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海尔的国际化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3:05:40

海尔的国际化策略研究论文

张瑞敏说 海尔是海

你的论文写完了吗??我也要用。。

分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2009-01-02 17:17有资料显示,作为国际企业的海尔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其中卖给美国消费者的家电产品约达43亿元。提起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时,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最近有学者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为例,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道路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先易后难”战略。 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构成 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 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道 海尔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并不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唯一战略选择,但如果我们将它的国际化战略和它的企业整体战略相联系时,就发现这种选择正是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1.品牌战略与先难后易 海尔在进入欧洲和美国之前,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虽然能够在这些地区赚取一些外汇,但无法在这里创造世界性的品牌。海尔认为,要想达到品牌竞争的最高境界,海尔就必须进入到名牌林立的欧美地区,因此“先难后易”就成为海尔在全球范围实施其品牌战略的必然选择。 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宣传海尔品牌是海尔在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但近来海尔加强了其品牌战略。海尔将在美国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海尔最新的DVD同麦克尔·乔丹的影片宣传联系在一起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电视上播放。在洛杉矾、纽约、华盛顿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尔巨大的广告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海尔在美国的品牌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所有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以通用电气、惠尔浦为首的美国家电企业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海尔已经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 2.企业文化的移植与当地化战略 如何使海尔特有的企业文化融入海尔的当地化战略之中,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进行管理的问题,还要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进而解决如何进行创新和企业内的知识共享问题。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经常困扰着企业海外经营的决策及其执行。即使企业奔赴海外开拓业务的决策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获得预期的经营结果。海尔一向是个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将企业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尔的海外企业,海尔的当地化战略才取得了成功。 三、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给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海尔模式的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也是这样,中国企业真正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还不多。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也有其便利的一面: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非常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很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这样的市场开发起来反而相对容易一些。 与海尔模式恰恰相反,像TCL、海信、荣事达等企业是典型的“先易后难”模式。TCL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比较相近的东南亚国家着手,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一步一步向发达国家扩张和渗透。TCL彩电经过3年的拼搏,在越南市场已经做到第二位,仅次于索尼。在菲律宾市场,TCL彩电成长也很快。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其一,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日本产品占据着其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而这些国家里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其二,由于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些有望进入国际品牌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来说,有一定弱化影响。不管是这些市场的不发达还是在这些市场所占据的位置来说,不利于其今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 仔细研究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结合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战略特点可以看出:像索尼、松下、惠而浦等企业跟海尔的国际化模式很类似,都是先入主发达国家市场,而一些处于成长性的企业则跟TCL的模式很类似。也就是说,海尔模式更适合于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战略,而TCL模式则更适合于准备打持久战的企业。 通过海尔和TCL企业几种主要战略选择的比较说明,企业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同时企业的成功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和可复制性。对于一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具体在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但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更取决于企业在历史中所处的特定环境,即经济学家常说的“路径依赖”,同时还部分地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远见。

海尔的文化观 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案例:“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张瑞敏:“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张瑞敏想了想说:“首先要懂哲学吧!” 张瑞敏能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也悟出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骄横与张扬永远是企业衰败之源。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案例: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 1998年3月25日 ,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请大家想想看, 1984 年张瑞敏先生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林·佩恩教授循循善诱地向大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海尔具有每年增长 80% 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一条‘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一位美国的学生说:“从张先生的讲课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创业21年、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尔,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面对着全球化竞争的新方向,海尔将开始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新一轮升级创新。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从1984到1995,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必须速度制胜,"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推动下,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开始聚焦国际市场。以当年海尔工业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成为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人挑战国际名牌的精神底蕴。 在这一时期,海尔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海尔创造比较优势、挑战国际名牌的速度利器,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巨大差距的海尔,以跨越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国际名牌的目标。 2005年8月30日,《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名牌,海尔荣登榜首。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海尔排名第四。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全球化的海尔,需要全球化的海尔精神。 海尔的全球化,需要企业的全球化追求。 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共享价值。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应运而生。 "创造资源"本质上是创新。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在创新的旗帜下,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誉全球"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美誉,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 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速度取胜。 第一个十年,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创新,走出国门,创国际化企业; 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但无论怎样调整,海尔人都自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创世界顶级品牌!

