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关于地方小吃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2:20:20

关于地方小吃的研究论文

论潮汕美食中的潮人精神 作者: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资料来源:陈友义 李昌欣 潮汕美食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清、淡、巧、雅”的突出特征而饮誉海内外。潮汕美食是潮汕人民创造的文化产物,是潮汕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因而必然熔铸着潮人精神。 一、饮食与人类文化精神 (一)饮食文化的产生。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饮食风俗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饮食高度凝聚了人类文化精神。 总之,饮食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而美食作为饮食的最高境界,更是深刻地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 二、潮汕美食深刻地熔铸着潮人精神 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潮汕地域特色,饮誉海内外。潮菜色香味俱全,不仅烹饪艺术精湛,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深刻地熔铸着浓郁的潮人精神。 (一)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的精神。 1、制作技术十分精细。 潮州菜的烹调方法多样,常用的有炖、焖、炸、炊(蒸)、炒、泡、煎、扣、清、淋、灼、烧等几十种。刀工、配料、配菜;火候都讲究一丝不苟;刀工有数十种运刀技法,配菜讲究性味、色彩、形状、荤素配合;调料种类数以百计,区别不同菜肴下锅,另有多种“味碟”为上蘸料,火候有猛、旺、中、慢、小之分,因料而异。食物经过精制而上了档次,味道完美,粗贱的也变成佳肴。 2、制作工序十分讲究。 技术精细、工序讲究是潮汕美食的突出特征,潮州食事因此赢得“工夫食”之美称。而这正是潮人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精神的充分体现。 潮汕美食之所以熔铸着潮人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的精神,主要原因是: 其一,鲜明精细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二,追求清静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三)开拓创新的精神。 (四)爱国主义精神。 (五)“和合”的精神。 潮汕美食深刻地熔铸着精益求精、刻苦耐劳、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和合的潮人精神,这是潮汕人民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在塑造汕头精神,加快汕头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开发、利用潮汕美食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弘扬、创新和提升潮汕美食中的潮人精神,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具有极其重要战略意义的。

老牌翻生,大有可为——从“周李记粽球”的畅销看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的可行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市区曾评出“十大名产小吃”,其中有“罗锦章牛肉丸”、“西天巷蚝烙”、“蔡七记棕球”等。四十多年来,物换星移,风风雨雨,当中长存不息的,只有“西天巷蚝烙”、“老徐炒粿”等。余者大多已匿迹销声,湮没无闻。改革开放后,有少数几个品牌的后人抓住机遇,重新对原有品牌改头换面,再闯江湖,终获新生。“蔡七记粽球”就是这后一种。 最近,笔者围绕如何挖掘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这一专题,对“蔡七记粽球”的嫡传“周李记粽球”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感受到,潮汕传统老牌小吃渊源深远,品类繁多,对其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周李记粽球”热销的启示: 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登汕头市区十大小吃榜列的唯一粽球品牌,“蔡七记粽球”的由来可谓渊源有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称为汕头埠的汕头老市区小公园一带行铺林立,商贸昌隆,一商旺而百业兴,各种地方小吃也盛行其间。有一蔡姓师傅独辟蹊径,精心制作出味道与众不同的粽球,名“蔡七记粽球”,专门销给各行铺“头家” (老板)。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味高于他人,因而深受当时有钱人家的青睐,被誉为“头家粽”或“富人粽”。解放后,政府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搞公私合营,“蔡七记粽球”也成了改造对象。1958年,“蔡七记粽球”被归入当时汕头饮服公司属下的公园二店,时为公园二店主任的李少焕与蔡师傅等人,在实践中对“蔡七记粽球”的配方进行多方改良,使其更为鲜润爽口,幼滑宜人,符合时人口味,因而极受欢迎,名噪一时,终至登上汕头“十大名产小吃”榜列。 哪料世事多变,岁月多艰。六十年代后期,国家物资紧张,各种生活用品需凭证供应,选料考究的“蔡七记粽球”终因用料无法供应而被迫停止生产,黯然消逝于无声岁月中。然而明珠蒙尘,终有重灿之时。新的历史环境为传统小吃的重生提供了新机遇。1997年,年近古稀的李少焕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蔡七记粽球”配方重赋新生,易名“周李记粽球”,在市区福平路头开店营业。并言传身教,将制作手艺传予年青的接班人。“周李记粽球”在闯过开业初期的艰难后,逐渐站稳脚跟,如今在老市区一带已是名声渐显,营业额一年好于一年,重新树起了老字号牌子的好口碑。不少海外侨胞返汕后,也慕名光顾此店。已故著名侨领陈世贤先生生前,每隔一段时间,必使人到“周李记”店购下几箱粽球享用。另据专门为汕头市区粽球店提供棕叶的揭东县人林某言,目前“周李记棕球”店每月的粽球用叶已与市区另一粽球店“老妈官粽球”店的用叶差不多。“周李记粽球”的热销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3年3月21日,《汕头特区晚报》曾对该店的经营情况做了专门报道。 从“周李记粽球”的重新行销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潮汕老字号美食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群众有良好的认知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前景甚广。 开发老字号美食品牌对繁荣潮汕美食具有重要意义: 潮汕美食在实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大莱”,也即可以摆上酒桌的各式菜肴,统称“潮州菜”;二是“小吃”,包括肉丸、糕点、卤味等各式传统食品,盛行于里巷墟落,现迹于草泽乡间,却是位卑身微,难登大雅之堂。 “潮州菜”的制作靠的是烹饪手法,制作材料如海鲜、野味等,就地取材,与潮汕本土经济关系不大,因而“潮州菜”的输出实质上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输出。师傅出门谋生,怀揣一张潮菜菜谱或配方,便足济事。而潮汕传统小吃却不同,除了讲究制作工艺和烹饪手法,更与潮汕本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密切相连,可以说,“潮州菜”代表着潮汕美食的今天,传统小吃则代表着过去,最具潮汕文化底蕴,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潮汕传统小吃的地方特色最浓,一旦离开潮汕本土,纵使用料和制作手法不变,原有风味也丧失殆尽。这一点看似玄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孕育着各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茅台酒全国只有茅台一地才能生产,离开茅台镇,茅台酒的味道便不复存在。个中奥妙,谁复能解?因而可以说,潮汕传统小吃的风味是潮汕瑰宝,唯其特有,方足珍贵。 潮汕传统美食起于民间,行于民间,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品类繁多,基本上涵盖了“吃”的各个方面。简单概括起来,人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肉食类。如牛肉丸、猪肉丸、鱼丸、肉脯、肉卷、五香牛肉及卤鹅、卤鸭等。二是饼食糕点类:如月饼、米润、酥糖以及粽球等。三是凉果类。如蜜梅、蜜榄、蜜李、蜜制陈皮等。四是杂咸类。如贡菜、咸菜、橄榄菜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每一品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独具特色的老字号牌子,品质超伦,享誉一方,成为各个品类美食最高品质的代表。在品质上,老字号品牌追求色香味俱全,特色相当明显。一是做工精细。精研细磨,不厌其烦。如手工捶制牛肉丸,千锤百炼,极其烦琐。二是用料考究。三是配方独特。在实践摸索中创出独有配方,品味人无我有,成为赚钱招牌。 当然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其基本上出于民间又流行于民间,没有规范,也没有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因而存在的不足也不少。主要有:1、规模小。基本上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设施简陋落后,效益低。2、观念陈旧。恪守祖传秘制等传统习惯,产品代代相沿,缺乏创新意识,造成一些品种几十年都是一副老脸孔,与现代人要求相脱节。还有就是恪守秘方不外传等陋习,门户之见极深,缺少交流借鉴,产品质量得不到升华。3、品质参差不齐。由于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且基本上为各家各户自己制作生产,因而品质上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还有就是为了追求好口味,滥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等。这些存在不足,造成不少潮汕老字号美食往往难以持久,俗称“好不过三代”,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便遭淘汰。如上面提到的六十年代汕头“十大名产小吃”,至今仍在经营的,也就是一半而已。而当该品牌退出经营后,其配方往往也随之散佚民间,得不到收集整理保存乃至升华,其潜藏的价值也因之丧失殆尽。 总而言之,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是潮汕美食的瑰宝,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该品类美食的最高水平,挖掘开发这一美食宝库,对促进潮汕传统美食百花齐放,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开发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的几点意见: 从“周李记粽球”的热销可以看出,潮汕老字号美食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如何开发这特色产业?笔者不避浅陋,特提出几点意见: 一、编写一部《潮汕美食史》。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及经济参价值的《潮汕美食史》。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程、品种特色、制作工艺等,分门别类,罗列汇总。特别是对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应重点加以收集整理,保留其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艺等。使这样一部史书,既能使人了解潮汕美食的演变历程,也能对潮汕美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制订优惠政策,鼓励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对进行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经营的,可在税收及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资金有困难的老字号品牌后人重新对原有品牌进行开发的,可考虑在资金等方面给予贷款扶持。 三、确立以品牌促发展战略,扶植老字号品牌发展。对全市老字号品牌进行评定,由政府主管部门发给有关证书或标志,为老字号品牌重新赢得市场加一把劲。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老字号品牌的评优活动,如每隔三年或五年评定一次市区十大老字号品牌,扶植名牌产品,促使传统美食升华飞跃。 四、加强管理,保证老字号美食产品的质量。推行现代国际有关食品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对老字号传统美食的监督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克服老字号品牌在制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确保老字号美食产品质量符合现代要求。 资料来源:“第四届汕头经济特区论坛——食在汕头,潮汕美食与世界”

