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0:46:39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学,但笔者认为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方式下的中国教育,最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虽然目前对于传统的讲授法提出了大量的批评,但是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变,这种传统的讲授法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论文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教师

一、缺乏思考只会被动的解决问题

兰姆曾经说过:“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多于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作。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天文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问题,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的题目,中国的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做为一名中国的小学教师,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给学生灌注大量的知识,把很多的公式定理强迫学生背下来。我们教会学生思考了吗?我们为什么每天要留给学生浩如烟海的作业,让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呢?一个美国小学生的作文是在图书馆和电脑前完成的,往往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我们中国小学生的作文是用两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几乎以背诵的形式完成的。所以,我们这种以灌注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造就的就是擅长考试而不擅长思考的学生。再由于我们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方法,造成很多学生过早地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为我们就是只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当一个学生不懂得思考,每天都在应付大量的记忆性作业的时候,他的阅读和写作又怎么会提高?因为阅读和写作更关注的学生自身对文章或者事情的理解,而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灌注,自己很少去单独的思考或者解决问题,每天大量的作业其实就是量的重复和堆积而已,直到小学毕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二、缺乏大量读书积累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乐之邦,自古就非常重视读书国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的,中国人却渐渐地远离了读书,即便读书也是功利性的,就是为了有用,没有用的书根本就不会读。据统计,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读三十余本书,而中国人人均还不到二本书。尤其是在今天电脑、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每天都在用鼠标点来点去,用手指滑来滑去,把大量的时间消耗了,离书香味却越来越远。反映到小学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所读的书,也仅仅是围绕着书包里的几本教科书而已,甚少读几本课外书。而阅读和写作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技巧性的内容,可是对于阅读和写作更多是学生自己的理解,那理解水平的高低很大部分决定于学生的阅读量有多少。一个阅读量很大的学生,他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一定不会很低,而一个没有阅读量的学生,他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也不会很高。因为他对摆在自己眼前的文章缺乏深层次的体悟,而这种体悟就是来自于他大量的阅读量,语文课本上的那三十二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三、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过早的厌学

教师站在讲台上呕心沥血地去讲,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生怕学生对于课文不理解,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一遍又一遍。结果呢,教师累得嗓子都哑了,学生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传统的讲授法教师所讲的仅仅是教师自己所理解的,学生未必理解。教师所强调的,仅仅是教师自己看重的,未必能被学生们所接受。于是,在课堂上会发现,尽管一个知识点教师强调了许多遍,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考试时照样会出现错误。甚至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图省事,课堂上总爱叫那么几个聪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呢,这几个人掌握得不错了,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不是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来,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反而造成了班级里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尤其在阅读和写作课上,教师更是代办的更多,因为他发现自己累死累活地在课堂上喊,结果学生掌握的效果却不是很好,所以老师就自编自导自演,代替学生说出了答案,然后让学生去背诵问题的答案而已。这样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当一个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已经非常厌倦了,又谈何能提高语文成绩。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方面,很多专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有了这些良好的理论储备之后,再加上我们的实践,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成绩是不无可能的。

四、结语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学生今后非常实用的两种技能,也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学,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我们这些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一门学科,下面我给你分享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能违背语文的学科特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良好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乃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曾记得《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一段话:“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此刻,我便想到了《西游记》中各位大仙的兵器,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说道:“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学生齐声否定后,我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所谓‘吸进去’就是指将知识记入脑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只有教师彻底放开学生的手脚,为他们搭建自由表达、自由活动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想象,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课堂氛围才能良好。

二、动手操作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抓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操作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学生通过想象、查阅资料、合作、动手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教师变得书香四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助手

多媒体技术融声形于一体,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生动形象之感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切忌泛滥使用多媒体,也就是说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事。如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并加上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同时,我适当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然后,我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紧接着播放配乐配、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兴趣的保障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氛围才能积极活跃。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老头子最后与两个女孩儿告别时说了些什么话?老头子会因为这次失误而改变性格吗?学生看到问题兴趣便油然而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组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讨论得有声有色。这种活动给了学生自由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想象、尽情表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师只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就一定能寻找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王素静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河渠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意见

一、正确认识学法指导的意义

语文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注重学法指导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法指导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着。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法指导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藩篱,这显然与课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违背。教学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使学生“会学”。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淑湘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努力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诚然,作为教师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准确把握学法指导的常用方法

(一)讲授法

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练习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如理解词义句义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总结法

所谓总结法就是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给以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采用的哪种新的学法,并密切关注学习过程,学后引导学生发现领悟、总结归纳。