海尔本土化策略研究论文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品牌营销经历了“产品至上”、“形象至上”和“定位至上”等几个阶段后,已经进入“价值至上”时代。营销的本质是促进价值交换,品牌对企业的价值取决于企业为顾客乃至社会所提供的价值。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进行品牌定位,开展营销活动,是树立品牌的关键所在。 本论文从“理念”、“战略”和“战术”三个层面,从以顾客感受价值为导向的“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和“体验性品牌”的定位角度,对海尔的品牌营销进行系统总结、分析,认为海尔品牌的建立,首先得益于坚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其指导下,通过有效的策略手段,开展“价值战”,逐步实现创品牌战略、品牌延伸(多元化)战略和海外品牌(跨国经营)战略。与此同时,海尔品牌定位也由功能性品牌提升到形象性品牌,并向体验性品牌迈进。 海尔的经验对一般企业的品牌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品牌营销需要理念、战略和战术等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理念”是开展品牌营销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树立品牌指明基本方向;“战略”是树立品牌的基本保障,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规划并保证有关策略的有效实施;“战术”(策略)是树立品牌的手段,具体体现“理念”,实现“战略”。品牌建设,可以由“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向“体验性品牌”递进,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顾客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功能性品牌”或“形象性品牌”。 详细内容参考

海尔的文化观 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案例:“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张瑞敏:“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张瑞敏想了想说:“首先要懂哲学吧!” 张瑞敏能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也悟出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骄横与张扬永远是企业衰败之源。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案例: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 1998年3月25日 ,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请大家想想看, 1984 年张瑞敏先生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林·佩恩教授循循善诱地向大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海尔具有每年增长 80% 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一条‘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一位美国的学生说:“从张先生的讲课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创业21年、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尔,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面对着全球化竞争的新方向,海尔将开始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新一轮升级创新。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从1984到1995,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必须速度制胜,"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推动下,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开始聚焦国际市场。以当年海尔工业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成为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人挑战国际名牌的精神底蕴。 在这一时期,海尔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海尔创造比较优势、挑战国际名牌的速度利器,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巨大差距的海尔,以跨越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国际名牌的目标。 2005年8月30日,《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名牌,海尔荣登榜首。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海尔排名第四。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全球化的海尔,需要全球化的海尔精神。 海尔的全球化,需要企业的全球化追求。 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共享价值。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应运而生。 "创造资源"本质上是创新。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在创新的旗帜下,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誉全球"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美誉,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 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速度取胜。 第一个十年,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创新,走出国门,创国际化企业; 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但无论怎样调整,海尔人都自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创世界顶级品牌!

ccg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论文

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大流行和世纪之交大变局所带来的种种冲击,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我国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数字化变革带来的生产方式转型、产业结构重构、治理方式变革的 历史 趋势,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方位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高地。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迅猛

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发展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美国是最早布局数字经济发展的国家,1998年美国商务部就发布了《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系列报告,以后又相继发布了《美国数字经济议程》《美国全球数字经济大战略》等,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欧盟2014年提出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推动围绕大数据的创新,培育数据生态系统,其后又推出欧洲工业数字化战略、欧盟人工智能战略等规划。2021年3月欧盟发布了《2030数字化指南:实现数字十年的欧洲路径》纲要文件,涵盖了欧盟到2030年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愿景、目标和途径。日本自2013年开始,每年制定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从“智能化、系统化、全球化”视角推动 科技 创新和发展数字经济。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占GDP比重为,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占数字经济比重为。2020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远超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是发展中国家的约3倍。从增速看,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略高于发达国家数字经济的增速。从规模看,美国数字经济继续蝉联世界第一,2020年规模接近万亿美元。从占比看,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

中国规模世界第二,增速全球第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数字经济正以自身独有的特点展现出无限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由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 社会 ,已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近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数字中国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相关部门扎实有力推动各项规划实施落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速换挡,为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大动力。统计测算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提升至。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稳居世界第二;从增速看,中国数字经济同比增长,位居全球第一。

截至2022年5月底,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千兆用户数突破5000万,5G基站数达到170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亿户。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增速创下近10年新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的业务收入保持了和的高增速,分别达到94994亿元和15500亿元。千行百业转型应用涌现,产业数字化动能释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工业、能源、医疗、交通、教育、农业等行业。截至今年6月底,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2021年,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12%;移动支付业务亿笔,同比增长。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疫情、复工复产、保障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到经济 社会 发展实践中去。一是加强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支持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数据采集,打破技术和协议壁垒,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二是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将加快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举措列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中,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 探索 数据资产定价机制,逐步完善数据定价体系;三是加强创新,建立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鼓励市场力量挖掘商业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服务化,大力发展专业化、个性化数据服务,促进深度融合,满足各领域数据需求。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推进政务数据、公共数据依法、有序、规范加工利用,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数字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迈向数字时代的重要标识,对于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厚植经济竞争新优势,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极其重要且意义深远。“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中国共生(智库)国际研究院 执行院长 陈新光

