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陆游的爱国诗的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2024-07-04 12:05:34

陆游的爱国诗的论文答辩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继杜甫、屈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文坛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作家。

他的诗词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处处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感。他一生忧国忧民,写了大量的有关于爱国主义的诗歌,用笔揭露南宋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激励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奋斗。

爱国主义情感在陆游诗中的渗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呼唤,是心与心的连锁感应,是心与心的强烈触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诗歌创作中,

陆游是最多产的作家,他是一位创作力和想象力非常旺盛且丰富的作家,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写作,甚至达到“无诗三日却堪忧”的境地。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作品极其丰富,“六十年间万首诗”,而现今存在的有九千四百多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陆游的诗歌研究论文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对陆游爱国诗的研究现状,有这些观点:陆游一生都是在北定中原的理想中度过,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真对他的爱国诗篇有下面这些观点:1在南宋特定的历史中,国仇家恨让陆游沉浸在还我河山的理想中,诗词慷慨解昂,例如铁马冰河入梦来。2面对南宋政府的求和派不思进取,陆游也有时候寄情于山水,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词。3在陆游最后的岁月里,陆游仍旧念念不忘北伐中原,归还故土,临终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让我推开岁月尘封的门,让我走过清,走到明,走过元,一路走到南宋。就让我和着凄婉的宋词,踩着千年的月光,悄然走进沈园,去寻那清香似旧时。一、小楼一夜听春雨那在江南的烟雨中徜徉了千年,忧伤了千年的《钗头凤》。某一年,当时沈园中应是百芳争艳的时节吧,才华横溢的陆游娶了秀美柔雅的唐婉,过得幸福安宁。又一年,应当是残灯听落花的时节吧,陆游心爱的唐婉因为“二亲恐其惰于学”遂将唐婉赶出家门“放翁不敢逆尊者意”泪眸中,他依稀的唐婉碧裙拽地。两年的时光一晃而过,陆游不记得梦过唐婉多少次,两人终究难舍难分,多次私会,不想陆母发觉,,陆游是个孝子听取母亲之意娶了另外一位女子,最后的悠悠情思也被陆母这样斩断。陆游的再次娶亲他的婉儿肝肠寸断,第二年唐父便安排女儿出嫁,嫁给当时一个名声显赫的文人—赵士程,唐婉当时入目的应当是满目刺眼红色吧,刺得两行清泪顺颊而下……再次相见,已是十年之后,陆游故游沈园,走在沈园的幽深小径上,回想着当年与唐婉在一起的时光,低眉信步一抬头,眼前的分明是唐婉,唐婉和赵士程来沈园游玩,唐婉正在给赵士程斟酒,那露出的纤纤细手,拨动了放翁的思绪。是啊,唐婉早在十年之前的泪眸中就不属于他了……只是那一刹那,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二人眼中所包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万千心绪只留下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

陆游诗词及艺术特点 1.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一个有良好文学氛围的家庭。早年历经动乱,培养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1)19岁—44岁,为成家、应试及第一次被贬时期。(2)45岁—53岁,为从军及第二次被贬时期。(3)53岁—85岁,为第三次被贬及闲居时期。 2.陆游诗歌的创作主题。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1)表现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代表作有《书愤》、《金错刀行》等。(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3)爱情诗,代表作有《沈园二首》等。 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渊源各家,风格多样,众体皆工。(2)高度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感染力。(3)对偶工整,语言精致。 4.陆游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表现忧愤之情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也有表现其精神气质的《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还有表现自己爱情经历的《钗头风》(红酥手),等等。

关于陆游的爱国题材的毕业论文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北宋的时候,有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少年时的陆游就受到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多年过去了,陆游老了,病魔总是缠着他,使陆游常年卧床不起。病魔的折磨并没有击退陆游的爱国之心,反而使陆游的爱国情感更为强烈。可是祖国一天不统一,陆游就一天比一天更渴望统一。这加重了陆游的病情。一天,陆游觉得自己已时日无多了。但他还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心里一想,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晚上,陆游早躺在床上。在油灯的微照下,陆游费力地坐了起来。他又想到了祖国,热泪又一次流下。他拿出笔纸,准备写下遗嘱。他心想:“人死去了本来就万事皆空,但我悲伤的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令我感觉到心在隐隐作痛。我一定要叮嘱儿子,在南朝的军队北定中原的日子,拜祭我时,千万不要忘记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啊!”于是,陆游便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于陆游的作文精选【5篇】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陆游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陆游的作文1

