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民国文学杂志

发布时间:2024-07-05 00:38:45

民国文学杂志

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发行22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却是革新后的11年,包括鲁迅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为它付出过辛勤劳动,使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介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小说月报》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艰辛跋涉的足迹,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1年 4月开始,将《小说月报》第12卷至第22卷陆续影印出版。一作为“百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极为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下,成长中又不断地经历战火的撞击与洗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因此曾经先后使用过宣统、辛亥、民国三种年号)。但它在近代文学期刊史上却仍以生存时间之最(历时22年)、出版数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号外3册)、发行份数之丰(前期在1913年曾达到1万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达到2000份,“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见的”)而著称。二它的诞生期正好处在中国近代文学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学期刊办刊大浪潮的结束与民初文学期刊办刊高峰出现的过渡时期,也就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等这些以“政治启蒙”为办刊宗旨的文学期刊“香消玉殒”与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小说时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创办的交叉、转型之际。而《小说月报》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它们的文学风貌与现代追求。三它的历任五位主编(王蕴章、恽铁樵、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均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大家和文化传播者,有的人不但开创了文学期刊史上许多“首开先河”的重要举措,而且他们都通过传媒这一有利的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四它又因为革新前后的两个时期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蕴章、恽铁樵两位主编的《小说月报》(1910-1920年)始终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顽固的旧文化堡垒,一向被人们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蒙尘垢壁、少人问津。而后期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主编的新文学期刊,则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革新的急先锋和积极倡导并大力实3践新文学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镇,特别是“为人生”的宗旨一直备受推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常被新文学大家斥为的“文学逆流”,为什么在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之时,不把这个刊物的名字改换掉,却仍然延用这个所谓旧派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受众中的品牌效应及十年的社会影响还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与思考的。五它的文字与图像想象的互动设置方式和制作技术自成一格,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晚清至民初的“过渡性”特征。它所刊载的封面插画中的图画既不同于晚清画报之“先哲”《点石斋画报》和其前身《绣像小说》那种完全由传统画匠手工绘制的水墨工笔,又有别于20、30年代画报繁盛与辉煌时期的《良友》杂志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进的新式西方照排技术的影像图片。在装帧设计上,它既有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刊首附插画选图风格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别于同时代《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的刊头图片,自我追求一种崭新的选图风貌与刊载方略。并且《小说月报》中那些大量精选的与文学杂志风格交相辉映的图片集中体现了编辑们办刊时的良苦用心,它让广大读者看到的,正是基于“画报可以启蒙”这样一种认识。

那个时候的媒体还是很发达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表达,例如鲁迅,丝语,大公报,文汇报

《申报》和《大公报》。《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大公报》为革命呐喊助威,为国人所熟知,

诞生于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江阴地区,由社会名流叶楚伧题写报头)、《苏北日报》、《北平评论》、《北平老百姓日报》、《上海人报》等等;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报头)、《常识》(文化名人胡适题写报头》、《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小开版);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颜色与报名及内容吻合)、《世界画报》(铜版纸印刷)。上世纪三十年代少数报纸的报头已采用套红刊印,如《中报》、《民众日报》、《新民报》等。极少数还有彩色插页。有些报纸的文字除了汉字,还有英文、俄文、回文的,如《东方日报》,正版为汉字,背面则为英文;《实话报》(由苏军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设在我国辽东北岛的指挥部主办)报眉为俄文。另有几份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东三省时发行的《满洲日日新闻》等报纸,文字为汉字、日文间有。在上述的一些早期报纸中,排版艺术令人折服。发行于民国六年的《铎声》报,头版样式新颖大胆,给读者以过目不忘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上介绍的各类报纸,有政府办的,有机关团体办的,亦有私人营办的。重点推介创建于我国清朝的《申报》。《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有史料记载,《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虽然几易其主,但总体上坚持的策略是“义利兼顾”。1881年,《申报》的发行(销售)范围已从城市拓展到乡镇,并从本埠扩展到外埠。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地设分销处。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据悉,《申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只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其文字风格讲究通俗性和可读性,社会新闻和论说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场,而且注重刊登议论时政的论说文。到了1897年,《申报》日销售量达到万余份。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史量才在新闻业务和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进先进设备,注重广告业务开拓,到1915年后,《申报》刊登广告的版面大于新闻版面。1916年《申报》日售1万4千份,1917年日售2万份,1922年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在《申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还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报人,如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都先后应聘担任《申报》的特别通信记者。《申报》作为旧中国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商业(企业经营)新闻报纸,是大报中的精品。时至今日,《申报》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代媒体借鉴