中国传统美食论文美食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清、淡、巧、雅”的突出特征而饮誉海内外。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粤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 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 鲜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腻。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到三国鼎立之间。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浓,讲究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闽菜系历来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调汤、佐料,和以味取胜而著称。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如凉拌菜肴“萝卜蜇”,将薄薄的海蜇皮,每张分别切成2~3片,复切成极细的丝,再与同样粗细的萝卜丝合并烹制,凉后拌上调料上桌。南菜系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为代表,成名较早。浙菜系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京师人南下开饭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过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响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江苏是名厨荟萃的地方。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和第一座以厨师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这里。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铿,又名彭祖。夏禹时代,“淮夷贡鱼”,淮白鱼直至明清均系贡品。“菜美之者,具区之菁”,商汤时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时齐国的易牙曾在徐州传艺,由他创制的“鱼腹藏羊肉”千古流传,是为“鲜”字之本......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即古代的徽州。后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饮食业发达,徽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屯溪,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高宗曾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额。徽菜系在烹调技艺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之外,有很多的地方特色菜,离开家乡十载岁月,自己很少做饭的人,凭着年少时的记忆回忆着家乡菜的风味.革命老区江西那片红土地位于长江中下流交接处的南岸,负江带湖,翠峰环立,沃野千里,风光绮丽。江西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特点,加上江西河湖众多,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水产业,故江西一向也被誉为美丽富绕的鱼米之乡。一、赣菜的沿革与特征江西在秦汉时期,鱼米之乡的特色已趋明显,据东晋时人雷次宗云: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雷次宗:《豫章记》。江西饮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又取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今日有独特风味的赣菜。江西传统饮食,据罗金先生研究,具有"两概括,一综合"的特点,详见罗金先生:《江西古代饮食特点》,《江西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罗金先生指出:所谓两概括,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合。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越,所以江西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吴、楚、越的特点。嗜辣成性,不亚于湖南、四川。赣西地域,连炒盘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人们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来概括江西、湖南、四川三省嗜辣习惯。佐以甜味,这原为吴菜风味,但赣抚平原也喜在菜肴中放糖,如红烧肉、糖醋鱼之类,这都属吴菜风味。吃生吃鲜,这又为越菜风味,如赣南、赣东的鱼生、鱼丸、鱼泡、烫鲜虾、活鲤鱼等。赣东属吴越之"越",赣南属百越之"越",所以江西的越菜风味既含浙江风味,又含广东风味。广东人喜食蛇、蛙、鼠,赣南人也喜食之。由此可见,江西饮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粤风味,在多种风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江西由于地处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们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并融进到江西的饮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饮食具 有南北饮食的概括性。如峡江的牛肉炒粉,将西北回民吃牛肉的习惯与江西人爱吃米粉相结合,形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大众小吃;江西的锅贴饺子,本为北方食品,但因江西盛产植物油,贴饺时下油多,配馅时下料重,特别姜末、葱花、胡椒粉、热水烫面擀皮,成为独具特色的江西锅贴饺。江西古代饮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江西以道教为中心,自张道陵于江西创符派道教后,丹炉派道教亦于江西境内传开,葛玄祖孙先后在江西开炉炼丹。受道教影响,江西饮食很注意养身之道,药膳成了江西饮食的一大特色。如暴炒枸杞叶、肉炒车前草、木槿花蒸蛋、百合焖肉、油炸天门冬、淮山墩肉等大众菜,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养身之功效。二、赣菜的构成与菜式(一)构成赣菜是由南昌、鄱阳湖区和赣南地区菜构成。这三地菜肴的共同特色是:味浓、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侧重咸、香、辣;在质地上讲究酥烂、脆、嫩;在烹调上以烧、焖、蒸、炖、炒见称。炒菜重油,保持鲜嫩,如赣州名菜"小炒鱼"。蒸或炖的菜,保持原汁,不失原味,既保全营养,又有补益,如"清蒸荷包红鲤鱼"、"清炖乌骨鸡"。焖制的菜,酥烂,味香而浓,如久负盛名的"三杯鸡"。这三地菜肴的不同之处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风味的长处,善于变化,花色品种较多,讲究配色造型;鄱阳湖区的菜则以烹制鱼、虾、蟹水产品见长,选料注重活生时鲜,味道清鲜;赣南菜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汁浓芡稠,对鲜鱼的烹制有独到之处,如"小炒"、"鱼饼"、"鱼饺"素有赣州"三鱼"之称。(二)菜式赣菜的菜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有各种筵席菜,也有适应家庭便宴和民众聚餐的菜肴。江西筵席菜肴有以鱼为主的鱼席,也有以咸鲜兼辣的地方风味菜肴,并配以时令蔬菜、水果,组合新颖,品种繁多。江西传统筵席的主要菜肴品种有:海参眉毛肉丸、三杯鸡、红酥肉、南丰鱼丝、文山里脊丁、清炖武山鸡、清蒸荷包鲤鱼、炒血鸭、小炒鱼、炒石鸡等。家庭宴会菜式,习惯用全鸡、全鸭、全鱼制作的菜,此外,号称四星望月的粉蒸鱼就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常用的家宴菜有:白浇鳙鱼头、红松鱼、香菇炖鸡、炒米粉、永新狗肉等。大众化菜式亦称家常菜,这种菜式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一般家庭随时都可制作,餐馆中也有家常菜的供应,常见的家常菜有:腊肉、米粉肉、家乡肉、黄瓜拌肚尖、糖醋鲫鱼、炒三冬等。另外,单独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赣西地区萍乡市的家常菜的风味特点:1、辣、基本上每道菜都会见到不同的辣椒: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干的红辣椒,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上不同辣度的辣椒,有点“万里江山一片红”的感觉。无辣不成菜,好像成了经典的口传秘诀了!2、原汁原味这是每道菜的本色的真实口味,保持主料的味道是每道菜的关键,不允许作假,像其他地方的菜,苦的加糖将原味改变,就和做人一样,必须真实,绝对不允许存在做作与虚伪;所以放辣椒时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料,目的就是这个了,比如夏天苦瓜(又称“凉瓜”)的,做出来的菜就是苦的,不管是做成鸡蛋苦瓜还是其他菜品,可是菜还是苦的,吃完后嘴里会留下一种凉凉的余味;还有就是冬天的腊肉,有的会就用蒸,熟透后就会散发出香喷喷的气味,有点香飘千里的气势,吃完后余香留口;有时也会将蒸熟的腊肉加入辣椒粉和其他佐料加以过火炒,风味就有了香辣的特点。3、熟乍一看,不知情的人都会不以为然,在大陆,谁家还吃生的不成,不是指一般的生与熟的概念,比如:经常在菜的配料里面出现的大蒜、姜、辣椒等,必须熟透才行,家乡的人都不吃生的,一般只要大蒜五分熟都不会吃的,还有很多的主料都是必需做熟才才行,这就是地方口味的特点了。在北京八年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也经常可以看到食客们吃生的大蒜、大葱、甚至是辣椒,在萍乡绝对是见不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4、货真价实分量绝对真实,这就是家乡菜的第一大特点,从来不在乎每道菜的分量,绝对的货真价实,实惠是外来的客人的第一感觉,也是家乡人的一大特点;记得本人有一次回老家请同学吃饭,不到一百元人民币,干掉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一般在稍微消费水平高一点的南昌或者长沙,也许就该四百到五百元了,更不用说到了京城了,应该在六到八百元人民币。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细节,因为笔者也离开家乡近十载,只是凭着对家乡菜的记忆写出来的,也已经不忠于和喜欢辣味了,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吧?没有借口,努力改变!为了自己没有办法,在最初来到广东深圳时,也是不习惯没有辣椒的日子,后来逐渐可以离开它了,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说得没有错!最后向大家介绍几家在北京的比较传统或者说正宗点的江西风味餐馆,绝非商业广告,有的是本人以江西人的口味去品尝过的或者老板就是老乡而且是朋友哦:1、北京赣江人家饭庄饭庄内部装修是按照江西乡下农家的风调设计的,饭庄老板是赣南人,同时又是做装饰装潢的;走进饭庄可以看到用南方下雨时,农民伯伯用来挡雨的斗笠、蓑衣,用来耕地用的犁耙、锄头等等,别有一番情趣哦!特色的老家土菜、自制米酒、而且是正宗的龙南人主理,主料都来自江西特产、土产。2、赣南人家大酒楼老板是江西人,厨师、服务员,还有一些菜的原料也大都来自江西,属于一家比较老的酒楼,里面的装修不是很好,顾客主要是附近几大小区的住户,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知道的老乡会在此聚餐。所有菜品都是很“土”的,没有吃过的,会以为到了农村,当然也有一些北方的大众菜,也许是为了照顾一些吃不习惯或者不适用的顾客吧!3、江西瓦罐这家瓦罐是有很久的历史的了,在清风街2号那个小区建起来就有了,从别的地方搬迁过来的,很多都要在中午或者晚上早点到才能吃到瓦罐,很多闻名而来的因为时间晚了,而吃不到瓦罐,还有就是里面的地方太小,因为服务员多数都是外请的,服务不是太热情,人稍微多一点,点菜时就需要等待,菜品和风味还是属于正宗的江西地方风味,大多数的原料也是来自江西土产;人均消费在40元左右;就在北三环马甸桥的西边,双秀公园东,三环路南,开车的需要在北太平庄桥从西往东开,最大的好处就是饭店附近有停车的地方而且停车不用收费。4、江西瓦罐在复兴门桥西南路西,笔者只是很久以前和朋友去过一次,那次主要是玩去的,所以对于食物没有太多的在意,已经不是有太多的记忆。另外在亚运村附近有三两家江西瓦罐和江西风味的餐馆,爱好的食客朋友可以搭伴去吃,一般消费都是很低的,在京能够吃到江西正宗风味的地方还有好几家,以后在笔者亲自去试验过后再向朋友们推荐好了!爱那山、爱那水、爱那人、那竹林、那里的一切,家乡的一切,亲人的所在,吃着家乡的美味念着家乡的亲人,身在异乡流浪的客!参考文献:《江西文化史》《江西饮食指南》楼主~你看这个行吗?

关于地方小吃研究的论文

你初中还是高中

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之外,有很多的地方特色菜,离开家乡十载岁月,自己很少做饭的人,凭着年少时的记忆回忆着家乡菜的风味.革命老区江西那片红土地位于长江中下流交接处的南岸,负江带湖,翠峰环立,沃野千里,风光绮丽。江西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特点,加上江西河湖众多,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水产业,故江西一向也被誉为美丽富绕的鱼米之乡。一、赣菜的沿革与特征江西在秦汉时期,鱼米之乡的特色已趋明显,据东晋时人雷次宗云: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雷次宗:《豫章记》。江西饮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又取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今日有独特风味的赣菜。江西传统饮食,据罗金先生研究,具有"两概括,一综合"的特点,详见罗金先生:《江西古代饮食特点》,《江西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罗金先生指出:所谓两概括,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合。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越,所以江西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吴、楚、越的特点。嗜辣成性,不亚于湖南、四川。赣西地域,连炒盘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人们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来概括江西、湖南、四川三省嗜辣习惯。佐以甜味,这原为吴菜风味,但赣抚平原也喜在菜肴中放糖,如红烧肉、糖醋鱼之类,这都属吴菜风味。吃生吃鲜,这又为越菜风味,如赣南、赣东的鱼生、鱼丸、鱼泡、烫鲜虾、活鲤鱼等。赣东属吴越之"越",赣南属百越之"越",所以江西的越菜风味既含浙江风味,又含广东风味。广东人喜食蛇、蛙、鼠,赣南人也喜食之。由此可见,江西饮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粤风味,在多种风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江西由于地处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们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并融进到江西的饮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饮食具 有南北饮食的概括性。如峡江的牛肉炒粉,将西北回民吃牛肉的习惯与江西人爱吃米粉相结合,形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大众小吃;江西的锅贴饺子,本为北方食品,但因江西盛产植物油,贴饺时下油多,配馅时下料重,特别姜末、葱花、胡椒粉、热水烫面擀皮,成为独具特色的江西锅贴饺。江西古代饮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江西以道教为中心,自张道陵于江西创符派道教后,丹炉派道教亦于江西境内传开,葛玄祖孙先后在江西开炉炼丹。受道教影响,江西饮食很注意养身之道,药膳成了江西饮食的一大特色。如暴炒枸杞叶、肉炒车前草、木槿花蒸蛋、百合焖肉、油炸天门冬、淮山墩肉等大众菜,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养身之功效。二、赣菜的构成与菜式(一)构成赣菜是由南昌、鄱阳湖区和赣南地区菜构成。这三地菜肴的共同特色是:味浓、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侧重咸、香、辣;在质地上讲究酥烂、脆、嫩;在烹调上以烧、焖、蒸、炖、炒见称。炒菜重油,保持鲜嫩,如赣州名菜"小炒鱼"。蒸或炖的菜,保持原汁,不失原味,既保全营养,又有补益,如"清蒸荷包红鲤鱼"、"清炖乌骨鸡"。焖制的菜,酥烂,味香而浓,如久负盛名的"三杯鸡"。这三地菜肴的不同之处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风味的长处,善于变化,花色品种较多,讲究配色造型;鄱阳湖区的菜则以烹制鱼、虾、蟹水产品见长,选料注重活生时鲜,味道清鲜;赣南菜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汁浓芡稠,对鲜鱼的烹制有独到之处,如"小炒"、"鱼饼"、"鱼饺"素有赣州"三鱼"之称。(二)菜式赣菜的菜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有各种筵席菜,也有适应家庭便宴和民众聚餐的菜肴。江西筵席菜肴有以鱼为主的鱼席,也有以咸鲜兼辣的地方风味菜肴,并配以时令蔬菜、水果,组合新颖,品种繁多。江西传统筵席的主要菜肴品种有:海参眉毛肉丸、三杯鸡、红酥肉、南丰鱼丝、文山里脊丁、清炖武山鸡、清蒸荷包鲤鱼、炒血鸭、小炒鱼、炒石鸡等。家庭宴会菜式,习惯用全鸡、全鸭、全鱼制作的菜,此外,号称四星望月的粉蒸鱼就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常用的家宴菜有:白浇鳙鱼头、红松鱼、香菇炖鸡、炒米粉、永新狗肉等。大众化菜式亦称家常菜,这种菜式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一般家庭随时都可制作,餐馆中也有家常菜的供应,常见的家常菜有:腊肉、米粉肉、家乡肉、黄瓜拌肚尖、糖醋鲫鱼、炒三冬等。另外,单独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赣西地区萍乡市的家常菜的风味特点:1、辣、基本上每道菜都会见到不同的辣椒: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干的红辣椒,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上不同辣度的辣椒,有点“万里江山一片红”的感觉。无辣不成菜,好像成了经典的口传秘诀了!2、原汁原味这是每道菜的本色的真实口味,保持主料的味道是每道菜的关键,不允许作假,像其他地方的菜,苦的加糖将原味改变,就和做人一样,必须真实,绝对不允许存在做作与虚伪;所以放辣椒时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料,目的就是这个了,比如夏天苦瓜(又称“凉瓜”)的,做出来的菜就是苦的,不管是做成鸡蛋苦瓜还是其他菜品,可是菜还是苦的,吃完后嘴里会留下一种凉凉的余味;还有就是冬天的腊肉,有的会就用蒸,熟透后就会散发出香喷喷的气味,有点香飘千里的气势,吃完后余香留口;有时也会将蒸熟的腊肉加入辣椒粉和其他佐料加以过火炒,风味就有了香辣的特点。3、熟乍一看,不知情的人都会不以为然,在大陆,谁家还吃生的不成,不是指一般的生与熟的概念,比如:经常在菜的配料里面出现的大蒜、姜、辣椒等,必须熟透才行,家乡的人都不吃生的,一般只要大蒜五分熟都不会吃的,还有很多的主料都是必需做熟才才行,这就是地方口味的特点了。在北京八年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也经常可以看到食客们吃生的大蒜、大葱、甚至是辣椒,在萍乡绝对是见不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4、货真价实分量绝对真实,这就是家乡菜的第一大特点,从来不在乎每道菜的分量,绝对的货真价实,实惠是外来的客人的第一感觉,也是家乡人的一大特点;记得本人有一次回老家请同学吃饭,不到一百元人民币,干掉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一般在稍微消费水平高一点的南昌或者长沙,也许就该四百到五百元了,更不用说到了京城了,应该在六到八百元人民币。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细节,因为笔者也离开家乡近十载,只是凭着对家乡菜的记忆写出来的,也已经不忠于和喜欢辣味了,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吧?没有借口,努力改变!为了自己没有办法,在最初来到广东深圳时,也是不习惯没有辣椒的日子,后来逐渐可以离开它了,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说得没有错!最后向大家介绍几家在北京的比较传统或者说正宗点的江西风味餐馆,绝非商业广告,有的是本人以江西人的口味去品尝过的或者老板就是老乡而且是朋友哦:1、北京赣江人家饭庄饭庄内部装修是按照江西乡下农家的风调设计的,饭庄老板是赣南人,同时又是做装饰装潢的;走进饭庄可以看到用南方下雨时,农民伯伯用来挡雨的斗笠、蓑衣,用来耕地用的犁耙、锄头等等,别有一番情趣哦!特色的老家土菜、自制米酒、而且是正宗的龙南人主理,主料都来自江西特产、土产。2、赣南人家大酒楼老板是江西人,厨师、服务员,还有一些菜的原料也大都来自江西,属于一家比较老的酒楼,里面的装修不是很好,顾客主要是附近几大小区的住户,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知道的老乡会在此聚餐。所有菜品都是很“土”的,没有吃过的,会以为到了农村,当然也有一些北方的大众菜,也许是为了照顾一些吃不习惯或者不适用的顾客吧!3、江西瓦罐这家瓦罐是有很久的历史的了,在清风街2号那个小区建起来就有了,从别的地方搬迁过来的,很多都要在中午或者晚上早点到才能吃到瓦罐,很多闻名而来的因为时间晚了,而吃不到瓦罐,还有就是里面的地方太小,因为服务员多数都是外请的,服务不是太热情,人稍微多一点,点菜时就需要等待,菜品和风味还是属于正宗的江西地方风味,大多数的原料也是来自江西土产;人均消费在40元左右;就在北三环马甸桥的西边,双秀公园东,三环路南,开车的需要在北太平庄桥从西往东开,最大的好处就是饭店附近有停车的地方而且停车不用收费。4、江西瓦罐在复兴门桥西南路西,笔者只是很久以前和朋友去过一次,那次主要是玩去的,所以对于食物没有太多的在意,已经不是有太多的记忆。另外在亚运村附近有三两家江西瓦罐和江西风味的餐馆,爱好的食客朋友可以搭伴去吃,一般消费都是很低的,在京能够吃到江西正宗风味的地方还有好几家,以后在笔者亲自去试验过后再向朋友们推荐好了!爱那山、爱那水、爱那人、那竹林、那里的一切,家乡的一切,亲人的所在,吃着家乡的美味念着家乡的亲人,身在异乡流浪的客!参考文献:《江西文化史》《江西饮食指南》楼主~你看这个行吗?

