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研究梦境与现实的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4 23:10:54

研究梦境与现实的论文文献

梦的解析》第一章共分为八个小节, 这一章,占据全部篇幅的15%,是读起来最让人头大的一章。头大的原因有二: 其一,该章主要是综述其他人的观点,其他人有几百年前的人,也有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人。 人物太多,每个人的观点又有些模糊不清,再加上作者本人的观点也是在夹杂其中,没明确表达。 其二,探讨的问题也不是很清晰。比如那八个小节,有些题目还有些含混,比如梦的心理特征是啥意思?梦的理论又是啥意思?前面讲的不是梦的理论吗? 接下来,我们用更平白的语言来给你捋一捋弗洛伊德在第一章到底表达了啥。 第一章大标题:关于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 8个小节分别是:1、梦与清醒生活的关系。2、梦的材料。3、梦的刺激和梦的来源。4、为什么醒来后会忘记梦?5、梦的心理特征。6、梦中的道德感。7、梦的理论和梦的功能。8、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在进入第1小节之前,弗洛伊德开篇提到,在史前时代(公元前200万年-公元前2000年),大概也就是我们的夏商周时代以及以前,人类对梦有记载有评论,但根本没有解释梦的本质,更没有解决了任何一个关于梦的谜团。 那个时候,人们笃信梦来自超自然,是神灵和魔鬼的启示。 梦的主要意义在于预告未来,同当时的占卜术密切相关。 这些今天看来是迷信的观点,在古典时代-公元前400年左右,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占据主流,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市场存在。 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出现,对梦的研究开始深入点。 亚里士多德不再认为梦来自神灵的启示,完全是人自己的本性使然-亚里士多德相信人性本恶。 亚氏认为梦是符合人类精神活动的规律的。 亚里士多德那时就观察到身体的病状会通过梦表达,而且是醒着时,人们根本没注意到的病症。 亚里士多德的思辨把梦带入了争议不断的是非之地,也使对梦的研究逐步走向科学。 关于梦,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梦中世界与清醒世界到底啥关系? 这一节,弗洛伊德整理了十来个人的意见,有正的有反的有和稀泥的,最后他老人家自己没清晰表态。 布达赫 :梦不是重复清醒时的喜愁哀乐,而是要把我们解脱出来。梦完全脱离清醒状态的,就是有联系,也只是象征性地反映了醒着时的现实世界。 费希特 :梦为精神自愈的秘密福利之一。 斯特伦佩尔: 人在做梦时离开了清醒意识的世界;在梦中,人对清醒意识下的有序内容及其正常举止的记忆几乎全部消失了;在梦中,人的心灵世界与清醒状态下的日常生活内容及过程分离了开来,几乎什么都记不起来。 以上三个人的观点差不多一致,意思是说:梦中的世界与清醒的世界不是一码事。 哈夫纳 :梦首先是清醒生活的延续,我们的梦总是与不久前存在于意识中的想法有关,只要认真观察,几乎总能找到梦与前一天经历有关联的线索。 魏甘德: 因为,很明显在绝大多数梦中都可以观察到,它们把我们直接带回到日常生活,而非把我们从中解脱出来。 莫里 :梦就是我们所见的、所说的、所想的、所做的。在心灵世界里激荡翻腾的,是白天思想和行动的残余。 耶森 :梦的内容永远或多或少地取决个体人格,取决于年龄、性别、立场、知识水平、生活习惯以及个体此前全部生活中的事件和经验。 I. G. E. 马斯 :我们的热情一定会影响到梦的产生。有雄心的人梦到的是已经摘取或行将摘取的桂冠,热恋中的人则在梦中为自己甜蜜的期待而忙碌…… 拉德斯托克 :薛西斯一世在征伐希腊之前,遭到了臣下的谏阻,可是梦却一再鼓动他出征。老解梦师阿塔巴诺斯一针见血地对他说,这不过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已。 卢克莱修: 不管我们热烈追求着什么,无论往事如何萦绕心间,心灵不息追逐的目标,还时常出现在我们梦田;辩护人寻根觅据,推敲法典,将军则运筹帷幄,跃马扬鞭。 以上的众人的观点差不多一致,意思是说:梦中的世界与清醒的世界大体是一回事。 两派人的观点相互矛盾,似乎确实无法解决。再来看看另外几个大佬咋说的。 F. W. 希尔德布兰特 :梦的特征只能用“一系列看似不断激化的矛盾对立”来描述,舍此别无他法:首要矛盾就是,一方面,梦与现实世界的真实生活是完全分离或隔绝的,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时刻都在相互渗透,每一方都永远依赖另一方。梦绝对是从意识清醒状态下所经历的现实中筛选出来的东西。 可以这样说吧,梦是一个封闭自足的存在,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将它与现实生活分隔开来,梦让我们与现实脱离,泯灭我们对现实的回忆,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去经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一种与现实世界毫无瓜葛的生活…… 希尔德布兰特进一步解释 :一旦入睡,人作为一个存在整体就像"在一道看不见的坠门”后消失了一样。它的反面看起来同样是真实的、正确的。 我相信,梦既与现实世界分离、隔绝,又与它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梦不管提供什么内容,它的材料永远来自现实世界,来自依托现实世界展开的精神生活。不管梦的内容多么奇特,它永远都摆脱不了真实的世界,梦中形象无论多么瑰丽或者滑稽,它们的基本材料永远都是借来的,要么借自我们在外部世界中看到的东西,要么借自在我们清醒思维中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过的东西,换句话说,借自我们在主体世界或客体世界经历过的东西。 最后二位上升到哲学意味,说的是梦中世界和醒着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弗洛伊德倾向于最后二位大佬的观点,直白翻译就是:梦中的世界是做梦者演绎出的另外一个世界,但演绎的素材还是来自醒着的世界。 就好比金庸古龙写的小说,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但是另外一个世界的素材必然来自他们醒着的时候看到的现实世界。 就算古龙先生再怎么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他也离不开现实中的恩爱情仇的影子。金庸老先生就更不用说了,就是完全是按照自己学的历史知识编撰的故事。 老铁们,这么说你们明白了吗?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议论文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春的健康如水,青春珍贵,不可比拟。

——题记

健康可包含多方面,心灵健康,文明健康。但我觉得青少年文明健康心灵健康并存,同等重要。

则为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一次全新的经历,靠近幼稚,同时又靠近成熟的矛盾时期。进入青春期,美好同负有危险。进入青春期周围的诱惑非常的强有力,青春多珍贵,拥有一个高尚的青春吧!

现如今的21世纪,人们的文明的健康实为无影无踪。我们社会需要的不是鸡鸭鱼肉,而是健康,永远的健康。‘随地吐痰’以是大家习惯的了。我们要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些有危害人们健康的事情视而不见,殊不知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十月国庆长假,各地景点‘焕然一新’,各大媒体报道出人类也是中国人的‘恶性’。中华五千年美德,穿了一代又一代,为何今天的21是机会如此。所以作为祖国新一代青年,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就讲文明健康。长大的你依然会彬彬有礼和蔼待人。

文明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所有人都一清二楚吧!又时你只离他一步,你却不愿走向他。

生活是美好的,健康是重要的。

高尚的青春必须如此!

