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装修预算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4-07-07 02:49:37

装修预算论文文献综述

同学。这个问题有点困难。你自己做吧。王丹老师出的题是找不到答案的。 别想投机取巧。好不好?否则我会向老师举报的。

装修可以称为装潢或者装饰,装修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装修。装修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装修里面包括的水电施工包括了墙体和地板的铺砌,也包括了天花板和各种景观的打造。装修是根据一定的设计理念制作的,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施工方案。大家知道普通装修的预算大概是多少吗?现在的装修可以分为普通装修和豪华装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普通装修的预算。

一、墙基层处理

估计每平米3元,走电线后的墙体弥补,墙缝隙处理,保温层间隙弹性腻子,建筑穿门洞修补,对于特殊需要位置的整体挂布,的确良就行,丝格布更好。

二、墙体涂料粉刷

墙衬加高档涂料,每平米27元;821腻子加普通漆,每平米18元。如果您使用底漆模式,那么可以使用821腻子粉。如果不是,那么尽可能不要使用 821腻子,因为821腻子粉容易起泡脱落,颗粒大。墙体尺寸一般是按地面积乘以为墙体面积,但是一般会多一些,所以乘就可以了,不过为了准确还是以现场情况处理。

三、地砖每平米大约为95元

费用的组合部分:{包括踢脚线,600*600普能精工玻化砖,如果您要选择一些知名品牌恐怕要贵一些。辅料为普通水 泥、白水泥、中砂、108胶、勾缝剂}因为会出现裁砖、破损等情况,所以地砖面积应该加3%-8%。

四、木地板使用强化木地板每平米大约85元

如果要与客厅地面找平,可以使用自流平水泥或者地宝,每平米大约加10元,总价每平米95元。地板报损加8%-10%。

五、厨房卫生间墙地砖每平米大约75元

报损与地面可以相同(墙面用普通工艺镶贴各种瓷片每平方米需普通水泥11kg、中砂33kg、石灰膏2kg。柱面上用普通工艺镶贴各种瓷片需普通水泥13kg、中砂27kg、石灰膏3kg。)挑选方式可以参考地砖的方式。

六、卫生间设备每套大约2500元

坐便器、洗手盆、龙头、洗浴套件、镜子、纸盒、皂盒、毛巾杆、托盘、地漏、浴霸。

卫生间包管每米85元;手盆加浴室柜的组合材料分为两种:A.橡木纯实木浴柜,加手盆、龙头等估计费用为1200元左右;板加手盆、龙头等估计费用为1000元左右。亚克利浴盆估计为1000元,整体玻璃浴房估计为3500元。

七、厨房橱柜每延米大约950元

比较好的配置方案为:整体露水荷板,人造大理石台面,台面下做衬板,水晶角,双条封边条,普通的不锈钢双盆,瓷蕊铜质龙头。

(价格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普通装修的预算。不同地方的装修的价格是不同的,在进行装修之前,最好是联系装修公司进行设计。不同的设计方案打造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想要简单装修,就不需要设计得太复杂。装修最好以环保为设计理念,因为现在很多的装修材料都是含有甲醛的,甲醛是一种力量比较强的化学材料,我们在进行装修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有甲醛的装修材料。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就能免费领取哦~

step1:确认大致预算区间

装修预算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装。装修的空间太大了。瓷砖可以是一百一个平方也可以是一千一个平方。一样是89方的房子,100万也能装,10万也能装。可以问问自己装修过的房子大小和自己差不多的朋友,了解下别人的预算,结合自己的情况,初步制定一个区间。类似20-25万这种比较粗的预算。

听很好几个朋友说很多银行都有装修贷,利率很低,对于很多住友来说,买完房又要装修压力实在是有点大,如果能有低利率且可靠的装修贷,也是挺不错的。有需要的可以找各大银行了解具体情况。

全包:

全包主要包括厨卫吊顶、橱柜、鞋柜、水泥、防水涂料、洁具、客厅布局吊顶、开关面板、沙砖、房门、墙砖等,还有施工安装所用人工、管理费用等。(纱窗,防盗网之类可以提前确认是否包含,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预留预算空间。)

自己只要购买家具、家电、装饰品就差不多了。当然搬新家的锅碗瓢盆,床上用品啥的,也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哦。

除此之外,装修过程中,发现很多住友经常会发现自己更喜欢的主材,比如瓷砖款式,地板颜色等。这种情况正常装修公司会允许存在部分额度的主材退订更换成自己喜欢的,超过之后会存在一定的违约金。(其实退掉主材是一件巨亏的交易,最好还是慎重决定)这时候就会产生不在自己预算内的额外费用了。具体的收费标准可以在签订合同前就和装修公司确认好,毕竟你无法保证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更心仪的主材。

半包: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室内结构的改造,包括拆墙或者新建墙等。(这一点要提前确认好,半包报价明细里面是否包含拆墙,我家的拆墙是小区里单独找的,如果装修公司的报价比较合理,是可以一起解决掉的。)

2、负责水电改造,包括水路、电路的设计安装以及洁具的安装等。(洁具正常是购买的地方会有负责安装,我找的装修公司可以帮忙安装灯具,洁具是不安装的。网上购买的有些如果不包安装可以自己网上找。推荐“鲁班到家”小程序或者“修达达”APP都挺方便的。安装费用记得纳入自己的预算单哦,或者包含到洁具的购买成本中也是可行的)

3、负责泥水施工,包括的地面找平、防水处理、墙砖与地砖的铺贴等。(墙地砖的铺贴容易产生增项,比如用的砖过大或过小,最好提前和装修公司确认好非标砖的收费标准,我就被收了四五千的增项,想想就有点火大。)

4、负责木工施工,包括吊顶施工以及部分家具的制作等。(木工可以包含部分家具或者柜体的制作,也可以自己找全屋定制。具体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注意这部分的预算计算。)

5、负责漆作施工,包括墙面、墙纸的施工,乳胶漆或者家具漆的涂刷等(乳胶漆的颜色,正常半包里面会有免费几种颜色的约定,超过约定颜色之后,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

常见材料如下:(网上找的,主要是方向参考,就不做过多分享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分类纳入预算表中)

清包:

佩服清包的人,感觉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无法提供经验分享~~~~

step3:根据一定的方式来制定预算表

按照物品类型制定预算表(我自己的预算清单表,分的类别比较少,适合懒人,嘿嘿。全程装修下来,还是能比较全地覆盖大部分需求的)

按照空间制定预算表:(这是朋友的预算表,相较于按照类型的,这里会更细,但是列举的工作量也会更大,个人是没有这么打耐心每个空间列举,所以做了按照物品类型的预算表)

step4:了解产品的价格行情

保证安全和实用的价格上,进行价格的调配。如做柜子的木板是颗粒还是多层,是什么品牌的;乳胶漆是否环保;全屋定制店家是否靠谱,影响做工等。

确认价格区间时,可以找到每个领域中的知名的或者口碑较好的品牌,再根据几个品牌的价格进行适当的增减,如果预算充足直接找头部品牌,更放心可靠。

很多乡间小店也是有好东西的,只是如果没有朋友做过,直接找,那就有点冒险。(我的玻璃移门就有一段很长很长的故事可以吐槽)

step5:根据自己的喜好分配预算

对电器更有追求,好的冰箱,洗衣机(洗烘套装,还是洗烘一体)

对沙发床比较有追求的。除了好用舒适,再往上追求,比如名设计师,比如高级牛皮等等。

对于装饰有追求,可以买很多高级的装饰品。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如果预算很充足,当然可以每项都追求到极致~~~~~~

容易被忽略的钱:

各种电器的安装费和额外配件费(比如洗衣机的龙头要求六分的,而你买了四分的。师傅已经上门了,而你懒得再约一次。一个龙头一百多就这样没了,诸如此类的费用还真是不少,后面会专门整理分享。)

改变计划产生的增项(临时决定拆除飘窗导致原来飘窗边的开关和插座需要调整;使用超大或者超小的瓷砖导致的人工费增加;各种装饰品等等)

内容由好好住用户橙子猴子提供,更多问题来好好住APP和屋主直接交流吧~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二、学写综述的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三、文献综述的特点其特点首先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其次是“述”。 “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四、文献综述研究写作步骤一般须经过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四个阶段。1.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2.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3.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预算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你要归纳总结别人在这个问题上都是这么研究的,得出了什么结论,而研究综述,是你再这个问题上采用了什么方法,什么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望采纳!

