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大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4-07-04 17:27:44

大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看病,往往并不能正确地使用听诊器,会出现病人说头痛则听头,说肚子痛则听肚子,说脚痛则听脚;有时幼儿还会病人哪里痛就给哪里打针;也有的幼儿会一边打针一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等。在玩“公共汽车”的游戏时,幼儿会吆喝“九路九路,到火车站,1元1人,请快上车”等等。又如当幼儿了解了交通规则后则会玩交通警察的游戏,坐公交车遇到售票员态度不好,在游戏中幼儿也会对乘客很凶。还有,教师的孩子喜欢“当老师”,医生的孩子喜欢“当医生”等。这些都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摘要: 幼儿园可以把绳子作为开展 游戏 教学的基本的 游戏 活动材料,要在 游戏 教学中把绳子变化性强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因此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绳类活动,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多样化的 游戏 学习的需要,进而可以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类 游戏 教学活动中。

绳类活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更加富有创造性发展和优化教学行为的平台,从而促使幼儿园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绳类运动具有成本低质量高的优势,能让幼儿在各类绳类活动中充分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能让幼儿在各类绳类活动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还能有效的刺激幼儿园师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幼儿园;绳类活动; 游戏 化

游戏 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深入地挖掘和充分地发挥 游戏 教学的优势,以此来达到刺激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只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和改进幼儿 游戏 活动的材料、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才能达到提高幼儿园教学实效的目的。

绳类 游戏 能很好地满足幼儿 游戏 教学的需求,幼儿在进行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活动的地点。

自己决定绳类 游戏 活动的内容,这样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兴趣,也能促使幼儿小组活动的延伸,最终达到满足幼儿个体发展需求的目的。

一、幼儿园要组织多样化的绳类 游戏 活动

幼儿园组织多样化的绳类活动 游戏 能达到进一步提高幼儿智能开发、进一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幼儿心理品质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年龄、身心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断的创新绳类 游戏 活动以此来满足幼儿不同的 游戏 需求和兴趣爱好[1]。

因此,幼儿园要组织多样化的 游戏 活动,不仅要从幼儿对 游戏 不同需求出发,还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 游戏 教学中得到快乐,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 健康 、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在设计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可以利用绳类设计需要动手的 游戏 活动,可以给幼儿一些毛线,让他们自己动手用绳子做出自己想象的形状和事物。

通过这类的绳类活动 游戏 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提高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有些幼儿园中班的幼儿还能使用绳子进行拔河比赛和跳绳 游戏 ,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园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充分的满足幼儿对 游戏 的不同需求,只有充分的满足了幼儿的 游戏 需求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在 游戏 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要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合理设计和组织 游戏 教学,合理的组织多样化的绳类活动,让幼儿能在积极参与 游戏 教学中获得全面的发展[2]。

二、幼儿园要创设绳类 游戏 情境

幼儿园可以利用 游戏 教学情境来对幼儿参与绳类活动 游戏 的兴趣进行刺激和激发,可以让幼儿对动画或童话中的角色展开创造性地模仿,这个时候幼儿会对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并会对角色所使用的各种物品进行创造性的仿制。

这样不仅能促使角色扮演 游戏 顺利并成功地进行,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而达到促进幼儿快速 健康 成长的教学目的。

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绳类活动 游戏 的时候可以使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的方式,这样能有效的提高 游戏 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3]。

幼儿园教师在创设绳类活动 游戏 情境的时候要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绳类材料的特点结合起来,利用充满趣味性的情节导入来对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调动和激发。

与此同时幼儿教师还要不断的、深入地 探索 各种绳类材料的不同玩法,并利用情境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幼儿的 情感 ,另一方面能对幼儿的智力、想象力进行不断的开发[4]。

例如:幼儿园中班的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踩小蛇》的活动,幼儿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引导:“有没有小朋友想和老师一起去那边捉小蛇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利用绳子设计各种难关。

幼儿园教师可以使用长麻绳摆出曲线或直线让幼儿把它假想成小水沟,让幼儿跳跃过去,这样能锻炼幼儿跳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绳子搭建高低不同的山洞,让幼儿钻过去,这样能锻炼幼儿钻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抖动绳子,让幼儿踩绳子,这样能锻炼幼儿踩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绳类活动 游戏 ,一方面能对幼儿的动作技能进行不断的锻炼,同时还培养和提高了幼儿头脑与手脚的协调能力。

踩绳子是这个绳类活动 游戏 的后续部分,同时也是这个绳类 游戏 情境创设的高潮部分,在踩绳子环节,幼儿达到了最大的兴奋点和最大的运动量。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幼儿教师会发现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把 游戏 情境的设置与 游戏 材料结合起来进行 游戏 教学,不仅能让幼儿在愉快的 游戏 教学氛围中不断的锻炼身体机能,同时还能培养和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的幼儿具有生性好动的特点,因此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各类 游戏 。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绳类 游戏 创设各种富有特色的 游戏 教学情境

绳类 游戏 具有“一绳多用”“一物多玩”的特色,能很好地满足幼儿多样化 游戏 教学需求,能让幼儿乐于参与 游戏 教学活动,能让幼儿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不断的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能不断的刺激幼儿智力和思维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进行 游戏 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出绳类材料的优势,不断的利用绳类材料创新 游戏 活动,不断的创设绳类活动 游戏 的教学情境,从而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得到快乐。

进而达到刺激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目的,让幼儿能都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想象能力等,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成菊. 浅谈幼儿园 游戏 化活动课的设计[J]. 文理导航, 2020, (11):96-96.

[2]吴海辉. 幼儿园绳类 游戏 的开展 探索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0, (11):66-67.

[3]欧茜. 幼儿园跳绳活动 游戏 化教学初探[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2):1-1.

[4]严琳. 《指南》引领下大班幼儿跳绳活动新思考[J].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9(9):38-39.

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研究论文

教育应通过美与艺术的方式,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即“寓教于乐”,这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尤为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以引导、探究的方式,实现幼儿个性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体现,而游戏无疑为一种有效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游戏与教育的契合点,让幼儿轻松、愉悦地接受所学知识,本期以“游戏”为引,意图找到游戏与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自从新课改后,教育局对幼儿园课程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强调全面贯彻游戏化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为幼儿智力发育与思维开发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同时,也为每位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促使幼儿的个性与能力和谐发展,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因此,在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与进步,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对于游戏化的教学机制与策略探索还远远不够。对此,在新一轮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如何全面贯彻幼儿“新纲要”精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是目前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它关系着幼儿教育教学的成效,关系着幼儿园课程的存亡,关系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学者已经开始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有关现象,并将每个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有机整体。而体育却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认识追求,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改革中,要明确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要注重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设计思想是充分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但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幼儿教育中往往比较重视学习而轻游戏,游戏一直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而没有完全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处于一种边缘地带。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游戏化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期唤起幼儿教师对游戏的重视,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一次成功的游戏活动设计是幼儿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它是否带有教育性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特点与功能的游戏针对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给予的教学意义也大有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过程时,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的方式与种类,还应重点考虑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结合是否合理恰当、生动有趣。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乐趣,然而教学目的是隐藏在游戏中的,教师应使幼儿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发现、体验、收获和运用相关课程知识,促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把握与调控,如在进行数学教学“玩玩分分——感知8以内组成与分解”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吃的这一特点设计“运西瓜”游戏,通过西瓜的运送,幼儿直观地看到原本一块的8个西瓜被分成了两份,向幼儿直观地阐述组成与分解里的“分”与“合”,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让幼儿观看西瓜从一定高的斜坡上自由滚落的有趣情景,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加深幼儿对8个西瓜组合与分解的感受与体会,并在游戏后做详细记录,从中发现与总结8个西瓜的不同分法。一次好的活动设计通常需要多个游戏相组合,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游戏之间动静的合理搭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游戏交替等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营造活跃的游戏活动氛围。 二、创设游戏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以幼儿为对象,多以图像的手法呈现教学内容。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却发现幼儿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不熟悉教师所使用的惯用语法。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很难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为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环境创设的作用。 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游戏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师幼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创设多个游戏环境,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参加游戏的权利,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这样对幼儿讲:鸡妈妈有个5个孩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这时提问幼儿还剩几只小鸡?第二天,狡猾的老鹰趁着鸡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又抓了另一只小鸡,提同样的问题,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理解与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构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有促进作用。

