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约翰那什大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1:17:50

约翰那什大学毕业论文

约翰·纳什(JOHN )美国人 (1928- ),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影片《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该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影片主人公原型纳什因此而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纳什的数学天分大约在14岁开始展现。纳什21岁博士毕业,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由于博弈论、代数几何和非线性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同时活跃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的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可在盛名的顶峰,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让他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衣着怪异、喜欢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为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满怀忧伤的幽灵。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电影《美丽心灵》是比较经典的一部关于约翰。纳什的资料。

约翰·纳什(JohnF Nash),生于1928年6月13日。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1950,约翰·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基本简介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父亲是电子工程师与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 从事博弈论研究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刚刚二十出头,但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妻子的付出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30岁的纳什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唯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小约翰-纳什是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最不幸的,又是不幸中最万幸的人。 纳什不是一个完人,他举止古怪,离经叛道。曾经想放弃美国国籍,几乎遗弃了同居女友和亲生儿子,与深爱他的贤妻艾莉西亚离婚…… 学术成就 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被誉为天才的数学家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所创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 1944年约翰·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 “纳什均衡”博弈均衡概念产生 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 影视作品中的纳什 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生平介绍 孤独的天才 纳什于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 ,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内向的男孩 Nash于1928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WestVirginia)的布鲁斯菲尔德(Bluefield),从小就被描述为一个孤僻、内向、离群独处和缺乏社交技巧的男孩。在中小学他没有显示出多少不同寻常的才华,后来因为获得乔治西屋竞赛(George Westinghouse Competition)的奖学金在1945年6月进入卡内基工学院(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开始以化学工程为专业,后来才逐渐展示出数学才能。两次参加帕特南(William LowellPutnam)数学竞赛,却没有进入前五名,这让他产生了些许挫折感。1948年他20岁时以BA和MA的数学学位毕业,同时被哈佛(Harvard),普林斯顿(Princeton),芝加哥( Chicago)和密歇根(Michigan)录取为数学研究生。 一笔优厚的奖学金 由于一笔优厚的奖学金,Nash选择了Princeton,来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当时生活的地方,并曾经与他有过接触。他显露出对拓扑、代数几何、博弈论和逻辑学的兴趣。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Neumann)在1944年与Princeton 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士特恩(OskarMorgenstern)的著述《博弈论和经济行为》,通过阐释二人零和博弈论,正式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1950年,22岁的Nash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为题的27页博士论文毕业。 同年,Melvin Dresher和Merrill Flood在RandCorporation在一项试验中正式引出了归功于A. W. Tucker的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而Nash的论文提出多人非合作博弈和后来称为Nash平衡的概念,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theory)和交易理论(bargainingtheory)作了奠定性的贡献。非合作博弈处理的是多人参与游戏——而不是像囚犯困境中的仅仅两人——时每个游戏者的最佳策略。

是真的哦,约翰·纳什(JOHN )美国人 (1928- ),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影片《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该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影片主人公原型纳什因此而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纳什的数学天分大约在14岁开始展现。纳什21岁博士毕业,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由于博弈论、代数几何和非线性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同时活跃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的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可在盛名的顶峰,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让他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衣着怪异、喜欢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为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满怀忧伤的幽灵。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约翰纳什博士毕业论文

