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学术道德监督垃圾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2:10:15

学术道德监督垃圾论文

这个问题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太谈一下吧。对此问题多有感触。一,有人愿意闭一只眼如果较真审核的话,别说大学四年本科生,就算是研究生,能够独立研究学习,形成独立思想,有价值观点、成果的论文,往往屈指可数。严格审核的话,学生就不能毕业。大学领导们可不愿意让自己招进来的学生毕不了业,教授们只好闭一只眼,能过且过,容忍抄袭。至于教师职称论文,杂志社只负责收钱刊登,才不管你的论文质量如何。当然,现在审查严格了,他们的标准就变为,只要不抄袭就可以上刊物。

二,有人不得不闭一只眼如果不闭一只眼睛行不行?不行。每年毕业大学生多少?又有多少有价值的课题和题目可以写成论文?拿我学的现当代文学来说,短短三十年的现代文学,能够值得研究的作家就那么多位,可是,研究这些作家的论文早已汗牛充栋,该说的基本都说了,后来研究者还能写什么,只好有良心地东拼西凑,或者粘贴复制。教师职称论文抄袭得少,为什么?因为老师们大多花钱请枪手代写代发,只负责出钱,其它的一概由枪手代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难道你心里不清楚?况且,我就做过枪手。

三,好高骛远的理想主义思维是抄袭难以制止的根本原因那么,可能有人问,大学和教师职称为什么非得需要论文?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难道你没有发现许多公文和制服也往往文不符实吗?比如,单位要求上写满了要做到十不准十争先吧,其实,那是最超凡入圣的人才能做到的,是最理想化的状态。可是,我们把它当做了制服和要求。

对论文的要求同此思维方式,认为最好的,最理想的大学生和在职教师都应该是研究型人才,都应该写得论文。这就是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由来已久,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根深蒂固。可是它不符实际,不是所有学生和教师能写论文,这是多么庞大的知识团体,不过是有少部分人能写会写而已,剩下的不会写,不能写的,只好抄袭,或者找人代笔。这种思维所导致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一个不得不施,另一个不得不情愿的滑稽却又普遍的现象。各学校和单位的检查与应付检查莫不如此。

毕业论文的抄袭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有学者认为,抄袭几乎在每一篇毕业论文中都存在,这当然是夸张之语。但是,对于特定学科、特定专业,因为抄袭的低成本化,抄袭的确成为普遍问题之一。比如,不少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论文,缺乏实际的调研和研究,仅仅凭借对文本的分析作论文。我并不是说,文本分析缺乏意义,但是重复分析和简单分析,是大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多的分析结果来自前人的既有成果,毕业论文成为了炒冷饭。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告称,将暂停与中国知网的合作,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几乎所有在中国大陆境内出版、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部分硕博论文,其全文都被知网收录。相比国际上较为分散的论文数据库系统,中国知网堪称包罗万象的论文巨无霸。很多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形成了对知网的高度依赖。一篇毕业论文经常是如此制造出来的:通过知网下载大量同主题、近似主题的论文,再加以拼凑、整合,甚至不排除这样的论文被知网收录后被“再利用”的可能。北大图书馆宣称不购买知网数据后,曾有学生调侃——或许这会让当年毕业生的论文写作遇到障碍,但也很有可能让当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准大大提高。

