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研究企业利润分配的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3:39:27

研究企业利润分配的意义论文

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的探讨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我们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我们应从成本控制入手把财务管理目标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企业目前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目标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我们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 ,都与财务管理有关 ;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 ,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 ,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一种客观要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地"流动"。资金活 ,生产经营就活 ,一"活"带百"活" ,一"通"就百"通"。如果资金不流动 ,就会"沉淀"与"流失" ,得不到补偿增值。正因为这样 ,资金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亦是一种客观必然。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检查、财务诊断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活动不仅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 ,而且都处于"关键点" ,而"关键?quot;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 ,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 ,抓企业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基础,为入手点。这样 ,既可以抓得实在 ,又揪住了"牛鼻子"。并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全方位地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去,既包括产品成本,也包括人才成本等,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能否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成本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我们应从成本控制入手把财务管理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企业目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着重探讨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等问题。(一)、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大约在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城市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期的股份制公司的出现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诞生了。但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还仅仅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附属部分,还没有自己的独立职能,也缺乏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这只能财务管理的荫芽时期。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产业革命进入完成时期,随着股份制公司的不断扩大与逐渐完善,为了适应怎样筹集资本、发行股票,怎样分配利润的需要,才产生了专业化的财务管理。我国企业管理和理财的发展应该说是走过弯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不是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目标,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口号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3年,党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科学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才被重视起来。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工作。单一的国有企业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经济形式发展,经营者与企业职工持股使国有企业和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法人治理实体。建立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三、 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明确的法人实体,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企业的关键。从防止腐败着想,企业必须加强监督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改于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企业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四、 财务管理要掌握好新形势下的合理利润分配,调动各层次人员积极性。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中起到杠杆作用,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按劳分配"的口号下,实质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厂长、总经理工资收入与一个普通员工相差无几,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不合理的。有一些厂长、总经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临到退休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心理不平衡。个别人竟敢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贪污受贿,形成所谓的"五十九岁现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科技工作者收入同一个体力劳动者也相差无几,这也是利润分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在利润分配上吃"大锅饭"是一种落后意识,是有很大危害的。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质就是打破利润分配的"平均主义"。小平同志又提出"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是为利润分配进一步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科技工作者可以以科学技术入股分红,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等,可以说是利润分配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将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润则视其参股比例不同而不同。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利润分配如何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调动各层次、各种人员的积极性,是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本文摘自:

企业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一个企业不但要有较好的财务结构、较高的运营能力,同时,其最终目标是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重要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则其给予股东的回报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同时盈利能力越强,带来的现金流量越多,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加强。比如甲、乙两家企业,2005年的销售收入均为50万元,净利润为10万元。我们无法判断到底哪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强。但是如果告诉我们,甲公司的总资产为5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00万元;乙公司的总资产为2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50万元。我们就可以认为乙公司的盈利能力高于甲公司,因为乙公司每元所有者权益带来的净利润为元,而甲公司为元。因此,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在考虑绝对值的基础上,往往更多地考虑相对值指标。相对值指标一般用各种比率指标进行反映。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指标很多,主要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为什么要研究企业盈利能力?研究企业盈利能力可以充分认识到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六项。实务中,上市公司经常采用每股收益、每股股利、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等指标评价其获利能力。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六项。实务中,上市公司经常采用每股收益、每股股利、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等指标评价其获利能力。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在实务中,也经常使用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经营业务的获利水平。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2、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3、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其计算公式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4、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了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一般情况下,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5、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了企业自有资金的投资收益水平。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100%其中: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越高。6、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资本(即资本性投入及其资本溢价)的比率,反映企业实际获得投资额的回报水平。其计算公式如下: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100%其中:平均资本=(实收资本年初数资本公积实收资本年末数资本公积年末数)/2上述资本公积仅指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7、每股收益每股收益也称每股利润或每股盈余,是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有企业利润或承担企业亏损的业绩评价指标。每股收益的计算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一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一般按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前提下,也可以按月份简化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是在考虑潜在普通股稀释性影响的基础上,对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分母进行调整后再计算的每股收益。每股收益越高,表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8、每股股利每股股利,是上市公司本年发放的普通股现金股利总额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反映上市公司当期利润的积累和分配情况。其计算公式为:每股股利=普通股现金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总数9、市盈率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反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每股净利润愿意支付的价格,可以用来估计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其计算公式为: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一般来说,市盈率高,说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看好,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该公司股票。但是,某种股票的市盈率过高,也意味着这种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10、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年末普通股总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利润按会计制度和税法分为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会计利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利润,来源于利润表;应税利润是按税法的要求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调整后的利润。本文所谈的利润就是会计利润。利润指标是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企业同行业中的地位及其未来和前景。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报表中的利润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真正的经营成果。为了能够通过利润指标客观正确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必须对利润进行真实性、稳定性和质量性的分析。 一、利润真实性的分析 1.资产项目的分析。资产是利润的物质基础,利润的真实性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虚增或虚减的利润会伴随虚假的资产和不符合会计准则的摊销率。主要有:(1)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账龄太长,少提或不提坏账准备减少管理费用。(2)存货存放时间长并占用大量资金,少提存货减值准备减少管理费用。(3)在建工程已完工而不进行竣工决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借款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就可以继续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减少当期的财务费用和折旧费。(4)企业发生的部分费用应该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但转到长期待摊费用之中。(5)待处理财产损失、固定资产清理在会计报表日没有做账务处理减少营业外支出。(6)摊销类资产具体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对此应根据企业制定的会计制度并结合现金流量表附注部分所披露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项目的数额,分别与上述项目年初与年末的平均余额相比较,如果所计算出的各类资产摊销率大大低于或高于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摊销率,则说明企业的利润具有不真实性。 2.负债项目的分析。负债项目集中体现在:(1)为了延迟纳税,当期应该确认的收入未进行确认,而挂账计入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 (2)不按企业实际员工人数计提职工薪酬,加大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以上两项都会减少当期利润。(3)预计负债没有科学合理地估计。 3.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的分析。(1)企业主观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率,同时也没有按追溯法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增加或减少当期的折旧费,造成当期会计利润不真实,而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和现金流量。(2)企业对应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而按权益法核算,则企业可以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方面虚增当期的利润,另一方面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因为税法按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红利来征税的)。(3)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企业改变发出存货核算方法,加权平均法变为先进先出法,虚增当期的利润。 4.关联方交易的分析。企业关联方交易产生的利润不是从市场上创造的利润,而是事先算出来的,具有较强的人为性。关联方交易产生的利润重点关注关联方交易的金额、条款、条件和定价政策。如许多ST上市公司是通过关联方交易实现第三年成功“扭亏”。 5.其他项目的分析。(1)任意递延和待摊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2)本期确认收入,下期初用红字冲回,制造虚假收入。(3)要注意会计报表是否规范是否有遗漏,遗漏是违背充分披露原则的,如有遗漏和不规范会计报表数字的真实性有问题。另外要注意审计报告的意见及注册会计师的信誉。 二、利润稳定性的分析 1.首先分析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比较连续几期的销售增长串和销售利润率,以及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如果销售增长率和销售利润率不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数且变化不大,说明产品处于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利润是稳定的。 2.利润总额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经验数据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全部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在70%以上,利润来源较稳定,反之不稳定。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政府补贴收入,对于—个生产企业来说是投机因素偶尔形成的,不是公司实力形成,往往本期有,下期没有。虽然在某—会计期间产生了很多利润,但实际上并没有找到利润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最终还得依靠主营业务收入。 3.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非调整事项。如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形成的或有负债,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发行债券及其他巨额举债,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处置重要固定资产,都可能影响企业下一年度的正常利润。 4.分析现金到期债务比和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到期债务比反映的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现金债务总额比反映的是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当市场利率高于现金债务总额比时,企业就很难借到资金,同时现金到期债务比小于1,此时企业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利润也就不稳定了。 三、利润质量性分析 1.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等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除以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足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数据来源于现金流量表,而净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来源于利润表。该指标能够很好地将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结合起来,弥补利润表的局限性,直接反映利润的质量,说明公司1元净利润有多少实际收到了现金。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大于1,利润质量好,介于和1之间,利润质量比较高,介于和之间利润质量—般,介于0和之间,利润质量差,小于0时,利润实质是一种潜伏财务风险的纸面利润,企业很可能破产倒闭。 2.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一个企业要上新项目,其财务行为首先应该使用留存收益;其次是举债,在耗尽举债能力之后才无奈发行新股融资。如果企业喜欢经常发行股票来融资,说明企业的利润质量很可能有问题。注意反常财务行为,当企业利润成倍增长的时候,企业的高层将其持有的股票全部变现,不看好未来前景,也说明企业的利润质量差。应收账款集中在一两个往来企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对方企业濒临破产随之企业陷入困境,此时的利润没有实际意义。 四、案例分析运用 众所周知的上市公司银广夏,1998年的每股收益为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999年其净利润为亿元,每股收益为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000年其净利润上升到亿元,每股收益为元,净资产收益率为,如果单从这些数据分析,大都会认为该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业绩优秀,收益好,值得投资。但是只要我们运用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来分析,就可以看出其本来面目。根据计算,银广厦1998年、1999年、2000年连续三年的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为,,,该数据说明银广厦的利润质量很差,后来的银广厦事件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利润的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细致的工作,要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及报表附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多个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要看利润表的数据,而且要看利润的计算过程,不仅要看利润的金额而且要看利润的质量,以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