约翰·纳什(JohnF Nash),生于1928年6月13日。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1950,约翰·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基本简介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父亲是电子工程师与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 从事博弈论研究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刚刚二十出头,但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妻子的付出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30岁的纳什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唯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小约翰-纳什是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最不幸的,又是不幸中最万幸的人。 纳什不是一个完人,他举止古怪,离经叛道。曾经想放弃美国国籍,几乎遗弃了同居女友和亲生儿子,与深爱他的贤妻艾莉西亚离婚…… 学术成就 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被誉为天才的数学家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所创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 1944年约翰·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 “纳什均衡”博弈均衡概念产生 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 影视作品中的纳什 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生平介绍 孤独的天才 纳什于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 ,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内向的男孩 Nash于1928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WestVirginia)的布鲁斯菲尔德(Bluefield),从小就被描述为一个孤僻、内向、离群独处和缺乏社交技巧的男孩。在中小学他没有显示出多少不同寻常的才华,后来因为获得乔治西屋竞赛(George Westinghouse Competition)的奖学金在1945年6月进入卡内基工学院(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开始以化学工程为专业,后来才逐渐展示出数学才能。两次参加帕特南(William LowellPutnam)数学竞赛,却没有进入前五名,这让他产生了些许挫折感。1948年他20岁时以BA和MA的数学学位毕业,同时被哈佛(Harvard),普林斯顿(Princeton),芝加哥( Chicago)和密歇根(Michigan)录取为数学研究生。 一笔优厚的奖学金 由于一笔优厚的奖学金,Nash选择了Princeton,来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当时生活的地方,并曾经与他有过接触。他显露出对拓扑、代数几何、博弈论和逻辑学的兴趣。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Neumann)在1944年与Princeton 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士特恩(OskarMorgenstern)的著述《博弈论和经济行为》,通过阐释二人零和博弈论,正式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1950年,22岁的Nash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为题的27页博士论文毕业。 同年,Melvin Dresher和Merrill Flood在RandCorporation在一项试验中正式引出了归功于A. W. Tucker的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而Nash的论文提出多人非合作博弈和后来称为Nash平衡的概念,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theory)和交易理论(bargainingtheory)作了奠定性的贡献。非合作博弈处理的是多人参与游戏——而不是像囚犯困境中的仅仅两人——时每个游戏者的最佳策略。

电影《美丽心灵》是比较经典的一部关于约翰。纳什的资料。

约翰纳什的博士毕业论文

约翰·纳什(JohnF Nash),生于1928年6月13日。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1950,约翰·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基本简介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父亲是电子工程师与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 从事博弈论研究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刚刚二十出头,但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妻子的付出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30岁的纳什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唯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小约翰-纳什是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最不幸的,又是不幸中最万幸的人。 纳什不是一个完人,他举止古怪,离经叛道。曾经想放弃美国国籍,几乎遗弃了同居女友和亲生儿子,与深爱他的贤妻艾莉西亚离婚…… 学术成就 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被誉为天才的数学家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所创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 1944年约翰·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 “纳什均衡”博弈均衡概念产生 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 影视作品中的纳什 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生平介绍 孤独的天才 纳什于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 ,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内向的男孩 Nash于1928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WestVirginia)的布鲁斯菲尔德(Bluefield),从小就被描述为一个孤僻、内向、离群独处和缺乏社交技巧的男孩。在中小学他没有显示出多少不同寻常的才华,后来因为获得乔治西屋竞赛(George Westinghouse Competition)的奖学金在1945年6月进入卡内基工学院(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开始以化学工程为专业,后来才逐渐展示出数学才能。两次参加帕特南(William LowellPutnam)数学竞赛,却没有进入前五名,这让他产生了些许挫折感。1948年他20岁时以BA和MA的数学学位毕业,同时被哈佛(Harvard),普林斯顿(Princeton),芝加哥( Chicago)和密歇根(Michigan)录取为数学研究生。 一笔优厚的奖学金 由于一笔优厚的奖学金,Nash选择了Princeton,来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当时生活的地方,并曾经与他有过接触。他显露出对拓扑、代数几何、博弈论和逻辑学的兴趣。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Neumann)在1944年与Princeton 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士特恩(OskarMorgenstern)的著述《博弈论和经济行为》,通过阐释二人零和博弈论,正式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1950年,22岁的Nash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为题的27页博士论文毕业。 同年,Melvin Dresher和Merrill Flood在RandCorporation在一项试验中正式引出了归功于A. W. Tucker的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而Nash的论文提出多人非合作博弈和后来称为Nash平衡的概念,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theory)和交易理论(bargainingtheory)作了奠定性的贡献。非合作博弈处理的是多人参与游戏——而不是像囚犯困境中的仅仅两人——时每个游戏者的最佳策略。

