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柳叶刀医学杂志关于糖尿病

发布时间:2024-07-05 06:17:44

柳叶刀医学杂志关于糖尿病

有人说吃糖会更容易得糖尿病,有的人直接说“我看过科普说糖尿病与吃糖没关系”。那么糖尿病究竟与吃糖有多少的关系呢?本文就带你通过综合科学实验的结论和医学理论来解开(二型)糖尿病这种「生活方式」疾病的成因,同时教会你怎么生活能最大程度规避糖尿病的风险。

本文就带你清晰的把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过一遍,顺利带你在预防和减缓糖尿病的路上完成认知进化。

糖尿的本质

糖尿病在中国的特点和最大诱因

最不容易得糖尿病的生活特点

1.一型糖尿病

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它多数在很年轻就发病,与生活习惯无关而有强遗传性。因此属于「命中注定」。它产生的原因是胰岛细胞本身的基因缺陷,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所以这类糖尿病并没有很好的规避办法,只能终身依赖胰岛素。但是不能规避不太表不能减轻!对于任何已经确诊的糖尿病,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的调节都有很好的效果,尤其能减缓病程发展,同时减少可怕的并发症的发生。

2.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就是我们通常讨论度最高的糖尿病。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是最多人得的慢性病,也是不良生活习惯累积损伤身体而罹患的病。而防糖尿病最动脑子但是很省钱,控制糖尿病不动脑子但是很考验毅力,同时耗钱会更多;而一旦病情不可控后,倒是真不用动脑子了,也轮不到用毅力克制生活了——一切都交给医院,该做手术做手术,该透析就透析,反正钱除了治病也没多大意义了。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二型糖尿病终末期的并发症着实太严重。

最轻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就是足部麻木,皮肤轻度坏死溃疡;重的会有脚趾坏死发黑一直到最后的截肢。而重的则有损伤视网膜引发的视力下降乃至失明;肾损伤需要做透析;心血管损伤引发的心梗和中风...

说白了,糖尿病的根本伤害就是: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这损伤累积久了就会把器官或者四肢损坏。因此所有的糖尿病只要控制阶段失守,到终末期一定是「致残」的结局。这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想要一个自由而幸福的老年生活,不得或者控制好糖尿病就是必修课。

3.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很特殊,是女性妊娠期因为激素以及特殊需求(供应能量给宝宝)而导致的「一过性」血糖升高,如果升得太高就成了妊娠糖尿病。也就是说,孕期每个妈妈其实都会有血糖升高的生理需求--宝宝需要依靠血糖摄取能量。但是对于部分饮食不合理,同时自身底子不佳(脂肪多而肌肉少)的孕妈妈就会在孕期患上这种短暂的糖尿病;它会在孕期结束后恢复正常。

但是,曾经患过妊娠糖尿病的妈妈,终身患有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会比没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高3-7倍;并且生出的孩子超重和日后患二型糖尿病的几率也更高。因此这部分妈妈基本上需要对宝宝从小就以身作则, 和孩子一同抵御二型糖尿病 。

糖尿病在中国的特点:轻体,粗腰围,精细化饮食

糖尿病因为是种代谢疾病,其实就是细胞不再能高效利用血液中的糖,而导致血糖堆积,过高从而伤害身体的疾病。所以糖尿病的根源就在于「能量物质代谢」失调。

而「能量物质」有三种,除了有特殊功能,而很少用作燃料的蛋白质以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不平衡,就是引发糖尿病的饮食起源。而能量过剩引发的肥胖,尤其是腰腹型肥胖则是糖尿病的最重要风险因素。糖尿病在全世界都是最高发的慢性病之一。而在中国糖尿病人的特点就更加值得我们反思:

根据权威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的糖尿病中国专题报告显示

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二型糖尿病患病率是

中国糖尿病患者普遍「偏轻」,BMI平均只有,而美国糖尿病患者BMI平均超过27

中国糖尿病患者普遍腰围「显著」偏大——不算重但是肚子大

吃过多精细的白米饭,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以上的事实的核心就在于: 中国人的糖尿病并不是吃「西式快餐」导致的,而是我们特有的基因和饮食方式精细化导致的,所以要想避免这坏趋势,我们不是一味摒弃「洋快餐」,而是优化属于我们自己的膳食和生活方式。

「糖 前 」的扭转是最后一次「省钱」的机会

糖尿病不是突然就「崩坏」的,而是需要经过「糖前」这个阶段。糖前的诊断标准是:

空腹血糖浓度:

75g葡萄糖负荷测试2h后的血糖浓度:

糖化血红蛋白:

而正常人应该小于上述的最小值;若是大于最大值则就已经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

糖前病人是唯一可以逆转的机会,也是最后一次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这种最廉价的方法来为后半辈子省钱的机会。

糖尿病是种很烧钱的病

糖尿病最「讨厌」的两点就是:

不可逆转——终生不能停药

限制饮食——不仅不能痛快吃甜食,更加需要限制所有主食和总热量

而看到这两点其实就是知道,一旦罹患糖尿病之后,面临的生活就是不断地为了治病而花钱——在早期口服药+少量注射胰岛素阶段,每年的门诊和药费大约3000-4000元。

而后期需要住院以及针对严重并发症的花费,则至少在2万元以上,同时糖尿病终末期的并发症:脚麻/脚趾坏死,肾损伤(透析),血管损伤(心血管疾病)以及最严重的心梗和中风都是轻则致残,重则致命的疾病。可以说,一旦确诊糖尿病,生活质量和金钱双重受损,还会面临老年生活巨大的身体缺陷的风险。

糖尿病可以说才是标准的「富贵病」。倒不是说富人才得,而是说糖尿病象征着「能量过剩」,也就是吃下去的能量比身体需要的多。那可能很多人会说,那能量过剩不就长胖就完了嘛!怎么会变成糖尿病呢?这就是不了解我们身体对能量的处理机制才会有的问题。

简而言之,之所以「能量过剩」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就是因为过剩的能量终究会以「高血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高血糖就大大挑战了我们胰腺制造胰岛素的能力;而胰岛素本身除了降低血糖之外,还有个巨大的供能——把糖转成脂肪存起来。于是我们看一个恶性循环:

高能量→高血糖→高胰岛素→高脂肪→低消耗→食量不变→能量高于需求

所以久而久之,如果身体处于微胖的人群,哪怕不增加食量也会被这个趋势慢慢推着向糖尿病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糖尿病其实是个大趋势,我们的状态属于不进则退:不做努力的话只能看运气;而做了努力才有机会跑赢这个趋势。

糖的危害,主要源于「空热量」效应。

明白了糖并不是直接导致糖尿病风险升高的因素,而「空热量」才是,其实我们的饮食策略,包括糖前和已经确诊糖尿病人的饮食策略都需要遵守下面的守则:

如果说糖尿病是一种会受到基因影响的生活方式累积的慢性病,那么我们不如来看看科学研究发现最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吧!

总热量略低于需求

我们的身体是神奇的,如果长期饮食获得的能量总是略低于消耗+运动的,你的身体不会无止境的变瘦,反而是进入到一种「保护机制」状态,而这种状态会大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也就是动用血糖的能力。

想想过去农村生活的老人,是不是特别擅长把一块钱掰开两半来花?这就是「身体的节俭」效应,而这种效应恰好就是对抗高血糖的妙招--身体把仅有的血糖用的恰到好处,哪里还有多余的血糖让你得病呢?