读了很多有关陆游的书,背了很多陆游的诗,便自认为自己已经读透了陆游,了解了陆游,所以斗胆写了些感受,有些玄妙,有些梦境。写完之后,忽然我觉得有点惊悚,有点伤感。似乎 陆游就在我的眼前,仿佛在质问:“你真的读懂了我吗?”这一刻,我便有了一些羞愧 。

公元1178年-月-日

陆游还只是一个青年小伙,我走访孔明府。这里有山松、绿草、红花、飞鸟。倾听着幽幽的钟明声,我的心平静了,而陆游却激动了起来,他向我讲述了他的心愿,他的报负,他说:“他也要向孔明一样,为国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听后只是微微一笑,并无心思去理解,但只是瞬间,我就醒悟了过来,陆游不平凡的一生和他的成功就是和他从小立下壮志分不开的。陆游在年少时就立下了理想的船帆,而13岁的我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的人生理念。我还怎样的向别人看齐?想到这里,我不再正视他的眼睛,因为我发现我不敢。

公元1200年-月-日

再次走近陆游的房间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他的两鬓开始发白,眼神却还像22年以前焕发着光彩,只不过多了一些悲伤和无奈。他一看我进来,立刻迎了上前:“老朋友好久不见了。”和他寒暄了几句便进入了我今天来的主题。“你现在在干什么,写诗吗,放弃了少时的梦想了吗?”我呷了一口茶说道。陆游叹了一口气:“如今,我已老去,担心却依旧在北方的战场上,眼前北方危急,我却不能上阵杀敌,唯有写诗来“解馋 ”,用诗歌来守望自己的理想,来填补内心的空白,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国捐躯……。”当时他还说了很多,我已记不清了。但有几句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一个人为自己许下的承诺奋斗终生,到老了也不放弃,明知道愿望已不能达成,却不灰心,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让我感动。

公元1210年-年-月

这是我第三次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陆游老先生了。此刻他已奄奄一息,我正急着为他请大夫,他却坦然拒绝。他抓住了我的胳膊,用轻得不能再轻的声音慢慢的对我说:“如今的南宋已是歌舞升平,乱臣横行的时代,人们已没有了思想,没有了进取之心,这无疑是对我的身心又刺了几剑,我想用诗歌化为利剑,使人们不再麻木,我的一生没有悔恨,但有一件事想请你转告我的子孙们。”路老先生请讲。 这时他的手抓得更紧了:“请你转告他们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完他眼睛的光芒不见了,抓住我的手也慢慢的垂了下来 ……

我帮他盖好了被子,鞠了个躬,转身离去。

陆游需要我用一生去解读 ……

关于陆游的作文2

斑斑驳驳的墙砖上因为潮湿而而长出了青黑的青苔,一块光滑的墙砖上用飘扬而有力的文字刻上了一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学过了许多古诗,但仍找不到令我满意的古诗,直到那位诗人的出现。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班正在上古诗课,听着同学们那齐声朗诵的古诗 ,我仿佛走进了陆游的世界……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有情人被强行拆散的悲惨的爱情命运,黑暗的社会世道,使陆游与唐琬这对恩爱夫妻不能常相厮守而遗恨终生。当初的妻子,现在已变成了“宫墙柳”,可望而不可即。

或许这一切对于远去的陆游而言都不重要了。因为他知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的心里虽然不愿意,但还是不情愿地迈开了步子。一个小村庄便出现在眼前,我不禁佩服起陆游的智慧来。只见陆游提笔写下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今,身已垂老,心却依旧在北方的天空,久久不愿收回。眼见北方告急,而我却不能上阵杀敌。惟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用诗滋养生命和思念,每当思念故乡时,只能抓一把诗解谗,我只能用诗歌守望心中的夙愿,只能让诗歌随金戈铁马

