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国企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21:46:30

国企改革研究论文

【摘 要】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调整以及受经济所有制结构大格局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正趋于市场化,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显现。本文就如何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国有企业 和谐劳动关系一、国企改革和改制加剧了劳动关系的不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国有企业都加快了改革和改制的步伐而进行了人员结构大调整。国企改制企业下岗员工劳动关系问题愈加突出。下岗员工终止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以及历史债务的清偿等问题较为突出。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群众性的突发事件,引发员工与企业矛盾。二、劳动合同履行问题突出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部分改制的国有企业出现了劳动合同短期化趋势,甚至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规避社会保险义务,招聘劳动者时,不进入劳动力市场,私自随意聘用人员。这些用工制度不规范、不签劳动合同的用工现象大量存在,最终导致了企业擅自订立、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让员工被迫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使得劳动争议成为长期突出的矛盾。三、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突出一是拖欠工资现象长期存在;很多改制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或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对员工的债权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二是一些国有企业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劳动者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三是一些国有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者职业伤害问题严重,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四、国企改制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基础管理达不到法律法规的要求一是我国国有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立法相对滞后,国企改制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关系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配套导致了劳动关系问题的严重化。二是对国家劳动法规理解不透彻,没有充分利用有效手段明确劳动者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导致在处理劳动关系时缺乏法律依据。三是基础管理工作不细,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员工管理缺乏有效性、科学性与实效性。四是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1.应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企业发展活力是企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发展,企业才能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使员工产生“以企为家”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只有发展,才能使本企业成为“龙头”企业,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只有发展,才能为员工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才能使员工产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广大员工热爱企业、企兴为荣、与企业共谋发展的愿望和活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团结和谐,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2.坚持以利益为核心,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劳动关系矛盾聚焦点是利益分配问题,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关键。在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的时候,既要维护企业的主体地位,也要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处理好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分配问题,只要利益被企业和员工共同接受了,劳动关系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企业劳动关系就和谐了。分配公平是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既要体现“分配公平”,又要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3.加强劳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从根源上控制和减少不和谐因素一是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促使劳动管理规章制度更加规范有效、更为人性化。二是完善劳动合同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通过对劳动合同的合理协商、签订以及动态管理,增强用工主体双方权利义务意识。三是强化基层管理人员依法管理意识,保障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在工作中不受损害,从源头杜绝矛盾和冲突的发生。四是提供劳动关系处理依据,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五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增强应对能力。4.建立健全员工申诉和处理渠道,适时调整劳动关系的不和谐音符企业员工情绪不满是引发劳资纠纷不可忽视的源头,通常是因为企业在劳动用工、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劳动条件等方面出现的不当做法或违法行为所致。从形态上看,虽然员工不满情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劳资纠纷,但这种不满情绪若缺乏正常申述和处理的疏通渠道,往往会转化为公开的争议行为,甚至导致员工采取极端做法。更为严重的是,员工的不满情绪及各种抱怨,如果失之必要的疏导,不仅会极大挫伤员工的劳动热忱进而削弱其对本企业发展的信心,而且任其积蓄蔓延还会酿成员工对企业领导的仇视心理乃至对社会的不满,做出超出理智的行为。5.劳资纠纷处理应遵循依法、及时、有情操作的原则,妥善处理(1)依法处理原则。在处理劳资纠纷过程中,应首先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解决劳资纠纷。还可以依据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以及依法制定并经职代会或员工大会讨论通过的企业规章等,作为处理劳资纠纷的解决依据。(2)及时处理原则。发生劳资纠纷以后,企业应尽快表明立场和态度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时处理,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3)协商与调解原则。一是必须遵守自愿原则。当事人向企业劳资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必须经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否则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二是必须坚持合法、公正原则。调解是建立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使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达成和解协议,并不是无原则地进行的。三是对于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不应久调不决,以免拖延时日,对当事人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害。五、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工会作为员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着眼于参与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从法律和政策上维护员工的经济利益;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稳定的有效机制,积极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和劳动关系矛盾,实现对员工经济利益的维护;要着眼于企业改革的深化,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调整中维护员工的经济利益;要着眼于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等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员工经济利益的维护;要着眼于员工生活补充保障机制建设,帮助员工解决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为员工办实事中维护员工的经济利益。

论文答辩陈述稿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文答辩陈述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叫,我的论文题目是《XXX》。

我的研究缘于我的困惑,就是师生关系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很多一线教师很感兴趣却又极力回避的问题,感兴趣的原因是和我有同样的困惑,极力回避却是由于现实教育教学环境的制约。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这篇论文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把这样一个话题摆上台面进行研究和摸索,并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构想。

论文先破后立。首先从教育教学活动的现状出发,发现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接着建构互动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出其实施途径,并特别强调网作为主阵地的语文课堂中建构互动共进师生关系的实施方法。一种方案的优劣必须有反馈和评价,最后我又提出评价原则,建构评价体系,并展示在教学中努力实践的部分成果。

这篇论文的写作其实是我工作十年来对师生关系的思考和总结,很多资料直接来自于我的教学反思和教育日志,更多的是感性认识,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对困惑的研究,澄清了一些认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又产生了更多的困惑,比如如何付诸实施,实施效果到底如何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所以,这项研究远远没有结束,或者说才只是一个开始。

谢谢!

尊敬的各位导师:

