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素质教育之我见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1 12:23:30

素质教育之我见论文1000字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实践,我们培养的人不能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一是创新,如果我们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走,就永远都不能超越,既不能超越自我,也不能超越他人。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培养人,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二十一世纪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1. 打破传统模式,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怀疑、思索、辨别的精神,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向老师和书本知识挑战,不加以思索,墨守成规,只在考分上计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高分低能、缺乏全面素质、没有创新意识的书呆子。鉴于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教育的旧框式,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使我们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挑战老师、名家,敢于怀疑古人、书本。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提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向老师挑战,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求知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趋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加强课堂教学,贯穿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种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重点,按照自己实践水平去亲身尝试,自主学习。通过多次实践,我认为它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起兴趣,集中注意。

要上好一节课,老师必须善于在开讲时运用各种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开篇的导入设计的生动、直观、有趣都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入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我在讲《枣核》时,我就这样导入新课:“大家都吃过枣,有谁把枣核珍藏起来呢?”同学们“哄”的一笑,都摇头。有位同学说:“枣核又不是宝贝,珍藏它干嘛呢?”“是的,一枚枣核是很普通,很平常。而本文的华人却把它视为珍宝,其原因何在?”这样一问就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急于想了解问题所在。学习一篇文章不仅导入要有趣,导读也要新颖。开篇导读也是教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环。内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导读。如教学《春》时,我就采用配乐朗读,伴着牧童的短笛,伴着潺潺的流水,伴着鸟儿的和鸣,我有表情的朗读把同学们带入意境中,仿佛眼前展开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春景图。这样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可见,导语设计的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起到高效组织教学的作用。

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想这指的是,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什么是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要想学有所得,除了认真听取老师的教诲之外,更多的是靠自己努力自学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并不是什么都要讲,而是要精当的点拨。弄清哪些是老师必须讲的,哪些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例如,我们可以经常让学生去预习教材,或让学生学习一些资料,然后弄懂有关内容,或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创造一些“矛盾”,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发表不同见解,鼓励质疑问难,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我在讲《中国石拱桥》时,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自设问题,分别抢答:(1)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2)中国石拱桥的杰作是哪两座桥?(3)赵州桥和卢沟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能闻名于世?(4)两桥相比有啥不同之处?这样,由简单问题入手,积极提问,学生们纷纷抢答。有的同学又进一步追问“独拱”和“联拱”究竟那一座结构更坚固呢?我就让他们实地操作,用硬纸、图钉摆出两座桥的形状,并在上面压上重物,看谁设计得既好又坚固,同学们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最后,我趁看同学们摆放之际,又进一步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见过不同类型的桥,你能画出它的简图,并说出它的形状吗?同学们众说纷纷,我就布置他们根据说明的要求,把自己的所见之桥写成短文介绍给大家。这样同学们在紧张而有趣的气氛中,积极思考,不断质疑问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想象操作,培养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没有理、化教学让学生操作的瓶罐,从而让学生探究事理形成创造能力的优势。但在传统教程中加入想象、操作两个程序,优化语文教程,也能收到引发学生探究事理,形成创造能力的效果。但这要求教育者要有大胆改革的勇气,不受语文课本文字的局限,在引发学生多种想象、操作时:一是延伸记叙型课文文字展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延伸想象能力,进一步深化课文的主题思想;二是充分利用说明型课文或应用文中可操作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实践、改革,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发现能力;三是讲座议论型课文表达的观点、看法或以与作者同向的思维加深对论点的理解,或以逆向思维发现更新的观点。按以上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想象、操作程序,能够优化教学程序,培养学生的多种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知识,学会做人。愿我们在自己教学“质量万里行”中做发现和保护创新的有心人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振兴,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永立不败之地!

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们教师要明确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从而变得僵化不堪。长此以往,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迅猛发展的社会要求。要改变传统的 教学 方法 ,教育观念就要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 渠道 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课,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每一节课进行的都是情感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他们乐学、善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 春节 拍》之“感悟青春”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读书环境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到青春时期读书的欢快!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过去那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课堂的和谐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可感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两眼无神、恹恹欲睡。这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永远不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永远不可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也永远不会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在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的时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哪些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从而告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个是快乐女孩晶晶“酷爱摄影”的 故事 。两个案例一邪一正,对比分明,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去有目的地选择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喜欢呢?

