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毕业论文之导演

发布时间:2024-07-04 13:19:24

毕业论文之导演

编导毕业论文,跟你一个专业,写的《旅游节目编导研究》,当时那个痛苦啊,还好师兄给的秦文网,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很快就搞定了

教你一个办法,从不同的文章里节选合成一篇论文,你以为你的老师真看哪?!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我建议你去百度文库里看看,我的论文就是从里面找的相关资料做的参考~~~~

表导演毕业论文

每个学校的具体规定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封面,目录,前言,英文版前言,正文,附注,尾页组成的。但里面具体的三级标题字号,正文字号,字体,行距等等,需要根据学院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来。

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格式是固定的,因为这里面的格式要求其实是很重要的,包括行间距字体等等

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格式是固定的,因为这里面的格式要求其实是很重要的,包括行间距字体等等。

这个毕业论文的格式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吧,前面应该先是这一个关键字,然后就是导演,然后后面就是一英文翻译,然后后面就是正文,最后一大概就是这一个各种文献的出处吧。中英文摘要,前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

每个学校的具体规定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封面,目录,前言,英文版前言,正文,附注,尾页组成的。但里面具体的三级标题字号,正文字号,字体,行距等等,需要根据学院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来。

有关电影的论文很少在网上公开. 以前我为电影双周刊找资料时也用过很多时间去找.都没找到. 尤其是有关电影和文学的更难. 建议你去北影,上影,传媒大学的bbs 问一下.可能有前辈愿意和你分享. 另外你所提出想研究的论题. 个人经验的原因我也很有兴趣.我也是中文毕业.也在做电影. 几年前我产生过想去ucla 读电影时就在想这问题.但后来发现读中文的在国外的电影系统里没什麼价值. 如果在华语地区. 以香港浸会大学影视传理比较成功.内地的影视学府仍走俄国电影系统为中心思想. 就比较难和未来的商业化影视系统接轨.如果说文学和电影的研究命题. 给你一个不错的思路.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品的相对比. 尤其像三国 水浒.未来几年都是改编高峰期.你可以把有关三国和水浒的电影作品都做为研究参考资料. 从作品的年份.制作方. 人物造型. 故事线取材. 效益等等. 去做研究路线. 既有意义. 也很时髦. 希望能帮到你

动画导演毕业论文

动画设计中对2D方面的色彩研究内容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动画片色彩设计有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创作者能够吸收和借鉴各种创作元素,比如电影中的色彩元素,国画中的色彩元素,民间皮影、剪纸中的色彩元素等,而且我国的动画创作者还能大胆学习国外先进的色彩设计经验,移植国外成熟的创作模本,来为我国的动画创作服务。但是,我国动画片色彩设计走向成熟与辉煌的路还很遥远,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地去应对、解决一系列问题,调整与完善现有条件的内部结构,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并且在学习与反思中发现新的运作思维模式,从而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自由的市场空间。关键词:动画片 色彩 人物造型 艺术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artoon color design of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which the creators could absorb and draw from all kinds of other creating elements, such as the color elements of the films, the Chinese paintings, the shadow plays and paper cut. And our creators also study from advancing foreign experience of the color design and transplant the mature creating models to serve our own cartoon creating. But as we all know ,there is still much things to do for us to make the cartoon color design mature and glorious. We must deal with it carefully, solve all kinds of problems ,adjust and perfect the inner structure under present conditions. We shall make full use of what we possess and find new thinking methods by learning and self-examination. By these means can we open up broader and freer market words: cartoon, color, character shape, art目 录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 动画片的发展... 动画片色彩设计的现状... 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 3第二章色彩概述... 色彩概述... 色彩的概念和特征... 色彩的作用... 色彩的发展历程... 色彩的分类解读... 色彩对心理的影响... 色彩对大众情感的影响... 色彩对大众认知的影响... 色彩对大众判别力的影响... 11第三章几个典型环境中色彩运用的分析...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分析... 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分析... 经验总结... 国画色彩表现的分析...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运用分析... 皮影戏的色彩运用分析... 16第四章《童年》中人物色彩分析... 对人物心理的分析... 作品人物的认知能力特点... 作品人物的情感与意志... 作品人物的个性形成... 对色彩搭配的分析... 对色彩搭配与心理的关系分析... 红色的反映特征... 橙色的反映特征... 黄色的反映特征... 绿色的反映特征... 蓝色的反映特征... 22第五章经验及启示... 色彩设计彰显人文关怀... 色彩设计应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文关怀源于细节... 色彩设计体现个人风格... 依据内容,确立基调风格... 依据台本,确立艺术效果... 依据个性,确立鲜明特色... 色彩设计体现人物形象... 运用色彩的符号化处理... 通过色彩搭配矛盾凸显人物形象... 通过作者独特的创造体现人物形象... 色彩设计配合主旨需求... 真诚的理解... 准确的定位... 特写的运用... 色彩设计符合玩家情趣... 衬托场景,体现情趣美... 拓展外延,体现意境美... 29第六章结论... 30参考文献:. 32致 谢... 34第一章 绪论研究背景与十年前相比,中国的动画事业似乎是有了一定的成长,国内也涌现出一批批相当优秀的动画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与完善,以及一系列相配套措施的陆续出台,也带动了动画事业的发展进程,使得每一个中国的动画迷都为之感到欢欣鼓舞。也正因为如此,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事业也应该有能力、有基础长大“成人”了,让它从一个只是面向低龄幼童的“益智玩具”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从而发展成一种更具活力、更市场化、更有经济潜力的行业,它需要面向更广、更多层次的观众,它还需要书刊、电视、电影、游戏及周边等更为广泛的宣传和运作。动画片的发展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我最早能够接触到的新型动画是日本的武内直子(现在是姓“富坚”了)的《美少女战士》,它是被刊登在96年《少年漫画》的创刊号上。