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疫情对悉尼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2:15:57

疫情对悉尼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公众空间,弱势群体以及企业创新和旅游经济上。对于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对于旅游经济大力发展,对于企业创新肯定是政府大力支持,持续推动,而空重攻坚就是继续进行优化设计和建设。悉尼政府为了恢复消费,大力鼓励人民光明社区来进行消费,同时市政府和各级部门紧密合作,为那些在疫情中遭受重创的人们提供避风港,同时对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进行经济救援,同样的他们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水平,希望能够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完整的服务,所以他们会播很多的经费在里面,为那些需要帮助的机构企业提供支持。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她说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国家是澳大利亚经济复苏的最大捷径。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已成为澳大利亚消费产品最大市场,这些消费里面包括了食品,美容和保健产品以及医疗,旅游和教育等服务。

从2018年到2019年,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超过了2300亿澳元,远超过澳大利亚与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的贸易额(885亿澳元)的两倍。目前,澳大利亚近40%的出口商品流向了中国,其进口商品的五分之一来自中国。

她认为,自从疫情爆发以后引起了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在于资源行业,现在这种影响已扩展到澳大利亚的城乡工业。因此,在新的流行病之后,澳大利亚的区域和城市出口产业(包括旅游业和教育业)将从中国消费者的快速复苏中受益。

中国的消费支出是中国GDP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中国依靠数字技术和分散的经济政策来刺激消费,而不是直接通过存款或债务融资担保来刺激像澳大利亚这样的支付。在今年5月1日的假期中,中国的国内消费强劲反弹,这将给国家的小企业带来直接利益,所以李薇认为这次疫情带来的金融危机只有中国能够帮助澳大利亚经济恢复。

他们主要是从大家的居家方面解决的,因为大家有了很好的居家防护,就不是有什么问题的,超级的好的。

1、政府应该加大管控力度,特别是针对外来人口的管控和筛查。2、要求所有参与复工复产的人员戴好口罩,以免被感染。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研究方法论文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很严重天天做核酸浪费人力物力有些工作停步不前

导致经济萧条,实体经济萎缩!

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作者:朱家禾来源:《商情》2020年第32期【摘要】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和社会前景。本文主要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关键词】新冠疫情 ; 经济影响 ; 一带一路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后来的集中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带来了明显冲击。受疫情影响,各行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一、疫情的产生和对当前经济的主要影响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后称“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为了避免疫情快速扩散,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力措施,升级疫情防控级别,除了武汉和湖北进行封城外,全国各地都采取了高级别的防控措施,从交通、人员流动、小区街道治理、公共场所封闭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将疫情控制,极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对比当前国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国采取的措施既坚决有力、效果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防控措施的升级,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商业流通、社会娱乐、餐饮等以线下为主的活动全面大幅度压缩或者全面停止。这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具体分析如下:一是传统的以人流密集型行业受冲击最为明显。受防控措施影响,全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客运交通、旅游、餐饮、社会娱乐、KTV、商业场所都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大规模封闭或减少营业规模、压缩营业时间,这些行业的整体经营额均大幅度下降,相当数量的经营业主出现亏损或者停业。二是生产型企业的开工率不足。受内外需求影响以及人员限制流动等多方面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无法正常开工或者开工率不足。许多成本高启的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行,部分企业让员工放假在家。这导致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三是内外需出现下降。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按新型肺炎疫情对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限于一个月,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供给将分别减少亿元和亿元,2020年GDP总量减少亿元,GDP增速较基准模型降低。当疫情影响为两个月时,虽然生产要素成比例减少,但GDP总量将减少亿元,GDP增速降低。而当疫情影响为三个月和四个月时,GDP增速分别为和,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加,新型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会在成比例增长的基础上会更加恶化。由此可见,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还是相当明显。二、中国采取积极措施恢复经济运行效果明显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采取的措施非常明确而具体,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坚持防疫与恢复生产两手抓。一方面内防反弹、外防输入,严防疫情出现反复,另一方面抓经济活动的恢复。为了确保经济活动的快速恢复,中央将疫情进行分类处理,全国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种地区,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划分,切实保障经济迅速恢复。同时,中央采取进一步下调企业增值税、延长汽车领域优惠政策等手段,扶持相关行业尽可能减少因为疫情而造成的损失,政府还会通过实行增值税税收优惠等方式缓解企业短期融资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线上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疫情的影响,对传统线下产业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对于互联网企业,恰恰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会,以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生鲜配送、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线上经济”更加火爆。以淘宝、京东、拼多多为主要代表的线上电子商务企业,营业额同比大幅上升接近50%。在疫情缓解后,线上线下结合的带货模式,也使得更多的生产厂家、农业产品得到迅速推广,线上明星人物加线下明星产品,使相当的企业快速走出了困境。推动医疗健康、快递物流等产业迅速发展。经过疫情的检验,中国的医疗产业、产品迅速发展企业,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大量的医疗器械、产品成为国外的抢手产品。全球都在中国进行抢购,这使得医疗产业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得到基本稳定,避免了大幅度下降。三、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向好虽然经济受到短期的冲击,但中国具有着强劲的发展韧性,经济回复水平会迅速恢复。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中国的经济体量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目前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球的比例30%,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着全产业链,除了个别的特殊高端产业,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能够在中国完成。这使得中国既有着独立于世界的生产能力,又有着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是中国审时度势、着眼长远,面向世界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中国向世界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步骤。当前,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国家的抗疫工作,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和技术、抗疫经验支持,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进一步凝结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情谊,这将为疫情过后“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稳定的支撑,使中国经济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基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支形成对中国经济的有效支撑。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局面,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困难中站起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历经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地震、洪水、亚洲金融危机等等重重考验后,仍然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此次疫情虽然短时期对中国的冲击较大,但在历史长河来看,依然只是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次短暂的波折。中国经济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会掀翻大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中国始终在这,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的最根本的基础,更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的定海神针。总之,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格局将不会改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5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龙源期刊网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作者:朱家禾来源:《商情》2020年第32期【摘要】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和社会前景。本文主要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关键词】新冠疫情 ; 经济影响 ; 一带一路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后来的集中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带来了明显冲击。受疫情影响,各行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第 1 页一、疫情的产生和对当前经济的主要影响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后称“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为了避免疫情快速扩散,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力措施,升级疫情防控级别,除了武汉和湖北进行封城外,全国各地都采取了高级别的防控措施,从交通、人员流动、小区街道治理、公共场所封闭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将疫情控制,极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对比当前国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国采取的措施既坚决有力、效果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防控措施的升级,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商业流通、社会娱乐、餐饮等以线下为主的活动全面大幅度压缩或者全面停止。这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新冠肺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文献:从短期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经济影响较大。从长期来看,在国内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调节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迅速出台多项应对疫情。