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成本指标的综合性特点,以及它同其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决定了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就是说,要降低产品(或经营业务)成本,节约各项费用支出,必须加强成本的“全面”管理。所谓“全面”,不外乎是指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全面。空间上的全面,从工业企业来说,包括各车间、班组和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时间上的全面,则是指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控制工作是全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它以目标为标准,对日常经济活动中实际结果与目标的差异进行直接的干预和调节,保证企业短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对日常差异的全面深入分析,帮助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改进目标与计划的制定水平,为取得长期的经营效益提供依据。全面预算编制好以后,为了保证全面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能够完成,必须对日常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控制对象涉及收入、利润、投资等各个方面,其中成本是整个预算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指标,成本控制既是预算控制的基础和关键,又是现代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它通常要根据成本预测、决策与预算所确定的目标以及标准成本法提供的实际数据,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源耗费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干预,以保证成本目标和成本预算任务的完成。现代成本管理理论认为西北控制应始终以降低成本为目标,企业为加强成本控制,还应致力于通过相应的成本降低措施实现成本的持续改善......目录一、产品成本的概述二、造成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及影响企业产品成本上升的因素三、缓解企业产品成本上升的途径四、结束语

文献综述范文的写作步骤如下: (一)选题 选题是写好文献综述的首要条件。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理论或实践上有一定意义。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有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某护理问题的研究今年来发展较快,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二)搜集资料 文献资料是撰写文献综述的物质基础,选定综述的题材后要大量的搜集和阅读有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献,文献越多,就越好些,综述的质量就越高。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在广泛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在深入复习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必须找到原文阅读,特别是有权威性的文章应细读。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应做好读书卡片或笔记,为撰写综述准备资料。 (三)整理资料 综述不是众多文献资料的堆积,而是作者在阅读了一定量的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细读,抓住其主要观点和结论,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先列出提纲,写出各级的大小标题,然后将观点相同的资料分别归入有关问题,并排好顺序。综述要如实反映原作者的观点,不能任意改动,但对引用的资料也要加以选择,不可能把搜集和阅读过的所有资料都写进去,应有所取舍。 (四)写作 根据写作提纲,逐项将内容展开,并注意观点与内容的一致。在写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整结构和补充内容。论述观点时,作者可有倾向性,但不同观点也应列出。初稿写出后,要反复修改和补充,包括内容增减、结构统一、数据核对和文字润色,综述发表前,最好请有关专家和同行审阅,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表达准确。范文1: 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与早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ss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的。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罗兰,中译本,2002)。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系出发,认为明晰产权通常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很多情况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取决于产权的明确界定。因为在市场机制中,行为主体的激励来源于占有财产和获取利润,所以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有私有产权才会产生高强度激励。为此,田国强用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案例作了进一步说明:尽管土地仍然归国家所有,但将努力程度与收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产权并不是解释中国乡镇企业效率的最关键变量。依照激励机制设计的理论逻辑,在公有制条件下也可能通过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来使资源配置优化。中国乡镇企业表现出高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制度安排满足了激励机制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把个人的收入和劳动贡献联系起来;企业经理和职工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等等。 可以认为,斯蒂格利淡和田国强等人的上述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早期中国乡镇企业的成长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部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学家进而发现,乡镇企业的决策权逐步由地方政府向企业转移(Jefferson et al,1994)。正如田国强同时所强调的,乡镇集体企业作为中国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它诞生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早期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入,当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产权明晰的企业不断增加时,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越来越小,很有可能竞争不过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企业(田国强,1995)。很显然,仅凭对竞争、激励的强调已不能更深入解释乡镇企业后来的表现。 三、产权配置与民营企业的绩效 尽管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绩效,但我们知道,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微观基础,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产权配置对效率的改进十分重要。此前有关东欧国家转轨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不稳定状态下,市场竞争的潜在功能难以完全发挥,过分强调竞争,会形成新的扭曲。但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似乎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究竟是什么抵消了扭曲造成的效率损失?现实使经济学家们最终认识到产权问题是无法回避的。Grossman-Hart-Moore所发展的剩余控制权理论为更深入地分析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假说,积累了大量文献,并由此构成中国民营企业研究的主流。 Weitzman-Xu(1994)较早发展了一个有关中国乡镇企业内部产权安排的模型用以解释民营企业的绩效。在模型中,乡镇企业被刻画成一种产权模糊的合作性组织。虽然乡镇企业名义上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但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乡镇基层政府手中。与私有产权相比,其产权安排是模糊的。然而在中国,它却表现出了与私营企业相近的绩效(Svejnar,1990;Pitt andPutterman,1992;Dong and Putterman,1997)。Weitzman-Xu进而认为,乡镇企业的出色表现挑战了标准产权理论。根据Grossman-Hart-Moore的理论,产权特别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在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向相关主体提供激励,并解决组织内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国的经验似乎表明,产权的重要性与组织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相关的,但这种相关性依文化中合作精神的不同而异。同西方相比,中国高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自利性动机弱,合作意识强)使得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具有了一定效率。然而,Weitzman-Xu并没有清楚地解释文化作用的机制。如果真是高合作精神导致了中国乡镇企业的效率,那么处于相同文化环境中且产权同样模糊的国有企业效率的相对低下就是不正常的(田国强,1995)。很显然,要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独特表现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还应当引入新的变量。 …… 四、企业改制与政府退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1)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经济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2)政治上对私有财产的看法较之以前宽容多了,甚至在形式上开始承认其合法性。在此背景下,一个被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乡镇企业增速减缓,以及紧接着的大范围改制。此时,文献关注的中心开始转向乡镇企业改制的原因。伴随着地方政府的退出,“模糊产权”这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标志性特征,也逐渐褪色。蔡防(1995)用一个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乡镇企业改制的动因。他假设地方政府是委托人,乡镇企业经理则被看作代理人,企业绩效取决于对经理的激励和约束。给定地方政府的监督能力,其监督效果内生于乡镇企业的数量和个体规模。在早期,企业个数少、经营规模小,加之经理的就业机会较少,企业面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尚不严重。随着地方政府所掌管的乡镇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及经理就业机会的增多,监督效果逐渐变差。地方政府只得默许经理人员以灰色收入的形式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以达到激励效果。因为经理所获得的剩余是“灰色的”,具有较高风险,作为补偿,对集体资产的侵蚀在所难免。结果乡镇企业的运作成本日益提高,以企业所有权(在地方政府和经理之间)重新配置为核心内容的乡镇企业改制也由此启动。 至此,整个理论演进的逻辑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正如人们已经观察到的,随着政府的全面退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其内涵越来越接近主流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标准定义。民营企业首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其特殊性就在于被嵌入中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的一般性会被更多地展示出来。解决了这一关键认识问题后,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似乎开始逐步淡出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视野。最近的文献考查表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例如,姜长云(2000)对乡镇企业资本短缺问题的研究;张杰(2000)、格雷戈里和塔涅夫(2001)对民营企业融资;习题的研究;范从来等(2001)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和股权结构的研究;Sun(2002)对股份合作制内部治理机制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验与对策性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已不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在我们看来,产权已基本明晰的民营企业,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能否尽快成为国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力量,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很显然,只有一种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多元化视角才能勾勒出它未来的成长轨迹。如何预测民营企业下一步的表现?随着它的成长将会对整个改革进程施加怎样一种影响?无疑是现实对理论提出的又一大挑战。(来源:经济研究) 范文2: 关于《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的财政分权问题展开研究。财政分权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对其研究必须采用多层次的视角。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囿于财政分权的某个局部层面,尚未见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完整理论框架出现。财政分权,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而言,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界定中央(或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范围,并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19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出现了一股财政分权的浪潮。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1990年代中期,全世界人口超过500万的75个发展中国家中,有62个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财政分权改革(世界银行,1997)。伴随着财政分权实践的蓬勃兴起,涌现了大量理论文献。这其中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探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财政分权问题,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后,其财政分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已有的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文献主要沿着下述几条线索展开: 1.对财政分权和市场化改革之间次序问题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制度变迁意义的财政分权改革肇始于1980年代初“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将中国的财政分权置于其市场化进程的宏观视野中考量,学者们首先对于两者之间的先后次序问题进行了研究。高培勇(2001)认为,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在改革启动初期扮演着为推进整体改革“铺路搭桥”的角色。贾康(2000)也认为,只有先从财力增量的分配格局入手,向地方政府放权,才能使传统的体制有所松动,为以后计划、物价、工资、企业等方面的改革提供空间。总之,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分灶吃饭”式分权体制的实施,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是中央出于经济理性主动向地方进行放权让利的产物,其目的是缩小国家干预范围、增强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胡鞍钢和王绍光(1997)虽然也认同先行一步的财政分权对于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但他们认为,1980年后的分权化改革并非是中央纯粹按照经济理性所做出的决策。事实上,这种“放权让利”是中国在1979和1980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增收和减支皆不可行的背景下,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中央被迫向地方妥协的产物。 与前述学者们的观点不同,黄佩华(1991)认为财政分权应当在市场化改革之后进行,否则会给地方政府带来盲目发展经济的负面激励。