三、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动起来,提高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贵在生动直观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记忆,教学内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之“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动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后,我提问:“东岸的羚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很快就回答:“东岸的羚羊适应环境才生存下来,西岸的羚羊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问:“强壮的羚羊生存下来,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你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吗?怎样生存?”学生回答:“我们也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这节课由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由自然现象导入本课的主题——人生当自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男儿当自强》。林则徐、戚继光、郑和、詹天佑、邓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中华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许多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如:“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图像,并配以音频解说,学生看后、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经商者之本,离开了诚信,在商海中便无立锥之地。诚信更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便永远不会被信任。那将是何等可悲啊!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材料,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小论文交给老师进行评比。

四、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在教学《面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对种种不良的诱惑而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呢?学生讨论后做出了种种回答。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再如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并最终引领我走上三尺讲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对教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时教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flash片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 说说 想对老师说的话,想为老师做的事。情到深处,一触即发,每个同学都能深切表达出对老师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学生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学生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更应该让学生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心理情感丰富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让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闪光!

(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第一初级中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

素质教育之我见论文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实践,我们培养的人不能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一是创新,如果我们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走,就永远都不能超越,既不能超越自我,也不能超越他人。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培养人,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二十一世纪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1. 打破传统模式,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怀疑、思索、辨别的精神,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向老师和书本知识挑战,不加以思索,墨守成规,只在考分上计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高分低能、缺乏全面素质、没有创新意识的书呆子。鉴于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教育的旧框式,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使我们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挑战老师、名家,敢于怀疑古人、书本。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提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向老师挑战,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求知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趋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加强课堂教学,贯穿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种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重点,按照自己实践水平去亲身尝试,自主学习。通过多次实践,我认为它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起兴趣,集中注意。

要上好一节课,老师必须善于在开讲时运用各种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开篇的导入设计的生动、直观、有趣都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入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我在讲《枣核》时,我就这样导入新课:“大家都吃过枣,有谁把枣核珍藏起来呢?”同学们“哄”的一笑,都摇头。有位同学说:“枣核又不是宝贝,珍藏它干嘛呢?”“是的,一枚枣核是很普通,很平常。而本文的华人却把它视为珍宝,其原因何在?”这样一问就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急于想了解问题所在。学习一篇文章不仅导入要有趣,导读也要新颖。开篇导读也是教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环。内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导读。如教学《春》时,我就采用配乐朗读,伴着牧童的短笛,伴着潺潺的流水,伴着鸟儿的和鸣,我有表情的朗读把同学们带入意境中,仿佛眼前展开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春景图。这样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可见,导语设计的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起到高效组织教学的作用。

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想这指的是,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什么是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要想学有所得,除了认真听取老师的教诲之外,更多的是靠自己努力自学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并不是什么都要讲,而是要精当的点拨。弄清哪些是老师必须讲的,哪些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例如,我们可以经常让学生去预习教材,或让学生学习一些资料,然后弄懂有关内容,或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创造一些“矛盾”,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发表不同见解,鼓励质疑问难,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我在讲《中国石拱桥》时,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自设问题,分别抢答:(1)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2)中国石拱桥的杰作是哪两座桥?(3)赵州桥和卢沟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能闻名于世?(4)两桥相比有啥不同之处?这样,由简单问题入手,积极提问,学生们纷纷抢答。有的同学又进一步追问“独拱”和“联拱”究竟那一座结构更坚固呢?我就让他们实地操作,用硬纸、图钉摆出两座桥的形状,并在上面压上重物,看谁设计得既好又坚固,同学们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最后,我趁看同学们摆放之际,又进一步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见过不同类型的桥,你能画出它的简图,并说出它的形状吗?同学们众说纷纷,我就布置他们根据说明的要求,把自己的所见之桥写成短文介绍给大家。这样同学们在紧张而有趣的气氛中,积极思考,不断质疑问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想象操作,培养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没有理、化教学让学生操作的瓶罐,从而让学生探究事理形成创造能力的优势。但在传统教程中加入想象、操作两个程序,优化语文教程,也能收到引发学生探究事理,形成创造能力的效果。但这要求教育者要有大胆改革的勇气,不受语文课本文字的局限,在引发学生多种想象、操作时:一是延伸记叙型课文文字展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延伸想象能力,进一步深化课文的主题思想;二是充分利用说明型课文或应用文中可操作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实践、改革,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发现能力;三是讲座议论型课文表达的观点、看法或以与作者同向的思维加深对论点的理解,或以逆向思维发现更新的观点。按以上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想象、操作程序,能够优化教学程序,培养学生的多种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知识,学会做人。愿我们在自己教学“质量万里行”中做发现和保护创新的有心人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振兴,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永立不败之地!