大海无私地为人类奉献了无数璀璨的珍宝,大海无怨地容纳了万物百川,大海从不要求人类给予……

每当望着博大、壮观的大海,我就想起一件令我难忘的事。

那是一个初春的傍晚,我背着书包刚走出教室,偶尔回头,突然看到,我的同桌雅虹正伏下她那瘦小的身驱,一手扶着桌子,一手伸进我的抽屉,用她那洁白无瑕的小手,把我放在抽屉里擦完鼻涕的纸,一张张地拿出来,放在身边的垃圾桶里。而后,她又把我散落在抽屉里那些没用完干净的纸,一叠叠细心地挑出来,先放在桌上,接着整齐地放进纸包里,然后又把它们放回我的抽屉。她是那么专心致志。看到这一切,我整个心紧缩着,醒鼻涕那令人恐怖地“吸吸”声,没有让雅虹嫌弃我!那肮脏的鼻涕纸,也没有让雅虹恶心我!我从她那瘦小的身驱里,看到了宽容,看到了博大,看到了奉献!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我深深地感到激动和惭愧,在我眼中,雅虹变得高大了!

宽容要有海一样的胸怀,奉献要有浪一样的勇气。如果人间充满了宽容和奉献,相信世间一定会更美好!

我睁开眼,才发现又一个崭新的早晨过去了。此刻,校园某处的喇叭里放着流行歌,歌声在风沙里满校园乱撞。这便是春日的正午,和两年前毫无区别。

昨夜的残梦还在,思绪杂乱缓慢,整个人觉得沉沉地。我摸了摸头发,眼里有了几圈血丝。才知道离开很久的人和事,在脑海的现实记忆里依旧保持着某种联系,它们在虚幻的梦境中相见,不断交错,不断让人思绪万千。

我在昨夜的操场,在路灯下等待,两年了,谁知道我到底等什么,难道是夜色中逡巡而过的猫?灯光把操场变成影约濯浊的一片,歌声在白天又占领这里,我只是浑噩的站在这,感受这些的存在。脑袋里很累很乱,心里的种种盘根错节,在梦境里不断向我涌来,现实的闸门早已关闭,可我们不还可在梦里相见,只可以相见,却不曾能有丝毫的改变。眼泪永远是奢侈的,为谁流,为什么流,怎么去流?我都不明白,索性告诫自己从不曾有过。

过去之于现在太过遥远,无论它如何证实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感怀,不能复制无法回溯的,只在昨夜错杂的梦里将自己混淆。

我睡过一个早晨,错过一次崭新的机会。躺下,才忽然觉得,青春是不也就这么过去了。在某天猛的醒来,身下是温热的床铺,其余什么都不曾有,只像做过一场大梦,让人心神困顿。 好吧!我不该这么消沉,既便昨夜入梦而来的都已退去。我还可想像,青春像头发一样继续狂乱肆恣的长长。直到某天我斩断它们,像个诗人那样回到我的孤舟,不再离开不用慌张。诗人可以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感,来渲染自己不出世的才华风貌。至少,诗人有属于他自己的时代。

书上说,杜甫至死未离开他的孤舟,在若干年前泛舟而下的成都,诗人终于困倦了,停歇了。杜甫说,我不会离开我的船,有一天,我要它载着我,回到我的故园去。

故园在哪呢?舟不是故园,也许东面的长安有他精神世界的全部,有它心灵的故园。

几千年后,我浑浑噩噩的睡过了早晨,醒来后,觉得梦境和现实都有难奈之处。诗人有它的故园可追,春日里有歌声摇曳,这一天普通而新鲜,我想着诗人说青春作伴好还乡,那么,不是在梦里面思念,就在现实里相见吧!

近些年,环境污染很严重……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场景:路边黑黑的小河里,飘着许多垃圾;傍边的大树上,树梢上挂满塑料袋了,大风一起,就有很多塑料袋随风飘走。

听爸爸讲,垃圾没经过分类处理,直接埋到地下,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玻璃等埋到地下会使植物不能生根,导致死亡。电池埋在地下,会导致泥土中汞过高,汞过高会让动植物中毒。

我发现,现在许多城市换了分类处理的垃圾桶。这种垃圾桶有两类。一类是可回收垃圾,如:塑料制品、玻璃、纸张、电池等。另一类是不可回收的,如:厨房垃圾、瓜果皮等。这样分类处理既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又可以废物利用节省资源。

但是,每当我去分类扔垃圾时,却看到垃圾桶里大多是没有分类的垃圾。很多图一时的方便,乱扔垃圾。

前几年,工厂的废气、废水超标或不按规定乱排放,这对城市影响多大呀!城市的天空总是阴蒙蒙的,城市里也看不到一只鸟,“鸟语花香”一词成了只能在书上描写的世外桃园。

现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政府把违法乱纪的工厂查封、整顿。同时,人们的自觉保护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城里的动物朋友日益见多,电视里报道在义乌市区出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树獭;还有,我家的空调管墙洞里还做了鸟窝呢!

听着鸟儿们欢叫,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我们小学生,要从小养成环境的好习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其实许多事情都只是举手之劳,希望大家能爱护环境,爱护我们居住这个家;使我们居住的地球更适合人居,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人是地球上最胆小的生物了,他们惧怕灾难,害怕低谷,不愿意承认失败。遇见了一点点的挫折便开始垂头丧气,因为人们没有想过该怎么去面对,人们束手无策,人类是最具智慧的动物。人类也是最具脆弱细胞的动物,但欣慰的是,人们其实也并非如此,古往今来其实也有不少的文人摹客书写着自己自豪的一面。忍辱负重写《史记》;詹天佑为国雪耻修铁路;齐白石不叫一日闲过……

这一切的一切又似乎在告诉我人类是坚强的,这又有些矛盾了,是人们虚伪,还是果如其然?这个我不知道也没人知道。人很怪,只有在面临了十分沉重的打击后才得以醒悟 原来我错了。说出来比做出来要容易的多,毕竟做是实际行动嘛。但是我却保持着否定的态度。想想答应某人某事有时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事情办到了还好要是有了什么闪失,小至伤伤感情大至丢了铁饭碗,或许刚刚进入人生鼎盛的你又跌下了万丈深渊说实在的,低谷并不可怕,它只是一只 纸老虎 若你没有勇气去战胜它那老天也无济于事。在我看来低谷连 纸老虎 也算不上,静下心来想一想低谷其实也不算什么,说白了也就是另一种高度。

我曾面对过同样的低谷,我承认它是可怕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即使是自己最有把握做好的事情也会莫名其妙的失败。这或许是让所有人不解的一个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一个规律,不顺心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顺心。其实对付这种问题很简单,就是在失误中吸取教训,我是一个喜欢写作的初中生,六年级可谓是我写作人生的一个小高潮,什么东西都写得出来,还出了不小的成绩。升人了初中,英语和科学逐渐确定的主课的地位,学习的压力也随之重了不少,语文慢慢被我所忽视,这也许是我的一大败笔吧。我的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下降。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为时以晚了。我天真的想挽回这灾难性的一击。但是太晚了,一切都晚的,写作的下降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的下降,我不解这是为什么,不会做的题目不会做,就连平时很拿手的题目也错的一塌糊涂。后来我遇见了一位老者,他耐人寻味的问我: 你是想问题在你面前暴露的更多,还是不断的去隐藏呢? 我略思考了一下坚定的说: 我想把它们都暴露出来,越多越好。 老者笑了笑说: 那你为什么还要抱怨自己进入了低谷呢。 我恍然大晤,低谷其实不必要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它,如果换一个角度去面对或许会有易想不到的收获。也就是说,它是人生的一个了解自我的机会,一种另一种境界的高度。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绝对坏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不必要垂头丧气换个角度去理解它或许收获更大!