1

微盟国际化继续深入

近日,微盟发布了跨境独立站产品ShopExpress,主要是为中国出海的商家们提供独立建站和运营服务,类似于活跃在欧美市场的Shopify。

成立于2013年的微盟,是中国领军的企业云端商业及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不仅为商家提供SaaS运营工具,更能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搭建去中心化的全链路数字化运营体系。据官方数据披露,已有超过300万企业用户使用微盟产品和服务。而此次推出国际化产品ShopExpress,微盟意在把国内成熟的经验复制于海外市场。

不过,海外市场颇为复杂,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出口生意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海外国家众多,文化差异很大,平台不似中国这么单一(主要是微信生态),既有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主打熟人社交或陌生人社交的社交平台,又有Google、YouTube等传统流量平台,商家在不同平台需要截然不同的运营手法和工具,微盟在国内的经验能否复制到海外呢?

海外电商市场,是否还需要一个新的开店工具呢?

2

5600亿美元出海市场,正发生变化?

据统计,仅中国商品出口海外市场的规模就高达近5600亿美元,折合万亿人民币,目前仍在高速增长中,尤其是疫情之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口电商的火爆,远超国内电商,甚至超过国内直播电商的热度,据商务部负责人在7月22日透露,2021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出口增长。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于2021年6月发布的《B2C跨境电商平台“出海”研究报告》,中国内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B2C跨境电商交易市场。

去年,中国签署RCEP,形成了东盟十国加上中、日、韩、澳、新西兰的10+5新格局,加速东亚经济一体化;同时多年经营的一带一路也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中国已签署了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出口电商的大势,可谓汹涌澎湃。

另一方面,中国商家依托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率先控制疫情恢复生产的能力,在海外纷纷自建品牌,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占比,中国制造业在国内做代工,在国外却非常愿意打出自己的品牌。

只是,由于文化差异较大,中国品牌想要真正走出去,也面临诸多困难。

比如消费习惯还需要持续培养,海外消费者的心智也有待教育。这些品牌基本功需要日积月累的渗透,更需要一个稳定持续的舞台发挥。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品牌选择建独立站的原因。

同时,从欧美各国的购物习惯来看,亚马逊并没有形成垄断。尼尔森数据显示,大部分欧美国家自有品牌占有率在18%到45%。海外数据机构Statista也曾发布数据,全球消费者在独立站购物的占比33%,是排在第一位的购物场景,可见消费者对独立站的认可非常高。

从中国出海电商的市场格局看,也是一样的情况,不存在垄断性平台,市场非常分散,排名前几位的出口电商平台加起来,也远不到一半份额。

商家通过DTC模式,直面海外消费者,建立自己的品牌,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商家的梦想,这也是微盟推出国际化产品ShopExpress的机会。

只不过,跨境电商群雄割据,速卖通、亚马逊、京东、Shopee等平台虎视眈眈,抢夺商家,Shopify等独立站服务商也已经深耕多年,微盟ShopExpress又有什么优势可以脱颖而出呢?

3

微盟ShopExpress如何取胜?

现在,对微盟ShopExpress来说,有一个有利因素是, 亚马逊前段时间大规模封杀中国商家店铺,涉及规模几千亿,数十万店铺被封, 让跨境电商商家哀嚎一片。

血的教育,让商家建设独立站的意识普遍觉醒,如果说以前大家还在犹豫是上平台还是做独立站,那么现在商家建设独立站的意愿则大大加强。

为了帮助商家快速建站,微盟ShopExpress提供了高转化的Saas建站模型,

一是可以快速选择组件装修,丰富的模板可以让商家形成自己的独立视觉风格;

二是有强大的商品管理能力,可以批量导入,可以个性排序,还将支持一键数据搬家,让卖家能从Shopify等已开店铺上同步商品信息,减少重复投入;

只有网站,没有流量还不行。 独立站普遍的问题是引流成本高,缺少海外营销的经验,数据不同步,链路割裂,导致效率不高。

所以,微盟ShopExpress不只是提供工具产品,还针对出海电商最迫切的需求,打造了 “精准营销-SaaS建站-专业运营”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