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幼儿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支持。那么,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提供怎样的支持和指导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环境保证游戏。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游戏环境是影响幼儿游戏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如何创设一个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游戏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调动幼儿在材料准备过程中的主动性。游戏中孩子们是主人----既是游戏的主人,也是材料准备的主人。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我们既重“物”更重“人”,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参与到游戏环境、材料的准备上来。

2、提供丰富且具动态性的玩具材料。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应是幼儿感兴趣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逼真的成品玩具固然有其优点,并且出现时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但这会使幼儿创造性行为减少,有时甚至会使幼儿成为玩具的奴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越多彩,幼儿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而富有启发性、并随着幼儿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环境,能有效保持其对幼儿的适度刺激,激发幼儿进一步探求的好奇心;提供可变性强的玩具更能启发幼儿积极地想象和创造。如在“美味串串烧”游戏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半成品游戏材料(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软塑片及塑料棒等),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或顾客的需要制作出各种美味的串串烧(如:茄子、青菜、牛肉串串烧等),这样一来,幼儿游戏兴致大为增加,游戏情节也丰富了许多。

3、保证幼儿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满足幼儿自由选择、愉快游戏的根本保证。每天教师要保证幼儿有一小时以上的自主游戏的时间,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另外,根据幼儿的需要,分隔游戏角,便于幼儿取放、交往和选择。

二、注重实效性的观察反思——观察激活游戏。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主要就是在游戏过程中观察是什么吸了幼儿的注意?幼儿的这个行为能坚持多久?幼儿是如何与别人合作的(语言、动作、表情)?是主动交往还是被动应答?幼儿的情绪体验怎样?由此可见, 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

三、加强有目的性的'随机指导——指导推进游戏。

角色游戏中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处理问题能力差,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所以,需要教师加以正确指导,帮助幼儿发展游戏主题的构思、充实游戏内容,准确地表现游戏角色。在以下情况下教师应进行指导:

1、当游戏内容贫乏时,老师应及时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地活动。如:当幼儿在玩《商店》游戏时,只知道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老师以“客人”地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无法独立带走,从这里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商店”的“工作人员”主动开始了“送货”,游戏情节得以拓展。

2、当幼儿不能专注持续的游戏时,教师要介入指导。比如:一个幼儿在“点心店”里扮演“收银员”,因为长时间地在收银台前做重复收钱的动作,久而久之便觉得枯燥。这时,教师可以与幼儿平行游戏,教师可以以“收银员”的身份做验钞的动作,还可以提供刺激性的材料“验钞机”等。当幼儿发现教师不同于自己的游戏方式时,就会模仿教师继续游戏,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

3、当幼儿进行简单而重复游戏时,教师介入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我们经常发现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内容重复,情节简单。比如:幼儿在“金星小吃店”游戏中,由于缺乏经验,语言较简单,这时教师可以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这里的包子是什么馅的?” “有没有香菇肉陷的?”“还有什么馅的呢?”这样,幼儿下次游戏时交往多了,认知水平也会慢慢提高了。

4、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利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介入指导。例如:在“麦当劳”游戏活动中,工作人员拿着订货单手足无措地在各游戏角走来走去。教师随即从麦当劳取来了笔和订货单,走到娃娃家:“您好,我是麦当劳里面的工作人员,请问你们需要一些可乐、汉堡或是署条吗?”“我可以免费把东西送到。”一旁的工作人员见此情景,并拿起订货单径直走到叮当美发屋:“你好,请问你们需要汉堡和薯条吗?我会送过来的。”看到工作人员乐滋滋地忙碌了起来,教师对幼儿竖起了大拇指,幼儿会心地笑了。

5、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

儿对做游戏的积极性。如在《服装店》游戏中,单一的买卖活动让幼儿情绪低落,没有人想去服装店上班了。教师以“经理”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不同的服装,鞋帽,箱包。丰富“服装店”的内容,扩大了经营范围,“工作人员”也不再没事可干,游戏又热火朝天的开展下去了。

除此以外,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一些偶发性事件会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如:游戏中的不安全因素、幼儿的过激行为和消极情绪等。这时,教师应予以积极关注与适宜指导,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完善游戏

当游戏结束时,有的幼儿满足,有的幼儿尽兴,有的幼儿遗憾,有的幼儿意犹未尽。于是幼儿围坐在一起,交流体会,分享游戏中的快乐与经验,讨论遇到的问题与疑惑,是很必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游戏情节,用语言概括和表达,还可以引起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同伴的思考与争议。

在分享中展示亮点。每次角色游戏活动中都会出现创新的玩法,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会激励他们以后更认真的投入到角色游戏中去。

在问题中关注个性。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游戏?是否能坚持扮演一个角色?是否能尝试新的玩法、拓展情节?是否与小朋友积极交往?因此,讲评活动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一起玩的,碰到困难时是怎样解决的要肯定具有创造性、合作性、坚持性、独立性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在以后的角色游戏活动中向这些幼儿学习。

在争论中整理经验。在游戏中,幼儿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并出现争论。在评价中教师可启发幼儿并进行讨论,帮助幼儿寻找正确的答案,完善经验。

总之,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游戏方式。有效的指导不仅能确保角色游戏教育作用的体现,更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游戏的快乐。

五、教师应从幼儿实际出发创设游戏主题与分配游戏角色

教师在进行角色游戏的主题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创设主题时,先要对班级中的幼儿近况有所了解,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主题的创设。比如,在创设以“你是我的好朋友”为主题的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把情绪不稳定的幼儿和情绪相对稳定的幼儿混编成两组,让幼儿假装都不认识,接着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姓名并记住对方的姓名,手拉着手一起玩玩具、背儿歌等。教师在现场要鼓励幼儿多和小朋友交往,互相帮助,加深对集体的感情。此外,在开展游戏前,教师要对幼儿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分配。教师要深知,角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时,非常关心自己扮演的角色。因此,教师除了要根据幼儿的自身特性安排角色,也要对角色进行适当的轮换,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不同的角色体验。教师在分配角色之后,也要及时对相关角色进行讲解与启发,让幼儿对角色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还要让幼儿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身份,发挥角色的教育意义。

六、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要潜移默化地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中,教师在创设游戏主题与分配角色后,也要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丰富与发展幼儿的游戏经验。虽然幼儿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对熟悉,如“售货员”“教师”“警察”等,幼儿会把自己对角色的认知体验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表现出来,但有时动作会机械化,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在此时,应给幼儿适当的提醒与引导。如“妈妈下班了”游戏中,幼儿要扮演妈妈、爸爸、孩子等,教师此时就要让幼儿回忆即有的经验,想想:当妈妈下班后都干什么了?累不累?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幼儿想起了妈妈下班的生活点滴,也能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体会妈妈上班的辛苦与劳累。如在“超市购物”游戏时,教师也带领幼儿回忆平时和家长去超市的情形,鼓励幼儿学习超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感受与体验超市购物。

学前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幼儿的生活与认知体验越丰富,其想象力也就越丰富。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与生活中也要注重幼儿的相关知识的积累,通过不刻意的语言、行为等对幼儿进行教育,提高幼儿的认知经验。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要及时与家长对幼儿在家里的表现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家长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善于发现生活的点滴。教师还要对在角色游戏中有良好表现与接受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表扬,树立榜样的作用,分享其经验,让其他幼儿知道平时的生活积累与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要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幼儿,要教会幼儿用全面的观点与方法去看待和处理游戏中所出现的问题。

七、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要勤于观察、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

虽然角色游戏的主体是幼儿,但教师不能对其在游戏中的表现放任不管,应勤于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的实际游戏能力与水平,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每个幼儿都拥有不同的个性,在认知能力、身体情况、行为表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角色游戏需要不同幼儿发挥个性与表现自我,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幼儿的情况了如指掌,善于发现与肯定幼儿的优点与长处。如某个幼儿总希望扮演游戏中的主要角色,一般这样的幼儿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与组织能力,但往往对人的态度上不够温和,教师在对此情况了解后,首先要肯定与表扬这个幼儿的长处,同时也要帮助他改正缺点与不足。教师对胆小懦弱、不善言辞的幼儿也要适当进行引导。可以带领这一类型的幼儿去角色区,问其对哪个区角感兴趣,然后教师扮演成“妈妈”带领幼儿到邻居家里去做客,逐渐这一类型的幼儿就能和其他幼儿进行沟通与合作了,待其交往能力进一步加强后,要鼓励幼儿扮演主要的角色,增加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全方面感受到角色游戏的魅力。此外,教师要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如在“美发屋”的游戏中,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在给顾客洗完头后,就去隔壁冷饮厅看服务员端饮品了,此时,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把幼儿引到自己的游戏中,找回自己的角色。

