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光合作用的研究诺贝尔奖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2:30:13

光合作用的研究诺贝尔奖论文

普利斯特列与拉瓦锡,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各自的观察与研究。但他们观察的深度不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同。普利斯特列总是躲避开理论上的思考,他只埋头于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影响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而拉瓦锡则不然,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很重视理论思考,这使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第一次化学革命。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这一个看似简单的光合反应过程,却是科学家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懈研究才得到的。最早研究光合作用可以追蒴到1648年比利时的科学家范·海尔蒙特首次探究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后来,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莱通过研究得知植物生长需要吸收CO2和释放O2。1779年荷兰的科学家扬·英根豪斯证明植物需要阳光才能制造O2。1864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1940年鲁宾和卡门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糖类中的氢也是来自水。虽然至此,光合作用似乎已经清楚,而实际上光合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光合作用被诺贝尔奖基金委员会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到目前为止,共有8次诺贝尔奖的桂冠被从事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家所摘取。1.因研究叶绿素而获奖第一位是德国科学家威尔施泰特,通过研究指出叶绿素是一种由叶绿醇和含镁的叶绿酸所形成的酯。威尔施泰特因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在叶绿素化学结构研究中所作的创造性贡献而荣获1915年诺贝尔奖。第二位是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尔,他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卟啉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叶绿素和铁血红素,后经费歇尔修订的叶绿素分子结构一直沿用至今。1930年,费歇尔因研究血液和植物叶子的色素并制造成人造血红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第三位是美国科学家伍德沃德,他于1960年合成了叶绿素。他在天然有机化合物包括叶绿素的合成中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世界科学家们的推崇,因此,他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奖。2.因研究类有萝卜素而获奖瑞士科学家卡勒因研究类胡萝卜素等物质的化学结构于1937年获得诺贝尔奖。虽然他不是直接针对类胡萝卜素作为光合作用的天线色素而研究,但是他的研究结果对研究类胡萝卜素的这一天线色素的光合特性具有重要作用。3.因发现卡尔文循环而获奖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领导的研究小组历经10年通过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发现,在暗反应中,CO2首先与1分子5碳糖(1,5一二磷酸核酮糖)反应,5碳糖因此被称为CO2的受体。反应的结果是生成2个分子的含有3个碳原子的3碳化合物。3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后又可生成二磷酸核酮糖而重新作为CO2的受体。这条周而复始地同化CO2的途径后来就被称之为卡尔文循环。卡尔文也因“确立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时所涉及的化学反应顺序”于1961年获诺贝尔奖。4.因研究ATP而获奖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通过仔细研究,提出了“化学渗透学说”,认为由酶、辅酶等组成的膜具有传递电子、质子的功能,从而造成膜两边的电位差和质子浓度差,使电子和质子可以渗透过膜,推动了ATP的生成。米切尔因此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美国科家博耶、英国科学家沃克和丹麦生物物理学家斯科是ATP合成酶的研究者,通过ATP的合成与分解,营养物质中的能量就转移到各种需能反应中,满足生物体各种生理、生命活动的需要。三人因此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5.因研究光合作用反应中心而后获奖德国科学家戴森霍弗、胡贝尔、米歇尔3位科学家测定出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膜蛋白一色素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出电子和能量的传递作用,这一成就在光合作用的研究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他们因此共同获得了1988年度诺贝尔奖。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突破,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尚不清楚。因此,光合作用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人类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公元前1500年从炼丹术开始,有了化学的影子,经过了几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不谢努力,终于使化学这门学科得以确立,化学的发展离不开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小析姐总结出了十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快来看看有你的偶像吗。第一位 拉瓦锡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出生于1743年8月26日,是法国贵族,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提出了元素的定义,命名了氧和氢,预测了硅,发表了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他为后人留下的杰作是《化学概要》,这篇论文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在这篇论文中,拉瓦锡除了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外,在历史上还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名称的确立建立在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个基础之上。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些划时代的贡献,足以让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被人们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不幸的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而死,实在可惜!第二位 道尔顿约翰·道尔顿,生于1766年9月6日的英国。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1808年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提出原子学说 。最先从事测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对比较的办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并发表第一张原子量表,为后来测定元素原子量工作开辟了光辉前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后人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尔顿症。道尔顿一生宣读和发表过116篇论文,主要著作有《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两册。第三位 门捷列夫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生于1834年2月7日,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今称门捷列夫周期律。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第四位 波义耳罗伯特·波义耳,生于1627—1691的英国,化学史家都把1661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因为这一年有一本对化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出版问世,这本书就是《怀疑派化学家The Skeptical Chemist》,它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誉称“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推翻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波义耳通过一系列实验,对这些传统的元素观产生了怀疑。他指出:这些传统的元素,实际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为许多物质,比如黄金就不含这些“元素”,也不能从黄金中分解出硫、汞、盐等任何一种元素。第五位 舍勒卡尔•威尔海姆•舍勒,生于1742年12月19日,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舍勒正式发现氧气可以定在1773年以前,比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发现氧气要早一年。舍勒著有《火与空气》一书,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比较多,主要有:(1)加热氧化汞(Hg0);(2)加热硝石(KNO3);(3)加热高锰酸钾 (KMnO4);(4)加热碳酸银(AgCO3)、碳酸汞(HgCO3)的混合物。舍勒1775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成员,他的工作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为化学事业奉献终生。