老牌翻生,大有可为——从“周李记粽球”的畅销看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的可行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市区曾评出“十大名产小吃”,其中有“罗锦章牛肉丸”、“西天巷蚝烙”、“蔡七记棕球”等。四十多年来,物换星移,风风雨雨,当中长存不息的,只有“西天巷蚝烙”、“老徐炒粿”等。余者大多已匿迹销声,湮没无闻。改革开放后,有少数几个品牌的后人抓住机遇,重新对原有品牌改头换面,再闯江湖,终获新生。“蔡七记粽球”就是这后一种。 最近,笔者围绕如何挖掘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这一专题,对“蔡七记粽球”的嫡传“周李记粽球”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感受到,潮汕传统老牌小吃渊源深远,品类繁多,对其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周李记粽球”热销的启示: 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登汕头市区十大小吃榜列的唯一粽球品牌,“蔡七记粽球”的由来可谓渊源有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称为汕头埠的汕头老市区小公园一带行铺林立,商贸昌隆,一商旺而百业兴,各种地方小吃也盛行其间。有一蔡姓师傅独辟蹊径,精心制作出味道与众不同的粽球,名“蔡七记粽球”,专门销给各行铺“头家” (老板)。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味高于他人,因而深受当时有钱人家的青睐,被誉为“头家粽”或“富人粽”。解放后,政府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搞公私合营,“蔡七记粽球”也成了改造对象。1958年,“蔡七记粽球”被归入当时汕头饮服公司属下的公园二店,时为公园二店主任的李少焕与蔡师傅等人,在实践中对“蔡七记粽球”的配方进行多方改良,使其更为鲜润爽口,幼滑宜人,符合时人口味,因而极受欢迎,名噪一时,终至登上汕头“十大名产小吃”榜列。 哪料世事多变,岁月多艰。六十年代后期,国家物资紧张,各种生活用品需凭证供应,选料考究的“蔡七记粽球”终因用料无法供应而被迫停止生产,黯然消逝于无声岁月中。然而明珠蒙尘,终有重灿之时。新的历史环境为传统小吃的重生提供了新机遇。1997年,年近古稀的李少焕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蔡七记粽球”配方重赋新生,易名“周李记粽球”,在市区福平路头开店营业。并言传身教,将制作手艺传予年青的接班人。“周李记粽球”在闯过开业初期的艰难后,逐渐站稳脚跟,如今在老市区一带已是名声渐显,营业额一年好于一年,重新树起了老字号牌子的好口碑。不少海外侨胞返汕后,也慕名光顾此店。已故著名侨领陈世贤先生生前,每隔一段时间,必使人到“周李记”店购下几箱粽球享用。另据专门为汕头市区粽球店提供棕叶的揭东县人林某言,目前“周李记棕球”店每月的粽球用叶已与市区另一粽球店“老妈官粽球”店的用叶差不多。“周李记粽球”的热销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3年3月21日,《汕头特区晚报》曾对该店的经营情况做了专门报道。 从“周李记粽球”的重新行销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潮汕老字号美食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群众有良好的认知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前景甚广。 开发老字号美食品牌对繁荣潮汕美食具有重要意义: 潮汕美食在实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大莱”,也即可以摆上酒桌的各式菜肴,统称“潮州菜”;二是“小吃”,包括肉丸、糕点、卤味等各式传统食品,盛行于里巷墟落,现迹于草泽乡间,却是位卑身微,难登大雅之堂。 “潮州菜”的制作靠的是烹饪手法,制作材料如海鲜、野味等,就地取材,与潮汕本土经济关系不大,因而“潮州菜”的输出实质上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输出。师傅出门谋生,怀揣一张潮菜菜谱或配方,便足济事。而潮汕传统小吃却不同,除了讲究制作工艺和烹饪手法,更与潮汕本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密切相连,可以说,“潮州菜”代表着潮汕美食的今天,传统小吃则代表着过去,最具潮汕文化底蕴,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潮汕传统小吃的地方特色最浓,一旦离开潮汕本土,纵使用料和制作手法不变,原有风味也丧失殆尽。这一点看似玄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孕育着各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茅台酒全国只有茅台一地才能生产,离开茅台镇,茅台酒的味道便不复存在。个中奥妙,谁复能解?因而可以说,潮汕传统小吃的风味是潮汕瑰宝,唯其特有,方足珍贵。 潮汕传统美食起于民间,行于民间,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品类繁多,基本上涵盖了“吃”的各个方面。简单概括起来,人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肉食类。如牛肉丸、猪肉丸、鱼丸、肉脯、肉卷、五香牛肉及卤鹅、卤鸭等。二是饼食糕点类:如月饼、米润、酥糖以及粽球等。三是凉果类。如蜜梅、蜜榄、蜜李、蜜制陈皮等。四是杂咸类。如贡菜、咸菜、橄榄菜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每一品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独具特色的老字号牌子,品质超伦,享誉一方,成为各个品类美食最高品质的代表。在品质上,老字号品牌追求色香味俱全,特色相当明显。一是做工精细。精研细磨,不厌其烦。如手工捶制牛肉丸,千锤百炼,极其烦琐。二是用料考究。三是配方独特。在实践摸索中创出独有配方,品味人无我有,成为赚钱招牌。 当然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其基本上出于民间又流行于民间,没有规范,也没有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因而存在的不足也不少。主要有:1、规模小。基本上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设施简陋落后,效益低。2、观念陈旧。恪守祖传秘制等传统习惯,产品代代相沿,缺乏创新意识,造成一些品种几十年都是一副老脸孔,与现代人要求相脱节。还有就是恪守秘方不外传等陋习,门户之见极深,缺少交流借鉴,产品质量得不到升华。3、品质参差不齐。由于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且基本上为各家各户自己制作生产,因而品质上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还有就是为了追求好口味,滥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等。这些存在不足,造成不少潮汕老字号美食往往难以持久,俗称“好不过三代”,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便遭淘汰。如上面提到的六十年代汕头“十大名产小吃”,至今仍在经营的,也就是一半而已。而当该品牌退出经营后,其配方往往也随之散佚民间,得不到收集整理保存乃至升华,其潜藏的价值也因之丧失殆尽。 总而言之,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是潮汕美食的瑰宝,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该品类美食的最高水平,挖掘开发这一美食宝库,对促进潮汕传统美食百花齐放,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开发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的几点意见: 从“周李记粽球”的热销可以看出,潮汕老字号美食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如何开发这特色产业?笔者不避浅陋,特提出几点意见: 一、编写一部《潮汕美食史》。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及经济参价值的《潮汕美食史》。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程、品种特色、制作工艺等,分门别类,罗列汇总。特别是对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应重点加以收集整理,保留其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艺等。使这样一部史书,既能使人了解潮汕美食的演变历程,也能对潮汕美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制订优惠政策,鼓励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对进行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经营的,可在税收及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资金有困难的老字号品牌后人重新对原有品牌进行开发的,可考虑在资金等方面给予贷款扶持。 三、确立以品牌促发展战略,扶植老字号品牌发展。对全市老字号品牌进行评定,由政府主管部门发给有关证书或标志,为老字号品牌重新赢得市场加一把劲。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老字号品牌的评优活动,如每隔三年或五年评定一次市区十大老字号品牌,扶植名牌产品,促使传统美食升华飞跃。 四、加强管理,保证老字号美食产品的质量。推行现代国际有关食品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对老字号传统美食的监督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克服老字号品牌在制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确保老字号美食产品质量符合现代要求。 资料来源:“第四届汕头经济特区论坛——食在汕头,潮汕美食与世界”

