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培根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7 21:06:40

培根论文题目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著名议论文。主要论述了至上之美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而成的——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选自《培根人生论》原文如下: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1)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2)和丢勒(3)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注释:(1)奥古斯……伊斯梅尔:奥古斯都和菲斯帕斯都是古罗马著名皇帝。腓力普王,法国皇帝,1285—1314年在位。爱德华四世,英国国王,1461—1483年在位。阿尔西巴底斯,古希腊美男子。伊斯梅尔,波斯国王,1499年即位,有武功。(2)阿皮雷斯:古希腊画家。(3)丢勒(1471—1528):德国画家、雕刻家。

培根的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在写论文的研究意义的时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如下: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阐述过但阐述论证的不全面和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总之就是,所写论文研究的意义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的新意。次也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是用什么理论证明此观点的,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而且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也要有详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作者的选题的意义所在。当然,研究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所以要从现实的方面去进行论述,要写的具体点。这里,作者可以了解一下数学教学论文研究有什么意义

《论美》是培根的一篇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培根从时代特征出发,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人们物欲横流,追求金钱、奢华之美、外表之美的这些特点,写出了极有针对性的《论美》一文。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美》,弗兰西斯 培根的著名议论文。主要论述了至上之美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而成的——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望采纳

生根剂对水培生根毕业论文目录

不可以。生根粉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剂类的生长素类化合物,在蔬菜生产应用中有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御根生,br生根剂,复硝酚钠等多个成分。生根粉是不可以水培金鱼花的,生根粉不可以直接放水培里。因为将其直接放入水中,不但不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反而容易烧坏植株的细胞,引起烂根情况。

培根的论文主题是借鉴谁的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赏析: 1.培根随笔片段《论求知》赏析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驰情,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惟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都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2.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 《论美》是散文集中的一篇著名的美文。培根在文中提到: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诚然,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的人,都在追求着美。然而,当人们乐此不疲地使用各种方法淡妆浓抹、注重衣着、讲究发型等让“美丽”布满全身时,却可曾想到,你得到的,仅仅是瞬间的外表美,而真正能让你美丽起来的,你又得到了多少呢?!那些衣着华丽、披金戴银,却毫无真才实学,肚里空空的人;那些外表风度翩翩、英俊潇洒,而内心丑恶、言行令人不齿的人,他们是否真正等到了美呢?仅有衣着,外表的美,并不是完整的美丽。 外表的美往往是肤浅、短暂的。你看红通通的苹果和可人的荔枝尽管有天然的美貌,但过几天,她们的美貌就开始衰变,然后就会腐烂掉。我们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过一张红润的、笑容可掬的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脸就慢慢地爬满了皱纹,青春的美丽不复存在。外表的美总是经不起岁月的冲洗,经不起长久的凝视,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 很多其貌不扬的人,被认为是真正美的人。音乐家贝多芬虽只是个米的又矮又盲的人,但他的精神是如此崇高,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如此高大。这是因为他不断地在音乐领域努力开拓,为音乐事业奋斗一生,发出了无比强大的个人艺术魅力。还有许许多多的外表平平甚至是丑陋的人,他们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和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所说的:“人,应该从知识、修养到风度、衣着,都是美丽的。”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都是需要漂亮的人来做,相反许多事情的成败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当我们颂扬爱迪生、李时珍的卓越贡献时,当我们欣赏雨果、鲁讯的不朽名著时,当我们赞美乔丹、马拉多纳的高超球技时,谁又曾在意他们是否美丽呢?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才貌双全”,然而谈何容易。既然外表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不变的事实,那么何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勤奋努力、品德修养在别人面前展现出一个美丽的自我,展现出一个具有内在美的真实完美的自我呢? 美丽,是由内而外的。当你在书海中畅游而纵览古今、横观中外时;当你聆听动人的乐曲、观赏美妙的图画而培养着高尚情操情;当你拥有智慧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而自信大方、幽默高雅时,再加上服饰与粉饰的陪衬,你便拥有了真正的、完整的美丽。 记得刘墉说过“美经不起长久的凝视,因为美会在凝视中凋零。”也就是,真正的美不是用眼来发现,而是用心去发掘、去感受。真的美不在于其外表,而在于其内涵。培根在《论美》中也提到:把美的形象与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发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赏析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分为《论美》《论善美与性善美》《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以下我为大家提供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赏析