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公司。

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问题研究》。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导师汇报如下: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始于1978年的国企改革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名人名言的生动写照。这也成为自己撰写本文的指导思想。本文先对这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简要概述,接着在引入了公司制改造所涉及的产权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两大部分概念之后,进入文章重点。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基本思路,文章首先提出了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接着以自己所在公司为例,理论联系实际,逐一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企改革形势,以公司制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公司制企业的核心、共产党这一中国唯一执政党在国企中的定位三大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措施。即:实施产权结构多元化;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正确处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作为关于国企公司制改造众多论文中的一篇,本文可谓沧海一粟。虽然自己翻阅了许多资料、进行了不懈努力,使这篇文章既是自己自考全部历程中所思、所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运用、总结;也成为进一步改造自身主观认识的起点,但由于水平有限、时间性仓促,其中观点尚不成熟、不系统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导师指正。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叫xxx。国际贸易专业,这次我所撰写的论文答辩题目是《国外对华反倾销及中国的对策》,我的指导老师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黄梅波教授。从确定选题、拟定题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黄老师精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选择《国外对华反倾销及中国的对策》作为我论文的写作题材:一方面我对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有较多的关注,在大专毕业时所写的就是以之相关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国外对我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使我国的受牵连企业损失较为严重,且近年来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为此本文主要从反倾销的特征,形成原因和我国的对策三大方面来论述。在叙述反倾销的特征中应用了较多的近两年的案例和相关的数据来论证。在反倾销形成原因上主要是从内外因上进行分析的。再者对于反倾销的对策方面主要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方面对策进行说明。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虽然不是很尽人意,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谢谢!下面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资 本结构的国有化,国企改革在我国已进行20多年,总结其成 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条规律,即国企 改革的成功总是离不开企业本身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企 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管理和经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 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 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 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 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 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 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 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 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 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 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二、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 的理解与认识。(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我国国有企业的 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所 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 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只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 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 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 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 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3)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有些企业把企业文 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 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 这种观点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普遍。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 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 重。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 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 地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国有企业 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 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 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 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三、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原则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 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 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 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 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按以下对策来解决问题:(一)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 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 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 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 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 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 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 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 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 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 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三)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 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 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 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 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 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 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四)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 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 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 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 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当前,我国正在掀起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次高潮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又一次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认真审视这项事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在看到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的同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偏向和误区,又使人油然而生出一些隐忧。问题之一:华而不实,貌合神离虚浮是多年以来存在于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①跟风,赶时髦,浅尝辄止,一暴十寒。视企业文化为时尚,看别人搞了自己立即行动,听说哪里要开会,赶紧编凑研讨材料,过后束之高阁,有一蹴而就之心,无长期努力之意。②做秀,表面化,虚张声势,哗众取宠。以CIS(企业形象战略或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甚至仅以MIS(理念识别)或VIS(视觉识别)的导入代替企业文化,口号响亮、手册精美、服装整齐划一,不过是些热热闹闹的花架子。③抄袭,雷同化,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价值观、信念、经营理念似曾相识,企业标识缺乏个性,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不谋而合,特别是企业精神,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且多是一些言之无物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凤毛麟角。④肤浅,庸俗化,杂乱无章,不知所云。不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有的只是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福利活动(即那些可在其企业网站的企业文化网页中看到的大杂烩);有的只是将过去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工作内容装到企业文化这个“筐”里;有的则将“宗旨”“精神”“理念”“准则”“作风”等概念相互混淆,张冠李戴。⑤脱节,两层皮,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张口“价值观”“理念”“形象”,闭口“愿景”“使命”,只停留在嘴上、墙上、本子上、电视报纸上,或者压根没打算动真章,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像虚假广告,把企业文化当作树形象的招牌和幌子。问题之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上述情形概括起来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行为,说到底也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或本末倒置的表现。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上,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之更为深层的表现则是对企业价值追求的错位。某些企业自以为深谙传统经济学理论,深恶“企业办社会”之苦,在渴望彻底的“政企分开”的同时,认为企业既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便是其追求的永恒目标。进而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所综合起来构成的组织行为模式和氛围。具体实践中大体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认为企业生存需要成本支出、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这些都要靠利润来解决,利润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在逻辑顺序上先有利润然后才有其它,利润最大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第一位的目标。二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的。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要素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形态和功能上的转换并获得盈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增加利润才是发展,其它全可置于一边,在思维模式上把利润最大化当作企业的核心任务、根本宗旨。三是表面上高喊奉献社会,实际上惟利是图。以对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负责的面目出现,声称“凡是投入都要讲求产出”、“没有效益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关心的是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少直接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着经济效益转。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强调企业是经济组织而忘记其社会细胞功能,强调企业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抛弃其对公众的社会价值,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本质上都是舍本求末的。这些企业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获得利润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牺牲公众利益而片面追求自己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满足暂时的温饱和享受,却损害了企业长久的健康和生命力。问题之三:修改频繁,随心所欲企业文化表述频频修改,通常是在改革、创新的名义下实施。或者是观念、理念的改变,或者是战略、策略的调整,或者是组织、行为方式的推陈出新,企业文化要素经常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文化应与时俱进,当然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在企业改组转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过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改革重组后企业体制、生产方式、人员结构的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完善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既具有价值观的永恒追求,也有行为方式的一贯实践,是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化体系,它需要企业家和全体职工长期培育和奉行。企业文化的稳定性缘于其相对稳定的物质文化基础,缘于其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缘于其发挥自身功能的客观需要,既期望其对社会和市场展示恒久魅力,对内部团队发挥感召、凝聚、导向、激励、协调和规范作用,当然就不宜频繁修改。如果动辄拿出一套新的管理思想、主张、办法,甚至随心所欲地提出几条四六八字的口号,也谓之改革、创新,企业文化三年两载就改腔换调,不仅会使职工莫衷一是,顾客也会莫名其妙,势必难以树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我们不必逐一判别某一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改变之前后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部分更换一套新图纸,那么图纸再新再好恐怕也建不成好的工程。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企业家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者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能力的问题,当然也包括职工队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的。对于企业文化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有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管理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例如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而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阶段之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结论是还不适合搞企业文化。这种结论笔者不能苟同。就像我们不能等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样,我们也不能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为现代企业之后再开始建设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与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比如国有企业有没有企业家、企业文化是不是老板文化等等,笔者认为这些争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论怎样争论,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总裁、经理毕竟是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和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可以把“老板”加上引号,但他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笔者的下述建议,着重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特别是“老板”而言。 建议之一:认真学习,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点。据说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也有500种、50种之说),这给人造成企业文化很玄奥的感觉。其实企业文化并不复杂,它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价值观是它的核心,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标识、策略、制度和流程等是它的表象和支撑,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行为是它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混淆,不要与经营管理相脱节。 建议之二: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企业文化确实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它不是漂亮的面纱,要真正重视,就不能偷工减料、自欺欺人。 建议之三: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自有其千锤百炼的企业魂。企业文化不可能立竿见影,要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和职工队伍思想实际量力而行,特别是处于改革重组中的国有企业,更要注意继承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准确地把握企业改革重组以后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可操作性,反复斟酌锤炼,持之以恒、逐步完善;企业文化要素必须得到多数甚至全体职工的认同,要广泛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使建设的过程成为引发心理共鸣、签订心灵契约、形成共识和共同奋斗的过程;尽管企业间的共同点很多,但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往往更具价值,要增强针对性,有自身特色,不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建议之四:立足根本,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工程,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企业不止是赚钱机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企业文化首要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应该既包括企业人也包括社会人,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促进企业、职工、社会的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完美境界。要坚持功利目标和崇高宗旨的辨证统一,恪守商业诚信、企业道德,努力升华企业的人格和品位,使内力不断得以聚合、深化、拓展,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长盛不衰。利润是把工作做得好的副产品,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以利润为最高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的实用主义只能增加风险成本,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加速企业生命的终止。诚然,组织价值观的建立是以其内部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的,而现实的国有企业内部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自的实际定位还一直没有真正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它企业相比有着特殊的复杂性,导致其共同价值观的建立也更加困难。 建议之五:肩负使命,在继承中创新。企业的“老板”是企业文化的总创意人、总设计师、总建筑师,是理论指导者,也应是实践带头人,这种职责贯穿企业文化的构思、规划、发掘、提炼、执行、深化、优化、传播等方面及过程,直到其个人离职或企业消失。国有企业“老板”的频繁易位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某些企业的老板们:注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所谓“以文化人”不是“以人化文”,企业文化不能朝三暮四,前任要重视企业文化,打个好的基础;后任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不沽名钓誉,不把企业文化当作标新立异的饰物,要在继往中去开来,弱化不良文化,强化优秀文化。 建议之六:健全制度,在执行中落实和提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不是它的影子,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脱离了制度、局限于党群系统、停留在思想领域的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幻的、主观的文化现象,要使其真实起来、落实下去,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高雅的语言未必原于高尚的心灵,行为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旗帜,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须以理念为内心要约和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和保障,自律与他律结合,先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而后理念才能成为制度的升华,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文化规范。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抵消排斥反应,把价值观、宗旨、信念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和固化在行为中,使之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进入一种高度统一的自觉的能动的精神状态,创造企业文化的新境界。 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不是仅仅靠“老板”层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我们寄希望于理论界、企业界,更期盼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初学启蒙、探索实践、总结提高的成长过程,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发展 却不平衡。一些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难以深化、上面热下面冷等现象;企业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认识误区、体制障碍、与科学管理 相抵触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突破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 精神支撑。1 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企业,要在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体现时代特征的先进企业文 化,维护广大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能力、核心价 值观和核心业务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其中,核心能力、核心价值观支配着企业的核心业务。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员工 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国企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事业来干,率先垂范,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作为国企领导,要端正对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要赶时髦,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要空喊政治口号,更不要搞脱离企业实际的花架子。要清 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应时应急之举,它需要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精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消化、提炼、充实、创新,才能奏效;企业文 化建设必须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应将它作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来对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思想工作,不是过分政治化的宣 传,而是一种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纯而又纯的文化工作,更不是脱离实际、远离企业实践的“空中楼阁”,它的作用在于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 节之中。2 要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竞争形势下,国企内外环境、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机制、发展战略、员工队伍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国企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但原有国企文化的巨大惯性和惰性仍在相当部分干部职工头脑中起作用。实践表明,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形成的适应市场竞争、顺应时代潮流和企业改革发展形 势、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文化,其最根本的评判标准是其市场性特征。当前国企改革遇到种种困难,除产品开发、加强管理等重要因素外,思想观念、文化心态因素 更加重要。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大力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先进企业文化,牢牢树立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文化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想问题、 做工作。要把市场经济“竞争、开放、自主、平等、分化”的基本特征融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用市场化理念引导大家推进改革发展,以改革的思路来看待企业改革发 展中的得失,变封闭为开放,变保守为竞争,使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认同先进的企业文化,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观、优势扩张的发展现、不断进取的改革观、敬业诚 信的职业观。3 用现代企业制度、机制支撑企业文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企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先进企业文化的支撑和指引,需要广大干部职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需要先进企业文化发挥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功能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共同的价值 观,必须有机制做保证。在塑造企业文化问题上,文化观念主要是导向推进作用,机制、制度改革往往能起决定作用。作为国有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突破这一难 点,才能解决文化创新的制度障碍。要看到国企在转机建制的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 脱胎换骨的变革还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国有企业论资产、资源、人力、技术、职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准,并不比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差,差的是体制机制,是结构性的问 题,暴露出的是不符合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国企要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推进改革创新力度,用现代企业的制度、机制和与之匹配的企 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4 建设与科学的管理相结合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对传统管理的否定,而是在传统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的科学管理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协调和辩证统一的。 企业文化建设基于企业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基础之上,是企业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实践中,一些国企过分留恋计划经济年代封闭的文化,片面地将 企业文化建设同科学管理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不需要或者可以弱化科学管理,导致企业文化建设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科学管理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本管理、文化管理。超越实际的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严格管理、改革创新的阻碍 力量。应该看到,从一定程度来说,中国企业文化具有伦理性特征,缺乏理性科学精神;具有非制度化特征,缺乏法制、契约意识。有些国企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中,尽管有很多要求、规范,但缺乏严格管理。这样再好的企业文化也仅仅是贴在墙上、写在纸上、停在口头的装饰品。 在共同价值观指导下,严格管理,规范制度,不仅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企业价值观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使企业价值观由“虚”变“实”,由“无形”变“有形”。5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认同 员工认同的先进企业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提高企业文化的自觉性,首先在于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精神,国企 领导要影响、凝聚、带动广大干部职工认同先进文化,实践先进文化。其次,要建立和强化企业领导者齐抓共管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制。构思再好的企业文化理 念,只有通过各级领导利用组织网络,传递到每一个员工,融为员工的共识,化为员工自觉的行动,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要像健全管理网络那样健全企业文化建设 网络,大力构建党政一把手领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各专业部门各司其职,横到各单位各部门、纵到各基层班组的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再次,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作 用。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灌输,把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传递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引导他们加强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注重员工自我教育,抓典型的 培养和树立,注意发掘理念、制度后面蕴藏着的文化内涵,使广大干部职工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切切实实感受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

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与建议论文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与建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主要围绕如何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展开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让企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关键词 :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提升;策略探究;

1、企业行政管理内涵

企业行政管理概念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指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以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为支撑,根据相关法规、制度、原则及方法,通过命令、指示、规定、奖惩条件等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活动的总称。企业行政管理是一个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完善的系统、网络,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

企业行政管理特点

与其他管理形式相比,企业行政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特点[1]:一是权威性。企业管理者拥有法定的职权是其开展行政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职权,企业管理者就不能下达指令、实施奖惩。与此同时,企业行政管理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管理者运用职权是否得当、下级是否服从执行等。二是及时性。当企业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或处理重要人事关系时,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行使命令、指示、奖惩等来实现资源的快速调配,确保行政指令得以及时贯彻执行,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三是纵向性。企业行政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主要是通过企业组织内部的行政隶属关系来进行指挥协调,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自上而下逐级下达行政指令、自下而上逐级贯彻行政指令的方式来传达执行。

2、企业行政管理主要内容

计划管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性企业行政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做好预测工作,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这是企业行政管理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计划管理。

组织管理

组织架构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其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如何分配任务并明确相应的决策流程。企业行政管理除了搭建基本的行政组织架构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利机制,从而确保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渠道的畅通。因此,搭建一套与企业自身经营实际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决策流程、责权机制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工作。

指挥协调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员工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并据此明确相应的`职责、权利和利益。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发挥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关系来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部门、员工矛盾进行协调管控。

监督控制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和相关奖惩制度,除了在督促不同层级的员工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判断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有效性,是否存在有待优化改进之处。因此,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要通过确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控制员工的行为及工作绩效,从而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运行。

3、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现状

根据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层级的界定来看,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可以分为决策层效率、管理层效率和执行层效率三类。目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现状具体为:

组织效率目标不明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多轮改革以来,虽然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但受特定的经营特征、产权关系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影响,目前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市场信息闭塞、竞争意识淡薄,依然延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治企思维,参照国家机关的高度集权式模式进行管理,没有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致使其组织决策效率低下、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与此同时,据调查,98%的国有企业总经理主要通过国家行政任命或上级机关委派,仅有2%是由民主选举,导致国有企业组织决策容易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涉,不利于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自主经营管理,一些违背市场竞争法则、脱离企业经营实际的决策时有发生[2]。

管理效率混乱失调

与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设置相对完备、人员配置相对完善。在此情形下,虽然让国有企业的内部职能设置得到了分解细化,让其自身的专业化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过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在增加国有企业的用工管理成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管理层级的增多、管理链条的增长,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臃肿、权责界面不清晰,职能管理混淆、业务关系混乱。有时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过度的依赖职责分工和办事流程,面对突发事件、紧急情况,部门间相互推诿、管理干部不作为等情况时有发生。据国家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企业中层管理环境评价问卷》研究开发课题组公布的对851名国有企业、584名三资企业和29名私营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与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官僚主义已成为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内部机构设置已不适合当前的经济环境。

执行效率存在偏差

受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的内部管理现状影响,国有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部门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后进行选择性传递,严重影响了经营决策信息在生产、销售一线从业人员的传递效益,从而阻碍了企业战略目标、生产作业计划的执行实施。据了解,在某家厅(局)级国有企业中,其需要一线人员执行的工作指令,正常情况下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传达到一线执行人员层面,严重影响了该企业的正常运转效率。与此同时,受国有企业缺乏归属感与使命感、时间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制约,国有企业员工普遍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工作按部就班,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遇到问题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现象。