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们教师要明确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从而变得僵化不堪。长此以往,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迅猛发展的社会要求。要改变传统的 教学 方法 ,教育观念就要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 渠道 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课,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每一节课进行的都是情感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他们乐学、善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 春节 拍》之“感悟青春”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读书环境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到青春时期读书的欢快!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过去那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课堂的和谐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可感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两眼无神、恹恹欲睡。这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永远不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永远不可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也永远不会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在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的时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哪些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从而告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个是快乐女孩晶晶“酷爱摄影”的 故事 。两个案例一邪一正,对比分明,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去有目的地选择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喜欢呢?

三、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动起来,提高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贵在生动直观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记忆,教学内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之“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动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后,我提问:“东岸的羚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很快就回答:“东岸的羚羊适应环境才生存下来,西岸的羚羊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问:“强壮的羚羊生存下来,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你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吗?怎样生存?”学生回答:“我们也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这节课由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由自然现象导入本课的主题——人生当自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男儿当自强》。林则徐、戚继光、郑和、詹天佑、邓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中华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许多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如:“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图像,并配以音频解说,学生看后、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经商者之本,离开了诚信,在商海中便无立锥之地。诚信更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便永远不会被信任。那将是何等可悲啊!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材料,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小论文交给老师进行评比。

四、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在教学《面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对种种不良的诱惑而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呢?学生讨论后做出了种种回答。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再如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并最终引领我走上三尺讲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对教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时教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flash片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 说说 想对老师说的话,想为老师做的事。情到深处,一触即发,每个同学都能深切表达出对老师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学生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学生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更应该让学生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心理情感丰富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让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闪光!

(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第一初级中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

