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4-07-03 10:26:01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怎么样

刊名: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主办: 成都行政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8-5947CN: 51-1539/D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成都行政学院学报曾用刊名:当代成都创刊时间:1984不是核心期刊

论和谐社会视野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一 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关系变革的重大课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何重新界定政府权限范围、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而从社会方面来说,如何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也成为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核心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小社会”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特征在于“小政府、大社会”。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也决定了采纳“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必然性。(注:葛红艳、赵明洁:《影响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分权的因素》,《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 4。) 大致说来,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革“大体经历侵蚀、转型和重建三个阶段”(注: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5。)。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其侵蚀阶段是对旧体制的瓦解阶段,它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表现为政府在意识形态目标约束下的自下而上的局部性改革;转型阶段始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当改革过渡到城市以后,开始逐步明确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目标,以大规模的政策和法律来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从当前的情况看,转型阶段尚未结束,它在体制上的典型特征是“双轨制”。改革的最后阶段,则是政府与社会双向的全面重建阶段。鉴于此,选择改革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目标模式,首先意味着要放松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转变政府职能,即“放权”、“让利”、“松绑”、“扩大民主”等等,也就是政府要由“划桨者”变为“掌舵者”(注: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同时,要构建与政府相对应的市民社会。然而,由于我国曾长期推行了一套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非政府的市场要素和社会要素基本上未能发育起来。因此,探求现代社会自治的实现方式,解决好政府与社会的权力配制与职能分解问题,对于处理好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政社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矛盾和问题,都是由政府以政治的、行政的手段去解决,社会自身几乎没有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和空间。可以说,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传统政治体制产生诸种问题的一个总病根。过分集中的权力不仅容易导致权力运行成本的增加与效率低下,而且为权力的滥用和腐化提供了可能性空间,直接影响政府权威。邓小平曾经深刻指出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机构和人员膨胀的弊端,他说:“我们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这涉及到管理体制中权力和职能的调整、改革,触及到机构改革权能结构的变革,关键是政企(事)关系,即政府与企事业的关系;政市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亦称之为“两只手”“(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政社关系,即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三大关系中权能结构的变革,归根到底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与市场都可以包容于社会经济组织与手段模式之中。(注:李大琨:《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推进机构改革》,《理论前沿》,1998. 9。)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调整政府权力的运行范围及方式。具体到政府与社会之间,就表现为将原有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转移一部分给社会。由于一部分政府权力向社会的转移是由实践需要和政府自我认识而推动的自上而下的一种路径,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权力下放。党的十三大指出,政府下放权力要“结合职能转移和改革机构来进行。但由于当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还没有被明确提出来,所以,在既有的体制框架内,实践层面上如何具体操作仍然缺乏清晰的思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存在着要求政府进行权力调整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也为政府权力调整提供了契机。此后的20年来,政府权力调整的步伐和速度逐渐在加快。从总体上来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调整体现在政府向经济领域的活动主体——企业放权和向社会领域的活动主体——个人、社会中介组织和事业单位放权。调整的各项措施实质上是将政府的权限划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其目的在于追求有效率的政府。(注:孙晓莉:《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调整》,《社会科学》,2001. 5。)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首先始于改革初期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以及为重建党和政府的权威基础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在政府管理模式方面表现为一是政府控制的范围开始缩小。对农村管理和农业经营的放松管制,使农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对国营企业的“放权让利”和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生活、学术文化活动的干预也在减少。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与市场或时尚发生联系,而不再受政府管制。二是政府控制力度减弱(注: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和撤社建乡,城市中人事制度和政府对单位经济控制的松动以及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标志着政府控制力的大大减弱。三是政府控制手段的规范性增强。在政府仍然保持控制的领域,控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注意加强法制建设,开始由直接控制、行政干预转向间接调控、综合利用多种手段调控社会发展。在政府管理模式变化的同时,大大拓展了社会的自由空间,导致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它突出表现在一是各类社会主体的自主权扩大,成为相对独立的资源提供者,它们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政府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二是社会结构分化速度加快。一方面,社会功能结构的分化使各社会主体政治职能开始减弱、专业职能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社会利益结构分化的核心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传统既得利益被大大削弱,一些新兴职业和掌握权力资源的传统职业则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三是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开始形成。新的社会角色群体和组织大量涌现,体制外的社会力量,如较为独立的企业家阶层、个体户阶层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体制内的知识界、学术界、工商产业界以及一些党内人士开始扩大言论空间和自主利益要求。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民间社会力量的发育和成长。四是身份体系弱化,社会流动大大加快。社会精英流向多元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体制内工人和干部向体制外流动这三大趋势(注: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 2。) 正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五是社会中介组织大量涌现。这是政府行为退出一些领域以后保障社会活动有序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社会自主性的重要表现。六是价值观念开始多元化。多年来社会成员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的高度一致性在改革开放以来明显趋于多元化。纵观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演进,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寻求的社会整合机制的过程。其总的趋势是以市场经济的契约性社会整合为方向的。随着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启,可以预见,这种契约性社会整合机制将会更加巩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分化将更加深入,它将继续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注:杨龙芳:《改革全能政府、构建市民社会——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基本途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 三 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对一切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等级性的行政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单位以及农村组织渗透到整个社会,社会组织实质上承担着国家行政机关的部分功能,成为一级政权的附属物。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是,不仅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社会成员因为只有依附于某一个组织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个人的自由选择权无从体现,从而导致既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伴随着企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和福利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传统的无限政府正在向有限政府转变。这是政府权力定位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但这只是改革的初级目标,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实现从有限政府向高效政府的转变。事实上,有些社会事务完全可以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通过国家行政联系之外的各种社会联系,通过各种社会协调机制得到解决。当前,利用社会自身的力量和政府合作来有效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如何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这一问题上,我们既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同时也不能完全排斥外来经验。国外已有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的一是社会中间组织(还有的称之为非营利部门、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等)的蓬勃发展、二是合作主义(也有称之为法团主义、统合主义)理论的盛行。(注:孙晓莉:《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调整》,《社会科学》,2001. 5。) 由于我们提供的是效能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网络型政府、前瞻型政府、亲市场政府等政府模式,就必须对政府职能进行新的定位,在精简政府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但又要充分保证政府应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职能。