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克服学生厌学对策研究课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5:50:49

克服学生厌学对策研究课题论文

语文,母语学习的学科,汉语传承的课堂。我们的汉语历史悠久,如今却受到各种冲击,学生宁愿用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数理化,也不学习语文,更不愿阅读更多的文学书籍,学生轻视语文、厌学语文,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厌学语文情绪的形成,已经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民族的汉语文化水平的提高。找到学生厌学语文情绪形成的原因,寻找到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不良的学习情绪,已经成为当代一线的语文教师和教育理论者共同研究的重要教育课题。笔者试图从多角度进行调查,分析学生语文学习现况,全方位深入的探寻语文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破解学生语文厌学症结的对策。本文主体部分将先后探讨四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主要通过以下四个调查进行分析:语文学习在学科学习中所处的地位调查;学生对现行初、高中语文课本学习兴趣的调查;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认知调查;关于学生学习语文动机的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情况,语文学习被边缘化,学生对近40%的语文课文不感兴趣,学生学习语文功利性太强,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教育的外部因素,如学业负担过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和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内部因素,如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两者共同作用加重了学生语文厌学的情绪。第二个问题,语文厌学情绪问题的概述。提出语文厌学情绪的含义;总结语文厌学情绪的表现及特征;归纳语文厌学情绪的类型;分析当前学生厌学语文情绪呈现的新特点及趋势。为探寻出科学合理的语文厌学情绪的原因及对策做好前期工作。第三个问题,中学生语文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主要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主观因素,作为学生自己存在着对语文学科特点认识不足,学习品质学习心理不过关的问题。客观因素包括,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不科学不合理的应试形式;学校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厌师”加重了厌学语文的情绪,以及家庭教育的偏失。第四个问题,消除中学生语文厌学情绪的对策。为消除学生的语文厌学情绪,需要上到国家下到教师,上到家长下到学生,共同努力:国家和全社会应营造出“学习汉语,重视母语”的良好氛围;学校和语文教师要担起消除和矫正学生厌学语文情绪的重任;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学生应发挥自身“内力”,抗御厌学语文的不良情绪。通过“中学生语文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这个课题的研究,笔者希望重点找出学校教育教学和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残害”学生的现象出现。从更深广的意义讲,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了,教师语文课堂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整个汉语的学习氛围就好转了,全民族的语文素养自然而言的也提高了。因此,这个课题的研究意义是深广的。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 厌学 原因 对策 第一章绪 论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字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语言学家指出语文的概念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 本文所指的语文应该是其狭义概念,单指学生在校学习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科。 语文厌学情绪的形成及对策问题研究的提出语文学科在学生课程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就写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在其《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学生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我们看到语文学科在教育教学的期望定位上是很高的。确定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终身发展,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语文学科,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又怎样呢?真是备受人们重视,花大气力学习,学习成果也很显著的学科吗?现实情况正好与其地位相反。语文学科目前已走到了很尴尬的境地。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感慨颇多的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已排到小五子小六子了。这说出了语文在各学科中地位的问题。还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言下之意,语文教学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语言知识的增长、语言能力的提高,甚至要误人子弟。中学生也如是评价语文:“数学、物理是固体;音乐、美术和体育是液体;而语文是气体。”而不同的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表明积极的学习心态可以促进学习活动的进行,有利于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则相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夫兰德森()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各种学习的发现兴趣和自我提高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表明自身的强烈需求,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归因理论中动机意识理论,强调了热爱的情绪可以激励行为者渴望成功的去做某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课堂里的语文太无奈:带着这种情绪去学语文,结果可想而知。语文厌学的情绪在中学生头上越来越浓重,这不能不使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探究语文厌学的成因和对策。 语文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现状在国内,对“中学生语文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的,并不多,也不系统,只是个别的一线语文教育者或是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针对语文课堂,或是针对语文教材,或是针对语文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首先,人们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厌学”这个大的层面。比如《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及对策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期)、《关于学生厌学的深层次的探讨》(《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9期),从某一个学科,或是直接从语文学科入手进行研究的不多。其次,即使探究的是厌学语文的问题,其研究的面也过窄。比如《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职高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及其对策》(《成才之路》 2007年第35期)、《技工学校学生语文厌学现象引发的思考》(《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1年第22期),研究面过窄,势必不能比较全面的反映问题,提出更全面的对策。第三,在探究问题形成原因上,先前的研究者更多的集中于某一个局部,要不论述学校教育,要不论述教师教育,要不从心理学的层面论述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比如《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9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排除厌学心理障碍》(《教学与管理》1999年第9期)、《我区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西藏科技》,2007年第7期)。