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行为养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发布时间:2024-07-04 14:05:02

行为养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幼儿进餐行为教育的研究参考文献包括: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是在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并充分吸纳了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

2、《幼儿不良饮食习惯》 石朝琴 南京师范出版社。

3、《幼儿教育》。

扩展资料:

平衡膳食的基本标准是:

1.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分别为12%-15%、30%-35%和50%-60%。

2.蛋白质中动物蛋白应占1/2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总量的1/3。

3.蔬菜和水果主要供给矿物质与维生素,应保持经常搭配供给。

4.幼儿期一天二餐和点心(零食)的供给比例为:早餐20%、午餐35%、点心15%、晚餐30%。

如果能够按照不同年龄的生理条件使所需要的总量达到上述要求,这种膳食就称为平衡膳食了。在调配时,可以通过荤素搭配,米面搭配,配些豆制品等来达到上述要求。

虽然对某些个体过多的营养素(上要指能量性营养素)摄入可以引起终身肥胖,但婴幼儿在没有外界强加的过多膳食摄入情况下,具有调节能量摄入,使之配合生长发育及维持机体生存所需能量的能力。

一、 幼儿进餐行为教育的研究参考文献包括: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幼儿不良饮食习惯》 石朝琴 南京师范出版社3.《幼儿教育》二、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维持生命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必须通过进食各类食物并从中摄取丰富的营养来取得。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

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是知识的象征,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下面我整理了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

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大学被看做是知识的象征,大学生被看做是文明与进步的榜样。 然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校园文明正在遭受悄悄地践踏。在现代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插队、顺手牵羊、占座、破坏公共卫生、损坏公物、校园浪费、破坏校园稳定、诚信缺失、上课自习不关手机、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被列为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从小接受文明教育的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出不文明现象呢?

首先是个人,道德心理不成熟的我们却有着极强的从众心理和反叛心理,别人做的爱模仿,禁止做的偏要,做不分对错。久而久之偏离了道德文明的标准。其次是家庭方面,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我们,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张扬个性但父母的放纵使我们往往做事以自己为中心,不为他人考虑,把人人为我当做理所当然而我为人人却不愿想也不愿做,缺乏了社会交往的必要知识。当然学校的教育也难辞其咎,学校是学生进行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应试教育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大学校园中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道德文明的偏离。认得思想政治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更在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社会大众的行为对一个人有着强大的暗示作用,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是高的,能够做到“文明行事”,但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大家反对这种不文明现象的态度还不是很坚决,虽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但没有从行动上去杜绝这种现象。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不文明行为是素质低的表现,应加强教育,但实际生活中大家没有用行动来反对不文明行为,没有尽力阻止它们的发生,在客观上默认了它们的现实性,滋长了各种歪风邪气。正如破窗理论那样: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所以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很重要,尽管不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但社会的不良风气,官官相护,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拜金主义等等行为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显著提高全体公民素质,这就要从提高大学生素质开始。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要促使学生文明行为知行统一,首先要从知做起。从学生自身来说,要懂得从小事做起,培养文明的习惯。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文明自律。为了营造文明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活动,或通过媒体工具向学生传达更多的正能量。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力的合力,使对学生的文明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

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改善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杜绝不文明现象的蔓延,还需要我们长期的共同努力。

大学规划

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目标,这时,我们就需要有计划,去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短期的计划,一个中期的策划和一个长期的规划。而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大学。因此,我们更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来实现我们现在的宏图梦。

现在我们能规划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对于我们学业的规划。学业的规划,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开始。我们要盘点我们的优缺点,我们的兴趣爱好。同时我们要从外部环境分析如何学习更适合自己。我们可以把大学四年分成4个时期,大一的适应期,大二的定向期,大三的冲刺期以及大四的分化期。大学期间,我们可以尝试新的领域,努力发掘自己的兴趣。通过兴趣,我们可以增加新知,培养能力。不断吸收知识,大学时一个吸收知识的最佳场所,现在的生活就是学习,而学习是为了明天我们更好地生活。但学习并不是全部,大四时期,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职业,而是适应社会。只有适应了,才能适应以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规划是长远的,不能在大学毕业就结束了,我们更应该看的更远,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也进行一个大致规划。

在当今这个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时代,我们的职业规划就成了我们就业的一个利器。我们不能带着一脸迷茫,没有任何规划就进去了社会。迷茫的我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适当的规划,我们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先拔头筹,如何占据一席之地呢?

职业的规划,与学业规划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从自身出发,对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进行分析。我们的能力注意还是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能。我们要从我们的专业技能方面着手,分析出就业方向,从这之中选出我们所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就业方向还要对该工作的前景进行分析,这也是对我们的规划的一个小考验,来检验自己的规划是否正确,是否完美。为了能得到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我们应该在校时,就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学扎实。同时,我们还可以锻炼一下其他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思考能力等。

在大学,我们规划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我们更应该学到的是如何去处理好每一件事。当你经历过,你能比别人多一份财富;当你拥有过,你会知道它的力量。这也是我们需要规划的一部分。布什在大学,看到了朋友;俞敏洪在大学,看到了知识;李开复在大学,看到了能力;而我在大学,受益的则是经历。经历是一个人最独特的财富,是别人想学也学不来的东西。经历了,你才有真正的朋友;经历了,你才拥有自己特色的见识;经历了,你才会具有能力;经历了,你才能规划的更完美;经历,也是我们规划的一部分

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而未来所有生活目标的实现,都可以从现在规划开始。成功的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规划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图,有了导航图,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不会迷失方向。审视现在,规划未来,我相信,成功就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规划未来,实现我们的宏图梦。

