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地理学报上

发布时间:2024-06-30 13:17:28

地理学报上

中国地图人口分界线是黑河—腾冲线。

即瑷珲-腾冲线,或胡焕庸线(英文:Hu Line),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该线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大致地划分出了中国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体现了中国人口东南和西北的分布区域之悬殊差异。

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条奇特的线,也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后来在1984年,我国将这条线修订沿长至瑞丽。这条线在人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如此重要。后来人们就以它的考订着的名字命名,称之为“胡焕庸线”。

72年之后,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扩展资料

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

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

很明显,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河—腾冲线

1935年,在中国的自然地图上,出现了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瑗珲—腾冲线。这条线是当时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在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同时考定的。它是一条在地图上看得见,但在当地考察时却找不到的线,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分水岭。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西北部地区。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这条线穿越的省会及城市有:(1) 黑龙江段哈尔滨--爱珲--伊春(2) 山西段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临汾(洪洞县)(3) 陕西段河南三门峡市——陕西西安——商洛——汉中(4) 四川段绵阳(江油、北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5) 云南段昆明——大理(巍山)--腾冲后来在1984年,我国将这条线修订沿长至瑞丽。这条线在人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如此重要。后来人们就以它的考订着的名字命名,称之为“胡焕庸线”。72年之后,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参见王其寒瑗珲—腾冲线考察日志)背景资料: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 出生于江苏宜兴,1998年4月30日在上海病逝。胡焕庸先生一生孜孜耕耘于地理学、人口学等多个领域,是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早在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这是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很明显,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首次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存在着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爱辉(今黑河)—腾冲线,这条被国内外学者名之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时至今日不仅基本稳定存在,而且被发现对其他人文地理景观也很适用,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 多谢采纳

中国地图人口分界线是黑河—腾冲线

你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呢 我也想学地理学 但是不晓得以后能做什么 请赐教 374228520我的QQ

地理学报和地理科学

1,《经济地理》,目前惟一以经济地理命名的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前沿性较强,适合经济地理、旅游地理、人文地理方向的朋友阅读。2,《地理研究》仅次于《地理学报》的地理学类综合权威刊物,论文质量高,最大的特色是论文的领域比较均衡(不似地理学报过于偏重在狭义自然、经济、GIS三块),自然地理、GIS与遥感、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的论文基本都能找到,论文的可读性也较强,难度较低。3,《地理科学》,中科院长春地理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各方面综合来讲稍逊色于《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且区域性比较明显,刊登的很多的研究论文都是以东北为背景着手。4,《人文地理》,我国惟一的人文地理类核心期刊,由西安外语学院人地所主办,侧重于刊登经济、城市、旅游、社会、文化方面的人文地理类论文,可读性较强,难度较低,是人文地理学专业方向必读的刊物之一。5,《城市规划》,强烈推荐,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非地学类核心期刊,但是却非常值得城市地理学专业的同学浏览,里面的有很多大家的论文,看这本期刊,你不仅会体会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区别跟联系,还会有更大的收获。6,《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类权威刊物,由我国历史地理学科很强的陕西师大主办。论文主要反应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过程、历史人地关系、历史人文过程。适合历史、历史地理、文化地理方向的同学阅读,不过由于是挂在历史学下面的刊物,所以论文的思路大多按照传统的文科历史模式召开,地理学特征不明显。7,《城市问题》,这个期刊严格说来不能算地理学类,按中图法的分号是“C”打头,即社科类期刊,我大概翻过几期,感觉论文质量一般,论文的作者来源很杂,但地理学者不占主导,里面的论文综合性、理论性很强,可读性一般。8,《地理科学进展》,也是很权威的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和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并列为地理学传统的四大核心期刊。