按照黄佩华的观点,中国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财政分权先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且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部门企业缴纳的税利,这就给地方政府提供一种负面激励:大力扩张地方工业规模,实施地区保护主义,以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正是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导致了1980年代经济运行的过热。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转型国家的财政分权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确定正当的顺序,即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应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在于,只有先经历市场化的改革,割断政府和企业间的非正常联系,企业才能摆脱政府附庸的地位,成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主体。接下来再实施财政分权,就可以避免给地方政府提供“铺摊子”的负面激励,更可以有效地实现财政分权所带来的诸多收益。杨灿明(1996)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1978年以来的财政分权化改革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层面的问题,反而带来了市场分割、区域间交易费用提高及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控制加强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企分开等其他层面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没有把分配问题与整个宏观经济协调起来;其次,也是因为分权改革一开始并没有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作为明确的目标,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间分权体制的量变。 2.对财政分权和宏观经济运行绩效的研究。总体而言,对于1980年代初开始的财政分权改革的绩效,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中央向地方权力的下放,地方收入留成比例的提高,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动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Qian和Weingast,1996;Qian和Roland,1999)。但也有学者指出,财政分权所带来的这种激励机制仅仅在沿海地区发挥了作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这些地区带动的。因为这些地区充分受益于外来直接投资的流入、浓厚的企业家传统以及国有企业面临的预算软约束(Young,2000;Tsai,2004)。这一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分权与经济增长以及分权和宏观经济稳定两个问题上。 (1)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研究。关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研究,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研究中衡量财政分权的方法存在着差别。Zhang和Zou(1998)注重于财政资源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用人均省及省以下的财政支出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衡量财政分权程度,并据此估计财政分权的影响。解释变量中包括了劳动力增长、投资增长以及以实际税率衡量的税收。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与他们的结论不同,林毅夫(2002)等人认为财政分权积极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林毅夫的研究注重于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政策激励的反应,使用边际留成比例衡量财政分权,选择了28个省级政府1970-1993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财政分权主要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不是促进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马骏(1997)同样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同的是,马骏选用的衡量财政分权的指标是省级政府的平均留成比例,而非边际留成比例。乔宝云(2002)就财政分权对于经济增长和财政资源分配均等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取舍关系进行了探索。他使用中国1985-1998年间分省的有关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率、分配均等和财政分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正面影响并不是线性的。 (2)与宏观经济稳定相关关系的研究。Rajiv Lall和Bert Hofman(1994)在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财政根源时发现,实施财政分权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种特殊的双重领导和条块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负有双重受托责任。1980年以来开始的放权让利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激励,地方官员的受托责任也产生扭曲:对本级政府负责成为其首要目标,“条条管理”让位于“块块管理”。这种分权所带来的财政后果是,中央收入比重的逐年下滑以及中央对地方财政赤字控制能力的削弱。这些负面的财政后果进而成为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财政根源。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改革是维护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Montinola(1995)认为“中国式的财政联邦主义”在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展开竞争提供激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保护改革的作用,这主要包括为中央政府的经济攫取和其他非正规资源配置能力施加了一种可信的限制。钱颖一和Weingast也持类似的观点(Qian and Weingast,1996),他们认为1980年代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确立了一种“维护市场”的财政分权框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管理本地经济的责任,强化了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同时,改革也有助于消除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钱颖一等人的观点不同,Li和Lin(1999)将中国的成功归因于改革过程中“维护市场的威权主义”的确立。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实现了在中央政治控制和协调下经济分权化和地方预算自主间的平衡。 3.对财政分权程度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比较一致,即中国的财政已经过于分权。既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财政分权的程度。赵志耘和郭庆旺(2005)在研究中所选取的两类指标是地方政府收入自主权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地方政府收入自主权的三个衡量指标中,地方政府的税收控制指数比较小,表明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自主权较小,其他两个指标——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都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程度已相当高。特别是第二类地方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的指标,充分反映了中国是一个财政高度分权的国家。 国际比较也表明相同的情况。王绍光(1994)认为分权存在底线。通过研究34个国家中央财政收支的情况,他发现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当今世界一国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或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比重的50%或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如果某一国家在上述四个方面全部低于这些指标的话,就可以认为超出了分权的底线。他发现,前南斯拉夫在1980年代就超过分权底线,随后即出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中国的上述四个方面也低于相应指标,表现为中央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能力十分低下。这表明,中国的“放权让利”改革已经走过了头,超过了分权的底线,需要作出新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才能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 尽管普遍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带来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公正化(楼继伟、李克平和项中新,2002),实现了提升“两个比重”的既定目标(高培勇,2004),是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次重新集权化(EraDabla—Norris,2005)。但是,财政分权依然处于过度的状态。由于过度分权,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没有改善财政资源分配的均等(乔宝云,2002)。姚洋 (2003)也认为,适度的财政分权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财政分权由于制度供给的失衡而远远超过了适度的界限,其后果是导致了各级政府对事权的推诿和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在基层的积累、政府行为的商业化和机会主义倾向、地方公共品提供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地区差距的扩大,以及政府预算约束的软化等诸多问题。 4.简要评价和思考。通过对相关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文献的梳理,不难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财政分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层面的考量。从研究方法看,以往的研究既有规范分析,也有实证分析;研究视角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既有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宏观经济稳定等经济领域问题,也关乎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设计等政治、法律问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财政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管理问题。对其研究和处理必须拓宽视角,不能拘泥于财政本身。第二,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理论框架。目前,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时,往往直接照搬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对中国情况进行分析,缺乏对中国特殊国情的深入考量。传统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建立在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其关键性的前提,如成熟的代议制民主体制等,在中国并不存在,因此,正如Bahl所言,中国财政分权所获得的“好处”不能用传统的分权优点所解释(Bahl,2003)。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文献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现行财政分权制度安排的弊端进行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但由于缺乏宏观层面的理论指针,这些政策建议只能是局限于财权或事权划分等方面的零敲碎打式的制度创新,尚未有能够指导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建设进程的系统化的理论出现。这一点也许正是下一步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二、学写综述的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三、文献综述的特点其特点首先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其次是“述”。 “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四、文献综述研究写作步骤一般须经过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四个阶段。1.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2.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3.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预算管理论文英文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浅谈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摘 要:从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将根据不同专家、学者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地位的阐述,说明预算管理在国家及企业管理中作用。然后,对我国现今的预算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我们有必要针对具体的公司进行分析的结论。关键字:预算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涌现。企业集团管理不能仅限于集团总部,还必须关注对其子公司、分公司以及其他成员企业的管理与控制,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十分重要,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需要总部对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计划、监督、检查和考核,而预算管理是这些工作的核心。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要求实施预算管理,欧洲一些国家甚至要求100%的企业都做预算。在我国,财政部于2002 年4 月发布了《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由于是指导性意见,不具有强制性,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执行。2007 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自2007 年6 月25 日起实行。其中《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第三、第四指出:“企业财务预算实质是企业预算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规划,对预算年度内企业各类经济资源和经营行为合理预计、测算并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活动”、“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推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即要求中央企业实行全面财务预算管理。该办法具有了一定的强制性,但仅仅局限于中央企业,并且办法初衷是如何计划和控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并没有形成企业的主体意识和管理思想。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企业预算管理仍然存在许多认识和实务的盲区,在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方面有待改善。很多企业尚未认识到实行财务预算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的变革,更是管理思想、原则及基本理念的转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得出一个比较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体制。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预算的观念最早产生于1215年英皇签署的《大宪法》,《大宪法》中规定:英皇未获得议会同意不得征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的预算这个概念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想当然学术界对此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表述。下面从中西方对预算以及预算管理的定义来理解其涵义。1、美国会计学教授Hansen和Mowen认为预算是制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面向未来的财务计划,它确定了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应采取的行动。