一、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校园里,我们还是能遗憾地目睹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养:生活上,他们不注意细节,虚荣、浪费、抽烟酗酒、厌恶劳动,宿舍卫生令人头疼,男女交往不得体、不自重自爱,举止粗俗,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形象;学习上,随意请假、旷课迟到,考试作弊司空见惯,迷恋网络,无远大志向;社会公德方面,公德素质较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社会责任感淡薄,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不爱惜公共设施;人际交往方面,不讲究信用,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沟通能力差,不善于交际等等。这些事情虽小,但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冲击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需求越来越高,具备一技之长成为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条件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对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于是,高考的分数、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中国教育重要的人才观,而个人文明素养往往被忽视,尤其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转型期,意识形态多样化、价值观念变化剧烈,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受到强大的冲击。正处于人生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看作是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此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心里错位与扭曲,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大面积滑坡的现象。

(二)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

素质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老师都迟迟不愿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近年来,当应试教育被社会口诛笔伐的时候,素质教育从一个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角落里被重新捡起,于是,各种各样的艺术修养培训班应运而生,美术、声乐、书法等等,甚至有报道称某地开办“淑女培训班”,期望用各类训练,将女孩打造成拥有优美姿态,言谈得体、打扮高雅、并有艺术素养的淑女。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可喜的一面,即认识到了个人的行为和外表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过分强调了技能教育,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礼仪修养教育,这就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治标而不治本。

(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多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比如,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但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对他们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很好教育效果。这种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尤其对今天要求个性发展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更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难以发挥德育的特有功能。

(四)家庭教育和中学礼仪教育的缺乏

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渗透其中,忽略健康完整人格的塑造。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能考入大学的也都成绩优秀,这使他们从小在家庭、学校中受到老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更多偏受和更多包容,成绩优异掩盖了他们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失礼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导致了他们忽视甚至无视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人格塑造、品行完善的内在规律,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新时期的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教育要从理念上引导“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转变为行动上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把文明行为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让德育工作从空洞的教义中走出,回归真实。

(二)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行为素养的认识

只有对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把遵守规范当作自觉自愿的行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先贤早就以“礼”来安邦治国、教化四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性、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准则、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和生活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华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将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神加以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推陈出新,将其内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正确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观念的误区,如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作了如下概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能力等素质,是充分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机制,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和高考制度、用人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比如,在校园内张贴令人警醒、发奋学习的字符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奋发上进;强化高校校训督导作用,时刻以此要求自己,使自己树立强大的理想抱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目标理想,加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用学习实践强化个人社会价值。毫无疑问,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并以此要求自己,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助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具备高知识、高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是行为的直接导向,所以,加强文明行为素养教育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关于大学内文明行为调研报告篇

创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是时代的号召。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明,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正处于青春美好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应该是一个国家营造文明风气的榜样。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自己这个群体文明程度的看法和认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校园文明程度,我们设计了这份份调查问卷表,内容主要为调查大学生对在现今大学校园里经常能看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的看法。题型为单选题,共15道题目,采用不记名调查形式,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121份,回收率为。调查人群为杭州滨江高教园区六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通过整理调查数据后,得出以下结果(除第5题为a、b两个选项外,其余均为a、b、c三个选项,被选最多的选项用加粗标记):

1、你_____在教室吃早餐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你对在教室吃早餐行为的看法______ a赞成 b反对 c无所谓

3、你______在上课时听到手机铃声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4、你???______在课桌上涂画写字 a会 b不会 c不确定

5、当你正在上课时,外面走过的人会______ a压低声音走过 b仍是大声喧哗

6、你______看到占位现象 a经常 b有,但不多 c没有

7、你觉得在自修教室大声讨论、打电话的现象______ a经常发生 b有,不多 c没有

8、你______看到下课后垃圾留在课桌里的现象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9、熄灯后在宿舍内大声说话吵闹的现象______ a严重 b有,但不多 c没有

10、你对运动时赤膊赤脚的现象怎么看? a赞成 b反对 c无所谓

11、你______从草坪上走过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2、你觉得在食堂买饭插队现象______发生 a经常 b很少 c从不

13、你______看到校园内自行车乱停放 a经常 b很少 c从不

14、当你在路上要吐痰或要扔拉圾时,你会______ a直接乱吐 b包起来扔掉 c有垃圾筒吐在筒内,没有拉圾筒就随地吐

15、你对校园手机等物品失窃现象的看法______ a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没放好b是小偷太猖狂了 c没被偷过,无所谓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有九道题目(1、3、6、7、8、9、11、12、14题)反应情况比较好,有四道题目(4、5、13、15题)反应情况不容乐观,对两道题目(2、10题)大家觉得不无所谓。总的来说,大学生校园文明情况还较好,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第五题,在走过在上课的教室时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室里老师的上课情绪和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第13题,自行车乱放,既涉及到同学的遵守纪律的问题,又牵涉到学校车棚是否设置合理和车棚数量是否与学生自行车数配套的问题;第15题,大学生偷同学手机的事已经屡见不鲜,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做好管理、教育工作,偷手机的同学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被偷同学自身的防范意识的提高。

当然,做的比较好的几点,也是大部分同学做的好,仍然有小部分同学的行为有待改进。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校园文明的真实情况。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我们身边,都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如果人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如果学校能根据同学的实际困难,设身处地地学生考虑;如果大学生校园文明能够在点点滴滴中得到提升,那么我们的“象牙塔”就会变得更美丽,更和谐,更纯净!

