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研究无线充电有前途吗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7:16:25

研究无线充电有前途吗论文

挺好的。无线充电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以一定的应用市场,方便、快捷了人们的生活速度。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如对手机充电的Qi方式,中兴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采用感应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谐振式(大部分电动汽车充电采用此方式)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逐渐转向电动化,电动汽车在我们生活中也已经越来越常见了。与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充电过程较为麻烦,必须使用专门的充电桩才能够进行充电,因此充电设施不足也成为了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瓶颈。那么如果能够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到电动汽车行业,能否提高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又是否能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呢?

首先,无线充电技术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一方面可以减少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建造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将充电电源以及变压器隐藏在地面下,让汽车的充电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目前全球已经有多家企业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万安科技,中兴等不少公司。如果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普及,汽车只需要停在充电车位就可以实现快速充电了,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服务的成本,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充电的安全性。

其次,无线充电技术想要真正的普及,对于车辆的精确定位与智能化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车辆只有精确地停在充电车位,地面系统才能够和汽车的车载系统建立通路并且实现充电。在精准定位的情况下,占地面积相同,使用无线充电的电动车数量与传统的充电桩充电相比就会大幅提升,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充电效率。

最后,虽然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有很多优势,但目前还很难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无线充电效率较低。传统的线路充电效率大概能够达到95%左右,而无线充电的效率则仅为90%左右。不过目前已经有多家公司正在研发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这种充电技术充电效率可以达到95%,几乎与线路充电效率持平。

综上来看,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除了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之外,也给电动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商机。即便目前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相对低下,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一对多充电方式的普及,在充电效率方面很有可能比有线充电要更快一些。