(三)示范法

利用典型范例指导,学生依照方法步骤尝试学习,达到掌握的目的。如修改病句的“读-找-想-改-读”法。

(四)对比法

教材中类似的内容要采用类化的方法,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对采用的学法进行比较筛选,精选出最恰当、有效的学法。

(五)迁移法

利用已掌握的学法去学习新的内容,根据内容变更创新学法。如古诗及现代诗歌均可采用迁移法学习。

(六)模仿法

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低年段朗读让学生模仿范读、录音及应用文的仿写等。

(七)渗透法

将方法渗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体验实践掌握方法。

(八)尝试法

学生在尝试自学中,教师适当点拨,在交流合作中归纳总结新的学法。

(九)还原法

对于可正反操作的双向性内容,可采用还原法。如扩句缩句、陈述反问互改等,通过双向训练,可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总结出新的方法。

三、合理设计学法指导的步骤过程

(一)示范展示环节

小学生受年龄及心理限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在授课起始,教师不便向学生直接讲授或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若直接讲授,很难被学生接受,效果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套搬,根本谈不上深入理解和主动应用。因此,在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示范演示,使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感受学法,领悟学法,让学生积累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过程步骤明晰,层次脉路清楚,方法鲜明形象,易于把握操作,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发现和领悟学法。

(二)反思归纳环节

通过第一环节的感受了解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环节中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对第一环节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与复习,指导学生从教师的教法示范演示过程中领悟和发现学法,将学习过程中发现、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学法才会在学生的心田与脑海中扎根,从而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深刻。

(三)实践运用环节

第一环节的感受领悟和第二环节的总结归纳,已为后期的尝试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领悟和归纳学法只能是学法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进入第三环节,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将领悟总结的学法大胆运用于尝试练习之中,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自学实践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学法,并不断熟练应用学法。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巩固并逐步提高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四)检查巩固环节

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尝试练习之后,学法是否真正被内化或掌握,还不能定论。此时,教师必须采用得力措施和恰当的方式及时检查学生对学法自学运用的效果,掌握并了解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检查巩固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自学运用效果的检查,能及时肯定学生在学法运用中取得的成绩,使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不断激励学生运用学法的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

四、结语

总之,学法指导中教师必须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善于把握教材中不同内容和文体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法指导的程序步骤,合理选用学法指导中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和达到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作者:薛万文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勤锋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三: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一、以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不但会令学生心生羡慕,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运用华美的词句、灵活的方法感动学生的内心,把学生引入到美妙的语文境界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学之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听到这些,学生怎能不兴趣勃发呢?

二、以赏识表扬,促使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任何人所付出的劳动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得到别人的赏识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小孩子表现得将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哪怕是极小的亮点都要给予肯定,给于表扬,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信。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正是对赏识作用的肯定。虽然赏识没有付出物质的代价,但是它发挥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通常会伸出大拇指,或说一声“你真棒!”一句亲切简短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将会在学生心里形成美好的记忆,这个记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大量实践证明,好学生的确是夸出来的。

三、以最佳的情绪密切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绪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以前,必须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站在教室里以微笑的面孔面对学生,而且不但要微笑,还要笑得灿烂,发自内心的笑,这样才能在课堂活动中为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师生交心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整天板着脸,即使他的心地再善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沟通的。其实有很多教师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经常板着面孔去授课,给学生的感觉是望而生畏,这样课上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讲,不敢回答问题,生怕答错了受到教师的责备。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其教学效果是非常低下的,即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也是被强制灌输进去的。学生整天在这种压抑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久而久之,不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还会厌烦这位教师。可见,课堂上教师的情绪至关重要,教师激情的笑容是师生沟通心灵的纽带,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同时也是教师树立美好形象的法宝。

四、以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而且贪玩,对游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新课标也一直强调: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创设情境,组织学习活动,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用再用说教去教育学生,使学生不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了启发,获得了亲身体验,从而寓教于乐,实现了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1.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若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分组去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3.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五、结语

总之,只有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安心、舒心地学习。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搜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得热心、学得开心。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红杏出墙,彰显出青春活力。