2、在安达信的“全球最佳实务数据库”(Global Best Practice)中对预算的定义是: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管理,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3、在美国会计学者布洛切等著的《成本管理——经营控制与管理控制》中将预算定义为:预算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数量计划,确定企业在预算期内为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资源和应进行的活动,包括计划活动的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4、中国财务部在其下达的文件中将预算管理定义为: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一边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而财务预算是在预算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5、由财务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编的《财务成本管理》中对预算的定义为:预算是计划工作的成果,它既是决策的具体化 ,又是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传统上被看成是控制支出的工具,新观念将其看成是“使企业的资源获得最大生产率和获利率的一种方法。”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不断创新,预算管理的内涵也有很大的延伸,它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而是兼具资源分配、控制与激励和考评的全面管理体制。并且要求企业越来越重视整体发展战略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导性作用。在此,我们可以对现今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进行概述,即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对与企业的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动及其制度安排,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监控与考核的全过程。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学者所研究的重点不同,大家对预算管理的作用理解也有着不同侧重点。刘德华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进行的阐述,主要内容为:1、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全面预算管理是涉及融资、投资、生产经营及财务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考核评价等环节,是企业战略与日常经营的链接点。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是要让企业所有的资源达到最合理配置,有计划地高效、协调开展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其意义十分广泛。首先,全面预算是一项科学的控制行为;其次,全面预算管理为管理信息网络化提供了节点;再次,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确定了预算方案的准确性;最后,全面预算通过提高绩效考核的效率、加强风险控制、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公司战略管理水平。3、培养编制全面预算的人才是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必要前提。全面预算的编制和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很强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引导、培训和学习,并不断充实、创新。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高层管理者,是全面预算的推动力,如果他们认识到位了、掌握了,消除了误区和盲区,全面预算管理才能落实到实处,才能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渡。汪宝权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探讨》中说明了发展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企业集团实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因素:1.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所有人对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平台,有利于资产管理人履行企业管理职责,规范了经理人的管理行为,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和考核。2.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企业执行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都是子系统管理、部门单位管理,不能从企业战略高度上整合资源和聚合力量,只有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协调作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的贯彻执行和预定经营目标的实现。3.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解决困扰经营者集权控制与分权管理之间的矛盾,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也有利于企业经营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细化和落实企业的利润、资金、成本费用、业务量等目标责任,有利于挖掘企业资源潜力而实现协同效应。促进企业管理者加强基础管理,有利于发现管理中的漏洞,从而改进工作。虽然他们所研究的侧重带你有所不同,但是我可以总结出全面预算管理的总的作用为:1、全面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理论的重要发展与完善,具有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全”特性,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现在的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2、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远景的具体实施。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控制;同时也是战略远景的进一步落实,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3、全面预算整合了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体现了资源的聚集整合性和管理的协同性,有利于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提升企业价值。三、我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综述,我可以从中得出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实状况,我将在下面针对不同学者、专家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彭成勤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中阐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全面预算一般应建立最高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领导下工作。而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由财务部门负责。这一方面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预算的独立性。有些企业形式上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但未能履行预算管理机构的职能;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各成本中心本应是预算编制的基础单位,但预算部几乎包揽了绝大部分的预算编制工作,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不参与或很少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二)预算目标方面的不足企业忽视发展规划与年度预算的衔接,导致预算目标与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脱节,预算目标下达时点滞后,或预算编制的不及时,或预算编制和执行甚至会先于预算目标的下达,直接导致预算的不准确性;预算执行部门对预算目标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预算认识偏差;预算编制时,对内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重视不够,导致预测偏差较大,不切实际的预算目标,有可能导致短期行为。预算以单一财务目标居多,而对影响财务目标实现的经营目标缺乏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从而使得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短期行为,失去了长远的支持力量。(三)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预算编制是企业整个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关键环节。企业采用编制预算的方法不同,对预算目标的实现和效果就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国家编制预算时经常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等方法,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对应不同的经济状况。而我国多数企业均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企业应按照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在编制预算时,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化、模式化。(四)预算管理缺少事中控制预算管理一般仅年初制定了年度计划,年度中期和期末再开会总结一下,但在中期缺少及时控制。预算管理手段还不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善,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事前、事中控制。预算分析仅限于财务数据对比,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缺乏问题的原因剖析、改进方案的追踪反馈等。(五)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考核指标的设置,比较重视财务业绩指标的考核而忽视了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考核;考核和奖惩措施不到位,导致企业预算目标无法很好实现。预算考核未落实到具体责任中心,薪酬激励与公司预算目标不匹配,预算目标与考核“两张皮”。 考核方有时根据自己主观判断人为调整指标,挫伤了被考核方的利益,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李晓鹏在《如何加强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对我国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现状分析,主要问题如下:(一)预算编制复杂漫长,缺乏准确性许多大型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周期过长,而且全面预算流于形式,使其执行结果与年初的预算目标相去甚远,已经失去对企业经营的指导作用,导致企业各部门对全面预算失去信心,敷衍了事。(二)全面预算组织机构不健全很多企业虽然执行了全面预算,由于高级管理者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致使预算机构设置不全面、预算严肃性较差、预算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及信息化投入不足等。(三)缺乏全面预算专业管理能力建立一套真正适合企业的有价值的预算管理体系,企业需要一批专业的预算管理人才。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集团的专业人才只是集中在集团总部,而不能延伸到集团下属的具体管理业务单元。专业能力不足导致预算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以日渐发展,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这许多的问题。四、国外对全面预算管理研究的发展预算管理同其它理论或学科一样,也是伴随实践活动的需要,特别是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经过许多人探索、总结和研究而逐步形成和发展期来的。预算管理在西方企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始于19世纪末,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个阶段:⑴成本预算管理阶段美国是最早将预算作为管理手段应用于企业的,它被首先应用于广告费分配 (APPropriation)上《》。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借鉴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一些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等专门方法运用于产品成本控制,这就是预算管理思想和方法在美国企业运用的最初形态。192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The Budget and Accounting Act),该法案实施后,效果良好。1922年,麦金内 (McKinney)出版了《预算控制》一书,将成本预算管理理论和方法从控制角度进行详细的介绍,标志着成本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1925年德国在其所著的《工业成本计算》一书中论述了企业经营计划的内容。1930年,他又出版了《企业经济计划—商业预算》一书,进一步丰富了成本预算管理理论‘2’。在预算管理的产生期,成本预算主要作为产品成本和费用控制的管理手段,并从属于企业的会计体系,具有狭隘性。⑵财务计划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内容、方法上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预算管理吸收了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些专门用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建立起了许多量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预测、决策、组织和控制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变动成本计算法、盈亏平衡分析、弹性计划等,特别是盈亏平衡点分析理论的形成,成为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的重要依据。此阶段的预算管理,在内容上大大超出了成本预算的范围,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成熟,我们将其称之为“财务计划”预算管理阶段。财务计划相对于成本预算,大大强化了其协调功能,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雏形。⑶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阶段早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经济衰退给美国许多工商企业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但一些大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通用电器公司对这一次危机做出了反应:发展了一套能够按照仔细预测而得到的需求量来规划和调整其产品流量的方法和分配资源的程序,预算管理的内容向业务领域延伸,财务预算逐步发展演变为全面预算这一综合性的管理系统。钱德勒在其《看得见的手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对全面预算管理在美国企业最初运用的功能、以及全面预算管理在西方现代工商企业的成熟与发展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3’。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4’。⑷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阶段全面预算自加世纪20年代运用于西方少数大型工业企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至加世纪60年代则几乎成为西方所有大公司内部固定的绩效合同(Fixed performance contract)【”,20世纪70年代初,接受了更精细财务勺11练的新一代企业领导人更是依赖于财务预算目标和激励来驱动绩效的提高,从而取代了诸如生产效率和营销效率之类的指标。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企业领导人开始意识到:预算管理是一把双刃剑。瑞典商业银行等一批企业的成功管理实践,促使人们对传统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反思,人们意识到预算管理必须突破片面追求短期利润的短期思维,以战略为导向,将信息技术网络、流程再造、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新兴的管理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重新焕发其生命力。因而,在西方的预算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思想逐渐取代传统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思想,正如英国GKN集团给预算重新所下的定义:“预算不是会计师为会计目的而准备的会计工具,而是为确保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组织手段”‘7’。五、现代西方全面预算管理综述著名管理学教授David Otley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系统之一。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对美国400家大型公司的调查研究表明,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型美国公司都运用了全面预算管理这一方法。