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货币政策论文答辩演讲稿

发布时间:2024-07-05 13:35:57

货币政策论文答辩演讲稿

论文答辩是一种比较正规的审查形式,有组织、有准备、有鉴定、有计划的。答辩会由校方、答辩委员会还有答辩者组成。我在此献上 毕业 答辩发言稿,希望大家喜欢。

毕业答辩发言稿一: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叫赵晓琦,是土 木工 程__ 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为某某市八十八中学办公楼的设计。设计是在姚力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那里我向我的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也向在坐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上大学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资料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本设计。

本工程为某某市八十八中学办公楼采用多层框架结构,主体结构为6层,内外装修均为一般装修,为永久性建筑。该楼总建筑面积为3981㎡,拟建位置另行给定,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资料。

毕业答辩发言稿二:

各位领导、来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创新观念的成长,促进同学们就业观念由“择业”向“创业”转换,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骨干人才,厦门大学团委一直致力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以“挑战杯” 创业计划 竞赛为契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恒安杯”厦门大学第五届创业计划竞赛从去年5月启动至今,共吸引了100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申报了65个项目。有30支团队从去年10月的初赛中脱颖而出。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的培训和角逐,目前闯入决赛的9支队伍今天在此进行决赛。现在我简要向各位介绍一下本次竞赛的举办情况。

毕业论文答辩流程

1、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发言稿,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2、答辩人陈述: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标题;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文章 的创新部分;结论、价值和展望; 自我评价 。

3、提问与答辩: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4、 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5、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毕业答辩发言稿 范文 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精选5篇

★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范文合集5篇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精选集总5篇

★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范文精选5篇

★ 2020本科毕业答辩演讲稿最新范文【五篇】

★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范文集锦

★ 本科毕业答辩演讲稿范文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精选集总

★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范文汇总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精选合集

货币政策论文3000字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谓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好与坏就会直接影响经济运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形势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缺乏全局观念。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各部门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本部门的经济利益为基点、依托自己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而制定。财政和金融部门之间也缺乏稳定的沟通机制,致使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和调控力度很难准确把握,乃至出现逆向调节和相互抵触。其次,财政调控能力弱化,金融调控独木难支。我国的年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致使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物力基础。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富集了足够的财力,承担起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由于银行承揽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使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偏离既定目标,甚至扭曲变形。第三,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长期以来,财政和银行关系不顺,使调控职能相互错位,影响配合绩效。银行挤占大量财政资金,干扰了财政的调控效果。银行代行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突出表现在用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运转和代行社会公共保障职能。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社会投资的资金主源,银行承担总量和结构调控职能,但其成效并不显著,结构矛盾不但没能有效解决,反而日趋突出。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态势分析

1.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效。我国经济运行,自1992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到1997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此后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宏观调控奏效、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

2.目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困难日益加剧,效益下滑严重,亏损额大幅增加;国有企业债台高筑,社会负担沉重及长期技术改造不足等老问题,依旧未得到缓解,国有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跌。与此同时,企业开工率不足,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市场缺乏活力。财政、货币政策对结构调整成效不大。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结构上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地区产业趋同化严重。负数的通货膨胀率显现总需求不足;

3.财政货币政策调控中面临的困难及协调配合的深层次矛盾。一是财政状况举步维艰。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改变其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因此,政府是否有能力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结构是有效实现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二是金融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银行经营效益下降、债务问题突出,资产质量恶化,对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压力。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缺乏固定配合程序,致使二者配合不规范。财政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的某些重大问题上配合不够;

4.财政秩序混乱方面表现为:(1)基本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事业单位,基层财政部门自己采用造假帐的方式,将预算内资金转移到预算外,将制度内资金转移到制度外,逃避监管;(2)多头开户现象严重,给审计和监管工作带来许多困难;(3)有关制度不够严格规范,各级政府自行随意减免税、擅自征收各种费用和基金的情况普遍存在:(4)分税制与分灶吃饭并存,省以下分税制尚未真正建立,中央至乡五级财政制度不够健全;(5)财政退库管理不严格,加大了财政补贴和财政支出。同时,与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成对比的是,各级政府掌握的预算外资金不断增加,加上预算体制外资金,已超出预算内收入,且游离于预算管理和财政部门之外,长期失控。信用秩序混乱,企业商业关系混乱。

三、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战略构想

1.规范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程序和机制。设置一个能超脱财政和银行部门利益、并能从国民经济全局着眼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常设或非常设机构,其职能在于规范程序和机制,不但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财政货币政策的各自特点及配合效应选择具体的配合方式,并随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偏差,而且要及时仲裁和处理关涉各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以消除双方的摩擦。协调财政和银行的关系,使财政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相契合;

2.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侧重点。货币政策侧重于效率原则,以保持经济的活力和高效财政政策侧重于公平原则,以发挥其稳定经济的作用。经济发展既要效率,也要稳定,面稳定又是以相对公平为前提的,制度构架既定,则只有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税收、公债、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以利于解决失业、收入不公和公共物品受益程度差异等问题;

3.强化金融与振兴财政并举。一是继续推进税制改革,依法治税,有效征管,保证税收应收尽收;二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没有统一的财政,就没有财政的振兴,政府分配从来都是以财政集中性分配为主渠道,政府必要的收费只占很小的比重。而我国的财权极度分散,各级政府的分配极不规范,既扰乱了分配秩序,又减损了国家财力,也弱化了财政能力。发展政策性银行业务,建立政策性银行正常、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使政策性银行成为控制投资总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目前应主要着力解决政策性银行筹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绩效欠佳的问题;

4.着力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部。A:国债管理政策。国债既是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关节点。以我国实践看尚须创造条件,提高央行国债资产比重;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完善国债市场,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及运行市场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财政发债创造良好的利率条件。B:财政投融资。首先,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直接体现着政府的财政意图。其次,市场经济中,银行和企业投资必然受利益机制的驱使,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不足,而建立财政投融资,即可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使之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适应。在资金来源上,不仅应包括国债和财政拨款,而且应当逐步把邮政储蓄存款、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等纳入;在资金使用上,既要强调宏观意旨,也要注意资金的使用绩效与合理回收。C:国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社会负担过重、政企不分、过度负债、信用紊乱等问题,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有些只需财政或货币政策的某一方面即能解决,更多的是需要两大政策的协调合作。财政和银行应以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协同支持国有企业运用集团制度、公司制、股份制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汤武.探索改善金融生态的新模式[J].中国金融,2008(23):77-78