肌肉充沛而体脂略低

如果说上面高效利用血糖是最大的优势,那么这个优势的执行者就是肌肉。肌肉是消耗能源和氧气的最大组织,因此肌肉每少一些,不仅代谢率会下降,更严重的就是会减少利用血糖。

所以我们能见到很多肌肉少的人,通常肚子都比较多赘肉,就是因为血糖利用不好就更倾向于合成内脏脂肪,这样进一步恶化胰岛素抵抗情况,是标准的恶性循环。而打破它的办法就是--三分练七分吃。

脑力和体力运动频繁

如果说肌肉是体力活动下消耗血糖的利器,那么另一个「吃糖」大户就是大脑。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规律而深度脑力活的优势,每天勤奋的阅读,思考,写作或者构思工作,其实都是消耗血糖的安静行为。

运动不是越多越好,通常每周5次30分钟的中体力活是最佳。而脑力活则只要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越多越精细越好。所以这也好理解,很多知识分子老年人,都能轻松保持 健康 直到80岁高龄还精神矍铄的工作(比如我们的钟院士),这并不是知识的力量,而是思考的力量。

极少有对血糖「冲击」的行为

血糖最怕的不是长期微微偏高,而是怕一时超高一时又超低。所以在日常膳食中,适度吃米饭,面包,面条,馒头,加半糖的咖啡并不是问题;甚至是平衡饮食合理的一部分。

而不合理的行为则是,一顿饭吃掉一杯甜奶茶+甜甜圈+鸡蛋仔,下顿饭怕胖又节食不吃了,然后晚上而来再来杯甜甜的酸奶+葡萄一串。这种让血糖和胰岛素坐过山车的行为,吓坏了胰腺的后果自然就是损伤的内分泌系统。

因为我们的身体激素的分泌都是「恒常」的,它的工作模式很像传达室的大爷,平时安安静静看报喝茶,但是遇到陌生人一定仔细盘问不会失责。而如果我们经常搞假警报,让门口大爷每天紧张兮兮跑来跑去一次,他肯定是要罢工的。这也能解释在冲绳岛,岛民的膳食有70%的能量都来自碳水化合物,比如白米饭,紫薯,红薯,荞麦面等,但是他们依旧能成为全世界最长寿的地区。

然而影响 健康 的因素范围实在太广了,网上的信息也是参差不齐,不过与 健康 最具直接关系的依旧是我们每日的饮食、环境因素和生活作息。

正如时下许多慢性疾病正慢慢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处于亚 健康 状态,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 长期以来不 健康 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而造成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生活方式的干预被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作为慢性疾病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的原因所在。

早有数多国内外的文献显示,生活干预的方式对2型糖尿病人的管理非常有效,特别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结果显示, 其方式不仅对血糖水平有明显的改善,而且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指标。

【太长不看版】:

2020年6月,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的一项DiRECT试验再次证明了生活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重要益处。

在患有前驱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强化生活干预有助于 改善血糖和减轻体重 ,值得一提的是, 60%的患者病况得到缓解,而超过30%的患者显示病情可达到逆转。

研究人员表示, 长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对缓解甚至是逆转糖尿病可以带来更大的希望。

这项实验总共纳入了158名年龄段为18-5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按照临床建议接受常规糖尿病治疗,而另外一组则是在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这个“管住嘴迈开腿” 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

过了1年以后,强化干预组显示有明显的减重效果,患者的 平均体重降低了 ,而对照组只有。

根据这个体重减轻的趋势,强化干预组在前3个月低热量饮食阶段的体重减轻幅度最大,3-6个月时体重减轻速度放缓,但仍在持续减重,值得一提的是, 减重效果能够维持长达12个月 。

强化干预组有21%的患者在1年内体重减轻超过15%,而对照组的这一比例为1%。 强化干预组患者的腰围减小和体脂减轻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强化干预组的 糖尿病病情也得到了更显著的缓解 , 缓解几率竟然是对照组的12倍 !强化干预组的缓解率为61%,对照组为12%。

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主要是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为准,同时 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注:WHO公布诊断糖尿病的临界点为HbA1c≥%)

强化干预组里的患者达到糖尿病缓解(蓝色),甚至血糖恢复正常(紫色)的病人比对照组显著更多

(Taheri et al. 2020)[1]