基于此,笔者把研究对象缩小到语文学科,从一个学科的层面探究学生厌学情绪的问题,然后把研究的面又扩大到主客观,争取能全方面全景式的展现当今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从而找到更“准”的对策。 厌学语文情绪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的方法笔者设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全面的了解学生语文厌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更深入的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更实用操作性更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者将利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了解目前学生厌学语文情绪的状况及表象;利用对照法,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厌学语文情况进行比照,总结不同学段学生厌学语文的不同情况,分析学生厌学语文的趋势;对较早厌学语文数据与近几年数据进行比照,总结分析学生厌学语文的总体发展趋势;对乐学与厌学者进行比照,总结其不同表象;利用反馈法、观察法,把矫正厌学语文的相应策略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变化,检验策略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利用测试法,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中学生语文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这个课题的研究,研究者重点找出学校教育教学和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从而提醒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语文老师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残害”学生的现象经常出现。总结出相应的厌学语文情绪的矫正策略,应用于实践,对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从更深广的意义讲,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了,教师语文课堂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整个汉语的学习氛围就好转了,全民族的语文素养自然而言的也提高了。这就是本次研究的实际意义吧! 第二章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为获得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用观察法、谈话法以及网上论坛等方式,对学生就学习语文作了如下几个调查。 对语文学习兴趣调查调查的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抽取了长春市某中学高二年级(1)、(4)、(7)、(10)班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100名文科班学生,32名男生,68名女生,100名理科班学生,64名男生,36名女生,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调查结果和分析: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认为语文学习无所谓的学生154名,占全部被调查学生的77%,其中理科学生86名,占全部被调查理科学生的86%,男生57名(占全部被调查理科男学生的89%),女生29名(占全部被调查理科女学生的80%);文科学生68名,占全部被调查文科学生的68%,男生25名(占全部被调查文科男学生的78%),女生43名(占全部被调查理科女学生的63%)。从结果看绝大部分高中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不重要,其中理科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更加突出。上语文课能够认真听课的学生97名,占全部被调查学生的48%,其中理科学生29名,占全部被调查理科学生的29%,男生18名(占全部被调查理科男学生的28%),女生11名(占全部被调查理科女学生的30%);文科学生68名,占全部被调查文科学生的68%,男生14名(占全部被调查文科男学生的44%),女生54名(占全部被调查理科女学生的79%)。课余能够自觉学习语文,除完成老师布置作业之外,学习语文时间超过半个小时的学生21名,占全部被调查学生的10%。调查结果:中学生普遍漠视语文学科学习,在语文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少之又少。 学生对现行初、高中语文课本学习兴趣的调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2000年开始使用,使用三年后,当时就有教师就做了这方面的调查,文章的题目叫《新教材,爱你有几分》, 作者的调查得出了下面的结果。学生对高中语文课本的总体看法: 态度得票百分比非常满意 %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 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30%的学生对语文课本不满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课改实验教材)2007年在吉林省开始使用。针对学生对新课改教材课文的喜欢程度,笔者也做了相关调查,得出了如下结果。学生对必修(1—5)选文(共65篇)满意度:态度篇数(平均数)平均百分比非常喜欢 %喜欢 %不太喜欢 %很不喜欢 %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本中40%的课文不喜欢。 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认知调查为了解学生对激发语文学习热情的因素认知情况。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维度设计了一些问题。外部因素项包括:教师优良的教学技巧;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能及时得到外部鼓励;其他学科的影响;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内部因素项包括:学生良好的语文个性品质;升学的愿望 。 调查结果: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外部影响因素 对学生良好的态 度优良的教学技 巧及时得到外部的鼓 励其他学科的影 响丰富的语文课外活 动41%29%11%8%11% 从表中可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外部影响因素,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41%)、“教师优良的教学技巧”(29%)。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内部影响因素良好的语文个性品质升学的愿望56%44% 从表中可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良好的语文个性品质”(56%),但与“升学的愿望”(44%)相比优势不明显。 为了解学生对削弱语文学习热情的因素认知情况。也从外部与内部两维设计了问卷问题。 外部因素项包括:教师缺乏教学技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好;其他学科过重的压力;不良的学习环境;教材的难度。内部因素包括:学生不良的语文个性品质;学生迷恋与语文学习无关的事;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调查结果: 削弱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外部影响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好教师教师缺乏教学技巧其他学科过重的压力教材的难度不良的学习环境 从表中可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好”()与“教师缺乏教学技巧”(26%)是削弱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主要外部因素。 削弱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内部影响因素 学生迷恋与语文学习无关的事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不良的语文个性品质 从表中可知,学生认为“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削弱语文学习热情的主要内因。 关于学生学习语文动机的调查 这一调查是通过问卷法进行的。笔者在学校的不同年级段分别选取一个实验班一个平行班进行调查。笔者逐一对问卷进行了分类总结。归纳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大致可分为:1、为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学习语文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3、学习语文有实用意义 4、通过语文获得升学和就业的愿望 5、为了通过学业考试,拿到毕业证 调查结果: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动机的调查 内容为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习语文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学习语文有实用意义通过语文获得升学和就业的愿望为了通过学业考试,拿到毕业证比例 结果表明: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动机是非常功利的。