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日语论文翻译方向

发布时间:2024-07-01 21:43:47

日语论文翻译方向

困るね~~~;(

文化或者文学吧 资料多语法也可以 就写 拟声词和拟态词 资料也多 ,其他的不好写

我帮你找找,千万不要抄袭呀,对你以后不好哦。参考是可以的。我找了几篇给您,希望对您有帮助。《论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王海远内容提要 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楚辞》传入日本到安土•桃山时代。第二阶段为江户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当数西村时彦,其对楚辞的研究可以用细致入微来加以形容。当我们在对楚辞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从中国诗歌这一角度来进行研究,同时也应该具有从异国角度来进行研究的眼光,看看国外学者是如何接受楚辞并给出他们自己的解释的。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能够从中看出一些问题,并且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楚辞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这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被接受的问题。关键词 日本 楚辞研究 《楚辞》日本的楚辞研究是“传统汉学”与“中国学”中的一个分枝。藤井伦明在其《古代日本汉学简史》一书中,对日本各时代的汉学特征,作了如下说明:在古代,汉学的受众以贵族为主体,在学习方式上以摄取和模仿为主;中世汉学的受众以僧侣为主体,对中国文化处于消化和研究的阶段;近世以儒者为受众主体,在这一时期,日本学者已能自由地应用中国文化,并能将中国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到了近代和现代,日本学者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的,并将这一学问提高到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学科化的高度。作为日本汉学一个分支的楚辞研究,其发展轨迹自然也大致同于整个日本汉学发展的过程。如果划分大的阶段,日本的楚辞研究,如同整个汉学一样,也应该以明治时代为界,划分为古代阶段与近现代阶段。 一 中国典籍什么时候流传至日本的?我们一般都是根据日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记》的记载,认为中国典籍最早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应神天皇时代。《楚辞》究竟在何时传入日本,确切时间难以考订。据竹治贞夫的《楚辞研究》一书所说,推古天皇时期的执政圣德太子于公元604年3月所颁布的十七条宪法大概可以算是日本最早受到《楚辞》影响的文献。十七条宪法中的第十条曰:“绝忿弃嗔,不怒人违,人皆有心,心各有执。彼是则我非,我是彼非。我必非圣,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1)这段话中的“人皆有心,心各有执”,被认为是受到《离骚》中“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独异”及《九章·怀沙》的“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等诗句的影响。(2)十七条宪法中的第十四条曰:“无有嫉妒”,“千载以难待一圣”,其中的“嫉妒”一词被认为是从《离骚》中化用而来的。稻畑耕一郎在其《日本楚辞研究前史述评》中提到,在收入《大日本古文书》卷一的《写书杂用帖》中,有一条关于《楚辞》的记载:“《离骚》三帙,帙别十六卷。天平二年七月四日,高屋连赤磨”。稻畑耕一郎认为“此处所谓《离骚》,不待言指的正是《楚辞》。天平二年即公元730年,值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此乃日本著录《楚辞》之始。”(3)藤野岩友也曾著文说明《楚辞》已经对7世纪成书的《怀风藻》和《日本书记》等产生了影响。(4)平安时代,藤原佐世于公元891年左右所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敕编汉籍目录,在此书中有关《楚辞》的著作共有六种。此外,比藤原佐世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略微早点的还有《秘府略》,由滋野贞主撰,全书共1000卷,公元831年成书。这是日本最为古老的类书(将汉籍中的事物以类分别编辑),可惜此书今仅存2巻,否则我们当能得到更为详细的关于《楚辞》在日本流布的情况。 二 中日两国相隔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中有很多交往。日本文化是以其自身原有文化为基础,同时主动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并加以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化典籍的传入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流布于日本乃是经由百济而实现的。故有学者认为从公元285年到公元653年之间,是日本汉学的朝鲜化时期,因为其间日本多次向朝鲜派遣学问僧或要求朝鲜向日本派遣儒学博士。直到日本开始向中国大量派遣遣唐使才是日本汉学的中国化时期。而日人神田喜一郎在其《飞鸟奈良时代の中国学》(5)一书中认为,中国学问传入的时间,应当在继体天皇七年百济的五经博士段杨尔来日、第二年五经博士汉高茂来接替段杨尔来日之时。到了平安时代(794—1184,相当于我国中晚唐到南宋时期)是日本社会封建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皇室大力提倡学习中国文化,多次派遣遣唐使前来学习,整个贵族阶层以汉文化为精神财富,主动学习汉文化。如平安时代著名学者庆兹保胤在《池亭乐》中这样写到:“饭飡之后,入东阁,开书卷,逢古贤。夫汉文帝为异代之主,以好俭约,安人民也;唐白乐天为异代之师,以长诗句,归佛法也;晋朝七贤为异代之友,以身在朝,志在隐也。余遇贤主、贤师、贤友。一日有三遇,一生有三乐。”(6)可惜的是,这一时期是否有日本学者对《楚辞》进行过研究,从现存的资料上已无法考知。就我们目前所知,真正意义上的《楚辞》研究应当从江户时代才开始。据日本学者石川三佐男先生统计,江户时期与《楚辞》相关的汉籍“重刊本”及“和刻本”达70多种。“和刻本”是指古代日本翻刻的汉籍,是汉籍在域外传播最活跃、最发达的一个系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五山本、正平本。这一时期《楚辞》研究之所以能得到日本学者的重视,这同德川幕府将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定为“官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以故,日本学者将江户时代的儒学称为“宋学”。将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其创始人是江户时代的学者藤原惺窝。《楚辞》在江户时代最早的翻刻本是朱熹的《楚辞集注》,另取《注解楚辞全集》为书名,于庆安四年(公元1651年)京都村上平乐寺刊行,是日本《楚辞》训点本中最早的出版物,由藤原惺窝训点。中国典籍传入日本后,由于语言文字上的差异,只有具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字功底的学者才能读懂中国典籍并从事研究。到了宋学传入日本之后,读懂中国典籍成为日本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于是出现了“汉籍和训”的方法。所谓“汉籍和训”实际上就是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即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上日本假名,从而使得不懂汉文的人也能读懂。“汉籍和训”对汉文典籍的推广和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注解楚辞全集》将朱熹的《楚辞后语原序》与何乔新的《楚辞序》置于卷首,然后是目录以及朱熹的序目,再后是《冯开之先生读楚辞语》。此书作为“训点”及“文选读”(一种音训两读的方式。其训点的标注方法是,本文语句的右侧下方标注随音读的“送假名”——活用语,即有词尾变化的词语的词尾——及助词,左侧则标注返点及解释词语意思的训读)等资料所表示出的信息则是,在江户时代《楚辞》不仅在学者中,同时在普通百姓中也是广泛流传的,从这一点来看,此书有着非常高的价值。