可以说,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经验已经很成熟,尤其是在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方法方面值得我们效仿。1..在西方企业预算管理中,预算目标通常有主目标和从目标之别企业预算目标在理论上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划分,但在实践上,企业预算的总目标总要依据其性质、时间和规模,在企业组织内的各个等级层次和部门之间被分解,以使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次都能在相应的业务、职责和权限范围内,为实现企业总目标做出贡献。另外,西方企业在制定长期预算的具体目标时,组织目标和人事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日本和德国的企业中,人事目标及其预算很是受到重视。组织目标包括企业规模扩大、经营方式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人事目标包括员工素质、素质结构、职工培训、劳动方式调整等,这些目标都应有相应的正式预算来保证。2.国外企业预算的编制技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对企业内部预算单位的设计与规划企业内部预算单位的划分与确认,涉及到企业组织形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和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2)确保预算弹性尤为重要企业必须使各种预算富有较大的弹性。目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许多企业,已不像过去那样只有一个预算,而是在每一个方面都制定几套方案,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比如某企业制定三套短期预算:一是“激进的”预算;二是“基本的”预算;三是“保守的”预算。(3)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于预算管理过程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往往事前考虑的各种假设条件或目标要进行修改,利用计算机编制预算,可以把各种需要修改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并可以很快得出各种不同的预算方案。世界上最早的企业管理软件是1957年在美国出现的,称为制造资源预算系统(MRP),这个系统实现了资金和物流的统一管理。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生产过程的调整、竞争空间的扩大等等,促成企业资源预算系统(ERP)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E-budgeting技术使得企业可以设计一个预算网络系统,整体企业集团以及所属分公司可以通过网络进入预算编制系统,使预算管理更有效率。如今,越来越多的预算软件应用于预算管理中,并且软件集成能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指标上表现良好,是我国需要学习的地方。六、结论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一个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预算管理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并且针对具体环境和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还要做好开展全面预算的宣传工作,使群面预算管理在各企业、单位得到应有的重视,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参考文献[1]刘德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代服务:中国科技信息. 2006年第15期.[2]汪宝权.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探讨.财会. 2009第2期.[3]彭成勤.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商业经济. 2009年第四期.[4]李晓鹏.如何加强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财经纵横. 2010.[5]小林健吾著.企业预算管理,台北:台华工商出版公司. 1998年.[6]钱德勒著.看得见的手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 1997年.[7]周建勋.郑春菊.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9年第5期中:起11——止12页[8]赵晓娟.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建议.山西财税:企业视角.2009[9]程隆云.何鹏.机遇战略和组织的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9•7•14期:起50——止51页[10]胡如月.关于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关系的探讨.经营与管理..第16卷第9期:起22——止23页[11]魏春奇.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会计之友.2007年第10期上:起10——止11页[12]赵静.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探讨.交通会计.第257期:起48——止51页[13]李雅珍.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年第19期:起328——止378页[14]周先选.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控制方法.财经与管理.2009年第20期第209页[15]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杰里米•霍普,罗宾•弗雷泽.谁还需要预算.管理锦囊,2003年第4期.[17]Glenm A. Welscy. Budgeting: Profit Planning and Control, 5 edition,1988[18]Mka rA. Covaleski, John III, , Miehael . Budget Research: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etive and Criteria for Selective Integration. Jounr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文献综述范文的写作步骤如下: (一)选题 选题是写好文献综述的首要条件。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理论或实践上有一定意义。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有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某护理问题的研究今年来发展较快,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二)搜集资料 文献资料是撰写文献综述的物质基础,选定综述的题材后要大量的搜集和阅读有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献,文献越多,就越好些,综述的质量就越高。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在广泛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在深入复习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必须找到原文阅读,特别是有权威性的文章应细读。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应做好读书卡片或笔记,为撰写综述准备资料。 (三)整理资料 综述不是众多文献资料的堆积,而是作者在阅读了一定量的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细读,抓住其主要观点和结论,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先列出提纲,写出各级的大小标题,然后将观点相同的资料分别归入有关问题,并排好顺序。综述要如实反映原作者的观点,不能任意改动,但对引用的资料也要加以选择,不可能把搜集和阅读过的所有资料都写进去,应有所取舍。 (四)写作 根据写作提纲,逐项将内容展开,并注意观点与内容的一致。在写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整结构和补充内容。论述观点时,作者可有倾向性,但不同观点也应列出。初稿写出后,要反复修改和补充,包括内容增减、结构统一、数据核对和文字润色,综述发表前,最好请有关专家和同行审阅,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表达准确。范文1: 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与早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ss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的。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罗兰,中译本,2002)。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系出发,认为明晰产权通常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很多情况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取决于产权的明确界定。因为在市场机制中,行为主体的激励来源于占有财产和获取利润,所以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有私有产权才会产生高强度激励。为此,田国强用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案例作了进一步说明:尽管土地仍然归国家所有,但将努力程度与收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产权并不是解释中国乡镇企业效率的最关键变量。依照激励机制设计的理论逻辑,在公有制条件下也可能通过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来使资源配置优化。中国乡镇企业表现出高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制度安排满足了激励机制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把个人的收入和劳动贡献联系起来;企业经理和职工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等等。 可以认为,斯蒂格利淡和田国强等人的上述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早期中国乡镇企业的成长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部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学家进而发现,乡镇企业的决策权逐步由地方政府向企业转移(Jefferson et al,1994)。正如田国强同时所强调的,乡镇集体企业作为中国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它诞生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早期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入,当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产权明晰的企业不断增加时,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越来越小,很有可能竞争不过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企业(田国强,1995)。很显然,仅凭对竞争、激励的强调已不能更深入解释乡镇企业后来的表现。 三、产权配置与民营企业的绩效 尽管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绩效,但我们知道,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微观基础,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产权配置对效率的改进十分重要。此前有关东欧国家转轨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不稳定状态下,市场竞争的潜在功能难以完全发挥,过分强调竞争,会形成新的扭曲。但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似乎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究竟是什么抵消了扭曲造成的效率损失?现实使经济学家们最终认识到产权问题是无法回避的。Grossman-Hart-Moore所发展的剩余控制权理论为更深入地分析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假说,积累了大量文献,并由此构成中国民营企业研究的主流。 Weitzman-Xu(1994)较早发展了一个有关中国乡镇企业内部产权安排的模型用以解释民营企业的绩效。在模型中,乡镇企业被刻画成一种产权模糊的合作性组织。虽然乡镇企业名义上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但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乡镇基层政府手中。与私有产权相比,其产权安排是模糊的。然而在中国,它却表现出了与私营企业相近的绩效(Svejnar,1990;Pitt andPutterman,1992;Dong and Putterman,1997)。Weitzman-Xu进而认为,乡镇企业的出色表现挑战了标准产权理论。根据Grossman-Hart-Moore的理论,产权特别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在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向相关主体提供激励,并解决组织内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国的经验似乎表明,产权的重要性与组织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相关的,但这种相关性依文化中合作精神的不同而异。同西方相比,中国高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自利性动机弱,合作意识强)使得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具有了一定效率。然而,Weitzman-Xu并没有清楚地解释文化作用的机制。如果真是高合作精神导致了中国乡镇企业的效率,那么处于相同文化环境中且产权同样模糊的国有企业效率的相对低下就是不正常的(田国强,1995)。很显然,要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独特表现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还应当引入新的变量。 …… 四、企业改制与政府退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1)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经济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2)政治上对私有财产的看法较之以前宽容多了,甚至在形式上开始承认其合法性。在此背景下,一个被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乡镇企业增速减缓,以及紧接着的大范围改制。此时,文献关注的中心开始转向乡镇企业改制的原因。伴随着地方政府的退出,“模糊产权”这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标志性特征,也逐渐褪色。蔡防(1995)用一个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乡镇企业改制的动因。他假设地方政府是委托人,乡镇企业经理则被看作代理人,企业绩效取决于对经理的激励和约束。给定地方政府的监督能力,其监督效果内生于乡镇企业的数量和个体规模。在早期,企业个数少、经营规模小,加之经理的就业机会较少,企业面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尚不严重。随着地方政府所掌管的乡镇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及经理就业机会的增多,监督效果逐渐变差。地方政府只得默许经理人员以灰色收入的形式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以达到激励效果。因为经理所获得的剩余是“灰色的”,具有较高风险,作为补偿,对集体资产的侵蚀在所难免。结果乡镇企业的运作成本日益提高,以企业所有权(在地方政府和经理之间)重新配置为核心内容的乡镇企业改制也由此启动。 至此,整个理论演进的逻辑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正如人们已经观察到的,随着政府的全面退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其内涵越来越接近主流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标准定义。民营企业首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其特殊性就在于被嵌入中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的一般性会被更多地展示出来。解决了这一关键认识问题后,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似乎开始逐步淡出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视野。最近的文献考查表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例如,姜长云(2000)对乡镇企业资本短缺问题的研究;张杰(2000)、格雷戈里和塔涅夫(2001)对民营企业融资;习题的研究;范从来等(2001)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和股权结构的研究;Sun(2002)对股份合作制内部治理机制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验与对策性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已不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在我们看来,产权已基本明晰的民营企业,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能否尽快成为国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力量,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很显然,只有一种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多元化视角才能勾勒出它未来的成长轨迹。如何预测民营企业下一步的表现?随着它的成长将会对整个改革进程施加怎样一种影响?无疑是现实对理论提出的又一大挑战。