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古镇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04:03:07

古镇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近年来,这些古镇纷纷走旅游开发的道路,较大的开发强度和不适宜的开发方式对古镇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古镇的亲身体验,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古镇旅游;成都周边 1成都周边古镇旅游资源 成都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层出不穷,气候温和;4000多年的历史,身为古蜀文化的中心;加上发达的商业,便利的区域交通,使成都的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古村落聚落,演变成现在的古镇。现代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先的生活模式充满着向往,因此古镇旅游在现在越来越流行,成都人及外地人对古镇的喜爱从古镇的开发力度上也可见一斑。 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媒体、网络、娱乐总有“成都最美的十大古镇”、“成都最好吃好玩的几大古镇”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周边开发古镇有黄龙溪、怀远古镇、上里古镇、安仁古镇、元通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场、平乐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火井镇、白鹿古镇、唐场镇、泰安镇等十余个;未开发古镇更有罗泉古镇、柏合古镇等等。这些古镇物质遗存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 2代表古镇吸引力分析 自然景观通常,古镇的自然景观都由乡村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古树木景观三种要素组成。乡村田园景观是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也使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而水景观则是一些古镇的核心区,如黄龙溪的同名水景;街子古镇的味江河水系,平乐古镇白沫江“一江分三水”的特色水景观,都以一条宽宽的水系作为重要景观,沿河流设置游憩滩涂,游船活动等。另外古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榕树、古柏树,充满灵气让人惊叹。 人文遗产古镇人文遗产主要有街巷、古代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群等。古街一般呈鱼骨型的基本形态,一条主街两侧接着几条小街,传统民居沿着街道次第排列,尺度亲切,空间连续,偶尔出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街道的核心节点。 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富,一般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生活文化等,如位于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就是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地,同时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也有着与都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孕育了一种慢节奏、和谐闲适的生活文化。 3古镇旅游现状问题 原真性与原住民的问题 古镇原住民数量正在消减之中。在现代开发方式下,部分古街屋主将房屋店铺转让给外地人开店,收取租金以获得商业利益。更有许多年轻人搬出古镇,古镇居民结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随着留守居民年龄越来越大,而后代多在外定居,最终会导致原住民流失。现代旅游业喧闹的环境对部分原住民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据调查,原住民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也催生他们离开古镇的想法。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古镇开发方式的问题 现在成都周边古镇的开发主要都是以旅游为导向。通常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就需要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而不是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指出的,历史街区要“保护”而不要“打造”。 缺乏特色的问题 成都周边古镇数目多,而地域特色的差别性不是很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镇之间或互相模仿或模仿成功案例,殊不知模仿其形而不能获其神,模仿表象而丧失了内涵。不仅未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还是得在游乐项目、纪念品、文化内容各方面产生了雷同的现象。甚至有人表示,这些古镇上售卖的商品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荷花池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古镇一日游也出现了上午逛街、下午喝茶、晚上放河灯的俗套旅游流程,这都是没有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带来的弊病。 急功近利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建筑采取速成的维护办法,对环境采取快速的打造方式,对古镇保护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商业的入侵也改变了古镇的原汁原味,古镇的保护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地段进行。 盲目模仿的问题 在保护改造过程中,有的设计曲解了历史环境,不顾地域风格的运用建筑形式,形成一批“假古董”,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一种破坏,也使建设中的一种浪费。 非物质文化保护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现在的开发模式只重视古镇的物质依存,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完善的保护策略,如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参考文献: [1]朱大刚,付业勤.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2]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 [3]白理刚.成都周边古镇特色及古镇开发中的问题初探,2007. 作者简介:周彦吕(1988-),女,浙江舟山人,四川大学本科生,城市规划专业。