计划经济时期的许多政府职能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成为政府的冗余职能,而这些职能恰恰是社会自治能力增强后所必须的职能,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政府部分冗余职能进行外移,将政府包揽一切的权力还权于社会和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保证市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社会自治能力,加强社会自治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注:杨代贵:《论政府与社会间的职能转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1。) 因此改革传统“全能政府”的畸形关系模式,实现政府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立的理想关系模式,需要进行双向的努力。即一方面需要进行有限政府的制度创新,需要界定政府权力的限度,“校正”政府的越界行为,改变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规模、权力和职能扩张倾向;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构建市民社会的制度创新。要大力培养社会力量,建立充分发育的社会肌体,努力构建市民社会。这个过程也就是实现社会从依赖政府、甚至被纳入政府体系的地位上解放出来,形成政府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立的过程。实现有限政府的制度创新,就需要以政社分开为原则,从制度上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各自在社区社会工作事务方面的职能与权限。最基本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保障职能;再就是改革政府行为方式,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此外,还要改革政府体制,健全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完善整个社会利益聚合和利益表达的结构与规则,同时完善社会对政府的各项监督机制。培育市民社会的制度创新则是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重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培育“中产阶级”队伍,在政府、社会精英与民众之间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服务和互动机制。(注:李凯:《转型时期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 4。)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往往被称为“伙伴关系”,即政府和社会组织构成了发展社区、建设社区的合伙人关系。在这种“伙伴关系”模式中,政府除了在公共安全、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职能之外,其他方面一般依靠各种社会组织自己进行管理。因此,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成熟,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四 自近代国家诞生以来,作为政治统治的政府和构成管理对象的社会之间“反复出现诸如和谐与反目、妥协与抵触以及镇压与叛乱等各种样态的制衡关系”。政府产生之后,社会不仅在形式上试图摆脱政府的控制,而且时常出现与政府的程度不同的对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目标上必须坚持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途径上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社会自身的作用。我国政府与社会在实现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点上是完全一致的,我国新生的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既有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又有许多方面依赖政府,同政府保持密切的合作,这就为政社关系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在变革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途径上,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政府能够解决和处理所有的问题,因此完全依赖政府,社会要树立自主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王瑞华:《转型时期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2。) 通过社会管理体制一系列的改革,应该看到“大政府、小社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可以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本质上就是释放和解放社会(或“释放市场”)的过程,因而也就是政府和社会关系“现代模式”的中国化过程。中国转型期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兼容传统控制型模式和现代释放型模式即注重权力集分统合的“复合式形态”。从目的与价值层次即社会自治的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社会高度释放,同时又从工具理性即“政府是‘必要的恶’”之古典理念出发诉诸于必要控制,实现在释放中控制,在控制中释放,定位于现代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良性耦合,这便是转轨期中国政府在处理自身与社会关系上的基本价值和政策取向。(注:罗自刚:《合作抑或冲突——变革时代的政府与社会关系考察——对马克思主义治理学说的历史诠释》,《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运行体制的建立,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与社会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这就包括合理分担的责任关系:政府对社会的职能定位应从“管制”转移到“服务”,以前我们的政府对社会的很多作用或功能就是管制社会,而服务的成分很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政府在社会发展方面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政府需要将更多的工作着眼点转移到社会发展领域,转移到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相互尊重的权利关系:政府和社会都要依法办事,政府要高效廉洁、公正公开公平、取信于民。同时完善和加强政府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改变一些地方的干部只向上负责、不向群众负责的状况。合理整合的资源配置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资源渠道多样化,社区、社团、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组织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资源。政府既要运用所掌握的资源,又要调动、引导社会资源,办好社会事业,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局面。建立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中国的现实境遇出发,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 3。) 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本着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职能,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积极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专著教材1、《行政法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2、《创建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4月3、《四川省社会治理发展报告》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4、《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和谐发展的行政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5、《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6、《地方政府流程再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7、《行政法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8、《薪酬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9、《走向有限政府: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6年1月10、《公共管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11、《环境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3月 主持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子课题;2、主持教育部规划项目:《我国地方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面向西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景区集成管理模式研究》子课题;4、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5、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行政障碍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6、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WTO西部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7、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8、主持教育部哲社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成渝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发展报告》;9、主持国务院办公厅委托项目:《省级政府政务公开与管理创新》;10、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西部地区社会和谐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11、主持四川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构建和谐四川进程中的行政障碍与制度创新研究》;12、主持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SARS与地方政府危机管理》;13、主持四川省“十一五”人才规划基础项目:《四川省人才市场机制的构建与政府服务》;14、主持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四川省人才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5、主持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资助项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16、主持四川省政府项目:《行政改革与政府服务中心建设》;17、主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四川省中介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8、主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重点项目:《地方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19、主持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研究项目:《公共管理专业科研、教学互助关系研究与实践》;20、主持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招标项目:《成都市统筹城乡年度报告》;21、主持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招标项目:《统筹城乡背景下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方案》;22、主持成都市政府招标项目:《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改革研究》;23、主持成都市“十一五”规划项目《成都市政府管理体制创新》;24、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领导干部素质培养》;25、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成都市干部创新能力研究》;26、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成都科学发展研究》;27、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成都市统筹城乡研究》;28、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乡镇机构改革研究》;29、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工作方案》;30、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成都市行政审批程序与前置条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31、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32、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33、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城市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34、主持成都市房管局委托项目:《成都市房管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方案》;35、主持成都市工商局委托项目:《成都市工商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36、主持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委托项目