美丽心灵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故事 。它的原型是约翰·纳什。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美丽心灵原型约翰·纳什的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美丽心灵原型约翰·纳什 美丽的头脑美丽的心 二十几岁时就做出惊人的数学发现,在经济学博弈论中享有国际声誉;30岁时,罹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天才与狂乱中历经痛苦。最终,因爱的力量与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使自己不至于沉入深渊。他就是“博弈论”大师、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曾荣获四项奥斯卡大奖、改编自约翰·纳什真实故事的好莱坞电影《美丽心灵》让这位大师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该片聚焦纳什一生在博弈论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及其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感人 事迹 。《美丽心灵》的主演、著名演员罗素·克劳在个人微博客上对纳什夫妇意外去世表示震惊:“美丽的头脑,美丽的心。” 从小性格孤僻爱读书 约翰·纳什,1928年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很孤僻的纳什,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出色,因为他经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 方法 ,小学老师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 到了中学,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中学 毕业 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闻名遐迩。 提出“纳什均衡”理论 1950年,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在那篇仅仅28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它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 “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那时的纳什被形容“就像天神一样英俊”,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艾丽西亚。1957年,他们结婚了。 30岁患精神分裂症 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家庭美满幸福的时候,30岁的纳什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连续两次被送入精神病院,他的妻子艾丽西亚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康复后获得诺贝尔奖 20世纪80年代末期,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海萨尼和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综合京华时报记者潘珊菊新华社 解释·博弈论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个体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 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基本概念中包括局中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均衡和结果等。其中局中人、策略和收益是最基本要素。局中人、行动和结果被统称为博弈规则。 美丽心灵原型约翰·纳什遇车祸身亡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什和妻子所乘出租车遭遇车祸,两人双双遇难。曾经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美丽心灵》就是以纳什为原型。约翰·纳什因发表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 电影《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故事。同名传记由西尔维雅·娜萨儿撰写,于1998年出版,电影则于2001年上映。 拍摄《美丽心灵》的想法始于制作人布莱恩·格雷泽在《名利场》杂志上看 到的一篇关于纳什的 文章 ,他被数学天才纳什起伏波折的人生经历深深打动了,而西尔维娅·纳萨尔的小说更加坚定了他将纳什生平搬上大银幕的决心。在争取到小说的改编拍摄权之后,格雷泽找来《终极证人》、《永远的蝙蝠侠》、《杀戮时刻》、《星际迷航》和《巫法闯情关》的编剧阿齐瓦·高斯曼执笔剧本。高斯曼的童年是和患有妄想症的小患者一起度过的,因为他的父母都是致力于 儿童 心理学的著名专家,高斯曼对影片素材有着独特理解,他希望探索现实与妄想之间的戏剧脉络,从而赋予影片以非凡的视角。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ForbesNashJr.,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4日),又译约翰·纳许,美国数学家,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主要研究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

1950年,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在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JohnHarsanyi)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5年5月24日,约翰·纳什夫妇遇车祸,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

扩展资料:

约翰·纳什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

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

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约翰·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

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约翰·纳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

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

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

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纳什

浙江大学李星翰大学毕业论文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李星翰,

当然有奖学金。

浙江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副部级建制,

位列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11工程”、“985工程”。

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关于约翰尼秘密论文范文资料

google

德普在雨果里客串了一名街头画家。

就是图片中左边那个

在《去月球》的世界里,存在着借由改变记忆为弥留之际的人们完成愿望的服务。由于这种人工记忆是永久的,在病人醒来的时候会与病人的真实记忆产生冲突,也因此这种技术只能对临死的人实施。

故事开始于提供这项服务的西格蒙德公司的两位职员伊娃·罗莎莉恩博士(Dr. Eva Rosalene)与尼尔·沃茨博士(Dr. Neil Watts)准备为垂死的约翰尼·威尔士(Johnny Wyles)实现一生的梦想:

登陆月球,虽然约翰尼并不知道自己想前往月球的理由。两位博士为了完成这项任务进入约翰尼的记忆中,借由一个个约翰尼生命中的重要物品回溯时间。

他们随着见证了约翰尼记忆中的一些重要时刻,渐渐地了解成就约翰尼当前惨状的缘由。在两位博士终于到达约翰尼的童年的之际,他们试图为约翰尼注入去月球的愿望,让约翰尼的内心制造基于这个愿望的新的人生与记忆,以求约翰尼死时没有任何遗憾。