你这问题太大,尔等自知愚蠢,只能借知他人,且看听之!愿对尔之有用!古镇旅游概况及选择的原因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居住区,其规模小于城市而大于村落,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城镇(镇)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其文化形式以商贸为核心。古老的历史,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镇浓郁的文化氛围。古镇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满载往日岁月的留影,也蕴含着都市里少有的宁静。古镇观光是品味古镇旅游文化最好的方式。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由民居、街道、店铺、城池等众多要素组成。古镇作为一种聚落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文化资源,代表了人类历史的缩影和文明的结晶。古镇以其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不仅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目前,中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较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旅游产品,满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古镇旅游产品迫切需要转型和提升。体验经济时代来临。它的出现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古镇旅游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设计、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古镇旅游的形式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1、以水乡特色为主。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2、以古建筑群为主。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则此类古镇是邻家大哥,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宽容,以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以安徽宏村、西递、福建泰宁最为典型。皖南古镇背依黄山余脉,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盆地,完好保存着最有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群,在中国明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泰宁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以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和尚书第建筑群声名远扬。3、以历史文化为主。此类古镇以山西张壁、广西兴安、广东石湾镇为典型,除了优美秀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而赋予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资源更注重历史性,当地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如张壁是中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生产、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古镇不大却集中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文化地道、金代墓葬等许多文物古迹。石湾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南国陶都” ,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4、以民族风情为主。此类古镇与上述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文化中融入民俗,以民族风情为主,兼顾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内蒙古室韦为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悠久的室韦文化,是蒙古族发祥地,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如今的室韦还保存着古代蒙古族生活生存风貌,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给古镇旅游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古镇旅游产品设计1、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现状。目前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开发日新月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旅游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简单模仿其他地区,导致雷同缺乏特色,如江南水乡古镇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完整规划的指导,开发粗放、经营粗放,竞争方式还处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现有许多旅游产品多为初级观光型,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未把旅游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2、古镇旅游产品设计。古镇旅游产品开设计须转换思路,提倡产品策划、个性化服务,重视对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发。根据上文古镇旅游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观光、休闲度假、修学、科考、养生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应设计多种选择。(1)节事体验游。节事的举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可采用这一方式,如南浔有驰名中外的楫里湖丝,明清时代大批丝商的出现,可举办体现丝商文化的节庆,学习前辈们的经商之道,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儒商的理念仍具有借鉴意义。(2)美食养生游。古镇以闲适恬淡的生活为主,其饮食也以健康、养生、原生态为特色,游客可以品尝家常菜,并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如江南一带有吃年糕,清明团,端午粽等习俗,参与其制作过程,别有一番乐趣,体验古镇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感受纯朴的水乡文化,将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体验等结合融为一体。(3)文化展示游。各古镇根据自身文化遗存特色开辟古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或其他方式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等,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如石湾的陶瓷文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4)探幽访古游。在古街古巷中进行探幽访古,感受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品味古镇的沧桑岁月,感悟人生,发思古探幽之情。如江南水乡古镇可采用这一游览方式,让游客自主地漫步在古街上,感受当年古镇上曾发生过或惊心动魄的事迹,或闲适恬淡的生活气息。(5)民俗风情游。品尝当地风味饮食,参与节庆、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或深入当地居民中间,体会民俗风情。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古镇室韦,可举办相关节日,让旅游者品尝风味菜,欣赏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6)艺术逍遥游。古镇所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构成一幅幅优美静寂的图画,可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古镇则应充分发挥其艺术特色,注入体验元素,吸引爱好艺术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前来旅游。(7)轻松度假游。清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对长期居住在都市里的人来说,确是轻松度假、调整身心的好去处,选择有特色的民居客栈住上三五天,在古镇古朴的环境氛围之中或玩棋牌,或闭目养神,或在周围散步、登山,使之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精神的目的。总之,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丰富的文化遗存、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等,是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有关旅游部门应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体验旅游方式,充分展示古镇旅游资源的魅力,让旅游者更好地对古镇进行欣赏、理解和品味,融入到古镇的文化中去,达到满意的旅游效果。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将乾州古城置于旅游发展语境中,把握古城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特征,理解古城文化景观的内在历史底蕴及当代价值,并分析制约乾州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多种力量因素,把握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表征意义。

关键词 :乾州古城;再生产;文化旅游

一、文化资源的存在

乾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约有1752年历史。从古时的军事重地到商业发展的交通要塞,乾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它曾是南长城军事防御线上重要的指挥中心,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主战场,流传着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队炸不开乾州石城的传奇故事;它曾开通司马、镇溪(峒河)、武溪(??溪或万溶江)三大水系,商旅直底洞庭与汉口,条条官道分别通往泸、凤、永馁、思南、印江、茶桐、秀山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略的转移,修筑了湘川公路及乾州至所里(吉首)的公路支线,水陆并进,创造了乾州古城的辉煌。

乾州古城文化景观资源亦是丰富。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世代居住此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游“春”会、赶庙会、跳鬼、巫术绝技、赶场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

乾州古城自身的丰富文化资源,契合了湘西州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2009年2月,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11236”旅游发展思路,为湘西旅游产业格局画好了蓝图②。其中“三大景点圈”之一就是乾州古城景点圈。因此,乾州古城的打造是必然的结果,开发乾州古城,成为实现湘西旅游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环。