中国民族杂志

客观地说,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更具优势。该杂志具有系统完整的科学报道,强调民族医药的作用,把民族医药技术及其在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等方面的作用系统总结出来,使民族医药在临床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及时公开各种新技术和新药,以及民族医药的新理念和新观点,为临床医务人员的实践提供参考资料。

总编辑是新闻或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国家新闻或出版单位为司局级行政职务。负责研究、制定和实施工作方针,组织领导编辑部日常业务工作。

中国民族美术杂志是核心期刊吗《中国民族》是部级期刊,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的社会类优秀期刊。在选择刊物之前,需要确定刊物的级别,毕竟要和自己的条件相匹配,避免因不符合期刊的要求直接被拒。期刊是一般是期刊中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的指标。作者如果要查询刊物级别,可以通过杂志的官网还有万方、知网这些权威网站查询,这样搜出来的结果也比较准确。

民国杂志字体

除黑体、宋体、仿宋体外。民国时期的印刷字体设计以黑体、宋体、仿宋体居多,设计师会对其结构、笔画等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期更符合主题的需求。除去这三种字体,其他的字体使用的都少。

田氏宋体旧字形

繁体,民国都用繁体,现在台湾 香港 澳门都用繁体,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国民写字方便所以改成了简体。lz打字很辛苦,选我!

民国《良友》杂志

民国时期胸罩是因为中国成为了其他外国的殖民地国家,然后随着西方洋文化的传入,中国逐渐能够接受新的事物和服饰。

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雁荡山它那奇丽怪特、巍峨出众的景色,使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用现代的话来说,绝对是“网红”打卡之地。     穿越时光,去看看民国那时的雁荡山      史上最牛“驴友”永嘉太守谢灵运也曾想穿越筋竹涧,深入雁荡山,因溪流急湍,雨暴路断,只得折返,写下一首《从筋竹涧越岭溪行》诗。唐代书法家怀素、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状元王十朋、南宋“永嘉四灵”、诗人林景熙、元代李孝光、明代何白、大旅游家徐霞客、大戏剧家汤显祖、清代诗人袁枚、江湜(字弢叔)、梁章钜、近代政治家康有为等人都游览过雁荡山,连北宋诗人苏东坡、明代大画家、文学家徐谓也对雁荡山“神游”了一番。      到了民国,由于乐清籍名士蒋叔南的推介,大量的海内外文化名流如孙科、蔡元培、林纾、郁达夫、黄宾虹、张大千、方介堪、郎静山、邵度、陶冷月等人来到雁荡山采风,文字家们用清新绮丽的诗篇歌颂雁荡,书画家用笔墨传神的艺术作品赞美雁荡,而摄影家他们纷纷用相机定格雁山的浓淡适宜的美景,不少作品被民国知名报刊书籍《良友》《柯达》《中华景象》等所刊登。现笔者特精选多年收集的民国时期部分雁山老照片,以供读者卧游。 咏雁荡三绝

在民国时期,胸罩是从英国流入到中国的,那时候,只有名门贵女穿戴这个胸罩,普通人是没有的。

民国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虽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总以为还发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汇吃饭的时候,看到店里面穿着民国学生服装的服务员,就更有这种体会了。回望民国时,那些身着华丽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举手投足之处,皆是东方式的妩媚与温婉。