在引流方面,ShopExpress链接了Facebook、Google、YouTube等海外主流平台,接下来还会接入TikTok,并提供SEO优化服务,多维度增加流量来源。还有一键分享功能,让顾客自传播。

在转化方面,微盟ShopExpress有丰富的促销工具,如优惠码和邮件营销等,提高转化率;在客户精细化管理方面,客户激活、客户导入导出、客户标签管理,一应俱全;智能数据看板,可以全面掌握销售数据,多维度对比,挖掘数据价值。

如果说建站、引流、转化是基本功的话,在运营方面,微盟ShopExpress则提供了更多增值服务。

一个是策略赋能,帮助出海商家做品牌包装、营销创意/活动策划、通过大数据做选品策划,从而让商家的自建品牌之路,走的更顺畅。

二是短视频增值服务,这是微盟的长项,他们的短视频营销中心,投资几千万,建设了上万平的摄影棚,配备专业的视频团队,累积输出10万多条优质短视频。

从脚本创意到拍摄、剪辑、红人对接、广告投放、选品策略,一条龙服务,通过优质创意内容,带来高转化订单和品牌塑造。

他们还将对接TikTok,帮助商家发掘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商业机会。

总而言之,微盟ShopExpress并不只是一个海外店铺的工具,而是一个全链路的数字化出海解决方案,可以解决商家出海遇到的各种难题,尤其是为商家建立海外品牌,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4

让中国品牌扎根海外市场

受疫情因素影响,现在全球消费者的在线购物时长延长了47%,海外消费者逐渐把消费重心转移到线上,这对中国商家们来说,是个意外的机会。而且,由于中国很快的控制住了疫情,中国文化和中国品牌在海外开始被认可,这也是中国品牌输出的契机。

但是,海外市场复杂,商家很难单打独斗完成全链路通关,尤其要建设独立站的话,需要类似微盟ShopExpress专业的服务商扶持,以专业的产品实力和更懂海外市场的服务能力,才能拿下高价值的海外市场,从而真正立足中国,扎根海外,成就新一代的全球品牌!

海尔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张瑞敏说 海尔是海

品牌营销经历了“产品至上”、“形象至上”和“定位至上”等几个阶段后,已经进入“价值至上”时代。营销的本质是促进价值交换,品牌对企业的价值取决于企业为顾客乃至社会所提供的价值。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进行品牌定位,开展营销活动,是树立品牌的关键所在。 本论文从“理念”、“战略”和“战术”三个层面,从以顾客感受价值为导向的“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和“体验性品牌”的定位角度,对海尔的品牌营销进行系统总结、分析,认为海尔品牌的建立,首先得益于坚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其指导下,通过有效的策略手段,开展“价值战”,逐步实现创品牌战略、品牌延伸(多元化)战略和海外品牌(跨国经营)战略。与此同时,海尔品牌定位也由功能性品牌提升到形象性品牌,并向体验性品牌迈进。 海尔的经验对一般企业的品牌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品牌营销需要理念、战略和战术等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理念”是开展品牌营销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树立品牌指明基本方向;“战略”是树立品牌的基本保障,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规划并保证有关策略的有效实施;“战术”(策略)是树立品牌的手段,具体体现“理念”,实现“战略”。品牌建设,可以由“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向“体验性品牌”递进,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顾客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功能性品牌”或“形象性品牌”。 详细内容参考

