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初中古诗文阅读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5 04:54:10

初中古诗文阅读论文文献

可以去5156教学网站看看

《教材全解》

文言文到底怎样教宝坻五中 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内容提要】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关键词】激发兴趣 精讲精练 灵活方法 提高实效 积累迁移“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下面结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教学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一、激发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一)、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林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快速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会讲的。”但我们哪肯罢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记第一句,我记第二句,他记第三句。真是语言美、艺术美的享受,如坐春风,让我从此迷上古典文学。我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夸张溢美。仔细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过这样的课,让您曾经有过很大的思想触动?创造出这样的课,老师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忧或憎。应该说,要想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教师就应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试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怀激越?不懂苏轼,怎能领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弃疾,怎能理解“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与激愤?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价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二)、精心设计导语。让每一节古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试举几例:以重温旧知识切入,《核舟记》导语可为:“我们学过一篇描写古代艺人技艺高超的作品,还记得吗?还能背出一些语句吗?”同学们是可以回答出的,接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是描写雕刻家高超技艺的文章,请留心写法上的异同”;《湖心亭看雪》导语为:“西湖是有名的风景区,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它的诗文。想想可以记起哪些?”同学们可以说出几句,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教师接着说:“我们欣赏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么样哪?一起看看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中的描写;以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导入,《大道之行也》导语为:“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吗?”学生们已预习课文,大多数可以猜出应为“天下为公”。《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捕蛇者说》导语为:“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税制被废止了,而且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作为对比的《捕蛇者说》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猜谜式入题,《观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儿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钱塘湖惊心动魄的气势”。导语相当文章的开头部分,岂能不吸引学生?(三)、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求紧扣文章重点、难点,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领性,且尽量生动有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下面试举几例:《捕蛇者说》——文章写了哪两件事,以哪件为主?《核舟记》——本文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什么样?它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它可能实现吗?《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景带有什么特点?“闲人”指什么样的人?请回答“我认为苏轼是一个( )的人”,你对苏轼怀有怎样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绘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三峡》——山水有何特点?请你想象2009年三峡大坝建立以后,三峡会有哪些变化?《观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观潮”的?本文在描写浙江潮景象之后,为什么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教师的提问少而精,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四)、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课堂是不是盛满生机、充满人文气氛,需要师生协力打造,需要教师倡导、需要学生配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和谐的一体式。1.精讲字、词、句。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君将哀而生之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之类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2.教学方法灵活化。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伤仲永》,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等等。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 练习的效果。表演体验法肯定适合《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物描写,可帮助学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动作。《三峡》预习作业与其他课文不同——不看课文,而是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先描写三峡山水,可纯想象,可参照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进行描写。课上再阅读课文,看看郦道元是如何写三峡的,选取什么景物,依什么顺序?并体会语言的美妙。《记承天寺夜游》可设计让学生自由畅谈心目中的苏轼形象,可介绍他的轶事,可朗诵他的诗词,可谈他的性格胸襟。借此活动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谢中书书》语言非常凝练,可作对偶句练习:出上句,找下句。或反过来。总之,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3.讲究教学语言。我们要求课堂语言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如时时穿插精炼的成语、名言、俗句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名句名篇,还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学生可背诵、知道的写雪的词句。幽默亲切的话语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善解人意的、真诚的激励话语会增添学生以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二、提高实效。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形式能力。具体如下:(一)引导学生预习。重视预习,而教师要给予明确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资料。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二)做好领读。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可以说,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师们,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重视课文的诵读,真正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非常少?是不是领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有的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等特点,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只要老师在领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两三遍,再自己去读,效果好。有的老师认为对初中学生还要领读,方法太幼稚。我们觉得只要方法有实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级”。有的老师担心领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领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为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三)重视字词教学。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应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确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你必得让学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我们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在课上精讲精练,把基础夯实。这里有一个培养积累习惯的问题。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如《捕蛇者说》有几个实词、虚词可这样归纳:指出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若:①像 貌若甚戚者②如 未若赋吾赋不幸之甚也③你 若毒之乎毒:①怨恨 若毒之乎②怨恨 又安敢毒耶③毒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赋:①征收 岁赋其二②赋税 复若赋③文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乎 :①疑问语气助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在 叫嚣乎东西③感叹语气助词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于:①在 吾祖死于是②给 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 苛政猛于虎也以:①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 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而:①表并列的连词 黑质而白章②表转折 而吾以捕蛇独存③表修饰 时而献焉④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还有几个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 、“时人莫之许也”,词语活用现象“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于前”、“稍稍宾客其父”之类应给学生解释,不能因淡化语法就对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关于文言文还要不要串讲,这要灵活掌握,须看教材、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课文浅显,就没必要串讲;有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疏通文意,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旁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最后,字词学习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其中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兵,或与课文有关的或同一为作者所写、或内容有关或写法相似均可作比较阅读,有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四)促进学生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另外,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1.鉴于历史原因,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分析《捕蛇者说》,就得让学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张,忧国忧民的一贯情怀;中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调动情感,关注体验。以《童趣》为例,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自然活起来,学生和作者情感了产生共鸣。再如《春望》,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湖心亭看雪》写出作者不同于世俗的文人雅趣,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入手:张岱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赏雪,是迥异常人的行为,揭示出他怎样的心境呢?(五)指导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给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捕蛇者说》、《湖心亭赏雪》。“源头活水得清渠”,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赖于教师课上的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不能不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欣赏文言,并从中汲取行文写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参考》