上面这件旗袍是民国名媛严幼韵曾经穿过的,后来曾在上海展出。严是上海复旦大学第一届女生、上海总商会第一任会长严筱舫的孙女,是联合国礼宾司资深官员、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夫人,目前不敢肯定是否还在人世,只知道展览的那年她已经107岁了。

赵一荻,人所皆知的“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同居36年后才有了正式夫人的名分,1964年两人在台湾结婚。上图是她(左三)年轻时与亲友们在上海所摄。

1938年在美国纽约,由华侨组织进行的游行募捐活动,一波中国美女拉大旗进行募捐,国难当头仍然可以表现出来的优雅与自信在很多年后荡然无存……

1939年的旧金山、纽约世博会之后,中国逐渐远离了世博会这个舞台。直到1982年,新中国才重返世博会的舞台,首次参加了美国诺克斯维世博会。上图是70年前中国参加的旧金山世博会的老照片。

这幅照片据说是在旧货市场翻拍回来的,40年代上海当红明星的合影,只能大概看到阮玲玉的影子,其它的还没仔细辨认。

上面两图刊载于1935《良友》杂志上。那会的旗袍还时兴扫地旗袍,外罩一披风更是时时髦装扮。而且裁剪已中西结合,有的没有旗袍传统的襟,袖口的设计也变成了蓬松的荷叶袖。

还有姿势,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叉腰形象似乎很受大家欢迎。

王玉龄,抗日名将张灵甫的遗孀,真正内外兼备的民国美女。

这是1939年的厦门,一群在公园游览的女子让人觉得民国气息是那么的触手可及。

还有这张摄于天坛的照片,有没有觉得气场超足,所谓“新时代的女性”亦远远不如。

周璇,不需要多费口舌的大美女。

宋氏三姐妹一生穿过的旗袍真的是很多。

杭穉英,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之一,设计的商品包装、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为素材,这是一幅西湖泛舟图,确实不错。

民国旅行杂志

嘉兴三塔 三塔位于嘉兴西门外京杭古运河畔。原茶禅寺前。塔初建于唐代,据《嘉禾志》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人们推测“潭中有白龙兴风作浪,于是运土填潭,建三塔以镇之。”唐季僧行云,运土填潭.建塔三座以“镇潭中白龙”。三塔面河背城,旧时舟子遥见三塔,遂谨慎行驶,塔实起航标作用。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日,有踏白船等民俗活动。 元朝吴镇《嘉禾八景图》,有《酒泉子》八首,其中《龙潭暮云》注云:“在县西通越门外,三塔寺前有龙王祠下,水急而深。遇岁旱则祈于此,时有风涛可畏。” 明末项圣谟画过一幅《三塔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书目出版社出的《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图目》收录这幅画,没注明三塔,只写《项圣谟山水》。 嘉兴博物馆中,藏有清道光十四年翁小海所画《三塔图》。清秦敏树画的《南湖八景》之《茶禅夕照》,是三塔之景。 民国十五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三塔作为大运河的唯一代表刊出,已经是照片了,三座塔的塔刹都在,与照片的年代相仿佛。 民国十七年《旅行杂志》(秋季号)的封面是嘉兴三塔。 民国十九年,日本出版的《世界文化风俗大系》,三塔被用作书的封面,亦被作为大运河的代表刊出。我没见过这幅照片,作者沈嘉蔚见过,曾写进他的文章《忆三塔》。《嘉兴写景》 丰子恺画过一幅三塔,画名是《嘉兴写景》,中间那座塔,已无塔刹。南湖晚报三周年时,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临过一幅。 也是民国,秀州中学自印的练习簿封面是三塔钢笔画,图画教师庞亦鹏所作。庞亦鹏,南浔人,是我国早期颇有影响的商业美术设计家。1998年去世于美国,98岁。 2001年,吴藕汀画了《嘉禾八景图》,依吴镇韵也填了八首《酒泉子》,其中《龙潭暮云》注云:“三塔、茶禅寺、龙王庙均毁于十年浩劫。” 2001年3月28日《新民晚报·美国版》有一张黄才祥拍的新三塔照片,下面的文字也是老黄所写:“三塔是大运河的标志。 1971年三塔被拆除造水泥厂,塔砖一部分用于修人民广场。世纪之交拆水泥厂重建三塔!三塔构造 三塔均为九层砖塔,中间一座稍高,约15米,塔内无梯可攀,每层壁嵌铁制浮雕佛像,饰白、黑、红三色。