二、文化景观的再现

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构成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要素,既有有形的实物,如:古街区、古民居、寺庙宗祠等能明确的被感知的东西;也有无形态的意境,如:古城镇的民风民情、古韵氛围等,可通过人们的体验所感知的东西。可以说,古城镇的打造即是对古城镇文化空间的一种再造。因此,不仅要在硬件即能明显感知的物质形态上下功夫,保持其全面而真实的风貌,更要在软件即通过体验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态上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场景的营造,让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体现古城镇旅游的特色。

(一)物质空间的再造――古镇古街重塑建

2005年,乾州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为乾州古城的保护和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时乾州古城破坏严重,核心景区面目全非。吉首市政府引进了大汉集团对古城主街区进行了恢复式开发建设。对古城北城门、文庙、胡家塘、三门开城楼、风雨桥、观音阁、贞节牌楼、田碑林坝和田碑林茶馆等标志性景点进行了修复,修整了杨岳斌、罗荣光、张一尊、翦伯赞等名人故居,清理了万溶江河道并建设了沿河游道。其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古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人民南路、迎宾路、建新路、乾正街、东门巷、观音阁街、万溶江等旅游主线展开。

从2005年至今,乾州古城内景点的修复已基本完成。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了6个文保单位和22栋重点居民的修缮,完成21处单位房屋和420 栋民居的仿古改造,涉及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四层以上部分5000平方米。景点重点项目建设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乾州古城还规划了六大旅游主题浏览区:文庙文化展示区、胡家塘传统民居群、城隍庙民俗风情观光区、万溶江观光休闲区、解放路传统商业街、抗战标语展示区。这些“历史遗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都借助于现代方法得以“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改造。

(二)心理空间的再造――“湘西坊”创业园的创办

作为旅游景区外在形象、内在文化的综合反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立足当地,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土特产都应有明显的地方标志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游客的购买兴致,还能起到宣传作用。

为做好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以加快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目标,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劳动保障部门以湘西文化为主线和纽带,乾州古城为依托,大力建设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项目交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基地――“湘西坊”创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商品产业、民族经典文化产业、地方饮食产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产业。2010年,湘西州政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西坊”商标。同年2月5日,湘西坊名优特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乾州古城内正式开街,湘西坊淘宝旗舰店、百工坊、百味街、能工巧匠创业园等项目亦相继启动,“湘西坊”旅游商品品牌正式确立。

(三)意识空间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进驻

从传统到现代,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环境下,乾州古城,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意识空间快速被现代生活方式肢解为碎片,但同时这些碎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被再造。旅游开发让乾州古城整体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鲜明的村落建制。意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通过“旅游化生存③”实践而实现的。“旅游化生存”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态:生活化生存、舞台化生存。 生活化生存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特点,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用、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揭牌开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由非遗展示馆、百工坊、百味坊、百戏坊等组团构成,集研发、展演、销售、休闲为一体。再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亦使古老的民间手工重获新生。

舞台化生存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使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向游客展示,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表演业。2011年5月,以“格朗渡”为名,在湘西吉首市乾城巫傩堂内,由湘西州格朗渡艺术团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出正式开演,演出通过湘西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把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渊源集中呈现在舞台上。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让游人了解湘西的一个主打节目。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声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文中表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而形成的”。乾州古城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是不同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主导

文化资本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从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一方面,政府为了使民族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必须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就必须在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注意力。从乾州古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其主要活动是由政府牵头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修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来规范乾州古城以及乾州旅游方面的管理。

(二)市场推动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文化被重构,很多如民族风情园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景区都是为了旅游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中,基本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表演者大都是旅游公司聘请的,他们对原有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传承。乾州古城的被挖掘开发过程亦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2004年,作为吉首市人民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湘西州五十年州庆重点工程“锦绣乾城”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阶段。由政府牵头引进的大汉集团在此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看好的亦是在文化遗产旅游新兴下,乾州古城的潜力。旅游公司的招商为古城旅游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锦绣乾成的打造,一方面对原有的乾州古城进行了多方位的复原,另一方面又使得乾州古城的发展区别于历史的轨迹,成为了一个集特色土产购物、民俗表演、品牌餐饮、旅游休闲、商务会所、宾馆住宿为一体的4A级仿古旅游商业风情小镇。市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被重新挖掘开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专家学者发掘

文化学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④。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学者们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说,通过文物和历史遗址来确定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由此重新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描绘或是说虚拟了一个新的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⑤。湘西州文化学者为乾州古城开发做了大量的考证,从其历史人物、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对乾州古城的开发方向做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再构建。杨良华《乾州风韵》、盛天宁《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研究》等著作,便是以乾州为蓝本而著。