作者:左世锋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王六村校区洪水口小学

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获奖范文篇2 浅谈创新设计小学语文课外作业 摘要:正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碰到老师们抱怨学生家庭作业存在应付了事、完成得不理想的情况,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作业僵化单一、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家庭作业渐渐变成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应该遵循顺应学生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课外作业,以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创新设计;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承载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任务。但一直以来,我们的作业模式比较单一,作业形式种类不多,学科特征明显,答案标准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禁锢。那我现将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的几点参考。 1.调查研究式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①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鼓励他们做一些"研究",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查找并搜集资料,进行阅读,提炼自己的观点,组织文章……如:学习《赵州桥》后,考查当地桥梁与赵州桥的异同;查找现代立交桥、上海杨浦大桥、长江大桥的资料,自己能试着去设计吗?并且为你设计的桥写一篇简介。完成《赵州桥》这篇课文的作业,学生不仅获得关于古今桥梁的知识,通过图片、札记进行积累,甚至有兴趣的还能自己设计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学生想到要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必定花心思去写好这篇简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读写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蛇与庄稼>>之后,"以事物间的复杂联系"为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写成文形式,可请教你喜欢的老师。这是一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且相对独立地完成的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创性的作业。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令人眼花缭乱,怎样捕捉、收集、处理信息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小学语文应从这里入手,让学生自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习自己收集资料,组织材料,写"论文"。这类作业涉及面广,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会领域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责任感,促使他们设法去战胜,从而锻炼意志和毅力,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2.强调兴趣培养,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 传统作业布置,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除了对"应试"有点作用外,就是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训练成作业机器。在大力实践新课标的今天,我们不能再走这种老路,要丰富作业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做作业主人,能在作业实践中感受到作业快乐。俄国最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作业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我们也必须把激趣放在首位,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作业过程的快乐和作业成功带来的愉悦。为此,我们要尽量减少单一的机械性的抄、背作业,变枯燥化、重复化作业模式为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知识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要得到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锻炼,在更多平台上发展语文素养。 例如,当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后,让学生唱歌跳舞;学了《奴隶英雄》、《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们排演课本剧,写剧本;当学了《乌鸦喝水》之后,做实验;学了《穷人》之后,让学生后来发生的故事……这些作业,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还较大,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没把它们看成是负担,反而兴高采烈地按时完成,而且还与众不同,独具匠心,颇有质量。所以,创新作业设计,注重趣味性设计,注重动手动脑并重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作业方式中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完成作业,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多方面的能力发展,达到作业目标,实现作业意义。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多些提问作业,少些答问作业 质疑问难,已经是现在一个十分流行的教学模式了。学生发现疑难、提出疑难、解决疑难的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外作业不是抄抄写写,就是答题训练。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把向教师、家长、同学提问作为一个课外作业,例如:比一比哪一个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哪一个学生提的问题能让老师和同学"伤伤神",难住老师和同学。再如,学了一课的生字后,回家考一考父母,看看他们能否会读会写,若不会,你教会他们。学生在自己提问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提问的同时,他的分析理解能力就会提高,学习的速度也会加快,不但利人而且利已,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而变成是知识的"抽水机"了。 4.作业设计要追求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课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考虑作业的人文性,力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现今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伟人的故事,这些既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名篇,也是学生做人的镜子。我们可以设计《寻找名人的足迹》,制作《名人录》等活动,让学生收集伟人、名人、英雄的故事、图片、个人简介,还可以以"小报、班会"的形式"话英雄,赞名人",这样,就能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得到鼓舞,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路标",又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总之,加强作业创新设计,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乐意、主动地在更多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而不是让教师始终牵着学语文。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好平台,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广大实践中挖掘潜能,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 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 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1.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3.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4.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一门学科,下面我给你分享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能违背语文的学科特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良好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乃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曾记得《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一段话:“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此刻,我便想到了《西游记》中各位大仙的兵器,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说道:“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学生齐声否定后,我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所谓‘吸进去’就是指将知识记入脑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只有教师彻底放开学生的手脚,为他们搭建自由表达、自由活动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想象,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课堂氛围才能良好。

二、动手操作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抓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操作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学生通过想象、查阅资料、合作、动手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教师变得书香四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助手

多媒体技术融声形于一体,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生动形象之感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切忌泛滥使用多媒体,也就是说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事。如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并加上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同时,我适当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然后,我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紧接着播放配乐配、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兴趣的保障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氛围才能积极活跃。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老头子最后与两个女孩儿告别时说了些什么话?老头子会因为这次失误而改变性格吗?学生看到问题兴趣便油然而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组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讨论得有声有色。这种活动给了学生自由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想象、尽情表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师只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就一定能寻找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王素静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河渠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意见

一、正确认识学法指导的意义

语文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注重学法指导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法指导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着。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法指导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藩篱,这显然与课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违背。教学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使学生“会学”。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淑湘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努力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诚然,作为教师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准确把握学法指导的常用方法

(一)讲授法

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练习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如理解词义句义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总结法

所谓总结法就是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给以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采用的哪种新的学法,并密切关注学习过程,学后引导学生发现领悟、总结归纳。