先介绍你的家乡撒,

研究地方小吃的论文

先介绍你的家乡撒,

你初中还是高中

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之外,有很多的地方特色菜,离开家乡十载岁月,自己很少做饭的人,凭着年少时的记忆回忆着家乡菜的风味.革命老区江西那片红土地位于长江中下流交接处的南岸,负江带湖,翠峰环立,沃野千里,风光绮丽。江西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特点,加上江西河湖众多,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水产业,故江西一向也被誉为美丽富绕的鱼米之乡。一、赣菜的沿革与特征江西在秦汉时期,鱼米之乡的特色已趋明显,据东晋时人雷次宗云: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雷次宗:《豫章记》。江西饮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又取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今日有独特风味的赣菜。江西传统饮食,据罗金先生研究,具有"两概括,一综合"的特点,详见罗金先生:《江西古代饮食特点》,《江西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罗金先生指出:所谓两概括,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合。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越,所以江西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吴、楚、越的特点。嗜辣成性,不亚于湖南、四川。赣西地域,连炒盘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人们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来概括江西、湖南、四川三省嗜辣习惯。佐以甜味,这原为吴菜风味,但赣抚平原也喜在菜肴中放糖,如红烧肉、糖醋鱼之类,这都属吴菜风味。吃生吃鲜,这又为越菜风味,如赣南、赣东的鱼生、鱼丸、鱼泡、烫鲜虾、活鲤鱼等。赣东属吴越之"越",赣南属百越之"越",所以江西的越菜风味既含浙江风味,又含广东风味。广东人喜食蛇、蛙、鼠,赣南人也喜食之。由此可见,江西饮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粤风味,在多种风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江西由于地处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们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并融进到江西的饮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饮食具 有南北饮食的概括性。如峡江的牛肉炒粉,将西北回民吃牛肉的习惯与江西人爱吃米粉相结合,形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大众小吃;江西的锅贴饺子,本为北方食品,但因江西盛产植物油,贴饺时下油多,配馅时下料重,特别姜末、葱花、胡椒粉、热水烫面擀皮,成为独具特色的江西锅贴饺。江西古代饮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江西以道教为中心,自张道陵于江西创符派道教后,丹炉派道教亦于江西境内传开,葛玄祖孙先后在江西开炉炼丹。受道教影响,江西饮食很注意养身之道,药膳成了江西饮食的一大特色。如暴炒枸杞叶、肉炒车前草、木槿花蒸蛋、百合焖肉、油炸天门冬、淮山墩肉等大众菜,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养身之功效。二、赣菜的构成与菜式(一)构成赣菜是由南昌、鄱阳湖区和赣南地区菜构成。这三地菜肴的共同特色是:味浓、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侧重咸、香、辣;在质地上讲究酥烂、脆、嫩;在烹调上以烧、焖、蒸、炖、炒见称。炒菜重油,保持鲜嫩,如赣州名菜"小炒鱼"。蒸或炖的菜,保持原汁,不失原味,既保全营养,又有补益,如"清蒸荷包红鲤鱼"、"清炖乌骨鸡"。焖制的菜,酥烂,味香而浓,如久负盛名的"三杯鸡"。这三地菜肴的不同之处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风味的长处,善于变化,花色品种较多,讲究配色造型;鄱阳湖区的菜则以烹制鱼、虾、蟹水产品见长,选料注重活生时鲜,味道清鲜;赣南菜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汁浓芡稠,对鲜鱼的烹制有独到之处,如"小炒"、"鱼饼"、"鱼饺"素有赣州"三鱼"之称。(二)菜式赣菜的菜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有各种筵席菜,也有适应家庭便宴和民众聚餐的菜肴。江西筵席菜肴有以鱼为主的鱼席,也有以咸鲜兼辣的地方风味菜肴,并配以时令蔬菜、水果,组合新颖,品种繁多。江西传统筵席的主要菜肴品种有:海参眉毛肉丸、三杯鸡、红酥肉、南丰鱼丝、文山里脊丁、清炖武山鸡、清蒸荷包鲤鱼、炒血鸭、小炒鱼、炒石鸡等。家庭宴会菜式,习惯用全鸡、全鸭、全鱼制作的菜,此外,号称四星望月的粉蒸鱼就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常用的家宴菜有:白浇鳙鱼头、红松鱼、香菇炖鸡、炒米粉、永新狗肉等。大众化菜式亦称家常菜,这种菜式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一般家庭随时都可制作,餐馆中也有家常菜的供应,常见的家常菜有:腊肉、米粉肉、家乡肉、黄瓜拌肚尖、糖醋鲫鱼、炒三冬等。另外,单独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赣西地区萍乡市的家常菜的风味特点:1、辣、基本上每道菜都会见到不同的辣椒: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干的红辣椒,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上不同辣度的辣椒,有点“万里江山一片红”的感觉。无辣不成菜,好像成了经典的口传秘诀了!2、原汁原味这是每道菜的本色的真实口味,保持主料的味道是每道菜的关键,不允许作假,像其他地方的菜,苦的加糖将原味改变,就和做人一样,必须真实,绝对不允许存在做作与虚伪;所以放辣椒时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料,目的就是这个了,比如夏天苦瓜(又称“凉瓜”)的,做出来的菜就是苦的,不管是做成鸡蛋苦瓜还是其他菜品,可是菜还是苦的,吃完后嘴里会留下一种凉凉的余味;还有就是冬天的腊肉,有的会就用蒸,熟透后就会散发出香喷喷的气味,有点香飘千里的气势,吃完后余香留口;有时也会将蒸熟的腊肉加入辣椒粉和其他佐料加以过火炒,风味就有了香辣的特点。3、熟乍一看,不知情的人都会不以为然,在大陆,谁家还吃生的不成,不是指一般的生与熟的概念,比如:经常在菜的配料里面出现的大蒜、姜、辣椒等,必须熟透才行,家乡的人都不吃生的,一般只要大蒜五分熟都不会吃的,还有很多的主料都是必需做熟才才行,这就是地方口味的特点了。在北京八年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也经常可以看到食客们吃生的大蒜、大葱、甚至是辣椒,在萍乡绝对是见不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4、货真价实分量绝对真实,这就是家乡菜的第一大特点,从来不在乎每道菜的分量,绝对的货真价实,实惠是外来的客人的第一感觉,也是家乡人的一大特点;记得本人有一次回老家请同学吃饭,不到一百元人民币,干掉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一般在稍微消费水平高一点的南昌或者长沙,也许就该四百到五百元了,更不用说到了京城了,应该在六到八百元人民币。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细节,因为笔者也离开家乡近十载,只是凭着对家乡菜的记忆写出来的,也已经不忠于和喜欢辣味了,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吧?没有借口,努力改变!为了自己没有办法,在最初来到广东深圳时,也是不习惯没有辣椒的日子,后来逐渐可以离开它了,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说得没有错!最后向大家介绍几家在北京的比较传统或者说正宗点的江西风味餐馆,绝非商业广告,有的是本人以江西人的口味去品尝过的或者老板就是老乡而且是朋友哦:1、北京赣江人家饭庄饭庄内部装修是按照江西乡下农家的风调设计的,饭庄老板是赣南人,同时又是做装饰装潢的;走进饭庄可以看到用南方下雨时,农民伯伯用来挡雨的斗笠、蓑衣,用来耕地用的犁耙、锄头等等,别有一番情趣哦!特色的老家土菜、自制米酒、而且是正宗的龙南人主理,主料都来自江西特产、土产。2、赣南人家大酒楼老板是江西人,厨师、服务员,还有一些菜的原料也大都来自江西,属于一家比较老的酒楼,里面的装修不是很好,顾客主要是附近几大小区的住户,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知道的老乡会在此聚餐。所有菜品都是很“土”的,没有吃过的,会以为到了农村,当然也有一些北方的大众菜,也许是为了照顾一些吃不习惯或者不适用的顾客吧!3、江西瓦罐这家瓦罐是有很久的历史的了,在清风街2号那个小区建起来就有了,从别的地方搬迁过来的,很多都要在中午或者晚上早点到才能吃到瓦罐,很多闻名而来的因为时间晚了,而吃不到瓦罐,还有就是里面的地方太小,因为服务员多数都是外请的,服务不是太热情,人稍微多一点,点菜时就需要等待,菜品和风味还是属于正宗的江西地方风味,大多数的原料也是来自江西土产;人均消费在40元左右;就在北三环马甸桥的西边,双秀公园东,三环路南,开车的需要在北太平庄桥从西往东开,最大的好处就是饭店附近有停车的地方而且停车不用收费。4、江西瓦罐在复兴门桥西南路西,笔者只是很久以前和朋友去过一次,那次主要是玩去的,所以对于食物没有太多的在意,已经不是有太多的记忆。另外在亚运村附近有三两家江西瓦罐和江西风味的餐馆,爱好的食客朋友可以搭伴去吃,一般消费都是很低的,在京能够吃到江西正宗风味的地方还有好几家,以后在笔者亲自去试验过后再向朋友们推荐好了!爱那山、爱那水、爱那人、那竹林、那里的一切,家乡的一切,亲人的所在,吃着家乡的美味念着家乡的亲人,身在异乡流浪的客!参考文献:《江西文化史》《江西饮食指南》楼主~你看这个行吗?

中国传统美食论文美食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清、淡、巧、雅”的突出特征而饮誉海内外。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粤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 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 鲜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腻。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到三国鼎立之间。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浓,讲究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闽菜系历来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调汤、佐料,和以味取胜而著称。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如凉拌菜肴“萝卜蜇”,将薄薄的海蜇皮,每张分别切成2~3片,复切成极细的丝,再与同样粗细的萝卜丝合并烹制,凉后拌上调料上桌。南菜系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为代表,成名较早。浙菜系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京师人南下开饭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过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响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江苏是名厨荟萃的地方。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和第一座以厨师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这里。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铿,又名彭祖。夏禹时代,“淮夷贡鱼”,淮白鱼直至明清均系贡品。“菜美之者,具区之菁”,商汤时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时齐国的易牙曾在徐州传艺,由他创制的“鱼腹藏羊肉”千古流传,是为“鲜”字之本......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即古代的徽州。后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饮食业发达,徽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屯溪,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高宗曾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额。徽菜系在烹调技艺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研究潮汕小吃论文的表达方式

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 莫善朝 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 ——释 潮汕谚语“茶三酒四踢跎二” 广东汕头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 莫善朝 潮汕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南海之滨,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工夫茶、国际驰名的潮菜酒筵和有山有海有平原的绮丽风景。反映这个地方风貌的潮汕方言有一句俗话:“茶三、酒四、踢跎二”(“踢跎”是潮汕方言,意谓游玩)。 用数目字三、四、二来给潮汕的茶艺、酒馔和旅游作规定,确实是潮汕文化的一大特色。然而这些数字究竟有些什么特别的含义,则少有人论及。 潮汕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其文化心态,尤其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支配、制约和影响。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我们对潮汕的一些文化现象便找不到准确可信的解释。本文尝试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用上古殷周时代《周易》象、数、义、理的思维方法,控掘这一民谚的文化内涵。 一、释茶三 《周易》是二千多年以前中国殷周时代第一本用文字记载的典籍,后来经过孔子的注解(后人考证是多人注解),成为对中国文化学术思想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易经》。《易经》被今人称为中华文化智慧的源头活水。 “茶三”一般从表象可以理解为三人饮茶,而对数“三”的用法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易经》著作之中。 二、释酒四 “酒四”这句谚语表象的理解是指四个朋友一起饮酒。四友之说屡见古籍有载,《尚书大传?二》:“文王以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为四友。”晋?陶谐《群辅录》:“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右文王四友。”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晋书、王衍传》:“时王敦、谢鲲、庚凯、阮修皆为衍所亲善,号为四友。” 作为酒馔这种多人集合的社交活动。在潮汕文化中有一套礼仪。在用桌上便有许多讲究:比如不许用圆桌、长桌,而必须用四方桌。究其原因,大概也是来自《易经》。 《易经?系辞》认为:占筮中所用的数字是以天地为依据的,其数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 十”。数字在我国古代,并不认为只是机械的、抽象的,而是有生命的,具有神奇的力量,象征着天地生生不息的活动。数字有奇数与偶数,奇数属于阳,偶数属于阴。天是阳,地是阴。奇数三为阳数可代表天,偶数四为阴数可代表地。 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凭肉眼观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四方的,因此有天圆地方的说法。酒四的四在古代可代表地,地有方形之说,四方桌便以其四面方正之形代表大地,而作为潮汕酒馔宴客的专用桌面。 四代表大地,在《易经》中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具有宽厚载物的德性,君子的胸怀应象大地一样广厚,能够承载,长养万物,也养成宽厚兼容的道德品质。 厚德载物就是宽容,宽厚的精神。中华民族以宽厚为美德。所谓宽厚,指人心胸广阔,器量宏大,宽容厚道。在人际关系上,讲究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计较别人的过失,不求全责备。这种宽容大度的襟怀,正是潮汕人热情好客的饮和食德的文化渊源。 古籍《礼记?乡饮酒义》有言:“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四面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坐位。所象四时,有二解。一指朝、夕、昼、夜四个时辰。《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众,昼以访问,夕以修会,夜以安身。” 二是指四个时令季节,即春、夏、秋、冬。《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逸周书?大武》:“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葆。”笔者同意四时是指四季。 《易经》认为:“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通变莫大乎四时。”说的是能够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能够变化通达的,没有比四季更伟大的了。 三、释踢跎二 “踢跎二”一般的理解是指二个人一起去游玩。将二个人一起去游玩这种社会现象以民谚的形式予以表达,说明潮汕先人认为这种现象有其典型性与特别的内涵。《易经》损卦六三爻爻辞可作这句民谚的注脚。 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孙振声先生在《白话易经》中注释这段话时说:“损卦是由泰卦转变而来,泰卦的下卦,减少一个阳爻,上卦增加一个阳爻,就成为损卦。亦即,泰卦下卦的三个阳爻,损失了一个。所以说,三人行,减损了一人。同时,泰卦的上卦,有一个阴爻下降,阴阳相遇,所以说,一人行得到朋友。天下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结合而成,因而,一人单独前往,必定会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三人一起前往,就会猜疑,不知道应当与那一人结为同志,其中的一人,就会因另外找到同伴而离去。亦即,平均的原则,是要损有余,益不足,三人就要减损一人,一人就得增益一人。这一爻,说明损有余益不足的原则。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和张善文先生合著的《周易译诠》对这段文字的“译文”说:“六三,三人同行欲求一阳,必将损彼阳刚一人;一人独行专一求合,就能得其强健友朋。” 孔子说:《易经》的道理应该是达到至善至美了!《易经》是圣人用来提高自己的德行从而扩大自己的事业的。 显然,潮汕先人留下了包含易理的“茶三酒四踢跎二”的谚语,也是为了提高潮汕人的道德水平,进而扩大潮汕人的事业。 《易经》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我们从潮汕先人留下的这句谚语中应当得到启发,应当悟出玄机。这句谚语中,已经包含着勉励后人发扬传统美德,将举世闻名的工夫茶艺,潮菜酒馔,悠闲旅游作为达到富有的大事业去经营发展的信息。换一句话说,汕头作为经济支柱吸引世界的有三宝——茶艺、美食、旅游好!