另外,在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许多民族传统节庆里的禁忌与章法逐渐淡化消失,民族礼仪不再具有传统的祭祀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节庆不再是本民族的节日,而变成了游客与当地人的共庆。如乾州古城正月十五火烧龙仪式,本是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意识,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及神灵崇拜的烙印。由于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它成了一种带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烧龙的形式也在变迁的过程中更具戏剧化。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的打造,向我们展现了文化景观在旅游语境下的当代变迁过程。它并非是单纯的对历史景观的修复,而是各种力量因不同的利益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变迁具有再生产性。通过对古城再造模式的研究及动力机制的分析,对其他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化打造具有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Y024)。

注释:

①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②吴刚.乾州古城:吹响湘西旅游第三次创业的号角[EB/OL]. ,2011-12-29.

③旅游化生存:是指借助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购买的旅游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发展的模式.

④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01).

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楼上的太详细了,佩服佩服

你这问题太大,尔等自知愚蠢,只能借知他人,且看听之!愿对尔之有用!古镇旅游概况及选择的原因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居住区,其规模小于城市而大于村落,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城镇(镇)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其文化形式以商贸为核心。古老的历史,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镇浓郁的文化氛围。古镇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满载往日岁月的留影,也蕴含着都市里少有的宁静。古镇观光是品味古镇旅游文化最好的方式。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由民居、街道、店铺、城池等众多要素组成。古镇作为一种聚落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文化资源,代表了人类历史的缩影和文明的结晶。古镇以其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不仅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目前,中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较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旅游产品,满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古镇旅游产品迫切需要转型和提升。体验经济时代来临。它的出现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古镇旅游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设计、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古镇旅游的形式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1、以水乡特色为主。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2、以古建筑群为主。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则此类古镇是邻家大哥,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宽容,以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以安徽宏村、西递、福建泰宁最为典型。皖南古镇背依黄山余脉,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盆地,完好保存着最有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群,在中国明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泰宁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以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和尚书第建筑群声名远扬。3、以历史文化为主。此类古镇以山西张壁、广西兴安、广东石湾镇为典型,除了优美秀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而赋予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资源更注重历史性,当地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如张壁是中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生产、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古镇不大却集中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文化地道、金代墓葬等许多文物古迹。石湾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南国陶都” ,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4、以民族风情为主。此类古镇与上述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文化中融入民俗,以民族风情为主,兼顾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内蒙古室韦为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悠久的室韦文化,是蒙古族发祥地,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如今的室韦还保存着古代蒙古族生活生存风貌,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给古镇旅游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古镇旅游产品设计1、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现状。目前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开发日新月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旅游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简单模仿其他地区,导致雷同缺乏特色,如江南水乡古镇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完整规划的指导,开发粗放、经营粗放,竞争方式还处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现有许多旅游产品多为初级观光型,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未把旅游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2、古镇旅游产品设计。古镇旅游产品开设计须转换思路,提倡产品策划、个性化服务,重视对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发。根据上文古镇旅游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观光、休闲度假、修学、科考、养生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应设计多种选择。(1)节事体验游。节事的举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可采用这一方式,如南浔有驰名中外的楫里湖丝,明清时代大批丝商的出现,可举办体现丝商文化的节庆,学习前辈们的经商之道,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儒商的理念仍具有借鉴意义。(2)美食养生游。古镇以闲适恬淡的生活为主,其饮食也以健康、养生、原生态为特色,游客可以品尝家常菜,并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如江南一带有吃年糕,清明团,端午粽等习俗,参与其制作过程,别有一番乐趣,体验古镇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感受纯朴的水乡文化,将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体验等结合融为一体。(3)文化展示游。各古镇根据自身文化遗存特色开辟古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或其他方式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等,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如石湾的陶瓷文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4)探幽访古游。在古街古巷中进行探幽访古,感受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品味古镇的沧桑岁月,感悟人生,发思古探幽之情。如江南水乡古镇可采用这一游览方式,让游客自主地漫步在古街上,感受当年古镇上曾发生过或惊心动魄的事迹,或闲适恬淡的生活气息。(5)民俗风情游。品尝当地风味饮食,参与节庆、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或深入当地居民中间,体会民俗风情。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古镇室韦,可举办相关节日,让旅游者品尝风味菜,欣赏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6)艺术逍遥游。古镇所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构成一幅幅优美静寂的图画,可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古镇则应充分发挥其艺术特色,注入体验元素,吸引爱好艺术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前来旅游。(7)轻松度假游。清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对长期居住在都市里的人来说,确是轻松度假、调整身心的好去处,选择有特色的民居客栈住上三五天,在古镇古朴的环境氛围之中或玩棋牌,或闭目养神,或在周围散步、登山,使之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精神的目的。总之,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丰富的文化遗存、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等,是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有关旅游部门应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体验旅游方式,充分展示古镇旅游资源的魅力,让旅游者更好地对古镇进行欣赏、理解和品味,融入到古镇的文化中去,达到满意的旅游效果。