比尔·盖茨,最令人不能忘记的就是他成功的经验,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成功是因为当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失败的痛楚中,我却早已开始了新的设计。当所有的人都享受在成功的喜悦中,我却早已尝试着失败。中国有句名言:‘胜不骄,败不馁’,我之所以不被胜利和喜欢击倒,也不会被失败和懊恼摧残,这里面只是一个微笑而已。”

人生是一条路,失败、挫折让这条路弯弯曲曲,布满荆棘。虽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却可以信心满满地迈着自己的步伐,劈荆斩棘。不要怕,对着自己微笑。

自嘲如一个快撑不住的人在沙漠中没有走下去的毅力,只是躺在沙子上,看着身旁一人多高、挺着腰板的仙人掌,他对自己说:“你连一株植物都不如,你看看人家,即使活在原地也能适应环境长成这样,你只会在这等死么?嘿嘿,你就是一个懦夫,水源和沙洲永远不会出现在你眼前!”自嘲可能会让性格刚强的人站起来,鼓起活下去的勇气,却会让懦弱的人更加恐惧,他们真的只能选择躺在原地?

但是,换一种方式,对自己微笑吧!这是黑夜中的一缕阳光,鼓励你勇敢向前走:这是干旱时的一场及时雨,让你为丰收的喜悦而努力:这也是一个产生奇迹的机会,让你在住定失败时灵光一闪,冲出逆境,大步迈向成功。也许在你的一生中,有学骑自行车的疼痛,有考试的失利,有与好朋友的不和,有学习的疲惫,有输了比赛的沮丧,但是当你拼了命想跨过、想忘记却在梦中时隐时现,在生活中不断重复时,给自己一个微笑吧!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不能克服?在冷静的思考分析中,有了反省,有了自信,有了自信,你腰板一挺,重新站了起来,无所畏惧的看着面前各种挫折和困难,它们让你的生活不再平淡无奇,让你在逆境中想到的不是哭,而是如何面对,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多了份成熟与智慧。笑也是悲观者与乐观者的一个巨大区别。爱迪生在选做灯丝的材料时,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每一次失败后,他的助手都神情懊恼,而爱迪生却笑着说:“有什么令人烦恼的,失败一次,就证明我们排除了一个错误答案,离成功近了一步!”对自己微笑,不是做作,更不是虚伪,在逆境中重新拾起那颗散发青春气息的火热的.心,让生活在你上扬的嘴角下成为一场华丽的科幻电影吧!

摘要 :本文基于初中写作教学缺乏实用性与创新性现状,从实用与创新的视角探索初中写作教学:立足写作技能发展,授予学生写作技巧,书写心声,读写结合,凸显作文教学实用性;释放学生写作个性,培育学生观察力,释放想象力,激活创作力,凸显作文教学创新性等。

关键词 :实用;创新;初中;作文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也占据较高比例,它折射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学生输出语言的重要形式。然而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作文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作文内容的雕琢,缺乏实用性与创新意识,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尝试从实用和创新的视角探索初中作文教学,以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诊断

(一)缺乏实用性

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时间紧张,作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往往要求学生背诵一些高考满分范文,以此代替作文指导教学,作文教学缺乏实用性,从而导致学生作文陷入程式化模式;部分语文教师作文指导纯理论化,大多从形式入手,作文内容空洞,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缺乏实用性。

(二)缺乏创新性

创新是保持作文活力的重要手段,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过于依赖作文指导用书,过于倚重高考满分范文,缺乏作文教学思考,导致学生作文陷入“套作”的泥淖,不能根据作文写作内容、情感思想表达的需要以及自身写作优势等展开写作活动,作文教学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作文缺乏感染力,内容空乏[1]。

二、基于实用与创新视角的初中作文教学探微

(一)立足写作技能发展,凸显作文教学实用性

1.授之以渔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旨在于促进初中生写作技能提升,写作作为一门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要写出实用性的作文,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是基本前提。因此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精心备课,明确每一次作文训练目标,将作文技巧训练有机渗透在每一次写作教学中,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例如常见开头方式、文章结构、结尾形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从而写出实用性作文。2.书写心声初中作文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写出真情实感,唐代白居易曾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论,这就启发我们写作不能无病呻吟,不能缺乏灵魂。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书写心声,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都要关注内心情感、思想等,写出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辅以必要的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写出实用性作文,唤起读者情感、思想的共鸣[2]。3.读写结合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教材中的语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普遍的指导性与实用性。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唯范文”的资源开发意识,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将阅读文本作为实用的范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援引教材范例,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积累,做到读写结合,使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互相促进,互相提升,提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3]。

(二)释放学生写作个性,凸显作文教学创新性

1.培育观察力学生写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以细致的观察为前提,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不丰富,难以写出具有创新性的作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取材,仔细地观察生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生活,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观察力提升了,写作素材就厚实了,写作的角度就独特了,自然就能够写作富有创新性的作文,写出高人一筹的佳作。2.释放想象力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写“慢作文”,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挥想象力,通过系列化作文训练,采取合理的想象力训练,例如看图训练,根据提供的图画展开想象力,连词成文训练,为学生提供几个词汇,要求学生运用这几个词写一篇作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培育学生想象力,例如对文本的空白进行“补白”,诗词教学中对诗词画面、场景、形象进行还原或者再现,释放学生想象力,以提升作文创新性。3.激活创作力实践出真知,同样丰富的写作实践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写作创造力。这就这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写作与成果展示平台,激活学生创作力,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写作灵感,写出创新性作文。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传统平台,例如班级角将学生佳作展示出来,专门开辟“创新性佳作”栏目,激发学生写作创新能力;其次,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微博、微信圈等开辟“作文秀”、“微写作”等栏目,为学生创新性作为提供展示平台,激活学生创作力,从而写出创新性佳作。

三、结语

基于实用与创新视角的作文教学不是一个新命题,但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应然追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的意义,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实用性与创新性作文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实用性与创新性作文理论,使学生写出既实用又富有创造性的佳作,促使初中作文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秦慧谱.“作文六视角创新训练”教学纪实[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xx,(12):46.

[2]张燕燕.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28):34.

[3]孟庆华.新课程改革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xx,(5):56-57.

有一年,南非的罗本岛监狱来了一位新犯人,代号“466”。随后,他被关进4平方米的牢房,开始了地狱般的生活。此后,466号每一天都要到采石场做苦工,动作稍慢就有被毒打或丧命的危险。

为了改变现状,再一次放风时,466号大胆地向狱长提议:想用监狱院子里的空地种菜。没等他说完,狱长就用鞭子封住了他的嘴。可他没死心,一有机会就找狱长求情。最后,狱长不耐烦了,答应了他的要求,还破天荒地给了他番茄的种子。

从那以后,一到放风的时候,466号就回去照料菜园。每当劳累、沮丧时,他只要看一看菜园,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令人吃惊的是,自从有了菜园,整个监狱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放风时,帮他照料菜园的狱友越来越多;收获时,他会把番茄分给狱友,然后再让他们送给狱警。吃了犯人的番茄,狱警们拿鞭子的手也不再那么蛮横了,态度和蔼了许多。

这个菜园一种就是18年,直至466号被转到另一所监狱。

这个犯人就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他说:“虽然几个番茄不足以改变命运,但他让冷冰冰的监狱多了一份暖色,让人看到了期望,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节都会让人情不自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来。可惜天空不作美,让人断魂的清明节竟没有让人断魂的雨。清明节的脚步越来越清晰了,思绪让我飘向了我的妈妈的灵魂深处。

今天起床看见天气还算好,天气预报提示有太阳。我没有回家上坟,祭奠妈妈。就让我在这静静的小屋里坐一会儿,思念一会儿吧……

很多时候得感谢古人们创造的文化,诗意中欢乐和忧伤相互交织。端午节因为屈原沉江,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的方式纪念他,世俗生活的谈笑中纪念了这位伟大的诗人。中秋节,因为民族性格的阴柔特性,也因为驱逐鞑掳,复我中华,但愿照样常照我土,不忘烈士鲜血洒满地!人们相约月圆之夜吃月饼。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我门怀人、品茗、看月呆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一支笔千百年来宽慰了多少离愁别恨的心。上坟就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追思不起来,天空抑郁,纵使天性乐观的人也会低头前行,默默烧香。但初春新绿,没有冬的萧杀,山川浸透着清新迷蒙之美,上坟的人亦不会伤感甚至深泪如泉下。此时的伤感是唯美的,情与景都俱在春寒里。