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本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意义深刻,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却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欢的就是《论美》,美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视内在美。就如培根所说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远都有,但是内在美却可以。所以我们要把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体现出一个人举止谈吐的高雅,心灵的纯洁。

以上是我的《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赏析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知识改变命运。”它使我想起二十年前盛行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说这句话的人就是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大学二年级时我接触到《培根论人生》这本小册子,立刻就被它吸引了。

这些少则数百字,多则二三千字的随笔,着实让人爱不释手。你随意翻到一页往下读,皆能被它深刻的哲理和精美的语言吸引住。许多重要的人生命题,举凡真理、善、美、求知、革新、健康、习惯、幸运、厄运、时机、勇气、赞扬、爱情、家庭、友谊、青年与老年、自私、猜疑、嫉妒等,培根皆有精辟的论述。它让你思考自己所走过的路,提醒你要善于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创丰富的人生。

《培根论人生》共二十六篇,(读后感 )译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该文集共有文章五十八篇),它重点谈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修养两大主题。培根的这些文章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思想深邃,长于议论。作者谈论问题往往单刀直入,一语中的。如《论善》一文开篇就是:“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在该文章第二段紧接着说:“……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因为它是属于神的品格。”由于作者对事物有透彻的理解,因而谈论爽劲,切中肯綮。

其次,作者在论述中非常善于旁征博引。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作者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

第三,作者善于推论说理。读培根的文章,我们总是很习惯于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它让你处处感到严密的思维,严谨的结构,精彩的议论,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第四,精妙的语言。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

第五,行文自然流畅。由于是随笔小品,作者下笔时当行则行,当止而止,文风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决无拖沓冗赘之感。

培根论说随笔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哲人的睿智,也离不开他独特而丰富的经历。

培根是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最重要的著作是《新工具论》。因为其成就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程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以大手笔写小品文,观察深刻,驾轻就熟,常能发人所未发,感人所未感。思想的精深,加上文笔的优美,使他的论说随笔风靡一时,名满天下。有评论家认为他的论说随笔堪称一流,是议论文的典范。应该说这样的评价并不夸张。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赏析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同时也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段时间读了《培根随笔》后,我发现了一个培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随笔》是培根最著名的著作之一,由三十八篇议论文构成。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以作者的独到人生观察,简约的文笔,明彻的智慧,数世纪以来,再版不绝,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著。曾由读者投票选为《人物》杂志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二十本书之一