4、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原因分析

纵观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现状,综合对比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管控模式,经初步分析,致使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管理模式单一

国有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时没有联系自身经营发展需求实际,盲目地参照国家党政机关高度集权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营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部分人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使得国有企业组织决策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脱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较为严重,严重制约阻碍了国有企业的组织决策效率。

内部机构设置臃肿

虽然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经过了多轮精简改革,但是与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较为庞大臃肿,有时甚至出现有增无减的情形。国有企业组织机构的臃肿在影响信息传达效率的同时,由于管理职能的重叠交叉、人员的冗余,致使在一些环节上内部运转失灵、管理失控,部门相互扯皮情况时常发生,使得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制度适应性差

国有企业职能管理部门的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普遍偏低,以结果、效率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相对缺失。日常工作中,侧重的是职能管理,对程序履行、流程控制关注较多。在此管理思维影响下,导致国有企业大量的行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满足、服务于国有企业经营实际,致使履行繁杂的内部管理程序而丧失市场机会的现象普遍存在。

员工执行能力不足

国有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其中哪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除了存在管理制度适应性差的问题外,还存在着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国有企业员工身上,国有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的效率。

5、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建议

行政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决策执行管理系统,要想促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提升,除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立足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创新。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制度结构是建设现代企业的重心。面对部分国有企业权责不清、约束不强、缺乏制衡,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有效形成,组织决策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尽快建立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按照“责权对等、互为支撑、互为监督”的管控要求,进一步明确完善国有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程,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组织决策效率的提升。

压缩企业组织机构规模

面对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过多、管理层级过密、决策效率低下、内部摩擦偏多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国有企业转变观念,提高市场意识的同时,更需要国有企业以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参照,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按照“扁平化、高效化”改革原则,削减压缩职能部门、组织层级和管理链条,彻底解决自身肥胖症问题,推动国有企业以“轻装”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建立经营决策信息系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可谓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为适应和满足新的市场环境变化,在此形势下,国有企业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并重点围绕营销、采购、财务、人力等加快相应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系统来实现管理数据信息化、决策程序流程化,进而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降低行政管理的盲目性和人为因素干扰。

提升干部员工综合素质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财、物”三大基本要素,而“人”的要素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环,摆在第一位。一定程度上讲,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才能建设出一个高效率的国有企业。对此,国有企业除了对外招聘引进一批高素质员工作为新鲜血液补充以外,更重要的是围绕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等方面,通过送外深造、师徒共建等方式建立完善在职员工的培训教育机制,真正将国有企业的员工数量包袱转变为人才质量优势。

加强日常工作绩效考核

针对部分国有企业员工“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不积极主动的情况,国有企业要在转变“重过程、轻结果,重程序,轻效益”管理思想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实际,通过引入“赛马机制”、“末位淘汰”等机制,建立完善以结果、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考核来倒逼干部员工主动作为、积极工作。

构建国有企业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指的是将“执行”当作所有行为最终目标和最高标准的文化,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员工从根本的意识形态上熟悉并支持企业提倡的执行方式和执行理念,可以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绩效。对此,国有企业要围绕理念、口号、价值观等形态意识和激励惩罚等物质体现两个方面构成一套规范合理的执行力文化体系,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平稳运行、持续发展。

6、结语

行政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高效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找准了这些制约因素,才能够更好地去进行改善,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文中所述只是目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部分问题,国有企业当前的行政管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许建兵.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分析[J].商业时代,2007(25):52-53.

[2]五萍,宋合义.不同所有制企业组织结构的差异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96-99.

国企改革“四点"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我个入认为现在处在一个很微妙而且很关键的时刻有两种可能都存在:其一是排除二扰,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另一种可能则是出现一定曲折。我个人的观点是以下四点:珍惜改革成果,正视深层矛盾排除两种千扰,瞄准“三重”推进。珍惜改革成果根据实际调研及总体评估,我认为,前一阶段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具体表现祖一是改}!J据本人调查及推算一在国企改制方面小型国企改制约实施}o%}gs}o;中型国企改制约实施SL?%".}60%;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改制也开始启动。二是破产:据初步估算,需要退出市场的大中型?特困企业和“资源枯竭企业”_,约50%实施政策性破产。下一步要由“政策性破产”向·依法破产·过渡。三是人员安置:近几年国企下岗分流人员累计约2600万-3000万人其中六成左右实现再就业。一些企业实行“两个置换刀相结合即“资产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对一部分职工解徐劳动关系,并给予了经济补偿」相当不易·四是资产变化据统计资料夕国有企业总资产(不含金融类)1998年底为万亿元:2003年底达一19.'7万亿元泅有企业净资产〔不含金融类)1998年底为5万亿元2003年底达万亿元。可见,无论总资产还是净资产都是增加的而且增加幅度不小事实说明改革以来国资总量并没有减少,而是有所增长。这些成果必须珍惜。正视深层矛盾。我认为,有四个深层矛盾应当正视:首先就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目前国有资本仍然分布在众多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近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第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尚未建立。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四大产权制度尚未落实;相当一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国有资本比重过大甚至是“一股独占”;有些企业虽已改为股份公司并已上市」但“形似而神不似。。近日爆发的“中航油事件、。伊利事件”等等,暴露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很不完善三是理顺劳动关系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在产权改革中,按规则有些企业需要解除劳动关系但考虑到社会稳定,难以推进,有些单位已处于停顿状态此问题如何解决一颇为棘手。最后一些国有企业改制不够规范损害了投资人和职工的利益给国企改革造成负面影响排除两种干扰,我认为当前及下一步国企改革面咋方面的干扰。第一种:某种否定国企改革方向的倾向对国企改革的干扰。近来这种倾向已经露出苗头有人讲国企改革方向错误“应当停}e性ha国走“高度集粉,的体制道路。按照这种理论模式前一段国企改革的方向应当一}.}} }}lc}}-};}JI,}}n}J0I}},i}7一: }';}}}度’还灵不灵?这涉及改革的基本战略问题,第二种;党内币亡社会上的腐败势力对企业改宣的工扰。来出表现在国企改革中的违规操作及“官商联手,)o在腐败势力的干扰r.一些正当的制度安排1如中小企业hlBo制度职工持股制度·民企参与国企改造制度等)均不同程度“异化’然后又将“异化”后造成的恶果扣到制度设计者、经营管理者及广大职工的头上。上述两种倾向的出现,使我们面临相当复杂的情况和局面。瞄准“三重”推进。在此情况下,我认为应继续加快调整国有布局和结构坚持国企改革方向。不要动摇和后退;同时要坚决打击改制中的腐败行为,注重国企改革在规范中顺利推进不要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至于如何推进在此重申我的“三重”思路向重点地区推进:东北、西北和中央直辖市;向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和公用事业领域待别是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向重点企业推进特别是中央企业: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要改成;},合所有制”企业。口

国企改革发展研究论文

1、 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 商业企业引入兼并机制应注意的问题(研究报告)、《商品流通论坛》 、 试论集体企业的所得税制度 (论文)《集体经济报》、 根除“倒爷”之我见 (论文)《商品流通论坛》、 集体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设想 (研究报告)《广西税务》、 论优化劳动组合的驱动机制 (研究报告)《决策参考》(内)、 论影响企业行为的外部因素 (论文)《〈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 《资本论》第一卷的思维进程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 交易与企业的性质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 论企业管理教学方式的选择 (论文)《高教探新 》、 企业规模经济研究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1995 增刊12、 投资选择模型研究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1995 .413、 新郑市属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河南大学学报》1995 .514、 企业规模经济刍议 (论文)《金融管理科学》、 工业规模经济的区域效应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 企业最优规模模型研究 (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长葛发展规模经济的考察与启示(研究报告)《区域经济研究》、 投资体制与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报告)《金融管理科学》、 试论企业规模效益 (论文)《开放导报》、 开封市培育新型产业、塑造现代企业实践途径研究(研究报告)《河南大学学报》、 中国企业规模分析 (论文)《南开经济研究》、 对外开放:如何保持利用外资的健康发展(论文) 《经济学动态》 、 中国企业规模增长模式研究 (论文)《河南大学学报》、 论我国户籍制度 (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 双重过渡下的国企改革 (论文) 《中国改革》、 中国发展大企业集团的路径 (研究报告)《世界经济文汇》1999特刊27、 南国企发展模式分析:以TCL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案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 .128、欧元: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论文)《河南大学学报》《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人大复印资料)、国有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条件(论文)《河南日报》理论版、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文)《河南大学研究生学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1、中国企业合理利用外资分析(论文)《跨世纪宏观经济难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2、论大企业集团的市场化(论文)《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工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双重过渡下的企业并购(论文)《河南大学学报》、我国企业并购健康发展的实践途径分析(论文)《理论前沿》、论影响我国企业并购发展的制度障碍(论文)《河南社会科学》、我国不良金融资产清收的制度分析(论文)《中国城市金融》、新世纪全球企业并购新动向(论文)《中国财经报》、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论文)《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39、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方式的选择(论文)《高等教育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0、中国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以郑百文为例(案例分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企业治理与国企绩效分析(论文)《河南社会科学》、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分析(研究报告)《中国财经报》、投资银行:如何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论文)《中国城市金融》、论以债权人为主导的企业筛选机制(论文) 《改革》、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分析(论文)《经济学家》、我国金融不良资产清算的制度障碍(论文)《河南大学学报》、论不良资产的多样化出售(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分析(论文)《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论不良资产的深度重组(论文)《金融管理与研究》、中国企业并购绩效分析(论文)经济学动态、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绩效(论文)经济学动态、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分析(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金融全球化战略体系的优化(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政府规制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长——国外政府对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分析(论文)创新科技、创新扩散、创新群集机理分析及应用(论文)中国工业经济、金融全球化战略体系的优化(论文)经济研究参考、循环经济理论与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流通经济、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企业管理层的经济激励模型(论文)太平洋学报、中国债转股政策分析(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激励方式(论文)河南大学学报、论我国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银企不良资产清算分析(论文)中国工业经济、我国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困境(论文)决策与信息、郑百文重组当事人利益冲突与调整分析(论文)中国行政管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激励方式(论文)经济研究参考、论分合管理—焦煤集团现代管理中国化研究(论文)中国工业经济、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分析(论文)中国工业经济、分合管理论——以焦煤集团为例的北国企可持续发展内生机理研究(研究报告)、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治理分析(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基于焦煤集团“分合管理”的案例分析(论文)河南大学学报、房地产宏观调控与地产公司股价波动相关性分析——基于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论文)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经济学动态、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前偿付率实证研究--基于建元2005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池的提前偿付率模型经济管理、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中国工业经济》、国有资本产权市场的政府监管对策研究(论文)发展研究、中国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绩效研究(论文)经济管理、利益相关者与国有企业MBO行为—以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公司MBO为例(论文)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12-2013)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 经济管理出版社二、著作1、名优企业管理艺术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2、企业经营管理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3、现代企业管理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4、微观分析与政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5、宏观分析与政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6、中国三大阶层收入分配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7、企业规模经济:并购与企业集团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8、现代企业金融:证券市场下的企业投融资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9、企业产权交易与重组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0、中国金融创新路径中国经济出版社、现代管理中国化:以焦煤集团的管理实践为例中国经济出版社、国有资本产权市场的政府监管企业管理出版社、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中国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效果及经济影响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融资偏好视角下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论文提纲,希望能帮到大家。

