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论文模板怎么插入页码

发布时间:2024-06-30 15:49:42

论文模板怎么插入页码

1.用Word打开论文后,点击“布局”2.在分隔符下拉选项中选择“连续”,点击“插入”3.点击“页脚”,选择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4.在页码下拉选项中选择“设置页码格式”,起始页码为“1”5.更改数字格式后,点击“确定”,在页面底端插入页码即可。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论文是为了培养我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我们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如何在论文中添加页码的 方法 ,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如何在论文中添加页码 一、 在菜单栏选择插入,进入页脚选项,在弹出的窗口点击编辑页脚 二、接着在菜单栏会出现设计这一选项,点击页码,在弹出的窗口选择页面底端,然后出现底端各种样式,一般选择居中的页码也就是选择普通数字2 三、点击普通数字2选项 四、有时我们的 毕业 论文需要用到其他的页码,而非普通的阿拉伯数字,这时就需要在页码选项点击设置页码格式选项 五、在页码格式窗口,选择编号格式,起始页码,点击确定. 六、最后在页脚就出现数字 关于创业的论文 范文 创业过程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并以此为基础,从创业过程的机会识别、机会开发和创业结果三部分,对现有创业领域和创业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创业过程 创业家 机会识别 机会开发 创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层面的复杂现象,这一特点使得这一领域既引人注目又显得复杂。在过去的20年里,创业领域引起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多数创业研究只关注于创业的某个方面或者从特定的视角透视创业,如创业者特质或创业环境等,因此在如何给创业下定义,如何界定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 创业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创业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没有一个被统一接受的标准。如国外学者Gartner(1985)认为,创业就是新组织的创建过程;Shane和Venkataraman(2000)认为,创业是围绕机会识别、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过程;阿马?毕哈德(Amar V?Bhide)认为,创业就是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并得到最终的货币报酬、个人满足和自主性的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东西的过程。 我国学者复旦大学的__能博士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南开大学的张玉利教授认为,创业是基于创业机会的市场驱动行为过程,是在可控资源匮乏前提下的机会追求和管理过程,是高度综合的管理活动,表现为创业者以感知创业机会、识别能为市场带来新价值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概念为基础,引发创业者抓住机会,并最终实现新企业生存与成长的行为过程。 从以上创业的定义中可知:创业是一个过程,机会追求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创业旨在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 创业的研究领域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斯蒂文森教授(Stevenson,1990)认为,创业领域的研究应该围绕三方面问题展开,即创业的动因、创业活动的后果、创业管理。 研究创业的动因 这类研究采用心理学或社会学方法,主要从创业家视角透视创业动因,但也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创业活动的后果 这类研究关注于创业活动的后果,而不是创业或创业行为本身。 研究创业管理 这类研究主要分析在不考虑创业行为的动机和结果时,创业过程的特征,主要着眼于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演进过程。另外一个研究领域是公司内创业精神,即在现有企业内部建立新的企业或新业务 (Vesper ,1985)。 总的来说,从创业研究领域的界定可以得知:创业过程由机会发现、机会评价、机会开发以及创业结果组成;在创业过程中,个体创业家是核心要素;创业过程受到社会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创业可以在新创企业中发生,也可以在已创建的企业中发生。Bygrave和Hofer (1991) 描述了创业过程的特征:首先,创业始于人的意识反应,这一观点承认了作为创业基本要素的个体创业家的重要作用。然而,他们认为创业家个人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创业过程是一个动态而整体的过程。之所以认为创业是动态的过程,是因为新创企业随时间而不断演进;之所以认为它是整体的过程,是因为新创企业演化的过程受到相关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图1描述了创业过程的基本要素、创业家的作用以及创业过程所处的环境。从图1中可以看出,创业过程是一个线性的连续过程,事实上,创业过程也是重复的动态过程。 基于创业机会的创业过程分析 创业活动的实质是创业者识别、开发与利用创业机会的行为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创业者资本转化为能为市场带来新价值的产品或服务。Shane和 Venkataraman (2000) 提出了以“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为主线的创业过程研究主张。 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 机会识别或感知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创业过程的开端,旨在识别能为市场创造或增加新价值的产品或服务(Timmons,1999)。创业者感知创业机会的过程其实就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始于对具体市场或工作问题的反应。创业者以往对市场、产业或技术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升正确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使其能够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关系与联系,因此决定着创业者的机会感知力,即在缺乏调查的前提下处理信息以识别潜在创业机会的能力(Kirzer,1979)。 Teach等人(1989) 揭示了与机会识别过程相关的8个要素:正式计划、正式评价、市场与技术驱动、细致调查、意外发现、先前职业、创新与改进、信息调查。他们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机会识别模式。第一种模式印证了机会鉴定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即创业者需要做一些“功课”,例如从图书馆、商家或其他地方寻找与机会相关的知识;第二种模式是根据正式计划和评价过程按部就班地对机会进行鉴定;第三种模式是自主开发产品, 自我鉴定 机会;第四种模式是把机会鉴定看作是一个随机过程,没有正式的计划或评价。 Singh、Hills和Lumpkin (1999) 认为,“创意”是通向机会的垫脚石,一个创建企业的想法并不等同于一个机会。Bhave (1994)把机会识别的过程称为机会阶段,在内部和外部因素刺激下,最初的想法被“过滤”或“提炼”成机会。在这一阶段,创业家将整合知识、 经验 、技能和其他市场所需的资源。创业家的社会背景在机会识别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Jack和Anderson,2002)。通过以上分析,一个概念化的机会识别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 创业机会开发过程 创业过程总是表现为一个机会识别、机会评价、决定开始并以资源获取结束的连续过程 (Bygrave,1994)。实际上,机会识别就是把一个一般的泛泛而谈的创意打造成一个较具体的商业概念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创业家开发必要的资源并引进自己控制的资源,机会识别和必要资源的评估互相补充。创业家逐渐有机会开发的意向,而开发决定并不总是一个正式的或有意识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寻求机会的意向在企业创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Bhave,1994)。有些创业家可能在仅有一个基本的创意时就有开创企业的意向,有些则详尽地描述创意,并且在机会培育和资源获取不再有障碍的时候才完全有开创企业的意向。 Brush、Greene、Hart和Haller (2001)提出了一个构造资源平台的简明模型。首先,企业必须聚集资源,即根据商业概念确定资源需求及其潜在的供应者。企业必须参与获取必要资源的交易过程,是整合看中的资源,推动商业概念转换成可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个阶段,创业家拥有的不再是一个商业概念,而是一种现实产品或服务。 创造产品或服务是创业家应对在机会识别过程中感知到的市场需求的一个办法。Bhave (1994)把产品和服务描述为用来连接供应方(创业企业)和需求方(消费者)边界的一座桥梁。不管在机会开发过程的任何时刻,如果有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表明创业者不能有效组织供应方(适当的资源组织)或弥补需求差异( 市场营销 ),那么商业概念很有可能被修改甚至放弃。这可能导致最终将创意转让给其他人。由以上分析,机会开发过程模型如图3所示。 创业结果 从机会定位和追求中获得的经验促成了创业者的个人发展和成长,创造、整合新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未来创业机会的培育。换言之,经验推动了未来创业,即使 创业计划 失败仍旧会增进知识或推动生产方法的改进,创业家可以从自己的过失中吸取教训;意外的失败可能构成将创意转换成商业机会的知识平台,不管是对当事的创业家还是其他企业家来说都是如此,一个创业家的过失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另一个创业家的机会。 根据Venkataraman(1997)有关创业关注于个人财富的发现和挖掘的观点,创业家寻求个人财富以补偿他们的努力,然而这一过程可能创造出额外财富。在满足个人欲望的同时,创业家也通过创造财富、新市场和新工作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然而,个人财富创造并不总是对社会有利。Baumol (1990) 提到了组织犯罪或寻租现象,并将其称为社会非生产性创业。多数创业文献侧重于创业的经济效益,即关注于利润或者考虑财务和就业来分析企业成长。关于创业的非经济收入的研究甚少,有代表性的是Gimeno、Folta、Cooper和Woo (1997)的著作,其中除了经济效益,还把精神收益(个人满足和创业享受)作为企业生存的一个重要预警器。有些研究把失败视为执行不利的结果。例如,Singh(2001)认为,可盈利的创业机会开发失败并不一定是错误前提或过于乐观而导致的,而更有可能是机会被错误地行使造成的。 参考文献: 1.陈震红,刘国新,董俊武.国外创业研究的历程、动态与新趋势.国外社会科学, 能.企业创新――孵化的理论与组织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看了“如何在论文中添加页码”的人还看:1. 论文中如何添加页码 2. 论文如何添加页码 3. 毕业论文如何添加页码 4. 论文中如何插入页码 5. 论文中如何设置页码