当前,各针对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均建立了一系列反抄袭机制。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知网提供的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分析毕业论文的重复率。因为知网囊括了绝大多数学术资源,这样的检测方法的确有合理之处,有力地避免了传统的通篇抄袭的现象。但是,计算机分析的重复率只是一个数字,无论是10%还是20%,它仅仅代表了抄袭可能性的变化而已。事实上,如果抄袭者通过修改词句表达,也可以让重复率低于5%,而认真引证的作者,却可能面临重复率偏高的尴尬。扭转当前这种普遍的抄袭现象,首先要从扭转学生对抄袭的认知方法做起。一篇文章究竟是借鉴还是抄袭,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这需要学术界做好自上而下的引领,也需要学生愿意把毕业论文的写作视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同时,社会也要提高对论文的重视,几乎没有一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查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那么对毕业论文的敬畏程度将有机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科研管理创新,在国内杂志多得数不胜数的情况下,引入一个新的参照体系——论文是否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主要是外文杂志)上,对提高中国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不无裨益。中国科学家在被SCI收录的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迅速上升,质量也在提高。比如说,高“影响因子”论文从1993年的25篇增长到2003年的223篇。但SCI在中国被异化是不争的事实。首先,数量成了衡量科学研究最主要的指标,用来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甚至科学家排名次。论文数的多少又与个人的待遇、奖励、经费分配、职称评定密切挂钩,甚至研究生毕业都有SCI论文的硬性规定。其次,为追求排名的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奖励SCI论文,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论文成了有价商品。第三,由于论文数量的片面导向,有的科学家专门选择容易被SCI收录的论文课题去研究,将同一项研究反复发表或拆分发表,有的弄虚作假,“搭”别的科学家的“车”。中国被SCI收录的杂志也一时间门庭热闹,洛阳纸贵。SCI吹起了一个“学术泡沫”。据专门揭露中国学术界异常现象的网站“新语丝”介绍,宁波大学化学教授郑岳青先后有13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2001年,他的SCI论文数居全国化学类第一。2004年,他在SCI收录的外文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按照宁波大学每篇SCI论文奖励7000元人民币的政策,郑教授就可额外得到16万8000元奖金。中国的“SCI大师”不只郑教授一人。第四,在中国科学论文的“大跃进”中,论文的质量的提高远远跟不上数量的增长。科学文献专家尤金加菲尔德博士所发明SCI数据库的独到之处,在于用“影响因子”来衡量被SCI收录的杂志的水平,而杂志“影响因子”是由该杂志所发表的论文的引用率所决定。上面提到郑教授的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外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杂志上。比如,他曾连续三年在一本德国化学杂志上发表了39篇论文,最多时一期发表6篇。而这本杂志的“影响因子”仅为,也就是说,该杂志每篇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只有次(还包括自引、虚引、假引呢!)。有人称这样的杂志为“垃圾杂志”(影响因子低于的就是“垃圾杂志”吗?)。 根据SCI的最新统计(2005年10月3日),尽管中国在2000-2004年间发表论文总数为世界第14,引用总数为第八,但平均每篇论文仅被引用次,在146个国家中排名第123,完全属于科学不发达国家。结果显示,在所统计的22个领域中,中国科学家论文的平均引用率都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固然说明中国科学的差距,中国科学在世界的地位远不如其数量所显示得那么重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垃圾论文”以至“垃圾科学家”一多,学者们不仅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也在挥霍国家乃至世界宝贵的科研资源。他们因此而获得物质奖励,更使国家和纳税人蒙受双重损失。第五,论文“灌水”更将给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新语丝”主持人方舟子说,有的国外科学家在获悉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即可获得奖金后,拒绝为来自中国的论文审稿。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总编马丁布鲁姆不久前访问中国时,更直接批评中国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该期刊透露,在过去十多年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但质量却在降低。SCI的上述诟病已被中国科学界所认识,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等甚至发文,要求取消按SCI论文数排名。但是,它依然被作为衡量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尺度”。中国某大学就是根据包括SCI论文数在内的指标,判断中国两所知名大学清华和北大在世界大学的排名。要摆脱SCI怪圈,笔者建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公布每年中国科学论文统计的同时,也为那些大量炮制“垃圾论文”的大学、研究所和科学家排名。这样,即使国家一时还无法按“垃圾论文”篇数向这些机构和个人收取罚款来补偿科研资源的浪费和信誉的损失,至少可以杜绝他们索取奖金的恶行。问题是“垃圾论文”的标准如何定?尠者是在本地从事学术研究的中国学者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05年年会上,作为这个联席会的秘书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发言时表示,从长远看,我国现行的类似高考一样的考研制度应取消。这位校长介绍说,在教学中他发现,一些在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实践中并没有体现出很强的能力。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仍采用传统的考试制度,未必能挑选到具有创造性思想的优秀学生。据新民晚报报道,许智宏认为,借鉴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通过面试方式,由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考评,最后决定是否录取,是研究生招生改革的一个方向,这将有助于高校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北大,去年研究生招生改革已有此动向,一些学院中,几位在入学考试中获得成绩第一名的学生最后未被录取。谈及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许智宏呼吁,要大力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他说,近几年即便是在北大,研究生论文特别是文科研究生存在不少抄袭现象。在被问及“北大如何看待研究生收费”时,他回答说,北大正在制定该校研究生收费方案,有一个原则是,学校收费,不是减少对研究生的投入,反而会增加相应的经费。研究生收费不能简单看作是学生增加了负担,学校收取的钱将全部投入到学生身上。学校研究生教育经费充足后,研究生中的一些学术尖子,还会得到更多的奖励,并因此提高收入。