:《成都高新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方案》;37、主持成都市工商局委托项目:《工商管理干部行政能力提升与培训》;38、主持彭州市政府委托项目:《彭州市政府职能配制》;39、主持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委托项目:《政务公开与政府管理创新》;40、主持成华区政府委托项目:《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成都模式---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与惠民工程研究报告》;41、主持绵竹市政府委托项目:《规范化责任性政府建设》;42、主持成都市新都区项目:《政府服务流程再造》;43、主持成都市金堂县委托项目:《金堂县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科学化研究》;44、主持成都市青羊区委托项目:《青羊区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45、主持成都市温江区项目:《温江区城乡一体行政管理体制研究》;46、主持成都市人事局委托项目:《成都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47、主持成都市新都区纪委监察局委托项目:《成都市新都区行政效能评估(2009年度)》;48、主持成都市新都区纪委监察局委托项目:《成都市新都区行政效能评估(2008年度)》;49、主持双流县项目:《成都市双流县投资软环境评估与规划》;50、主持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龙泉驿区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创新研究》;51、主持成都市温江区项目:《温江区人力资源市场优化与再造》;52、主持新津县编办委托项目:《花源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53、主持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委托项目:《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管理创新方案研究》54、主持金堂县竹篙镇委托项目:《金堂县竹篙镇产城互动中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机制研究》。 论文《城市空气污染防治中的政府责任缺失与履职能力提升》,姜晓萍、张亚珠,《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2、《我国社会焦虑问题研究述评》,姜晓萍、郭兵兵,《行政论坛》,2014年第5期3、《国内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知识图谱》,姜晓萍、苏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4、《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知识图谱》,姜晓萍、苏楠,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5、《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6、《基于价值取向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姜晓萍、郭金云,《行政论坛》,2013年第6期7、《构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体系:以成都试验区为例》,姜晓萍、黄静,《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6期8、《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共同趋势与地区差异——基于国家和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的比较》,姜晓萍、陈朝兵,《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9、《统筹城乡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姜晓萍,《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2期转载10、《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析》,姜晓萍、史云贵,2012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11、《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姜晓萍、吴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13年1期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编制管理再造:机理与策略》,姜晓萍、范逢春,《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9期 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2年11期13、《论城市房屋征收之被征收人权利保护》,姜晓萍,陈丛刊,《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2期1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姜晓萍、衡霞,《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6期15、《还权赋能:治理制度转型的成都经验》,姜晓萍、黄静,《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第6期16、《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外部性研究》,姜晓萍、衡霞,《农村经济》2011年11期17、《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利保障的对策建议》,姜晓萍,《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果专报》,2011年第17期18、《建议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2011年第9期19、《统筹城乡发展须保障农民权益》,姜晓萍,《四川日报》,2010年11月24日第7版20、《汲取养分的不竭源泉 奉献社会的重要舞台》,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12期21、《国外政府流程再造的核心问题与启示》,姜晓萍、汪梦,《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6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2、《中国公共服务30年的制度变迁与发展趋势》,姜晓萍、邓寒竹,《公共行政》,2009年7期全文转载23、《中国公共服务30年的制度变迁与发展趋势》,姜晓萍、邓寒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24、《我国政府流程再造的公共需求与可行性分析》,姜晓萍,《理论与改革》,2009年4期25、《四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需求调查与潜在社会风险分析》,姜晓萍、李文星、夏志强,中央党校《思想理论内参》,2008年30-31期26、《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12期27、《地震灾区居民住宅重建的几点建议》姜晓萍《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3期28、《公民行政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姜晓萍、郭金云,《新视野》,2008年3期29、《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行政障碍与地方政府治理》,姜晓萍,《理论月刊》,2008年4期30、《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姜晓萍,《新华文摘》,2007年21期转载3254个字31、《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与制度保障》,姜晓萍,《政治学研究》,2007年3月32、《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姜晓萍,《公共行政》,2007年11期全文转载33、《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姜晓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4期34、《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姜晓萍、兰旭凌,《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10期35、《我国人才市场机制构建中的障碍与对策探讨》,姜晓萍、侯军帮,《公共行政》,2007年1期全文转载36、《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姜晓萍、衡霞,《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1期37、《我国人才市场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姜晓萍,《新视野》,2006年5期38、《我国省级政务公开探析》,姜晓萍、姜洁,《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期39、《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姜晓萍,《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40、《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41、《我国省级政务公开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姜晓萍,《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42、《我国人才市场机制构建中的障碍与对策探讨》,姜晓萍、 侯军帮 ,《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3、《透视地方政府引进ISO9000》,姜晓萍、郭金云,《决策》,2006年第7期44、《从两次“井喷”事故看政府危机管理》,姜晓萍、陈进,《决策》,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C3《管理科学》2006年8期全文转载)45、《以政府制度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姜晓萍,《社科论坛》,2006年3期46、《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姜晓萍、马凯利,《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5年3期)47、《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姜晓萍、范逢春,《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48、《提高政府采购效率二有效途径》,姜晓萍、陈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期49、《地方可持续发展与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姜晓萍、姜洁,《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50、《地方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个案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姜晓萍、 郭金云,《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7期51、《港台地区网上申报与审批的经验及启示》,姜晓萍、 滕赋骋,《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2期52、《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姜晓萍、唐冉熊,《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2期53、《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11期54、《我国政府部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姜晓萍、 郭金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2期55、《从SARS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姜晓萍、范逢春,《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2期56、《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姜晓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2期57、《我国行政审批范围的规范化》,姜晓萍、吴军飞,《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2期58、《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路和对策》,姜晓萍、刘汉固,《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6期59、《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姜晓萍,《四川政报》,2003年11、12期60、《香港特区顾客导向型政府之构建及其启示》,何水、姜晓萍,《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61、《地方政府行政审批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姜晓萍、李文星,《河北学刊》2002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1期62、《施韦策诘难和道教生态伦理》,姜晓萍、曹玉华,《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5期63、《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支持系统》,李文星、姜晓萍,《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4期64、《西南民族地区的居住模式与婚姻、家庭的变迁》,姜晓萍,《西南民院学报》,2001年3期65、《朱元璋法律意识二重性心理探析》,姜晓萍,《史学集刊》,1996年第5期66、《明代的司法制度与君主专制》,姜晓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67、《“击鼓鸣冤”的由来》,姜晓萍,《法学杂志》,1992年第4期68、《明代的立法及特色》,姜晓萍,《文史知识》,1991年第1期69、《中国古代居室建筑中的“家”的观念》,姜晓萍,《文化史知识》,1994年第7期