(三)示范法

利用典型范例指导,学生依照方法步骤尝试学习,达到掌握的目的。如修改病句的“读-找-想-改-读”法。

(四)对比法

教材中类似的内容要采用类化的方法,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对采用的学法进行比较筛选,精选出最恰当、有效的学法。

(五)迁移法

利用已掌握的学法去学习新的内容,根据内容变更创新学法。如古诗及现代诗歌均可采用迁移法学习。

(六)模仿法

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低年段朗读让学生模仿范读、录音及应用文的仿写等。

(七)渗透法

将方法渗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体验实践掌握方法。

(八)尝试法

学生在尝试自学中,教师适当点拨,在交流合作中归纳总结新的学法。

(九)还原法

对于可正反操作的双向性内容,可采用还原法。如扩句缩句、陈述反问互改等,通过双向训练,可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总结出新的方法。

三、合理设计学法指导的步骤过程

(一)示范展示环节

小学生受年龄及心理限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在授课起始,教师不便向学生直接讲授或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若直接讲授,很难被学生接受,效果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套搬,根本谈不上深入理解和主动应用。因此,在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示范演示,使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感受学法,领悟学法,让学生积累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过程步骤明晰,层次脉路清楚,方法鲜明形象,易于把握操作,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发现和领悟学法。

(二)反思归纳环节

通过第一环节的感受了解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环节中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对第一环节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与复习,指导学生从教师的教法示范演示过程中领悟和发现学法,将学习过程中发现、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学法才会在学生的心田与脑海中扎根,从而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深刻。

(三)实践运用环节

第一环节的感受领悟和第二环节的总结归纳,已为后期的尝试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领悟和归纳学法只能是学法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进入第三环节,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将领悟总结的学法大胆运用于尝试练习之中,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自学实践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学法,并不断熟练应用学法。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巩固并逐步提高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四)检查巩固环节

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尝试练习之后,学法是否真正被内化或掌握,还不能定论。此时,教师必须采用得力措施和恰当的方式及时检查学生对学法自学运用的效果,掌握并了解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检查巩固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自学运用效果的检查,能及时肯定学生在学法运用中取得的成绩,使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不断激励学生运用学法的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

四、结语

总之,学法指导中教师必须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善于把握教材中不同内容和文体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法指导的程序步骤,合理选用学法指导中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和达到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作者:薛万文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勤锋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三: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一、以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不但会令学生心生羡慕,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运用华美的词句、灵活的方法感动学生的内心,把学生引入到美妙的语文境界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学之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听到这些,学生怎能不兴趣勃发呢?

二、以赏识表扬,促使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任何人所付出的劳动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得到别人的赏识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小孩子表现得将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哪怕是极小的亮点都要给予肯定,给于表扬,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信。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正是对赏识作用的肯定。虽然赏识没有付出物质的代价,但是它发挥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通常会伸出大拇指,或说一声“你真棒!”一句亲切简短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将会在学生心里形成美好的记忆,这个记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大量实践证明,好学生的确是夸出来的。

三、以最佳的情绪密切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绪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以前,必须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站在教室里以微笑的面孔面对学生,而且不但要微笑,还要笑得灿烂,发自内心的笑,这样才能在课堂活动中为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师生交心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整天板着脸,即使他的心地再善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沟通的。其实有很多教师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经常板着面孔去授课,给学生的感觉是望而生畏,这样课上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讲,不敢回答问题,生怕答错了受到教师的责备。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其教学效果是非常低下的,即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也是被强制灌输进去的。学生整天在这种压抑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久而久之,不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还会厌烦这位教师。可见,课堂上教师的情绪至关重要,教师激情的笑容是师生沟通心灵的纽带,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同时也是教师树立美好形象的法宝。

四、以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而且贪玩,对游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新课标也一直强调: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创设情境,组织学习活动,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用再用说教去教育学生,使学生不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了启发,获得了亲身体验,从而寓教于乐,实现了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1.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若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分组去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3.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五、结语

总之,只有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安心、舒心地学习。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搜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得热心、学得开心。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红杏出墙,彰显出青春活力。

作者:左世锋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王六村校区洪水口小学

浅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有着一定的价值意义,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知到群文阅读的重要性,比如提高群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等等,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教学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

群文阅读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及培养小学生思考能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及小学生的喜爱。在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以教材基本体系为前提,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进度及文本内容主体,提高对群文教学的编排及组织,以满足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目标。

1、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

1.1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是要求学生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如果能够长期坚持群文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不过目前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中的教材仅仅只是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与度量。所以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教师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自由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能够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及知识面。

