。 � � 企业之所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进行负债筹资,就是因为优先股股利和公司俊利息具有固定的性质。在企业的全部资本收益率高于固定的优先股股利或公司债利率时,能够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高的收益。 � � 二、财务杠杆的作用的影响因素 � � (一)公司本身资本净值的大小 � � 债权人或优先股股东的保障在于普通股资本净值的大小,资本大者对债权人保障就大,资本小者对债权人保障就小。从公司本身来看,如果万一经营结果较预期利润差时资本大而负值少者其支付利息不会太多,公司仍可承担。但资本小而负债多者,因支付的利息金额太大,利润减少便不足支付利息,而使公司遭遇困难。例如:甲企业原有资本200万元,按年利率6%借人资金100万元,预期经营利润30万元,除了支付借款利息6万元外,剩余24万元,作为其资本200万元的投资报酬,则投资报酬率为12%。不过经营活动成败莫测,若该企业某年经营利润仅6万元,还能按约定利率支付借款利息6万元,只是普通股无利可获而已。若该企业资本仅100万元,也按年利率600借人资金100万元,己不足支付借款利息6万元,企业持续经营将遭遇困难。可知资本的大小,影响公司的举债能力。正常情况下公司的债务总额占全部资金的70%-80%。 � � (二)借款利率的高低 � � 借款利率越低,对举债的公司越有利,即使营业利润减少仍可按照约定支付利息;对于资本的投资报酬率的影响较小。如前例某公司原有资本200万元,借人款项100万元,借款利率仍为6%,当其经营的报酬率为2%时,报酬所得为300万X2%=6万元,支付借款利息后普通股毫无所获,如果借款利率5%同等情况下,可以借款120万元。 满足投资报酬支付利息要求,如果借款利率4%,同等情况下可以借款150万元。可见借款利率越低,可借款筹资的金额越大,财务杠杆作用也随之增加,反之,借款利率越高,财务杠杆反作用的可能性越大,自然对举债予以限制。 � � (三)经营风险的大小 � � 就普通股而言,无论在营业利润的分配或是结束清算时对于公司财产的分配,其次序均在公司债及优先股之后公司有利润,应当优先支付利息或优先股股利,剩余者才供普通股分配,所以当公司债或优先股的数额越大,则普通股风险越大。另外,每一个企业的特有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如果一个企业不通过举债筹资,那么它只有经营风险。如果举债筹资,那么它所承担的风险不仅有经营的风险,还有财务风险。而且,一个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也大小不同,凡是业务收入稳定,风险小的,则在财务管理上,可以稍微增加财务风险,运用财务杠杆;如果业务收人不太稳定,风险大的,则在财务管理上不宜运用财务杠杆,以普通股葬集资金为宜。总之,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必须相互配合。切不可增加风险程度,使企业陷入难以生存的风险。 � � (四)现金流量的状况 � � 以上分析是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利润为基础,实际现金收支很少与账面盈余相符,而债权人的利息和优先股股利则需要现金支付,所以公司举债和发行优先股,除了考虑到营业利润要超过利息支出外,同时还要有能力依照契约规定以现金偿付本金和利息。即使能够以低利借人款项,而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率,但是由于必须在一定时间偿还现金,仍可能遭到困难。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上。都要研究影响财务杠杆作用的各因素,以防财务杠杆的反作用。 � � 三、企业正确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的几点做法 � � (一)适时调整资本结构比例,保持合理负债 � � 大规模的负债是产生过很好的财务杠杆效应,但是一旦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这一前提不存在了,大量资金不能够产生预期的效益时,财务杠杆的消极作用也就产生了,它会加速企业灭亡的进程。因此,关键在于选择最佳结合点,既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积极作用,又不会使企业背负偿债压力,达到一种“双赢”。首先要以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可行性研究把握项目的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项目的盈利能力,谨慎选择相应的筹资模式,充分、合理地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效应。也就是说,当企业投入某一数额的资金可以产生一定EBIT水平时,根据可行性研究的预测结果,企业要及时决定是否应调整其资本结构,以便提高企业的EPS水平。多种资料显示,全世界目前一般认为负债规模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例为6:4或7:3较为妥当。 � � (二)合理控制风险 � �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财务风险只发生在负债企业,就其产生的原因来看,负债风险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现金性财务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 收支性财务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 � � 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负债的增加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大,债权人因此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相应增大,债权人将要求公司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使企业发行股票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业的负债比应当保持在总资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地扩展。 � � (三)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 � � 在进行负债融资时,降低资金成本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企业资金总额中,提高长期债券与长期贷款的比例,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提高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但长期债券、长期贷款的比例过高,也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债券的利率与资金成本率,结果在不少情况下,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不仅不能降低,反而可能提高。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历史经验,及时调节负债融资的数量和比例,使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能够保持较低的水平。 � � (四)建立相关偿债制度,良性持续负债融资 � �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作为一个企业,运用负债融资,不仅要考虑到创利能力,而且还要清醒地知道偿债能力,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负债持续为企业创造利润。偿债要求企业建立一系列相关制度运用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分析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力一面考虑: � � 1、建立偿债基金。 � � 可以使风险较大的负债的偿还得到保障,尽量避免财务风险。 � � 2、妥善安排还贷的时间 � � 为了避免集中还本,付息可能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减少债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负债融资时,必须对各类负债的期限、旧债到期时间的分布、新债发行的时间选择进行妥善安排。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有:采用分期偿付的负债筹资力一式的偿还时间影响;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之间的时间搭配;发行新债和偿还旧债之间衔接问题。只有妥善安排好还贷时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平稳有序地进行。 � � 3、分析企业偿债能力 � � 运用流动比率等对偿债能力的分析考核指标,分析预测企业债务偿还能力。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后,企业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负债融资将给企业带来的是负债的风险,还是丰厚的利润,从而为合理筹资提供切合实际的依据。 � � 综上所述,影响财务风险的其他因素很多,其中有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必须从各个力一面采取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任何定量力一法只是一个理论力一法和理想模式,在实务中必须综观全局,必须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负债亦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运用财务杠杆利益,适度举债筹资。 再送一篇: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可以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的额外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只顾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无视财务风险而不恰当地使用财务杠杆的做法会形成反财务杠杆作用,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将损害投资人的利益。认真研究财务杠杆并分析影响财务杠杆的各种因素,搞清其作用、性质以及对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影响,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前提。财务杠杆就是指企业在运用负债方法筹资时所产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亦称筹资杠杆,体现了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债权资本的作用。从股东的角度讲,只要投资报酬率大于负债利率,企业的财务杠杆就能为普通股股东增加收益,举债是有利的。因此,企业没有理由拒绝运用财务杠杆增加收益。财务杠杆作用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DFL)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理论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通过数学变形后公式可以变为: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通过以上企业可以看出,影响财务杠杆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息税前利润和利息(债务)。但是由于财务杠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客观分析财务杠杆对企业的影响。笔者试从财务杠杆的角度,谈谈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醒经营者在运用财务杠杆创造收益的同时,有效规避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力对企业带来的损失。一、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主要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的息税前利润大小对企业的影响。