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体育舞蹈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9:20:06

体育舞蹈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体育舞蹈礼仪文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体育舞蹈礼仪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不尊重裁判的选手,即使是运动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取得好的运动成绩,本文认为,竞技体育的竞争不仅是技术实力的竞争,也是礼仪文化意识的竞争。不仅直接影响着比赛的顺利进行与观赏度,更能衡量选手文明的水准。所以,透析体育舞蹈礼仪深层次的文化特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对于体育舞蹈礼仪的专题研究报道较少,而对体育舞蹈礼仪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竞赛规则的理解。

关键词 :体育舞蹈;礼仪;文化;内涵;

1、概念界定

礼仪

“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2、现状研究:

本人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按1986年N2011年,以“体育舞蹈”为关键词查至iJ904篇关于体育舞蹈的论文,这904篇文章涉及到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技术、功能、特点、作用与价值、规则与裁判法、教学与训练、调查现状、运动医学、运动力学、美学、心理、学科研究、体育舞蹈与全民健身、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体育舞蹈与素质教等研究。在这些文献中,关于体育舞蹈礼仪研究的文献资料只有三篇,马玲《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段桂梅,王冬梅《礼仪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刘芳,韦军湘,赵忠玲《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涉及体育舞蹈部分礼仪研究的文献:

马玲《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比较

(2)体育舞蹈礼仪的表现形式与手段

(3)体育舞蹈礼仪的重要性

(4)体育舞蹈礼仪的教育功能,刘芳、韦军湘等人在《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中着重从锻炼价值、美育价值和终身体育的价值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形体舞蹈礼仪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体育相关项目礼仪研究成果:

侯军2000等也从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形体训练形体舞蹈礼仪形体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中形体礼仪和修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邓惠在《竞技礼仪观刍议》中提出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并从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体育人文精神的冲击、对运动员道德思想的冲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指出了要想建立正确的竞技礼仪观,必须在弘扬人文精神、回归竞技本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竞技礼仪制度,从而突出了礼仪在竞技中的重要性;贺泽江在《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中提出,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选修课有助于维护体育专业大学生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体育强大的公关效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黄荔娟在《从竞争视角探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优势》一文指出了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指出形体训练与礼仪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的教育优势,并总结出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方法:掌握礼仪知识、严格形体训练,不同礼仪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形体礼仪的运用。

3、对所看文献对其进行分类:

体育舞蹈礼仪的社会价值:

王利红《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集体育、音乐、舞蹈、艺术于一体。对体育舞蹈的内涵、体育舞蹈的功能、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几个方面论述。体育舞蹈具有塑造人的形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当代体育舞蹈教育角度:

通过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使学生感受形体礼仪的重要并加深对礼仪的理解,讲解课程意义,教师以身作则,言谈举止实训等方法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王怀虎《体育舞蹈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教育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系统阐述了体育舞蹈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符合当今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动作舞姿以及综合素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从体育舞蹈礼仪的美育角度:

在形体舞蹈、礼仪课中,教师匀称的身体、颜色协调的服装、端庄的仪表、自然大方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形象生动的讲解艺术等,都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以及对审美情感的培养。而学生在动作练奏、肢体运动的刚柔交替、平衡优美的姿态造型等,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美的氛围内,通过自身的参与而得到美的熏陶,刘芳韦军湘赵忠玲《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

从体育舞蹈的健身健心角度:

赵美荣、余彬《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研究,显示了体育舞蹈具有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良好形态、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引导人们参与体育舞蹈,发挥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董焱、谢欣、李琳《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的价值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体育健身舞蹈因其丰富的健身娱乐功能被广大民众所喜爱,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由于其广阔的地域性、悠久的历史传承性、丰富的民族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自身价值也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但究其根本来说该健身手段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健身性、科学性、大众性等方面,也体现在健身舞蹈的社交性、娱乐性、审美性等方面。

4、总结

在期刊论文中由于篇幅有限,对体育舞蹈礼仪相关文章较少,由于近几年体育舞蹈进入各高校的课堂因此对高校体育舞蹈礼仪直接或间接探讨论文增多,研究其社会价值其次,虽从社会价值、教学训练、审美角度探讨了,但是内容还是比较浅显,重复较多,我们应该加大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推广力度,推动该项目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

[1]陈跃华.从全民健身角度探讨体育舞蹈的价值[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

[2]魏玉琴、王怀虎.体育舞蹈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教育价值[J].运动2009,(02).

[3]张艳萍、袁志华。体育舞蹈多元化发展趋势及社会价值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版)2008,(02).

[4]赵美荣、余斌.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J].科技信息2009,(07).

竞技体育不单单是一场体育水平的较量,也是一次礼仪文化意识的竞争,是舞德的重要体现。高速发展的文明使得现在的体育舞蹈界对礼仪投入了高度重视的目光,一些运动员高傲自负,不尊重裁判和观众,为高雅的体育舞蹈抹上了一重阴影。随着世界迈向文明社会的脚步加快,礼仪在体育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的体育竞赛中,甚至将礼仪文化列入了竞赛规则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舞蹈也不例外。

一、礼仪及体育舞蹈礼仪

1.中西方礼仪含义

中国的"礼仪"有两层含义,即"礼"和"仪"。

"礼"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沿成习的行为规范,而"仪"主要指仪表、仪容。《诗经》将"礼"和"仪"首次连接起来,"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传承千年,最终成为一种不朽的民族文化,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工具。到了现代,礼仪主要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双方之间表示友好和尊重的仪式。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会心的眼神、一种温和的声音都是礼仪的重要标志。

2.中西方礼仪差异比较

西方在经历残忍黑暗的中世纪后迎来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萌芽,同时也催生了礼仪文化的出现,呈现出与东方完全迥异的礼仪文化。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际语言与行为的差异。中西方在称谓与称呼上的差异尤其明显,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尤其注重尊师重道,辈分小的必须对年长的一辈使用尊称,而西方除在正式场合以外,相识的人都可以不计较年龄直呼其名,以显亲密。

(2)餐饮礼仪的差异。"色香味俱全"是中国菜的主要特征。饮食方面,中国人更注重口感和形态,而西方更讲究营养与搭配,对于口感反倒没有过多的要求。另外,西方餐桌上不建议大肆饮酒,但中国餐桌却时常以酒助兴,以显出主人的热情,带动整桌活跃的气氛。

(3)服饰礼仪的差异。自旗袍、中山装淡出人们视野后,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服饰文化,西方的西装、晚礼服渐渐出现在中国人眼前,因此当前中西方在服饰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3.中西方礼仪文化对体育舞蹈的启示

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不同的礼仪意识,每一种礼仪背后都有着浓厚的本土文化特征。体育舞蹈来源于西方,带着鲜明的西方文化特征,并且这种特征会贯穿体育舞蹈始终。

而我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在接受体育舞蹈时与西方文化进行了碰撞和磨合,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差异。要想学习体育舞蹈,必须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并在学习过程长增强对外来文化的适应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舞蹈选手在比赛时拥有自信,更好地推进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

二、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内涵

1.严谨的礼仪程式

体育舞蹈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式,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庄重、典雅的舞蹈风格,既体现出对观众的尊重,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比如,舞蹈开场前,男士要手挽女士进场,并在旋转后向观众致礼,舞蹈结束后,男士在向观众致礼后要面带微笑手指女士,以示对女伴完美表现的赞许。

2.优雅的风度

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美观都是首要条件,体育舞蹈也不例外,所以它对舞者的外貌、形象气质都有着较高要求,并且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比如,起舞之后男女舞伴要绕舞池中心逆时针方向行进,无论变换多少花样,舞程方向绝对不能乱,如果不小心碰到其他人要立即主动向对方道歉。

3.高尚的修养

一个人所表露出来的礼仪体现了其修养和学识。在欧洲,社交舞几乎是人人必修的功课。在宫廷舞演变成社交舞的初期,男士邀请女士跳舞时有一套既定的礼节动作,而女士接受男士的邀请时也要一套礼节动作,这些礼节动作反映出来的都是人的修养和学识,是当时的上流社会中必须具备的礼仪流程。同时,能体现出男女舞伴高尚修养的,还有双方之间的相互礼让和包容。

(四)以体传情,形神兼备

礼仪是施礼者与受礼者之间进行情感互动的过程,需要施礼者和受礼者同时参与。体育舞蹈能够具有如此生动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男女舞伴都将情感注入每一个肢体动作中,"以体传情,形神兼备",呈现出灵魂与外壳相结合的动态美,塑造出活色生香的舞蹈形象,让施礼者与受礼者的情感互动得以升华。

三、体育舞蹈礼仪的表现形式与手段

1."对他人"方面的礼仪

人与人的接触是体育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对他人"的接触中,礼仪表现贯通舞蹈整个过程,主要体现在邀舞、领舞、起舞、共舞、谢舞、让位之中。