八、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注重游戏总结与评价

教师应该尽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游戏。因此,教师要把握好结束的时机,要在幼儿的兴致还没完全退却时结束游戏,这样可以让幼儿继续保持对角色游戏的积极性,并为下次开展角色游戏埋下伏笔。当幼儿从所扮演的角色回到现实中时,教师要对游戏进行总结,可以先让每个幼儿总结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然后教师在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扬与鼓励,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幼儿委婉地提出改进建议,切不可过于急躁,要让幼儿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不要让幼儿背负太多的压力,通过教师的及时总结与评价,幼儿能对游戏有更深刻的认识。当对游戏进行总结后,教师要鼓励和督促幼儿把区角的玩具、道具等都有序地收拾起来,并对场地进行简单的整理,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而言之,角色游戏是一项幼儿反映日常现实生活的特殊活动。角色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也能对幼儿现有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因此,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时,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注意与幼儿沟通,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一方面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减少控制,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对幼儿的违规行为进行干预与疏导,为幼儿搭建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并及时对游戏进行总结与评价。

语言活动中角色游戏指导的策略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应好好运用在想象游戏中解说员的角色,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这种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可使解说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这是我们老师感到很困惑的问题。学习了文章《幼儿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指导原则及策略》后,针对自己的指导方法,有了一些看法:

案例 “角色式语言”指导实录:

娃娃家里的妈妈沙沙从游戏开始就忙着炒菜,爸爸张浩在超市与家之间来回“奔波”,看起来他一点都不累,娃娃却被扔在一旁无人照顾。娃娃家游戏的内容显得有点单调、乏味,难以继续展开情节。见状,我忙扮着客人进入了游戏:“请问家里有人吗?我是到你们家来做客的。”沙沙和张浩看到我十分高兴,连忙说:“何老师请进!”“谢谢你们,我听说娃娃今天要过生日,特意来给他送礼物的。”他俩睁大了眼睛,相互笑了,一脸的惊喜。我又说:“你们准备给他开个什么生日会呢?我来帮忙吧!”“我想给他请很多好朋友,还要给他买新衣服。”沙沙高兴地说到。“我去买蛋糕和生日蜡烛!”张浩也兴奋地说到。 当他俩手拉着手去买东西、又到各个角去请客人时,我知道他们已真正地为生日这一情节开始忙碌了,便悄悄地退出了游戏。

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来做客的,你们需要帮忙吗?”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

浅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

当今社会,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早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因此,过高的要求教育方法不当,一个劲地教孩子读书、写字、算题等,由于这些,致使幼儿产生厌倦学习,不爱上学,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如果方法适当符合他们的特点,他们就很容易接受,对提高他们的早期识字和阅读都大有益处。 下面浅谈几种引导幼儿早期识字阅读的方法作为借鉴。

1、让幼儿轻松学习感受到学习就是“玩” 有的家长向老师诉说,他的孩子总是坐不住,一说让他们学习他就不耐烦,坐上一会就溜走了。我认为这些孩子之所以一提起学习就不耐烦,就是因为家长用“学习”这个词把他们吓怕了,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家长常用“学习”这两个字要求孩子把学习当成任务,长此以往,孩子一听到“学习”二字就从内心产生一种厌倦,如果家长改变一下方式,不用“学习”这两个字而用孩子喜欢听的话,如:你很长时间没有和这本书“玩”了,它很想你了,我们来玩认字的游戏好吗?等等。这样幼儿肯定会愉快的接受,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玩,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很多知识,又养成了学习习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在教孩子中,把“你”换成“咱”效果更好。 在平日,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快看书去,你快识字去。”这句话对孩子直接命令,而幼儿对成人的命令天生有一种抵触心理,如果把“你”换成“咱”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如果说:咱们来看这本书吧!这些字很久没有读了,咱们一块读读吧!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大人在和他们一起做有趣的事情,从而愉快的接受,很爱学习。

3、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教学。 幼儿对周围环境总有一种好奇感,成人要适时地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环境和物品。如:认广告牌、路牌、门牌等,孩子吃过用过的食品和物品的包装袋,上面有鲜艳的文字,家长也可以适时地引导幼儿认读。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在一种不经意中,学会读书识字,特别是儿童食品包装袋。幼儿知道食品的名称,只需成人将文字与物品名称对号就行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具。通过此种方法,还能培养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和阅读的良好习惯。

4、与幼儿一起学习 幼儿对大人有一种天生的依赖,他们愿意大人和他们一起学习,愿意大人听他们谈论学习情况,喜欢大人在一旁看着他们学习。如果大人长期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有一种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大人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感兴趣,听他们讲述学习或者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就会被大人学习的氛围所感染,跟着大人一起学习。 因此,想要真正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请跟孩子一起学习吧!

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与发展

泰州市市级机幼儿儿园 丁秋桂 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为基本教材的教育,包括阅读以文学作品蓝本的绘画本。提起幼儿文学我们便会想起那些优美动人的童话、诗歌、散文、想起那些童话每天在我们自己和幼儿心中的小红帽木偶的形象,鉴于幼儿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我们常常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我们是否深入地思考过,幼儿语言文学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一、语言文学教育与幼儿的语言发展

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者明确指出:“成人可以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提供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样本。第二,为婴幼儿创设各种使用语言的机会。”幼儿文学作品正是这里所说的书面语言样本在幼儿中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以此为教材的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为幼儿发展提供的机会。

1、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

首先,从语言文学的作品的学习中,幼儿倾听到较之日常生活更为丰富,也更为规范的语言,从而获得模仿的范例。其次,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奉献出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为幼儿学习形象化的语言提供了机会,如:”稻穗儿一摇一摇地好象在向花点头“等等。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为小朋友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模仿的样本。

再者,幼儿文学作品使幼儿有机会倾听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区域、阶层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在语言上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了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从成熟的语言样本——文学作品中,幼儿较易体会到人类语言丰富多彩的面。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多样化语言的适应,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2、扩展幼儿的词汇量

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幼儿得到一种特别的机会——通过上下文的语言情景来理解和学习新词,使词汇量有可能迅速增长。如童话《小羊和狼》中,动词运用得很好,踢、咬、抓、摔等动词,幼儿在听故事时根据上下文内容,就能迅速掌握新词的大意,受到幼儿的喜爱。

3、在学习故事童话和儿歌时,幼儿得到他人如何应用语言结构文的暗示,从而产生进行语言游戏的愿望,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愉快的情绪,如《三只羊》、《三只蝴蝶》的人物和情节。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就反映出不同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

4、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

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前提条件。在幼儿园里,语言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与幼儿的`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为培养幼儿有意识的评析性的,欣赏性的倾听技能创造了机会。

全神贯注的听和有目的的听,这是善于倾听的基本要求。幼儿在听一个有趣的童话或故事时,因其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措施,就能逐步培养幼儿有意倾听的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对听的内容作出归纳,判断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向幼儿提出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这就促使幼儿不仅注意听话而且更注意听讲些什么,这能据此作出自己的评价。教师对作品内容的赞美态度,也使倾听者在听的时候产生美的愉悦感,从而使幼儿以欣赏者的倾听方式去理解和接受作品。

二、语言文学教育与幼儿的智力发展

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活动,幼儿的口语得到了发展,而且发展了幼儿思维。

1、帮助幼儿形成和掌握概念

幼儿对于一系列概念的认识是否逐步发展的。幼儿学习了语言才能进行较复杂的思维。在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靠语言把获得的感性认识表达出来,或铭记在头脑里,加以巩固和积累形成概念。而语言文学作品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可供人们反复地听和看,幼儿可以在重复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学了语言,幼儿能间接地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才能对已认识的事物概括分类;才能通过抽象思维认识某些简单浅显的道理。所以,发展语言的同时也发展了智力,提高认识能力。

2、帮助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各种机会。例如:

假设:文学作品给幼儿许多假设的示范。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假设他遇上什么事社会怎样了,这是教师经常性命题。童话等幻想色彩浓郁的作品,含有更多的假设。幼儿在尝试编构故事中也发展假设的能力。

推理:文学作品表现的生活都潜藏一定的内在规律,幼儿在大量理解各种作品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认识尝试运用推理方法,去续编故事、创编故事,由此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就是要求在教师启发下,幼儿不但能记忆、背诵现成的语句,而且能理解其意义;能运用推理,认识并未直接感知的事物;能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去理解无具体形象的抽象道理。

3、帮助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会遇到矛盾,产生问题,比如《金色的房子》《大黑马是怎样找到的》作品本身向幼儿提供了解释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可以从中得到借鉴。作品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有效地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模拟去尝试。

三、语言文学教育与幼儿社会性和道德发展

在社会性和道德发展方面,幼儿园文学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具体为如下几点。

第一、向幼儿提供了社会性行为的榜样。《萝卜回来了》里的小免和其他动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了仿效的榜样,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和鼓励作出判断,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和学习正确的社会性行为。

第二、激励幼儿对文学作品中品德行为进行探讨,幼儿从作品中看到主人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通过对照,从中提高自我的能力。无论我们是否有计划在选择作品,语言文学作品中总蕴含着不同层次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学习便使幼儿自己地去思考和讨论。

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差,童话故事等给幼儿提供正确进行道德判断的”模特“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不对的,幼儿在学习中道德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四、语言文学教育与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力发展

在语言文学教育中,幼儿不仅如何可以得到道德情操方面的美的熏陶,还可以从中感到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艺术风格的美。同时,语言文学教育还可以提供给幼儿参与多种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围绕一个故事的教学我们往往组织其他多种艺术活动。如唱歌、表演 、画图、剪贴等,其中表演游戏幼儿通过自选角色,根据故事情节很投入地表演,用语言动作再塑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幼儿因此获得机会去表演的经验。最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使幼儿获得有关艺术创造的成功感。

艺术想象力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核心,幼儿在聆听童话故事时,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想象在脑海里再现作品所展示的图景,扮演角色进行表演或编故事时,也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按照作品提供的线索来表现或发展内容,这样就使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得到充分展开,并有各种机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对幼儿的语言、智力、社会性和道德以及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语言文学教育在上述各方面存在的价值,就是它所有特殊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读后感: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关键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听懂学说普通话。我觉得在幼儿园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利用生活环节零碎时间,组织幼儿语言活动。

1、利用入园活动让孩子说。

老师的心情会直接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那么作为老师应该乐观。早晨孩子入园,就面带微笑去迎接他,与他交谈。引导孩子讲一讲早晨在家的一系列情况,如:“我今天很开心,奶奶给我烧早饭,爸爸送我来幼儿园。”这些话看似平淡,但它能培养孩子说一段话,把一件事讲完。

2、利用动画片让孩子说。

动画片比较适合孩子。孩子也离不开动画片。在动画片播放时,让孩子一味的看,对他没什么好处。在孩子看动画片时不妨试用暂停法让孩子说一说,“小朋友,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对动画片的高度讨论开始了,表达的内容花样百出,让人惊讶。应此,动画片可以纳入我们的语言教学。

3、利用围坐交流让孩子说。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爱说。在休息时刻,不妨让孩子围坐在原地进行交流,教师可做倾听者,孩子说得好就拍拍手、点点头,给以鼓励。不在表达的孩子引导他们去倾听,让孩子有倾听的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

正是在这样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孩子们各种生活经验,并给幼儿提供广泛的多种多样的运用和学习语言的机会,又根据各类经验的不同特点,发挥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不同作用,使孩子们从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得语言经验,得到了更有效的发展。

有效教学让孩子悦读

上周五有幸参加了在我园天妃园区举行的“南湖之春”幼教选拔赛。因为上午当班,只听了下午的两个活动。

一点半下午的活动开始了。首先由上午执教的四位老师进行说课,由于上午没有听课,只能通过教案和老师们的反思性说课对活动进行了解。二点半左右,由新埭幼儿园业务园长刘亚平执教的大班绘本阅读《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开始了。在听刘老师上绘本阅读《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之前,我也听过或接触过绘本阅读,但对它的理解只是带领孩子阅读一本有精美插图的书,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原来绘本阅读也挺丰富,挺精彩的。当刘老师出示第一张PPT时,我感觉好像在哪里看到过,当她把绘本发给幼儿时,我忽然想起,带女儿逛新华书店时看到过。那是,我只是出于对女儿阅读兴趣的了解,粗略地翻了一下那本书,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是一个令孩子们开心的绘本故事,在整个故事学习中,孩子们都被鼠小弟的形象逗笑了,并且不由自主地讲述着自己鼠小弟有趣的故事。

在刘老师的引领下,我发现孩子们在跟着老师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也就是说在绘本故事教学中,让我发现了更多孩子的聪明才智,包括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讲故事能力等等。这个故事是在让孩子不断的猜测中读下去的,有些想象环节设计里没有想出来,但是在课堂上生成了。比如:想想看还有谁回来摘苹果?用什么方法?孩子们都想到不少,甚至连故事本身后面的角色出场,孩子们都能猜想到。这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作者其实真的很懂得孩子。

故事在不断的出现复述中,孩子们都能熟练运用了。有些能干的孩子讲故事时,都能抓住了动物的神态动作词语来描述,令人惊喜。看来,在绘本故事中进行语言训练还是很有效果的。但要选好绘本。

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足以给师生共同的学习带来鲜活的生机。绘本阅读能引领着孩子们飞翔在这一个个神奇梦幻般的空间里享受文化带来的不同以往的快乐,而后孩子的心胸开阔了,头脑灵活了,表达力取得发展了。学习生活中多了绘本,能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绘本阅读注重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给孩子讲故事的三大策略

孩子经常缠着大人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生动有趣、积极健康的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呢?

一、选材很重要

故事种类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孩子听。我们应选择那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故事来讲。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材也不应该一样,给二三岁的孩子讲,要选择那些主题明朗,爱憎分明,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的故事,而给五六岁的幼儿讲,则要选择情节比较复杂、曲折的故事,否则,给小的讲复杂的故事,他们听不懂,给大的讲简单的故事,对他们又没有吸引力。

二、身体语言不可少

给孩子讲故事时,身体语言是不可少的。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认识上也多是感性认识,所以当你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表达故事意思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增强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因而你的故事也就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

三、让孩子开口

一个故事讲完了,可围绕故事给孩子提出几个问题。如:讲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你可问孩子:“孔融把大梨送给了谁?”“孔融自己吃了个什么样的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记忆故事情节,锻炼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孩子开口,锻炼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当孩子对你讲的故事有了一定的记忆和理解之后,你就应该让他自己试着讲述,忘了的地方给他提示,让他接着讲下去,这样无疑会鼓励他讲故事的积极性,天长日久,这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何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指导孩子看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立意高、并且有学习意义的故事和书刊。让幼儿多听、常看、勤讲,日积月累,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2)教会孩子归纳总结所看书的内容,比如用一句话归纳这个故事该怎么说,用两句话归纳这个故事该怎么说,用三句话归纳这个故事该怎么说,有时候和孩子比赛用尽可能简短的语言把事情的内容讲清楚,越短越好,孩子在看书读书中游戏亦能玩的兴致很高,不亦乐乎。

(3)训练他的表达能力,有时候和孩子一起看完一个故事后,我提议和孩子一起来演绎所看故事的内容,家长和孩子各扮演一两个角色,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而一个幼儿想用语言进行社会性交往,是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得到情感,智慧和语言交往上的满足的,他们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游戏中得到满足。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出于游戏的需要幼儿必须以角色身份出现,用角色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时他既是角色又是自己。在游戏中,他们学会发现自我语言与他人语言的区别。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扮奶奶的孩子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会提出抗议:奶奶说话不是这样的。一方面,他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奶奶”,但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力去模仿“奶奶”的口气,从而在游戏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了孩子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4)引导他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小兔在森林里玩遇到危险,小熊勇敢救人的故事,重点突出的是“小熊救人”。合上书本后让他自己来组织语言讲述故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和孩子一起看,在孩子看不懂的地方为他讲解,在一些地方做适当的横向延伸,用以拓宽孩子知识面,增强现实运用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期。应特别关注生活中的语言教育,让幼儿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需求,有与人交往的需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幼儿在听故事和看书中学会听与说,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语言的学习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当时的需要,并为幼儿口语表达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小班角色游戏论文范文