近十年之后,我国无论是本土动画家的数量还是本土漫画本身的质量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可即使是这样,现今能够引起广大中国动画爱好者热切关注的却依然还是那些“进口产品”。而这一切或许就是由于中国的动漫行业的不成熟所造成的——无论是给动漫创作者的天空还有待拓宽,还是漫画本身的质量问题。不过,这一“小小”的挫折并不能真正打击到中国漫画业自身所具有的那一股难以抵挡的生命力,它只不过是还很“幼小”罢了。它就好像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渴望与憧憬中等待着一个适当的成长机会。不过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等待所带来的只能是失望和无奈。我们看到类似于Flash或手机短信等其他娱乐性事物在短期内迅速崛起。其中的原因除了作为动漫专业人士自身的消极被动,还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中国人对日、韩类“文化”本性上的排斥,其次则是“动画根本上就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的观念。但事实上,在这片广大的、有待开发的动画市场中,评价一部动画作品的良莠已有了新的定义:只要是可以吸引广大动画迷眼球的、能够有本事让动画迷们为之掏空腰包的动画片,就是好的动画片。我们应该相信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放手地去创作一些更有意义、更生动活泼的动画作品。再加上中国在漫画方面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实力的,我们可以在保持一个谦虚地向他人诚心请教的学习态度的同时,独立地发展中国式古典动画。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按照市场要求有重点、有层次、积极主动地去将整个动画行业发展壮大。就现今市场要求而言,中国的新型卡通类动画已成为广大漫迷所关注的焦点,所以,使其先行一步地完善,或许可以被称之为当务之急。动画片色彩设计的现状FLASH的短片动画形式的盛行,在于它为电脑网络的娱乐性提供了优良的服务。但它在其他方面却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这时我们终于发现自己对动画的开发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因为就动画本身而言,无论是题材的选择、制作的手法,还是其所需的表现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它应该可以和现今任何一种面向公众的艺术表达形式相媲美,它能够很容易、形象地为每一位观众展现出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如果应用得当,它可以向大众展现更为复杂、纤细的精神世界和想象空间。无论是现实,还是虚幻它都有能力将其拿捏的很好,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可操控性。在不久的将来,动画一定可以成为一种能够积极适应市场要求的主流产品。首先,从动画色彩设计的手法上来看,我们还有很大空间可供使用,如:国画、泥人、皮影、年画、电影等等。其次,动画色彩表现形式的选择应该更加地多样化,并以电视、电影等主要传媒体系为主,以FLASH制作为副。其原因是,电视与电影所面向的观众群更为稳定,人们对其的关注也会比较持久,而FLASH则是一种优秀的广告载体(当然, FLASH也不仅仅只是适用于广告) ,在有了它的支持势必会如虎添翼。可是就目前状况而言,依然是困难重重。最后,色彩设计要始终围绕内容来展开,因为内容才是贯穿动画整体的灵魂,是观众对动画作品感不感兴趣的关键。动画作品的主要功能是娱乐,作为一种有颜色、有声音、会动的艺术文化载体,它需要引起观众视觉和意识上的冲击和共鸣。如果在动画所选择的剧本内容里,有立意不够明确,情感不够丰富,内涵不够深刻等类似的问题,哪怕是再精良的制作,也势必会降低这个作品的档次。在我国主要的动漫消费群已不再是12岁以下的儿童,而更多的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群体一定还会向更高年龄层、更高文化水平的观众扩展。所以,思想单薄、色彩单调、情节简单的动画片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动画作品里添加一些更为成熟的东西。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的信息来源不会仅仅局限于动画,反而会使其因为动画本身的信息量太少而对动画失去兴趣。所以放宽我们的视野,真正地拓展、丰富动画色彩,加深动画内容内涵,用动画手段表达更真实的生活与思想空间才真正是我们动画作品发展的走势和方向。当然,这个所谓的放宽也不应该是毫无顾忌的,它应该和漫画遵循着同一个原则——成熟、严谨、正面。研究意义本文对于色彩设计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我国动画行业现实存在的三个基础性问题。一是画面问题。如今,我国已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动画家,他们的画面精美,甚至华丽,分镜也更为灵活、成熟,但是,却还不够“精致”,更多的动画画面甚至是粗造、生硬。最明显的是,人物与背景不能相互融合,即透视关系不合理。二是,色彩搭配在塑造人体构造、肌肉表达、体态展现方面均不够完美、不够正确(特殊画风另当别论) 。三是背景色彩过于单调——不是黑就是白,不是花网就是气氛网。最后,还有个别漫画家笔下的人物色彩搭构雷同,目光呆滞,表情不生动、不合理。而且本土漫画还存在着一个创意贫乏的现象,就如服装来说,我们很难穿出一件属于自己动画人物的衣服,不是穿不起,而是真的没什么可穿的。平庸的画面造就了人物平庸的脸、衣着和发式。我们需要更为强而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我们想要让自己的漫画能够像日本经典作品那样长久地留在漫迷的心中,那么我们应该本着“不择手段”的决心和毅力,不断学习、不断磨练,并为追求完美而努力。此外,本文中对动画所给出的部分意见也许是适用的,浅见中无疑会有纰漏和不足之处,所以我希望能得到每一位能够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的谅解和批评。不过文章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它能多少引起一部分人对动画行业的关注。而这关注不仅仅在于动画存在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其发展的一个思考:所谓发展,往往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而资金往往又是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同时也是其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所以,我希望众多有关人士能够选择性地放弃所谓的限制,并正视动画所拥有的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且试着去了解它、运用它。这也是让我国动画行业逐步成熟,面对现实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更是动画工作者在为每一位动画爱好者全心服务的目的和动力之一。研究方法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与动画色彩创作相关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同时积极关注国外动画片发展的最新进程。为了使本文论述的更加切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结合自身留学的经验以及切身工作感受,还参阅了相关网站的相关资料,并与部分业内人士进行了详实的访谈,采用对比、分析写法,着重论述了六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初序言和结尾外,还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如下:第二章是对于色彩的概述,主要阐述了色彩的概念和特征,并对色彩进行了分类解读,在此基础上还着重阐述了色彩与心理的关系。第三章是对几个典型环境中色彩运用的分析,文章中第一个分析了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运用;第二个分析了国画中的色彩运用原理;第三个分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运用以及民间皮影的色彩运用。并且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动画色彩设计应该吸收和借鉴的有益成分。第四章是对笔者创作的动画作品《童年》中色彩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并且分析了色彩设计与表现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动画创作指明道路。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动画片色彩设计应该考虑文字超过 一万字 不能全部回复 请到网站查看参考资料:

1、论动画人物造型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论色彩搭配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3、论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4、论印刷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论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6、论平面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7、谈中国平面设计的现状和展望 8、论商业广告宣传画设计 9、论书籍封面设计 10、论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11、Flash MTV制作 12、Photoshop中婚纱制作模板的设计 13、论建筑漫游动画的设计 14、Auto CAD多层室内建筑图纸的绘制设计 15、论Coreldraw卡通漫画的制作 16、论三维软件中建筑效果图或建筑动画的设计 17、Auto CAD三维建筑模型效果制作 18、论设计创意在效果图中的应

Animation of the minutes of animation footage is a metronome, not only in the content of the animated description of the screen, the more the rhythm of the entire skeleton animation framework, but also film and artistic crea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artistic means. Visual arts is a picture of the script text to achieve, how the script which brought us the story of the emotional impact to be expressed through the screen, which is sub-lens useless animation. Animation at the camera need to be the screen text language conversion language in order to grasp the video content and rhythm. Animation at the camera need to grasp many of the elements is a means of integrated arts, but also the intention of the direct embodiment of the director. Animation at the rhythm of the master lens is pre-animation work,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net effect of animation. In this paper, I only learned in light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nimation sub-lens design of the impact of the main factors include: Do not View lens, the lens of time, the design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action corresponding paper will be sub-lens-paced animation art as an important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means of express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动画短片创作中的情感设计在世界动画艺术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动画作品,其中既包括叙事详尽、引人入胜的长片动画作品,也包括短小精炼、令人耳目一新的短片动画作品。它们共同为动画艺术的发展谱写出了新的篇章。动画短片大多以艺术片、实验片的形式出现,例如,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中国动画艺术短片《三个和尚》,以及水墨动画片《牧笛》等。另外,国外一些实验动画短片也十分引人注意:例如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动画部的开创者一一诺曼·麦克拉伦的代表作品《线与色的即兴诗》、《同步曲》等,还有费德利克.贝克的作品《摇椅》、《种树的人》以及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动画学派”动画大师一一波尔多的《学走路》、《好奇心》等。这些影片从根本上讲大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是创作者个性的张扬,反映其对某种艺术境界和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追求。动画短片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表达一个完整的情境和独立的思想,往往考验到创作者是否具有驾驭动画语言的技艺。其次,它的篇幅较短,从编剧、导演到制作,往往仅由一个或几个人参与,成本投入较低.还有,其注重创作材料、创作手法以及创作工具的突破与创新。以上特性使动画短片创作的功用性不以创造商业价值为目的,而是更多地为了推动和锻炼动画的原创力量和艺术的探索,使其成为众多动画院校动画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和实践课题。动画语言具有鲜明个性,主题内涵有独立的情感追求。在许多国内外优秀动画作品背后都显露出塑造地非常形象鲜明的情感世界。例如:《美丽密语》这部动画片看上去内容并非曲折离奇,只是描叙了一个少年身边发生的一些琐事,以及他在刚刚涉入青春期的阶段,内心深处涌动的朦胧而美好的情感。作者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并加以发挥,用这一情节作为主旋律,构筑了一部色彩瑰丽充满幻想的视觉“交响乐”。这是一部浪漫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影片及其注重少年青春其阶段日益丰富、日趋成熟的情感上的体验,它存在于每个过度或正在过度青春期的人的心底,因此它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题材.它唤起了人们对那段至真至纯的感情的怀念,并为这种美好的东西不知不觉间的流失而暗自伤怀.他不是一篇戏剧化了的故事,只是一段人所共有的美好体验的升华,它在最大的程度上引起了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笔墨铺陈和渲染了罗伍奇异浪漫的梦幻之境,为本片打造了深邃的意境,使观众深深地沉浸在作者构思的情景之中,心怡而忘我。情感再现是设计者创作的灵魂情感是人类共有的属性。动画中的情感再现是设计者创作的灵魂。优秀的动画必然会深深的打动观众的心灵,动画短片创作受到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正与传统动画大相径庭并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方法.现代动画短片创作总体而言是在设计理念的支配下,以动画剧本为基础的前提下展开的。但它又有着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情感意境的创造、有着多元的设计资源构思路径及灵感的引导。八匕一j自心月月护了一;情感的再现过程情感是难以捕捉的抽象形态,也是令创作者感兴趣的内容,如:喜、怒、哀、乐等,然而情感的再现则需要情感的物化。情感是动画设计表现的普遍与永恒主题,特别是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在个性化的动画作品中宣泄多彩的情感:狂喜、愉悦、快乐、痛苦、悲伤、愤怒、思念一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而动画则是通过具体形态画面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传达信息的。设计师在创作动画时,赋予动画角色一定的形态,而形态则传递出一定的特征,就如同它从此有了生命力,人在观看动画作品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动画形态一般给人传递两种信息,一种是理性的信息,即动画角色的形态、场景的布局、色彩的搭配、光源的照射等,另一种是情感信息,如:动画角色的行为、语言、思想等.前者是动画存在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动画生成的关键。它们互相为用,创造完美的形象画面及无形的情感遐想。情感元紊情感系统一个动画短片是由角色、场景、情节等元素的相互发展变化,通过两三个不同的情节与场景的组合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情感环境。那么这就必须要我们从整体的环境、宏观的意识下去调整动画情感的设计。我们可以将整个动画情感的把握理解成一个相对的生态环境系统,这样有利于我们进行情感的创意。动画情感的生态环境由多种元素组成,当然这种元素是虚拟的,但不是空洞的,它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剧本内容和设计师自身体验和感受的折射.它包括动画情节、场景、语言、色彩、灯光、动作、音乐、音响、角色的特征属性、设计师自身的专业修养等元素的综合。这些元素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个情感系统的产生。符号化在动画创作中情感的设计需要将情感物化形成特定的符号。通过设计师之手将组成动画设计情感的相关元素进行符号的再现,通过视觉,听觉等形式向观众传递出整部动画片的情感意境。视觉符号包括情节、场景、角色的特征属性、动作、色彩,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艺术强化与夸张,获得情感上共鸣的艺术效果。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个性画面,获得感人的艺术效果。在许多动画设计中,个性情感的发挥是通过形式感达到的,强烈的形式语言与视觉审美效应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对其他设计艺术门类的借鉴是设计师创作优秀动画片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动画设计使用多种创作手法.在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世界中设计艺术形式语言的多元性为动画情感的设计创造了有利的创作空间.设计师所需要做的是如何将设计元素和设计质料进行合理的组合搭配,提炼出精妙的视觉效果。例如《黄色潜水一艇》是一部融合插图艺术创作,画风、设计自成一格,与迪士尼唯美人物造型、浪漫故事情节全然不同的动画作品。片中讲诉披头士装扮花椒军士以“帕伯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击溃敌人,确保了他们唯一的信念“你需要的就是爱”,只要心中有爱必可战胜一切,爱、欢笑、音乐又再回到了花椒国。我们可视《黄色潜水艇》为一种视觉艺术,它融合了普普艺术中采取的一连串游戏性动态组合,且游走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非常吻合披头士6(拜代中晚期偏爱的超自然冥想主张,因此在《黄色潜水艇》中可看到色彩缤纷的图像,许多装饰性的设计。用如此强烈的形式语言和审美风格浪漫地表诉了表面看起来只不过一再强调邪不胜正、暴力必亡的主题,但是我们如果再深一层了解,会发觉披头士早在3眸前就传达了“爱与和平”的讯息,现在透过黄色潜水艇动画电影,可以说对“爱与和平”有了更深一层的诊释。语音符号和视觉符号一样也是动画情感体现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动画情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人声、音乐、和音响三部分组成:语言是传递情感、思想、意志及其他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其表意最直接、最明确、最容易达成理解与沟通。语音的音色、音质、音量、节奏、力度都关系到动画片所要传达的情感信息、动画片情绪的烘托和角色性格的塑造;音乐能够极大的影响动画角色的情绪和情感环境气氛,能够很好的表现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有力的烘托出特定的情感主题,也有着极强的象征作用;音响是除人声和音乐之外,生活环境中所有声音的总称,在动画片中音响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动画片是设计师心灵构造的一个艺术空间,它的存在是以一个虚拟的形式表现的,对情感的烘托需要使用各种音响符号有利于增强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当然作为情感动画设计创意活动,也包括某些特殊的规律,如创意中的非理性因素作用,如无意识的偶发性因素作用,这类因素在动画情感设计的创意活动中是神奇而生动的,这中灵感的显现带有偶发色彩,随机性强。它是建立在前述方法的基础之上的,是个人经验、修养、情感及其他元素的融汇和表达.仓1] 王智勇. 浅析动画短片的艺术魅力[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7, (04) . [2] 徐碧珺. 试论中国哲理动画艺术短片的现代价值[J].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09, (07) . [3] 陈伟. 动画短片创作中的模糊思维[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07) . [4] 王余烈. 论动画短片的故事创意[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 (01) . [5] 李国生. 动画短片创作浅谈[J]. 电影评介, 2007, (22) . [6] 涂先智. 论动画短片的艺术特点[J]. 电影文学, 2008, (09) . [7] 苏延辉. 动画本体研究——浅谈动画短片与动画长片的异同[J]. 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 2005, (03) . [8] 高琳. 论先锋性动画短片的实验与传播[J]. 装饰, 2007, (07) . [9] 黎青. 动画短片《平衡》的现实指导意义[J]. 文艺研究, 2005, (08) . [10] 林婷. 东方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以美国动画电影为例[J]. 今日科苑, 2009, (13) .

