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国学经典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2024-07-02 17:46:21

国学经典论文选题

学概说一、国学基本概念和内容"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经部分为 “诗类”、“书类”、 “礼类”、“易类”、 “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周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 “释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 “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汇贤雅国学 提供,仅供参考

去听听翟鸿燊的讲座吧!!

实践性是论文价值的具体体现。它还表现在内容上,旨在根据一定的岗位职责与目标要求培养能力。 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一、选题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 哲学 。 目前 在 社会 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 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一)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缺或空白的填补; 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二)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国学经典选读论文选题模板

现今小学教学中,国学进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了解与熟悉经典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历史观的渗透。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现今小学教学中,国学进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了解与熟悉经典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历史观的渗透。教师应当形成明确的历史观教育意识,使国学经典诵读更有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历史观

[作者简介]袁英(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教师,小教一级。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学是一门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万物可用一理贯通。一个义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亦可以用于治国,还可以用于处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现今,各地中小学纷纷打出“国学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经典国学教育进入课堂。《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如此一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在小学教育中占50%以上的比重,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进入学生的课本。对于学校来说,授课教师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校内有学习国学的氛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展国学教育才有初步的基础。然而,自古“文史不分家”,经典诵读与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先贤们用文字或讴歌、或鞭挞、或记录、或幻想,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情感重现和代代相传警示恒言。作为教师,面对国学经典教材,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紧接着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文字背后的含义。随后便开始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但是,做到这几步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已经充分完成一堂国学课的准备过程,教师不可忽略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进行引导。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促使少年儿童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是国学诵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缺乏从古典文学中沥出历史背景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查阅资料,挑选出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渗透。在教授国学知识的同时,将文字的背景用一个个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随着文字的律动体会到数千年前古人提笔时心中激荡的情怀。

以我校(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国学教材《国韵书香》第五册宋词部分李煜的《乌夜啼》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布置学生查阅词作者李煜的资料,同时教师也翻阅资料,把握住李煜人生中几个重要拐点及事例,并且搜集其不同时期的词作。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后,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欣赏李煜的另一首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配乐朗诵,之后提问:“李煜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能不能从词中找一个字来概括李煜此时的心境?”学生经过阅读能够准确把握住“愁”这一词眼。此时,教师顺势继续发问:“李煜作为南唐皇帝,为何会有这样的愁思呢?在你们看来,皇帝应该有怎样的情怀?”学生踊跃发言,将自己搜集的李煜生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汇报,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后完善了对李煜的了解。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将李煜不平凡的一生简约而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作者简介部分便交代了五代十国末期与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更交代了李煜由得意到失意直至阶下囚,最后因赋词而死的命运,这为学生的读词做了情感铺垫。解决好历史和人物背景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诵读品味《乌夜啼》,此时,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也极为自然地感受到词中那份浓浓的悔恨与愁苦,学生的诵读声也随之低沉起来。尤其读到“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时,看到学生们微蹙眉头、轻轻摇头的样子,笔者知道这节课不仅仅教会了学生欣赏词作的韵律美,更让词作中包含的治乱兴衰的感慨深入学生心灵,也使学生在熟读成诵这首词后得到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人生留下人为的遗憾。