《幼儿养成教育初探》

摘要:幼儿养成教育的路径,一要通过故事启发幼儿的认知;二要通过游戏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三要通过日常生活锻炼幼儿的抑制能力;四要通过榜样法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30-02

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斯金纳经过研究发现,人的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而剩下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并且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后就很难改变。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习惯对于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习惯的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成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应运而生。从人们对养成教育的关注点来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中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而相对忽略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

一、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意义

从人们对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来看,幼儿期普遍指的是3~6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1]。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幼儿阶段是整个人生中最敏感的时期,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础的阶段。因此,从长远来看,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养成教育能够让儿童学会辨别是非,形成初步的善恶观念。幼儿对事件对错的判断主要是依赖于成人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能够让幼儿获得基本的是非观念,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辨别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养成教育能够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成人的教育,成人通过创设各种情景,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儿童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习惯。

二、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单一的培养方式

在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时,人们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就是说教,即通过语言灌输的方式将一些行为习惯的条条框框填塞给儿童。这样的说教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片面化的知识传授

幼儿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幼儿养成教育的效果离不开幼儿对养成教育的认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等。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成人在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时存在一种片面化注重知识的现象。人们谈到幼儿的养成教育时,通常将养成教育等同于幼儿对行为习惯知识的获得,变成一种纯知识的教育,使得养成教育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3.家园合作不到位

幼儿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家园合作意识逐步在增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园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不稳定性。一方面,幼儿在学校能够和别人分享东西,知道谦让,懂得助人为乐;另一方面,幼儿回到家就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产生这种现象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和家长未能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家园合作的不到位,使得幼儿养成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成效。

三、幼儿养成教育的路径

1.通过故事启发幼儿的认知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幼儿并不能了解规则的真正意义,他们对规则的遵守只是基于对成人权威的服从。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发现,幼儿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他们服从规范是为了避免惩罚[2]。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很多这样的现象,在成人的要求下,幼儿会按照相应的行为规范行事,但当问道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通常的回答都是“XX说的这样做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是,正如古人所说的一样,“万事始于行,诸行始于知”。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是基于人们对这种行为的认知。因此,教育中注重启发幼儿的认知成为了教育的应有之义。

幼儿阶段的孩子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属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依赖于具体的情景和生动的形象,而故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故事情节的情境性和故事人物的形象性。因此,故事对于幼儿来说具有普遍的

吸引力。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仅要考虑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还必须关注在有能力人的指导下,儿童可能达到的水平。基于此,通过故事法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最主要的是所选故事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成人在给幼儿讲解故事时应绘声绘色,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讲完故事后,成人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幼儿共同讨论。如在故事《窗外的垃圾》中,教师讲解完故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窗外的垃圾是谁丢的?”“它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故事中的小兔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既让幼儿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又对幼儿的环保意识进行了启蒙教育。

2.通过游戏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人的主体性,人是一个生命的存在,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具有情感。在目前的幼儿养成教育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通常是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而相对忽略在养成行为习惯过程中人的情感体验。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明了只有通情才能达理的道理。情感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动力[3]。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它是人的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做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4]因此,游戏应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应注重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在团队游戏中,让幼儿学会合作与分享,并体会到由此带来的快乐;在体育游戏中让幼儿学会相互帮助,享受“助人”和“被人助”时的愉悦体验。

3.通过日常生活锻炼幼儿的意志力

“生活世界”的概念是由西方生活大师胡塞尔首先提出的,他的“生活世界”指的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观性。受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许多教育家针对教育和生活的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如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等。综合相关研究观点可发现,他们都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应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教育应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

教育、人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对象都是人,人接受教育的一个途径之一就是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5]。习惯指的是人们做某事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过多意识的参与,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人们坚强的意志,而所谓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人要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意志的力量[6]。幼儿的意志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很多时候做事情缺乏坚持性,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大。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意志力进行培养,如有的幼儿有挑食的毛病,不喜欢吃蔬菜、水果等,这个时候成人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挑食的危害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帮助幼儿克服挑食的毛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的幼儿做事情总是很容易产生懈怠,针对幼儿这种“三分钟热情”的做事态度,成人应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当值日生发碗筷等),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力。

4.通过榜样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情感而产生的,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通过实验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幼儿具有爱模仿的天性,幼儿模仿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首先,幼儿模仿的常见对象是父母、教师等。因此,作为成人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要让幼儿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成人自己就不应乱丢垃圾;要让幼儿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成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尊老爱幼的人。总之,要想让幼儿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人自己就必须首先成为那样的人。其次,幼儿同伴也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的替代性经验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如当班上某个儿童具有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时,教师就可以当着班上其他幼儿的面,给予这名幼儿以口头表扬(XX今天帮助了别人,真是一个好孩子等)或物质表扬(如奖励小圆点、五角星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强化幼儿的好的行为,另外一方面则能为其他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习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良好的习惯是基于正确的认知、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并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的。为了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时应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单纯就行为培养行为,以免造成幼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发生。同时,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使然,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反复性。教师和家长在对其进行教育时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并且,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总是处在一不个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养成教育应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教育。除了需要加强家园合作外,还应注重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开发,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相互合作,从真正意义上将幼儿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冯勇刚.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情感艺术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导刊,2011(4).