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研究论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体类型的形式

(1)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设立的目的就是赚钱。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符合企业设立的基本目的。对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来说利润事关其根本利益,利润最大化对他们都是有利的。对企业来说,利润是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利润赚得越多表明了发展经营得越好,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利润作为企业赚取的利益,说明企业财富的增加,赚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发展目标。对社会发展来说,表明企业为社会增加了巨量财富,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有利的。

(2)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是指企业采取最佳的财务政策,合理经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资产总价值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长远目标,它既考虑投资者投资价值的变化,也考虑了短期利润中未能反映而又对企业长远发展影响深远的因素;既反映股东对公司的期望,也反映了外部对公司的评价;同时还与财务管理的短期目标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目标进行了较好的结合,赋予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更广阔的视野,更深远的影响。

(3)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目标。现代股份指企业是由若干处于竞争合作关系的股东按照契约关系形成的集合体,股东对企业投资成为所有者,目的就是获取更大利益。股东都希望企业成功经营,实现自身利益,但由于利益需求不同存在竞争与对抗,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很难具有一致的目标。但毕竟股东是企业资本投入者,承担的风险最大,而且股东的利益相较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最后得到满足的,实现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事实上保证了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在财务决策中,财务管理需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4)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目标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以人为本,同以物(利益)为中心的观念比较而言,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培育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不单纯是一个量的概念,同时具有潜在的获利能力,职工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多方面质的含义。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各类型的优劣

利润最大化管理目标的优劣

(1)优点:使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企业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来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利润是企业获得资本使用权的根本,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利润大的企业规模将会更大,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企业做出财务经营与管理决策,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计划,企业经营所运用的量本利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系数分析等经营决策都是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基础,利润的多少决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利润作为量化的财务指标,能分解、分配到各个部门,有利于实施及对财务活动、员工绩效以及对各职能部门进行考核;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产品性能和质量,科研技术水平、营销策略、成本控制水平等因素进行操控。

(2)缺陷:该目标没有考虑利润产生的时间因素,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不能在不同时期进行比较,容易引发经营者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考虑获取利润时的风险,使其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使企业陷入经营和财务困境;无法反映利润和投入的关系,不能说明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优劣分析

(1)优点:充分考虑了取得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正确处理风险与利润的关系,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形成有效的企业利益制衡机制,长远化的管理目标,有效地制约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更注重现金流量,将企业经营的各环节和企业所有员工、部门都考虑到现金管理过程中,通过全面现金管理,做到最大限度地获取现金,最大限度地运用现金,实现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注重风险管理,针对风险制定解决方案。通过风险管理手段,提高效率和效果,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缺陷:没有考虑到企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企业价值多样化,难以量化,操作性不强;适用范围有限,无法评估所有企业的所有价值。受到多种不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可能会误导企业的'财务决策。

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目标优缺点分析

(1)优点: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因股票价格随时间和风险的高低而变动;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时的短视,考虑了股票价格与当前利润及一定条件下未来利润的预期影响关系;容易量化,利用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能计算准确值,便于考核与奖惩;用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衡量经营业绩,能有效克服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而发生短期行为,有利于资本保值和增值。

(2)缺点:股票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波动性很大,非企业能完全掌控,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可能会侵害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集团的矛盾,在投资方面会导致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性的战略投资项目,造成企业行为短期化;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追求,可能使企业进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无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仅适用于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优缺点分析

(1)优点:涵盖了市场竞争能力、获利能力、增值能力、偿债能力与信用水平、资金营运能力、抵御风险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2)缺点:还没有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公式或模型,缺乏实践操作性,对员工素质要求很高,一般企业都不具备这一要求。由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对理财目标的要求不一样,并不适合于所有企业。

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1)实现企业总目标。企业总体目标是企业设立以及存在的价值所在,财务管理要按照企业总目标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预测未来企业发展可能面对的问题,做好财务计划,随时应对,增加获利机会。财务计划确定后,要具体化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将财务预算作为管理目标的控制标准和考核依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保证投资收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要保证企业进行任何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降低成本,使股东获取最大收益。

(3)合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企业利润获取既可以通过低成本和资产低消耗获得,也可以通过提高资产利用率获取。企业的资产量是有限的,通过管理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的方式增加数量收益来提高资产利用率,利用有限的资产多盈利,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4)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改进。财务管理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资产结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来评价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帮助企业改善决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改善企业内部管理。

综合以上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应按照企业总目标要求,着眼于长远,将获取利润与质量、技术等其他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当前我国产能过剩,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时期,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目标的实现与资本结构的优化密不可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同样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股利分配政策是关于收益分配的策略,它涉及到多方相关者的利益.对投资者、市场以及上市公司本身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股利分配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 公司价值

[论文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另外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因此还要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的。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 渠道 的畅通、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合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

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特征: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

二、股利支付的效用及成本

(一)在现代股利理论中,发放现金股利带来的各种效用

(1)降低代理成本。股利分配的代理认为,股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公司内部人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适当的股利政策有助于保证经理们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所谓适当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的利润应当更多地支付给股东。否则,这些利润就有可能被公司内部人滥用。

(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把多余的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的投资。

(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

(二)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

(1)税负成本。如果对现金红利和来自股票回购的资本课以不同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在存在差别税赋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政策,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成。(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

三、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要以控股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和目标

在大股东股权不流通的情况下,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对于中小股东来说,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太低,且极其分散,中小股东持股的目的一般不是控制性目的。投资股票的收益有资本性收益和现金股利收益。在两种收益形式当中,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现金股利收益率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所有上市公司总体的流通股股东的加权平均现金股利收益率从1998到2004年分别为,,,,,,;投资者获得的现金股利收入相比其投资成本来说微乎其微,那么作为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由于几乎无法获取其所投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回报,那就只能转向通过在流通市场上博取差价获取投资收率,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最大化行为的必然选择。非流通股东(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由于一般是大股东,所以公司重要的经营决策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主要受非流通股东意见的影响,控股股东股权不流通对于控股股东来讲有明显缺陷。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家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只能依法协议转让。作为一名理性的市场主体,大股东特殊的利益实现方式决定了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行为方式及特点。由于缺乏更有效的股权退出通道,大股东往往会趋向寻找一切可能提高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 方法 ,具体来讲有如下渠道:一是提高公司业绩,业绩是公司市场价值的基础,业绩的提高必然会提高每股净资产;二是通过配股、增发或发行可转化为股票的债券(简称可转债)等形式进行再筹资,由于配股价、发价或可转债的转股价一般都远高于公司每股净资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配股或增发完成后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随之相应增加。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这就是说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

在初生期,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而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 经验 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建立的新公司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 其它 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公司,树立公司在公众中良好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在成长期,公司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公司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增长。此阶段,公司需要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 措施 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公司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所以低股息不会使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公司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有股利决定了。

在成熟期,公司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公司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公司应采取稳定的股利发放政策。当然,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政策下,公司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__文,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3

[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 文章 认为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得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度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因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长期以来,公司管理层和金融专家致力于寻求股利政策的最佳模式,但至今未有一合理的、可以为各公司普遍接受的结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制约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众多,有公司内部的也有公司外部的;有市场的也有非市场的;有投资者、债权人的也有代理人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又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公司发展情况的不同,这些因素所占的地位又经常发生变化。所以,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本文在评析西方金融理论中最佳股利支付模式的基础上,定性研究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理论确定

西方金融理论中关于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确定主要有三派观点:第一派是以沃尔特(J、E、walter)模型为代表,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的关系来确定最佳

股利支付规模。

沃尔特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研究了股票价值同每股税后利润、股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基准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股票价值的公式。

如下所示:

即当公司投资受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相等时,股票价值除同基准折现率有关外,还与公司的税后利润有关,而同公司的股利政策无关。

(2)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基准折

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少,股票价值越高。特别当股利支付率为零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应为0。

(3)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多,股票价值越高。特别是股利支付率为100%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为100%。据此,沃尔特认为公司最佳股利支付率完全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公司有许多投资收益较高的机会,则应少分配现金红利,多提成,甚至把税后利润全部用作投资。相反的,如果公司没有获利较高的投资机会,则应该把利润大部分、甚至全部分配给股东。第二派,股利显示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当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与公司股票内在价值一致时的水平,进而提出:公司前景越好,股利支付水平就应越高。股利显示理论考虑股利支付最佳水平的逻辑是:当一家公司需要为一项目筹资时,它要么增发新股(配股)要么少回购一些在外股份;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dilution)。对于前景比较好的公司,降低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的价值就比较高,如果外部投资者都认识到这一关系,其结果,代表现有股东利益的内部人(管理者)就会发放含税负的股利,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下降,公司股价上升。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不同公司支付股利的边际收益不同,而投资者获得股利收入的税负是递增的(随股利水平),因此,具有较好前景的公司就必须支付较高股利,直至股利支付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税负成本)相等,此时,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也因为最佳股利的显示升至其内在价值水平。

第三派,代理成本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股利支付降低的代理成本等于股利支付的税负成本时的水平。如图1所示

,MC1表示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它渐次递增说明随股利水平的提高,边际税率不断提高。MR1表示股利的边际收益,即因股利支付而降低的代理成本,比如管理层更加卖力