本文为汽车观察家原创,如有抄袭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运营人员:博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无线网络隐藏了网线,而无线充电就要让电线消失了!我们很快就会进入wifi充电的时代。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丽芳说,2020年,无线充电技术就会在电动汽车领域开始出现大范围应用,到2030年应该可以与有线充电平分市场。最近,奔驰在无线充电上准备大有作为。为了反制竞争对手特斯拉,奔驰日前首度对全球媒体公开它反制对手的秘密武器——可安装于家用车库内的无线充电面板。奔驰甚至破天荒地拉拢了德系车企其他的两位巨头宝马和奥迪,准备共同建立兼容的无线充电规格。作为无线充电技术的领军企业,高通今年9月已经将旗下Halo无线充电技术正式应用于Formula E电动方程式赛车,并计划很快将这一技术推广至商用车。不久的将来,高通要让电动汽车实现“边行驶、边充电“。另一汽车巨头日本丰田也在今年2月开始了对无线充电系统启动实证实验。说到无线充电的原理,其实就是利用科学家特斯拉发现的电磁场,很久以前在一些小玩意儿上就已经应用了,比如我们熟悉的三星、诺基亚的手机。目前,这股“无线充电“的风潮愈演愈烈。海尔最近公开表示要把Energous公司研发的WattsUp技术用于智能家电,以后家电都是没有电线的了。还有深圳睿讴科技发布了一款名为ocup的水杯也是无线充电,天了噜~ 今后我们的生活无处不电,无所不“能”啊!现在我国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处于什么状况?未来趋势如何?而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曹宏源对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丽芳进行的专访。王丽芳:“无线充电与智能电网更紧密”中国电力报:您研究的无线充电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您认为这种技术路线的优势是什么?王丽芳:首先电动汽车的能量传输主要分为几种,包括慢充、快充以及换电模式这都属于有线的传输。还有一类就是无线传输,用户只需要在下车前通过操作系统将相关的设置调整好,电动汽车就自动充电,就可以不用再管它了。这种模式节省了原来充电桩所占的空间,而且也很便利。但有一个明显的优势会体现在收费方面,将来在车上绑定一张卡,用户充电直接刷卡就可以了,方便又快捷,省去了现在充电桩模式的一些繁琐流程。而且这种充电模式的信息可以与智能电网紧密结合起来,电网公司可以从信息数据采集系统中提取出来,方便双向的互动与管理。未来也可以将它交给第三方运营商来负责管理。还有一个就是安全性的问题,现在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充电桩的安全问题,虽然已经设置了很多绝缘与防水的装置,但就怕人身的伤害,如果出现意外380伏或220伏强电压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将充电装置放到地下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同时由于它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对电网的负荷调节也会有一些优势。中国电力报:无线充电的原理是什么?王丽芳:最早科学家特斯拉发现的电磁场,无线充电就是应用电磁场的原理。像变压器的原理是有一个原边和副边,原边充上电副边那里就有电了,但变压器是实心的,连接在一起的,无线充电则是将原边与副边分开我们现在应用到车上的无线传输距离是20厘米,实际上做到25厘米也是可以的,这要根据车的造型来设置。以千瓦的功率等级来看,无线传输的效率是在97%左右,从电网到电动汽车电池整个系统的效率在91%左右。目前充电桩的平均效率是在91%~93%之间,应当说差距不大。中国电力报:您研发的这个路径是怎样的?王丽芳:我们最初的目标是验证特斯拉的理论可不可以在电动汽车上实现,后来通过实验发现这是可行的,然后我们从1千瓦的功率逐步实验到千瓦。最初千瓦的装置在实验室做的效率各方面都非常好,但在装车时发现效率损失了十几个百分点,由于汽车的金属底盘吸收了很多能量,造成了能量的涡流损耗。后来我们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很多匹配革新,终于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于无线充电技术要从功率、效率、距离、体积大小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才能实现与电动汽车的匹配。目前我们实验室已经做出了30千瓦的,下一步将进行装车试验。中国电力报:国内外对无线充电技术是怎样一种研究状况?王丽芳:国外像德国的博世公司已经开始进行一些成品的销售了,也包括与整厂商的合作、与很多车型的匹配。但他们具体的各项指标及销售情况,目前我们还没有相关数据。但从技术效率层面上看,我们与他们的水平应该差不多,但是他们已经迈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现在博世的一套无线充电设备大约不到2万元人民币,而传统的充电桩加上车载充电机国内的平均价格在六七千元左右,应当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无线充电技术应当着眼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中国电力报:您怎样看待它的未来呢?王丽芳:无线充电技术一定是要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才会有市场,我们打算2016年前在北京进行20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示范运营,可能会从出租车领域进行推广,因为这个领域对于质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觉得到2020年无线充电技术会开始出现大范围应用,到2030年应该可以与有线充电平分市场了,但未来不会完全替代有线充电,两者还是共存共生的关系吧。当然无线充电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在电动汽车上,未来我们的生活可能包括家用电器、手机等等都会得到推广应用。王丽芳:“布局充电设施一定要分散”中国电力报:您认为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王丽芳:我想电动汽车面临的几个问题应该包括整车可靠性的问题、充电便捷性的问题、充电价格的问题等。对于消费者来讲,在国家给予一定补贴的情况下,加上比较有优势的充电价格,但仍然不买电动汽车,那就是便捷性的问题,买完之后怎么充电?中国电力报:但是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关系仿佛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种关系?王丽芳: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充电设施合理规划最重要,我们不要将充电设施定义成一定是用闲置地集中建设,充电设施的推广首先是要针对大众型汽车配置的千瓦的慢充装置,就是走到哪里都可以充电,这个其实并不难。传统内燃机汽车与加油体系的发展其实就是市场自由配置的结果,而电动汽车如果充电不方便那它根本也就发展不起来。我不建议充电设施要拿出专门的大块地方来建,首先我们可以在小区、办公区建设,所以充电桩一定是分散的。中国电力报:换电模式如何?王丽芳:未来小车基本上不会做换电模式,主要还是在公交车、环卫车上应用。国网公司之前一直提倡换电模式,但投入很多后出现了闲置的问题,事实上电动汽车与充电、换电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一定要整体考虑。小车如果换电可能会出现安全性的问题,车上的总正总负连接电池组的正负极,如果换电池一定要考虑便捷性的问题,这样安全性就成为一个考验,这些问题是很难兼而有之的。私家车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如果强电方面出现短路或者断路可能就会是致命事故。大的公交车因为电池组比较多,换电模式对电池的维护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它更多是采用换电。中国电力报:今年以来政府颁布了一些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您怎样看待这些政策的作用?王丽芳:今年的这些政策应该是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发展。比如明确了电网公司负责增容接到用户端、服务电价的问题,都是很具体的政策。最近青岛的特锐德公司开始进入到充电设施的建设中去了,说明企业资本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领域了,这都是利好的消息。我认为未来政策应当给充电设施的发展提供平台,也要提高整车的性能。中国电力报:您认为电动汽车补贴什么时候退出比较合适?王丽芳:到2020年之后如果还要给补贴,那电动汽车就是没希望的。我们现在还有6年的时间,需要将整车的价格真正降下来,让它届时能够参与市场的竞争。中国电力报:您怎样看待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关系?王丽芳:随着电动汽车的介入,对电网的削峰填谷是最明显的。当实现智能电网的时候,电动汽车接入充电装置后可以实现充电时间的选择,比如后半夜是用电量最低的、电价最便宜的,就可以通过智能控制选择这一充电时段,当然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设置。