[4]张唤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总结

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总结,经历了一次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后,很多人都要写总结,但是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活动总结很是头疼的,下面我分享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总结,一起来看下吧。

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又已接近尾声,默然回首,这一年来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在潜移默化中仍取得了许多不可磨灭的成绩.为了发扬成绩,弥补不足,以利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特自我鉴定如下:

从...x年入校就读以来,一向以严谨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虽然有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竟争的社会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所以,我仍然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我,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品德方面

我有着良好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进取地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党有了可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入党进取 分子”的培训。在学校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设施、乐于关心和帮忙他人,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活动。

本人一贯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党的优良传统,思想上进取要求上进,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以一名新世纪团员的要求时刻鞭策自我。这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立志成材的信念,始终坚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学习方面

严格要求自我,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本事、应用本事和创造本事,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懈奋斗

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我的良好出事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进取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我的阅历。在心理方面,我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进取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我很进取,够乐观,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总结

不知不觉,开学有两个月的时间了。一边工作,一边进修的人生状态让我感觉到忙碌和劳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充实。毕竟你每时每刻在吸收知识的养份。对自我来讲是十分好的人生体验。最近的管理学专业的学习十分的忙碌,因为有许多的作业要做,也有许多的案例分析和论文要写。我感觉这学期的课虽然有一些多,可是十分的实用,并且有利于自我在学习和工作中保障自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在遇到麻烦或者不利时,用自我所学的知识来保护自我,我认为自我在学习上取得了一些提高,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了我学会思考的习惯。我记得有人讲过这样的一句话:“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认为的确是这样,因为学习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你获得了怎样的成绩,而是在于寻找未来的方向。在这学期我所学习的几门课中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例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我所要做的一篇作业是关于医疗体制的改革问题。其实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难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也让我培养了我自我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需要有必须的思路,并且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本事。

例如,第三道题是说针对这样的现象你有何良策。其实答案是千变万化的。我的答案是从要学会尊重人才和重视人才以及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等,可是我觉得有一点我没有提到,那就是绩效工资制度,可是由于这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有许多的.问题会出现,所以没有写上去,但也体现了我在经济知识上的匮乏。还比如讲,组织行为学这门课,它其实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综合课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发觉这是对于人性的解剖的一个过程,我认为自我的不足是对于个性特点的分析,因为人的个性是具有复杂性的,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我认为还有疑惑。总之,从自我的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思考,可是也发现了自我的不足。

2、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未来的方向,为自我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我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比如讲行政管理这个专业是一个具有思考性和综合性的专业,并且也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因为各行各业都需要行政,都需要对于办公室日常事务的管理。其实对于管理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我自我的工作,比如讲如何管理自我的工作状态,有控制自我烦躁情绪的本事。还有对于时间的管理、文件的管理等等。从而提高自我的工作效率,将自我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来到达最佳的效果。

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

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是知识的象征,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下面我整理了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

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大学被看做是知识的象征,大学生被看做是文明与进步的榜样。 然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校园文明正在遭受悄悄地践踏。在现代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插队、顺手牵羊、占座、破坏公共卫生、损坏公物、校园浪费、破坏校园稳定、诚信缺失、上课自习不关手机、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被列为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从小接受文明教育的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出不文明现象呢?

首先是个人,道德心理不成熟的我们却有着极强的从众心理和反叛心理,别人做的爱模仿,禁止做的偏要,做不分对错。久而久之偏离了道德文明的标准。其次是家庭方面,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我们,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张扬个性但父母的放纵使我们往往做事以自己为中心,不为他人考虑,把人人为我当做理所当然而我为人人却不愿想也不愿做,缺乏了社会交往的必要知识。当然学校的教育也难辞其咎,学校是学生进行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应试教育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大学校园中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道德文明的偏离。认得思想政治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更在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社会大众的行为对一个人有着强大的暗示作用,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是高的,能够做到“文明行事”,但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大家反对这种不文明现象的态度还不是很坚决,虽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但没有从行动上去杜绝这种现象。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不文明行为是素质低的表现,应加强教育,但实际生活中大家没有用行动来反对不文明行为,没有尽力阻止它们的发生,在客观上默认了它们的现实性,滋长了各种歪风邪气。正如破窗理论那样: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所以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很重要,尽管不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但社会的不良风气,官官相护,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拜金主义等等行为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显著提高全体公民素质,这就要从提高大学生素质开始。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要促使学生文明行为知行统一,首先要从知做起。从学生自身来说,要懂得从小事做起,培养文明的习惯。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文明自律。为了营造文明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活动,或通过媒体工具向学生传达更多的正能量。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力的合力,使对学生的文明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

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改善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杜绝不文明现象的蔓延,还需要我们长期的共同努力。

大学规划

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目标,这时,我们就需要有计划,去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短期的计划,一个中期的策划和一个长期的规划。而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大学。因此,我们更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来实现我们现在的宏图梦。

现在我们能规划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对于我们学业的规划。学业的规划,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开始。我们要盘点我们的优缺点,我们的兴趣爱好。同时我们要从外部环境分析如何学习更适合自己。我们可以把大学四年分成4个时期,大一的适应期,大二的定向期,大三的冲刺期以及大四的分化期。大学期间,我们可以尝试新的领域,努力发掘自己的兴趣。通过兴趣,我们可以增加新知,培养能力。不断吸收知识,大学时一个吸收知识的最佳场所,现在的生活就是学习,而学习是为了明天我们更好地生活。但学习并不是全部,大四时期,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职业,而是适应社会。只有适应了,才能适应以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规划是长远的,不能在大学毕业就结束了,我们更应该看的更远,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也进行一个大致规划。

在当今这个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时代,我们的职业规划就成了我们就业的一个利器。我们不能带着一脸迷茫,没有任何规划就进去了社会。迷茫的我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适当的规划,我们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先拔头筹,如何占据一席之地呢?