疫情对基建经济影响研究论文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和韧性,它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够使中国经济在克服当前困难和风险基础上快速回归向好发展的轨道上。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如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图片来源/新华社■刘元春 任泽平 陈彦斌 伍戈联合解题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积极组织内外部专家,针对“疫情背景下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展开联合研究。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虽然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响,但是中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的韧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第一,中国经济的最大韧性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了中国可以利用举国力量快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使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第二,经过70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奠定了实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疫情对于中国数百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接近9亿人的劳动力以及全世界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生产体系难以产生实质性损伤。第三,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巨大。疫情带来的冲击,无法撼动中国市场的自我良性循环。居民消费升级、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都将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第四,新经济和新动能的蓬勃发展将较大程度缓冲疫情冲击。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与网上办公等新业态的发展,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在疫情中保持有效运转,缓冲了疫情对传统经济的冲击。第五,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经济调控能力、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广阔的政策空间,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目前,中国政府债务率不到60%,预算财政赤字率没有超过3%,各类贷款平均加权利率依然维持在5%左右,由此保证了中国政府可以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持续展开有弹性的“六稳”政策。总体看,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和韧性,它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够使中国经济在克服当前困难和风险基础上快速回归向好发展的轨道上。任泽平(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研究院院长):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如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一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经济主导全球。据IMF估计,2019年全球GDP总量达万亿美元,其中,中、美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和。二是2019年中国GDP实际增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之下,美国GDP实际增速、韩国、英国、日本,均远落后于中国。三是中国人均GDP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70892元,即10277美元,仅为美国的约1/6,英国的1/5,与1981年的日本、1994年的韩国相当,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四是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间。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仅略高于2018年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1%。同时,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约亿农民工及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五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市场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国有覆盖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均可自由流动,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规模效应。六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2019年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亿,每年有约800万大学生毕业。尽管中国总人口已跨过刘易斯拐点,但人口素质的上升使得中国孕育了新一轮、更大的人才红利。七是中国创新创业十分活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仅次于美国。2019年中美新增独角兽分别占全球比重为和。未来中国信息服务业与人工智能、AR、VR技术结合仍将释放巨大增长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能。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向好趋势疫情会否影响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应主要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恢复经济增长?刘元春:任何一场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本质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会引起一个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偏离。这是因为,一个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资本存量及其增长速度。二是劳动力及其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三是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这三大因素均不会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纵观近百年历史,没有哪一场大疫导致一个大型经济体出现长期停滞,经济一般在疫情消退后1个季度左右就回到正常发展轨道。因此,当前疫情最多只会带来1至2个季度的经济小幅波动,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向好趋势,中国的潜在增速不会出现系统性偏离。由此,当前经济工作重点应在于有序展开复工复产,使经济循环尽快常态化,不宜在经济社会秩序没有常态化之前展开大规模经济扩张计划。经济政策应以疫情救助和促进经济循环体系恢复为主,坚持底线管理的基本原则。任泽平: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当前应兼顾应对疫情和长期改革,供求两侧发力,推出几项具有破冰效应、释放重大信号、能够提振各方信心的关键举措。一是提前储备项目,疫情后实施大规模基建,把由疫情冲击经济砸的坑填上。尤其是对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进行适当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二是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并优化方式,从减增值税改为减企业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率,提高企业获得感。一方面,继续下调社保缴费率3个百分点,其中养老、医疗保险缴费率分别下调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至21%,与美国联邦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当。警惕疫情下的六大风险点疫情下须重点提防的风险点有哪些?刘元春:第一,经济增速下行下,就业风险是最大的灰犀牛。2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仅为,比2019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表明就业市场出现收缩。虽然不会造成大面积失业问题,但就业形势明显吃紧。第二,当前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势头将进一步显现,应谨防“滞胀”风险。可以预见,在疫情管控放松后价格将快速释放。同时,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的复工复产进程不一致,也会导致供应链出现瓶颈,部分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第三,要警惕疫情在全球蔓延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快速下滑、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风险。目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势头明显加剧。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将面临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应当作出相应预案,防范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第四,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防止房价快速回落。疫情后房地产企业通过大幅降价来快速回笼资金的情况将会增多,一旦降价预期形成,将容易形成“购房意愿下降——需求减少导致房价下降——降价预期增强”的不利循环,这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将产生较大冲击。第五,要高度警惕放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化风险。目前经济循环没有基本恢复,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难以流入实体经济,资金大规模进入金融市场会带来资产泡沫化风险。而资产泡沫将引发金融市场的大幅回调,妨碍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恢复。第六,要高度警惕过度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政府债务加剧风险。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同,疫情冲击是短暂的,疫情后经济运行会恢复常态化,因而采取类似2009年大规模刺激政策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过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政府债务和宏观杠杆率大幅上升,这将会成为金融风险的核心根源,也会阻碍社会生产率的提升。任泽平:当前须兼顾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警惕各地疫情防控“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一些疫情较轻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采取各种过度限制措施,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没有兜底预案、企业买单的情况下,将疫情防控措施无限扩大化,经济发展基本停滞,本质上是懒政怠政、不担责的表现。“一刀切、层层加码”式防控,打乱了经济运行秩序,给企业、各行业、产业链、社会稳定带来严峻压力。因此,应坚持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两手抓”,采取分区分级防控措施,杜绝以疫情防控之名行懒政怠政之实,以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企业复工。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会有多大影响?中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和提高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任泽平: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中国须以改革的方法稳增长。一是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及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视,提升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配套制度。三是推动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强化居住和实体经济属性,弱化金融属性。一方面,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改革“人地挂钩”。另一方面,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稳定,回归市场化,支持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支持行业间并购重组。四是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货币政策要注重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当前CPI位于几年来的高位,这使得货币政策发力时受到掣肘,但疫情对餐饮、旅游等行业影响较明显,其中小微企业尤其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两难情形下,货币政策应如何定位?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2020年1月份CPI同比涨幅上升至,触及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涨幅仅为,连续16个月位于2%以下的较低水平。整体CPI与核心CPI走势分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造成了一定困扰。理论上看,货币政策制定应着眼于核心CPI而非整体CPI。这主要是因为,包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CPI容易出现预期之外的大幅波动,会扰乱公众预期并对货币政策空间形成制约。本轮CPI上涨主要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叠加疫情的影响,与经济基本面不存在较大关联。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应掣肘于整体CPI的上涨,而应坚持稳定经济的目标定位,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当然,猪肉价格上涨所引起的CPI涨幅扩大问题也不容忽视。有效解决猪肉价格上涨的结构性问题需要财政补贴政策等针对性较强的其他经济政策激励生产来加以应对和实现价格稳定,不能依靠总量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一是为应对疫情严重冲击,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略宽松的取向。在一季度各行业普遍遭受重创的情况下,需要宽松货币政策为稳增长和稳就业“护航”。二是需把握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坚持适度宽松但避免“大水漫灌”。当前,CPI涨幅位于高位,货币宽松的幅度需要考虑对物价的影响。同时,货币过度宽松容易导致房价大幅上涨。未来仍需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防止过量流动性推动房价上涨。三是货币政策要坚持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合理运用政策工具。本次疫情对二、三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冲击较大,因此货币政策操作要注重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合理运用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帮扶。疫情下货币政策如何提高调控效率,更有效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陈彦斌:面对本次疫情,货币政策及时采取多种手段释放了较为充裕的流动性,并通过政策利率积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但也应看到,目前货币政策效果更多体现为股市的快速上涨,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有所显现。因此,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率,使货币政策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一直存在,其根源在于经济与金融体制机制上的扭曲。一方面,实体经济中存在一些预算软约束部门,对信贷资金存在大量需求,挤占了其他部门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在利率仍存在一定管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获得稳定的净息差,因而不愿过多承担风险,更有意愿将信贷资源投放到预算软约束部门。需要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金融监管三者的协调配合,推动资金更好地流入实体经济。二是适度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群体的扶持。但这只能作为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不能长期化、常态化使用。三是要加强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与前瞻性指引,给予公众信心和稳定的预期。四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除经济与金融体制上的扭曲,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伍戈:为保证全年发展目标的实现,货币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在稳健基础上灵活适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政策,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妥善应对疫情短期内对经济的冲击,不搞“大水漫灌”。一是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以及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保持总量合理。适时适度调节存款基准利率,合理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二是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出台的政策要精准落地,压实承贷银行的责任,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贷款用于疫情防控领域。同时,要提高审批和放贷效率,有效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三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支持措施。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合理调整政策节奏,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演变进度,不同行业复工复产进度及计划,设计有针对性的支持方案。四是要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可考虑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情况,给予企业在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企业不作逾期信用记录报送。从多方面着力实现财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财政目前处于紧平衡状态,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如何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定位?陈彦斌:当前,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的财政政策应加力提效,让“紧平衡”下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具体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适当提高2020年的目标赤字率。适当提高目标赤字率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定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财政收支压力。二是财政政策要精准发力。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要进一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更多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三是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在减少税收收入的同时,避免非税收入的升高,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以最小代价稳定经济增长。伍戈: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和财政收支承压背景下,为积极对冲疫情影响,要继续推行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利用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将政策落到实处,实现财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一是更加精准实施减税降费。可考虑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税费政策,政策导向由“更大规模”转向“精准落地”,密切关注不同行业的税负变化,重点支持受损严重行业复工复产。二是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落实零基预算理念,重视评估重大项目的财政可承受能力,削减非必要、非重点项目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财政资金应投向撬动力度更大的重点领域,以市场化为原则,承担市场无力满足的需求。三是扩大专项债发行和使用。鉴于专项债是专款专用的债务,不计入财政赤字,有成本低、使用灵活的优势,建议未来进一步扩大专项债发行和使用。以一揽子政策帮助市场恢复信心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应采取哪些重要举措帮市场与公众更快更好恢复信心?陈彦斌:还应从更全面的视野布局,采取“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一揽子政策,帮助市场与公众恢复信心。一是要着力落实“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更好地提升消费者信心。就改革政策而言,核心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扭转中等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同时,要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住房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就社会政策而言,核心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救助体系,使居民减少预防性储蓄,更好地释放消费需求。二是要着力落实“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的政策组合,更好地提升企业家信心。就微观政策而言,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优化营商环境。就产业政策而言,要加大力度实施以放松管制、促进竞争为核心特征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企业家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遇。伍戈:一是加强疫情防控,做好与社会的沟通。疫情期间首要任务是疫情防控,只有疫情控制得当,经济才能正常发展。二是稳定就业和农产品供给,保障基本民生。线下招聘目前难以开展,可打造网上就业培训项目、开展线上招聘等,利用互联网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当下正值春耕播种之季,要有序恢复农牧种植业,减少疫情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稳定农产品供应和价格。三是推动有序复工,尽快恢复社会生产,落实划分疫区的政策。国内多数疫区疫情形势已走向缓和,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疫情,有序推进企业复工进度。高风险地区重视疫情防控,中风险地区适时安排复工,低风险地区尽快恢复产业产能。四是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制度,补齐制度短板。一方面,须建立疾病预防监管体系,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特殊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重视培育重大疾病防控先进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各级部门信息披露,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营造实事求是、鼓励讲真话的氛围。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作者:朱家禾来源:《商情》2020年第32期【摘要】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和社会前景。本文主要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关键词】新冠疫情 ; 经济影响 ; 一带一路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后来的集中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带来了明显冲击。受疫情影响,各行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一、疫情的产生和对当前经济的主要影响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后称“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为了避免疫情快速扩散,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力措施,升级疫情防控级别,除了武汉和湖北进行封城外,全国各地都采取了高级别的防控措施,从交通、人员流动、小区街道治理、公共场所封闭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将疫情控制,极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对比当前国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国采取的措施既坚决有力、效果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防控措施的升级,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商业流通、社会娱乐、餐饮等以线下为主的活动全面大幅度压缩或者全面停止。这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具体分析如下:一是传统的以人流密集型行业受冲击最为明显。受防控措施影响,全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客运交通、旅游、餐饮、社会娱乐、KTV、商业场所都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大规模封闭或减少营业规模、压缩营业时间,这些行业的整体经营额均大幅度下降,相当数量的经营业主出现亏损或者停业。二是生产型企业的开工率不足。受内外需求影响以及人员限制流动等多方面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无法正常开工或者开工率不足。许多成本高启的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行,部分企业让员工放假在家。这导致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三是内外需出现下降。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按新型肺炎疫情对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限于一个月,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供给将分别减少亿元和亿元,2020年GDP总量减少亿元,GDP增速较基准模型降低。当疫情影响为两个月时,虽然生产要素成比例减少,但GDP总量将减少亿元,GDP增速降低。而当疫情影响为三个月和四个月时,GDP增速分别为和,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加,新型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会在成比例增长的基础上会更加恶化。由此可见,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还是相当明显。二、中国采取积极措施恢复经济运行效果明显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采取的措施非常明确而具体,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坚持防疫与恢复生产两手抓。一方面内防反弹、外防输入,严防疫情出现反复,另一方面抓经济活动的恢复。为了确保经济活动的快速恢复,中央将疫情进行分类处理,全国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种地区,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划分,切实保障经济迅速恢复。同时,中央采取进一步下调企业增值税、延长汽车领域优惠政策等手段,扶持相关行业尽可能减少因为疫情而造成的损失,政府还会通过实行增值税税收优惠等方式缓解企业短期融资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线上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疫情的影响,对传统线下产业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对于互联网企业,恰恰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会,以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生鲜配送、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线上经济”更加火爆。以淘宝、京东、拼多多为主要代表的线上电子商务企业,营业额同比大幅上升接近50%。在疫情缓解后,线上线下结合的带货模式,也使得更多的生产厂家、农业产品得到迅速推广,线上明星人物加线下明星产品,使相当的企业快速走出了困境。推动医疗健康、快递物流等产业迅速发展。经过疫情的检验,中国的医疗产业、产品迅速发展企业,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大量的医疗器械、产品成为国外的抢手产品。全球都在中国进行抢购,这使得医疗产业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得到基本稳定,避免了大幅度下降。三、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向好虽然经济受到短期的冲击,但中国具有着强劲的发展韧性,经济回复水平会迅速恢复。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中国的经济体量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目前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球的比例30%,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着全产业链,除了个别的特殊高端产业,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能够在中国完成。这使得中国既有着独立于世界的生产能力,又有着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是中国审时度势、着眼长远,面向世界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中国向世界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步骤。当前,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国家的抗疫工作,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和技术、抗疫经验支持,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进一步凝结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情谊,这将为疫情过后“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稳定的支撑,使中国经济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基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支形成对中国经济的有效支撑。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局面,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困难中站起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历经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地震、洪水、亚洲金融危机等等重重考验后,仍然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此次疫情虽然短时期对中国的冲击较大,但在历史长河来看,依然只是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次短暂的波折。中国经济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会掀翻大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中国始终在这,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的最根本的基础,更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的定海神针。总之,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格局将不会改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5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龙源期刊网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作者:朱家禾来源:《商情》2020年第32期【摘要】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和社会前景。本文主要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关键词】新冠疫情 ; 经济影响 ; 一带一路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后来的集中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带来了明显冲击。受疫情影响,各行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第 1 页一、疫情的产生和对当前经济的主要影响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后称“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为了避免疫情快速扩散,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力措施,升级疫情防控级别,除了武汉和湖北进行封城外,全国各地都采取了高级别的防控措施,从交通、人员流动、小区街道治理、公共场所封闭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将疫情控制,极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对比当前国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国采取的措施既坚决有力、效果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防控措施的升级,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商业流通、社会娱乐、餐饮等以线下为主的活动全面大幅度压缩或者全面停止。这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很严重天天做核酸浪费人力物力有些工作停步不前