初中古诗文论文参考文献

《教材全解》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心之所寄(称呼): 与汝阔别,三日有余。终不见汝,吾心戚戚,情难自抑,满卷相思。

昔见汝于(何处,自己填),得睥芳泽,惊为天人。秋波滟滟,青丝垂肩,娇态依依。

复多日与汝相处相知,吾之情生不吾由。吾不禁心中狂呼,此乃梦中鸿雁也。

夫弱水三千,则取一瓢足矣。夫理工芳草,惟独爱汝而无别乎。

易安居士曾午夜梦回,泪眼低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吾疑,何故?今吾身受体历,方知古人之不余

欺也。

景庄亦言:“为伊消得人憔悴。”吾亦疑,甚矣。今吾人涉情土,身陷情潭,幡然醒悟,终悟其中之义也。

每忆汝,辗转难眠,心有所思,情不自吾。

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夜夜肠断处,无处话凄凉。

虽汝与吾间之千里,思念长伤吾心,然吾怪之罪何有于汝乎?反,吾思与日俱增,吾情与时俱进。于汝,情痴

一 片,思浓于海,山不可动,海不可淹,火不可灭。爱慕之情,时时加之,岂有他人可吾及乎?

吾知才疏学浅,身非八尺,貌不扬人。然吾之情之心,可昭日月,天地共鉴。

文短情长,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所未尽者,尚有万千,何止其乎?

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噫,汝可知?昨夜漫漫,造物无色,唯有吾舍,点点灯火通明!为何,汝本知。白字文,笔下流,小小弄墨不足惜。岂敢愿,无笔无纸无先生。

却也,微丝灵感促吾心头,小笔生花,便得张篇。

吾夜观天象,见一赤月,群星暗淡,方知明日必有大事。

愿先生,朝朝惜惜,日日夜夜,不可淡忘……

苏子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岳少保亦书:“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上先生文辞、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余尝遍观诸葛之文,每读至此,亦唏欷不已,终日心有戚戚焉。然细细思量,乃恍然悟之。世人皆知孔明之智者莫能及也,亦知孔明之忠莫能及也,故读“出师一表真名世,长使英雄泪满襟”,千百年来,莫不涕泣零零也。余以为:先生文章,虽有所赏;先生之心,虽照日月;先生之情,亦可谓流贯四海;然先生之智亦难如众之云云耳。君若不信,举此表所云,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然若论其人,则易为忠丧智,而愚若为木也。何为哓哓者也,究其缘者,是以众人之惑惑也。

《出师表》云:“受任于败军之计,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二十有一年,先生妄动兵戈,疲于奔命,向来可理朝政?况先生空怀复国之心,然复国无望,于功何哉?岂不悲乎?当是时,百姓思定,先生非不知。欲夺天下,乃中饱一己之私囊,岂为天下黎庶计久长?