影视毕业论文导演

美好论文发表网 还可以

专业介绍编导专业——影视导演方向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导演艺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导演创作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电影剧本创作、短片创作、表演元素、戏剧片段创作、剪辑基础、导表实践、剧作基础、拍摄、视听、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化装、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就业方向:剧院(团)、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制作中心等部门从事戏剧、戏曲艺术、电影、电视剧制作等方面导演工作和理论创作工作。编导专业——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 、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文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 握创作、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主干学科:艺术学、新闻传播学。主要课程:传播学、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 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作业练习、认识实习、毕业作业、毕业实习 等。课程作业练习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要求安排,认识实习在寒暑假中完成,毕业作业安排在毕业实习之前5周在校内完成。毕业实习一般安排20周,毕业实习结束后要求交回毕业实习作业和毕业实习鉴定,毕业实习作业与毕业论文同时考核。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文学学士。相近专业:导演、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就业方向:具体工作可以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也有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编导专业——摄影导演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影视摄影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电影故事片、纪录片、广告摄影、电视剧拍摄、影像艺术创作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曝光技术与技巧、数字影像及影视后期制作、摄影造型技巧、影视照明技术与技巧、视听语言、剧情片摄影创作等。就业方向:本专业为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广告制作公司、电视音像出版部门、电视研究机构培养从事纪录片摄影、影视剧摄影及其他各类电影文艺节目摄影的高级专门人才。编导专业——文化产业管理方向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综合文化素质、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业经营专业知识、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文化企业、企业和事业单位文化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文化活动运作、文化产物研究的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文化项目策划实务、出版管理学、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管理文秘、宗教文化概论、广告学等。就业方向:文管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简称,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其具体就业方向包括文化产业类如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会展、广告传播等部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也可到其他类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有关电影的论文很少在网上公开. 以前我为电影双周刊找资料时也用过很多时间去找.都没找到. 尤其是有关电影和文学的更难. 建议你去北影,上影,传媒大学的bbs 问一下.可能有前辈愿意和你分享. 另外你所提出想研究的论题. 个人经验的原因我也很有兴趣.我也是中文毕业.也在做电影. 几年前我产生过想去ucla 读电影时就在想这问题.但后来发现读中文的在国外的电影系统里没什麼价值. 如果在华语地区. 以香港浸会大学影视传理比较成功.内地的影视学府仍走俄国电影系统为中心思想. 就比较难和未来的商业化影视系统接轨.如果说文学和电影的研究命题. 给你一个不错的思路.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品的相对比. 尤其像三国 水浒.未来几年都是改编高峰期.你可以把有关三国和水浒的电影作品都做为研究参考资料. 从作品的年份.制作方. 人物造型. 故事线取材. 效益等等. 去做研究路线. 既有意义. 也很时髦. 希望能帮到你

