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河北学刊李长莉关于黄兴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4-07-07 04:29:16

河北学刊李长莉关于黄兴的文章

书生报国□ 冯伟林长沙近郊黄兴镇的黄兴纪念馆我去过几次了,那是黄兴的故居。我是沿着浏阳河去的。河的东岸,有开阔的田野,有一片绿荫,有一座旧式建筑。从第一次踏进那泥砖青瓦的院落,我就有写篇文章的想法。我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难解的心结。小时候,我的奶奶总喜欢唱一首歌:“凉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一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奶奶慈祥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神情。奶奶唱的大好英雄就是黄兴。我一直想,奶奶这代人为什么如此崇拜这位英雄?在黄兴的身上,到底有种怎样的魅力值得奶奶去吟唱半个世纪?我一直不愿去面对黄兴,不愿意去触摸那段历史。因为中国近代史是一曲悲歌。但是今天,我在不自觉中又一次来到了黄兴的院落。不可回避,更不能漠视。据说,这座院落修建于同治初年,百多年来,饱经沧桑,旧貌未改。黄兴从出生到1896年冬,在这座院落度过了22个春秋。每当晨曦初露的时候,黄兴就去屋前的大樟树下读书。抬眼处,有一个叫接驾岭和车马桥的地方,那是传说中乾隆巡游江南留下的圣迹。那地方有灵气,一棵古树遮天蔽日,浓荫匝地。我不知道少时的黄兴会有什么联想,但我敢肯定,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做皇帝,也没有想过要在故乡迎候“圣驾”,他一个人从这里出发,从乾隆巡幸过的地方出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硬把乾隆的后代从龙庭里赶下了历史的舞台!黄兴读书远眺的古樟树还在,巨伞样撑着。我站在树下,任微风吹拂,树叶沙沙作响。深秋的太阳投射下来,树影斑斑驳驳。我细细寻找黄兴的脚印,歪歪斜斜,深深浅浅,重重叠叠,那是历史的印痕,那是时代的鼓点啊!黄兴死时42岁。人们纪念了他80多年,而且还会永远地纪念下去。我在故居看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来此参观的留影,也看到了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黄兴诞辰131周年之际发出的颂词。于是我想,民族精神与国家的兴衰存亡是息息相通的。浅浅的海峡,淹不灭的是文化的薪火,隔不断的是民族精神的传承。黄兴生前,法国人称他是“中国革命之拿破仑”;黄兴死后,中国人说他是“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下,或有王侯。最初的黄兴只想拥有一片绿叶,历史却给了他整个春天。二黄兴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黄炳昆是长沙府学优贡生,担任过地方的都总。父亲在家开馆授徒,儿子自然就成了他的学生。黄兴5岁就读《论语》。其父不仅要儿子识字,还须识礼明道,懂得纲常名教。家里的藏书很多,黄兴在玩耍之中找到了别一番乐趣。他读《楚辞》,读《春秋》,十四五岁就文采绚烂,下笔万言,成了远近闻名的少年才子。父母望子成龙,希望黄兴将来能出人头地,能光宗耀祖。遥想当年,这座院落的青油灯下,父母凝望儿子的深情目光一定充满了万千期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出路呢?当年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们身体力行地在列国间的仕途上长期奔走之后,仕途便成了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纠缠不休的梦魇。连宋真宗都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良田华屋,高车驷马,美女如云,这是多么诱人的前景!黄兴19岁了。他打点行装,灰布长衫,踏进了城南书院的山门。这是1893年春天的事情。这一去,黄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文化人格的构建。城南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长沙妙高峰下,与岳麓书院隔江相对,遥遥相望,交相辉映。黄兴走进了城南书院,如同走进了一座宝藏。他耳濡目染学院的流风余韵,如遇甘霖,如饥似渴。城南书院的山长王先谦是同治进士、内阁学士,王先生做过岳麓书院山长,主张经世致用,是乡贤名宿。这天巡视的时候,王先生见到黄兴正在写对联:“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儿要为天下奇”,大吃一惊,暗暗注意起这个眉清目秀的青年。黄兴在城南书院埋头苦读的时候,北京城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所谓的“同治中兴”,所谓的“洋务运动”,都成了一江春水,都未能挽救国势衰颓的命运。清王朝垂垂老矣,已是日薄西山,已是危机四伏,已是千疮百孔。“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带给中国人的,又岂是精神上的刺痛?北风呼啸,寒彻肌肤。黄兴在书院的长廊里走来走去。他久久地凝视着张浚题的“城南书院”的匾额。张浚是南宋抗金名将,是个读书人。他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潭州,创建了这所城南书院,自此弦歌不绝,薪火相传。理学大师朱熹、张栻远道而来;贺长龄、贺熙龄兄弟闻讯而动;左宗棠、胡林冀也来了;郭嵩焘一来就在张栻祠旁创建船山祠,亲题楹联和像赞,对王夫之的经世致用推崇备至……青灯黄卷,他们苦苦探索的是宇宙真知与人生真谛;皓首穷经,唯思想者不会走错时空。城南书院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历程,是中国读书人的一部心灵史。黄兴阅读这部心灵史,感到发热,感到震撼。文化是对完美的追寻,文化的“动力”不单纯是追求知识的热情,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可眼下理想与现实,主张与实践,如乱麻般交织。读书明理,明什么理呢?义理之学,自周敦颐、张载开始,已成为宋明以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明清之际,经过王夫之的阐发,更成为湖湘学派一脉相承的传统。黄兴研究宋明学案,研究程灏、程颐、朱熹的“明德”与“新民”学说,他理解了陈同甫、陈傅良为什么要“救世济时、规复宋室”,理解了王夫之为什么要“探究民物、区分夷夏”。现在,清王朝的统治已经腐朽,我为什么不去恢复汉业?为什么不去做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做人要做奇男子!光绪二十三年秋天,善化举行县试。黄兴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考场。考中秀才是黄兴意料中的事情。就在全家为他举杯祝愿的时候,他却随口吟诵“一第岂能酬我志,此行聊慰白头亲”。就在这天夜里,黄兴为自己制了两方印章:“铲除世界一切障碍物之使者”(朱文)和“灭此朝食”(白文)。黄兴已不把应试获中当做读书的目的。他的一双清澈的眼睛,投向了城南书院外面的世界,投向了祖国的北方。那里是宽阔无边的黄海,那里狂风大作、杀声震天,那里波涛汹涌、炮声隆隆,那里有清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有小日本的张牙舞爪……黄兴坐不住了。一切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坐不住了。祖国危在旦夕,当权者却在争权夺利。“人生识字忧患始,位卑未敢忘忧国。”黄兴要去救亡图存,要远涉千里,去赴死亡的盛宴。他写诗言志:“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王先谦山长目送黄兴走出书院山门的时候,非常自信,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黄兴。这力量来自湖湘文化的沃土,这力量推动过王夫之,推动过左宗棠。左宗棠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抬着黑色的棺材进军新疆,收复了祖国半壁河山。这位山长果然没有看错。黄兴后来的人生实践,后来的轰轰烈烈,为城南书院写就了最华彩的一笔,也为奇男子做了最好的注解:有大才,有能量,大智大勇;有抱负,能担待,恻隐慈悲,情操高尚;大肚能容,真诚坚忍,顶天立地!