继朱熹《集注》后,宽延二年,即公元1749年,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以《楚辞笺注》的名称出版,稻畑耕一郎说:“这个本子只有句读,没有训读。”(3)宽延三年,王逸的《楚辞章句》也在日本刊行了。稻畑耕一郎说得对,在江户时代出现了《章句》、《补注》、《集注》这三种《楚辞》基本书籍的翻刻本,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果”(3)。日本为《楚辞》作注的学者,首先要提到的是江户时代早期的浅见絅齐(公元1652—1711),其著作为《楚辞师说》八卷、《〈楚辞〉后语》六卷,他以音训为主,同时加以意训。《楚辞师说》其实是浅见絅齐的课堂讲义,由其弟子若林强斋笔录而成。而浅见絅齐作为朱子学学者,其对《楚辞》的理解不出朱熹的范围,基本上没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在浅见絅齐之后,对《楚辞》比较有研究的日本学者当数江户中期的学者芦东山(出身于仙台藩大东町,生卒年:1696—1776)。芦东山本身是个刑法学家,并非专研《楚辞》者。他之所以研究《楚辞》和他的经历相关。芦东山于元文二年(公元1737年)递交请愿书,结果处以幽闭的处罚,幽闭了24年,直到1761年为止,而此时离其辞世仅有5年的时间了。所以芦东山自己一直说,“我是现在的屈原”,并作诗自比屈原,《玩易斋遗稿》卷七有诗《仲春东迁》一首: 严谴投荒二十年,今春此去转凄然。谁知孤客东迁日,哀郢吟成最可怜。(9) 其自注云:“楚国凶荒之后,仲春屈原东迁,作《哀郢》词。与余同怀者,千古惟有屈大夫耳。”(3)因为身世的缘故,芦东山研究《楚辞》,不仅仅停留在对《楚辞》字面的理解上,而是深入到人生观的层次,因为他在《楚辞》中找到了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精神寄托,找到了他的人生相知。因此他决定注《楚辞》,取名为《楚辞评园》。笔者曾在日本大阪大学怀德堂文库查看资料时,翻阅过这本书。《楚辞评园》以《注解楚辞全集》(缺《楚辞灯辩》)为底本,其中记有大量手批文字,并且在书上订了很多写有批注的纸张。第一页左肩题有“《楚辞》评园”,卷首置有《楚辞总评》和《各家〈楚辞〉书目》。前者抄录了司马迁、班固、扬雄、王逸、曹丕、萧统、沈约、江淹、庾信、刘勰、李白、韩愈、柳宗元、杜牧、贾岛、刘知几、皮日休、苏轼、洪兴祖、朱熹、祝尭、高似孙、江彦章、陈傅良、李涂、叶盛、蒋翚、何孟春、姜南、张时彻、李梦阳、何景明、茅坤、朱应麒、王世贞、刘凤、胡应麟、孙矿、陈深、黄继儒、黄道周、陈仁锡、蒋之华、陆时雍、宋瑛、陆钿、蒋之翘、金幡等四十九家的《楚辞》评。后者则录有《王逸楚辞》十七卷、《楚辞释文》一卷、《补注楚辞》十七卷(考异一卷)、《重编〈楚辞〉》十六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龙岗楚辞说》五卷、《楚辞赘说》、《楚辞集注》八卷的解题,还抄有司马迁的《屈原传》及沈亚之的《屈原外传》。本书版框外还抄有上述各家的注与评,还加上了为数不少的“德林按”(即作者自己的按语)。芦东山不仅汇集了中国历代的评论,还加入了其自己的按语。由此可见,芦东山对《楚辞》研究是倾注了大量心力的,但可惜的是这一研究尚未完成,东山就已去世,本书最终还是停留在稿本状态,并没有成书出版,这不能不说是日本《楚辞》研究史上的一大憾事。竹治贞夫著文介绍日本最早的《楚辞》研究者是秦鼎。秦鼎(1761―1831)是尾张藩藩校明伦堂教授,美浓人,字士铉,通称嘉奈卫,号沧浪、小翁、梦仙。其父是苅谷藩儒学家秦峨眉。秦鼎从其父继承家学,后师从细井平洲。他长于校勘,有《春秋左氏传校本》、《国语定本》、《世说笺本》、《楚辞灯校读》等。秦鼎翻刻了林云铭的《楚辞灯》,同时秦鼎做了下列几件事。一、卷首加了二篇序(尾张秦鼎《重刻楚辞灯序》、《秦鼎又题》)。二、附了日本“训读”。三、对卷首附录的《屈原列传》作了少量评注。四、在《楚辞灯》中并载屈复《新注》,用此方法让读者参照并读。将秦鼎与浅见絅齐相比,浅见絅齐于1711年去世,而秦鼎1761年方才出生,浅见絅齐的《楚辞师说》比秦鼎的《楚辞灯校读》要早很多。因此,竹治贞夫将秦鼎确定为日本最早的《楚辞》研究者,是不恰当的。 三 江户时代,在《楚辞》研究上取得了成绩的是龟井昭阳(1773―1836),他是龟井南溟的长子。生于福冈,名昱,字符凤,通称昱太郎,号昭阳、空石、月窟、天山遯者等。继其父之后为福冈藩儒。著书有《论语语由述志》二十卷、《楚辞玦》二卷等共四十种。而在明治时代在《楚辞》研究上取得成绩的是冈松瓮谷(1820-1895),他求学于日出(大分县日出町)帆足万里家塾“西奄精舎”,仕于熊本藩。明治维新后,任昌平黉教授、大学少博士。后任东京大学教授、东京学士院会员,被称为汉文大家。著书有《庄子考》四卷、《楚辞考》四卷、《论语讲义》四册等。由于如上文所已说的冈松瓮谷死于1895年,他的一生都在19世纪,因此,本文将他放在这一节中,一并加以说明。对龟井昭阳的《楚辞玦》与冈松瓮谷的《楚辞考》,竹治贞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前书,他说“本书注解的特色,是它具有透彻的合理性,和根据古代文献的恰当而一针见血的提示”,“作为日本学者的不可多得的《楚辞》研究著作,应当说它还是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的;对后书冈松瓮谷的,竹治贞夫称之为“温雅之中含有卓见的佳作”(1)。然而,两书的价值并不等同,依稻畑耕一郎所说,《楚辞玦》是一部“读骚札记”,逐条摘录《楚辞》辞句,并于其后写下自己的见解,也有改正旧注之处。而冈松瓮谷的《楚辞考》,则“是最早的一部由日本人编撰的对《楚辞》进行了全面注释、并且是唯一用汉语写作的《楚辞》注本”(3)。江户时期的日本学者对我国《楚辞》注本的收集也是下了功夫的,也有两位代表人物。其一,江户时代初期幕府的汉学巨擘林罗山。林罗山,又名林忠、林信胜,字子信,又号三郎、道春等。他是日本汉学史上一位极重要的学者。他将中国儒学从以前汉学家所认定的“修身齐家”的自我修养,提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从而把原本是日本汉学中的一个流派——朱子学,提高到德川幕府时代官方哲学的地位,林罗山本人也成为这一时代日本汉学的象征。他收藏有明万历十四年刊本《楚辞》,卷末并有其手识文与训点。并且有《书楚辞后》一首诗,曰:“《楚辞》一部思忡忡,宋玉之徒慕遗风;可叹三闾大夫志,忠贞节操传无穷。”此书现存于日本内阁文库。其二,江户中期大阪学者木村孔恭。木村氏兼通和汉之学,取《诗经·蒹葭》篇名,将自己的藏书处名为“蒹葭堂”。他曾校点清人郑亦邹的《白麓藏书郑成功传》,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蒹葭堂”本以明代与清初刊本居多,并且有许多江户时代的手写本。其中“《楚辞》类”书大体有四种,一为明古与堂刊朱熹《楚辞集注》,一为明末刊朱熹《楚辞集注》,一为明刊张正声《广离骚》,一为日本江户时代吴仁杰《离骚草木疏》的手写本。此四种书如今也存于日本内阁文库。 四 在这一阶段中,日本学者是以中国文化为母体,通过直接阅读中国的典籍来学习中国文化,并用汉字书写研究成果。同时以模仿中国文化为能事,如作汉诗、汉文、习书法等。同时在对文学作品的品评标准、审美观念以及研究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采用中国文化的方式。从文化交流以及交流后的互动关系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正如母文化与子文化的关系,是单向流动的关系,是被学习、被模仿的关系。而本时期的日本学者根本就没有把中国文化作为外来文化对待,他们不自觉的尝试融入中国文化之中,试图从学习与模仿的层次进入参与和创造层次。所以这一时期的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化是没有距离感的。而这一时期日本学者的对于包括《楚辞》在内的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延承中国古代的研究方法,以训诂、考据、义理为主,同时还对我国历代的《楚辞》注本加以评介和介绍。 参考文献:(1)竹治贞夫.楚辞研究[M].东京:风间书房,1978.(2)藤野岩友.楚辞对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3)日本楚辞研究前史述评[J].江汉论坛,1986,(7):55.(4)藤野岩友.中国的文学与礼俗[M].东京:教川书店,1976.(5)神田喜一郎全集(第8卷)[M].同朋舍,昭和六十二年(1987).(6)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王海远(1973-),男,江苏镇江人,文科版主任,文学博士,从事先秦文学与文论研究。另有: 日本最初原创现代侦探小说的中文译介——《无惨》翻译的文本研究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津岛佑子文学中的家庭观 日本汉诗的吟诵及启示 近年日本出版部份《易》学书目