我们发现有的同学回答是为升大学,的同学回答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还有的学生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在学语文。 综上四个调查,结果表明,现在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学科重要地位被忽视,投入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对语文教材中40%的课文不感兴趣,三成的学生对课本不满意;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态度是学生语文厌学的主要外部因素,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语文厌学的主要内部因素;而学生语文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的动机,使得学习主动性不强,动力不足。基于此,我们认识到探讨学生语文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与对策问题的重要性和方向。 第三章 中学生语文厌学情绪的类型和特点 语文厌学情绪的含义 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 厌学情绪指学生在要完成学习任务面前的悲观消极、厌烦甚至厌恶的情绪。语文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面前,认识不到语文学习的必要性,体验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产生畏难学习、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情绪。 语文厌学情绪的表现及特征 当前中学生语文厌学的具体表现: 对语文学习持“冷漠”的态度。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对学习语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表现为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被他们打入了“冷宫”。对语文学习持“应付”的态度。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起前者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在语文学习上,心理处于“焦虑”的状态。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对语文学习抱有“投机”的心理。认为考试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多数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上述现象还有许多。归纳其基本特征表现为: 第一,语文学习动力不足。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这部分学生中,既有头脑清醒,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错的学生,也有学习能跟上进度,但没有学习热情的中等学生;还有学习有些吃力,但自己尚知努力的学业稍差的学生。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识语文学习是可有可无的,无足轻重的。 第二,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得不到幸福的体验,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学习语文完全成为了被动的学习。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了老师“灌输式”的和自我“填鸭式”的过程。 第三,对语文持“无用论”观点。 比较“轻视”语文学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根本没有一点价值,比之“数理化”,“语文”没有“实用”价值。作为中国人,会写汉字,会说中国话,能读读报,就可以了,不用专门拿出那么多时间,学习那一篇篇“经典文章”。 语文厌学情绪的类型 根据上述语文厌学的表现及特征,语文厌学情绪可以分为厌烦型、厌倦性、厌恶型。 厌烦型,是指对庞杂而细碎的语文知识学习嫌麻烦而产生讨厌语文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中表现明显,当他们觉得没有办法把握语文学科体系的时候,会逐渐产生厌烦心理。 厌倦型,是指对语文学习这种活动失去了兴趣,不愿意继续学习的情绪。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基本贯穿了学生学习的所有年段: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到大学。长时间的学习,学习兴趣就很难一直维持。随着年段的升高,语文学习厌倦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 厌恶型,是指对语文的学习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反感。比如语文学习中有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写作文,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皱眉,就“不知所措”。从而对语文是“深恶痛绝”。三种语文厌学类型情绪在课堂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当前学生厌学语文情绪呈现的新特点 中学生厌学语文情绪也呈现发展的趋势,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当前教育形势下,厌学语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特点一,有语文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比例在上升。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多少年前在国内流行的一句话,真实地道出人们的一种心态,望子成龙的家长更是将其视作真理,对孩子的数理化成绩盯得特别紧。尽管十年动乱期间,这句话被认为是“白专”典型遭到严厉抨击,可是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在如今这个重视科技发展、重视科技人才的时代,在“有技术走遍全天下”口号的感召下,人们眼睛又都一起盯到了“数理化”上。语文,成了被冷落的角色。 除了“数理化”重新占领“高地”外,“外语”的强大攻势,也不能小视。这几年,从遍地的外语辅导学校就可以看出“攻势”之猛。原来初中才开始开的外语课,提前到了小学,而有的家长,干脆提前到了学前班。“学好外语,走出国门”的口号,让学生和家长都热血沸腾,学外语之风士气高涨。而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有限的学习精力就又被外语挤占去了大半。而作为“国语”学习的科目语文就这样被抛在了人们“遗忘的墙角”。此消彼长,有语文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比例自然在上升。 特点二,成绩好的学生有厌学语文情绪的比例比成绩差的同学高。 首先强调的是,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就不厌学,或者说,就没有厌学的可能性。《济南新闻网•教育周刊》(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就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厌学情绪逐渐向优秀生蔓延》的文章。文章指出一些学生成绩很好,他们是老师、家长以及孩子眼中的“优秀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优异成绩的背后确是更多的压力、疲倦、厌烦。厌学情绪时刻都有“吞噬”他们的可能。 其次,我们调查发现成绩好的学生有厌学语文情绪的比例比成绩差的同学高。成绩好的学生要使自己不落后,往往要全面“出击”,既要重视外语的学习,又要注重“数理化”的学习,对于“投入大,产出少”的语文,他们往往就心生厌烦,“忽略不计”了。相反,成绩差的学生,外语、“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往往有很大困难。对“是中国人,就能听懂”的语文课,往往“情有独钟”,在课余时间,涉猎的相关书籍也多一些。 特点三,越高年段的学生语文厌学的越多。 首先看一则报道,湖北武汉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一个月份接到求助电话共373个,其中与“厌学情绪”有关的占30%,厌学已成为最突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往青少年在中学阶段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今,厌学问题则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现在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都有一种懒惰的思想,严重的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能拖到明天的事情绝不今天做。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对学生的厌学思想作一分析,并且根据以上情况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让学生做到主动要学,想学,这样才是教育的真谛。