关于黄河论文的题目

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 。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显然, 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 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2——对照式结构 镜乃一种语言, 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 也许它“逆耳”, 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 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 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 则买来了天下, 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 不会买者亦有之, 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 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 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 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 以“然而”为界, 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 是从正面论述, 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 是在从反面论述, 这也是对照式结。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3——观点与事例之间的过渡 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 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 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 专才不仅是人才, 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话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论点, 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 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4——多论据的归纳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造, 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 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 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 然而, 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 以至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这段议论文范文话共有四句, 第一句是提出论点, 第二句是过渡勾连, 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 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 指出共同点, 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 实为真正的“讲道理”) 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5——“演绎推理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 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 而是要他画蛋, 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 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 终于创就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成为一代宗师。 这段议论文范文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 论点) : 要做好事情, 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 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 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 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摘自 《语文教学与研究》,原文:“议论文写作的三步走” 作者 张海德) 返回——>议论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

关于黄河问题的思考论文

摘要: 黄河的问题十分复杂,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研究黄河应该是一个社会性的课题。本文试图针对黄河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由社会层面向技术层面进行审视和思考,着眼于研究视角而不是解决问题。思考的基点是:黄河需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首先是国家意志应得到充分的体现。长治久安是一个过程,只有长治才有可能久安;黄河的稳定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治理黄河要与时俱进。以往治黄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现实黄河问题的解决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更多地表现出人类战胜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 黄河问题治理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既未从事过治黄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未从事工程技术实践工作。本文仅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黄河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终始的。早在大禹治水的时代,以抵御黄河水害为标志,先民们就已经树立了强烈而持久的水患意识,治理黄河成为古代中国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缩影。九曲黄河百折不回,是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数千年治理黄河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智慧和能力的真实写照。古代形成的治河思想和大量典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的水患、变迁和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萦怀于历代统治者,影响甚或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治理黄河一向是国家意志的有力体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懈的追求与期盼。