我 ,们,给写的,好的。

日语翻译方向毕业论文

商务日语毕业论文

商务日语指的是在商务场合使用的日语用语,比较专业,学出来后主要用于外贸工作。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商务日语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商务日语与跨文化交际

商务日语的概念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对商务日语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小野寺(2004) 提出: 商务日语可以划分“言语”和“非言语”两个组成部分。贾丽(2013) 也认为: 高水平商务日语的内涵应由日语交流能力、商务专业知识、日本社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组成。以上研究反映出学术界对商务日语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即商务日语不是普通日语的下位分类,而是结合语言技能、经贸实务与文化理解的一种综合技能。

国际间的商贸交往,既是产品和技术的交往,也是人员和文化的交往。商务日语服务于中日间的商贸交往,不仅是专业的语言技能,更是围绕国际贸易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有着相对接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两个国家,民族不同,历史不同,语言差异也非常大。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协调人际关系、选择和运用语言、树立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不了解这些差异,盲目按照中国的方式去处理相关问题,势必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给商务活动增加不利因素,影响商务日语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别论述商务日语不同于普通日语的表达特点,以及在商务日语工作中带来负面影响的主要文化壁垒。

二、商务日语的表达特色

作为语言手段,商务日语的主要交际目的是完成以日语为语言载体的商务实务和交流工作。因此,商务日语的运用范围主要是商务之间及商家与顾客之间。中国人常说: “和气生财”。日本人在商业上比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商务日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日语相比,商务日语具有如下突出特征:

(一) 谦恭有礼

日本民族自古重视礼貌礼节,日语中有大量敬语表达方式,包括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日本人根据需要,把这些表达方式搭配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日语敬语。在古代,敬语的使用主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异。大臣对皇帝,庶民对贵族,武士对主君,族人对族长等,都要使用敬语。甚至自己对自己也使用敬语,称为“自敬表现”。

近代,随着商业经济的诞生和快速发展,原本地位低下的商人逐步上升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支配力量。与此相对,原先高高在上的贵族、武士却逐渐失去特权,成为商业经济的追随者。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差异的缩小,导致了敬语使用对象、场合和目的的变化。在江户时代,商人们对敬语在生意兴隆上的作用极为重视,甚至诞生了「敬语上手は商売上手」(“敬语好就是生意好”) 的说法。在现代,日语敬语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润滑剂,日本商家对贸易伙伴和顾客的谦恭有礼、敬奉有加已为众所周知。

不论口头的商务交际还是商业信函写作都大量涉及内外、上下等多种人际关系。通过巧妙使用敬语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随时维护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客户关系,成为日本企业在社会上立足和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凸显言辞的庄重有礼、毕恭毕敬,商务日语的用词必须脱离日常、更加高雅,句式也必须尊卑分明,语气要求客气、委婉。因此,商务日语与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日语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 外来语优先

日语中的词汇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种语四大种类。其中,外来语使用片假名书写,主要是近代后从西方传入日本并在日语中固定下来的词汇。外来语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时尚、新潮和进步的语感。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代,商业宣传用语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外来语化。尽管在现代日语的普通文章和日常对话中,依然是和语和汉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广告文案、店铺招牌、商标、商品名称等商务性场合,外来语明显更受青睐。如: 咖啡馆等餐饮机构提供的「牛乳」(牛奶) 称为「ミルク」(milk) ,百货商场等处的「买い物」(购物) 称为「ショッピング」(shopping) 。在金融机构,借钱给个人的商业服务称为不叫「借金」(借款) ,而叫「ローン」(loan) 。「水泳教室」(游泳培训班) 、「映画馆」(电影院) 之类的说法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スイミングスクール」(swimming school) 、「シネコン」(大型影院,影城) 等更富有时代感的命名。