我的回答没那么多费话你在百度搜索打上四个字母IMDB``一定能照到你电影类毕业论文合适的东西``

谈导演的毕业论文

请问大学生作业纪录片的导演阐述怎么写 呀 推荐QQ阅读里面的一本书,里面的一些文字也许对你有用。 纪录片导演阐述怎么写 这个你得问干这一行的 求一篇纪录片导演阐述 我们的论文话题为《商业电影为什么这憨受欢迎》,要求论文1000字,最好星期一晚上前得到答案。拜托大家大脑转得快的人帮忙了 “导演”一词的由来? 导演1,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2,好的电影和好的导演是分不开的。下面的几位,都可称得上是电影界的“大腕” 张艺谋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1981年独立执导《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47年诞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个电子计算机专家,其母是位颇有造谐的古典乐典演奏家。斯皮尔伯格自小便喜欢冒险与幻想,又勤于思考。1971年,初出茅庐的斯皮尔伯格仅用十天就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视片《决斗》(《Duel》)。这部成本仅为30万美元的片子在欧洲上映时竟为环球公司赚了几百万美元,令圈内人士刮目相看。 不久,他又指挥着一支庞大的摄制队伍和一条任性的机器鲨鱼拍摄了他的首部钜制《大白鲨》(《Jaws》1975)。从1977年开始, 陆续执导了和制作了《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Gremlins》1984)、《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诸多巨片。这些影片都以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离奇感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令斯皮尔伯格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同时,他也被提名为奥斯卡奖最佳导演。进入90年代,他更是马不停蹄,举措惊人。拍摄了影片《胡克船长》(《Hook》1991)、《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之后他又推出一部与《侏罗纪公园》风格迦异的写实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在该片中,流淌著尤太血液的斯皮尔伯格用史诗般的镜头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惨剧搬上了银幕。斯皮尔伯格明知冷肃的题材、沉重的主题不被票房看好,但敢于冒险的他却抛弃了最拿手的玩意儿——电影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与手提式摄影机。终于,斯皮尔伯格战胜了挑战,他以深沉的 *** 拍出了......>>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 为了艺考! 急啊!!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 政论性 文学性 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环境 事件真实 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 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 *** 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 *** 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 *** 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 *** 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础,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 *** 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导演个人经历是如何影响其个人风格的 100分 诗意的女性视角与人文情怀 ——谈杨阳导演的风格 “风格即人。”不同的导演有着不同的风格,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与特点。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导演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思考和态度,他 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格调、品质与风格,成为导演思想与人格的体现。女导演杨阳的《牛玉琴的树》、《午夜有轨电车》、《牵手》等作品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她始终深切地关注现代中国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用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依靠自身细腻、敏感的女性特质和女性意识,真实深刻地揭示当代中国普通家庭夫妻之间精神形式及物质形态的爱情生 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她的作品富有时代感、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作品中渗透并流露著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人文关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 一、深切地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人生,用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艺术地反映当代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无论是《牛玉琴的树》、《午夜有轨电车》,还是《牵手》,我们都可以看到导演杨阳对中国当代人们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和她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在《牛玉琴的树》创作体会中,杨阳说她被在西北沙漠中种下2万多亩绿树的牛玉琴深深感动,她与编剧一起来到荒凉的毛乌素大沙漠,找到牛玉琴的家,与牛玉琴整整谈了三天三夜,杨阳说:“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我怔住了。我握着她的手,心里有一种强烈的震颤,那不是一双女人的手,它甚至比男人的手更硬、更粗糙,我握着它好像抓着一根木棍。那一瞬间,那种陌生感、那种仰视的感觉顿时消失。我们面对面地交谈,心与心地交流。”站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上,看到牛玉琴和她的一家种下的万亩绿树,杨阳泪如泉涌,这些生———落在沙子上,死———埋进沙子下的人创造的人间奇迹,使她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坚韧和壮烈。此时她终于找到了多年来期待的一个故事:将生命的辉煌升华到悲剧性的程度。于是她用一种介乎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手法,去讲述牛玉琴这个人和她一家的故事,这就有了《牛玉 琴的树》。杨阳认为对剧本所描写的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感受是拍好一部戏的关键。杨阳与《牵手》作者磨剧本长达4年之久。她与编剧一起深入到中关村,采访高科技领域的成功人士,又参加妇联主持的“婚姻与家庭”讨论会,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婚恋态度,由此确立了男主人公事业上和情感上的位置,以及对第三者身份内涵的重新界定,从只讲女人受感情伤害的故事,扩展到探寻当代人心灵深处那隐秘的伤痛。杨阳认为“在人们不再为衣食温饱奋斗的年代,丰衣足食后的人们是可以为情而死的,这是一种绚丽的残酷,一种无奈而深刻的悲伤”。正因为杨阳在剧本阶段的深入参与,才使该剧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为日后《牵手》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杨阳的作品中流露著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人文关怀,解构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观念体验,探索女性意识,找寻属于女性的生命视野。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诗意而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在文艺作品中,艺术家们对构成作品各种因素的处理方式,他用各种可能的媒介因素来表现他所认为重要的问题的独特表达法,就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①杨阳通过塑造当代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描述她们平凡的生活,她们的痛苦、欢乐、幸福、不幸,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其作品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色彩。 作为女性导演,拍女性题材,强调女性意识,为女性去仗义执言是无可厚非的,可杨阳在女性视野下,客观公正地理解男性,从人性的角度去评判男性过......>> 一部环保主题纪录片的策划案 《电线的灾难》 ——地球二十年后会升高三度温度,人类将在再二十年后全人类灭绝。——诗人村子 不是吓你 地球的黑夜在白天出没 地球的七月将替换春季 到底喜马拉雅圣山上的水何时流干 干枯的长江上竖立著几座发电站 用于乞丐们逃荒作用 我坐在家里电脑前 看着这吞人的机器手 却停不下来 停不下来的死亡 从身后一步一步逼迫 一步一步逼迫我们讲出真心的话 一步一步紧逼我们将来灭绝的事迹 一片沙漠上 哪片从你身上掉下来的骨头 拿给小孩子们充饥 电线你不如此刻杀死我 省的地球去动手 省的他自己都要疼痛老半天呢 妈妈 妈妈 妈妈 救我 救起一个孩子 救起就算一个孩子 (还未受到污染) 论述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 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电影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宋 昭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晓卿 吴文光 洪宇魏 斌童宁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车径行的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时间 剧名主要演员备注1997年《话说香港基本法》/5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1999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贺岁剧/《中国海疆万里行》/3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2000年《红色跑车》/电视连续剧2001年《城市猎人》/20集电视剧/《李双双》/多媒体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媒体剧2005年《土地和农民的故事》/电影2005年《下一站是幸福》刘涛,吴晓敏,王姬,万美汐24集言情伦理剧2006年《定军山》多媒体剧2007年《杀出绝地》又名《红星1935》王亚楠,郭金,杜雨露,盖丽丽22集历史战争剧2008年《白雪皑皑》蓝燕,刘涛,史兰芽,张巖28集 *** 动作剧2008年《三个女人的秘密》伊能静、王亚楠、叶青青、郑雅文22集爱情悬疑剧2009年《念恩桥》刘涛,佟瑞欣,贾雨萌,张彤31集战争情感剧2010年《一诺千金》电视连续剧2011年《梦的密码》徐冬冬、孙荣参电影短片2012年《族魂》黄海冰,戴娇倩,小李琳,叶鹏23集主旋律励志电视剧2012年《国宝疑云》 颜丙燕、李菁、田亮悬疑动作电影2013年《我想结婚的时候你在哪》 郭品超,周秀娜,周韦彤,瞿颖都市情感电影 2013年《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程媛媛、颜丹晨、周韦彤、王茜、邹兆龙、邹黎霞、杨欣、卢金聪微电影2013年《走向法治国家》大型政论纪录片2014年《时间都去哪了》 郭品超、杨紫、焦恩俊、高雅轩青春爱情影片作品 时间名称2012年主编《中国电视剧导演阐述》第一卷2013年主编《中国电视剧导演阐述》第二卷2014年出版《中国电影备忘录》 永远的影片简介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知名的公墓之一,此处是一批来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时期极富才华的艺术家的安葬地,如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 作家马塞尔·普罗斯特、 摇滚歌手吉姆·莫里森、作曲家肖邦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景仰。另外还有一些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艺术家,偶尔也有少数仰慕者前来拜祭。在《永远》中,从人们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神秘、平静而又美丽的墓地。很多人都与自己的爱人一起前来膜拜死去的艺术家,有的人在所崇拜的艺术家的墓前留下自己的书信,有的则献上一朵花。敬慕者们在一起谈论艺术和生命中的美丽,墓地也反馈给他们生活的灵感。奖项:2007年HOTDOCS导演杰出成就奖2007年HOTDOCS观众票选TOP102007年美国Full Frame纪录片节灵感大奖2006年莱比锡国际纪录片节评委会大奖2006年荷兰乌特勒支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剪辑提名2006年荷兰电影局水晶电影奖(荷兰电影基金会为鼓励荷兰纪录片行业的发展以及普通民众关注纪录片而颁发给那些发行后在院线售票超过 1 万张的荷兰纪录片的奖项)提名:2006年荷兰电影节最佳剪辑奖2007金玫瑰蒙特勒艺术奖导演阐述每一次,偶尔回首,一个画面,一次邂逅或是一个电影场景都会非常的感动我,而且它们总是会永远停驻在我的记忆里,然后便成为了一个拍电影的催化剂。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一个村子的墓地,带着壁龛的墙,花儿,阳光,在凳子旁的一个转角,壁龛的对过:70多岁的露西亚,她正抽著烟,一边哼唱着。当她打算要离开时,我向她走过去。“不,我通常都不抽菸的——只是在这里,跟我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才抽点”,她哼唱的歌是根据诗人加西亚洛卡写给德洛丽斯的“La Parrala”,一个非常有名的“ cante jondo ”歌者。在一个小本子上我不停地记下这样一些特别的邂逅,我写下我们会面的日期:1996年10月,“在一个黑暗的舞台上,La Parrala和死亡对话”,露西亚小声地说,“当我吟唱时,我是为我的丈夫而歌。。。如此精彩的抒情诗,如此有震撼力的音乐” 。和露西亚的这个场景一直萦绕着我,也可能是因为和那样一些永恒的主题紧紧相连,并让我沉醉其中:关于爱和死亡的无解之谜。当我98年去巴黎参观拉雪兹公墓,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女人是如何把一束红白相间的花儿放在肖邦的墓前。在乔治·梅里斯的墓前是一个女孩的护照照片,照片背面写着:谢谢!佩尔·拉雪兹,这些也同样写进了记录了我的无数次邂逅的小本里。当想起死亡这个话题,在我心里的露西亚,还有拉雪兹公墓那些留存内心的宁静和美,便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我只是想去做这样一个影片称颂爱以及对死亡呈现一个宁静的视角。这个影片是关于“美如何让我们永得安慰”。一个人的《永远》郭小聪刚刚看完“永远”,这部片子不仅需要静下心看,而且最好一个人静静地看,犹如在墓地里独自徘徊,才能品出隽永的味道,如果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也许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1. “永远”的品味格调太优雅精美了,不要说中国普通观众,即使知识分子阶层能够欣赏的也不会多,因为他们或者沉迷于“宏大叙事”,或者一心“为稻梁谋”,不可能像普鲁斯特那样从气味中也能进入似水流年的沉思,所以,这部片子让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差距,文化心态和艺术品味的明显差距。2. 假如让中国导演拍类似题材,他可能会注意抓拍“名死人”,因而每一个墓碑后面都会带出一个不会短的故事,或者名人或者奇人,结果变成一个个断片般的“树碑立传”。但“永远”这部片子,由于深沉的立意,导演真正注意到了作品格调的统一性,因此,无论是已故歌手还是魔术师,他们的回忆画面都不长,都服从于统一的情......>>