驰骋于硝烟弥漫的搏杀间,用豪迈填补内心的空白。

时间在周围虽都留下了烙印,但是这首诗的光辉却丝毫都没褪色。如同我爱的诗词,无论经过了多久,诗词中包含的感情也不会消失,如一坛美酒,越酿越纯。

关于陆游的作文3

陆游在1125年出生在一条小船上,1210年去世,他是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从小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26岁时被他的母亲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他的一生。

29岁时,去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为在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为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然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位。

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固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

陆游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比较喜欢《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是颔联也是流传千古的一句。这一句写出了山间水畔的景色但又富含哲理。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这句诗给我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现实,面对种种困难,不退缩不畏惧,发奋前进。这样的话,前方将会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

关于陆游的作文4

郊野驿外,荒原断桥,黄昏阴惨,凄风苦雨。但就在这人迹罕见之处,却立着一枝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野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你在那驿亭之中,静默着。外面的风,凄凉,外面的雨,哀怨。你企盼着国家能统一,奈何那南宋朝廷只因拥有江山一隅而知足,对反抗外来入侵者毫无兴趣可言。你,就像驿亭外那枝野梅一般,孤独地傲立于天地之间。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你本想靠自己那满腔的爱国之情去唤醒朝廷,却因此被罢了官。“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漫自悲歌。我仿佛听到你那穿越了千年的叹息,感受到你那尘封已久的不甘与落寞。你,就像冰天雪地中那枝腊梅一般,顽强地傲放于天地之间。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终于,你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生命虽所剩无几,但那爱国之情却喷涌而出。失地还迟迟没有收复,你也吟下了绝笔:“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此刻卧于榻上的你,早已气若游丝。但,你还是伸出了枯瘦的手,颤颤巍巍的指着儿子,清瘦的身体微微摇晃。嘴唇缓缓地张开一条细缝,用那含糊不清却坚定无比的声音说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仅仅是十四个字,却耗尽了最后的力气。枯瘦的手缓缓放下,但眼神中的那份坚忍不拔的信念却久久没有消散。

带着未见中华统一的遗憾,你的呼吸渐渐停止了,却化成了一股梅香,永留于天地之间。

您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激励着后世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统一,前赴后继、奔赴沙场,抵御外敌,俨然成为了每个人刻在骨子里最坚定的信念。如果您在天有灵,那请就让我带您看看,今日之盛世,是否如您所愿。

关于陆游的作文5

陆游,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并不能算是一颗最抢眼的明珠,然而他的诗文以深刻的内容,多变的诗风,圆润的笔调以及一腔爱国热忱,在中华大地上树立起了一面亘古不移的'旗帜。对于这位多产诗人的诗文,我接触得并不多,只是在那“无一语不成天”的诗词当中,偶然触及到了一些背后的东西。

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注定会孕育出为国请缨的英雄志士,然而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却以偏安江南的软弱姿态为志士们划了一道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鸿沟。陆游的一生都是在这道鸿沟边愁苦徘徊。尽管无法逾越,但他却从未退却。直至“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也不忘努力兑现“自许封侯在万里”的誓言。

这样的历史与人生的矛盾无言地预示了陆游遭受排挤,壮志难酬的一生。

赴京赶考,遭秦桧排挤,终名落孙山;主战抗金,遭主和派构陷,终一事无成;谏言献计,遭权臣诽谤,终免职罢官。好不容易六年后,能在主战派领袖王炎部下任职,原以为可以延续“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与那多情的南山月共庆夙愿的实现,可谁知,昏庸的皇帝听信谗言,将王炎调回临安,而陆游也随之被派往成都。

难得他在经过这些年坎坷,还能在“午夜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之时,道出“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的慷慨陈词。

陆游的悲剧性在他的婚姻生活里同样存在。或许事业与家庭终究是有界限的。为报国事业执着一生的陆游还是无法摆脱统治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面对陆母的厌弃,陆游最终选择了与唐婉分别,以致一段传世姻缘在沈园的墙壁上留下千年的叹息: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浮L一洌谐馗螅矫怂湓冢跏槟淹校。ā额瓮贩铩罚

陆游也是喜爱梅花的,梅选择在冷寂的东的大地上浮动暗香,不想在春天与百花争艳,它的高洁,它的坚贞,它的孤芳自赏,正是陆游这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

也许陆游的一生原本就是一个悲剧。当“此生谁料,心在天山,生老沧州”的深沉叹息响起在中原大地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为之泪下,又不知道在那偏安一隅的南宋江山里是否会有人为之洒下一樽安息的祭酒?