[2]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3]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06):28-36

银行家论坛曹子玮紧缩货币政策下关注宏观经济的“ 三个增加”从紧货币政策出台后, 宏观经济层面的“ 三个增加” 值得商业银行予以关注一是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宏观调控初显成效, 但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在增加二是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幅度出现回落的可能性在增加三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从紧货币政策的条件下面临的某些风险在增加。首先, 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在增加。年, 全球经济发展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中都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新趋势。从前十一个月经济金融走势来看,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 宏观调控初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出现放缓, 二是贷款增速得到初步控制, 三是外贸出口结构得到初步优化, 四是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此外, 随着改善民生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到位, 收人分配格局不断优化, 城乡居民收人, 特别是低收人群体的收人持续增加。就业人数持续扩大, 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 低收人家庭住房条件也初步改善。但我们也要清陇地粉到, 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从国内来看, 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信贷投放偏快等“ 四过” 现象十分突出。经济增长存在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 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 年月份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均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 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传导至下游产品的成本中去, 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其次, 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幅度出现回落的可能性在增加。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很好, 投资回报率很高, 是全世界投资的乐土。虽然大家都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和发展趋势保持乐观,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脆弱性。中国经济的脆弱性在经济高增长的掩盖下极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经济脆弱性的典型症状在于结构不平衡, 如消费、投资与出口的不平衡, 产业的不平衡, 地区的不平衡, 高附加值产品与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不平衡等。我们看到, 年月份出口额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增幅已经开始下降, 顺差的增长幅度也在下降, 因此可以预见年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放缓。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投资将会受到严格控制, 因此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也会减缓对于消费而言, 由于存在收人和支出预期不稳定以及消费升级换代跨度较大等方面的原因, 消费的增长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跃升。从国际上看, 次贷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 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不容乐观。因此, 虽然年中国具有举办奥运会这样的拉动经济的积极因素, 但形势并不容乐观。最近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拐点, 这也许能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经济发展正如流动性一样, 紧缩与过剩都不是常态, 而这种非常态能否延续关键在于预期, 一旦预期发生逆转, 预期必然有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的逆转也会随着预期的改变而迅速发生。比如美国次级债危机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第三,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从紧货币政策的条件下面临的风险在增加。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后, 银行业将面临着各类新的风险。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经济可能出现新的拐点, 部分企业受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和宏观调控影响, 成本增加、需求下降, 利润空间缩小, 造成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减弱, 从而增大了信贷风险。二是流动性风险。宏观经济领域里流动性过剩问题表现突出, 紧缩措施的频繁出台、特别国债的发行以及资本市场的持续火爆是引发银行系统内的流动性向银行体系外转移的外因, 过剩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趋势明显, 流动性风险加大。年二季度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出现了连续数月净下降的情况, 为年以来所仅见。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成为资金的净拆入方。种种数据和迹象表明银行业整体流动性风险正在增加, 并且已经有从中小银行向大型银行扩散的趋势。三是汇率风险。年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呈现逐年加快的态势。但是由于人民币汇率衍生工具缺位, 汇率风险无法有效对冲, 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交易账户和表外业务中的汇兑损失上升, 对外汇敞口较大的银行影响尤其显著。银行客户尤其是进出口企业的外汇风险上升, 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企业出口业务的利润空间, 间接增大了这些银行客户的信用风险。四是境外投资风险。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债券投资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随着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和延续,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资产风险不断加大。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

毕业论文货币政策

比较好写的金融毕业论文如下: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

1、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

4、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

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8、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