黄河这个“中国之忧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一方面现代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使洪水为害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和缓和;黄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径流量,以极大的限度支撑着中国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资源用水防线。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黄河总的自然形态和基本演变规律的不可主导性,洪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特别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定,水灾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亦有新的变化。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保障供给矛盾的涌现,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潜在并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今日黄河之忧患,表现的是它可贵的贡献之后对人类的自然索取和迫切期望。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决不只是某一领域的问题,蕴含着更为广泛和深层次的课题。

黄河需要长治久安,因为黄河的稳定是区域稳定的前提。翻开中国地图,很容易发现黄河的位置。审视一下黄河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可能影响到的区域,大概正是中国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交汇地区,即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过渡区,这种地理位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黄河在这一区域的兴利,将转化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又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产生一种“屏障”效应,这对实现国家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是极为不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到21世纪中期,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江河治理开发程度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黄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一、关于黄河防洪问题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问题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科学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目前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自然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历史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分析,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现代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研究。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科技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内容。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规律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地下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黄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参考资料:

1、《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作者: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

3、《当代治黄论坛》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作者:黄河水利委员会《当代治黄论坛》编辑组

4、《黄河河防典》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主编:岳崇诚)

5、《黄河三百问》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主编:朱兰琴

指导学生写地理小论文,可以充分调动爱好地理的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细心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探究地理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写地理小论文包括选择好题目,搜集材料,确立论点,写作修改等几个方面。 一、选用合适的题目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论文题目。如属侧重理论探讨性质的地理论文,需要广泛阅读这方面的书刊文章。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事实材料论证、补充或否定某一学说、假说或理论等。如属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地理论文,需要在积累、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 一般来说,小论文题目选择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幕阜山以后,可以拟定大桥河的成因,鲁溪洞的特点及成因,喀斯特地貌与溶洞。又如,参观武宁湖畔万福工业园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谈万福工业开发区与武宁湖的环境关系等。题目要具体,不宜太大,否则,学生不容易把握。 二、搜集可靠的资料,充实论据。 搜集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献材料,了解别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见解,提供了哪些资料,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和发展。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多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作为写作参考或佐证。引用这些资料写出来的论文不仅有较大的说服力,而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大了学生的思路,充实了学生的论据。 三、确立清晰的论点 这里的论点是指对某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以“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为题的论文,其论点应确定为1.稳定的政治局势2.完善的金融机构3.开放的外汇市场,宽松的金融管理。4.强大的经济实力量5.方便快捷的联络。根据这些论点,从而得出纽约具备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优越条件的结论。 四、写作并修改论文 指导学生编拟并修订写作提纲,着手撰写地理小论文。在论文中提出地理论点,用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材料论证论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可靠,结论准确。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简单明了的结尾。 指导学生写论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地理修养、实践经验和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指导工作。

关于李华兴论文范文资料

中国科学二字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英文中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中国,科学一词是外来词,以前译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格物而得的知识是科学。在中华民国时期,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从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 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

“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

在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时期,“科学”是专门的“个别学问”,有的在以“分科的学问”的意义被使用着。

扩展资料:

科学是宇宙的现象和规律,宇宙所定下的规律不会互相否定,例如宇宙不会规定它的规定是错误,宇宙不会规定既能穿越时空,又规定不能穿越时空,在这两个规定中宇宙只能规定一个是对的,另一个是错误的。

有意义的存在:宇宙定下的规律不会没有意义,例如宇宙不会规定在宇宙什么都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存在没有意义,故宇宙中的物体才会运动,出现生命这种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

中文的“科学”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民国时期。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

但关于中国第一个使用“科学”一词的人是谁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扩展资料

关于谁率先使用了“科学”一词,学界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

《汉语大词典》“科学”词条的作者认为使用“科学”第一人是陈亮;袁翰青认为梁启超最先使用“科学”;樊洪业认为康有为第一个使用“科学”;汪晖则认为严复有可能是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之人;前不久,朱发建又提出近代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人乃王国维之说。

1993年出齐的《汉语大词典》“科学”词条开头处写道:“科举之学。宋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薄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后来发现,陈亮的《序》文中并未出现“科学”一词,相应地方写的是“科举”,而非“科学”。

袁翰青1985年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梁启超于1896年在《变法通议》中第一次使用了“科学”一词。后来,李华兴和吴嘉勋在编辑《梁启超选集》时找到了当年刊载该文的《时务报》,发现《时务报》上印的是“科举不改”,因而断定《饮冰室合集》排印时误将“举”字当成了“学”字。

杨文衡1981年著文指出,康有为在编辑《日本书目志》时,曾将两本含有“科学”字样的书籍,列入《日本书目志》一册卷二理学门之中。另说在康有为1898年4月进呈给光绪皇帝的《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之中,康曾三度使用了“科学”一词。这是现在流传最广的说法,当然也有人提出来质疑。