我觉得:第一,可能是我国现行的学术领域的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往往以论文发表的数量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一位学生和导师,甚至在要求论文数量的基础之上还增加了时间限制。在这种体制下难免会迫使学生和老师对论文急功近利。可以说当前这种僵硬的学术评价机制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第二,可能是当前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惩罚力度不够严格。尽管各大高校为了防止论文抄袭都制定了看似严格的“查重”、“盲审”标准,但很多论文在“查重”、“盲审”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抄袭,即使发现了也没有给予足够严重的惩罚,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和导师可能会心存侥幸,认为自己随便抄一抄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即使被发现也不会承担多大的责任;第三,这些论文剽窃、抄袭的学生和导师心中对学术的敬畏心不够、责任心不强,他们的学术道德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沦丧。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些涉嫌抄袭的论文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本人签字的《原创性声明》。除此之外,导师责任的缺失以及学校的变相“放水”也滋长了论文抄袭的歪风邪气,高校导师对自己学生的论文指而不导的情况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人我们不禁追问,他们真的适合去做学术研究吗?第四,有不少学生通过考研、考博的方式来躲避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每年考研考博大军中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只占很小比例。这样一来,攻读硕士学位就不再只是为了走上科研道路,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混一纸文凭作为日后找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由于完成学位论文是拿到学位的“必修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总是期待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混学位”的现象屡禁不止,而论文抄袭只是极端的表现方式,更常见的是没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拼凑,产出一篇又一篇学术垃圾。面对高校这种令人担忧的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打击,才能让学术不端现象在我国学术圈大面积减少甚至是消失呢?第一,应该对教育体制、评价机制进行一定的改革,不应该一切指标唯论文数量是。比方说,国外很多知名高校看中的就不是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而是读书期间的综合表现和发表论文的质量。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上的创新可能不是一年或者三年内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强行要求学生和导师在一定期限内发表有价值的论文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第二,将现有的学术监督机制执行到位,不能让“盲审”和“查重”流于形式,出现交钱就能过的现象。

学术垃圾论文

毕业论文的抄袭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有学者认为,抄袭几乎在每一篇毕业论文中都存在,这当然是夸张之语。但是,对于特定学科、特定专业,因为抄袭的低成本化,抄袭的确成为普遍问题之一。比如,不少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论文,缺乏实际的调研和研究,仅仅凭借对文本的分析作论文。我并不是说,文本分析缺乏意义,但是重复分析和简单分析,是大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多的分析结果来自前人的既有成果,毕业论文成为了炒冷饭。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告称,将暂停与中国知网的合作,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几乎所有在中国大陆境内出版、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部分硕博论文,其全文都被知网收录。相比国际上较为分散的论文数据库系统,中国知网堪称包罗万象的论文巨无霸。很多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形成了对知网的高度依赖。一篇毕业论文经常是如此制造出来的:通过知网下载大量同主题、近似主题的论文,再加以拼凑、整合,甚至不排除这样的论文被知网收录后被“再利用”的可能。北大图书馆宣称不购买知网数据后,曾有学生调侃——或许这会让当年毕业生的论文写作遇到障碍,但也很有可能让当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准大大提高。