素质教育之我见论文范文

素质教育之我见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化,更是一种感悟。作为教师,也应该是被教育的对象。所以,教师的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素质的灵魂。德育,是教育再生意义的基础。正如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中所言,学生的发展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杨雄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不论以后造的是上海金茂大厦的88层大楼,还是平房,我们所打的都是金茂大厦的地基。但这种基础肯定会浪费的。平房和金茂大厦共有的部分是什么,这才是基础教育最应为关注的。这虽然是一个比喻,但确实是很能说明问题。我认为,德育才是对孩子具有再生意义的基础。诚然,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教育案例:2006年9月2日下午,某小学6年级2班的学生,13岁的李宏有要与同学出去玩。谁知孩子从那就再也没有回来。9月9日上午,李父报案。班主任在班问李宏有下落时。一个孩子说出震惊的话:听朱某说,李宏有已经淹死了。”班主任找来一直没有异样的学生。3个男孩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4天的秘密。结果令人震惊。李某溺水而亡,害怕挨打,3个小脑袋瓜不约而同想到要“保密”。于是河岸边,他们之间定下了永不泄密的“盟约”。在隐藏李宏有的衣物,自行车后。杨某、朱某,张某神情自若的回了家。父母没有从孩子们稚气的脸上看出任何异常。更令我心寒的是,张某、杨某、朱某这3个孩子年龄分别是12岁、12岁、13岁,他们是李宏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爱心教育是我们现如今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格素质教育。一个学习再好的学生,即使最后成为博士,却没有做人基本的道德责任心。这样的人当科学家我们敢要?像这样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科学家”值得信赖吗?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培养发展中人的重要场所,而素质教育更是培育人人格发展的灵魂之基。所以,要更加予以重视。教育,是引导,而不是体罚。有这样一则案例:某校一名老师,因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而用“手板”进行严厉处罚,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根木板,在木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备体罚之用。50多名同学见到赵老师都非常害怕,家长为此而十分愤怒。但学校声称,因四(1)班不好教,要求每人带一教鞭,供老师使用。真是令人难以理解啊。爱,是一种情感,是不可以被强迫和勉强的,作为教师你不可以不爱你的孩子们,但尊重他们,是教育底线。尊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学校的作为培养人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的责任,声称学生不好管,就允许拿教鞭打,这规定,从何而来?是义务教育的“法规“吗?简直太荒谬!教育不是选择适合调教的学生,而是为不同的学生服务。再而对捣蛋孩子时,“反弹瑟琶别有情”,那么诚挚的教育之美,就可以感化心灵,成为动力,学生良好的催助剂。正如素质教育中所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诚然,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指导作用。那么,那些“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他。指导人成了“罚判官“。老师恰恰将这种爱,引进弯路,真诚的爱心更多了专制的色彩。因而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有了教育不一定说就拥有了教育智慧。你说你爱学生,但你敢说你有孩子的亲生父母更爱他们的孩子吗?家长爱他们的孩子,他们接受过教育,但不等于他们就拥有教育智慧!正是因为父母们懂得这一点,所以将他们的信任与真诚寄予学校和老师。而教师有时却将爱引入学生学习发展的歧途。正是因如此,往往会引起学生反叛的心理,这灵魂的工程师因而就失却本有的效应。所以,作为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学会总结,学会反思,掌握教育智慧,有:“反弹琵琶别有情”的思想。如下:批评的话,赞扬的说;严肃的话,风趣的说;直白的话,委婉的说。人非草木,皆有真情,如果一味的在自己的头上加一顶专制的帽子,那么心灵的呼唤就永远得不到另一颗心灵的回应,这种爱之间永远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用教育智慧去拯救,唤醒一颗迷途的“小兔“吧,让爱在心灵间生长,萌芽,长成一颗长满绿荫的”参天大树”.儿童大脑发育规律显示8岁前的儿童逻辑推理能力不成熟但记忆力非常强,小学1-3年级以前教学内容应该加强经典背诵,学龄前教育和小学1-3年级应该增加国学经典背诵内容:这是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你看看以前那些大师就知道,10岁以前的这个时期对于开启人一生的智慧之之门是多么的重要;钱学森问“现在中国物质条件比清末民初好太多了,为什么哪个行业都出不了大师呢 ?” ,这个传统教学方式被废黜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钱学森那样的大师没有一个没在幼年接受过国学经典背诵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道御术“,讲究的是培养一通百通的“慧力”,也就是西方人说的智商, 现在城市里这个阶段的儿童儿童学习太多的技术:围棋、象棋、乒乓球、舞蹈、钢琴,。。。一大堆,几乎每家如此,这样只是堆砌知识而已,培养不出真正的慧力,将来很难成为钱学森那样的大师。象毛主席那一代人少有大学生,为什么普遍比现代人能力要强(现代可是博士如云啊),比如负责过科工委两弹一星工作的聂荣臻也仅接受了小学初中文化,现在教育制度、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理念与清末民初时期(也就是中国延续两千年的教育传统)有着区别,可能在于:现代基础教育比延续两千年的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西方技术教育忽略传统文化修养教育,现代人学了许多的各种技能,这么多的博士其实只是狭窄技术领域的“工匠技师”而已,难成大师。中小学教育改革具体建议如下:1、修改当前小学僵化的课程设置: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将现在小学课程大部分压缩到高小(三年);初小重点在传统文化修养打下基础,记忆背诵传统儒释道经典(读经教育)是其任务;初小教育方式改为传统私塾式单一科目教育方式,高小开始多门并举的授课方式;加强繁体字认知能力。2、形式与内容并重的教育理念:内容需要依托的形式来展开和方便检查,小学教育方式需要灵活多变,正在能力素质教育,严格的毕业考试是必要的 --- 用于检验教育的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考试内容比现在需大量增加初小重点在传统文化修养内容;这样形式紧紧服务于内容,其执行力必然较好。3、中学教育应考虑承传儒释道国学:中学课程大幅度增加中国文史和文言文比重,考虑到学生未来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接轨,中国文史类课程应采用繁体竖排课本。高考大幅度增加文言文和儒释道经典内容知识考试比重。“素质教育”这个词,目前在学校生活中和有关文件、文章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可是其中的“素质”到底是什么东西?却有不同的解释。 一 到底什么叫“素质”? 郝文武在《素质教育之我见》一文中,[1]是这样说:“素质,一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是指素养、品质、资质。素养即平时修养而成的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品质即人的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资质,一说人的素质,主要指智力;另说人的天资、禀赋。三为心理学所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综上可见,人的素质就是构成人身体和心理的主要因素,基本成份,结构和功能,即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质量。” 这说法还是令人费解的: 什么叫“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 “人的素质,主要指智力”云云的“素质”和“素质一指……二指……三为……”云云中“素质”为什么都叫“素质”呢? 什么叫“天资、禀赋”?它们和“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是一回事呢还是两码事? 上述说法不费解么? 娄赫民的《也谈素质教育》[2]则是如此解释“素质”的:“一个人素质是以生理和心理作基础的,如果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那么就决定了个体素质上必然存在着差异。” 到底什么是“素质”呢?没有讲个所以然。只是说一说“素质以生理和心理作基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素质就不同”;这等于没有对“素质”作任何解释。 燕国材在《素质教育问题研究》[3](下简称《研究》)中,则有较详细的对“素质”的论述。他是如此讲的: “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据此,人的素质自然也就应当包括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两个方面。心理素质讲的显然是自然素质,仅涉及素质的一个方面。这样看来,素质的基本涵义应当表述为: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称为素质。”“素质可以分为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两类。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它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它属于纯先天因素;社会素质既然是后天获得的,可以说它属于纯后天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介乎生理素质与社会素质之间的素质,可称为心理素质,它乃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 “素质的涵义已明。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既简且明的事,根本用不着多费唇舌。” “根本用不着多费唇舌”,讲得多么明快!可是,《研究》的这番议论仍然令人费解: 1.何谓“人的本质”?《研究》在论述它的“教育人本论”时,曾这样说:“我所说的教育人本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据此可知,《研究》所讲的“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的第六条中,对“人的本质”是这样讲的: “人的本质并不是某一个人生来固有的抽象的东西。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4] 很清楚,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不包括“某一个人生来固有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包括《研究》所说的“自然素质即生理素质”。“自然素质即生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来固有的”。 《研究》把“人的本质即人素质”界定为:“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称为素质。”这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是很不同的。《研究》的说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2.就逻辑而论,如果说“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那么,它们都应该具备有“素质”之所以为“素质”的“特点”或“属性”。什么是“素质”的“特点”或“属性”呢?照《研究》给“素质”所作的界定来说,这“特点”或“属性”就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 《研究》讲得十分清楚:“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它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它属于纯先天因素;社会素质既然是后天获得的,可以说它属于纯后天因素。”纯先天因素的“自然素质”和纯后天因素的“社会素质”自然是不具备“素质”的上述“特点”或“属性”的。难道不是这样么?只有《研究》所说的“心理素质”符合它所作的“素质”的界定。 《研究》对“素质”所作的界定,和它对“素质”所作的分类是冲突的,其界定与其分类“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势不两立! 准上两点,我们认为《研究》并没有把它所说的“素质”的涵义弄明白。“素质”的涵义都未弄明白,就去讲“提高素质的教育”,这很令人费解。 二 “素质教育”一词的产生,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产生的。故而论“素质教育”者总是要提到“应试教育”的;而且常常引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重要文件中的一段话作为论述“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先进性的论据。这段话是这样讲的: “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这段话中两次使用了“素质”这个词。这段话中讲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不是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的意思呢?要弄清这点,首先要明白“素质”这个词,在文件中的含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开宗明义就这样讲: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这里讲得很清楚,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特制定本纲要”;而没有讲“提高什么什么素质”。“水平”二字,一目了然,不需要作任何解释。 《纲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个重要问题,讲了五十条,怎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在共五十条的论述中,有这样的带有“素质”一词和“水平”一词的一些话语:“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劳动者素质”,“政治和业务素质”,“政治业务素质”,“全民族的素质”,“全民族素质”,“民族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业务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素质”,“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民素质”,“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待遇较高的师资队伍”。 