2、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差别化分析摘要: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必将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本课题结合海南经济金融运行的具体情况,对历年来货币政策调整对海南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予以分析,并对比全国水平分析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在海南所体现的差别性,提出货币政策应关注区域差异,在制定和执行上更为客观、全面、有效。关键词:货币政策 执行效果 差别一、关于区域性差异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理论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的一个问题,财政政策通过国债资金、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体现对区域差异的关注。货币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而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主要以总量调节为主,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这样做的主要好处是,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环境、金融发展水平、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差距,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势必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应适当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这一因素。二、区域经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差异性分析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最终反映在物价与产出上。在分析过程中,要从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考虑。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信贷传导途径、利率传导途径、汇率传导途径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必将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N省的具体情况,分析本省货币政策主要的传导途径,并分析货币政策传导对投资、消费、进出口、居民收入与储蓄、产业结构、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最终考虑对物价和产出的影响。本部分分析的目的,是要研究不同的货币政策措施对本地物价与产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利率调整的影响,再贴现率与再贴现额度调整的影响,再贷款的影响,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影响以及一些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等。本文着重对1998-2004年的货币政策在区域经济层面的传导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对政策工具调整较为频繁的1998-2000年进行重点剖析。(一)样本选择与分析方法货币政策工具选样:1998年以来,我们主要运用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信贷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考虑信贷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不能量化,因而,我们货币政策工具选样忽略了信贷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样本区间从1998年1月至 2000年12月,共36个样本。贷款利率样本区间从1998年4月至2000年12月,共33个样本,最大滞后时段为36个月。再贷款率、再贷款额、再贴现率、再贴现额的本区间从1998年10月至 2004年10月,共72个样本。中介目标选样:我们选取贷款总量作为中介目标,贷款总量数据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以及往后第1,2,…,33个月的贷款余额。最终目标选样:我们选取GDP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最终目标,GDP选样区间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为单位共28个样本。物价指数选样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样本区间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为单位共28个样本。分析方法:采用spss软件计算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指标与中介目标(当期贷款余额或若干个月后的贷款余额),以及中介目标(贷款余额)与当期的GDP,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通过对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来评价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注:Pearson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相关系数前面的符号表征相关关系的方向,其绝对值的大小表示相关程度,相关系数越大,则相关性越强。Significance(2-tailed):双侧显著性检验概率。)对货币政策工具变量A(包括1、一年期贷款率,2、一年期再贷款率,3、一年期再贴现率,4、法定准备金率)单向量变动对贷款总量B的影响以及贷款总量B对最终目标向量C( GDP)与向量D(物价)指标水平的影响等进行分析。(二)研究假设根据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假设:假设1:贷款利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理论上讲,贷款利率下调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刺激投资,拉动消费,进而增加企业贷款意愿。因此,贷款利率水平越低,银行贷款总量将会越多。假设2:再贷款利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再贷款利率下调地增加了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申请贷款的意愿,因而再贷款总额增加,相应地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的供给总量,进而将增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意愿。假设3:再贴现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再贴现率下调地增加了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意愿,因而再贴现量增加,相应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企业增加贴现意愿,进而将增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总量。假设4: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增大货币乘数,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假设5:贷款总量与GDP正相关。贷款总量增加直接刺激投资增长和支出的增加,导致经济的快速扩张。假设6:贷款总量与物价指数正相关。贷款总量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和产出的增加,收入也将随之增加,并进而导致物价的上涨。(三)实证检验检验显示1、贷款利率对贷款额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其中在第十七个月达到最高: ,在第二十四个月回落到。结果表明: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在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1。对贷款利率与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贷款利率。2、再贷款利率对贷款额的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其中在第十七个月达到最高:,在第二十三个月回落到。结果表明:再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在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2。对再贷款利率与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再贷款利率。3、对再贷款额,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作相关分析 :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8年10月至2001年2月共38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32个月的贷款余额。经分析发现再贷款额与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各月贷款余额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第19个月()。对再贷款额与第19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再贴现额与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各月贷款余额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为强相关,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第30个月()。对再贴现额与第30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72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都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共42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前者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后者具有强负相关关系。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9年6月至2002年5月共36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都为强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样本区间,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很不一致,所以笔者认为再贷款额,再贴现额这两个变量与贷款额这期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4、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额的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其中在第十三个月达到最高:,在第二十九个月回落到。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额在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4。对存款准备金率与第十三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第十三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存款准备金率。5、GDP—各项贷款余额相关分析:贷款余额样本区间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个样本,GDP样本为对应的当季GDP值。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在当季为,在的显著性水平下强正相关,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5。对贷款余额与当季度的GDP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当季度的GDP,x表示贷款余额。答案补充 6、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各项贷款余额相关分析:贷款余额样本区间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个样本。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样本为对应的当季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相关系数为,在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进而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6。对贷款余额与当季度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 y=,y表示当季度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x表示贷款余额。三、主要结论(一)主要结论1、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对中介目标在的水平下具有强的负相关性,而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和中介目标没有相关性;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GDP在的水平下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对物价指数在的水平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据此我们认为,在新兴市场的国家中,由于利率尚未市场化,因而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总量在分析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对票据市场比较落后的N省来看,作用不大。答案补充 2、在考虑单变量自我影响的前提下,存款准备金率在当期就具有强负相关性,在第13个月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并持续16个月后效用开始减小;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在当期具有强负相关性,在第17个月相关系数达到最大,持续期分别为24个月;中介目标与最终政策目标GDP的强相关则出现在当季,对物价指数显著相关也出现在当季。毫无疑问,我国货币政策在N省实施的效果比较显著,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3、在不考虑交互影响的前提下,在向中间目标传导的过程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滞最短(13个月),比全国(8个月)滞后4个月,贷款利率(17个月),比全国分别)滞后3个月;从持续期看则相反,贷款利率为24个月,与全国相比持续期短4个月,法定准备金率为29个月,与全国一样(29个月)。为什么N省货币政策工具与全国相比会出现滞后期长,持续期短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N省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资本市场发育比较落后造成的。答案补充 4、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在N省实施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N省的货币化程度低,特别是票据市场相对落后,导致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两大政策工具失灵。因而考虑我国经济金融地区差别明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为了使货币政策更符合区域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适当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区域性货币政策,进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二)政策建议第一,建议在全国统一性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地区性差异性。实行全国分层次的货币政策,或差别货币政策,或区域性货币政策。 第二,建议利用分层次货币政策去调节资金、项目和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第三,建议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增强两市场间的互动性,对提高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传导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文秘杂烩网

比较好写的金融毕业论文如下: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

1.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3.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4.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8.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9.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加强宏观金融调控10.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1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12.货币政策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有效性分析1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14.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5.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16.中国与美国(或其它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17.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18.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19.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20.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2.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四、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6.政策性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7.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银行不良资金研究

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成因与对策选择2. 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6.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7.从债转股到股变现

8.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9.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10.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11.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策研究1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估计比较及借鉴

14.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六、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及其运作分析2.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3.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4.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5.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6.加入WTO后完善中国监管体制的设想

7.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8.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9.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分析10.国际金融风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1.非对称信息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问题12.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13.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14.我国证券监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15.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17.我国企业债券风险特征研究18.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19.开放条件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

20.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21.论政策性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22.银行脆弱性问题研究2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24.论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25.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测度及防范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选择

27.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染的防范28.我国银行监管成本问题研究

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保合作2.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潮流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5.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模式选择6.论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合作

八、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1.论企业重组与债券融资2.成功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3.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4.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体再造5.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6.推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加快国企改革

7.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临的障碍及对策8.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机制的意义9.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问题研究10.我国证券市场诚信问题的探讨11.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问题研究12.论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变化趋势及政策建议