当前,各针对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均建立了一系列反抄袭机制。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知网提供的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分析毕业论文的重复率。因为知网囊括了绝大多数学术资源,这样的检测方法的确有合理之处,有力地避免了传统的通篇抄袭的现象。但是,计算机分析的重复率只是一个数字,无论是10%还是20%,它仅仅代表了抄袭可能性的变化而已。事实上,如果抄袭者通过修改词句表达,也可以让重复率低于5%,而认真引证的作者,却可能面临重复率偏高的尴尬。扭转当前这种普遍的抄袭现象,首先要从扭转学生对抄袭的认知方法做起。一篇文章究竟是借鉴还是抄袭,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这需要学术界做好自上而下的引领,也需要学生愿意把毕业论文的写作视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同时,社会也要提高对论文的重视,几乎没有一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查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那么对毕业论文的敬畏程度将有机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部分高校屡次爆出论文抄袭,对于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态度不端正,指导老师有责任,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但不论基于哪个层面分析,作者作为事件的“核心人物”都应负起主要责任并接受道德的审判以及规定的处理。经历过的人都能体会到,写作毕业论文是让人畏惧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如果要认真写好一篇论文,从选题一直到成文,除了要查阅大量的文献,有些学科还要做大量的问卷调查,或者大量的实验,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之前新闻上甚至还爆料过有的农学方向的毕业生种植的用于论文研究的植物被损坏了,可能面临毕不了业的状况,由此也可见一斑。当前高校确实存在着诸多学术风气不好的现象,尤其对于学生本身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有些学生从刚入大学的时候学习态度就不够端正,平时学习就养成了懒散的习惯,随着大学管理的放松和学习时间的自由,很多学生自控力不够,对于学习和思考的投入严重不足。平时作业就依靠“谷哥”和“度娘”,习惯了“Ctrl C”和“Ctrl V”的作业模式。“平时不努力不认真,长此以往,到毕业时面对毕业论文变得漫不经心,甚至“麻木”。另一方面有些同学平时就缺乏有效规范的训练,没有形成学术规范的意识,所以在毕业论文中也就没有过多考虑学术规范,如果导师和学校的管理再不到位,那么很多学生通过抄袭也就混过去了。也有些学生是无知而胆大,平时不认真学习,面对毕业论文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但是为了拿到毕业证不得不铤而走险,想出各种歪门邪道。学生为了毕业,而一些大学教师为了获取高职称高工资,为了个人私利和头上的光环也去抄袭作弊。他们在这些诱惑中一步步丧失着人性的尊严。如今的现实我们看到,对那些抱着侥幸的心理的人警钟已经敲响,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诚信体系的不断健全,失信行为的高压线终究会拉起,更加严重的也会有规范甚至法律的严格约束。失信的成本和代价是玩不起的!前路漫漫,人生的道路只有脚踏实地才会走稳走远!

