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主要职责

发布时间:2024-07-04 05:00:36

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主要职责

01论文的选题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主要是因为时间不够,两年写一篇很大的论文,写不下来;就是勉强写下来了,也写不好。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人、不透彻。拿字数来说,学年论文在万字左右,毕业论文在两万字左右也就可以了。不要求写长文章,不但不要求,而且反对长篇大论。照我所知,在外国大学里,博士论文,一般也就相当汉字两万字左右,他们也是反对写大本的书。在这两万字当中,讨论问题要深人,深人了就是好文章。好到什么程度?就是要好到能作为中国语言学的好文章流传下来。这叫做“小题目做大文章”。其次谈谈论文的性质。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论文,一种是解决汉语史中的某一个问题;另一种是提出问题,综合前人研究的结论。最近我看见一篇文章,一个日本人写的,他讲到中国音韵学家对上古声调的看法,他把各种说法都讲得很清楚,自己并没有提出一个结论。这样做我看也很好,把问题摆出来了,说明汉语史上这么个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这种文章也是可以做的。最近看见吕叔湘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头一步。你连问题都提不出来,怎么谈得上解决呢?首先要注意到,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有什么说法,哪一家的说法合理些。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些人念很多书,什么问题也没有,那就不好了,等于白念了。02论文的准备所谓准备,主要就是充分占有材料。一个小小的题目,我们就要占有很多的材料,往往是几十万字,要做几千几万张卡片。加拿大教授的轻唇化的文章,后边列的参考文章有好几十篇。这是一方面,占有材料,参考人家的看法。再一方面,更重要的,如《所字别义》,把具有人家没有讲到的那种意义的“所”字能找到的都找出来,随时留意,做出札记或卡片。你别看写出来文章只有一万字,几千字,收集的材料却是几十万字。这叫做充分占有材料,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只能放弃,等将来材料够了再写。所以做研究生时,最好考虑选一个内容比较单一、不需要找多方面材料的题目。还有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准备,就是要具备这一方面的知识,比如要做朱熹反切考,无非是论证朱熹的反切跟《广韵》的反切有什么不同。这就得先熟悉《广韵》的反切,如果没有《广韵》音系的基础知识,这个文章就做不下来。03论文的撰写撰写论文,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的头脑。我常常说,科研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时间,一个条件是分析能力。没有时间就没法充分占有材料。要有分析能力就要有科学的头脑,逻辑的头脑。我们知道,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一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所谓分析,是要以归纳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归纳就做分析,那么结论常常是错误的。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也会有例外,例外少倒不怕,多了就不行了。例外多了,你的结论就得推翻。另外,有些东西,要有旁证,用与它有联系的东西来证明。比如刚才说的“凡人皆有死”,这是不完全的归纳,为什么也站得住?就因为有旁证。医学里人体结构就证明人不可能永远不死。真正掌握归纳的方法,不那么容易,但我们要尽可能的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我们做科研工作,就要达到一个“凡”。