第一位 拉瓦锡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出生于1743年8月26日,是法国贵族,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提出了元素的定义,命名了氧和氢,预测了硅,发表了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他为后人留下的杰作是《化学概要》,这篇论文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在这篇论文中,拉瓦锡除了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外,在历史上还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名称的确立建立在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个基础之上。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些划时代的贡献,足以让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被人们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不幸的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而死,实在可惜!第二位 道尔顿约翰·道尔顿,生于1766年9月6日的英国。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1808年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提出原子学说 。最先从事测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对比较的办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并发表第一张原子量表,为后来测定元素原子量工作开辟了光辉前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后人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尔顿症。道尔顿一生宣读和发表过116篇论文,主要著作有《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两册。第三位 门捷列夫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生于1834年2月7日,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今称门捷列夫周期律。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第四位 波义耳罗伯特·波义耳,生于1627—1691的英国,化学史家都把1661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因为这一年有一本对化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出版问世,这本书就是《怀疑派化学家The Skeptical Chemist》,它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誉称“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推翻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波义耳通过一系列实验,对这些传统的元素观产生了怀疑。他指出:这些传统的元素,实际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为许多物质,比如黄金就不含这些“元素”,也不能从黄金中分解出硫、汞、盐等任何一种元素。第五位 舍勒卡尔•威尔海姆•舍勒,生于1742年12月19日,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舍勒正式发现氧气可以定在1773年以前,比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发现氧气要早一年。舍勒著有《火与空气》一书,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比较多,主要有:(1)加热氧化汞(Hg0);(2)加热硝石(KNO3);(3)加热高锰酸钾 (KMnO4);(4)加热碳酸银(AgCO3)、碳酸汞(HgCO3)的混合物。舍勒1775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成员,他的工作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为化学事业奉献终生。第六位 鲍林莱纳斯·卡尔·鲍林,生于1901年2月28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鲍林自1930年代开始致力于化学键的研究,1939年出版了在化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化学键的本质》一书。这部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化学键的认识。鲍林在研究化学键键能的过程中发现,化学键的键能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了半定量或定性描述各种化学键的键能以及其变化趋势,鲍林于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对电子吸引能力的电负性概念,并且提出了定量衡量原子电负性的计算公式。鲍林提出的共振论是20世纪最受争议的化学理论之一。也是有机化学结构基本理论之一。第七位 李比希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1803年5月12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同时,他发明了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创新,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1832年他与他的朋友弗里德里希•维勒一起提出了根理论来解释为什么碳、氢和氧三种元素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化合物。他还与弗里德里希•维勒一起发现了同分异构体。第八位 贝采里乌斯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生于1779年8月20日,瑞典化学家,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立者、硅、硒、钍和铈元素的发现者,提出了催化等概念,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他还是当时最著名的分析化学家之一。他在测定原子量时,把许多新的分析方法、新试剂和新仪器设备引进分析化学中来,使定量分析的精确度空前提高。他对各种分析操作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与改进。同时在矿物研究中,他还发现过一些新元素。例如1803年发现铈; 1817年发现了硒; 1828年发现钍。另外还发现了硅、钫、钽、锗等等。贝采里乌斯还是开创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杰出化学家。1814年贝采里乌斯通过精确的实验证实,有机物也遵守定组成定律。这就开始了对有机物的深入研究。他最早引用了“有机化学”概念。