另外,强化干预组中有33%的患者甚至血糖恢复了正常水平,经统计的 逆转几率 也同样 是对照组的12倍 ,对照组这一比例仅为4%,而血糖正常定义为HbA1c<,且至少3个月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基于该研究得到的结果和数据,该研究团队表示,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显著减轻,而且还与超过60%的患者糖尿病缓解和超过30%受试者血糖回归正常有密切的关联。

最重要的是,这些改善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年轻患者 实现心脏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善 ,这对他们长期 健康 有着潜在的益处。

研究指出,除了管住嘴,养成运动习惯也很重要。当然,这不代表一定要强迫大家参与剧烈运动,毕竟运动也会根据不同的强度分为好几种类型。

对于没有运动习惯,或者无法进行运动强度较高的糖友们,建议可以依照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公布的运动指南“ FITT ”来计划自己的运动,或者可以适当增加每日的活动量,包括做家务、散步等。

而本来就有运动习惯的糖友们,也可以通过“FITT”来评估自己运动的强度、时间、运动频率是否需要调整。以下是“FITT” 运动指南的详细介绍和建议:

这项DiRECT试验结果再次证明,仅仅利用生活干预的方式,无需医疗干预就能有效地逆转糖尿病,同时还有助于大部分处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实现逆转糖尿病和心脏代谢关键指标的改善。

这些不断积累的研究证据都凸显了生活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因此, 趁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 健康 饮食、加强锻炼频次和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

- end -

撰文 / Yee Ling

编辑 / Rocky

参考文献:

1. Taheri,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bodyweight and glycaemia in early type 2 diabetes (DIADEM-I): an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0. 8(6): p. 477-489.

如果觉得有用,

一键“ 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吧~

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遵从医嘱积极地服用药物以外,还应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建议避免吃一些太甜的食物,日常饮食要吃粗粮,汤、稀饭、面条等食物要少吃。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应该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要定期的监测血糖的情况,要根据血糖的情况来进行药物治疗,可以使用蜂胶类等保健品,可以起到帮助降低血糖的效果。糖尿病患者首先应该饮食注意,建议低盐低脂饮食,不要吃高热量的食物,比如油条,油炸糕,油炸薯片尽量不要吃,另外每日三餐每餐主食不要超过100克,尽量少吃地瓜,土豆,粉条,藕片,芋头等含淀粉多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吃香蕉,大枣,葡萄等水果。水果也不要吃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比如含有淀粉高的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餐后一小时主动运动运动到微微出汗才能起到代谢能量的作用,另外监测血糖变化,在运动和控制饮食的基础上选择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规律降糖,长期高血糖状态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合并症的。

医学杂志排名柳叶刀

《柳叶刀》是英国的杂志。

《柳叶刀》是一份独立的综合医学期刊,由托马斯威克利创办于1823年,由爱思唯尔公司每周出版发行,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自创刊之日起,《柳叶刀》便推动科学为大众所用,让医学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用最好的科学创造更好的生活。

《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目前,《柳叶刀》旗下共24本系列期刊,其中12本为金色开放获取期刊,12本为订阅型期刊。2022年,有9本《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内排名第一。

声誉及影响力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柳叶刀网站的年度访问量超过4250万,年度文章下载量达亿篇。《柳叶刀》系列期刊的邮件订阅超过350万,包括各刊电子目录的邮件订阅。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微信、微博、领英等共有约180万粉丝。《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每年被全球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每年被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到的次数超过万次。《柳叶刀》播客每月收听约万次。《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

世界10大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科学Science、柳叶刀TheLancet、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细胞Cell、化学评论ChemicalReviews、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化学学会评论Chemsocrev

1、自然Nature

《自然》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及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

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注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自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许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自然》排名第439。

2、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1811年创办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经常被列为世界学术期刊医学领域中拥有最高影响因子之刊物。

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

3、科学Science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

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科学》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科学排名第383。

4、柳叶刀TheLancet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所创刊,取名“柳叶刀”,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该杂志从诞生至今,未曾加入任何一个医学或科学组织,目前在整个医学界仍保持着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柳叶刀》目前主要刊登原创性研究文章、评论文章、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如特刊消息、案例报道等。

5、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美国科学院院报》全称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简称PNAS,和《自然》《科学》齐名,是一种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美国科学院院报》仍提供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和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周刊之一。

柳叶刀杂志关于吃鸡蛋

维生素D 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它是促 进钙磷代谢调节 的必要元素,对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不过,不少 糖尿病患者 体内,总会出现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情况。

维生素D对糖尿病患者有多重要?