所以电动汽车绝对不是电网的负担,而是可以很好地融为一体。无线网络隐藏了网线,而无线充电就要让电线消失了!我们很快就会进入wifi充电的时代。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丽芳说,2020年,无线充电技术就会在电动汽车领域开始出现大范围应用,到2030年应该可以与有线充电平分市场。最近,奔驰在无线充电上准备大有作为。为了反制竞争对手特斯拉,奔驰日前首度对全球媒体公开它反制对手的秘密武器——可安装于家用车库内的无线充电面板。奔驰甚至破天荒地拉拢了德系车企其他的两位巨头宝马和奥迪,准备共同建立兼容的无线充电规格。作为无线充电技术的领军企业,高通今年9月已经将旗下Halo无线充电技术正式应用于Formula E电动方程式赛车,并计划很快将这一技术推广至商用车。不久的将来,高通要让电动汽车实现“边行驶、边充电“。另一汽车巨头日本丰田也在今年2月开始了对无线充电系统启动实证实验。说到无线充电的原理,其实就是利用科学家特斯拉发现的电磁场,很久以前在一些小玩意儿上就已经应用了,比如我们熟悉的三星、诺基亚的手机。目前,这股“无线充电“的风潮愈演愈烈。海尔最近公开表示要把Energous公司研发的WattsUp技术用于智能家电,以后家电都是没有电线的了。还有深圳睿讴科技发布了一款名为ocup的水杯也是无线充电,天了噜~ 今后我们的生活无处不电,无所不“能”啊!现在我国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处于什么状况?未来趋势如何?而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曹宏源对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丽芳进行的专访。王丽芳:“无线充电与智能电网更紧密”中国电力报:您研究的无线充电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您认为这种技术路线的优势是什么?王丽芳:首先电动汽车的能量传输主要分为几种,包括慢充、快充以及换电模式这都属于有线的传输。还有一类就是无线传输,用户只需要在下车前通过操作系统将相关的设置调整好,电动汽车就自动充电,就可以不用再管它了。这种模式节省了原来充电桩所占的空间,而且也很便利。但有一个明显的优势会体现在收费方面,将来在车上绑定一张卡,用户充电直接刷卡就可以了,方便又快捷,省去了现在充电桩模式的一些繁琐流程。而且这种充电模式的信息可以与智能电网紧密结合起来,电网公司可以从信息数据采集系统中提取出来,方便双向的互动与管理。未来也可以将它交给第三方运营商来负责管理。还有一个就是安全性的问题,现在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充电桩的安全问题,虽然已经设置了很多绝缘与防水的装置,但就怕人身的伤害,如果出现意外380伏或220伏强电压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将充电装置放到地下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同时由于它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对电网的负荷调节也会有一些优势。中国电力报:无线充电的原理是什么?王丽芳:最早科学家特斯拉发现的电磁场,无线充电就是应用电磁场的原理。像变压器的原理是有一个原边和副边,原边充上电副边那里就有电了,但变压器是实心的,连接在一起的,无线充电则是将原边与副边分开我们现在应用到车上的无线传输距离是20厘米,实际上做到25厘米也是可以的,这要根据车的造型来设置。以千瓦的功率等级来看,无线传输的效率是在97%左右,从电网到电动汽车电池整个系统的效率在91%左右。目前充电桩的平均效率是在91%~93%之间,应当说差距不大。中国电力报:您研发的这个路径是怎样的?王丽芳:我们最初的目标是验证特斯拉的理论可不可以在电动汽车上实现,后来通过实验发现这是可行的,然后我们从1千瓦的功率逐步实验到千瓦。最初千瓦的装置在实验室做的效率各方面都非常好,但在装车时发现效率损失了十几个百分点,由于汽车的金属底盘吸收了很多能量,造成了能量的涡流损耗。后来我们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很多匹配革新,终于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于无线充电技术要从功率、效率、距离、体积大小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才能实现与电动汽车的匹配。目前我们实验室已经做出了30千瓦的,下一步将进行装车试验。中国电力报:国内外对无线充电技术是怎样一种研究状况?王丽芳:国外像德国的博世公司已经开始进行一些成品的销售了,也包括与整厂商的合作、与很多车型的匹配。但他们具体的各项指标及销售情况,目前我们还没有相关数据。但从技术效率层面上看,我们与他们的水平应该差不多,但是他们已经迈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现在博世的一套无线充电设备大约不到2万元人民币,而传统的充电桩加上车载充电机国内的平均价格在六七千元左右,应当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无线充电技术应当着眼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中国电力报:您怎样看待它的未来呢?王丽芳:无线充电技术一定是要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才会有市场,我们打算2016年前在北京进行20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示范运营,可能会从出租车领域进行推广,因为这个领域对于质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觉得到2020年无线充电技术会开始出现大范围应用,到2030年应该可以与有线充电平分市场了,但未来不会完全替代有线充电,两者还是共存共生的关系吧。当然无线充电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在电动汽车上,未来我们的生活可能包括家用电器、手机等等都会得到推广应用。王丽芳:“布局充电设施一定要分散”中国电力报:您认为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王丽芳:我想电动汽车面临的几个问题应该包括整车可靠性的问题、充电便捷性的问题、充电价格的问题等。对于消费者来讲,在国家给予一定补贴的情况下,加上比较有优势的充电价格,但仍然不买电动汽车,那就是便捷性的问题,买完之后怎么充电?中国电力报:但是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关系仿佛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种关系?王丽芳: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充电设施合理规划最重要,我们不要将充电设施定义成一定是用闲置地集中建设,充电设施的推广首先是要针对大众型汽车配置的千瓦的慢充装置,就是走到哪里都可以充电,这个其实并不难。传统内燃机汽车与加油体系的发展其实就是市场自由配置的结果,而电动汽车如果充电不方便那它根本也就发展不起来。我不建议充电设施要拿出专门的大块地方来建,首先我们可以在小区、办公区建设,所以充电桩一定是分散的。中国电力报:换电模式如何?王丽芳:未来小车基本上不会做换电模式,主要还是在公交车、环卫车上应用。国网公司之前一直提倡换电模式,但投入很多后出现了闲置的问题,事实上电动汽车与充电、换电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一定要整体考虑。小车如果换电可能会出现安全性的问题,车上的总正总负连接电池组的正负极,如果换电池一定要考虑便捷性的问题,这样安全性就成为一个考验,这些问题是很难兼而有之的。私家车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如果强电方面出现短路或者断路可能就会是致命事故。大的公交车因为电池组比较多,换电模式对电池的维护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它更多是采用换电。中国电力报:今年以来政府颁布了一些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您怎样看待这些政策的作用?王丽芳:今年的这些政策应该是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发展。比如明确了电网公司负责增容接到用户端、服务电价的问题,都是很具体的政策。最近青岛的特锐德公司开始进入到充电设施的建设中去了,说明企业资本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领域了,这都是利好的消息。我认为未来政策应当给充电设施的发展提供平台,也要提高整车的性能。中国电力报:您认为电动汽车补贴什么时候退出比较合适?王丽芳:到2020年之后如果还要给补贴,那电动汽车就是没希望的。我们现在还有6年的时间,需要将整车的价格真正降下来,让它届时能够参与市场的竞争。中国电力报:您怎样看待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关系?王丽芳:随着电动汽车的介入,对电网的削峰填谷是最明显的。当实现智能电网的时候,电动汽车接入充电装置后可以实现充电时间的选择,比如后半夜是用电量最低的、电价最便宜的,就可以通过智能控制选择这一充电时段,当然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设置。所以电动汽车绝对不是电网的负担,而是可以很好地融为一体。