职业的规划,与学业规划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从自身出发,对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进行分析。我们的能力注意还是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能。我们要从我们的专业技能方面着手,分析出就业方向,从这之中选出我们所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就业方向还要对该工作的前景进行分析,这也是对我们的规划的一个小考验,来检验自己的规划是否正确,是否完美。为了能得到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我们应该在校时,就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学扎实。同时,我们还可以锻炼一下其他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思考能力等。

在大学,我们规划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我们更应该学到的是如何去处理好每一件事。当你经历过,你能比别人多一份财富;当你拥有过,你会知道它的力量。这也是我们需要规划的一部分。布什在大学,看到了朋友;俞敏洪在大学,看到了知识;李开复在大学,看到了能力;而我在大学,受益的则是经历。经历是一个人最独特的财富,是别人想学也学不来的东西。经历了,你才有真正的朋友;经历了,你才拥有自己特色的见识;经历了,你才会具有能力;经历了,你才能规划的更完美;经历,也是我们规划的一部分

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而未来所有生活目标的实现,都可以从现在规划开始。成功的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规划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图,有了导航图,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不会迷失方向。审视现在,规划未来,我相信,成功就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规划未来,实现我们的宏图梦。

一、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校园里,我们还是能遗憾地目睹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养:生活上,他们不注意细节,虚荣、浪费、抽烟酗酒、厌恶劳动,宿舍卫生令人头疼,男女交往不得体、不自重自爱,举止粗俗,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形象;学习上,随意请假、旷课迟到,考试作弊司空见惯,迷恋网络,无远大志向;社会公德方面,公德素质较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社会责任感淡薄,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不爱惜公共设施;人际交往方面,不讲究信用,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沟通能力差,不善于交际等等。这些事情虽小,但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冲击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需求越来越高,具备一技之长成为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条件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对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于是,高考的分数、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中国教育重要的人才观,而个人文明素养往往被忽视,尤其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转型期,意识形态多样化、价值观念变化剧烈,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受到强大的冲击。正处于人生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看作是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此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心里错位与扭曲,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大面积滑坡的现象。

(二)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

素质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老师都迟迟不愿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近年来,当应试教育被社会口诛笔伐的时候,素质教育从一个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角落里被重新捡起,于是,各种各样的艺术修养培训班应运而生,美术、声乐、书法等等,甚至有报道称某地开办“淑女培训班”,期望用各类训练,将女孩打造成拥有优美姿态,言谈得体、打扮高雅、并有艺术素养的淑女。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可喜的一面,即认识到了个人的行为和外表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过分强调了技能教育,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礼仪修养教育,这就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治标而不治本。

(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多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比如,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但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对他们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很好教育效果。这种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尤其对今天要求个性发展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更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难以发挥德育的特有功能。

(四)家庭教育和中学礼仪教育的缺乏

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渗透其中,忽略健康完整人格的塑造。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能考入大学的也都成绩优秀,这使他们从小在家庭、学校中受到老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更多偏受和更多包容,成绩优异掩盖了他们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失礼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导致了他们忽视甚至无视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人格塑造、品行完善的内在规律,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新时期的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教育要从理念上引导“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转变为行动上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把文明行为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让德育工作从空洞的教义中走出,回归真实。

(二)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行为素养的认识

只有对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把遵守规范当作自觉自愿的行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先贤早就以“礼”来安邦治国、教化四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性、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准则、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和生活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华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将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神加以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推陈出新,将其内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正确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观念的误区,如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作了如下概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能力等素质,是充分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机制,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和高考制度、用人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比如,在校园内张贴令人警醒、发奋学习的字符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奋发上进;强化高校校训督导作用,时刻以此要求自己,使自己树立强大的理想抱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目标理想,加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用学习实践强化个人社会价值。毫无疑问,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并以此要求自己,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助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具备高知识、高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是行为的直接导向,所以,加强文明行为素养教育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关于大学内文明行为调研报告篇

创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是时代的号召。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明,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正处于青春美好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应该是一个国家营造文明风气的榜样。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自己这个群体文明程度的看法和认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校园文明程度,我们设计了这份份调查问卷表,内容主要为调查大学生对在现今大学校园里经常能看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的看法。题型为单选题,共15道题目,采用不记名调查形式,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121份,回收率为。调查人群为杭州滨江高教园区六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通过整理调查数据后,得出以下结果(除第5题为a、b两个选项外,其余均为a、b、c三个选项,被选最多的选项用加粗标记):

1、你_____在教室吃早餐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你对在教室吃早餐行为的看法______ a赞成 b反对 c无所谓

3、你______在上课时听到手机铃声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4、你???______在课桌上涂画写字 a会 b不会 c不确定

5、当你正在上课时,外面走过的人会______ a压低声音走过 b仍是大声喧哗

6、你______看到占位现象 a经常 b有,但不多 c没有

7、你觉得在自修教室大声讨论、打电话的现象______ a经常发生 b有,不多 c没有

8、你______看到下课后垃圾留在课桌里的现象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9、熄灯后在宿舍内大声说话吵闹的现象______ a严重 b有,但不多 c没有

10、你对运动时赤膊赤脚的现象怎么看? a赞成 b反对 c无所谓

11、你______从草坪上走过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2、你觉得在食堂买饭插队现象______发生 a经常 b很少 c从不