摘要: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近年来,这些古镇纷纷走旅游开发的道路,较大的开发强度和不适宜的开发方式对古镇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古镇的亲身体验,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古镇旅游;成都周边 1成都周边古镇旅游资源 成都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层出不穷,气候温和;4000多年的历史,身为古蜀文化的中心;加上发达的商业,便利的区域交通,使成都的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古村落聚落,演变成现在的古镇。现代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先的生活模式充满着向往,因此古镇旅游在现在越来越流行,成都人及外地人对古镇的喜爱从古镇的开发力度上也可见一斑。 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媒体、网络、娱乐总有“成都最美的十大古镇”、“成都最好吃好玩的几大古镇”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周边开发古镇有黄龙溪、怀远古镇、上里古镇、安仁古镇、元通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场、平乐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火井镇、白鹿古镇、唐场镇、泰安镇等十余个;未开发古镇更有罗泉古镇、柏合古镇等等。这些古镇物质遗存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 2代表古镇吸引力分析 自然景观通常,古镇的自然景观都由乡村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古树木景观三种要素组成。乡村田园景观是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也使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而水景观则是一些古镇的核心区,如黄龙溪的同名水景;街子古镇的味江河水系,平乐古镇白沫江“一江分三水”的特色水景观,都以一条宽宽的水系作为重要景观,沿河流设置游憩滩涂,游船活动等。另外古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榕树、古柏树,充满灵气让人惊叹。 人文遗产古镇人文遗产主要有街巷、古代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群等。古街一般呈鱼骨型的基本形态,一条主街两侧接着几条小街,传统民居沿着街道次第排列,尺度亲切,空间连续,偶尔出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街道的核心节点。 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富,一般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生活文化等,如位于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就是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地,同时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也有着与都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孕育了一种慢节奏、和谐闲适的生活文化。 3古镇旅游现状问题 原真性与原住民的问题 古镇原住民数量正在消减之中。在现代开发方式下,部分古街屋主将房屋店铺转让给外地人开店,收取租金以获得商业利益。更有许多年轻人搬出古镇,古镇居民结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随着留守居民年龄越来越大,而后代多在外定居,最终会导致原住民流失。现代旅游业喧闹的环境对部分原住民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据调查,原住民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也催生他们离开古镇的想法。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古镇开发方式的问题 现在成都周边古镇的开发主要都是以旅游为导向。通常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就需要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而不是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指出的,历史街区要“保护”而不要“打造”。 缺乏特色的问题 成都周边古镇数目多,而地域特色的差别性不是很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镇之间或互相模仿或模仿成功案例,殊不知模仿其形而不能获其神,模仿表象而丧失了内涵。不仅未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还是得在游乐项目、纪念品、文化内容各方面产生了雷同的现象。甚至有人表示,这些古镇上售卖的商品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荷花池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古镇一日游也出现了上午逛街、下午喝茶、晚上放河灯的俗套旅游流程,这都是没有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带来的弊病。 急功近利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建筑采取速成的维护办法,对环境采取快速的打造方式,对古镇保护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商业的入侵也改变了古镇的原汁原味,古镇的保护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地段进行。 盲目模仿的问题 在保护改造过程中,有的设计曲解了历史环境,不顾地域风格的运用建筑形式,形成一批“假古董”,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一种破坏,也使建设中的一种浪费。 非物质文化保护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现在的开发模式只重视古镇的物质依存,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完善的保护策略,如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参考文献: [1]朱大刚,付业勤.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2]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 [3]白理刚.成都周边古镇特色及古镇开发中的问题初探,2007. 作者简介:周彦吕(1988-),女,浙江舟山人,四川大学本科生,城市规划专业。