我建议你去百度文库里看看,我的论文就是从里面找的相关资料做的参考~~~~

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就是田沁鑫戏剧的表演研究。有幸给田导看过我的论文(鬼知道我有多紧张),田导看了说不错,比一些学戏剧的同学写得好。那我想,虽然我非戏剧专业,还是可以冒昧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的。不过毕竟是论文,有一股子论文腔,大家将就看。原文很长,我做了大量理论描述的删减。另外,我将田导的作品以《1699 桃花扇》为界分成了两个阶段,对于后期作品的分析,被我的老师质疑「批判性不够」。写论文时感受不深,这两年看得多了,我也理解了老师的质疑。所以在这里,我暂且删掉了后半部分的分析,只保留了结论。(对我自己来说可惜的是,我在现场看的田导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后期的...希望有机会再做一次分析)-自 1997 年,为祭奠失去的爱情、为追回自己的热爱而排出第一部话剧《断腕》开始,田沁鑫已持续戏剧创作 19 年了。她有天分,年纪尚轻之时、首部作品便有不小的影响力,亦很快建立起有个人标签的成熟风格。然毕竟年轻,也毕竟十九年已过,人事、世事俱变迁,她的作品在渐进中亦有了变化。若说田的早期作品旨在“表现”、“诉说”她的情感、个人美学和思考,那么她的后期作品则更倾向于“创造”、“体验”自我以外的万千活法和世界。体现在田沁鑫的作品中,则是从“仪式”到“松弛”:从封闭的戏剧世界、强烈的节奏和身体的共鸣,走向柔韧有度、开放灵活的空间表现,以及获得消解的情绪与主题。在这个过程中,田的美学和技巧益加丰富纯熟,但戏剧世界的表达仍难免经受与现实环境的冲突,在坚守本心的前提下,需要寻求与自我和外界的和解。如果你也喜欢戏剧,可以接着往下看。我会一点一点展开讲上面这个结论。一、在早期作品里,田沁鑫构筑了反幻觉的舞台,却将观众带进了比幻觉与共情更深的体验中去。1. 狂热的形象魅力田沁鑫的戏剧场有一种魔力,身居其中的观众像是被紧紧扼住了喉咙,时常感觉气闷,与此同时又被一种力量充盈,感觉心脏与四肢蓬勃有力甚或颤抖。有的学者前往这些戏剧作品的语言世界中寻找激动的出处,一如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所做的,从冲突中、从矛盾中找到使我们精神碰撞痛苦的因由。在田沁鑫的戏剧中,这种现象表现为韵律与身体,正是它们以自己原始的力量冲刷了戏剧场内观众的情感与神经。 韵律在我们熟知的中国话剧作品里,无论语言的风格如何变化,都不脱离它们叙事的功能,并主要表现为对话的形式。比如在经典的《茶馆》中,仅剧本的对话就完成了三教九流人物性格的塑造、半个世纪人物命运跌宕的刻画,语言力透纸背,内容发人深省。这主要是受现实主义与幻觉主义影响,尤其当话剧甫由海外舶来,被作为与以歌曲为主要手段的戏曲相对照的剧种大力提倡,凸显的是其对话及生活化在传播教化方面的优势(方政, 2009)。田沁鑫戏剧作品中的语言则继承了中国先锋戏剧在舞台文学上的特点,这同时也是西方戏剧发展到20世纪时反剧本中心、反日常与逻各斯主义带来的影响——突破戏剧语言的叙事性和逻辑性,表现为诗化与散文化。比如《狂飙》中“乡愁”与“一致”两段戏中戏的间隙,寿昌感念世道、寻找光明的独白,还有他在命运的摇摆中与维中相遇时恍惚的台词,都不为对话与行动而安排,只为制造吟诵的氛围。诗化的魅力不仅来自它的含混,同时还来自诗歌的韵律天然带来的音乐性与节奏感,这根植于语言本身的调值特性。我们在这里关注的是语言的声音性质(tonality),它的物质性能独立于语言的内容被听者感知。寿昌:花儿,如流行过天,一烧而过,播下火种,却无法收获光明。众人:我们看到旧事物之腐败信其必死,却又暂受戕害,我们看到未来的光亮,却又暂不可及。寿昌:古神已死,新神未生的黄昏……众人:前为昼煌煌,后为夜冥冥。寿昌: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天入地纵横飞行,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引我向那新鲜而绚丽的生命。“诗化”被标注为田沁鑫戏剧作品的明显特点的原因不止于此。当语言需要在舞台上被念诵/表演,它的副语言特征将被戏剧的舞台创作者——通常是导演与演员——精心训练与安排,这里面包括了音调、音质、音量、速度、语调、节奏、发音等多项特征。针对副语言特征的研究表明,它们能够影响言语内容的表达能力(强调、增强理解)和情感性(表现说话者的情绪、心理)(基尔·伊拉姆, 1998) 。田早期作品中,戏剧文本的副语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过了语言本身,使观众的注意力指向自己。《赵氏孤儿》是副语言特征表现最明显的作品,在剧场中,演员刻意放慢念白的速度,或是延长字与字之间的停顿,将积蓄的能量迸发于字词之上,增加单字的音量,并通过顿挫强化了单字的音调,使音调的抑扬更明显,如序幕时程婴一字一顿地念道“你,病入膏肓”;或是拉长单字的发音时间,为展现演员的音质提供机会,如庄姬分娩时“衍清罪孽”的呼喊,沙哑而声嘶力竭。这些都明显改变了声音的节奏与音调,形成演员坚毅而又微微颤抖的发音特色,塑造出外强中干、脆弱、敏感的声音质感。又因为《赵氏孤儿》文本本身的晦涩拗口,不易理解,更加引导听者脱离语言的语义(符号学)特征,转而关注其声音(现象学)特征。 身体身体在田沁鑫的戏剧作品中获得了大写的位置。即便在舞台视觉还以象征、写意为主的田的早期作品里,“力度”和“张力”依然是观众用以描述田沁鑫作品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此时空荡的舞台上别无他物,只有被放大的身体表现舞台的诗意。田沁鑫对身体实现的是完全聚焦,空的舞台对她而言似乎还不足以聚拢视线,她还要配合灯光,用黑暗隐蔽舞台上与身体无关的信息,用聚光指引观众的视线。被聚焦的有使用肢体姿态塑造的象形符号。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造型场景是《生死场》的序幕,舞台黑暗,一束顶灯照亮四男一女,男人与女人的衣着都灰暗得看不出颜色,与黑暗的背景融为一体,在这片光亮中女人头朝下,向天空打开的雪白的两条腿和脚上的红鞋色彩分外刺眼。这个姿态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摹仿的出处,也不存在可供阐释的意义,它直观地传达了一种震惊,可能是针对非现实的姿势、可能是对裸露的女性肢体的不适、可能是鲜红颜色表现的原始冲动、也可能是尖锐刺破天空的形象就令我们遭受刺激。这是根植于我们远古记忆的感受,就如同人面对狼的本能恐惧。即便不拟出某种图形,肢体本身也能够传达热力。《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扼紧程婴时,他们两人的躯干是静止的,但肌肉是紧绷的、颤抖的,肌肉的状态是最易被人本能察觉的东西,它能暗示人安全或危险的信号,即使透过衣服仍然能向观众传递某种紧张和力量。