邀舞,即当舞曲响后,男士听清楚音乐节奏后应该有礼貌地走到女士面前邀请对方跳舞。

领舞,即邀请到舞伴后带对方到舞池中去跳舞。

起舞,在音乐开始前的起势动作。

共舞,男士和舞伴随着音乐一起跳舞。

谢舞,即舞毕后男士以形体动作向舞伴表示感谢和再见的礼节。

舞蹈过程中双方难免会有身体触碰,为使比赛正常进行,就要给对手让位。

2."使物"方面的礼仪

选手一定要爱护比赛和训练所用的公共场地。个人发型、化妆、服饰是体育舞蹈中个人品味的重要体现。发型要简单精神,妆容不可过浓,不能过于妖媚,整体形象要干净利落,穿着要大方得体,但也要注意能够凸显曲线美和便于展示舞蹈风格,以及与当时舞蹈的时间、地点、目的能够遥相呼应,尽量保持一致,同时注意配饰不能够对对手有任何危险性。

3."自我行为"方面的礼仪

"自我行为"是礼仪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礼仪修养。语言是一门艺术,虽然在比赛时选手很少涉及言语,但平时训练时的交流也是反映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与人交谈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切忌口沫四溅,让对方产生厌恶之感。除了语言,礼貌体现在态度诚挚、声量适中、语调平和上,必要时还要适当使用敬语,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让。

四、体育舞蹈礼仪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策

1.强化对礼仪观念的引导

教育引导是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先进、有趣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体育舞蹈教材上积极健康的情感去影响学生,增进师生感情,让师生能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同时,要利用先进人物事迹影响、感化学生,进一步讲述人物事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舞德的认识。

2.教中学、学中教,加强师资师范作用

体育舞蹈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妆容和整体气质会在无形中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舞蹈老师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首先,要高度重视"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文明语和普通话,穿着要合乎体育运动的标准,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保证课上课下形象气质如一;最后,要对自己的知识系统有一个客观的掌握,要有自信,但切忌自傲,努力完善自身,尽力做到教中学、学中教。

3.完善礼仪规则制度

完善规则制度,也是对人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文明社会必须要有规则制度的存在,否则人一旦失去了约束,诸多弱点就会显现出来,甚至达到放纵的程度。就体育舞蹈来说,选手的自律能力和规则制度应相辅相成,保证体育舞蹈礼仪教育目标能够切实、有效的实现。如果我们在体育舞蹈教育中融合我国迈向文明社会的经验,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定能使体育舞蹈教育有一个质的飞跃。

4.规范形体礼仪训练,深化选手体验

人的形体美尤其是动态形体美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长期规范的训练形成。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形体培训。在不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最好一对一进行礼仪教学,经过培训后,学生不会再有先前的怯场和呆板,变得举止大方,行为规范,敢于在生活中展现自己,为今后在舞台发光打好基础。

总之,体育舞蹈礼仪是个人素质与修养的外在体现,它的存在使体育舞蹈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同时,给人以高雅的美的享受。体育舞蹈礼仪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形象的最直接体现。当前,我国始终坚持要将舞德放在教育系统第一位,由此我们必须注重深化学生的舞德意识,促进学生对体育舞蹈礼仪学习的积极性,力求让这些礼仪形式转化为精神动力,以达到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莉,傅永聚.《基于儒学的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

[2]黄邓军.《体育舞蹈的特点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3]王群,周建伟.《关于体育舞蹈运动技能与艺术表达训练结合途径的理论探索》.大家,2010(10).

[4]陈晔.《体育教学中体育礼仪文化的倡导与发展模式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

一、身体端正,文明优美

舞者在跳舞时要保证身体端正、舞姿优美。一般情况下为男士领舞,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领舞与伴舞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双方胸部应有30厘米左右间隔。在跳舞过程中,男女双方都要表情自然,不可凝望对方很长的时间。注意事项还有如下几项:男士注意不可把女士的手捏得太紧,不可把整个手掌全贴在女士的腰上,在跳舞时不能与女舞伴过分亲密。做旋转动作时动作要温柔,不能把女士拖来扯去。女士在跳舞时也要注意与男舞伴保持相应的距离,例如不要把双手套在男士的脖子上,更不能把头部主动俯靠在男方的肩上。

二、体育舞蹈礼仪的训练过程

(一)阐释舞蹈与礼仪的关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意识

首先,就是要注意个人的行为举止,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等。不论相貌的美丑,只要你举止端庄文雅、落落大方,就会获得他人的好感。尽管有些人相貌一般,甚至有生理缺陷,但是他拥有礼仪魅力,也能给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举止就是不会说话的`“语言”,就是展示一个人才华和修养的重要体现,就是文明礼仪的外在形态。所以,恰到好处的举止,不仅塑造了一个好形象,在关键时刻更能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在学生开始学习体育舞蹈时就要养成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的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和文明礼仪行为。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举止言行要以礼仪规范为标准

“亲其师,信其道”寓意着良好的师德形象。为人师表必须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以身作则,注意体育舞蹈礼仪,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详细地说,体育舞蹈教师的日常行为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都要以礼仪规范为标准。为此,体育舞蹈教师应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杜绝一切不健康的言行。首先,时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其次,教师的服饰也要大方得体,要合乎体育舞蹈运动特点。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要精神饱满、举止大方。第三,将“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做到平等教学。教学中树立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思想。第四,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作示范时不仅要到位、优美、还要有感染力。只有这样才会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最后,教师还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还应理性认识自身知识结构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充电,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言谈举止实训法

1.形体训练人的形体美靠先天条件不能达到完美,一般都要通过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努力来实现。即使是先天条件不优秀的人,在经过后天的形体训练之后也可以达到形体美。作为年青一代的大学生,特别是学习体育舞蹈的大学生,更要重视形体的训练。为了学生的形体美,教师要在体育舞蹈的实际教学中进行一系列形体礼仪的训练。这些系统的形态礼仪训练内容包括头部、身体和四肢的姿态以及学生们站立与行走姿态等。当然,仅仅进行上述形态礼仪训练是不够的,在进行这些训练的同时还要全面配合好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和音乐旋律,基本知识除了理论之外,还有体育舞蹈的基本步伐、动作等,只有形体训练与体育舞蹈完美结合,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形体美、姿态美。

2.一对一模拟训练一对一模拟训练手势语成为体育舞蹈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训练方法之一。学生可以用模拟训练的方法在体育舞蹈中相互学习礼仪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从简单的自我介绍的手势到与人见面的握手礼,从如何传递友好的眼神到微笑地面对观众等,都需要一对一地模拟练习。这种一对一模拟训练方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让学生在模拟中加深对礼仪手势语的印象。

3.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课堂上仅进行一对一的模拟训练是不够的,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舞蹈礼仪素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就是有效的手段。鼓励同学们自愿上台,现场模拟体育舞蹈的礼仪知识和动作。这样的教学活动益处多多,首先,能提高表演同学的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其次,多人合作的表演方式还会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现意识;再次,多组的表演竞赛还会培养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对表演的学生来看,真诚娴熟的礼仪动作的表演检验了他们的舞蹈技能和礼仪动作的配合程度,对观摩的同学来说,观看这些表演也是重温礼仪知识,查找自身不足的好机会。在长期的课堂调查和研究中,笔者整理出一个结论:大部分学生普遍赞同形体礼仪教育,在体育舞蹈课堂进行的礼仪教育效果显著,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传授舞蹈技能的同时,也要将礼仪训练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可以说体育舞蹈和礼仪教育分别是学生的两条腿,学生们具有好的礼仪素质和体育舞蹈能力才会走得更快,才会成为体育舞蹈的栋梁之才。

论文都是某某某研究

我给你提供了几个选题,你可以看看,或者参考参考都可以但必须是你体育舞蹈专业,也可以参考自拟题目舞蹈论文题目一:1宋代乐器研究2萨拉萨蒂创作演奏的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分析3《古希腊音乐文献》研究4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世纪欧洲音乐与“中国热”6“三种唱法”的文化分析7水陆法会音乐研究8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理论和实践9汉代丧仪音乐中礼、谷关系的演变与发展10宋代教坊乐制研究12简论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钢琴音乐风格特征13析沟上日出夫声乐套曲《永不关闭的剧场》的创作特征14拉莫一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15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其在声乐教学上的价值16三首浪漫时期钢琴叙事曲的比较分析17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的研究18论音乐艺术的第三度创作——听众的鉴赏19《黄河大合唱》与清唱剧《长恨歌》之比较研究20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1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22清史稿乐志研究舞蹈论文题目二:23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24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精神二元冲突25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26湖南民歌及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27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8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29主题——动机理论——开放性的理论30在“他者”与“自者”之间——先秦至魏晋乐论流变分析31现代音乐中的新音响及其作品结构力32先秦筝乐文化33汉魏时期的筝乐艺术34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35用动机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民歌36贵州梭戛“长角苗”音乐文化生态37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改编现象之研究38乐府史研究39德国早期艺术歌曲研究——兼论诗歌对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影响40面向21世纪,探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41西洋歌剧泳叹调的美学研究42宋史乐志研究43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