由上述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因而税前利润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变、债务规模不变即利息支出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假设:1、 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利息支出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2、 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利息支出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到某一个特定水平时(以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成本为转折点),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从积极转化为消极。当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利息支出,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此时,使用财务杠杆,反面降低了在不使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本应获得的收益水平,而且越是较多使用财务杠杆,损失越大。这便是财务杠杆的反作用,造成企业损失的本质所在。所以,企业运用财务杠杆时,必须考虑企业经营效益好坏对财务杠杆的影响,在企业成熟期,销售市场良好,收益较高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尽可能用负债形式筹集资金,采用负债比重较高的资本结构,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企业建设初期、成长期及衰退期,让利销售、培育市场或产品受挤压市场委缩,企业经营效益较差时尽可能减少债务,避免财务杠杆的反作用造成的损失。二、负债的增加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成为成长经济的有力杠杆。假设现在有一个项目,需要100万元的投资,预计会产生20%的报酬率,试比较不一样资金结构对利润影响。方案一、全部以自有资金来投资,那么这100万元的自有资金报酬率就是20%.方案二、自有资金投资50万元,另外借款50万元,负债比率50%,借款年利率为10%,虽然表面的报酬率也是20%,但是因为我们真正拿出来的只有50万元,因此这50万元自有资金真正的报酬率,是将要赚到的20万元(100×20%),扣除负担的利息费用5元(50×10%)之后所得,这样财务杠杆操作的报酬率高达30%(15/50×100%)。方案三、自有资金投资60万元,另外借款40万元,负债比率40%,借款年利率为10%,虽然表面的报酬率还是20%,但是因为我们真正拿出来的只有60万元,因此这60万元自有资金真正的报酬率,是将要赚到的20万元(100×20%),扣除负担的利息费用4元(40×10%)之后所得,这样财务杠杆操作的报酬率下降为(16/60×100%)。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1)负债是财务杠杆的根本,财务杠杆效用源于企业的负债经营;(2)在一定条件下,自有资金愈少,财务杠杆操作的空间愈大。所以,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为增加企业投资者的收益应尽可能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增加负债融资。但是,负债筹资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1、 负债过高影响企业债务融资能力负债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有向银行借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银行借款银行借款是指企业根据协议向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需要还本付息的款项。银行机构遍布全国城乡,吸收企业、事业企业、机关、团体和城乡个人的大部份存款,资金充裕,与企业联系密切。因此,利用银行的长期和短期借款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法。银行借款具有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低、借款弹性好等特征。 企业在申请借款时,必须要符合贷款条件,并按规定的借款程序开展申报,并经过银行逐级审批,按规定提供担保或抵押等。即使企业信用较高,有稳定的盈利空间,好的成长前景,但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过大,也会增加借款的难度,中国人民银行在贷款资格审批中规定,资产负债率超出70%的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企业债券企业债券又称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持券人拥有企业债权的债权证书。它代表持券人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持券人可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但无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也不参加分红,持券人对企业的经营盈亏不承担责任。企业发行债券时限定条件较多,往往规定一些限定性条款,同时利用债券筹资,在数额上也有一定的限度,当企业的负债超过一定程度后,债券的筹资成本会迅速上升,有时甚至难以发行出去。2、 负债过高加大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即负债经营),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得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其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财务风险只发生在承担责任企业,就其产生的缘故来看,负债风险具有两种表现形式:(1) 现金性财务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2) 收支性财务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负债增加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债权人因此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相应增大,债权人将规定企业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的增大而规定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便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酬资的酬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业的负债比应当保持在总资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度地扩张。回避财务风险的主要办法是降低负债比率,控制债务资金的数额。回避风险的前提是正确地预计风险,预计风险是建立在预计未来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预计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佳,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负债的利息率,那么就应该减少负债,降低负债比率,从而回避将要遇到的财务风险。综上所述,财务杠杆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额外损失,这就是构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在杠杆利益与其相关的风险之间开展合理的权衡。把股东可能取得的较高收益与其可能承担的财务风险开展权衡、比较,充分、全面考虑财务杠杆作用与反财务杠杆作用,尽量减少财务杠杆给企业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财务杠杆作用程度的确定除考虑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之外,还应注意经营杠杆联合财务杠杆对企业复合杠杆和复合风险的影响,使之达到一定的复合杠杆作用,根据经营杠杆的不一样作用选择不一样的财务杠杆作用。摘要:负债经营是财务杠杆存在的基础,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财务风险;若负债过少,会损失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在实际工作中,要合理确定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的比例,把握资本结构的最佳点,提高企业筹资效益,就必须深刻了解财务杠杆机制,把握财务结构。资本结构,按照企业预期合理搭配各种筹资方式,合理安排企业的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合理解决财务杠杆与企业筹资效益问题,从而达到财务杠杆效益最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建设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另一面,许多企业走向了极端,有的陷入了高投入、高负债、高风险、低效益的怪圈,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的强烈反差;有的热中于超低风险,全凭自有资金苦苦强撑,最终导致企业衰退或破产。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财务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缺乏资本运作经验,不能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负债及财务杠杆的诠释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讲,负债是现代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是构成企业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负债,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靠自有资本,而不运用负债进行经营的。企业负债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通过借款、发行债券、租赁等方式向债权人筹集的债务资本;二是企业由于信用关系而形成的应付款项等。 负债经营既可为企业带来厚利,又可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负债的存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双重作用和影响,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因为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负债过多不好,负债过少也不意味着好。若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财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相反,若负债过少,则不能有效取得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举债投资是神奇的工具,但务必妥善运用。这时应坚守借贷的两大原则:(1)期望报酬率必须高于贷款利率;(2)在最坏的情况下,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还本付息。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识财务杠杆的存在及其影响。 所谓杠杆,简言之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小搏大的工具。阿基米得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整个地球撬起。”延伸到财务杠杆上,可以这样说:“借我足够的钱,我就可获取巨大的财富。”