论文模板怎么插入空白页

1.在Word2010中打开Word文档,光标插入文档首行前面。

2.单击“插入”选项卡,在“页”组单击“空白页”按钮,在该页前面就插入了一页空白页。

3.光标插入一页文档的末尾处。

4.单击“插入”选项卡,在“页”组单击“空白页”按钮,在该页后面就插入了一页空白页。

5.光标插入文档中间某处。

6.单击“插入”选项卡,在“页”组单击“空白页”按钮,在光标插入点前后文字间就插入了一页空白页。

7.光标定于文档任意位置,单击“插入”选项卡,在“页”组单击“封面”按钮,然后在下拉列表中选择封面样式,在文档最前面便插入一张封面,这里的封面内容一般是一张表格,删除表格就是一张空白页。

操作方法如下:

操作设备:戴尔笔记本电脑

操作系统:win10

操作程序:word2017

1、插入空白页

这两页之间没有空白页。 现在需要在这两个页面之间插入一个空白页面。

2、点击空白行

首先将鼠标放在上一页末尾的空白处。

3、进入插入设置

然后在页面顶部找到“插入”选项。

4、设置插入空白页

最后进会在左上方看到一个空白页选项,点击“空白页”就可以了。

博士毕业论文怎么插入页码

论文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及成果的描述和 总结 ,是对我们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中怎么插入页码的 方法 ,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论文中怎么插入页码 1.单击“插入”菜单中的“页码”命令。 2.在“位置”框中,指定是将页码打印于页面顶部的页眉中还是页面底部的页脚中。 3.在“对齐方式”框中指定页码相对页边距的左右,是左对齐、居中还是右对齐。 4.如果您不希望页码出现在首页,可清除“首页显示页码”对话框。 这些都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开头的操作了。 如果你重新修改了 文章 内容,就需要更新一下目录,方法是:在目录区域内,点右键,选“更新域”。 当选“更新域”后,选第二个“更新整个目录”点确定。就OK了。 关于民族的论文 范文 浅谈 文化 民族与政治民族的概念 内容摘要:论文简要阐述了汉语语境中民族概念的复杂状况及其原因,认为将英文中不同“民族”概念划分为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是解决这种混乱状况的办法。文化民族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政治民族是近代以来在各种经济、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人为的产物。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关键词:民族概念;文化民族;政治民族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5- ),男,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1)03-0007-06 在民族理论界,民族概念问题一直都是研究和讨论的 热点 问题。一般情况下理论界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今天我们探讨的“民族”概念,即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文化、地域甚或血缘相异的群体,早已有之,但是在古汉语中并没有以“民族”这个称谓来称呼此类群体,更多地是使用“某某人”,如匈奴人、汉人、胡人。而文献中出现的“民”“族”则主要是指人民、民众和家族、宗族,是两个词。直到近代以后,随着国门打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的思想理论随着中西交流的开展逐渐传入中国,包括许多经由日本辗转进入中国的理论和概念,其中就包括“民族”概念。这时“民族”作为一个词的用法才和我们现在在常规意义上理解的“民族”的概念结合在了一起。最早接受“民族”概念的是当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如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内外部的民族矛盾和对立都十分尖锐,因而这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所理解的“民族”概念十分复杂,他们既将一个国家的全体民众称为民族,也将国内的汉人、满人等称为民族,甚至还将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称为民族。后来这些人在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时候,他们对于民族的这种相互纠缠的认识也传播开来,由此造成了汉语语境中民族概念复杂和混乱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其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理论,特别是苏联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有关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策略和方针的制定,其中斯大林民族定义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民族、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但是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引入并未解决汉语语境中“民族”概念的复杂状况,反而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将斯大林民族定义用于具体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理论界的长期讨论。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使用一直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许多民族的最终确认需要对其进行变通。后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民族定义,但是都未能得到理论界的一致认可。 一、民族概念在理解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会造成“民族”概念理解上的这种乱象呢?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引进的民族概念,主要是来自西方近代学者的政治著作。而19世纪正是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思想兴盛的时期,西方学者的著作中涉及的“民族”主要是受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影响形成的现代政治民族概念,而非我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到的语言、文化、地域甚或血缘相异的群体。斯大林所认定的民族同样是基于近代欧洲历史 经验 和背景的民族,自然也就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所以中国从西方吸收来的民族概念——主要是政治民族概念——在用于中国的实际的时候,出现了种种混乱和不适应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一,中西方关于“民族”的历史实践不同。钱乘旦先生在考察了欧洲民族发展的历史情况以后认为,在欧洲的古典时代,民族主要“是将文明和野蛮区别开,‘民族’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那时是十分模糊的”[2]6。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据领主和掌控普世____神权的教会统治着整个欧洲,人们的身份认同要么是某个领地的领民,要么是某个教区的教民,尽管群体之间存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但是这种群体差异要么被更高层次的宗教认同所掩盖,要么被大小封建领主的领地所割裂,不存在因语言文化的一致性而产生的群体意识,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民族概念,无论是文化的还是政治的。“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波西米亚人’等等也主要表示他出生在哪一块土地上,而很少带有‘民族’区分的意义”[2]9。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造就了西欧众多的政治民族,也造就了西方社会“政治民族”的概念——Nation。 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使用“民族”这个词,但很早就有了“五方之民”的观念。人们已经注意到彼此之间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史记•匈奴列传》对匈奴就有这样的描述:“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3]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匈奴这个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描述,这种描述事实上就反映的是人们观察、比对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在古代中国长期大一统格局下,人们之间的广泛交流,促进彼此联系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之间基于文化差异的群体意识。 第二,中西方“民族”与国家关系不同。在西方近代以前,由于贵族领主的家族世袭制和“君权神授”的政治体制,国家与民族是没有关系的。一个甲国贵族照样可以成为乙国的君主,仅仅因为他是原国君的亲属或是得到教会的同意,即便他此前一天也没有在这个国家呆过,并且根本不会说这个国家民众通用的语言。国家的领土可以因为贵族间的一场联姻而发生变化,生活于其上的民众也随之变为另外一个国家的臣民。“在欧洲历史的早期阶段,精英阶层试图使自己与‘平民’或‘大众’分离开来,而他们的权利和特权也正是在这种刻意的分离中被赋予正当性。政治边界是根据封建主的领地范围而不是按某一民族或某一共同体来划分的。对封建时代的人们而言,地主与农奴隶属于同一个社会的观念是不可思议的——因为,精英们不仅与农民实际相隔绝,他们还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因此,在农民眼中,封建主不仅与他们不属于同一个阶级,封建主还因为有着与农民的民间文化无关的语言和文明而被视为一个完全不同的高贵种族——而这正是他们有权进行统治的依据”[4]。到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民族主义用人民主权把国家与民族联系起来,民族Nation甚至成了国家的代名词,所以又叫“民族国家”。政治民族与国家之间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在中国,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于国家的认识主要是受儒家“天下观”所主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依照儒家思想,君主受命于天,统领万方。不管在哪里的土地,都属于天子管辖的土地;不管什么文化的群体,都是天子治下的臣民,都必须服从君主依照儒家伦理思想的教化。君主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是通过其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接受来实现的,不论其原本出生于哪一个文化群体,要想实现对“天下”正当的统治,必须如此,就像清朝的满洲人那样。所以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王朝不断兴替,但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政治思想大一统以来,位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基本保持一贯,这与中国主要为农耕经济的社会实际是紧密联系的。对于文化与中原地区迥异的群体,历代中央政府的首先选择是同化,如果因主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直接用儒家思想文化实现同化,则主要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加以安抚、怀柔和羁縻,这一切的前提是保证政治统一。这一政策的实施在造就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历史文化群体——汉族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以贯之地保留到了今天。所以古代中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第一,国家的统一;第二,多“民族”的共存。到了近代以后,中国接受了西方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进行了政治民族的塑造,“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出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主权中国相互融合,结为一体。 因此,在汉语语境中,当“民族”概念被引入的时候,既被拿来定义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血缘—文化群体,也被拿来指称统一国家内的地域—文化群体,还命名了现代国家意义上的全体国民,多重任务必然造成了多重理解。所以要准确理解“民族”概念,必须对“民族”指代的多重对象加以区分和辨别。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来仪教授指出:“民族概念的涵义本身就因各经典作家常常按照自己使用角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各异。如,若以时代作为划分标志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之分;以进化程度为标志有‘野蛮民族’、‘文明民族’之分;以经济形态为划分标志有‘游牧民族’、‘狩猎民族’、‘农业民族’之分;以社会形态进行划分又有‘资产阶级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之分;如此等等。”[5]王希恩教授则根据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情况,“将民族划分为“潜民族”、“自在民族”、“自觉民族”三种类型[6]。而民族理论界在近些年,又将文化人类学界常用的“族群”概念引进来,用来区别国家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这样进一步加剧了我们理解“民族”概念的难度。 二、关于“民族”概念的分类 要区别这形形色色的民族概念,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回到“民族”的英文原意上去。通过对“民族”的英文原意的再认识从而明确概念,加深理解。在英文中,可以表达语言、历史、文化、信仰、风俗、认同、血缘、地域等等差异群体的概念有很多,主要的有people、nation、nationality、ethnic、ethnicity、ethnic group、tribe、clan等,这些词语在不同的文献中都曾经被翻译作“民族”。仔细辨别这几个词语,可以发现其中含有的“民族”概念清楚地分为两类,People和Nation是一类,主要是指涵盖一个国家的全体成员的民族,用美国著名学者卡尔•多伊奇的话说,“一个民族(nation)就是一个拥有国家的人民(people)。”[7]5nationality、ethnic、ethnicity、ethnic group是另一类,主要是指种族、文化、风俗、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民族,或者直接就是指少数民族。所以,仅仅只用一个词——民族——来概括这两种含义是非常勉强的,必须对汉语“民族”进一步细化。