抄袭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此情况的发生。不论你是有意或是无意的抄袭,你都要对你的文章负责。作为一名学识丰富的人,你应该像尊重别人的财产一样去尊重别人的观点。如果是因为你个人对题目比较疑惑或是粗心可能导致抄袭,那么避免抄袭最好方法是:一、当你在写论文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二、遵循系统的方法,做研究的时候细心点。换句话说,如果你清楚的认识到你要回答的问题以及用到的知识点,只要你细心,全程记录清晰,那么你就会更有效并且更加容易地引用资源,这样你的文章也将是比较成功的。如果你在研究或是写作过程中有任何关于抄袭的问题,你需要做的是问老师。主动问老师问题总比等你交完文章之后老师给你文章不好的评语要好很多。因为你一旦提交了作业,你就要对你引用的资源负责。 记住以下原则,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负责任研究的一些指导方针: 记录你的资源,打印电子资源。记录你桌子上的一些书本或期刊论文比较容易,因为在后期你也可以轻松的找到他们。记录电子资源也同样重要。当你保存了一篇PDF形式的期刊论文,要确保把它放进你很容易就能找到的电脑中的文件夹。当你参考一个网址时,要把网址保存到另外一个文件中,这样你就能轻易地找到网址然后正确的引用。你也可以打印出你引用的网址中具体相关的内容,但要确保你知道完整的URL和打印出的数据位置。因为电子资源不稳定而且有时候被删除了也不会注意到,所以要让你的读者知道可能消失的资源。要检查一下你引用网站的最新更新信息,在你写作时更新你的URL,然后提交文章的时候再次检查一下。如果在你提交之前电子资源不存在了,这时你就要决定是否要引用这个资源。如果你能把资源打印出来和你的文章一起提交,那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你没有打印资源那么此时你就应该咨询你的老师是否可以在文章中引用此类资源。 引用资源中正确的内容当你想引用资源的时候,你应该确保自己足够理解资源的内容,包括这个资源的主题思想和资源本身的信息。你也应该弄清楚这个资源的来源。例如,一本由具有政治偏见的出版商出版的书中的文章不会给你的研究带来实质上的意义。当你在引用网络资源的时候,资源内容的问题会比你引用印刷的资源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你可能只看到网页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网站,从而不能完全理解资源的有效内容。

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写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论文,如果一旦有论文查重的现象,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及她毕业证书。

学生论文学术垃圾

网友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有一个人将自己的论文发给自己的导师,没想到导师在垃圾邮件里面找到了他的论文。好像邮箱也知道该名学生写的论文非常垃圾,水平非常低,所以自动归类为垃圾邮件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网友会说连邮箱都知道我的论文水平的原因。

我相信写论文的都知道,或者刚刚接触写论文的人都知道,写论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候你写好了一个论文你却知道它写的很差,你知道这个论文不是一个好的文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写文章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够写好一篇文章,而且学术型文章本身还要强调学术性,所以呢,再兼顾写好文章和兼顾学术性的同时,一个学生想要完成本身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呢,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写的论文是水平比较低的是比较垃圾的文章。

而我们写文章之后,会立即发给导师,让自己的导师修改,因为导师平常写文章比较多,而且他能够给你提出修改意见,所以呢,一般我们都通过邮箱,联系导师,将自己的论文发给导师,希望导师能够看到,然后再指导你。

该名学生呢,也是将自己的论文发给了自己的导师,没有想到导师并没有收到他的论文,反而在垃圾邮件里面找到了。为什么邮箱会自动将他的论文归入归类为垃圾邮件,可能是因为该名学生不是老师的邮箱好友,因此呢,邮箱在判定的时候可能认为其是垃圾文件。

并不是因为该名学生写的论文学术水平太低或者写的太垃圾,但是由于该名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论文水平不好,所以才发起了这样一个调侃,引起了很多网友的附和,毕竟现在有很多网友也在受着写论文的苦。也觉得自己论文写得不好,想要提升自己的论文,但是没有办法。

其实我觉得提升自己写论文的水平并没有这么难,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多看文章,多看别人怎么写的,然后从别人写的文章里面找寻经验,其次就是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性,那什么是学术性,就是该文章出来之后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如果该篇文章写完一点问题都没有解决的话,我觉得该篇文章就不具有任何价值。

因为这只是大家在网上的一句玩笑话,所以的话,网友们才会这样子说,主要是用来讽刺。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也有。因为我们的制度是只看论文,所以为了毕业,职称,不得不发论文