然而,并非一切都照计划进行,两位医生发现约翰尼的愿望、过去和他已故的妻子莉娃都藏着巨大的玄机。随着时间的一分一秒的流失,罗莎莉恩博士和瓦茨博士必须在约翰尼辞世前解开他过去的秘密,并不惜一切代价将他送往月球。

1、对于结局:

如果老头没死,那么结尾并不完美,还有可能给人一种悲剧。因为现实的老头最终失去了哥哥的人格,变成了弟弟,而自己所想及记忆,只是一场梦,醒来什么也没有了。

然而对于一个快死的人(注定的他要死),在临死前做了一个幸福的梦,而且这个梦能一直下去直到死,那么其实这个结局真的是完美的结局。

2、对于莉莉

刚开始一直认为那个莉莉是老头的女儿(三代同堂)或是保姆(佣人),后来从第二幕中才明白,这个女的其实是有保姆倾向老头的新妻子。

因为跟她对话后,研究人员问他:对于老头死后,怎么和这两个孩子交代。莉莉说(新妻子),孩子长大会慢慢明白的,而之所以说有保姆倾向,是因为这个新妻子一直没有高攀老头的意思,只是照顾老头来表达老头收留他们(母子)的感激之情。

不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但乐于面对新的挑战不论是在古装剧里扮演贵族,还是全副武装地跳入冰冻的湖水中, Jonny Lee Miller总是乐于在不同的领域尝试新的挑战。2007年12月,挪威,Ben Fogle和James Cracknell正在和未来的竞争对手进行为期10天的高强度体能训练,为13个月后的南极竞赛(注)做准备。他们邀请到了他们期望的人选准备组成三人小队,同时电视台也将全程直播此次比赛。训练的内容数包括数小时的理论课,4天的雪地徒步旅行,每晚在零下20度的户外露营,10公里的徒步越野赛。在训练快要结束时,每个人都期望把在冰冷的湖水中游泳作为最终的挑战。在仅仅几秒钟的犹豫之后,第一个人跳入了水中。他游到了对岸,用雪橇的一端钩着岸边爬山上了岸,气喘吁吁地看着镜头,扮着鬼脸说了四个字:“Jonny Lee Miller,天蝎座(Scorpio)”。这又是一个能展现Miller惊人才能的好例子,不仅是作为一名演员,而且还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名演员,令人惊奇的是,他最著名的角色或许还是Sick Boy,《猜火车》里那位浅黄色头发,痴迷Sean Connery的皮条客和瘾君子。在和Angelina Jolie短暂婚姻的那几年,由于在舞台剧和电影里的平淡演出,他的职业生涯在外人看来似乎遇到了挫折,相较于他的朋友Jude Law和Ewan McGregor的出色表现显得黯然失色,但这更象是他故意选择的一条更安静,没有野心的小路。在《猜火车》之后的电影里,他饰演的都是非商业电影里不同的角色(比如在Alan Rudolph导演的《换妻游戏》里的成熟商人,Gillies Mackinnon导演的《重生》 里一战中迷惘不安的的士兵),都叫好不叫座。预测他的职业走向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从不饰演两个相同的角色,他善于演绎各种角色的能力让他的观众时常不知道下一个角色到底会怎样。比如他饰演的拜伦,就让期望他的人大惑不解,爱炫耀的自我宣传家被他演绎成更加黑暗,充满内心挣扎和冲突的人;在第四频道上演的《游戏终点》,讲述的是那些致力于瓦解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人物与大事件,他在剧中担当了分量不重但是很关键的角色Michael Young,一位英国矿业公司的雇员,策划安排了南非黑人解放运动组织和南非白人领袖之间的秘密会谈。Miller的表演,让这位本来毫不起眼角色却成了整部电影的顶梁柱。关于《瞒天过海》与《神奇律师》Miller的工作重心在2006年转移到了美国, 在那里他主演了两部美剧,但都遭到了评论和收视率的双重打击,两部剧都已经停播。第一部是《瞒天过海》,主演Ray Liotta,只拍了七集就停播了;然后是与之齐名的《神奇律师》,一部非常搞笑偶尔还有点超现实风格的系列剧,他饰演一名雄心勃勃的律师Eli Stone,得了动脉瘤,产生幻觉,但被别人认为是先知。这部剧存在第二季的唯一原因是Miller推掉了去南极的探险----但这也仅仅拍摄了13集就停播了,“这确实是让人伤感的经历”他承认道,“当时真的很幸苦,我们在这上面花了太多心血以至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一天工作12到14小时,一周经常超过80是个小时,我们剧组成员的关系也处得非常亲密,但之后有人跑进来说不用拍了,这真是沉重的打击。”