浅析市场营销4p理论的论文篇二 《市场营销4P策略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 [摘要] 市场营销范畴的4P策略精辟地概括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特征。运用4P策略,分析竞争情报的4P特征, 总结 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在4P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对策分析,对提升我国企业的情报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市场营销4P策略竞争情报4P策略整合 一、理论综述 1.涵义解析 4P策略是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进(Promotio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企业要获取市场份额,必须以适当的方式、用适当的价格、将合适的产品、通过适当的渠道传递给顾客。 2.竞争情报的4P特征 竞争情报需要借助4P策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竞争情报的特性也决定了他在传统的4P中的特殊性,结合竞争情报的属性和4P的内容,概括其4P特征如下: (1)产品。竞争情报产品在满足产品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更多地表现为它的特殊性,即竞争情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隐蔽性的工作,他的搜集、获取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带比较低调的工作色彩。 (2)价格。一般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与利润的衡量确定物,价格的制定相对比较容易,但竞争情报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产品、工作,而且产品的形式带有多样性,比如,信号、文字等,而这些形式的产品价值有多少,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等都是很难衡量的,很难找到参照物,因此,价格难以衡量。 (3)渠道。传统产品的渠道主要是产品从厂商传递给顾客的一个过程。情报产品具有隐蔽性和对抗性,他的顾客可能是单一的,他的传递需要采取隐蔽的手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多采用“单一渠道”、“零级渠道”,即渠道的传递过程中只有制造商和顾客。 (4)促进:内部宣传,隐蔽性进行,更多地为人员推销。销售促进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产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可以说促进方式越火暴,受众越多越成功。但是情报产品是隐蔽性的,他的顾客是单一的,因此,这种促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隐蔽性的工作,在宣传的地点、方式、宣传对象等方面也带有隐蔽性。 二、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在4P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问题概括 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在4P上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1)在产品策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定位不清晰、产品缺乏必要的外在形式、产品的受众狭窄、产品层级混乱;(2)在价格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的价值难衡量、情报人员的工资低;(3)在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搜集渠道模糊;(4)在促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力度不够。总之,在4P策略上,我国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它们阻碍了我国竞争情报工作的发展,影响了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针对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在4P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分析。 2.对策分析 (1)产品策略:定位清晰、注重形式、扩充范围、增加供给。①定位清晰。竞争情报要讲究实用性,针对性,因此,竞争情报要迎合顾客的需求,即要有清晰的定位。情报工作人员要和情报需求者有良好的沟通,一方面情报需求者要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意图传递给情报工作人员;另一方面情报工作人员要能够剖析出需求者的真实意图。②注重形式。情报产品最终要传递给需求者,而根据特性,情报产品要简单明了,要实用。但是在情报产品到达目的人之前要在一瞬间让其接受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要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因此要有良好的表现形式。情报产品也要讲究外在包装,要能够吸引眼球,同时情报产品要使用多种载体。 (2)价格策略:有效衡量、员工激励。①有效衡量。竞争情报的价值属于隐性,无法像销售、生产部门所取得的价值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我国企业竞争情报没能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因此要运用适当的方式使得情报的价值能够得到认可,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和引用国外的“标杆比较”法,即主要是衡量和比较在使用了竞争情报前后部门的损益比较,可以体现为减少企业的损失,减少企业应对临时问题的仓促,也可以体现为企业应对策略的高效性,增加企业的收益、销售量等方面。②员工激励。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需要情报工作人员的努力,但是这些需要得到企业的重视,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和理解,因此企业领导要对情报工作人员给予重视,给予必要的激励,可以是物质激励,如工资、福利待遇等等;可以是精神激励,如嘉奖表扬、职位的升迁等;可以是情感激励,如生活的关心、家庭的关怀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情报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可以保护公司情报。 (3)渠道策略:情报搜集渠道的拓宽、产品传递渠道的缩短。①情报搜集渠道的拓宽。据调查,我国企业情报的搜集多集中在网络、 广告 等渠道上,而国外的很多企业通过咨询公司等方式获取情报资料。我国企业要拓宽信息渠道,增强信息搜集的质量。②产品传递渠道的缩短。情报产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隐蔽性,因此在产品传递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使用零渠道,一级渠道,即情报工作人员直接将情报产品传递给需求人员。 (4)促进策略:增强情报意识的宣传。竞争情报工作是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或单个部门的事情,要依靠团体精神和力量。我国情报工作的促进工作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了企业情报冷淡的局面。企业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情报知识讲座,举办情报培训等活动,促使大家接受和认可情报的价值,尤其是公司的高层领导要起带头作用。 (5)4P整合的问题。4P策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也离不开4P策略的整合。竞争情报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情报管理上。首先,要有良好的保障能力。包括人员保障、机制保障、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其次,要有良好的执行能力。包括情报规划、搜集、处理分析和传播使用能力;再次,后台保障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反情报能力;最后,企业的反馈能力。通过对情报管理的加强,能够有效提升情报竞争力。 三、小结 深度买方市场,企业竞争的白热化,强烈呼吁我国企业应重视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特别是通过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4P策略整合来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市场营销的论文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观念》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有个准确的判断,把握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新观念,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律,才能够在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下获得经营的主动权。