给你提供些参考资料吧——潮州菜的文化内涵(一)顺应自然之时序 在潮汕人的饮食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当时”和“应节”这两个概念。“当时”的水产,“当时”的蔬菜瓜果,总被认为是最好吃、最能接受的。一般菜馆酒楼,也总以“应时好菜”、“时菜”、“时鲜”相标榜,用来吸引顾客。什么叫“当时”?“当时”就是顺应时序。比如龙虾、黄虾盛产于春末至夏季,这时吃这两种虾最相宜;秋季到冬季,则是吃沙虾的时节。又比如吃笋应当在五、六月,一过八月便只能“吃竹竿”了。这既积累了潮汕人长期的饮食实践经验,也积淀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什么叫“应节”?“应节”就是配合岁时节序而必须进食的食品。比如潮汕各地普遍有过年吃鼠曲粿的习俗。鼠曲又名黄花曲粿,为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叶面有白色茸毛,花黄麦色。这是一种野菜,性平、味甘。鼠曲粿就是用鼠曲草掺和糯米粉为皮、再包以甜馅做成的食物。为什么过年必须吃它?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日(指农历三月三日,因为气候关系,鼠曲生长荆楚较潮汕为迟),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字旁+半),因厌时气”。这一条记载说明这种食俗起源很早,覆盖面也较广,同时也说明食鼠曲是为了“厌时气”。“厌”具有镇压妖邪的意思。“厌时气”也即是在过年时驱走邪气,迎来福气,将饮食同趋利避害结合起来,同时令结合起来。又比如人日(正月初七日)潮汕人要吃“七样羹”,即将七种当令的蔬菜做成一碗菜来吃。这一习俗起源也较早,《荆楚岁时记》有载,也有庆祝新年回春的寓意。我国逢年过节总有一些“应节”食物,如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元宵食汤圆,端午节吃粽,中秋节吃月饼,九月九食重阳糕等等,有的在潮汕稍有改变,有的仍然原样保存。后人根据种种传说对这些应节食品添上一些想象与附会,但是从根本来说,它们仍然只是人们对时序流转在饮食上所作的一种回应。 (二)保持自然之本真 人类在生活中必须适应自然,否则便将不利于人类自身;但是人为了更好生活,又不得不对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加工,如辟地为田、伐林作路、建池蓄鱼、播土种谷之类。饮食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加工。好好的一头野兽,你要“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将野兽捕猎到手后还要劈开来吃,烧熟来吃,这不是对自然的加工是什么!但是这里有一条原则,即不能滥砍伐,滥捕滥杀。超越人类的合理需要而摧残自然,古人将它叫做“暴殄天物”,同样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 潮州菜是一种美食,意味着对自然有更精细的加工,但是在精细加工之中又尽量做到在菜肴的形、色、味、香诸方面保持自然之本真,这显然导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菜的形状。潮汕筵席中上龙虾、上全鸡、上全鱼,虽然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烹制的,上盘仍然要砌成龙虾、鸡、鱼的原状,头、脚、尾,一样也不能缺少。这样作的用意固然一方面是表示尺其所有,倾心待客,另一方面也有展示自然,归回自然、感谢自然赐予的深层寓意。潮菜中还有一些仿真点心,如寿宴中用姜薯泥作成佛手、寿桃等形状,也是模仿自然,表明我们的饮食取自自然,源于自然,人们与自然不可分割,联成一体。汕头龙湖宾馆作出的姜薯金鱼、彩兔生动逼真,一上席摄影机便拍个不停,这便是一个例子。比如菜的色泽,潮州菜在色泽上追求的不是五彩斑谰,而是鲜亮。鲜亮也就是生命的颜色,自然的原色。潮汕人炒青菜,最讲究“厚油热鼎”,只有用这样的方法热炒、快炒,菜蔬才能保持青翠,使人乐于亲近。林语堂谈到,西方人吃蔬菜,要吗做成“色拉”生吃,要吗就是将菜烧得极烂,粘乎乎一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再如菜肴的香和味。前面我们谈到潮州菜最注重食料的原汁原味,现在再以吃蛇做个例子。潮汕古属越,先民曾经把蛇当作图腾,因而有些地方还留下祀蛇的习俗,吃蛇之风不盛。近数十年来,大约是受到广州一带的影响,加上蛇肉有祛风活血、除疾去湿、补中益气的功能,吃蛇也在潮汕渐渐流行。同样是吃蛇,广州一带是“秋风起,吃蛇羹”,潮汕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以蛇骨熬汤,将蛇肉切片“生(火+足)”来吃。比较来看,显然潮汕吃蛇的办法更“近自然”。 (三)感受自然之情趣 潮汕人的饮食习俗许多方面充满着自然情趣,尤其在大众饮食即俗文化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普宁有一种小食叫做炸豆干,即是将豆浆与薯粉按一定比例做成豆干,即炸即吃,食时蘸以韭菜、盐水,有的也用红糖沾着吃,非常可口。吃炸豆干的要点是“烫”,最好是蹲在靠近油锅的小摊上吃,即使是寒冬腊月,也能够使人沁出热汗。潮人有竹枝词说:“脆皮嫩肉热腾腾,数九寒天汗微生,富人吃巧穷吃饱,各自领略故乡情”。又说:“村前路口一摊摊,油热炉红炸豆干。酱辣天寒头冒汗,品尝不论民共官”。也即是说,至少在吃炸豆干这一点上,穷人和富人、民与官暂时是完全平等的。很显然,这种食俗更接近自然,更接近人性。说来也怪,有人将这种著名小食也引进潮州筵席,但是无论你怎样遵制,怎样改进,总令人觉得不那么合口,不那么诱人。因为,它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那种至关重要的随随便便的自然风味。

老牌翻生,大有可为——从“周李记粽球”的畅销看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的可行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市区曾评出“十大名产小吃”,其中有“罗锦章牛肉丸”、“西天巷蚝烙”、“蔡七记棕球”等。四十多年来,物换星移,风风雨雨,当中长存不息的,只有“西天巷蚝烙”、“老徐炒粿”等。余者大多已匿迹销声,湮没无闻。改革开放后,有少数几个品牌的后人抓住机遇,重新对原有品牌改头换面,再闯江湖,终获新生。“蔡七记粽球”就是这后一种。 最近,笔者围绕如何挖掘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这一专题,对“蔡七记粽球”的嫡传“周李记粽球”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感受到,潮汕传统老牌小吃渊源深远,品类繁多,对其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周李记粽球”热销的启示: 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登汕头市区十大小吃榜列的唯一粽球品牌,“蔡七记粽球”的由来可谓渊源有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称为汕头埠的汕头老市区小公园一带行铺林立,商贸昌隆,一商旺而百业兴,各种地方小吃也盛行其间。有一蔡姓师傅独辟蹊径,精心制作出味道与众不同的粽球,名“蔡七记粽球”,专门销给各行铺“头家” (老板)。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味高于他人,因而深受当时有钱人家的青睐,被誉为“头家粽”或“富人粽”。解放后,政府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搞公私合营,“蔡七记粽球”也成了改造对象。1958年,“蔡七记粽球”被归入当时汕头饮服公司属下的公园二店,时为公园二店主任的李少焕与蔡师傅等人,在实践中对“蔡七记粽球”的配方进行多方改良,使其更为鲜润爽口,幼滑宜人,符合时人口味,因而极受欢迎,名噪一时,终至登上汕头“十大名产小吃”榜列。 哪料世事多变,岁月多艰。六十年代后期,国家物资紧张,各种生活用品需凭证供应,选料考究的“蔡七记粽球”终因用料无法供应而被迫停止生产,黯然消逝于无声岁月中。然而明珠蒙尘,终有重灿之时。新的历史环境为传统小吃的重生提供了新机遇。1997年,年近古稀的李少焕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蔡七记粽球”配方重赋新生,易名“周李记粽球”,在市区福平路头开店营业。并言传身教,将制作手艺传予年青的接班人。“周李记粽球”在闯过开业初期的艰难后,逐渐站稳脚跟,如今在老市区一带已是名声渐显,营业额一年好于一年,重新树起了老字号牌子的好口碑。不少海外侨胞返汕后,也慕名光顾此店。已故著名侨领陈世贤先生生前,每隔一段时间,必使人到“周李记”店购下几箱粽球享用。另据专门为汕头市区粽球店提供棕叶的揭东县人林某言,目前“周李记棕球”店每月的粽球用叶已与市区另一粽球店“老妈官粽球”店的用叶差不多。“周李记粽球”的热销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3年3月21日,《汕头特区晚报》曾对该店的经营情况做了专门报道。 从“周李记粽球”的重新行销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潮汕老字号美食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群众有良好的认知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前景甚广。 开发老字号美食品牌对繁荣潮汕美食具有重要意义: 潮汕美食在实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大莱”,也即可以摆上酒桌的各式菜肴,统称“潮州菜”;二是“小吃”,包括肉丸、糕点、卤味等各式传统食品,盛行于里巷墟落,现迹于草泽乡间,却是位卑身微,难登大雅之堂。 “潮州菜”的制作靠的是烹饪手法,制作材料如海鲜、野味等,就地取材,与潮汕本土经济关系不大,因而“潮州菜”的输出实质上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输出。师傅出门谋生,怀揣一张潮菜菜谱或配方,便足济事。而潮汕传统小吃却不同,除了讲究制作工艺和烹饪手法,更与潮汕本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密切相连,可以说,“潮州菜”代表着潮汕美食的今天,传统小吃则代表着过去,最具潮汕文化底蕴,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潮汕传统小吃的地方特色最浓,一旦离开潮汕本土,纵使用料和制作手法不变,原有风味也丧失殆尽。这一点看似玄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孕育着各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茅台酒全国只有茅台一地才能生产,离开茅台镇,茅台酒的味道便不复存在。个中奥妙,谁复能解?因而可以说,潮汕传统小吃的风味是潮汕瑰宝,唯其特有,方足珍贵。 潮汕传统美食起于民间,行于民间,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品类繁多,基本上涵盖了“吃”的各个方面。简单概括起来,人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肉食类。如牛肉丸、猪肉丸、鱼丸、肉脯、肉卷、五香牛肉及卤鹅、卤鸭等。二是饼食糕点类:如月饼、米润、酥糖以及粽球等。三是凉果类。如蜜梅、蜜榄、蜜李、蜜制陈皮等。四是杂咸类。如贡菜、咸菜、橄榄菜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每一品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独具特色的老字号牌子,品质超伦,享誉一方,成为各个品类美食最高品质的代表。在品质上,老字号品牌追求色香味俱全,特色相当明显。一是做工精细。精研细磨,不厌其烦。如手工捶制牛肉丸,千锤百炼,极其烦琐。二是用料考究。三是配方独特。在实践摸索中创出独有配方,品味人无我有,成为赚钱招牌。 当然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其基本上出于民间又流行于民间,没有规范,也没有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因而存在的不足也不少。主要有:1、规模小。基本上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设施简陋落后,效益低。2、观念陈旧。恪守祖传秘制等传统习惯,产品代代相沿,缺乏创新意识,造成一些品种几十年都是一副老脸孔,与现代人要求相脱节。还有就是恪守秘方不外传等陋习,门户之见极深,缺少交流借鉴,产品质量得不到升华。3、品质参差不齐。由于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且基本上为各家各户自己制作生产,因而品质上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还有就是为了追求好口味,滥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等。这些存在不足,造成不少潮汕老字号美食往往难以持久,俗称“好不过三代”,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便遭淘汰。如上面提到的六十年代汕头“十大名产小吃”,至今仍在经营的,也就是一半而已。而当该品牌退出经营后,其配方往往也随之散佚民间,得不到收集整理保存乃至升华,其潜藏的价值也因之丧失殆尽。 总而言之,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是潮汕美食的瑰宝,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该品类美食的最高水平,挖掘开发这一美食宝库,对促进潮汕传统美食百花齐放,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开发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的几点意见: 从“周李记粽球”的热销可以看出,潮汕老字号美食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如何开发这特色产业?笔者不避浅陋,特提出几点意见: 一、编写一部《潮汕美食史》。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及经济参价值的《潮汕美食史》。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程、品种特色、制作工艺等,分门别类,罗列汇总。特别是对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应重点加以收集整理,保留其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艺等。使这样一部史书,既能使人了解潮汕美食的演变历程,也能对潮汕美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制订优惠政策,鼓励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对进行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经营的,可在税收及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资金有困难的老字号品牌后人重新对原有品牌进行开发的,可考虑在资金等方面给予贷款扶持。 三、确立以品牌促发展战略,扶植老字号品牌发展。对全市老字号品牌进行评定,由政府主管部门发给有关证书或标志,为老字号品牌重新赢得市场加一把劲。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老字号品牌的评优活动,如每隔三年或五年评定一次市区十大老字号品牌,扶植名牌产品,促使传统美食升华飞跃。 四、加强管理,保证老字号美食产品的质量。推行现代国际有关食品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对老字号传统美食的监督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克服老字号品牌在制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确保老字号美食产品质量符合现代要求。 资料来源:“第四届汕头经济特区论坛——食在汕头,潮汕美食与世界”