1.2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社会中,学生要想能够与时俱进,就要获取足够先进及丰富的信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能够有效的增加学生的信息量。目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障自己的讲课质量,会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放慢自己的讲课速度。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全面理解小学课文中的内容,但是也大大抑制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1.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使用单篇文章进行教学的模式,只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另外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自己的教学进度,往往会忽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问题。为了教学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那么群文阅读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小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群文阅读任务的时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并且找出问题的答案,能够潜意识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4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整堂课都围绕同一篇文章进行讲解,内容也都是以文章中的知识为主,完全忽视了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归纳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具有正确阅读方式。

2、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

目前小学语文中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同类题材编排的`课程体系,每个单元都可以作为一个群文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年级层次进行教学。

2.1以主题为基础进行阅读:中心议题体现着教学的目标,是群文阅读课堂的中心。教师在备课的阶段,要设置好议题,把握好议题的难易程度。议题既要有挑战性,也要有可学习性。议题的选择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教师在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一个或者几个议题。议题的选择要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主题为基础进行阅读指的是以小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水平为基础,以主题为前提,使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计划及教学计划进行的群文阅读活动。此阅读活动有两种方式:其一,完善型。教师以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为基础,包括学生对不同主题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一些掌握较为薄弱的主体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其二,提升型。教师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通过展开不同的主体进行阅读指导。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及基础知识为前提,进行的高层次的阅读指导。比如在进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知识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充满矛盾但是却被统一的现象,通过此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从这个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主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归纳知识,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和整体,使学生能够在搜集知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2.2以任务为导向进行阅读:以任务为导向进行阅读指的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进度,并且结合教学中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使其能够服务教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其一,预习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前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使学生阅读类似的文章,了解文章中的内容,为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复习扩展型。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掌握文本知识的程度,开展学生课外时间的阅读活动,使学生能够完善自身的知识面,并且充分的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环境、生态之类的群文,使学生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及环保状况,这样小学生能够充分认知课文中的危机。并且还可以使小学生体验身边的污染现象,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状况,那么就自然而言的完成文本的学习。

2.3充分运用群文阅读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需要的课文之外,教师可以选择有对比性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在差别中看到学习方法和规律,提高语文文章的鉴赏力。联想阅读是学生联系自己的自身经历,体会不同文章的情感。对于部分摘抄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全文,使学生关注作者的选材以及情感的表达。在课堂上开展群文阅读之后,可以在课下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体裁或者相关作者的文章,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结语

人们在生活及工作中的阅读方式主要分为单篇阅读、多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三种,为了使学生能够具有多篇文章阅读技能,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更新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思想,创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以及教学对策,以为同行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B版,2014,(1):60-60.

[2]李晖.链接生活,点击教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5,(4):169.

[3]陈玲.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54):37-38.

[4]甘玉林.群文阅读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路解读[J].小作家选刊,2016,(25):170.

[5]杜娟.起承转合---浅谈小学语文与群文阅读的联系[J].东方教育,2015,(6):188-188.

[6]易文慧.试论小学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与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5,(16):72-72.

初中语文阅读是扩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课堂,传统的阅读教学文章少而精,学生视野较窄,缺乏对同类文章思考的空间,群文阅读的出现打破了单篇文本教学的局限,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实现既聚焦课堂又走向社会、家庭的阅读视野。群文阅读的课堂需要用心、用智、选对文、选好文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获益,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组合选文的策略。

一、以作者为中心选文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初中语文阅读可以从教材选定的作者出发,对该作者的文章进行精心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对作家的文风有更深刻的认知。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就可以选择老舍同样写济南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让同学一起学习,看老舍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增加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样还可以选择老舍的散文如《北京的春节》《养花》《草原》《猫》等,通过群文阅读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选文以及名家文风,学习名家风范,积累见识和学识。

二、以“体裁”为中心选文

以体裁为中心选文,把同一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了解掌握该类体裁的写法。文章的体裁无外乎有六大类即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等形式。语文教师在选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难易适中同类体裁的文章,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古今中外的议论文杂糅在一起,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丰富性。例如可以将古代名家苏轼、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议论文、现代名家鲁迅、梁启超、钱钟书等人的作品以及国外名家的议论文放在一起,以供学生欣赏,同时精心讲解其中的一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时代、国别、地域、作家都有不同的风格,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视野的目的。