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新观念 当前的新经济时代下,国内改革逐渐深入,国外各种变革此起彼伏,经济全球化已经来临。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面临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需要把握好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才能在新经济时代的浪潮中顺流直上,这对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复杂的经营环境不是让企业处于了不明朗的环境,只有掌握并遵循经济规律,才能在经营中引导自身,树立市场营销的新的观念,我们才能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掌握经营的主动权。 一、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新环境 经济全球化当前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规律的驱使下,各个国家的企业和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地,纷纷走了出来,在全球范围内来找寻发展的机会,不少产品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产品,原来的支柱产品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支柱差异,不再是某国或某公司的产品。特别是早期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很早一步就将自己的营销范围扩展到了全球范围,用全球一体化的营销观念来对公司的营销活动进行指引。作为本国企业的海尔,较早的有了这样的营销意识,通过大规模出口以及在境外设厂,使得海尔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向了各国的市场。在新经济时代下,要想尽早的占领市场,只有不断的进行营销创新。当今时代就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这个新型的创新型经济,不断的强调,只有创新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营销竞争的核心就在于营销创新,只有将营销创新发在营销工作的重心,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此环境下,消费者的综合素质都有所提高,使得消费者的行为更加的个性化以及理性化。企业的营销模式从过去的单一化、批量化在向个性化及多元化发展。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营销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营销应运而生。从消费渠道上来看,网络营销不用被地域以及时间所限,可以摆脱批发商以及零售商,可以实现产品的直销。只要在网络端有客户,有需求,企业就可以根据这个进行供货。从网络营销商的角度来说,网络营销就是少环节的营销,更有甚者就能够减少大规模产品展示空间及中转的仓库。极大的降低了渠道的运行费。另外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上来看,也产生了变化,过去,企业要想了解潜在的消费者是非常困难的。建立了网络消费渠道以后,因为网络的即时互动性,使得产销间真正的实现了一对一的深度双向沟通。当前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主题,企业要想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摒弃原来的营销手段,找寻新的营销方法不断的创新。 二、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新观念 新的经济时代下,市场竞争愈加严峻,企业怎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击败竞争对手。需要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营销观念 利用科学技术向普通大众进行宣传,让消费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树立新的产品观念,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让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需求,借此打开市场。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要想促进经济不断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在搞研发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知识的推广,才能够使得新产品的市场风险降到最低,如比尔.盖茨的“先教电脑,再卖电脑”的做法就是非常成功的知识营销案例。 (二)树立个性化营销的观念 企业将消费者的关注点、个性需求、性格体现放到营销的第一位,建立客户,数据库,及时了解客户及市场的动向,给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极大可能的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增加品种,进行小规模生产逐步取代原来的大批量的生产。极大了降低了销售成本,当前越来越多的商业出现零库存管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三)树立网络营销的新观念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经济各领域中,特别在营销这方面,逐步建立了网络营销。通过电脑在网络上开设虚拟的商店进行产品的陈列,客户通过网络平台在虚拟商店中进行商品的选择、下单、支付都在网上进行,商户再通过网络的订单将商品送货上门。同时客户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及时的反馈到商户那里。通过这样的生产消费的互动,极大的降低了传统营销经营中的互动成本。当前的网络营销模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并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网络营销的出现极大的缩短了企业了解客户需求及市场动向的时间,省去了中间的一些环节,极大的降低了销售中的成本。 (四)用战略发展的观念引导绿色营销 过去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些因素,造成了一些需要改善的帝国。当前的营销模式需要我们利用营销实现整个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营销中注重保护自然资源,进行养护式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保障消费者在产品安全上的问题,因此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将过去的一般商品变成绿色商品,树立环保意识,实施绿色营销战略。不断钻研新技术和新方法,使得企业适应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经济时代的全球经营环境不断的变化,要想掌握企业的命运就不能像过去一样走一步看一下,需要我们的企业掌握好行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 但是在实际的发肿中,前景有着很多不明朗的因素,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这个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就是企业的指路灯,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在新经济时代下,面对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有一些企业日益壮大,与此同时也有一下企业走向衰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都是企业发展战略是否得当影响的结果。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要将主要的精力投放到企业的战略发展上来,要立足眼前,提前应对,想别人所没想,才能抓住机遇,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刘峻.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探讨.《商场现代化》,2015. [2]赵会玲.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3]骆雪峰,李海龙.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中国商贸》,2011.