我觉得你直接在网上找会比较容易,我刚就直接搜了一下,资料太多我没办法全部弄过来。不过我手上有很多潮汕小吃的图片,有一些还附有介绍,网上可能找不到这么全的,如果有需要再联系吧,这里发不了。胡荣泉的“鸭母捻”说甜汤,许多人会想起潮城大街(太平路)胡荣泉的“鸭母捻”。胡荣泉的“鸭母捻”,就是广州,客属的大(米志)耙<潮称落汤(米志)>包上甜馅。昔时胡荣泉店中有一姓郑名手,他做的“鸭母捻”,洁白柔韧甜滑。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浆,再把粉浆倒进一个质地较疏的布袋中,让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来,到一定时间,使浆粉保存适当水分,然后倒出来用力揉压,直至它又柔又韧,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志)耙皮,包上精制的黑、绿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册、香黄片制的)甜馅,捏成一粒粒较荔枝果大些的“鸦母捻”,放进白糖汤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汤;冬夜夏日进店去,来它一碗,不太甜,也不过饱。潮州人多喜欢它。“右营前”周伯的虾丸鱼饺在西马路上,距名胜境百米地方,前称“右营前”。解放前有一间果条铺“周顺兴”,主人周海清伯,身材高壮,满头白发,圆圆的脸。这周伯目卖果条面汤,可是出名的是虾丸鱼饺汤。他的虾丸鲜红甜脆,鱼饺更是皮脆馅香。这主要是制鱼饺皮的鱼,坚持用池鱼,不杂海鱼腥味。虾丸全用较大条鲜虾,捶制够工,料真物美。白天,入夜,路经右营前,来一碗虾丸鱼饺汤,真是令人腹饱口香,久久不忘。今日“右营前”已不复见这果条铺,笔者了解,周伯也已逝世,有女儿于西马路十八曲巷口售卖“鱼饺”,甚得好平。现在义安路新街头市场中,也有几挡卖虾丸鱼饺的,多已不及周伯所制风味,惟一姓辛的夫妇所售的鱼饺,肉香皮爽,日日生意兴隆,如遇节日更有应接不暇之慨。“吉成”的卤猪母肉在今日太平路的卫星一路口北面,昔时有一较大间的出名饭莱店——吉成号。进店正中就是楼梯,上面大木楼,安置好几套桌椅,当日就以售卖卤猪母肉出名。“吉成”的卤猪母肉,尤以乳渣肉最佳。肉糜又香又够味,色泽棕红,用筷轻轻一挟,如挟豆腐。这猪母肉下酒、送饭、配粥皆宜,老年人和牙力差者更感妙不可言,故亦名扬遐迩。“吉成”出名卤猪母肉外,如卤鲫鱼,也以火候够,鱼腥尽消,肉实味美受人赞赏,另有鸡鸭、肉芽炒盘。残冬寒夜,三五良朋,到吉成楼上,先来几两烧酒,夥计送过小边炉来,温酒,炖菜,猪母肉,卤鲫鱼,或许多一小碟杂菜,三杯下肚,再加一小碗白粥,酒美、菜香、肚饱,寒气全消,然后慢步回家,真是不亦乐乎!听说吉成号开创早在一百多年前,解放初才停歇,有说“吉成”当日赠猪母肉的大鉎锅,天为炖煮猪肉,从不间歇,二三十年来日日如是,使锅里满布猪朥肉味,甚为香美,是巨富人家与远近菜饭店所望尘莫及的,曾闻有人愿以高价,要求买此卤钵,吉成号东家还不肯出让哩!“城守头”妹仔兄“粿汁”多点年纪的潮城人,终会记着:“城守头”妹仔兄的“粿汁”是一件令人喜爱的小食,价低物美,老少不分,贫富能尝。‘城守头”,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城守营都司暑在城西石人桥,康熙十六年丁已建”。在今日中山路打银街头(同仁里对面),现路牌还写着“城守头”。妹仔兄原名郑贤业,昔年他家就在城守头,且在家的左衅设店出卖“粿汁”著名每碗过去三五个铜板 (几分钱,今卖一角),这样,妹仔兄的“粿汁”,每一小片既熟透又不太糜,且有韧、爽、加上葱珠膀,真是一想起令人馋涎欲滴,何况妹仔兄还经常备有煮得很够味的“甜豆干”,卤肉,带甜味的腊肠,冬来又有“熟冻肉”。冷天晨早,北风袭人,到妹仔店,来一二碗“粿汁”,加些小杂咸,其妙处,阁下当可理解。他如每近中午,下午三四时,在他店前特备的长凳上,坐的,蹲的满是顾客,不论大户人家,或挑担路过,各来一碗,耗费不多,大家都吃得开,大家都齐声叫好。妹仔兄的“粿汁”,就这样,扬名遐迩。在今日,就是海外归来的老乡亲,提起吃粿汁,大家都会忆起妹仔兄的。妹仔兄的粿汁店,一直供应至抗日战争,潮州沦陷。潮城陷敌,妹仔兄举家避难归湖葫芦市,初时卖粿汁,仍甚畅旺,后来增加妙卖,作为饭店。不久,日机疯狂轰炸葫芦市——当日葫芦市为一村埔临时集市,铺店均系以竹篷搭建——妹仔兄的店铺,与其他商店一样,均遭焚毁,损失颇重。妹仔兄,一售杂食小贩,随大家守义在外,刻苦六年,更值得赞许,直至抗战胜利,才与大家一起回城。现在妹仔兄已逝世,但城守头仍有一摊卖粿汁的,主人正是妹仔兄的小儿子,每天上午可能备料,未得供应;下午出售,潮人过此仍乐意来一碗粿汁,一二块甜豆干,有的忆及妹仔兄的,故也特往尝味,还是不错。看今日“城守头”,忆及妹仔兄,令人深有流光电逝之感。刘察巷头“禧盛”笋粿多点年纪的人,大都还记着过去城内刘察巷头“禧盛”的笋粿很有名。说准些,“禧盛”粿铺地点是靠宰辅巷尾那一畔,距今已有八九十年了,主人黄锦锐,个子较高,清瘦,为人老实诚挚,二十多岁便创这“禧盛”号,他老人家住在铺对面,人称:“黄厝内”。初时铺面并不宽敞,只雇一、二个帮手而已。经营“红桃酵粿”雇卖,兼做笋粿。笋粿先以上白米磨粉,以开水冲熟,揉压拌成柔韧粿皮,再包上笋馅。潮州竹笋,早巳远近知名,新宫、凤山笋,上埔红涂笋,农历五月上市,真是嫩且甜。不论煮汤炒盘,尝者大呼:“甜过鸡肉”!老年人写信海外儿孙,还有“四月杨梅五月笋,你身缘何来归来”句子。忆起旅外亲人,在乡时喜食竹笋,今五月竹笋上市,还不归来;古代诗人也为竹笋写了不少诗,唐代白居易有“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为竹”诗句,大叫好笋快吃,迟些时作竹了。宋时僧人赞予还撰写了《笋谱》,说宋时竹笋已有一百多种,产地及如何加工都有记述。笋,潮州竹笋,做起笋粿,更不简单,“禧盛”笋粿,先选鲜嫩好笋去掉粗老笋头,切成碎粒,使之煮熟后吃起来不碍嘴,再配上猪肉,香菇虾米,名豉油,合成粿馅,包作一个个像饺形的笋粿,蒸熟起来,香味四溢,今日想起,还令人馋涎欲滴。有人再于鼎上一煎,沾上浙醋吃。每天上午九点多种“禧盛”铺前已有不少购买笋粿的人。就这样,这刘察巷头笋粿,称誉数十年直至解放后黄锦锐本人年岁多,儿子赴港营商才停业。当日他做的红桃<潮人称红色糯米桃)酵粿,甜糯米粿也极出名,昔时每年正月安济圣王出游,民间,尤其是那时设于西平路头赵森记、森茂等几间打锡薄工场,大量订购,真是供不应求。由是再扩展铺面,左边原裱画店及右边轿铺,均给他收并起来,同时也增加伙计,生意畅旺。潮州笋粿,今日已有好多摊店出售,蒸后还加撒上油蒜花。然多未及昔日“禧盛”笋粿风味。大家谈今日西平路近黉门亭巷口有一叫李阿才的兄弟在家制笋粿出售,笋粒切得好细小,配料也佳,每个一角五分,物好价平,颇获好评。另潮州名甜汤店胡荣泉也卖笋粿,每天上午九时至十时做好出售购者甚众,常于过午即已售卖一空,价售二角,一并志之。太平路宫仔巷头鹭叙“蚝煎”昔日大街(太平路)宫仔巷头有一名叫鹭叙的,卖“蚝煎”十分出名。他姓黄,家在石碑巷内。潮州人叫“鹭叙”的意思是身材较为肥满而带点笨相,然宫仔巷头的鹭叙,却非如此,人既不肥,且是机警灵活,这名儿可能是童年时得来的,长大来相貌变了。每年初秋,气候渐凉,鹭叙便开始卖蚝煎,直至翌年盛夏天热,他才改炒“糕粿”,亦甚得好评,生意一样兴旺。潮州人向来多喜吃蚝,有一些人喜吃生蚝,但煎蚝煎,更可说普遍爱好蚝,屈大钧的《广东新语·卷二十二·介语》中说:“蚝,卤水所结,其生附石,鬼垒相连如房,故一名蚝房,房房相生,蔓延至数十百丈。潮长即房开,消则房阖,开所以取食,阖所以自固也。凿之,一房一肉,肉之大小随其房,色白而含绿粉”。他又说蚝本寒,得火气其味益甘。滨海养蚝地方。妇女多能打蚝,且有《打蚝歌》时时唱和。鹭叙卖蚝煎,蚝选鲜美,不过大也不太小,适中易熟。煎蚝以雪白佳质茨粉,加水拌匀后,再加一些小段生葱,助辟腥味,用平面煎鼎,猛火厚朥(猪油),当蚝与粉浆煎至适当程度,即加上鸡(或鸭)旦,抑再加一些小片腊肠,加旦时得先将蚝与粉摊开,腾出中间多油朥而火力强猛鼎面,使旦易熟而香,一会,即以鼎匙全部过来,使整鼎蚝煎熟得均匀,香透。鹭叙卖蚝煎,名固叫鹭叙,但却终日嘻皮笑脸,一边煎蚝煎,边是小动作,瞬息不停,潮州人所谓“促促跳”,有时还哼小调:“锣鼓诗”,煞是有趣;每当蚝煎至加旦后,要翻过来时,这一着,正是鹭叙大展功夫之时,只见他一手拿着鼎匙,一手紧抓银筷,当火热朥跳,他即摆好架势,说时迟,那时快,双手齐举,只一翻,就把满鼎蚝煎翻了过来。蚝粉熟,旦又香,鹭叙煎蚝煎,由此出名。大家见到这一盘热腾腾,香喷喷的蚝煎,再加上一小碟顶上“鱼露”和辣椒酱(沙茶),于秋风凉爽,抑残冬寒夜,三二良朋,靠摊旁椅上一坐,叫鹭叙来一盘蚝煎,既富营养,价又不昂,这虽是潮州小食,却予人深刻印象。旅外亲人,偶谈起家乡蚝煎,更感意味无穷。今日潮州蚝煎,由于交通方便,客旅繁荣,来往人盛,饮食业随之发展,食店、路摊,煎卖蚝煎的更多,知名饮食店胡荣泉,潮州餐室,东门饭店等,常有出售,且因用料多种,煎炒上亦力求改进,较之昔日鹭叙蚝煎,已更胜一筹矣。“兵马司林”宅北侧凤阳春饼潮州人一提起春饼,大都有较美好印象。但潮州何时就有春饼,大家多不清楚,听父老说已有三二百年了。至于全国何时有春饼,这在《清稗类钞·卷十三·饮食类》就有说:“春饼,唐已有之,槌面使极薄,煤热即置炒肉丝于中,卷而食之;亦有置于油中煎之者,初为春盘所置,故曰春饼,后则至冬即有之”。唐代最末时间为907年,距今亦一千零八十多年。所以我国之有春饼,当在千年前之事。书中言用面槌之使其极薄,煤熟,包上肉丝食之,这便是潮州的“薄饼”,惟我们一向先制好饼皮而包的多是“糖葱”或“炸虾仔”加浆吃,这一点不同而已。至书中说“亦有置于油中煎之者”这就是春饼了。虽叫“春饼”,后来“至冬”天也有了。而在潮州,一年中好几个月有春饼供应,说春饼,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的《常熟从食店》,清朝潘荣升之《东京岁时纪胜》中的《春盘》,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纪》的《打春》等都有述及。今日在潮州谈春饼,大家都是说:“太平路胡荣泉的春饼好”!这固然是事实。但在过去——抗日战争时,潮州沦陷,至复员后一段时间,大家即以为南门“兵马司林”宅北侧、凤阳的春饼为佳。凤阳姓黄,个子不大,但头却好大,初于宫仔巷头摆小摊,卖小杂食,至中年才卖春饼。由于他聪明,选好麦粉拌为干浆,制饼皮时,用火适度,手势快,烤起来饼皮薄,炸起来香脆。饼馅用好豆,大蒜白,加上小块鲜肉丝,有时也加点香菇,包起来,一炸,皮脆馅香,甚得好评。另一点由于当日家乡陷敌六年,这段时间,食物供应少,他坚持于城内搞小食,又能多方面找配料,在那个岁月,大家也要求不高,所以当日凤阳春饼,确也是众口同声赞赏的。随着岁月推移,社会发展,物资充裕,大家生活提高,对食物要求也随之迥异,所以潮州小食,当然也随之精中求精,美上加美,一方面黄凤阳已不存在,而今日潮州春饼,胡荣泉当屈第一。胡荣泉春饼,一是制饼皮时,师傅用火准,手势快,一手抓鼎,一手抓那面糊浆(含水很少的面糊),动作迅速,焙煤饼皮,薄而匀,这样一经油炸,饼皮脆而香,入口快化。饼馅上他们用好绿豆,蒸透而香,特别是选用蒜白——大蒜近头部的白茎(蒜青茎不用)洗净,以尖刀割用四瓣,切细,再配以香菇,好豉油香料作馅,炸起来皮脆入咀即化,馅又香美。所以今日胡荣泉春饼便惟他独尊了。潮州小食,当日有它的特色,亦多随时代的演进而改良。开元寺前阿宋鱼生大家都知道,解放前潮汕人很盛行吃“鱼生”。事实不止潮汕,吃“鱼生”粤人多喜爱。清番禺屈大钧的《广东新语·卷二十二·鳞语》说:“粤俗嗜鱼生”。他又说“鱼生”以鲩鱼最好(《辞源·四册·部首·“鱼”》释鲩鱼即草鱼。《潮汕新字典》651页则说:“鲭鱼,潮属叫草鱼。),“鲩鱼以初出水泼刺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刽以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屈大钧又擅诗,且为“鱼生”赋诗。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中也修《粤人食鱼生》一则,内容与屈相同,故不赘述。