教育应通过美与艺术的方式,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即“寓教于乐”,这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尤为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以引导、探究的方式,实现幼儿个性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体现,而游戏无疑为一种有效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游戏与教育的契合点,让幼儿轻松、愉悦地接受所学知识,本期以“游戏”为引,意图找到游戏与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自从新课改后,教育局对幼儿园课程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强调全面贯彻游戏化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为幼儿智力发育与思维开发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同时,也为每位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促使幼儿的个性与能力和谐发展,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因此,在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与进步,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对于游戏化的教学机制与策略探索还远远不够。对此,在新一轮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如何全面贯彻幼儿“新纲要”精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是目前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它关系着幼儿教育教学的成效,关系着幼儿园课程的存亡,关系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学者已经开始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有关现象,并将每个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有机整体。而体育却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认识追求,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改革中,要明确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要注重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设计思想是充分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但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幼儿教育中往往比较重视学习而轻游戏,游戏一直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而没有完全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处于一种边缘地带。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游戏化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期唤起幼儿教师对游戏的重视,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一次成功的游戏活动设计是幼儿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它是否带有教育性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特点与功能的游戏针对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给予的教学意义也大有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过程时,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的方式与种类,还应重点考虑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结合是否合理恰当、生动有趣。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乐趣,然而教学目的是隐藏在游戏中的,教师应使幼儿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发现、体验、收获和运用相关课程知识,促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把握与调控,如在进行数学教学“玩玩分分——感知8以内组成与分解”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吃的这一特点设计“运西瓜”游戏,通过西瓜的运送,幼儿直观地看到原本一块的8个西瓜被分成了两份,向幼儿直观地阐述组成与分解里的“分”与“合”,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让幼儿观看西瓜从一定高的斜坡上自由滚落的有趣情景,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加深幼儿对8个西瓜组合与分解的感受与体会,并在游戏后做详细记录,从中发现与总结8个西瓜的不同分法。一次好的活动设计通常需要多个游戏相组合,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游戏之间动静的合理搭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游戏交替等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营造活跃的游戏活动氛围。 二、创设游戏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以幼儿为对象,多以图像的手法呈现教学内容。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却发现幼儿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不熟悉教师所使用的惯用语法。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很难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为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环境创设的作用。 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游戏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师幼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创设多个游戏环境,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参加游戏的权利,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这样对幼儿讲:鸡妈妈有个5个孩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这时提问幼儿还剩几只小鸡?第二天,狡猾的老鹰趁着鸡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又抓了另一只小鸡,提同样的问题,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理解与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构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有促进作用。

角色游戏是应幼儿角色模仿、扮演的需求而生的游戏,丰富、适宜的材料能够更好地支撑他们的游戏,让他们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的生活经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角色游戏的优点与不足,希望大家喜欢。

由于提供了一些恰当的材料,在本次游戏中能够看出幼儿游戏的热情,部分幼儿完全进入游戏角色。如:医院里面的分工明确,一名护士挂号,其他医生分别进行身高、体重和牙齿的检查,顾客按照流程图一项一项有序体检。同时,幼儿也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创造性地变出新的玩法,如:鲜花礼品店的员工利用礼品盒开展“抽奖”的游戏来吸引顾客。

同时也能看到幼儿角色游戏存在的不足:

1.增加标识性材料,彰显材料的标识作用。

在幼儿的角色意识还不够强时可能出现角色争抢的行为,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提供一些标识性的材料,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如:在小剧院提供挂卡,让工作人员明白自己具体的工作分工;在鲜花礼品店增加角色分工的标识,将制作鲜花和买卖鲜花的人员明朗化。

2.增加暗示性材料,突出材料的暗示作用。

适当暗示性材料的提供可以增强游戏的情节,避免劳动力的消耗。如:在小剧院中,可以提供“开场”和“休息”的牌子,让顾客明白小剧院的作息时间,让小剧院游戏贴近现实生活。在美味点心店中增加印花图案,模仿超市的促销环节,给幼儿心理上的暗示。

当前社会,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明令禁止,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让游戏伴随幼儿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社会趋势,幼儿园应作何反应呢?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在幼儿园里积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特别是围绕主题的角色游戏创设。那什么是主题角色游戏呢?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它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组织幼儿主题角色游戏活动时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然而,在主题角色游戏的创设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对主题把握不够明确,流于表面,场面热闹,形式单调,一副花架子的景象。由此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促进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满足幼儿全面发展需要的主题角色游戏呢?本文将以我园主题角色游戏“小鬼过新年”为例,探讨有助于幼儿发展的角色游戏创设。

一、“小鬼过新年”主题角色游戏的创设背景

1.缘起

2012年元旦前夕,大班组正在筹备新年活动。业务园长赵园长将应彩云的一篇随笔《过新年》给大班年级组长刘老师看。应彩云的随笔大意是:要过年了,老师问孩子:“你们以前都在哪里过年?过年开心吗?都玩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有的说:“过年回老家,不好玩,大人都在打麻将。”有的说:“在上海过年可有意思了,可以逛超市,可以放烟火,可以看电影,可以跳舞等。”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体验一次快乐的过年场景,应老师在班上和孩子一起玩起了“快乐新年”的游戏。她鼓动孩子们带来小食品,玩起了“影院”“超市”“舞厅”“放烟火”的游戏,游戏持续了一周,孩子们意犹未尽……很快,刘老师提议将此游戏延伸到整个大班组进行。由此我们也就有了“小鬼过新年”主题角色游戏的初步设想。

2.创设

“小鬼过新年”游戏的创设得到了全园师生和家长的支持,大班组的教师策划由每班准备一个游戏场景,调动家长准备物品。而其他年级组教师帮忙将走廊环境装扮一新。影楼工作的家长送来了大型拱形门,左右垂吊上小红灯笼,上挂“小鬼过新年”牌子,“年味”顿时浓了。超市工作的家长送来了气球、广告宣传纸。在其他年级组教师的倾力帮助下,走廊顶部的大红色和金黄色的布悬挂得错落有致,大一班的“新年剧场”,大二班的“梦幻舞吧”,大三班的“年货小镇”,大四班的“皮包水饺子馆”牌子也都一一挂起,商品价目表、广告语、电影剧目介绍等,一应俱全。

3.实施

快乐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孩子们看着焕然一新的环境,窃窃私语,脸上不时流露出得意、快乐的笑容。当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过各个游戏场馆,并将新年的压岁钱“20元”发到孩子们手上后,孩子们便像快乐的小鸟一样。他们立刻分散开来,有的去看电影,有的在“超市”选购自己喜爱的物品,有的去“梦幻舞吧”展示自己的舞蹈,有的在“皮包水饺子馆”享受美味……整整一天,孩子们穿梭在各个游戏场馆,百玩不厌。

二、“小鬼过新年”主题角色游戏的分析与应对

“小鬼过新年”的活动在幼儿园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但在热闹背后,我们却可以探究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以下是我们截取几个情景所做的简单分析。

情景一

辰辰来到了“年货小镇”,先翻了翻“旺旺雪饼”,后又到达2元区,翻看自己的“压岁钱”,从1元区到2元区跑了两个来回,没轻易下手,最后选择了“碗仔糖果”,又到1元区拿了一块“雪饼”,直接将钱要交给服务员,经过服务员的提醒,到收银处交钱。给了收银员一张10元钱,但收银员答复:“这里没有7元啊!”