昨天,应邀在华安基金举办的“ 2020春季ETF与资产配置峰会 ”作了关于《全球疫情蔓延下对中国经济影响及应对之策》的报告。主要观点如下:

1、在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全球疫情大概率失控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可能出现衰退,而且这种衰退的迹象恐怕还是会持续下去,整个全球化或要告一个段落了。

2、我国在疫情之前对2020年的GDP增速目标应该是6%,现在恐怕要把GDP增速目标降到%左右,当然一季度可能会更加难看,二三季度可能会有一个恢复,有一个比较强劲的反弹。

3、不要期望再来一轮新的基建大潮,或靠房地产刺激来拉动经济,它的边际效应是越来越弱的。

4、对于2020年来讲,我对资本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从投资的角度看,金融资产比房地产更值得配置,要配置头部的企业,而不是配置那种非头部的,炒题材、炒概念的风格难以持久。

5、2015年的情形应该不会重现。今年降准、降息的空间较大,让我想到了2015年的降准降息潮;但2015年既是金融创新之年,又经历了从加杠杆到去杠杆的过山车过程。如今跟那一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进一步提升了。

6、“估计2020的财政政策会大力放松,过去财政赤字率一般都在3%以下,2019年是%。估计2020年会突破到%。货币政策方面,已经步入降息周期,要降利率、释放流动性。

疫情或失控——

2020年全球经济在震荡中下行

我们在2月3日发布的《基于数学模型的新冠病毒传播预测》报告,预测结果与国内疫情实际情况比较契合:模型预测新增病例拐点发生在2月17日(中性假设下);截止2月29日,卫健委公布的全国累计确诊人数(不含港澳台)为79824人,模型预测值为78775人,仅相差%。在疫情防控分区分级措施下促进复工,不会带来疫情的明显反复。

同时,我们认为国内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已经将传染系数下降到了左右(平均每个病人只能传染给个人), 而达到这一效果可能需要将人员之间的接触频率比平时下降80%。

以国内防控措施的严格度和效果为标尺,评估海外疫情防控的难度:前景不乐观,失控的概率较大,加快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制可能是应对全球新冠疫情的重中之重。从流行病传播模型来看,基本传染数要下降到1以下,才能控制疫情,而在其他参数控制得跟国内相同水平的前提下, 人员的接触频率要比平时下降66%以上,这对不少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可能存在较大挑战。

因此,海外疫情扩散短期内或难以控制,其危害可能明显高于过去几十年的其他几次疫情,将对全球的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动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将显著增加。

即便没有这个疫情,全球经济同样是处在下行趋势当中,比如 2019年,日本的GDP增速只有%,美国的GDP增速%,欧盟的GDP增速是% ,无一例外都是下行。即便是大家所看好的印度,去年的GDP也是从上一年的7%以上下降到了%。

所以在全球贸易摩擦、全球疫情很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今年全球经济出现了衰退的迹象,而且这种衰退的迹象恐怕还是会持续下去。故全球化进程或要告一段落了。2019年全球商品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出现了一个下行拐点,疫情的失控可能会对全球本来就偏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对全球经济不要过于乐观。

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全球性的2020年降息还会持续,降息意味着流动性还是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像美联储突然宣布降息50个基点,在 历史 上也是比较罕见的。如果没有疫情,降息也是大趋势,因为整个经济的回落,投资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是一个大趋势。故降息不是央行有意所为的, 央行只是去顺应趋势,所以降息的本质还是在于对本国经济的担忧 ,对于全球经济下行所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美国股市最近震荡非常大,美国股市周三为什么大涨,就在于“超级星期二”的竞选中, 桑德斯竞选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可能性不大了 。这使得投资者预期下一届美国总统的施政方针会比较温和,对于美国经济有利,对于全球经济也是有利的。

那么,全球经济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弱的走势,与长期和平导致的收入分化相关,收入分化带来了阶层的固化,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恶化,因为和平就意味着 游戏 规则不变。所以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只看它们的一个方面,还是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去分析, 不要以为和平就是万事大吉,它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固化,阶层的固化 。这种固化带的整个经济效率的下降,带来了中低收入阶层对现实的不满。

所以不管有没有疫情,像结构固化等问题,注定使得今后全球经济呈现低增长、高震荡特征,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会下降,大家避险的需求会上升。我在2018年就提出这样一个 “和平导致衰退” 的逻辑,并推荐黄金作为避险工具。这是一个长期逻辑,至于这个过程怎么去演绎,它一定会有反复,会有扭曲现象,但是总的趋势还是不变的。而且这种下行是处在衰退的趋势中,给中国经济也带来负面影响。

疫情加速中国经济结构分化趋势

中国经济在增速放缓的过程当中,同时也出现了经济结构的分化。如果付出很大代价去稳增长,也会导致诸多问题,比如说宏观杠杆率上升,居民收入分化、贸易摩擦加剧等。

因为要维持高增长,就要大出口,在全球经济当中就容易跟别国发生贸易冲突;追求高增长,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就会出现,从而影响到消费,导致产能过剩;为了稳增长,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刺激又会导致债务率上升,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增长。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有收益,同时也有代价的。故在不断的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不可能持续的高增长,因为增长是有极限的,资源的配置、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当中都需要有及时调整,如果不调整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看到 宏观杠杆率水平在过去的12年中持续上升,大约上升了100% ,包括政府杠杆率,企业杠杆率和居民杠杆率,都是在上升的。

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增长是有极限的,调整无法避免,洗洗更 健康 。我们现在处在分化当中,就是体现了这种存量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所以 不要期望再来一轮新的基建浪潮,再来一轮房地产大涨来刺激经济,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是越来越弱了。