13、你______看到校园内自行车乱停放 a经常 b很少 c从不

14、当你在路上要吐痰或要扔拉圾时,你会______ a直接乱吐 b包起来扔掉 c有垃圾筒吐在筒内,没有拉圾筒就随地吐

15、你对校园手机等物品失窃现象的看法______ a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没放好b是小偷太猖狂了 c没被偷过,无所谓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有九道题目(1、3、6、7、8、9、11、12、14题)反应情况比较好,有四道题目(4、5、13、15题)反应情况不容乐观,对两道题目(2、10题)大家觉得不无所谓。总的来说,大学生校园文明情况还较好,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第五题,在走过在上课的教室时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室里老师的上课情绪和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第13题,自行车乱放,既涉及到同学的遵守纪律的问题,又牵涉到学校车棚是否设置合理和车棚数量是否与学生自行车数配套的问题;第15题,大学生偷同学手机的事已经屡见不鲜,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做好管理、教育工作,偷手机的同学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被偷同学自身的防范意识的提高。

当然,做的比较好的几点,也是大部分同学做的好,仍然有小部分同学的行为有待改进。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校园文明的真实情况。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我们身边,都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如果人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如果学校能根据同学的实际困难,设身处地地学生考虑;如果大学生校园文明能够在点点滴滴中得到提升,那么我们的“象牙塔”就会变得更美丽,更和谐,更纯净!

学生的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出现的,所以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和主导者。在平常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认为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各个方面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一、理解、尊重学生,用爱心教育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语气来伤害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为了预防错误不再重生,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在主题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团队活动是发挥自我教育功能的有效形式。团的主题分两类,一类是集中性的团队活动,一类是经常性的团队活动。 集中性的团队活动是根据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进程,一个时期突出一个主题开展团队活动,并利用纪念日开展有关主题活动。如(1)在“讲礼貌”主题教育中,采用评比竞赛方式,开展“三能”活动①能说古人讲礼貌方面的小故事(看谁讲得多、讲得好);②能背诵礼貌方面的名言或用语(看谁背得多);③能找出自己平时在交往中不注重礼貌的地方,并说说怎样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看谁有实效)。(2)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让妈妈高兴”的孝道教育;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讲革命烈士故事;利用“七?一”党的生日,开展“我是党的好孩子”;“八?一”慰问驻军和军烈属;纪念国庆节开展“国情知多少”知识竞赛。通过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使孩子受到生动活泼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另一类经常性的团队、团小组活动,围绕弘扬传统美德这个主题,各团支部、团小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由团员、团委支部主动讨论,与辅导员商量、设计并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一般都比较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不落俗套。如:“听妈妈讲我小时候的故事”(我出生以来的照片--看看自己的照片,说说父母的恩情),“救救小生命”(凑钱到集贸市场买青蛙放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节到福利院给老人集体拜寿),“讲讲自己的短处、说说别人的优点”,“时间老人这么说”等等,这既富有自我教育内容,又培养和发展了团队成员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三、 在实践活动中育人 在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学校应注重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3・12”植树活动、“4・5”扫墓活动;在“创文明卫生城镇”活动中,让同学们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擦洗护栏;学做小交通民警,学会维持交通秩序;……在实践活动中,学校团支部应多开展“学雷锋,树文明新风”、“学赖宁,争做红花少年”等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典型,开展学校“十佳少年”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学有所依,做有榜样,树立标杆形象,供每位青少年学习。 四、家庭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 家庭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家庭,家长是孩子最初的“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孩子懂事、成长的时候,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浅出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引导其分清对错,辨别善恶,学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同时,家长要经常和教师保持沟通,交流有关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纠正,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 总之,美好的品德素养在少年阶段孕育,高尚的情操在少年阶段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少年阶段养成,以德治国必须从少年儿童时期抓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强我中华,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幼儿园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幼儿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坏毛病难改,习惯成自然。论文着重分析了幼儿各种不良习惯如:生活、环境、行为、卫生、情感、作息、劳动等一系列习惯的原因,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论文分为七大观点来进行论述,总体而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釆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养成,在幼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现状怎样?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幼儿园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现在幼儿的体魄很健壮,头脑聪明,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存在不少。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不爱惜粮食的;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任性、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意识问题。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一提到培养和教育,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能认多少汉字,能背多少唐诗,会几十以内的加减法;如何培养孩子绘画、舞蹈、乐器等爱好的兴趣;至于幼儿有没有良好的品质、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就很少去注意。更没有花时间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二是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三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专职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在交往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对师幼关系恶化。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主动引导幼儿发展,而不应为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牵制。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思,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的幼儿关系进行反思。其实幼儿教师不仅要教授学前五大类基础的认知,还要对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看护,例如:饮食、睡眠、盥洗、卫生、疾病预防、安全等。相对于读书写算而言,这无疑都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这些生活上不良行为习惯看似小事,但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的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稍有收获。一、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例如,我班上的保育员会每隔两三天会折好一叠厚厚的卫生纸方便幼儿用,而有一段时间,天天要准备一叠纸,我觉得奇怪。无意中被我发现了纸快速用完的秘密,原来是班上一名叫××的小朋友的"杰作",她每次除自己用纸外,还把纸装在口袋和书包里。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上课时我就说:"我们班上的卫生纸宝宝长了翅膀,它会飞走,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书包里,飞走的纸宝宝它找不到家了,那个小朋友会帮助纸宝宝的,把它送回家。"课后我就把小朋友带到户外活动,返回教室时,纸悄然返回。于是我让全班小朋友用掌声庆祝纸宝宝回家,同时也教育全班小朋友分清自己和他人物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带回家。经过这件事,被××小朋友带回家的磁性图钉也在一朵小红花的鼓励下,在老师和小朋友都未注意的时候回到了黑板上。许多幼儿丢失的铅笔、橡皮、玩具、书籍也都物归原主了。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鉴于幼儿身上发育的特点,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 一、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幼4家4儿童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魏晓蕾,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魏晓蕾,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戏,游戏一开始,李琳和张波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新的煤气灶,都不愿意要旧的煤气灶,怎么办呢?新的煤气灶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拿起旧的煤气灶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旧煤气灶刚才对我说,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李琳就去拿了旧的煤气灶。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五、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最近几年,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这种趋势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因此,对部分只注重学习知识的家长,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A、一天教会你的孩子写10个字。B、帮助孩子10天改掉一个坏毛病,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数家长会笑着选择后者。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网上应该是可以检索到好多这样的论文吧~你看下(教育进展 )、(创新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等等这样的期刊参考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对你写论文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养成教育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要。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中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幼儿期是良好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著名教育家若井邦夫说:“婴幼儿的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变化和发展之中,是最适合培养习惯的时期。”所以教师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必须使幼儿在身体、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生活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养成教育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要。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散、怕苦、缺乏责任心;纪律意识差、依赖性强。而处于中班年龄段的幼儿虽然在意识上要比小班孩子好,自控力也有所提高,但还是需要成人的帮助与提醒。