2007年获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主讲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等课程。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与对策分析》,《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独立完成)2.《公共协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道》,《天府新论》2010年第3期(独立完成)3.《电子政府:多维审视及思考》,《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独立完成)4.《论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5.《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前沿》2010年第2期(第二作者)6.《整体政府:西方政府改革新理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独立完成)7.《应急管理中多主体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对策》,《中国应急管理》2009第12期(第二作者)8.《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服务的责任关系及其建构》(独立完成)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9.《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第一作者)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10.《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思考》收录在《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2009年第5辑(独立完成)11.《论透明政府及其实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12.《服务型政府:现实内涵、理论阐释及其实现》,《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13.《论协商民主及其实现》发表在《理论月刊》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14.《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15.《超越官僚制与中国公共行政改革》,《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16.《协商民主背景的公共决策质量提升》,《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独立完成)17.《论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独立完成)18.《有限政府的理论溯源与价值》,《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19.《有限政府:多维阐释及其实现》,《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0.《公共利益:多元阐释及衡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1.《责任政府: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2.《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23.《大部制: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治道变革的新方向》,《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4.《论社会选择与协商民主之互补与交融》,《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25.《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被《公共行政》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26.《社会风险化解的政策选择》,《前沿》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27.《透明政府更需要拆除无形之“墙”》,《人民政坛》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28.《环保:杜绝运动式》,《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第二作者)29.《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30.《政府政策应具开放性——以牙防组事件为例》,《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31.《中国公共危机决策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32.《论德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二作者)33.《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民族自治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34.《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35.《21世纪政府施政的十大理念》,《党政论坛》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36.《论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及其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37.《从“效率”到“服务”——政府管理新理念》,《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38.《论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39.《论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独立完成)40.《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中的腐败问题》,《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41.《论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年第10期(第二作者)42.《论社会资本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独立完成)43.《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44.《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独立完成)45.《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关系的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一作者)46.《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借鉴》,《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3期(第一作者)47.《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48.《诺思的经济史观述评》,《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49.《论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50.《论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问题》,《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2期(独立完成)51.发表论文《“一致”通过的决议缘何执行不力》被收入2005年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领导科学》一书(独立完成) 1.参与国家985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研究”3.主持校级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4.主持校级教改课题“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研究”5. 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6. 参与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研究”,2008年获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周晓丽:《公共危机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9月苏保忠,周晓丽,王拥军:《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公共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参编)《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参编)《公共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编)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怎么投稿