目前已进入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在战略思路和实践方面超前于一般企业,只有这样民营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在发展过程中“无战略”或战略管理方面滞后的民营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大量的事实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研究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企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基于自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有效协调自己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全方位的综合因素出发,对自己的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所进行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即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德鲁克曾简单的说,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就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企业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

(一)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行动的指南

企业的任何行动都得服务于它的战略,不能在战略产生之后还跟着热点走。前一段时间部分民营企业不切合实际,“纳米”热了跟着“纳米”走、“网络”热了跟着“网络”走、“生物工程”热了跟着“生物工程”走,炒到最后,只有概念而没有产品。

(二)企业发展战略是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主要规范

目前因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制订长期发展规划,所以对职业经理人就没有这项考核的指标,经理人只顾企业的眼前利益,拼设备、耗资源,从不考虑企业长期的发展问题,这样就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

(三)发展战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所依据的基础

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自主行为,其行为的依据都是这个发展战略,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有科学性而不要有随机性,一旦企业的发展战略制订后,它就会作为企业未来很重要的判断企业经营行为和选择经营方向的一种基本依据。部分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决策权往往集中在老板一个人的手中,因此极易造成决策失误。

总的来说,要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它作为企业行为的基础,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合理的依据就是它。从管理制度的观点来讲,企业发展战略就不只是目标,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规定了一个企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确定企业应该怎么走。

三、企业发展战略内容的研究与制定

近两年的经济情况表明,中国已进入“过剩经济”时代,资源不像以前那样容易获取,市场趋于饱和状态,这就要求中国的民营企业在面临权力构造、市场培养、能力形成、世贸冲击四重压力下寻找和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应从产业发展战略、市场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资本融通发展战略、资本运营发展战略等六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一)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如何选择,首先要明确企业在未来的产业定位上是搞一个产业、还是搞多个产业,即选择专业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战略;其次还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的地域选择范围问题。

1.发展战略经营领域的选择。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的问题木在于需不需要搞多元化,而在于企业自身有没有搞多元化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是否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道路,应取决于当时企业的成长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企业处于成熟期,同时该企业目前发展的产业拥有扩张的力度和发展的空间,那么这个企业就完全可由专业经营走向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

2.发展战略地域范围的选择。

(l)同行业领先企业。在行业前景看好的条件下,应坚持走专业化经营发展战略,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在经营地域上不断扩展,从局部到全国,从全国到跨国;在行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应选择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选择相关性较高的目标进人,并逐渐实现在目标行业内居领先地位。

(2)全国范围内的领先企业。这类企业首选战略应该是跨国经营,将其在中国积累的能量扩展到可释放的国家或地区。

(3)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这类企业应该坚守自己现有的行业领域和地区范围,选择同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作为标杆,主动地运用标杆瞄准策略,使自己在现有的行业领域或地域范围内获得较好的市场地位。

(4)面临困境的企业。这类企业的战略绝大多数是分离、重组、出售或破产清算,也就是说需要重新调整产业定位。

(二)市场发展战略

所谓市场发展战略,实际就是企业开拓和争夺市场的全部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其措施和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抢占统治权。抢占统治权的目标是争夺市场“领导权’战者是取得市场及产业垄断权。杜邦公司经过15年艰辛的科学研究之后,终于发明了一种真正的人造纤维一尼龙,该公司立即投入了所有的资源来抢占统治权,它开始建造一家又一家的化学工厂,并在传媒上大作广告,因此杜邦公司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塑胶业。

中石化集团、中石油集团,近期在全国的各大、中。小城市加速建立加油站,其目的就是抢占市场统治权,抵御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同行业抢占我国市场的风险。

2.模仿与柔道。模仿与柔道的思路是在原创者留下疏漏的地方入手进行攻击,从而占领市场。巧妙的“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因为它比原来的创新者更好地理解了创新的真正含义。个人计算机原是苹果公司的设想,但IBM公司利用这一设想着手设计了一种成为个人计算机行业的标准机器,以求垄断或至少是控制整个领域,结果就产生了PC机。

“柔道”的战略是用巧力以柔克刚。早在1947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意识到晶体管即将取代真空管,当美国的各大制造商们还没有做好转化晶体管的产品时,日本索尼公司以万美元的低价从贝尔实验室的手中购得了晶体管的制造和销售权,最终占领了美国的收音机市场,索尼公司利用同样的战略进军电视机、摄像机的市场。

3.构筑要塞。“构筑要塞”的目的则在于“固守阵地”,使自己免遭外来者的挑战和入侵,其主要战术为“关卡战术”、“技术战术”、“市场战术”。

将“汉堡’做进标准的生产线,让全世界的人吃到味道完全一样的“汉堡”和“乃昔”,这就是麦当劳的标准,谁想用麦当劳这个标准,谁就需要付给麦当劳钱,也就是说麦当劳设置了这个关卡。另外,利用技术专利和特殊的销售手段,也可为企业构筑要塞。传播百年口味和美国百年文化,这就是风魔全球的可口可乐饮料,可口可乐公司自1886年就设置了由14种原料组成的可口可乐配方的关卡。

4. 创造新客户。创造新客户是~种商业新策略,主要目的在于推出“创新”。其主要手段:(1)创造实用性。如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和消费方式;(2)利用价格的优势。中国联通用户的增加,主要是价格优势的体现;(3)动态调整。“顾客就是上帝”,我们必须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调整我们的销售和服务思路;(4)满足客户的价值观。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让客户觉得值。

(三)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将新的知识与技术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价值。企业利润的活动,即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对所要实施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谋划,它具有全面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其内容包括:

1.产品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是企业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创新。其步骤为:一是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到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功能?用户的需求是显在的、还是潜在的?用户的需求是上升、还是下降?需求的分布如何?等等;二是产品创意开发。企业从各个创意源中搜索,选择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意进行综合评估;三是新产品实体开发。其内容为新产品实体设计、试制及产品的延伸;四是新产品商品化开发。其目的是将所开发的新产品变为市场上可以销售的商品,实现马克思所称的“惊险一跳”。

2.工艺创新战略。工艺创新的目的是保障产品功能、质量、结构、投入产出比及规模的要求;经济合理性的要求;产品可靠性的要求。

3.高新技术创新战略。高新技术创新是将高技术成果商业化,采用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高新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是企业要有富有创新精神的领航带路人;二是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和“根部技术”;三是企业要拥有掌握“核心技术”和“根部技术”的人才;四是企业内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五是项目选择是关键中的关键;六是企业尽可能地得到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七是较快地进入市场;八是加强技术服务。

(四)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正确的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是驾御好一个组织的最基本的手段。目前民营企业的领导人花在人的管理与进行人事决策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其他工作上的时间,因为没有任何别的决策所造成的后果及影响,会像人事决策与管理上出现的错误那样持久而难以消弥,这也是民营企业所面临共性的问题。因此,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l.工作能力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这就一方面要求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不断提高企业文化,所以企业在培训员工上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伸为宪法》也好、《远大宣言》也罢,都是将企业的文化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其目的就是确保员工融入独立的企业文化体系之中。

2.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我们的民营企业往往用很高的条件去引进外边的人来,其后果会造成引进与培养中出现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负作用,实际企业的内部就有这样的人才,其实一些国际著名的公司是极其注重培养内部人才的。

3.流动与引进相结合。企业人员相对的流动则会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但流动过速会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4.工作性管理和非工作性管理相结合。要将员工融入于企业之中,就要对员工非工作性的活动有所了解,甚至进行管理。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在放长假期间宁可拿钱组织员工搞一些集体活动,这对一些关键性的人员尤为重要。

5.人力资本管理与普通员工管理相结合。将企业的“人员”转变成“人才”,也就是说将企业的每位员工的能量尽量释放出来,这就要求人力资本管理与普通员工管理相结合,二者不可忽视。

(五)资本融通战略

资本既包括债务资金,也包括资本资金,而资本融通既是债务资金的融通,也是资本资金的融通。所以资本的融通战略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债务资金与资本资金的关系。债务资金与资本资金形成了企业的资产。如果这两个关系处理不当,对企业就会有消极的影响。因为债务资金过高时,往往债务会拖死这个企业,如韩国大宇汽车的资产负债率超过300%以上,企业出现危机时,债权人立刻出面干扰,要求撤回资金,造成企业因资金的短缺而被迫停产;另一方面,还会造成企业为银行打工的局面。当然,资本资金太高,往往体现在社会资金 的利用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用,对社会的资源利用率不高。

2.不同种类的债务资金的相互关系。企业债务有银行债务、财政债务、公众债务、社团债务、法人债务等。其中银行债务和财政债务的风险要小一些,但是公众的债务风险要高一些。同时,从使用的成本看,银行债务的成本要比公众债务的成本小。另外,从对内债和外债的风险分析看,因为外债受汇率的影响,而且外债到期必须还,因此外债的风险比内债要大一些。但不同债务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最好是不同债务之间形成一定的合适比列。

3.不同种类资金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资本金的构成由法人、机构和自然人共同出资是比较合理的,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资本金的集中度和分散度的比例关系。目前,国内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普遍存在,国有股减持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老板的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也必须相对的改变,这样可使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实际上把处理好资本金的关系,作为搞好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切入点,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制度。

(六)资本运营战略

企业要加速发展,就应当由生产经营的领域扩展到资本运营的领域。对于民营企业的老板,就应当由“企业家”转变成“资本家”。东方集团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走了一条从最初的房地产业、企业上市、资产重组、最后涉足金融领域的道路。一般来讲,资本运营战略的选择实际上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资本运营的目标。资本运营的目标:一是为企业体制和企业生产结构服务的目标。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都会涉及到自己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因而要利用资本运营为自己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服务;二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目标。部分企业为了扩张自己的生产经营,搞资本运营是一条快速的捷径;三是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直接服务。买卖企业也好,甚至进入资本市场炒股也好,就是为了直接使利润增长。

2.资本运营的方式。资本运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资产重组;二是资本交易。如果为了实现改制、结构调整和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服务为目标,那么往往就选择资产重组的方式;如果要是为了直接获取利润,那么就选择资本交易的方式。 3.塑造资本运营的平台。如果没有资本运营的平台,就很难搞好资本运营这项工作,所以搞好资本运营就要塑造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资本运营平台。建立资本运营的平台有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进入并控股金融机构;二是拥有相应数量的上市公司;三是进入并控股相应的基金。这样就给资本运营做好了进口和出口的准备。