为股东利益着想;管理层更具有创新意识;管理层少“揩油”了等等。一开始,单位股利支付所降低的代理成本不断提高,说明此阶段股利支付的效用递增;当股利支付水平已达到Q0时,公司的代理问题已弱化,相应的,再提高股利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看成公司经营中一个投入要素,则图中MC1与MR1的交点A1所代表的股利水平Q1就是代理成本理论所认为的最佳股利支付水平。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投资机会、市场表现和降低代理成本的角度提出了最佳股利支付水平。这些最佳股利支付水平分别就某一方面而言都是合理的,但作为一个公司整体而言,则都有以偏概全的不足。不过,上述三种关于最佳股利水平的确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若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综合起来就可以给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效用函数,同样,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成本汇总起来,就可得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我们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应存在,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水平。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包括:(1)降低代理成本。(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而把这多余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投资。(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可显示公司未来前景。

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一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包括:(1)税收成本。(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存。(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综合这些考虑,我们也可以给出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股利支付

变量的边际效用曲线(MR)和边际成本曲线(MC),如图2。曲线MR与曲线MC的交点A相对应的股利支付水平Q为公司最优股利支付水平。

二、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根据效益最大化原理所确定股利支付水平,虽然是最优的股利水平,也是公司管理层理论上应该认可1的最优选择,但是选择这一最优方案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前述的边际效用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确定上。

图2

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中税负成本、中介费用相对较好计算,但筹资成本的提高却是因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及资本市场特定环境共同引致的,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支付股利产生的就很难区分,因而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理论上存在而实际操作中真正定量确定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比而言,股利的效用函数确定难度更大,比如说因股利支付而导致的代理成本降低一项,因为代理成本降低转化为股利的效用是通过管理层更加卖力为股东财富着想而带来的公司价值的提高实现的,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管理层卖力的程度、为股东财富考虑的成份有多大、对公司投资的开创性如何等等本身极难衡量,内部人会把种种“揩油”行为解释为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其二,代理成本的降低是导致公司价值提高的各种因素之一,代理成本降低与因之而提高公司价值之间难以形成固定的定量关系。因此,前述的由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最优股利水平理论上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次优方案,寻求适度的股利支付政策。对于中国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较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们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在操作上可选择两项财务指标来替代。

(1)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指公司股份的当期每股实际价值,公司帐面价值即等于每股净资产与普通股发行数之积。与公司市值相比,由每股净资产套算得来的公司帐面价值更能反映公司实际投资价值,尤其是在投机很强的股票市场上,受市场信息的影响,股票价格剧烈上下震荡,若以市场价来衡量公司价值,弹性太大,显然不符合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若以每股净资产来匡算公司帐面价值,则不会使公司价值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可以真实地反映公司现在价值几何。在这一点上,以每股净资产价值最大化代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挤出”了由市值最大化产生的“泡沫”。每股净资产最大化还可以较好地综合反映公司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首先,从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本经营效益,努力使公司价值增值。在这一点上,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与市值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都是不矛盾的。因为每股净资产的较大增值意味着公司利润量较多,利润量的增加会使公司在投资者心中的价值上升,从而导致公司股票市价上涨,也达到最大化。这时的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有了公司实绩作为支撑基础,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每股净资产最大化在克服了市场价值最大化中非理性因素的同时,与市场价值最大化又取得比较好的统一。

其次,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每股净资产最大化既体现了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高低,又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每股净资产越大,说明投者本金的保值性越好、增值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投资者在做投资选择时,总是愿意投向每股净资产增值快的企业。

不过,每股净资产指标是对公司历史价值高低的判断,至于反映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可选择另一指标:利润增长率。

(2)利润增长率。企业利润取决于销售价格、制造成本、市场占有率(决定销售量)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提高又依赖于企业改善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所以说,企业利润率的提高刺激企业在上述方面积极进取。利润增长率是一个比例性指标,与利润额相比,更能动态地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本期利润200万元,在同行业中可能算是很高的利润额了,但若与本公司上期利润300万元相比,却是利润下降了。造成企业利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萎缩或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成本提高等,而这一切又都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潜力部分丧失。可见只有纵向地比较企业利润状况,才能发现企业的发展潜力,确定其实际投资价值,使对企业价值的考虑从短期走向长期。

2.适度股利政策并非某种固定模式,它因公司而异。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因其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一种仅适合于该公司的股利政策,亦即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关于这一点美国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绝无仅有的股利政策是一个重要例证。按一般美国公司的做法,前景越好、业绩越好的公司股利水平相应也会较高,而不

分配公司往往是亏损公司。但哈斯威作为一家业绩卓著的公司长期以来坚持既不分红也不分股的股利政策,以至于1998年底该公司总股本仍仅226万股,而股价已近每股8万美元。对这样一种股利政策,哈斯威公司的董事长巴菲特作如此解释:其一,分股将使新的投资者更容易购买波克夏的股票,也便于现有持股者的抛售。因此,巴菲特认为,他并不想要波克夏的股票处于投机者的控制之下,而一个高到极端价位的股票,就是最为有效的制止投机的方式。其二,不分红避免了股东与公司被双重征税,并且也不必在支付股利上费什么精力,可以把红利重新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其三,公司投资机会众多,赢利率极高,股东们投资于波克夏公司比投资于其他领域更赚钱。同时巴菲特也表示,如果他发现他的股东们能够找到比投资于波克夏更赚钱的方式,他会在那时候临时支付红利。再比较分析中国的两家绩优公司:春兰股份、四川长虹,发现它们股利分配政策截然不同。春兰股份侧重派发红利,而四川长虹侧重高比例送红股,但两公司经营业绩都持续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如表1所示),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四川长虹为例,如果1996年1月以元的价格持有1000股长虹作长期投资,那么到了三年后的1999年1月底,历

经了期间的送股、派息和配股后,持股数量增为3952股,持股成本为10340元,而股票市值则达到了64695元,投资回报率高达530%。同样的测算,投资春兰股份同期投资回报率高达330%。截然不同的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分别支撑了两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表现,说明这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对于这两公司而言都不失为一种适度的股利分配政策。

3.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亦即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是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1)处于初生期企业、公司的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初生期企业、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经验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刚建立的新企业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其它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企业,有利于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

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2)成长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

成长型的特征是:由于经营得当,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企业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有增。此阶段企业需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因为举债成本较高。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成长型企业的股票价格通常是较高的,但是这与股利贴现决定的股票市值的原理并不相悖,因为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企业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了,股息作为股价形成的基础地位和作为评价水平的客观标准已经丧失,并转而为企业收益所代替,即股票价格的计算公式转化为:

由股票利息率公式可知,在企业收益中,利润留存比例十拿九稳是决定股票利息率的关键。成长型企业在获得大量利润的情况下,提高利润留存比例相应地降低了股票利息率,减少了企业利润外流。巨额利润以利润留存形式进行再投资,无疑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这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常被称为“成长股”,成长股价格的形成,主要是以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长股的市场供求为依据的,其形成机制是:投资者预见到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潜在收益,预期企业股票收益率降低,说明该企业的股票价格将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因此预期股票投资价值大。良好的预期投资价值使该股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最终在供求均衡点形成长期股价。成长型企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预期股息收益的增加;企业向股东分配股票股利的预期;预期由股价上涨所获得的资本利得,即由于成长股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能使其价格上涨,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售股票获得溢价收益。

综上所述,成长型企业虽然实行适度的剩余股利政策,但由于股息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被削弱,所以低股息不会使股票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企业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由股利决定了。成长型企业若因经济周期、行业竞争等原因,不得不采用其它分配政策时,则应尽量考虑股票股利分配,因为股票股利形成的股本金仍属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可以继续支配。

(3)成熟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稳定股利额政策成熟型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已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的产品已趋成熟,企业需要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以便调整经营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企业就要保证有一定的研究发展资金投入。企业除了可从利润拨出一部分资金满足股利政策需求外,剩余资金便可满足研究发展资金需求。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决策下,企业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股利分配政策论文相关文章:

1. 有关股利政策毕业论文

2. 有关股利政策论文

3. 有关股利政策的论文

4. 对外贸易方面的论文

5.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中小企业利润分配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及企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发展阶段,同时新常态的出现也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的更为规范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一、如何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切实提高中小企业在新常态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有的放矢地研究改革措施及应对方法,必须均衡施力不可有所偏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的再发展再腾飞,才能够在新常态下走出属于企业自己的一片天。

1.端正管理意识。

科学的管理意识才能够指导科学的管理行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新常态下想要切实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首先就必须将财务管理工作重视起来。虽然在过去许多年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市场扩展及产品开发密不可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同行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压力不断增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不断壮大发展就必须从只关注投资、市场及产品的外向型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管理精力投注在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因为近年来财务管理工作已经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变化发生了职能及功能上的重大变化,财务管理已经从简单的实务性操作层面一跃成为影响整个企业全面管理及制度建设的决策性运作环节。所以想要加强财务管理就必须正视财务管理的这一变化,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而真正的正确、科学的管理意识不仅是要了解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及理论、实践知识,还要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自身运作特点进行有效结合,从而避免管理活动中的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指导及渗透作用,为财务管理工作良性运作营造一个有序的内部环境。