论文学生克服厌学的研究

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具体做法是:①把学生看作自己的亲人,与他们之间建立了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②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绝对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挖苦、讽刺、训斥、指责,而是与他们共同分析成绩差的原因,探讨学习方法。③利用休息时间侧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他们补基础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想彻底根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就要付出真情,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要关心爱护每一个人,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厌学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快乐。我曾教过这样一个班,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厌学,表现在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在下面交头接耳,且没完没了,你讲他也讲,你不讲他还是讲,一旦提问,他们就成哑巴了,一问三不知。这样下去怎能行!我整天思索着对策。付出真情,一定会有收获,于是,我首先用情感打动他们,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法宝。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发展民主、互助、关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平等地对待和关爱学生,不歧视成绩暂时较差的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多给他们一份融洽与和谐,使他们相信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被老师忽视。要尊重学生保持良好公众形象的需要,维护其自尊心,不要过分责难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一点点错误就恶语相向。我告诉他们,自己想跟他们交朋友,而且是那种肝胆相照、无话不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朋友,这一下就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他们觉得我就像他们的大姐姐。从他们闪亮的眼睛里读懂了这一个信息后,我知道已经成功了一半。便趁热打铁,进一步接近他们,跟他们话家常,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状况,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学生病了送他们上医院,在学习上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只要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他们了,他们也越来越喜欢上我的课了。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是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是要把他们当作有独立个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导致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和抗拒。这样,学生的厌学情绪自然出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有了兴趣,才会走向成功。如爱迪生是因为对电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做电灯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他毫不气馁,不断总结,坚持试验,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电灯,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要想学生不厌学,热爱学习,首先就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自主地去学、乐学、爱学。那么,怎样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以讲故事开始不失为一法。几乎所有学生都爱听故事,所以,讲故事要讲究策略,要师生共同完成。老师每天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只讲一半,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出自哪本书,要求学生把这本书看完,并讲述这个故事下一半,慢慢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其次是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当他们讲完一个故事,做出一道正确的题时,老师要给予肯定,及时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科学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教师过度重视教学过程中自己经验的构建。实际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明确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可见,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和参与程度。科学的方法是提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认知原理和认知发展,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这样,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协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以便他们能经常有机会表现和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重视培养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三、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人人都想获得成功,获得他人的肯定,但厌学的学生却很少得到表扬,在家中是父母的唠叨、打骂,在学校是老师的斥责、训斥,在同学中遭受的是蔑视、讥笑。回答问题老师从不点其名,其他的活动总没有他们的名字,所以,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只觉得苦和累,于是,上课无精打采或逃课去上网、打牌。如果老师平等地对待他们,多给他们机会,多鼓励他们,学生就会慢慢转变。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优点,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教师不能因其成绩不好,就否定他们的一切,而是要去细心地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记得我当班主任时,我班有一个叫小刘的学生,他基础差,不做作业,上课讲话,甚至逃课,很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我在家访中了解到他爱劳动,不怕累、不怕苦,于是,让他当劳动委员,他特别高兴,在工作中很负责,每次他都带着大伙出色地完成任务。我及时表扬了他,要大家向他学习,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一段时间后,许多老师都说他变了,后来他考取了初中。可见,作为老师应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应多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多尝尝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学习起来才会感到乐趣无穷。四、培养自主能力,克服依赖习惯厌学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懒惰,他们懒动脑、懒动手、懒动口,上课时课桌上只有一本书,有时连书都没有,更不要说作笔记。考试时总想偷看,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平时请人帮他做作业。因为他们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事都依赖父母,在他们身上已经存在一种惰性和依赖性,只有培养其自主能力,才能克服这种依赖习惯。我认为家长们应着眼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社会经验,让他们从小尝一尝生活的艰辛,养成必要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养成一些市场意识。在众多的劳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立是一种光荣,依赖父母和家庭是一种耻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目的才会更明确,学习起来才会有动力。总之,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教师较好地改变这一状况,有绪地实施教学工作。对教师来说,帮助学生走出厌学的误区,不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本身的学习成绩的进步乃至身心健康成长都十分有利。在众多方法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创建良好的关系,对其进行鼓励教育并减少恶性竞争的压力,使学生从心理上减轻负担,才能使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致,促进教与学的顺利进行。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去摸索,去探求,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尤其是中学生;北京心理卫生协会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而陈静等在浙江镇海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区中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的占,高中生更为严重,达。可见,厌学已成为中学教育中存在的棘手问题。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因素影响,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当然教育制度的弊端也“功不可没”。本文仅从学生及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分析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辅导方法。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多多少少的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二、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三、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其次,教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中小学生学科情感的产生, 学生学习往往源于他们对学科教师的情感。一个老师德高望重, 从自然威信到学识水平、治学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 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他们必然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相反,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他们就会不喜欢这位老师,由此发生情感迁移, 孩子们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了。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极的评价正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要勇于克服情感障碍,真正厚爱厌学学生,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以外的闪光点,改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学会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目前在广东地区,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了心理卫生健康课程,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进行心理训练;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或成立心理咨询室,通过面谈、热线电话或信箱等形式进行个别咨询;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等,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解脱各种刺激带来的心理障碍,悦纳学校,悦纳自己,营造出一个融洽心理的教育环境。首先,让学生悦纳老师。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他也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重教仪教态,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剖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其次,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与学生一同读书、评书,使学生读有所值,读有所乐,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再次,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厌学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知识,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学科知识上;或兴趣面不广,只对某些学科感兴趣;有的是兴趣的稳定性差,兴趣中心不断转移;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第四,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结合实际对学习材料补充其趣味性,给学生创设一种知识的饥饿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另外角度解析,使深奥的、逻辑性强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给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和阶梯,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在不断的满足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成功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提高民族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的决心。学校可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 抗挫能力低, 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比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如升华法、补偿法) 减轻心理紧张。在教育方式上,教师可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或者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知识的讲授,引导他们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另外,还可通过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抗挫的心理咨询服务。

如何克服厌学心理

如何克服厌学心理,作为学生就应该要好好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学习累不想学的一种心理,这也是让每一位家长担心的问题,我收集了关于如何克服厌学心理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一、降压减负

现在的应试制度对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首先,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个较好的学校,有个较好的工作,家长面子上也光采;其次,学校教师们都希望学生能考个好成绩,老师得以进级,学校得以出名;再次,同学之间,你比我考得好,你就高我一等;我比你考得好,我就胜你一筹。攀比之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最次,社会与论推波助滥:谁谁考上了北大,怎样怎样;谁谁考上了清华,怎样怎样……。这些压力铺天盖地,扭曲了人的意识和灵魂:考不上大学,就让你当“泥腿子”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似乎又回到了现在。这样的压力,即使是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也感觉到难以承受。沉重的升学考试负担把学生变成了书本和试题的奴隶,失去了自由,没有了个性,心里严重紧张焦虑。有的小小年纪就患上了神经衰弱症。逃学、自杀的也有。降压减负是目前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改革措施。

降压减负要解放思想。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培养读“死书”的“书呆子”。当今社会,即使是有博士头衔的“书呆子”,也会被淘汰。相反,全面提升了整体素质,培养了较强的创造能力,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仍然会有用武之地,仍然会发热发光。成功不在知识的多少,而在创造能力的大小。请看下面的公式:知识——内化成能力——内化进入人格。人格+机遇+社会环境=成功。从上面的公式中可以看出:知识离成功的距离还很远,而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格。所以,我们不要把知识看得过于重要,而要把重点放在人 格的培养上。这就是我们要解放的思想。

降压减负是指我们的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降低些,把追求知识看淡一些,把束缚孩子的紧箍咒和绳索打开,不再给孩子添加学习资料,也不再给孩子报班,不再吆喝:“抓紧”,“抓紧”。让孩子自由的成长。学校老师们也要把期望值降低些,把升学率看淡一些,也不要再给学生“加餐”,多给学生留些自学空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社会媒体也不要再大炒滥炒上大学的荣耀。

二、改进学习方法 克服学习困难

有些厌学情绪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不科学,学习困难太多太大而造成的。如有的学生识记方法单一、死板,学习效率低下,造成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因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而僵化、保守,因而困难重重;有的学生缺乏自制力、意志力,不能吃苦耐劳,常常有头无尾,半途而废。有的学生没有学习计划,或计划不缜密、不科学,不能有效实施,进步受阻,因而厌学,等等。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学习困难,进而,克服厌学情绪。

三、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驱力。是社会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常常以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起较强的推动作用。动机越强,学习越积极。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抵御学习疲劳和厌学情绪。

培养强烈的学习动机,首先要深刻认识学习对人生和人生理想的实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人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会处处碰壁,很难做成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纯体力劳动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出效益,其价值越来越低。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生和人生理想的实现,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兴衰成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先进与落后。青少年学生,正值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应该把追求知识作为第一要务来抓紧抓好。