一、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中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或代办,根本不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因此他们不了解哪些是需要养成的生活习惯,哪些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更加没有准确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先把有关生活常规的概念传授给幼儿,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好要放回原处等等。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他们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在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概念时,教师也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把养成教育纳入主题活动整合课程,让幼儿在有趣的主题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习惯。

二、老师注重自身习惯的养成,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都具有爱模仿的天性,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管是电视里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不管是人类还是小动物,他们都会会刻意地去模仿。幼儿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幼儿是最爱模仿老师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他们模仿。因此,老师平时的一些好的、坏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平时所讲的话,和一些口头禅都在无形中被幼儿模仿并学会,幼儿的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较差,所以老师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话语都会给他们的常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教师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只有这样,孩子的常规培养才会更加严谨有序。

三、注重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方法

中班幼儿年龄较小,虽然在自控能力方面比小班幼儿有所提高,但他们不能像大班的幼儿一样提醒自己遵守各项生活常规,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把幼儿分成四个阶段――中班A期、中班B期、中班C期和中班D期。

1.在中班A期(刚进中班1―2个月),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好,因此老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的角色,采用“提醒法”,比如:每次吃饭前,我们都要告诉幼儿饭前要洗手,洗手时衣服的袖口要提起,不能弄湿;吃饭时要注意保持“三净”(碗面干净、桌面干净、地面干净),饭菜要吃完,不能倒掉等等,在吃饭时,还要多提醒幼儿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还要加以示范指导。

2.到了中班B期(进中班后3个月左右),幼儿基本已经适应了中班的学习生活,对在园一日活动中各项生活活动的要求也有了一些了解,但他们却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要他们遵守这些生活常规,这时老师可通过一些“故事引导法”帮助幼儿了解遵守生活常规的重要性,如:教师可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通过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幼儿随便倒剩菜剩饭、乱扔饭菜的行为就会明显减少。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活动常规。当然在这期间,老师仍然需要提醒幼儿,只是次数应该减少。

3.到了中班C期(进中班后4―5个月),这一时期幼儿已经通过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对一些生活行为有所了解,另外他们对荣誉观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赛激发法”来让他们遵守游戏规则,如:老师在组织幼儿睡觉时,可以让幼儿比赛谁的鞋子放得更整齐、谁能最先睡着;在玩积木等玩具时,比一比谁的座位下面没有掉下的积木、谁会主动送积木回家等,再给表现好的幼儿以表扬,使他们更积极地遵守各项生活常规。另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说简单的规章制度,如:让幼儿自己先说说我们应该怎么洗手,大家再根据自己说的要求一起执行,让幼儿更进一步地自觉遵守生活常规。

4.在中班D期(中班第二学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体验欣赏法”进行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技巧。如在组织幼儿午睡活动前,要幼儿学习叠被子,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参观其他班级整齐有序的床铺,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的午休起床之后自己学会整理床铺。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把棉被叠整齐,使午睡室变得整洁时,教师再组织其他班级的幼儿来参观,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遵守生活常规的习惯

利用家长园地、家教知识讲座、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幼儿园活动的常规细则、幼儿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并与家长联系,让他们在家也给孩子定一个在家常规,并督促执行。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在幼儿养成教育指导方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由获得对某种行为的认识到此种行为的初步习得,再到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密切家园合作,双方持之以恒地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才能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2.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特别是那些对教师有畏惧心理的孩子,教师应用一种开放性观念,充分了解幼儿外显的以及内在的行为线索,从而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反馈。如果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过低,只根据一些表面现象去做判断,毋庸讳言,在误解幼儿行为的基础上行使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相反,还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论文