(来源:经济研究) 范文2: 关于《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的财政分权问题展开研究。财政分权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对其研究必须采用多层次的视角。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囿于财政分权的某个局部层面,尚未见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完整理论框架出现。财政分权,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而言,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界定中央(或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范围,并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19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出现了一股财政分权的浪潮。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1990年代中期,全世界人口超过500万的75个发展中国家中,有62个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财政分权改革(世界银行,1997)。伴随着财政分权实践的蓬勃兴起,涌现了大量理论文献。这其中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探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财政分权问题,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后,其财政分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已有的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文献主要沿着下述几条线索展开: 1.对财政分权和市场化改革之间次序问题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制度变迁意义的财政分权改革肇始于1980年代初“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将中国的财政分权置于其市场化进程的宏观视野中考量,学者们首先对于两者之间的先后次序问题进行了研究。高培勇(2001)认为,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在改革启动初期扮演着为推进整体改革“铺路搭桥”的角色。贾康(2000)也认为,只有先从财力增量的分配格局入手,向地方政府放权,才能使传统的体制有所松动,为以后计划、物价、工资、企业等方面的改革提供空间。总之,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分灶吃饭”式分权体制的实施,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是中央出于经济理性主动向地方进行放权让利的产物,其目的是缩小国家干预范围、增强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胡鞍钢和王绍光(1997)虽然也认同先行一步的财政分权对于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但他们认为,1980年后的分权化改革并非是中央纯粹按照经济理性所做出的决策。事实上,这种“放权让利”是中国在1979和1980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增收和减支皆不可行的背景下,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中央被迫向地方妥协的产物。 与前述学者们的观点不同,黄佩华(1991)认为财政分权应当在市场化改革之后进行,否则会给地方政府带来盲目发展经济的负面激励。按照黄佩华的观点,中国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财政分权先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且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部门企业缴纳的税利,这就给地方政府提供一种负面激励:大力扩张地方工业规模,实施地区保护主义,以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正是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导致了1980年代经济运行的过热。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转型国家的财政分权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确定正当的顺序,即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应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在于,只有先经历市场化的改革,割断政府和企业间的非正常联系,企业才能摆脱政府附庸的地位,成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主体。接下来再实施财政分权,就可以避免给地方政府提供“铺摊子”的负面激励,更可以有效地实现财政分权所带来的诸多收益。杨灿明(1996)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1978年以来的财政分权化改革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层面的问题,反而带来了市场分割、区域间交易费用提高及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控制加强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企分开等其他层面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没有把分配问题与整个宏观经济协调起来;其次,也是因为分权改革一开始并没有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作为明确的目标,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间分权体制的量变。 2.对财政分权和宏观经济运行绩效的研究。总体而言,对于1980年代初开始的财政分权改革的绩效,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中央向地方权力的下放,地方收入留成比例的提高,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动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Qian和Weingast,1996;Qian和Roland,1999)。但也有学者指出,财政分权所带来的这种激励机制仅仅在沿海地区发挥了作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这些地区带动的。因为这些地区充分受益于外来直接投资的流入、浓厚的企业家传统以及国有企业面临的预算软约束(Young,2000;Tsai,2004)。这一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分权与经济增长以及分权和宏观经济稳定两个问题上。 (1)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研究。关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研究,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研究中衡量财政分权的方法存在着差别。Zhang和Zou(1998)注重于财政资源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用人均省及省以下的财政支出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衡量财政分权程度,并据此估计财政分权的影响。解释变量中包括了劳动力增长、投资增长以及以实际税率衡量的税收。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与他们的结论不同,林毅夫(2002)等人认为财政分权积极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林毅夫的研究注重于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政策激励的反应,使用边际留成比例衡量财政分权,选择了28个省级政府1970-1993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财政分权主要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不是促进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马骏(1997)同样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同的是,马骏选用的衡量财政分权的指标是省级政府的平均留成比例,而非边际留成比例。乔宝云(2002)就财政分权对于经济增长和财政资源分配均等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取舍关系进行了探索。他使用中国1985-1998年间分省的有关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率、分配均等和财政分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正面影响并不是线性的。 (2)与宏观经济稳定相关关系的研究。Rajiv Lall和Bert Hofman(1994)在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财政根源时发现,实施财政分权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种特殊的双重领导和条块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负有双重受托责任。1980年以来开始的放权让利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激励,地方官员的受托责任也产生扭曲:对本级政府负责成为其首要目标,“条条管理”让位于“块块管理”。这种分权所带来的财政后果是,中央收入比重的逐年下滑以及中央对地方财政赤字控制能力的削弱。这些负面的财政后果进而成为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财政根源。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改革是维护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Montinola(1995)认为“中国式的财政联邦主义”在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展开竞争提供激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保护改革的作用,这主要包括为中央政府的经济攫取和其他非正规资源配置能力施加了一种可信的限制。钱颖一和Weingast也持类似的观点(Qian and Weingast,1996),他们认为1980年代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确立了一种“维护市场”的财政分权框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管理本地经济的责任,强化了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同时,改革也有助于消除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钱颖一等人的观点不同,Li和Lin(1999)将中国的成功归因于改革过程中“维护市场的威权主义”的确立。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实现了在中央政治控制和协调下经济分权化和地方预算自主间的平衡。 3.对财政分权程度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比较一致,即中国的财政已经过于分权。既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财政分权的程度。赵志耘和郭庆旺(2005)在研究中所选取的两类指标是地方政府收入自主权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地方政府收入自主权的三个衡量指标中,地方政府的税收控制指数比较小,表明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自主权较小,其他两个指标——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都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程度已相当高。特别是第二类地方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的指标,充分反映了中国是一个财政高度分权的国家。 国际比较也表明相同的情况。王绍光(1994)认为分权存在底线。通过研究34个国家中央财政收支的情况,他发现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当今世界一国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或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比重的50%或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如果某一国家在上述四个方面全部低于这些指标的话,就可以认为超出了分权的底线。他发现,前南斯拉夫在1980年代就超过分权底线,随后即出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中国的上述四个方面也低于相应指标,表现为中央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能力十分低下。这表明,中国的“放权让利”改革已经走过了头,超过了分权的底线,需要作出新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才能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 尽管普遍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带来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公正化(楼继伟、李克平和项中新,2002),实现了提升“两个比重”的既定目标(高培勇,2004),是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次重新集权化(EraDabla—Norris,2005)。但是,财政分权依然处于过度的状态。由于过度分权,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没有改善财政资源分配的均等(乔宝云,2002)。姚洋 (2003)也认为,适度的财政分权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财政分权由于制度供给的失衡而远远超过了适度的界限,其后果是导致了各级政府对事权的推诿和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在基层的积累、政府行为的商业化和机会主义倾向、地方公共品提供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地区差距的扩大,以及政府预算约束的软化等诸多问题。 4.简要评价和思考。通过对相关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文献的梳理,不难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财政分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层面的考量。从研究方法看,以往的研究既有规范分析,也有实证分析;研究视角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既有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宏观经济稳定等经济领域问题,也关乎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设计等政治、法律问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财政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管理问题。对其研究和处理必须拓宽视角,不能拘泥于财政本身。第二,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理论框架。目前,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时,往往直接照搬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对中国情况进行分析,缺乏对中国特殊国情的深入考量。传统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建立在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其关键性的前提,如成熟的代议制民主体制等,在中国并不存在,因此,正如Bahl所言,中国财政分权所获得的“好处”不能用传统的分权优点所解释(Bahl,2003)。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文献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现行财政分权制度安排的弊端进行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但由于缺乏宏观层面的理论指针,这些政策建议只能是局限于财权或事权划分等方面的零敲碎打式的制度创新,尚未有能够指导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建设进程的系统化的理论出现。这一点也许正是下一步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好想杀了王丹啊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工程预算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你好的! ①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②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③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⑤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③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④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⑤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WARNING】========================================================= [Ⅰ] 如果确认找人代笔,交押金的要慎重考虑! [Ⅱ] 淘宝交易的话,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时间,有的设定为【3天】,到期之后人家自然收到钱!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让童鞋们多个心眼!