在中国,培根这个名字并不一定是家喻户晓的,但是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虽然这个论断的提出并不是出于引起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但其后来确实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英国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全才,培根一生也都在践行着他的这一主张。他博览群书,看尽世间万象,所涉猎的领域不仅限于哲学、科学,在文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以及历史学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一生笔根不辍,写下了《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等多部科学哲学专著,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发展,被马克思评论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但就个人而言,培根哲学里最让我深受启发的还是他对于人生的解读。在他耗费了最多心力写下的《论说文集》中,培根系统的阐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展现了他对于人生、生活以及世事万象的看法和主张。虽然其中有些观点备受后人争议甚至是诟病,但仍不妨碍它成为与《梦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并肩的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之一。本文正是以《论说文集》为基础,浅谈自己对于培根人生哲学的理解。 《论说文集》的完成 《论说文集》共三版,其中第一版发行于1579年,十年培根仅36岁。全书只收录了十篇文章:《论学问》、《论辞令》、《论礼仪》、《论从者与友人》、《论请托者》、《论消费》、《论养生》、《论荣誉与名声》、《论党派》以及《论交涉》,培根通过这些主题开始阐述自己对人生及生活的理解。而这些文章在1612年该书第二次出版时又得到了更加精心的修改,并且全书的文章数量由原先的10篇增加到了38篇,论说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解读也更加深刻,但培根并没有就此止步。1625年,《论说文集》迎来了它的第三次出版,培根对前一版本里收录的文章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不断的融入自己新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全书的内容也扩展到了58篇,论说的主题从哲学问题到政治问题,再到日常生活,虽不能说面面俱到,但已足够后人在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人生里细细咀嚼。 而事实上,即使有了第三版的问世,《论说文集》也并不能算真正的完成。因为直到去世前,培根仍然在写,只是未来得及发表。因此,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诸多版本里,编者都加入了第五十九篇《论谣言》的残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培根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写作和打磨这样一本《论说文集》,既展现了他认真审慎、勤勉刻苦的治学态度里,也体现了他对待人生的细致与严谨。 培根视域里的人生百态 培根《论说文集》的魅力在于,作者将人生数十载的经验教训凝结在五十八篇半的文章中,简练而全面,以人生和生活中的点滴为材,作哲学向的深刻思考。既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又有人人皆可读可想的亲和力。美国著名学者、《世界文明史》作者威尔•杜兰特在评论培根《论说文集》时说:“《培根论说文集》属于为数不多的应当咀嚼消化的书。你很难见到在这么小一个盘子里盛这么多肉,而且烹制得如此色、香、味俱全。”可以说,《论说文集》呈现了培根视域里的人生百态。 他讨论真理,认为人不应该沉溺在“自负的理解、悦人的希望、虚假的评价、随意的想象之类”,这些虚妄的幻想蒙蔽了真理之光。这与他在哲学领域所提出的“四假象”学说相呼应,认为人们欲求真理,需先拨开认知里的“迷雾”。在这里,他以谎言与真理之间的利益纠结为出发点,指出了人们苦求真理而不得的原因所在,从哲学、神学以及世俗事务等多个层面逐一分析了真理的内涵,以启示人们探索、认识和相信真理。 他讨论迅速,认为真正的迅速与否关注的不应是时间的长短,次数的多少,而应当是工作的进展。他说:“在赛跑当中,速度依靠的并不是步幅之大或者抬脚之高。同样,在工作上,获得迅速所依靠的,是保持与事情的接近,而不是同时做工作中的太多事情。”而对于如何使自己迅速起来,培根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提倡有规划的行事风格。而这种规划需要个人认真聆听和收集相关消息,拒绝重复造成的时间浪费,在工作安排上分清轻重缓急,懂得抓重点,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他的这一论说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社会时常被热议的话题“拖延症”。显然,这个在今天让很多人苦恼的问题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在培根这里得到了解决。而如果人们可以向培根所提倡的这样,拖延症也就可以很容易被克服,继而带动的是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 除了这些理性的问题,培根也讨论情感。他谈论爱情,认为爱情会使常人的理智被湮没,陷入两种极端的状态里。因此,他主张人们学会把爱置于恰当的限度之内,或将之自然普及与众人,使人变得仁爱而慈悲。他说:“夫妇之爱创造了人类,朋友之爱改善了人类,但淫荡的爱则腐蚀和贬低了人类。”以此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肯定、尊重以及审慎的态度。而他在旅行、园艺及养生等方面的讨论,也都显示出其个人在生活情趣上的修养。 对各种知识信手拈来的论说,也得益于培根优越的出身和年幼起所接受的良好的教育。他对于所有生活琐碎的思考都细致的让人佩服。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思考着、在思考中更加细腻的生活着的秉性,也恰恰与他所取得的成就彼此呼应。但培根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更准确的说,他的人生是大起大落的。父亲死后,家道中落。培根开始了漫长的对权力、名声和金钱的追求。或许也正是这总是欲求而不得的经历,使得培根在与政治、权力等相关话题的论说上备受争议,对于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培根现实的行为与自己在书中所推崇的背道而驰,因而受到了后人的诟病。 他谈论司法,义正言辞的指出对法官而言“正直是他们的命运和独特的德行”。他说“一个不公平的判决所带来的伤害,超过了许多不公平的例子。因为这些不公平的例子只不过是弄脏了溪流,而不公平的判决则弄脏了源头”。他谈论财富,主张“不要追求显赫的财富,而应追求你可以合法地获得的财富,清醒的使用财富,愉快地施予财富,心怀满足的离开财富”。这些论述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然而正是这些提出这些论断的人,也就是培根本人,却在自己任大法官之职时,在审理一桩案件时接受了诉讼人四万英镑的贿赂,并且不止一次地罔顾法律做出错误的判决,最终被赶下了台,受到重罚,虽然之后受到了国王的特赦,但其政治生涯也还是在此终结。 此外,培根在书中还极力肯定朋友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并举出了大量的史实来论证友谊的两个果实(即“使心中的郁结和壅塞得到解脱和宣泄”和“在理解力上产生出健康而又最大程度的力量”)。理论上来说,培根应该十分珍惜朋友,而现实却是,培根为了追求自己所想要的权位,背叛了在其困难时一再向他施以援手的朋友艾塞克斯,以严厉的政治手段惩处了这位朋友,促成了他被处死的结果。 显然,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道德的层面上来看,培根的这种做法都是不堪的。这种近乎于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让培根的人格饱受争议。而这些争议,他显然也是知道的。在《论高位》中,培根说:“职位的升迁是费力的,而人们吃尽了辛苦,却又获得了更大的辛苦;职位的升迁有时是可鄙的,人们通过有失尊严的手段而成了显要贵人。”纵览培根生平,可以看到培根并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清”的视角来给世人提供指导,而更像是以一个亲历者、过来人的身份在感叹,在总结。因此,这一段文字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无奈与辛酸。纵使他的政治生涯有过辉煌,纵使他实现这些辉煌的手段不够光明,甚至可以说是卑劣的,但当他说出这样一段话时,他似乎是从年轻时的狂热里清醒过来了的,同时也是落寞的。而在《论高位》的最后,他所说的那句“他在履行职务的时候,成了另外一个人”,似乎也是在为自己当年对朋友落井下石的惩处行为做最后的、略显无力的辩白。 最后,我想说,培根《论说文集》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人生活中应该努力的方向。虽然培根本人并没有完全像他在书中所主张的那样生活,但是这并不能作为我们否定培根人生哲学的依据。毕竟,历史有历史的局限,培根有培根的无奈。我们仍然应该感谢他,用一生的心血写下了这样一本《论说文集》,给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提供了指导,为我们勾勒了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中应有的一些样子。而当我们批判培根的做法不够磊落、言行不一时,也更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磊落的、言行一致的人。