就《纲要》的全文来看,“素质”一词的含义,在这里就是“水平”的意思。“劳动者素质”、“民族素质”、“国民素质”、“教师素质”和“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等,都是指相应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的水平。“素质”就是“水平”之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中“素质”该如何解释?如果不把“素质”理解为“水平”,那么,“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区别何在?只有把“素质”一词的涵义理解为“水平”,才符合《纲要》在开宗明义的第一段中所谈的“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意思。 “素质”一词在《纲要》中虽然使用了二十次,却没有“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影子。《纲要》第七条中有这样的论述:“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里的“转轨”云云,并不是讲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是:使只注重文化科学知识、片面发展的、面向少数学生、死板枯燥的“应试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教育。这是很清楚的。 全面发展教育,不同于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提倡、推行“素质教育”的论著,也不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如果二者等同,“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没有必要了。 毫无例外,凡是论述“素质教育”的论著,都要把“素质教育”与人所共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挂起钩来”,并论证“素质教育”如何如何比全面发展教育更科学更先进。——如果没有这种科学性先进性,“素质教育”还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必要呢? 有文章这样讲:所谓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5] “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这一事实,人所共知,在“素质教育”这名词出现之前,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任务。今天,把它说成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理由是什么? 又有人说:“‘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其基本内涵。[6] 事实是,在“素质教育”这一名词出现之前的许多年,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中,就已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了;而今却把此内涵说成是所谓“素质教育”的东西;请问:“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到底是一回事呢还是两回事? 上述问题都是需要认真回答的;不然,“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科学性就很令人怀疑。 三 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的阐述,燕国材的《研究》是较全面细致的;从“素质”的界定到“素质教育”的涵义、分类、基本特点以及其有效实施等等,都费去了许多唇舌;而且把他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也揉了进去。 关于《研究》对“素质”的界定,上文已经讨论过了,不再赘说。在此,仅就其“学生主体论”和A=F(I•N)这个公式讲一点我们的鄙陋之见。 1.“学生主体论。即主张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有什么根据说“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研究》是如此说: “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因素(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大系列,即外部(客体)因素(条件),简称外因;内部(主体)因素(条件),简称内因。……心理发展,这实质上仍为内外两因的相互作用……。条件——根据论。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就叫做心理内化,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说,在教育过程中,除学生主体属内因外,其余的一切因素,如政治要求……教师作用等等,都属于客体——外因范畴。这样看来,……以内因为依据,即札札实实地以心理内化论为关键,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从这段论述中不难看出:《研究》把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动力”同“条件”的关系,弄混淆了。 “主体与客体”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7]故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客体。《研究》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混同于教师的教育活动,说“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唯一主体。”这是不是概念混乱? “内因与外因”是“表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同条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8] 《研究》把学生的心理内化和教育活动混淆起来,把外因称“客体”,把内因称为“主体”,弄错了哲学范畴,“把张飞的胡子往岳飞的脸上安”,不知燕教授有何根据? 2.关于公式A=F(I•N),《研究》说:“公式中的‘其它条件’指客观条件,可用'E'来表示;'A'代表成功、成就;'F'为数学的函数关系;'I'代表智力因素;'N'为非智力因素。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成功,假定其客观条件是差不多的,那么,就是由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同时,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因素本身是无所谓积极性的,只有非智力因素才有积极性。”“智力因素的积极性来自非智力因素。” 把《研究》这段解释和燕国材的“IN结合论”的有关说法与这个公式相对照,不难发现A=F(I•N)这公式的错误。 (1)《研究》讲得明明白白:“公式中的‘其它条件’可用'E'来表示。”不知有哪一位读者能够在A=F(I•N)中看见"E"?公式中根本没有"E",而要说有"E";这是怎么一回事? (2)根据众所周知的数学原理,A=F(I•N)中的"I"和"N"都是变量,不是常量,不是一个既定了的“定数”;可是,据燕国材的“IN结合论”的说法:“任何人的非智力因素都是后天培养、发展的结果。”[9]而人的智力水平则是“生来超常就是超常,中常就是中常,低常就是低常,”[10]“智力因素本身是无积极性可言的,只是非智力因素才具有积极性。”[11]可见,非智力因素是个变量,而智力水平则是一个“定数”,是一个常量。 例如,某学生学习三门学科,一门学科的成绩优秀,一门学科的成绩中常,一门学科的成绩低劣。照“IN结合论”理论来说:三门学科的成绩的差异的原因,不是该生的智力水平的问题(生来超常就是超常,中常就是中常,低常就是低常,是不会改变的);而是其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意志等等)的积极性的发挥与否的问题。 "I"(智力因素)既是一个“定数”,是常量,怎么又被塞进变量的行列,与"N"(非智力因素)混在一起,冒充变量呢?这不是“IN结合论”的论述,和其提出的A=F(I•N)公式之间的冲突么? 《研究》认为:“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定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人本论、学生主体论、心理内化论与IN结合论的理解与把握。”它又说:“学生主体论是教育人本论进一步的具本化。”“IN结合论又是心理内化论的进一步具体化。” 我们在上文已论证过“学生主体论”是个概念混乱的理论;如果“IN结合论”又是一个漏洞丛生的理论,我们教育工作者又将如何去把握《研究》所谈的“四论”呢?《研究》对“素质”的涵义都还没有讲清楚,就讲“素质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使人捉摸了。何谓“素质”教育的“效果”? 窃以为,讲“素质教育”,论“素质教育的效果”,首先应该辨明什么叫“素质”?讲“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先进性”,应该弄清“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区别,不能把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的东西说成是“素质教育”的东西;如此,“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才有生命力,素质教育的理论才有可能建构起来成为一种新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篇二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对全体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任,是一个由必修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等各部分组成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体系。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目前关键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转变、师资力量准备,课程内容和形式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课程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四是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2]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一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指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3]人的素质包含有三个部分。一是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或身体素质,它是先天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的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二是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三是社会素质。它纯粹是人在后天适应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4]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心理素质是中介。“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5]心理素质处在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中间,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是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内部动力,是使人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心理素质同时制约着人自然素质的提高,社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学生自然素质的培养有一个以体育必修课为主干的课程体系,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社会素质培养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承担。与此相比,承担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却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明显落后的局面是造成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局部性的,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和矫正,对全体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关注不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存在有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学生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不能有足够的重视;二是由于课时、教师和选修学生情况的巨大差异,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逻辑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使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效果上大打折扣;三是因为选修名额的限制,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四是因为上课人数多,难以关照到不同的心理需要,难以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心理训练活动;五是因为心理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误解,参加专题心理讲座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教育,着重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本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培养,属于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承担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而向全体高职学生,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在知识学习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理论,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与途径;在能力培养上,重点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人格自我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在情感行为目标上,主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6]这些目标的实现非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所能完成,必须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保障。 