朝野上下,黄门专横,把持朝政,乃阿斗昏昏不可终日之祸根也,先生非不知,然何以无动于衷,乃殆及江山社稷也。

马谡,《三国志•蜀书》云“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且为先生献计,平定南方,永绝后患。可谓学富五车矣,然不善兵。先帝尝告汝曰“幼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先生执而用之,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致使街亭一役,毁于一旦。至今思之,犹令人嘘唏不已也,先生明知其不可用而用之,可谓昏矣!

彝陵之战,白帝托孤。先生欲报先帝知遇之恩,六出祁山。然每每无功而返,何为?阿斗之掣肘也。阿斗愚懦,先帝欲令汝危难之时,取而代之。余辈姑且不论备之真心与否,为天下苍生,亦当取而代之也。若由先生再假以时日,励精图治,何至于蜀国不兴,朝廷不明,国土沦丧矣。此所谓尽小忠而失大义也。

余读《出师表》者,情郁于胸,中有万丈波涛,吞云吐雾,终日不息也。然先生一颗拳拳忠贞之心,汉帝不解,左右不知,庶几哀叹者乎。

而今以事论事,凡躁者难以合谋,凡骄者难以成事,《诫子书》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先生宜善听余逆耳之言矣。

不好意思,这篇吗?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本文选自《河东先生集》。

原文: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馀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1】《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爱莲说》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ì)!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咏雪》刘义庆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陋室铭》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与朱元思书》吴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三峡》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出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

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

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

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

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

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

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存在一个小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加粗者为首选)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

学习文言文的好处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具体来说:

学习古文语言,增强运用能力。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像“文采若云月”的《左传》,“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似人间来”的相如赋,清新而俊逸的李白诗等。中学生经常阅读文言诗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再者,古人对待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也势必会让中学生受到影响,从而使其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这对现代汉语的写作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当代的很多文学大家,诸如鲁迅、茅盾、冯骥才等,其作品语言的酣畅、犀利、深刻,老到,恐怕就得益于对文言文浸淫多年、始终如一的阅读爱好吧。

学习古文构思,提升作文水平。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龄的《促织》、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左丘明的《肴之战》、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古诗文给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中学生经常阅读,自会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会产生质的飞跃。

学习历史文化,增加人文积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多读文言文,能激发热爱并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面对龟甲兽骨的精巧奇特,你能不拍案称奇?面对长城的绵延万里,你能不骄傲自豪?面对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你能不热血沸腾?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如何理解“固有文化”并且“继往”?毋庸赘言,离不开大量的文言阅读。阅读文言文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唯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递到底的责任感。高考优秀作文《赤兔之死》的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佳作,不是得益于《三国演义》故事吗?不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吗?