2.加强人员管理及培养。

人员管理对于企业管理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何种管理制度及体系运作、细节把控都离不开具体的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本来就在管理队伍方面与国有企业及其他成熟企业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要在新常态环境下实现超越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人员管理及培养。首先,要大力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把关力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将不合格财会人员从管理队伍中调离出去,同时还要结合企业具体运作实际加强财会人员的岗前培训与在职教育,促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的新变化及管理工作新要求。为了进一步缩短中小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成熟企业、大型企业之间的差距,企业应该利用自身能够充分感受市场变化、能够更近距离接触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优势积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合作,利用高校这个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来为自己从源头上加强人才培养及素质提升。企业与高校应该建立一条订单式、管道式人才培养及输送通路,企业为高校教育培养工作提供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及管理教育资源,高校则按照企业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教育与培养的内容,进一步使培养方向精确化,再直接由高校向订单企业输送人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节约外部人才招聘及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成本支出,为自己打造一支高素质、超精度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水平与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最终实现企业、高校、毕业生的三方共赢。

3.加强管理信息化手段升级。

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管理手段信息化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所争相着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在自己的生产、经营、运作环节不断提升着信息化、科学化水平,但是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等无法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部分仍然着力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管理意识偏差,同时也在于许多时候中小企业所拥有的有限资源及资金在生产销售及运作环节已经疲于应付而实在没有更多财力物力来支持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升级。但是面对财务管理迈向信息化集约化这一必然发展趋势,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面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各种信息化管理设备的换代升级,加强硬件设备的维护及保养。同时要积极寻找适应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要求的财务管理办公软件,当前市面上流行的财务管理软件大致可以分为成品软件与定制软件两类。成品软件能够适应大多数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具有价格适中、操作简单、兼容性强等特点,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管理要求无法达到很好的契合,且由于兼容性强也容易造成数据管理方面的安全问题。定制软件虽然价格偏高,但是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量身定制,能够通过调整功能模块、功能分区以及增加更多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功能来最大限度契合企业的实际管理需要。但是定制软件也存在着操作要求偏高、兼容性较差等特点,所以选择何种软件需要企业切实分析自身需求及经济能力之后酌情考量。但是,不论是选择何种财务管理软件都必须坚持实用性、经济性以及可持续性三方面的原则,切忌盲目攀比与盲目上马。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软件的实际功效,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4.加强监督约束机制建设。

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需要依靠正确的意识、优秀的人才队伍及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自动化办公软件及管理软件。然后如果仅限于此也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强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应该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容。内部监督约束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小组建设及后续工作,为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财务管理监督约束方面的力度,在小组成员方面应该选择熟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资深财务管理人员,同时还要包括各重要环节的负责人,从而让内部审计能够契合企业的管理需要,实现内部审计的工作目的。但是仅仅由内部人进行审计操作,也可能因为利益依附及视野狭窄等问题让审计工作偏离公正、科学、合理的方向,所以企业还应该积极加强与社会专门审计机构的合作,邀请专门的审计专家参与工作,从而让内部审计站在企业的高度、市场的高度来调整具体管理内容及方向,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在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方面,企业要积极打造信息交互渠道、积极与社会媒体沟通协调,运用宣传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在舆论监督权履行方面的意识,从而给企业一个严肃的外部监督环境,促进企业不断完善与提升自身的管理工作。

5.建立完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

新常态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局限于基础实务性操作层面而是向着全面参与企业各项内部管理及外部运作的决策性职能转变,想要切实实现财务管理的综合管理及渗透力,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应该将过去各自独立、分散的成本控制、预算控制、资产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串联起来,编制成一张财务管理的大网,加强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统一信息传递渠道,实现财务管理部门更快更好地对各项财务管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同时要加强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之间的有机结合,因为财务管理工作说到底就是资金的管理,而对于资金管理来说,预算管理是资金使用的计划、成本控制是计划的执行,只有加强两者的结合与协调才能够真正从一首一尾来实现对资金的规范化控制,才能够实现资金使用的进一步精细化与规范化。

二、结语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及企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发展阶段,同时新常态的出现也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的更为规范的发展阶段。新常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想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稳定自身、发展自身就必须积极适应新常态所带来的新变化,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从而从根本上巩固自己,让企业在新常态下实现华丽变身。

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贾宗武;郭西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02-28

2、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蒋才顺;大众科技2011-03-1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得到重大发展,其经济地位显得更加的举足轻重,但是随着中小型企业规模的变大,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财务控制问题上尤为突出,如财务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本文主要对民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出现的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以保证民营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大力鼓励和发展中小型民营经济。到目前为止根据统计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占到了全国企业总数的90%,解决了75%的城市劳动力就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财务管理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经营效益的增长,加强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深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同时在其他外部经济宏观因素(如财务管理状况)的影响下,使得其企业内部问题不断。本文主要是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并通过提出系列解决对策,使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信贷概念薄弱

1.理财观念老旧

由于中小型企业主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企业主缺乏对企业的管理理念,不能很好地运用现代管理和经营方式解决企业问题。此外,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形成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理念,是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2.法律意识淡薄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最大化的获取经济利润是最终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一些民营企业通过贷款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然而由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恶意逃避债务的贷款行为,无形中增加了贷款机构的贷款风险,最终影响了整个民营企业的正常贷款。除此之外,大多数私人企业财务信息的管理是非标准的,非公开的,非透明的,缺乏会计信息,降低了企业的社会信用度,使企业的知名度得不到发展从而产生企业财政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3.缺乏风险意识

一般的民营企业将主要重心集中在生产和销售上,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严重的质量缺点。由于风险意识的缺乏,民营企业根本就未重视过企业经营风险,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与专门的管理人员,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不利于长远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在现金管理制度方面缺乏经验,导致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于企业内部资金问题容易产生资金的空闲或周转不灵等问题。

2.成本管理的不实际

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严格的预算控制减少浪费等措施,在绝对意义上控制成本。很多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的理念,很难通过理论分析来衡量企业产品生产盈亏的平衡点。同时企业在控制生产成本上缺乏一定的经验,无法针对经营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得一些民营企业在成本计算和产品品种安排上十分广泛,影响了企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

(三)融资情形严峻

1.融资结构不合理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无论是资金还是规模都难以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尤其是存在资产负债的民营企业,其价格更要低得多,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是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部融资小。

2.融资策略是不科学的

很多民营企业在民间借贷利率高于银行利率,民间企业的投资资本高,致使其与收益率的比例不成正比。这样会大大的降低整个企业的价值,不利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3.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从社会现状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管理的支持机构,同时也没有提出有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缺乏了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民营企业在发展速度上较为缓慢。同时,民营企业在发展资金上更多的是通过贷款实现,而国家根本没有设置进行贷款担保、贷款抵押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效率低下

1.民营企业资金使用率低

在进行资金财务管理上,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的都是长期、中期以及短期计划使用资金的方式。而没有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尤其是缺乏现金流管理理念,存在严重的强调营销,轻金融的现象,大大影响了民营企业资金使用率的提高。

2.收入的分配不合理

大部分民营企业是以家族成员作为企业领导团队,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从而形成的内部封闭式管理。长时间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民营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缺陷及问题暴露无遗。同时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使得许多企业的工作人员会产生不良心理,潜藏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在保障企业主之间的利益,以防误食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资金收入结构的适当调配才是上上策。

二、民营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1.加强企业管理阶层的管理理念培养

对一个民营企业而言,其管理阶层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其在整个企业的发展经营中都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为了确保民营企业管理阶层时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带领着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应当加强对企业管理阶层的综合素质培养,定期参加由政府和商业协举办的培训活动。或是组织相关人员参观类似机构,到国外、院校等进行参观学习,在不断的交流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再结合企业经营实际状况,制定出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管理体系,是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为了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财务管理队伍,必须进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如:加强民营企业会计规范,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结算等基础性工作。从而使基础工作明确而完整,帐目凭证完整、正确和合理,保证帐户及时准确的计算。

(二)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缺乏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岗位合理设置,职责明确等都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一步一步的建立健全,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采用多种方法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改善

融资难是困扰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贷款成为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当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资本改革发挥股权融资功能,重组,兼并,联合等形式,吸纳民间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股。在股市融资上市的条件下,明确责任和权利。

(四)合理分配企业资产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

提高对金融风险、资金使用率、现金流等的认识,建立健全一套利于降低金融封信,提高资金使用率,实现现金流增长的财务管理机制,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宝。

2.对企业运营资金进行强化管理

在所有的企业中周转基金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短的周转形变量是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对民营企业资本管理,可以强化企业在财政方面的控制与管理权,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断的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应措施制度。结合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内部情况分析,股票型基金结构是民营企业资金管理的最科学的模式,利于保障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3.利润的合理分配

利润分配不可能是均匀的,应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采取股票,期权激励等先进典型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建平.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会计,2015(11).