三、以“同文”为中心选文

所谓“同文”就是主题相同甚至题目相同的文章,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文”现象,甚至同样的题目有多个人写,但是写作的角度和内容都不相同。教师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同文”,让经典与经典对话,“以文解文”,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文经典的作品总是有内在的契合,尤其是同样主题的文章,语文教师在解释文章的过程中,有时也不能把经典文本的意思内涵解释得十分到位,那么让经典“互文”,无疑是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绝妙法则。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便是“同文”中的经典,另外古诗文中“同文”的作品就更多了。古人喜欢吟咏同一对象,例如边塞诗,有一个边塞诗派,王昌龄、高适都是写作边塞诗的高手,同一篇《出塞》,王昌龄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等诗文。唐诗中送别诗也很多,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和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同样送别却寄托了诗人不一样的情怀。这些阅读的经典,无论是针对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还是现代文阅读教学,都有着丰富的作品,出现在课堂上,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群文阅读组文的方式

上文讲了从文章的作者、体裁甚至“同文”方面去选文,是选文的一个思路,但是选出的文章会有很多篇、很多种,怎样巧妙组合到一起也是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种组文的方式:

(一)以“拓展强化”的方式组文

顾名思义,拓展强化就是在一个水平基准线上进行不断完善,达到不断强化的目的。比如围绕社会的话题会有很多文章,也有很多科技、过年、特产、奉献等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切合时代的作品,根据已有的教材篇目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在上文诸如以作者为中心选择的文章基础上,根据文章深度层层递进强化,也可以补充其他作者类似的文章,交叉进行,补充文章作者风格单一的不足,进行拓展强化。