国学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教师引领和讲解的地方颇多。教师在讲授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和设问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并乐于主动地品读典籍。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例如笔者在为一年级学生讲解《弟子规》时,考虑到学生年幼,喜欢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小故事来理解文字,在“入则孝”部分,笔者分别讲了“黄香温席”“闵子骞留后母”“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冬则温,夏则�”“亲憎我,孝方贤”“亲所好,力为具”。而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成人后都在历史上有所成就,芳名远播。学生听得非常入神,也纷纷表示要向先贤们学习,孝顺父母。而为二年级学生讲解《悯农(二首)》时,学生一脸疑惑地发问:“既然农田丰收了,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呢?”笔者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了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压迫,学生听后都很震惊,也不禁对当时的农民伯伯产生怜悯之情。如果不给学生深入讲解历史背景,恐怕这个疑问会持续多年,是让学生简单背诵还是使其彻底理解?笔者选择后者。三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接连收录了李清照的四首词作,分别是李清照人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真实写照,学生先是读词,然后由笔者来发问:“这四首词风格是否相同?”学生很快便发现词风由明快到阴郁。笔者从词风变化入手,讲述了李清照一生的轨迹,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文学即人学”,“我笔写我心”,李清照将一己之家的离散和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听了这样一节课,学生不仅诵读了四首词,也明白了为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社》则讲述了一个文人被贬南下的痛楚心情,教学时要给学生简要讲解新旧党争使得秦观接二连三惨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秦观千年前凄苦愤懑的心情。五年级的教材中收录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备课前,笔者想到了陆游的另一首诗――《示儿》。学生对这首诗是非常了解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陆游盼望“王师北定”的那一天,那么在陆游临终前的十数年里,人们是怎样期盼“王师”的呢?那种心情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引导学生从《示儿》的场景里倒退十几年,品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通过熟悉的诗作展开思考,将已知的知识点和历史背景作为基础去理解新的诗作,一样的心境、一样的遗憾,教师虽然没有过多的讲解,学生反而仍将诗眼抓得非常准确。中、高年级的国学教学就应该这样适时放手,用同类作品引导学生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国学诵读,教师不仅应该使学生有所积累、出口成诵,更应该使学生行舟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先哲的经典不但能够教会后人仁、义、礼、智、信,也能够使后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启蒙学生的历史观,使晦涩的古文立体生动起来。让学生热爱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所有国学教育工作者的更高目标,也是国学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论文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论语国学经典论文,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论文 关键词:国学经典,论语,周易,金刚经,坛经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 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 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 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 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 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 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 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 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 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 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诵读经典, 使我们变得聪慧、 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 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 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

四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 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 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 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 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 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 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 《论语》 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 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 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 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 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

“君 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 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 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 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 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 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 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 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 简洁明了, 教人自我警醒, 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 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 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 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 的必备条件, 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 一味埋头蛮干, 难免会有差谬, 也就是说, 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 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 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 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 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 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 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 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 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 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 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 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 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 长幼老少者有之, 富贵贫贱者有之, 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 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 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 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 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 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 公西华谨慎持重, 曾皙洒脱悠然, 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 切的指导。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

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 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 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 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 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 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 “仁” 何谓 。“仁”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 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 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 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 “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 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 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四.三字经、千字文、百

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

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

国学经典主题论文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论语国学经典论文,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论文 关键词:国学经典,论语,周易,金刚经,坛经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 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 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 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 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 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 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 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 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 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 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诵读经典, 使我们变得聪慧、 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 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 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

四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 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 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 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 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 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 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 《论语》 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 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 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 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 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

“君 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 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 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 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 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 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 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 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 简洁明了, 教人自我警醒, 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 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 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 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 的必备条件, 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 一味埋头蛮干, 难免会有差谬, 也就是说, 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 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 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 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 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 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 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 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 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 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 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 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 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 长幼老少者有之, 富贵贫贱者有之, 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 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 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 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 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 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 公西华谨慎持重, 曾皙洒脱悠然, 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 切的指导。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

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 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 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 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 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 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 “仁” 何谓 。“仁”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 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 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 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 “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 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 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四.三字经、千字文、百

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

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

现今小学教学中,国学进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了解与熟悉经典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历史观的渗透。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现今小学教学中,国学进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了解与熟悉经典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历史观的渗透。教师应当形成明确的历史观教育意识,使国学经典诵读更有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历史观

[作者简介]袁英(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教师,小教一级。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学是一门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万物可用一理贯通。一个义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亦可以用于治国,还可以用于处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现今,各地中小学纷纷打出“国学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经典国学教育进入课堂。《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如此一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在小学教育中占50%以上的比重,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进入学生的课本。对于学校来说,授课教师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校内有学习国学的氛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展国学教育才有初步的基础。然而,自古“文史不分家”,经典诵读与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先贤们用文字或讴歌、或鞭挞、或记录、或幻想,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情感重现和代代相传警示恒言。作为教师,面对国学经典教材,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紧接着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文字背后的含义。随后便开始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但是,做到这几步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已经充分完成一堂国学课的准备过程,教师不可忽略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进行引导。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促使少年儿童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是国学诵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缺乏从古典文学中沥出历史背景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查阅资料,挑选出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渗透。在教授国学知识的同时,将文字的背景用一个个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随着文字的律动体会到数千年前古人提笔时心中激荡的情怀。