地理专业的期刊有很多的,《地理科学研究》还不错的,你看过里面的论文再进行选择

【期刊发表经验分享】《地理科学》南北双核+CSCD核心期刊 《地理科学》是地理学领域 国内三大顶级期刊之一(《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致力于 地理学研究的精品成果刊载。 因此期刊从 初审、外审、校对刊载等环节都相对严 格。初审十分关注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创 新性及学术规范性问题,研究成果在质量 上(研究深度)达不到期刊的定位标准, 一般很难进入外审环节。 外审一般会选则 2-3位外审专家审阅,审稿周期一般基于 外审专家的审稿速度而定,快的几天甚至 几周就结束,慢的有的等3-4个月,这个 时候需要主动联系编辑部工作人员,编辑 部人员很nice,会帮您催一下外审专家或 者更换外审专家。 针对审稿,一般如果外审专家中 有以为提出退稿,稿件一般会在外审后之 间退掉,但是这个期刊的好处是都会把外 审意见详细告诉作者以供作者参考修改 (不收取审稿费)。 对于创新度较高但问 题较大的稿件有可能经过修改后再审,这 个时候需要认真对待外审专家的每一条意 见,争取做到一一修改回复。 针对质量尚 可的稿件,则经过相关修改后可进入编辑 排版状态。我个人感觉编辑部编校人员是 一个值得我们科研人员好好学习的群体, 他们对于语言的严谨性,逻辑的合理性, 学术的规范性等方面经验都相当丰富,建 议每一位投稿者在该过程中一定要好好吸 收她们提供给我们的宝贵经验,这是提升 我们写作水平很好的学习机会。 稿件出版周期一般在 8-12 个月之 间。

地理学报地理模型

作者(标明独著还是合著) 论文题目 发表的刊物 (或会议) 发表时间1王家骏(译文、独撰)日本的人口及其分布 《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82年3期2王家骏(第一作者)孙中山“芜-宜-沪”运河规划刍议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86年3期3王家骏(独撰)试论风景资源的择优开发—以淀山湖风景区为例《经济地理》86年3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经济》86年5期4王家骏(独撰)徐霞客的洞穴学研究 《地理知识》87年1期5王家骏(第一作者)1997-90年旅锡国外游客人数预测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87年3期6 王家骏(独撰)无锡市民旅游意向的初步调查 《无锡论坛》87年3期7王家骏(独撰)集休憩、游娱、体育于一身的度假村 《社会科学家》 87年4期8王家骏(第二作者)孙中山对无锡地区交通建设的设想 《经济史论衡》南京大学出版社87年5月9王家骏(独撰)试论风景资源开发次序的确定 《社会科学家》 87年6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经济》88年期10王家骏(独撰)洞穴学研究的先驱:徐霞客 《徐霞客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87年9月版11王家骏(独撰)徐霞客探察过的岩溶洞穴名录《全国岩溶风景学术论文集》园林出版社 87年12月版12王家骏 关于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全国人文地理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 87年12月30日于深圳13王家骏(独撰)徐霞客旅游洞穴开发论 《旅游研究》 88年1期14王家骏(独撰)我国旅游湖泊开发的宏观决策《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88年1期15王家骏(独撰) 度假村区位探讨 《旅游学刊》 88年1期16王家骏 关于度假村区位选择 “发展江苏旅游研讨会”大会发言,88年12月8日于南京17王家骏(独撰) 如何科学地确定度假村理想区位《发展江苏旅游》 江苏人民出版社89年1月版18王家骏(独撰)A Practicle Method to Evaluate Tourist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 Exploitative Order: A Case Study of Six Chinese Seashore Locations “GeoJournal” 90/1-219王家骏(独撰)保护性开发:发展太湖旅游的基本原则 《华东信息报》94/1/1220王家骏(独撰) 适用于旅游地理学的一种概念模型《地理学报》94年6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95年1期21王家骏(独撰)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 96年4月版22王家骏(独撰)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tbooks in English Secondary Geography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97年2期23王家骏 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98年8月18日于湖北神农架24王家骏(独撰)旅游系统模型—整体理解旅游的钥匙《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期25王家骏 关于旅游系统研究模型 ,“旅游发展、旅游规划、旅游地理高级研讨班”发言,2000年10月7日于广州中山大学26王家骏(独撰) 生态旅游探微《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期27王家骏(独撰) 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1期28王家骏 关于环太湖旅游圈度假产品及产品设计,“ 03华东旅游高校专家论坛”大会发言,2003年3月29日于宜兴29王家骏(独撰)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初探 《华东旅游报》2003/9/16