、摘要的词意摘要一词作为动词用是摘录要点,如摘要发表;作为名词用是摘录下来的要点,如谈话摘录、社论摘录。论文摘要是后者。、论文摘要的作用论文摘要除随论文供读者检索、判断外,还可供二次文献转载或重新编摘提供信息和方便。、论文摘要的写法《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的投稿指南中写道: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用第三人称叙述,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写词语及参考文献号等,字数应在 200—300 为宜。《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稿件格式规范中写道,摘要应以第三人称或无主语句表述(不要出现“本文介绍了”、“作者认为”、“笔者”等用词)。文字要求简明扼要,确切客观,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不加任何诠释和评价性文字,也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字数控制在 100—200 字以内。查阅各种杂志,如《云南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等刊物所刊登的所有文章,摘要中都没有出现“本文”、“作者”、“笔者”的字样,摘要的书写是很规范的。遗憾的是,有个别刊物把原作者文章的摘要前面生硬地加上“本文”二字,使原本写法规范的摘要变得不规范。

看你是什么论文啊,如果是小论文的话就是顶头写,如果是大论文,摘要要单独列一页的那种就是居中咯。

据有关部门报道:是的。

出版地:四川省达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4-5248CN: 51-1717/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曾用刊名:师专教育研究(1987-);川东学刊;达县师专学报(-1998);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006)

四川石油学院学报

《页岩气地质与勘探开发实践丛书》编委会.2009.北美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71

程克明,王世谦,董大忠,等.2009.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天然气工业,29(5):40~44

戴金星,裴锡古,戚厚发.1992.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98

戴金星,裴锡古,戚厚发.1996.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64

董大忠,程克明,王世谦,等.2009.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四川盆地的应用.天然气工业,29(5):33~39

关德师,牛嘉玉,郭丽娜.1995.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21

胡文海,陈冬晴主编.1995.美国油气田分布规律和勘探经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2~213

姜在兴.2003.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33~141

蒋裕强,董大忠,漆麟,等.2009.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天然气工业,30(10):7~12

李建忠,董大忠,陈更生,等.2009.中国页岩气资源前景与战略地位.天然气工业,29(5):11~16

李荣,孟英峰,罗勇,等.2007.泥页岩三轴蠕变实验及结果应用.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9(3):57~59