杨文衡1981年还指出:严复戊戌变法前后,在其早期译著《国计学甲部》残稿的按语中使用过“科学”一词。但严复《国计学甲部》残稿按语中的“科学”是否真的是1896年写下的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朱发建认为王国维才是中国近代最早、含义明确地使用“科学”一词之人。这种说法还没能得到证实。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科学的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3500左右到公元前3000)。他们贡献了数学,天文学和医学,使希腊进入了古典时代的自然哲学,从而正式尝试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解释事件的自然原因。

因为罗马帝国的灭亡,所以在中世纪的早期(400至1000 CE)希腊知识在西欧荡然无存,但这些文化在被保存在穆斯林世界中。从10世纪到13世纪,希腊作品的复兴和西欧和对伊斯兰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恢复了“自然哲学”,16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所转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这样的科学方法很快就起到更大的作用。

直到19世纪,许多的机构和专业的科学功能初见端倪,在这个时代而“自然哲学”也向“自然科学”转变。

关于成长的优秀文章

成长中,也许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也许有丑小鸭那悲惨、不幸的遭遇,也许要像鲁迅先生被逼离开了神秘的百草园,离开快乐……成长神秘,又好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以成长主题的优秀满分 作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以成长主题的优秀满分作文1

可曾见过悬崖上跃起的雏鹰?在风雨中,它为何敢奋力前冲?那是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母亲的叮嘱和鼓舞。

可曾见过春日里生出的新笋?在阳光下,它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为在它身下有经年的老根为它吸收营养。

我们也正在长大。年少轻狂的我们总认为我们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会,不愿意听父母那善意的唠叨,不理会老师那谆谆的教诲,不理解社会那繁多的规定,贸然上路。起初心怀颇多梦想,幻想着自己的伟大、勇敢和成功。

而踏上行程之后总觉得一切过于平淡,与梦想差得太远。于是心情不再热烈,梦想渐渐消散,行程终于变得枯燥。无奈,失落,感叹现实的乏味,以为自己已经大大地摔了一跤。而真正的挫折和不幸却最容易在这时悄悄向我们靠近。当我们突然看到挫折那狰狞的面目时,我们已经来不及防备,来不及躲闪,于是倒下了,倒得那么彻底,只落下一个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下场。

这时,我们的思想似乎才开始真正运转。父母为什么总说“你要做行动的巨人,而不是语言的巨人!”老师为什么总要我们领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蕴。社会为什么总是在倡导“理论要联系实际”。

回顾我们的成长经历,从牙牙学语时我们就被母爱包围着;从蹒跚学步时,我们就被父爱笼罩着。老师在悉心教导,社会在百般保护。我们一路走来,竟然学会了任性,忘记了理解;学会了苛责,忘记了给予;学会了自大,忘记了听从。于是走了弯路,摔了跟头。这时,父母不会责怪,只会给我们付出爱心;学校和社会不会旁观,定会为我们提供机会。而我们该从每一次 摔跤 中汲取些什么呢?

学会成长,学着聆听父母的唠叨吧,因为那唠叨里饱含着他们对我们的眷眷深情!

学会成长,学着理解老师的教诲吧,因为那教诲其实是我们今后做人的基本道德!

学会成长,学着适应社会的规矩和习惯吧,因为那些规矩和习惯在调节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以成长主题的优秀满分作文2

成长是什么滋味的?是酸、甜、苦、辣。味味相交,相互不断的怪味,是在老师、家长威逼之下的成长,也有在同学们间玩耍中快乐的成长。

成长是威逼中的欢笑,欢笑中的酸辛,是从小到大的变化。

成长多滋多味的。在小学的欢笑逐步变成初中的冷清。小学丰富多彩,成长入初中平淡无奇如同一碗清水。可又从小学的少之又少的知识经过成长变得广阔无垠。有人说不出成长的滋味,也有人说不完成长的滋味,可我对成长的 总结 只有一句话:百味交织的怪味。

我喜欢小学时的丰富多彩,但我也喜欢成长入初中的知识丰富;我讨厌小学时的知识面少,我也讨厌进入初中的平淡冷清。有人说过一句话:“世界因我们而改变。”可我想说:“我因成长而改变。”

在我的记忆的长河中,小学的环境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成长。迎接我的是新的感觉,有着一种新的希望,一切一切都是新的,即使你不想忘却一些往事可成长中记忆的长河仍会不断更新。