无线充电器毕业论文

所谓无线充电的就是不用任何导线连接,通过电磁场与电磁波进行电能传输的一种技术,“无线输电”技术的突破之处在于,找到了“抓住”电磁波的方法,也就是利用物理学的“共振”原理把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能高效传输能量。

无线充电的原理与变压器非常相似,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其线圈的原边与副边是分离的,没有物理的连接接触。当发送线圈中通过交变电流,这时候电流将会在周围形成一个交变的磁场。电能与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作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电磁波的产生必须要有电磁振荡装置,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则向外发射的电磁波的能力越强。

在接收线圈中磁通量的高频变化就会使得接收绕组产生一定幅值的高频感应电动势,所感应出的电动势也是有一定的电压的,然后经过整流、滤波、稳压等一系列处理就会得到一定具有驱动能力的直流电。当充电时将一个受电线圈装置安装被充电上,将另一个供电线圈装置安装在充电设备上,当供电线圈装上后,受电线圈即可接受到供电线圈的电流,从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因此,我们知道无线充电器的原理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电能的传递。目前这种无线充电方式只用在小功率充电装置上,比如无线充电手机装置,小功率汽车模型等。对于大功率的充电装置还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攻克。

在小编看来手机无线充电,在人们日常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能够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它也有一定的限制性首先从外观上来看,手机的无线充电它突破了以往数据线对手机的束缚。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解决人们在日常充电过程中,因为数据线不匹配而没有办法完成充电任务的问题。这是手机无线充电,不同于有线充电的最大特征。

在另一方面无线充电能够使人们给手机充电程序简化,方便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快捷地对手机进行充电。比如人们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可能有线充电的数据线就会使手机摆动和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而无线充电,正好能够弥补它这一劣势。再比如可能有些有线充电数据线有时无法满足人们所需要的使用长度,而无线充电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除此之外,无线充电还能够减少人们出门所带东西的压力。

小编还认为,无线的手机充电模式能够节省很多的资源,特别是在数据线方面能够体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无线充电能够非常便利地完成充电过程,不用担心因没有完成充插这一步骤而发生漏电或者电量损失等问题。无线充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节省人们因电器磨损而产生的费用。它的使用步骤非常简单,就是将手机贴于无线充电位置处,便可顺利地完成充电任务。