存量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分化必然出现,分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是人口的分化 ,我们现在2/3的城市人口是净流出,人口流入的城市是少数的,流入的城市主要在哪里呢?广东和浙江。这次疫情确诊人数多的地方,除了湖北以外,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方人口流动量比较大。所以人口的分化中,落后地区人口净减少,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杭州湾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地方的 人口集中度都在提高 。

其次是居民收入的分化 。如高收入阶层与中高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较快,表现为奢侈品的销量大幅增长;低收入阶层在扶贫政策下,这几年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速大幅放缓,与全球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很类似。

实际上,真正拉动消费规模提高的是中低收入阶层。这次疫情也给中低收入阶层带来比较大的压力,比如农民工就业的问题,在复工潮当中,返城的农民工数量不到40%。回顾一下当年2009年次贷危机之后,农民工返城的比例也是大幅下降,但跟现在来比,现在要严峻得多。因为疫情叠加原先的结构性问题,使得分化现象加剧。

总体来讲,分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产业分化就是正常或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现象。新经济在高增长,传统经济在低增长,这就是新旧动能的转换。疫情也加速了头部企业和非头部企业的分化,像餐饮业里面的有些大型连锁企业,很容易的获得融资。而大部分中小的餐饮企业,现在可能就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又如,1~2月份全国房地产的销量也出现了严重分化。房地产企业销售收入从高到低排名,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销量尽管出现了回落,但回落幅度只有百分之十点几。而 第81~100名的销量回落超过40% ,这说明房企的分化现象非常明显。

从投资的意义来讲,要配置资产就要 配置头部的企业 ,而不是配置那种非头部的,炒题材、炒概念的企业。回顾 历史 ,其实全球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资本市场上赚钱的企业或者赚钱的投资者都是少数,基本上呈现出二八现象。

此次疫情加速了经济增速下行步伐,同时也加速了经济结构的分化进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 健康 方面,即加速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时也有令人担忧的方面,如分化导致更加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些是需要我们通过改革来推进和弥补。

2020年我国政策应对举措与总体走向

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能要远超次贷危机。就看1~2月份的数据会发现,比如说6大电厂的日均煤耗明显要低于2016、17、18、19年,4个年份。第2个,从上海春运迁徙规模指数来比,也是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从物价来讲,就菜篮子指数来讲,食品的价格出现了比较大的回升,加大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第三产业打击是最大的,包括航空、高铁、餐饮、 旅游 等,这次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容低估。

同时,应对疫情的对策还是有的,比如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还是靠投资,而投资里面分三大块: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投资目前总需求减少,所以它很难起来,但是基建投资是可以通过政策来推进的。

当然,对于政策的作用不要期望过高。如像最近有媒体说,十几个省份基建投资项目累加起来,总投资规模就达25万亿。这个有点偷换概念了,各省公布的只是报上去的项目,但这些投资项目是分阶段来实施的,而且有些项目能不能实施,它还需要有资金的配套配合,还需要国家发改委来批准。

所以我们不能把那些项目的意向书当作我们的基建投资的实际规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驾马车,是指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在目前情况下肯定要起主导的作用,从 历史 上来讲,基建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概是不会超过25%的,通常情况下都在20%甚至更低。

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可以达到25%左右,要稳投资,肯定需要稳房地产。但稳房地产投资的前提是房住不炒, 现在政策的目标是稳定房价、稳定预期,不要让房价再暴涨,也不要让房价出现暴跌, 大跌那就是中国经济就会失控。这个逻辑比较清楚。

应对疫情,三大部门结构要加速调整

面对疫情,中国经济要稳住,还得靠投资发力,靠政府的组织资源能力。因为中国政府拥有的资源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多的,如土地、自然资源,国有企业,行政性资产。这些资产加起来,那是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资产可以匹敌的。故我们要有信心,要有制度自信,尤其是应对危机,我国体制优势、制度优势等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我认为,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长期存在,而且有固化趋势,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中央地方与地方政府、国企与民企、高收入与中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改革。长期以来,中央政府日子好过,地方政府日子不好过,故今后中央政府肯定要给地方政府增加财权。国有企业的日子好过,民营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国有企业尤其是银行,要向民营企业或非金融企业让利。就居民部门而言,怎么使得我们居民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税改的方式来缩小贫富差距。

所以政策会逐步向扭曲的结构开刀,通俗讲,就是国有企业给民企让利,银行给实体让利,中央给地方让利,富人给穷人让利,这样整个结构会更加合理。比如说在疫情之下,我们的就业会遇到比较大的压力,怎么办?主要是通过扶持中小微企业,要解决就业问题,要给失业群体一定的补贴、发放消费券等。

财政政策肯定大力放松

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

过去,财政赤字率也就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都是3%以下,2019年是%。我估计2020年肯定突破了,突破到多少? 我的估算是到%,甚至更高 。到 %是不是就会有风险了?对某些私有制国家可能是,因为财政赤字率的分母是GDP,如果这个分母换成资产来讲,我们政府资产规模巨大,不用过于担心财政赤字率的上升。

货币政策宽松了,进入降息周期、释放流动性。从1月份到现在为止,央行已经投放了3万亿左右的流动性,一种投放规模在 历史 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通过下调LPR、MLF和逆回购利率等,使得市场化利率再往下走。美国降息,欧盟一些发达经济体降息了,它们降了之后,给我们也留出了更大的降息空间。

我的总体判断, 7天期的逆回购利率有望降到%以下,MLF利率有望降到%以下,10年期的国债利率有望降到%以下 ,发达国家降息之后,我国降息空间更大了。对应地,在一城一策下,银行也会给房企更多的贷款,当然,前提是稳房价,今后,以鼓励房地产投资为目的的政策应该也会择机出台。

整体来讲,一个流动性宽松、利率不断下降的金融环境对资本市场是有利的,而且资本市场又在推进注册制的改革,大力支持新经济、技术进步等,这些举措还是会延续下去的。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之下,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讲,应该抓住这么一次疫情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转型的机会。四中全会关于金融提出了48个字: 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2020年政策举措让人联想2015年大放水

对于2020年来讲,新冠疫情像一只硕大无比的黑天鹅,中国经济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抵御疫情的政策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我对资本市场的前景确实还是比较乐观的。

一方面,我认为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疫情风险不会无限释放。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发达经济体不断降息的大背景下,全球资金有望继续流向中国,同时,我国今后的降准降息仍有较大空间。

当然,有点担忧的地方是大量流动性在金融体系内流转,没有进入实体,让我想到了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例如,最近场外配资现象又有所抬头,部分股票的估值水平过高,呈现出泡沫。

不过,与2015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上上下下对金融的认识深度进一步提升了,经历了2016-2019年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家对于金融去杠杆或稳杠杆的利弊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也认识更客观和理性了。

今年又是上交所、深交所建立30周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应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资本市场。同时, 今年恰逢深圳特区40周年,上海浦东新区设立30周年 。这对于改革开放的纪念非常具有特殊意义。届时中央会给深圳和浦东带来什么样的“ 改革红包” ,值得期待。

科创板和或者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注册制的背后就是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且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总体来讲,我们高层把金融改革的重点、稳经济的融资功能等很大一部分放在资本市场上面,由此带来资本市场的活跃。同时,疫情扩散倒逼改革,推动了资本市场改革,国企改革、营商环境改善,政府提质增效等。

因此,经济处在下行趋势当中,转型动力也会越来越加大,同时政策力度加码,利率下行、财政发力,带来了不少结构性投资机会。希望随着疫情能尽早结束,中国经济会回归常态,资本市场发展空间也会更大。

风险提示:疫情失控,金融风险爆发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论文

对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对它影响极大,各行各业很难顺利发展!