您的工程预处专业的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帮到你,祝顺利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这资料建议你去 鲁文建筑服务网 找,我看到里面各种建筑方面的资料都有,比较全

同学。这个问题有点困难。你自己做吧。王丹老师出的题是找不到答案的。 别想投机取巧。好不好?否则我会向老师举报的。

女装论文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课题名称 阅读文献 情 况 国内文献 17 国外文献 3 篇 篇 开题日期 开题地点 学 号 专业 服装艺术 设计

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 18 世纪中期, 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 19 新古典主义是西方艺术现代变革 的产物,也是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民情显示它对应着 18 世纪纤巧的洛可可艺术风尚,意在用古罗马 文化来振兴当代艺术,推崇高尚质朴的思想和为国献身的英雄主义。一方面强调要求复兴古代趣 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 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 本课题的意义在于,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特征的女性礼服。新古典主义时期 的女装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极端造型的反思。之所以以此时的女装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新古 典主义时期女装典雅自然的人本主义风格与今日服装设计所提倡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相统一,也顺 应了当前中国国情——倡导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浮华聚现的要求。那么研究当时的女装结构 必然对现今的服装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古典主义,尤指帝政时期的女装造型极为简练、 朴素,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然样式靠近。帝政时期多见克尔莱特领饰、帕夫袖、泡泡袖、 波浪袖。拿破仑时期,女装的基本造型为:高腰身、细长裙、白兰瓜形的短帕夫袖,大而低的方 形领口。后来裙子变短,下摆变宽,有褶、飞边、蕾丝边饰。衣服重叠穿着是女装的另一大特色, 流行两种颜色的重叠。 设计中造型放弃洛可可时期雍容浮华和巨大的裙撑,轮廓上简洁流畅。采用多处波浪褶饰。 采用泡泡袖、波浪袖等元素,在装饰服装的同时修饰女性修长的体态美。朴素,简洁大方而不失 典雅。体现出女性的纯真简洁,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面料选用轻盈飘逸、较为透明的欧根纱, 以及线条感强的缎布,蕾丝作为辅料,并装饰以珠片和部分刺绣。设计中,如何除去多余雕饰仍 旧显示女性自信、优雅高贵的美?需要更加注重对轮廓、线条、比例的要求,简约而不能简单。 要使自己的设计在运用新古典主义元素的基础上充满时代感,最重要的事要将古典主义风格融入 具有市场前途的设计。服装简洁的外形对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精致。在处理服装的 褶皱时,要对立体裁剪更熟练。最后要将古典主义风格融入具有市场前途的设计,为客户所需要。

参考文献 1. Taryn Benbow-Pfalzgraf, Contemporary Fashion (2nd Edition) St. James Press, , London, 2002 Sorger, The Fundamentals of Fashion Desidn,AVA Publishing SA,Switzerland, 2006 Morris,Fashion Illustrator, Laurrence King Pulishing, UK, 2006 4. 〔英〕皮库克〔Peacock,J.〕 ,20 世纪西方女装史经典图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5. (美)沃斯利 著,西方女装百年图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6.华梅,礼服--21 世纪国际顶级时尚品牌,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7.包铭新,曹喆,国外后现代服饰,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8.袁熙旸,安特卫普的秘密——当代比利时前卫时装,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9.梦亦非,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师 TOP20,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0. (英)琼斯,时装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11. (英)麦凯维,玛斯罗,时装设计:过程、创新与实践,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2.黄嘉,创意服装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袁利,一本纯粹的设计师手稿——巴黎•时装•教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4.刘元凤,服装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15.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6.袁仄,外国服装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7.远藤教三,服饰美学,造形社 1975 18.南 近子,巴黎近代史,艺风堂出版社 1990 19.石山,服饰意匠,光生馆 1968 20.刘元凤,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服装设计教程 1998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主要内容:新古典主义兴盛于 18 世纪中期,19 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新古典主义是西方艺术现 代变革的产物。以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为灵感来源,查阅相关资料,做相关市场调研等,对新古 典主义风格有深刻的了解。设计不仅要具有新古典主义特点,又符合现代流行趋势的女性礼服。 解决问题:在设计方面,新古典主义崇尚简约自然,如何除去多余雕饰仍旧显示女性自信、优雅 高贵的美,需要对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化作更多的了解。除去繁复累赘的效果,需要更加注重对 轮廓、线条、比例的要求,简约而不是简单!另外,不能照搬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设计元素,要在 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和设计者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体现新古典主义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传 承和套用。要使自己的设计在运用新古典主义元素的基础上充满时代感,最重要的是要将古典主 义风格融入具有市场前途的设计。

一 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和图书,搜索文献,了解新古典主义风格,找到相应的灵感 来源。结合必要的市场调研,查看相关时尚杂志,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使设计的服装更符 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选择面料上根据实际需求查找不同面料颜色和面 料肌理的特点,找到最搭配服装风格的面料。 2.技术路线: 市场调研→资料收集→文献综述→寻找切入点→设计→图稿→反馈和修改→正稿→裁剪图→ 制作→成衣→论文论据→论文结论→反馈与完成