冯培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本科,1985年获联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浙江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在国内率先开始工程机械CAD的研究。从事设计方法学、优化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优化方法学的新方向。首先提出以全系统、全性能和全寿命周期优化为目标的广义优化设计理论,方案智能生成和柔性优化方法、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技术、基于区间分析的系列化设计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征模型和智能概念设计目录,提出基于基因工程的概念设计策略。开展工程机械机器人化技术的研究,首创集工况监测与故障查找、节能控制、远程无线遥控和局部自主智能操纵于一体的液压挖掘机器人。在国内外正式发表200余篇论文,出版一本德文专著、多本中文著作及译著。研究成果先后荣获10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或荣誉。现兼任联邦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员,英国《Engineering Design》编委,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挖掘机械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CAD学会副理事长,中德合作《工程设计》主编,《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会副主任等职。还兼任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和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俞小莉,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与浙江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日本北海道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车辆工程中的热、机疲劳可靠性、车辆热管理、车用动力能源多元化等。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军工项目、省部级项目和重大横向项目等近4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第2)、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在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安全重大基础项目、军品配套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重大横向项目)等。 现任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机学会常务理事、能源与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科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发动机专业委员会委员。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郝志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天津大学博士,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后(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资助),德国汉诺威大学访问教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与发动机NVH和CAE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7年最早在国内开设了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生课程,1996年在国内最早开创了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热力发动机噪声控制研究博士生培养方向,已培养研究生70多人,多年一致致力于打造我国发动机自主开发品牌(ANVL)。作为课题负责人已先后完成了数十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10多项,有七项研究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作为负责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内燃机气缸压力无孔测量系统”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动力机械装置振动主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先后获得天津市发明金奖、国际发明展银奖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动力轴系扭振实验台”获得天津市优秀发明奖和全国发明展金奖以及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内燃机声振信号测量及其对工作过程识别的研究”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3),“阶梯轴系扭振弹性波主动控制的研究”和“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危害及其控制的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热机结构动力学系统与热力学系统的耦合性能影响研究”,“柴油机等强度轻型化设计开发”,“汽车低噪声轻量化设计研究”以及“镁质车体前端NVH性能设计与开发”等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EI、SCI检索70多篇。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加完成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曾荣获光华科技奖、容闳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天津青年科技奖、通用汽车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研究方向: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控制、汽车与发动机轻量化设计、发动机现代设计方法、发动机整机设计开发、汽车与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设计、发动机橡胶液压悬置设计等;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消息来源:浙江大学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实验室网站)。周晓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从事车辆工程、振冲噪控制与信号处理、机械设计与制造、无损检测、自动化及计算机辅助测试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机器视觉及可视化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系统开发工作。承担或完成了与此相关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应用项目。其间取得了包括基本理论与方法,新技术与软、硬件应用系统在内的较为系统的成果;据国际联机查新检索鉴定认为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所开发的一些具有先进水平或填补空白的应用系统,已服务于国防、航空、汽车等工业领域。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理事。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浙江省无损检测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制造自动化与光机电一体化、检测、信息处理与质量保证、车辆检测、试验与控制、车辆制造过程自动化、车辆虚拟仪器、虚拟测试与仿真。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制造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消息来源:浙江大学机能学院网站)宋小文,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车辆工程专业)。1989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计算几何与图形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留校任教于浙江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美国 Brigham Yang University 计算机系,高级访问学者。主讲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双语)”、“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市级项目、企业横向合作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EI收录论文1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曾荣获浙江大学奖教金、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担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2010-201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计分会全国模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与模具分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工作研究领域——设计理论与方法: --产品建模及设计规划; --创新设计理论; --基于模拟的分析及优化设计技术; --图形图像信息处理与分析。 车辆工程: --车身数字化设计与空气动力学分析优化; --底盘系统数字化设计与性能分析优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模具现代设计方法; --模具性能仿真及分析优化。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胡树根,男,教授,毕业与浙江大学。先后从事与制造业信息化项目、模具设计制造技术、逆向工程技术、计算机辅助测控技术、基于数值模拟的成型工艺参数智能设计、计算机辅助排样优化系统、计算机辅助模具报价分析、汽车零部件设计、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车轮随即侧滑仿真分析及悬架参数优化、EPS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汽车转向技术。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汽车模具设计分析与制造、汽车现代制造技术。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许沧粟,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内容:柴油机喷雾雾化、激光点火机理研究、汽车电子等。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212室,现带的研究生有周旋、胡洋洋、王洪涛、刘阳训、钟安昊。熊树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注册机动车鉴定评估师,国家级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199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1997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的车用及多元化利用。现为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沼气学会会员,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采购评标专家,杭州市汽车仲裁院仲裁员,江西省涡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曾到阿根廷、墨西哥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国防军工项目以及企业的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氢燃料发动机、CNG、LPG、沼气、煤气等气体燃料发动机及汽车、柴油车的颗粒捕集再生装置、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汽车、涡旋机械、新型发动机等,还开发了机动车检测测试系统。在国家一级刊物或国际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十多篇,申请专利近40项,其中发明专利三十多项,获省部级和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各一项。先后担任《汽车构造》、《汽车专业英语》、《汽车电子应用》、《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性能与评价》等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导《汽车认知实习》和《汽车驾驶实习》,是劳动部“二手车鉴定估价师”、“汽车碰撞估损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培训讲师,现为《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国际氢能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兵工学报》评委,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获浙江省高校第五届教学大赛优秀奖,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第三届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08年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010年能源系教学竞赛二等奖,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曾任台州市科技局局长助理,丽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现挂职浙江省龙泉市,任龙泉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研究领域: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消息来源:浙江大学个人主页)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朱绍鹏,女,副教授,2003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系,2006年3月在日本千叶大学电子机械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3月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系统设计与管理专业获系统工程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研究方向: 1.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及控制。 2.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3.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控制。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模型驱动开发与控制系统设计》、《系统论》、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 奖励荣誉:1.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2.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优秀班主任,2012。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李道飞,男,副教授。1999年9月-2003年7月:于 吉林工业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 攻读 车辆工程专业 本科学位;2003年9月-2008年6月:于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攻读 车辆工程专业 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2010年7月:助理研究员,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7月-2015年12月:助理研究员;2016年1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期间:2011年8月-2011年11月:访问学者,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4年-2016年: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研究方向:1、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2、智能车辆、自主/半自主驾驶 3、新能源汽车及其控制系统 - 气动-内燃混合动力 - 电动车辆。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基本类别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国家标准技术报告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主要特点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理论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平易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专业性是区别不同类型论文的主要标志,也是论文分类的主要依据。实践性是论文价值的具体体现。它还表现在内容上,旨在根据一定的岗位职责与目标要求培养能力。

内燃机学报

不属于不属于不属于不属于不属于

《内燃机学报》属于EI期刊,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内燃机学报》创刊于1983年,于2001年起发行双月刊,单月25日出版。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主要刊载内燃机科学技术方面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论文,主要包括: 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以节能进化和性能改进为目标的内燃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究进展;内燃机先进实验技术;内燃机代用燃料、绿色燃烧设计和新型内燃机动力装置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本刊已经发展成为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它不仅涉及热能动力学科、燃烧学科、流体力学学科,而且也涉及化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摩檫学和自动控制理论等多个学科。 本刊自2004年始被美国EI收录并全检;自2003年影响因子总体上逐年上升并在能源与动力学科中排名位于前列,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