经济萧条,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特别是个体经济,更是严重,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超过5成的企业2020年营收下降20%以上。就现金维持时间而言,的企业最多维持1个月,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

2020年爆发疫情之初,传统服务业几乎完全停摆,酒店旅游业整体上都已经处在停业的状态,而交通餐饮业也是如此,这些行业亏损都很大,都处在被动运行的阶段。由于疫情,不能出省甚至出市,有很多有疫情的地区采取就地隔离,对旅游业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当时的疫情之下,我国的制造业也面临巨大的困难。疫情先是降低国民的消费热度,比如疫情造成国内服装需求量减少,于是服装行业陷入困境。零售品销售额巨幅下降,轻工业受影响。从需求端来看,纺织服装,电子商品、家具、家电需求量下降,从供给端来看,厂房劳动密集型高,所在地处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大省,这是制造业要面临的问题。

这次新冠疫情对全球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首当其冲的是生命健康安全,许多人在这场新冠疫情的战争中去世了,而世界的经济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首先,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出门购物,或者说国家对出行进行了管控,那么旅游业基本上是很难发展的,然后餐饮业也只能想办法转型外卖或者转型方便食品,以求尽量减少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而进口出口也会受到大量的打击,新冠肺炎严重的国家许多食品方面的出口都会被消费国所禁止。不仅仅如此,受到更多严重冲击的其实是小商贩,一旦没有人买他们的东西其实他们就没有任何收入,也不存在任何保障,所以说大部分的小商贩甚至一些小型公司都会倒闭,不少人都是失去自己的工作。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带来的大量的失业人口会使得消费力大量的确实,一时的经济波动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恢复,但是购买力的缺失使得不少地方都要通过消费券的形式来重新振兴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也对某些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游戏行业,直播行业等和室内娱乐有关的行业,还有一些快递以及社区电商,这种不需要出行或者少出行的行业都因为疫情获得了一定的机遇。

可以说,目前为止,新冠肺炎病毒还是没有消失,而且在某些国家甚至愈演愈烈,比如美国,只要新冠病毒继续荼毒当地的人类,那么当地的经济就很难完全的恢复,所以说加快对疫情疫苗的研究,尽快的普及疫苗,加大对新冠病毒的科研投入,尽量的普及防疫措施等等,这才能保证新冠肺炎尽快的消灭,才可以更好的恢复经济。

市场其实在疫情的影响后是存在许多的消费潜力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足不出户,大部分人都非常渴望出去消费出去玩,这个时候只要多多运用相关政策带动市场消费的提升,再做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创业做一定的保障,那么市场的潜力还是可以被激活出来的,有了基本购买力的保障,市场只要开始活跃起来,经济的恢复就会有希望了。