不仅如此,很多商务活动还涉及专业的术语和科学技术名称,而绝大部分这类词汇本身就是外来语。因此,商务日语中使用大量外来语,一方面是迅速吸收外来新概念的固有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国际化、高科技、时尚、流行的品牌形象,以更好地把商品推向世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日本人也使用创造出来的貌似外来语的词汇作为商标,以吸引顾客。日本著名的电器和音响国际品牌「ソニー」(SONY) 就是这样诞生的。

(三) 偏爱受益表达

商务日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受益表达,通过强调自己受益来表示对贸易伙伴和客户的感激与敬意。例如在日本商店的店内广播中,经常能够听到以下的句子: “本日はお忙しいところ当店にお越しいただき、诚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感谢您今天拨冗光临本店! ) ,店方首先强调客人的光临乃是自己的受益,而后继以真诚的感谢,这是标准的商务日语表达。再如贸易伙伴之间向对方提出变更订货内容的要求后,再次确认使用如下说法: “ご注文の内容変更について、検讨いただけましたでしょうか?”(请问贵方是否已就订购内容变更进行了研究?) 。

本来是为对方提供益处的行为,或者本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决定的行为,在商务日语的交际中却都要用“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受益的说法。例如: “お帰りの际に皆様に商品のプレンゼント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たいと存じます”(您回去时,我们将有商品礼物赠送给您) 、“本日はお休み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本店今天休息) 等。

即使是在实力和业绩的宣传中,日本企业也不喜欢使用强烈、直白的表达,而是偏爱“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受益表达形式。仿佛是受到贸易伙伴的帮助、顾客的许可才获得了某些成功和发展。例如: “わが会社はこれまでに多くの新制品を开発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迄今我公司已开发了多款新产品) 。

(四) 多用道歉式寒暄

日本民族倡导以和为贵,日本企业更是重视与贸易伙伴和顾客的良好关系。在维持商务交往方面,寒暄语、尤其是道歉语的运用是润滑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 在日本企业中,新人走马上任后最通常的例行公事之一就是对贸易伙伴的寒暄拜访,称为“挨拶回り”。

在寒暄语的具体内容方面,也不同于中国人用亲热感拉近距离的习惯,日本人通常用郑重的态度和致歉来营造和睦关系。如: 初次见面时,中国人会说“你好你好! 幸会幸会! ”,日本人则说“始めまして”(初次见面) ; 再次见到日本客户时,中国人会说“老朋友老朋友! ”,日本人则说“ご无沙汰しております”(久疏问候) 。客人进入试衣间试衣,店员帮忙拉上布帘时说“失礼します”(恕我失礼) 。日本商店拟定临时歇业通知,往往用“毎度有难うございます。诚に胜手ながら、下记の日程で临时休业させて顶きます”(感谢您的光临。我店定于以下日期临时闭店,请您原谅) 之类的说法。此处的“诚に胜手ながら”,意思是“恕本店擅自决定”,它显示出店方真诚的歉意,因而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一句。

三、商务日语与文化壁垒

围绕商务的跨文化交际还面临另一个风险,就是不同国家之间企业文化的差异。商务日语作为包含“言语”和“非言语”两个组成部分的综合能力,其实践者除了必须具备地道的日语交流能力、掌握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能够应对中日企业文化差异的挑战。日本企业文化源自日本社会文化与企业传统的融合。较之中国看重个人能力、强调个体发展的企业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

(一) 重视团队合作与沟通

中国企业重视结果胜于过程。一旦某项工作交给某人,通常被认为是给予其展示个人能力的大好机会。因此,中国人往往不会就工作的计划和细节频繁请示、汇报领导,而是等工作有了好的结果才向上级汇报,否则他可能被认为是缺乏工作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中国人更重视个人职业发展胜于团队合作,因此,企业员工的跳槽率比较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较低。

与此相比,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团队合作和下情上达。一项工作展开之后,下级必须经常向上级汇报进展情况,在很多工作计划和细节上听取上级的意见。这在日本企业称为“报告·连络·相谈”,简称“报·连·相”。

“报·连·相”是日本企业最重视的沟通方式和工作手段,可以保证上级对下属工作情况的严格掌握。这与日本企业中,上级必须为下属所犯错误负责的领导风格有关,同时,也与团队决策、团队工作的企业文化有关。类似“报·连·相”的主动、充分沟通也是日本企业之间为保障商务关系顺畅所依赖的必需手段。相关调查表明,没有“报·连·相”的习惯是日企管理人员面对中国员工感到的最大文化冲击。

(二) 守时观念严格

在守时观念上,中日文化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大致时间。如果是中国人之间交往,比约定时间迟到个三五分钟通常不会招致对方的不满和交际的失败。迟到者如果致歉,也往往非常简单,而对方则会立刻表明自己并不在意———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交际习惯。迟到者如果提及迟到的原因(通常是堵车之类的交通问题) ,中国人也习惯于不去深究,以免破坏和谐和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中国人的这种大大咧咧的时间观念,在企业文化中则表现为上班、开会时从上到下系统性的不守时和迟到。

与此相比,日本人非常注重信守承诺。一旦约好时间,一定不会迟到。在商务场合,是否守时更是判断一个企业、一个合作者是否认真、是否值得信赖、是否看重与己方承诺的重要根据。因此,在日本,赴约迟到是商务场合的大忌。在日本企业内部,上班不迟到,开会不迟到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即使是企业的领导,也不能在开会时随意迟到。

商务日语工作是一项跨文化交际的实务,必须尊重日本企业文化,严格守时,才能避免交际的失败。

(三) 具有独特的体察文化

体察在日语中“察し”,是日本人的一项必备交际技能。

日本企业要求员工: 上级说到三,那么下级应该体察到十,否则作为下属就是不合格和令人失望的。在商务活动中,日本人也习惯于从贸易伙伴提供的少量信息中,努力体察出对方的意图和要求,自行补全其他没有明确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安排,坚决避免因不必要的提问而给对方造成不悦。

体察的文化是单一民族在长期发展的高度共同文化背景之上形成的默契文化。美国、中国这样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陆国家缺乏高度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没有形成体察的习惯。在中国企业里,工作方式是直截了当的。“上级不说,下级不做”不会受到特别的非难。因为中国人认为“做得多,错得多”,一旦揣度错了上级的意图,更会“费力不讨好”。这种文化习惯带到日本企业中,往往让日企管理人员感觉中国员工不够积极、缺乏体察的能力。因此,要想在商务日语工作中获得企业更多的信任,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须学习和努力培养体察的能力,加强与上级的沟通。