关于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

摘 要:

体育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是文化的演进过程,体育运动只有在文化艺术的浇灌下才会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使人能够愉悦的现代体育运动本身就具备了文化审美特质,对体育与文学的相互融合以及对其美学价值的深究,有利于我们对体育运动的内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实现用艺术和审美的观点看待体育,提高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体育艺术;交融状态;美学价值

体育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不断积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抗争、融合的产物,是人类转变存活环境不断演进的一种实践行为。从当代社会发展的,体育也是文化艺术这个定义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认知,作为艺术的体育、体育的艺术很大程度具有相互的艺术交融性。探析艺术形态下的体育及其美学价值以及体育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加清晰其当今乃至未来的发展规律和文化走向,这对于体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与艺术的产生源自人类的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体育和艺术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均趋向于劳动创造了体育, 也就是说体育的源头是人在生活实践中的劳动。然而,提出进化论学说的达尔文的关于人类来自雨猿类的进化理论对劳动创造了体育这个理由提出了疑问,带着这些女疑问许多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 于是又产生出了游戏说、模仿说、健身说等。正是学界对体育的源头争论不休的状态下,产生了体育和艺术均起源于人类劳动的理论。

笔者在这里更趋向于体育和艺术来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也就是“劳动说”因为,人类在最初的生活往往与自然和环境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自然界为人类的存活提供了可用的物质,为了获取这些物质,人类自然会付出劳动,而获取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要想得到大山中的果实,就需要人类爬山涉水、或者是翻山越岭,要想获得动物的身体就需要人类去狩猎,而动物是不会听命于狩猎者的安排,而是要设法躲避这些危险,以免失去生命,人类与动物的这种博弈,自然会使人的意识发生质的转变,这样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提升,他们也在总结得失,交流各种劳动的经验和技巧,同时在不断地交流中产生出更多的技术和手段。像狩猎会演变成射击,涉水过河演变成游泳、骑马行进会演变成马术,凡此种种的人类社会实践无一不与当今的体育和艺术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类的劳动实践不会产生体育和艺术。

体育比赛中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游泳等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那些在运动场上的竞技,无论是展示运动员的身体,还是运动员的技术表现,均散发着艺术魅力。现在体坛上列入比赛项目的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艺术表演类项目,完全没有脱离开体育这个范畴,加上在运动员在人体运动的同时,伴随着背景音乐的渲染,优美、流动、张扬、娴熟等艺术技巧得以呈现,千百年来, 能够反映趣味横生的体育运动的艺术作品成列在艺术世界的走廊,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性、道德、精神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人类艺术宝库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二、体育的文化表达与艺术交融状态的形成

(1) 体育与艺术的是两种文化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它们都具有文化外显、文化表达和文化的传递实行,体育与艺术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单打独斗和孤立无援的存在,它们在人的价值取向作用下,不断地发生着交融和演进,在体育和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体育伴随着人类对文化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导致了它从实际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不断向着艺术领域靠近,并不断被艺术的元素吞噬和演变进而实现与之融合,这种演进着的相融就使竞技体育具有了审美和艺术价值。

(2) 体育与艺术这两种超自然的文化形式,在他们相互作用下,以文化的样式显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这种联系着的文化存在,在其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在推进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我们知道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的竞争中进化,在不断的进化中再竞争。这种循环的竞争和进化的过程使得人类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竞争是人类存活、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同时也人类展示自我力量和个性。这种需要和天性在人类生活中的展示就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自我、用身体和长期总结出来的存活技术演绎着竞争的场景, 向人们诠释身体运动中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文化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引领下,走进追求 的呈现与灵魂的散发完美结合的领域, 将体育从单纯的身体运动和改造这一狭隘认知通道中冲出来, 让体育运动成为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变化的文化支撑。

三、从体育文化的视觉看体育与艺术交融的美学价值美

冲击着欣赏着感官,让人的情绪和情感发生着剧烈变化,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会不时地做出审美判断。

(1) 体育艺术的美学催生人的精神之美。每次大型的国际比赛的开赛,总会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在令人瞩目的状态下,我国的运动员他们不仅是带着身体去参加竞技,很大程度他们会代表着13亿国人的期盼去参与比赛,每当比赛结束,当我国获得金牌与动员站在神圣的领奖台上,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此时被牵动,会随着五星红旗的神升起和《国歌》的响起,人人的内心会涌动起一种无不愉悦的豪感,许多人会在这样的情形下流出激动地眼泪。这一刻的喜悦令每个观看比赛人精神大厦倾倒,一股自豪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一刻就是体育精神赢得了国人在其道德、价值、精神、审美的认同。

(2) 在现实中,从事体育运动或艺术创造人们,往往会试图用内心美的理想实现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心里走向,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现实性,因为每一个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实践者中会遇到不可预见的遭挫折与困难, 就是这样的悲喜交织,痛苦与愉悦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 使追寻体育与艺术交融的探求者对生命的作用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样的领悟会将人带入到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人生空间。在享受体育艺术的人群中,很多人内心十分清楚自己并没有体育或艺术天赋, 可是他们却在体育与艺术活动乐此不疲, 这样的人群就是在享受体育与艺术所赐予的美。

结语:

中国体育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升华,那些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影,那些在苦练中流血流汗的付出和牺牲,凝聚了体育运动员美的精神追求和他们对生命作用的诠释,体现在他们身上那些闪闪发光体育艺术。已经成为了他们超越现实的审美品质,引导着人们在获得精神升华的同时,也在创造与享受着美丽的人生。人们会感受体育艺术的无穷魅力,领略生命存在的作用,让体育与艺术的美学价值成为人类对生命追求的激励。

参考文献

[1] 孙葆洁.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86.

[2] 魏锦龙.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双向律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47.

[3] 乔彪.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心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1):130.

[4] 翟文明.辞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673.

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体育舞蹈兼具体育与舞蹈的综合效用,同时还有很强的娱乐交际功能,因而备受青年学生喜爱。2003年以来,体育舞蹈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以休闲娱乐活动的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随之步入高校课堂,然而,体育舞蹈教学在内容设置、教学措施、器材场地及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还有待改善提高。文章针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问题展开调查,找出影响课程教学的问题根源,以期为今后的体育舞蹈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舞蹈教学 问题

体育舞蹈教学进入高校,有利有弊。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10所普通高校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师资、场地不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正视体育舞蹈教学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规律的良性循环。

一、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高

影响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原因有很多,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专业体育舞蹈教师的缺乏成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得较晚,刚开始没有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教师可谓寥寥无几,师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及时得到补充。另外,有些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大多也是转行过来,有的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教学,其专业技术水平相对也不是很高,教学经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其特有的锻炼方式决定了对体育舞蹈教学设施的要求很高。体育舞蹈教学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黑龙江地处东北,每年寒冷的气候占多半,室内场地设施建设影响着体育舞蹈教学,成为舞蹈教学的根本物质保障。但事实是,黑龙江省有些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的专用场馆、专用教室、设施和器材等教学设施相对还不够完善。

三、教学教材不够规范

教学教材是任何一个学科门类的基础和关键,对体育舞蹈教学来说,这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材料。在黑龙江省有部分高校,其体育舞蹈教学资料基本上都是学校自编的,缺乏统一的教学教材,教学内容也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创编。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材短缺的原因,也在于有些学校对体育类课程重视不够,甚至有的将其置于教育学科体系中的辅助或次要位置。近些年来,虽然很多学者出版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理论专著,但对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而言,其内容也都不能各有适用,这就导致有些高校教学内容无章可循、各自为政,从而阻碍了体育舞蹈课的持续发展。

四、课时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舞种的基本舞步和动作,培养学生的身体表现力和乐感,增强其兴趣爱好。而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其教学内容较多,一学期36学时的教学课时很难更理想地完成各个学校的教学任务。此外,许多学生也不满足于简单的形体姿态与基本动作学习,既想学习交谊舞,又想学习国标舞,想从中提高自己的舞蹈技术水平,他们中大多数觉得体育舞蹈课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加之有些学校把体育舞蹈列为其学科体系中次要、辅助的地位,因此,合理设置体育舞蹈教学课时,对改善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力度十分有益。

五、体育舞蹈学习观的改善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得较晚,各类体育舞蹈活动不多,只有哈尔滨地区的高校有些体育舞蹈竞赛,其他地区的学校参加的较少,许多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也缺乏对体育舞蹈的锻炼与娱乐价值的发现。而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和锻炼环境,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将体育舞蹈的教学延续到课堂之外。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课时偏少,不能满足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外体育舞蹈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部分大学生想进一步提高体育舞蹈技能愿望,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体育舞蹈的宣传,组织各式各样的课外体育舞蹈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观念和意识。再者,体育舞蹈的普及有利于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学有所用,体育舞蹈也能缓解人的压力,娱乐心情,从而让身体得到锻炼。

六、教学内容的改进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自身教学的发展不相适宜,也是阻碍黑龙江省有些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原因之一。黑龙江由于地处东北边陲的特殊生活环境,对体育舞蹈接触相对不多,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差,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合学校自身教学的内容十分重要。国际标准交谊舞对于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了解和喜欢的体育舞蹈多为舞厅里常见的那些舞,体育舞蹈又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配套教材和专项理论,所以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面窄,使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针对体育舞蹈独特的功能与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师资水平,选择低年级学生容易学会的舞厅里常见的一些舞的套路及组合动作,还有对高年级有一定体育舞蹈基础的学生选择有一定难度的国标舞套路组合动作,这都为满足包括一些没有选修上体育舞蹈课学生的要求大有裨益。因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育者,大力提倡推广体育舞蹈教学及开展俱乐部活动,多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刁在箴.体育舞蹈[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董俊.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8.