总之,以上六个方面浅谈了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同时在制定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前景,一是加入WTO的规则肯定对民营企业经济会有良好的影响;二是国企改革也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三是西部开发给民营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四是北京申奥的成功给民营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因此,民营企业要认认真真地研究和切合实际地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确保民营企业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国企改革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湖南农业大学李立清与李燕凌合著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书,充分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对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化实施现状及其实施对策进行了分析论证。全书共分9章,虽然开篇就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多方位思辨,但综观全书仍然以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化为论述主轴,在笔者眼里,从该书的题旨及其论述重点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书实应是“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研究”。在绪论和第一章中,作者就从企业仿生学的角度,将企业比喻为“生命体”,认为“组成企业最基本的生命物质就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制度等,企业责任则是整个生命运动” [1]( P1),这固然不能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和充分依据,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出发的贯穿人类思想史全过程的审视,则弥补了这样一个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缺憾。作者引用中外学者的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在矛盾中寻求了统一的论断: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继承了孔茨、格里芬以及德鲁克等人的观点,指出“企业是应当在提高本身利润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承担责任” [2](P689,格里芬)、“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社会化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 [3](P81,德鲁克),引进利益相关人的理论,指出企业的存在不时孤立的,企业周围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政治学角度上,作者引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所有共同体都是为乐某种善而建立的” [4] (P1亚里士多德)观点,指出“企业必须让渡一部分权力给政府或社会,从而换取企业在有序竞争市场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实现最佳生存目标” [5](P69);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作者求助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解决公平和不公平问题,提出“权力和财富只为一部分人所掌握……引起社会关系的紧张和不满……化解这种部门,毫无疑问是那些拥有合法性统治权的人当然的责任”。 [6](P80)在最后的论证中,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归纳为“是企业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作者认为这三种责任在时间、空间上三维并存),它是企业在社会领域内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回应义务。”并将这种义务生发的根源——企业的内部性与外部性统为一体,继续阐述为“企业社会责任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内在星,即这种责任是由于企业在社会领域内自身行为引起的必然结果,而非任何外在压力推促下的企业义务。”[7](P30)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论述企业的社会功能说,作者创新地提出了权力圈理论,将企业权力划分为内外两种属性,为继续论证企业的社会责任打下了理论基石。作者力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标准化,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应“基于以下考虑:即强调合作、扩大和统一三个广泛的企业活动领域[8](P126)”,力图以机器式的形式统一与中国特色的内容外延,促使企业在社会责任上寻求到最大公约数。为此,作者选择了由美国制定的SA8000标准,作为国际标准化的指向,在作者看来这个基本内容包括“劳动保障、人权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代表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尺度,在不少学者以“该标准被注入了西方人权的影子、在最低工资以及工作环境上的规定不利于我国发挥竞争优势”等为理由排斥这个标准的时候,作者力挺该标准的适时性并预测其能够取得将来的地位,并从“可带来定单和效益、改善管理、改善劳工状况”等角度阐述,认为中国需要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在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的论述中,作者是这样构想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应该“首先是一种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共同生存的企业社会规范;其次,是一种能够促使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第三,是一种保持民族先进文化的企业社会规范;最后,它必须是能够不断创造和谐社会建设新动力的企业社会规范”(第六章),在实施对策中,作者提到要分别从企业社会责任主体的角度、从规范内容的角度、从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的角度、从加强企业外部监督的角度,修改和完善《公司法》、《企业法》、《劳动法》、《工会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体系,政府也要加强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科学引导。从行文逻辑来看,作者首先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辩开始入手,继而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及其实施对策上,重点捉墨。其立意是明确的:我国企业无论是从自身发展需要还是从国际背景来看,实现社会责任标准化甚至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诡计接轨是必要的。全文内容证明,作者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的坚定支持者,并对SA8000标准垂青有嘉,其追求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标准化的实行必然对于企业自身的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的社会存在产生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社会公正、公平不失是一个有力手段。但是,笔者,还是认为,中国的企业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文化角度思辩责任本身。很明显,我国在儒家文化熏陶了几千年的背景中,几乎每个企业都具有“内紧外松”的特征,即对内部员工比较强调紧张,有的企业对待员工近乎苛刻;对外,企业则追求松弛,有的企业不惜捐出为数不小的资金换取宽松的竞争环境和中国传统看中的“面子”。从其生存生态来看,不可不说中国的企业有其生存之根,抛开企业的动机不言,作为实体它们也有追求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动力。笔者还注意到,在作者提到的案例中,还提到SA8000标准甚至要求最低工资要达到当地和出口地所在国的最低标准,在中西劳动力市场价格及其不均衡的情况下,很明显是对劳动力密集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壁垒措施,是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应该看到,SA8000在某种诚度上代表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企业大多数的竞争力还不强,甚至多数企业处于资本积累期,还没有太多精力去进行社会责任标准化运做,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植入作者主张的国际标准,可能会适得其反,扼杀企业发展。在这里,笔者不妨提出一个构想:在我们承认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发展趋势的同时,要认清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首先要保证在我国法律条件下企业的正当生存,其次,面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我国政府商务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认证机构进行谈判,提出“企业社会标准化时间表”,按照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步骤、按行业逐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参考文献[1] [5] [6] [7] [8]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2] 里奇·W·格里芬,《实用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3] 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条件就是有着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如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乏管理人才,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上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企改革的深入,以前人才培养模式渐渐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基于此,笔者着重强调国企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最后给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达成为促进国企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经营管理 人才建设 策略研究

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让国企在这种形势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而人才培养机制一定要合理、完善,不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国企实际经营管理中,人才培养机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做好相关机制建设极具现实意义。本文重点对此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国企经营管理中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出现的。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1.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

在当前的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中,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是企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由于培养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和自身人才的培养方面还略有不足,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一些经济活动中,相关的标准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

2.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国有企业运行体制中,不仅要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还要注重人才管理、人才培养的评估和监督。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没有相应的培养体系,对人事管理监督评估还不够完善,没有对人才培养过多的关注,一些国有企业领导注重对经济活动工作的开展和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监督和协调,忽略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使得相关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在人才培养机制执行和落实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的人才培养途径和人才监督体制,人才评估监督机制不能有效体现企业管理的职能性和价值性。一些国有企业人才管理方式,没有健全的控制体系,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更好的开展。

3.不重视员工的主动性。

在企业活动过程中,对员工的主体性不够重视,没有有效的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相关领导对人才主体性还比较淡薄,企业工作受到阻碍,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详细,信息平台不够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上存在着片面追求利润增长的理念,一些企业领导有着先提升企业利润,再培养人才的思想,对于人才的主体性意识不强,企业人员缺少相关的监督,从而制约了国有企业更好的发展。

4.薪酬分配机制不合理。

物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工作的基本动力。薪酬是对员工的认可,是员工个人工作价值的标志。衡量员工的个人地位也是薪酬来决定的,因此,薪酬待遇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国有企业对吸引人才的优势已逐步丧失,如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同时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薪酬分配中重视向中高层管理人员倾斜,而忽视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员工的待遇。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相比,员工收入水平较低,福利相对较差,加之员工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势必造成人才的不断流失。

二、国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措施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影响了国企的发展,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1.完善党管人才原则。

人才有机结合,完善选人用人、人才开发、人才运用等方面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工作实际和不同岗位的特点,确定人才选用标准,规范选拔程序,科学选聘人才。探索国内国际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库。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以德、能、勤、绩、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基于绩效考核的全责一致、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2.建立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体系是在企业的人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而有针对性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设定岗位职责,明确评价标准,要做到指标明确、程序规范、方法科学、操作简便。重点实行实绩民主评议制,扩大员工整体参与度。同时编制人才业绩档案,作为评定考核其工作业绩的基本依据。对掌握核心技术专业人才评价的重是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和业内人士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的重点是经济效益和出资人认可,对政工人才评价的重点是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和群众认可。按照业绩高低,贡献大小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机制;探索人才智力成果、前沿技术等入股参与收入分配,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和认可。

3.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科学制定培训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总量同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工作开展相适应,人才素质同所担负任务相适应。突出教育培训的重点,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培养内容:对专业技术人才,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带头人;对经营管理人才,要重点加强法律法规、经营思路、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对政工人才,要着重提高其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建立健全各类培训制度,切实抓好初任、任职和在职轮训,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执(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加强对学历、学位和各种培训证书的管理。逐步建立适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点的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培训体系。

4.落实人才薪酬制度。

在国有企业运作过程中,评估和核算是企业用来调整经济活动的方式,同时也能够有效保障人才培养机制的标准化。在企业活动中,应该定期及时的对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绩效进行评估,以便于能够对员工进行考核,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落实人才津贴制度,加强对员工绩效考核和评估,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价值。注重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和创新,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估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机制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促进人才成长动力。

三、提高国企经营管理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

对后备人才坚持动态管理,最首要的原则就是当关键岗位出现空缺时,要在公开竞聘的情况下对后备人才进行择优录用。其次,将国企中各级负责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作为考核对象,对这些责任人进行定期评估考核,在任期内必须培养出合格接班人,否则不能晋升。即将后备人才培养情况纳入到部门绩效考评中,这样就增强了领导对于后备人才队伍管理的主动性。第三,打破原有后备人才只能通过职务上升才能提升薪酬的做法,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为后备人才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国有企业可以尝试建立非常态的宽幅薪酬体系,为后备人才设立相关津贴,通过提高薪酬的方式加大对后备人才的激励作用。最后,要对后备人才库及时更新。对于年度考核评估不称职的员工,要取消其当期后备人才的资格,对于三年内没有理论创新,五年内无突出经济贡献的后备人员,经企业讨论审定就要请其退出。

四、结语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如今的市场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做好企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人才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吴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2]姚金立.国有施工企业关键岗位培训工作[J].才智.2015(10).

[3]王延雄.浅议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5(09).

[4]宋莹.战略转型中如何加速人才培养计划[J].人力资源管理.2014(08).