分析:在购物的过程中辰辰表现出了犹豫与不决,表明在这一角色游戏中他对自己所需求的'物品还没有充分地准备,经过艰难的比较才进行了取舍。而将钱直接交给服务员,说明他缺少在超市购物付款的经验。(论文范文)而收银员找钱的过程,说明孩子们不知道7元可以用5元加2元代替,不能将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导致了乱收钱、乱找钱的现象。

应对策略:提前干预,做好前期知识经验的储备

主题角色的创设总是来源于生活,对于超市购物,孩子们经验还是有的,但是出现以上的问题,关键还在于不能将游戏生活化。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提前干预的策略,在主题游戏开始前,可以组织孩子们有目的地参观超市,或者让父母带孩子到超市进行一次消费体验,然后和幼儿进行沟通,谈一谈超市购物的情景,说一说自己想买什么,准备怎么买,了解基本的购物规则,特别是排队、付款、找钱等。通过这样的沟通,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设给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游戏。

情景二

圆圆拿着买好的零食来到了影院门口看电影,她买了票进入了影院,拆开了零食看起了电影,还不时地和同伴说:“我最喜欢喜羊羊。”终于议论声在老师的提醒下停止了。看完了电影,离开时垃圾被遗忘在了地上,结果又在老师的提醒下她尴尬地捡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来到了影院门口,这回她没有进去,而是一直在门缝使劲往里瞧,原来,从门缝可以看到免费的电影啊。

分析:从圆圆整个看电影的过程可以看出,她对看电影时的基本礼节还不太了解,以致出现了不能保持安静、乱丢垃圾的现象。另外,看免费的电影的情节虽然无伤大雅,却表明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还不够细致,考虑的还不够周全。

应对策略:及时干预,根据问题调整游戏规则

在本案例中,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了干预,提醒幼儿保持影院安静,将垃圾扔进垃圾桶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及时干预面向的只是个别幼儿,不具备普遍性,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前预设、游戏中调整、游戏后评价等多种方式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集体讨论:看电影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孩子们自制宣传图标张贴悬挂在电影院中。同时增设了一名检票员,他的工作任务有宣传和提醒两方面。首先提前5分钟播报:还有5分钟就要放映电影了,请观众抓紧时间购票入场,这可以解决看免费的电影和误场的问题。另外在观众入场时提醒他们遵守秩序,安静地观看电影,保持影院整洁等。这样的策略调整在现场就可以实现,对幼儿来说又多了一种角色体验。

情景三

在“皮包水饺子馆”里,挤满了前来吃饭的小朋友,甜甜在收银台交了5元钱后领到了一张就餐券,乐滋滋地找了个位置坐下。吃着超市里买来的薯片,等着服务员送餐,可美了。当美味的馄饨端上来时,甜甜却有些吃不下了,勉强吃了几个,嘴也不擦就离开了教室。

分析:从甜甜游戏前后的表情和动作来看,这一次的就餐过程她并不满意。显然,在准备就餐时她的情绪是高涨的,充满了期待,结果由于吃不下东西而不乐意地离去了。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她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吃上,她遇到的问题是不合理的`消费。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有的人一会儿将20元钱花完了,而有的人却是一分钱都舍不得花。而最后嘴也不擦地离开教室,则显示出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应对策略:层层递进,积极建立理性消费理念

孩子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而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是我们想通过游戏渗透给孩子的,利用这个游戏的平台,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抓住契机。当教师发现有类似情况发生时,可以和孩子进行深入交流,首先关心她的情绪:“甜甜有点不高兴,这是怎么啦?”当幼儿愿意和你述说委屈时,再进一步深入:“为什么吃不下了呢?”“如果刚才的5元钱不用,你想用来做什么呢?”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帮助幼儿分析事件,积极建立理性消费的理念。而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在生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虽然孩子每天都要吃饭,但饭后擦嘴、收拾桌子等行为却没能内化为自觉行为,需要进一步培养。

情景四

浩浩在超市里买好了食品,还没等付钱,就忍不住吃了起来,这时遇到了好朋友奕奕,他高兴地对奕奕说:“我刚才买了个面包,你呢?”奕奕正伤心呢,因为他不小心丢了10元钱。浩浩知道后,爽快地说:“你去和老师要啊,她还有呢。”结果奕奕找到了老师,说明了情况,老师请奕奕去当服务员,自己挣钱来用,奕奕欣喜地答应了。

分析:在本案例中,浩浩和奕奕的对话很有趣,对于丢钱以后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奕奕是伤心,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浩浩则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向老师索要。而教师采取的策略则是鼓励幼儿通过“打工”赚钱。另外,浩浩在超市里边买边吃的行为说明他对游戏规则不了解,缺少购物经验。

应对策略:将计就计,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金钱概念

对于物质生活从不匮乏的孩子来说,金钱概念的建立需要合适的途径。而浩浩和奕奕对待钱的态度就好像对待玩具一样,这是金钱概念的缺失。大班的幼儿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钱,知道其用途,但不劳而获的思想却怎么也转变不了。在案例中,教师巧妙运用游戏手段,设置“打工”的情节,让幼儿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是需要劳动付出的,在帮助幼儿初步建立金钱概念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角色游戏的真正内涵。

三、“小鬼过新年”主题角色游戏的启示

针对“小鬼过新年”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为幼儿创设主题角色游戏时还需要考虑所创设的游戏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否在游戏中增长经验,得到发展。通过“小鬼过新年”的主题角色游戏创设,我们也得到了几点启示。

(一)勤思——发挥教师聪明才智,在主题背景下创设角色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因此幼儿所处的生活是角色游戏内容的直接来源。“小鬼过新年”来源于新年这一生活题材,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就生成了以上的活动。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很多,如何取舍、怎样运用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发挥聪明才智了。这里的勤思一方面指的是教师要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为他们创设适宜的角色游戏,做到主题生活化、内容多样化、材料科学化。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自己所创设的角色游戏不断思索、探究,通过“主题生成——幼儿实践——调整发展”的模式,使游戏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

(二)擅思——关注幼儿游戏进程,灵活调整和引导

创设角色游戏往往是教师发起的,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幼儿缺少应有的自主选择权利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如何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呢?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幼儿游戏进程,灵活应变,及时调整,适时引导。首先是游戏创设的时候,教师就要有相应的规划,做好初步的预设和生成,想好为什么创设这样的主题,怎样提供材料给幼儿更合适,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发展水平将教育意图有计划地渗透进主题角色创设上。其次,把握教育契机,即时调整。“小鬼过新年”中发生的孩子吃不下的案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游戏中的偶发事件,有效推进游戏的深入。当幼儿游戏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经验;当幼儿游戏出现倦怠,失去兴趣时,教师要提供材料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当幼儿与同伴游戏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建立合理的游戏规则,并使之自觉遵守。总之,要关注细节,做好随机教育。

(三)悦思——反思游戏创设过程,积累快乐的情感体验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工作的风格,主题角色游戏创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游戏的进程、幼儿的发展,也要重视情感的体验。我们提出“悦思”,就是要教师在快乐中反思,让她们感受到繁琐工作中的平凡与快乐,在肯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小鬼过新年”的活动中,我们虽然反思出了很多的不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工作情绪,相反,我们通过思考与分析,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怎样帮助教师积累快乐的情感体验呢?一是帮助教师正视工作中的问题,对游戏过程的追究不是计较教师工作的得失,而是促进他们成长,只要心态摆正了就不是问题。二是重过程轻结果的工作方法,我们肯定教师的不是最后的结果,在游戏创设中,我们更看重教师在过程中思考、调整和指导。三是挖掘闪光点,推广学习。诚然,每个教师的能力有强弱,但总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挖掘每个教师的优点,使之互相学习,促使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主题角色游戏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主题角色游戏创设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教师勤思、擅思、悦思,就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并鼓励幼儿通过游戏去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获得积极的游戏体验。

《幼儿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道德教育,一个众所周知的词汇,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道德教育;幼儿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期在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中,德居首位,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将很难形成。德育是人一生道德养成的基础环节,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将会使我们受益一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观察以及亲临幼儿园调研发现要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从以下三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之一,游戏使孩子感到快乐、好奇。在游戏中,幼儿能够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能够学会判断善恶、好坏、美丑、是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例如:在游戏《分果果》中能培养孩子从小事做起,不能自私自利,遇事多替别人考虑等道德行为,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角色经过自己的判断、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解决纠纷,从而启迪幼儿道德创造思维的过程。游戏往往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幼儿,热情积极、兴趣高昂、心情愉悦、乐在其中。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体验、感受成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进而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道德意识。幼儿的自制能力、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但是,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常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情绪,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求与动机,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