清明时节,桃花开了又落,杏花谢了去匆匆。霏霏细雨将山坡上的梨树凝固在青灰色的空气里,蓑衣拌雨剪影于阡陌的桑田青山中。坟在半山腰,祭祖是内容,挂青是形式。烧了纸,放完鞭炮,找一根合适竹杆将青挂在坟墓的最顶峰上。该回家了,当亲人小孩们快快乐乐回去的时候,那年我掉在了最后面。猛然回头,一座孤坟静卧此地,坟前杂草庄稼一片狼藉,片刻的热闹愈加衬托出亘古的凄凉。坟墓上的青尤为耀目,才挂上就便如风撕碎一般‘哔哗’作响,让它好好的挂着吧。静寂的山林孤独的坟茔,尘世的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需要它永不休止永不怠倦的舞蹈召回已逝去的灵魂,逝去的灵魂你回来了么,看到了么!妈妈您回来了吗?见到您的幺女了吗?我迟疑一会终于掉头而去,留下如精灵一样独自舞蹈的青和即将逼近我的黄昏暮色。

有时我想,如果人类的繁衍亦如海龟,从蛋里孵出就自个爬向大海了,从小不知情为何物,就没了欢乐苦愁、生离死别。那真是人类的不幸中之万幸啊。

妈妈的坟在家房屋对面的半山腰上,今年不知下雨没有。

论文的研究与实现

文献阅读法。通过网络资源、高校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网络资源一般使用CNKI,万方。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吸取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形成了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一些如经济总量分析、人员迁徙、消费结构等涉及量化指标的分析,需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行业和企业则多以官方统计数据和年报季报为基础,采用经济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微观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从宏观处着手,找到各类影响因素,然后再以某一行业为例,即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其准确度。在此基础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更加能够印证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进展情况等。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论文研究必须经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只有理论,论文显得枯燥,加上一些实际案例,比如以公司、实例为例,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使研究结果建议更具有科学性。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系统科学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

毕业论文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基本研究内容一般包括:

1、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

2、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目标特色:

1、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2、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的作用:

1、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论文是十分有必要的。

2、交流认识:教育科研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1,问题提出2,国内外研究现状3,针对该课题自己的研究4,研究中存在的还有待于研究的其他问题5,综述老师都会一点一点的给改--一点都不用担心论文不过--也不要期望能弄个优秀毕业论文--一点好处都没有--期望发表更是有些不负责任老师的一句空话==

论文写作的研究手段及方法

论文写作的研究手段及方法, 相信很多人在自己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自己的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有的问题还不知道解决方法或者说是为什么,那么论文写作的研究手段及方法大家都会了吗,下面来看看吧。

硕士开题报告写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先找并初读先关的文献和以往类似论文,大概的捋出主干,从不同的文献和论文中找出几个大方面。 再拓展开来,上网搜类似的新鲜事件作为有力论据,还能体现论文的新鲜感和以往论文的区别。 切记,多用新鲜的事件做论据,即使观点是一样的。

再有,即使是抄袭的部分,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一句一句的改吧,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大白话都行,达到让人找不出雷同就更好。

多找找最新的新闻和国家政策,让论文有与时俱进的概念,通过率更大!

梦想与现实毕业论文

马丁.路德.金说过“如果你的梦想还站立的话,那么没有人能使你倒下”。 独自仰望夜空,从古至今,不知多少人面对着浩瀚的夜空,满天的繁星而放飞梦想,放飞希望、放飞未来。斑斓璀璨的星空又见证了多少伟大梦想的实现,人类就在梦想中一步步从荒蛮走向文明,从过去走向未来…… 人类最初的梦想是天真的。 看见鸟儿在空中飞翔,我们梦想能像鸟儿一样自由搏击广阔无垠的天空,于是我们有了飞机。 看见鱼儿在水里游弋,我们梦想能像鱼儿一样欢乐的遨游辽阔无际的海洋,于是我们有了船舶。 看见世间万物,我们梦想能超越一切,于是便有了现在…… 正如每一条小溪都梦想汇入大海,为此而奔流不息;

成功需要一个理想 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 -----题记 我们都想获得成功。但是,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想去哪里、想成为什么人有一个毫不动摇的理想,成功才有可能实现。

理想和现实是想法与行动的关系。理想是灯,是方向,有了理想,我们就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尽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现实,是我们实现理想必须经过的道路,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磨难,我们才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没有现实,理想就很空洞,而只有现实,没有理想。我们的生活也会很没有意思。所以我们要有理想,也要关注现实,否则理想就是空中楼阁,也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们都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与现实,永远都隔着一条鸿沟。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每次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时,总是忍不住失望。梦想易绘,过程充满荆棘。理想与现实永不会完美重叠的。只有走完必须走的路 ,才能过想过的生活。每一天都要让自己过得很充实。面对现实,终于理想,坚持。一直一直 努力成长为最理想的自己生活就像一场韩剧,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小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理想之花的美艳,渐渐长大才会感受现实之刺的决绝。