学习古人操行,提高道德素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裨益。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广泛阅读,更离不开对文言文的阅读,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文言文起着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初中古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文言文到底怎样教宝坻五中 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内容提要】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关键词】激发兴趣 精讲精练 灵活方法 提高实效 积累迁移“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下面结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教学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一、激发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一)、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林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快速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会讲的。”但我们哪肯罢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记第一句,我记第二句,他记第三句。真是语言美、艺术美的享受,如坐春风,让我从此迷上古典文学。我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夸张溢美。仔细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过这样的课,让您曾经有过很大的思想触动?创造出这样的课,老师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忧或憎。应该说,要想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教师就应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试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怀激越?不懂苏轼,怎能领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弃疾,怎能理解“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与激愤?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价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二)、精心设计导语。让每一节古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试举几例:以重温旧知识切入,《核舟记》导语可为:“我们学过一篇描写古代艺人技艺高超的作品,还记得吗?还能背出一些语句吗?”同学们是可以回答出的,接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是描写雕刻家高超技艺的文章,请留心写法上的异同”;《湖心亭看雪》导语为:“西湖是有名的风景区,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它的诗文。想想可以记起哪些?”同学们可以说出几句,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教师接着说:“我们欣赏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么样哪?一起看看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中的描写;以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导入,《大道之行也》导语为:“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吗?”学生们已预习课文,大多数可以猜出应为“天下为公”。《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捕蛇者说》导语为:“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税制被废止了,而且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作为对比的《捕蛇者说》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猜谜式入题,《观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儿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钱塘湖惊心动魄的气势”。导语相当文章的开头部分,岂能不吸引学生?(三)、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求紧扣文章重点、难点,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领性,且尽量生动有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下面试举几例:《捕蛇者说》——文章写了哪两件事,以哪件为主?《核舟记》——本文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什么样?它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它可能实现吗?《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景带有什么特点?“闲人”指什么样的人?请回答“我认为苏轼是一个( )的人”,你对苏轼怀有怎样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绘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三峡》——山水有何特点?请你想象2009年三峡大坝建立以后,三峡会有哪些变化?《观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观潮”的?本文在描写浙江潮景象之后,为什么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教师的提问少而精,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四)、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课堂是不是盛满生机、充满人文气氛,需要师生协力打造,需要教师倡导、需要学生配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和谐的一体式。1.精讲字、词、句。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君将哀而生之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之类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2.教学方法灵活化。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伤仲永》,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等等。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 练习的效果。表演体验法肯定适合《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物描写,可帮助学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动作。《三峡》预习作业与其他课文不同——不看课文,而是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先描写三峡山水,可纯想象,可参照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进行描写。课上再阅读课文,看看郦道元是如何写三峡的,选取什么景物,依什么顺序?并体会语言的美妙。《记承天寺夜游》可设计让学生自由畅谈心目中的苏轼形象,可介绍他的轶事,可朗诵他的诗词,可谈他的性格胸襟。借此活动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谢中书书》语言非常凝练,可作对偶句练习:出上句,找下句。或反过来。总之,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3.讲究教学语言。我们要求课堂语言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如时时穿插精炼的成语、名言、俗句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名句名篇,还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学生可背诵、知道的写雪的词句。幽默亲切的话语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善解人意的、真诚的激励话语会增添学生以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二、提高实效。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形式能力。具体如下:(一)引导学生预习。重视预习,而教师要给予明确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资料。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二)做好领读。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可以说,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师们,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重视课文的诵读,真正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非常少?是不是领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有的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等特点,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只要老师在领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两三遍,再自己去读,效果好。有的老师认为对初中学生还要领读,方法太幼稚。我们觉得只要方法有实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级”。有的老师担心领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领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为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三)重视字词教学。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应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确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你必得让学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我们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在课上精讲精练,把基础夯实。这里有一个培养积累习惯的问题。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如《捕蛇者说》有几个实词、虚词可这样归纳:指出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若:①像 貌若甚戚者②如 未若赋吾赋不幸之甚也③你 若毒之乎毒:①怨恨 若毒之乎②怨恨 又安敢毒耶③毒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赋:①征收 岁赋其二②赋税 复若赋③文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乎 :①疑问语气助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在 叫嚣乎东西③感叹语气助词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于:①在 吾祖死于是②给 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 苛政猛于虎也以:①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 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而:①表并列的连词 黑质而白章②表转折 而吾以捕蛇独存③表修饰 时而献焉④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还有几个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 、“时人莫之许也”,词语活用现象“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于前”、“稍稍宾客其父”之类应给学生解释,不能因淡化语法就对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关于文言文还要不要串讲,这要灵活掌握,须看教材、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课文浅显,就没必要串讲;有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疏通文意,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旁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最后,字词学习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其中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兵,或与课文有关的或同一为作者所写、或内容有关或写法相似均可作比较阅读,有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四)促进学生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另外,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1.鉴于历史原因,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分析《捕蛇者说》,就得让学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张,忧国忧民的一贯情怀;中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调动情感,关注体验。以《童趣》为例,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自然活起来,学生和作者情感了产生共鸣。再如《春望》,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湖心亭看雪》写出作者不同于世俗的文人雅趣,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入手:张岱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赏雪,是迥异常人的行为,揭示出他怎样的心境呢?(五)指导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给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捕蛇者说》、《湖心亭赏雪》。“源头活水得清渠”,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赖于教师课上的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不能不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欣赏文言,并从中汲取行文写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参考》