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论文摘要

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作者:朱家禾来源:《商情》2020年第32期【摘要】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和社会前景。本文主要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关键词】新冠疫情 ; 经济影响 ; 一带一路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后来的集中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带来了明显冲击。受疫情影响,各行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一、疫情的产生和对当前经济的主要影响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后称“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为了避免疫情快速扩散,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力措施,升级疫情防控级别,除了武汉和湖北进行封城外,全国各地都采取了高级别的防控措施,从交通、人员流动、小区街道治理、公共场所封闭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将疫情控制,极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对比当前国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国采取的措施既坚决有力、效果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防控措施的升级,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商业流通、社会娱乐、餐饮等以线下为主的活动全面大幅度压缩或者全面停止。这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具体分析如下:一是传统的以人流密集型行业受冲击最为明显。受防控措施影响,全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客运交通、旅游、餐饮、社会娱乐、KTV、商业场所都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大规模封闭或减少营业规模、压缩营业时间,这些行业的整体经营额均大幅度下降,相当数量的经营业主出现亏损或者停业。二是生产型企业的开工率不足。受内外需求影响以及人员限制流动等多方面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无法正常开工或者开工率不足。许多成本高启的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行,部分企业让员工放假在家。这导致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三是内外需出现下降。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按新型肺炎疫情对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限于一个月,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供给将分别减少亿元和亿元,2020年GDP总量减少亿元,GDP增速较基准模型降低。当疫情影响为两个月时,虽然生产要素成比例减少,但GDP总量将减少亿元,GDP增速降低。而当疫情影响为三个月和四个月时,GDP增速分别为和,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加,新型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会在成比例增长的基础上会更加恶化。由此可见,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还是相当明显。二、中国采取积极措施恢复经济运行效果明显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采取的措施非常明确而具体,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坚持防疫与恢复生产两手抓。一方面内防反弹、外防输入,严防疫情出现反复,另一方面抓经济活动的恢复。为了确保经济活动的快速恢复,中央将疫情进行分类处理,全国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种地区,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划分,切实保障经济迅速恢复。同时,中央采取进一步下调企业增值税、延长汽车领域优惠政策等手段,扶持相关行业尽可能减少因为疫情而造成的损失,政府还会通过实行增值税税收优惠等方式缓解企业短期融资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线上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疫情的影响,对传统线下产业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对于互联网企业,恰恰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会,以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生鲜配送、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线上经济”更加火爆。以淘宝、京东、拼多多为主要代表的线上电子商务企业,营业额同比大幅上升接近50%。在疫情缓解后,线上线下结合的带货模式,也使得更多的生产厂家、农业产品得到迅速推广,线上明星人物加线下明星产品,使相当的企业快速走出了困境。推动医疗健康、快递物流等产业迅速发展。经过疫情的检验,中国的医疗产业、产品迅速发展企业,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大量的医疗器械、产品成为国外的抢手产品。全球都在中国进行抢购,这使得医疗产业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得到基本稳定,避免了大幅度下降。三、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向好虽然经济受到短期的冲击,但中国具有着强劲的发展韧性,经济回复水平会迅速恢复。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中国的经济体量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目前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球的比例30%,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着全产业链,除了个别的特殊高端产业,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能够在中国完成。这使得中国既有着独立于世界的生产能力,又有着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是中国审时度势、着眼长远,面向世界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中国向世界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步骤。当前,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国家的抗疫工作,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和技术、抗疫经验支持,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进一步凝结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情谊,这将为疫情过后“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稳定的支撑,使中国经济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基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支形成对中国经济的有效支撑。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局面,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困难中站起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历经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地震、洪水、亚洲金融危机等等重重考验后,仍然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此次疫情虽然短时期对中国的冲击较大,但在历史长河来看,依然只是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次短暂的波折。中国经济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会掀翻大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中国始终在这,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的最根本的基础,更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的定海神针。总之,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格局将不会改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5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龙源期刊网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作者:朱家禾来源:《商情》2020年第32期【摘要】如何正确看待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和社会前景。本文主要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关键词】新冠疫情 ; 经济影响 ; 一带一路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后来的集中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带来了明显冲击。受疫情影响,各行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第 1 页一、疫情的产生和对当前经济的主要影响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后称“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为了避免疫情快速扩散,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强力措施,升级疫情防控级别,除了武汉和湖北进行封城外,全国各地都采取了高级别的防控措施,从交通、人员流动、小区街道治理、公共场所封闭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将疫情控制,极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对比当前国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国采取的措施既坚决有力、效果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防控措施的升级,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商业流通、社会娱乐、餐饮等以线下为主的活动全面大幅度压缩或者全面停止。这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导致经济萧条,实体经济萎缩!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和韧性,它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够使中国经济在克服当前困难和风险基础上快速回归向好发展的轨道上。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如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图片来源/新华社■刘元春 任泽平 陈彦斌 伍戈联合解题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积极组织内外部专家,针对“疫情背景下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展开联合研究。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虽然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响,但是中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的韧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第一,中国经济的最大韧性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了中国可以利用举国力量快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使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第二,经过70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奠定了实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疫情对于中国数百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接近9亿人的劳动力以及全世界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生产体系难以产生实质性损伤。第三,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巨大。疫情带来的冲击,无法撼动中国市场的自我良性循环。居民消费升级、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都将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第四,新经济和新动能的蓬勃发展将较大程度缓冲疫情冲击。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与网上办公等新业态的发展,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在疫情中保持有效运转,缓冲了疫情对传统经济的冲击。第五,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经济调控能力、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广阔的政策空间,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目前,中国政府债务率不到60%,预算财政赤字率没有超过3%,各类贷款平均加权利率依然维持在5%左右,由此保证了中国政府可以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持续展开有弹性的“六稳”政策。总体看,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和韧性,它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够使中国经济在克服当前困难和风险基础上快速回归向好发展的轨道上。任泽平(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研究院院长):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如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一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经济主导全球。据IMF估计,2019年全球GDP总量达万亿美元,其中,中、美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和。二是2019年中国GDP实际增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之下,美国GDP实际增速、韩国、英国、日本,均远落后于中国。三是中国人均GDP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70892元,即10277美元,仅为美国的约1/6,英国的1/5,与1981年的日本、1994年的韩国相当,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四是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间。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仅略高于2018年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1%。同时,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约亿农民工及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五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市场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国有覆盖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均可自由流动,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规模效应。六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2019年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亿,每年有约800万大学生毕业。尽管中国总人口已跨过刘易斯拐点,但人口素质的上升使得中国孕育了新一轮、更大的人才红利。七是中国创新创业十分活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仅次于美国。2019年中美新增独角兽分别占全球比重为和。未来中国信息服务业与人工智能、AR、VR技术结合仍将释放巨大增长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能。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向好趋势疫情会否影响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应主要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恢复经济增长?刘元春:任何一场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本质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会引起一个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偏离。这是因为,一个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资本存量及其增长速度。二是劳动力及其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三是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这三大因素均不会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纵观近百年历史,没有哪一场大疫导致一个大型经济体出现长期停滞,经济一般在疫情消退后1个季度左右就回到正常发展轨道。因此,当前疫情最多只会带来1至2个季度的经济小幅波动,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向好趋势,中国的潜在增速不会出现系统性偏离。