来源:知乎

货币政策影响毕业论文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包括股价在内 的金融市场的变化,其作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货币供应量增加,人们持有更多的货币.货币的边际收益下 降,从而使现时的股票收益低于预期的收益,促使人们购买更多的 股票,引起股价上升。 (2)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利率会随之下降而引发更多的投 资支出。投资的增加会创造更多的家庭收入,引起消费支出的增 加,并通过乘数的作用带来更高的产出和公司利润。公司利润的提 高致使对股票的需求增加,进而抬高股价。 (3)由于股票的价格等于按市场利率贴现的预期收益流量.与 市场利率成反比,市场利率下降也会提高股票预期收益的现值。从 而促进股票价格的上涨。 (4)当中央银行以快于正常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公众发现 手中持有的现金多于日常交易的需要,从而会调整资产构成.把多余的一部分货币用来购买包括股票在内的金融资产。由于股票的 供应量在短期内是同定的,需求的增加就会促使股价上涨。货币供 应量减少时.情况恰好相反。 二、调整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降低股票价格。再者,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会给靠银行信贷进行股票抵押买卖或实行保证金买卖的 短期股票交易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 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 (1)利率变动造成的资产组合替代效应。 利率变动通过影响存款收益率,投资者就会对股票和储蓄以 及债券之间做出选择,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通过资产重新组合进 而影响资金流向和流量,最终必然会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资金供求和股票价格。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可能从股市转向银行储蓄和债券,从而会减少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减少股票需求.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利率下降,股市资金供应增加。股票价格将上升。 (2)利率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估值水平。 贷款利率提高会加重企业利息负担,从而减少企业的盈利,进 而减少企业的股票分红派息.受利率的提高和股票分红派息降低 的双重影响,股票价格必然会下降。相反,贷款利率下调将减轻企业 利息负担。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使企业可以 增加股票的分红派息。受利率的降低和股票分红派息增加的双重 影响。股票价格将大幅h升。 (3)利率变动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影响。 股票资产的内在价值是由资产在未来时期中所接受的现金流 决定的,股票的内在价值与一定风险下的贴现率呈反比关系.如果将银行间拆借、银行间债券与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回购利率作为参考的贴现率,则贴现率的上扬必然导致股票内在价值的降低,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以上的传导途径应该是较长的一个时期才能体现出来的,利率调栏与股价变动之间通常有一个时滞效应,因为利率下调首先引起储蓄分流,增加股市的资金供给,更多的流动资金流向股市。 (1)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股市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减少. 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 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 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股票行情上扬。 (2)公开市场业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当中央银行大量购进有价证券时,市场_}=货币供给量会增加,从而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 低,企业投资规模扩大和居民消费增加,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 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和国债行市的波动。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 (3)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利率是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期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 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利率发生变化会使不同投资工具的收益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持有债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对于股票而言 就会降低,那些债券持有者将卖掉债券转而投资股票.从而推动股 票价格上涨,而股票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为企业的股票筹资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利率的变化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影响。当利率提高以后,公司贷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润下降,这会影响 资金追逐同样多的股票,才能引起股价上涨刑率下调到股价上涨之间有一个过程。另外,利率对于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同样需要一个生产和销售的资本运转过程,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出来。因此.利率和股票市场的相关性要从长期来把握。 三、结沦 货币政策的传导需要依赖于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作为 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只有当这两个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一体化时,各个市场的资金价格才能及时地引导资金在不同市场之间迅速流动,以达到调节资金供求平衡的目标。只是,目前来看,要达到这一个目标条件还不成熟,措施、机制和手段还远未臻于完善。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效应是指,在经济过热时,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或抑制经济运行,效果较为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货币政策扩张或刺激经济运行,效果则不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货币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的论文 范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摘要:

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改革

正文: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而我国货币形势与国际货币形势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一 总体:我国货币政策现状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万亿元,同比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 措施 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 背景:目前我国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中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总体稳定,但仍需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报告》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

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相应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所以,金融系统受外部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以来,金融系统大量地承担了企业改制的成本,在企业重组、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如果银行债权不能得到保障,就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另外,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不讲信用及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金融稳定,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三 最终目标: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国内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

四 人民银行的工具:当前人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2.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并适时增加7 天期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对冲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

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视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二、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

从2011 年9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 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这是对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常规性调整和制度完善。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7 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稳定通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2011 年8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10 月13 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七、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对“热钱”流入检查和打击力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推进货物贸易等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五 传导作用:当前货币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高位略有回落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分别占各自总量的和,占比同比分别下降 个和 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 万亿元,同比增长。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

三、票据融资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震荡上行

票据融资余额小幅增长,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前三个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

票 万亿元,同比增长;累计贴现 万亿元,同比下降。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万亿元,同比增长;贴现余额为 万亿元,同比下降。第三季度,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票据融资增长。票据融资期末余额比上个季度末增加1363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2 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票据市场利率继续震荡上行,总体处于历史高位。

四、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

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和。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 倍下降到9 月末的 倍;深市从 倍回落到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

五、 保险 总资产继续较快增长

前三个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2873 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远期和“外币对”交易规模继续快速扩张。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27667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316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67 亿美元,同比增长。前三个季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734 亿美元,同比增长。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增加。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国内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黄金市场保持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第三季度,伦敦下午定盘价最高达1895 美元每盎司,最低为1598美元每盎司,国内黄金(AU9995)最高价为每克395 元,最低价为每克322 元。9 月末,国内黄金收盘价为每克 元,比6 月末上涨了。

六 不足之处: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1、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总量的目标的选择越来越困难,或者选择空间越来越少。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变。在现在宏观经济复杂情况下,跟过去是不一样了。现在是紧缩紧不得,扩张扩不得。我们总量目标是很难选择的。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同方向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是在扩张,国债没有任何的减少,比前几年是成倍的扩张。我们财政支出政策不惜扩大赤字,是扩张需求,是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收入。货币当局的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上产生了差别,一个在扩张,一个在紧缩,但这一种松紧搭配是是被动和无奈的需要调整。

3、从政策实施行为主体政府的行为来说产生了周期性差别。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公司,公司是盈利最大化,我们地方政府越来越是财政收入越大化。这就会形成一个关系,支持它发展的经济动力,第一不是财政,第二不是银行,各个地方发展速度和储蓄水平等等高度不相关。一个地方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投资的快慢取决储蓄的多少储蓄的投资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所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周期和反周期的博弈。

4、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在递减。递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货币流动性陷阱,我们连续降息,我们的储蓄在提高。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或者是显现之后,尤其对是中国老百姓其他的投资 渠道 不畅通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在需求方面使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来也不错,但是人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没有降低。中国货币政策需求的效应是有了新的限制。

七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1(11).

[2]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 教育 导刊,2010(4).

[3] 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8(3).

[4]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N].中国信息报,2010-12-8.