我认为根据这两类“民族”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将其命名为“政治民族”——对应于People和Nation,和“文化民族”——对应于nationality、ethnic、ethnicity、ethnic group等,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王联就认为,应该“用nation对应中文的‘民族’一词,而用ethnic group等词对应中文里的其他‘民族’、‘种族’概念”,同时他还认为,将民族划分为政治民族和文化民族……很有必要,很有道理”[7]8。安东尼•D•史密斯则直接对这两类民族分别进行了定义,他将政治民族nation(他称之为“民族”)定义为“一个有名称的人类聚居形式,它有共同的神话和记忆,有共同的大众公共文化,有既定的祖国,具有经济统一性,所有成员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而将文化民族ethnic(他称之为“族裔”)定义为“具有共同祖先神话和历史记忆,具有共享文化成分,与历史版图有一定联系,具有一定团结的(至少在精英层面是这样的)、有名称的人口单元”[8]65。 按照这样一种划分,困扰理论界多年的民族概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无疑,在我们日常生活和感性认知中遇到的“民族”,像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他们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或者语言等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自然就是文化民族,可以称之为族群、族裔,即英文里的ethnic,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译名就是,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f PRC。也有人因其具有浓厚的历史印记而称其“历史民族”。而在国家的全民角度和政治层面我们常常论及的“民族”,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法兰西民族,即英文里的nation,他们与主权、领土、国家等等方面紧密联系,并且常常被用来直接指代国家,如联合国就叫the United Nations,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可以被称为政治民族。也有人为突出其产生时间上的近代性和对现代化社会的推动作用,而称之为“现代民族”,以区别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历史民族”。比如斯大林就认为:“民族不是普遍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9],“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有一些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发展起来的,当时资产阶级打破封建主义割据局面而把民族集合为一体并把它凝固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现代民族。”[10] 三、关于“文化民族” 文化民族的产生是早期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进步的结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拓宽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带动了人员的交流,改变了早期人类群体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瓦解了原本的氏族、部落,促进人类社会由血缘共同体向地缘共同体迈进,一些地缘较近、联系较紧密的不同血缘群体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生计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意识和身份认同,在他观和自观的对照中形成了早期的地域文化共同体——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形成后,由于自然和社会原因,经历了聚散离合的发展演变,有些早期的文化民族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有些离散瓦解,有些吸收、兼并、同化了其他文化民族之后发展壮大了,有些文化民族分化成了几个不同文化民族,而有些文化民族的成员相互结合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民族。这种彼此迥异的发展演变过程使得延续到今天的各个文化民族拥有了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因而在各自的文化认同要件和身份边界划分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很难用一种模式或概念去涵盖所有的文化民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种公认的民族定义难产的原因。所以大多数定义都给出了充分的弹性和回旋余地,如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构成“六要素”理论就是一个代表。这个理论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1]尽管学术界对于不同文化民族的具体产生时间和发展脉络存在争议,但是在大体上都同意上述关于文化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认识。 四、关于“政治民族” 很多学者认为,民族是一个外来的概念,这里的民族就是指政治民族。与文化民族不同,政治民族的产生、发展过程与近代以来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其身上带有的鲜明的现代性和政治性令学术界异常关注。 如果追踪“民族”(nation)一词的语义变更过程,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事物。美国学者里亚•格林菲尔德归纳了意大利学者泽尔纳多关于“民族”一词早期历史演变的观点。[12]2-9泽尔纳多指出,英语中“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natio(出生,出身)。最初,这个概念是贬义的,专门指来自同一地区的外国人团体,并且兼有异教徒的含义。后来这个词在原有意义上又产生了引申义,被用来指来自不同语言或地区到西方____大学学习的学生团体,比如当时巴黎大学就有4个民族:光荣的法兰西民族,包括所有来自法兰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学生;忠诚的庇卡底民族,来自荷兰;可敬的诺曼底民族,来自东北欧;忠贞的德意志民族,来自英格兰和德意志。这时的“nation”已经没有了贬义,但由于大学 辩论 的时候,来自相同地区的学生往往结为意见统一的社团,“nation”又有了表示相同意见群体的意思。后来在教会会议时,这个意见一致的群体“nation”被用于指“教会共和国”中的派别。这些派别的代表是教会内部各种态度的代言人,是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物。这样,“nation”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意思,指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和社会精英。在这里,泽尔纳多引用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的一段话来证明:“在第一和第二时期,民族,也就是说,领主和主教们,经常开会,那时还谈不到平民。”[12]3里亚•格林菲尔德认为,“nation”这个代表议会里精英的意思,到16世纪的英格兰被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并与“人民”(people)一词同义。由于民主的发展,人民终于与精英实现了统一。这标志着“在我们今日所理解的该词的意义上,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出现了”[12]5。从此nation概念本身就带有了一批居民和一个国家的含义,这意味着“主权人民”的诞生。这样Nation概念就从最早指代的外国人团体、异教徒,经由意见共同体、精英,发展到了主权人民,再后来传播到全世界,最终变成了政治民族的概念。 关于政治民族的产生,尽管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观点,即所谓的“原初论”(primordialist)与“近代建构论”(constructivist)[13],或像安东尼•D•史密斯那样将对立的两派分别称为“持久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原初论”或“持久主义者”的观点——强调现有的政治民族其认同的标志和标榜的特性,如语言、文化、传统、宗教、血缘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立不住脚的,这种观点本身就是对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没有分清楚的结果。“近代建构论”和“现代主义者”则认为,政治民族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运动的产物,它的出现应该归功于民族主义的建构。政治民族所拥有的如政治主张、共同的大众公共文化、经济统一性、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等等特点,正是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运动的反映。所以政治民族相比较于历史上的民族无疑是属于“另一个范畴”[8]34。 厄内斯特•盖尔那认为,在西方的前现代化社会,从统治阶级到普通民众,特别强调的是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性,而不是共同性,这种文化差异性赋予了政治统治以合法性。直到现代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职业流动性、不稳定、快速变化的劳动分工对人们提出文化同质的要求,原来存在于不同人群中的“低俗文化”就慢慢地被一种“高层次文化”取代了。这种“高层次文化”包含通用语言、普遍识字、精确表达、技术性等等非个性化内容。盖尔那认为,文化同质群体的形成是通过民族主义运动来完成的,他指出,“民族主义时代并不仅仅是这个或者那个民族的觉醒和政治自我表现的总和。而是当总的社会条件有利于那种统一的、相似的、集中维持的高层次文化时,当这种条件遍及到全社会的人口而不仅仅遍及到为数很少的精英分子时,就会出现一种局面,即定义明确的由 教育 作为后盾的、统一的文化单位构成人们自愿地并且往往热情认同的近乎唯一的一种组织单位。这时,文化单位似乎成了政治合法性的自然源泉”[14]73。简言之,盖尔那认为,“是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14]74。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与盖尔那持同样观点。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政治民族产生的现代性。他提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1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重点通过对殖民地国家政治民族形成的考察,论证了政治民族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如何在印刷资本主义、殖民地朝圣之旅、现代文学和报刊出版等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如同阶级身份的差异一样具有一种明确的、绝对的、不可变更的差异,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破除了阶级身份的绝对差异的同时,也在表面上形成了一种虚假的公共利益。这种虚假的公共利益掩盖了实际上存在的不同阶级利益。而这种虚假的公共利益的承载者就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民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然而这始终是在每一个家庭或部落集团中现有的骨肉联系、语言联系、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以及其他利害关系的现实基础上,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证明的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发生的”[1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每一个政治民族——“虚幻的共同体”——里面都包含着拥有不同利益的阶级,每一个阶级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导致彼此的矛盾和对立。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民族这个虚幻的共同体营造出一种“虚幻”的普遍利益,从而将人们联结成为一体,而这里的所谓普遍利益实际上只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在汉语语境中,民族概念的复杂和混乱是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所造成的,其具体的表现就是把属于不同范畴的“民族”概念混为一谈。第二,将英文中带有“民族”意义的各种概念进行划分,分别用“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加以表述,是厘清汉语中不同民族概念的一个比较粗略但是却很有效的办法。第三,文化民族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政治民族是近代以来在各种经济、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人为的产物。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 [2]钱乘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3]陈玉屏.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4. [4]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480-481. [5]来仪.民族形成的一种历史类型[J].民族研究,1988,(3):1. [6]王希恩.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三种状态[J].世界民族,1999,(2):1. [7]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5. [9]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00. [10]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88. [1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70. [12]里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13]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 报告 [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 [14]厄内斯特•盖尔那.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G].37-38.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1年3期 作者:张建军 看了“论文中怎么插入页码”的人还看: 1. 论文里怎么插入页码 2. 论文页面怎么设置页码 3. 论文如何插入页码 4. 毕业论文如何添加页码 5. 毕业论文如何插页码