李新景,吕宗刚,董大忠,等.2009.北美页岩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天然气工业,29(5):27~32

刘成林,李景明,李剑,等.2004.中国天然气资源研究.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6(1):9~12

聂海宽,唐玄,边瑞康.2009.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及中国南方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石油学报,30(4):484~491

钱凯,周云生.2008.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307

王兰生,邹春艳,郑平,等.2009.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存在页岩气的地球化学依据.天然气工业,29(5):59~62

王社教,王兰生,黄金亮,等.2009.上扬子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条件.天然气工业,29(5):45~50

王世谦,陈更生,董大忠,等.2009.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前景.天然气工业,29(5):51~58

王正普,张荫本.1986.志留系暗色泥质岩中的溶孔.天然气工业,6(2):117~119

张爱云,武大茂,郭丽娜,等.1987.海相黑色页岩建造地球化学与成矿意义.北京:科学出版社,1~19,72~81

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2004.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天然气工业,24(7):15~18

张金川,聂海宽,徐波,等.2008.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天然气工业,28(2):151~156

朱华,姜文利,边瑞康,等.2009.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及其应用———以川西坳陷为例.天然气工业,29(12):130~134

邹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2010a.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石油勘探与开发,37(6):641~653

邹才能,张光亚,陶士振,等.2010b.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石油勘探与开发,37(2):129~145

King G R,华桦译,张伦友校.1994.关于有限水侵的煤层和泥盆系页岩气藏的物质平衡方法.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6(3):62~70

Michael Burnaman,Wenwu Xia,John gas play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criteria.中国石油勘探,14(3):51~64

Bowker K developments of the Barnett Shale play,Fort Worth Gas Exploration Concepts :[.]

Boyer C,et gas from its Review,18(3),36~49

Chalmsrs G R,Bustin R Cretaceous gas shales of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geological controls on gas capacity and re-gional evaluation of a potential Resource//AAPG Annual Antonio,Texas:AAPG

Christopher M Prince1,Deborah Deibler Steele,Charles A estimation in tight gas sands and shales using NMR-A New Interpretiv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Rio de Janeiro,Brazil,12:15~18

Daniel M Jarvie,Ronald J Hill,Tim ,Richard M shale-gas systems:The Mississippian Barnett shale of North-Central Texas as one model for thermogenic shale-gas Bulletin,92(8):1164~1180

Duncan P and Lakings monitoring with a surface .

Hill D G, gas shale potential in New ,Colorado:[.],1~16

Hill D G,Nelson C propertie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Lewis Shale,a new natural gas play in the San Juan Bulletin,84(8):1240

Ingemar Wadso and Robert N Goldber in isothermal and Applied Chemistry, 73(10):1625~1639

Jenking C and shale gas Distinguished Author Series,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February

John B shale-gas Bulletin,86(11):1921~1938

John S Webb,Michael requirements in 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 ~1518

Kondo S,Ishikawa T,Abe Industry Press.,31~111

Manger K C,Curtis J influences on location and production of Antrim shale Gas Shales Technology Review(GRI),7(2):5~16

Matthias Block,Sensistor Technologies,Muehlheim am Main, as tracer gas for leak 368

Montgomery S L,Jarvie D M,Bowker K A,et Barnett Shale,Fort Worth Basin,northcentral Texas:gas-shale play with multi-trillion cubic foot Bulletin,89(2):155~175

Robert G Loucks,Robert M Reed,Stephen C Ruppel,and Daniel M ,genesis,and distribution of nanometer-scale pores in siliceous mudstones of the Mississippian Barnett of Sedimentary Research,79:848~861

Rogner H Assessment of world hydrocarbon resources 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262

Ross D J K,Marc Bustin importance of shale composition and pore structure upon gas storage potential of shale gas and Petroleum Geology,26(6):916~927

Sebastian Storck,Helmut Bretinger,Wilhelm F of micro-and mesoporous solids by physisorption methods and pore-size Catalysis A:General,174(1~2):137~146

US Department of Energy,Office of Fossil Energy,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shale ga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A .,4

Vello A Kuuskraa,Scott H gas shales and unconvintional gas:a status Handout PaperExpanded Present Worldwide Gas Shales ,12