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二:货币政策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进行

分析,细致分析了该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时怎对这些影响,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明确指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总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应进行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整,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审慎的政策,通过加息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有效控制国内通胀,以有效化解美国该项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量化宽松、抑制通胀、资金、金融风险、汇率

1、 引言

2009年3月美国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分批购买了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为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月3日,美国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在美国实际利率接近为零的情况下,美联储的决定无异于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现金。该项政策将对中国带来较大影响,我们应谨慎应对。

2、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背

景及作用

政策出台背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企业缺乏信心,无较大投资意愿,而且美国的银行业由于背上了沉重的呆帐、烂帐包袱,不敢投资,不敢贷款,导致其失业率攀升。如果美国国内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有可能步入一个比较长期的低速增长,甚至于负增长的阶段,出于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政策目的

美国这次推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意图是通过扩大投资与生产,预防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复苏。

政策作用

该政策释放的资金虽然可以使短期内美国的资产价格上升,具体表现在股价上升,但由于美国金融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这项政策最终发挥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目前美国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或是有毒资产,其行为高度谨慎。尽管目前货币条件很宽松,大量资金在境内存在,但其仍认为贷款风险过高而无贷款意愿。于是发行的货币被各类基金以各种形式投资到外国。因此这笔资金在美国国内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3、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导致外汇储备贬值

中国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后,客观上导致美元的贬值,稀释了我国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资产。对于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为该项政策极有可能会带来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导致我国大量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缩水,从而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导致热钱涌入

由于资金过剩,美国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各类游资会携大量热钱涌入,引发各类经济问题:一是冲击产品市场,带来物价上涨,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二是热钱可能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会带来短期内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如不能被资产的回报或潜在回报所支撑,则一定会带来价格的迅速下降,导致资产泡沫的破裂。三是如果管理不善,热钱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出镜,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冲击。

引发原材料价格上涨

如果美国的金融改革受制于政治因素裹足不前,仅靠发行货币解决经济问题,由此带来的货币过剩将会引起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形成重大打击,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原材料的需求比新兴国家小,而新兴国家更加依赖原材料,因此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

衍生问题

如该项政策未达到理想效果,美国政府将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如处理不当,会对两国经济产生双重冲击。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规模升值,将导致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出现亏损。但短期内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已经投资,无法撤回,必须坚持生产。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进口国则在短期内无法找出替代中国供应商的生产商或无法形成生产力,所以短期内的巨幅升值只能通过出口商把出口商品价格抬高,将升值的压力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反而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失业率攀高,消费中国中低端产品的普通美国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对中美两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4、 我国的应对措施

适当出售美国国债

我国所储备的美国国债券大部分与通胀不挂钩,利息率为固定值,如美国通胀达到4%以上,将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产生负回报。因此我国应在美国国债价格短期内上升的时间点适当售出部分美元储备资产,避免过多损失。

息以应对通胀预期

从2010年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已企稳上升,因此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两难选择里,控制通胀预期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经济现在急需解决的任务,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使其能够高过所公布的通胀数字,以改变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稳定物价预期,使经济避免过高通胀。201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加息,上调金融机构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一系列动作的连续出台已经在传递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可以稳定资金,抑制通胀。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好金融监管工作

从调整我国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着手,减缓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做好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降低资金进出的波动幅度,尤其防范资金的大规模流出。通过发展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市的方式,有序的将银行存款等资金逐步向外引导。

引导资金 出国 投资

应有序、逐步的引导资金出国投资,以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可通过对矿山等资源型的投资减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

还应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通过全面、彻底、系统的 财税 改革使得房地产市场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妥善处理汇率争端问题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大大降低,因此在汇率问题上应坚持原则,坚决不允许人民币过快地升值。而应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情况,以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目标进行渐进式的、可控的调整、升值。

5、 总结

总之,我国应重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强研究,谨慎应对,有效化解由此带来的各方面冲击,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较快的增长。