期刊推荐服务要求 1.《现代国企研究》现代国企研究论文来稿要求内容健康、立题新颖、论述清晰、格式规范、资料可靠、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指导性,引用资料要给出参考文献。文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 2.《现代国企研究》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3.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4.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审查。审查通过编辑部会通知您一般杂志社审核时间是1-3个月:如果要是到我中心给你论文代发请详细看。 《现代国企研究》(月刊)创刊于2010年,是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国有企业管理评论类刊物。《现代国企研究》突出国企改革现代理念和实践特色,以更加独特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研究管理理论、解析制度精髓、探索实践途径,在建设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开拓性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从业者拓宽思路,为关注者提供信息。本刊已成为中央组织部五局开展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指定刊物。

论文之一:《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正在掀起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次高潮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又一次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认真审视这项事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在看到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的同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偏向和误区,又使人油然而生出一些隐忧。问题之一:华而不实,貌合神离虚浮是多年以来存在于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①跟风,赶时髦,浅尝辄止,一暴十寒。视企业文化为时尚,看别人搞了自己立即行动,听说哪里要开会,赶紧编凑研讨材料,过后束之高阁,有一蹴而就之心,无长期努力之意。②做秀,表面化,虚张声势,哗众取宠。以CIS(企业形象战略或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甚至仅以MIS(理念识别)或VIS(视觉识别)的导入代替企业文化,口号响亮、手册精美、服装整齐划一,不过是些热热闹闹的花架子。③抄袭,雷同化,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价值观、信念、经营理念似曾相识,企业标识缺乏个性,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不谋而合,特别是企业精神,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且多是一些言之无物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凤毛麟角。④肤浅,庸俗化,杂乱无章,不知所云。不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有的只是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福利活动(即那些可在其企业网站的企业文化网页中看到的大杂烩);有的只是将过去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工作内容装到企业文化这个“筐”里;有的则将“宗旨”“精神”“理念”“准则”“作风”等概念相互混淆,张冠李戴。⑤脱节,两层皮,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张口“价值观”“理念”“形象”,闭口“愿景”“使命”,只停留在嘴上、墙上、本子上、电视报纸上,或者压根没打算动真章,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像虚假广告,把企业文化当作树形象的招牌和幌子。问题之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上述情形概括起来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行为,说到底也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或本末倒置的表现。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上,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之更为深层的表现则是对企业价值追求的错位。某些企业自以为深谙传统经济学理论,深恶“企业办社会”之苦,在渴望彻底的“政企分开”的同时,认为企业既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便是其追求的永恒目标。进而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所综合起来构成的组织行为模式和氛围。具体实践中大体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认为企业生存需要成本支出、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这些都要靠利润来解决,利润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在逻辑顺序上先有利润然后才有其它,利润最大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第一位的目标。二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的。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要素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形态和功能上的转换并获得盈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增加利润才是发展,其它全可置于一边,在思维模式上把利润最大化当作企业的核心任务、根本宗旨。三是表面上高喊奉献社会,实际上惟利是图。以对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负责的面目出现,声称“凡是投入都要讲求产出”、“没有效益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关心的是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少直接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着经济效益转。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强调企业是经济组织而忘记其社会细胞功能,强调企业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抛弃其对公众的社会价值,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本质上都是舍本求末的。这些企业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获得利润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牺牲公众利益而片面追求自己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满足暂时的温饱和享受,却损害了企业长久的健康和生命力。问题之三:修改频繁,随心所欲企业文化表述频频修改,通常是在改革、创新的名义下实施。或者是观念、理念的改变,或者是战略、策略的调整,或者是组织、行为方式的推陈出新,企业文化要素经常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文化应与时俱进,当然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在企业改组转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过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改革重组后企业体制、生产方式、人员结构的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完善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既具有价值观的永恒追求,也有行为方式的一贯实践,是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化体系,它需要企业家和全体职工长期培育和奉行。企业文化的稳定性缘于其相对稳定的物质文化基础,缘于其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缘于其发挥自身功能的客观需要,既期望其对社会和市场展示恒久魅力,对内部团队发挥感召、凝聚、导向、激励、协调和规范作用,当然就不宜频繁修改。如果动辄拿出一套新的管理思想、主张、办法,甚至随心所欲地提出几条四六八字的口号,也谓之改革、创新,企业文化三年两载就改腔换调,不仅会使职工莫衷一是,顾客也会莫名其妙,势必难以树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我们不必逐一判别某一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改变之前后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部分更换一套新图纸,那么图纸再新再好恐怕也建不成好的工程。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企业家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者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能力的问题,当然也包括职工队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的。对于企业文化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有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管理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例如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而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阶段之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结论是还不适合搞企业文化。这种结论笔者不能苟同。就像我们不能等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样,我们也不能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为现代企业之后再开始建设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与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比如国有企业有没有企业家、企业文化是不是老板文化等等,笔者认为这些争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论怎样争论,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总裁、经理毕竟是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和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可以把“老板”加上引号,但他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笔者的下述建议,着重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特别是“老板”而言。建议之一:认真学习,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点。据说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也有500种、50种之说),这给人造成企业文化很玄奥的感觉。其实企业文化并不复杂,它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价值观是它的核心,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标识、策略、制度和流程等是它的表象和支撑,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行为是它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混淆,不要与经营管理相脱节。建议之二: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企业文化确实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它不是漂亮的面纱,要真正重视,就不能偷工减料、自欺欺人。建议之三: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自有其千锤百炼的企业魂。企业文化不可能立竿见影,要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和职工队伍思想实际量力而行,特别是处于改革重组中的国有企业,更要注意继承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准确地把握企业改革重组以后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可操作性,反复斟酌锤炼,持之以恒、逐步完善;企业文化要素必须得到多数甚至全体职工的认同,要广泛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使建设的过程成为引发心理共鸣、签订心灵契约、形成共识和共同奋斗的过程;尽管企业间的共同点很多,但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往往更具价值,要增强针对性,有自身特色,不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画虎类犬、贻笑大方。建议之四:立足根本,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工程,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企业不止是赚钱机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企业文化首要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应该既包括企业人也包括社会人,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促进企业、职工、社会的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完美境界。要坚持功利目标和崇高宗旨的辨证统一,恪守商业诚信、企业道德,努力升华企业的人格和品位,使内力不断得以聚合、深化、拓展,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长盛不衰。利润是把工作做得好的副产品,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以利润为最高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的实用主义只能增加风险成本,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加速企业生命的终止。诚然,组织价值观的建立是以其内部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的,而现实的国有企业内部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自的实际定位还一直没有真正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它企业相比有着特殊的复杂性,导致其共同价值观的建立也更加困难。建议之五:肩负使命,在继承中创新。企业的“老板”是企业文化的总创意人、总设计师、总建筑师,是理论指导者,也应是实践带头人,这种职责贯穿企业文化的构思、规划、发掘、提炼、执行、深化、优化、传播等方面及过程,直到其个人离职或企业消失。国有企业“老板”的频繁易位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某些企业的老板们:注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所谓“以文化人”不是“以人化文”,企业文化不能朝三暮四,前任要重视企业文化,打个好的基础;后任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不沽名钓誉,不把企业文化当作标新立异的饰物,要在继往中去开来,弱化不良文化,强化优秀文化。建议之六:健全制度,在执行中落实和提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不是它的影子,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脱离了制度、局限于党群系统、停留在思想领域的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幻的、主观的文化现象,要使其真实起来、落实下去,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高雅的语言未必原于高尚的心灵,行为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旗帜,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须以理念为内心要约和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和保障,自律与他律结合,先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而后理念才能成为制度的升华,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文化规范。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抵消排斥反应,把价值观、宗旨、信念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和固化在行为中,使之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进入一种高度统一的自觉的能动的精神状态,创造企业文化的新境界。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不是仅仅靠“老板”层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我们寄希望于理论界、企业界,更期盼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论文之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路》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和重要性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说法不一,本人认为企业文化的概念,其实就是企业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愿景、经营理念、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都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企业文化同时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以儒家为首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道德和品质,但同时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也给人们的心灵拷上了沉重的枷锁,这种政治与文明的冲突造就了中国企业特有的文化背景——既重视了人的道德修养,又凸显了官僚作风、平均主义、中庸平和、缺乏创新等特点,这种传统文化在企业中仍然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内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对外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展现给社会,表现其价值。没有塑造核心企业文化的企业,或许能够残喘而活,但绝不会长久。二、中国现代国有企业文化华丽外衣下的劣根受市场经济和商品市场发展的刺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美日的企业文化被广泛舶来,其中不乏有识之人引导企业走上振兴之路,但很多国有企业在现代体制和陈旧观念的矛盾冲击下,无赖穿上华丽的外衣,却依然老态龙钟、寸步难行。以电力企业为例,国家对电力资产的重新组合把国有电力企业分成了“国家队”和“地方队”两个阵营,国字头五大发电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而2008年煤炭价格的疯涨把各地方电力企业推上了悬崖,“十一五”期间五大发电集团的电力资产纷纷实现了既定的增长目标,并且对新能源领域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而地方国有电力企业在这一轮战斗中显得伤痕累累、孤独而无助。惨淡的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华丽的外衣下仍旧包裹着虚弱的灵魂,不少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旧体制下的观念仍然存在很多国有企业管理层没有随着企业现代制度建立和组织机构的改革而变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依然落后于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形同虚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法人依然迈不开步子,凡事束手束脚,在重要战略和经营决策等问题上犹豫不决,不从市场找出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2)顾客意识差,地方或行业垄断产生的优越感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通病。(3)管理双重标准。企业制度对领导缺乏约束力,领导层往往因为私利破坏企业规章制度,并且影响到了职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各自为阵,缺乏凝聚力。(4)办事效率低。企业依然沿用旧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凡事都要以文件形式报企业负责人层层审批,缺乏机动性,谁都不敢承担责任,导致权责错位。(二)“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在国有企业中表现为领导作风官僚化,工作形式化等等,很多国有企业组织机构等级森严,像一个衙门,企业的每一层级对上一层级表现出封建社会沉淀已久的奴性,只有服从和妥协,与现代企业战略决策的全员参与相去甚远,企业经营管理掌握在有权者手中,权力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并产生用人制度的双重标准,职工不是凭才干和能力获取更高的职位,而靠阿谀奉承巴结领导晋升,导致人才流失或消极怠工,“反正饭碗是铁的”,难以形成和谐稳定的、具有竞争性的团队。(三)建设体系不完善很多国有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东抓一下,西搞一下,没有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建设体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目标不明确,价值体系随时变,对价值观、愿景、宗旨,战略等研究不深入。(2)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负责企业文化的分管领导,没有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或机构,不少企业中关键岗位能力不足,文化建设打游击战,有的企业把文化建设放在党群系统中,错误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3)制度不完善,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指导办法,文化建设工作不科学不合理,收效差。(4)措施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效结合,培训宣传和素质教育不到位,导致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员工置身事外。(5)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完善的反馈和激励机制,不树立典型事件和榜样,花费大,收效少。(四)华而不实,徒有其表自从1994年国有企业进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崭新阶段以来,不少国有企业纷纷改头换面,以焕然一新的面孔(logo)迎接未来的市场,然而很多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在不少企业家眼中,品牌= logo=文化,这一错误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局面,反而使得企业为花在品牌形象上的设计、着装、宣传等费用头疼不已。究之根本,在于企业家未能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以为多搞几次工会活动、办几个摄影展览、拍几个宣传广告,进行几次野外拓展就能实现企业文化。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一)顾客文化是国有企业建设市场化企业文化的根本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顾客已经取代任何一种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争夺要素,因而顾客文化应成为企业文化的基础。如果仍然认为顾客就是买东西的人,那么就错了。现代企业营销观点认为,顾客应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外部顾客就是企业产品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而内部顾客往往被不少企业家忽视,股东、经营者、职工等都是要从企业中获得收益或报酬的人,因此他们都是企业的顾客。以电力生产企业为例,第一层外部顾客是电网企业,第二层客户就是用电的企业、组织或家庭(社会),内部顾客包括国有股东、经营管理层和普通员工,这些统统是电力生产企业的顾客,只有识别了顾客,才能为顾客提供最合适的产品。(二)创建属于自己的核心文化很多国有企业为了追求“与时俱进”,建立了一套华丽的企业文化,可是却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战略和策略体系,这样的企业文化只能成为花瓶。模仿永远只能属于别人,就像中国移动不能把目光关注于节约成本,钢企不能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一样,因为他们的产品性质不同。所以国有企业应认清自己,提炼符合行业和自身特征的核心企业文化。(三)把企业文化当成一个项目来抓1.有特定的目标。在企业识别了顾客、建立了符合企业性质的企业文化需求以后,企业的文化建设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但前提是对自身的产品和顾客有足够深入的研究。2.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涉及人事、制度、战略、经营、管理等全方面,需要领导统一协调,并设置独立完整的企业文化部门,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3.按照PDCA循环理论进行过程管理。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和工作计划,执行过程中不断检查、反馈并及时改进,不落到实处不放松,不起到效果不罢休。4.有效利用资源。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项目,要实现人财物的有效利用,不能盲目地把资金用到形象工程上。5.要设置明确的时间表,将总目标细化,如一年目标、两年目标、五年目标,切实在企业的精神面貌、员工的价值观、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改进。(四)要从领导开始卸下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官僚作风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决定其产权不可能私有化,因此市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层的激励永远无法彻底发挥作用,领导层权责错位的问题是阻碍国有企业文化建立的巨大障碍,要彻底改变企业中的官僚作风,首先要从领导层开始变革。(1)企业领导薪酬分配制度要进一步与企业的业绩挂钩。深圳市政府2005年推出政府行政问责制度,并且制定出详细的问责细则,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国有企业应该借鉴这种做法,把国有企业领导的责任具体化,并和领导的薪酬充分挂钩,促使领导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企业的效益上。(2)完善企业的监督体系,目前由于各级国资委成立不久,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各级国资委很难对管辖内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有效的监督,即形成“上头管不着,下头不敢管”的现象,既然如此,就应该转换思路,增加监督的主体,拓宽监督的形式,这一探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机关要起到带头作用,建立独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把监督的权利放到企业或社会中,让社会这双大眼睛来监督企业。如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很多原本不可能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被充分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大减少了企业徇私舞弊、一手遮天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和手段,一方面要求企业增加决策透明度,一方面完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释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无法完成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和有效监督的共同发展。(五)需全员参与、齐心协力很多国有企业论坛中有供员工自由讨论的平台,可在论坛上发言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几个领导和中层的帖子,这一现象可谓之正常,又可谓之不正常,为什么?正常因为它当前国有企业文化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不正常是因为我们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表面上如火如荼,而企业真正的主人却置身事外,浑然不觉。这一矛盾冲突提醒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不仅是领导和管理层的文化,而且还是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精神和行为文化,当员工都清楚企业是什么、要干什么、需要怎么干的时候,企业文化才能有真正的载体。(六)要与时俱进国有企业文化需要向市场寻求灵魂,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奏的日益加快、科技的日益创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等等都决定着企业文化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华能集团建设“三色”公司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提出建设“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的绿色公司,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符合建设和谐企业的愿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能把企业从一个胜利带到另一个胜利,而停滞不前的企业文化只会使企业从一个胜利滑落到失败。(七)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虽然国有企业经过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且都有了各自的核心价值、企业愿景、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可在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式上,几乎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靠政治手段占领市场,而这些企业在节约成本、环保、效率和质量等领域的成绩却无法让人满意。要做到创新,国有企业文化需要关注这几个方面:(1)战略格局的创新,寻求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2)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企业获利模式应从以往的“单赢”转向“双赢”,良好的市场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3)管理方式的创新,企业应向突破管理方式要效益,比如引进电子商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4)人文价值的创新,让职工感受到自己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为积极进取的员工提供通畅的上升渠道,是企业建立“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路。四、结语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观念陈旧、华而不实、文化建设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甚至官僚作风和陈旧观念在国有企业中根深蒂固,难以短时间解决,但仍有很多企业已经率先卸下包袱,准确定位,创建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国有企业应在做好企业改革改制的同时,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从领导到员工进行一次深刻的意识形态转变,重点关注顾客关系、员工的价值观重塑,并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个项目来抓,要有完整独立的建设体系支撑,不断创新,那么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再徒有其表,未来会更加充满活力,企业也将长盛不衰。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研究的论文