“鱼生”是一种很多人喜爱小食,多以草鱼为主,杀后去鳞和皮,切成薄片,其余鱼皮、胁骨肉、鱼朥等合称“腹内”,另置一盘出卖;即加汤于“边炉”,或煮香芋都极可口。潮州人吃鱼生,把鱼片沾“梅酱”或“酱油”吃,鱼生沾上酸、甜或咸、辣、香的酱料,辟去腥味,更香甜适口。如依屈大钧说,“沃以老醪”,那真言之甘旨而无愧矣。盛夏深夜,天气渐凉。抑残冬腊月,霜风刺人。邀三、二良朋,来两盘鱼生,加点白酒,抑再来一个热腾腾的鱼头边炉,大快朵颐,真乐也无穷。潮州“鱼生”,昔日以开元寺偏门前(今太平路三家巷头对面)阿宋(黄孝先)“合裕”号最负盛名,他每天早选买了草鱼,装于筐内养于东门外韩江边,入夜出卖时才用,且把鱼肉一大片一大片挂于钩上凉风,故鱼肉实而鲜美。阿宋鱼生切得够薄,酱料均上乘,所以名响一时。至他的“鱼头芋”,亦称佳品。解放后,由于人民增进卫生知识,有认为吃“鱼生”有伤肠胃,且易生蛔虫,食者极少,或改吃鱼粥。然有说吃鱼生时,所用之酱油已具灭虫菌作用;且今日科学文明进步如日本,其人民吃“鱼生”如旧,笔者对此,殊乏专长学识,言之以存事实已耳。培基伯油炸果肉每天早上九时左右,潮州摊中新街头,十字路口、偏西侧,一间卖油炸果肉,大包的店前,常站着许多人在购买。店主人培基伯已七十六岁了,老家住上西平路胶柏街东畔;他姓郑,俗名冬瓜弟,因哥哥名冬瓜,小时很肥胖,圆溜溜像个冬瓜,故名;现年老已消瘦些。冬瓜弟倒肥壮丰满,人们说冬瓜弟大过冬瓜兄了。培基伯为人慈祥和气,勤奋老实,从壮年便学得一手擅摘小食的好技艺,不止油炸果内,名响遐迩,就是大包,咸酥饼,都十分宜人。培基伯原于上西平路开店,教后代人做油炸果肉,大包,咸酥饼,他们学会了,他便到新街头店来,向女儿们传艺。所谓油炸果肉,北方作油炸肉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油灼肉》:“油灼肉者,以猪肉之俗谓短勤者,切方块,去筋,酱油浸之,入滚油炮炙,将起锅,微喷以醋”。这是一种制法;培基伯的油炸果肉,不像书中所说,他另有一种制法,是个余年来经验总结出来的,以鲜瘦肉捣碎,用豉油、香料腐乳汁和少许糖盐每依比例配准。然后揉成一粒粒像小粒荔枝那么大,再另调配好面浆,继着每整粒沾满一层簿簿面浆,于滚油中炮炸,约一会,一粒粒黄澄澄的果肉,涌将上来。皮酥肉香,吃时再沾一下甜浆,爽口宜人,既可助酒,也可送饭配粥。培基伯每天一早开店,八时多果肉炸好,约九时店前已站满顾客。纷纷购买,只两个多钟头,三几大筐盘,已瞥卖一空,店内还在炸着赴卖。再说说培基伯的大包。大包在解放前是林权记的著名,近这些年来,城中虽有不少间卖包的,但大家评论,还是培基伯的好。用上等面粉,发酵好蒸起来,雪白松若海绵;包馅以鲜猪肉,不多用白肥肉,瘦多肥少,加腐乳汁、葱粒等配料,味咸淡适中,香咸可口,虽是点心小食,也予人美好印象,故并志之。河头陈家粽球说起吃粽,使人想起端午节,潮州人于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吃粽球。何谓端午节?古来何时有端午节?有一说:“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顺号,五与午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就是初五,故原采“端五”,而作为“端午”(参看《中国文化知识精华》)。又一说,五月五因重五,月日均是逢五,故又有称“重五”。此外还有天中节,端阳节,蒲节等名称。我国古来何时有端午节,一说是为纪念战国时楚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自投汩罗江而死,以此日为节日,又一说古时端午节是龙的生日,来源是吴越人民昔日举图腾祀祭的节日。三是认为起源于夏、商、周的夏至节。四是说唐时为庆祝玄宗李隆基的生日定为节日。五说始于南北朝等等,今日固然许多人认为是为纪念屈原而起,但学术分析,古代吴越人民以五月五日为龙的生日与原来的图腾祀祭这一说,更为人信服。端午节吃粽及祀屈原,、南朝吴均撰《续齐谐记》说:“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以彩色系菰谓之角黍,投江以祭”。可见早在南北朝民间已用角黍(早期的粽)祭屈原。南北朝时有以粽祭屈原并食粽之事,据记载吃粽不一定在五月五日,夏至日也多吃粽。如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粽子“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则说“夏至日食粽”。夏至日不一定在五月五日。到后来才盛行五月五日吃粽。到唐时,粽子已成节日佳品,唐明皇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诗句。有九子粽,同时有扎成锥粽、菱粽、角粽、秤锤粽,逐渐为民间食物。如当日诗人姚合有“闹渚渔歌响,凡和角粽香”句,近代来,清徐珂《清稗类炒·第十三册·饮食类》载:“粽,食品,大率以为点心,以若叶裹糯米,煮熟之,形如三角,古用黏黍,故谓之角黍;其中所实之物,火腿、鲜猪肉者味咸;莲只豆沙味甜”。这大祗与今日所食相同,惟今日粽球配料多种,并喜咸甜合絷,成为“双烹粽球”。潮州人吃粽,昔日均于斓午节作为果品食之,民国初年,已有摊贩制成点心供应,抗日战争前渐盛,以开元寺前阿宋最知名,他白天卖粽,傍晚至夜呼卖鱼生。近年卖粽更盛,据尝过人称:城中许多摊粽球中,做得最好要推西湖河头——昔日敌山台,也可说国王宫巷尾——姓陈的一摊。他们每天清早卖一道白粥小菜,供应赶车趁早的人之后,约九时粽球便煮好发卖。据说经营的是一个中年人,发卖的一个青年妇人,态度温和,热心经营。此摊口地点适中,过河头,赴车站,出国王宫巷者,都必经过,人物熙攘,故食点心的人也多,陈家制粽选用上等糯米,大小均匀,粒粒饱满;配料有猪肉、香菇、虾米、鹌鹑卵,莲只及味精咸料及甜豆沙等作馅。制作精细,先以竹叶扭成三角粽形,包进豆沙甜料,然后再装上糯米与各种咸馅,絷成双烹粽球,蒸煮熟后,再送摊前发卖;每个1元,较小的,不配鹌鹑卵的5角.当你在摊侧小凳坐下,旁边小桌上早已有甜浆、烧茶,来一二个粽球,把粽上面竹叶打开,又热又香,有咸有甜,再沾点甜浆,鲜、美、香、滑,真是爽口宜人,每天买回家的之外,过路的人,已知陈家粽球香味者,行经河头,都乐意尝尝一二个粽球再走,据说他们每天销售粽球几百个。胶柏街才叔笋粿说潮州小食,老年人都会忆起了抗日战争前,刘察巷头“禧盛”笋粿十分知名;时序沿变,“禧盛”粿铺已停歇数十年,昔日店址已改建为洋楼。所喜相继有人,在上西平路胶柏街,靠黉门亭巷一侧,近年来有一处张着一扇小门,不设铺面,在门前安置一张桌子卖粿的,人称才叔粿店。每天八点多钟粿熟,便有许多顾客买粿,直到傍晚不断,更要点还有人来订购,约明天取货。店主人才叔,已有七十多岁了,戴着深花眼镜,中等个头,沉静干练,诚挚待人,抗日战争前就从事粿业,学得一手技术经验。尤擅做笋粿笋粿之类,今日年老退休,带着家人做粿出卖,也为传艺后代。潮州竹笋,名闻遐迩,今日虽无新宫名笋,但凤山、上埠及新发展园地,好笋也已源源应市。竹笋盛产于我国南方,自古以来,为绝大多数人所喜爱,诗人文士多所赞颂如唐代待人杜甫有“色如玉版猫文笋,味抵驼峰牛尾狸”句。宋大文豪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南方友人托人带竹笋给他,他即赋诗:“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可见他不仅爱竹,也极爱“笋”。清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写竹笋诗有“江南新笋趁鲋鱼,烂煮春风上已初”句,抒发了他的尝新情趣,这种爽甜鲜美的竹笋,做了笋粿,更为令人喜悦。胶柏街才叔的笋粿,实在不简单,日间买来几满大筐竹笋,经一个个砍去老笋头,剥去外壳,切成砰粒,再配上猪肉、香菇、虾米,好鼓油,煎熟作馅。另用上等白米辗粉,用开水冲熟,揉压成为粿皮,做成一个个饺形般的笋粿,蒸熟来,鲜艳宜人,香气四溢。如果再于油鼎一煎,沽上浙醋,更美妙无比。才叔家同时还做韭菜粿,菜头粿,红、白桃粿及发粿出售。他所制韭菜粿,也甚闻名,韭菜四季生长,菜又脆香。才叔的韭菜粿,先将韭菜切小碎头,煎上厚朥,时或配上一片猪油渣作馅,同样喷香可口,且价格低廉,每个1角,尤为人们所欢迎。才叔搞这项生意,件件必须用心经手去做,今日子女皆已成长,且各有工作,能帮他老人家的人手不多,只在下班工余,就来帮做帮卖。大家称赞他粿美,生意畅旺,他曾向人表示:“靠全家人手脚操劳来换取温饱,以薄利多销来做好生意”。对照他一家数口终日辛劳,俭朴度日,正是如此。牛肉圆和燃豆腐牛肉圆是一种极普通的小食,抗日战争前,来潮制作贩卖牛肉圆的多数是客籍人,当日最出名的是大埔人邹伯,年约五六十岁,他的牛肉圆,精工槌炼,清脆爽口,每天傍晚至夜间,点一盏小汽灯,歇于太平路头,现第一招待所门前,生意兴旺,至晚十时许才收档,老点的潮州人可能追忆得起。牛肉圆在制作上,首先得选用新鲜的牛腿肉,把牛筋剐得干干净净,再放于厚砧上,用厚刀板(现多改用小棒槌)猛力反复匀称地槌打,直打至牛肉烂碎像稠糊酱一样,加上鱼露及一些粉精,再和上少量的细小白猪肉丁,而后用手抓挤成一圆粒,以匙尖刮下来成丸。煮牛肉圆更应注意:不能一意猛火,火太猛时常会造成牛肉圆夹生;但也不能火力太缓,缓火会使它的表皮不够光鲜质不爽脆;所以火力猛缓要调节得宜。潮州卖牛肉圆担子不很多,目前西门古于每天下午至夜间,有一担歇于西药房门前售卖,主人宏才伯的牛肉圆甚为讲究,光滑香脆,富有弹性,十分爽口,每天入夜,过路的人都乐意到他担边来一碗牛肉圆,沾沾辣椒酱,口味甚佳,人人赞赏。说到燃豆腐(潮州人叫咽豆腐),是把豆腐(即豆干)切成一小块一小决,在上面挖一小涡,放进切碎的猪肉酱,并把这一面于镬中煎赤,使猪肉香味渗透于豆腐上,然后放进牛肉圆汤或猪骨汤中滚煮,香软可口,作点心。抗日战争前卖的人不多,多在竹木门、东门街一带贩卖。经营这种档口的也多为客藉人。解放后经营燃豆腐的渐多,西门真君宫巷头,进巷约十米处,每天下午三时至晚间即有一摊出卖燃豆腐的,叫袁如强伯,看来有六十多岁,身体壮健,态度温和,他卖燃豆腐已有三十多年经验;他的燃豆腐,精工巧间,热腾腾,香喷喷,满锅香味,引人驻足。每天下午,在他这一摊前的小桌凳,经常顾客满座,所费不多即可饱尝适口点心,自然显得十分热销啊。各类馃品在潮汕的小吃中,有各种各样的馃品,如香脆的韭菜馃,晶莹的无米馃,甜蜜的豆沙馃,富有野趣的鼠曲馃等。豆沙馃,多食于每年的农历七月间。这时候,早稻归仓,花生晒干,晚秧插完,于是农家主妇便用新米、新花生来制作“豆沙馃”。先将米粉和水 混合后揉捏成又薄又白的皮,再用炒熟的花生仁捣烂后配以精盐和葱花、芝麻、肉丝等作馅儿。“豆沙馃”的形状,由巧手的家庭主妇随意捏造,有像一弯新月的, 有像平底船的,有像玉兔、石榴的......形状一般很小,只比火柴盒略大一点。潮汕农村的主妇春节前多喜做鼠曲馃,且一次做很多,因为鼠曲馃不易变质,可以一直吃到元宵。鼠曲是一种野草,亦称鼠耳草、佛耳草、米曲 草、茸母等。它浑身毛绒绒,茎叶嫩小,顶端偶尔结几个小花蕾。《本草纲目》载:“原野间甚多......茎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鼠耳之毛,楚人呼为米 曲,北方呼为茸母。可以入药,性平、味甘,能祛痰止咳。”因而鼠曲馃实际上是一种药物食品。吃鼠曲馃的风俗起源很早。《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二日“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半>,以厌时气。” 《政和本草》卷十一引作“三月三日,取鼠曲汁和蜜为粉,以压时气。”龙舌<米半>,鼠曲馃之名,即用鼠曲米粉末儿做的一种饼食。唐代皮日休在 《躬掇野疏兼示雅什用以酬谢》诗云:“深挑乍见牛唇液,细掐徐闻鼠耳香。”《本草纲目》引邵桂子《瓮天语》云:“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可见以鼠曲草 制饼食的风俗至南北朝已有,后代代相传,至今潮汕风俗依然。不过,古时北方吃鼠曲馃是在清明寒食之间,潮汕却是在春节前后,这是气候使然。韭菜馃软滑鲜嫩,香浓无比。在油锅中煎一下,味道更佳。它的制法是将开水冲进生粉搅匀成皮,韭菜、香菇、虾米做馅。馃皮包馅捏成扁圆形,蒸15分钟即成。