内燃机学报退改是拒稿了。内燃机学报投稿后先有编辑初审,很多文章在初审的时候就会被拒,初审通过之后再送外审,退改就是表示拒稿了,所以内燃机学报退改是拒稿了。

内燃机学报编辑是什么级别

发的是什么类别的期刊,可以上国家新闻总署查询的。

在IEEE Xplore出现,并不一定收录到ei,如果会议承若进入ei,最早也要等3个月,耐心等待吧。

你要看你是找哪个专业的或者哪个方向的??

1 低温工程2 复合材料学报3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4 摩擦学学报5 计量学报6 传感技术学报7 煤炭学报(中、英文版)8 石油学报9 钢铁(中、英文版)10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11 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12 中国机械工程13 仪器仪表学报14 振动工程学报15 兵工学报16 工程热物理学报(中英文版)17 内燃机学报18 动力工程19 内燃机工程20 热力发电21 太阳能学报2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3 电力系统自动化24 电工技术学报25 电子学报(中、英文版)26 光子学报27 光电工程28 通信学报29 电子科学学刊(改名为:电子与信息学报)30 电信科学31 微波学报32 电路与系统学报33 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34 自动化学报35 软件学报36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37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英 文版)38 控制理论与应用3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40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41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4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 (英文版)43 化工学报(中、英文版)4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45 高等学校化工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中、英文版)46 燃料化学学报47 纺织学报48 中国食品学报49 建筑结构学报50 建筑学报51 岩土工程学报52 土木工程学报5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54 城市规划55 水利学报56 水力发电学报57 海洋工程58 测绘学报59 汽车工程60 中国公路学报61 中国环境科学62 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63 自然灾害学报64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英文版)65 宇航学报66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67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这个是工学的,其中我们学校的公路在全国排名第一。自然科学1 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 27 无机材料学报(中、英文版) 52 海洋学报2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 28材料研究学报(材 料 科 学 进 展) 53 海洋与湖沼3 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 29 化学物理学报 54 经济地理4 数学学报(中、英文版) 30 催化学报 55 地理学报5 数学年刊(A、B辑) 31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56 遥感学报6 应用数学学报 32 物理化学学报 57 生理学报7 计算数学(中、英文版) 33 分析化学 58 遗传学报8 数学进展 34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59 动物学报9 系统科学与数学 35 无机化学学报 60 植物学报(中、英文版)10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36 有机化学 61 生物物理学报11 数学物理学报 37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62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2 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 38 中国稀土学报 63 微生物学报13 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39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64 实验生物学报14 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40 硅酸盐学报 65 细胞生物学杂志15 空气动力学学报 41 天文学报 66 生态学报16 航空学报 42 岩石学报 67 古生物学报17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 43 空间科学学报 68 植物分类学报18 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44 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69 动物学研究19 光学学报 45 地震学报 70 兽类学报20 半导体学报 46 气象学报 71 生物工程学报21 中国激光(中、英文版) 47 大气科学 72 生物多样性22 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48 地球化学 学报 73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3 声学学报 49 地质科学 74 遗传24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英文版) 50 地质学报(中、英文版) 75 中国应用生理学2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英文版) 51 矿物学报 76 环境科学26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这个是自然学科。

中国内燃机学报

TK 能源与动力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内燃机学报 天津市大学、中国内燃机学会 天津市卫津路92号(300072) 2 工程热物理学报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中关村路乙12号(100080) 3 动力工程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上海市闵行剑川路1115号(200040) 4 车用发动机 山西车用发动发动机研究所等 山西省大同市西花园山西车用发动机研究所(037036) 5 小型内燃机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市内燃机学会 天津大学天津内燃机研究所(300072) 6 中国电力 中国电力信息中心 北京德外六铺炕(100011) 7 内燃机工程 中国内燃机车学会、上海内燃机车研究所 上海市军工路2500号(200432) 8 热能动力工程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703研究所 哈尔滨市77号信箱(150036) 9 热力发电 能源部西安热工研究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力发电分会 西安兴庆路80号(710032) 10 华东电力 华东电力实验研究所 上海邯郸路171号(200437) 11 汽轮机技术 机械电子工业部设备行业情报网、哈尔滨气轮机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市大庆路1号(150040) 1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北京清河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100085) 13 电站系统工程 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备研究所 哈尔滨市中动力区旭升街1号(150046) 14 锅炉技术 机械电子工业部设备行业情报网锅炉分网、伤害锅炉厂 上海市闵行区华银路250号(200240) 15 太阳能学报 中国太阳能学会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 北京市花园路3号(100083) 16 燃气轮机技术 南京燃起轮机研究所 南京中央门外东门街140号对面(210037)