(二)以“完善增补”方式进行组文

根据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类型的文章缺失,例如有关家庭教育、自我认知类型的文章较少。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时期,对自我认知不太明确,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对家庭教育不理解,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此时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完善增补此类型的文章,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优点,正确与家长沟通,表达情感,帮助他们成长。可以说很多作家都以自身家庭故事和自己成长经历创作,趣味性强,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诸如《傅雷家书》《名人传》等励志型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推荐对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群文阅读组文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教师可以不同的选文里自由组合,达到拓展强化、完善增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即可。但是选文时目标要明确,根据难易程度螺旋上升,切不可超越学生理解阅读能力之上,否则一些枯燥的文章反而降低学生阅读兴趣,适得其反。群文阅读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发现,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围绕课程要求和标准,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面,在选文、组文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素材,选择名家、经典文学作品,确保文章不难不易、恰到好处、阅读性强,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切实落实群文教学为阅读教学服务的目标。群文阅读自由性、创造性较强,组文更是千差万别,这是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筛选合适的素材,组文技巧上要求很高。笔者在此提出了组合选文的几种方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学术界多加研究。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现代语文教学“活”的迫切性、可行性的重要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实施需从“乐”、“ 情”、“美”、“智”四个方面入手,发挥师生的教学互动性,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关键词:乐 情 美 智 教学机智 一、“活”字教学的时代意义 首先从时代目标要求看:“活”字教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语文,诚如《语文教学大纲》所说:“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因而,语文教师“活”字教学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和“四化”大业早日实现的意义自不待言。 其次从教改科研成果看:“活”字教学又具有可行性。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诫同行“一定要把学生教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撰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所以我认为“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 最后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活”字教学更具有紧迫性。至今有的教师仍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教师为了大显身手,讲风过浓,越俎代庖;有的教师死抱着“练为主线”不放,练功过烈,师生疲于奔命,捉襟见肘;有的教师由“满堂灌”走向另一极端“满堂问”,摆花架子,仅学得“活”之皮毛……如何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程式和练习、考试、分数等枷锁中解脱出来?如何使师生花费时间、投入精力都较少,而又能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这便成了当前语文教改研讨的“难点”和“热点” 。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条,方法也可能有多种,但可以肯定地说,语文教师”活”字教学乃不失为使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治本”之举,势在必行。 二、“活”字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原理 1.“乐”是活的教学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论语•雍也篇》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二是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感,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使学生学有所乐。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亦可经常“下水”作文。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2.“情”是活的教学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马丁伦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基础上进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因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把课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潜能,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甘苦;少做“严父慈母”,多做兄长学友,使学生可亲近、可信赖、可仿效,没有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这样教师就能得心应手,最佳发挥;学生则如坐春风,其情浓浓。 3.“美”是活的教学完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曲优美和谐的动人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对教者 而言,教态大方自然潇洒,板书简明美观巧妙,语言纯洁幽默诙谐,韵味无穷是美;对学生而言,阅读可感受美、领略美,论辩可赏析美、想象美,练习作文可体验美、创造美,要努力使双边活动配合默契,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曲终余兴未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 的聪明才智,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塑造美的人生,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4.“智”是活的教学保证 “活”字教学就得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而应把学生推上主人公的宝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而不是“主角”,而且还得根据“主体”发挥情况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就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首先要熟悉大纲,对目标要求烂熟于心;其次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胸有成竹;且要了解学生,对施教对象了如指掌;再就是要讲究教艺,设法占“制高点”,找“诱发点”,抓“发散点”。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具体讲:一是引导,主要是激发“情感场”;二是指导,主要是指导学习方法;三是启导,主要是启开思路;四是疏导,主要是疏导难点。看上去如行云流水,实际上匠心独运。 三、“活”字教学实施的探究 1.“多功能”合作法 课堂45分钟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式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语文教师在授课程序设计方面要兼顾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充分考虑“听、说、读、写”的最优化组合,及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相机穿插。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保证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真正在主战场上打好提高学习效率的攻坚战。 2. “现场办公”作文法 作文课堪称“众学所归”,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学生常常为作文犯难,教师每每为批改发愁,真可谓谈“文”色变。每周一作固然重要,但一周后 (甚至更长时间)的讲评却已时过境迁,激情冷却,效果欠佳。所谓“现场办公”是指当堂出题、当堂指导、当堂训练、当堂批改、当堂讲评的口头作文训练方法。其好处是:容量大,一般一次可训练几道题;周期短,体现了“短、平、快”的节奏特色;兴致浓,人人参与,气氛热烈,引进竞争机制;费力少,教学双方一般都可当堂清,不留后遗症。方法上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刚开始选题难度可低些,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有得说,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激发说的欲望,强调重在参与。亦可采用“示范下水”说、启发鼓励说、树典型模仿说、因材施教指导说、集思广益帮助说等办法,并相机传授说话技艺,逐步养成“出口成章”的说话习惯和能力。“入门”后可开展说话竞赛,如即兴说、论辩、演讲、求异说等,还可以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拟提纲,再扬长去短,取长补短修改成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践证明此法效果颇佳。 3. 问题情境创设法 书是靠学生自己去读懂的,教会学生读书可受用一辈子,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个例子而已。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以启发式教学为例,不少教师仍止步于“我问你答,我启你发”的浅层次上,结果学生的主动性、求异性都受到伤害。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们不妨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先想、多想。教师给学生引路架桥,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方法上,可让学生互问互答,取长补短,或改由学生问老师,共同切磋。教师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学生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便于拨动学生心弦,点燃好奇之火;扫除障碍,解开症结,指点柳暗花明处;矫治思维“盲点”,拨正思维歧途,师生都进入“积极思维的王国”,教学相长。 4.社会课堂渗透法 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变封闭式开放式,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增加实践,从深度、广度和效度上巩固知识技能,弥补小课堂之不足。方法上,可搞些诸如“一日一名言接力”、“语文早餐大家说”等活动及组织“周末读书俱乐部”、“文学社”、“书画社”、“新闻社”、“文娱社”等团体,使人人都有“风光”的时候,个个都有理想的去处。甚至可以走向社会“观光记游”,“采风调查”,“做小记者”,“当业余编辑、节目主持人”等等。总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力求自己达到变教为学、会教会学、乐教乐学、活教活学的理想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学,但笔者认为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方式下的中国教育,最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虽然目前对于传统的讲授法提出了大量的批评,但是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变,这种传统的讲授法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论文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教师

一、缺乏思考只会被动的解决问题

兰姆曾经说过:“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多于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作。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天文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问题,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的题目,中国的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做为一名中国的小学教师,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给学生灌注大量的知识,把很多的公式定理强迫学生背下来。我们教会学生思考了吗?我们为什么每天要留给学生浩如烟海的作业,让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呢?一个美国小学生的作文是在图书馆和电脑前完成的,往往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我们中国小学生的作文是用两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几乎以背诵的形式完成的。所以,我们这种以灌注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造就的就是擅长考试而不擅长思考的学生。再由于我们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方法,造成很多学生过早地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为我们就是只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当一个学生不懂得思考,每天都在应付大量的记忆性作业的时候,他的阅读和写作又怎么会提高?因为阅读和写作更关注的学生自身对文章或者事情的理解,而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灌注,自己很少去单独的思考或者解决问题,每天大量的作业其实就是量的重复和堆积而已,直到小学毕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二、缺乏大量读书积累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乐之邦,自古就非常重视读书国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的,中国人却渐渐地远离了读书,即便读书也是功利性的,就是为了有用,没有用的书根本就不会读。据统计,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读三十余本书,而中国人人均还不到二本书。尤其是在今天电脑、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每天都在用鼠标点来点去,用手指滑来滑去,把大量的时间消耗了,离书香味却越来越远。反映到小学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所读的书,也仅仅是围绕着书包里的几本教科书而已,甚少读几本课外书。而阅读和写作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技巧性的内容,可是对于阅读和写作更多是学生自己的理解,那理解水平的高低很大部分决定于学生的阅读量有多少。一个阅读量很大的学生,他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一定不会很低,而一个没有阅读量的学生,他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也不会很高。因为他对摆在自己眼前的文章缺乏深层次的体悟,而这种体悟就是来自于他大量的阅读量,语文课本上的那三十二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三、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过早的厌学