品牌扩展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以凭借现有名牌产品,形成系列名牌产品的一种名牌创立策略。由于这种做法既节约了推出新品牌的促销费用,又可使新产品搭乘原品牌的声誉便车,得到消费者承认,起到“借船出海”、“借势造势”的作用,有人便形象地称之为“搭乘名牌列车”策略。正因为如此,品牌拓展策略被许多企业视为拓展经营范围、提高知名度的利器,纷纷采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品牌培育和发展就成了企业工作重心,企业经营已从产品行销转向品牌行销。如青岛海尔集团,自1984年到1991年7年的时间里,只生产一种产品——“海尔”牌电冰箱。当“海尔”牌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产品唯一驰名商标后,海尔集团利用“海尔”名牌效应和健全的全国性销售与服务网络,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等27个门类的产品,成为国内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型。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企业盲目实施品牌扩展策略,似乎企业涉足的行业越多,产品门类越齐全,便越像一个有综合实力的大公司,结果不但没有取得实效,反而把企业给“拖垮”了。因此,总结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规范的实施办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 纵观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的实践,我们发现,有五个问题值得重视: 问题之一:扰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心中。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为产品创造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赋予一定的形象,以适应顾客一定的需要和偏好。企业在创牌过程中,一旦顾客接受了某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极易成为它的第一种产品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消费者趋向于把某个品牌看成某种特定产品。如“娃哈哈”本来是儿童果奶的代名词,“娃哈哈=儿童食品”的印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随着“娃哈哈”红豆沙、“娃哈哈”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品牌意象也就出现了模糊,从而冲淡了“娃哈哈”在儿童食品领域的领导地位,“娃哈哈”这一牌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被扰乱了。“雪佛兰”汽车是美国家庭轿车的代名词,但是在“雪佛兰”将生产线扩展到卡车、赛车领域后,消费者心目中的“雪佛兰就是美国家庭轿车”的定位模糊了,而“福特”汽车则乘虚而入,坐上了第一品牌的宝座。 问题之二: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 有些企业在进行跨行业的品牌扩展过程中,不顾核心品牌的定位和“兼容性”,把同一品牌用在两种不同行业的产品中,当两种产品在用途上存在矛盾时,消费者通过联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例如,以生产“999”胃泰起家的三九集团,企业的品牌经营如此成功,以致于消费者把“999”视为“胃泰”这种药物的代名词。然而,企业把“999”扩展到啤酒,消费者就难以接受了。因为“胃泰”和“啤酒”很容易使人通过联想产生心理冲突,当消费者想起“999”胃泰这种药,喝带有“心理药味”的酒时,自然不是一种好享受。倘若进一步联想到饮酒过量会伤胃,“999”品牌无疑是在提醒消费者要少喝酒,或不喝酒。如此,三九啤酒的销路就值得怀疑了。湖北有家很有名的企业,本是生产化肥农药的,现在却利用核心品牌扩展到生产冰淇淋等冷饮,当消费者产生联想时,不知这种冰淇淋会是什么滋味。 问题之三: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 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的过程中,下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其一,许多企业在创出“名牌产品”之后就急于实施品牌扩展策略,却受到厂房、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只好走收购、兼并其他小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的路子。而这些小企业的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不上去,重新投资生产又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如:美国A·C吉尔伯特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已在消费者心目中树起了名牌男孩玩具的形象。1961年该公司决定将品牌扩展到女孩玩具上,结果由于质量低劣、价格低,使公司作为高品质男孩玩具制造商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1966年,吉尔伯特公司宣告破产。其二,把高档品牌使用在低档产品上,就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质优价贵,被视为身份的象征。然而,1982年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彼得森上任后,盲目扩展品牌,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3美元的低档笔,由此毁坏了“派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结果丧失了部分高档笔市场。 (二) 品牌,尤其名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盲目进行品牌扩展,有可能对企业的原品牌产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我认为,首先,打好基础是关键。从战略的高度依据事先确定的企业任务、企业目标、营销目标,结合产品的属性和目标顾客的特点进行品牌名称的命名,为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打下伏笔;其次,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和核心品牌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达成一致:一是品牌定位、价位、目标市场、目标顾客是否相同;二是分销渠道是否相同,能否利用原有的网络优势;三是售前与售后服务是否相同,即能否在品牌扩展之后让顾客产生“统一感”或“一致感”。具体地说,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 对策之一:企业进行品牌扩展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品牌的定位及其适应范围。 在多元化的市场上,企业都意识到它无法为该市场的所有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并进行品牌的具体定位。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以吸引目标顾客。而一旦品牌定位确立后,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时,要考虑到品牌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就决定了“金利来”公司不宜生产经营女性用品。“雅戈尔”是名牌衬衫,就决定了“雅戈心”必须保持较高的质量,并且一般只能从事服装的生产与经营。一般情况下,品牌定位的最大范围,就是第一次使用这一品牌的产品所属的行业。因此,如果企业想跨行业经营,受原品牌定位的限制,应考虑选择多品牌策略。 对策之二: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与原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是指新产品与原产品在生产技术、分销渠道、售前售后服务方面的相关程度。如果关联程度大,品牌扩展就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如果是跨行业经营或是关联程度小,往往就不适宜采取品牌扩展策略。如“长虹”品牌在彩电领域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扩展到空调领域,在保证长虹空调高性能、高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其原有的庞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很快赢得了市场。 对策之三:在进行品牌扩展之前,准备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因为品牌扩展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已有品牌的声誉和影响,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因此品牌扩展的前提,就是这一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当品牌资产价值并不是很高,并且受到许多竞争对手强有力的挑战时,就急于进行品牌扩展,很容易给企业造成被动局面。比如,巨人集团在最初经营的电脑行业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进军生物保健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结果顾此失彼,致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过度分散,使本来很有希望的企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对策之四:为减少“株连”效应,可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将原品牌挂上次品牌或副品牌。 所谓“株连”效应,是指当扩展品牌经营不善时,会影响核心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为了避免单一品牌扩展的风险,经营者也可在商标不变的情况下,为新产品再起个小名,即所谓次品牌或副品牌。这样各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就形成了一定的“间隔”,从而有效地减小了“株连”的危险性。如“康师傅”品牌下的“珍品”系列、“家常”系列、“大排档”系列等等。 此外,企业在进行品牌扩展时,还要看企业对新品的期望值大小。如果企业对新产品在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寄予很高的期望,就不宜采用品牌扩展策略,必须使用新的名称;而期望值较低的产品,则可背上原有品牌。