2、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内 容 摘 要(选题动机)我国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54 KB 日期:2008-03-08 7、 中国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的活力 3第一节 民营企业发展简史 3第二节 民营企业的优势 6第二章 “草根”与“贵族”—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障碍 10第一节 举步维艰 10第二节 全... 类别:其他 大小:153 KB 日期:2008-02-24 14、 家族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人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中心任务。我国家族制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上普遍存在家族化倾向,这种选择有其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许多弊端。本文对家族制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激...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3 KB 日期:2008-02-19 15、 绿色物流与企业发展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把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质流循环化的绿色物...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5 KB 日期:2008-01-28 22、 外贸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 摘 要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71 KB 日期:2008-01-15 23、 论信息经济环境下新的企业战略模式 摘 要互联网的崛起正式宣告了信息经济的形成,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使企业生产运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从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和商业环境带来的挑战及新现象入手,引出企业竞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64 KB 日期:2008-01-14 28、 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和对策分析(硕士) 摘 要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混合经济格局的形成,民营经济在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获得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00 KB 日期:2007-12-21 34、 中小企业规范化管理成套解决方案 目 录前言1.目标体系.…………………………………………(1 – 9)1.1公司总目标及分解 ……………………………………………………….…( 1 )1.2市场部目标体系…………………………………... 类别:其他方案 大小:170 KB 日期:2007-11-28 41、 皇明企业文化手册 导 言哲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太阳对于人类不可或缺。给予地球生命与温暖,以无限的热情亘古存在,无论白天或夜晚,默默地燃烧且更新着。 日出有信。每天清晨自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亿万年不曾... 类别:发展规划 大小:41 KB 日期:2007-11-19 49、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目前,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1 KB 日期:2007-10-31 56、 民营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研究 摘 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10-21 57、 2007中国房地产策划代理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权威性,促进研究成果向行业生产力的转化,2006 年11 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决定共同主办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因此百强系列研究工作将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 类别:行业研究 大小:200 KB 日期:2007-10-21 58、 200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 研究组”,自2004 年开展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以来,已连续进行了四年。百强研究成果... 类别:行业研究 大小:252 KB 日期:2007-10-21 59、 企业并购风险及防范机制 摘要相对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企业并购实践才刚刚起步,因此企业并购理论在中国还不成熟。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是在经济转轨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所以中国企业并购理论也明显地带上了转轨经济的历史特...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5 KB 日期:2007-10-17 60、 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家族企业在共同经济利益的感召下,依靠血缘关系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3 KB 日期:2007-10-17 61、 论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困难与对策 [摘要]:中国入世后,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家首次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旨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以增强综合国力在世界竞争中的优势。各行各业均肩负着在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4 KB 日期:2007-10-17 66、 中小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等,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从总体上把握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其次文章重点研究了中小企业的战略特征、发展战略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28 KB 日期:2007-10-11 72、 试论我国企业绩效管理 内 容 摘 要绩效管理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之一,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纷纷想要跨出国门,却苦于管理模式落后,效率低下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掉”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5 KB 日期:2007-10-04 73、 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手册 部门职能1、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2、 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奖惩、任免、储备3、 公司《管理手册》修订4、 岗位职责、考评标准及考核5、 薪酬设计、制定6、 岗位编制管理7、 企业文化建设(《大中... 类别:人事管理 大小:49 KB 日期:2007-10-02 74、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用评估 摘 要电子商务本身的运行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们固有的消费与购物方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国际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种种风险。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还很不成熟,社会信...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6 KB 日期:2007-09-30 75、 110~500kV送变电工程质量验评(企业标准)标准说明及表格填写范例 1、本验评标准是按照一个新建500kV及以下变电站的规模和内容进行编制的,共划分了16个单位工程,在实际使用时,单位工程的划分及数量可根据变电站工程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删减和增加。 2、本... 类别:建筑工程 大小: MB 日期:2007-09-26 76、 家族企业成长的障碍与对策 摘要:家族企业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社会范畴。家族企业的成长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家族企业在我国从无到有,已大量存在。目前,中国的家族企业正处于企业...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9-23 77、 浅谈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近几年来出现频率非常之高的话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7 KB 日期:2007-09-23 78、 家电企业分销渠道的优化与创新 摘要:当今家电行业是我国竞争最为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也较为充分的典型行业,随着家电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多数企业的产品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家电企业利润水平也逐年降低,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为...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54 KB 日期:2007-09-23 79、 河北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三项制度”(责任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近282页.2007年8月9日编制一、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1.企业经理2.公司党委书记3.主管生产副经理4.企业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5... 类别:安全专项 大小:230 KB 日期:2007-09-21 80、 中小企业销售人员激励问题的探讨 摘要:一个企业的销售团队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的命运取决于一个销售团队,一个销售团队取决于一个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销售人员的激励是影响销售人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直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4 KB 日期:2007-09-20 81、 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大企业难以取代的作用。我国现已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共同体中的一员。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0 KB 日期:2007-09-20 82、 浅谈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激励问题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转向人才的管理。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主宰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把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然而,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7 KB 日期:2007-09-20 83、 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研究 摘要: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领航人,是领导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带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备的精神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和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上已有了快速的发展...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9-20 84、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视,绿色营销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开展绿色营销,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现如今...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7-09-20 85、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9 KB 日期:2007-09-20 86、 XX企业管理公司6s全套资料 6sigma概念Ⅰ3sigma水平的公司 6sigma水平的公司销售额中10~15%是损失费用百万中有66,807个不合格品依靠品质检查保证高品质需要很多费用不能按体系进行承认并满足于99%内部决定C... 类别:后勤管理 大小:175 KB 日期:2007-09-20 87、 企业集团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白皮书 目 录方案特点 3企业需求背景分析 4系统建设的意义 4用户需求 4网络环境 4接口形式 5网络结构 5系统建设规模 5组网方案 5基本配置、需求 6技术要求 6MCU 7会议终端 8视频会议系统说明... 类别:企业MIS 大小:469 KB 日期:2007-09-15 9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摘 要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而且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中小企业问题。各国经济发展表...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81 KB 日期:2007-09-10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它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改进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其营销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总体来讲还比较落后由于观念陈旧、制度不全、人才紧缺、创新不足等方面原因,导致其营销现状不理想,严重制约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中小企业自身的营销管理工作和营销现状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助力中小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对策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它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的。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由此在营销管理方面体现出一些问题:

(一)营销观念陈旧落后

市场营销 观念在营销实践中要经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五个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营销观念是很陈旧落后的,仍然停留在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阶段,尚未树立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的科学营销观念。

(二)营销手段有待改进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所采取的营销组合策略老套落伍,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反馈机制不灵、市场需求趋势把握欠准,很难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甚至许多中小企业还不知道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专业信息机构、相关科研单位等 渠道 获取所需的信息,而仅仅依靠本企业微不足道的自有力量或老 经验 、老手段。

(三)营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营销管理制度空缺的情况,很大一部分也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

(四)营销创新动力有限

在我国市场上存在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技术、资本含量极低,这些中小企业采取的营销方式依然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这样也就导致其在营销活动中缺乏创新,无法取得突破。

(五)忽视品牌建设

不少中小企业在营销实践中,缺乏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资源投入也不足。如此,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遇到巨大的发展瓶颈——产品牌子不响,价值无法提高,利润回报低。

二、提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营销观念

中小企业现在的营销观念还存在着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第一,更加重视战略。第二,更加重视合作。第三,更加重视客户。

(二)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其重点是营销人员的分配制度和营销人员的日常管理制度。首先,改变过去单一考核销售额的目标考核体系为多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的指标由单一销售额变为销售量、回款率、新客户开发率、销售增长率、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第二,适当提高基本工资,建立富有挑战性的激励制度,并帮助营销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营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塑造优秀的营销团队

优秀的营销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市场利益和研究成果,准确把握产品市场的分化和走向,建立共同的企业品牌形象,制定和实施企业的营销计划。首先要重视团队 文化 建设,团队赖以运行的组织文化是团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创造一种支持团队建设的、开放性的组织文化。其次要转变观念,挣脱从内部选择人才的束缚,树立“眼球向外”的人才招聘意识。再次是从相关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咨询公司或政府部门聘请高水平的营销专业讲师,对营销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客户管理、通路管理、促销与市场推广、 广告 、公关、谈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全面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加强营销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营销创新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多维度的,但是营销创新也不是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它必须在了解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后,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考虑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后自发地从组织内部启动一场彻底的变革。

(1)营销观念创新。

营销观念就是企业在开展营销过程中及适应新的营销环境而形成的思想和认识,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创新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正确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强化合作意识。

(2)营销组织创新。

现代企业的营销组织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和概念化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企业“孤军作战”不可能取胜。从现实看,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在和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其营销组织亦大多仍停留在销售部门而不是营销的层面上。

(3)营销技术创新。

营销技术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 方法 。包含目标市场的确定、产品定位定价、配销和促销及广告策略等等。由于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大多尚未真正掌握专业营销技术,因此必须在企业中建立专业的营销企划部门,挑选资深绩优的人员负责,同时聘请专业营销顾问协助,制定并实施企业的营销企划。营销企划的流程与步骤:市场情况分析、决定营销目标、拟订各种相关策略、选择最佳策略、获取管理认可、拟订战术计划、整合企业计划。

三、结语

总之,依据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市场覆盖区域性、营销人才职业化薄弱等特点,其在实施营销组织体系设计时应从实用角度出发,做到组织结构复杂化程度低,保证对市场反应的高效、敏捷;做到营销决策相对集权,保证决策质量;做到营销运营的正规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浅析我国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J].现代商业,2010,(14).

[2]胡玉华.浅谈如何加强 企业管理 中的控制[J].化工管理,2010,(6).

[3]孙和军.企业营销转型的关键点[J].中国牧业通讯,2009,(23).

浅谈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时机选择

摘要:中小企业。在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时机选择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

1.中小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元。在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作用相当重要。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时机取决于企业的业务需求、人员素质、投资能力以及技术市场状况等诸多因素。既不能观望等待,坐失良机,又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投入。在相关需求与市场持续繁荣增长的同时,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市场还存在电子商务普及面不广、应用范围较窄等问题,还需要对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时机选择依据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2.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时机选择的内部依据

企业的实力

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包括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系统主要是面向客户群和供应商,负责接受客户订单,向供应商发出订单,实现网上交易和支付;后台系统主要是实现对企业的销售、采购中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地管理,其主要依赖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

当然,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策略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但建设和维护一个功能完善的系统需要很高的费用。所以实施电子商务商务策略首先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创建了电子商务模式,可由于后台信息系统不能提供库存、生产、采购、运输、客户等信息,造成前台系统不能获取相关信息,不能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前后脱节,致使客户满意度下降,无形中造成客户流失,企业效益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可见,中小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全面实现信息化、信息融合,才能有效展开电子商务。

企业产品的类型

企业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能有效的扩大客户群,疏通供应链。一般而言,任何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也应该开展电子商务,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条件上仍有一定的差距。中小企业选择电子的商务模式时首先要考虑企业产品定位,是希望开拓新的产品,还是要要延伸现有产品的市场空间。同时必须选好合适的产品类型,否则企业很难赢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

通常情况下,产品为无形产品的企业如果搞电子商务,很大情况下只起到宣传作用,实质性的效益很小会计 毕业 。但对于有形产品,亦要分类讨论,有些产品本身价值较低,且运费较高,不适合远距离运输,搞电子商务策略固然能增加信息流通,但供应商不得不考虑产品效益,客户亦不会忽视产品的实际价值。

企业的管理

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一套复杂的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的程序化、科学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同时组织环境也必将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复杂性和变动性,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电子商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电子商务模式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价值机会。电子商务模式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价值不同,对企业的管理条件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选择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前要先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可以考虑采用信息沟通技术[16]、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企业的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科学管理基础等。

中小企业网站的建立

企业网站的电子商务功能被挖掘出来之前,它更像一张企业“名片”,可以起到企业品牌宣传的作用。目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特性推广中小企业网站的方式还有搜索引擎推广服务。据北京紫博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统计,中国的上网用户中,几乎所有人都使用过搜索引擎。以谷歌为例,网民每天在谷歌上进行超过2亿次搜索;每月使用谷歌搜索的用户超过8700万;每年使用谷歌搜索的用户超过10个亿。这对寄希望于网络营销推广自己企业网站的中小企业们绝对是个利好消息。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更应进一步加大对电子商务的使用和普及,以提高获取信息效率,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对于海外广大的中小型线上和线下的零售商、采购商来说,对于中国制造的需求一直在持续增长,这是一个现实。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前期产业探索,已有了逐步清晰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全球再没有别的国家能在货源优势方面与中国比较。目前B2B模式在中国还处在粗放阶段,但未来会有更多的细分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之下,广大中小企业要抬头看路,在电子商务方面着眼长远,敢于进入和突破,通过今天的努力把握明天的机会。

3.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时机选择的外部诱因

要想正确掌握进入电子商务的时机,必须能够判断出消费行为,行业竞争,经济与社会在2至5年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影响。之所以是2至5年是因为建立网站是一件相当耗费时间的工作。购买软硬件设备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但规划,开发,测试及人员培训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对于大型网站系统,2至年的开发时间并不罕见,如果采用的网站创新方案需要对现有的技术基础结构作重大修改,则前期所需要的时间会更长。另一方面,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呈几何级增长,从而使预测未来变得非常困难,能够判断2年至5年的变化趋势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在这方面,最好的方法是咨询专业人士。总之,设计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制定网上营销的进入规划,如果采取消极观望有态度,则很有可能贻误时机。

应用电子商务对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由于中小企业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宣传自身,因为低成本高回报的电子商务越来越被企业看好,企业花几千块钱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网站和潜在客户交流以达成交易,这也是企业最关注的收益。很多时机都需要应用电子商务,如企业进行参展或企业最新推出一款产品都是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的时机,但企业必须把握好时间,一般要在参展会或推出产品前一个月着手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网站制作完成。

机会是不会等人,越来越多企业都希望推广自己品牌和产品,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来推广和传播信息,让更多企业人士了解他们和拓展国际市场,利用互联网这个最省钱最有效的工具越来越被商家看好,五年前Barnes是美国最大的书店,但一直未建立电子商务,而另一家小公司Amazon在当时效益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抓住电子商务这块市场率先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利用它在Internet上从事线上销售,不到三年的时间,Amazon取代了Barnes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店。由此所见,今后的市场再也不会等人,动作快抓住适当时机的公司将会获大部份的客户订单。

中小企业因为存在网络化需求,所以正在成为提供上网技术的网络公司的新目标顾客会计毕业。许多公司用免费或低价的行销手法,来吸引客户,很多公司根本就没有什么成功作品,或者是刚成立的公司,交给这样的公司建设的最终结果就是设计出来的作品体现不出专业水准,更可能影响站点成功发布,因此见意最好是货比三家,了解本身状况与对方实力后再进行实际操作。

中小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的好处在于将企业和企业广告信息设在世界最大的大市场内,并分门别类排列到应有的位置,便于大量寻找信息的客户的检索。这样的效果最直接的反馈就是企业业绩会直线上升,或者呈指数地增加,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另外还可以提升、拓展、纵深的形象、价值、外延,并可以通过提供互动、亲切的客户关系管理,最终建立线上推广营销根据地。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尽可能地推广自己,以前有实力的企业大多采用电视广告和报纸方式,但电视广告非一般企业能承受得起,而报纸这种营销手段当今来说效果不太理想,因此企业都把目光投入价格便宜效果很好的互联网来上推广自己,这其中也有多种方式,如可在一些门户网站上打些广告或在百度上竞价,据了解这样的费用每年在几万至几十万左右,如此高的价格对中小企业来说也不是理想的手段,但利用电子商务来推广宣传价格就少了许多了,一个企业可能只要花费几千元就能建立自己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来推广宣传自己品牌和产品,由于是独立的所以效果也比较理想,而且在建站过程中只要融入网络营销有相当不错的效果。企业要把握时机,时机不会等人,因此在以上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越早建立电子商务会带来更多收益。

4.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途径

到相关网站广泛发布免费信息,广种薄收

目前,众多行业网站如潮水般涌现,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新网站在推广期大多采用免费策略,所有信息向用户开放,不收取任何费用。企业可使用搜索引擎等手段,多多寻找相关行业的新网站,利用这些免费机会获取信息。

支付必要费用,定向投资

中小企业自建网站

当前,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自建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当然,与网上商家取得联系之前,企业需做一些必要的资料准备。因为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大多交易环节不需见面,所以对自己公司、产品、服务的介绍资料成为必备品。这些介绍资料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企业有必要多花一点功夫和心力将资料制作得丰富、美观和专业。

5. 结论

本文为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时机选择提出了相关策略和方法。企业要想正确掌握进入电子商务的时机,必须能够判断出消费行为,行业竞争,经济与社会在2至5年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影响,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选择电子商务时机与模式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电子商务定义与分类[J].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报告 . . 1~3.

[2]郑丽.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关键制约因[J].改革与战略.:130~133.

[3]许祥秦,李卫,赵荣哲.包含商务网的组合项目最优投资时机选择[J]. 统计与决策.:171~173.

[4]陈翔,仲伟俊,梅姝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定价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3,18(3):237~24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