动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是连续的、动态的,一旦文字试图进行描写就容易切分它的连贯,被切分为图形式的姿势符号,因此我们不能进行描摹而采用一种整体的表述。田沁鑫戏剧有针对每一个作品独特的动作语汇总谱,《断腕》的洗练,《生死场》的粗犷,《赵氏孤儿》的程式,包括后期《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诙谐,《山楂树之恋》的天真等。它们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动作有意背离对日常生活的描摹,弃其“形”而取动作背后动机的“神”,使得人们能够直接看到人物的精神和情感,既排斥了现实、有意营造纯粹艺术世界,又将人们从意义和符号交织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这样带来的冲击必然是灵感式的、印象式的,也即所谓的诗意。《四世同堂》提供了一个对比的案例,作品整体配合写实语言采用自然的肢体表达,其中仅有拉车转场的段落采用了抽象的表现主义技巧,被称为全剧最“田沁鑫”的片段,可见观众对田沁鑫戏剧早已贴上诗意动作的标签。另外一个特点是田的作品利用充分的静止和停顿,包括聚焦造型,有意地切分动作的连贯性,一方面阻碍了剧场气息的流畅运动,形成凝重的氛围;另一方面放大了动作的节奏感,形成动作的“张力”。这在田沁鑫的早期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狂飙》和《赵氏孤儿》是典型,停顿多、造型多,看不见自然与松懈的肢体,使得作品一直沉浸在压抑的气氛当中。 仪式的魅力阿尔托的理想戏剧形式是无法被理性认知的力量,身体性,和神圣的情感共鸣。阿尔托所追求的以拒绝符号化的身体为代表的彻底的剧场性,和“比现实更真实”的纯粹艺术,或多或少都成为当代剧场导演戏剧实验的灵感来源。田沁鑫在其早期作品的个人记录和访谈中多次提及阿尔托,希望舞台能够通过演员塑造“形象魅力与姿态狂热”,这个词汇的反复出现让田一直被视作阿尔托“残酷戏剧”的践行者。但事实上田沁鑫与阿尔托的戏剧理念有着不小的距离,若从表演方法上来看她或许更靠近格洛托夫斯基创造的质朴戏剧。和格洛托夫斯基、彼得·布鲁克等追随阿尔托残酷戏剧的其他导演一样,田沁鑫首先从阿尔托的残酷理论中借鉴的是节奏、肢体、姿势等使剧场发挥仪式性、精神性效果的手段,放大身体,使观众在震惊中获得直观的、强烈的感受。关于作品,除了戏剧文本她谈论得最多的便是演员的形体。在创作《赵氏孤儿》时,她提出要“通过活人的行动和活人的冲撞来展现故事……带给台下坐着的、摆着各种坐姿的固定的观众一个思想的共振”,“希望舞台上有热力,通过演员的台词、精神状态和肢体动作散发出来的那种热力。这正是我们上文所描述的原始的共鸣手段、对观众造成印象式的袭击。但田沁鑫与阿尔托在本质上不一样的是,阿尔托为这股力量寻求到的“实在”是宇宙的残酷性、生命的本质、是形而上的理念,他追求的是语言、文字以外的非理性力量,凡是心理的、感情的、文化的、形式的他都一并反对,作者和文本不能在场(阿铎, 2010)。而田沁鑫恰相反,她创作的原点是表“我”的(《断腕》是祭奠爱情、重拾理想之作),一直以来她基本都根据自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来同时创作剧本和舞台表现,因此她的作品寄寓的是她的感情、理念甚至理想,从根本上是阿尔托所反对的“拉丁式”的逻各斯主义剧场。她要求演员传递的热力来自演员表演的角色,演员必须“分析角色的情感性质,确立角色的思想线,行动线,以体验人物全部的情感、行为做条件,塑造出属于这个角色的个性结构”,在这一点上使她更接近格洛托夫斯基的道路。田沁鑫的追求与格氏基本一致, 她立足角色体验,要求演员用情感外化动作,例如在《赵氏孤儿》中要求程婴“整个状态就是伤感,神经末梢都是伤感的,上来就是实的,一点儿也不空”。她尤其反对演员做肤浅的模仿甚至因循动作套路,要求演员“不要表面地演绎恐惧和悲愤,要单纯地表达,不要做作”,这和格氏展现“人”的要求相近似。田对于演员作为人本身的要求则是“有内蕴,有定力,有人格魅力,控制得当收放自如,这是在角色人物之外的”,表现了她对演员与角色在人性上的相连的认可。因此田的表演方式的内核是自然主义的,外在是表现主义的。她与格洛托夫斯基的区别依然是在对待“戏剧是什么”的原点问题上:田沁鑫将剧场当作表“我”的道场,而格洛托夫斯基要探索的是“人”的身体与精神,因此格氏走得更远,最终抛弃戏剧、走向了探索“艺乘”的道路。2. 交流的空间 空间的诗意田沁鑫戏剧的舞台空间从一开始就有了相对成熟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舞台视觉风格的抽象和简练,另一方面体现在时空结构的交错并置。这样的特色贯穿她的作品始终,随着戏剧观念的变化演变得更加大气成熟。田的舞台是以新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为主的舞台。幻觉主义舞台即便在今天仍然被当做戏剧改革的假想敌,但到了田沁鑫这里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存在了。当孟京辉等先锋戏剧的导演在舞台上设置乐队、添置各种现代化机械时,她似乎并不在意是不是使用反幻觉的手段:极简的舞台是她的一贯特点,她的《生死场》的舞台上几乎空无一物,没有颜色、没有布景,只设置了低坑、高台,在一些重要的场景里偶尔增添一些相对写实的布景;这些布景都覆盖上了符合《生死场》农村背景的粗糙布料,道具制作简陋,塑造出破旧的质感。可见舞台并不被当作反对什么主义的道具,它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的内在特质,可以说是制造出另外一种“幻觉”。从审美而言,早期田作品的风格趋向唯美,在《赵氏孤儿》中到达巅峰,大面积的红黑色块、脑血管挂幕、吊笼、红发等颜色强烈、样式纯粹的元素被大量使用,与戏剧本身的心理抽象特征相得益彰。在后期,舞台风格开始趋向“空灵”,与早期同样空旷但强调色彩冲突的舞台相比,此时的舞台不再以黑色、深蓝等幽暗的色泽作为基调,色彩倾向柔和,舞台灯光从聚焦趋向铺陈,塑造出有气质、有韵味的舞台氛围,如《明》中的山水画装置,《青蛇》中的古建背景,《山楂树之恋》中的抽象的树与水等。田的舞台上最为人称道的是时空的自由并置。在早期,时空以灯光作为提示进行划分,做出像电影蒙太奇剪辑的效果。例如在《生死场》中经常使用的闪回倒叙手法——赵三回忆想要杀死二爷的由头、二里半回想儿子要提亲的“丑事”、金枝在地窖里思念母亲、还有最精彩的赵三与王婆“共舞”的回忆。这些都利用黑暗的舞台,先以灯光聚焦人物,再扩散铺陈舞台,在舞台上形成一个过去时空的对照。《狂飙》以“戏中戏”的手法穿插,看似比《生死场》的时空切换更自由,但事实上舞台的“框架”仍在,以“戏中戏”为眼,以灯光为线,牵引了叙事的切换。在后期,田沁鑫的舞台时空手法变得更纯熟时,配合灵活的演员表演以及全景式舞台空间,时空切换自由流畅,不着痕迹。《红玫瑰与白玫瑰》是结构与流畅结合平衡的经典,舞台上塑造了以佟振保为主的心理时空,角色由两人同时扮演,虚实不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的情节以句子为单位跳转,时空变幻让人目不暇接。