[2]赖琛.浅淡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和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3(01).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支特殊队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从而阻碍了他的发展。本文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使中小企业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使其地位得以巩固并进一步提高。【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据中小企业网提供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4200 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 8%以上;根据2005 年中国成长型企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GDP的55. 6% ,工业新增产值的74. 7% ,社会销售的58. 9% ,税收的46. 2% ,以及出口总额的62. 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中小企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其规模、资本和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并且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问题日益突出。1 中小企业做好财务管理的重要性1. 1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如何有效地筹集自己所需要的资金以及如何正确地投放、运用、分配资金的一门科学。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可以认为维持中小企业的生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日趋明显,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1. 2 重视财务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更好地筹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筹资对顺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筹资渠道很多,如何选择合理的渠道,有效降低筹资成本对一个中小企业至关重要,而运用财务管理知识为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1. 3 重视财务管理可以更有效地投资,提高中小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和执行阶段作用匪浅。决策阶段,企业可以借助于财务管理的方法,建立严密的投资管理程序,充分论证投资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收益和风险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力求做好预测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帮助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执行阶段,搞好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投资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 1 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观念陈旧( 1)财务管理模式落后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至今仍采用在的是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方式,不仅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而且其管理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和会计信息失真等。( 2)管理者管理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 1)管理者自身素质差。2 )管理理念滞后。其经营模式大多类似家庭作坊式,管理模式俗套,管理者思想观念落后,不愿也不懂推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3)管理者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人特点往往是超负荷劳动,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对处理财务管理业务技能不是很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2. 2 投资能力差,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 1)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 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 2)追求短期目标,投资盲目性大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专业人士为其出谋划策,投资往往是企业所有者说了算,根本没有考虑各种财务风险和投资收益,随意性很大,而且,有的投资者没有很好地把握投资理财的方向,不但没使资金增值,就连保值都成了问题。2. 3 财务制度不健全,控制力弱( 1)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像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其中的几项制度,但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和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此外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2)对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弱着重表现在: 1)对现金管理不严,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认为现金(包括银行存款)越多越好。而有些企业恰恰相反,资金使用没有计划,大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2)对存货管理不严,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不重视存货的日常管理,对存货的控制薄弱,使存货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例如某些企业没有确定合理的经济定货批量,导致两种情况:一方面存货过多,占用资金过多,而这些库存存货又不能很快变现,造成资金呆滞,周转不灵。同时又增加了存货储存成本,有时甚至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另一方面,是存货供应不足。当生产中不能及时补充原材料,势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及时交货使企业遭受意想不到的损失。2. 4 政企分开,政策扶持不够,资金不足政企分开之后,国家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脐带”被剪断了,企业不能依靠政府“输血”和救济。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而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银行的贷款管理需求比较薄弱,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很大。3 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3. 1 改变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模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优化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观念。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观念,把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的有效的管理机制中来。( 1)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结合本企业财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财务计划、资金筹措、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劳动用工及工资、利润分配等 管理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另外企业还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准,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不断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改变陈旧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2)加强学习,全方位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为了有效地克服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带来的弊端,促进企业的更深层次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学习。自觉地走出去和请进来,认真学习和理解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会计程序按要求设置岗位及会计人员。积极地选拔和培养具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要充分的信任财务人员。较好的选用和配备财务人员使他们能出色完成企业的理财工作。3. 2 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 1)合理融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合理的进行融资对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企业应利用新的融资工具,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如通过国家财政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通过社会的个人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民间资本,我国民间还有很多资金未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利用民间资本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方面的优势。( 2)重视财务预测的投资方案把握投资导向,规范投资监管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使投资多元化,降低投资风险,做到“稳健理财,适时扩展”。首先,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其次,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再次,就是要积蓄财力,适时实现规模扩张。当中小企业拥有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考虑扩大规模,不应安于现状,应该在生存中求发展,要把蛋糕做大。中小企业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平常要做好财力积蓄准备,等到时机成熟就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 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以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投资作法,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作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3. 3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控制力( 1)健全财务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控制制度,加强财产物资的内部控制,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以及样品管理上建立合适的操作程序,从制度上保证操作规范,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其次,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一定要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控制、稽核制度,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人去做。再次,要定期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地突击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企业发生的各项财产损失,必须按财政税务有关规定报批,各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残值率、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等应按国家规定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1)重视存货管理,加强存货的日常控制。针对传统上我国企业往往倾向于持有较多的存货,占据公司的资金和空间、增加管理成本的情况,我国企业可以引进最佳定货模型。加强定货提前期,保险储存量的控制,降低存货成本。企业应针对不同的种类的存货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销售已成为企业间交易的主流方式。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规模,增加销售收入,采用赊销是必要的,但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时间,因此,企业必须改变只注重销售业绩而忽视应收账款控制的状况,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工作,并提高信用分析能力,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同时,优选人员,采取各种措施,尽快追回长期拖欠的账款,以减少坏账。( 3)规范利润分配制度企业利润分配的主体一般有国家、投资者、企业和企业内部职工;利润分配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利润分配的时间即确认利润分配的时间是利润分配义务发生的时间和企业作出决定向内向外分配利润的时间。我国中小企业要规范利润分配制度,首先应弄清利润分配的顺序,其次是搞清楚如何弥补经营亏损、如何表述用利润弥补亏损以及如何计提盈余公积金等利润分配问题,最后制订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确实可行的利润分配制度。3. 4 国家应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1)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在信贷融资方面,采取措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开放融资渠道,尽快研究资本市场的第二板块,发展股权融资;建立新技术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吸引社会闲置资金进入投资领域。( 2)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对于当前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失信”现象严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现象,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总之,在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出现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针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只凭企业单方努力是不够的,还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和机制,使企业能顺利地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中小企业能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企业利润分配研究论文怎么写

这个可以根据你的论文题目来写,具体看你所要论述的论点是什么,相当于对论点写个引子,如你论述的是技术资本参与利润分配的影响因素,你可以围线技术资本来写,如下:摘要:近年来,日益彰显出的技术资本在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中的作用使得如何充分发挥技术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科学地界定技术资本及其影响因素,使技术资本合理地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就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技术;技术资本;收益分配

股利分配政策是关于收益分配的策略,它涉及到多方相关者的利益.对投资者、市场以及上市公司本身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股利分配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 公司价值

[论文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另外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因此还要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的。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 渠道 的畅通、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合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

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特征: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

二、股利支付的效用及成本

(一)在现代股利理论中,发放现金股利带来的各种效用

(1)降低代理成本。股利分配的代理认为,股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公司内部人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适当的股利政策有助于保证经理们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所谓适当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的利润应当更多地支付给股东。否则,这些利润就有可能被公司内部人滥用。

(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把多余的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的投资。

(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

(二)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

(1)税负成本。如果对现金红利和来自股票回购的资本课以不同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在存在差别税赋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政策,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成。(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

三、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要以控股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和目标

在大股东股权不流通的情况下,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对于中小股东来说,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太低,且极其分散,中小股东持股的目的一般不是控制性目的。投资股票的收益有资本性收益和现金股利收益。在两种收益形式当中,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现金股利收益率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所有上市公司总体的流通股股东的加权平均现金股利收益率从1998到2004年分别为,,,,,,;投资者获得的现金股利收入相比其投资成本来说微乎其微,那么作为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由于几乎无法获取其所投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回报,那就只能转向通过在流通市场上博取差价获取投资收率,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最大化行为的必然选择。非流通股东(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由于一般是大股东,所以公司重要的经营决策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主要受非流通股东意见的影响,控股股东股权不流通对于控股股东来讲有明显缺陷。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家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只能依法协议转让。作为一名理性的市场主体,大股东特殊的利益实现方式决定了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行为方式及特点。由于缺乏更有效的股权退出通道,大股东往往会趋向寻找一切可能提高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 方法 ,具体来讲有如下渠道:一是提高公司业绩,业绩是公司市场价值的基础,业绩的提高必然会提高每股净资产;二是通过配股、增发或发行可转化为股票的债券(简称可转债)等形式进行再筹资,由于配股价、发价或可转债的转股价一般都远高于公司每股净资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配股或增发完成后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随之相应增加。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这就是说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

在初生期,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而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 经验 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建立的新公司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 其它 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公司,树立公司在公众中良好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在成长期,公司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公司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增长。此阶段,公司需要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 措施 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公司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所以低股息不会使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公司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有股利决定了。

在成熟期,公司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公司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公司应采取稳定的股利发放政策。当然,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政策下,公司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__文,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3

[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 文章 认为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得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度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因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长期以来,公司管理层和金融专家致力于寻求股利政策的最佳模式,但至今未有一合理的、可以为各公司普遍接受的结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制约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众多,有公司内部的也有公司外部的;有市场的也有非市场的;有投资者、债权人的也有代理人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又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公司发展情况的不同,这些因素所占的地位又经常发生变化。所以,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本文在评析西方金融理论中最佳股利支付模式的基础上,定性研究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理论确定

西方金融理论中关于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确定主要有三派观点:第一派是以沃尔特(J、E、walter)模型为代表,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的关系来确定最佳

股利支付规模。

沃尔特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研究了股票价值同每股税后利润、股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基准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股票价值的公式。

如下所示:

即当公司投资受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相等时,股票价值除同基准折现率有关外,还与公司的税后利润有关,而同公司的股利政策无关。

(2)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基准折

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少,股票价值越高。特别当股利支付率为零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应为0。

(3)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多,股票价值越高。特别是股利支付率为100%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为100%。据此,沃尔特认为公司最佳股利支付率完全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公司有许多投资收益较高的机会,则应少分配现金红利,多提成,甚至把税后利润全部用作投资。相反的,如果公司没有获利较高的投资机会,则应该把利润大部分、甚至全部分配给股东。第二派,股利显示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当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与公司股票内在价值一致时的水平,进而提出:公司前景越好,股利支付水平就应越高。股利显示理论考虑股利支付最佳水平的逻辑是:当一家公司需要为一项目筹资时,它要么增发新股(配股)要么少回购一些在外股份;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dilution)。对于前景比较好的公司,降低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的价值就比较高,如果外部投资者都认识到这一关系,其结果,代表现有股东利益的内部人(管理者)就会发放含税负的股利,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下降,公司股价上升。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不同公司支付股利的边际收益不同,而投资者获得股利收入的税负是递增的(随股利水平),因此,具有较好前景的公司就必须支付较高股利,直至股利支付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税负成本)相等,此时,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也因为最佳股利的显示升至其内在价值水平。