在IEEE Xplore出现,并不一定收录到ei,如果会议承若进入ei,最早也要等3个月,耐心等待吧。

电力设备期刊停刊了吗 刊物并没有停刊的,只是做的没有之前好了,换成电子期刊了,听说仍然保留书刊的!!! 《电力技术》怎么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查不到了,停刊了,还是怎么,但是这个刊物还在约稿啊。 那就是没有了 《华中电力》从2012年3月起停刊,之后所有期刊均为假的 你说的太对了,《华中电力》《电力技术》《电源技术应用》等早已停刊,均属于非法出版物。 电力设备检修论文投稿到什么杂志比较好 电气工程,电路与系统,仪器与设备等。算比较好发吧,也可以找编辑推荐合适的期刊。关于电力方面的报纸和杂志都有什么 电工技术核心期刊1.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 电力系统自动化 3. 电工技术学报 4. 电网技术 5. 电池 6. 电源技术 7. 高电压技术 8. 电工电能新技术 9. 中国电力 10. 继电器(改名为: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11. 电力自动化设备 1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13. 电力电子技术 14. 高压电器 15. 微特电机 16. 电化学 17. 电机与控制学报 18.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19. 变压器 20. 微电机 21. 电气传动 22. 磁性材料及器件 23. 电机与控制应用 24. 华东电力 25. 绝缘材料 26. 低压电器 27. 电瓷避雷器 28. 蓄电池 29. 电气应用 30. 大电机技术 31. 电测与仪表 3川. 照明工程学报。 中国电气期刊有那些 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电力系统自动化 3.电工技术学报 4.电网技术 5.电池 6.电源技术 7.高电压技术 8.电工电能新技术 9.中国电力 10.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11. 电力自动化设备 1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13. 电力电子技术 14. 高压电器 15. 微特电机 16. 电化学 17. 电机与控制学报 18.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19. 变压器 20.电工技术杂志 21. 电气传动 22.磁性材料及器件 23.电机与控制应用 24.华东电力 25.绝缘材料 26. 低压电器 27.电瓷避雷器 电力方面可以选择工程技术是国家级期刊吗 是国家级! 《电力科学与工程》杂志为国家教育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学技术类刊物。曾荣获全国水利电力成果奖,并多次被评为电力部和河北省优秀期刊。以报道电力工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为主。主要刊登发电、供电及电力系统和相关的自动化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及其应用,现代通信等方面的科技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 《电力科学与工程》杂志将开辟专门栏目,对行业内相关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理念、企业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同时,以华北电力大学校董会为纽带,以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为基础成立期刊理事会;通过定期的理事会活动,为电力行业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读者、生产厂家与采购商提供沟通与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推动电力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技术与产品的交流,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多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设备与产品备选及技术支撑。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电力与能源进展是核心期刊吗 TK 能源与动力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内燃机学报 天津市大学、中国内燃机学会 天津市卫津路92号(300072) 2 工程热物理学报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中关村路乙12号(100080) 3 动力工程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上海市闵行剑川路1115号(200040) 4 车用发动机 山西车用发动发动机研究所等 山西省大同市西花园山西车用发动机研究所(037036) 5 小型内燃机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市内燃机学会 天津大学天津内燃机研究所(300072) 6 中国电力 中国电力信息中心 北京德外六铺炕(100011) 7 内燃机工程 中国内燃机车学会、上海内燃机车研究所 上海市军工路2500号(200432) 8 热能动力工程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703研究所 哈尔滨市77号信箱(150036) 9 热力发电 能源部西安热工研究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力发电分会 西安兴庆路80号(710032) 10 华东电力 华东电力实验研究所 上海邯郸路171号(200437) 11 汽轮机技术 机械电子工业部设备行业情报网、哈尔滨气轮机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市大庆路1号(150040) 1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北京清河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100085) 13 电站系统工程 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备研究所 哈尔滨市中动力区旭升街1号(150046) 14 锅炉技术 机械电子工业部设备行业情报网锅炉分网、伤害锅炉厂 上海市闵行区华银路250号(200240) 15 太阳能学报 中国太阳能学会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 北京市花园路3号(100083) 16 燃气轮机技术 南京燃起轮机研究所 南京中央门外东门街140号对面(210037) 电力方面的杂志 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电工技术学报 3.电力系统自动化 4.电网技术 5.高电压技术 6.电池 7.电源技术 8.电化学 9.电工电能新技术 10.中国电力 11.高压电器 12.继电器 13.电力电子技术 14.变压器 15.电工技术杂志 16.电气传动 17.中小型电机 18.低压电器 19.电力自动化设备 20.蓄电池 21.微电机 22.微特电机 23.电机与控制学报 2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5.电气自动化 26.电测与仪表 27.大电机技术 28.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这些都还行。。。 什么电力杂志好? 华东电力 200437 上海市邯郸路171号 热能动力工程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52号 [email protected] 中国电厂设备 210036 南京市鼓楼区漓江路中保街130号 热力发电 710032 西安市兴庆路136号 电力安全技术 215004 苏州市西环路1788号 徐州电力科技 221005 徐州市解放北路20号 热力透平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333号 [email protected] 江苏电机工程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74号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这是我喜欢看的电力杂志,尤其是热力发电和热能动力工程。不知道你是学什么专业的,若是电厂热能动力专业(锅炉、汽机)则可以看上两种杂志。