我们还可以从幼儿游戏中延伸到日常生活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幼儿平时不愿意干的常规活动与幼儿游戏中的角色结合起来,例如:幼儿平常不愿意干家务,不讲究卫生到处乱扔东西,依据幼儿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可以设立“小小值日生”和“小老师”的角色游戏,“爸爸妈妈”和“孩子”等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从各自的角色要求出发,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培养了幼儿自觉讲卫生、遵守纪律、爱集体等好习惯。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好的榜样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德育具体化、形象化的现实体现,幼儿身边的朋友是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接触最多的是身边的小伙伴,对于幼儿来说,身边小伙伴的一举一动是最容易被模仿的。但是,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不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所以,模仿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我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让他们照着去模仿,就能让幼儿形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就会适得其反。好的范例有时甚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帮助有些幼儿不愿刷牙的坏毛病,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将已经养成刷牙习惯的幼儿请到台上给大家表演刷牙的舞蹈,例如舞蹈《乐乐的小白牙》就是表演一个喜欢刷牙的小朋友每天怎么样坚持刷牙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将这些表演者的照片贴在宣传栏里。这样,无需教师讲很多的道理,幼儿就会照榜样去做。一段时间以后,宣传栏中孩子的照片会越来越多。舞蹈《我有一双小小手》表演的就是小朋友爱洗手的故事,教师可以配合榜样教育,出示两张画着小手的图画给幼儿,一张是肮脏的小手,一张是干净的小手,组织大家讨论:“你喜欢哪只小手?”孩子们在纷纷发言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一旦道理明白了,洗手自然逐渐成为了孩子们自觉的行为。

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品德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与同事、邻里和睦相处、关心他人、尊重长辈、爱护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对子女施加一定的德育影响。家庭德育是一种渗透式教育,是通过与孩子的密切接触,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家长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谈话、看书、讲故事、讨论等,来帮助幼儿分析遇到的困难并用自己健康的情感去打动孩子,从而增长孩子品德认识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的家庭教育,有责任感的家长,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对幼儿道德教育有着深刻地影响。

三.充分利用信息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外部环境变化无常,这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信息环境对幼儿品德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些外部信息包罗万象的,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对这些信息加以控制和选择,发挥有利于幼儿品德发展的各种信息,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健康发展。家长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有利于孩子品德健全发展的图书和音像放在家里幼儿经常活动的地方,避免一些不良书籍出现在家庭中。父母应多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书中的内容,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等。孩子还可以从书中找到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家长不应该强制性的制止,相反,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喜好抓住机遇进行道德教育,在它们玩电脑看电视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剧终人物的优缺点以及让幼儿回答他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父母只要管理好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并对电视和电脑的内容进行筛选,大可以放心的让孩子玩。让孩子看一些玩一些有关道德教育的动画片和能促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游戏等。这样不但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德育,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的下一代定会成为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

参考文献:[1]于佳.对幼儿德育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

[2]黄励华.从“境界教育”到“德育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

[3]汪昱雯.童谣与儿童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

[4]刘长贵.论德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研究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研究》

主题角色游戏的论文

试析如何提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

论文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其中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是最适合小班幼儿的一种游戏,也是小班幼儿不可缺少的活动。小班幼儿因其年龄特点,活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游戏内容也比较简单,为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和适时的指导。

论文关键词: 小班幼儿 角色游戏小班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是"娃娃家",但是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贴近现实生活,角色之间也缺少语言交流,游戏气氛不够活跃。针对以上问题,我有意识地通过几种途径来发展幼儿的角色扮演能力。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扮演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1.参观大班的大哥哥、姐姐们的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家,因此就从引导幼儿玩娃娃家的游戏开始,带他们到大班去看哥哥,姐姐们玩娃娃家游戏。看前先提要求,让幼儿了解娃娃家玩具的使用方法,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初步印象,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游戏材料。参观之后让幼儿自己动手模仿操作,经过一个阶段,在玩具材料操作技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语言,动作的发展,娃娃家游戏的语言就丰富了,这样玩角色游戏的水平就有了提高。教师要为幼儿游戏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2.模仿现实生活。

经过一个阶段,游戏具备了动作,但没有游戏的情节,为了让角色游戏的情节展开得丰富,第一让幼儿回去观察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情景,丰富生活和模仿力。每天下午幼儿离园前,我们就提醒他们回去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的事情。第二天晨间谈话时,让幼儿说说所见所闻,然后再用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迁移到游戏中去。慢慢地,幼儿知道怎样做爸爸,妈妈,在家中该做些什么事了。第二,再把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请来担任主要角色带领小班幼儿游戏,让小班幼儿模仿,经过这一阶段,幼儿角色游戏就有了一定的情节了。3.根据幼儿一日生活情节分类指导。

我们把生活情节分为七大类:盥洗、吃饭、上幼儿园、睡觉、打扫卫生、看病、外出游玩,根据主题活动及游戏情节的发展,分类对幼儿进行指导。如:"上幼儿园"这一情节,我先提问:"爸爸、妈妈送你上幼儿园,要你和老师说什么,和爸爸、妈妈说什么?来接你时,又要你和老师怎么说?"然后请幼儿看情境表演《送孩子上幼儿园》,最后布置游戏场景"幼儿园",引导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在分类别指导时,我特别注意指导方法的连续性,一次提的问题不太多,同一问题反复多次提出。目标达到后在提出下一个要求。4.给幼儿提供反馈生活经验的机会。

除了游戏前的谈话时间,我还利用晨间接待和下午游戏时间,有意识地和幼儿交谈,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交流,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如在交流"妈妈是如何烧饭"时,有的幼儿说妈妈先淘米,然后把米放在锅里烧;也有的幼儿说妈妈先掏米,把米放在锅里加点水再烧。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我再让幼儿回去观察,观察后幼儿肯定了后一种说法,游戏时就很少出常识性的错误了。

二、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幼儿游戏的主动性。

1.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并积极地参与游戏中去。

教师应该深入游戏之中,加强观察,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出要求,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语,动作,表情,特别要注意细心倾听,研究幼儿的游戏语言,洞察幼儿游戏心理,进行个别教育。根据小班幼儿好模仿的特点,我以和幼儿一样的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如都做"娃娃家"的妈妈,幼儿只会哄孩子睡觉,我则一边把孩子放在床上,摇着小床,一边唱《摇篮曲》。很快,我的这些动作被幼儿模仿去了。还有一次,发现"娃娃家"的物品摆放太乱,没有规律,小圆桌上既有电话又有锅碗,还有新买回来的饮料等。我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扮演"娃娃家"的客人说:"们家怎么这么乱呀?炊具应该放在哪里?"他们说:"应该放在厨房里。"然后他们就把炊具单独放在一张桌子上。

2.分配角色后,要启发幼儿理解角色,学会表演角色,明确角色的职责。

小班初期,我设立的是一人一家,即让幼儿一个人扮演角色照顾孩子。教师这时候也扮演角色,让幼儿模仿教师的语言和动作。到了小班中期,我开始设两人一家。这时教师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用游戏的'口吻指导和帮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如幼儿做爸爸,教师做妈妈,这样既可减少幼儿的孤单感,又可随时帮助他们明确所担任角色的意识。小班后期,随着游戏的深入,我提供了主题场景,如医院、幼儿园、商店等,这时候教师担任游戏的一般角色,引导幼儿和这些场景发生联系。如教师扮演的奶奶提醒"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病了,带孩子去看病。

3.细心地观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指导空间。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自生的游戏,必须确保幼儿有选择、交往、表现、创造的自由。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适时适宜的指导,而观察又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就如教师工作的探路器,是为了更仔细更具体地了解幼儿游戏,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缺乏观察的指导,使教师走入盲区,武断的歧路,与自由自主的角色格格不入。没有观察而对游戏所谓的指导实际上是教师中心式干预,当教师并未了解幼儿想说什么就盲目指挥,必然抑制和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交流表演角色的经验,组织认真的讲评。

讲评时我让每个角色都有说话的机会,如让每一个家庭的"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角色身份,并说说为孩子做了哪些事。教师通过表扬那些会关心、照顾孩子的"爸爸""妈妈"来激励其他幼儿。对于某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能表达自己行为的幼儿,我就让他们再现角色动作。这样的讲评,强化了幼儿的角色意识。

三、合适的材料,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1.主题操作材料的投放。我首先给幼儿园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须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主题操作材料。如自制的小铲子、小炉子、小锅,这些自制用具都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同时我还给幼儿提供了大插花片,幼儿在游戏中可随意插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澡盆、电风扇、洗衣机等。以上主题操作材料的投放,大大激发了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2.标记材料的提供。我把形状、颜色作为"娃娃家"的标记。游戏前给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挂一个与"娃娃家"标记相应的牌子,让他们根据牌子上的标记去找自己的家,确定游戏场地。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我还给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挂一块小牌,上面是角色头像。如扮演爸爸的幼儿身上挂一个画有爸爸头像的牌子。用标记来提示幼儿,使他们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知道扮演的是谁,继而产生角色行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