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差别化分析摘要: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必将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本课题结合海南经济金融运行的具体情况,对历年来货币政策调整对海南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予以分析,并对比全国水平分析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在海南所体现的差别性,提出货币政策应关注区域差异,在制定和执行上更为客观、全面、有效。关键词:货币政策 执行效果 差别一、关于区域性差异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理论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的一个问题,财政政策通过国债资金、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体现对区域差异的关注。货币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而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主要以总量调节为主,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这样做的主要好处是,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环境、金融发展水平、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差距,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势必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应适当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这一因素。二、区域经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差异性分析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最终反映在物价与产出上。在分析过程中,要从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考虑。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信贷传导途径、利率传导途径、汇率传导途径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必将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N省的具体情况,分析本省货币政策主要的传导途径,并分析货币政策传导对投资、消费、进出口、居民收入与储蓄、产业结构、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最终考虑对物价和产出的影响。本部分分析的目的,是要研究不同的货币政策措施对本地物价与产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利率调整的影响,再贴现率与再贴现额度调整的影响,再贷款的影响,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影响以及一些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等。本文着重对1998-2004年的货币政策在区域经济层面的传导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对政策工具调整较为频繁的1998-2000年进行重点剖析。(一)样本选择与分析方法货币政策工具选样:1998年以来,我们主要运用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信贷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考虑信贷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不能量化,因而,我们货币政策工具选样忽略了信贷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样本区间从1998年1月至 2000年12月,共36个样本。贷款利率样本区间从1998年4月至2000年12月,共33个样本,最大滞后时段为36个月。再贷款率、再贷款额、再贴现率、再贴现额的本区间从1998年10月至 2004年10月,共72个样本。中介目标选样:我们选取贷款总量作为中介目标,贷款总量数据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以及往后第1,2,…,33个月的贷款余额。最终目标选样:我们选取GDP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最终目标,GDP选样区间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为单位共28个样本。物价指数选样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样本区间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为单位共28个样本。分析方法:采用spss软件计算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指标与中介目标(当期贷款余额或若干个月后的贷款余额),以及中介目标(贷款余额)与当期的GDP,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通过对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来评价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注:Pearson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相关系数前面的符号表征相关关系的方向,其绝对值的大小表示相关程度,相关系数越大,则相关性越强。Significance(2-tailed):双侧显著性检验概率。)对货币政策工具变量A(包括1、一年期贷款率,2、一年期再贷款率,3、一年期再贴现率,4、法定准备金率)单向量变动对贷款总量B的影响以及贷款总量B对最终目标向量C( GDP)与向量D(物价)指标水平的影响等进行分析。(二)研究假设根据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假设:假设1:贷款利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理论上讲,贷款利率下调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刺激投资,拉动消费,进而增加企业贷款意愿。因此,贷款利率水平越低,银行贷款总量将会越多。假设2:再贷款利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再贷款利率下调地增加了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申请贷款的意愿,因而再贷款总额增加,相应地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的供给总量,进而将增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意愿。假设3:再贴现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再贴现率下调地增加了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意愿,因而再贴现量增加,相应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企业增加贴现意愿,进而将增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总量。假设4: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增大货币乘数,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假设5:贷款总量与GDP正相关。贷款总量增加直接刺激投资增长和支出的增加,导致经济的快速扩张。假设6:贷款总量与物价指数正相关。贷款总量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和产出的增加,收入也将随之增加,并进而导致物价的上涨。(三)实证检验检验显示1、贷款利率对贷款额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其中在第十七个月达到最高: ,在第二十四个月回落到。结果表明: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在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1。对贷款利率与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贷款利率。2、再贷款利率对贷款额的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其中在第十七个月达到最高:,在第二十三个月回落到。结果表明:再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在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2。对再贷款利率与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再贷款利率。3、对再贷款额,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作相关分析 :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8年10月至2001年2月共38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32个月的贷款余额。经分析发现再贷款额与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各月贷款余额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第19个月()。对再贷款额与第19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再贴现额与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各月贷款余额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为强相关,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第30个月()。对再贴现额与第30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72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都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共42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前者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后者具有强负相关关系。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9年6月至2002年5月共36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都为强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样本区间,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很不一致,所以笔者认为再贷款额,再贴现额这两个变量与贷款额这期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4、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额的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其中在第十三个月达到最高:,在第二十九个月回落到。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额在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4。对存款准备金率与第十三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第十三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存款准备金率。5、GDP—各项贷款余额相关分析:贷款余额样本区间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个样本,GDP样本为对应的当季GDP值。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在当季为,在的显著性水平下强正相关,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5。对贷款余额与当季度的GDP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当季度的GDP,x表示贷款余额。答案补充 6、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各项贷款余额相关分析:贷款余额样本区间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个样本。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样本为对应的当季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相关系数为,在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进而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6。对贷款余额与当季度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 y=,y表示当季度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x表示贷款余额。三、主要结论(一)主要结论1、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对中介目标在的水平下具有强的负相关性,而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和中介目标没有相关性;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GDP在的水平下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对物价指数在的水平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据此我们认为,在新兴市场的国家中,由于利率尚未市场化,因而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总量在分析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对票据市场比较落后的N省来看,作用不大。答案补充 2、在考虑单变量自我影响的前提下,存款准备金率在当期就具有强负相关性,在第13个月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并持续16个月后效用开始减小;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在当期具有强负相关性,在第17个月相关系数达到最大,持续期分别为24个月;中介目标与最终政策目标GDP的强相关则出现在当季,对物价指数显著相关也出现在当季。毫无疑问,我国货币政策在N省实施的效果比较显著,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3、在不考虑交互影响的前提下,在向中间目标传导的过程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滞最短(13个月),比全国(8个月)滞后4个月,贷款利率(17个月),比全国分别)滞后3个月;从持续期看则相反,贷款利率为24个月,与全国相比持续期短4个月,法定准备金率为29个月,与全国一样(29个月)。为什么N省货币政策工具与全国相比会出现滞后期长,持续期短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N省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资本市场发育比较落后造成的。答案补充 4、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在N省实施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N省的货币化程度低,特别是票据市场相对落后,导致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两大政策工具失灵。因而考虑我国经济金融地区差别明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为了使货币政策更符合区域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适当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区域性货币政策,进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二)政策建议第一,建议在全国统一性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地区性差异性。实行全国分层次的货币政策,或差别货币政策,或区域性货币政策。 第二,建议利用分层次货币政策去调节资金、项目和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第三,建议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增强两市场间的互动性,对提高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传导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文秘杂烩网

货币政策研究毕业论文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效应是指,在经济过热时,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或抑制经济运行,效果较为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货币政策扩张或刺激经济运行,效果则不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货币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的论文 范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摘要:

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改革

正文: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而我国货币形势与国际货币形势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一 总体:我国货币政策现状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万亿元,同比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 措施 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 背景:目前我国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中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总体稳定,但仍需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报告》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

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相应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所以,金融系统受外部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以来,金融系统大量地承担了企业改制的成本,在企业重组、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如果银行债权不能得到保障,就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另外,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不讲信用及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金融稳定,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三 最终目标: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国内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

四 人民银行的工具:当前人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2.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并适时增加7 天期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对冲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

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视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二、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

从2011 年9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 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这是对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常规性调整和制度完善。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7 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稳定通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2011 年8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10 月13 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七、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对“热钱”流入检查和打击力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推进货物贸易等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五 传导作用:当前货币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高位略有回落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分别占各自总量的和,占比同比分别下降 个和 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 万亿元,同比增长。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

三、票据融资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震荡上行

票据融资余额小幅增长,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前三个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

票 万亿元,同比增长;累计贴现 万亿元,同比下降。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万亿元,同比增长;贴现余额为 万亿元,同比下降。第三季度,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票据融资增长。票据融资期末余额比上个季度末增加1363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2 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票据市场利率继续震荡上行,总体处于历史高位。

四、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

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和。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 倍下降到9 月末的 倍;深市从 倍回落到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

五、 保险 总资产继续较快增长

前三个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2873 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远期和“外币对”交易规模继续快速扩张。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27667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316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67 亿美元,同比增长。前三个季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734 亿美元,同比增长。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增加。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国内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黄金市场保持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第三季度,伦敦下午定盘价最高达1895 美元每盎司,最低为1598美元每盎司,国内黄金(AU9995)最高价为每克395 元,最低价为每克322 元。9 月末,国内黄金收盘价为每克 元,比6 月末上涨了。