三塔位于嘉兴西门外京杭古运河畔。原茶禅寺前。塔初建于唐代,据《嘉禾志》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人们推测“潭中有白龙兴风作浪,于是运土填潭,建三塔以镇之。”唐季僧行云,运土填潭.建塔三座以“镇潭中白龙”。三塔面河背城,旧时舟子遥见三塔,遂谨慎行驶,塔实起航标作用。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日,有踏白船等民俗活动。 元朝吴镇《嘉禾八景图》,有《酒泉子》八首,其中《龙潭暮云》注云:“在县西通越门外,三塔寺前有龙王祠下,水急而深。遇岁旱则祈于此,时有风涛可畏。” 明末项圣谟画过一幅《三塔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书目出版社出的《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图目》收录这幅画,没注明三塔,只写《项圣谟山水》。 嘉兴博物馆中,藏有清道光十四年翁小海所画《三塔图》。清秦敏树画的《南湖八景》之《茶禅夕照》,是三塔之景。 民国十五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三塔作为大运河的唯一代表刊出,已经是照片了,三座塔的塔刹都在,与照片的年代相仿佛。 民国十七年《旅行杂志》(秋季号)的封面是嘉兴三塔。 民国十九年,日本出版的《世界文化风俗大系》,三塔被用作书的封面,亦被作为大运河的代表刊出。我没见过这幅照片,作者沈嘉蔚见过,曾写进他的文章《忆三塔》。丰子恺画过一幅三塔,画名是《嘉兴写景》,中间那座塔,已无塔刹。南湖晚报三周年时,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临过一幅。 也是民国,秀州中学自印的练习簿封面是三塔钢笔画,图画教师庞亦鹏所作。庞亦鹏,南浔人,是我国早期颇有影响的商业美术设计家。1998年去世于美国,98岁。 2001年,吴藕汀画了《嘉禾八景图》,依吴镇韵也填了八首《酒泉子》,其中《龙潭暮云》注云:“三塔、茶禅寺、龙王庙均毁于十年浩劫。” 2001年3月28日《新民晚报·美国版》有一张黄才祥拍的新三塔照片,下面的文字也是老黄所写:“三塔是大运河的标志。 1971年三塔被拆除造水泥厂,塔砖一部分用于修人民广场。世纪之交拆水泥厂重建三塔!三塔均为九层砖塔,中间一座稍高,约15米,塔内无梯可攀,每层壁嵌铁制浮雕佛像,饰白、黑、红三色。都是百度百科找的,希望你能喜欢

《太白》 生活书店发行 1934-1935 文学刊物。设短论、速写、漫谈、科学小品、读书记、风俗志、杂考、文选等栏目。《旅行杂志 》 中国旅行社(上海) 1927-1954 该刊以提倡旅游、服务旅游为宗旨,撰稿人均为民国时期享誉文坛的新闻界、小说界乃至政界的重要人物,文章内容多以旅游散文、随笔为主,且文笔隽永,可读性很强,配发的图片全为铜版印制,很清晰。《国民杂志》 国民杂志社 1941《国民杂志》是一份创办于1941年1月(北平)的大型综合性刊物。以时事、政治、文艺为主要内容,兼有科学常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方面的版面。《边疆人文》 国立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 1947《地理学报》中国地理学会 1938 1940-41 1944 1946 1948参考 民国期刊目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