以我校(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国学教材《国韵书香》第五册宋词部分李煜的《乌夜啼》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布置学生查阅词作者李煜的资料,同时教师也翻阅资料,把握住李煜人生中几个重要拐点及事例,并且搜集其不同时期的词作。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后,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欣赏李煜的另一首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配乐朗诵,之后提问:“李煜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能不能从词中找一个字来概括李煜此时的心境?”学生经过阅读能够准确把握住“愁”这一词眼。此时,教师顺势继续发问:“李煜作为南唐皇帝,为何会有这样的愁思呢?在你们看来,皇帝应该有怎样的情怀?”学生踊跃发言,将自己搜集的李煜生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汇报,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后完善了对李煜的了解。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将李煜不平凡的一生简约而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作者简介部分便交代了五代十国末期与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更交代了李煜由得意到失意直至阶下囚,最后因赋词而死的命运,这为学生的读词做了情感铺垫。解决好历史和人物背景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诵读品味《乌夜啼》,此时,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也极为自然地感受到词中那份浓浓的悔恨与愁苦,学生的诵读声也随之低沉起来。尤其读到“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时,看到学生们微蹙眉头、轻轻摇头的样子,笔者知道这节课不仅仅教会了学生欣赏词作的韵律美,更让词作中包含的治乱兴衰的感慨深入学生心灵,也使学生在熟读成诵这首词后得到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人生留下人为的遗憾。

国学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教师引领和讲解的地方颇多。教师在讲授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和设问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并乐于主动地品读典籍。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例如笔者在为一年级学生讲解《弟子规》时,考虑到学生年幼,喜欢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小故事来理解文字,在“入则孝”部分,笔者分别讲了“黄香温席”“闵子骞留后母”“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冬则温,夏则�”“亲憎我,孝方贤”“亲所好,力为具”。而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成人后都在历史上有所成就,芳名远播。学生听得非常入神,也纷纷表示要向先贤们学习,孝顺父母。而为二年级学生讲解《悯农(二首)》时,学生一脸疑惑地发问:“既然农田丰收了,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呢?”笔者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了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压迫,学生听后都很震惊,也不禁对当时的农民伯伯产生怜悯之情。如果不给学生深入讲解历史背景,恐怕这个疑问会持续多年,是让学生简单背诵还是使其彻底理解?笔者选择后者。三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接连收录了李清照的四首词作,分别是李清照人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真实写照,学生先是读词,然后由笔者来发问:“这四首词风格是否相同?”学生很快便发现词风由明快到阴郁。笔者从词风变化入手,讲述了李清照一生的轨迹,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文学即人学”,“我笔写我心”,李清照将一己之家的离散和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听了这样一节课,学生不仅诵读了四首词,也明白了为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社》则讲述了一个文人被贬南下的痛楚心情,教学时要给学生简要讲解新旧党争使得秦观接二连三惨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秦观千年前凄苦愤懑的心情。五年级的教材中收录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备课前,笔者想到了陆游的另一首诗――《示儿》。学生对这首诗是非常了解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陆游盼望“王师北定”的那一天,那么在陆游临终前的十数年里,人们是怎样期盼“王师”的呢?那种心情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引导学生从《示儿》的场景里倒退十几年,品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通过熟悉的诗作展开思考,将已知的知识点和历史背景作为基础去理解新的诗作,一样的心境、一样的遗憾,教师虽然没有过多的讲解,学生反而仍将诗眼抓得非常准确。中、高年级的国学教学就应该这样适时放手,用同类作品引导学生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国学诵读,教师不仅应该使学生有所积累、出口成诵,更应该使学生行舟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先哲的经典不但能够教会后人仁、义、礼、智、信,也能够使后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启蒙学生的历史观,使晦涩的古文立体生动起来。让学生热爱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所有国学教育工作者的更高目标,也是国学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诗经

国学经典名句十八句欣赏——《诗经》1.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2.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4.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5. 愿一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6.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7. 式微,式微,胡不归?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9. 夜如何其?夜未央。10.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1.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2. 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13.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14.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1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16.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有文学素养,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能够让自己变得更有文学价值,也能够让自己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能够让自己变得更有素质。