[3]赵倩.我国体育舞蹈竞赛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

国外体育发展研究现状论文

试迷体育运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国外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科技理性;人本主义;建构

论文摘要: 文章以日本的体育研究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了国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社会背景、组织特点、经费支持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在描述、解释体育自身的现象与问题,提高它的实际应用价值的同时,正在进入更高的学理探讨的层面,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展开一种学术性的对话,从而共同参与对于这个世界的话语建构过程。

20世纪以来,体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它的影响超越了体育本身的范围,已经辐射到了社会的许多层面,包括政策、历史文化、社会、产业和大众传媒等等方面。因此,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体育问题,不仅是体育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有关领域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比如,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在他的经典著作《区分》(distinction)中就以大量的篇幅分析法国社会中的体育分层现象,以此来论证他所提出的有关资本、惯习以及场域概念对于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今天,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众多分支领域,这些研究在不断形成各自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参与了对于体育活动的社会性建构。它不仅丰富并提高了人们对于体育问题的认识,并且以多种方式对于体育运动的健全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体育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性活动,日益成为一种公众性话题,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透视社会的结构形态及其变迁状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

在这种背景下,国外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与以前相比,日益得到普遍的重视与关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以日本的事例为中心,以体育社会学研究为主要对象,对国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状况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科学研究活动,从发生学意义上讲是一种个体行为。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组织化,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一个被组织化的社会。不管社会的形态如何,今天的科学研究活动都会在一定的组织状态下得到展开。这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在这之前,有关体育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用自然科学,特别是运用人体科学的方法。比如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第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同时举办了冠以运动之名的第1届体育科学大会。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科学应该是无所不能的。间题是西方人所理解的科学,也即SCIENCE,几乎特指我们所认为的自然科学,而奥运会竞技中的胜利至上主义更使体育研究中偏重自然科学的倾向得到强化。

在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成果给人类带来恶梦般现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对被奉为神明的科技理性提出置疑。海德格尔非常尖锐地指出:技术不仅成了掌管日常思想的手段和形式,甚至生命的本质也被迫把自身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在他的代表作《批判理论》一书中则断言:科学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掩盖了社会真实矛盾及其过程,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关当下社会境况的正确理论,去反映社会的诸种矛盾。总而言之,人们开始反思自身所安身立命的生活世界的状况及其意义,这就为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人本主义传统的复苏提供了契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风靡世界的景观仅仅是为战后社会科学研究的隆重推出提供了一个佐证而已。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体育问题的研究则一改自然科学方法独步天下的局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终于登堂人室。在一些国家的大学里,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等分支学科得以建立,一些体育研究所开始组织体育社会科学性质的课题研究,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领域的国际、国内学会逐步得到设立,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开始进人快速发展时期。

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是如何被组织的

一般来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与每个国家特有的体育科研体制有关,而这种体制又会受到各国体育体制基本特点的影响与制约。

如果对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做一个大致归纳的话,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府主导型:又可分为中央政府主导(如法国、希腊等国,我国也可以归为此类)和地方政府主导(如加拿大和比利时)两类。

2.法人型:典型的有英国的体育评议会(SPORTS COUNCIL )。

3.社团与行政混和型:如德国,政府内务部一德国体育联盟

4.团体主导型:如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这里讨论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问题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是如何被制度化的,二是这种研究是通过怎样的社会途径得以开展的。

关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首先毫无疑问的是主要分布于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体育院校之中一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在这些高校中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一些国家的体育院校基本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包含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课程体系,而承担这些课程的专业教师大多为这一学科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如拥有6000余名会员的日本体育学会,其大部分成员来自于大学教师。又比如在俄罗斯,相对于4所体育科研所的450余名专业科研人员,各体育院校的专业教师接近8000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分布在此昭然若揭了。

其次是一些体育研究机构。如体育研究所等,其中包括具有团体性质和民间社团属性的两种。前者如德国的联邦体育科研所,它成立于1970年,是德国内政部直属的国立体育科研机构,以组织和协调全国体育科研工作和提供体育信息服务为主。该所设立社会科学和体育文献信息部,以体育、学和学为主,兼顾体育学、、史学、和学。民间研究机构如日本SSF笹川体育财团.它以支援大众体育的发展为宗旨,同时组织力量开展以大众体育为主题的系统研究,至今已公开出版影响深远的《大众体育白皮书》等书刊,引起体育界及其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

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一样,目前国外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学会的活动而加以开展的。这种学会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最近,区域性的跨会以一种比较快的速度建立起来。除悠久的北美体育社会学会、体育史学会外,即使在亚太地区,规模不等的区域性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团体组织也建立起来并开展了各类学术活动。

根据这些学会组织的收人来源,可以大体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完全依靠会员所交纳的会费或个人与团体的捐款进行活动的。北美的学会基本如此。二是主要借助于会员的会费,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若干资助的,如日本体育学会。三是既有特定出资企业的赞助金,又有会员会费的收人的`学会,如日本体育产业学会,它的主要出资企业为日本体育产业团体联合会,在这个联合会里包含了美津浓、阿西克斯等体育企业。

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

不言而喻,研究经费的保障是体育社会科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对一些国家科研经费来源情况的考察,可以将其大致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有关部门的研究基金。前述德国的联邦体育科研所,其研究经费全部由国家供给,自身绝无创收任务。1993年的经费为1257万马克(约合7200万元人民币).其中课题费为万马克。每年的课题约为23个。平均每个课题约5万马克。其中课题和委托课题的比例约为19:4,也就是说,这些研究经费除了提供给所内研究人员外,同时面向社会,从而起到组织与推动整体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俄罗斯的一些国立体育科研所基本也是同样情况。

又如“日本学术会议”这一研究组织。它是所属日本文部科学省管辖的统合性学术团体。代替文部科学省协调全国所有经过注册备案的各类学术组织,同时接受各学术团体以及个人的课题项目申请,经审核通过后下达相应的研究经费。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组织也是同样,它专门用于国外高级研究人员在日本国内的访问研究或者合作研究。

3.社会团体的研究基金。1985年北美体育经营学会(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的设立,预示着体育研究领域中“产、学、研”三位一体研究模式的诞生。体育经营学领域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通过教育研究机构与体育产业组织的沟通合作机制得到开展。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产业组织对于体育经营学的研究提供导向性信息资源及其经济奖励。

日本有较多的企业组织设立体育研究基金,如前述的SSF甚川体育财团。设立专门的体育研究基金,资助大众体育研究方向的课题项目。美津浓公司同样也专门设立了体育振兴发展基金,重点资助社区体育的发展项目,同时对体育学术团体及个人的研究项目给予资助。如日本体育史学会多次到美津浓公司体育振兴发展基金,开展大型的集体研究项目。

3.高校的研究经费。以日本体育大学为例.该大学每个研究室多会从学校分配到一定份额的年度研究经费,学校及其体育研究所另外设置一定的研究基金。供全校教师提出研究项目进行申请。这种研究体制基本上解除了教师在科研经费上的后顾之忧,保证了科研活动的计划性与连续性。

四、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特点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其中不乏优劣不分、良芳不齐的知识霸权现象。美国当代著名的家卡斯特对此评论说: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快速结构转型,人们在这一巨大转型面前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知性应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种比任何时期都要繁荣的景象。

1、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并行。今天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如果对它做一个分类的话,可以列出无数个分支学科名称,专业的分化越来越细,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总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一个新学科的话,就会有冠以体育名称的分支学科。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也体现了一种综合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体育的社会性问题已难以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得到完整的解读,比如职业体育的问题,不仅需要学的视角。同时也需要社会学的、学的、的、学的以及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往往一个课题的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具备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或者多方面学科人员的参与。

2、学科研究力量的再整合趋势。体育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人类活动领域,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相关联,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社会科学研究资源,因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以体育现象或问题作为分析的案例展开各自的研究。从而充实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力量。