我们坐在ShoreditchHouse,伦敦东部的一家私人会员俱乐部。那天是个令人心情愉悦的晴天,但是Miller却穿着皮夹克,戴着墨镜,弓着背,软弱无力地斜靠在电梯的墙上。他承认说,他六个月大的孩子Buster,是他能坚持的原因。Miller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一直穿着那件夹克,但是在半个小时后他脸上的阴云就开始消散。缺乏睡眠的黑眼圈,让他古怪地看起来比36岁更年轻。他说话平静温和,不紧不慢,一片披萨和女孩Stella让他的大脑重新开始工作,变得更有活力,慢慢得他不再拘谨,放松地和大家交谈了起来。他是个有趣的人,有思想,机智幽默,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09BBC版《爱玛》他在英国呆了三个月,在BBC拍摄他和Romola Garai联合主演的改编自简·奥斯丁小说的四集短剧《爱玛》,他在里面他扮演Knightley先生。在距离拍摄完成还有三天时我们遇见了他,这部剧的拍摄使他的压力减少了很多,还有几天就要返回加利福尼亚了。“我渡过了一段好时光”他咧着嘴笑,“我的妻子孩子都过来了,我和父母再一次团聚,我和我的朋友又见了面,而且这一切都是由别人付钱(片酬)。”Miller从没读过《爱玛》“我只是很钟爱这个剧本,因为我从没读过这本书,所以我想她最终会和Frank Churchill好上”他笑着说,“我真的不知道。”除了Miller和Garai外,演员还有Michael Gambon和Tamsin Greig。“我不得不说,这部剧的演员非常出色”他说道,“我感觉很多时候我都显得不太自然,通常我并不像那样,但我这次确实如此,他们确实都非常优秀!”Jim O’Hanlon, 这部剧的导演,在我之前的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说:“他并不是直接就进入了表演状态,但我想这种状态会迟早都会出现的。”他说,“看他工作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做每件事都很投入,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的表演。我都觉得他演的角色都是既有深度又很复杂的。”Miller and Garai在表演中就像是真的擦出了罗曼蒂克的火花,在他们身体轻微接触时,身体内似乎真的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Miller扮演的Knightley 完美地衬托出了是Garai扮演的爱玛争强好胜的性格。他有绅士的高尚情操,毫不装腔作势。甚至他还表现出了角色微妙的幽默感。对Miller的表演来说,表面上的平静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意味着Knightley对爱玛有好感的强烈心理活动只能通过他在动作、表情和说话音调的上的细微差别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表演,真难相信他还对自己的能力有所顾虑。“我想这和演了很长时间的Eli Stone有一定关系”,他说道,“古装剧也不是我最擅长的领域,说话时的用语和语气都要自觉意识到我不是贵族却要表现得像个贵族这一点,为此我努力了很长的时间”同事的评价和Miller共事的人们经常提起当他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时所表现出的专注和责任感,不管是在演电影,马拉松比赛,还是在挪威的极地特训。《猜火车》导演Danny Boyle说他有“惊人的专注力”,James Cracknell 指出他“自强不息”,有“献身精神”。这种惊人的专注力在电影《苏格兰飞人》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扮演曾获得过两次世界冠军的自行车运动员Graeme Obree,为了能真实再现自行车比赛时的连续镜头,Miller发明了一套他自己的训练模式。“现在想想当时可能是很傻”,他说,“但是Graeme的部分心智就是如此。理解抑郁症患者那种内心封闭的精神状态是我必须要完成的步骤,为此我不得不亲自尝试,亲自去体验那种感觉。”