范伯元,天津市人,1945年9月生,男,博士,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清洁车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内燃机学会会员,中国兵工学会会员。曾任“内燃机学报”编委、“燃烧科学与技术”编委、“车辆与动力技术”主编、中国兵工学会内燃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委员等。196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81年在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内燃机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在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军用车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2至1993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发动机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3至1997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1997至1998年任北京市教委副主任,1998至2002年任北京市科委主任,2002至2006年任北京市副市长,2004年6月至今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内燃机杂志社编辑

推导出粒子在气缸内涡流中的运动轨迹方程,提出了周边混合气流形成的原理。发明柴油机的热混合理论。建立了周期性脉动式流动的能用速度分布方程,并求得了其频率影响的无因次式,从而解决了层流流量计多年来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创建高校内燃机专业内燃机是国民经济与国防各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50年代初,我国不仅内燃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高等院校尚未设立内燃机专业。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史绍熙回国后当即积极推动与筹划,并于翌年(1952年)建立了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成为我国这一专业学科的首创者之一。他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自由活塞发动机等课程。同时,他又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并注意培养青年教师,为我国内燃机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1956年他被选任为我国首批研究生导师,开始招收研究生。这也是由我国专家自行培养内燃机高级人才之始。 他一贯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学术水平和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培育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高等学校成为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达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重目的。1958年任主管内燃机与热能的第二机械系主任后,又在取得天津市的支持下创建了天津内燃机研究室;1960年又扩建为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同领导的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并由他亲任所长,承担了不少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和新产品开发任务。他全面组织领导了105系列与85系列柴油机和多种小型汽油机的设计、研究与发展工作,并在小型高速柴油机研制上取得了新突破,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标定转速达3000转/分(实验室内高达4000转/分)的新机型,可满足军用发电、快艇辅机和汽车动力的需要,为我国内燃机产品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他还主持设计研制成功了第一台自由活塞发动机-压气机联合装置,并编写了《自由活塞式发动机》一书,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1976年随着我国历史性的转折,年已六旬的史绍熙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也进入了新阶段。1979年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兼热物理工程系主任,并创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接着又筹建了热能研究所,兼任所长,广泛地进行了能源利用与开发研究。1981年被评选为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又被聘任为美国世界开放大学研究生指导教授。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内燃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他全面负责领导着这两个重要部门的工作。到目前为止,他已培养出博士10人、硕士40人,并已承担博士后科研指导工作。1981~1986年他出任天津大学校长。在他的任期内,天津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成立了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物理系、化学系、力学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外语系等,使之由多科性工科大学扩大为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各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 他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并在国内外学术界担任着许多重要职务。在他任校长以后,与国外高校进行了更加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先后同美、英、加拿大、法、德、日、波兰、挪威、新西兰等国2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他不仅常应邀到国外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而且于1984、1985年在国内组织了两次国际会议。1989年他又组织召开了世界性的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CIMAC)并担任大会主席。他作为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与德国内燃机协会签定了两国合作协议,他还以中国大学内燃机学科组主席的名义与英国大学内燃机学科组签定了学术交流协议,为我国内燃机学术界走向世界,进入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复合式燃烧系统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我国工业和经济正面临着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当时,国内生产的柴油机,性能均已明显落后,有的产品在生产和配件供应上也遇到了困难。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新一代的产品。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则是寻求适合我国当时国情的燃烧系统。为此,史绍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燃烧方式,并定名为复合式燃烧过程,经过近四年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成功并于1963年通过了鉴定。 复合式燃烧过程的发明,不仅是他在柴油机燃烧理论方面的一项新突破,而且在应用上也作出了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柴油机的燃油-空气混合与燃烧方式,历来都遵循着传统的“空间式”或“容积式”理论,亦即在设计燃烧系统时,应将燃料喷成油雾,均匀地分布在燃烧室空间,避免油束触壁。1955年,西德MAN公司Meurer一反传统观念,提出了“油膜式”或“壁面式”燃烧过程(M过程),亦即将95%左右的燃料喷涂于燃烧室壁面上形成油膜,由少量的油雾在空间与空气混合着火,油膜随之蒸发燃烧。这一过程在该公司的一些产品上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轻声无烟的良好效果。但是,经过我国的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它的某些局限性,其中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当时喷油嘴的生产不易解决,发动机冷起动较困难。史绍熙面对我国中小型高速柴油机发展中的困境,于1959年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而又兼具上述两种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一复合式燃烧过程。他巧妙地把空间燃烧与油膜燃烧相结合,利用气缸内空气涡流随发动机工况变化的规律,改变燃油在空间与壁面上分布配比,使之在发动机起动或低速运转时,由于涡流速度低,空间燃料增多而具有“空间式”特点,从而克服了M过程起动困难的缺点;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由于涡流速度高,壁面燃料多,又具有“油膜式”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改善了柴油机的燃烧过程,降低了燃油消耗率,而且还可燃用多种燃料,特别是避免了采用小型多孔式喷油嘴,而采用我国大量生产的具有自清作用的轴针式喷油嘴,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与使用条件。