首先,《欧洲内分泌学杂志》上曾发表过相关研究,证明高剂量补充维生素D能够缓解糖尿病的进展。

当时的研究人员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维生素D测量,发现其中46%的人属于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但是经过6个月的补充,发现这些患者肌肉组织中 胰岛素 的作用已经 明显改善 ,机体的 葡萄糖代谢功能 得到增强,对缓解糖尿病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维生素D本身对人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促进钙质吸收,而胰岛素的分泌其实也是一个 钙依赖 的过程,维生素D可通过调节胰岛β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增加 胰岛素敏感性 ,帮助控糖。

如果维生素D不足,钙元素缺失,那么胰岛素分泌也会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加重胰岛素反抗。而且,钙元素不足,还有可能引起 骨量流失 ,容易患上 佝偻病 、 骨质疏松 等,那么不是糖尿病患者,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然后,缺乏维生素D对缓解糖尿病并发症也有着重要意义。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 神经损伤 、 视网膜病变 、 肾衰竭 等,而补充维生素D也可以帮助减少这些并发症。

最后,维生素D可以帮助 抗炎 和 抗纤维化 ,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对于 肝源性糖尿病 来说,可以有效改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对于控制血糖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就是维生素D对糖尿病患者的意义,所以不仅是我们普通人,糖尿病患者更需要积极补充维生素D,对控制糖尿病有好处。除此之外,最近关于维生素D,还有另一个重要研究,被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上,一起看看。

《柳叶刀》子刊:缺乏维生素D与死亡存在因果关系

为了分析维生素D浓度与冠心病、卒中、全因死亡等多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的 meta分析 ,分析了来自维生素D研究协作组、英国生物银行、哥本哈根人群研究等多方位的数据,涉及 50多万 参与者,最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是 25羟维生素D ,而25羟维生素D的缺乏,与冠心病、卒中、全因死亡风险升高存在 密切关联 。此外,在一定范围内,25羟维生素D每增加10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则下降31%,如果浓度升高,则全因死亡率反而降低。

该研究涉及范围广,并且应用了多项统计学算法,其余因素影响较小,但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说研究针对的人员种族构成单一。不过相对而言,该研究还是极具价值的,能够为人体补充维生素D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如果你想要知道自己体内是否缺失维生素D,可以检测下自己的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水平,如果小于20ng/ml,则代表维生素D缺乏,在20到29ng/ml之间,代表不足,在30到100ng/ml之间,表示充足,若大于150ng/ml,则有维生素D中毒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补充维生素D?

一)可以尝试 晒太阳 ,充足的日晒是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方式。冬天趁着太阳温暖的时候,可以让阳光直接照射在皮肤上,记住不要暴露的皮肤上涂防晒霜,否则隔绝了紫外线等于没晒到。

二)也可以摄入 维生素D补充剂 ,不过需要严格控制补充剂量,如果贸然补充过多,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此外,建议维生素D在饭后吃,效果会更好。

三)还可以通过 饮食补充 ,这也是最推荐的方式。糖尿病患者平时除了控油控糖,还可以尝试补充鸡蛋、脱脂牛奶,香菇、瘦肉等,富含维生素D。

冬季寒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 每年的这个时候,“仅靠饮食调节就能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吃”等相关 健康 流言也打着“提醒”“偏方”的幌子开始在社交媒体“热传”。 10月“科学”流言榜对心脑血管相关的流言进行了集中辟谣。

1.“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

流言:

凡是胆固醇高的食物,“三高”人群都应该远离。因此吃鸡蛋时只能吃蛋白部分,不能吃高胆固醇的蛋黄。

真相:

蛋黄中确实含有较多胆固醇,一个蛋黄胆固醇含量可达280毫克左右。但 大部分人群膳食来源的胆固醇(比如来自蛋黄),不会直接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是受遗传基因和代谢因素的影响,人体对膳食来源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不同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都取消了之前的饮食胆固醇限量(300毫克/天),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多一些会导致高血脂或心脏病。

蛋黄富含优质蛋白、单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1、钙、锌等营养素,其整体营养价值远超蛋清,是蛋类营养的精髓。

2. 银杏叶泡水喝能降血压

流言:

银杏叶不只是美景的点缀,药用价值也非常高。把新鲜银杏叶泡水喝,可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真相:

虽然202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银杏叶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但这类药物主要是用于淤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偏瘫等(比如老年人手脚麻痹、四肢酸痛或者因为脑部血流减少导致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并不具备降血压的作用。而且 银杏叶泡水喝很危险。 因为银杏叶生品内含有大量有毒的银杏酸,且银杏酸为水溶性成分,直接泡服可引起阵发性痉挛、神经麻痹、瞳孔放大、过敏等毒副作用。

3. 每天喝点红酒可软化血管

流言:

经常饮用红酒的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会降低。这是因为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以软化血管。

真相:

靠喝红酒来软化血管的方法并不靠谱。红酒中因含有白藜芦醇,过去曾被认为有软化血管的作用。但现在我们知道,红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非常低, 即使每天喝20瓶红酒也起不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相反,红酒中大约含有15%的酒精,会对心血管功能造成负面影响。2018年8月,世界顶级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喝酒直接导致了全球280万人的死亡。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摄入的酒精无论多少,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酒精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个疾病都有直接关联。如果大量摄入酒精,还会引起消化系统肿瘤、酒精肝、酒精性心肌病等严重问题。

4. 得了冠心病,就不能吃肉

流言:

冠心病患者不能吃肉,尤其是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等都富含饱和脂肪酸,潜在的 健康 风险更大。

真相:

冠心病患者不是绝对不能吃肉,只不过要控制好总量 。

冠心病患者应该坚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控制膳食中总脂肪量及饱和脂肪的比例(总脂肪的摄入量一般不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一般不超过总能量的10%),并摄入充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

5.冠心病人都应该放心脏支架

流言:

只要患上冠心病,就都应该通过手术植入心脏支架,以防出现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

真相:

是否建议安装心脏支架,取决于所患冠心病的类型 。

对于大多数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病人,心脏支架并不能防止出现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或只能稍微减轻心绞痛的剧烈程度。患者应该采用综合的治疗措施,如戒烟、适当运动,坚持使用有必要的药物等。

另一方面,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及时采用冠状动脉支架开通病人心脏闭塞的血管,可以使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也可以使病人犯病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因此,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只要有条件,都应该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尽早安装支架或进行手术搭桥,开通堵塞的心脏血管。

6. 植入心脏支架后不能做核磁检查

流言:

金属材质的心脏支架在强大磁场中可能会发生移位,电磁感应产生的热量还会烧伤血管。因此植入心脏支架后,就不能再做核磁共振检查了。

真相:

临床上常用的核磁共振,磁场场强为或。而在场强的磁场下,心脏支架不会出现位置移动。因此,就算支架植入后马上就接受核磁共振检查,也是可行的。

此外,在场强的磁场中,支架因电流传导产生热量的温度上升理论上不会超过 ,而在血管内血流的持续冲刷下,支架温度的上升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7.西药治疗高血压会产生依赖性

流言:

得了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要用西药治疗。这些药一旦用上了就停不下来,而且会伤肝伤肾。

真相:

高血压及糖尿病,大多数都可用药物治疗。以目前的医疗水平,大多数病人确实需要终身用药,但这并非药物依赖性。

另一方面, 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副作用都很少,基本不会“伤肝伤肾”。 只要遵医嘱规范、正确用药,其益处远超过害处。