初中主题阅读论文

拓展:

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 议论文 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1

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17. 文章 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8.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论证 方法 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3分)

19.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3分)

20.请在第④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述。(3分)

21.你认为本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哪些人会有非常大的触动?(3分)

【答案】

17.人人皆可成为国王(3分)(意思相近即可)

18.举例论证(1分)作用是为了证明“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是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这一观点。(2分)

19.第③段: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1分)

第④段: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1分)

第⑤段: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1分)

20.答案不唯一,能紧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这一分论点,举出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即可。(3分)

21.生活中的自卑的人(或骄傲的人)。(3分)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2

江山之助

据记载,隋代僧人智永,“闭门习书三十年,写得《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所退笔头五簏,埋作笔冢”。智永历来被视为勤学典范,尤其是心如古井的寺院生活,使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沉浸在青灯黄卷、晨钟暮鼓的事佛环境里。

古今确有一些书法家,适应于室内的寂寞生活,离不开邮票般大小的家园。书法本来就是寂寞之道,临摹古帖,遥追古人,都是独自在静谧中进行的。室内的苦练遂成美谈, 似乎,书法学习就是室内的产物。

其实书法家艺术生活的另一面是游山玩水。山水之乐同样是书法家的本性,“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是何等的。山水之乐洗去了书斋枯坐的寂寞,场景转换了,心境也为之一变。老子曾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山水间徜徉和在书斋中勤奋,感觉是不一样的。

山水对学书者好像是无所言无所教,但人在周游目览中“以悦为安”。王徽之称:“散怀山林,萧然忘羁”,山水美景洗去了杂念琐碎,使人进入其中,有回归天性的精神自由。像著名的竹林之游、兰亭修禊、西园雅集,文人都带有休闲交流的宽松。走出书斋,优哉游哉,一些佳作也在游山水间产生了。

山水无语,处处都有玄机,试探着书法家的性灵。譬如荷池萧然远俗之美,在书法家眼里,构成了清幽脱俗的韵味。书法家对于景物有着天生的喜爱。王羲之爱鹅,支道林爱鹤爱神骏,王徽之爱竹,都钟情于清洁高雅的审美性格之物,它们传递着鲜活的信息,足以引发书法家遐想神游,使人脱略形迹而重精神享受,联系到书法之理、之趣。

天地万物,品类繁盛,都从不同的方向开启了书法心灵的通道,获得书斋无法给予的生命体验。很多书法家正是由于山水游历而得笔法章法,得形态神韵。这在外人看来,真是荒诞不经,但事实却一再证明着。怀素“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文同“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黄庭坚“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这些都是美妙的例证。

25.观点提取――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6.思路分析――表示文意的转折、标示本文由此而分为两大部分的一个词是:

27.文题揣摩――从全文内容看,本文标题“江山之助”的含义是:

28.语境品味――“兴高采烈、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得意忘形”四个 成语 中,最适于用在第三段横线上的一个是:

29.句意诠释――读第6段中画线的句, 说说 “事实一再证明”着什么。

30.笔法探究――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智永“闭门习书”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

参考答案:

25.山水风物,从不同的方向开启着书法心灵的通道,让书法家获得书斋无法给予的生命体验。

26.其实

27.山水风物,滋润着书法家的性灵,开启着书法心灵的通道,让书法肖获得书斋无法给予的生命体验,帮助他们获得笔法、章法,获得形成形态神韵。

28.心旷神怡

29. 很多书法家正是由于山水游历而得笔法章法,得形态神韵。

30.①先由智永的事例引出人们对书法偏颇的认识,然后笔锋陡转,亮出正题,这样写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颇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3

眼界与读书

(1)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3)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4)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 逻辑思维 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 自然科学知识 ,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5)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问题:

1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 句子 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

14、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5、举例论证,列举了周、冯友兰读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16、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文章第3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3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4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

17、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尤其是我们初中生读书,尤其是要超越升学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 文化 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 2017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2018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 初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2017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 初二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 八年级议论文阅读题

★ 初一议论文阅读训练

★ 初中语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英文文章阅读

GoodExcuse 好借口There was a middle-aged man who bought a Mercedesconvertible 2000.有个中年男子买了一辆奔驰2000敞篷车。He took off down the road, flooring it up to 80 mph and enjoying the wind blowing through what little hair he had left on his head.他开车上路,加速到时速80英里,享受着风儿吹过头上那头超短发的快感。“This is great,” he thought and floored it some more.“好舒服。”他边想边继续加速。He looked in his rearview mirror and sees a State Patrol behind him.这时,他从后照镜看到后面有个公路警察。“I can get away from him with no problem,” thought the man and flew down the road at over 100 mph.“要把他甩掉还不容易。这个人边想边加速”到100多英里急驰而去。Then he thought, “What am I doing? I’m too old for this kind of thing,” and pulled over to the side of the road and waited for the police officer.接着他又想说:“我到底在干吗?这把年纪实在不适合做这种事。于是把车停到路边等警”察来。The officer pulled in behind the Mercedes and walked up to the man.警察把车停在这辆奔驰后面,走到这个人旁边。“

The minor story of EnglishOnce upon a tine, there lived a rich man. He had a servant. He and the servant loved wine and good food very much. Each tine the rich man left his home; the servant would drink the wine and eat up all the nice food in the house. The rich man knew what his servant did, but he had never caught his servant doing morning, when he left home, he said to the servant, “Here are tow bottles of poison and some nice food in the house. You must take care of them.” With these words, he went the servant knew what the rich man had said was untrue. After the rich man was away from his home, he enjoyed a nice meal. Because he drank too much, he was drunk and fell to the ground. When the rich man came back, he couldn’t find his food and his wine. He became very angry. He woke the servant up. But the servant told his story very well. He said a cat had eaten up everything. He was afraid to be punished, so he drank the poison to kill himself. 从前有一个时候,有一个富人。他有一个仆人。他和仆人爱酒水和良好的食物非常多。每当有钱人离开家;仆人就喝葡萄酒,吃的所有食物中的好房子。有钱的人知道仆人做了什么,但是他从来没有被他的仆人这样做。 一天早上,当他离开家时,他对仆人说,“这里有两瓶毒药和一些不错的食物在家。你必须好好照看它们。”说完这些话,他出去了。 仆人知道富人说是不真实的。在富人离开家后,他有一个很好的餐。因为他喝得太多了,他喝醉了,倒在地上。富人回来后,找不到他的食物和酒。他变得很生气。他醒来的仆人了。仆人告诉他的故事非常好。他说,猫吃了一切。他害怕受到惩罚,所以他喝毒药自杀

初中英语阅读文章

下面我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初中英语阅读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欣赏一下哦!

第一篇:Dogedog

Dogedog had always been very lazy, and now that his father and mother were dead and he had no one to care for him, he lived very poorly. He had little to eat. His house was old and small and so poor that it had not even a floor. Still he would rather sit all day and idle away his time than to work and have more things.

One day, however, when the rainy season was near at hand, Dogedog began thinking how cold he would be when the storms came, and he felt so sorry for himself that he decided to make a floor in his house.