比如上面:6 论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价中的运用 16.企业购并的成本效应分析 我写的论文题目是:对我国当前增值税转型的探讨,对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进行了评价,就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增值税转型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股票投资风险分析毕业论文

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利弊分析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利弊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当前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引人注目。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积蓄以及对财富的渴望。因此,学习个人理财方面的知识,让大学生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理财方式以及途径成为了一个受大学生群体日益关注的问题。由于社会上股票投资的风气日益弥漫,有不少大学生都将股票投资作为大学理财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但是由于大学生炒股所带来的利弊一直引人争议。本文即对大学生将股票投资作为投资方式进行其利弊影响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个人理财;股票投资;影响分析;

1、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现状

股票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带动了大学生群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为了企业的融资需要,我国的股票市场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不断有了掌控自己将其运用的强烈心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重视起个人理财。也有很多的大学生将股票投资作为个人理财的方式并且在大学生活中进行着实际操作。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股票投资作为新鲜事物激发了其尝试的热情,但是股票投资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存在着利与弊。不经意间,资本市场的激情也照耀在象牙塔下的学生身上。对于他们的参与,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赞美和批评。有人称之为“不务正业”,也有人称之为“培养财务意识”。但是大学生股民的数量日趋增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

股票市场对大学生的吸引不断加大

在前几年随着沪深指数的上涨,热门股市不再仅仅吸引老股东。在牛市的回合中,大学校园里的大量学生也勇敢地进军股市。在进行股票投资初期,许多选择投资股票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他们缺乏参与投机的基本条件。但是如果大学生对股票投资有爱好,就纷纷大胆地投入到股市当中。分析股票投资对于大学生而言的利与弊,有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股票市场的现状,对其今后选择股票投资能够更加明智与懂得取舍,也对个人理财的方式有更多且更深入的了解。