这就是我喜爱Jonny的地方,他本可以靠他的长相混饭吃,O’Hanlon 说道,“但他却常常把自己置于困难并富有挑战的境地,即使这对他所擅长的领域可能并不是必须的。我想他是很害羞又矜持的人,所以他并不是那么习惯于成为公众关注的中心人物,这不是他的天性,他不是那种爱卖弄炫耀的人。”或者就是Miller自己说的那样,“我对我自己还算有些自信,但这不代表我就想当大明星,能认真地专注在我认为合适的事上,我就觉得满足了。”关于约翰尼的小时候Jonny Lee Miller 在7岁时就已经立志要成为一名演员。“我记得当时在集会上展现自己的时候,如果得到了观众的表扬,就会得到很大的鼓舞。”他说,“但并不是说只是想‘引人注目’罢了。”表演已经融入了Miller家族的基因,“有些孩子擅长数学,”Miller说,“有些孩子擅长跑步,而表演就是我的特长所在,我知道我可以通过表演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我将要为止努力的事。”他从小和妹妹 Joanna一起长大,她是一名记者,同时还在泰晤士河畔金斯顿文法学校教授文法。“当我还很小时就下定决心要当一名演员了,”他说,“所以我在学校里一般都很懒,因为我当时想的是,这没什么关系,反正学习看起来都很傻。”他加入了国家青年音乐剧院,在那里他遇见了Jude Law,之后成了最好的朋友。每逢假日他们都会在一起排练,为爱丁堡艺术节巡演做准备。“当时真的已经是等不及放假了,就想回到剧院的同伴中间,我所有的朋友都在那里。”他16岁时,他的父母在他19岁时离了婚。“当时真的很困难”,他说,“我感觉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谎言,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但这只是我当时的感受了罢了。现在一切都好了,他们仍然很爱我,给予了我很多的支持,同时我也很高兴能让他们抱上孙子,他们的第一个孙子。”90年代的约翰尼连续在《东区人》,《首要嫌疑犯3》和Cadfael里扮演了三个小角色后,他终于迎来了首次大荧幕演出:1995年《黑客》里的Dade Murphy。这部计算机网络入侵的刺激电影唯一值得纪念的是让Miller和Angelina Jolie相识相爱,为了她他搬到了洛杉矶,然后在1996年,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媒体对这对夫妇十分感兴趣,因为在婚礼上,新娘穿的是Miller的衬衫,在上面用自己的血写下了Miller的名字,而Miller自己却穿着一件皮夹克。但在18个月后,这段短暂的婚姻就划上了句号。“没什么可遗憾和痛苦的,”Miller当时声明说,“我们的婚姻并不如意,我知道我们迟早都会有个了断,所以我尽早选择了离婚。”当时他已经因为《猜火车》而成名,他饰演的无良少年Sick Boy甚至拥有和Ewan McGregor的Renton.一样的魅力。他们两人都因为此片成为了明星。导演Danny Boyle说:“他是一位很有前途的演员,一条变色龙,他做到这些神奇的事,不是靠发型和外在的装饰,这种气质是由内而外里散发出来的。他是我们那个剧组里完美的一分子。”好莱坞各式各样的“Sick Boy”邀请纷至沓来。但是Miller却决定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几年间他只出演了几部名气小到几乎都被忘记了的电影,但他的名气从来都没有受损,因为在他身上仍然能发掘出新的价值:《苏格兰飞人》里意志坚强的赛车手;伍迪艾伦的《美莲达》里妄自尊大的失业演员;《八面埋伏》里的高智商变态杀手;而且他还偶尔“突袭”舞台剧表演,其中最出色的要数于2004年在伦敦Almeida剧院上演的顽强反抗父亲性虐待的舞台剧“Festen”。“我想他过于执着走他自己的道路,以至于不能成为一名巨星。” O’Hanlon 说道,“如果他靠自己的相貌一定会成为大明星,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我认为《神奇律师》是最合适他的角色,爱扮鬼脸的风趣男,是Miller被低估才能的最好展现,所以这部剧的停播也让他更加痛心。”James Cracknell说道,“我想这是Miller不停挑战的原因,他要把成败掌握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告诉你什么好什么不好。”