就在不久前,我经过了以前的校园,门前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大树,低头看着似曾相识的我。曾经认为高不可攀的院墙,不知何时变矮了。从门口出来几个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迈着轻快的步伐,相互交流着当天有趣的事情。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如同神光一般。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迈着轻快的步伐,和同学相互相互嬉戏。可是这样的感觉我竟然十分陌生。恍然间我觉得也许成长就是这样在拥有和失去中度过。

这就是我成长的滋味是那么多滋多味。

以成长主题的优秀满分作文3

小时候,总是仰起头来看大人那庞大而又坚实的身躯,觉得大人很威风,是小孩子的“保护神”。做大人还可以有数不完的钱,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玩就玩。那时的我,恨不得我突然一下变成大人。

现在,我终于长大了,成为了小大人。这不是我一直以来渴望的梦想么,可是我并没有丝毫的喜悦。小学相处六年的同学离别了,教导我那慈祥的老师远去了,欢乐的 儿童 节再也不属于我们了,这就是成为大人要所付出的代价么?

我长大了,长高了,可是我不想做大人了!其实做大人很苦很苦,并不想小时候想的那样美好。自从我经历了期中,期末考试以后,才发现,社会的竞争力好大啊,一个人的成功=几十个人的失败。稍不努力,社会将会毫不犹豫的把你这个懒惰者给淘汰掉!

我长大了,我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可是我的亲人也渐渐衰老,皱纹多了,头发白了,身体不如从前了,并且烦恼也不请自来。每当我一回想起外婆曾为老爷去世而伤心的把眼晴都哭肿了,我浑身便情不自禁打起了哆嗦--我也会像外婆一样么?不,不,时间的脚步啊,快快停止吧,我想永远听见爷爷奶奶的呼唤,我在妈妈那温暖的怀抱里啊!我不想失去任何亲人!

可是时间永远也不会停止,我们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就像妈妈说的一样:“这是命运,谁也改变不了!过去了的,就珍藏吧!”没错,既然无法改变,那么,从现在起,我们要珍惜从前的美好回忆,更要珍惜现在的分分秒秒!勇敢的面对成长吧!

以成长主题的优秀满分作文4

时间从指间不经意地弹落,往昔的格子爬满了蜘蛛的足印。它正在里面结网,把每一个格子都尘封起来,只是有的地方密密麻麻模糊难辨,有的地方稀稀疏疏明朗清晰。这种感觉是用灰土裹着的黄金,如果不去品它,便永远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那就是成长的 故事 。

成长是一曲刚健的歌谣。走进田间地头,听拔节声声,走进森林旷野,听万籁和鸣。噪动与喧腾,追逐与奋争,这就是成长的旋律。在成长的行列里,弹奏的是辉煌的音响。

成长是—道色彩的流程。飘去了鲜艳的连衣裙,飞走了粉红的蝴蝶结。一身校服,一围凝重的色彩。不见了童话书上多彩的封面,看到的是教科书一脸的严肃。堆积的课本一如大山的深沉。—切浮躁归于沉静,昔日绚丽的色彩只去装点青春的梦境。

成长是缓缓流淌的溪流。悄然地,我们就长大了。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坦然。同时,也学会了修饰与包装。似水流年,流走了少年的纯净与质朴,正如苇岸在《白桦树》中所述:在白桦树的生长历程中,为了利用生长,总是果断地舍弃那些侧枝和旧枝。可以说成长是—个兑变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至成熟。每蜕去一层躯壳,痛苦在所难免。作家刘墉说,成长是—种美丽的痛。

成长也是艰难的跋涉。穿越《伤心地铁》后,是—条曲折的山路,身后蜿蜒,脚步依稀前面,长满荆棘,堆满鲜花。勇敢地追寻,路就会在脚下延伸,成长即路。

成长的故事很多很多,有欢乐也有悲哀;成长的岁月很长很长,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去感悟。岁月不会回头,抓住今天的每一秒,把希望系于明天的彩云,成长就是希望 编织 的彩带,串连回忆和向往。

以成长主题的优秀满分作文5

行走,各式各样;行走,是踏遍千山万水;行走,是成长岁月的一串足迹。成长之旅是沿着生命的轨迹。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现在我们向前迈了一步,迈进了21世纪。

语言,从刚落地时哇哇的叫,到能言会道;身上的担子,从满身轻松,到越来越重;品德,从什么都不懂到知书达理。我们走过了人生的第一阶段。少年的我们学习生活枯燥、乏味。但更多的是等待着我们去克服的重重艰难困苦。再也没有上小学是那样的自由、有趣、轻松。

如今的我,已今非昔比了。经历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不再像之前那样的“疯”,有主见,会考虑是非对错。万事之前知道三思而后行。当回忆起幼年时那无限的想象是那么的幼稚,从穿开裆裤到知道脸红羞涩,就哭着闹着要妈妈把裤裆缝上。