但同时在选择无线充电设备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它的质量问题。因为相对于有线充电来说,无线充电没有了中间传输电量的介质。它是直接通过电源与手机贴合来完成充电过程的,所以在此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电量使用安全问题。综上所述手机无线充电其实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便利,它是对有线充电的一次重大突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中这些有开题报告 1. 用单片机进行温度的控制及LCD显示系统的设计 2. 基于MultiSim 8的高频电路仿真技术 3. 简易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4. 虚拟信号发生器设计及远程实现 5. 智能物业管理器的设计 6. 信号高精度测频方法设计 7. 三相电机的保护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8. 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9.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 10. 全自动节水灌溉系统--硬件部分 11. 电子时钟的设计 12. 全自动电压表的设计 13. 脉冲调宽型伺服放大器的设计 14.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数字滤波及频率测试 15.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硬件设计 16. 温度箱模拟控制系统 17.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软件设计 18. 基于微控制器的电容器储能放电系统设计 19. 基于机器视觉的构件表面缺陷特征提取 20. 基于单片机的语音提示测温系统的研究 21.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的控制 22. 单片机的数字钟设计 2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24.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调功器设计 25. 基于SPI通信方式的多通道信号采集器设计 26. 基于LabVIEW虚拟频谱分析仪的设计 27. 功率因数校正器的设计 28. 高精度电容电感测量系统设计 29. 电表智能管理装置的设计 30. 基于Labview的虚拟数字钟设计 31. 超声波测距语音提示系统的研究 32. 斩控式交流电子调压器设计 33. 基于单片机的脉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34.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智能小车设计 35. 基于FPGA的18路智力竞赛电子抢答器设计 36. 基于EDA技术的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37. 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子钟设计 38. 基于EDA的计算器的设计 39. 基于DDS的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 40. 基于CPLD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单色显示屏的设计 42. 扩音电话机的设计 43. 基于单片机的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 44. 35KV变电所及配电线路的设计 45. 10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6. 6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7. 多功能充电器的硬件开发 48. 镍镉电池智能充电器的设计 49. 基于MCS-51单片机的变色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50. 智能住宅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原理研究 51. 用IC卡实现门禁管理系统 5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 53. 单片机步进电机转速控制器的设计 54. 无刷直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5. 液位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56. 智能红外遥控暖风机设计 57.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58. 蔬菜公司恒温库微机监控系统 59. 数字触发提升机控制系统 60. 仓储用多点温湿度测量系统 61. 矿井提升机装置的设计 62. 中频电源的设计 63. 数字PWM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64. 基于ARM的嵌入式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65. 锅炉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6. 动力电池充电系统设计 67. 多电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8. PWM及单片机在按摩机中的应用 69. IC卡预付费煤气表的设计 70.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音乐门铃的设计 71. 新型出租车计价器控制电路的设计 72. 单片机太阳能热水器测控仪的设计 73. LED点阵显示屏-软件设计 74. 双容液位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75. 三电平Buck直流变换器主电路的研究 76. 基于PROTEUS软件的实验板仿真 77. 基于16位单片机的串口数据采集 78. 电机学课程CAI课件开发 79. 单片机教学实验板——软件设计 80. 63A三极交流接触器设计 81. 总线式智能PID控制仪 82. 自动售报机的设计 83. 断路器的设计 84. 基于MATLAB的水轮发电机调速系统仿真 85. 数控缠绕机树脂含量自控系统的设计 86. 软胶囊的单片机温度控制(硬件设计) 87. 空调温度控制单元的设计 8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谐波鉴幅 89. 基于单片机的鱼用投饵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90.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 91. 基于单片机的玻璃管加热控制系统设计 92.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号音自动播放器设计 93. 基于单片机的普通铣床数控化设计 94.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电源切换控制器的设计 95. 基于51单片机的液晶显示器设计 96. 超声波测距仪的设计及其在倒车技术上的应用 97. 智能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98. 公交车报站系统的设计 99. 基于RS485总线的远程双向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 100. 宾馆客房环境检测系统 101. 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 102. 基于单片机的户式中央空调器温度测控系统设计 103. 基于单片机的乳粉包装称重控制系统设计 104. 基于单片机的定量物料自动配比系统 105. 基于单片机的液位检测 106. 基于单片机的水位控制系统设计 107. 基于VDMOS调速实验系统主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8. 基于IGBT-IPM的调速实验系统驱动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9. HEF4752为核心的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0. 基于87C196MC交流调速实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111. 87C196MC单片机最小系统单板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2. 电子密码锁控制电路设计 11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式温度计设计 114. 列车测速报警系统 115.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116. 语音控制小汽车控制系统设计 117. 智能型客车超载检测系统的设计 118. 直流机组电动机设计 119. 单片机控制交通灯设计 120. 中型电弧炉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121. 中频淬火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122. 新型洗浴器设计 123. 新型电磁开水炉设计 124. 基于电流型逆变器的中频冶炼电气设计 125. 6KW电磁采暖炉电气设计 126. 基于CD4017电平显示器 127. 多路智力抢答器设计 128. 智能型充电器的电源和显示的设计 129.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 130. 龙门刨床的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131. 音频信号分析仪 132. 基于单片机的机械通风控制器设计 133. 论电气设计中低压交流接触器的使用 134. 论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35. 浅论配电系统的保护与选择 136. 浅论扬州帝一电器的供电系统 137. 浅谈光纤光缆和通信电缆 138. 浅谈数据通信及其应用前景 139. 浅谈塑料光纤传光原理 140. 浅析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141. 浅析通信原理中的增量控制 142. 太阳能热水器水温水位测控仪分析 143.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及接地 14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获取技术 145. 论PLC应用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46. 论传感器使用中的抗干扰技术 147. 论电测技术中的抗干扰问题 148. 论高频电路的频谱线性搬移 149. 论高频反馈控制电路 150. 论工厂导线和电缆截面的选择 151. 论工厂供电系统的运行及管理 152. 论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保护及电气安全 153. 论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5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技术 155. 论双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156. 论特殊应用类型的传感器 157. 论无损探伤的特点 158. 论在线检测 159. 论专家系统 160. 论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 161. 浅析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162. 试论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 163. 试论特殊条件下交流接触器的选用 164. 自动选台立体声调频收音机 165. 基于立体声调频收音机的研究 166. 基于环绕立体声转接器的设计 167. 基于红外线报警系统的研究 168. 多种变化彩灯 169. 单片机音乐演奏控制器设计 170. 单目视觉车道偏离报警系统 171. 基于单片机的波形发生器设计 172. 智能毫伏表的设计 173. 微机型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 174. 基于单片机mega16L的煤气报警器的设计 175. 串行显示的步进电机单片机控制系统 176. 编码发射与接收报警系统设计:看护机 177. 编码发射接收报警设计:爱情鸟 178.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179. 用单片机控制的多功能门铃 180.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原则 181. 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182. 浅论10KV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的设计方案 183. 智能编码电控锁设计 184. 自行车里程,速度计的设计 185. 等精度频率计的设计 186.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原油含水分析仪的硬件与人机界面设计 187.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188. 温度报警器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89. 数字电子钟的电路设计 190. 鸡舍电子智能补光器的设计 191. 电子密码锁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92. 单片机控制电梯系统的设计 193. 常用电器维修方法综述 194. 控制式智能计热表的设计 195.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发射接收硬件电路的设计 196. 基于单片机PIC16F877的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197. 基于ADE7758的电能监测系统的设计 198. 基于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 199. 基于单片机的鸡雏恒温孵化器的设计 200. 自动存包柜的设计 201. 空调器微电脑控制系统 202. 全自动洗衣机控制器 203. 小功率不间断电源(UPS)中变换器的原理与设计 204. 智能温度巡检仪的研制 205. 保险箱遥控密码锁 206. 基于蓝牙技术的心电动态监护系统的研究 207. 低成本智能住宅监控系统的设计 208. 大型发电厂的继电保护配置 209. 直流操作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 210. 悬挂运动控制系统 211. 气体泄漏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 212. FC-TCR型无功补偿装置控制器的设计 213. 150MHz频段窄带调频无线接收机 214. 数字显示式电子体温计 215. 基于单片机的病床呼叫控制系统 216.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多路室内火灾报警器 217.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语音播出的作息时间控制器 218. 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的设计 219. 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毕业设计论文 220. 单片机脉搏测量仪 221. 红外报警器设计与实现