南极洲越野赛2007年12月,在《神奇律师》一二季的拍摄间歇,Miller收到了一封来自Ben Fogle的电子邮件,询问他是否有兴趣参加南极洲750公里越野赛?他的反应是?“太突然了,我震惊得从椅子跳了起来!”“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的,”Miller若有所思地说,“但显然他们知道我有那么一点爱冒险的精神。”从一开始他就和Cracknell和Fogle说明,如果《神奇律师》第二季开拍的话,他就将没有机会参加比赛,但他们都同意值得冒这个险,所以他才会在冬天的挪威勇敢地跳入冰冷的湖水中。“我还可以不停地游下去”Miller乐滋滋地说,“那简直棒极了,挪威很美,早上从帐篷煮出来,做好徒步一整天的准备,然后你看到了天空中充满炫目的极光,简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景象,我记得我们的摄像师当时是都激动得手舞足蹈。”“这个特训”他继续说道,“是教我们怎么在南极洲生存,之后用一次小型探险来模拟在南极洲的情况,我们学会了越野滑雪,全副武装乘坐控制雪橇,学习怎样小便,怎样生火,怎样防止冻伤,怎样支起帐篷,怎样保持体温,怎样求生。”对于冰泳他说:“太有趣了,一旦你上了岸,你得先脱光所有的衣服,跑100米热身,然后擦干身子再穿上干燥的衣服,逐渐地,你说的手就不听使唤了。”Cracknell很喜欢他的新队友:“他和我们在一起训练时,从不会害怕提出自 己的见解,当发现自己还不能掌握的新技能时,他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坚定决心去克服。”“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妙的10天。”Miller说道。 Miller的巨大热情和努力在特训结束时终于得到了回报,“我们开了一个大型派对,他们开始颁奖,我得到的奖是最快进步奖,我终于做到了!”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真的为此感到骄傲,我当时感觉自己就像是个打败了大怪兽的英雄,我非常自豪,这是我这辈子得到的唯一一个奖!”三人组在之后又重聚了两次----Cracknell和Fogle到洛杉矶去拜访Miller,他们一起到Joshua Tree 国家公园去攀岩,之后这三人在08年5月又去参加伦敦马拉松赛,Miller创下了个人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3小时1分钟,“但James跑进了3小时以内,damn!他就像一个终结者!”当Miller得知在六月份《神奇律师》第二季就要开拍后,是苦乐参半的时刻,他知道南极探险是去不成了,Cracknell和Fogle也失望至极,“Jonny是我们这个团队必不可少的一分子”Cracknell 说,“因为他总想把事情做得最好,从这点来看,我们还真有点像,‘努力,加油’,是他最爱说的。聪明,风趣,很爱说冷笑话,很擅长模仿其他人,我们都是切尔西球迷,我期望将来还能和他合作。事实上我在纽约马拉松大赛后会有一点空余时间,我会给他打个电话。”舞台剧表演Miller又重返了舞台,这一次是在百老汇,和Sienna Miller联合主演改编自Patrick Marr同名戏剧的舞台剧“After Miss Julie”(《追求朱莉小姐》)。故事发生在1945年,英国工党大胜前夕的伦敦郊外的一间乡间别墅里。Miller扮演的私人司机John爱上了贵族小姐。“梦想终于成真了!”他眉开眼笑地说,“我要祝福我的妻子,她刚搬到洛杉矶才三个月,现在又得跟着我去纽约过五个月,但她从没怨言,一直都在默默地支持着我,这是我首次在百老汇担任主演,她知道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Sienna认识Jonny有八年了,在她眼里Joony是一个非常忠诚的朋友。Sienna在纽约准备舞台剧的预演,我们通过电话采访了她:“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舞台剧演员,同时工作又极其努力;他甚至把对自己训诫和鞭策纹了胳膊上”她笑着说:“我认为他非常能理解人,通情达理,对不同人的个性有很大的好奇心,这让他成为了一名好演员。