由此,当前经济工作重点应在于有序展开复工复产,使经济循环尽快常态化,不宜在经济社会秩序没有常态化之前展开大规模经济扩张计划。经济政策应以疫情救助和促进经济循环体系恢复为主,坚持底线管理的基本原则。任泽平: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当前应兼顾应对疫情和长期改革,供求两侧发力,推出几项具有破冰效应、释放重大信号、能够提振各方信心的关键举措。一是提前储备项目,疫情后实施大规模基建,把由疫情冲击经济砸的坑填上。尤其是对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进行适当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二是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并优化方式,从减增值税改为减企业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率,提高企业获得感。一方面,继续下调社保缴费率3个百分点,其中养老、医疗保险缴费率分别下调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至21%,与美国联邦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当。警惕疫情下的六大风险点疫情下须重点提防的风险点有哪些?刘元春:第一,经济增速下行下,就业风险是最大的灰犀牛。2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仅为,比2019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表明就业市场出现收缩。虽然不会造成大面积失业问题,但就业形势明显吃紧。第二,当前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势头将进一步显现,应谨防“滞胀”风险。可以预见,在疫情管控放松后价格将快速释放。同时,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的复工复产进程不一致,也会导致供应链出现瓶颈,部分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第三,要警惕疫情在全球蔓延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快速下滑、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风险。目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势头明显加剧。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将面临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应当作出相应预案,防范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第四,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防止房价快速回落。疫情后房地产企业通过大幅降价来快速回笼资金的情况将会增多,一旦降价预期形成,将容易形成“购房意愿下降——需求减少导致房价下降——降价预期增强”的不利循环,这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将产生较大冲击。第五,要高度警惕放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化风险。目前经济循环没有基本恢复,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难以流入实体经济,资金大规模进入金融市场会带来资产泡沫化风险。而资产泡沫将引发金融市场的大幅回调,妨碍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恢复。第六,要高度警惕过度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政府债务加剧风险。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同,疫情冲击是短暂的,疫情后经济运行会恢复常态化,因而采取类似2009年大规模刺激政策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过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政府债务和宏观杠杆率大幅上升,这将会成为金融风险的核心根源,也会阻碍社会生产率的提升。任泽平:当前须兼顾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警惕各地疫情防控“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一些疫情较轻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采取各种过度限制措施,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没有兜底预案、企业买单的情况下,将疫情防控措施无限扩大化,经济发展基本停滞,本质上是懒政怠政、不担责的表现。“一刀切、层层加码”式防控,打乱了经济运行秩序,给企业、各行业、产业链、社会稳定带来严峻压力。因此,应坚持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两手抓”,采取分区分级防控措施,杜绝以疫情防控之名行懒政怠政之实,以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企业复工。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会有多大影响?中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和提高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任泽平: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中国须以改革的方法稳增长。一是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及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视,提升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配套制度。三是推动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强化居住和实体经济属性,弱化金融属性。一方面,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改革“人地挂钩”。另一方面,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稳定,回归市场化,支持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支持行业间并购重组。四是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货币政策要注重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当前CPI位于几年来的高位,这使得货币政策发力时受到掣肘,但疫情对餐饮、旅游等行业影响较明显,其中小微企业尤其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两难情形下,货币政策应如何定位?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2020年1月份CPI同比涨幅上升至,触及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涨幅仅为,连续16个月位于2%以下的较低水平。整体CPI与核心CPI走势分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造成了一定困扰。理论上看,货币政策制定应着眼于核心CPI而非整体CPI。这主要是因为,包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CPI容易出现预期之外的大幅波动,会扰乱公众预期并对货币政策空间形成制约。本轮CPI上涨主要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叠加疫情的影响,与经济基本面不存在较大关联。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应掣肘于整体CPI的上涨,而应坚持稳定经济的目标定位,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当然,猪肉价格上涨所引起的CPI涨幅扩大问题也不容忽视。有效解决猪肉价格上涨的结构性问题需要财政补贴政策等针对性较强的其他经济政策激励生产来加以应对和实现价格稳定,不能依靠总量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一是为应对疫情严重冲击,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略宽松的取向。在一季度各行业普遍遭受重创的情况下,需要宽松货币政策为稳增长和稳就业“护航”。二是需把握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坚持适度宽松但避免“大水漫灌”。当前,CPI涨幅位于高位,货币宽松的幅度需要考虑对物价的影响。同时,货币过度宽松容易导致房价大幅上涨。未来仍需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防止过量流动性推动房价上涨。三是货币政策要坚持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合理运用政策工具。本次疫情对二、三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冲击较大,因此货币政策操作要注重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合理运用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帮扶。疫情下货币政策如何提高调控效率,更有效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陈彦斌:面对本次疫情,货币政策及时采取多种手段释放了较为充裕的流动性,并通过政策利率积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但也应看到,目前货币政策效果更多体现为股市的快速上涨,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有所显现。因此,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率,使货币政策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一直存在,其根源在于经济与金融体制机制上的扭曲。一方面,实体经济中存在一些预算软约束部门,对信贷资金存在大量需求,挤占了其他部门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在利率仍存在一定管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获得稳定的净息差,因而不愿过多承担风险,更有意愿将信贷资源投放到预算软约束部门。需要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金融监管三者的协调配合,推动资金更好地流入实体经济。二是适度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群体的扶持。但这只能作为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不能长期化、常态化使用。三是要加强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与前瞻性指引,给予公众信心和稳定的预期。四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除经济与金融体制上的扭曲,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伍戈:为保证全年发展目标的实现,货币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在稳健基础上灵活适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政策,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妥善应对疫情短期内对经济的冲击,不搞“大水漫灌”。一是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以及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保持总量合理。适时适度调节存款基准利率,合理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二是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出台的政策要精准落地,压实承贷银行的责任,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贷款用于疫情防控领域。同时,要提高审批和放贷效率,有效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三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支持措施。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合理调整政策节奏,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演变进度,不同行业复工复产进度及计划,设计有针对性的支持方案。四是要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可考虑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情况,给予企业在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企业不作逾期信用记录报送。从多方面着力实现财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财政目前处于紧平衡状态,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如何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定位?陈彦斌:当前,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的财政政策应加力提效,让“紧平衡”下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具体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适当提高2020年的目标赤字率。适当提高目标赤字率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定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财政收支压力。二是财政政策要精准发力。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要进一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更多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三是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在减少税收收入的同时,避免非税收入的升高,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以最小代价稳定经济增长。伍戈: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和财政收支承压背景下,为积极对冲疫情影响,要继续推行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利用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将政策落到实处,实现财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一是更加精准实施减税降费。可考虑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税费政策,政策导向由“更大规模”转向“精准落地”,密切关注不同行业的税负变化,重点支持受损严重行业复工复产。二是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落实零基预算理念,重视评估重大项目的财政可承受能力,削减非必要、非重点项目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财政资金应投向撬动力度更大的重点领域,以市场化为原则,承担市场无力满足的需求。三是扩大专项债发行和使用。鉴于专项债是专款专用的债务,不计入财政赤字,有成本低、使用灵活的优势,建议未来进一步扩大专项债发行和使用。以一揽子政策帮助市场恢复信心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应采取哪些重要举措帮市场与公众更快更好恢复信心?陈彦斌:还应从更全面的视野布局,采取“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一揽子政策,帮助市场与公众恢复信心。一是要着力落实“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更好地提升消费者信心。就改革政策而言,核心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扭转中等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同时,要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住房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就社会政策而言,核心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救助体系,使居民减少预防性储蓄,更好地释放消费需求。二是要着力落实“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的政策组合,更好地提升企业家信心。就微观政策而言,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优化营商环境。就产业政策而言,要加大力度实施以放松管制、促进竞争为核心特征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企业家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遇。伍戈:一是加强疫情防控,做好与社会的沟通。疫情期间首要任务是疫情防控,只有疫情控制得当,经济才能正常发展。二是稳定就业和农产品供给,保障基本民生。线下招聘目前难以开展,可打造网上就业培训项目、开展线上招聘等,利用互联网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当下正值春耕播种之季,要有序恢复农牧种植业,减少疫情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稳定农产品供应和价格。三是推动有序复工,尽快恢复社会生产,落实划分疫区的政策。国内多数疫区疫情形势已走向缓和,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疫情,有序推进企业复工进度。高风险地区重视疫情防控,中风险地区适时安排复工,低风险地区尽快恢复产业产能。四是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制度,补齐制度短板。一方面,须建立疾病预防监管体系,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特殊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重视培育重大疾病防控先进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各级部门信息披露,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营造实事求是、鼓励讲真话的氛围。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借疫情之际,我们有效优化了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的脱虚向实,避免了大量的资源空耗,推动了经济的良性转变。