左传梦境预叙研究现状论文

《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 书中反映出作者儒家的政治理想,但是,试图用简截鲜明的道德观念评价复杂的历史,难免要遇到麻烦。最明显的,对于各国间频繁的战争,作者总是要首先辨明双方在道义上的曲直是非,并将此同胜负结果直接联系起来,企图说明正义之师必胜的道理。因而作者勉强作出的评述,常显得迂腐可笑。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较以前任何著作,叙事能力有惊人的发展。这种叙事能力,对后来的历史、文学著作,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左传》所记外文辞令也很精彩。虽然是对原始的官方记录的处理,显得精炼、严密而有力。与《尚书》乃至《国语》所记言辞相比,差别是很明显的。 从文学上看,《左传》叙事记人时,重视故事的生动有趣,常以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虽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但《左传》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这种传统为后代的小说、戏剧提供了经验,及丰富的素材。 ■《尚书》重于记言,《春秋》重于记事。■《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的编写体例是编年体。■《左传》和《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对此,唐代以后颇有人怀疑,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的作品。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十七年。■“艳而富”的是评价《左传》的特点。■《左传》最突出的是民本思想。■《左传》辞令的特点是委婉巧妙。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钱钟书的《管锥编》里谈到过左传,认为里面许多“密室之谋,闺房之议”是除了当事人之外的人无从知道的,钱的结论是左传有文学性,即虚构。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首先一点是左传的内容,其实几乎全部是列国世卿们的故事。在当时,各国的世卿其实是一个非常一体化的贵族圈子,大家互相都比较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士大夫,要有一个基本功:“辩于列国卿大夫之班爵、贵贱、高低、能否”(大概是郑国子产时期的一个家伙说的,不是原文)。对于年轻人,这种能力应该主要是从家中的父辈那里学来的,学别人的家史是和人家打交道用,了解自家家史则是一种义务,没有这些共同语言,一个人恐怕别想在贵族圈子里混。 把这句话改一下就更贴切了:“明于列国卿大夫之班爵、贵贱、言语、掌故”。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不仅各家是怎么立的,列祖都干过什么大事,人品如何等等;就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也也能迅速传布开,与士大夫有关的事件,包括盟会、战争、奔立斗争等等,也会马上在这个贵族圈子里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说法”,当事者也在这种说法中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角色。当然,这种公认的说法未必百分之百符合实际。 左传其实就是这些掌故的编年记录。所以我感觉它的作者应该也是贵族圈子中人,其叙事来源应该是家传。像孔子这种没什么根底的私生子,应该是写不出这种东西来的(“子入太庙,每事问。”混进这个圈子后,他肯定觉得要补的课太多太多)。 基于前面这些,我猜想左传可能是臧孙氏的人所写:首先,是鲁国贵族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二,书中对三桓家族的记录都几乎没有什么避讳,哪家都记了几件上不了台面的事;惟独对臧孙氏,几乎都是说好话的;当然,臧氏到后期是臧为继统,这仁兄是个偷大哥的王八壳的丑角,可以认定不是他这枝的人写的。最后,左传的开端也几乎和臧氏立家同时。 当然,作者问题也只能这么说说,应该是找不到什么外证的。不过我还想到另一部书——《世说新语》,虽然两书体例不同,但都是对贵族圈子里的一些掌故的记录,所以有些相通的东西。比如对同一个人,都爱用多种不同的称呼,这应该是因为作者和书中人物都是一个圈子里的,对他们的家世比较熟悉的原因;另外就是,圈儿里人在谈起某个前辈人物(不一定是本家)的时候,往往也会有一个不太直露的称谓。比如东晋的王导被称为“王大将军”,其实他是篡反不成而死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左传的贵族风韵和遗老情结。左传的前几公部分比较简略,主要是国际事件,列卿事迹较少。中间一大段就主要是列卿故事了,“华彩乐章”部分应该算是郑子产和晋叔向,这大概是作者向往的贵族黄金时代。到定、哀公就少有对列卿风采、盟会精彩言论的记录了,变成了各国各家混乱相争、一片狗咬狗两嘴毛的场景。左传可能是作者基于对已经逝去的那个贵族黄金时代的留恋之情而做。 (我又有一个疑问:儒家爱说周公制礼作乐,可我怀疑像周公那个时代,周人面临的可是血淋淋的统治问题,制定一些统治制度是肯定的,但应该顾不上文化性太强的东西。春秋贵族社会的很多讲究,产生的渊源应该不会太远,比如赋诗之风,应该就是春秋中期世卿们繁荣的时候兴起的。可汉代确实鲁地多儒,莫非只是从孔子开始的?) 西欧的贵族时代也形成了一些贵族作风,和左传世说大体相同,都是基于身份优越感而产生的,骨子里都是一种顾影自怜。这个话题太大,现在没法多说。但最后一点:好象都是贵族社会开始面临威胁的时候,对贵族文化的热情也才发展到高潮;所以左传产生于战国,世说产生于南朝,而反映西欧贵族风貌的经典,我想应该产生在法国大革命前后了。这样说来,左传跟红楼梦又有神韵相同之处了。是不是所有的文史巨著都是贵族风韵挽歌和遗老情结的产物?其实未必,史记就不是这样。 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左传》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众说不一。这主要是对“起源”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对小说起源的探讨,需要建立一个学术规范和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起源易于达成共识。“史传”与“小说”的关系是小说研究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经过考证,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左传》。关键词:小说起源;史传;《左传》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4)01—0062—05 小说起源探讨的学术规范与逻辑起点 小说起源的探讨是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最困惑的问题之一,正如著名小说理论家萧相恺所说:“小说概念和小说起源这两个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里争论最多的两个问题,历来争议颇多,迄无共识。就小说概念而言,在古代的中国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情况。有三种情况窃以为首先必须分清:一是古体小说,也即通常所说文言小说的‘小说’概念;二是滥觞于唐而盛于宋后的通俗小说,也称白话小说的‘小说’(或称说部小说)概念;三是清代末期引进的西方的小说概念。这三种‘小说’概念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交叉重叠的地方。”①这三种不同的“小说”概念,导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估大为不同。用“文言小说”概念(这个概念出现得最早)来探讨小说起源的话,有人就追溯到《庄子》那段著名的论述:“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一直到清末,有人依然用这种观念研究小说;也有人用清末引进的西方小说观念来研究中国小说,认为小说起源于唐,唐以前是小说史的空白。 小说起源产生如此众多歧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小说起源中“起源”二字的认识不同,很多人将“起源”与“来源”混为一谈。但是,“来源”与“起源”是有本质区别的:“起源标志着某一事物的诞生,而来源却只表明构成这一事物的某种因素,这种因素完全可以来自不同性质的别一事物”②所以,小说的起源应该是指小说产生的母胎,而不应该是它的“来源”,来源固然应该考察,但不应该和“起源”等同起来。所以说神话、寓言等只能是小说的“来源”,而不是“起源”。二是对“小说”概念的理解不同:它究竟是口头传说还是书面作品,研究者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分歧是很大的。在这里我们先不按照现代的小说观念来衡量古代小说,但起码应该将小说看作书面作品,而不应该看作是口头故事。如果我们把小说看作书面作品的话,那么小说的起源就应该是作为书面作品的小说起源。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注意将小说文体的起源与小说因素的起源区分开,把和小说有渊源的事物及文体与小说文体的起源区别开,这样来探讨小说起源就会更科学和更有实际意义。就这个问题,萧相恺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即使我们用现代的小说观念去考察中国小说的起源,我觉得也有三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小说文体的起源和小说因素的起源;二是小说的起源和小说的渊源;三是小说的主源和小说的支源”;“有人把小说文体的起源等同于小说因素的起源,把和小说有渊源的事物及文体与小说文体的起源不恰当地关联在一起,对小说的主源与小说的支源不加区别”③。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文艺学范围内的文体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学、价值学兼有一部分文体学意义上的观念。每个人在研究过程中若都各取所需,就难免造成这种混乱。因此,小说起源研究需要一种学术规范和逻辑起点,即以小说文体的起源为中心来研究小说起源,这样才不会导致小说概念与小说本体的错位。小说是书面作品,这是最低也是最起码的逻辑起点,抛开这个去探讨小说起源只能越来越混乱。小说最起码的要求是必须具备可供阅读性。对小说起源的探讨,一是要限定在作为文字作品的小说的最初出现这一特殊意义上来进行,不是文字性的作品是无法作为小说来对待的;二是要注意区分作为“文类”的“小说”与作为“文体”的“小说”。唐以前的“小说”二字事实上是属于“文类”方面的,是历代公私书目著录的一种文章类别,与“文体”意义上的小说基本上是不同的。那些在唐以前被名之为“小说”的,在今天看来基本上都不是小说;而在今天看来确实是小说的,在唐以前基本上没有用“小说”二字名之。叙事是小说文体的核心,离开中国的叙事传统是无法探讨小说起源的。无论是从古典小说发展的实际出发,还是从现代小说观念出发,都可以判定,叙事是小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在本质。只要是小说,不管它采用什么语言,不管是用散文还是韵文写成,它都必须是叙事作品。因此,对小说起源的探讨,就应该从最具叙事性的作品或文本中来寻求。 李剑国在论述小说起源时这样说: 从小说理论上说,所谓小说的起源实际包含着两种含义,人们在使用小说起源这一概念时,实际上也存在着两种着眼角度。一是指小说独立文体出现之前的小说前形态;一是指小说被孕育在何处,也就是小说前形态过渡到小说形态的过渡形式。而小说的形成是指这一过渡过程的完成和小说文体的建立。不过由于古小说文体的完善有一个过程,而且也必须考虑小说各种类型的形成过程,因此讨论小说的形成范围要更宽泛一些,但所谓小说的发端或起点,只能是已经取得或基本取得独立文体的初始小说群。自然,起源和形成二者是有联系的,因为初始小说群的形成也正是小说的前形态因素凝固为书面文体的过程。但从理论上说,起源和形成毕竟是属于小说发生学上的两个阶段。④ 这段论述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对小说起源的研究应从“书面文体”做起,二是小说的起源与形成有本质区别。小说的起源是探讨小说的发端或起点,其中包含有起于何处的意思,而形成则是一个过程,尽管对小说形成过程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两者的关系不能混淆。据此我们认为,小说的起源应该从具有书面作品形态、具有鲜明叙事特征的史传中寻找,然后从史传中找出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小说的起源之所。几种小说起源说的辨析兼论 史传对小说的生育作用到目前为止,关于小说的起源大约有五种最有影响的说法:(1)稗官说。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稗官说影响深远,到了明清之世,不少人把小说直接称作“稗官”。但究竟什么是“稗官”,“稗官”和小说有什么关系,班固都没有说清楚。(2)方士说。出自张衡在《西京赋》中所说的“小说九百,本自虞初”以及《汉书·艺文志》的著录。方士说认为,方士们将各种行术的方法、方术故事及有关的科学文化资料纪录下来,行诸文字,便是最初的小说作品,虞初就是这些方士的代表。(3)神话说。出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传说。”他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还说:“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在鲁迅之后,小说研究者多承袭这种观点,如郭箴一《中国小说史》:“古代神话为后来小说的滥觞,无论中国外国都是如此。”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吴组缃的《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都持这个观点。(4)史传说。这种观点认为小说是从史传文学演化而来,如冯梦龙就认为“史统散而小说兴”(《古今小说序》);马端临也说:“正史之流而为杂史也,杂史之流而为类书、为小说、为家传也。”(《颍水遗编·说史中》)当代学者黄均也说:“中国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我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地理、农医,大都从史学分流而出,我国的小说也自然成为史乘支流之一。”⑤(5)战国说。这种说法是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提出来的:“如果承认《汉书·艺文志》的‘小说’概念具有本体认定的意义,那么我们就不能轻视该志所著录的古小说文献在小说发生学上的价值,而且由这些古小说文献可以进一步推论:中国小说发端于战国”。⑥ 除此以外,还有庄子说、诸子寓言说、劳动休息说等。但是近十几年来,不少学者主张“多源说”。