旅游领域论文:1、李山、蒋轶红、吴兵、杨晓曦,2001,中国城市居民旅游感应空间研究-以上海为例,旅游学刊,(1),16(1):22-26。2、王铮、周嵬、李山、王瑛、黄涛、蒋轶红,2001,基于铁路廊道的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场域分析,地理学报,(3),56(2):206-213。3、王铮、蒋轶红、王瑛、李山、王莹、翁桂兰,2002,旅游域模型及其结合GIS的应用,旅游学刊,(3):17(2):57-62。4、吴兵、李山,2002,成都市民旅游感应空间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9-46。5、李山,2002,基于PRED协调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初探-以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为例,人文地理,(10),17(5):7-11转40。6、王铮、王莹、李山、翁桂兰、宋秀坤,2003,贵州省旅游业区位重构研究,地理研究,(5),22(3):313-323。7、邓悦、王铮、刘扬、李山、周嵬,2003,旅游集散地规划的地计算模型及案例,地理学报,(9),58(5):781-788。8、李山、毛可晶、王铮,2004,面向对象的景区总体规划研究,人文地理,(9),19(4),8-13。9、翁桂兰、王铮、李山、王莹,2004,地方旅游业战略规划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镇远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3(5):73-76。10、王铮、李山,2004,论旅游区的文脉,地域研究与开发,23(6):65-68。11、刘丽、李山、王铮、何有缘、刘娟,2004,论旅游业的关系营销,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4-58。12、李山、王慧、王铮,2005,中国国内观光旅游线路设计中的游时研究,人文地理,(4),20(2):51-56。13、李山、王铮,2006,旅游地品牌化中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口号,人文地理,已录用。14、李山、洪基军,2006,论旅游景区的电影艺术属性,地域研究与开发,已录用。其他领域论文1、 陈中原、洪雪晴、李山、王露、史晓明,1997,太湖地区环境考古,地理学报,(3),52(2):131-137。2、 李山、施莲莉、陈中原、洪雪晴,1997,太湖平原地理环境变化对良渚文化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环境遥感考古专辑),12:63-70。3、 王铮、蔡砥、李山、郑一萍、王莹、吴兵、黎华群、陈建国,2003,中国SARA流行的季节性风险探讨[J],地理研究,22(5):541-550。4、 王铮、蔡砥、李山、杨妍、黎华群、毛可晶,2003,SARS流行期的天气学尺度分析[J],第四纪研究,23(6):692-701。5、 王铮、李山、蔡砥、刘扬,2003,全国“非典”风险与分区分期防疫的可能性[J],科学新闻,第11期31-32页(2003年6月10日出版)。6、 王铮,李山,蔡砥、刘扬、吴兵、王莹、郑一萍、陈建国、黎华群,2004,SARS流行期的气候学尺度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4(3):67-72。著作:1、 王铮主编,李山、刘扬副主编,2004,城市与区域管理分析的地计算研究-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北京。2、 李山主译(Zongqing Zhou〔美国〕著),2005,旅游电子商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理学报sci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被SCIE数据库收录--《古地理学报》2017年...集团SCI)的通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正式被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数据库检索系统收录。

沉积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层学杂志、地球化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学报、地球与环境、地学前缘、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学、地质论评、地质通报、地质学报、地质与勘探、第四纪研究、高校地质学报、古地理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地质、矿物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与化探、现代地质、新疆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石学报、中国地质、中国科学

Q1区在SCI收录的全球20种石油工程类期刊中排名第2,位列Q1区

地理学报刊

关注地理学发展以及与地理学相关的热点,一般就是要看相关的学术期刊,如《地理学报》、《地理学报》(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等。

帮助高中地理学习的杂志或读物:《蝶变必刷题地理》、《高中地理核心概念应用手册》、《北斗地图》。

《蝶变必刷题地理》

因为是小编本人用过的,亲测好用,里面的内容很扎实,全是知识点,讲解也很全面。整本书都是经过众多老师和教研员一同执笔,综合教学经验,结合教科书上的知识共同编写的。

《高中地理核心概念应用手册》

里面涵盖了高中地理的所有知识点,只要在高考前把它通读完两三遍,高分稳稳的,平时做题上课遇到不会的知识点在里面都可以检索到,知识含量特别高,配上一本北斗地图册完美。

《北斗地图》

学地理不学图,就等于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硬闯的后果就是再一次GG,一定不能买纯地图,推荐这本图文详解的北斗地图,真的是惊艳了高中岁月的神器。

不管是知识点的讲解,还是例题的讲解都有全方位的解析,基础知识讲解可以帮助考生巩固自己的知识点,强化提升的例题可以让考生查缺补漏,可以说是高中用的知识点讲解的宝藏教辅书了。同学们在应对基础一般的情况下,运用这本教辅书能够更好的学习到基础知识点,边学边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