一、西南石油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西南石油大学是一本大学,该校是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二、西南石油大学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是迎着新中国的朝阳创建的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2013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入选该工程的100所高校之一。2017年9月,入选为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石油工业相当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毛泽东主席亲临四川隆昌气矿视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书记处******邓小平亲自主持四川油气田勘探开发。1958年3月,位于南充东观、广安武胜、遂宁大英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震动全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将军坐镇南充,打响了川中石油大会战。为了加快开发四川石油天然气资源,也为西南协作区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培养技术干部,国家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高校,校址就设在川中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川北重镇南充市。 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先期在成都招收643名首届学生,随后委派基建司司长马载同志率领一批年轻专家和干部职工奔赴南充,筹划学院的创建工作。9月20日,石油工业部会同教育部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成立四川石油学院。从此,学校伴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建设发展,开始了先有学生后建学校的破常规办学实践。 1970年7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2000年3月,学校划转四川省,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大学,2005年12月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11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西南石油大学的协议。 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油气田开发工程(联合石油机械工程)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199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过60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大学,石油主干学科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学校现有19个教学学院(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本科具有招生资格专业72个(其中2018年本科招生专业67个),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8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包括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管理、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和8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有校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78个,其中: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创新团队(含培育)2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资助计划”资助创新团队8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创新团队18个,西南石油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含培育)49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成为全国具有A+学科的80所高校之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5年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755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936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238人,博士研究生833人,学历外国留学生310人。现有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63,另外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561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520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5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31人。专任教师1797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奖励计划”入选者4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国家“*”入选者3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博士生导师13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3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人,省杰出创新人才奖1人,四川杰出人才奖1人,省教学名师9人,省优秀教师9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获得者11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0人。西南石油大学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平台)165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作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111计划”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协作)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平台、中心、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基地、中心、产学研创新联盟)17个;石油化工联合协会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4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中石油(重点)研究室12个;中海油(重点)实验室、研究院3个;行业、地方产业联盟2个;厅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12个;校级研究院(实验室、中心、所)18个;横向合作科研基地54个;“十三五”横向合作战略(框架)协议17个。 “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2794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四川省规划、科技厅软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1223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项目517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239项;发表论文12775篇,出版著作425部;获准授权专利3841项,其中发明专利1664项,实用新型专利2177项。2018年学校新增项目合同经费亿元,实到科研经费亿元。 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该科技园是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都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都市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将依托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及西部地区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研发、石油装备与石油化工核心技术产品孵化为主,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与办公服务等为一体的、西部地区首家以石油天然气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 学校在教学成果评奖中,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112项,其中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优秀奖1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编出版各类教材200部,其中获评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21部教材列为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4部教材列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学校建有成都、南充两大校区,校园总面积3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万台(套、件),总价值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在四川峨眉和重庆北碚建有两个野外地质实习专用基地,在四川南充市建有占地近百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在成都市建有科技交流中心。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具有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 建校60年来,学校坚持以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以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根本保证,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2010年,《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 “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第三届)。2001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再次被评为“优秀”。 西南石油大学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附重点专业学科名单 西南石油大学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西南石油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电话 西南石油大学有几个校区 西南石油大学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西南石油大学招生办电话 西南石油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西南石油大学是一本吗 是一本还是二本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

西南石油大学校区地址:

国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

乘车路线:

在成都火车站下车后,打的到梁家巷汽车站(8块钱)OR坐56路公交车(1块钱)到梁家巷汽车站,在梁家巷汽车站坐650路公交车(3块钱)到终点站新都钟楼车站,新都钟楼下车后离学校就很近很近了(2~3公里),打的(4块钱)或者三轮(3块钱)就到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简称"西油",地处成都(设地铁石油大学站),是1950年代,由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调入师资及图书仪器组建而成的中国第二所石油本科高校。西油成立伊始,朱德就亲临学校并嘱咐:“国家很需要人才,要很快把人才培养出来”。1979年邓小平将美国总统赠送给他的石油钻头转送学校。“北有北京石油学院,南有四川石油学院”,学校1970年代招收硕士生;1980年代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0年代跻身全国百强高校,开始一本招生

西油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联合国技术中心,具有教授、博导审批权及招收和保送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资格,多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科技创新能力60强),近五年科研经费亿元,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四川省政府共建“中西部100 所”大学,也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高校,还是美国雪佛龙全球16所合作高校之一(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