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直接称之为“多祖现象”;石昌渝在《中国小说源流论》里,把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载有这些内容的先秦诸子和史传,均作为对小说产生过影响的文体和著作,并认为这些著作孕育了小说文体。 在以上诸说中,真正直接回答了小说起源的是张衡的“方士说”。《文选》卷二载《西京赋》云:“匪唯玩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虞初。从容之求,实俟实储。”其中,“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就直接回答了小说起源的问题,认为小说这种文体是汉武帝时的方士虞初创造的。王齐洲在《中国小说起源探迹》一文中,坚信张衡之说。通过大量考证,他得出的结论是:“‘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是符合汉代小说发展实际的”⑦。但是,这里所谓的“小说九百”只是具备了某些小说因素,并不是具有文体意义的小说。 但从历史上看,班固的“稗官说”出来以后,不相信“稗官说”的也大有人在,如鲁迅所言:“《汉志》乃云出于稗官,然稗官者,职惟采集而非创作,‘街谈巷语’自生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造也。”⑧据如淳所注:“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⑨。但是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之前,未见任何典籍有稗官的记载,而且对于这个“稗官”的所有口头传言,都没有文字性的著述,所以“稗官”无论如何不能算作小说的起源。 对于“神话说”,石昌渝评价说:“一般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这个说法假若是就意识形态的源流而言,亦无不可。神话是一切意识形态的始祖,不要说是小说这样的一个文学的门类,就是所有的文学艺术,所有的意识形态如宗教、道德等等,都发端于神话。所以我们说小说起源于神话,并没有解决小说的什么问题。”“神话文体是一个无法讨论的问题,所以,小说从文体上与神话有什么传承关系,也是说不清楚的问题,……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题材和精神。”⑩欧洲小说起源于神话,其发展轨迹为:神话-史诗-传奇-小说。但是中国小说与神话之间没有一个文学的中介,因为中国没有欧洲的史诗和传奇,所以“神话”只是小说形成过程中的来源之一,具备一些小说的文体因素,但并不能解决小说的起源问题。 在小说起源诸说中,“史传”说最切近小说文体起源的本质。石昌渝在《中国小说源流论》中有《小说文体的孕育》一章,专论史传对小说的孕育:“中国却有叙事水平很高的史传,史传生育了小说。”�B11“从叙事传统来看,……史传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不论是在处理巨大题材的时空上,还是在叙事结构和方式上,还是语言运用的技巧上,都为小说艺术准备了条件。”�B12沿着石昌渝先生“史传生育了小说”这一重要小说起源观继续向前推进,结合小说所具有的文体要素,我们可以发现,小说起源于《左传》。小说起源于《左传》 这里不谈小说起源于《史记》,是因为《史记》的产生比《左传》要晚许多年,而且,《史记》在写作体例和叙述方式上还借鉴了《左传》的很多手法。在先秦史书里,叙事性较强的史书是《春秋》、《国语》和《战国策》。《春秋》是孔子编订的,但记事极为简略,最长段落不过四十多字,最短的仅一个字,它根本不具备叙事文体的特征;《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初年。《国语》以记言为主,也记事,有些篇章写得还相当精彩,但其成书时间比《左传》晚,且总体文学成就不如《左传》;《战国策》是记载战国谋臣策士活动的一部杂史,大约是秦汉人杂采各种史料,以追述之笔编撰而成,后经过西汉刘向整理,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在叙事、描写、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写人上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同时又有所发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范例,这显示出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趋势。不过,和《国语》一样,这一切都是在继承《左传》的基础上才得以进一步发展的。 根据牛津英文辞典的定义,小说有三个要点:(1)小说是虚构的故事;(2)小说具有相当的长度;(3)小说中的人物和事迹所描述的人生,是以某种复杂程度的情节建构而成的。一般认为,小说必须具备五个要素:主题,人物,故事,技巧,结构。就这些内容来看,“虚构”和《左传》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但事实却不尽然。作为史书,自然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但是到具体行文和描写中,特别是一些场景和细节描写,却有大量的虚构和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左传》的叙事绝不像福斯特所说的那样是“历史家记录”,而是依据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对情节和细节精心地选择、巧妙地组织和细致地描绘,在写人叙事上不乏想象和虚构成分,如同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上古既无录音之具,又乏速记之方,驷不及舌,而何其口角亲切,如聆�欤?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据依?如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母偕逃之前之问答,宣公二年磓�自杀前之感叹,皆生无旁证,死无对证者。”钱先生在列举了大量的想象和虚构的事例后归纳总结说:“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相通。”�B13所以,史书并非只有“实录”没有“虚构”,而是“实录”与“虚构”的统一。 《左传》是中国历史著作中最古老、最著名的范本之一,对后代的叙事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左传》既是一部史书,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唐代的大史学家刘知几说它“公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B14;近代大学者梁启超也高度评价说:“《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对于极其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B15梁启超的三个“极”字充分肯定了《左传》的叙事成就;金圣叹、戚蓼生等也在论述《水浒传》、《红楼梦》时谈及《左传》对这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这种赞美相反,史学家对《左传》的批评恰好从另一面说明了《左传》所具有的小说意义:“这些记事显然都不是史官的记录,而是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写作时间距离史事发生已远,明确时间没有保存下来,而且也不能追忆,只好付之阙如。正因为如此,记事者得以铺张夸大,不免有失实之处。”�B16而《左传》中最具文体意义的小说大多汇聚在这类作品中。 《左传》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最完备的叙事典范。它在叙事上的典范意义,既为史著同时也为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左传》的小说性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情节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在叙述上倒叙与预叙、插叙和补叙同时使用;二是叙事富有戏剧性,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情节曲折起伏,紧张动人,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描写战争上;三是大量使用行动和对话来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历程;四是不管是记言还是记事,多用虚构和想象。在这方面,更深入更有说服力的探讨首推美国著名学者王靖宇先生,他在《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一书中,专门探讨了作为叙事作品的《左传》与中国叙事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是《左传》建立了中国叙事文学的基本理论并最终得以发展。王靖宇采用西方著名的批评家罗伯特·斯科尔斯和罗伯特·凯洛格的理论观点,分别论述了情节、人物、观点和意义这四个叙事要素在《左传》中的作用。(一)情节。作者认为,就时间的流动来看,《左传》情节的性质是线性的;从情节模式上看,《左传》有三种情节类型或次情节类型,这三种类型是传记性的、游记性的和戏剧性的,它们都对后代的小说叙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人物。《左传》以塑造大量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著称。按照福斯特的观点,《左传》中“扁平人物”居多,韦勒克、沃伦把这类人物称之为“静止的人物”。同大多数小说一样,《左传》描写人物最普遍的方法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间或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三)观点。这个观点就是叙述人的观点。《左传》采用的是无处不在、身临其境的第三人称观点。作者采用这种基本上客观和不带个人感情的写作方式,能够对事件作生动的富于戏剧性的描述,从而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件不会产生怀疑,确保其叙事的权威性。(四)意义。无论是情节的设计、人物的描写还是观点的处理,最终目的是为了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左传》的历史是一部高度道德化的历史,它表达了作者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意义的一种诠释。 王靖宇对《左传》的这四个方面(情节、人物、观点、意义)的分析与论述,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小说五要素(主题、人物、故事、技巧、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主题对应意义、人物对应人物、观点对应技巧、情节对应故事,而情节、故事与叙事观点的运用又能够表现出结构上的特色。说得更具体细致一点,就是《左传》在叙事方式、结构方式和修辞传统等方面都直接具备了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文本特征,如《左传》的编年体体例,以年月时序为经,以事实为纬,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作连续的叙述,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具完整性,同时也使人物性格的发展演变更具可信性。当然这种编年体也有它的局限,有时对于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不能作连贯的完整的叙述,这些人物或事件往往被迫拆开放到时间叙述链中。为了克服这种缺陷,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方式,用“本纪”记述帝王、用“世家”记述王侯及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列传”记述人物,《左传》的编年体是以事件为中心,而纪传体的《史记》则是以人物为中心,这两种结构方式都为后代长篇小说结构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三国志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在总体上采用编年体,而在小说的情节上基本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结构;《水浒传》、《儒林外史》采用的则是纪传体结构。综观中国古代小说,按照编年体结构方式写作的占大多数。由于《左传》的叙事方式为后代小说提供了基本的叙事模式,所以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卷六·叙事》中将这种叙事方式分作四体:一是“直纪其才行”;二是“唯书其事迹”;三是“因言语而可知”;四是“假赞论而自见”。石昌渝在《中国小说源流论》中将中国小说的基本要素概括为:“一,描写才行;二,记叙事迹;三,记录言语;四,作者议论。”他认为,“这四体,合并起来恰好就是小说文体的全部,描写、叙述、人物对话和作者议论,小说的叙述成分莫过于此”。�B17因此,石昌渝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史传在文体上孕育了小说,换句话说,小说来源于史传”�B18。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也指出:“《左传》记言而实乃拟言、代言,谓是后世小说、院本中对话、宾白之椎轮草创,未过也。”�B19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中也曾说:“千古文章之妙,无过《左传》,最喜叙怪异事,予尝以之作小说看”�B20。杨义也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干脆称《左传》为“小说之祖”。完全可以说,《左传》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小说叙事体系和杰出的叙事典范,它对后代小说的影响决不是简单的孕育因素,而是直接“生育了”古代小说,换言之,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左传》。《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其善于叙事,往往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将头绪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生动传神。特别是对春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战争的描写,备受后人推崇。书中记述的辞令,尤其是外交辞令也很出色。