在论文中插入页码的步骤如下:

1、双击页面上面,选择进入“页眉页脚工具”;

2、将鼠标移动到第四页的页脚处,选择键入;

3、选择点击“页码”,设置页码格式;

4、选择“页码编号”,点击“起始页码”,将其设置为“1”。

毕业论文页码怎么插入目录

现在很多人都会用wps这个办公软件,其中有很多人不知道的小功能.WPS Office个人版对个人用户永久免费,包含WPS文字、WPS表格、WPS演示三大功能模块,下面是由我整理的wps论文目录设置页码方法,谢谢你的阅读。 wps论文目录设置页码的方法 一、创建标题目录 wps一般是利用标题或者大纲级别来创建目录的,这对那些用wps写论文的朋友很有帮助。因此,在创建目录之前,应确保希望出现在目录中的标题应用了内置的标题样式(标题1到标题9)。也可以应用包含大纲级别的样式或者自定义的样式。如果文档的结构性能比较好,创建出合格的目录就会变得非常快速简便。 优点:用wps根据文章的章节自动生成目录不但快捷,而且阅读查找内容时也很方便,只是按住Ctrl点击目录中的某一章节就会直接跳转到该页,更重要的是便于今后修改,因为写完的文章难免多次修改,增加或删减内容。倘若用手工给目录标页,中间内容一改,后面页码全要改是一件很让人头痛的事情。应该自动生成的目录,你可以任意修改文章内容,最后更新一下目录就会重新把目录对应到相应的页码上去。 1.在[格式]中选[样式与格式] 2.出现右边的一条“样式格式”栏,这里面主要就是用到标题1,标题2,标题3。把标题1,标题2,标题3分别应用到文中各个章节的标题上。例如:文中的“第一章制冷概论”我们就需要用标题1定义。而“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就用标题2定义。如果有×××那就用标题3来定义。 二、直接利用大纲级别自动生成目录 如果要插入目录,请单击“插入”菜单,指向“引用”→“索引和目录”,出现“索引和目录”的画面,点击“目录”标签,倘若直接按下“确定”按钮,则会以黑体字提示“错误!未找到目录项”。 那么何谓“目录项”呢?目录项即文档中用来显示成为目录内容的一段或一行文本。因此,要想自动显示目录,必先定义目录项。 目录项的定义很简单,点击“视图”→“大纲”切换至大纲模式,如下图所示,大纲模式下文档各段落的级别显示得清楚,选定文章标题,将之定义为“1级”,接着依次选定需要设置为目录项的文字,将之逐一定义为“2级”。当然,若有必要,可继续定义“3级”目录项。 定义完毕,点击“视图”→“页面”回至页面模式,将光标插入文档中欲创建目录处,再次执行“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出现“索引和目录”画面,点击“目录”标签,一共只定义了二个级别的目录项,因此将上图“显示级别”中的数字改为“ 2”。“显示页码”与“页码右对齐”这二项推荐选择,前者的作用是自动显示目录项所在的页面,后者的作用是为了显示美观。“制表符前导符”即目录项与右对齐的页码之间区域的显示符号,可下拉选择;此外,有多种目录显示格式可供选择,下拉“格式”就可以看到了。 最后点“确定”,目录就这样生成了,包括页码都自动显示出来了。按住Ctrl键,点击某目录项,当前页面自动跳转至该目录项所在的页码,很方便吧? 使用这种方法生成目录还有一个好处,如果你想更改目录项,可以切换至大纲模式调整目录项的内容与级别,然后点击一下图中所示的按钮,目录就可以自动更新了-得来全不费功夫! 关于青春的论文范文 青春期的无故省略 摘 要:郁颜就像是故乡贫瘠的土地上绽开出来的一朵小小的花儿,亲爱的故乡,你就像省略掉“彼岸那些记忆和花草一样”省略掉我吧!这即是全诗的升华之所在。从表象上看好似作者在作短暂的自我描写,但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看却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某些悲悯部分。一种负有“时代的感伤”情节就是这首诗作所暗藏着的重大主题。 关键词:郁颜 《省略》 青春期 故乡 时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Adolescent Omitted for No Reason ――Yu Yan work omitted Appreciation BA Man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Shizhu Chongqing 409100) Abstract: Yu Yan is like barren land home out of a tiny flower blooming, my dear hometown, you just omitted "other side of those memories and flowers, like" omitted me! This distillation of the poem that is lies. From the appearance as if the authors se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mselves in, but the other one reflects the compassion of some parts of this era. Bears a "Time of the sentimental" plot is hidden by the song's poetry with the major theme. Key words: Yu Yan; Omitted;Adolescence;Home; Times 评赏浙江郁颜的诗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我正值腿伤治疗期间,心情始终无法安顿下来。也许那时的他才开始写作不久。我刚刚在他的博客上读到此首诗歌作品,迟迟未能下笔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见到了好的作品就会心慌意乱,或者说有些心惊胆战似的感觉。看到他的年龄更加让我吃惊不小。 郁颜出生于80年代中后期,其年龄比我要小20多岁,比我的儿子只大到2岁。但当我读到这首诗时我的目光就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下来,而且停留了很久很久。 在未读到郁颜的这首《省略》前,我也读到过其他的《省略》及《省略》之类的作品。 