培根关于读书的文章

培根的《谈读书》写作背景:作者深刻的剖析并且对读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不同学习态度所产生不同的效果,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以此来对学习的人们有所启迪和借鉴。作者及著作《谈读书》简介:《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所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影响都很大。培根的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

其写作背景为:

培根的《谈读书》是《培根随笔》当中的一部分。《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弗朗西斯·培根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

扩展资料:

《谈读书》评论:

在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方面培根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说:“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一个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盲目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书的奴隶。”

读书方法上培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一些好书则要反复地读。

《培根论读书》对读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彻的论述,今天,无论是读书治学还是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想,做到爱读书,会读书,这样才能读好书,才能学好知识。

译文:

读书足够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足够可以让你说话、写文章用到成语或优美的句子,显得你说话、写文章有文化,读书足够可以增长你的才干。读书让人精神愉快,在可以在一个人独处独住的时候表现出来,一个人容易孤独,读点书,让你快乐。

读书增长文采,最可以在和别人谈论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读书增长才干,最可以在判断、处理社会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精通世事(会办事)的人虽然能够处理好细事或者判断事情的某一部分对不对,然而(但是)要从全局计划,就一定要喜爱学习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做到。

(会办事的人会做好小事,爱读书思考的人才能做好大事。)读书太慢的人驰惰,文章中用的修饰行的文辞太多了显得不真实,全靠书本上说的来做事是书呆子。读书可以补天赋的不足,经验可以补充读书的不足。

大概生来就有的才干就像自然生长的花草,长的很乱,读书了才能知道怎样去修剪它的形状,而书上说的,如果不用经验来检验,就不适当。狡猾的人看不起读书,不知道知识的人羡慕读书,只有明智的人利用读书。