2、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阅读与股票投资的相关方面的书籍

大多数大学生对炒股知之甚少。因此在进行股票投资之前都会通过一些有关股票投资的专业书籍来了解股票市场。例如通过书籍了解K线图、利润率等相关知识。其使用的书籍一般有《股票作手回忆录》《通向财富自由之路》《日本蜡烛图技术》《逆向投资》《海龟交易系统》等书。大学生通过这些书籍对股票市场中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叩开了股票世界的大门。更有些学习经济管理类方面的大学生,因为本身学习的课程与股票证券投资有一定关联性或学校有直接开设证券投资分析这一类的课程,其所阅读的股票投资类的书籍也会更加专业,对于其进入股市之前也会对股票投资有更清晰、全面的认知。

登入股票软件进行模拟操作

大学生通过书籍了解完股票市场的一般知识之后,还需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大学生一般会选择下载炒股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熟悉股票交易的时间、流程、地点、规则之类。大学生在模拟中了解了重要的股票术语,例如趋势、周期、波动率、早晨之星、楔形等。更关键的是,模拟炒股的过程与真实的股市是基本吻合对应的,大学生在其中所了解到的与股票价格相关的各种信息也是与现实相一致的。其在股市中所遭遇的各种各样的波动、盈亏也是带有极强现实性的。可以说,通过模拟炒股,大学生基本上对股市就有了全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锻炼,有利于更好地过渡到真实的股票市场中。

进行实战操作

大学生在进行了书籍学习及模拟演练之后一般会选择开户进行股票投资实战,此时进行股票投资的实战,大学生必须拿出一部份生活费作为资金来源投入股市,此时就对理论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运用。大学生在该过程中会对股票市场有更多的领悟,并且也会有更多的经验积累。并且在真实的股市当中,大学生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政策市”与“资金市”也有了充分的认知。并且在真实的股票投资环境中,大学生对金钱及价值的概念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大学生在股票实战中会总结与积累自身经验并且会根据行情的发展和趋向,进一步优化股票投资的交易系统,甚至全盘推翻原有系统建立更好的系统。

3、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益处

股票投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选择能力

股票投资专业性强的,在选定投资的股票之前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例如对公司基本面,k线图等的分析就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虽然理论和实践之间是有距离的,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大学生会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并且经济和政治息息相关,大学生在进行股票投资的同时也需要搜集分析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政治事件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并从中找到对股票价格影响的蛛丝马迹。

股票投资有利于学生掌握时事新闻,与社会接轨

股票投资需要从分析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趋势,到分析企业财务情况和管理情况,这其中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不经意间培养了大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而在对基础知识学扎实的情况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通过对实事的充分分析把握,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大有裨益。

股票市场中很大一部分股票是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存在极大的关联性,也就是会出现平常所说的“政策市”,大学生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这类股票,久而久之也养成了关注这类股票的时事新闻的习惯,其对国家宏观经济的把握与了解也会更为敏锐,在不知不觉间与社会的接触也会越来越多。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推进剂。

股票投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财意识

在当今社会理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经济来源是家庭的给予,并且花钱很少有计划,致使很多人对金钱及价值的概念知之甚少。通过股票投资让大学生了解理财会使其合理的利用金钱,并且可以大概了解资金的运转及增减的原理,也明白金钱来之不易。通过投资股票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投资理财观念,让他们学会通过科学投资获取相应的投资收益,从而提升资金管理和运营的能力,成为一个会理财、懂投资的新时代大学生[1]。

4、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股市获得锻炼,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项风险投资。很多人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经济能力还是心理素质,大学生群体都无法承受股市的巨大风险和压力。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学校和家长强烈反对大学生的股票投资行为,教育部也明确表示不应该提倡大学生的炒股。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股票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点弊端。

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股票投资无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股市行情,占用了本应该用于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社会交往的宝贵时间,若过分沉迷于股票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会导致成绩下降等问题。学生的职责是学习,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股票交易上,大学生就会忽略对其他主题的研究,这会导致学习和股票交易的本末倒置。更有的大学生甚至在宿舍里专注于炒股,屡屡旷课,影响了自身的毕业及工作升学。

造成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面对股票投资失败的心理承受力不足,很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身体造成各种伤害。大学生炒股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父母的生活费。这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保证。将自身资金用于股票投资与借入资金进行股票投资有很大不同,借钱进行股票投机也是股票市场中最忌讳的。一旦大学生将借入的资金及生活费投入股市亏损,无疑会给其在经济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因其自杀者也不在少数。

给大学生造成负面心理影响

大学生的炒作是基于运气的心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目的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财富,而大学生难以控制股票投机的风险。一旦大学生的股票投机导致巨额亏损,他们就会受到心理上的攻击,这对大学生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股市投资是一种知识,大学生很少有足够的准备,包括心理学和其他方面。如果他们轻率地进入股市,就很容易导致亏损。甚至一些风险偏好较高的大学生股民让股票投资充满了浓浓的赌博气息,认为股票投资就是赌博,忽略了股市波动背后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和运行规律[2]。无论是在股票投资中输赢,大学生的股票投机不利于建立正确的财富观,会给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阻碍。

5、结论及启示

大学生应扬长避短

通过对大学生股票投资行为的研究及观察,可以发现大学生对股票投资总体上处于一种起始的懵懂阶段。在进行股票投资当中对大学生的心智磨炼以及对个人理财知识的掌握大有裨益。但是其中隐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大学生应权衡利弊,不要耽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寻求优势,避免劣势,积极引导大证券及股票投资。

大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主要精力仍然是学习,如何正确客观地对待投资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股票投资的.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科学地开展股票投资等个人理财方式的实践。大学生不应该盲目地想到在股票市场赚大钱而变得富裕。应该重视股票投机实践经验的积累,财务意识的培养和知识的拓展。更不应该把车放在马前,违背了上大学的初衷。而且进行股票投资不一定是炒作,同样也可以买一些基金或固定投资产品作为个人理财的方式。面对股市的波动,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才能使未来的生活道路充满光明。大学生应该明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仅意味着赚钱,而且只靠投机赚钱的想法也不利于大学生面对生活和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生活是不规律的,甚至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因此,利用这些空闲时间投资股票是件好事。一方面,我们可以巩固在教科书中学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由于股票市场的开闭时间有固定,我们必须按时准时坐在电脑前,注意股市动态,养成定期工作的好习惯。大学生应该首先端正对待炒股的目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东西,也没有捷径可走[3]。

学校与家长应该充分引导大学生

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与其关系密切的父母师长的影响。当一些学生看见周围人通过炒股一夜暴富的疯狂故事,便会按捺不住进入股票市场中投机的冲动。这时,学校和家长需要正确引导他们,让大学生明白,股票投资更多是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财务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而不仅仅是炒作,追求钱、乐趣,大学生仍应注重学习。通过对大学生股票投资积极且正面的引导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吸收股票投资所带来的益处,同时避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受到股票市场的过多影响及心情受到股票市场的波动而波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充分的引导,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控制学生股票投资的经济来源,减少股票投资的资金流动,降低大学生这一群体在股票投资中所承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董新璐,章洁倩.学生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利弊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0).