专科论文学术垃圾

原因也很简单,绝大部分硕士生处于科研底层,没能力写出值得业内人阅读学习的文章,而几乎所有硕士生都需要所谓的“成果”,所以这个低质量文章很泛滥。虽然我们能力低,但我们眼光高啊。提一个客观现象:作为硕士研究生,除了刚开始接触一个领域时,可能看看硕士论文,但基本上后期是根本不会看的,同样待遇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中文核心期刊。再问各大毕业生一个问题: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垃圾吗?有多少人有勇气说不?问这个问题绝非是责难硕士,以三年制的学硕为例,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做研究,第三年前半学期先找工作,找完工作就可以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很多学校都是过完年没多久就预答辩的,之后盲审一个月。就是说,名义上的科研时间是从研一暑假到研二暑假的一年多点,对于一些学校的学生,还要考虑怎么弄出一篇小论文,而且加上审稿周期、运气等问题研二上学期就得开始发小论文。要是研二下学期才开始弄小论文的话(国内很多期刊审稿周期是以月单位的),再加上运气不好,研三还没小论文的酸爽谁试谁知道,寝不安,食无味,找工作的时候,心里也烦。国内大学,主要是卡小论文,但很少卡大论文。研一结束,花三四个月做点东西,研二上学期结束前写篇小论文,保证能毕业了,没什么压力了,那么大论文自然怎么水怎么来了。那两年制的质量更不用说了吧。在职研究生的还要惨。好的论文无非两种,一、对过去某一个行业简单明了的综述性文章;但行业大佬认真写的才是综述,一般研究生进入这个领域才一两年,写出来的综述要么太浅要么误导人。二、有创新性的文章;说真的,导师全程带着的可能还好些,真的能有点创新性,不是垃圾,(这些人其实挺幸运的);一般人靠自己查文献,找资料,搞不清,哪些文献是有用的,哪些是胡扯的,甚至有的学科,入门都是难如登天。靠硕士这两年,能搞懂这一块就已经是天赋异禀加刻苦努力了,接触行业最前端就更难,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那是难上加难,硕士研究生除非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不然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人都是导师丢一个课题,之后连个问的人都没有,自己瞎摸索,瞎摸索出来的东西能有什么价值呢,能发表这些瞎摸索成果的期刊的是不是垃圾呢。

出现这么多留学生代写现象的原因有工作压力大、考研出国忙、偷懒和拖延症等理由。

针对论文代写等作弊行为,学校有专门的“查重”系统,现有的查重系统不能完全规避论文抄袭现象,更不用说难度更大一点的论文代写行为了。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也只是保护表现形式,并不保护思想,这也给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造成了一定难度。

论文代写虽未上升至法律层面,但由教育部公布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都属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相应人员的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

当前论文代写的主要买家由本科生、专科生和在职硕士组成,反映了这部分人群对论文制度的抵制。批判的人往往只看到这些人如何玷污了学术,却没有考虑现行的论文制度有何弊端。

部分三本和专科的学生完全可以采用非论文的毕业方式,要求这些人认真地完成论文,是强人所难,即便完成了,也是学术垃圾,没有任何价值。

学术垃圾的论文选题

最近为读博做准备,看文献时有这样一段话印象很深刻:“Remember, the PhD is just a qualification, a ticket to a job. Do a good job but nothing too grand. Leave the grand projects till later.”“You know Mark, you’re allowed to do research after the PhD.”“Good but not grand”,我很喜欢这种理念。无论是资深学者,还是刚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学术论文都要按部就班地撰写并逐步完善,当然也可能突然将成稿全盘否定,鸿篇巨制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人认为,学术论文和课程论文有很大差别。本科阶段的论文撰写虽然会受到授课教师的引导,但也会有特定的课程要求。以前也曾因为“学术垃圾”陷入懊恼的情绪里,但现在很确定自己不太喜欢把课程论文写得over-qualified,会努力但是不强求,并且目前来看也没有影响我选择学术道路的决定。最后,在我看来,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是很有张力的一件事,在description和discovery之间随时转换、互相影响,继而创作出有温度、有生命力的作品。当然,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想法,在知识和认知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下面是关于学术论文的选题原则、选题方法及常见问题,希望你们喜欢。

爱因所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i,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也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选题就是作者在论文写作之前选择自己研究、论证、写作的方向及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大方向。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且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步,它决定了作者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性质与研究方法等。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具有可研究性。直接影响接下来论文写作各步骤开展能否顺利地进行。包括文题的最后确定、论证角度的选择、材料的选取和使用、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等。以及论文能否最终出色地完成。