二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既满足了全体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需要,又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知识与技能的特殊需要。这个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的构成:一是必修或必选课程;二是选修课程;三是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四是心理训练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是实现高职院校实现由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转变,从 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的关键一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版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使所有高职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必修课或必选课是最好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在课程建设上能够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学质量有保障,不象选修课程那样随意性较大。学校按照学生所在年级、专业统一组织安排教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完善个性,开发心理潜能,为学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同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必选课程能够覆盖所有的高职学生,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和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误解,唤醒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拉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这也就为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情况,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教育,如关于人际交往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成功心理、恋爱与性心理、职业心理、青年心理等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多样化需要。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点课程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热点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结合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热点,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活动进行。如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干预、贫困面对、宿舍关系等的专题,既是高职学生的热点心理问题,也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一再强调;如结合“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各种专题;结合每年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组织的有关专题等等。这样的课程由于选题时效性强、切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和需要,对高职学生的帮助及时有效,会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更多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的话,心理训练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生思维方式改变、情绪情感的调控和行为的塑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易行难的问题,高职学生尤甚。高职学生心理训练课程一是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开设,如针对有情绪方面问题的学生开设情绪调控活动课程;针对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针对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开设的自信心训练课程;针对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的学生开设的团体辅导、治疗课程等。二是针对学生在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而开设,如演讲训练、领导能力培养、意志力训练、素质拓展等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课程一起构成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个网络和体系的良好运行既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作用,又能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开辟道路。 三 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当前,还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真正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这一工作真正放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定位,加强对这一工作领导。要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彻底改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旧观念,把目光由“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投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原则规划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所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全体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要放眼长远,储备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学工作一样,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长远规划,从长讲议,逐步实施。一方面,对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高职院校要能够为他们准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解决他们工作的困难,积极支持他们工作,同时要肯花钱培养,使他们能得到专业上的成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多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专业的研究生充实辅导员队伍,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开设准备人才条件。 三是要加大研究,深化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吸引力。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突出矛盾。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不断压缩非专业教育的内容,有些院校虽然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但缺乏研究,导致谁有权威、甚至谁喊得多就上谁主张的课,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获得应有席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要在必要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和学校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出发,确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的层次和比例;要加大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互补的途径,避免两种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复; 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各类 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其课程内容能够真正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避免给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负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的力度,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心理健康知 识的 应用性和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和教育方式上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说越来越无法回避,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和 实践的力度,必将有力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2007-02-01. [2]江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3. [3]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8(2):168. [4]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 [5]肖仕元.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7. [6]何进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实践探索[J].教育与 职业,2009(15):136. 看了“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 2.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2) 3.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 4.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小学生素质教育之我见论文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实践,我们培养的人不能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一是创新,如果我们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走,就永远都不能超越,既不能超越自我,也不能超越他人。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培养人,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二十一世纪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1. 打破传统模式,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怀疑、思索、辨别的精神,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向老师和书本知识挑战,不加以思索,墨守成规,只在考分上计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高分低能、缺乏全面素质、没有创新意识的书呆子。鉴于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教育的旧框式,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使我们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挑战老师、名家,敢于怀疑古人、书本。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提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向老师挑战,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求知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趋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加强课堂教学,贯穿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种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重点,按照自己实践水平去亲身尝试,自主学习。通过多次实践,我认为它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起兴趣,集中注意。