[2]庄海宁.大学生股民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5).

[3]杨懿宸,张权福,王吉敏,等.南京市大学生炒股现状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以及储蓄不断增加,投资理财意识也随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资股票,许多在校大学生也进行股票投资。那么,对资金来源,时间,投资知识,技能,经验,亏损承受力等均有限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投资股票有何利与弊?又如何扬长避短,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

1在校大学生投资股票之利

培养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股票投资需要收集分析国际国内的时事信息;世界主要经济体现有的经济政策及将来可能的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的现状信息,如GDP(国民生产总值),CPI(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MPI(采购经理指数),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利率和汇率、贷款余额、社会融资总量等信息;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趋势信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的信息;区域经济信息;个股所处的行业、规模,人才、技术、资金、财务状况、管理水平、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等基本面信息和个股的月线、周线、日线、分时走势、线组合和一些重要技术指标等等信息。从而分析预测国家未来可能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利率、汇率、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把握股票投资的环境;明确投资方向和投资个股;制定投资操作策略,如买卖时机、持股时限、止损止盈位等投资策略等等。

可以说信息收集的越全面、越准确、越及时,分析得越细致、越深入,股票投资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在校大学生通过股票投资,促使其学习股票投资收集信息的内容、方法,促使其学习信息预测分析的方法,从而迅速提高其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能力。

促使其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进行股票投资需要随时了解国际、国内的时事;需要学习和掌握宏观经济学,善于分析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需要懂得管理学和会计学,便于分析具体企业的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编程的知识,利于投资操作和股票的筛选;更需要精深的大势和股票分析知识和技术,如趋势分析知识和技术、K线分析知识和技术、技术指标分析知识和技术,以便制定操作策略;等等。股票投资对这些知识和技术的需要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们去学习、去研究,促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培养信息分享、交流协作意识,克服自私和封闭的心态

股票投资需要大量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而个人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上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投资者能进行交流、协作,能集思广益。

培养各种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其对资金的判断和使用能力,以及投资理财的能力。股神巴菲特说过,一生能积累多少财富,不是决定于你能赚多少钱,而是取决于你如何进行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非你为钱工作。由此可见,投资理财的能力十分重要,而进行股票投资正是锻炼在校大学生这一能力的最佳选择之一。

培养纪律性、执行力和应变的能力

股票投资不是随意而为,而是依计而行,这个计便是投资操作策略。投资策略一旦制定,在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应严格按投资策略执行,不能因个人的好恶、恐惧、贪婪而随意改变操作策略,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但是,股票投资又是依势而为,这个势一方面指股票具体运行的趋势,另一方面指股票投资操作策略的环境,一旦这个势发生了变化,具体的操作策略也就相应变化。通过在股票投资中依计而行和顺势而为的训练,从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纪律性、执行力和应变能力。

进行挫折教育

股票投资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亏损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投资者能及时总结经验,正确面对盈亏,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其中就包含了挫折教育。

总之,投资股票对知识、能力、技能还是经验和心理的要求均是全方位的、高标准的,那么在校大学生投资股票得到的锻炼和促进也是全方位的,不仅能使在校大学生在学中做,更能促使在校大学生在做中学,做到学、做兼顾,相得益彰。

2在校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之弊

有可能本末倒置或舍本逐末

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和与其相关的知识,学习专业技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学习做人和做事。这种学习是全方位的,也应该是高标准的,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也应该放在这些方面,而投资股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是一种业余爱好和学习。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股票投资上,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研究股票和进行股票投资操作,那就是本末倒置。

有可能影响生活

大学生投资股票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余钱较少,部分同学甚至还是用生活费进行投资,因而抗风险能力不够强;加之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限、经验欠缺,分析筛选股票以及操作的技术有可能不够成熟,因而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较大。一旦亏损,就有可能对学生的生活造成影响。

有可能使个别在校大学生形成拜金主义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知识、培养自己各种能力的阶段,同样也是思想意识逐步成熟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只想着进行股票投机,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以义为先的我国传统美德就可能在其意识和行为上消失,从而形成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等等。

3解决问题的办法

(1)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股票投资的理论知识、技能及相关知识,如股票投资的趋势理论、K线和均线知识、主要技术指标知识、股票筛选、分析、买卖知识和技能等,以及学习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学习宏观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操作和简单编程知识、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等,储备投资股票的知识与技能。

(2)可以在校内成立投资协会,爱好股票投资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并与校外证券公司长期合作,邀请投资理财专家定期到校园举办讲座,带来股票最新资讯,教同学们该如何分析、筛选、买卖股票等。

(3)在平时,大学生可以用股票交易软件进行股票的筛选分析并进行模拟买卖,这样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还能学习股票投资的知识和技能,又尽可能地不影响课堂学习。

(4)成立兴趣小组,集资实战。成立兴趣小组,各自进行小部分出资,制定出投资管理协议,并按协议进行分工合作、制定投资计划、操作策略、分摊盈亏、交流和总结等等。这样,每一个人出资少,即使投资失败,也不至于严重影响生活;大家分工合作,每个人花的时间也少一些;同时,不仅可以锻炼协作精神,培养投资管理意识,最重要的是能学习和提高实战技能。

(5)利用暑假或者寒假进行投资操作,此时在校大学生不仅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大盘,研究股票,买卖股票,还能得到父母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不用担心生活费用的问题。

此外,除了学校引导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股票投资理念、方法外,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关心和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股票投资理念,要让在校大学生明白:在校投资股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和提高心理素质;投资股票不是简单的投机,而是投资;追求利益是分阶段的,大学生不应该把追求金钱放在首要位置,以学习为主,避免部分大学生形成拜金主义等等。

4结束语

在校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有利有弊,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本人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股票投资的行为,进行投票投资的大学生本人也应在时间、资金、学习、投资等方面综合规划、合理安排。