比如宋晓贤有过一首《省略》:“每天我都要省略一些东西\我不喜欢的\不想记住的\恶心的、污浊眼睛和心灵的\每天我做一道题\略去过程,略去忧伤\略去愤怒、苦难与伤害\略去扎心的言语\其实,每一分钟都在省略\但省略得不够彻底\闭目、屏息、塞耳\让世界默默在外喧嚣\让时间在身外默默流过\我被时间省略\我也在生命册上\把它省略\剩下的,就是我的了\就是这点东西支持我\活下去”重点突出的是一个“烦”字。 还有一篇,就是作者衣米一的《减去》,其意思也好似要省略去一些什么一样:“让我轻\让我像孕妇减去孩子\夜空减去星星\让我是只剩下主语的句子\我,或者我们\我减去的一切\是公主和王子\他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我依然要减去\让我只剩下我\轻到恰好适合你盛我的容器” 宋晓贤的一首《省略》读过之后,让我有一种纷繁、复杂、烦躁、郁闷的感觉;而作者衣米一的这首《减去》读后稍微让人感觉轻松一些,但我认为此首诗作的表达不够完整与完美,让人觉得人生之中应该减去的还有很多很多。总是令人余味未尽一样。重点是突出一个“轻”字上,要比前一首略好一些的感觉。 下面,让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剖析郁颜的这首短诗:“……如果可以,我多想\省略来时的线索\和逃离的方向”。前面的省略号,让人感到新奇,接着是疑问似的在反问着你,如果可以,他要想省略掉的不是别的,恰恰是作者他自己来时的线索。这样贯穿着母体的“线索”就是一个80后的后生留给我们的永久的疑问?他的故乡与母土,他的村庄或者说出生过他的小镇,到底有些什么原因而导致他要省略去自己的出生之地呢?这样的疑问是我们的任何一个人都难以预测与回答的。紧接着他还要省略去他的可能马上就要准备逃离的方向。方向可是一个人的人生之中重大的追求和目标,然而作者他也要一同将这些也要省略掉。这是作者在诗句中反映出来的无限的迷茫与孤独,这已经是在他的幼小的年龄之中隐藏着的不应该隐藏的一个疑点? 第二层意思是:他要“省略一生的情节和高潮\省略身边的色彩、气味、词语和声音\也省略多余的抒情和叙述\省略猝不及防的青春、流年和时光”。他要省略一生的情节和高潮。郁颜这才多大年龄呀?他的人生已经达到极限与高潮了吗?请问亲爱的读者们,他那样小小的年龄正值青春年华,如果仅仅是因为一点点的初恋与爱情的高潮,那也能算是人生之中的最大的高潮吗?此首诗作给我们读者提出的疑问实在是太多太多。 他还要省略他身边的色彩、词语、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气味,特别是他过去的那些留在他的细小年龄之中的词语以及那些熟悉的声音;那些也许就是自己留存于体内的母语。读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很辛酸的感觉。亲爱的读者,我想要问你的是,你的母语你愿意就这样地省略去吗?他还要省略去那些猝不及防的青春;那些流年和时光难道真的就不会让人去再一次地流年了吗? 第三层意思是说:“当我一个人站在河面之上\可以,很轻很轻地\告诉你们――\我的亲人和朋友们\请省略我,像省略\彼岸那些记忆和花草一样”。作者一个人独立于故乡的土地之上,此时他就站在这一片母土上独自对着故乡作最后一次地观望,“彼岸”的风景是多么的美好啊!作者在此运用“彼岸”一词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的纷繁意象是非常之“沉重”的,它饱含着此时作者心中的诸多的遐想与空间。前方的美景是多么的美好!“彼岸”也就是他未来的希望和幻想,以及那些他想要得到的梦寐以求的一切希望。郁颜作为一个80后的大学毕业生,才刚刚涉足社会,心中没有希望是绝对不可能要那样也是不现实的人生。他将要带着自己的希望与梦想逐步地去践行自己的人生之正道。 其实,在他的心里他是忘记不了他的乡亲们和亲人们的,郁颜有无限的话语埋藏于心底。可此时是不能够直接地向你说出来,它反映出了这是一种80后的年轻人不应该有的隐忍和后退。作者他原本就不应该后退,可是由于某种原因他必须作暂时的后退,这样的后退也许就正好促成了他后来前进的必然的选择。其语言的哲理与意象的呈现就悄悄地暗藏于语言之中,作者在此给读者设下了一个很大的埋伏,这也是作者在语言运用艺术上极其高明之所在。 他此时就站在故乡的山坡上,轻轻地向着故乡的风说着自己心里的悄悄话,那是一种对故乡与亲人的暗示与倾诉,更是一种对泥土与母亲的默默的言说。这个无比年轻的作者此时一如一片就要飘落于故乡草地上的落叶一样,轻轻地扑向那一片无比深情的泥土,他要随着那远来的风告别他本不应该告别的所有亲人和故土;告别他曾经初恋过的地方与深爱过的人;告别他的族人与祖先和那些远古的灵魂。 郁颜就像是故乡贫瘠的土地之上绽开出来的一朵小小的花儿一样,亲爱的故乡呵!你就像省略掉“彼岸那些记忆和花草一样”省略掉我吧!这即是全诗的升华之所在。我们从表象上看好似作者此时就在作短暂的自我描写,但从另外的角度上看却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某些深重与悲悯部分。一种负有“时代的感伤”情节就是这首诗作所暗藏着的重大主题。 花朵和绿叶从发芽到绽开总是要凋落于泥土的。故乡啊!你就省略去我的一切吧!那里有我的童年和青春,作者发出的是内心深处的无限感叹,在这样的无限感叹之中却又带着一种无限的悲怆和酸痛。 附诗: 省 略 郁颜① ……如果可以,我多想 省略来时的线索 和逃离的方向 省略一生的情节和高潮 省略身边的色彩、气味、词语和声音 也省略多余的抒情和叙述 省略猝不及防的青春、流年和时光 当我一个人站在河面之上 可以,很轻很轻地 告诉你们―― 我的亲人和朋友们 请省略我,像省略 彼岸那些记忆和花草一样 注释: ①郁颜,男,汉族,本名钟根清,1986年2月2日生于浙江丽水,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供职于丽水日报社。系“2007中国•星星年度校园诗人奖”获得者、诗歌民刊《诗青年》主编。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诗潮》《绿风》等各级报刊,并入选“中国80后诗歌大展”、“2007中国年代诗歌大展”等诗歌大展,以及《2007中国新诗年鉴》《2007中国最佳诗歌》《2008中国年度诗歌》等诗歌选本。著有诗集《郁颜诗集》。曾获《青年文学》全国青年爱情诗大赛佳作奖、《扬子江》诗刊全国校园诗人奖等诗歌奖项。首部个人诗集《郁颜诗集》入选“中国•星星诗文库”,并由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看了“wps论文目录怎么设置页码的方法”的人还看: 1. wps毕业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目录 2. 如何在wps中生成目录 3. wps如何生成目录 4. WPS文字怎么设置自动生成目录图文教程 5. wps文字如何使用大纲生成目录