其次、要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和人生目标。事实表明,一个人的理想目标越远大,其追求科学文化知识和进步的动机越强,意志力越强,越持久。如张海迪虽然高位截瘫,但是,她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身残志坚,以惊人的意志力,自学了无线电技术、中医针灸、哲学、四个国家的语言、汉语言文学,翻译了几十万字的外国作品,出版了一百万字的著作,被人们称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时代的楷模。

再次,要充分了解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残酷现实。当今社会,人的生存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科技水平的竞争,人的学习能力的竞争。谁掌握的科技知识先进而丰富,谁的创新能力强,谁的竞争能力就强所以,你要把追求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

四、想法在学习上获得满足

有的学生之所以有厌学情绪,就是因为在学习没有快感。这时,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都要自己奖励自己,表扬自己。这样,随着一次次成功的愉悦和鼓舞的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会逐渐增加。

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追求“一口吃成胖子”,要贯彻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的原则,要为孩子设立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想法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个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学生只要做得好一点就受到老师的表扬;第二组的学生做差一点就给于批评;第三组的学生无论做的好还是差,老师既不给表扬也不给于批评。一个月后,测验时发现:第一组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第二组的学生也有了进步,第三组的学生都没有进步。可见,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会极大地推动学生进步。

使心理上得到满足的方法是:每取得一些学习进步或成绩(那怕是有一点点的进步)时,都要给自己以表扬和奖励,哪怕是假设的奖励也行。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孩子的心理,平时要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只要他们真心努力,做错了也不要批评,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减少疲劳和厌学情绪。

六、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和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的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索和操作等学习意愿。因此 ,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要自动变换学习内容,使之文理相间,抽象性和形象性穿插交叉学习。在情绪好、精力充沛时,学习较难的、干瘪乏味的内容,在情绪不好、精力不足时,学习容易的、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疲劳时要及时休息和锻炼,这样,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疲劳,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

七、作好心理准备

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在其《学习与兴趣》一文中论证了心理准备在形成学习兴趣中的作用。他说,如果从心理上预先喜欢某一内容,相信自己一定会对目前正要做的工作发生兴趣,并精神昂扬地着手工作,兴趣就会调动起来。比如,当你要学习植物学这门你平时感兴趣的学科时,你可高兴地搓着手说:“植物学,我从现在起真的喜欢你了,我将兴高采烈地去阅读书中的一切,我将愉快地完成学习计划。”他把这一方法向少先队员作了介绍,结果,几千名学生来信说,这一方法很有用,他们已深受其益。西·索洛维契克给我们指明了心理准备的方法,我们也会深受其益的。

进行生涯规划,确定学习目标

虚度光阴必将后悔无穷,你想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出校园,就需要你付诸行动。

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兴趣

人生不可能尽如人意,如果你正在学习貌似你并不喜欢的事,不要急于否定它,现对该方面做一个充分的了解,或许你会发现它并非像你想象的那样。了解它的发展和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

培养和磨炼意志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可以指定一个关于自己学习的奖惩计划,完成了怎样的学习目标就给自己一定的奖励,如果没有按计划完成,就给自己一个相应的惩罚,可以让同学、亲朋好友一起监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找到学生厌学的原因,比如是自身基础差跟不上进度;或者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目标;还是学习压力大,心理不能承受等,找到原因后,结合家长对症教育。学校要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要做到学校和家庭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监督和督促(不要让学生传话失真)。使学生在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使学生回家后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给予实际的期望。不要用野心来期望孩子将来做科学家和律师等。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 特殊的天分,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老师和家长往往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让厌学孩子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

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失败感、无能感、自卑、乏味感),从而萌发逃避心态,很多初中学生都曾出现过厌学的严重现象。

一、矫正学习心理

帮助学生厌学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头,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

二、了解学生青春期,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点

家长先要认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要把这个“不听话、难管教”的孩子当成“恶魔缠身”,首先从科学上了解这个孩子,还要从心里上了解这个孩子,青春期是孩子必经的阶段,不是只有自家的孩子会经历,其他孩子也是会经历的,建议家长可以多向同龄孩子的家长取取经,或者聊聊天,互通有无,哪方面需要改进的大家可以讨论下,这样家长会发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还有后备力量。

三、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中,我们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我们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论文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如下: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学习障碍。有些小学生尽管学习很努力,可由于智力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听不懂老师讲的课,或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学生的自尊心又特强,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学习好,很没面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想上学。

害怕老师。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害怕某个老师或者是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就不想去上学。因为去上学就要面对老师,学生看见老师心里就不舒服,就焦虑,就恐惧,可学生还不敢把这种情况告诉家长,只说不想上学。

同学欺负。有些小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或不合群,在学校没朋友,会被有些学生欺负。被欺负了不敢反抗,也不敢给老师说。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压抑,讨厌上学。

小学生厌学的解决的方法:

多辅导孩子,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每天晚上把白天学习的知识辅导孩子复习,有不懂的知识点要弄懂,不留死角。家长也得反思,是不是经常光批评孩子,不表扬孩子,孩子觉得没有成就感。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有一点进步就给予及时的鼓励,反而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一天进步一点点,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有信心了,就不会不去上学了。

找老师交流沟通,家长说话委婉一些,就说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或老师喜欢的学生,老师能不能给孩子多一些鼓励,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防止欺负的办法,或帮助孩子怎样和同学友好相处,鼓励孩子被同学欺负时要勇于向老师报告。家长可以把孩子因为被同学欺负不愿意上学的情况反映给老师,相信老师会妥善处理。

通过日常小事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加强挫折教育。

家长要有耐心。如果是成绩原因,让孩子树立信心,这种孩子多鼓励,少批评。只要有点进步,多表扬,如果是外部的干扰,例如爱玩游戏等。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让孩子有个健康安静的学习氛围。

孩子厌学怎么办?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厌学原因,针对性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才能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让孩子爱上学习。