另外他也是一名很善于团队合作的人,他在每个剧组都能结实很多朋友,现在很多都还在保持联系。”Miller承认自己也会紧张,但是他的人生观很简单:“我从来不会太计较自己的得失,我对那个不感兴趣。我认为自己真的很幸运,一向都很幸运。我的诀窍是,如果我觉得自己在工作时很放松愉快,就会尽我最大努力做得最好。另外,我现在有孩子了,他才不在乎我在干嘛呢,他还只会‘咿咿呀呀’(原文是wheheyyy)。”“(表演)是件能宣泄情感的工作”,Miller继续道,“甚至在遭遇困境变得很情绪化时,演完之后都会觉得很舒服,你会觉得自己很出色,或者说把压抑的情绪全释放出来了,我一直都觉得那样很享受,这样你就又有了前进的动力。”舞台剧《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el编剧:尼克·迪尔/Nick Dear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约翰尼·李·米勒/Jonny Lee Miller制作发行:英国奥利佛剧院(Oliver Theater)和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本剧最大的看点莫过于两位演员的角色交换了。Victor和Creature由谁饰演并没有被固定下来,而是由JLM和BC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场次饰演,这也是对两位演技的大考验。而此次出演《弗兰肯斯坦》,并不是个轻松活儿。BC在接受Metro采访时就在用生姜驱寒,因为饰演怪物Creature必须赤裸着进行表演,于是他在媒体场之前的试演中患了流感。而除此之外,他还因为卖力的表演把自己的嘴唇弄破,脱臼,手腕淤青,并且掉了5磅体重。而关于两名演员将交替饰演两个角色的想法便是来自丹尼·鲍尔。他在20年前就曾经和编剧NickDear想过要改编《弗兰肯斯坦》了。而在他获得奥斯卡的肯定之后,他终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实现了它。丹尼·鲍尔很兴奋地说:“造物开始模仿他的创造者的方式对整个叙事起着关键的作用。”他对于工作的热情很显然并没有因为好几周高强度的彩排而黯淡。“他生来是善良的,却学会了罪恶。他们是镜子中互为扭曲的对方,像一对儿影印件。”不过比起哥特风格的氛围和故事,丹尼·鲍尔和BC更热衷于深度挖掘和强调故事中的社会性以及个人成长环境对角色造成的影响。“他认为他自己是一个英雄,但是,在最后,整件事却成为了一个自杀契约。”《弗兰肯斯坦》对于丹尼·鲍尔来说,有着非常私人的情怀:“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在写小说之前就在不断地怀孕,并且已经失去了一个孩子。所以之后她撰写了一本关于自我迷恋的利己主义者宁愿动手创造生命(而不采取自然孕育的过程),将女性排除在外。”这就是为什么他想用舞台剧的方式来表现这个故事,而不是拍成一部电影,因为电影已经被拍得够多了,整个故事被扭曲得已经够多了,他们希望可以让creature找回他自己的声音(来表露心声)。整个故事事实上还是在围绕责任而展开,BC指出“在这个试验中真正的错误在于,Victor并不在乎他所创造的生命。我觉得你可以说这归根结底是一部关于糟糕父母的小说。”而关于角色,在舞台上拥有罕见的情绪张力和智慧,而本人又理智且迷人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很快便开始为人们对他和约翰尼李米勒如何进行两个角色的饰演的先入为主的印象进行反驳:“我厌恶这种类化区别,我,一个可恶的学院派,刚刚设法逃脱硕士课程的诱惑;米勒,《猜火车》里那个染着杂毛的疯狂野小子。”“我们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但是区别不大,因为我们的台词是一样的,我们有着相同的幽默感,并且对于一件事的好与坏有着共同的认知。”而处在丹尼·鲍尔的位置,这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区别:“我只是想让两个嚣张的好演员没有任何恐惧的感觉。”他笑着说。“我总是忘记我其实没有在拍电影。我在彩排时的某些特别的紧张时刻会走向演员们,就好像我手拿着摄影机并且想着要离得更近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