怎么在毕业论文中插入页码

论文是为了培养我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我们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如何在论文中添加页码的 方法 ,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如何在论文中添加页码 一、 在菜单栏选择插入,进入页脚选项,在弹出的窗口点击编辑页脚 二、接着在菜单栏会出现设计这一选项,点击页码,在弹出的窗口选择页面底端,然后出现底端各种样式,一般选择居中的页码也就是选择普通数字2 三、点击普通数字2选项 四、有时我们的 毕业 论文需要用到其他的页码,而非普通的阿拉伯数字,这时就需要在页码选项点击设置页码格式选项 五、在页码格式窗口,选择编号格式,起始页码,点击确定. 六、最后在页脚就出现数字 关于创业的论文 范文 创业过程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并以此为基础,从创业过程的机会识别、机会开发和创业结果三部分,对现有创业领域和创业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创业过程 创业家 机会识别 机会开发 创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层面的复杂现象,这一特点使得这一领域既引人注目又显得复杂。在过去的20年里,创业领域引起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多数创业研究只关注于创业的某个方面或者从特定的视角透视创业,如创业者特质或创业环境等,因此在如何给创业下定义,如何界定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 创业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创业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没有一个被统一接受的标准。如国外学者Gartner(1985)认为,创业就是新组织的创建过程;Shane和Venkataraman(2000)认为,创业是围绕机会识别、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过程;阿马?毕哈德(Amar V?Bhide)认为,创业就是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并得到最终的货币报酬、个人满足和自主性的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东西的过程。 我国学者复旦大学的__能博士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南开大学的张玉利教授认为,创业是基于创业机会的市场驱动行为过程,是在可控资源匮乏前提下的机会追求和管理过程,是高度综合的管理活动,表现为创业者以感知创业机会、识别能为市场带来新价值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概念为基础,引发创业者抓住机会,并最终实现新企业生存与成长的行为过程。 从以上创业的定义中可知:创业是一个过程,机会追求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创业旨在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 创业的研究领域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斯蒂文森教授(Stevenson,1990)认为,创业领域的研究应该围绕三方面问题展开,即创业的动因、创业活动的后果、创业管理。 研究创业的动因 这类研究采用心理学或社会学方法,主要从创业家视角透视创业动因,但也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创业活动的后果 这类研究关注于创业活动的后果,而不是创业或创业行为本身。 研究创业管理 这类研究主要分析在不考虑创业行为的动机和结果时,创业过程的特征,主要着眼于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演进过程。另外一个研究领域是公司内创业精神,即在现有企业内部建立新的企业或新业务 (Vesper ,1985)。 总的来说,从创业研究领域的界定可以得知:创业过程由机会发现、机会评价、机会开发以及创业结果组成;在创业过程中,个体创业家是核心要素;创业过程受到社会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创业可以在新创企业中发生,也可以在已创建的企业中发生。Bygrave和Hofer (1991) 描述了创业过程的特征:首先,创业始于人的意识反应,这一观点承认了作为创业基本要素的个体创业家的重要作用。然而,他们认为创业家个人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创业过程是一个动态而整体的过程。之所以认为创业是动态的过程,是因为新创企业随时间而不断演进;之所以认为它是整体的过程,是因为新创企业演化的过程受到相关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图1描述了创业过程的基本要素、创业家的作用以及创业过程所处的环境。从图1中可以看出,创业过程是一个线性的连续过程,事实上,创业过程也是重复的动态过程。 基于创业机会的创业过程分析 创业活动的实质是创业者识别、开发与利用创业机会的行为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创业者资本转化为能为市场带来新价值的产品或服务。Shane和 Venkataraman (2000) 提出了以“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为主线的创业过程研究主张。 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 机会识别或感知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创业过程的开端,旨在识别能为市场创造或增加新价值的产品或服务(Timmons,1999)。创业者感知创业机会的过程其实就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始于对具体市场或工作问题的反应。创业者以往对市场、产业或技术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升正确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使其能够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关系与联系,因此决定着创业者的机会感知力,即在缺乏调查的前提下处理信息以识别潜在创业机会的能力(Kirzer,1979)。 Teach等人(1989) 揭示了与机会识别过程相关的8个要素:正式计划、正式评价、市场与技术驱动、细致调查、意外发现、先前职业、创新与改进、信息调查。他们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机会识别模式。第一种模式印证了机会鉴定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即创业者需要做一些“功课”,例如从图书馆、商家或其他地方寻找与机会相关的知识;第二种模式是根据正式计划和评价过程按部就班地对机会进行鉴定;第三种模式是自主开发产品, 自我鉴定 机会;第四种模式是把机会鉴定看作是一个随机过程,没有正式的计划或评价。 Singh、Hills和Lumpkin (1999) 认为,“创意”是通向机会的垫脚石,一个创建企业的想法并不等同于一个机会。Bhave (1994)把机会识别的过程称为机会阶段,在内部和外部因素刺激下,最初的想法被“过滤”或“提炼”成机会。在这一阶段,创业家将整合知识、 经验 、技能和其他市场所需的资源。创业家的社会背景在机会识别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Jack和Anderson,2002)。通过以上分析,一个概念化的机会识别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 创业机会开发过程 创业过程总是表现为一个机会识别、机会评价、决定开始并以资源获取结束的连续过程 (Bygrave,1994)。实际上,机会识别就是把一个一般的泛泛而谈的创意打造成一个较具体的商业概念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创业家开发必要的资源并引进自己控制的资源,机会识别和必要资源的评估互相补充。创业家逐渐有机会开发的意向,而开发决定并不总是一个正式的或有意识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寻求机会的意向在企业创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Bhave,1994)。有些创业家可能在仅有一个基本的创意时就有开创企业的意向,有些则详尽地描述创意,并且在机会培育和资源获取不再有障碍的时候才完全有开创企业的意向。 Brush、Greene、Hart和Haller (2001)提出了一个构造资源平台的简明模型。首先,企业必须聚集资源,即根据商业概念确定资源需求及其潜在的供应者。企业必须参与获取必要资源的交易过程,是整合看中的资源,推动商业概念转换成可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个阶段,创业家拥有的不再是一个商业概念,而是一种现实产品或服务。 创造产品或服务是创业家应对在机会识别过程中感知到的市场需求的一个办法。Bhave (1994)把产品和服务描述为用来连接供应方(创业企业)和需求方(消费者)边界的一座桥梁。不管在机会开发过程的任何时刻,如果有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表明创业者不能有效组织供应方(适当的资源组织)或弥补需求差异( 市场营销 ),那么商业概念很有可能被修改甚至放弃。这可能导致最终将创意转让给其他人。由以上分析,机会开发过程模型如图3所示。 创业结果 从机会定位和追求中获得的经验促成了创业者的个人发展和成长,创造、整合新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未来创业机会的培育。换言之,经验推动了未来创业,即使 创业计划 失败仍旧会增进知识或推动生产方法的改进,创业家可以从自己的过失中吸取教训;意外的失败可能构成将创意转换成商业机会的知识平台,不管是对当事的创业家还是其他企业家来说都是如此,一个创业家的过失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另一个创业家的机会。 根据Venkataraman(1997)有关创业关注于个人财富的发现和挖掘的观点,创业家寻求个人财富以补偿他们的努力,然而这一过程可能创造出额外财富。在满足个人欲望的同时,创业家也通过创造财富、新市场和新工作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然而,个人财富创造并不总是对社会有利。Baumol (1990) 提到了组织犯罪或寻租现象,并将其称为社会非生产性创业。多数创业文献侧重于创业的经济效益,即关注于利润或者考虑财务和就业来分析企业成长。关于创业的非经济收入的研究甚少,有代表性的是Gimeno、Folta、Cooper和Woo (1997)的著作,其中除了经济效益,还把精神收益(个人满足和创业享受)作为企业生存的一个重要预警器。有些研究把失败视为执行不利的结果。例如,Singh(2001)认为,可盈利的创业机会开发失败并不一定是错误前提或过于乐观而导致的,而更有可能是机会被错误地行使造成的。 参考文献: 1.陈震红,刘国新,董俊武.国外创业研究的历程、动态与新趋势.国外社会科学, 能.企业创新――孵化的理论与组织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看了“如何在论文中添加页码”的人还看:1. 论文中如何添加页码 2. 论文如何添加页码 3. 毕业论文如何添加页码 4. 论文中如何插入页码 5. 论文中如何设置页码