孩子厌学怎么办?孩子厌学的情绪是如何发展的?孩子厌学的原因?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厌学,是学习比较差得不到好的评价,还是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是家长给他施加的学习压力太大,还是他自己不自信?是他对现在的这种教育制度有看法,还是他产生了网瘾。总而言之,厌学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家长首先要弄清楚他为什么会厌学。据我接受的案例分析,孩子学习上的不自信和家庭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是常见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学校恐惧症或者厌学综合症。其实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你可以分析一下,如果能够呈现这些原因的话,我们是会有一定的办法的。家长的原因家长就要做一些调整。比如现在的家长期望值普遍都比较高,攀比比较强,其实将来孩子能不能进入社会,能不能很好的去成为一个社会有用之才,不单是学习成绩本身,要让孩子高高兴兴的,心理上能够健康成长。其实有的厌学的孩子他在其他方面优点很多,比方说可以玩,反应比较敏捷,有礼貌,这都是优点,但是咱们家长往往视而不见。我的意思就是要克服这种厌学,要从鼓励孩子的其他优点开始,这时候孩子其他优点得到鼓励以后,那他学习也会跟进。我们虽然管不到学校,但是我们可以和班主任老师适当沟通,适当的照顾孩子的这种性格特点。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学习上的挫败感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那就是要及时到相关机构找有经验的心理医生来进行调整,而不是要盲目地教训孩子

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研究论文

目前,高中生厌学的现象已经很常见了,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因为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就会有厌学心理出现。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一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供大家参考!1高一学生为什么会厌学1、由于高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学校和家长又给予过大的压力,使高一学生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生长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属于高中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不会沟通,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里,造成性格内向,注意力偏差而导致厌学。2、调查发现,发生厌学与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关,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想通过弃学暂缓“不被人发现”、“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潜在的心理压力。3、高一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4、学习负担和压力过大。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压力和负担之大是无须讳言的,一个认真的高中生,每天的学习时间不低于12小时,这种压力和负担,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高中生来讲,确实是不适当的。5、家长期望值太高。当前的高中学生的家长们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目标,致使不少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甚至“搭起梯子也摘不到桃子”,久而久之,难免不灰心气馁,产生厌学情绪,甚而逃避或放弃。2高一学生厌学怎么办1.正确看待厌学要正确区分厌学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暂时的厌学情绪是正常的一种心态。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在所难免地对学习产生厌倦、消极情绪。对这种心理压力进行适当宣泄,是可以缓解的。长时间的厌学就是不正常的表现,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也容易失控,出现极端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学校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防止出现不良后果。2.培养学习兴趣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而且知识难度也有提升,如果教学方式单调死板,久而久之就会给学生造成乏味意识。有的学生根本就对学习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渐渐地就抹杀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育上要做到宽松有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学习态度,也可以体验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在不喜欢的科目中取得成就感,将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那么自然就会对这一门课产生兴趣。3.减轻学业负担学业负担过重也是造成厌学的原因。高中生在校时间长,几乎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文化课了,而体育、美术、音乐课等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少之又少,甚至取消了。这样既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要,智力和个性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此外,各种考试名目繁多,如高中生要面对的考试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甚至还有周考。

常见原因就是交往困难、学习困难。交往困难要通过家庭和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来解决,父母是否有溺爱倾向,父母教育是否是高压教育,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学生的交往困难。学生自己要努力去和他人交流,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别人打一瓶水什么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多喝父母和老师请教。学习困难的学生与生理发育有一定关系,较为普通的是学习动机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给予他们稍有挑战的任务,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决解的也不是困难到完成不了的任务,完成这类任务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是让学生保持内心的期待,但期待的事情要合理,比如期末进步5个名次,老师家长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期待,对其获得的成功进行适当的外部奖励,不能过分奖励。

小学生厌学原因:必须强调的是,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有探索事物的本能,孩子厌学一定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不能一味地抱怨或者责罚孩子,这样只能适得其反。1.家庭或学校布置的作业太难太多,孩子尽力也完成不了,时间长了会打击孩子信心,导致厌学;2.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的满足感和兴趣没有激发;3.家长或老师经常责骂孩子,或者不良引导、示范和刺激;对策:1.平时以鼓励为主,重视孩子每次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鼓励;2.家里营造学习氛围,家长少看电视手机,多看书,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3.加强与学校老师沟通,让老师适当表扬,增强孩子信心。

常见原因就是交往困难、学习困难。交往困难要通过家庭和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来解决,父母是否有溺爱倾向,父母教育是否是高压教育,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学生的交往困难。学生自己要努力去和他人交流,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别人打一瓶水什么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多和父母和老师请教。学习困难的学生与生理发育有一定关系,较为普通的是学习动机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给予他们稍有挑战的任务,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决解的也不是困难到完成不了的任务,完成这类任务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是让学生保持内心的期待,但期待的事情要合理,比如期末进步5个名次,老师家长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期待,对其获得的成功进行适当的外部奖励,不能过分奖励。

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学生厌学的原因: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影响、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原因

1、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2、师生关系的影响

3、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4、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二、对策

1、以兴趣带动学习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厌学的表现

1、上课时常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

2、课后不愿复习和做作业,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考试、测验无所谓,只勾几道选择题应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

3、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等。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总之,厌学者,总幻想离开学校、离开课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孩子厌学怎么办 分析孩子厌学的6大原因

常见原因就是交往困难、学习困难。交往困难要通过家庭和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来解决,父母是否有溺爱倾向,父母教育是否是高压教育,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学生的交往困难。学生自己要努力去和他人交流,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别人打一瓶水什么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多喝父母和老师请教。学习困难的学生与生理发育有一定关系,较为普通的是学习动机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给予他们稍有挑战的任务,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决解的也不是困难到完成不了的任务,完成这类任务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是让学生保持内心的期待,但期待的事情要合理,比如期末进步5个名次,老师家长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期待,对其获得的成功进行适当的外部奖励,不能过分奖励。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中厌学成因分析论文

1概念界定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从而感到厌恶、反感甚至痛苦的心理现象。是学习主体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对所接受知识的排斥,由此引起的学习行为上的懒惰表现[3]。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4]。