前述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经典著作《区分》出版以后,在他的周围聚起了一批社会学家运用他的理论分析工具开展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被称为布迪厄学派的法国体育社会学流派。

日本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基本来自于体育院校的学科教师。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研究体育问题的分析框架,集中讨论了体育的政策体制、组织结构、群体关系和社会化等间题,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日本体育社会学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等大学的社会学家为主体,结合部分体育社会学研究人员,独自成立了体育社会学研究会,从社会学问题本身出发,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方法、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埃利亚斯的文明化理论等对体育与主义、体育与全球化、体育与社会性别、后现代体育、体育与共同体再建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从而将日本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3.参与社会性话语的建构过程。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人在一种被约束的条件下再构了自己的世界。体育也是如此。它在受到社会多种因素制约的同时,也参与了这个社会的建构过程。尤伯罗斯独创的奥运会经营手法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与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体育研究中的社会性别问题、体育与民族国家的形成问题、体育与共同体意识的关联间题、体育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问题等,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话题。

五、结语

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许正面临着这样的课题,即如何在描述、解释体育自身的现象与问题,提高它的实际应用价值的同时,进人更高的学理探讨的层面,与其他社会科学展开一种学术性的对话.从而共同来参与对于这个世界的话语建构过程。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自1995年国务院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终身体育成为一个大众十分关注的课题。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高校体育工作的需求,对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 1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脑力型劳动主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体力劳动最大限度的减少,随之而来的是自身机力下降,心理压力上升,人们对健康的概念重新定义。杨勇震〔1〕指出,健康的基本概念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到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向“未来社会协调性健康模式”发展,使人的生物学特征与社会特征相结合。1997年秋,世界精神病协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与会专家提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说法:从疾病的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心理疾病将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2〕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必要的肢体运动。体育这一人类社会灿烂文化恰巧是平衡这一空缺的主要能量,它以其独特的功能跃入社会发展形态的突出地位也是必然的。〔3〕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最后的衔接阶段,承担着发展学生体育素质、完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基础的重任。但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传统的学校体育是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的需要,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训练活动,它以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评价学生,着重知识的灌输。〔4〕这种传统体育教育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造成了学习效果低下,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体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在提高体育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求得每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促使其达到终身体育的能力。体育之所以能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伴随终生,关键在于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人们健康的角度来看如此,从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亦然如此。因此,社会呼唤体育,体育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面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来说需要开展体育素质教育,促使每个人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2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体育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刻起,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一起产生并发展。从最初的获取生存物质基础(狩猎活动)到扩大本族生存空间(战争)再到提高健康水平(体育锻炼),体育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而存在,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对体育的低一层次需要被满足后,就会产生对体育高一层次的需要,而当高一层次的体育需要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后,高一级体育功能就应当被列为体育素质的基本内容。〔5〕随着知识型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类对体育的需求比率直线上升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使其成为生存的必备营养素。〔6〕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智力方面①理论知识②技术③技能;二是非智力方面①体育能力②体育意识③体育习惯和行为④体育文化〔7〕,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提法,但基本内容相似,其中张子沙〔8〕的分类最为细致,他认为体育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生理层面的素质教育即身体素质教育;第二是心理层面的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第三是社会层面的素质教育,包括六个方面①体育思想素质教育、②体育道德素质教育、③体育行为素质教育、④体育能力素质教育、⑤体育审美素质教育、⑥体育行为素质教育。我国体育素质教育从传统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相对于传统体育教育强调身体素质的观点拓展到体质、心理和社会层面,更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和谐生活方式的需要。 3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纵观建国以来的学校体育,没有突破以下框架:第一,强调统一的考核标准;第二,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并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第三,学校体育融入思想教育不够,未能帮助学生实现由“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第四,缺乏传授终身体育思想,未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和习惯。〔9〕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育,体育素质教育显得更加人性化。一、重视个体差异。力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二、全面性。体育素质教育不等于身体素质教育,涉及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三、体育教育过程的发展性。重视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道路。四、主动性。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要求最大限度地唤醒体育兴趣,领会学习方法,并积极主动锻炼,使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也有不同的提法,但本质雷同,如周凯〔10〕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归纳为全体性、全面性格个性化。这些特征基本相似,说明学者对体育素质教育特征的理解基本一致。 4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已经20年多了,但目前高校的体育素质教育仍然不容乐观,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和学生的体育素质现状并不理想,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也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选择仍然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大多数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并且还有相当多的学校仍旧沿用传统的体育课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状况的唯一标准〔11〕。2.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的活动占据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实地体现。3.占据学生体育活动重要地位的课外体育活动,不能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活动有限。调查显示,每周参与3次或3次以上余暇体育活动的学生,仅占―2次或从不锻炼的学生占〔12〕。可见体育活动还不能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无法做到体育素质教育的全覆盖。另外,我国高校开展的体育赛事较少,不能对学生起到有效地刺激。而美国除了全国性的高校校际体育竞赛组织,美国高校间还按照不同的地理区域成立了地区性的校际体育竞赛联合会或联盟,各所高校分别参与各自区域性体育竞赛组织框架内的校际体育竞赛计划〔13〕,体育赛事常年不断,体育活动氛围十分浓厚,不同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体育热情被充分激发,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因此,各高校还应该多组织各类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大多是从宏观上考虑的,如朱琳〔14〕认为应该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改进。这些建议缺乏较强的操作性,而胡金海〔15〕借鉴了日本“小集团学习”思想,提出综合学生的情趣、志向、态度、性格等因素,结成一些小群体进行活动的建议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实学校内部的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都是小群体的形式。在群体内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属性,如交往能力、协调能力等。另外,课外体育活动占据了学生整体体育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按照不同项目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时进行指导,增强学校体育活动的氛围,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5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工作应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重点组织开展小群体(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形式的体育活动,以各种大型或小型的体育比赛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舞蹈现状研究论文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地面组合训练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舞蹈的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在形式上包含了地面训练,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地面训练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柔韧训练(俗称为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为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个方面。柔韧、力量、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者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技术性成分,亦是一名职业舞者所必须具备和达到的身体基本条件和技术条件。地面训练,就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为舞者身体柔韧性、力量、技术技巧动作的具备与掌握,给予基础的、全面而系统的训练。地面训练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地面训练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的。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民族民间舞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来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俗事项;“特定群体”指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都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时,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完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群建设、实践教学交流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更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挖掘整理和提炼当前未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来完善现有教材体系。培养出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演员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教师尖子人才),针对不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我们知道,一个学员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将民间舞蹈学习面面俱到。所以,学员必须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对某一、两个舞有所作为、有所精通、有所成绩。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或教学成果及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四:民族民间舞蹈技巧1.技巧风格化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2.技巧情感化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3.技巧艺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如地基和房子。“继承”,是一幢房子的地基,“发展”,则是建筑于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缺少这个地基,就无法谈得上建造什么房子;同样,如果不是为了建房子,那么光是打下一个地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对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却有赖于继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下面就这一问题分别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五:继承我们在上面把继承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那么说,继承便是根本了。这个基础打得怎样?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着房子。我们搞舞蹈、戏剧、体操的不是常有这样一句“七分键子三分提”的口诀吗?若想以后的“提”翻得好,翻得高,就得下苦功练好这“七分键子”。基础打好了,以后要如何“翻”,建什么房子,那就能驾轻就熟,水到渠成了。继承既是根本,在比分上,它也应该是“七分”了,因此,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当今而言,我们认为更应着重这一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之花,被摧残至雕零枯萎的境地。民间艺人,有的已死去,剩下的年纪也相当大了,只能口授不能身教,鉴于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挖掘、整理,就有失传的危险。由于“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需要,在文艺领域中提出“文艺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作品主题思想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创作方法上必须遵循“三突出”。使得文学艺术走上了一条形而上学的创作道路,一切被概念化的口号所代替。舞蹈的内容不是“献苹果”,就是“献香茶”、“献披肩”等等,家乡有什么就献什么。要不然就是毛主席来到我家乡,来到我边寨;好象毛主席看过的麦穗不用施肥也能长得好,毛主席看过的牛羊不用料理也能长得肥又壮。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概念化的舞蹈,怎会受群众的欢迎?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本来是多姿多彩的,但那时在舞台上只能运用那么几个为数不多的、作为一种政治术语的舞蹈语汇。只要你稍微越出这条界线,就说你是资产阶级低级庸俗的情调,不健康的表现等等。就是这种所谓“革命文艺”,使得我们宝贵的民族遗产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们的演员虽也穿着各民族的服装,但跳的不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演员不爱演,观众不爱看,编导不知所措。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有必要从温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虽然我们的一些老专家,老编导曾经掌握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他们在十年浩劫中给“四人帮”的“棍子”打得晕头转向,现在多少还有些“脑震荡后遗症”,原来熟悉的东西变得生疏或遗忘了,曾收集到的民族民间素材被烧毁或丢失,而我们年青的一代和民族民间艺术又隔绝了十年之久。这些都说明了继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当务之急。然而,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必须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而这种自尊和自豪感,也只有在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不断地了解、熟悉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增强的。在大连的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如《水》、《追鱼》、《金山战鼓》等节目,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自然景物和花鸟虫鱼的节目,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是最擅长于通过描写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生灵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素来就是我们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传统手法,这在我们的古典文学、民间传说中尤为盛行,在我们的诗歌、词赋及国画中就更为突出。而这些成功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的艺术宝库中也永远闪烁着其夺目的光彩。本来,在舞蹈艺术上采用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是无可非议的。但为什么会有一些同志指责这次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太多的“花鸟虫鱼”?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质量不高。这正如:好花虽多还嫌其少,恶草虽少却厌其多。这种质量不高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必须尽早老老实实地向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从中吮吸其丰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我们的创作内容和质量。这几年和外界加强了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涌进来,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开阔了视野,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对我们的创作实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割不断的琴弦》、《刑场上的婚礼》、《希望》、《再见吧!妈妈》等节目,在借鉴和吸收外来东西方面做出很大成绩,相形之下,我们觉得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就不够。原因是我们的根子在民间中扎得不深。就拿广东省来讲,打倒“四人帮”至今已好几年了,但对广东的民族民间舞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编导还是浮在上面(这不是编导的责任,而是没钱下去)。这也是造成这次广东参加单项舞蹈比赛的节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年我观看了“英歌会”,发现专业编导掌握的素材远不如群众。这几年群众已把他们的“英歌”发展得更为健壮有力了。后来我们去粤北汉族地区看“舞狮”,群众也把它发展了,而我们手头上的素材还是五十年代的。据说汕尾一带的“钱鼓”,也有丰富的队形和动作,但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继承、去挖掘,就忙于创新,创不来就生吞活剥地加几个现代派舞蹈动作进去谓之创新。这不是好办法。要真有所创新,就得老老实实地,认真地,在挖掘、继承和整理我们民族民间舞的工作上下功夫。文章有点零乱,尽供楼主借鉴参考。