六 不足之处: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1、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总量的目标的选择越来越困难,或者选择空间越来越少。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变。在现在宏观经济复杂情况下,跟过去是不一样了。现在是紧缩紧不得,扩张扩不得。我们总量目标是很难选择的。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同方向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是在扩张,国债没有任何的减少,比前几年是成倍的扩张。我们财政支出政策不惜扩大赤字,是扩张需求,是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收入。货币当局的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上产生了差别,一个在扩张,一个在紧缩,但这一种松紧搭配是是被动和无奈的需要调整。

3、从政策实施行为主体政府的行为来说产生了周期性差别。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公司,公司是盈利最大化,我们地方政府越来越是财政收入越大化。这就会形成一个关系,支持它发展的经济动力,第一不是财政,第二不是银行,各个地方发展速度和储蓄水平等等高度不相关。一个地方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投资的快慢取决储蓄的多少储蓄的投资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所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周期和反周期的博弈。

4、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在递减。递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货币流动性陷阱,我们连续降息,我们的储蓄在提高。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或者是显现之后,尤其对是中国老百姓其他的投资 渠道 不畅通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在需求方面使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来也不错,但是人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没有降低。中国货币政策需求的效应是有了新的限制。

七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1(11).

[2]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 教育 导刊,2010(4).

[3] 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8(3).

[4]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N].中国信息报,2010-12-8.

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二:货币政策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进行

分析,细致分析了该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时怎对这些影响,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明确指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总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应进行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整,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审慎的政策,通过加息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有效控制国内通胀,以有效化解美国该项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量化宽松、抑制通胀、资金、金融风险、汇率

1、 引言

2009年3月美国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分批购买了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为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月3日,美国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在美国实际利率接近为零的情况下,美联储的决定无异于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现金。该项政策将对中国带来较大影响,我们应谨慎应对。

2、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背

景及作用

政策出台背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企业缺乏信心,无较大投资意愿,而且美国的银行业由于背上了沉重的呆帐、烂帐包袱,不敢投资,不敢贷款,导致其失业率攀升。如果美国国内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有可能步入一个比较长期的低速增长,甚至于负增长的阶段,出于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政策目的

美国这次推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意图是通过扩大投资与生产,预防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复苏。

政策作用

该政策释放的资金虽然可以使短期内美国的资产价格上升,具体表现在股价上升,但由于美国金融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这项政策最终发挥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目前美国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或是有毒资产,其行为高度谨慎。尽管目前货币条件很宽松,大量资金在境内存在,但其仍认为贷款风险过高而无贷款意愿。于是发行的货币被各类基金以各种形式投资到外国。因此这笔资金在美国国内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3、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导致外汇储备贬值

中国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后,客观上导致美元的贬值,稀释了我国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资产。对于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为该项政策极有可能会带来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导致我国大量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缩水,从而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导致热钱涌入

由于资金过剩,美国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各类游资会携大量热钱涌入,引发各类经济问题:一是冲击产品市场,带来物价上涨,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二是热钱可能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会带来短期内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如不能被资产的回报或潜在回报所支撑,则一定会带来价格的迅速下降,导致资产泡沫的破裂。三是如果管理不善,热钱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出镜,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冲击。

引发原材料价格上涨

如果美国的金融改革受制于政治因素裹足不前,仅靠发行货币解决经济问题,由此带来的货币过剩将会引起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形成重大打击,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原材料的需求比新兴国家小,而新兴国家更加依赖原材料,因此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

衍生问题

如该项政策未达到理想效果,美国政府将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如处理不当,会对两国经济产生双重冲击。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规模升值,将导致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出现亏损。但短期内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已经投资,无法撤回,必须坚持生产。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进口国则在短期内无法找出替代中国供应商的生产商或无法形成生产力,所以短期内的巨幅升值只能通过出口商把出口商品价格抬高,将升值的压力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反而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失业率攀高,消费中国中低端产品的普通美国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对中美两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4、 我国的应对措施

适当出售美国国债

我国所储备的美国国债券大部分与通胀不挂钩,利息率为固定值,如美国通胀达到4%以上,将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产生负回报。因此我国应在美国国债价格短期内上升的时间点适当售出部分美元储备资产,避免过多损失。

息以应对通胀预期

从2010年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已企稳上升,因此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两难选择里,控制通胀预期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经济现在急需解决的任务,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使其能够高过所公布的通胀数字,以改变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稳定物价预期,使经济避免过高通胀。201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加息,上调金融机构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一系列动作的连续出台已经在传递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可以稳定资金,抑制通胀。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好金融监管工作

从调整我国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着手,减缓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做好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降低资金进出的波动幅度,尤其防范资金的大规模流出。通过发展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市的方式,有序的将银行存款等资金逐步向外引导。

引导资金 出国 投资

应有序、逐步的引导资金出国投资,以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可通过对矿山等资源型的投资减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

还应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通过全面、彻底、系统的 财税 改革使得房地产市场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妥善处理汇率争端问题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大大降低,因此在汇率问题上应坚持原则,坚决不允许人民币过快地升值。而应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情况,以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目标进行渐进式的、可控的调整、升值。

5、 总结

总之,我国应重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强研究,谨慎应对,有效化解由此带来的各方面冲击,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较快的增长。