2成因阐析

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君主专制与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文化产物。农耕为主,以农业为生存根基,浓厚的重农思想下,国民性主要表现为保守与排外、勤俭与忍耐、无知与自傲、偏好稳定与安逸;以伦理佐政治,以人治国,君主专制与宗教制度高度结合的体制下,民族性格主要表现为中庸忍让、内敛、不张扬、好静不好动,薄肢体而重精神。中国古代体育形式大多不倡竞争,注重修身养性,形成了自娱性强的体育文化形态且影响至今,同时,一种对于体育活动价值的漠视态度也相伴而生。传统文化心态反映在体育上,就是追求娱乐,不求胜负;注重养生,不去冒险。

社会现状

民族性格映射到具体操作层面,表现为“重德轻体、重文轻武”。“重德轻体、重文轻武”是中国历史上突出的社会观念,这一观念经过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有意强化,已成为人们行为与价值取向的依据和准则[5]。“重德轻体”重视勤礼废力,通过穷理主敬读书反省提升内心修养,“重文轻武”导致人们在思想上形成对体育的轻视与排斥。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在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愈来愈大,半自动及智能化机器的大量使用,物质生产极大富裕,众多消闲娱乐手段,运动不足成为人类通病。体育是谋生有余的产物,对照体育各领域,不难发现,学校体育和职团体育是社会机制首先关注且持续扶助的公益文化事业,是整个社会在维持温饱的同时尚有余力去发展的领域。二者都是社会余暇的产物,而社区体育则是人们将自己从繁重的生存劳作中解放出来有个人余暇时的产物。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关注扶助、余暇解放受时空所限,自古至今,体育运动始终无法得到广泛支持与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体育产业是发展现代体育文化的基础,当前社会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贫瘠带来体育精神上的荒芜,体育行为上的盲目、缺失。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双重作用,非行政助力,“余暇化”的体育易“边缘化”,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教学困局

当前,中职教育在观念、模式、内容、编制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教教学理论是专业教学理论而非学科教学理论已是共识。受学科本位影响,现有的中职课程教学仍显孤立分散,滞后的专业教学标准未能及时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造成“重技能轻身体、重技术轻基础”一边倒现象突出,未能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间取得平衡。具体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上,尽管国家在所制定的《纲要》或《课程标准》中对如何给新的课程定性,包括对课程和任务描述,都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涵,但由于未对接专业对新课程的教育模式认真研究,使得新课程有名无实,尤其在具体操作层面,学生生源基础相差悬殊,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因繁就简,无法摆脱原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框架。

主客矛盾

比照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参与主体,不难发现:生理上,中职学生身体心态还处在发展与完善的阶段,身体发展有着一定的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协调能力呈暂时性下降的特点,存在动作迟缓的现象等等[6]。心理上,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呈不稳定特点,在意志力上表现为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课堂上则表现为有较差的疲劳耐受力[7]。受社会就业等观念影响,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与就业无关,导致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较低。反观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参与客体,容易得出:受传统体育术科教学方法影响,体育教师不自觉套用科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严格,教师讲解多而学生练习少,要求动作准确性,忽略学生活动这一大块内容。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一些技术动作的原理根本不能接受[8]。但如认知性知识的学悟进阶一样,操作性知识的学练也要进化,粗框泛化到精细分化再到熟练自动化,正是这一过程的精要概述,不强调技术的规范完整并不等于弱化技术传习,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应守住此要义。

3模式建构

指导当前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相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而言,从中职2000年版《大纲》、2009年版《纲要》名称的.更迭不难发现,教育部门已意识到《大纲》在中职当前具体课程的操作实施中,统的过死,刚性规定较多,忽视学生主体等弊端,在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暂用《纲要》过渡,最终走向以专业设置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标准。

课程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就是要选择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使其在一般和特殊两个层面都为满足企业、行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提供最大化的教育帮助。一般,指其作为中职基础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的作用;特殊,指其为专业学习和技能养成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发展诉求,促进可持续学习。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按综合模式开发。课程设置上,不过于强调学科本身的固有体系与逻辑顺序,转学科类课程为“体验健康的身体活动与精神”的体验类课程,转“为科学服务”为“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类课程;课程设计上,围绕岗位专业能力需求,提炼该课程在培育发展该岗位专业能力上独有的内容、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上,不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与完整性,针对不同专业未来职业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特殊诉求,结合学生自身体验到的生活经验,把健康教育的某些内容具体体现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之中;课程实施上,在改造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与步骤,忠实适应并创新,使“课程实施”向民主、开放的方向发展;课程评价上,将定量化知识技能评价与定性化显性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行业企业评价相结合[9]。按照中职专业目录[10]划分,结合学生未来将要从事职业的特点及职业对体能的特殊需求,依据各专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坐、站、走、跑、跳、攀、爬等)、操作动作(速度、精度、幅度、结构等)、操作活动的性质(静力性、动力性)等方面[11],重点选择能提高职业体能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已是当前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主流趋向。以各专业操作活动性质为标准,将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司法服务、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医药卫生、休闲保健等专业归于静态固资类专业;将旅游服务、学前教育、文化艺术(表演类)、农林牧渔、资源环境、能源化工、水木水利、加工制造、轻纺食品、交通运输等专业归于流动变姿类专业。静态固资类专业的岗位工作多属静力性运动,对肢体力量耐力要求较高,长时伏案或站立较易引发慢性骨骼肌肉劳损;流动变姿类专业的岗位工作多属动力性运动,对速度耐力、绝对力量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肢体局部易肌肉僵化。对静态固资类专业学生,强化颈、肩、腰、腹的相对力量和静力性耐力、协调灵敏性;对流动变姿类专业,则着重强化其上下肢绝对力量和综合体能。具体操作实施上,体育教师应以现有《纲要》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核心体能需求,在必选基础模块部分筛选项目内容并区分各专业考核标准,将选项拓展模块A中针对学生兴趣特长和身体状况所开设的内容,主动导向拓展模块B中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限选内容上。以期实现健身娱乐、养生保健向生涯发展的转变。