3.场景的创设。幼儿扮演角色总要反映一些社会活动,我就布置一些场景,如幼儿园、医院、商店、浴室等,并在场景内提供一些材料,让扮演爸爸的幼儿送孩子上幼儿园,扮演妈妈的幼儿去买菜。幼儿利用这些场景,游戏情节逐步扩展丰富,扮演角色的兴趣也越发浓厚。

总之,小班幼儿正是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是教育的基础时期,在角色游戏中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角色游戏在小班幼儿的全面发展上成为最有利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小班角色区游戏初探》成功(教育版)2011(4)

2.《小班角色游戏情境创设的指导策略》金陵了望(教育)2010(5)

3.《如何挖掘小班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考试周刊2007(39)

4.《如何开展好小班角色游戏活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1)

5.《如何讲评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南北桥2011(5)6.《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初探》成才之路2010(32)

(大自然的搬运工)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的提供者,观察的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来影响孩子主动地学习。在环境创设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超市的游戏生成后,我就问幼儿:“我们可以在哪个位置开超市,需要怎样布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建议:“在活动室外的走廊里。”“可以设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还有收银台,如果人少就一个,如果人多就设两个。”有时我发现孩子们玩了几次后,对原有的游戏区兴趣不大,于是在讲评活动中,我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添置新的游戏材料,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个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那么幼儿就能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去创造游戏。二、尊重幼儿的意愿,凸显幼儿游戏的自由性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1.自由选择主题:幼儿游戏主题的来源往往是幼儿周围生活中见过的或者体验过的事和物,从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人和事,如从“娃娃家”到“照像馆”、“图书馆”。教师在主题确定上要给幼儿选择的余地,平时多收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2.自由选择情节:主题确定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游戏怎样玩,以此来发展游戏情节,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情节,如:娃娃家里的妈妈总是在那里做饭,教师见到后就让妈妈去买菜,可是妈妈却不愿意,这时,教师就应尊重幼儿的意愿,了解原因,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游戏情节。3.自由选择角色:在选择游戏的角色时,要体现按意愿选择角色,年龄小的幼儿可以问一问愿意担任什么角色,中、大班幼儿则鼓励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4.自由选择玩具: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就是游戏材料,在选择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如我班的西西小朋友在一次医院的游戏中,突然萌发了 “做手术”的情节,因为没有口罩,他将理发店的毛巾当口罩,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果教师没有观察清楚而误认为他乱拿别人的物品,就会抹杀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5.自由讲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许多开心的事情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讲述的自由与时间,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可以让幼儿分组讲一讲,特别是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针对问题让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三、丰富指导的方式,增强幼儿参与的意识性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如:幼儿在开展“理发店”的游戏中,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常弄错理发顺序,不知理发前该做些什么。为此,我扮成顾客去理发,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这样剪的时候才不会疼。忘了围围布,就对“理发师”说:“想个办法别让头发落在衣服上。”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理发的过程,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要好得多。实践中,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宣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于是,我鼓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四、优化游戏的评价,提高幼儿评议的自主性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当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游戏,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应适时地抓住机会,让幼儿把游戏中开心的、好玩的或具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勉。而当前角色游戏的评价往往被教师忽略,或由于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兵,起不到指导游戏发展的效果。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自主评议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成功的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活动,使游戏过程成为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创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主动地参与角色游戏,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师角色游戏论文文献

《幼儿园游戏案例记录》

摘 要:学龄前阶段是幼儿合作、分享等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大量的学前教育成果表明: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观察幼儿行为背后潜在心理的一种手段,本案例分析通过记录一次角色游戏中的常态现象,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行为方式,尝试找出此现象发生的主因并采取措施。

关键词: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54-02

案例背景:

新娘是美丽的,对于许多女孩来说,那是一生中最美的一天。而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婚礼的举办,其中温馨与感人的画面,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时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有随父母参加婚礼的经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自己的经历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视角,而角色游戏正是反映幼儿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它让孩子在游戏中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案例记录:

孩子们选择好自己的角色后开始了游戏,娇娇如箭一般地挂上了顾客的游戏牌,冲到了理发店里,她大叫着“怎么还没有理发师上班呀?我要弄一个新娘头”,“来啦来啦,我是理发师,我来为你服务”这时,俊杰拿起了水管,让娇娇低下头。娇娇说“我不用洗头,你帮我做一个新娘头”。俊杰大声回应“好的”后,开始在娇娇的头上不停地摆弄,夹子反复拿下又夹起,几个来回后,娇娇站起来照了照镜子说:“真难看,我要弄新娘头,头发松松的卷在一起,可漂亮了”,“我不会弄,要不我们戴个假发试试看吧?”俊杰试探性的问着。于是娇娇又坐了下来,俊杰将娇娇头上的大蝴蝶结拿了下来,带上爆炸式假发,又将蝴蝶结夹在了假发上,弄好后,他咧着嘴问道“这次你满意吗?”娇娇看了一眼镜子后,两人突然一起大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娇娇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这是俊杰给我弄的新娘头,我觉得好搞笑呀!”“是的,我觉得你还可以试试更多的发型”,我回答道。她的笑声吸引了更多的孩子看向她,大家都笑了起来。然然看见后,立刻走出了他的柜台,飞一般地坐在理发店的椅子上,大叫“俊杰,帮我也弄个发型”其他孩子看见后,纷纷挤到理发店,一时理发店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案例分析:

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案例中的娇娇是我班的“小公主”,较爱美,能干,而俊杰的个性则相对温和,班级的氛围一直较轻松愉快。由此背景,我有以下分析:

1、有意识地选择角色、安排情节

不难发现,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随着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活动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他们的活动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在本案例中,娇娇是对游戏有规划的,她已经能够将自己生活中漂亮新娘头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并且在游戏前简单地安排好情节,在游戏情节按她的想法发展时,一直满足他要求的理发师生成了戴假发后夹发夹这一创造性的游戏内容,从而两人一起收获快乐。

2、尝试解决问题,共同协商

中班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思维,讨论、协商自己的角色以及任务,游戏时能够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本次案例中,第一次娇娇并不满意俊杰给她做的发型,因为这与原来的她没有什么不同,在两个人你来我往的交谈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面对并不是真正新娘头的“爆炸头”,她并没有不满,相反,这种形象的反差,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她觉得快乐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她愿意与人分享,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3、社会性发展差异大、对角色理解肤浅

案例中的娇娇说话蛮横与直接,控制欲较强。而俊杰的个性温和,在同伴提出想法并用质问与命令的语气和他交流时,他还是非常礼貌地、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之间的社会性发展是有着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与人沟通时轻而易举地就能发现。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还较为肤浅,本案例中就出现了小问题:由于对奇怪发型的喜爱,然然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虽是游戏,但他暂时还不能理解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何等重要。

4、面对新鲜事物易兴奋、材料玩法单一

理发店中的假发已经放置了一段时间,对于假发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正是因为这样,爆炸头与蝴蝶结的滑稽模样才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兴奋不已。可见,孩子们面对新鲜事物时,会暂时性地忘记了游戏规则。“爱热闹”也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这常常是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发现,在平时的游戏中,材料的投放是一方面,单一的材料如何玩出多样性的游戏,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方法措施:

孩子的行为往往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玩得自主、快乐,却不一定玩得有价值,更多时候,游戏的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与帮助。本案例有以下解决措施:

1、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善于挖掘各种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将游戏材料合理地投放,并积极地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生成新玩法。

3、游戏中应该有意识的介入与指导,在发现幼儿的行为偏离正常游戏情境时,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引导。

4、正视幼儿之间的各种差异,让幼幼之间互相学习,比如在娇娇以命令式的语气说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她:“我觉得俊杰说话特别有礼貌,他从来不大声喊叫,说话喜欢用请、谢谢,这样的孩子人人喜欢。”

5、向幼儿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理解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坚守工作岗位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8, Z1期:30-34.

[2] 陈国宁.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刘 源.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教学中课程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课程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 游戏 渗透 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三)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结 语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教学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课程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探讨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