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作者的润饰,也绝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这些对后代文学、史学和语言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私聊我~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的成书《左传》的叙事特徵《左传》的记言文《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司马迁、班固都认为《左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第509页。《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赞》,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2737页)但汉儒也有认为《左传》不是传《春秋》的。(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见萧统《文选》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第1版第610页)《左传》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事实补充说明《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与《春秋》有关的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这两部书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羊传》的文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谷梁传》亦文字简朴,议论精深。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公羊传》在汉代和晚清,都曾为显学。《汉书·艺文志》“《公羊传》十一卷”班固自注:“公羊子,齐人。”颜师古注云“名高”。《汉书·艺文志》“《谷梁传》十一卷”班固自注:“谷梁子,鲁人。”颜师古注“名喜”。见《汉书》卷三十,第1713页。或说名赤、俶。(《春秋谷梁传校勘记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第2363页)},作者是左丘明,後人对此颇多疑义{关於《左传》的作者,历来异说颇多,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所作,并说左丘明是“鲁君子”,“鲁太史”。(《史记·二十诸侯年表序》,《汉书·司马迁传赞》,《汉书·艺文志》)孔子的时代确有一位左丘明,《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心,丘亦耻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第2475页)唐宋以後,常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之说,甚至有人认为《左传》为汉代刘歆伪造。(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惠公元妃孟子条”,《皇清经解》经部总类,道光九年广东学海堂刊,咸丰十年补刊本。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华书局1956年3月第1版第84页)《左传》的著者也许不一定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但《左传》不是一部伪书,写定於战国初期,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看法。}。《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後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幷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关於《春秋》叙事中寓有褒贬,前人论之甚详。《史记·孔子世家》:“(《春秋》)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於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後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第1943页)。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春秋》)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第284页)也有人认为,对於《左传》的作者来说,“历史显然不仅仅是对一系列事件的罗列,它还意味著一种尝试,即把所报告的种种孤立事件联系起来,从混乱而不连贯的往事中找出某种道理和意义。”([美]王靖宇《从〈左传〉看中国古代叙事作品》,见《〈左传〉与传统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幷,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後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刘知几《史记》卷八《模拟》:“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自晋已降,景慕者多。”(《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版第222页)},标志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後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僖公三十三年){洪顺隆把《左传》时间结构分为“直线结构”和“曲线结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左传〉论评选析新编》(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版第91~92页)张高评在其《〈左传〉之文学价值》第九章《为叙事文字之轨范》中,概括前人评点《左传》之说,归纳《左传》有三十种叙法:正叙、原叙、顺叙、逆叙、对叙、类叙、侧叙、带叙、串叙、虚叙、追叙、连叙、插叙、暗叙、直叙、婉叙、平叙、言叙、语叙、琐叙、补叙、陪叙、突叙、预叙、提叙、结叙、拖叙、错叙、搭叙、夹叙。概括叙法如此之多,虽稍嫌繁琐,且似有交叉重叠,但亦可见《左传》叙事法之丰富。(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第150~157页)}《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六年)《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後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则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馀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後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後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满结束。《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神秘的预兆之後,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前人对《左传》、《国语》等书虚拟情节,多有说解,而以钱锺书之说深得文心,最为圆通:“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据依?如僖公二十四介之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宣公二年鉏麑自杀前之慨叹,皆生无傍证,死无对证者。注家虽曲意弥缝,而读者终不厌心。......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後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当然耳。”(《管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5页)}。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後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後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幷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鞍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孙绿怡将《左传》中人物形象分为“累积型”和“闪现型”。(见其《〈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上编“《左传》的文学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3页)}。《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张高评认为《左传》善於刻画人物个性,并列举了书中描写的有代表性的“善性”、“恶性”人物数十个。(《〈左传〉之文学价值》,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第204页,第十二“为描绘神貌之逸品”第二节“〈左传〉之描绘人情”)但王靖宇认为,《左传》中的人物,大多是性格单一、缺少变化的“扁平”、“静止”式的人物。(《〈左传〉与传统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30页)}。《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晋文公是《左传》中著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後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幷写了他最後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展现战争的全貌,表现人物个性: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幷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却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可想而知。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现。《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幷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宣公二年”的宋郑大棘之战,其中狂狡倒戟出郑人,华元食士忘其御羊斟,华元逃归後与羊斟的对话,城者之讴等,都非这次战争的重要事件,但如果只写宋郑战于大棘,宋师败绩,郑人获华元,华元逃归,则必然使叙事枯燥无味,毫无文学性可言。正是这些次要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才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又如“宣公四年”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写了公子宋食指大动,郑灵公食大夫鼋不与公子宋,公子宋怒而染指于鼎等细节,整个事变由食无鼋这件小事引起,而公子宋的贪馋好怒,公子归生的迟疑懦弱,郑灵公的昏庸可笑都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再如“哀公十六年”记楚国白公之乱这一政治事件,最後写叶公子高平叛,没有著重写叶公的重大军政措施,而就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突出国人对叶公的爱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叶公平叛之所以成功,他的可贵之处,都在叶公免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卷十四《申左》),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作为郑使出说秦伯。他著重对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作了具体的分析。先把郑国之存亡放在一边:“郑既知亡矣。”再叙述郑亡幷无利于秦:“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然後归结到保存郑国于秦有益无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最後还补叙昔日晋对秦之忘恩负义以加强说服力。说辞有意置郑国利害于不顾,而处处为秦国考虑,委婉而多姿,谨严而周密。因此,能打动秦穆公之心,使他不但退兵,还留秦将杞子等三人率军助郑守卫。晋人也只好退兵,郑国得以保全,充分显示了烛之武说辞的分量。《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如隐公三年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桓公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六年梁谏追楚师,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十五年阴饴甥对秦伯,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等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左传》的辞令之美,“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史通》卷十四《申左》)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为争渡船逃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简练的一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後、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同年冬天,楚国出师灭萧,将士“多寒”,于是“(楚)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楚王劳军的体恤之语,温暖将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绵衣。以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将士愉悦之情。“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裏,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