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研究论文

2008年10月16日至18日,随着“当代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设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有80余年历史的学术期刊《当代》也走进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当代》杂志由罗依·坦普尔·豪斯博士在1927年创办,最初名为《海外书览》,1977年改用今名。这份杂志主要刊载当代世界文学评论,也发表各国优秀作家作品。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受到它的关注。早在1935年,《当代世界文学》冬季号就登载了署名Chih Meng(陈蒙)的《转折时期的中国新文学》。文章纠正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停滞不前”的错误认识,强调近二十余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文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大特征,是以为载体的新文学代替了以文言为载体的古典文学。文章还介绍了新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及传记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至1967年,《当代世界文学》还刊登过8篇文章,介绍、总结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与成就。其中夏季号上的《伟大的中国小说家》和1967年冬季号上的《中国:鲁迅》是介绍鲁迅的专文。前一篇文章称鲁迅“”,是“绝望的”,认为他的作品批判了人性的弱点。后一篇是一组诺贝尔文学奖专题讨论文章之一,赞《》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文章提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对鲁迅的神化,但作者指出,即便没有这种神化,鲁迅的影响也是史无前例的。 《当代世界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描述虽,但基本上反映了美国学界对中国新文学的认识,也显示了这种认识由不断调整到更符合实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面对陌生的中国新文学,秉承了刊头语所引述的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理想的论述,致力于促进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包容。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世界文学》立刻嗅到了新的气息。1979年秋季号发表州立大学Howard Goldblatt教授的《当代与新〈文艺报〉》,围绕《文艺报》复刊展开评论,认为复刊是中国文学的“标志性事件”,是文学重获生机的“充满希望的信号”。1981年冬季号又刊载Howard Goldblatt的《重放的鲜花:中国文学松绑》,继续传播改革开放后新时期文学获得解放的消息。较之前一篇文章,作者对中国文学能否持续解冻的态度有了根本改观,表示“有理由对中国文学的未来的繁荣保持乐观”。 随着中国文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当代世界文学》追踪、关注中国文学动态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表文章的数量、论题所涉范围、探讨的深度都史无前例。从1991年起,《当代世界文学》更开始用专刊的形式集中介绍中国文学。当年夏季号刊发了11篇有关中国文学的文章和访谈,如《九十年代的中国政治与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转折点》《变革中的中国小说》《从王蒙看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妇女作家的》《余光中访谈录》等。2000年之后陆续推出中国作家的专刊和研究论文。2007年6-7月号又推出“当代中国文学专刊”,发表中国学者张柠的《的基本格局》,张颐武的《近年来中国文艺思潮的转变》,张清华的《狂欢与悲戚:21世纪中国文学印象》,以及食指、陈东东等中国诗人的诗。这种模式,为西方读者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学的途径,也把中国当前文坛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推向了世界。纵观1978年至今的《当代世界文学》杂志,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学享受过如此尊荣。 2008年10月,《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创刊。第一期精选了原版2007年6期中的内容,保留了原版最有特色的三个栏目:文学、濒危语言文学、。 “中国版”把西方的世界文学类期刊的理念、观察世界文学的角度、以及当前世界文学的最新信息带到了中国,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交流。未来还规划扩大“中国版”稿源范围,直接在世界范围内约请学者撰稿,并固定开辟“中国文学与世界”栏目,真正把“中国版”办成一个世界文学交流的窗口。 《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社除每年出版6期杂志(2006年之前是季刊,之后改为双月刊)外,还评选两年一届的纽斯塔国际文学奖。该奖创设于1969年,是第一个在美国设立的世界文学奖项,授予被公认为在诗歌、小说或戏剧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并仅以作品的文学价值为依据。由8到10名作家组成的国际评委会负责评奖。奖项包括5万美元、一个银铸奖章和证书。这一奖项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 纽斯塔国际文学奖与中国的渊源也很深。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聂华苓、萧乾、等中国或作家先后担任过该奖的评委,、戴厚英、莫言等作家被提名为该文学奖的候选人。通常《当代世界文学》杂志都会对重要的评委和候选人加以介绍。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或中国作家获得这一奖项。 2008年刚设立的纽曼华语文学奖把首届奖项授予莫言。纽曼奖由俄克拉荷马大学美中关系研究所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在世的对华语写作作出杰出贡献的作家。纽曼奖以文学价值作为惟一标准,由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委会通过特定程序提名候选人并遴选出获奖者。纽曼奖的总协调人葛小伟说:“纽曼奖是第一个基于美国的华语文学奖。我希望该奖能加深美国读者对当代华语文学的繁荣及的理解,并进一步促进美中关系的改善。” 《当代世界文学》杂志80余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文学的百年沧桑和巨变。《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社戴维斯—昂第亚诺说,杂志关注中国文学的模式已经发生转型,“即从带有判断性的遥远的学术视角变成了一种参与和合作的视角。”它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力量,以及它在21世纪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找的,你看看,我没看