一、疫情期间,因为我国有效控制了病毒的传播,推动了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回流,各类制造业的订单一涨再涨,实业经济有效振兴,并且打击了美国贸易战的险恶用心,阻断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途径,东风压倒西风,风景这边独好,彰显了优越性,提振了民族情怀。

二、疫情期间,我国的防疫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民全城连续核酸,一针二针三针疫苗,境内境外隔离酒店,铺天盖地防疫人员。疫情对我国疫苗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特定住宿行业均产生了广泛和持续的影响。同时有效扭转了过去多年中我国医疗资源持续向少数大城市集中的顽疾,全民疫苗的普及对医疗资源的下沉起到了重要且持久的正面作用。疫情期间,医疗资源得到集中有效使用,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大病小病蜂拥而至三甲医院造成的拥堵问题。不仅提振了健康经济,还优化了医疗经济结构。

三、疫情期间,随着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持续改善,多年以来困扰我国的用工荒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据调查,部分长年存在招工难、招工贵的企业纷纷表示招到了工人,实现了劳动要素的优化。同时,疫情期间打击教培,减少无意义的资源投入和内卷,成功优化了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对口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疫情期间,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高房价等痛点终于得到处理,多个城市的房屋价格出现下滑,成功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对房地产经济挤压实体经济的问题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使得经济脱虚向实。

五、虽然疫情期间也造成了一些餐饮、旅游等行业出现了暂时性困难,但是这些产业在多年的积累中有着丰厚的时代红利,他们有私家车可以出去拉活,或者通过将自己闲置的房产出租,收入并不低,都是很幸福的。

在疫情下,实体经济是全面向好,一片大好,过上了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了好时代喜乐年华。我们老百姓要体谅朝廷的难处,苦一苦自己,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