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论文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02 20:02:56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论文研究报告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采纳哦

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入手

写作思路:根据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把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介绍一下,语言要通顺,中心要明确等等。

正文: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日子里,中国成为富强的国家,发展更迅猛,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改革的浪潮中,无数行业如破土春笋,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两位中国发展的代表。

华为手机——中国手机品牌的骄傲。

它比美国的著名手机品牌苹果手机还要出名,它是中国人的骄傲。以前的手机芯片都只能靠进口,外国高价卖给我们半成品芯片,国内制造手机成本高,利润低,功能却不及国外手机品牌。华为——改变了国人对中国手机的认识。经过华为科研人员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攻破了层层技术难关,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为中国手机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高铁——世界一流,是世界上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四十年前,坐火车从长沙到北京要一天一夜,现在坐高铁仅需要六小时左右。真是太方便了。有一个外国记者,把一个硬币竖着放在高铁的茶几上,万万没想到,硬币居然一个多小时站着不倒,这说明了中国高铁又快又稳,而且时速更是高达300公里/每小时。远远超过了火车的速度。

啊!科技的发展真快呀!从单车变成了汽车,由汽车变成了火车,最后变成了高铁。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切都是科学家们的努力。也许,再过四十年,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经过学习努力,可以造出天空城市,飞车,飞船……

为了这一天,我们要认真学习,勤学苦练!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党和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历史论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采纳哦

改革开放的论文标准2000字

1978年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国家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笔者在这里浅显地谈一谈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我国开始大量涌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而当时国内企业实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内容,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会计制度,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层出不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已不再是独有的组织形式,统一规范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显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由于财政部在1985年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时,我国涉外经济法规尚不健全,导致该制度对部分应当加以规范的会计实务未能予以规范。1992年财政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取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7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余额提取3%的坏账准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间性差异;允许对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25%以上且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等。这一改革过程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下一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发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试点企业施行,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1993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这一改革较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影响也更深刻。它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该制度还大胆借鉴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997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2000年12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资产减值的概念。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 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会计准则体系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充分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使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可以说,这套新准则的出台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入手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历史改革开放小论文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1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但是,一直到1978年以前,都还只是为现代化提供某些条件和基础,而没有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是计划经济、权威政治、人治国家、单一文化、封闭社会。因此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弄清楚这些变化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尤其是从经济生活的最深刻的层次即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变动开始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以1978年为界限,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许多文章中做过阐述,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说。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这个利益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个体利益绝对地服从整体的利益,同时,个体之间在国家的控制与调节之下,实现平均化。而整体利益实际上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所谓利益的平均化则是在各个板块内部实现的。在这种利益结构中,国家所有制以及从属于国家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人们就会丧失一切利益,从而失去生存的条件。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逐渐忘掉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处于失去动力的状态。再加上文革的破坏,便使国民经济衰落到崩溃的边缘。这便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因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首先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出现开始的: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的政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允许在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的存在。这样便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使人们有可能摆脱公有制的束缚而到体制外去追求利益。同时,原有的对个人利益的压抑政策也开始松动了。这样,就在人们的观念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与此同时,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便崩解成无数个小碎片,造成了社会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也就是说,,社会利益结构从几个板块构成的整体性结构变成了原子结构。从而使个人利益问题被提上日程,使得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合理、合法的事情了。而当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一旦觉醒,就如洪水决堤一样产生了普遍而强烈的利益饥渴现象。人们开始如饥似渴地追求利益,而且这种追求向各个领域中迅速展开,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正是这股浪潮便给整个经济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一切成就,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巨大而迅速的发展,都是靠这种活力和动力的支撑才取得的。这是主流的一面。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 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想解放史。 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在以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报道将陆续回放中国30年来所走过的路。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央机关,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部移动电话的问世……许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曾经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 我们试图梳理发展脉络。我们不局限于对过往记忆的“叫醒”,更试图“窥斑知豹”,见微知著。我们不忘记抬头远眺社会森林之广阔,也更会低头审视一草一木生根发芽成长之生动。我们想从社会的每一个风云变幻、脉搏跳动中,对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得出中国前进的逻辑和路径。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采纳哦

对于这个论文来说的话,可以从许多方面就行讲解。

改革开放之后历史论文

改革开放的论文标准2000字

1978年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国家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笔者在这里浅显地谈一谈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我国开始大量涌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而当时国内企业实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内容,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会计制度,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层出不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已不再是独有的组织形式,统一规范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显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由于财政部在1985年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时,我国涉外经济法规尚不健全,导致该制度对部分应当加以规范的会计实务未能予以规范。1992年财政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取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7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余额提取3%的坏账准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间性差异;允许对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25%以上且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等。这一改革过程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下一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发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试点企业施行,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1993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这一改革较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影响也更深刻。它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该制度还大胆借鉴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997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2000年12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资产减值的概念。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 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会计准则体系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充分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使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可以说,这套新准则的出台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分配关系。如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连续8年出台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三农”问题,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各地平均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每次平均增幅;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力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开始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和,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涨幅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但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长期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达倍;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以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伟大转折,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

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第33位跃至世界第四,年均增长%,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长到万亿元,外汇储备由亿美元增加到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978年至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6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新闻周刊》在2007年年终特稿中这样写到: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美国,这至少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第一次有一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人民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全国贫困人口亿。

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8700元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6倍。

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和%,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到1487万,中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

30年巨变,并不只是这些数字和影像,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成为时代坐标,科学、民主、文明、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古老的中国正在驶入全球化、现代化的快车道。

特别是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载人航天飞行、月球探测等国家重点工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举办北京第29届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广大中华儿女的奋斗目标和强大精神支柱。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提高,和谐世界的理念赢得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认同,一个文明、发展、开放的中国生动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事实证明,3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历史论文改革开放200字

改革开放的论文标准2000字

1978年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国家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笔者在这里浅显地谈一谈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我国开始大量涌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而当时国内企业实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内容,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会计制度,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层出不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已不再是独有的组织形式,统一规范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显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由于财政部在1985年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时,我国涉外经济法规尚不健全,导致该制度对部分应当加以规范的会计实务未能予以规范。1992年财政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取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7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余额提取3%的坏账准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间性差异;允许对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25%以上且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等。这一改革过程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下一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发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试点企业施行,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1993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这一改革较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影响也更深刻。它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该制度还大胆借鉴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997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2000年12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资产减值的概念。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 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会计准则体系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充分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使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可以说,这套新准则的出台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 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想解放史。 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在以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报道将陆续回放中国30年来所走过的路。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央机关,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部移动电话的问世……许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曾经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 我们试图梳理发展脉络。我们不局限于对过往记忆的“叫醒”,更试图“窥斑知豹”,见微知著。我们不忘记抬头远眺社会森林之广阔,也更会低头审视一草一木生根发芽成长之生动。我们想从社会的每一个风云变幻、脉搏跳动中,对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得出中国前进的逻辑和路径。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

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入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