在商务日语工作中,如果对上述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一无所知,盲目按照中国的做法来处理问题,势必造成两种文化的冲突与摩擦,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作为切合实务的商务日语教学,必须兼顾日本企业文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企业需要的日语人才。

四、结 语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日语专业都开辟了商务日语课程,部分高校还设立了商务日语专业,主要学习商务日语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商贸日语写作、商务礼仪等相关课程。总体上仍然以日语学习和商贸实务学习为中心,几乎没有或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

但是,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指出商务日语实际上是一种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如果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商贸实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商务日语人才,必须立足于跨文化交际实践,注重培养符合日本文化习惯的商务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守时、体察、团队工作等核心企业精神。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兼顾了“言语”和“非言语”的商务日语教育,才能满足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形成实际的商务日语工作能力。

如果可能,应该在商务日语相关课程中加入中日文化对比、日本企业文化教育以及赴日企研修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从理论、实践两个角度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为毕业后能够顺利开展商务日语工作、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提高中日跨文化交际的整体水平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渠培娥. 从言语主体来看「させていただく」的运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6) .

[2]贾丽. 商务日语学习中日企文化理解的重要性[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1) .

[3]孙苏平,袁秀杰. 商务日语口译的特点与策略[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6) .

[4]周林娟,唐千友. 商务日语的语用特征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3).

俄语翻译方向论文

要根据你学的专业和选的学校而定,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难易度不一样。留学选校可以 参考留学志愿参考系统 ,输入GPA、专业等信息,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了哪些院校和专业,也可以按照留学目标来查询,看看你的目标院校和专业都哪些背景(语言成绩多少分、学校背景如何、什么专业、GPA多少等)的学生申请了,也从而对比自身情况,制定大致的目标和方向。

下面是《外国语学院2015招生年度学术型研究生报考指南》中的资料(原文:)。如果是看招生方向可以看第一大点。如果是要看俄语学院的老师都有什么研究方向,可以看第三大点“导师介绍”,里面非常详细。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一、硕士招生考试说明 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是北大最早设立的几个外语系之一。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硕士招生包括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化以及俄汉翻译四个方向,学制均为3年。硕士招生分为推荐免试和应试两种。推荐免试考生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由各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经由俄语系统一组织笔试和面试。应试考生需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所有方向考生考试科目和内容相同。招生考试科目除英语和政治外,还包括“俄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综合考试”两个科目,具体情况如下: 1、 俄语语言、文学及文化,试卷总计150分。其中:(1)俄语(100分):(不设参考书目),主要考察考生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内容包括词汇语法(30分)、阅读理解(20分)、俄汉互译(30分,分俄译汉和汉译俄两部分)以及俄语写作(20分);(2)文化国情知识(20分):参考书目包括《苏联概况》、《独联体国家文化国情》等,试题类型为客观题和简答题;(3)文学(30分):参考书目包括曹靖华主编的《俄国文学史》(修订版•上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李毓榛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等,试题类型以简答题为主。2、综合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二、博士招生考试说明1、学习年限和培养目标学习年限:4年。提前毕业和延长学习年限参照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有关规定。培养目标:应具有坚实、宽广的俄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见解。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第二外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书刊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2、 学习安排和论文撰写:3、 博士生入学的第一、第二学年按照导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写读书报告等一系列学习内容。课程阶段完成后进行学业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后,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工作:1)开题报告;2)预答辩;3)毕业答辩。4、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之前,一般应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篇。5、 对考生的基本要求:1)具有硕士学位;2)具有扎实的俄语基本功及第二外语阅读能力;3)具有所报考研究方向及相关学科的扎实基础知识;4)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5)具有初步研究计划;6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博士入学考试分初试(笔试)和复试(口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成绩合格者与硕博连读候选人(即硕士生中已被接受为预备博士生者)一起参加复试。(另见当年的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俄罗斯文学方向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有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执行北京大学的统一要求;两门专业课“俄语”和“俄罗斯文学史”:前者主要考察考生的俄语语言应用能力,考试类型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双语互译和作文;后者考察考生对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的深层理解,运用文艺理论剖析文学现象。题型为三或四道论述题。俄语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有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两门专业课为俄语语言学理论、俄语(考试内容同文学方向)。俄罗斯文化国情学方向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有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非俄语专业考生可选择统考俄语),两门专业课为“俄罗斯文化史”和“文化研究理论”。题型为论述题。 三、博士生导师介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李玮(2015年停招),女,1964年生,教授。1983年云南大学俄语系本科毕业,1989年武汉大学俄语系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俄语系任教。1999年获北京大学俄语系语言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访学。2005年7-10月,2010年10-12月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访学。主要讲授课程有:本科实践俄语、俄语视听说、 俄语报刊阅读、俄语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俄罗斯文化国情以及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俄语话语语言学,博士研究生俄语传媒语言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俄语话语语言学,2)俄语传媒语言研究,3)俄罗斯社会政治与传媒文化。主要著作:专著《从超句体到片段》、合著《现代俄语语篇语法学》、《俄语感叹词教学辞典》,专著《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大众传媒》,合著《俄文版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在研课题: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涉及俄语语言及俄罗斯文化的论文近三十篇。近年来在北大俄语系和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同时指导俄语语言和俄罗斯新闻文化两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正在指导一名俄语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5年停招。 宁琦,1969年3月出生,教授。1987年9月至1997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91)、硕士学位(1994)和博士学位(1997)。1997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俄语理论语言学、传统句法学、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以及配价语法等领域。在教学岗位上,先后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基础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说、俄语功能语法、俄语报刊阅读、俄语语法学(句法)、俄语句法研究动态、俄语语言学理论研究等,已指导俄语语言学方向研究生4名并全部如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学术成果:独立译著2部——《俄语新论:语法. 词汇. 意义》(上、下)、合译著作1部——《形象诗学原理》;合作著作1部——《俄语模型句法学》(吴贻翼、宁琦),该著作于2002年底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和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与研究方向契合的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承担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研究的流变与走向》、《现代俄语述体配价的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参与完成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俄语学理论研究与交流”之“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参加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俄罗斯《语言学大百科词典》翻译工程”,并担任子课题负责人。现担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俄教育合作分委会之中俄语言教学学生、学者交流和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语言教学合作领域中方专家等。 彭甄(2015年停招),1963年10月出生。教授。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获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教授俄语专业语言、翻译和文学等方面的课程。讲授的主要课程包括《俄国文论史》、《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和《中外翻译思想史》等。已完成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和俄罗斯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0余名。参编教材有《俄罗斯文学简史》(任光宣主编)和《俄汉—汉俄高级口译教程》(与王立刚合编)两部。在科研工作方面,学术研究方向包括“现代翻译理论”、“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文论”三个领域,具体论域有“翻译基本原理”、“文学翻译理论”、“契诃夫文学创作”以及“塔尔图—莫斯科学派文论”等。主编有《20世纪俄国经典文论译丛》(包括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奥夫相尼科—库里科夫斯基的《文学创作心理学》和佩列维尔泽夫的《形象诗学原理》),翻译学术著作有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出版学术专著有《跨语言的书写——翻译文本的“异”性结构》。另外在各级学术刊物和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若干篇。 王辛夷(2015年停招),1961年出生,教授。198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84)、硕士学位(1991)。2004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2002年起曾担任俄语主干课主持人,先后承担本科生基础课7门、研究生课2门,包括: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汉译俄教程、俄语口译课、俄译汉教程、俄语词汇修辞、汉俄结构比较、俄语语篇修辞学。编写教材《俄语报刊阅读――技巧与实践》(2007),《俄语词汇修辞》(2013年),主编《俄语阅读教程》1-4册,本人编写第三册,《俄语学习背景知识》(合著,本人为第一作者)。合译并审校斯坦尼斯拉夫《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俄语语言学,语篇语言学、语篇修辞学、汉俄比较与翻译等领域。主要成果包括专著一部:《俄语政论语篇研究》,合著两部:《俄汉对比与俄语学习》,《现代俄语语篇语法》。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和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俄罗斯语篇语言学研究综论》;参加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俄罗斯《语言学大百科词典》翻译工程”。承担北京大学教材建设项目一项:《现代俄语修辞》,北京大学985规划教材项目3项(已完成)。1999年12月至2002年7月曾担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系主任;现担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系主任,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研究》编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与应用语言所(虚体)所长。指导硕士研究生若干名,目前指导两名博士生,曾指导一名博士后,该博士后已于2013年10月顺利出站。 查晓燕1965年生,教授。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硕士学位,硕士方向为俄罗斯文学与中俄比较文学(为俄语系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并于同年留系任教;1996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曾两度前往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4-1995,1999-2000)。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其他学术兼职如:外国文学年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普希金研究会副会长。讲授过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俄罗斯文学史、实践俄语、俄语视听说、俄语阅读——文化背景知识、俄苏文学史(中文系、原图书馆系);全校性的本科生通选课“中俄文化交流史”。讲授过的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俄罗斯文学史、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史、俄国小说史。已指导俄罗斯文学方向硕士生六名(1998年起)、俄罗斯文化国情方向硕士生六名(1999年起)。已培养出两位俄罗斯文学方向的博士,正在指导一名俄罗斯文化方向的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发展史、普希金研究、中俄比较文学与文化、俄罗斯文化。已出版的专著有:《北方吹来的风——俄罗斯-苏联文学与中国》(海南出版社,1993年)《普希金——俄罗斯精神文化的象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主编有《曹靖华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红旗出版社,2009年);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发表译文(论文、俄罗斯当代小说)近十篇。 赵桂莲,1965年生,教授。198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0年以公派形式赴俄罗斯学习,1994年获得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副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年正式进入该校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该系系主任。除教学以外,主要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传统文化研究,已出版专著两部:《生命是爱——〈战争与和平〉》,《漂泊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独立完成的译著一部:梅烈日科夫斯基的文集《先知》;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博士后基金项目“白银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辨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评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外国神话史诗研究”之子课题“俄罗斯神话、英雄史诗和壮士歌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文学特征研究”。正在指导三名博士生。