需要就联系 投资组合规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认为不同风险资产进行组合后,在保证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降低组合的风险。本文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上市公司2001-2005年近五年来的市场表现,分析投资组合规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投资组合存在适度组合规模,组合规模过大会出现过度组合的问题;组合规模的增加能够有效地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但在提高组合收益上效果并不明显。关键词:投资组合 投资风险 投资收益 实证研究在证券市场上,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面临着如何提高证券投资收益和降低证券投资风险的问题。根据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投资组合,第一个层面是对证券市场上已有的证券投资品种之间进行投资组合,第二个层面是对同一投资品种内部的产品进行投资组合。投资者通过两个层面上的投资组合可以在保证收益的基础上,大大降低证券投资的风险。对机构投资者而言,由于其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能够保证其在两个层面上都可以进行广泛地投资组合,从而达到提高收益和降低风险的目标。由于目前能够在证券市场中进行交易的投资品种并不是很多,而且每一个进行交易的投资品种有其特殊的发行主体和交易主体,其市场功能和定位也完全不同,其在证券市场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其所表现出来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也比较匹配,故在第一个层面中通常不存在投资组合规模问题。机构投资者通常会在第二个层面上面临投资组合的规模问题,虽然通过进行广泛的投资组合可以使投资风险降到很低的水平,但由于组合规模过大投资的对象过度分散也会降低投资组合的收益。这主要是因为维持数目众多的证券组合需要较高的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信息搜寻费用,而且数目众多的证券组合中可能包含一些无法及时得到相关信息且收益较低的证券,从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投资组合调整。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其资金和精力有限,在两个层面上都无法进行广泛地投资组合,只能选择较小的投资组合,通常把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投资品种,由于投资组合的过度集中又使其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个人投资者也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以规避投资风险。因此,证券投资组合的规模既不能过度分散也不能过度集中。投资组合规模、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最优化配置问题,即一个合理的组合规模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保证稳定的投资收益。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不同交易品种的实际交易情况,证券投资组合的规模问题一般只表现在股票投资上,证券投资组合的规模问题基本上可以用股票投资组合的规模问题来反映。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关系研究综述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一批对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关系研究的经典文章,成为当时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简单分散化所构造的组合即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来展开的,但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说,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一国证券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关系;二是从数理角度来推导组合规模和风险之间的模型;三是研究跨国证券投资组合的规模与风险的关系。相对来讲,研究一国证券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关系更具有现实意义,大多数的研究也主要围绕一国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相互关系。国外学者研究综述埃文斯和阿彻第一次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组合规模和风险之间的关系。他们以1958-1967年标准普尔指数中的470种股票为样本,以半年收益率为指标,采用非回置式抽样方法,分别构建了60个“1种证券的组合”、60个“2种证券的组合”……60个“40种证券的组合”。在计算各个组合的标准差后,再分别计算不同规模组合标准差的平均值,并标准差的平均值代表组合的风险。研究发现:当组合规模超过8种证券时,为了显著(水平)降低组合的平均标准差,需要大规模地增加组合的规模。t检验的结果表明,对于只含2种证券的组合,为了显著降低组合的平均标准差,必须增加1种证券,对于规模为8的组合,必须增加5种证券,而规模大于19的组合,至少必须增加40种证券,才能取得显著的降低效果。组合规模与组合的分散水平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组合标准差的平均值随着组合规模的扩大而迅速下降,当组合规模达到10种证券时,组合标准差的平均值接近,并趋于稳定,再扩大组合规模,组合标准差的平均值几乎不再下降。费希尔和洛里(1970)对比研究了简单随机等权组合和跨行业证券组合,研究发现:当组合规模超过8种股票时,组合的收益和风险开始趋于稳定,因此增加组合中的股票数不能再有效地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在同等组合规模上,跨行业证券组合的收益与风险和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无显著的差别,因此,跨行业证券组合不能取得更好的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市场整体的分散程度只有“一种股票”组合的50%-75%,即市场整体的风险只是“一种股票”组合风险的50%-75%。持有2种股票可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40%,当持有的股票数分别为8、16、32、128种时,分别可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80%、90%、95%、99%。国内学者研究综述国内学者对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也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投资组合规模与组合风险关系上,通过构造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来观察组合风险随组合规模扩大而变化的情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施东晖(1996)以1993年4月-1996年5月上海证交所的50家股票为样本,以双周收益率为指标,采用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构造50个“n种股票组合”(n=1,2,…,50)来推断股票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得出“投资多元化只能分散掉大约20%的风险,降低风险的效果极其有限”的结论。吴世农和韦绍永(1998)以1996年5月-1996年12月期间上证30指数的股票为样本,以周收益率为指标,采用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方法,构成了30组股票种数从1~30的组合,以此研究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上海股市适度的组合规模为21~30种股票,该组合规模可以减少大约25%的总风险,但是,他们更重要的发现是这种组合降低风险的程度和趋势是非常不稳定的。李善民和徐沛(2000)分别以深市、沪市以及深沪整体市场为目标研究市场,计算各个市场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关系,得出“投资者实现投资多元化,持有的股票总数大约可以控制在20种以内,这一适度规模可以使总风险减少约50%”的结论。顾岚等人(2001)以深沪114种股票为样本,以日收益率为指标,分别研究了不同年份、不同行业的等权组合规模的情况,得出“不同年份的组合方差相差很大,不同行业对于不同组合数目方差的降低有明显差别”的结论,此外他们还对比了马科维茨组合和简单等权组合,发现在方差的减少效果上,马科维茨组合优于简单等权组合,并且马科维茨组合的规模小于简单等权组合。高淑东(2005)概括了证券组合中各证券预期收益之间的相关程度与风险分散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指出:其一,证券投资组合中各单个证券预期收益存在着正相关时,如属完全正相关,则这些证券的组合不会产生任何的风险分散效应,它们之间正相关的程度越小,则其组合可产生的分散效应越大;其二,当证券投资组合中各单个证券预期收益存在着负相关时,如属完全负相关,这些证券的组合可使其总体风险趋近于零(即可使其中单个证券的风险全部分散掉),它们之间负相关的程度越小,则其组合可产生的风险分散效应也越小;其三,当证券投资组合中各单个证券预期收益之间相关程度为零(处于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分界点)时,这些证券组合可产生的分散效应,将比具有负相关时为小,但比具有正相关时为大。黄宣武(2005)利用概率统计原理对证券的投资组合能减轻所遇的风险作了讨论,并介绍了如何选择投资组合可使所遇风险达到最小。实证表明:证券组合确实可以很好的降低证券投资风险,但也必须注意,证券组合的资产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一般在15种到25种之间,可以达到证券组合的效能最大化。杨继平,张力健(2005)应用上证50指数中的36只股票近三年的月收益率数据对沪市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分散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讨论股票投资组合适度规模的确定问题。 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其一,上海股市的投资风险结构有所完善,但投资风险的绝大部分依然体现在宏观的系统风险方面,而较少体现在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等非系统因素的非系统风险方面,从而造成投资者无法以股票表现的好坏来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其二,上海股市个股表现优劣相差悬殊,投资者不可只为追求组合非系统风险的分散,而盲目增加组合规模,进行理性的筛选是必要的。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上海证券市场最新的数据,研究在现有的市场情况下,投资组合规模、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组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实证研究研究样本及数据本文以2001年1月1日以前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一共为562家上市公司,再剔除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共有352家上市公司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本文以周收益率为研究对象,研究上述公司在2001年-2005年时间段内进行投资组合的市场表现。数据主要来源于爱建证券网上交易系统,还有部分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投资组合的构造方法本文采用非回置式随机抽样方法从352家上市公司选择股票,并按照简单等权的方法进行1-30种股票的投资组合。这样进行投资组合的构造,主要是考虑计算比较方便,并且能够说明组合从1只股票增加到30只股票每增加1只股票,对组合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为了减少一次抽样所带来的误差,本文重复进行了30次这样的随机抽样。通过计算同种规模的投资组合的股票收益率和标准差,得到每种组合规模组合收益率和标准差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组合规模的收益率和风险值。投资组合收益率和风险的计算方法本文采用对数收益率的方法来计算投资组合的周收益率,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在整个研究期内发生过分红派息的情况,为便于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对上市公司的周收盘价进行了复权处理,这样上市公司的周收益率可以表示为:Rp=LN (Pt/Pt-1),投资组合风险用组合的标准差σp表示。投资组合的规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本文以2001年1月5日至2005年12月30日(共248周)经过复权处理的股票周收盘价作为计算依据,按照投资组合的构造方法进行投资组合,并根据投资组合收益率和风险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种不同组合规模的收益率和风险。同时,为了便于比较,以同时期的上证指数的周收盘指数来计算上海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和市场收益率。这样组合的非系统风险就可以通过计算组合的平均标准差与上证指数的标准差而得到。经过计算得出如下结果(见表1)。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关系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组合的规模从1种增加到2种时,组合非系统风险下降了,当组合的规模从2种增加到5种时,组合非系统风险下降了,当组合的规模从5种增加到11种时,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下降了,当组合的规模从11种增加到17种时,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下降了,当组合的规模从17种增加到23种时,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下降了,当组合的规模从23种增加到30种时,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下降了。从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下降的情况来看,当投资组合的规模达到17时,非系统风险趋于稳定,达到。就组合的总风险而言,投资组合的规模达到17时,组合风险也趋于稳定,达到。虽然继续增加投资组合规模能够降低组合的风险,但当组合数增加到30种时,非系统风险仍有,组合规模增加了13种,风险仅降低了,组合的效果大大降低。从整体上来看,在上海证券市场上随着投资组合规模地不断扩大,投资组合的风险会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且风险的下降速度也是逐渐减少的,最终会趋于稳定。根据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可以分散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但无法分散系统风险,投资组合风险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非系统风险的下降引起的。因此,计算非系统风险下降额这个指标,能够很清楚地反映投资组合规模的扩大对组合风险的真实影响。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回归模型 根据上述的实证检验,可以看出投资组合的规模与组合的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投资组合规模的增加会减少组合的风险,但这种关系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埃文斯和阿彻认为投资组合规模与组合风险的关系是:Yi=A+B/Ni其中:Ni为组合的规模(i=1,2,3,∧,n);Yi为不同组合规模的σ。本文用表1中的组合风险和组合规模的实际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得到如下检验结果:Yi=()()R2= R2= F=回归模型拟合的非常好,拟合优度为,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整体的F检验也非常显著,各个参数的t检验(括号内的数值)也非常显著,这也说明投资组合规模与组合风险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我们可以用上述模型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合理的估计。由于组合中存在系统性风险,因此,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组合的风险并不趋向于0。再用表1中组合非系统风险和组合规模的实际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得到如下检验结果:Yi=()()R2= R2= F=这个模型与前一个模型的结果基本相同,只是方程的常数项有所不同,各个参数的t检验(括号内的数值)也非常显著,拟合的结果和上一个模型是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随着投资组合规模的增加,投资组合只能降低组合的非系统风险,而无法降低系统风险。而这个模型之间的差额就是投资组合所面临的系统风险。组合规模与收益的关系 从表1中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当组合规模从1种增加到2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当组合规模从2种增加到5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当组合规模从5种增加到11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当组合规模从11种增加到17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当组合规模从17种增加到23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当组合规模从23种增加到30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当组合规模达到30时,组合的收益为,与市场组合的收益相差。根据投资组合理论,组合的收益是组合中各风险资产收益的线性组合,投资组合数的增加通常并不能增加组合的收益。从实证结果来看,在上海证券市场上随着组合规模的增加,组合的收益出现了有规律的上升趋势,但收益的这种上升程度并不是很高,当组合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组合的收益的变动范围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即使组合的规模达到很大,与市场组合的收益差距依然很大。因此,投资组合规模的增加并不是增加组合收益的主要途径。结论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上海证券市场上适度的投资组合规模数为17种股票。这种投资组合规模可以降低投资组合总风险,降低投资组合的非系统风险的比例为。投资者可以通过增加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数来降低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但不能降低系统性风险,组合风险在组合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趋于稳定。简单的投资组合并不能很好地提高组合的收益水平,投资组合规模存在一定的有效区域,当组合规模超过该区域时将导致组合的过度分散化。组合的过度分散化会产生各种交易费用及相关的管理成本,这样势必会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参考文献:1.吴世农,韦绍永.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8(4)2.李善民,徐沛.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模型应用研究[J].经济科学,2000(1)3.顾岚,薛继锐,罗立禹,徐悦.中国股市的投资组合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5)4.高淑东.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的分散化[J].集团经济研究,2005(2)5.黄宣武.现代投资组合风险与收益的评价[J].甘肃科技,2005(6)