喜洲古镇论文研究

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古城以北约18公里处,被誉为“白族第一镇”。 镇上保存着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也是大部分游客去往海舌岛的必经之路。 历史上的喜洲,不仅是一座军事和商贸重镇,更曾是南诏的国都,大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去喜洲是一个临时的决定,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从进入古镇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江南一带的古镇大不相同。 绿意盎然、鲜花盛开,飞檐翘角的建筑,清澈蜿蜒的小河,还有穿着民族服饰行走在小巷中的少女和老人…… 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喜洲的古旧和真实。 喜洲是我见过最“原生态”的古镇。 年久失修的建筑,漫天缠绕的电线,甚至屋顶上都长出了荒草。而镇上的一些“景点”,或许都不能称其为景点。 比如紫云山寺,在参观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震惊的——这也太破了。 但正是因为这种难得一见的破旧,让它显得无比珍贵。 带着难以名状的激动心情,走进这座无比破败的古寺。 紫云山寺始建于明代,现存主体为清代遗存,是喜洲“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重要宗教建筑。 寺庙里各种物品的摆放十分随意,沙袋、木头、旧沙发、杂乱无章的草木……若非门口挂着十分正式的标牌,我会以为这是一座已经废弃的庙宇。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种纯粹而质朴的宗教情感。 或许信仰本就无关殿堂之美。 人与神的交流,只要心怀虔诚,即使在一个最简易的道场中也能够实现,每一位信徒都可以获得深入灵魂的慰藉。 大概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缘故,喜洲古镇的宗教建筑分布密集,除了紫云山寺,还有九坛神庙、十隍殿、魁阁等等。 其中,魁阁原是用来供奉魁星的,也就是喜洲的“状元楼”。 白族虽为少数民族,喜洲人也常以经商为主业,但对于子弟的教育却丝毫不放松,往往“儒商并重”,这也为喜洲文化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漫步在悠长的石板路上,欣赏两侧精美而富有年代感的白族建筑。想起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记》中有过一段生动的描写—— “喜洲镇却是一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 对于喜洲的风貌,我似乎也想不出更为贴切的言语,就不去班门弄斧了。 如今的喜洲古镇,也有了一些清新文艺的气息,但比起我去过的其他古镇,在清新之中仍多了几分质朴。 就连街边的“小吃”也很“脱俗”。 我被一种好看的绿色水果所吸引,尝了尝,味道意外的好——竟是仙人掌的果实。果子分大小,大的贵一些,但其实小的更好吃。 渴了,吃一粒仙人掌的果子。饿了,啃一口热腾腾的喜洲粑粑。 就这样漫无目的在镇上散步,逛逛卖饰品的小店,拍拍古老而有特色的建筑,转眼间两个小时过去了。 刚好走得有些疲累的我,坐上一辆电瓶小车,准备前往下一站:海舌岛。

喜洲古镇历史文化: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隋唐时期称“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军事重镇,也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保存着世上最多,最完整的白族居民建筑;全镇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

喜洲古镇景点介绍:

七尺书楼

七尺书楼位于云南大理喜洲古镇大界巷,是明代著名的文人杨士云于公元1526年前后建成。书楼为全土木结构建筑,有三大间房屋。房屋组合为“三坊一照壁”的建筑格局。

严家大院

严家大院为大理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严子珍于1919年兴建。大院是由北而南的两院“三坊一照壁”、两院“四合五天井”组成。四个院落之间,以“六合同春”和“走马串角楼”连贯成为一个整体。整座建筑豪华古朴,典雅大方,是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大院

杨家大院是清代初期的建筑。杨家大院在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建筑,讲究四平八稳庄重对称。院内建有坐东朝西的照壁,壁下设有花台,培植各种花木美化环境,四方的房屋之间形成四个角,子中间还有一个大天井,故称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关于古镇的研究论文

学术堂精心整理了二十个旅行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德清县杨墩休闲农庄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分析2.饭店自助餐厅营业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3.非物质遗产旅游商品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嘉兴粽子为例4.高端人群个性化服务研究--以黄龙饭店为例5.高星级酒店自助餐经营方式研究--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6.公共关系在现代饭店危机处理中的策略研究--以友好饭店为例7.关于古镇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塘栖古镇为例8.杭州海外海纳川酒店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携程网顾客为例9.杭州凯悦酒店能源消耗现状的研究10.杭州经济型酒店经营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11.杭州友好饭店西湖旋转餐厅的经营分析12.黄龙饭店宾客关系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3.黄山景区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14.基于PDCA的杭州黄龙饭店前厅部问题处理15.基于SWOT分析的舟山海洋旅游发展策略研究16.将传统农场改造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的规划与设计17.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汉庭酒店的经验18.酒店宾客关系管理中的危机处理策略: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19.酒店从业学历与经验的博弈--开元名都酒店晋升途径调研20.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