1)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俄语广告文本Обсуждениерусскогорекламноготекстасточкизрениялингвистики.2)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俄罗斯(报刊)广告的语言特点обсужддениеязыковую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уроссийкыхреклам(вгазетахинажурналах)сточкизрениялингвистики.

日语论文翻译

ろんぶん如果是毕业论文的话也能说成:卒论(そつろん)

很简单,将中文翻译成日语写在正文,然后在末尾注明这是你的翻译,然后把原文放在脚注就可以了。

日语论文引用中文怎么翻译作者在日语论文中,引号里还需要再引用,符号要打双引号,即『』。『』和「」为曲尺形的引号,在“”‘’西式引号中不方便使用的时候使用,最早来自日本的钩括弧(日语的“钩括弧”在日语中不全是引号)。但是港澳台地区已经习惯在横排时使用『』和「」。直行文稿的引号(「 」)是日本最先使用,日语称为“钩括弧”(かギかつこ),英语译作“comer brackets”。日本有时仍把(「 」 )(『 』 )用于横行文稿。陈梦家整理195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函件,归纳出十种符号,其中一种类似,不过那是作删略号而不是作引号用的。

20世纪の日本を始めた1980年代半ば'バブル経済'バーストは、前例のないデフレの深刻な财政状况の悪化は、金融市场が混乱する。日本経済の景気后退を続けて10年后には、されていないの影のうち、バブル経済の崩壊です。通货を鉴赏し、不动产バブル バブル経済の始まりは、日本では、中国の现在の経済状况と著しく似ています。形成を通じた日本のバブル経済上の理由から、背景には、深刻な结果をもたらすだけでなく、记述さと比べて、次に要约すると、中国の现在の経済発展には、悟りです。(google上可以翻的)