Wrapping some rice in a banana leaf for his dinner, he took his long knife and went to the forest to cut some bamboo. He hung the bundle of rice in a tree until he should need it; but while he was working a cat came and ate it. When the hungry man came for his dinner, there was none left. Dogedog went back to his miserable little house which looked forlorn to him even, now that he had decided to have a floor.

The next day he went again to the forest and hung his rice in the tree as he did before, but again the cat came and ate it. So the man had to go home without any dinner.

The third day he took the rice, but this time he fixed a trap in the tree, and when the cat came it was caught.

"Now I have you!" cried the man when he found the cat; "and I shall kill you for stealing my rice."

"Oh, do not kill me," pleaded the cat, "and I will be of some use to you."

So Dogedog decided to spare the cat's life, and he took it home and tied it near the door to guard the house.

Some time later when he went to look at it, he was very much surprised to find that it had become a cock.

"Now I can go to the cock-fight at Magsingal," cried the man. And he was very happy, for he had much rather do that than work.

Thinking no more of getting wood for his floor, he started out at once for Magsingal with the cock under his arm.

As he was crossing a river he met an alligator which called out to him: "Where are you going, "Dogedog?"

"To the cock-fight at Magsingal," replied the man as he fondly stroked the rooster.

"Wait, and I will go with you," said the alligator; and he drew himself out of the water.

The two walking together soon entered a forest where they met a deer and it asked: "Where are you going, Dogedog?"

"To the cock-fight at Magsingal," said the man.

"Wait and I will go with you," said the deer; and he also joined them.

By and by they met a mound of earth that had been raised by the ants, and they would have passed without noticing it had it not inquired: "Where are you going, Dogedog?"

"To the cock-fight at Magsingal," said the man once more; and the mound of earth joined them.

The comp

any then hurried on, and just as they were leaving the forest, they passed a big tree in which was a monkey. "Where are you going, Dogedog?" shrieked the monkey. And without waiting for an answer, he scrambled down the tree and followed them.

As the party walked along they talked together, and the alligator said to Dogedog: "If any man wants to dive into the water, I can stay under longer than he."

Then the deer, not to be outdone, said: "If any man wants to run, I can run faster."

The mound of earth, anxious to show its strength, said: "If any man wants to wrestle, I can beat him."

And the monkey said: "If any man wants to climb, I can go higher."

They reached Magsingal in good time and the people were ready for the fight to begin. When Dogedog put his rooster, which had been a cat, into the pit, it killed the other cock at once, for it used its claws like a cat.

The people brought more roosters and wagered much money, but Dogedog's cock killed all the others until there was not one left in Magsingal, and Dogedog won much money. Then they went outside the town and brought all the cocks they could find, but not one could win over that of Dogedog.

When the cocks were all dead, the people wanted some other sport, so they brought a man who could stay under water for a long time, and Dogedog made him compete with the alligator. But after a while the man had to come up first. Then they brought a swift runner and he raced with the deer, but the man was left far behind. Next they looked around until they found a very large man who was willing to contend with the mound of earth, but after a hard struggle the man was thrown. Finally they brought a man who could climb higher than anyone else, but the monkey went far above him, and he had to give up.

All these contests had brought much money to Dogedog, and now he had to buy two horses to carry his sacks of silver. As soon as he reached home, he bought the house of a very rich man and went to live in it. And he was very happy, for he did not have to work any more.

第二篇:The Carabao and the Shell

One very hot day, when a carabao went into the river to bathe, he met a shell and they began talking together.

"You are very slow," said the carabao to the shell.

"Oh, no," replied the shell. "I can beat you in a race."

"Then let us try and see," said the carabao.

So they went out on the bank and started to run.

After the carabao had gone a long distance he stopped and called, "Shell!"

And another shell lying by the river answered, "Here I am!"

Then the carabao, thinking that it was the same shell with which he was racing, ran on.

By and by he stopped again and called, "Shell!"

And another shell answered, "Here I am!"

The carabao was surprised that the shell could keep up with him. But he ran on and on, and every time he stopped to call, another shell answered him. But he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shell should not beat him, so he ran until he dropped dead.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