为什么这么多问论文的啊,在百度里面搜索一下啊,感觉那个“毕业论文E网”还不错

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差别化分析摘要: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必将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本课题结合海南经济金融运行的具体情况,对历年来货币政策调整对海南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予以分析,并对比全国水平分析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在海南所体现的差别性,提出货币政策应关注区域差异,在制定和执行上更为客观、全面、有效。关键词:货币政策 执行效果 差别一、关于区域性差异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理论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的一个问题,财政政策通过国债资金、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体现对区域差异的关注。货币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而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主要以总量调节为主,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这样做的主要好处是,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环境、金融发展水平、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差距,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势必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应适当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这一因素。二、区域经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差异性分析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最终反映在物价与产出上。在分析过程中,要从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考虑。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信贷传导途径、利率传导途径、汇率传导途径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必将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N省的具体情况,分析本省货币政策主要的传导途径,并分析货币政策传导对投资、消费、进出口、居民收入与储蓄、产业结构、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最终考虑对物价和产出的影响。本部分分析的目的,是要研究不同的货币政策措施对本地物价与产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利率调整的影响,再贴现率与再贴现额度调整的影响,再贷款的影响,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影响以及一些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等。本文着重对1998-2004年的货币政策在区域经济层面的传导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对政策工具调整较为频繁的1998-2000年进行重点剖析。(一)样本选择与分析方法货币政策工具选样:1998年以来,我们主要运用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信贷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考虑信贷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不能量化,因而,我们货币政策工具选样忽略了信贷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样本区间从1998年1月至 2000年12月,共36个样本。贷款利率样本区间从1998年4月至2000年12月,共33个样本,最大滞后时段为36个月。再贷款率、再贷款额、再贴现率、再贴现额的本区间从1998年10月至 2004年10月,共72个样本。中介目标选样:我们选取贷款总量作为中介目标,贷款总量数据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以及往后第1,2,…,33个月的贷款余额。最终目标选样:我们选取GDP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最终目标,GDP选样区间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为单位共28个样本。物价指数选样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样本区间为1998年至2004年第四季度,以季度为单位共28个样本。分析方法:采用spss软件计算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指标与中介目标(当期贷款余额或若干个月后的贷款余额),以及中介目标(贷款余额)与当期的GDP,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通过对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来评价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注:Pearson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相关系数前面的符号表征相关关系的方向,其绝对值的大小表示相关程度,相关系数越大,则相关性越强。Significance(2-tailed):双侧显著性检验概率。)对货币政策工具变量A(包括1、一年期贷款率,2、一年期再贷款率,3、一年期再贴现率,4、法定准备金率)单向量变动对贷款总量B的影响以及贷款总量B对最终目标向量C( GDP)与向量D(物价)指标水平的影响等进行分析。(二)研究假设根据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假设:假设1:贷款利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理论上讲,贷款利率下调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刺激投资,拉动消费,进而增加企业贷款意愿。因此,贷款利率水平越低,银行贷款总量将会越多。假设2:再贷款利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再贷款利率下调地增加了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申请贷款的意愿,因而再贷款总额增加,相应地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的供给总量,进而将增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意愿。假设3:再贴现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再贴现率下调地增加了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意愿,因而再贴现量增加,相应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企业增加贴现意愿,进而将增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总量。假设4: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增大货币乘数,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总量负相关。假设5:贷款总量与GDP正相关。贷款总量增加直接刺激投资增长和支出的增加,导致经济的快速扩张。假设6:贷款总量与物价指数正相关。贷款总量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和产出的增加,收入也将随之增加,并进而导致物价的上涨。(三)实证检验检验显示1、贷款利率对贷款额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其中在第十七个月达到最高: ,在第二十四个月回落到。结果表明: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在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1。对贷款利率与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贷款利率。2、再贷款利率对贷款额的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其中在第十七个月达到最高:,在第二十三个月回落到。结果表明:再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在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2。对再贷款利率与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第十七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再贷款利率。3、对再贷款额,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作相关分析 :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8年10月至2001年2月共38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32个月的贷款余额。经分析发现再贷款额与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各月贷款余额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第19个月()。对再贷款额与第19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再贴现额与当月贷款余额及往后各月贷款余额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为强相关,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第30个月()。对再贴现额与第30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72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都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共42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前者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后者具有强负相关关系。如果再贷款额,再贴现额的样本区间为从1999年6月至2002年5月共36个样本,贷款余额为对应的当月贷款余额,对他们作相关分析,则发现再贷款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再贴现额与贷款余额的相关系数为:,都为强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样本区间,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很不一致,所以笔者认为再贷款额,再贴现额这两个变量与贷款额这期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4、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额的相关系数在当月就达到。其中在第十三个月达到最高:,在第二十九个月回落到。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额在水平下显著,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4。对存款准备金率与第十三个月的贷款余额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第十三个月的贷款余额,x表示存款准备金率。5、GDP—各项贷款余额相关分析:贷款余额样本区间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个样本,GDP样本为对应的当季GDP值。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在当季为,在的显著性水平下强正相关,从而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5。对贷款余额与当季度的GDP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y=,y表示当季度的GDP,x表示贷款余额。答案补充 6、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各项贷款余额相关分析:贷款余额样本区间为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28个样本。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样本为对应的当季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相关系数为,在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进而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假设6。对贷款余额与当季度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线性回归,得线性模型: y=,y表示当季度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x表示贷款余额。三、主要结论(一)主要结论1、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对中介目标在的水平下具有强的负相关性,而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和中介目标没有相关性;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GDP在的水平下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对物价指数在的水平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据此我们认为,在新兴市场的国家中,由于利率尚未市场化,因而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总量在分析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对票据市场比较落后的N省来看,作用不大。答案补充 2、在考虑单变量自我影响的前提下,存款准备金率在当期就具有强负相关性,在第13个月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并持续16个月后效用开始减小;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在当期具有强负相关性,在第17个月相关系数达到最大,持续期分别为24个月;中介目标与最终政策目标GDP的强相关则出现在当季,对物价指数显著相关也出现在当季。毫无疑问,我国货币政策在N省实施的效果比较显著,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3、在不考虑交互影响的前提下,在向中间目标传导的过程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滞最短(13个月),比全国(8个月)滞后4个月,贷款利率(17个月),比全国分别)滞后3个月;从持续期看则相反,贷款利率为24个月,与全国相比持续期短4个月,法定准备金率为29个月,与全国一样(29个月)。为什么N省货币政策工具与全国相比会出现滞后期长,持续期短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N省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资本市场发育比较落后造成的。答案补充 4、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在N省实施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N省的货币化程度低,特别是票据市场相对落后,导致再贷款率与再贴现率两大政策工具失灵。因而考虑我国经济金融地区差别明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为了使货币政策更符合区域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适当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区域性货币政策,进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二)政策建议第一,建议在全国统一性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地区性差异性。实行全国分层次的货币政策,或差别货币政策,或区域性货币政策。 第二,建议利用分层次货币政策去调节资金、项目和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第三,建议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增强两市场间的互动性,对提高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传导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文秘杂烩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