日语翻译论文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有两千多年以上友好交往的历史,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篇1 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摘要: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还需要具备对于所译文学作品及作者文学风格的读解能力、语言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自我认知度、身心投入度、生活阅历等等。可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异文化间的传递。因而,译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异文化信息,乃是译者应尽的义务。本文结合田山花袋《棉被》的1987年黄凤英?胡毓的中文译本,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关键词:日本文学 文学翻译 异文化传达 文学翻译对于在阅读用不熟悉的语言而写成的作品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理解某部作品,当然,最好的是能够直接阅读原文,在不能阅读原文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译本了。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只选择阅读译本,从而文学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然,适当的翻译技巧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中,译者,是读者阅读译本,理解原著的重要媒介,是原著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而译本是异文化传达的重要途径,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文化转换为中文传达给中国读者,从而达到异文化传达的目的。 一.《棉被》的中文译本 本文所选取的《棉被》是日本私小说的创始人田山花袋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是讲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在想象中把其作为自己真的情人。芳子的发香、笑容、眼神充斥着时雄的生活,一次次产生性欲的冲动,但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当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时,他因无法占有芳子而居然让她的父亲把其接走以此来拆散芳子与男友。在芳子离开之后,时雄盖上芳子的棉被,埋头闻着芳子棉被上的余香,肆意地哭泣发泄。为避免文章过于冗长而偏离主题,在这里,主要截取第一章到第四章的译文作为分析的对象。 1.促进异文化传达的翻译之处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从现存的很多文化表象来看,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在语言的体现上也各有不同。 在用语方面,在与日语原文一致的基础上,采用适合汉语习惯的翻译方式,必要时加上一些动词,使得译文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模式。比如在翻译“�セルの背�に、麦藁帽、藤蔓の杖をついて、やや前のめりにだらだらと坂を下りていく。”这句话时,翻译为“他身着条纹西装,头戴麦秸草帽,手拿藤蔓手杖……”,像使用“身着”“头戴”“手拿”这样的动词,更形象的描写出了主人翁的穿着打扮。还有在翻译“一行�いては�を留めてそのことを思う。また一行�く、また留める、また�いてはまた留めるという�。”这句话时,译者对同一个动词“留める”采用了不同的译法,分别翻译为“停住”“撂下”,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译文更加生动。 在段落方面,对于很长的一段原文,会根据句子间结构,分解为比较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短句。比如在翻译“神�の女学院の生徒で、生まれは�中の新�町で、渠の著作の崇�者で、名を横山芳子という女から崇�の情を以て充たされた一通の手�を受取ったのはその�であった。”这一段时,会将这个长句拆分为两个句子,把表示时间的“その�”前置,翻译为“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位名叫横山芳子的女子的一封来信,心中充满了崇敬之情”。之后,再翻译对“横山芳子”个人情况的介绍,“这女子是神户女学院的学生,出生于备中新见町,是他的作品的崇拜者”。这样,就可以很明确将所有信息毫无遗漏的传达给读者。与此相对的,是将两个分句合并为一个句子来翻译,比如将“けれど文学者だけに、この男は自ら自分の心理を客�するだけの余裕を有っていた。年若い女の心理は容易に判断し得られるものではない、……”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行整合,翻译为“他是个文学家,按理应该有能力客观地分析出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只是年轻女子的心理不容易判断”,更能让读者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 在文化方面,众多周知,日本人有很多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为了方便读者接受和理解,会采用中国式的说法来对原文进行翻译。比如将“�褥から出たばかりの�君を助けて……”中的“�褥から出た”翻译为“做完月子”,这样就很能贴近中国读者的生活,并且不偏离原意,对中日间异文化的传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中日异文化传达的偏差之处 由于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对异文化理解上的偏差,从而会出现误译、错译的情况。 在语言方面,首先,有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存在对日语单词的误解,比如在日语中“妻子”这一单词意思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在译文中只是译为了“妻室”。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妻室的解释只有“妻子”的意思,相当于日语中的“妻”的含义,所以在这里存在一个误译的情况。又比如“西洋�の二�の一室”中并不是说一幢两层的西式洋房中的一间,而应该是“一幢西洋式的二层楼房,其中一间……”,在这强调的是在这幢洋房的二楼,并不是洋房本身有几层。其次,就是有些单词直接采用了日文汉字式的翻译,没有译成相对应的汉语,鉴于这些单词并非是汉语中的词汇,所以对于没有学习过日语的读者来说,在理解上可能会产生不解,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比如“……どうか将来��てずに弟子にしてくれという意味が返す返すも�いてあって……”,在日语中“��てる”是就那样放置不管的意思,在这里却将“��てる”直接翻译为“见弃”,根据《�代汉语大辞典》记载,汉语中并没有“见弃”这一单词,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这里的“见”有点类似于“见谅”的见,是表示被动的动作,但是跟原文“��てる”的意思相距甚远,如果翻译为“弃置”应该会更恰当。第三点就是存在有明显的错译之处。比如这个句子“ごその向うに寺の�やら”,译文时翻译成“对面的寺院”,实际上,这句话应该是“对面的寺院门口”。又如“�ろ京都で�れてからで”中将“京都”错译成“东京”。 在句子和段落方面,比如“……(中略)��にものを言ったりする女学生の群の中に入っていては、家庭に�われた少女のように、��に物を�ることがどうして出来よう。”中,对“家庭に�われた少女”的理解,联系前后文来看的话,并不是针对横山芳子一个人来说的,译文中翻译为“象她这样一个在家庭里长大的少女”是不符合原文的,在这里指的是当时这样的一群人。还有“路を行けば、美しい今�の�君を�れての睦まじい散�、友を�えば夫の席に出て流�に会�を�やかす若い�君、ましてその身が骨を折って�いた小�を�もうでもなく、夫の苦���には全く��牛で、……”,从这句话来看是对妻子“细君”的一些抱怨,但是译者翻译为“他外出时常看到有人带上合乎潮流的妻子,亲亲热热地一起散步……”,从译文来看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跟原意的表达有一点出入。 对于误译、错译的出现,首先是对日语理解的不充分,其次是对日本文化圈事象的理解存在偏差,如果译者对自身文化圈的事象不能精确把握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关于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异文化传达媒介的文学翻译的“优势”和“难点”。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对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文化上的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从翻译技巧看 文学翻译应该是将作者以及其作品的意境,用甚至超出原文的境界表达出来。好的翻译,可以透过译文看到原文的光辉,并且发扬光大。如果不是这样,翻译就会沦为只是传达原文意思的一种工具而已。而且,翻译在目标文化的社会或是文学系统中应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这个位置也决定了其翻译策略。 很多人都会认为只有忠于原文才是翻译的价值,翻译作品直接体现了译者的风格,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不仅仅是对语言进行直译,还必须要符合阅读翻译作品的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习惯等等,而且这个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学翻译必须在此基础上,成为原著和译著的桥梁,向读者传达日本文学和文化,并且介绍本国的文学和文化,以促进文学以及异文化的交流。 严复提倡的“信达雅”可称为翻译的基本准则。当然,也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译文也需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很好的表达出原著的精髓。在此基础上,也要求译者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直接影响译者对作品的翻译,这种语言能力,是指基于两种语言之上的字词、语法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从文化传达看 与此同时,译者也必须熟悉日本的文化,特别对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尤为重要。毋庸置疑,文学作品反映的是那个国家的文化,并且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作为文学翻译者,必须理解两种语言下的文化背景和特质,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抓住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中日两国文化上差异的多面性给日本文学翻译带来的困难也是多方面的。语言是文化载体,它反映了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而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体现着文化之间的差异。 