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阳痿的中国文学_1000字 世上的文学分两种:一种是文学,另一种是中国文学。就如男足一样,加了“中国”二字的文学,就像是一个阳痿了的人——站不起来。或许是韩国向母系社会过渡的风吹到了中国的缘故,成就了一批“伪娘”作家。他们文章里的废话和他们擦的粉一样多,一连串不知所云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连串不知所谓的“落花美眷,似水流年”,甚至有的作品里除了个别段落有作为QQ签名的价值外,毫无价值,就像是一本流水账。然而,这样的作家却华丽丽的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说到此榜,我又想起一个可笑的事儿。那就是你查阅榜单时,会看到一个好玩的现象,在这个坐拥十三亿人口的、号称文化大国的国度里,位列榜首的是个写童话的,收入2000万;位列第二的是个不会说话的,收入1000万。原来我们堂堂的“文化大国”称号是由小孩子支撑着的。那么,我建议国家不要在搞什么计划生育了,不然,我们“文化大国”的头衔迟早有一天不保。还有一点原因是中国有脾气的作家少,唯一几个有脾气的作家也快要被折腾的断气了。他们打个电话会断,发个微博会删,就连出本杂志都封面过不了关!可他们仍然顽强地用他们如刀的笔来?卫着这片土地的最后一点阳刚之气。相比这些年轻人,有点前辈由于有“文革”的经验,自然做的较为高明:你不让我写,那我就低低调调的写,我不说话了,行吧?最近,中国就有以为不说话的作家获了国际大奖。哇,中国顿时炸开了,中国人也好像突然爱文学了,懂文学了,即便不懂文学,他们也懂诺贝尔文学奖。无论男女老少,都去书店抢购“推荐书目”,其声势浩大,让我想起了“食盐大军”。他们一个个拎着“抢”来的书,穿梭在被文学热热得快要蒸发掉得大街小巷。你可以嘲笑他们,但是不可以嘲笑他们“抢”来的诺贝尔文学作品。以上是主观现象,还有一个客观现象。那就是不管你是“伪娘”文学,还是纯文学,还是诺贝尔文学,都免不了“被盗版”的命运。一些互联网公司把有商业价值的书盗版到了他的网站里,并以互联网精神是“免费,共享”为由,免费共享给用户,任人下载。那么我想说,李总,您能不能将您手中的上市股票共享给我一点儿?您能不能将您在北京中心的房子共享我一套?能不能把您的搜索技术也共享一点儿给我们?如果不能,那就不要把强人所难做的那么理所当然。其实,中国除了可以称为“人口大国”,“制造大国”,“山寨盗版大国”之外,实在不应加上“文化大国”,我们没什么文化,只有文化沉淀,如果非要自称“文化大国”不可的话,我建议加上“历史”两个字,更正为“历史文化大国”。但是,你可以炫耀5千年的历史,你可以宣扬“5000”年这个数字,但你终究敌不过如今中国文学阳痿了的现实! 高一:王小勒

是由于大胆创新而成功的,他的作品主要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让中国的文学家创作的动力更大了。