要上好一节课,老师必须善于在开讲时运用各种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开篇的导入设计的生动、直观、有趣都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入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我在讲《枣核》时,我就这样导入新课:“大家都吃过枣,有谁把枣核珍藏起来呢?”同学们“哄”的一笑,都摇头。有位同学说:“枣核又不是宝贝,珍藏它干嘛呢?”“是的,一枚枣核是很普通,很平常。而本文的华人却把它视为珍宝,其原因何在?”这样一问就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急于想了解问题所在。学习一篇文章不仅导入要有趣,导读也要新颖。开篇导读也是教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环。内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导读。如教学《春》时,我就采用配乐朗读,伴着牧童的短笛,伴着潺潺的流水,伴着鸟儿的和鸣,我有表情的朗读把同学们带入意境中,仿佛眼前展开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春景图。这样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可见,导语设计的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起到高效组织教学的作用。

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想这指的是,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什么是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要想学有所得,除了认真听取老师的教诲之外,更多的是靠自己努力自学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并不是什么都要讲,而是要精当的点拨。弄清哪些是老师必须讲的,哪些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例如,我们可以经常让学生去预习教材,或让学生学习一些资料,然后弄懂有关内容,或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创造一些“矛盾”,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发表不同见解,鼓励质疑问难,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我在讲《中国石拱桥》时,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自设问题,分别抢答:(1)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2)中国石拱桥的杰作是哪两座桥?(3)赵州桥和卢沟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能闻名于世?(4)两桥相比有啥不同之处?这样,由简单问题入手,积极提问,学生们纷纷抢答。有的同学又进一步追问“独拱”和“联拱”究竟那一座结构更坚固呢?我就让他们实地操作,用硬纸、图钉摆出两座桥的形状,并在上面压上重物,看谁设计得既好又坚固,同学们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最后,我趁看同学们摆放之际,又进一步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见过不同类型的桥,你能画出它的简图,并说出它的形状吗?同学们众说纷纷,我就布置他们根据说明的要求,把自己的所见之桥写成短文介绍给大家。这样同学们在紧张而有趣的气氛中,积极思考,不断质疑问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想象操作,培养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没有理、化教学让学生操作的瓶罐,从而让学生探究事理形成创造能力的优势。但在传统教程中加入想象、操作两个程序,优化语文教程,也能收到引发学生探究事理,形成创造能力的效果。但这要求教育者要有大胆改革的勇气,不受语文课本文字的局限,在引发学生多种想象、操作时:一是延伸记叙型课文文字展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延伸想象能力,进一步深化课文的主题思想;二是充分利用说明型课文或应用文中可操作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实践、改革,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发现能力;三是讲座议论型课文表达的观点、看法或以与作者同向的思维加深对论点的理解,或以逆向思维发现更新的观点。按以上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想象、操作程序,能够优化教学程序,培养学生的多种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知识,学会做人。愿我们在自己教学“质量万里行”中做发现和保护创新的有心人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振兴,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永立不败之地!