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论文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包括自然传承和教育传承。自然传承是指通过民间老艺人进行直接传承的方式,所传承的舞蹈完全是来自于生产劳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元素,更加贴近和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舞蹈动作。但是这种原生态传统的舞蹈传承方式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因为他们缺少舞蹈性和观赏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作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原生态的舞蹈不断的丰富发展。只有对其进行加工和技艺上的提高,才能使之更有舞蹈性和更高的观赏性。

而教育的传承是指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进行挖掘、整理、搜集等一些原生态的舞蹈及资料然后在进行加工,编排出适合教学的舞蹈组合和舞蹈作品,在这基础上在进行加工创新,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的教材,从而使民间舞从生活中走入课堂,走上舞台。在我国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一般都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老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以及罗雄岩老师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并在这些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结合了一些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教材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这一些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教材中没有太多的创新。没能跟上时代步伐和教学的特点。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挖掘、创新、融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才能与时俱进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其次教学模式的死板。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动作的示范以及通过口头的讲解来传授给学生的,虽然口传身授这种在高校中必须用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学生们会去一味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学习,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和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学生变得知识面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对学生的教学中的针对性不足。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一个集体的形式,在这当中存在这缺点对教学的针对性不足。没有顾忌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和自我个性,从而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才能使民族民间舞蹈有更好的发展和不断的去创新突破。

二、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一)激发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种类风格繁多,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以汉、藏、蒙、维、朝为主体的民间舞蹈。目前,“口传身授”民间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缺少对民族民间舞内容、意义、目的、的认识度。怎样使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民族民间舞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考验。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在教授蒙古舞的动作之前,先要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正确的认识。在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蒙古族舞蹈让学生去听、去看、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讲述一些蒙古族历史、文化、地理、宗教、习俗等以及形成舞蹈风格的独特特点。其次、教师在教授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时,要详细的给学生分析和讲解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动态语汇及风格韵律。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从而之前让学生观看视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之前了解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即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时动作示范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对学生最直观的,也是美感和风格特点的体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蒙古族舞蹈的沉稳、端庄、潇洒自如、刚柔相济的舞蹈特点。

(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师按照传统的蒙古族舞教材进行授课看似合理,但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属于强加式的学习。学生一味的去死记蒙古族民间舞动作的组合,风格,动作韵律等。这样只会让学生只知道模仿老师的动作儿不去想民间舞蹈的内涵,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民间舞蹈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完善民族民间舞教材提高质量就应该在传统民族民间舞汉、藏、蒙、维、朝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尝试,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足以让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也能达到教学效果。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到当地进行采风从而挖掘和编排出更多更好的蒙古族民间舞组合。以丰富的材料的内容,推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改进和完善,使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教师在民族民间舞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多看、多想。这三点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辨别美与丑,错与对的准则。然而模仿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模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强与弱,对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用“意识”动脑子来舞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在对学生的表现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应该要求教师利用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去培养学生对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内心的表现力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力。很多的学生虽然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舞蹈的风格特征,但是舞蹈中缺少思想感情。难以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突出内涵,这就的要求学生应该去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从中去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只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及思想中去,才有可能跳出不一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而使自己的舞蹈富有表现力。

给你一个开头,

一次幼儿舞蹈比赛,老师花尽心思,连夜通宵的给我选了个高难度的舞蹈:月光。这个舞蹈讲究仪态优雅,舞步轻快,舞感要美,这个舞蹈的伴奏正是优美的草原舞曲。这首曲子的节奏十分快,所以舞蹈的难度也很大!

后续你自己努力了。

体育舞蹈开展与作用研究论文

关于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论文

摘 要:

体育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是文化的演进过程,体育运动只有在文化艺术的浇灌下才会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使人能够愉悦的现代体育运动本身就具备了文化审美特质,对体育与文学的相互融合以及对其美学价值的深究,有利于我们对体育运动的内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实现用艺术和审美的观点看待体育,提高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体育艺术;交融状态;美学价值

体育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不断积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抗争、融合的产物,是人类转变存活环境不断演进的一种实践行为。从当代社会发展的,体育也是文化艺术这个定义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认知,作为艺术的体育、体育的艺术很大程度具有相互的艺术交融性。探析艺术形态下的体育及其美学价值以及体育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加清晰其当今乃至未来的发展规律和文化走向,这对于体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与艺术的产生源自人类的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体育和艺术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均趋向于劳动创造了体育, 也就是说体育的源头是人在生活实践中的劳动。然而,提出进化论学说的达尔文的关于人类来自雨猿类的进化理论对劳动创造了体育这个理由提出了疑问,带着这些女疑问许多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 于是又产生出了游戏说、模仿说、健身说等。正是学界对体育的源头争论不休的状态下,产生了体育和艺术均起源于人类劳动的理论。

笔者在这里更趋向于体育和艺术来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也就是“劳动说”因为,人类在最初的生活往往与自然和环境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自然界为人类的存活提供了可用的物质,为了获取这些物质,人类自然会付出劳动,而获取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要想得到大山中的果实,就需要人类爬山涉水、或者是翻山越岭,要想获得动物的身体就需要人类去狩猎,而动物是不会听命于狩猎者的安排,而是要设法躲避这些危险,以免失去生命,人类与动物的这种博弈,自然会使人的意识发生质的转变,这样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提升,他们也在总结得失,交流各种劳动的经验和技巧,同时在不断地交流中产生出更多的技术和手段。像狩猎会演变成射击,涉水过河演变成游泳、骑马行进会演变成马术,凡此种种的人类社会实践无一不与当今的体育和艺术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类的劳动实践不会产生体育和艺术。

体育比赛中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游泳等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那些在运动场上的竞技,无论是展示运动员的身体,还是运动员的技术表现,均散发着艺术魅力。现在体坛上列入比赛项目的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艺术表演类项目,完全没有脱离开体育这个范畴,加上在运动员在人体运动的同时,伴随着背景音乐的渲染,优美、流动、张扬、娴熟等艺术技巧得以呈现,千百年来, 能够反映趣味横生的体育运动的艺术作品成列在艺术世界的走廊,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性、道德、精神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人类艺术宝库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二、体育的文化表达与艺术交融状态的形成

(1) 体育与艺术的是两种文化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它们都具有文化外显、文化表达和文化的传递实行,体育与艺术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单打独斗和孤立无援的存在,它们在人的价值取向作用下,不断地发生着交融和演进,在体育和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体育伴随着人类对文化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导致了它从实际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不断向着艺术领域靠近,并不断被艺术的元素吞噬和演变进而实现与之融合,这种演进着的相融就使竞技体育具有了审美和艺术价值。