这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过程,而且也早于国外后来出现的类似过程(如德国的D过程和H过程)。日本京都大学著名教授长尾不二夫在“压燃式发动机的燃烧”论文中评价这一新的燃烧过程时指出:“天津大学史绍熙教授发明用普通燃烧与壁面燃烧相结合的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复合式燃烧系统及其理论已编入高等学校教材《内燃机原理》,并于1973年作为国际技术交流资料提供匈牙利。该燃烧系统已广泛用于我国X105系列柴油机上,曾有30多家工厂生产,年产量高达70多万千瓦。此项成果荣获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内燃机缸内流动及燃油喷雾研究史绍熙身负教学、行政许多领导职务和社会兼职,但却始终作为学术带头人,坚持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他一贯倡导在学习、吸收他人的先进思想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与发展需要,走自已的创新道路,并在科研实践中身体力行。因此,他不仅把传统的“空间式”和“油膜式”两类不同性质的燃烧方式取长补短,巧妙结合,创造出复合式燃烧系统,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不断开拓进取,并在流体力学、燃烧学、缸内流动、燃油雾化等试验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成果。 他在燃烧室内空气运动与粒子运动的研究中,提出了粒子在旋转气流中的运动转迹新方程。实验证明,这一方程较之过去人们一直沿用的毕兴格(Pishinger)方程精确得多。他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发展了热混合理论,并提出了柴油机周边混合气形成原理。 他在直喷式柴油机压缩过程湍流场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对压缩过程的能量转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发现了在上止点附近燃烧室不同部位湍流强度的变化规律。这一新规律的发现,对了解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发动机充气过程的研究中又提出了在进气终结时缸内涡流比的计算公式,实验证明,较之国际上通用的昌卡图(Ricardo)公式更为精确。 长期以来,内燃机科技工作者始终把燃烧节能作为主攻的方向,其核心在于如何实现燃油与空气最有效的混合与燃烧。为此,他在致力于揭示缸内气体流动规律的同时,还开展了燃料喷雾特性的研究。他用高速纹影法、激光全息摄影法、激光阴影法、激光衍射法和气体喷射模拟法,研究了柴油机的喷雾特性,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油束的碰壁反溅对混合与燃烧有重要影响,适当的碰壁反溅作用可以提高混合速率,加快燃烧速度,但过多的燃料碰壁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在高喷射压力下,燃油的射流将引起“卷吸”作用,使油束周围产生旋涡运动。这一现象称为环涡运动(Toroidal movement),而喷油压力愈高,环涡强度愈大。这是一个新发现。经实验证明,当喷油压力达130兆帕时,喷雾的SMD值比在常规喷油压力下的粒度小得多,一般在5~10微米之间。此外,还发现沿喷雾轴线方向向前和沿喷雾半径向外的SMD均有增大的趋势,在油束端部和外围仍有大量燃料尚未蒸发。这与过去一些学者认为燃油由喷孔射出后立即蒸发成蒸汽的论点也是不同的。这些新发现对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过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动机测试新技术当今世界对内燃机的性能和排放要求日益严苛,这就更加需要深入研究解决它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内燃机缸内油气混合与燃烧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瞬变过程,要探明并掌握它的内在规律,其测试技术就成了具有决定作用的手段。史绍熙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早在1949年他就研究成功了测量内燃机空气消耗量用的片式粘性流量计,1957年他又发表了“关于内燃机空气消耗量的测定法”论文,文中全面分析了脉动流的速度变化和压力变化对测量误差的影响,并提出了消除或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这也是该领域内在我国最早发表的论文,从而引起了有关专家们的注意并推动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发展。此外,他还首次把粒子示踪法应用于缸内流动测量,并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内燃机缸内压力测量误差及其解决方法,一直是国际内燃机界重视而又未获满意解决的问题。为此,史绍熙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于1987年在英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内燃机气缸内压力测量的数值仿真及数字信号处理的研究”论文。首次成功地把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滤波技术应用于内燃机缸内压力测量,并由此提出了一种测量缸内压力的新方法。在此方法中,保留了一个短的测压通道,以避免热冲击效应,而通道效应则用数字滤波法滤除。与此同时,还发展了三种数字滤波法,用于对示功图的处理,以代替目前常用的“光顺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提出了内燃机示功图测量误差的热力学修正法。 在激光测雾和测速技术方面,史绍熙也进行了许多工作。例如,1987年他成功地研究出应用激光衍射原理的柴油机喷雾场自动分析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阵列光电探测器并行变换和多路同步触发并行取样及数字延时控制等特点,适用于柴油机等的瞬时断续变化的喷雾场实时自动分析测量,可以对次喷射过程中的不同时刻的喷雾进行测试。这一成果经专家们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他研究成功了光电调制反馈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突破了传统LDA的构成模式,用变频光学频移技术和光电混合反馈技术,将光路和电路连接闭环负反馈跟踪环路,提高了信噪比,降低了成本。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用甲醇在内燃机上进行燃的研究随着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的出现,内燃机正面临着燃料资源短缺和燃用石油产品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问题。为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展非石油制品作为内燃机燃料的研究,其中甲醇则是一种来源丰富的潜在燃料。如果用以作为内燃机的代用燃料,不仅大量节省柴油和汽油,又可减少排放污染。有鉴于此,史绍熙于1980年在我国首先进行了柴油机燃用甲醇的研究,并在第15、16两届国际内燃机燃烧学术会议上先后发表了“甲醇作为柴油机代用燃料的研究”和“双燃法燃用甲醇的研究”论文。在第8届国际醇类燃料会议上发表了“在柴油机上用双燃料法燃用甲醇的燃料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1988年在492Q型汽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纯甲醇(M100)的研究并取得成功,热效率较原机提高33%~48%,燃油消耗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89年又完成了“柴油机用热表面点火法燃用纯甲醇(M100)的研究”,热效率比原柴油机提高4%,功率也增加了9.6%。这些成果为我国今后大量节约石油,拓宽内燃机燃料资源开辟了新途径。编纂专著和大型工具书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已发表了70多篇论文。1983年创办了《内燃机学报》,这是我国内燃机行业唯一的高级学术刊物。它国内外稿件兼收,中英文稿并载,所登的论文为国外多家信息系统所收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他还主编了《燃烧科学与技术》杂志,并兼任《工程热物理学报》副主编和《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的编委。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所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柴油机设计经验,兼收国外最新技术成果的大型工具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1988年开始,他又主编了300多万字的《内燃机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已作为重点科技图书,于1992年正式出版。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卷动力机械部分主编。 他还参加了我国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其中包括国家科委制定的《1960年国家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计划》、《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6~2000年基础研究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会名称为中国内燃机学会(以下简称本会)。 