关于吃辣椒排气的研究论文

吃辣椒有益于身体健康,有哪些科学依据吗?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陆弃2015年发表在《医学研究杂志》上的论文显示每周爱吃一到两次辛辣食物的人死亡率低10%。虽然不清楚为什么吃辣椒更健康,但大量研究表明,吃辣确实有益健康。

吃辣是餐饮行业的经典问题,吃辣的利弊众说纷纭。吃辣令人兴奋,引起感官刺激的原因是辣椒中的辣椒素。辣椒素实际上是一种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受欢迎的抗氧化剂。研究发现,吃辣椒有消炎、抗氧化、抗癌、调节血糖的作用,只是因为辣椒素使辣椒在吃的时候具有由淡到浓的独特特性。

大家之所以对辛辣食物如此上瘾,是因为辣椒中含有一种叫做辣椒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使你的口腔产生灼痛感,但正是这种痛感使大脑分泌出一种类似吗啡的内源性物质“内啡肽”,这种物质能使人体感到快乐,这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陆弃2015年发表在《医学研究杂志》上的论文显示,在对中国50万人近10年的跟踪中发现,与每周少于一次吃辛辣食物的人相比,每周爱吃一到两次辛辣食物的人死亡率低10%。美国的一项研究对16000名美国人进行了近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总是吃辣椒的人比不爱吃辣椒的人长寿。虽然不清楚为什么吃辣椒更健康,但大量研究表明,吃辣确实有益健康。

发表在《英国医学研究杂志》上的文献发现,每周吃一至两次辛辣食物的人比每周少于一次的人死亡率低10%,而每周吃三次以上辛辣食物的人比每周少于一次的人死亡率低14%。相反,长期食用辛辣食物对他们的健康有害。所以每周吃一到两次辣椒对身体有好处。

吃辣椒有什么好处?保护心脏。经常吃辣椒可以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促进血液循环。辣椒有一定的药性,所以可以“祛风发汗,化痰祛湿。”现代医学解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感冒、冻伤、血管性头痛。暖胃驱寒。据《食品本草》记载,辣椒能暖脾胃。如果感冒出现呕吐、腹泻、胃痛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一些辣椒。护肤。辣椒可以促进激素分泌,改善皮肤状况。

特务特问天网

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8月4日报道,这篇“吃辣有助长寿”研究论文的作者、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齐潞介绍,“科学界已经对辛辣食品的好处有了一些了解,此前主要依据的是动物研究和非常小范围的人体研究。”

而此次“吃辣”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近50万名中国人,年龄在35-79岁之间,来自中国10个不同地域,研究人员对其中一半人的跟踪时间平均长达年,考虑其年龄、婚姻、教育、体力、家族史、日常饮食以及吃何种辣、吃辣频率。

研究人员发现,与每周食用辛辣食品不足一次的人群相比,如果每周吃上一到两次,死亡风险就会降低10%。大量增加摄入量则不会带来明显的效果。如果每周有3到7天食用辛辣食品,死亡风险只比不吃辣的人低14%。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很有价值,但目前仍需通过更多实验才能搞清楚辣椒这种保护作用的原理,另外“现在还不能完全证明死亡风险降低就是辛辣食品造成的”,因此“后续仍将研究吃辣对改善健康、降低死亡率是否有直接关系。”英国开放大学应用统计学教授凯文·麦康威表示,吃辣可能与中国人的烹调、饮食习惯有关。

辣椒也讲究正确吃法。专家表示,辣椒的保健效果离不开正确的食用方式,建议在食用辣椒时减少油脂的摄入,将更有利于辣椒发挥保健作用。

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蒋卓勤告诉记者,“新鲜辣椒是个好东西,富含维C,但配合什么吃很关键。建议吃新鲜辣椒,尽量不要添加过多的添加剂和油、盐等。”

辣椒食用时也要注意所在环境。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说,一些干燥的地区并不太适合大量食用辣椒。辣椒如果搭配油炸熏烤,很难达到降血脂和抗肥胖的作用。多位专家还建议,鉴于“辣椒助长寿”尚无定论,消费者不要盲目改变饮食习惯。

吃辣可以促进排汗这些,排除体内不好的东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