第三派,代理成本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股利支付降低的代理成本等于股利支付的税负成本时的水平。如图1所示

,MC1表示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它渐次递增说明随股利水平的提高,边际税率不断提高。MR1表示股利的边际收益,即因股利支付而降低的代理成本,比如管理层更加卖力

为股东利益着想;管理层更具有创新意识;管理层少“揩油”了等等。一开始,单位股利支付所降低的代理成本不断提高,说明此阶段股利支付的效用递增;当股利支付水平已达到Q0时,公司的代理问题已弱化,相应的,再提高股利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看成公司经营中一个投入要素,则图中MC1与MR1的交点A1所代表的股利水平Q1就是代理成本理论所认为的最佳股利支付水平。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投资机会、市场表现和降低代理成本的角度提出了最佳股利支付水平。这些最佳股利支付水平分别就某一方面而言都是合理的,但作为一个公司整体而言,则都有以偏概全的不足。不过,上述三种关于最佳股利水平的确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若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综合起来就可以给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效用函数,同样,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成本汇总起来,就可得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我们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应存在,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水平。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包括:(1)降低代理成本。(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而把这多余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投资。(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可显示公司未来前景。

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一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包括:(1)税收成本。(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存。(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综合这些考虑,我们也可以给出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股利支付

变量的边际效用曲线(MR)和边际成本曲线(MC),如图2。曲线MR与曲线MC的交点A相对应的股利支付水平Q为公司最优股利支付水平。

二、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根据效益最大化原理所确定股利支付水平,虽然是最优的股利水平,也是公司管理层理论上应该认可1的最优选择,但是选择这一最优方案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前述的边际效用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确定上。

图2

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中税负成本、中介费用相对较好计算,但筹资成本的提高却是因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及资本市场特定环境共同引致的,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支付股利产生的就很难区分,因而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理论上存在而实际操作中真正定量确定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比而言,股利的效用函数确定难度更大,比如说因股利支付而导致的代理成本降低一项,因为代理成本降低转化为股利的效用是通过管理层更加卖力为股东财富着想而带来的公司价值的提高实现的,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管理层卖力的程度、为股东财富考虑的成份有多大、对公司投资的开创性如何等等本身极难衡量,内部人会把种种“揩油”行为解释为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其二,代理成本的降低是导致公司价值提高的各种因素之一,代理成本降低与因之而提高公司价值之间难以形成固定的定量关系。因此,前述的由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最优股利水平理论上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次优方案,寻求适度的股利支付政策。对于中国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较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们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在操作上可选择两项财务指标来替代。

(1)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指公司股份的当期每股实际价值,公司帐面价值即等于每股净资产与普通股发行数之积。与公司市值相比,由每股净资产套算得来的公司帐面价值更能反映公司实际投资价值,尤其是在投机很强的股票市场上,受市场信息的影响,股票价格剧烈上下震荡,若以市场价来衡量公司价值,弹性太大,显然不符合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若以每股净资产来匡算公司帐面价值,则不会使公司价值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可以真实地反映公司现在价值几何。在这一点上,以每股净资产价值最大化代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挤出”了由市值最大化产生的“泡沫”。每股净资产最大化还可以较好地综合反映公司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首先,从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本经营效益,努力使公司价值增值。在这一点上,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与市值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都是不矛盾的。因为每股净资产的较大增值意味着公司利润量较多,利润量的增加会使公司在投资者心中的价值上升,从而导致公司股票市价上涨,也达到最大化。这时的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有了公司实绩作为支撑基础,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每股净资产最大化在克服了市场价值最大化中非理性因素的同时,与市场价值最大化又取得比较好的统一。

其次,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每股净资产最大化既体现了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高低,又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每股净资产越大,说明投者本金的保值性越好、增值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投资者在做投资选择时,总是愿意投向每股净资产增值快的企业。

不过,每股净资产指标是对公司历史价值高低的判断,至于反映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可选择另一指标:利润增长率。

(2)利润增长率。企业利润取决于销售价格、制造成本、市场占有率(决定销售量)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提高又依赖于企业改善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所以说,企业利润率的提高刺激企业在上述方面积极进取。利润增长率是一个比例性指标,与利润额相比,更能动态地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本期利润200万元,在同行业中可能算是很高的利润额了,但若与本公司上期利润300万元相比,却是利润下降了。造成企业利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萎缩或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成本提高等,而这一切又都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潜力部分丧失。可见只有纵向地比较企业利润状况,才能发现企业的发展潜力,确定其实际投资价值,使对企业价值的考虑从短期走向长期。

2.适度股利政策并非某种固定模式,它因公司而异。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因其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一种仅适合于该公司的股利政策,亦即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关于这一点美国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绝无仅有的股利政策是一个重要例证。按一般美国公司的做法,前景越好、业绩越好的公司股利水平相应也会较高,而不

分配公司往往是亏损公司。但哈斯威作为一家业绩卓著的公司长期以来坚持既不分红也不分股的股利政策,以至于1998年底该公司总股本仍仅226万股,而股价已近每股8万美元。对这样一种股利政策,哈斯威公司的董事长巴菲特作如此解释:其一,分股将使新的投资者更容易购买波克夏的股票,也便于现有持股者的抛售。因此,巴菲特认为,他并不想要波克夏的股票处于投机者的控制之下,而一个高到极端价位的股票,就是最为有效的制止投机的方式。其二,不分红避免了股东与公司被双重征税,并且也不必在支付股利上费什么精力,可以把红利重新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其三,公司投资机会众多,赢利率极高,股东们投资于波克夏公司比投资于其他领域更赚钱。同时巴菲特也表示,如果他发现他的股东们能够找到比投资于波克夏更赚钱的方式,他会在那时候临时支付红利。再比较分析中国的两家绩优公司:春兰股份、四川长虹,发现它们股利分配政策截然不同。春兰股份侧重派发红利,而四川长虹侧重高比例送红股,但两公司经营业绩都持续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如表1所示),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四川长虹为例,如果1996年1月以元的价格持有1000股长虹作长期投资,那么到了三年后的1999年1月底,历

经了期间的送股、派息和配股后,持股数量增为3952股,持股成本为10340元,而股票市值则达到了64695元,投资回报率高达530%。同样的测算,投资春兰股份同期投资回报率高达330%。截然不同的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分别支撑了两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表现,说明这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对于这两公司而言都不失为一种适度的股利分配政策。

3.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亦即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是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1)处于初生期企业、公司的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初生期企业、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经验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刚建立的新企业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其它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企业,有利于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

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2)成长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

成长型的特征是:由于经营得当,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企业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有增。此阶段企业需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因为举债成本较高。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成长型企业的股票价格通常是较高的,但是这与股利贴现决定的股票市值的原理并不相悖,因为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企业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了,股息作为股价形成的基础地位和作为评价水平的客观标准已经丧失,并转而为企业收益所代替,即股票价格的计算公式转化为:

由股票利息率公式可知,在企业收益中,利润留存比例十拿九稳是决定股票利息率的关键。成长型企业在获得大量利润的情况下,提高利润留存比例相应地降低了股票利息率,减少了企业利润外流。巨额利润以利润留存形式进行再投资,无疑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这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常被称为“成长股”,成长股价格的形成,主要是以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长股的市场供求为依据的,其形成机制是:投资者预见到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潜在收益,预期企业股票收益率降低,说明该企业的股票价格将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因此预期股票投资价值大。良好的预期投资价值使该股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最终在供求均衡点形成长期股价。成长型企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预期股息收益的增加;企业向股东分配股票股利的预期;预期由股价上涨所获得的资本利得,即由于成长股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能使其价格上涨,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售股票获得溢价收益。

综上所述,成长型企业虽然实行适度的剩余股利政策,但由于股息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被削弱,所以低股息不会使股票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企业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由股利决定了。成长型企业若因经济周期、行业竞争等原因,不得不采用其它分配政策时,则应尽量考虑股票股利分配,因为股票股利形成的股本金仍属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可以继续支配。

(3)成熟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稳定股利额政策成熟型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已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的产品已趋成熟,企业需要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以便调整经营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企业就要保证有一定的研究发展资金投入。企业除了可从利润拨出一部分资金满足股利政策需求外,剩余资金便可满足研究发展资金需求。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决策下,企业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股利分配政策论文相关文章:

1. 有关股利政策毕业论文

2. 有关股利政策论文

3. 有关股利政策的论文

4. 对外贸易方面的论文

5.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利润分配机制研究论文

股利分配政策是关于收益分配的策略,它涉及到多方相关者的利益.对投资者、市场以及上市公司本身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股利分配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 公司价值

[论文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另外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因此还要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的。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 渠道 的畅通、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合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

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特征: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

二、股利支付的效用及成本

(一)在现代股利理论中,发放现金股利带来的各种效用

(1)降低代理成本。股利分配的代理认为,股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公司内部人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适当的股利政策有助于保证经理们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所谓适当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的利润应当更多地支付给股东。否则,这些利润就有可能被公司内部人滥用。