英文译名CHINESE SOCIETY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缩写为CSICE。第二条 本会的性质是全国内燃机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的学术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内燃机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内燃机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和组织我国内燃机科技工作者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我国内燃机技术水平,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第四条 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协,社团登记管理单位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本会的各分支机构业务上接受本会领导,本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燃机学会之间是业务指导关系。第五条 本会会址:上海市军工路2500号,邮政编码200438。常设机构秘书处挂靠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第二章 业务范围第六条 本会的业务范围一、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内燃机科技人才的培养,推动内燃机事业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二、开展科普活动,推广先进技术和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会员与有关内燃机人员的科技水平和实践能力;三、编辑出版内燃机领域的学术、科普刊物和技术书籍及其他文集、资料,组织制作音像作品,加强科技成果和信息的宣传报道;四、接受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积极开展技术咨询、规划论证、科技工程项目评估、评议、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技成果鉴定、推广等服务工作,发动会员为发展内燃机科技事业提出政策建议;五、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发展同国外内燃机科技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往来;六、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举办为内燃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有益活动;七、评选、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学术论文、科普作品及先进学会工作者,发现人才并向有关部门推荐;八、举办为内燃机科技工作者服务和推动内燃机行业技术发展的展示会、现场会和科技展览等活动。第三章 会 员第七条 本会会员包括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和外籍会员。第八条 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个人会员凡自愿加入本会,拥护本会章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本学科具有工程师、讲师、助理研究员、经济师、技师等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和取得硕士学位以及正在攻读学位的研究生。2、高等院校本科毕业,或自学成才,在科研、教学、生产、企事业单位及管理部门从事本学科工作三年以上,并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学术水平者;或虽非高等院校本科毕业,但已工作多年并已具有相当于本条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和技术革新能手。3、热心和积极支持学会工作,并从事内燃机事业的各级管理干部。4、台湾、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确有真才实学,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内燃机科学技术工作者。二、单位会员凡与本会专业范围有关,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愿意参加本会的有关活动,拥护本会章程,支持本会工作的从事内燃机科研、生产、教学、经营和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以及依法登记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均可申请入会。凡本会来自企事业单位、团体的现任理事,其所在单位和各分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均为本会的团体会员。三、外籍会员凡自愿加入本会,拥护本会章程,在学术上有较高成就,对我国友好并愿意与本会保持联系,促进交往和合作的外籍专家、学者。第九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一、个人会员凡申请入会的个人,本人提交入会申请表,经本会一名会员介绍,或本会各级学术组织,或法人单位推荐,报本会或本会委托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燃机学会讨论通过,并报本会备案即可成为本会会员。二、单位会员单位会员由本会直接或委托本会分支机构协助发展,本会批准。三、外籍会员本人提出申请书,经本会二名会员介绍和常务理事会批准,报中国科协备案。第十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一、个人会员1、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2、优先参加本会组织的有关活动;3、优先取得本会的有关资料和有关服务;4、对本会工作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二、单位会员1、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2、优先参加本会组织的有关活动;3、优先取得本会的有关资料;4、可请求本会优先协助举办培训班和提供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5、对本会工作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三、外籍会员1、优先应邀参加本会主办的有关学术活动;2、优惠或免费取得本会出版的学术刊物或有关资料;3、来华访问,从事学术、经济活动时取得本会力所能及的协助。第十一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一、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1、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2、维护本会合法权益;3、完成本会交办或委托的工作;4、积极撰写学术论文,热心参加学会的有关活动;5、按规定交纳会费。二、外籍会员1、执行本会决议,维护本会合法权益;2、对本会在外籍会员所在国和地区从事的学术活动提供协助;3、支持本会工作,寄赠国外有关学术资料,沟通信息,完成本会委托的任务,协助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技合作,推荐专家来华讲学;4、按规定交纳会费。第十二条 按规定程序加入本会的各类会员,由本会颁发会员证。个人会员的会籍管理和工作联系由直接发展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燃机学会负责。第十三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犯本会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研究通过,予以除名。凡触犯我国刑律者,其会籍自然取消。第十四条 会员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会员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动工作时,应办理会员关系转移手续。 会员如二年不按规定交纳会费或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理事、常务理事则视为自动放弃职务。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第十五条 本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一、制定、修改章程;二、选举和罢免理事;三、审议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四、举行学术活动和表彰奖励活动;五、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六、决定其他重大事宜和终止事宜。第十六条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代表半数以上通过方能生效。第十七条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届五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的需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但延期最长不超过一年。第十八条 理事会的任务是:一、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期间,领导本会的日常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二、理事会组成原则:理事会由单位理事和个人理事组成。理事应由本学科中学术上有造诣,学风正派,热心学会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以及热心和支持学会工作并从事有关学科组织领导工作的管理干部组成。