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运用论文

QI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接触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磁共振原理,无需接触,范围充电。 (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在此之前,无线充电技术,一直只和智能手机、小尺寸平板等“小”移动设备有关。不过,无线充电三大阵营之一的A4WP(“无线充电联盟”)日前宣布,其技术标准已经升级,所支持的充电功率增加到50瓦,这意味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等大功率设备,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2014年2月,电脑厂商戴尔加盟了A4WP阵营,当时,阵营相关高层就表示,将会对技术进行升级,支持戴尔等电脑厂商的超极本进行无线充电。市面上的传统笔记本电脑,大部分电源功率超过了50瓦,不过超极本使用了因特尔的低功耗处理器,将成为第一批用上无线充电的笔记本电脑。目前这项技术的最远输电距离还只能达到米,但研究者相信,电源已经可以在这范围内为电池充电。而且只需要安装一个电源,就可以为整个屋里的电器供电。 国外专家预测未来:无线充电最终会像WiFi一样无处不在,十年内将成为市场主流。该技术显而易见的用途是便携式设备,但其潜在用途远不止如此。例如,它还可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停车位、信号灯乃至公路沿线都可设置发射器。汽车充电需消耗大量电能。未来的场景可能是车主将车开到停车位,掏出手机购买一些电量。咖啡厅或机场也可提供收费充电服务。 经过实验证明,无线充电技术没有危及人的健康及安全,至少为消费设备充电时产生的磁场不会影响身体。无线充电还有另一方面智能化表现:一旦检测到接收对象并非所需设备,例如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电动汽车,设备将会切断电源或提醒用户。 其中奥迪的无线充电技术方案主要是针对 传输过程中效率流失 的问题,该方案通过一种 可升降的无线充电系统 ,使得电缆端的发射线圈更靠近电动汽车底部的接收线圈,从而提高电力传输效率。宝马与奔驰合作研发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经过了测试,并应用到了宝马i8车系上。至于沃尔沃则已经完成了电动汽车车载无线充电 系统测试 ,据说整个充电过程用时3个小时都不到。由于无线充电技术相对较成熟,目前在国外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投入使用,2014年韩国铺设了一条长达12公里的无线充电路段,车辆行驶在路上 可边开车边充电 。工作原理 利用物理学的“共振”原理——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能高效传输能量。 1.输电线中的电能传入用铜制造的天线中。 2.天线以10兆赫的频率振动,产生电磁波。 3.天线发出的能量传播到2米(英尺)外。 4.同样以10兆赫的频率震动的膝上型电脑接收到电流,能量充入设备中。 5.没有转换成膝上型电脑的能量不会被天线重新吸收。不能产生10兆赫共振的人和其他物体不会对它产生干扰。 主要特点 1、从理论上说,这一系统对处在充电场的人完全无害,因为 电量只在以同一频率共振的线圈之间传输 。但对于这种无线充电 技术 ,很多人可能产生担忧,就像当初对Wi-Fi和 手机天线 杆一样。 2、富士通的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 共振 。富士通表示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区以及针对电脑 芯片 的电量传输。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需要的 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 市场需求 1、随着iPhone、iPad等对电量充满“饥渴”的设备迅速兴起,研发无线充电等突破性充电技术的需求日益提高。富士通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项技术将为手机集合紧凑型无线充电功能以及同时为多个便携式设备充电铺平道路。对多个设备充电时,设备相对于充电器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 2、当前的很多无线充电系统依靠线圈之间的 电磁感应 ,这种方式工作距离太短,设备需要放置在充电座上,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电量。 技术尚不成熟 1.能源损失太大和磁电感应 转换效率较低 。 2.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的 远距离传输 和电磁 对环境的辐射影响 等因素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 在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何继江看来,和充电桩相比,无线充电技术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可以解决充电桩建设中的选址难、费用高、周期长等问题。“现在要建充电桩,在人口密集的核心区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地块。而无线充电可以分散建设,不需要专门征地,建设周期也大幅缩短,可以大量分散建设。而对于电动车来说,不需要配置大容量的电池,因为可以让它在其行驶路线上在线补电。

无线充电器实际上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类似于变压器,在发送和接收两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用电设备。如下图所示,电流流过线圈会产生磁场。其他未通电的线圈靠近磁场就会产生电流。无线充电就应用了这种物理现象,将可与磁场振动共振的线圈排列起来,可以延长供电距离。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四种:Qi标准、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iNPOFi技术。其中,由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标准被市面上大多数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所采用。通过实现无线充电的标准化,所有带有Qi标志的产品都可以用通用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然而,由于无线充电技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它还没有被大多数移动设备所采用,仅在一些高端手机上被运用。首先是由于成本的限制,当前无线充电器的造价仍然远高于普通充电器,并且由于维修成本过高,大多数手机厂商并没有着重推广。其次是因为电能传输损耗过大,这导致大多数无线充电器的充电速率低于普通充电器。尤其是在电池技术迟迟得不到突破的今天,人们对于手机充电时间的利用越来越碎片化,各种快充技术已经成为了手机的标配,充电效率将会是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的最大阻碍。

无线充电技术是完全不借助电线,利用磁铁为设备充电的技术。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技术。据engadget报道,美国宾州的一家公司,目前靠着这个Powercast 技术,已经和超过百家的主要电子产品公司,签下内容尚未公开的合作案,包括一些耗电量“相对较低”的电子产品,诸如手机、MP3 随身听,还有汽车零件、温度传感器、助听器,甚至是医疗仪器等的制造业者。该项技术之所以会得到这么多家厂商的青睐,原因是在他独特的电磁波接收装置,能够根据不同的负载、电场强度来作调整,同时还能维持稳定的直流电压,这也表示在空中散射的电磁波功率,能够被减到最低。(据说这种设备已经获得了FCC认证)

现在的无线充电比较常见的是磁共振充电方式。

利用的是磁共振技术原理,初中物流课本都有的知识,简单说就是:电生磁,磁生电!