或许这一切对于远去的陆游而言都不重要了。因为他知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研究陆游的论文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爱国篇围绕(示儿)写、爱情就是和唐婉的事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着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着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一、人物生平少能诗文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仕途坎坷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陆游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朱宣咸中国画《陆游诗意图》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名号由来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秦观生于仁宗皇佑元年(1049),死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陆游父亲陆宰生于哲宗元佑三年(1088),死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陆宰小秦观四十岁。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秦观到越州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其时陆宰尚未出生。陆游母亲的年龄估计与陆宰相去无几,跟秦观不可能有什么交往。“梦少游而生公”,纯属想象之词。前一说不能成立。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诗日:“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的。后一说也不能成立。那么,陆游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清人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所记较为可信:“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古代有“幼名,冠字”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士大夫家庭往往强调名和字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取名定字。取名之时,实际上是定了字的。因此,名游,字务观,跟秦观的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而已。至多也只能说明同源于《列子·仲尼篇》的那句话。跟“梦少游”“慕少游”而取名字,了然无涉。在陆游的诗中,有这样一首:“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螀渐觉近房栊。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为什么号放翁呢?原来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孝宗淳熙十三年,陆游回到临安,入朝做了军器少监。但仍然以诗为戈,抒发爱国热情,坚持抗金爱国思想。而令朝中的投降派十分不安,因而讨厌他,上疏皇帝诬陷陆游不务正业,只知“嘲咏风月”。陆游再度被黜,他怀着满腔愤怒回到家乡山阴后,立即提笔把他在镜湖旁的住宅题为“风月轩”。虽云“风月”,实则是发泄他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二、个人成就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吐露出万丈光芒,使他成为杰出诗人,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很真挚动人。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诉衷情》等。[2]他的代表作有《诉衷情》、《夜游宫》、《鹧鸪天》以及咏梅的《卜算子》等。陆游的作品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中年入蜀之后,形成豪情奔放的风格,晚年诗风趋于恬淡,有时幽愤。总体看来,艺术特点是宏伟豪放,热情洋溢。文学成就诗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陆游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佳作佳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着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陆游的名篇《书愤》、《示儿》、《游山西村》、《诉衷情》等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并在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词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陆游诗一首》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箭箭雕弓”、“谢池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与辛弃疾比较接近。在宋代的豪放词中,另树一帜,而与辛弃疾并称“辛陆”。文陆游在散文上也着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陆游兼善众体,而且常是构思奇巧,文笔精纯。吴宽《新刊渭南文集》评价陆游的文:“以六经、《左氏》、《庄》、《骚》、班、马、韩、曾为师匠,而天资工力,自得尤深。”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比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如《烟艇记》《书巢记》等,书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他的《入蜀记》是一部日记体的记游文,文字颇简练。尤其过三峡的一部分,多有对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历史人物的描述,读来饶有趣味。至于他的《老学庵笔记》,则是随笔式的散文,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闻,颇有史料价值。史陆游还具有史才,《宋史》本记载:“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还撰《南唐书》十八卷,以推尊偏安江南的南唐来寄托和暗示南宋虽已偏安仍未正统的观点。作品集陆游一生创作颇丰,以下为欧小牧《陆游年谱》考辨:《剑南诗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词2卷,《入蜀记》6卷)《放翁逸稿》2卷,续添1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续笔记2卷《高宗圣政草》1卷《陆氏续集验方》2卷《感知录》1卷《清尊录》1卷《绪训》1卷其他尚有《放翁家训》、《斋居纪事》及《家世旧闻》等。传世佳句0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0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0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0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0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0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0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08、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0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1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12、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16、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17、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18、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19、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关山月》20、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二首》(其一)21、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沈园二首》(其二)22、玉骨久埋泉下土,墨痕犹鏁(锁)壁间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其二)23、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秋思》24、云影忽生鸦蔽日,雨声不断叶飞霜。