三千字的股份分析论文,要包括K线

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一、系统风险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风险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存在两大风险: 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因个别证券公司的特殊状况造成的风险。如公司的业绩不佳、财务状况不良信息的披露、工人的罢工、公司领导人的更换、市场竞争中的失败、派息不合理等。 由于各个上市公司的情况千差万别,非系统风险具有相互抵消的可能, 所以这类风险,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加以避免。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证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税法的变化、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世界能源状况的改变都会使股票收益发生变动。由于这些风险来自企业外部,是单一证券无法抗拒和回避的,它对所有企业的证券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投资者不能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掉,因此,这些风险又叫不可回避风险或不可分散风险。 根据有关人士对我国上海证券市场风险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平均值为 80% ,而在西方的成熟股市中,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平均值一般都低,有的仅为 30% 。由此可见,我国的股市与西方成熟股市的差别。 相反,系统风险在证券市场风险中所占比例较大, 非系统性风险所占比例较小, 这必然会导致通过投资多元化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空间极其有限,股市投资风险较大。回顾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短暂历史,分析造成股市几次大起大落的原因,也可以证明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主要来自系统风险。 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最大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自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证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二、我国证券市场系统风险成因分析 有关部门过多地采用政策手段干预,加剧了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催生的,而相对于西方证券市场百年兴衰发展史来说,且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还是一个新生的、不成熟的婴儿。人们对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各种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管理手段不充分,再加上管理体制本身的局限性、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信息的垄断性以及运行方式的不规范性等因素的存在,单靠证券市场自身力量无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行,这就决定了政府必然较多地、更容易地使用政策手段来干预市场,“政策市”即色彩很强。 由于监管层次单一,还没有形成政府、证券业本身及社会等多个层次的监督体系,并且监管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一般投资者事先很难预测股市政策变动的情况,从而造成很大的风险。(2006 年等年份股票市如一场疾风暴雨大起大落,就是因为政府政策、政府干预、市场消息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引起股价上蹿下跳,股价并没有体现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与财务指标等非系统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是中小股民受到最大的损失。从股市过去走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也是有关人士为什么说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典型的、封闭的政策市场的原因)。 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加大了系统风险 一般而言, 证券市场有资源配置、企业融资、对资本资产的风险收益进行合理定价等基本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源配置功能。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对证券市场功能定位主要局限在帮助国有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国有企业筹资解困等。 正是过于强调了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忽略了证券市场的其它功能,导致部分上市公司不思进取,考虑更多的是怎样索取,通过发新股、配股、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方式,变着法向投资者圈钱,把股市圈来的钱当作免费大餐,投资者长期持有,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接受上市公司的不断盘剥圈钱。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虽然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但却为日后再筹资以及股市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也加大了系统性风险。这就客观上加大了系统风险。 退出机制不到位导致过度投机 近年来,在证券市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投资绩优股赚不了钱,而投机垃圾股能赚到钱。原因在于大搞资产重组,实实在在出现了一些“乌鸦变凤凰”的案例。正是在这种诱惑下,两市大炒重组股,不管真真假假,只要有重组的可能就大炒特炒。然而,真正能重组成功的案例数量却非常少,比例相当低。但暴炒的结果却给投资者造成一种错误的理念,投资绩优股赚不了钱,投机垃圾股能赚大钱。 正是因为退出机制不到位, 才使常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具有所谓的“壳资源” 价值,于是市场中很多早应摘牌的企业,不但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总能屡屡起死回生,成了“庄家的宠儿”。在新规定的退市和恢复上市办法中,可以说宽松得不能再宽松了。 管理层不但给了亏损公司一年的宽限期, 而且同时又规定只要公司重组后盈利,就可以摘掉亏损的帽子,获得重新筹资能力。正是新规定的出台,使奄奄一息的亏损一族大涨,其原因是投资者认为既然获得宽限期,那么必然能重组成功,所以寄希望在“资产重组”上大赌一把,因此忽视了市场风险的存在。这其中的投机成分足可见一斑。这在客观上损害了理性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相信所谓的正确的投资理念,客观上也误导了人们对政府政策的理解。 购买垃圾股能赚钱的财富效应,使投资者认识趋同,纷纷转向垃圾股,使股市的系统风险越积越大。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尽快实施退出机制,对大幅亏损股票要坚决摘牌,不搞“起死回生”,真正作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才能为股票市场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查处不力,加剧了系统风险。 有关部门监管不严,尽管我们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这对维护二十多年来股票市场的发展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行的法律和法规在实际贯彻执行方面还存在不足,执法力度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现行的法律对于约束上市公司恪守投资承诺软弱无力,使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行为基本上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如大庆联谊利用财务公告误导投资者,至今没有受处罚;深华源公开违反会计准则做假帐,至今没有被立案审查;亿安科技、水仙股东起诉上交所和证监会,操纵股价造成投资者损失,管理层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等等。在此我们不讨论责任的归属问题,而是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源,这就是监管不严,查处不力。这样,无论是上市公司, 还是投资者都无法在一个市场游戏规则健全,能够完全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环境中参与交易,其结果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剧了系统风险。 因此,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问题。企业资金入市助长了股市过度上涨,1993 年证券市场资金准入的制度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允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市, 允许保险公司资金入市,允许券商的增资扩股资金、股票抵押贷款资金和从银行拆借市场获得资金入市,对于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推动股市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应看到,允许企业资金入市,可 以使资金面变得宽松,但如此宽松的一个负面效果在于投资者忽视股市的基本面风险,上市公司增加股票投资的同时也增加了股市泡沫风险,不仅损害了大众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也将自己的业绩风险暴露在股市泡沫风险面前。 在实业投资前景不好、实际税负较重、企业边际利润很小,而证券市场投资一级市场的投资收益率高达200%, 又几乎没有风险,二级市场投资风险目前也并不大的情况下,使证券投资对资金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实业投资。允许企业资金入市,为资金名正言顺流入股市打开了方便之门。于是,很多贷款特别是一些大企业的贷款,只在企业内走上一圈,很快就进入市盈率可观的股市。贷款资金用于“炒股” 虽金额并不太大, 但发生额却不小。据测算,股票抵押贴现,券商透支,银行融资,放大了系统风险数倍。一些上市公司收1益的来自战略投资人,一些上市的实业公司甚至转向资本运营公司,从价值创造者变成了价值评估者, 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证明。 由于受目前各种市场和市场因素的潜在影响,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在客观上会导致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使上市公司获得超额认购资金,这又使发行价走高成为必然趋势。再就是更多的上市公司为了获得较多的募集资金,在招股说明书中空列项目,在得到资金后,又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更多的上市公司则直接将 钱交给券商炒股票,助长了股市泡沫。三是部分上市公司由于难以处理超过计划的那部分资金,出现募集资金被闲置浪费的现象,违背了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的初衷,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功能。四是目前股权结构非流通股居多,流通股发行价越高,与非流通股的成本价相差越大,将来 国有股按市场价减持的阻力就越大。五是当市场机制不灵时,市场化就成了无政府化的代名词。其结果是: 发行价高、上市首日开盘价高、上市首日换手率高的三高现象,使上市公司圈钱之风愈演愈烈, 二级市场失血状况越来越严重。造成信息不对称,加大了系统风险。 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证券市场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法规都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我们国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极大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但相对于迅速发展起来的证券市场而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相对滞后,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信息披露的随意性;信息披露的滞后性和不连惯性;信息披露的虚假性、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性。由此造成投资者和投资者之间以及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因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内容的真假、时间上的先后不同对同一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做出不同的反映和判断。由于对新信息的产生及其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很难预期,买卖双方对证券产品的价值变化的判断就很不确定,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十分容易引起价格操纵,导致证券产品价格的严重扭曲,由此造成证券市场上供求双方大量的非理性投机。 这一方面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证券市场的风险。 加大了系统风险。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最基本的要求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要求上市公司是一个有国家法律保护的、制度严谨的分权——制衡体系,通过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机制,维系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企业改制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形式罢了。主要表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国有资产所有者严重缺位,和由此产生的代理问题, 作为公司代理人的经理人员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股权结构畸形,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由于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人员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制度安排难以规范和统一,其结果是,董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肩挑,行为不受监督和约束,甚至凌驾于董事会之上,独断专行等等。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上市公司与原有母体之间形分实合,在人员、资产、财务方面难分彼此,界限模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是两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其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资产、财务不分彼此, 完全是一笔糊涂帐,这就给了某些别有用心的大股东以可趁之机。如幸福实业 20亿多万元资产被集团私自拿去抵押,三年来公司居然不知情。更奇怪的是绝大多数担保不要说没经过董事会讨论,甚至连董事会也不知道。然而,即使上市公司与集团明明白白地实行了“三分开”,部分上市公司也难逃“摇钱树 ”的下 场。因为在多数公司仍然是“一股独大”。 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情况下,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中小股东玩弄于鼓掌之间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系统性风险,我们不难发现,股票市场最大风险,不是庄家做市炒股票,而是市场交易规则不健全,政策不完善,是管理层重大政策出台时不能确保投资者同一时间获知,导致上市公司与庄家相互勾结进行内幕交易,而监管部门不及时查处违规、涉嫌犯罪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投资者在一个 交易规则不健全的市场参与没有完全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游戏, 其系统性风险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 我国证券市场的系 统风险是在特定时期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我 们不能因此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 事实上, 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

审计风险分析毕业论文提纲

审计论文提纲

导语: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审计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是我分享的审计的论文提纲,欢迎阅读!

题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及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相对独立性难以保证、审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本文通过对当今内部审计现状的描述,对商业银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进一步提出改善措施,本文对于改善内部审计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1.概述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与机构配置

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多样化

银行内部操作系统智能化

3.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内部审计权限独立性不足

审计人才短缺

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4.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改进措施探究

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和整体素质建设

更新审计技术及方法

5.结语

参考文献:

[1]邱兆祥,邱俊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升级: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J].西南金融,2013,06:12-15.

[2]李亚鹏,廉鹏飞.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势[J].时代金融,2013,24:21-22.

[3]丁俊博,李烨,徐润,等.江苏省商业银行转型背景下内部审计独特性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3,33:204-207.

[4]朱泉.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金融纵横,2012,04:51-55.