二 研究工作条件和基础 通过对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我具备了一定查阅文献的能力。大学四年对服装设 计课程的学习,效果图的绘画、服装制版和成衣制作。我已具备了一定的设计能力、制作 能力。并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绘画和制版技能,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在制作服装过程中,需要使用实验室的服装制作配套设备。除了关注服装设计本身以外,重 视与时代背景、其他艺术知识等相关信息的联系和研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中获得更多 的启迪进而产生更好的想法。增长见识,与他人合作学习,博采众长。

五、进度计划 起讫日期

2 月 25 日——3 月 1 日

工作内容 采风和市场调研 开 题 设计定稿 完成效果图和结构图 成衣制作 完成技术资料 展示 提交毕业设计说明书 答辩考核 文献调研完成日期 撰写论文完成日期 论文实验完成日期 评议答辩完成日期

3 月 11 日——3 月 1 日

3 月 18 日——3 月 3 日

4 月 1 日——4 月 14 日

4 月 15 日——5 月 1 日

5 月 20 日——5 月 26

5 月 27——6 月 2 日

6 月 3 日——6 月 9 日

6 月 10 日——6 月 1 日

论文阶段完成 日期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 系 意 见

通过开题( ) 开题不通过( ) 学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姓名 学号 专业方向 计算机网络

论文(设计题目) 服装网站设计 论文( 设计题目) 题目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1) 国际动态: 深圳市 WTO 事务中心通过纺织行业协会和服装行业协会, 就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启 动保障措施设限,向各纺织服装企业发出了预警信息。服装企业要想成功地在国际市场中 打拼,关注相关预警信息是重要保证。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 带动着我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一起跟随国际流行动态前进。虚荣夸大的装饰化风格成为新 的形式主义,使其更具国际化,紧随国际时尚潮流。 2)国内动态: 中国服装的演变历史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当时的服饰依 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发展至今,中国的服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 在女装方面。如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等等。 我国服装历史悠久,款式、面料绚丽多彩,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之一。随 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现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装,以满足人 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将来服装的发展趋势是不求名贵,但求方便,更求舒适,越来越薄 的“绿色”服装。 (二)选题的意义 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 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 设的必然内涵。从社会、思想和文化变迁的角度看服装的变化,服装就成为考察社会文化 变迁的窗口。所以一部优秀的社会生活史必定是社会文化史;一部优秀的社会文化史必然 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具体详实的文化和社会的阐释。 (1)大力弘扬我国服装业进取拼搏的精神,促进服装业的发展 由于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更优秀的服装业发展动态,不仅使 消费者在网上看到服装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而且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专业技术实现消费者远程交互自主买卖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学习设计理论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服装网站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服装品牌的设计、构建性服装网站环境的设计、服装情境的设计、服装资源的设计、 消费者自主买卖活动的设计、消费者与本网站互动的设计、消费者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 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模式等

服装市场营销策略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内外环境变化, 对服装企业的经营与销售进行预测和决策,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创造性地组织经营销售活动的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女性服装品牌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作为重庆女装品牌纸鸢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对相关文献以及二手资料的研究与分析,归纳出产品的各要素,配合现场观察、企业内部蒐集、等方法,着眼于对纸鸢品牌服装所处市场的目标消费者进行分析,以便更为准确的思考与总结出其品牌服装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女装;品牌;市场;营销策略;消费心理;行为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传统的工业基地的服装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品牌认知的提高,产品周期短。服装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逐步建立销售渠道,建立外地分公司、储存系统、扩大销售网路,提高销售;也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使得企业加强内部和外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服装品牌是具体的服装产品经工商登记注册,受法律保护的产品,具有品牌所有的特征和功能。其品牌名称、LOGO、标志以及企业的营销行为等都被合法化,除该产品外,其他服装产品不能擅自使用该品牌名称、标志或者假借该品牌进行不法商业行为。服装品牌区别于一般服装产品,反应服装的产品属性的同时代表着一种质量水平、消费理念、象征性意义和品牌两者的特点。其基本功能是识别企业和产品。

一、女装品牌的消费现状和需求分析

从服装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属于复杂的购买行为,特别是对于价格相对昂贵的、不常购买的、冒风险的和需要自我表现的服装,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进行购买,且要将一产品各品牌进行差异对比。多数情况在缺乏认识的前提下,消费者会对纸鸢服装的面料、款式、品牌背景、颜色、价格、知名度进行了解,再谨慎做出最终的购买决择。

女性消费者购买抉择大致分为四类:复杂的购买决择、寻找多样化的购买抉择、习惯性的购买抉择、降低失调的感的决择。女性服装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确认需求阶段、收集资讯阶段、备选产品评估阶段,购买决策阶段,购后行为阶段。关于服装购后满意程度对后续再次消费、穿着使用的影响、服装弃用过程、维持品牌的忠诚度,乃至维持缺货忠诚度的过程,在我国市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于服装经营者而言,如果要获得或保持不断增长的销售目标,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对策,应对消费者购买后的满意程度及相关问题。

二、女性服装品牌产品要素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是款式设计“纸鸢”品牌在进行款式设计时讲究设计细节,追求精致,且应考虑到目标女性消费者是18~35岁的都市职业女性、性格偏外向、是知性富有涵养的、爱好高雅等方面因素。其次是面料设计,面料作为整个服装的基调一定要慎重,对于品牌“纸鸢”来说,品牌对面料质量和细腻程度有高要求,力求在花色和品种方面创新。本着有效、新颖、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设计主题选用面料。现在对纸鸢公司当下最常用的几种面料的主要效能特点作以下的大致介绍。

三、女性服装产品要素的具体分析

1.品牌是引起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重要因素

如今的女装品牌已不再是某一产品的代号,更多的事被看成“品牌是身份的象征”,人们也大凡喜欢身著名牌出现在社交公共场合,因此,品牌本身的特色和象征意义引导著消费者的脚步。

2.品牌/装修/陈列是吸引消费者进入卖场的三大因素

服装企业需要依靠流行,无论是在促销广告或促销特色产品、良好的品牌效应能在销售过程中产生强烈良性回圈的状态。直接面向消费者展示是橱窗展示品牌形象的最好的方法,可以完美展现服装产品的优势,让消费者有购买的冲动。合理的展示可以不仅展示商品,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品牌的氛围,提高品牌销售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维护企业的信誉。

3.微笑/专业/耐心是消费者的基本需要

顾客所关注的服装销售人员的素质和态度,,它不仅是微笑,导购优异的专业水平,还有耐心。

4.裙装被普遍认为最能反映女性美

女性普遍认为各种型别的裙装最能体现女性美。其是最能体现男女差别的服装型别。不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裙装始终是女性必备的装束。

5.能否揭示社会地位是女性消费者评价服装价格的标准

华贵是追求豪华华贵的感觉,名贵是追求罕见的认知、高贵体现其追求贵族社会的优越性,富贵是追求仅仅是价格的效能。“尊”与“高”充分可以满足展示其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

四、女装品牌市场推广

首先要保证品牌服装的质量。知名品牌闻名于整个世界,持续销售几十年来。如果没有稳定的质量保证,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品牌服装质量就是生命、服装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质量,方能锁定市场。其次要创新营销保驾护航。大力发展品牌服装店,提高服装的品位,优秀的精品意识。与其他销售模式,专卖店统一形象、优质的服务,更能体现出品牌文化,是消费者的青睐。另外要注意产品线加速扩张。注意的强势品牌的扩充套件和延伸,创新品牌。时尚品牌服装一不小心将失去已拥有雄厚实力,强大的品牌女装长期占领市场,成为服装市场的领导者,就必须长期服装品牌的服装和精心维护品牌更为久远的经营目标,采用品牌效应的产品拓展,不断挖掘和新产品开发、品牌创新,以延长生命周期。

五、结论

重庆知名品牌纸鸢,不仅需要识别本身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环境的目标,也要评估各种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促进企业营销管理能力,有效开发和维护和他们的目标客户交易和外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9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营销术语词典[M].1960.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