学位论文获诺贝尔奖有用吗

是各个领域有比较权威性的奖项,是世界级的

一个连上诺贝尔管网都要挂代理的国家,还想拿诺贝尔奖,我看悬。

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lhelm Konrad Ro tgen, 1845---1923),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因兰州的伦内普镇。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

1865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的助手。

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

不行。你不做博士论文肯定成不了真正的博士,最多是荣誉博士学位。不过你可以直接当院士,理论上说可以当博士生导师。不过现在要求博导也必须有博士学位才行。呵呵,诺贝尔奖都拿了,还在乎博士学位吗

靠学位论文获得诺贝尔奖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发现青霉素对我们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获得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下面是对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发现过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921年,身患重感冒的弗莱明坚持工作,在一种培养基中发现了溶菌酶的现象,仔细检查原来是鼻子引起的,从而发现了溶菌酶。

1928年7月下旬,弗莱明带着一堆未经清洗的媒介去度假,这些媒介被堆放在试验台上,以免被太阳晒伤。22年后的9月1日,他被授予了教授职位,原因之一是他发现了溶菌酶。9月3日弗莱明从假期回来,刚进实验室,前助手普利斯到来,一个问弗莱明这段时间在做什么,第一个媒介弗莱明方便接,准备给他,发现媒介优势裂解所示,因此发现了青霉素,并公布第二年6月,这篇论文最终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

为了满足青霉菌引起的溶菌酶现象,需要多少偶然因素相互配合才能出现。有人就此写了一篇特别的文章。首先,青霉菌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最好,而葡萄球菌在37度下生长最好。第二,青霉菌不能在充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后,在青霉素出现之前,青霉成熟并产生孢子大约需要5天时间,而青霉素只对快速生长的葡萄球菌有裂解作用。

1940年,弗莱明作为青霉素的发现者首次出名,这为他赢得了25个荣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公民身份,以及世界各地140多个其他荣誉,包括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但他继续在重要场合发表演讲,把青霉素完全归功于牛津小组的工作。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疑问,欢迎补充!

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lhelm Konrad Ro tgen, 1845---1923),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因兰州的伦内普镇。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

1865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的助手。

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

是的。德布罗意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尤其是关于量子问题的研究,他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为现代物理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4年11月,德布罗意在博士论文中阐述了著名的物质波理论,并指出电子的波动性.这一理论为建立波动力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这一划时代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也使他成为第一个以学位论文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1923年9月至10月间,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接连发表了三篇论文:《辐射——波和量子》、《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物理学——量子、气体运动理论以及费马原理》。在这几篇短文中,提出了现在称为“德布罗意波”的思想。1824年,在题为《量子理论研究》的博士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前几篇文章中提出的相波理论,并于同年11月27日在佩兰的主持下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他凭借着自己的发明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奖,并且青霉素的成功发明以及研发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很好的奠定作用。

本科毕业论文获诺贝尔奖

罗纳德-科斯(全名罗纳德·哈里·科斯)1991年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罗纳德·哈里·科斯:1910年12月29日出生,他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科斯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慕瑟经济学荣誉教授及法律与经济学资深研究员。科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代表作《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之中,科斯首次创造性地通过提出“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以及企业扩展的边界问题。科斯还认为,一旦交易费用为零,而且产权界定是清晰的,那么法律不会影响合约的结果。瑞典皇家科学委员会因此说一门新的科学——法律经济学应运而生。”2013年9月2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3岁

这是因为他在十多年前发表过一篇论文,他当时也是随手写的,而这篇论文在如今却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也是让他惊讶的一个事情,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也升职加薪了。

罗纳德-科斯(全名:罗纳德·哈里·科斯)1991年获得诺贝尔奖。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罗纳德·哈里·科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罗纳德·哈里·科斯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早在1937年,在以他的本科论文为基础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阐明了该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人们至今仍应为他当时的洞察力深感惊奇。但该书完在以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太多关注。沉默了近三十年,产权理论才受到重视。八十年代后随着自由放任思想潮的高涨,产权理论受到高度评价,科斯也正是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康拉德·伦琴,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lhelm Konrad Ro tgen, 1845---1923),以表彰他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因兰州的伦内普镇。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

1865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的助手。

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