(2) 体育与艺术这两种超自然的文化形式,在他们相互作用下,以文化的样式显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这种联系着的文化存在,在其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在推进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我们知道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的竞争中进化,在不断的进化中再竞争。这种循环的竞争和进化的过程使得人类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竞争是人类存活、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同时也人类展示自我力量和个性。这种需要和天性在人类生活中的展示就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自我、用身体和长期总结出来的存活技术演绎着竞争的场景, 向人们诠释身体运动中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文化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引领下,走进追求 的呈现与灵魂的散发完美结合的领域, 将体育从单纯的身体运动和改造这一狭隘认知通道中冲出来, 让体育运动成为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变化的文化支撑。

三、从体育文化的视觉看体育与艺术交融的美学价值美

冲击着欣赏着感官,让人的情绪和情感发生着剧烈变化,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会不时地做出审美判断。

(1) 体育艺术的美学催生人的精神之美。每次大型的国际比赛的开赛,总会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在令人瞩目的状态下,我国的运动员他们不仅是带着身体去参加竞技,很大程度他们会代表着13亿国人的期盼去参与比赛,每当比赛结束,当我国获得金牌与动员站在神圣的领奖台上,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此时被牵动,会随着五星红旗的神升起和《国歌》的响起,人人的内心会涌动起一种无不愉悦的豪感,许多人会在这样的情形下流出激动地眼泪。这一刻的喜悦令每个观看比赛人精神大厦倾倒,一股自豪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一刻就是体育精神赢得了国人在其道德、价值、精神、审美的认同。

(2) 在现实中,从事体育运动或艺术创造人们,往往会试图用内心美的理想实现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心里走向,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现实性,因为每一个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实践者中会遇到不可预见的遭挫折与困难, 就是这样的悲喜交织,痛苦与愉悦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 使追寻体育与艺术交融的探求者对生命的作用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样的领悟会将人带入到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人生空间。在享受体育艺术的人群中,很多人内心十分清楚自己并没有体育或艺术天赋, 可是他们却在体育与艺术活动乐此不疲, 这样的人群就是在享受体育与艺术所赐予的美。

结语:

中国体育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升华,那些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影,那些在苦练中流血流汗的付出和牺牲,凝聚了体育运动员美的精神追求和他们对生命作用的诠释,体现在他们身上那些闪闪发光体育艺术。已经成为了他们超越现实的审美品质,引导着人们在获得精神升华的同时,也在创造与享受着美丽的人生。人们会感受体育艺术的无穷魅力,领略生命存在的作用,让体育与艺术的美学价值成为人类对生命追求的激励。

参考文献

[1] 孙葆洁.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86.

[2] 魏锦龙.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双向律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47.

[3] 乔彪.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心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1):130.

[4] 翟文明.辞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673.

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体育舞蹈兼具体育与舞蹈的综合效用,同时还有很强的娱乐交际功能,因而备受青年学生喜爱。2003年以来,体育舞蹈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以休闲娱乐活动的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随之步入高校课堂,然而,体育舞蹈教学在内容设置、教学措施、器材场地及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还有待改善提高。文章针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问题展开调查,找出影响课程教学的问题根源,以期为今后的体育舞蹈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舞蹈教学 问题

体育舞蹈教学进入高校,有利有弊。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10所普通高校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师资、场地不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正视体育舞蹈教学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规律的良性循环。

一、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高

影响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原因有很多,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专业体育舞蹈教师的缺乏成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得较晚,刚开始没有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教师可谓寥寥无几,师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及时得到补充。另外,有些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大多也是转行过来,有的只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教学,其专业技术水平相对也不是很高,教学经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其特有的锻炼方式决定了对体育舞蹈教学设施的要求很高。体育舞蹈教学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黑龙江地处东北,每年寒冷的气候占多半,室内场地设施建设影响着体育舞蹈教学,成为舞蹈教学的根本物质保障。但事实是,黑龙江省有些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的专用场馆、专用教室、设施和器材等教学设施相对还不够完善。

三、教学教材不够规范

教学教材是任何一个学科门类的基础和关键,对体育舞蹈教学来说,这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材料。在黑龙江省有部分高校,其体育舞蹈教学资料基本上都是学校自编的,缺乏统一的教学教材,教学内容也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创编。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材短缺的原因,也在于有些学校对体育类课程重视不够,甚至有的将其置于教育学科体系中的辅助或次要位置。近些年来,虽然很多学者出版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理论专著,但对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而言,其内容也都不能各有适用,这就导致有些高校教学内容无章可循、各自为政,从而阻碍了体育舞蹈课的持续发展。

四、课时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舞种的基本舞步和动作,培养学生的身体表现力和乐感,增强其兴趣爱好。而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其教学内容较多,一学期36学时的教学课时很难更理想地完成各个学校的教学任务。此外,许多学生也不满足于简单的形体姿态与基本动作学习,既想学习交谊舞,又想学习国标舞,想从中提高自己的舞蹈技术水平,他们中大多数觉得体育舞蹈课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加之有些学校把体育舞蹈列为其学科体系中次要、辅助的地位,因此,合理设置体育舞蹈教学课时,对改善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力度十分有益。

五、体育舞蹈学习观的改善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得较晚,各类体育舞蹈活动不多,只有哈尔滨地区的高校有些体育舞蹈竞赛,其他地区的学校参加的较少,许多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也缺乏对体育舞蹈的锻炼与娱乐价值的发现。而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和锻炼环境,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将体育舞蹈的教学延续到课堂之外。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课时偏少,不能满足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外体育舞蹈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部分大学生想进一步提高体育舞蹈技能愿望,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体育舞蹈的宣传,组织各式各样的课外体育舞蹈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观念和意识。再者,体育舞蹈的普及有利于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学有所用,体育舞蹈也能缓解人的压力,娱乐心情,从而让身体得到锻炼。

六、教学内容的改进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自身教学的发展不相适宜,也是阻碍黑龙江省有些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原因之一。黑龙江由于地处东北边陲的特殊生活环境,对体育舞蹈接触相对不多,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差,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合学校自身教学的内容十分重要。国际标准交谊舞对于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了解和喜欢的体育舞蹈多为舞厅里常见的那些舞,体育舞蹈又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配套教材和专项理论,所以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面窄,使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针对体育舞蹈独特的功能与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师资水平,选择低年级学生容易学会的舞厅里常见的一些舞的套路及组合动作,还有对高年级有一定体育舞蹈基础的学生选择有一定难度的国标舞套路组合动作,这都为满足包括一些没有选修上体育舞蹈课学生的要求大有裨益。因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育者,大力提倡推广体育舞蹈教学及开展俱乐部活动,多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刁在箴.体育舞蹈[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董俊.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8.

[3]赵倩.我国体育舞蹈竞赛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

百度可以收到啊

可以参考的资料。

我给你提供了几个选题,你可以看看,或者参考参考都可以但必须是你体育舞蹈专业,也可以参考自拟题目舞蹈论文题目一:1宋代乐器研究2萨拉萨蒂创作演奏的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分析3《古希腊音乐文献》研究4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世纪欧洲音乐与“中国热”6“三种唱法”的文化分析7水陆法会音乐研究8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理论和实践9汉代丧仪音乐中礼、谷关系的演变与发展10宋代教坊乐制研究12简论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钢琴音乐风格特征13析沟上日出夫声乐套曲《永不关闭的剧场》的创作特征14拉莫一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15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其在声乐教学上的价值16三首浪漫时期钢琴叙事曲的比较分析17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的研究18论音乐艺术的第三度创作——听众的鉴赏19《黄河大合唱》与清唱剧《长恨歌》之比较研究20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1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22清史稿乐志研究舞蹈论文题目二:23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24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精神二元冲突25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26湖南民歌及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27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8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29主题——动机理论——开放性的理论30在“他者”与“自者”之间——先秦至魏晋乐论流变分析31现代音乐中的新音响及其作品结构力32先秦筝乐文化33汉魏时期的筝乐艺术34中日传统音乐在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35用动机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民歌36贵州梭戛“长角苗”音乐文化生态37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改编现象之研究38乐府史研究39德国早期艺术歌曲研究——兼论诗歌对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影响40面向21世纪,探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41西洋歌剧泳叹调的美学研究42宋史乐志研究43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