论文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及成果的描述和 总结 ,是对我们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中怎么插入页码的 方法 ,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论文中怎么插入页码 1.单击“插入”菜单中的“页码”命令。 2.在“位置”框中,指定是将页码打印于页面顶部的页眉中还是页面底部的页脚中。 3.在“对齐方式”框中指定页码相对页边距的左右,是左对齐、居中还是右对齐。 4.如果您不希望页码出现在首页,可清除“首页显示页码”对话框。 这些都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开头的操作了。 如果你重新修改了 文章 内容,就需要更新一下目录,方法是:在目录区域内,点右键,选“更新域”。 当选“更新域”后,选第二个“更新整个目录”点确定。就OK了。 关于民族的论文 范文 浅谈 文化 民族与政治民族的概念 内容摘要:论文简要阐述了汉语语境中民族概念的复杂状况及其原因,认为将英文中不同“民族”概念划分为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是解决这种混乱状况的办法。文化民族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政治民族是近代以来在各种经济、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人为的产物。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关键词:民族概念;文化民族;政治民族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5- ),男,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1)03-0007-06 在民族理论界,民族概念问题一直都是研究和讨论的 热点 问题。一般情况下理论界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今天我们探讨的“民族”概念,即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文化、地域甚或血缘相异的群体,早已有之,但是在古汉语中并没有以“民族”这个称谓来称呼此类群体,更多地是使用“某某人”,如匈奴人、汉人、胡人。而文献中出现的“民”“族”则主要是指人民、民众和家族、宗族,是两个词。直到近代以后,随着国门打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的思想理论随着中西交流的开展逐渐传入中国,包括许多经由日本辗转进入中国的理论和概念,其中就包括“民族”概念。这时“民族”作为一个词的用法才和我们现在在常规意义上理解的“民族”的概念结合在了一起。最早接受“民族”概念的是当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如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内外部的民族矛盾和对立都十分尖锐,因而这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所理解的“民族”概念十分复杂,他们既将一个国家的全体民众称为民族,也将国内的汉人、满人等称为民族,甚至还将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称为民族。后来这些人在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时候,他们对于民族的这种相互纠缠的认识也传播开来,由此造成了汉语语境中民族概念复杂和混乱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其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理论,特别是苏联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有关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策略和方针的制定,其中斯大林民族定义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民族、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但是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引入并未解决汉语语境中“民族”概念的复杂状况,反而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将斯大林民族定义用于具体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理论界的长期讨论。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使用一直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许多民族的最终确认需要对其进行变通。后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民族定义,但是都未能得到理论界的一致认可。 一、民族概念在理解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会造成“民族”概念理解上的这种乱象呢?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引进的民族概念,主要是来自西方近代学者的政治著作。而19世纪正是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思想兴盛的时期,西方学者的著作中涉及的“民族”主要是受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影响形成的现代政治民族概念,而非我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到的语言、文化、地域甚或血缘相异的群体。斯大林所认定的民族同样是基于近代欧洲历史 经验 和背景的民族,自然也就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所以中国从西方吸收来的民族概念——主要是政治民族概念——在用于中国的实际的时候,出现了种种混乱和不适应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一,中西方关于“民族”的历史实践不同。钱乘旦先生在考察了欧洲民族发展的历史情况以后认为,在欧洲的古典时代,民族主要“是将文明和野蛮区别开,‘民族’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那时是十分模糊的”[2]6。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据领主和掌控普世____神权的教会统治着整个欧洲,人们的身份认同要么是某个领地的领民,要么是某个教区的教民,尽管群体之间存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但是这种群体差异要么被更高层次的宗教认同所掩盖,要么被大小封建领主的领地所割裂,不存在因语言文化的一致性而产生的群体意识,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民族概念,无论是文化的还是政治的。“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波西米亚人’等等也主要表示他出生在哪一块土地上,而很少带有‘民族’区分的意义”[2]9。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造就了西欧众多的政治民族,也造就了西方社会“政治民族”的概念——Nation。 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使用“民族”这个词,但很早就有了“五方之民”的观念。人们已经注意到彼此之间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史记•匈奴列传》对匈奴就有这样的描述:“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3]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匈奴这个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描述,这种描述事实上就反映的是人们观察、比对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在古代中国长期大一统格局下,人们之间的广泛交流,促进彼此联系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之间基于文化差异的群体意识。 第二,中西方“民族”与国家关系不同。在西方近代以前,由于贵族领主的家族世袭制和“君权神授”的政治体制,国家与民族是没有关系的。一个甲国贵族照样可以成为乙国的君主,仅仅因为他是原国君的亲属或是得到教会的同意,即便他此前一天也没有在这个国家呆过,并且根本不会说这个国家民众通用的语言。国家的领土可以因为贵族间的一场联姻而发生变化,生活于其上的民众也随之变为另外一个国家的臣民。“在欧洲历史的早期阶段,精英阶层试图使自己与‘平民’或‘大众’分离开来,而他们的权利和特权也正是在这种刻意的分离中被赋予正当性。政治边界是根据封建主的领地范围而不是按某一民族或某一共同体来划分的。对封建时代的人们而言,地主与农奴隶属于同一个社会的观念是不可思议的——因为,精英们不仅与农民实际相隔绝,他们还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因此,在农民眼中,封建主不仅与他们不属于同一个阶级,封建主还因为有着与农民的民间文化无关的语言和文明而被视为一个完全不同的高贵种族——而这正是他们有权进行统治的依据”[4]。到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民族主义用人民主权把国家与民族联系起来,民族Nation甚至成了国家的代名词,所以又叫“民族国家”。政治民族与国家之间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在中国,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于国家的认识主要是受儒家“天下观”所主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依照儒家思想,君主受命于天,统领万方。不管在哪里的土地,都属于天子管辖的土地;不管什么文化的群体,都是天子治下的臣民,都必须服从君主依照儒家伦理思想的教化。君主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是通过其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接受来实现的,不论其原本出生于哪一个文化群体,要想实现对“天下”正当的统治,必须如此,就像清朝的满洲人那样。所以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王朝不断兴替,但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政治思想大一统以来,位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基本保持一贯,这与中国主要为农耕经济的社会实际是紧密联系的。对于文化与中原地区迥异的群体,历代中央政府的首先选择是同化,如果因主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直接用儒家思想文化实现同化,则主要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加以安抚、怀柔和羁縻,这一切的前提是保证政治统一。这一政策的实施在造就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历史文化群体——汉族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以贯之地保留到了今天。所以古代中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第一,国家的统一;第二,多“民族”的共存。到了近代以后,中国接受了西方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进行了政治民族的塑造,“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出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主权中国相互融合,结为一体。 因此,在汉语语境中,当“民族”概念被引入的时候,既被拿来定义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血缘—文化群体,也被拿来指称统一国家内的地域—文化群体,还命名了现代国家意义上的全体国民,多重任务必然造成了多重理解。所以要准确理解“民族”概念,必须对“民族”指代的多重对象加以区分和辨别。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来仪教授指出:“民族概念的涵义本身就因各经典作家常常按照自己使用角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各异。如,若以时代作为划分标志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之分;以进化程度为标志有‘野蛮民族’、‘文明民族’之分;以经济形态为划分标志有‘游牧民族’、‘狩猎民族’、‘农业民族’之分;以社会形态进行划分又有‘资产阶级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之分;如此等等。”[5]王希恩教授则根据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情况,“将民族划分为“潜民族”、“自在民族”、“自觉民族”三种类型[6]。而民族理论界在近些年,又将文化人类学界常用的“族群”概念引进来,用来区别国家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这样进一步加剧了我们理解“民族”概念的难度。 二、关于“民族”概念的分类 要区别这形形色色的民族概念,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回到“民族”的英文原意上去。通过对“民族”的英文原意的再认识从而明确概念,加深理解。在英文中,可以表达语言、历史、文化、信仰、风俗、认同、血缘、地域等等差异群体的概念有很多,主要的有people、nation、nationality、ethnic、ethnicity、ethnic group、tribe、clan等,这些词语在不同的文献中都曾经被翻译作“民族”。仔细辨别这几个词语,可以发现其中含有的“民族”概念清楚地分为两类,People和Nation是一类,主要是指涵盖一个国家的全体成员的民族,用美国著名学者卡尔•多伊奇的话说,“一个民族(nation)就是一个拥有国家的人民(people)。”[7]5nationality、ethnic、ethnicity、ethnic group是另一类,主要是指种族、文化、风俗、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民族,或者直接就是指少数民族。所以,仅仅只用一个词——民族——来概括这两种含义是非常勉强的,必须对汉语“民族”进一步细化。我认为根据这两类“民族”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将其命名为“政治民族”——对应于People和Nation,和“文化民族”——对应于nationality、ethnic、ethnicity、ethnic group等,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王联就认为,应该“用nation对应中文的‘民族’一词,而用ethnic group等词对应中文里的其他‘民族’、‘种族’概念”,同时他还认为,将民族划分为政治民族和文化民族……很有必要,很有道理”[7]8。