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摘 要 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精神 个性发展1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背景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变化。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但不外乎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2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内涵人才的培养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下达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国家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下达统一的指令性分配计划,由各级人事部门和高校计划把毕业生分配到各用人单位,全部毕业生都有工作单位,这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养成了学校到学生对国家管理机构的依附心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现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变革所要努力培养的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要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有学者认为,从“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一种转型。显然,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传统人格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工作靠国家、发展靠关系”等等就是这种依附心理的体现。而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美国之所以能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美国文化中敢冒险、寻求变革和鼓励创新的精神有关,这种精神使美国人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 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真正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熏陶的人,也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仅知道“何以为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3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特点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为以下主要特征: 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 程中,个体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做出预测与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保持与变化着的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几乎始终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无往而不胜。 对文化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生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困惑,难以选择和研究个体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向。这种“文化不适应综合症”,会严重损害人的创造能力和生活信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须有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始终把实践主体包括个体、集体、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以我为主”,大胆批判和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再整合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辨清方向,确定目标,独立前行,开创一片新天地。 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好学力行”,这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重知轻行,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固然重要,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没有实践,理论上的科学构想就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没有实践,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永远只能是精神的“空中花园”,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文化存在。因此,实践观念的有无,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现代人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人们不断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尤其需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4 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要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者精神的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创立、创建学生能进行综合动手试验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参考文献1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2 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3 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4 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试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

[摘要]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文章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机制和载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功能,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指导 生活教育

[作者简介]肖惠杰(1969- ),男,浙江平阳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工部支部委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浙江 温州 325006)陈文远(1972- ),女,浙江平阳人,温州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高校学分考核制普遍推行,流动教室实施,后勤学生服务呈现规模化、规范化的趋势,学生公寓或学生社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不仅仅作为学生休闲、居住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有利于锻炼修养品性和提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承载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功能。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含义

生活就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个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是通过学校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达到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锻炼毅力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目的,即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全过程。

(二)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就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大学生是每个家庭呵护的“宠儿”,他们在十多年的中小学读书时间里大多只注重知识学习,缺乏生活锻炼,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迈进的过渡时期,学生要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充分准备,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人文素养和其他非专业能力进行指导和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适应、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及科研机构都明确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列为当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机制与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综合经验

(一)国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模式简述

在国外,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服务意识,欧美很多国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帮助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发展,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这种情感帮助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是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并有效地控制情感,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要求是善于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他人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美国的学生社区服务教育非常成功,他们提出,大学需要的是奉献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需要的是责任感,而不仅仅是领导人。其组织管理成熟,服务方案完善,服务内容丰富,评价体系健全。东方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也将学生社区服务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开阔社会视野,提升思想品德水平,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二)香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生活教育

“全人教育”是指将“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自觉、优化而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人,在德、智、体、群、美、事、情七方面全面发展。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围绕特区政府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目标,学生公寓生活指导和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敏锐、迅速地满足学生住宿和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宿舍活动,通过住宿生活学习和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锻炼组织及领导才能,进而获得成长经验。

三、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内容途径

(一)发挥学生公寓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实效

1.加强学生公寓设施建设,创造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环境氛围。一是加强学生公寓硬件设施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物质环境。学生公寓硬件包括寝室内部设施和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指的是除了学生寝室内部设施以外的所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设备、物件、建筑和环境等,包括公寓出入口的门禁系统、楼层洗衣房、直饮水机、学生公寓会议室、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食堂、超市、银行网点(柜员机)、绿化园地和学校层面的各种学生事务机构等,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用好用足设施,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生活更加便捷、实惠和舒适。二是加强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良好氛围。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要在公寓营造温馨的生活化的人文环境,包括设置学生公寓服务指南,张贴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电话和服务方式;设置楼层公告宣传栏,宣传记录时事政策、科技信息、就业创业等,注重时效性;张贴一些书画作品,包括中外名人、励志名言、风景名胜以及学生作品,并定期更换。研究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接受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

2.发挥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作用,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提供榜样力量。学生党员进行义工服务既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又锻炼了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通过义务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使学生公寓形成浓厚的生活教育氛围,引领其他学生感受先进、心仪先进,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生活教育的熏陶。具体地说,要以学生公寓为平台,大力发挥公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心公益学生的模范作用,积极参加公寓绿化保洁、生态寝室建设、扶贫帮困、文化宣传等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家庭贫困和心理情感等方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开展公寓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常态化。公寓日常文明创建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寝室纪律、卫生、安全和文化建设。要制定公寓学生违纪量化实施细则,规范公寓学生生活的权利和义务,推行创建标准化寝室,重点落实寝室轮流值日责任制、寝室门口卫生三包制、寝室安全建设规定、公寓网络使用和作息时间规定等一系列举措;尝试创建星级寝室制,即在标准化寝室基础上推出星级寝室评比活动,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评出三星、四星和五星级寝室,分别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公寓―社区,寝室―家”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劳动观念和奉献理念。

4.改革公寓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制度保障。尝试实施公寓学生综合评价学分制,并计入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公寓对学生推优入党、评优评先和毕业鉴定等方面的发言权和票决权,必要时撰写类似于学生成绩报告单的公寓表现报告单,为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借力社会实践大舞台功能,拓展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内涵

1.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想品质,铸就良好个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与各种层次和类别的人打交道,深刻了解一些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这就使得他们要摒弃娇气和软弱,练就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韧品质。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和实践动力,为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学生和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了解和服务别人,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还会促使学生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综合思考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找准方向,以便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其个性特征发展变得成熟起来。

2.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智力和未来竞争力。简单地说,社会智力就是了解自己与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会的认知力与社会的行为能力,社会智力是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具体内容有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一个团队会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的充分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所以个体要有责任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同心协力,才能获取最终成功。通过团队协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加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社会智力和社会竞争力是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高端目标。

实施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两大平台。学生公寓是“里”,包含实施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实践是“外”,实现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所需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更高目标。要综合两大平台的功能,全力推进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A].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奥德文.大学生活规划[M].张朝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