《庵中晚思》25、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词0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卜算子·咏梅》0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03、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钗头凤》04、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05、叹流年、又成虚度。《谢池春·壮岁从戎》06、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秋波媚》07、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秋波媚》08、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09、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10、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临江仙·离果州作》11、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临江仙·离果州作》12、水流云散各西东。《临江仙·离果州作》13、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临江仙·离果州作》14、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15、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鹊桥仙·一竿风月》16、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17、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18、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19、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空他乡胜故乡。《南乡子》20、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蝶恋花》0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老学庵笔记》卷五0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自勉对联书法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陆游《苦寒帖》,纸本,纵厘米,横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于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时陆游44岁,适值被贬后居家。信中内容对研究陆游生平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同时又是一件珍贵的书法作出。其用笔方圆兼备,自然流畅。曾经清内府收藏,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书大家嘉泰二年(1202),以孝宗、光宗两朝及三朝史未修,诏他参与修国史,兼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文翰等,不久即迁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以诗文着名,藏书之富亦见称一时。父陆宰,为越中三大藏书家之一。他承父藏书之志,由蜀归家时,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回归。越中藏书三家,石氏、诸葛氏藏书已散,唯独陆氏藏书不衰。有藏书楼曰“高斋”、“书巢”、“双清堂”。作有《书巢记》,载于《渭南文集》中。人问他藏书楼何为“书巢”,他回答说:“吾室之内,书藉或置于架上,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皆书也。饮食起居,病疾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耶?’”又建有“老学庵”,为读书之所。写有“泽笠老翁病苏醒,欣然起理西斋书。十年灯前手自校,行间颠倒黄与朱。区区朴学老自信,要与万卷归林庐”诗句。所作诗文和着述多有题记,记其家藏书、校勘之事。喜刊刻图书,先后刻有《刘宾客集》、《江谏议奏议》、《岑嘉州集》、《世说》、《南史》、《陆氏续集验方》等。着有《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放翁词》等。子陆子遹,亦能守先祖和父所遗书,并有增加。刊刻图书有20余种。美术历代画家都常常以陆游诗意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美术家王原祁(1642—1715)、沈心海(1855—1941)、朱宣咸(1927—2002)、杜滋龄(1941—)等都有这方面的优秀作品产生,是陆游诗词在美术作品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三、家庭成员陆游有七子一女。根据《陆游年谱》记载: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孙子有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有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有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一幕。四、人物评价“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朱熹《答巩仲至》“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杨万里《和陆务观见贺归馆之韵》“《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刘克庄《题放翁像》“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赵翼《瓯北诗话》“宋诗二家,曰苏轼,曰陆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杨慎“剑南屏除纤绝,独往独来,其逋峭沉郁之概,求之有宋诸家,无可方比。”——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

关于李商隐爱情诗的论文答辩

1.用,不算。2.振兴古诗文化

李商隐的爱情:李商隐画像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下面这些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在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5]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荷花。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也有猜测,《锦瑟》也是为纪念亡妻而作,以琴弦断裂比喻妻子去世。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以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1927)最为著名。此书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为《玉溪诗谜》。苏雪林的研究,继承了程梦星、冯浩等人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例如,通过她的考证,多数人接受了李商隐与女道士的恋爱经历。不过,苏雪林的猜测和推理几乎不加节制,从而构画出几段离奇的恋情,包括他曾与宫女偷情。

首先自我介绍,然后介绍为什么选,为完成论文做了什么准备和工作,然后介绍论文的内容,准备一下与论文有关的知识储备,比如李商隐的作品,作品风格,诗歌的欣赏……这些你应该更懂注意礼仪,祝你成功!

李商隐与晚唐政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