无知的我不翼而飞,留下的是拥有数之不尽烦恼的我。知道什么叫忧虑,什么叫放心。当数之不尽的烦恼不邀而至时,我知道不再躲避,而是鼓起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成长之旅中,烦恼数之不尽,但其乐也无穷。

当我们重新看到那些幼儿时,才发现近年里学的是什么。也知道合理利用。

成长之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当成是旅游,只不过它时长时间的,在这特殊的旅游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中能玩,玩中也能学。是那么的自由自在。

面对繁华的现实世界,我们知道其中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们无非是两个选择;A逃避B面对。

在旅途中,学习过的知识,要懂得运用。不知道的善于思索。从刚会走路的那一刻,无比的兴奋,每天都想走,一步一个脚印,深深浅浅。每个脚印都有它的传奇。在人生成长的旅途中关键在于探索和追求。

以成长主题的优秀满分作文相关 文章 :

★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篇优秀范文

★ 以成长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范文

★ 关于成长类的满分作文4篇范文

★ 描写成长的满分作文4篇

★ 以成长为主题的中考满分作文

★ 以青春成长为主题的中考满分作文

★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

★ 以成长为500字话题的满分作文

★ 以我的成长为主题的中考满分作文

★ 关于以成长为话题的优秀作文600字精选五篇

导语:对于成长,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经历与领悟。接下来我整理了关于成长的作文范文600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成长如同一杯咖啡,芳香扑鼻,有时还带有一丝苦涩,更多的是细细品味后的甜蜜;成长好似一缸成年老酒,需要时间的酝酿,越久越浓,百般滋味让人回味。而我成长的快乐正是这咖啡中的淡淡甜蜜,美酒中难忘的滋味。

当我呱呱落地,就是家人莫大的快乐,因为我是在天使的守护下,希望的包裹中,幸福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而后的生活更多的是浸没在母爱的滋润中,一点一滴地成长。

等到我能够在妈妈的怀抱中手足舞蹈的时候,便顽皮的离开妈妈的怀抱,走到毫无遮拦的天空下,寻找起飞的开端点,毫无顾忌地嬉戏玩耍。“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玩捉迷藏或是老鹰捉小鸡、丢沙包……玩久了便会喜新厌旧,钻研另一种游戏。偶尔,也会因不小心摔得皮开肉绽,大哭大闹,撅着小嘴又躲进妈妈的怀抱。在妈妈的百般讨好下,便又破鼻而笑。

渐渐地,时光飞逝,岁月将我点缀成了一个正正经经的初中生,抛下童年时的面具,正真坚强的离开母亲的呵护。声音不再稚嫩,不再玩耍,而是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遨游在故事的情节里,倾听书本的心声,书写梦想的进行曲,快乐随之而来。因为内心中有一颗理想的种子,所以生活多了一份动力去奋斗,去努力。我要用汗水来浇灌它,用情感来修饰它,也因此多了一份期待,渴望它的开花结果。有时,也会为了一点收获而沾沾自喜;有时,也会为了多次失败而垂头丧气。但是生命不会为了一朵花的绽放,一片枯叶的凋零而失去色彩,只能靠自己再接再厉。

今年我已经11岁了,大树多了一圈年轮,花朵又结束了一次青春,石块多了一条皱纹,小树又长高了一节……而我又多了一分成长的快乐。

在我成长岁月中,发生了许多事,每个感受都是我一天天长大的足迹。其中一件事,我感受颇深,那就是我们去劳技中心做曲奇饼干的`事。

一进制作饼干的教室,喷香的饼干香味扑鼻而来,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飞舞着的曲奇饼干。我压抑住“浮想联翩”,认真听老师讲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终于可以开工啦!我组的六位同学做了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打鸡蛋,有的负责和面,有的负责准本其它配料。我自告奋勇,担当了称量的工作。在数学课上,我们学过重量,但对于五十克糖粉到底有多少,心里还真是没谱儿。于是,我先盛了一小勺儿,一看秤,竟然三百克!我觉得好奇怪,一小勺糖粉竟然有三百克?!这时,我发现我的手也压在秤上了,原来如此!看来是我粗心大意了。我赶紧把称好的糖粉放进搅拌盆中。

之后,就该用打蛋器搅拌了。搅拌时间约为三十秒,待面呈均匀泥状的时候就可以加入其它配料了。这时的面像土豆泥一样,又黄又软,我都想现在就尝尝了。但是该做什么口味的好呢?大家一番讨论后,决定做香草味道的。