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再经接收线圈,将磁场转化成电,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无线充电设备,常常会带一个厚厚的底座和“手机壳”。推荐这款大功率无线充模块,买回去可直接使用网页链接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毕业论文

无线充电 无论是使用16A、10A电流的传统方式,还是使用高充电电流的快速充电,其都会受到“线的羁绊”,充电装置以及充电时使用的线路令其多少会受到场地制约,无线充电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线充电也称作称无线供电WPT(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是以耦合的电磁场为媒介实现电能传递。对于 电动车 用无线充电,多通过布置在地面的供电线圈及车辆底部的受电线圈,通过线圈间产生的磁共振取代传统输电线为车辆充电。这种充电方式对于供、受电线圈的间距要求较高。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巨大需求使得相关技术研发应用相当活跃。 无线充电主要有3种方法: 1.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该技术目前已商业化,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及大功率无线供电系统。缺点有传输距离较短,如果有异物,将会产生涡流导致发热,安全性差。 2.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 该技术安全性高,实现了磁场的高效率耦合和中等距离能量的高效传递,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3无线电波式无线充电,该技术不适合于大功率、中等传输距离的电动车充电。 无线充电 @2019

纯电车型不被人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纯电焦虑”,这里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充电难、充电慢等问题。为了解决或者说缓解类似的“焦虑”,各大企业们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加入快充模式、比如建设更多的充电桩等。但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企业在汽车身上加入无线充电?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源自无线充电功能在手机上的应用之广泛与成功。以OPPO发布的“仙贝”无线充电器来说,它的充电功率达到了惊人的65W,对比苹果快充才20W的充电功率,其充电速度之快可以想象。那么同理可得,如果将类似的技术应用到汽车上,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纯电车型的充电速度呢?再退一步来说,无线充电不需要充电桩,无疑更加美观,占据的地表体积更小。可就是这样一项看似美好的技术,为什么迟迟不见出现于纯电汽车领域?

在讨论一项技术为什么没有普及和应用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一项技术是不是真的那么好。以目前常见的无线充电技术来分类,大致可分为电磁感应、磁共振和微波谐振三种。其中,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传输效率高,但是缺点在于送电距离近,仅为cm级。同时,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也是目前电子消费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技术。

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和电磁感应的原理非常接近,但它拥有比电磁感应更远的送电距离,达到了米级。同时,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支持更大的功率输出,同时还支持多个设备同时充电,但缺点在于传输效率比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低。最后一种微波谐振无线充电技术和上述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原理,它的优点在于对位置没有要求,只要能够接受到信号的地方就能够充电,可是充电功率和传输效率都很低。

综上所述,仅以技术而论,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和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都有应用在汽车无线充电的可能,微波谐振无线充电技术由于充电功率和传输效率都很低,难以满足汽车充电的需求,因此目前看来并不适合。

其实,看出无线充电好处的车企还是有的,比如早在2011年,日产就已经在聆风原型车上装配了无线充电技术。2012年,美国Evatran公司也为其开发了可实现量产的无线充电技术,其后来还为特斯拉开发了一套Plugless Power系统,可适配在Model S上。

这套Plugless Power系统所应用技术的原理正是电磁感应原理,它的峰值充电功率为,能够为Model S增加32km/h的续航。但是它的代价同样明显,那就是需要在Model S的车底加装上一块16kg重的接收模块。

其实除了日产和特斯拉以外,宝马、沃尔沃、奥迪和本田等车企都尝试过无线充电,甚至苏州的市政府还尝试联合科技企业建造一条长约500米的“三合一”电子公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边走边充电”。然而,这些尝试最终也只是尝试,从目前并没有进行进一步普及的情况可以看出,无线充电在汽车上的进展依旧停留在尝试阶段。

从上述众多企业的尝试中不难看出,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是能够应用在纯电动汽车上的,但之所以不能够普及,其必然有技术以外的因素在内,首先一点在于电动汽车保有量太小。以苏州希望打造的“三合一”电子公路为例,其初衷是好的,但以路面上的电动汽车数量来看,这样的公路又有多少辆电动车能够享受到无线充电服务呢?极大的前期投入和极小的回报,注定了这种方案在目前行不通。

其次,目前的无线充电标准并不规范,由于不同国家的电磁管理标准条例不同,因此在汽车领域上暂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也使得这项技术在汽车领域上的推进变得比较复杂。最后一点,就是这项技术的安全隐患问题。手机的无线充电由于功率相对较小,稳定性较高,因此可以快速推广。可是汽车领域要求无线充电器功率较高,其产生的热量自然也更高,对于无线充电器的要求会更高。

而且,以目前国内的充电场所为例,大都处于近乎“放养”的阶段,对于充电桩的养护和管理是非常松散的。同样的管理方法应用到无线充电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意义,还不如充电桩即插即用来得实际。