(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把多余的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的投资。

(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

(二)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

(1)税负成本。如果对现金红利和来自股票回购的资本课以不同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在存在差别税赋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政策,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成。(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

三、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要以控股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和目标

在大股东股权不流通的情况下,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对于中小股东来说,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太低,且极其分散,中小股东持股的目的一般不是控制性目的。投资股票的收益有资本性收益和现金股利收益。在两种收益形式当中,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现金股利收益率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所有上市公司总体的流通股股东的加权平均现金股利收益率从1998到2004年分别为,,,,,,;投资者获得的现金股利收入相比其投资成本来说微乎其微,那么作为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由于几乎无法获取其所投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回报,那就只能转向通过在流通市场上博取差价获取投资收率,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最大化行为的必然选择。非流通股东(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由于一般是大股东,所以公司重要的经营决策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主要受非流通股东意见的影响,控股股东股权不流通对于控股股东来讲有明显缺陷。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家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只能依法协议转让。作为一名理性的市场主体,大股东特殊的利益实现方式决定了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行为方式及特点。由于缺乏更有效的股权退出通道,大股东往往会趋向寻找一切可能提高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 方法 ,具体来讲有如下渠道:一是提高公司业绩,业绩是公司市场价值的基础,业绩的提高必然会提高每股净资产;二是通过配股、增发或发行可转化为股票的债券(简称可转债)等形式进行再筹资,由于配股价、发价或可转债的转股价一般都远高于公司每股净资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配股或增发完成后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随之相应增加。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这就是说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

在初生期,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而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 经验 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建立的新公司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 其它 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公司,树立公司在公众中良好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在成长期,公司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公司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增长。此阶段,公司需要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 措施 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公司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所以低股息不会使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公司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有股利决定了。

在成熟期,公司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公司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公司应采取稳定的股利发放政策。当然,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政策下,公司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__文,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3

[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 文章 认为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得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度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因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长期以来,公司管理层和金融专家致力于寻求股利政策的最佳模式,但至今未有一合理的、可以为各公司普遍接受的结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制约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众多,有公司内部的也有公司外部的;有市场的也有非市场的;有投资者、债权人的也有代理人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又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公司发展情况的不同,这些因素所占的地位又经常发生变化。所以,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本文在评析西方金融理论中最佳股利支付模式的基础上,定性研究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理论确定

西方金融理论中关于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确定主要有三派观点:第一派是以沃尔特(J、E、walter)模型为代表,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的关系来确定最佳

股利支付规模。

沃尔特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研究了股票价值同每股税后利润、股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基准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股票价值的公式。

如下所示:

即当公司投资受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相等时,股票价值除同基准折现率有关外,还与公司的税后利润有关,而同公司的股利政策无关。

(2)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基准折

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少,股票价值越高。特别当股利支付率为零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应为0。

(3)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多,股票价值越高。特别是股利支付率为100%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为100%。据此,沃尔特认为公司最佳股利支付率完全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公司有许多投资收益较高的机会,则应少分配现金红利,多提成,甚至把税后利润全部用作投资。相反的,如果公司没有获利较高的投资机会,则应该把利润大部分、甚至全部分配给股东。第二派,股利显示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当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与公司股票内在价值一致时的水平,进而提出:公司前景越好,股利支付水平就应越高。股利显示理论考虑股利支付最佳水平的逻辑是:当一家公司需要为一项目筹资时,它要么增发新股(配股)要么少回购一些在外股份;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dilution)。对于前景比较好的公司,降低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的价值就比较高,如果外部投资者都认识到这一关系,其结果,代表现有股东利益的内部人(管理者)就会发放含税负的股利,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下降,公司股价上升。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不同公司支付股利的边际收益不同,而投资者获得股利收入的税负是递增的(随股利水平),因此,具有较好前景的公司就必须支付较高股利,直至股利支付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税负成本)相等,此时,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也因为最佳股利的显示升至其内在价值水平。

第三派,代理成本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股利支付降低的代理成本等于股利支付的税负成本时的水平。如图1所示

,MC1表示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它渐次递增说明随股利水平的提高,边际税率不断提高。MR1表示股利的边际收益,即因股利支付而降低的代理成本,比如管理层更加卖力

为股东利益着想;管理层更具有创新意识;管理层少“揩油”了等等。一开始,单位股利支付所降低的代理成本不断提高,说明此阶段股利支付的效用递增;当股利支付水平已达到Q0时,公司的代理问题已弱化,相应的,再提高股利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看成公司经营中一个投入要素,则图中MC1与MR1的交点A1所代表的股利水平Q1就是代理成本理论所认为的最佳股利支付水平。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投资机会、市场表现和降低代理成本的角度提出了最佳股利支付水平。这些最佳股利支付水平分别就某一方面而言都是合理的,但作为一个公司整体而言,则都有以偏概全的不足。不过,上述三种关于最佳股利水平的确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若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综合起来就可以给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效用函数,同样,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成本汇总起来,就可得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我们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应存在,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水平。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包括:(1)降低代理成本。(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而把这多余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投资。(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可显示公司未来前景。

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一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包括:(1)税收成本。(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存。(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综合这些考虑,我们也可以给出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股利支付

变量的边际效用曲线(MR)和边际成本曲线(MC),如图2。曲线MR与曲线MC的交点A相对应的股利支付水平Q为公司最优股利支付水平。

二、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根据效益最大化原理所确定股利支付水平,虽然是最优的股利水平,也是公司管理层理论上应该认可1的最优选择,但是选择这一最优方案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前述的边际效用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确定上。

图2

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中税负成本、中介费用相对较好计算,但筹资成本的提高却是因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及资本市场特定环境共同引致的,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支付股利产生的就很难区分,因而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理论上存在而实际操作中真正定量确定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比而言,股利的效用函数确定难度更大,比如说因股利支付而导致的代理成本降低一项,因为代理成本降低转化为股利的效用是通过管理层更加卖力为股东财富着想而带来的公司价值的提高实现的,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管理层卖力的程度、为股东财富考虑的成份有多大、对公司投资的开创性如何等等本身极难衡量,内部人会把种种“揩油”行为解释为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其二,代理成本的降低是导致公司价值提高的各种因素之一,代理成本降低与因之而提高公司价值之间难以形成固定的定量关系。因此,前述的由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最优股利水平理论上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次优方案,寻求适度的股利支付政策。对于中国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较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们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在操作上可选择两项财务指标来替代。

(1)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指公司股份的当期每股实际价值,公司帐面价值即等于每股净资产与普通股发行数之积。与公司市值相比,由每股净资产套算得来的公司帐面价值更能反映公司实际投资价值,尤其是在投机很强的股票市场上,受市场信息的影响,股票价格剧烈上下震荡,若以市场价来衡量公司价值,弹性太大,显然不符合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若以每股净资产来匡算公司帐面价值,则不会使公司价值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可以真实地反映公司现在价值几何。在这一点上,以每股净资产价值最大化代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挤出”了由市值最大化产生的“泡沫”。每股净资产最大化还可以较好地综合反映公司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首先,从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本经营效益,努力使公司价值增值。在这一点上,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与市值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都是不矛盾的。因为每股净资产的较大增值意味着公司利润量较多,利润量的增加会使公司在投资者心中的价值上升,从而导致公司股票市价上涨,也达到最大化。这时的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有了公司实绩作为支撑基础,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每股净资产最大化在克服了市场价值最大化中非理性因素的同时,与市场价值最大化又取得比较好的统一。

其次,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每股净资产最大化既体现了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高低,又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每股净资产越大,说明投者本金的保值性越好、增值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投资者在做投资选择时,总是愿意投向每股净资产增值快的企业。

不过,每股净资产指标是对公司历史价值高低的判断,至于反映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可选择另一指标:利润增长率。

(2)利润增长率。企业利润取决于销售价格、制造成本、市场占有率(决定销售量)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提高又依赖于企业改善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所以说,企业利润率的提高刺激企业在上述方面积极进取。利润增长率是一个比例性指标,与利润额相比,更能动态地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本期利润200万元,在同行业中可能算是很高的利润额了,但若与本公司上期利润300万元相比,却是利润下降了。造成企业利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萎缩或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成本提高等,而这一切又都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潜力部分丧失。可见只有纵向地比较企业利润状况,才能发现企业的发展潜力,确定其实际投资价值,使对企业价值的考虑从短期走向长期。

2.适度股利政策并非某种固定模式,它因公司而异。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因其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一种仅适合于该公司的股利政策,亦即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关于这一点美国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绝无仅有的股利政策是一个重要例证。按一般美国公司的做法,前景越好、业绩越好的公司股利水平相应也会较高,而不