素质教育的1000字论文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地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他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他方面是否有问题。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因此,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个体本身蕴含了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全面发展是人发展自身的要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也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如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们教师要明确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从而变得僵化不堪。长此以往,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迅猛发展的社会要求。要改变传统的 教学 方法 ,教育观念就要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 渠道 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课,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每一节课进行的都是情感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他们乐学、善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 春节 拍》之“感悟青春”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读书环境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到青春时期读书的欢快!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过去那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课堂的和谐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可感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两眼无神、恹恹欲睡。这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永远不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永远不可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也永远不会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在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的时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哪些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从而告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个是快乐女孩晶晶“酷爱摄影”的 故事 。两个案例一邪一正,对比分明,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去有目的地选择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喜欢呢?

三、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动起来,提高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贵在生动直观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记忆,教学内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之“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动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后,我提问:“东岸的羚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很快就回答:“东岸的羚羊适应环境才生存下来,西岸的羚羊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问:“强壮的羚羊生存下来,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你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吗?怎样生存?”学生回答:“我们也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这节课由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由自然现象导入本课的主题——人生当自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男儿当自强》。林则徐、戚继光、郑和、詹天佑、邓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中华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许多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如:“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图像,并配以音频解说,学生看后、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经商者之本,离开了诚信,在商海中便无立锥之地。诚信更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便永远不会被信任。那将是何等可悲啊!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材料,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小论文交给老师进行评比。

四、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在教学《面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对种种不良的诱惑而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呢?学生讨论后做出了种种回答。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再如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并最终引领我走上三尺讲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对教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时教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flash片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 说说 想对老师说的话,想为老师做的事。情到深处,一触即发,每个同学都能深切表达出对老师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学生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学生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更应该让学生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心理情感丰富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让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闪光!

(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第一初级中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