[5]黄种.中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J].管理观察,2015,03:9-11.

题目:国企境外投资税收风险管理审计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境外投资日益增多,国家审计的视野应拓展到境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现代国家审计目标具有综合性的要求,因此现代国家审计应该关注境外投资的.税收风险管理审计。本文首先探讨国企境外投资税收风险管理审计之地位,再研究税收风险管理审计包含的双重税收风险管理审计、境外企业组织结构风险管理审计、转移定价风险管理审计、资本结构风险管理审计以及税收协定风险管理审计这五个维度的审计内容,最后分析如何加强发展跨国审计合作,以应对境外投资审计的需求。

关键词:国有企业;税收风险;境外审计;跨国合作

0引言

1文献综述

境外投资税收风险

税收风险审计

2国企境外投资税收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双重税收风险管理

境外企业组织结构风险管理

转移定价风险管理

资本结构风险管理

税收协定风险管理

3大力推进国企境外投资税收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韩师光.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郝玉贵,赵晨,郝铮.国家审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2):23-32.

[3]华维真.试述企业境外投资税收风险控制[J].涉外税务,2010(03):31-33.

[4]王克玉.境外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15(05):14-19.

题目:内部审计在现代财务管理的运用

摘要: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而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和财务管理之间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现如今,现代财务管理阶段,对于内部审计而言,成为不可或缺关键。而随着财务管理方面要求持续变高,无论内部审计工作,还是财务管理工作,在目标方面逐渐一致,从而促进财务管理顺利实施。通过科学有效内部审计,利于单位达成目标,实现价值。本文针对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如何实现内部审计应用展开一定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现代财务;管理;应用;效用;分析

一、财务管理阶段普遍面临实际问题

(一)财务管理缺乏重视

(二)整个财务管理体系,难以充分满足现代管理需求

(三)关于财务管理,执行力方面不高

(四)关于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需要加强

二、内部审计之于现代财务管理方面实际作用

(一)借助于内部审计,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

(二)借助于内部审计,实现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三)借助于内部审计,可以增强财务管理执行作用

(四)借助于内部审计,增强财务管理人员能力水平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马卫红.浅谈内部审计在现代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

[2]姜雷.内部审计在现代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

[3]梁丹.浅议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J].财经界(学术),2010.

[4]何立志.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

[5]郝栋梁.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的内涵现状与对策对促进内部审计的意义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

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所以同学们在设计提纲时最好仔细地琢磨一下论文的概要,方便论文工作的进行。

摘要 4-5

Abstract 5-6

1 绪论 9-16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9-10

选题背景 9

研究目的 9-10

研究意义 10

文献综述 10-14

关于舞弊的动因 10-11

针对舞弊的审计方法 11-12

关于审计失败的原因 12-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6

2 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6-21

舞弊及相关概念界定 16-19

舞弊动因理论 19-21

3 案例描述 21-30

案例背景 21-23

证券市场背景 21-22

新大地企业概况 22-23

新大地财务舞弊过程 23-28

虚增收入 23-25

虚减成本 25

虚增资产 25-26

隐瞒关联方交易 26-28

新大地的舞弊后果 28-30

4 案例分析 30-42

舞弊动因分析 30-34

压力 30-32

机会 32-33

借口 33-34

CPA 审计失败分析 34-42

独立性缺失 34-35

缺少职业怀疑态度与应有的关注 35-36

未充分执行分析性复核 36-40

审计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 40-42

5 案例结论及对策 42-48

结论 42

财务舞弊的防范对策 42-44

减轻舞弊的压力 42-43

减少舞弊的机会 43-44

减少舞弊的'借口 44

审计失败的防范对策 44-48

改进审计独立性 44-45

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与谨慎性 45-46

充分利用分析性复核 46

提高审计专业胜任能力 46

执行风险导向审计 46-48

参考文献 48-51

附录 51-53

后记 53

摘要 4-6

Abstract 6-7

第一章 绪论 11-32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3

第二节 概念界定 13-18

第三节 理论基础 18-23

第四节 文献综述 23-29

第五节 研究设计 29-32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32-46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35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 35-43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反思 43-46

第三章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 46-72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现状 46-59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59-66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观 66-72

第四章 S、A的职业生涯成长故事叙说 72-86

第一节 S辅导员:从单纯到成熟的职业历程 72-78

第二节 A辅导员:从茫然到专业的转变 78-86

第五章 研究体验 86-93

第一节 研究发现 86-91

第二节 研究反思 91-93

附录 93-97

附录1 受访邀请函 93-94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94-96

附录3 辅导员访谈提纲 96-97

参考文献 97-101

致谢 101-102

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5-7

第一章 绪论 7-15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7-9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7-8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8-9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9-10

选题的理论意义 9

选题的现实意义 9-10

选题的基本内容 10-12

主要思想 10-11

重点和难点 11

创新或特色 11-12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5

研究思路 12

研究方法 12-15

第二章 实证研究的基本情况 15-27

实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5-16

信度和效度的统计分析 15-16

信度和效度的质量控制 16

实证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16-17

高校类型 16-17

专业类型 17

年级 17

性别 17

无锡地区部分高校学生的食品安全基本情况 17-27

系统的《食品安全法》相关课程或宣传教育活动参加情况 17-19

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 19-20

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 20-21

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选择 21-25

了解《食品安全法》及相关知识的途径 25-27

第三章 无锡地区部分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7-43

食品安全知识条目分析 27-32

我国《食品安全法》施行时间 27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27-28

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 28

废除免检制度 28-29

十倍赔偿制度 29

有机食品的相关说法 29-30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30

我国新版QS标志的中文标注 30-31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 31-32

食品安全态度行为条目分析 32-37

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志的查看情况 32

购买保质期内食品最关注的方面 32-33

对疑似食物中毒症状的处理方式 33-34

最放心的食品 34-35

维权意识以及方式方法的选择 35

开设《食品安全法》相关课程或宣传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35-36

参加《食品安全法》相关课程或宣传教育活动 36

宣传《食品安全法》及相关知识 36

护法意识以及方式方法的选择 36-37

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分析 37-38

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 37-38

食品安全知识条目得分 38

食品安全态度行为条目得分 38

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8-43

高校类型 38-39

专业类型 39

年级 39-40

性别 40-43

第四章 实证研究反映的情况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43-49

实证研究反映的情况与问题 43-44

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不容乐观 43

高校类型、专业类型的差异会对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43-44

髙校学生具有提髙自身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水平的愿望,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日趋多样化 44

提高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水平的对策建议 44-49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稳步推进高校学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开展 44-45

充分考虑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45-46

结合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获取途径的实际对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46-49

结语 49-50

致谢 50-51

参考文献 51-54

附录一: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54-57

附录二:问卷评分标准 57-58

附录三:关于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访谈提纲 58-59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9

试论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写作提纲一、 绪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愈演愈烈,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因此,应当积极了解审计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 本论(一) 审计风险的概念 (二)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2、 审计对象的复杂多变增加了审计风险 3、 实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4、 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差异 5、 审计方法本身隐含审计风险 (三)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3、 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4、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5、 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三、 结论审计活动作为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接受法律的规范与调整。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职业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最终起到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作用。 这个是我自己的论文,你看下你是否用得上。呵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