安东尼•D•史密斯则直接对这两类民族分别进行了定义,他将政治民族nation(他称之为“民族”)定义为“一个有名称的人类聚居形式,它有共同的神话和记忆,有共同的大众公共文化,有既定的祖国,具有经济统一性,所有成员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而将文化民族ethnic(他称之为“族裔”)定义为“具有共同祖先神话和历史记忆,具有共享文化成分,与历史版图有一定联系,具有一定团结的(至少在精英层面是这样的)、有名称的人口单元”[8]65。 按照这样一种划分,困扰理论界多年的民族概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无疑,在我们日常生活和感性认知中遇到的“民族”,像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他们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或者语言等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自然就是文化民族,可以称之为族群、族裔,即英文里的ethnic,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译名就是,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f PRC。也有人因其具有浓厚的历史印记而称其“历史民族”。而在国家的全民角度和政治层面我们常常论及的“民族”,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法兰西民族,即英文里的nation,他们与主权、领土、国家等等方面紧密联系,并且常常被用来直接指代国家,如联合国就叫the United Nations,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可以被称为政治民族。也有人为突出其产生时间上的近代性和对现代化社会的推动作用,而称之为“现代民族”,以区别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历史民族”。比如斯大林就认为:“民族不是普遍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9],“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有一些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发展起来的,当时资产阶级打破封建主义割据局面而把民族集合为一体并把它凝固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现代民族。”[10] 三、关于“文化民族” 文化民族的产生是早期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进步的结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拓宽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带动了人员的交流,改变了早期人类群体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瓦解了原本的氏族、部落,促进人类社会由血缘共同体向地缘共同体迈进,一些地缘较近、联系较紧密的不同血缘群体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生计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意识和身份认同,在他观和自观的对照中形成了早期的地域文化共同体——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形成后,由于自然和社会原因,经历了聚散离合的发展演变,有些早期的文化民族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有些离散瓦解,有些吸收、兼并、同化了其他文化民族之后发展壮大了,有些文化民族分化成了几个不同文化民族,而有些文化民族的成员相互结合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民族。这种彼此迥异的发展演变过程使得延续到今天的各个文化民族拥有了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因而在各自的文化认同要件和身份边界划分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很难用一种模式或概念去涵盖所有的文化民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种公认的民族定义难产的原因。所以大多数定义都给出了充分的弹性和回旋余地,如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构成“六要素”理论就是一个代表。这个理论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1]尽管学术界对于不同文化民族的具体产生时间和发展脉络存在争议,但是在大体上都同意上述关于文化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认识。 四、关于“政治民族” 很多学者认为,民族是一个外来的概念,这里的民族就是指政治民族。与文化民族不同,政治民族的产生、发展过程与近代以来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其身上带有的鲜明的现代性和政治性令学术界异常关注。 如果追踪“民族”(nation)一词的语义变更过程,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事物。美国学者里亚•格林菲尔德归纳了意大利学者泽尔纳多关于“民族”一词早期历史演变的观点。[12]2-9泽尔纳多指出,英语中“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natio(出生,出身)。最初,这个概念是贬义的,专门指来自同一地区的外国人团体,并且兼有异教徒的含义。后来这个词在原有意义上又产生了引申义,被用来指来自不同语言或地区到西方____大学学习的学生团体,比如当时巴黎大学就有4个民族:光荣的法兰西民族,包括所有来自法兰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学生;忠诚的庇卡底民族,来自荷兰;可敬的诺曼底民族,来自东北欧;忠贞的德意志民族,来自英格兰和德意志。这时的“nation”已经没有了贬义,但由于大学 辩论 的时候,来自相同地区的学生往往结为意见统一的社团,“nation”又有了表示相同意见群体的意思。后来在教会会议时,这个意见一致的群体“nation”被用于指“教会共和国”中的派别。这些派别的代表是教会内部各种态度的代言人,是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物。这样,“nation”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意思,指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和社会精英。在这里,泽尔纳多引用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的一段话来证明:“在第一和第二时期,民族,也就是说,领主和主教们,经常开会,那时还谈不到平民。”[12]3里亚•格林菲尔德认为,“nation”这个代表议会里精英的意思,到16世纪的英格兰被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并与“人民”(people)一词同义。由于民主的发展,人民终于与精英实现了统一。这标志着“在我们今日所理解的该词的意义上,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出现了”[12]5。从此nation概念本身就带有了一批居民和一个国家的含义,这意味着“主权人民”的诞生。这样Nation概念就从最早指代的外国人团体、异教徒,经由意见共同体、精英,发展到了主权人民,再后来传播到全世界,最终变成了政治民族的概念。 关于政治民族的产生,尽管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观点,即所谓的“原初论”(primordialist)与“近代建构论”(constructivist)[13],或像安东尼•D•史密斯那样将对立的两派分别称为“持久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原初论”或“持久主义者”的观点——强调现有的政治民族其认同的标志和标榜的特性,如语言、文化、传统、宗教、血缘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立不住脚的,这种观点本身就是对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没有分清楚的结果。“近代建构论”和“现代主义者”则认为,政治民族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运动的产物,它的出现应该归功于民族主义的建构。政治民族所拥有的如政治主张、共同的大众公共文化、经济统一性、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等等特点,正是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运动的反映。所以政治民族相比较于历史上的民族无疑是属于“另一个范畴”[8]34。 厄内斯特•盖尔那认为,在西方的前现代化社会,从统治阶级到普通民众,特别强调的是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性,而不是共同性,这种文化差异性赋予了政治统治以合法性。直到现代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职业流动性、不稳定、快速变化的劳动分工对人们提出文化同质的要求,原来存在于不同人群中的“低俗文化”就慢慢地被一种“高层次文化”取代了。这种“高层次文化”包含通用语言、普遍识字、精确表达、技术性等等非个性化内容。盖尔那认为,文化同质群体的形成是通过民族主义运动来完成的,他指出,“民族主义时代并不仅仅是这个或者那个民族的觉醒和政治自我表现的总和。而是当总的社会条件有利于那种统一的、相似的、集中维持的高层次文化时,当这种条件遍及到全社会的人口而不仅仅遍及到为数很少的精英分子时,就会出现一种局面,即定义明确的由 教育 作为后盾的、统一的文化单位构成人们自愿地并且往往热情认同的近乎唯一的一种组织单位。这时,文化单位似乎成了政治合法性的自然源泉”[14]73。简言之,盖尔那认为,“是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14]74。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与盖尔那持同样观点。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政治民族产生的现代性。他提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1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重点通过对殖民地国家政治民族形成的考察,论证了政治民族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如何在印刷资本主义、殖民地朝圣之旅、现代文学和报刊出版等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如同阶级身份的差异一样具有一种明确的、绝对的、不可变更的差异,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破除了阶级身份的绝对差异的同时,也在表面上形成了一种虚假的公共利益。这种虚假的公共利益掩盖了实际上存在的不同阶级利益。而这种虚假的公共利益的承载者就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民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然而这始终是在每一个家庭或部落集团中现有的骨肉联系、语言联系、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以及其他利害关系的现实基础上,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证明的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发生的”[1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每一个政治民族——“虚幻的共同体”——里面都包含着拥有不同利益的阶级,每一个阶级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导致彼此的矛盾和对立。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民族这个虚幻的共同体营造出一种“虚幻”的普遍利益,从而将人们联结成为一体,而这里的所谓普遍利益实际上只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在汉语语境中,民族概念的复杂和混乱是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所造成的,其具体的表现就是把属于不同范畴的“民族”概念混为一谈。第二,将英文中带有“民族”意义的各种概念进行划分,分别用“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加以表述,是厘清汉语中不同民族概念的一个比较粗略但是却很有效的办法。第三,文化民族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政治民族是近代以来在各种经济、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人为的产物。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 [2]钱乘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3]陈玉屏.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4. [4]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480-481. [5]来仪.民族形成的一种历史类型[J].民族研究,1988,(3):1. [6]王希恩.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三种状态[J].世界民族,1999,(2):1. [7]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5. [9]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00. [10]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88. [1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70. [12]里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13]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 报告 [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 [14]厄内斯特•盖尔那.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G].37-38.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1年3期 作者:张建军 看了“论文中怎么插入页码”的人还看: 1. 论文里怎么插入页码 2. 论文页面怎么设置页码 3. 论文如何插入页码 4. 毕业论文如何添加页码 5. 毕业论文如何插页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