启蒙舞蹈教育论文国外研究现状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一日生活中音乐教育渗透的国外研究现状如下:在所调查的班级里,集中音乐教育活动上,各个幼儿园普遍一周进行一次,A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在在6周内上的音乐教育活动没有达到6次或以上,而且问卷中表明有开设音乐区的班级音乐区里的材料大多是成型的小型乐器、挂图组成,很少是有自制音乐教玩具,图谱等。这必然对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音乐区单一的成型玩具,也容易让幼儿对成型玩具产生厌烦感,无新颖感。幼儿年龄小,有意控制力比较差,一切本从兴趣出,兴趣在幼儿的学习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搞了120个专家调查史,结果表明:启蒙阶段,学习的契机都是在无意识的偶然的机会,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蒙阶段不是技术而是兴趣。一日生活中音乐教育渗透的国外研究现状建议如下:创设一个丰富的音乐渗透环境。注意吸收与利用好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音乐渗透的方法,教师从自身做起,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推崇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学习音乐,多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它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心田,感染着人的思想、品质、情感。本文写了几点在舞蹈训练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体验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深刻,细致的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并采用了 “口传身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舞蹈音乐,感受舞蹈情感,对眼神和脸部表情进行了着重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 舞蹈情感、口传身授、以情动情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它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心田,感染着人的思想、品质、情感。英国有位舞蹈家认为:“舞蹈是由感情产生的运动。”我国现代戏剧家认为:“舞蹈是单独用动作来传达情感的,它所表现的是高度的集中。”在古代有学者就强调“乐声之入他深,其化人也速”。 舞蹈从内而外地对人进行全面的美感教育,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性情与品格。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由于发育还不成熟,在舞蹈学习中只是流于一种简单的模仿,还不能够做到真情的流露。舞之以心,动之以情。作为教师,应更加重视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成。一、口传身授,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情感内涵教育提倡“启发式教学”,其实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这个方法同样适用。那么在舞蹈中的“启发式教学程”是什么呢?“口传身授”是十分符合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对于如何启发学生的舞蹈情感,使他们体会到舞蹈中的情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那么什么是“口传身授”?从文字上看,它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一)“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的含义。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个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除了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舞蹈修养之外,也要有相当的语言修养。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的语言做到:1、生动:语言的生动对舞蹈训练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唤起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易进入舞蹈的情感世界。老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比如:舞蹈《山野小曲》,刚开始时,学生卧地,随着音乐的节奏,上身慢慢地上下起伏,可是,有的同学身体和手臂都是硬梆梆的,脸上也是毫无表情,这时我们可以说:“象春天的 种子发芽了,一个一个往上冒,动作要柔美,要表现出愉快的心情!”“象是过了冬的小动物,太阳暖洋洋的,要表现出幸福、快乐的表情。”“象是见到了雨后的彩虹,要表现出惊喜的情绪。”说过之后,学生不但对舞蹈的情感了解的更深,而且对动作的不足有了极大的改正,再来跳一遍,情况大不一样,同学们个个心领神会的表现出老师的艺术要求。2、精练:“教师的话要尽量准确、简单,不能罗嗦,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影响舞蹈的质量。3、亲切:教师的语言要亲切,形象不能过于严厉,过于僵硬,学生的情绪容易产生逆反,所以教师要有耐心。如:在排练舞蹈《俏花旦》时,舞蹈中有一段快板部分,由于技巧高、动作难度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技巧动作达到了要求,可是,我们会发现同学们为做动作而动作,非但不优美而且毫无内涵。 这时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我们是舞台上美丽、活泼的俏花旦,要表现出花旦的俏来,同学们脸上的表情要欢快,嘴角要上扬,要把内心的愉快表现在脸上,表现在肢体上。”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跳、练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教师的 “说”对于学生的练、跳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很多舞蹈老师,或是负责舞蹈队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刚开始带舞蹈队时,由于班上学生多,学校的场地有限,学生中有很多不喜欢学舞蹈,上课很吵,不肯练。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什么都学不会。如果我们采用教师的说带动学生的练的方法,把很多很抽象的理论知识,舞蹈术语,用很形象,很精练的语言加以阐述,使学生很快明白了音乐、舞蹈所要表达的含义,由此更好的理解了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含义。从而使舞蹈既富有感受力又富有感情,既富有动感又具表现力。(二)身授:即示范的方法。示范,是由教师教师亲自塑造让学生可以效仿的形象。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动作包括舞蹈外在的肢体动作和内在的情 感语言。在学习舞蹈作品肢体动作时,教师要做到全面示范和动作的分解示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舞蹈的肢体动作,为他们理解舞蹈的情感打下基础。舞蹈的情感是很抽象的东西,没有特定的标准,只在每个人的理解。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明白这个动作有没有融入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对比的示范方法,也就是同一动作做至少两遍,一便是纯肢体的动作,没有情感,另一遍是情感的充分融入。如:在排练舞蹈《山野小曲》时,要表现种子发芽的动作,教师就可以示范两遍,一遍是手指十分放松,音乐的情感在手指上断掉;另一遍手指伸直、加上点力度,指向头顶,表现出种子发芽的勃勃生机,使音乐的情感在指尖得到延续。这样的两遍示范,学生一看就能明白到底怎样跳才能表达音乐所要传递的情感。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的动作要逐步简化,有时可以单用手来比划。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始时可以是模仿,要求学生模仿的越像越好。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的运动规律后,模仿的对象开始淡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自己去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舞蹈角色。二、以情动情,以舞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单方面的情感讲述是不够的,它需要教与学的过程中,当然学生对舞蹈情感的感悟和把握就更为重要,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呢?(一)以情动人,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的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作为教育者,应给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中来,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的“讲”、“唱”、“跳”等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活动,并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所听到的音乐。实际上,舞蹈自心生,是我们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语言。舞蹈的本身具有强烈的娱乐小、身心的作用,无论观者或舞者,均能自娱其中。像雨水出自山林,却淋漓与山林;火烧自木头却反过来燃烧着木头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对美的事物有着自己的感知。但初中生的思维直观,洁尘不染的内心世界,涉世未深的头脑使他们无法进行正确的审美活动,但他们对美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舞蹈之前,先给学生充分听音乐的时间,让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幻想,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并在欣赏中把握这段音乐的情绪,掌握其情感基调,说出它是优美的或是激昂的 ,是欢快跳跃的或是缓慢抒情的,是欢乐的或是悲伤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的节奏,使他们将节奏、想象和舞蹈联系起来。音乐的情感和美感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一旦领略了这段音乐的感染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发他们无限的热情。如:我们在排练舞蹈《欢乐中国年》时,可以做这样一系列的诱导动作——用一些照片来展示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过新年的——学习《欢乐中国年》的旋律——观看民族大团结的音像资料。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明白了音乐的含义,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年的情感,从而对舞蹈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二)眉目传情,舞蹈训练中注重学生的眼神训练中国的古典舞中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一说,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过“谁的脸上有表情,谁的脸上不会做戏。这中间的区别,就在眼睛的好坏”。眼睛作为人的一种感知器官 ,作用不仅仅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媒介,更重要的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令全国各地乃至世界非常震撼的舞蹈《千手观音》。21个聋哑人用他们至善、至美、至纯的表演感染了无数观众。这是一个佛教题材的舞蹈,我认为领舞邰丽华的成功正是能深刻的把握住这一佛教菩萨形象。菩萨的端庄,菩萨的境界,在她的身上表现出巨大的沉静和安详。这是因为她在眼神的处理上做的非常到位。眼神流露出慈祥端庄,使观众看了不禁联想到敦隍,西藏等地千手观音的形象。试想一下如果邰丽华的眼神过于游离、呆滞或者做作,那观众看了一定觉得不伦不类,也不会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眼神,才能使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和艺术互动,使舞蹈与观众形成对话,产生震撼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舞蹈形象的展示,仅仅处于模仿阶段。这种模仿是单纯的,单一的,甚至是麻木的。实际上,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应该是一种在创造的过程,是二度创作。无论是动作、眼神或是情感,均是在舞蹈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元素,进以表达自己对舞蹈形象的理解。然而,对初中生来说,达到这种水平太难了。舞蹈对他们来说仅仅是美的象征,如何去理解,如何做到眉目传情这些都无法进行。所以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因加以强化,对他们的眼部表演加以训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制作了一些小纸条,写上一些形容表情的词语,如:兴奋、难过、忧伤、开心等等,在训练时,让他们自己抽取其中的一张,之后用眼神来表现抽到的词语。用这种方法许训练了一个月,就会有明显的效果。(三)形神兼备,舞蹈训练过程中要注重表情的训练大家或多或少都观看过文艺演出,作为一名观众,纵使无任何的音乐,我们也可以从舞者身上感受到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舞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所谓“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的焦点。人们对舞蹈的感觉,只有舞者才能唤醒。舞者也只有完全投入舞蹈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它是舞者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这样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似乎太高了,毕竟面部表情技巧,无论理论或实践都无正确答案可寻的。如何使学生从纯粹的舞蹈模仿到正却的表现出舞蹈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动作的同时,教授表情和讲解情感。要让学生认识到,舞蹈动作是为舞蹈主题服务的,而舞者的面部,则是为舞蹈的整个灵魂服务的。这就好比童话世界里的皮诺曹,没有老爷爷的爱心之前,它只是个拉线木偶,但倾注了老爷爷的爱心之后,“它”变成了“他”,最终成为了人。舞蹈是有节律的,以美化人体的动作为手段来表达人的内在心态,反应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人体的动态深刻的 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谛。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舞蹈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流露出真情实感,从而抒发优美、欢快带有幸福感的舞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