国学经典 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诵读国学经典的 名言 语录,对中小学师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的诗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国学经典的诗句【精选篇】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4.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9.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1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6.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8.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2.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23.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4.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25.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国学经典的诗句【热门篇】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8.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7.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18.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国学经典的诗句【经典篇】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7.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0.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2.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13.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14.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1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6.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7.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8.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19.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2、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张载《正蒙》3、诚于此,动于彼,神之道与!张载《正蒙》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5、由象识心,徇象丧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之心可乎?张载《正蒙》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1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1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14、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1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1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1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1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2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2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2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2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2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2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2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28、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张载《正蒙》2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3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3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3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3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3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3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3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国学经典文章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有:

1、司马迁《史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2、《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3、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4、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5、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

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6、孙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7、庄子《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8、吴楚材《古文观止》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它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9、孔子《论语》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10、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国学经典是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国学经典是一双巧手,打开心窗。灿烂的中华文化之精华——《三字经》就是国学经典之一。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的文章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是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国学经典是一双巧手,打开心窗。灿烂的中华文化之精华——《三字经》就是国学经典之一。

《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它是国学经典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本书。它虽然每一句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一段历史,一些知识,或一个道理。三字经简单明了,直点中心。这样高的水平实在令人佩服。三字经可真是国学经典中的精华。

三字经告诉我许多东西,让我受益匪浅。那里有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让人发现古人的伟大:他们没有优越的条件,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他们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所得到。那里有简单明了的明智道理,让人明白人生的真谛,给人确定前进的目标,指引人面向理想不断前行。那里有包罗万象的天文地理,让人真正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领略到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小小一本三字经,包含了那么多国学知识,真不愧是国学经典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三字经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一句话。它向我们讲述的是孟母三迁和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并告诉我们学习时一定要有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时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迁居三次,从墓地旁搬到肉摊边,再迁至学校附近,孟子终于喜爱读书,举止优雅了。孟子出门求学,拜大思想家子思为师。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孟子变得懒散起来,竟逃学回家。这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便毫不犹豫地剪断快织好的布,教育孟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前功尽弃。这才造就了一代伟人——孟子。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和孟母一样的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想尽办法为我们这些孩子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指导最佳的学习方法。而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任性、贪玩,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读了三字经,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真正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我们要不任性、不贪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发愤图强,努力读书,就像孟子一样。

三字经令我受益无穷,国学经典更是让我发愤图强。同学们,最美不过少年时。我们不能浪费这大好时光,让我们行动起来,在这美好时光中细细品读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提倡的一个字。古代有许多关于“孝”的故事,例如:花木兰代父从军,王祥卧冰求鲤……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关于“孝”的故事,这些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今天就发生了一件类似于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大家应该知道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吧:古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小孩子,他的生母去世了,父亲再娶了一个妻子,就是王祥的后母。后母不喜欢王祥,可是,王祥很听后母的话,后母叫他做的事,他都尽力做好。 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 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

其实,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就算是“孝”了。记得上一次,妈妈上班回到了家,感到非常疲惫。我就为妈妈倒一杯茶,妈妈就说了声:“谢谢!”我心里感到好温馨呀!其实,为父母做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我们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

然而,我们身边有许多算是孝事了。同学们,我们有好多事情想象成小事,懒的去做。只要肯付出,就有所收获!

自从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机智过人的诸葛亮和威猛过人的赵子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讲的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黄巾军蜂起,皇权落入董卓手中,司徒王允使用反间计,借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曹操经过多次战伐,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并不罢休,他趁刘备、孙权还比较弱小时,挥军向南方出发,准备趁机统一全国。随后就有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一战中曹操被孙权和刘备打得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刘备趁机占领四川,建立了西蜀,这就三国鼎立。但没过多久,孙权就杀死了刘备的义弟关羽,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大败而归。之后刘备病死了,丞相诸葛亮辅助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最后司马氏建立了西晋,打败西蜀和东吴,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是诸葛亮和赵子龙了。说起三顾茅庐大家一定知道是在说诸葛亮了吧!他机智过人,为别人出谋划策,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想出天衣无缝的计划来对付敌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事都瞒不了他,像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指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还有著名的空城计~~~~这些计策都是谁想出来的,当然是孔明先生呀!据说他没有打过败,真是太厉害了!说到单骑救主那肯定是我们的赵子龙来了吧!他文武双全,勇冠三军,他的银枪上下翻飞,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真是太威武了!我真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