但是书并不告诉你她的用处是什么,利用读书的智慧不在书里,而在书外,全靠自己观察思考读书的时候得到。读书不可以存心质疑作者,不可以全信书上说的话,也不可以只抓住文章的几句话来理解,而应该仔细思考。

书有可以稍微读一点的,又可以粗略读大概内容的,少数的书要细细品味,学习写法,化成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有的书只要读一部分,有的书只要读大体意思,少数的要全读,读的时候要专心、不烦、坚持。

书也可以找人代替你读,拿他写的摘要(概括主要内容的话),但是只能是题材不好或价值不高的书可以这样做。不然的话,书提炼出概要就像水经过了蒸馏,没有滋味了。 读书让人变得充实,讨论让人变得机智,作文让人变得准确。

所以不常常写作文的人一定要记忆力特别强,不常常讨论的人一定要智商高,不常常读书的人一定要会欺的方法,才能让他们的无知显得有知识。读历史书让人明智,读诗歌让人聪明,数学让人思维周密,科学让人深刻,关于道德的学说让人沉稳庄重。

逻辑修辞的学问让人善于辩论,凡是你学的东西,都会对你的性格有影响。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

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论读书》相关评论:

在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方面培根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说:“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一个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盲目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书的奴隶。”

读书方法上培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一些好书则要反复地读。

《培根论读书》对读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彻的论述,今天,无论是读书治学还是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想,做到爱读书,会读书,这样才能读好书,才能学好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读书

谈读书 培根 王佐良译《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写的,王佐良把这篇文章由英语翻译为汉语。文章凝练典雅,整散结合,富有美感。现在我把它再解释为更加明白(通俗)易懂的文章,括号内的文字是对括号前的就近内容的解释:读书足够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足够可以让你说话、写文章用到成语或优美的句子,显得你说话、写文章有文化,读书足够可以增长你的才干。读书让人精神愉快,在可以在一个人独处独住的时候表现出来,一个人容易孤独,读点书,让你快乐。读书增长文采,最可以在和别人谈论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读书增长才干,最可以在判断、处理社会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精通世事(会办事)的人虽然能够处理好细事或者判断事情的某一部分对不对,然而(但是)要从全局计划,就一定要喜爱学习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做到。(会办事的人会做好小事,爱读书思考的人才能做好大事。)读书太慢的人驰惰,文章中用的修饰行的文辞太多了显得不真实,全靠书本上说的来做事是书呆子。读书可以补天赋的不足,经验可以补充读书的不足。大概生来就有的才干就像自然生长的花草,长的很乱,读书了才能知道怎样去修剪它的形状,而书上说的,如果不用经验来检验,就不适当。狡猾的人看不起读书,不知道知识的人羡慕读书,只有明智的人利用读书,但是书并不告诉你她的用处是什么,利用读书的智慧不在书里,而在书外,全靠自己观察思考读书的时候得到。读书不可以存心质疑作者,不可以全信书上说的话,也不可以只抓住文章的几句话来理解,而应该仔细思考。书有可以稍微读一点的,又可以粗略读大概内容的,少数的书要细细品味,学习写法,化成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有的书只要读一部分,有的书只要读大体意思,少数的要全读,读的时候要专心、不烦、坚持。书也可以找人代替你读,拿他写的摘要(概括主要内容的话),但是只能是题材不好或价值不高的书可以这样做。不然的话,书提炼出概要就像水经过了蒸馏,没有滋味了。 读书让人变得充实,讨论让人变得机智,作文让人变得准确。所以不常常写作文的人一定要记忆力特别强,不常常讨论的人一定要智商高,不常常读书的人一定要会欺的方法,才能让他们的无知显得有知识。读历史书让人明智,读诗歌让人聪明,数学让人思维周密,科学让人深刻,关于道德的学说让人沉稳庄重,逻辑修辞的学问让人善于辩论,凡是你学的东西,都会对你的性格有影响。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知识就是力量论文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的。诚然,知识对于年青一代何等重要。而知识并非生来就有、随意就生的,最主要的获取途径是靠读书。在读书中,有“甘”也有“苦”。“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简洁而极富哲理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虽说读书如逆水行舟,困难重重,苦不堪言;但是,若将它当作一种乐趣,没有负担,像是策马于原野之上,泛舟于西湖之间,尽欢于游戏之中。这样,读书才津津有味、妙不可言。由此,读书带来的“甘甜”自然而然浮出水面,只等着你采撷了。书,若只埋首于“书海”中,长此以往,精神得不到适当地调节,“恹倦”的情绪弥满脑际,到终来不知所云,索然无味。这种“苦”是因人造成的,无可厚非。还有一种人思想上存在着问题,认为读书无关紧要,苦得难熬,活受罪。迷途的羔羊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等待死亡;另一种能回头是岸,前程似锦。怕苦的人是无所作为的,只能导致畏葸不前;能吃苦的人则不然,在他(她)的心中树立着一个信念,一个锲而不舍、刨根究底、奋发图强的信念。 往往读书之苦弄得人焦头烂额,我们更应该有信心,不因尝到读书的痛苦,而放弃享受读书的甘甜的权利。读书,也只有读书,才是唯一通向辉煌的出路。一位名人说过;“含泪播种,必欢笑收割”。抹掉嘴角的一丝苦味,架起读书的风帆,驶向远方的彼岸。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仿佛一只有力的铁拳,冲击着那些无知者的心灵,让世人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知识好比在茫茫海上的孤岛点起的长夜明灯,给身处黑暗的人带去力量和光明。霍金身患疾病,无法动弹,但他不愄困难,用知识的力量点亮人生,从绝望的生活走向五彩的世界;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老师和父母都说他是个笨蛋,但他不放弃追求,用知识的力量证明自己;海伦·凯勒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她的人生达到了最低谷,但她不放弃学习,用知识的力量证明自己的坚持。他们全都在最初不被人看好,他们都经历了各种磨难,可他们最后却获得了成功。因为他们有知识,他们凭借知识的力量,让世人认识了他们的智慧。