(一)选题的原则

选题没有固定套路与模式,每个学科领域对论文选题要求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论文选题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学术研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揭示探讨前人所没有研究或者还未完全解决的课题,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脑力劳动。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端,选题的创新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研究的创新,选题的创新是衡量学术论文内在价值的关键。选题的创新,就是对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较之前人有所突破与不同,具有新颖性与先进性。选题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研究领域的创新,就是在学术研究的空白之处去寻求研究课题,寻找前人没有发现和涉及的空白研究领域,这种创新往往会开启一片新的研究领域;二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就是在已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基础之上,找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缺失,然后去补充和加深这方面的研究,或为某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就是在所研究的领域采用前人末使用过或者鲜有使用的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通常是将其他领域的技术方法嫁接到本领域课题研究上来,以求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得出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2.价值性原则。

选题的价值性原则是指学术论文的选题要有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运用价值。选题要么着眼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创设新理论、提出新思想、总结新经验;要么着眼于实际社会需求,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选题切忌闭门造车,不联系实际,凭空想象,脱离学术发展现状和社会实际需求。

3.科学性原则。

选题应该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和鲜明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选题必须符合科学理论和发展现律。选题要以科学理论为根据和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按客观规律来设计研究课题。当然,前人所研究的理论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研究者要以批判的眼光加以检验吸收。在选题中,研究者既要尊重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既要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又要敢于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这是做学术研究应有的辩证科学态度。

4.可行性原则。

在选题中,要充分考虑完成本课题现有的研究条件是否能够帮助其实现研究目的,充分考虑课题方向的可行性,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难以达到研究预期效果甚至无法开展实际研究。因此,选题要根据白己所在地区、所在单位外部条件、自身研究素质支撑情况和过往研究成果、当前研究领域发展情况等,做一个全面的权衡考量,选择自己擅长且可研究实现的课题方向进行研究。选题的可行性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大和小的关系。一般来说,大课题的研究价值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它比较复杂,开展的条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开展,容易出成果。但研究者不能一味求大,忽视小课题的研究,有的小课题研究往往也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比有些大课题低。二是难和易的关系。难的课题往往比较有价值,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

(二)选题的方法

1.同步选题法。

同步选题法就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把握所研究学科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将当前学科发展趋势作为出发点,寻找并确定研究课题方向。跟踪学科领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是获取课题来源的有效途径。学科热点的产生往往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突出。采用同步选题法选题时,需要很高的信息敏感度和信息收集量,能及早注意和预见到即将形成的学术热点。争取较早地参与到热点问题的研究是实现同步选题的关键,如果其他科研丁作者已经着手研究该课题并已经发表了大量学术成果,研究沸点将过,那么再去跟风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其研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最终沦为学术垃圾。

2.阶段分析法。

阶段分析法是根据文献统计,确定某一学科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依据学科的成熟情况来选题。如果说同步选题法主要用来确定一个国家或研究部门的科研主攻方向,阶段分析法则更多地适用于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经验表明,一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是呈“s”型,即经过一个时期酝酿之后,进入指数增长阶段,然后按负数下降。这一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学科诞生阶段、学科发展阶段、学科成熟阶段和学科相对饱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所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度是不同的,有待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选题应该首先了解该学术领域发展历史,明确该研究领域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根据各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学科诞生阶段,选题的主要思路是抓苗头,即抓新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学科发展阶段,选题的丁作特点是以实验研究为主,选题的重点应放在选择实验性课题上,同时为实验设计、加工各种新仪器、新设备,建立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学科成熟阶段,选题重点放在进一步丰富理论,并为验证理论进行必要的实验或实证研究;学科相对饱和阶段,以探索发展规律为目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少,选题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