三、理事的产生:理事是在充分酝酿、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首先推荐,确定候选人,而后由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四、理事的调整:单位理事在任期内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不能代表原理事单位继续行使理事职责的,可由原理事单位推荐合适人选,并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接替其单位理事职务。五、每届理事调整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第十九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一、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决议;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三、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四、制订本会活动计划;五、审议、监督本会经费收支情况;六、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七、举办学术活动和表彰奖励活动;八、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九、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十、决定副秘书长和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十一、领导本会各机构开展工作;十二、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十三、决定其他重大事宜。第二十条 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能生效。理事不能到会,可委托代表参加,一名代表只能接受一名理事委托行使投票权。第二十一条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特殊情况时,则也可采取通讯方式召开。第二十二条 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人数一般不超过理事人数的三分之一。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九条中的一、三、四、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款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第二十三条 常务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能生效。常务理事实行会议考勤制度,常务理事要亲自参会,尽量不要委托他人出席。第二十四条 常务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二次会议,特殊情况也可采取通讯方式召开。各分会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应出席常务理事会会议。第二十五条 本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二、在本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和学术造诣;三、理事长、副理事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最高年龄原则上届满时不超过65周岁;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二十六条 本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能任职。第二十七条 理事会对曾担任过常务理事以上职务和为学会发展有重大贡献、享有盛誉的著名专家、学者,可聘请担任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其任期与理事会任期相同。第二十八条 理事会的常设办事机构是秘书处,有正、副秘书长及其下设工作机构人员组成。第二十九条 本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任期五年。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任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第三十条 本会理事长原则上应担任本会法定代表人,但根据本会的具体情况,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也可担任法定代表人,但应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担任。第三十一条 本会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一、召集和主持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办公会议;二、检查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落实情况;三、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协议等。第三十二条 本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二、协调各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开展工作;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常设办事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任;四、处理其他日常事务。如秘书长不是专职人员,则由常务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负责处理秘书处的日常工作;五、协调完成学术、普及、咨询、编辑、组织及国际交流等各项任务。第三十三条 本会的分支机构: 一、本会分支机构的名称为专业分会和委员会,并需要确定其挂靠单位。二、分会和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组成。三、主任委员一般应有理事或常务理事兼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由主任委员与有关单位协商提名。四、分会和委员会组成人员实行聘任制,由本会理事会统一颁发聘书。任期与本会理事会相同。五、分会、委员会的名称,均不得直接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字样;可另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 根据有关新兴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本会有关专业可申请成立新的分会。新成立的分会必须具备: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和学科带头人;能自筹活动经费和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的挂靠单位;其业务范围与本会其他相应组织不重复。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可提出申请,经常务理事会审批后,报业务主管单位备案和民政部注册登记。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第三十五条 本会经费来源:一、会费;二、有关单位、团体和个人的资助及捐赠;三、中国科协拨款;四、业务范围内的有偿服务收入;五、其他合法收入。第三十六条 本会经费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第三十七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三十八条 本会配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第三十九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并接受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助、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第四十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应接受社会团体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第四十一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第四十二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第四十三条 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第四十四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第四十五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第四十六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第四十七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单位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务债权,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第四十八条 本会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第四十九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第八章 附 则第五十条 本章程于2010年10月18日经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表决通过。第五十一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第五十二条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