马桑溪古镇总建筑面积约19000平方米,为典型的长江上游码头山地街镇地貌。整个街区依江而上至成渝铁路,分为四级台阶,错落有致,收放自如,浑然天成,成为因水路而成的西南山地街巷的典型代表。在对古镇进行修复过程中,大渡口注重高度还原,与在古遗址上再造“新古镇”的模式截然不同,其古镇的李竹山民居、马桑溪供销合作社等历史景观原封不动地修整保留,维持了古镇山石竹桥、一草一木的原汁原味。大渡口区表示,建成后的马桑渡古镇将与磁器口古镇形成对应,成为重庆主城区重要的两个知名古镇。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将乾州古城置于旅游发展语境中,把握古城文化景观的空间布局特征,理解古城文化景观的内在历史底蕴及当代价值,并分析制约乾州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多种力量因素,把握古城文化景观再生产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表征意义。

关键词 :乾州古城;再生产;文化旅游

一、文化资源的存在

乾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约有1752年历史。从古时的军事重地到商业发展的交通要塞,乾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它曾是南长城军事防御线上重要的指挥中心,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主战场,流传着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队炸不开乾州石城的传奇故事;它曾开通司马、镇溪(峒河)、武溪(??溪或万溶江)三大水系,商旅直底洞庭与汉口,条条官道分别通往泸、凤、永馁、思南、印江、茶桐、秀山等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略的转移,修筑了湘川公路及乾州至所里(吉首)的公路支线,水陆并进,创造了乾州古城的辉煌。

乾州古城文化景观资源亦是丰富。从军事防御性建筑到祠堂会馆、楼阁古塔、古城巷道、河道码头及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群随处可见。古城内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罗荣光故居、文庙、抗日文化纪念馆、杨岳斌故居、观音阁、节孝牌楼、万溶江画舫观光、三王阁风雨桥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民间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世代居住此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是古城里的主要戏种。四月八、赛龙舟、六月六、玩龙灯、耍武术、赶秋对歌、游“春”会、赶庙会、跳鬼、巫术绝技、赶场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古城人民的古朴民风。

乾州古城自身的丰富文化资源,契合了湘西州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2009年2月,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一个龙头、一个集散中心、两条风景线、三个核心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的“11236”旅游发展思路,为湘西旅游产业格局画好了蓝图②。其中“三大景点圈”之一就是乾州古城景点圈。因此,乾州古城的打造是必然的结果,开发乾州古城,成为实现湘西旅游战略格局中重要的一环。

二、文化景观的再现

古城镇的旅游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构成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要素,既有有形的实物,如:古街区、古民居、寺庙宗祠等能明确的被感知的东西;也有无形态的意境,如:古城镇的民风民情、古韵氛围等,可通过人们的体验所感知的东西。可以说,古城镇的打造即是对古城镇文化空间的一种再造。因此,不仅要在硬件即能明显感知的物质形态上下功夫,保持其全面而真实的风貌,更要在软件即通过体验才能感知的非物化形态上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场景的营造,让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体现古城镇旅游的特色。

(一)物质空间的再造――古镇古街重塑建

2005年,乾州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为乾州古城的保护和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时乾州古城破坏严重,核心景区面目全非。吉首市政府引进了大汉集团对古城主街区进行了恢复式开发建设。对古城北城门、文庙、胡家塘、三门开城楼、风雨桥、观音阁、贞节牌楼、田碑林坝和田碑林茶馆等标志性景点进行了修复,修整了杨岳斌、罗荣光、张一尊、翦伯赞等名人故居,清理了万溶江河道并建设了沿河游道。其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古城核心保护区域内的人民南路、迎宾路、建新路、乾正街、东门巷、观音阁街、万溶江等旅游主线展开。

从2005年至今,乾州古城内景点的修复已基本完成。对76栋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了6个文保单位和22栋重点居民的修缮,完成21处单位房屋和420 栋民居的仿古改造,涉及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四层以上部分5000平方米。景点重点项目建设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乾州古城还规划了六大旅游主题浏览区:文庙文化展示区、胡家塘传统民居群、城隍庙民俗风情观光区、万溶江观光休闲区、解放路传统商业街、抗战标语展示区。这些“历史遗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都借助于现代方法得以“复原”,并在复原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改造。

(二)心理空间的再造――“湘西坊”创业园的创办

作为旅游景区外在形象、内在文化的综合反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立足当地,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土特产都应有明显的地方标志性,这样不仅能提高游客的购买兴致,还能起到宣传作用。

为做好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以加快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目标,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劳动保障部门以湘西文化为主线和纽带,乾州古城为依托,大力建设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项目交流、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基地――“湘西坊”创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商品产业、民族经典文化产业、地方饮食产业和旅游休闲娱乐产业。2010年,湘西州政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湘西坊”商标。同年2月5日,湘西坊名优特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乾州古城内正式开街,湘西坊淘宝旗舰店、百工坊、百味街、能工巧匠创业园等项目亦相继启动,“湘西坊”旅游商品品牌正式确立。