3.交叉选择法。

当前各学科领域都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学科之间的空隙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然而恰恰在这种差异和空隙之中堆积的许多边缘性问题可供选题。人类社会许多重大课题也面临着用单一学科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才能加以应对。所以,当代科学研究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新时代,提倡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在多学科边缘交界地带寻找研究方向,是学术论文选题的重要方法。多学科交叉选题,可以将一个学科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带到另一个学科领域当中去,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4.机遇线索法。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往往出现在研究者长期苦思买想、弹精竭虑地钻研某一问题时,突然灵光一现,在偶然中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科学研究往往在必然性中存在着许多偶然性。所以,当研究课题遇到阻塞、停止不前的时候,不妨回头仔细审视遇到的问题与细节,或许在问题细节处就会发现更广阔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当灵感来袭时,研究者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闪念的灵感,对灵感进行及时捕捉记录,加以思考整理,使之更加丰满,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是极有可能形成比较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的。俗语说“机会通常是给有准备的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有准备”,不仅是机遇和灵感出现之前的艰苦探索,更是灵感孕育的基础和前提,并且还应该包括在灵感闪现时能够及时抓住它,有效利用它,发展充实它。

(三)选题的常见问题

在学术论文的选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会使课题难以开展或者最终的论文质量不高。

1.没有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盲目选题。

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阅读掌握是科学选题的前提,更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文献资料,或者文献资料收集不全面,就不能全面了解课题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也就难以发现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没有现实意义地盲目选题,是无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当然,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只是选题的开端,在掌握充足资料后,研究者还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课题去开展研究。

2.选题陈旧,难以反映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选题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该选题是否能推陈出新,选题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能寻求新思路、新技术、新结论。具体来说,选题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选题应是某一研究领域内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在该领域内应有所创新,使之富有新意和时代感;第二,用新的材料或案例,论证前人已经研究方法,论证前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第四,对某一课题前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展开验证性研究,提小新的观点。但在实际研究中,由于受知识的局限性、信息的滞后性与设备的落后性等因素影响,研究者选题常常不够创新,难以反映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3.忽视现实条件,选题过大、过难。

原因也很简单,绝大部分硕士生处于科研底层,没能力写出值得业内人阅读学习的文章,而几乎所有硕士生都需要所谓的“成果”,所以这个低质量文章很泛滥。虽然我们能力低,但我们眼光高啊。提一个客观现象:作为硕士研究生,除了刚开始接触一个领域时,可能看看硕士论文,但基本上后期是根本不会看的,同样待遇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中文核心期刊。再问各大毕业生一个问题: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垃圾吗?有多少人有勇气说不?问这个问题绝非是责难硕士,以三年制的学硕为例,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做研究,第三年前半学期先找工作,找完工作就可以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很多学校都是过完年没多久就预答辩的,之后盲审一个月。就是说,名义上的科研时间是从研一暑假到研二暑假的一年多点,对于一些学校的学生,还要考虑怎么弄出一篇小论文,而且加上审稿周期、运气等问题研二上学期就得开始发小论文。要是研二下学期才开始弄小论文的话(国内很多期刊审稿周期是以月单位的),再加上运气不好,研三还没小论文的酸爽谁试谁知道,寝不安,食无味,找工作的时候,心里也烦。国内大学,主要是卡小论文,但很少卡大论文。研一结束,花三四个月做点东西,研二上学期结束前写篇小论文,保证能毕业了,没什么压力了,那么大论文自然怎么水怎么来了。那两年制的质量更不用说了吧。在职研究生的还要惨。好的论文无非两种,一、对过去某一个行业简单明了的综述性文章;但行业大佬认真写的才是综述,一般研究生进入这个领域才一两年,写出来的综述要么太浅要么误导人。二、有创新性的文章;说真的,导师全程带着的可能还好些,真的能有点创新性,不是垃圾,(这些人其实挺幸运的);一般人靠自己查文献,找资料,搞不清,哪些文献是有用的,哪些是胡扯的,甚至有的学科,入门都是难如登天。靠硕士这两年,能搞懂这一块就已经是天赋异禀加刻苦努力了,接触行业最前端就更难,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那是难上加难,硕士研究生除非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不然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人都是导师丢一个课题,之后连个问的人都没有,自己瞎摸索,瞎摸索出来的东西能有什么价值呢,能发表这些瞎摸索成果的期刊的是不是垃圾呢。

可能是写的不好,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