教师站在讲台上呕心沥血地去讲,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生怕学生对于课文不理解,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一遍又一遍。结果呢,教师累得嗓子都哑了,学生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传统的讲授法教师所讲的仅仅是教师自己所理解的,学生未必理解。教师所强调的,仅仅是教师自己看重的,未必能被学生们所接受。于是,在课堂上会发现,尽管一个知识点教师强调了许多遍,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考试时照样会出现错误。甚至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图省事,课堂上总爱叫那么几个聪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呢,这几个人掌握得不错了,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不是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来,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反而造成了班级里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尤其在阅读和写作课上,教师更是代办的更多,因为他发现自己累死累活地在课堂上喊,结果学生掌握的效果却不是很好,所以老师就自编自导自演,代替学生说出了答案,然后让学生去背诵问题的答案而已。这样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当一个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已经非常厌倦了,又谈何能提高语文成绩。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方面,很多专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有了这些良好的理论储备之后,再加上我们的实践,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成绩是不无可能的。

四、结语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学生今后非常实用的两种技能,也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学,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我们这些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六.填补空白,发挥审美想象想象是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说:“想象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审美想象力是阅读教学的天职。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含蓄深刻,意境深远,留给儿童再创造的空间十分广阔。这些“艺术空白”正是培养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天然素材。通过想象去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正是审美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凡卡》中写凡卡不堪忍受学徒生活的苦楚,偷偷给爷爷写了信,匆匆投进邮筒,回去之后还做了一个好梦。这里关于信的去处及梦的内容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凡卡》的悲剧色彩可因这空白内容的揭示与填补而趋于浓烈。教学时应因势利导,让学生驰骋想象——凡卡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即便收到,他能来救凡卡吗?凡卡会做一个什么样的好梦呢?填补课文艺术空白的过程就是运用想象再创造形象的过程。由此,学生不仅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中美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能为今后自觉地创造表现美打下良好的基础。七.仿写扩写,寻求审美再造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阅读分析的例子,也是学生学习如何表现美创造美的例子。小语课文尤其是高年级课文多为名家名篇,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格精神都是给儿童心灵以本质定性的精神食粮,而文章丰富的表现手法与技艺则是培养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好材料。因此,从有利于儿童审美创造力形成的角度讲,教学课文应特别强调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增设仿、扩写内容,让学生由此开始,学习表现美的方法,训练表现美的技巧。如《鸟的天堂》一文以静态描写的方法展示了“鸟的天堂”——大榕树的大和美,又以动态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天堂的鸟的风姿。文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体现了均匀的和谐美。该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趣的生动教材,也是锻炼学生美的表现力的典范佳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课文内容设计仿写练习,为学生学习表现美提供契机。如在学习了大榕树的美与大的特点之后,可及时让学生观察描写校园中的一株芙蓉或梧桐,着重练习静态描写的方法;在分析天堂的鸟之后,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写课间操声,体会动态描写的好处。实践证明,这种结合课文审美教学而进行的练习,十分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又如教学《江雪》,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扩写《江雪》,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进行创造性描绘。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大地披上银装。在风雪中,鸟儿都不敢再飞了,它们躲在家里过起冬来,每条小径上,都找不到人的踪影。江面上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浮着,上面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翁,只见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他抖簌簌地拿着钓竿,在船上钓鱼……”。从这段扩写中,可以看出学生被《江雪》这首诗的意境所感染,使情感的调节功能、动力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紧紧抓住培养小学生创造美这个大课题,审美教育才能有始有终,有声有色,才能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培养小学生热爱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总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名篇,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关键在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学必然是冰冷冷的抽象说教。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授课时,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读,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像春风吹动池水一样掀起联想的层层涟漪,乃至产生模仿创造的冲动,从语言入手,催动学生的情感破闸而出,把握文章的蕴意,升华其美感,促使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在“美”的教学中均得到发展。

推荐你一个网站,中国知网,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你自己上去检索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挑挑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