(三)意识空间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进驻

从传统到现代,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大环境下,乾州古城,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意识空间快速被现代生活方式肢解为碎片,但同时这些碎片又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被再造。旅游开发让乾州古城整体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鲜明的村落建制。意识空间的再造主要是通过“旅游化生存③”实践而实现的。“旅游化生存”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态:生活化生存、舞台化生存。 生活化生存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的特点,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使用、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古城的日常生活中。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揭牌开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由非遗展示馆、百工坊、百味坊、百戏坊等组团构成,集研发、展演、销售、休闲为一体。再造的文化空间里,游客可以看到工艺大师现场织锦,绘制苗画,雕刻傩面具、砚台、菊花石、手工制作粘贴画等,可以亲身感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亦使古老的民间手工重获新生。

舞台化生存指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使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艺术向游客展示,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表演业。2011年5月,以“格朗渡”为名,在湘西吉首市乾城巫傩堂内,由湘西州格朗渡艺术团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演出正式开演,演出通过湘西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把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渊源集中呈现在舞台上。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让游人了解湘西的一个主打节目。

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声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文中表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而形成的”。乾州古城一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是不同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主导

文化资本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政府的力量不可忽视。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从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一方面,政府为了使民族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必须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另一方面,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就必须在民族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注意力。从乾州古城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地位,其主要活动是由政府牵头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修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来规范乾州古城以及乾州旅游方面的管理。

(二)市场推动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文化被重构,很多如民族风情园等充满民族特色的景区都是为了旅游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中,基本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表演者大都是旅游公司聘请的,他们对原有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传承。乾州古城的被挖掘开发过程亦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2004年,作为吉首市人民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湘西州五十年州庆重点工程“锦绣乾城”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阶段。由政府牵头引进的大汉集团在此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看好的亦是在文化遗产旅游新兴下,乾州古城的潜力。旅游公司的招商为古城旅游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锦绣乾成的打造,一方面对原有的乾州古城进行了多方位的复原,另一方面又使得乾州古城的发展区别于历史的轨迹,成为了一个集特色土产购物、民俗表演、品牌餐饮、旅游休闲、商务会所、宾馆住宿为一体的4A级仿古旅游商业风情小镇。市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被重新挖掘开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专家学者发掘

文化学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④。民族地区的人民在学者们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说,通过文物和历史遗址来确定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由此重新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描绘或是说虚拟了一个新的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⑤。湘西州文化学者为乾州古城开发做了大量的考证,从其历史人物、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对乾州古城的开发方向做了一个历史文化的再构建。杨良华《乾州风韵》、盛天宁《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研究》等著作,便是以乾州为蓝本而著。

另外,在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中,许多民族传统节庆里的禁忌与章法逐渐淡化消失,民族礼仪不再具有传统的祭祀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节庆不再是本民族的节日,而变成了游客与当地人的共庆。如乾州古城正月十五火烧龙仪式,本是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意识,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及神灵崇拜的烙印。由于专家学者的发掘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它成了一种带有娱乐性、观赏性的节目,烧龙的形式也在变迁的过程中更具戏剧化。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的打造,向我们展现了文化景观在旅游语境下的当代变迁过程。它并非是单纯的对历史景观的修复,而是各种力量因不同的利益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变迁具有再生产性。通过对古城再造模式的研究及动力机制的分析,对其他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化打造具有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Y024)。

注释:

①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②吴刚.乾州古城:吹响湘西旅游第三次创业的号角[EB/OL]. ,2011-12-29.

③旅游化生存:是指借助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购买的旅游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发展的模式.

④赵德利.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01).

古镇论文研究方向选题

1. 2019年***省入境旅游市场分析2. RFID系统在高档在酒店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优化研究研究--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3. 安吉新农村建设对农家乐旅游促进效应研究4. 导服人员在乡村旅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5. 德清“洋家乐”发展状况调查6. 德清县杨墩休闲农庄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分析7. 饭店自助餐厅营业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8. 非物质遗产旅游商品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嘉兴粽子为例9. 高端人群个性化服务研究——以黄龙饭店为例10. 高星级酒店自助餐经营方式研究——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11. 公共关系在现代饭店危机处理中的策略研究——以友好饭店为例12. 关于古镇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塘栖古镇为例13. 杭州海外海纳川酒店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携程网顾客为例14. 杭州凯悦酒店能源消耗现状的研究15. 杭州经济型酒店经营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旅游管理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