无线充电技术虽然目前没有普及(汽车领域),但不代表这项技术在汽车领域上的应用会停滞不前。今年5月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公布了GB/T 38775国家推荐性标准,当中包含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涉及车载充电器、充电设备之前的通信协议。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无线充电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也是表支持态度的。

而且我们从整体去看待无线充电技术,也应该得知,若要实现无线充电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当中不只涉及技术或者环境问题,也是相应其他领域技术开发的问题。最简单一个问题,实现无线充电后,该如何支付“充电费”呢?开车走了扫地板?这样的方法未免过于鸡肋,如果汽车能够实现自动识别、自动支付的功能,无疑能够相辅相成,让无线充电技术真正成为便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研究硅酸盐有前途吗论文

从硅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在半导体、计算机、建筑、通信及宇宙航行、卫星等方面大显身手,而且它们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硅酸盐工业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元素唱主角,而含硅元素的材料制品大都是以二氧化硅为原料。所以,首先介绍硅及其化合物,突出了它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科学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从物质存在和组成多样性的角度来看,硅是无机非金属的主角,是地壳的基本骨干元素。自然界中的岩石、土壤、沙子主要以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地壳的95%是硅酸盐矿。所以,介绍硅及其化合物,体现了硅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从认知规律来看,硅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只有 4价,硅单质比较稳定,硅的化合物知识也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轻,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保护和培养。本节内容编排有以下特点:从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来看,它由二氧化硅和硅酸、硅酸盐以及硅单质等三部分内容组成。在内容编排上打破常规,首先从硅的亲氧性引出硅主要存在的两种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接着介绍二氧化硅的性质,再介绍硅酸、硅酸盐的一些性质,最后介绍硅单质。先学习比较熟悉的硅的化合物,再学习单质硅的顺序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接受。从知识内容的安排上来看,重点、非重点把握准确。主干内容保持一定量,并重彩描绘。例如,二氧化硅的知识突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在“科学视野”中介绍硅氧四面体结构,了解二氧化硅的一些物理性质,然后以图配文的方式介绍了二氧化硅的用途,最后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实,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得出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在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时,既介绍了酸性氧化物的共性,又介绍了SiO2的特性,扩展了学生对非金属酸性氧化物的认识。硅酸盐重点介绍硅酸钠溶液的性质和用途。对非重点知识和拓展性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例如,简要介绍了硅酸的制取原理和硅胶的用途,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一些新型陶瓷以“科学视野”的方式介绍,硅酸盐的组成以“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等等。总之,硅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介绍,既体现了元素存在的广泛性又体现了应用的前瞻性,既有亲近感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同时也能使学生增强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本节教学重点:二氧化硅的性质。本节教学难点: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学建议如下:1.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联系和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因此,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碳和硅是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教学时要突出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硅的两种存在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对于SiO2化学性质的教学,可启发学生根据Si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把它们的性质一一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硅的亲氧性大,得出常温下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加热的条件下,SiO2才能与碱性氧化物起反应,等等。在介绍硅酸时,可以补充这样一个实验: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白色胶状沉淀的生成,从而加深对H2SiO3的酸性弱于碳酸的认识。对于硅单质,主要让学生了解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SiO2的结构知识属于拓展性内容,在教学中不作要求。2.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非金属元素首先介绍硅元素,硅的化合物普遍存在是原因之一。因此,教学时要多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及教科书中的彩图和插图,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的实物或照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等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例如,可用生活事例来说明SiO2质硬、不溶于水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观察陶瓷和玻璃制品等实物来了解硅酸盐的广泛用途等。3.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硅酸盐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讲硅酸盐时可指出,最常见的可溶性硅酸盐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称为水玻璃。然后展示样品,观察水玻璃的黏稠性。同时拿出一块反复充分浸过水玻璃并已干燥的布条,把它放在火焰上,结果布条不能燃烧,从而认识用水玻璃浸泡织物可以防火。最后,对于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建议学生以阅读、交流的方式来完成。二、活动建议实验4-1】控制溶液混合物的酸碱性是制取硅酸凝胶的关键。盐酸的浓度以6 mol/L为宜。

我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无机非金属专业毕业的,你应该知道这个学校的,如果你是女生,我建议你不要报这个专业,我自己就是女生,女生一般都不从事本专业,要不去考研,考公务员去了。我考了非本校的研究生,因为我觉得传统硅酸盐方向已经没有什么可发展了。如果你是男生,这个专业还是不错的,男生毕业一般都是进工厂,工资一千五左右吧,在工厂里要吃得苦,肯干,几年下来四五千是没什么问题的,提醒一下,工厂是真的蛮辛苦的,经常三班倒的!工作也不用楼上说的去什么内蒙古,我们陶院毕业的基本都在佛山,江西、上海、潮州的也有一些!一些大厂比如,斯米克,箭牌,乐华,九牧...希望能帮到你!

只是找一份搞专业的工作并不难,尤其内蒙古的西部区硅酸盐(水泥)发展很好,新上的项目很多,都是新型干法窑,并且水泥厂的位置一般也不是很偏。主要是你自己好好的学自己的专业课。

目前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的研究机构,专注于硅酸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该单位的人才质量高,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是上海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进行专业技术合作的重要研究方向。硅酸盐材料在新能源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太阳能电池等,因此研究所毕业生在这个领域有着较强的就业优势。硅酸盐材料行业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企业或研究机构都会聘用从硅酸盐研究所毕业的优秀人才,因此有较强的就业机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