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属于双核心,刊物是非常的好。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艺术学(20种)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1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2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3 民族艺术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4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5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上海音乐学院6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家协会7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8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9 当代电影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10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武汉音乐学院11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12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13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14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西安音乐学院15 世界电影 中国电影家协会16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17 艺术百家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18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19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四川音乐学院20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两大评价体系,北大核心和南大CSSCI。艺术史没有专门的核心刊物,你可以发到艺术综合类。不过难度都挺大的。08版的北大核心目录J 0/1艺术综合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4.民族艺术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1.新美术2.装饰3.美术研究4.美术观察5.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K(除K85/87,9) 历史1.历史研究 2.近代史研究 3.中国史研究 4.史学月刊 5.史学理论研究 6.世界历史 7.史学集刊 8.中国文化研究 9.清史研究 10.史林11.安徽史学 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14.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16.文献17.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当代中国史研究19.历史档案20.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2.中国史研究动态23.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南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艺术学(19种)序号刊 名期 刊 信 息1音乐研究北京市翠微路2号(100036) 682102912文艺研究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100029)(010)649341623中国音乐学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100029)(010)649333434中国音乐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100101)(010)648873785民族艺术南宁市民主路11-4号(53002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北京市鲍家街43号(100031)(010)664175417电影艺术北京市北三环东路22号(100013)(010)642962278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上海市汾阳路20号(200031)(021)643191669当代电影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路3号(100082)-2810 6222319310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武汉市武昌解放路255号(430060)(027)8806830311人民音乐北京市农展馆南里10号(100026) 6538926612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210013)(025)8371929213民族艺术研究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650021)(0871)316197514中国电视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100866) 6808631215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成都市新生路6号(610021)(028)8543027516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西安市长安中路108号(710061)(029)8521770817戏剧艺术上海市华山路630号(200040)(021)6248264618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100088)(010)8228341219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18号(310053)

一、四川音乐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工业设计、绘画、舞蹈学 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钢琴、美术学 二、四川音乐学院简介 四川音乐学院 ,其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 经历了“四川省立音乐实验学校”、“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音乐专科学校”等时期以后,195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成为当时国内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六所专业音乐院校之一。学校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下设30个教学部门、18个研究中心。举办有包括附中、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教育,在校生规模16000余人,在职教职工2000余人,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专业音乐学院之一。 1【学院环境优美、场馆设施齐全】 锦江春色来天地、古蜀风韵在新都。学校锦江校区坐落于成都市中心武侯区锦江河畔,占地面积120余亩;新都校区位于古蜀发源地之一的成都市新都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学校有各类音乐厅、排练厅、演奏厅数十个,有标准化现代化的体育场、游泳场,能够满足师生教学和锻炼需求。图书馆占地17179㎡,各类藏书(含纸质、电子、音像等)155万册(件),是国内艺术院校图书馆中建筑面积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之一。校史陈列馆、西南少数民族乐器陈列馆藏品丰富、特色明显。学校还与省内三所高校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为素质提升、文化兴川的重要力量。 2【坚定办学定位、着力人才培养】 学校办学定位为:建设以音乐专业教育为主体,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传媒艺术、艺术学理论等专业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专业艺术院校;建立应用型与教学研究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本科教育为主、拓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强化传统和优势学科、打造和优化重点学科、积极拓展新兴和交叉学科;着力培养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精、尖艺术人才,大力培养适应能力强、技术水平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拥有编制齐备、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全国音乐院校中唯一的职业化运营的“川音交响乐团”以及“川音民族管弦乐团”、“川音合唱团”。此外还有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川音学生管弦乐团”、“川音附中学生乐团”。 3【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完善各层次教育】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发展各层次教育。目前学校本科层次有艺术学、管理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8个专业类、29个本科专业(126个专业方向)。学校于1986年取得音乐类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已具有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5年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批准的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权;于2014年获得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于2009年起和 四川大学 联合培养音乐传播学博士生,2013年成功获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从2003年开始招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 4【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显著】 学校在2008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彰显办学实力。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省级特色专业为:音乐学、工业设计、绘画、舞蹈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为:作曲系作曲主科教研室、钢琴系钢琴主科教研室、管弦系弦乐教研室、声乐系美声教研室、手风琴电子键盘系手风琴教学团队。省级重点学科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钢琴、美术。 5【师资力量雄厚、专家德艺双馨】 学校现有副高级以上专家、教授352余人,其中:二级教授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部优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3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学校还有一大批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常苏民、羊路由、刘文晋、郎毓秀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早已蜚声海内外。 6【科研硕果累累、比赛捷报频传】 学校有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奖 1 项,省教学成果奖 25 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 26 项,“中国音乐金钟奖”33项,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5项,发明专利31项。近五年来,学校师生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和评奖中获得国际奖项470余项、国内奖项1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授予的奖项85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9项。出版各类著作167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学校还拥有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社科联批准成立的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以及四川省文联批准成立的“四川省音乐文学学会”和“四川省数字媒体艺术协会”。学报《音乐探索》入选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四川音乐学院在哪里 四川音乐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四川音乐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四川音乐学院教务处电话 四川音乐学院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四川音乐学院有几个校区 四川音乐学院招生办电话 四川音乐学院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四川音乐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四川音乐学院是几本 师资评价怎么样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