教学目前中职体育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按固定的课表、人数和大致相仿的年龄层次进行课堂教学。这是为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过程,在硬件设施欠缺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这种力求统一同步的教学组织形式,极大束缚了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具有的动态教育特征,应根据活动类课程的基本特征和适用标准、不同教学内容与阶段的适用范围,选择有利于加强师生合作,学生间多向交流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方法。将“分科选项制”与“集中分散制”这两种突出动态教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既考虑了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与体力存在差异的基本特征,又结合了职业生涯发展对体育素养的特殊需求。以专业部各年级为单位,根据不同岗位职业特点对体育素养的诉求,在选择适于发展该岗位特殊体能素质的项目的基础上,层级递进,展开年级选项集中教学与分散练习便是对以上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而针对选项集中教学与分散练习逐级进阶的动态性特征,在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教材内容的不同,对于高技能组合性项目的教学,宜在“提示型同步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向“合作型同步学习”教学模式转化,即转“讲解——示范——练习”为“探讨——讲评——提高”;对于集中配合、同伴间协作或对抗性项目的教学,宜采用“合作型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即“合理分组——小组活动——评价(比赛)”;对于游戏娱乐性项目的教学,宜采用“陶冶型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情感体验”[12]。当然,模式只是手段,为实现目标,以上根据项目特征分类的教学模式,在具体使用中,可相互借鉴综合使用。以发展思维能力的“直观感知”教学法(演示观摩)、“语言表达”教学法(讲授谈话讨论),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际训练”教学法(练习实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转换,对重“教法”轻“学法”的转变,以提高学生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法被提出并广泛使用。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把方法视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那么为实现课程目标为安排的教学内容,就是决定方法个性特征的基础。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做精讲多练、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灌输、多合作少命令、多探索少填鸭式的处理。

评价基于中职教育与普教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的中职体育教学评价也循普教做法,只注重生物效应而忽视其他,以评促教,使得教育导向有失偏颇。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除应定量评价考核《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水平,以及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情况外,对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及提高职业素养的进行考核,应更多采取定性和发展性评价,着重考量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能否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为前提,不片面追求课堂形式规范化,重视教学实施和创新的有效性;《纲要》中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在考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标准》中的评价指标只涉及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却未列一般健康状况的指标,应教会学生对与职业病相关的各项健康指标简单的检查与评价;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除应有学校、教师、学生外,更应加入职业岗位、行业单位的评价。

4结语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厌学”成因是多重的,既往研究多从客观学生差异、场地设施单一、主观教改滞后、学科本位第一等方面着手,较少探究厌学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及教学观念等原因,本文尝试从上述三方入手,深入揭示中职生厌学体育本质,从矛盾主体出发,归纳总结出以专业特征、岗位需求为基点的中职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模式的主体构架。为更好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融入专业教学要素和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形成,提供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玲.中职学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5(7).

[4]崔永华.厌学[EB/OL]..

[5]杨正云.对重文轻武社会观念的讨论——从体育视角出发[J].肇庆学院学报,2008,29(2):76~78.

[6]韩金磊,康冬宁.浅谈体育教学中体育兴趣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78~80.

[7]施惠娟.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6):44~45.

[8]陈风明.浅析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厌学现象及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2):14~15.

[9][12]郑厚成.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通知[Z].

[11]郑晓钟.中职体育教学不同专业因需施教的探索[J].体育教学,2014(4):31~32.

根据我国权威调查显示:2014年的数据,70%的中小学生、80%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厌学情绪。数据是惊人的。愈演愈烈的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心头的一颗毒瘤。

通过大量案例的回顾,发现:发生学习动力不足或者厌学的孩子,如果在早期家长意识到问题,尽早进行调整,得到来自父母恰当支持,从而中断恶性循环的过程。也会让孩子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加多少欢乐和欢笑。厌学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与家长个人的问题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一、恐惧

一个三年级男孩做作业拖拉,因为妈妈断断续续催孩子快点,后来慢慢嗓门越来越高,尖声失控。

了解到,妈妈常常用孩子玩的架子鼓的小鼓槌打他。在这里,厌学的根源是恐惧,恐惧的原因是母亲情绪失控,失控原因:

1,妈妈不懂如何陪孩子做功课,如何耐心引导;

2,爸爸在外工作,经常不回家,母亲心理很大的怨恨。

二、习得性无助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长期遇到困难,父母没能帮助他在学习上有突破,或者不能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强项,孩子很容易就会形成一种深度的抑郁,常常表现出一种无助、无力的感觉。

孩子成绩不好,不愿做功课,当然有直接原因,但对于家长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在孩子学业遇到困难时,有智慧地帮到孩子,而不是徒增更大的恐惧,最终演变成持久的心理困扰。不然这就会成为心理学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三、内在自我的无力

很多孩子在初中阶段发生厌学,都与人际冲突有直接关联。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内在的心理逻辑,就无法认识到自己哪里做错了,也就会自然觉得孩子的反应很不可理喻。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逻辑是这样的:

1. 青春期,孩子会通过各种冲突、搞怪来探索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建立真实自我。

2. 如果家长老师接纳度高,孩子内在自我就会顺利发展壮大。

3. 自我越强大,就越有力量、越有灵活度和创造性去面对学业的困难和暂时的挫败。

可惜很多家长眼光只放在学习一个目标上,基本放弃了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心灵成长、与恋爱等方面与孩子共同探讨的角色,全面压制孩子在学习以外的各种自我探索。所以,初中阶段的厌学表面上看是对学习的畏惧,却实际上是孩子自我发展受挫而导致自我信心的全面丧失。

总结一下:厌学的原因分析客观上是非常复杂多样的。恐惧、习得性无助和内在自我的无力是核心心理原因。

孩子厌学,很多是家庭的原因,一些"病态"或“残疾”的家庭才是造成孩子厌学的根本。如果你的孩子存在厌学的现象,你是否明白在家庭环境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呢?→网页链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