古今对梦境的研究论文

人类是智慧生命,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的动物成为智慧生命,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大脑进化发育更加高级。人类的意识跟动物是不同的,其中做梦是人类经常会遇到的事情。 相信很多人都有做梦的经历,当你身处梦境的时候,你不会认为那是一个梦,你会觉得身处一个真实的世界。只有当你醒来后,你才发现原来那一切都是梦。 每一个人的梦境都有不同,有美好的梦,也有噩梦。对于梦境自古以来就有人研究,古时候的人们认为梦境中的一切是真实发生在另一个世界的事情,所以才有了周公解梦。古人并不认为梦境是虚幻的存在,可是古人也无法知道,梦境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梦中经历的一切到底是真是假。 我们都听说过,大梦三千,意识就是说梦的种类有很多,而梦具有高度的随机性,我们不知道今天会做什么梦,可能有人会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事实上不是这样,大部分的梦都跟你白天思考的事情没有关系,有时候我们还会梦到已经去世几十年的爷爷,奶奶,他们在梦中跟我们相遇见面,而我们在沉迷在梦中,感受到爷爷,奶奶的关爱。 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对梦境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我们先来听听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梦境的。有心理学家认为,梦是人类大脑潜意识的欲望。在清醒的时候,人类的欲望被抑制住了。在人类熟睡之后,脑部的不再受到那么强烈的控制,这时,人类内心的欲望就会跑出来。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梦境是人类面对紧急事件时所会做出的应对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出现危机事件,人类也就难以训练自己对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而做梦便是人类大脑有意识地训练其自身的应变能力。尤其是噩梦,更是人类大脑对危机意识的一种训练。 以上是心理学家对梦境的看法,可是科学家却不认同,科学家对梦境的认知跟心理学家是完全不同的。科学家的对梦境的认知跟古人有一些相似。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梦境并非就是完全虚幻的,有可能梦境是真实存在的事件,是我们真实经历的事件。 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果梦境中的一切是我们经历过的,那为什么我们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印象呢?科学家解释说,梦中经历的一切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却不是现实世界经历的,而是在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现代科学提出的平行宇宙,平行世界。 多元宇宙论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虽然只是科学家理论上提出的概念,但是却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认同,很多的科学家都认为平行宇宙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正常情况下,现实世界跟平行宇宙是不会产生任何的联系,我们也无法感到平行宇宙的一切。可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之下,我们也会碰巧感到平行宇宙发生的某些事情,进入平行宇宙经历一些事情。而梦有可能就是我们感知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梦境中经历的事情不会在现实世界出现,但是它们却有可能真实发生在平行宇宙中。有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些人物或场景,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我们就是想不起来。这种情况有可能就与平行世界有关。有可能我们曾经在梦中进入过另一个平行世界,经历了某些事物,似曾相识是梦境在现实中的折射。 梦境到底是什么?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世界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梦境自然也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如果一件事物还无法用科学解释,只能说明我们的的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 人类的科学发展史到现在也不过才三四百年,数百年的时间,人类能够取得现在的和科学成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可是科学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任何时候都有事物无法用现有科学得到很好的解释。比如梦境,它必然也没有逃脱科学的范畴,只不过我们现在的科学还无法完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相信随着人类科学的快速发展,未来有一天,有关梦境的神秘面纱终将被揭开,那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梦境到底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幻的事实。如果是真实的,那对于人类将会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我们有可能将揭开这个真实宇宙的冰山一角。

我简单讲一下吧。所有的古代解梦,都叫做符号解梦,也就是给特定的梦境赋予特定的标示。如掉牙就是长辈有恙等。而佛洛依德的解梦从符号的表面深入到潜意识的动机。也就是说,同样是掉牙的梦境,他会去追溯个人潜意识中怎么去理解“掉牙”,从而去理解该梦境对当事人的意义。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佛洛依德对梦的研究有突破而没有深入。他很多的梦境解释也归于符号,比如说他机会把所有关于蛇的梦境都理解为性的意味。这就是典型的例子。所谓的梦,就是用某些符号来表达特定的情绪和心情。古人和佛洛依德都是对的。在过去,某些符号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有类似的意义,所以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解释所有的梦。而现在社会,文化的差异非常大,每个人对同样事物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当梦里出现同样的事物时,其实对不同人来说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中国古代人解梦,一般有七种方法,称为“占梦七法”(一说是“八法”),分别是“直梦法”(梦象很直接地反映现实)、“测字法”(将算命的测字术用于有文字象征物或把象征转化为文字来占梦,如“木边鬼为槐”,故认为梦见槐树是凶)、“谐音法”(如梦见鞋,实为“谐”,意为顺利、成功)、“象征法”(即某物代表代表固定含义,如李白梦笔生花,预示他将以文章行天下)、“五行八卦法”(利用阴阳五行原理来解梦)、“演义法”(即推理法)、“反梦法”(现在仍很常用的以梦象的反面来占梦的方法)。这些方法均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完全不考虑整个梦的结构和主题,而是只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细节加以分析。虽然古书中所记载的占梦案例神乎其神,但与人类无限频繁的梦活动相比,其成功率很低,按概率来说,在无限中成功几百次几千次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从经验来看,对分析对象越熟悉,分析的准确性就越高,这一点连非专业人士都可以自行验证。佛洛依德的解梦注重于心理的分析和人的潜意识结合,而中国古代则重与“算”会有一套固定的解析方程来对号入座,当然这并不是中国古代解梦的全部,但是万变不离其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