由于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尽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常会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词不达意的情况。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历史典故,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开放气息和鲜明的个性,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若要对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方面,中日两国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有时候会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在打招呼、称谓、道谢等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或固定思维。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的交流更多地传承着文化交流的功能,语言能力必须与文化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在日本文学翻译过程中准确无误表达语言和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也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正是文化信息的跨语言传达,才使人类有了今天的高度文明。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个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不能仅限于对原文的复述,还必须考虑到消除二者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发挥出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山花袋.蒲�.[M].新潮文库(日本).1997 [2]黄凤英・胡毓.棉被.[M].海峡文芸出版社.1987 [3]肖海燕.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J].三峡大学学报.2006(7) [4]周福娟.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贺立杰.日本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1)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篇2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 【摘 要】本文以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舞女》为研究对象,以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叶渭渠和李德纯的中文译本为例,将文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与译本进行对照分析,考察汉语表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汉译时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拟声拟态词;翻译;《伊豆舞女》 一、引言 在日语词汇中,拟声拟态词,可以说是与日本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密切联系,在日常会话和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其数量和变化形式也很多,成为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比起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汉语虽然也大量存在拟声词,但是拟态词却往往被归类为形容词。根据章银泉(1988),汉语中声音描写词有一千一百多条;而浅野鹤子(1991)表明日语的拟声词有347个,拟态词有1300个。所以很多情况下,日语的拟声拟态词不能完全一一对应的翻译成汉语的拟声拟态词。另外,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点在于它将语音和语义直接结合,通过声音直接和神态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而唤起某种情感或情形,所以外国人理解起来很困难,加上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不能亲自看到或听到对方的声音和看到对方的神情,只能通过作者的描写去感受,所以翻译起来就增加了难度。本稿通过《伊豆舞女》 这篇短篇小说中两个译本的拟声拟态词的翻译为例,考察日汉表达特点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日语拟声拟态词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先行研究和本稿的研究内容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语翻译,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徐一平(2010)提出了“使用相对应的汉语象声词,根据原文造象声词,翻译为叠词,翻译为形容词”等迄今为止出版的以翻译的文献为基础的拟声拟态词的汉语翻译方法。 梁传宝,高宁(2000) 指出,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汉语象声词语的选择以及注意清,浊音与拟声拟态词的意义变化。 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翻译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成果。 赵鲲(2012)指出,直译,创造新的象声词,翻译为名词,形容词,叠词等方法。 罗继英(2011),通过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结构形态,意象内涵,语法功能等方面来分析如何汉译象声词。 本稿以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结构形态为基础,把《伊豆舞女》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进行分类。然后选出《伊豆舞女》的两个不同的汉语译本中关于拟声拟态词的例句,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具体翻译方法做出考察,并说明在翻译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伊豆舞女》中的拟声拟态词 《伊豆舞女》虽然不是川端康成的诺贝尔获奖作品,但以其一贯的表达方式,也被当做是他重要的哀婉小说之一。其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也是一大特色,《伊豆舞女》字数大约为17000字左右,而文中的拟声拟态词有46个,有些句子甚至一连出现好几个拟声拟态词。如: 私はほうっと深い息を吐いてから、ことこと笑った。(我的心仿佛是一泓清泉,猛地深深吐了一口气,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 原文连续用了ほうっと和ことこと两个拟声拟态词,来描写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和样子,译文也相应了运用“猛地深深吐了一口气”“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生动的传达了原文的意境。 通过拟声拟态词的运用,原文把自然现象中风声,雨滴声描绘得生动传神,特别是主人公颇多的内心活动和舞女的一举一动,使人如临其境,感同深受。所以要求译者不能只是用枯燥的语言传达大致意思,需要在翻译拟声拟态词的时候考究相应的汉语拟声拟态词或者是用其他词汇来替代。 李镜儿(2007)汉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按音节结构分为A式,AB式,ABCD式,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CB式和特殊式等12种。陶振孝、徐一平(1998)把日语拟声拟态词分为ABAB式,ABっ式,AっAっ式等13种,而《伊豆舞女》中出现的有8种。 四、《伊豆舞女》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 日语的拟声词可以对应汉语的象声词,这是因为日汉拟声词的性质与音节结构很相似;拟态词一般翻译为形容词,副词,动词短语,惯用句等,因为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拟态词,所以往往一个日语拟态词翻译时需要用说明式的方法,比如在翻译日语「くたくた」的时候,一般就用“累得筋疲力尽,累得要命等”。而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只是要传达作者的基本意思,还要传神,尽可能的重现原著高水平的文学功底。本稿将对《伊豆舞女》中的拟声拟态词译本进行考察,分为以下几种翻译。(在此,笔者将根据拟声拟态词的分类,并结合叶谓渠和李德纯的译本中对原文出现的拟声拟态词的汉译进行考察,本稿把叶谓渠的译本简称“叶译本”,李德纯的译本简称“李译本”。) (一)日语拟声词的汉译表达 日语的拟声词大多可译成汉语的中的象声词,这是由于在性质上象声词与日语的拟音词较为接近,音节结构相似,对于同等事物音声的表达也很类似。因为汉语中的象声词也有拟态的作用,所以日语中的一部分拟态词也可以通过直译来表达。 1.译为象声词 (1)译为汉语的AABB或者ABAB型 ①暗いトンネルに入ると、冷たい�がぽたぽた落ちていた。 叶译本:走进黑��的隧道,冰凉的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李译本:我走进黝黯的隧道,冰凉的水珠嘀嘀答答流了下来。 两个版本都直接音译为相对应的象声词,是原文声音或者样态的的重现,使人感觉真的听到水滴声一样。 ②二人が�し出したのを�て、うしろから女たちがばたばた走り寄って来た。 叶译本:姑娘们看见我们两个人谈开了,便从后面急步赶了上来。 李译本:女人们看见我们两个搭了腔,也从后面吧嗒吧嗒跑过来。 李译本用象声词吧嗒吧嗒来修饰跑的时候的声音,使人仿佛感觉到日本女性穿着木屐走路的样子,仿佛身临其境。 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2.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3. 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美文 4. 日本文学的历史时期划分 5. 雪国读后感

概要:寿司は日本料理の代表として、日本文化を多く覗くことができる。寿司は起源から普及まで150年しかないが、日本人の思考と革新を反映している。寿司の种类が非常に多く、既に日本料理のふさわしい代表になっている。このグローバルの时代で、日本が伝统を保ちつつ、西洋文化をも吸収し、东西融合させ、独特な日本文化を创り出した。寿司はまさに日本文化の代表の一つである。食べ物は味うための物だが、寿司はあっさりとした自然派を求めている。リズムの速い日本生活の中、简単便利な寿司が势いよく盛んできた。今では寿司は既に日本のランドマークになっている。また近年日本の食构造における変化も寿司から见られる。キーワード:寿司、思考、伝统、革新

来凑个热胡闹。嘿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