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激励人的斗志,给人以无限希望。

如果你站在2003年的深圳大街上,你或许会看见一个头上系着头巾,写着Full(满的),身上写着Nothing(一无所有)的奇怪的人。他就是刘伟。一个刚毕业没有工作的落迫大学生。他开发出了一个自认为可以盈利过十亿的程序,于是他准备找腾讯公司的CEO马化腾先生投资。最终他打动了马化腾先生,他用自己满脑的知识换来了美满的人生。刘伟的例子告诉我们,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你不能没有知识;只要你拥有知识,你也可以从一无所有变得无比富有。

知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富有,更可以提高我们的内在修养,丰富我们的内涵,开阔我们的视野。

相反,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在社会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他们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就很容易。他们只能做一些繁重的体力活来维持生计。他们像一头任人宰割的羔羊,毫无力量,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有了知识,才有了“晴空一鹤云排去,便引诗情到碧宵”的文学境界;有了知识,才有了艺术宝库中的颗颗珍珠;有了知识,才将这个本一片荒芜的世界变成异彩缤纷的画卷!我们都应该用知识的力量,给人生添上一个响亮的惊叹号!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知识便萌芽在人类的智慧中,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高度文明的当代,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显示出知识的巨大作用。知识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知识就是力量!

当前,世界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繁荣、富强,就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文化知识水平。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即使一个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但只要它有智慧的人民,有重视知识的传统,那就可以断言:这个国家是有前途的。而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目前很富裕,却供养着一群“不学无术”之徒,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它一定会渐渐地衰落下去。

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形成“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除了皇帝的开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各行各业科学技术得以充分发展。国内人才济济,国家力量强大、威震四海。

古时候,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视作神的行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杀猪宰羊。送上祭坛,磕头求神,听命道士呼凤唤雨。在今天看来,这些似乎太愚蠢可笑了,然而它正是没有知识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有了科学知识,有了人工降雨的办法,即使遇上大旱,庄稼照样可以长得很好。“老天”也不能卡我们的脖子了。人定胜天,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知识。

由此可见,国家的繁荣、富强是离不开知识的。

其他优秀文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