分配公司往往是亏损公司。但哈斯威作为一家业绩卓著的公司长期以来坚持既不分红也不分股的股利政策,以至于1998年底该公司总股本仍仅226万股,而股价已近每股8万美元。对这样一种股利政策,哈斯威公司的董事长巴菲特作如此解释:其一,分股将使新的投资者更容易购买波克夏的股票,也便于现有持股者的抛售。因此,巴菲特认为,他并不想要波克夏的股票处于投机者的控制之下,而一个高到极端价位的股票,就是最为有效的制止投机的方式。其二,不分红避免了股东与公司被双重征税,并且也不必在支付股利上费什么精力,可以把红利重新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其三,公司投资机会众多,赢利率极高,股东们投资于波克夏公司比投资于其他领域更赚钱。同时巴菲特也表示,如果他发现他的股东们能够找到比投资于波克夏更赚钱的方式,他会在那时候临时支付红利。再比较分析中国的两家绩优公司:春兰股份、四川长虹,发现它们股利分配政策截然不同。春兰股份侧重派发红利,而四川长虹侧重高比例送红股,但两公司经营业绩都持续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如表1所示),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四川长虹为例,如果1996年1月以元的价格持有1000股长虹作长期投资,那么到了三年后的1999年1月底,历

经了期间的送股、派息和配股后,持股数量增为3952股,持股成本为10340元,而股票市值则达到了64695元,投资回报率高达530%。同样的测算,投资春兰股份同期投资回报率高达330%。截然不同的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分别支撑了两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表现,说明这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对于这两公司而言都不失为一种适度的股利分配政策。

3.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亦即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是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1)处于初生期企业、公司的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初生期企业、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经验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刚建立的新企业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其它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企业,有利于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

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2)成长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

成长型的特征是:由于经营得当,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企业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有增。此阶段企业需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因为举债成本较高。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成长型企业的股票价格通常是较高的,但是这与股利贴现决定的股票市值的原理并不相悖,因为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企业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了,股息作为股价形成的基础地位和作为评价水平的客观标准已经丧失,并转而为企业收益所代替,即股票价格的计算公式转化为:

由股票利息率公式可知,在企业收益中,利润留存比例十拿九稳是决定股票利息率的关键。成长型企业在获得大量利润的情况下,提高利润留存比例相应地降低了股票利息率,减少了企业利润外流。巨额利润以利润留存形式进行再投资,无疑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这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常被称为“成长股”,成长股价格的形成,主要是以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长股的市场供求为依据的,其形成机制是:投资者预见到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潜在收益,预期企业股票收益率降低,说明该企业的股票价格将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因此预期股票投资价值大。良好的预期投资价值使该股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最终在供求均衡点形成长期股价。成长型企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预期股息收益的增加;企业向股东分配股票股利的预期;预期由股价上涨所获得的资本利得,即由于成长股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能使其价格上涨,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售股票获得溢价收益。

综上所述,成长型企业虽然实行适度的剩余股利政策,但由于股息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被削弱,所以低股息不会使股票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企业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由股利决定了。成长型企业若因经济周期、行业竞争等原因,不得不采用其它分配政策时,则应尽量考虑股票股利分配,因为股票股利形成的股本金仍属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可以继续支配。

(3)成熟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稳定股利额政策成熟型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已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的产品已趋成熟,企业需要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以便调整经营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企业就要保证有一定的研究发展资金投入。企业除了可从利润拨出一部分资金满足股利政策需求外,剩余资金便可满足研究发展资金需求。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决策下,企业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股利分配政策论文相关文章:

1. 有关股利政策毕业论文

2. 有关股利政策论文

3. 有关股利政策的论文

4. 对外贸易方面的论文

5.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1.一般写关系一类的文章都要先分别阐述他们各自的特点。当然只要简略说明就好,不能喧宾夺主。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抵偿了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消耗即为盈利,具体表现为企业净资产的增加。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profit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 .然后应就三者的关系下一个结论。“收入-费用=利润”3.最后就是对自己的结论作出解释说明。我国会计学界对收入、费用与利润的关系普遍界定为“利润是企业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它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相抵后的差额,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利润是各项所得与所费的差额,这里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 收入;这里的费用是广义的耗费,它包括各项费用和损失。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应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1.直接配比。是将那些与具体某项收入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费用,与其相对应的收入直接匹配,以确定利润的配比方式。如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计入该完工产品的成本,将销售成本直接转入所实现的销售收入的费用等。 2.间接配比。是将几个对象共同耗用的费用,按一定比例或系数分配到各个具体对象中去,使之与相 应的财务成果相联系,如制造费用就是用间接配比方式进分配的。 3.期间配比。对不与任何具体的产品或劳务有因果关系的费用,因为它只是与一定的期间相联系,因此这些费用被视为与该期间所实现的全部收入有关系。需要与该期间的收入进行配比,这些费用有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等。有些销售费用可能与特定的销售收入有因果关系,但多数情况下,销售费用很难与特定的销售收入相联系,而且当期发生的销售费用一般都与当期的销售收入相关,很少有跨期处理的情况,为了核算方便,也视同期间费用。 根据以上三种配比方式,将企业一定期间的所得 与所费相配比即为利润,即收入(广义)一费用(广义) =利润。――引自《财会月刊》第2期自己根据这些稍微做一些扩展,应该可以凑一万字出来。

企业财务分析的论文篇2 试谈电力企业财务质量分析 摘要: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寻求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其财务质量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资产质量、资本结构质量、利润质量和现金流量质量四个方面对电力企业的财务质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质量 财务分析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的财务质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电力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资产总额巨大,承担着巨大的还贷压力和折旧压力,如何合理负债,降低资金成本,将成为电力企业的一大课题。此外,电力企业资产种类较多,产权主体不明晰,应收账款数额巨大,大量不良资产长期挂账,资产收益率低。因此,关注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电力企业的财务质量进行分析,可以为电力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也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提供帮助。 一、电力企业资产质量分析 1.电力企业资产的特点 电力企业的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业特点:①固定资产类型多、数量大、价值高、分布广泛。从种类来说分为变电设备、通信线路及设备、输电线路、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检修及维护设备、建筑物、土地等十几大类。从分布范围来看,电网延伸到哪,固定资产就分布到相应的地方,范围十分广泛。②更新快,变动频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电网的投资力度,农城网改造、电网改造一直在进行,资产变动频繁。为确保电力资产的安全运转,电力企业每年都要对各类资产进行大修、改良等维护,耗资巨大。③资产结构不均衡。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比较大,一般占到总资产的70%。有些电力企业由于外欠电费巨大,资产收益率低,速动资产占固定资产的比例较小,存在较高的资产结构风险。 2.电力企业资产的周转状况分析 资产周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一般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实现的。不同资产结构的企业,其资产周转状况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占比大的公司,其资产周转速度相对较快,而固定资产占比大的公司,其资产周转速度相对较慢。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公司资产的周转状况进行分析时,还应关注其是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资产收益率可以衡量电力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总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利用其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就越高。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可以减少坏账损失,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增强。反之,若应收账款周转率低,那么电力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的滞于应收账款上,进而影响资金的正常周转。 二、电力企业资本结构质量分析 1.负债资本的质量分析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的。负债经营对电力企业来说,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电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说明该企业的财务政策较为谨慎,这种保守的财务政策会使企业在财务上比较安全,但是,企业也享受不到所得税前列支的税收优惠。反之,若电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说明该企业的财务政策较为激进,有利于降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但如果企业的盈利状况不好,会因负担太大的利息而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 2.权益资本的质量分析 权益资本是电力企业中最基本的部分,对负债具有保障作用,电力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权益资本,将会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电力企业属资金密集型企业,需要巨额资金。资金短缺成为困扰电力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力企业可以考虑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适当发行一些新股或配股。 三、电力企业利润质量分析 利润质量较高一般是指企业的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能力,并在未来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1.利润构成的质量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的利润总额是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差额构成的。营业利润应该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营业利润的持续、稳定的增长,表明企业具有较好的盈利前景。在利润总额中,如果营业利润所占比例较高,说明公司依靠主营业务。如果对外投资收益所占比例较高,说明对外投资成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当这种状况持续几年时,公司就需要谋求向外发展。 2.现金实现程度的质量分析 现金获取能力对电力企业利润质量的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企业的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能力,企业对利润就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在现金流量的来源中,经营活动是现金来源的重要保障,因此,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大小反映了持续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进而直接反映了电力企业的盈利能力。 3.利润分配的质量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有:支付现金股利、支付股票股利、不分配股利、混合股利等。向投资者支付股利是对投资者的一种回报,也是企业展示信心、吸引投资者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可供分配的利润,但却不进行分配,这会让投资者对企业的利润质量产生怀疑。能否采用现金股利分配方式,又是企业现金流量能力是否足够的表现。目前电力企业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现金支付能力,在利润分配方面有较大的空间。 四、电力企业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1.经营活动产生的先进流量质量分析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以及短期债务的偿还。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表明企业通过正常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不足以支付相应的现金流出。这会使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那么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并不能为企业的投资和融资提供现金。只有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时,才能保证现金流量足够支持日常运转外,还能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如果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表明企业用于购置长期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的现金大于所取得的相应的现金收益,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会导致企业要减小投资规模或动用其他现金流量来进行弥补。 如果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表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这种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能是因为进入稳定的投资回报期,也可能是因为过去的投资回报较大。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如果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则表明企业筹资所得的现金流入不能支持相应的现金流出。出现这种情况时,企业可能会动用投资活动或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以供周转,是企业筹资不当的一种信号。如果企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大于零时,说明企业的筹资活动已经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处于正常状态。 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有着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电力需求的不平衡导致电力供应紧张,从而使电力发展加快,但电力企业财务状况质量依然有待提高。 猜你喜欢: 1. 财务分析论文范文 2. 浅谈财务分析论文 3. 企业财务分析论文 4. 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5. 有关财务分析论文 6. 关于财务分析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