8.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吃

流言:

对于高血脂的治疗,主要是依靠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过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太大,会造成肝肾和肌肉的损伤,不能长期吃。

真相:

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的地位一样,是冠心病的“基石用药”。 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是比较安全的,几乎没有毒副作用 ,必要时应遵医嘱用药,同时定期监测血脂、血糖、肝功、肌酶。

9.输液可以预防脑中风

流言:

秋冬季节输液可以扩张血管,有效预防脑中风。

真相:

“输液预防脑中风”是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保健方式。

人们俗称的脑中风,医学术语叫脑卒中,可大体上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这两种都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这两种虽然都是中风,但是它们的治疗方式基本是相反的,缺血性中风一般需要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而出血性中风一般需要止血或手术治疗。

脑中风一旦发病,治疗方法和效果都非常有限。因此,做好脑中风的预防尤为关键。不过,用于输液的药物,往往是“活血”的中成药,对于控制血管的狭窄以及血栓形成并无效果,并且输液的“活血”作用也很短暂,停止输液后就没有效果了,谈不上预防。

现在已经有很多确切的、有效的预防脑中风的方法。比如对于脑出血,最重要的一条预防方法就是控制好血压;而对于缺血性脑中风来说,最重要的预防方法就是不吸烟,保证合理的运动,保持 健康 的膳食,并遵照医嘱,服用一些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此外,缺血性脑中风大约20%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因此,有心房纤颤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且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总之, 仅靠每年2-3周或者一个月到医院输液,根本不能预防脑中风 。频繁输液不仅会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给病人本人带来非常大的 健康 风险。

编辑 王琼

流程编辑 吴越

生活中,我们关注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关注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竟不知在许多国家,因饮食不良导致的死亡人数竟然比吸烟和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要高出许多。

《柳叶刀》[1]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协同出版。1823年由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所创刊,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该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

柳叶刀杂志logo

《柳叶刀》是英国的杂志。

《柳叶刀》是一份独立的综合医学期刊,由托马斯威克利创办于1823年,由爱思唯尔公司每周出版发行,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自创刊之日起,《柳叶刀》便推动科学为大众所用,让医学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用最好的科学创造更好的生活。

《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目前,《柳叶刀》旗下共24本系列期刊,其中12本为金色开放获取期刊,12本为订阅型期刊。2022年,有9本《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内排名第一。

声誉及影响力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柳叶刀网站的年度访问量超过4250万,年度文章下载量达亿篇。《柳叶刀》系列期刊的邮件订阅超过350万,包括各刊电子目录的邮件订阅。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微信、微博、领英等共有约180万粉丝。《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每年被全球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每年被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到的次数超过万次。《柳叶刀》播客每月收听约万次。《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

古代中医为病人治病,实行外科手术用的手术器械,因其弯、小、 薄,状如柳叶,故称之为柳叶刀。柳叶刀锋利, 在医务界一提起柳叶刀,马上跟外科手术联系在一起, 记得有一本外科杂志就是以“柳叶刀”命名的。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主要设有论著、讲座、综述和专题、病例报道和其他等栏目。

该杂志主要刊登研究文章、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回顾、研讨会、个人观点、评论、信函以及其他观点和世界报告。根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奖项内容

1996年,设立威克利奖,授予每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重要话题的最佳论文。历届获奖文章内容涵盖了医学临床工作、职业生涯、医患故事等各方面。2019年,《柳叶刀》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杂志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和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

《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自1823年创刊号发布之日起,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的紧迫问题,通过发起学术讨论,让科学融入到具体的大环境中,从而影响各地的决策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柳叶刀

上百度搜

柳叶刀医学杂志手机版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1、柳叶刀医学杂志免费看用爱思唯尔。2、柳叶刀医学杂志免费看用访客模式。3、柳叶刀医学杂志免费看购买第三方会员。

上百度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