加完了香草粉、奶粉之后,用手再搅拌十几下,等面变得稍微硬一些的时候,就可以捏饼干了。我戴上了手套,拿起一块面,将它揉圆、压平,再撒上巧克力豆,一块曲奇饼干就做好了。当我再做第二块的时候,就没那么紧张了。不一会儿功夫,我就做了五块。

饼干放入烤箱里。等了令我们难熬的二十分钟后,终于闻到了饼干的香味——饼干出炉了!我们争先恐后地围上去打开烤箱,取出饼干。饼干不多,每人分到五块。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制作饼干的流程,锻炼了动手能力,并亲身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日后,我将更加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并让劳动的习惯永远伴随我成长。

成长,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无时无刻不在渐渐地成长着。我们已经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种种富有挑战的经历,他人的信任与误解等等。但是我们也还将在自己未走过的道路上继续成长,继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因此,无论是谁,都时刻渴望着成长,时刻准备遇到新一轮的挑战。

我,渴望成长,经常幻想着自己的将来,幻想等我长大以后的幸福生活,因此这一切的幻想都化为了我渴望成长的动力。

小时候,初步接触到“新新人类”一词时,自己不理解,于是便问姐姐这词的意思,姐姐指着马路上的一群穿着打扮都十分时髦的人,告诉我那就是“新新人类”。“啊!他们多漂亮啊!”幼稚的我这样想。我告诉姐姐我也要当“新新人类”,可她对我说:“你还太小,等到你十五六岁的时候再说吧!”于是我日日夜夜地渴望成长,幻想长大以后自己也可以当一个“新新人类”。

然而转眼间我已经真的十五岁了,但是我也对姐姐解释的那个“新新人类”的意思产生了质疑。因为当我把自己打扮成了以前每天幻想的那个样子时,觉得站在镜子里的那个人看上去并不是那么自然、协调。于是,我也对“新新人类”一词有了自己的解释:自然、洒脱、正直、优秀。当我再次问姐姐什么时候能成为这样的人时,她说:“以你现在的水平,怕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等你再长大一点吧,可是还要继续努力啊!”

我细细地体会着姐姐的意思,终于明白过来了:无论是谁,如果渴望成长为自己幻想的那个样子,只是干等着长大是不行的,还应该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努力地创造,拼搏出一些什么来。这样,等你长大了以后才有可能达到你以前幻想的那个目标。

我,仍旧渴望成长,与此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努力,努力把自己变成我幻想中的那个自然、洒脱、正直、优秀的人!

关于李鸿章论文模板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多方面写出对李鸿章的看法。

作为清末重臣,中兴元老,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李鸿章。甲午战争后,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成了文明的代表,而你推动的以民生为本的洋务运动反而被国人贬为“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不知道那时你的心情如何。

封建王朝日趋末落,中国早已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独自做着离心运动。多少灵魂在无奈中麻木,而你号召先进的知识分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面对动荡不堪的政局,你完全可以逃之夭夭,亦或以死明志,得一精忠爱国的芳名,但你没有,是说你太天真还是太蠢,偏偏要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中“逞强”。

也许你知道,死亡对于一个落后的民族而言无济于事,拨开民族的阴霾才是重要之事。于是你操练海军,创建北洋舰队,用微弱的力量与外敌抗争,开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上天并不怜悯你,甲午战争成了你的滑铁卢,让你声音狼藉。不久后,朝廷需要你了,任你为“议和全权大使”,赴日商定协议。

难道你不知道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会让你成为百姓的“公敌”吗?你的付出最终换来的是满天唾沫,声声刺耳的“卖国贼”、“亡国奴”将你骂得无处遁形。其实当时的晚清如同一间“破屋”,而你就是那裱糊匠,东补西贴,既不能将破屋推倒重建,也不能将其修好,最后那残局还是需要你来收拾。问问历史,过客匆匆,多少人懂你?

梁启超评价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之遇……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美国总统格兰特称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我不了解你的过去,不敢随意评价你,但我知道议和主意起于慈禧,割地赔款也经朝廷同意……最后你却要承担如此深重的责任。

真的,太多的无奈让你成为众矢之的,太多的伤痕让你体无完肤,拨开历史的迷雾,依旧可见你铮铮的爱国忠魂。是功是过?是对是错?或褒或贬?或悲或喜?这一切早已化作缕缕青烟,可历史的那片星空却因你变得纠结、美丽。

李鸿章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评判好坏不一的清廷官员。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范文 一:论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引用百度知道)