这样的特点在《明》及其后的作品里表现得更为流畅自然,如在《明》里,除了背景的山水挂幕,舞台上没有设置任何布景,灯光照亮整个舞台、没有隐蔽和区隔,而演员在舞台上一时处于皇宫内、转个身便回到皇子府,言语间身处藩内远离京城、三两步便立于皇城脚底。此时牵引时空的是演员/角色本身,戏随人而动,时空随人而走。 “空的空间”田沁鑫舞台空间的简洁抽象和时空自由,显示出中国戏曲的虚拟手法和写意风格,这是田的自觉运用。在排演《生死场》时她就已提出要“透视出写意观念的融合,加入戏曲时空表现的一些最基本技巧”。通过运用中国戏曲的虚拟手法和写意风格,田沁鑫的舞台充分激发了观众的想象能力、加深了观众对舞台戏剧空间的参与程度。人们通常以为,非写实的舞台会令观众脱离舞台的假定性,从而无法产生审美的共情,因此这样的舞台便是陌生化的、布莱希特式的。然而事实上,田戏剧中舞台的布景、演员的表演虽以虚拟真,但形式的虚拟并没有脱离戏剧艺术世界的真实,因此观众基于表演的联想是朝向舞台内世界而非舞台外世界的,这样的艺术手法非但不会产生间离效果,反而因为充分调动了观众对戏剧世界的联想和想象,使观众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结合以上,我们能够想象田沁鑫的剧场空间:舞台上,角色通过音乐、动作及姿势的节奏性同步,唤醒观众潜意识的情感;舞台下,观众通过充分调动有意识的联想及想象,精神性投入到角色的表演中——这是一个角色与观众有深入交流的剧场空间,形成了基于戏剧艺术世界的强烈共鸣和仪式性狂热。这与彼得·布鲁克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的仪式戏剧和“空的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东西方在探索剧场发展的道路上相互交融,可谓是殊途同归。【此处省略了后期作品的分析】从前期重“情”的狂热的“仪式戏剧”,到现在重“理”的灵活的“世俗戏剧”,我们仿佛看到了《狂飙》中田汉与维中的对比:一个纯粹、天真、执着,向艺术而生;一个善良、踏实、朴素,有中国式的平稳。事实上也恰是如此,田沁鑫的导演艺术变化,与她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的变化密不可分。早期的田沁鑫引述了皮娜·鲍什的一句名言作为她做戏的动机,这句话如此重要,以至被用作了她戏剧文集的标题——“我做戏,因为我悲伤”。这个时期的田沁鑫作品,既“重情”,又“严肃”。如上文所论,田早期作品的剧场里从形式上传递了蓬勃的生命力和热烈的情感,支撑起形式的是她自己的伤情。媒体热衷于说起田沁鑫从深圳回到北京第一次做戏,选择了祭奠她失去的爱情的题材(《断腕》),却不太提起她为什么去了深圳又为什么返回北京。在开始做戏以前,田沁鑫对于生活、对于自己的心要置于何处怕是迷茫的,她所提起的工作的碌碌、人情的复杂与爱情的冷酷都足够让一个人深刻体会现实的残酷。田沁鑫是厌弃这个混乱的世道的,在她早期的作品访谈中她总是如此提起。她幸而还有剧场,这里为讷言内向的她提供了一个既可以表达内心、又可以证明自己的舞台,我们也有幸看见了一个人真正的痛苦与渴望的能量在被正确地艺术性表达以后是何其大。这个时期田的作品多是悲剧,她表现严肃的生命命题,创作的人物在戏剧世界里也总是不能找到出路。在“一席”的演讲“茶禅一戏”中田沁鑫说,这个阶段的她想要表达自己、证明自己,仿佛在和谁较劲。而这个社会的难处就在于,现实的残酷是无处不在的。在世界范围内,戏剧都已经不仅是一门艺术,它还是一个产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已经意识到戏剧改革不再有创造力,戏剧变为一种娱乐形式,为了盈利保守剧目和华丽的音乐剧霸占了百老汇的舞台,昂贵的票价成为阻碍戏剧进入主流艺术的重要因素(帕特森,亨特,吉利斯佩等, 2013)。被调入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田沁鑫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她的《赵氏孤儿》在学界口碑很好,票房却不是那么好;与此同时,“开心麻花”这样主打搞笑的“不像戏的戏”却在京城开始风生水起。“商业社会是悄然而至的”,她说,“在这个浪潮中人如草芥”。2004年,她的《生死场》复排就被有的学者认为没了当年的振奋人心,因为演员的状态受到戏剧边缘性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经济影响(白烨, 2005)。另一方面,除了要接国话院的任务,此时声名鹊起的她开始接到各种剧本的邀请,这影响甚至限制了她可以用来表达的题材。一面是得罪人、不合群,一面是拍自己不喜欢的商业戏剧,她说自己进入了两难的困境。我们揣测是佛学和对艺术的责任感为她打开了生活的出路。如果说早期的田沁鑫常常谈起伤情,那么近几年的她除了谈禅,还常常谈起如何发展和传递传统文化。她在《明》的采访里说戏剧应该寓教于乐,在《明》时“乐”是了多但“教”却没有传达得清楚,到《青蛇》时她已经能将禅意融合到戏剧里感动观众,她也为此感到快乐。她在多个采访中谈到希望能够通过戏剧传播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影响国内观众,还要向外输出中国的经典(走到台湾的《四世同堂》、走到海外的《青蛇》);西方的艺术理论和剧场技术可以引用,中国传统戏剧的理念也要发展(昆曲《1699桃花扇》和京剧《关圣》,以及后期引入戏曲观念的其他作品)。这些都和“观众”相连,唯有做好看的戏剧、有趣的戏剧才能吸引当代的观众,才能完成她的“传”与“教”。这不失为一个解决艺术与现实的两难困境、让内心和解的中庸和折衷之道。中庸实际一直根植于她的思想,无论在什么时期,田沁鑫对待作品总是寻求对话、理解,并不将自己置于“古人”之上,因而也不会去试图颠覆、消解。她有一颗平和善良的心,她理解每一位创作者和文本的美和背后的因由,将自己感受的美用最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茶禅一戏”的演讲中田沁鑫说她并不想生活在这个时代,但她的肉身只能生活在眼前的环境里。我们要庆幸戏剧依然是能让她感到快乐的表达的道场,让我们现在能够看到《青蛇》这样不失艺术内涵的成熟商业戏剧。如今看来,《狂飙》里田沁鑫对演员的话就如同写给她自己:“他(寿昌)是一天才,不懂得失败,不懂得什么,就像光着身子站在外边,站在社会上,维中老想让他穿上衣裳、穿上点儿盔甲,他不,结果,他老不断地受伤害。……你(维中)愿意生活得糊涂点儿,人难得糊涂,人生活才平稳。在中国你这样可以走长一点,田汉他那个路走得短是悲剧结局。……我觉得观众会喜欢的是维中,我觉得只有维中的道理在中国适用。”(戏剧本 185)愿田沁鑫的创作心境和艺术能够在智慧的关照下更纯熟,也愿“大众”这头猛兽对艺术的侵害能够再少一些,让真正的好的艺术能够健康成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