李鸿章,是近代史中一位很出名的人物,其一生几项 事迹 对当时影响极大,甚至影响今日:发起洋务运动和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军事、政治、经济、 教育 ,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 留学 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 口号 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洋务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洋务运动有其局限性: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说起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可以说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订的,包括《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都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事变”,对朝鲜时存觊觎之心的日本,乘机出兵。那时候,李鸿章与日本专使签署《天津条约》时,规定朝鲜若有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为甲午战争爆发结下祸胎。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与日方代表反复 辩论 ,在第四次谈判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条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1、中国赔款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亿两。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由各国驻军把守,中国人一概不准在内居住。

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

4、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

5、中国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

虽然签订了不少丧国辱权的条约,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无可奈何,他只是被推上台面的清朝高官而已。

总的来说,李鸿章一生有功有过,我认为他是功大于过,对于侵略者,对于外交他已经尽力了,对于中国来说,他也对中国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国内部改革,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相对抵抗了外国列强的入侵。用孙中山的话来做个结尾 “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范文二: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

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

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是在 总结 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可是试问一下,有谁能够在当时就能一眼发现中国贫弱的症结所在?没有人,纵然是康有为,纵然是孙中山,他们不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以后才发现中国贫弱的根本所在,才提出变法革命救国的吗。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实施者。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更令人们谴责洋务运动的失败。可是事实证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海军军费的挪用,旧式军队的腐败,官僚的惧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被日本打败。的确李鸿章在海战中坐失战机,是他的责任,但是如果换上别人又能怎么样?定远号是当时中国主力战舰,航速是节,日本的吉野号是多少?节!而且双方炮弹的射速更是相差25倍!这样的战怎么打?再加上经过政府克扣的海军军费,又怎能支撑起一场战争!在黄海的一战,可以说北洋海军打的相当的出色了。作为一个明智厄将领,李鸿章只能选择守势,保存下实力,而不是愚蠢的去送死!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缺口并不是从海上被打开的,而是从陆上被撕开的。这个责任难道也要李鸿章和他的水师来背吗?

甲午海战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李鸿章一个最大的骂名。人们都骂李鸿章卖国贼,签订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国人声讨:“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可是请想一下,仅作为一位中堂的李鸿章真的能决定一切吗?中国发号施令的人还是那位著名的老太后,李鸿章仅是一个办事的而已,决定权在北。而李鸿章在得到仅仅是全部授权而已,但其之后却依然在争,为中国争的一分是一分,条约签订一直拖延了数月。导致李的日本被刺。谁都知道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战胜国的土地上滋味并不好受,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拖延数月?在为中国争?要知道,他事前就已经得到了授权了,大可以一签了之。所以说这个骂名为什么不要慈禧来背,却要让李鸿章来背呢?

199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再次战败,慈禧等人逃亡,又将烂摊子扔给李鸿章。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又被人们口诛笔伐!但是有人想过吗?这次事件的真正责任人是谁?事情完全是由慈禧太后引发的,滥用义和拳,和八国开战,妄图以一群土匪乱民和西方的列强对战,以至于围攻一个小小的使馆都攻不下来,最后让人家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而期间李鸿章正在南方任职并没有参与,他还和张之洞,刘坤一搞了个“东南互保”,保存了一点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方面没有彻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谈判有了一点最起码的本钱。但到最后中国已经糜烂到无法收拾的时候,必须要有个人出来收拾局面,所以慈禧老太后一纸圣职,李鸿章出来了,他明白他要出来,这个卖国贼的骂名就背定了,但是他不出来,请问一下,中国难道就任由八国联军赖在北京不走么?人们只知道他签订的条约,又有谁知道他那纵横的老泪,刺眼的呕血! 李鸿章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觉醒了,明白他一生所致力的洋务运动是没有办法救中国的,所以康梁变法的时候他毅然以维新同志自居,到后来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下令诛杀维新党人,当时康有为就藏在广州,可是李鸿章就是不杀,并且以:我不做侩子手顶了回去。难道这样的人也该骂吗?

纵观李鸿章这一生,一句生不逢时即可概括了!

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家,其处境可想而知!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弱国无外交。一方面作为战败国,弱国不可太强硬,另一方面还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更大的利益,保全国家。处于强弱两国之间的李鸿章,是尴尬的,无力的!其实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的本质,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但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都是李鸿章,却被国人目为卖国者,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功劳是无法忽略的,是无法磨灭的!试问没有李鸿章他们的周旋,国将焉在?

李鸿章也是人,他并不是神,他身上也有人的弱点。他和左宗棠的一世冤家,但却为了国家而多次抛弃恩怨,与他联手,共御外敌!他有人自私一面,他有高傲一面,他也有失算的一面,但是人都有缺点,俗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试问一下天下有哪个人会没有缺点!

所以我说,历史上的李鸿章,有的不仅只有过错,更不是向人们眼中只是一个卖国贼。他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 等各方面的现代化都有着不可磨灭和代替的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功大于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