海尔的战略研究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关于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研究来说明,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日益突出。企业竞争就是产品竞争,最终是围绕着品牌竞争。世界500强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品牌的创建过程。品牌的创建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也验证了这一点。海尔集团自1983年创建以来,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取得如此的业绩,主要是由于海尔企业家群体和全体员工能围绕创建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海尔集团全面进入市场,成为自主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企业竞争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传播,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品牌逐渐取代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成为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和保证,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由传统的产品的竞争转化为品牌的竞争。在买方市场下,是否拥有具竞争力的品牌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关键。同时,品牌的成功之路是艰巨而漫长的,尽管我国的品牌与国外著名品牌相比,无论是在品牌价值、经营规模,还是全球化程度、获利能力、技术水平方面都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企业实行品牌竞争战略,并致力于增强自有品牌的核心价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海尔等民族品牌的崛起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品牌未来的希望。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国外关于品牌与品牌国际化的研究关于本课题的国外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品牌方面,包括品牌的差异性、模式、结构体系等,如:认为——品牌来源于消费者反映的差异度,如果没有差异性,那么具有品牌的产品本质上还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产品,差异性是消费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产品产生的理解,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法国学者Kapferer总结了七种品牌全球化模式。并认为奢侈性品牌应采用标准全球化模式,而汽车品牌国际化应遵循标准本地化模式。例如福特Fiesta在德国是微型车,但在葡萄牙却是房车。道格拉斯等认为建立一致的品牌结构体系是品牌国际化的关键,因为那将有助于强势品牌在市场中的发挥作用,并有效的整合所兼并的品牌。其中关于品牌国际化研究的代表专家是美国著名品牌专家凯勒,他就品牌国际化对企业的发展的意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认为,企业实施品牌的国际化具有以下优势: 1实现生产与流通的规模经济。2降低营销成本。3大范围的感染力。4品牌形象的一贯性。5知识的迅速扩散。6营销活动的统一性。国内关于品牌及品牌国际化的研究关于本课题的国内理论研究,品牌方面研究如:著名学者东方赢教授认为——品牌是顾客及有关群体对产品的认识和印象。品牌国际化方面如:韦福祥可能是国内最早较为系统地研究品牌国际化的学者,他认为品牌国际化就是品牌的全球化经营,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标志)、相同的包装、相同的广告策划等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进行延伸扩张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以实现统一化和标准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的低成本运营。其中涉及或针对海尔品牌及品牌国际化研究方面如:孙健、纪建悦、王福新合著 一个中国企业的成长阐述——品牌的核心一方面是高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这决定了创立品牌及保持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做许许多多基础性的管理工作。海尔品牌的创立展示了这样的过程。王源著作 浅析企业品牌战略阐明——海尔品牌战略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注重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更在于它注重提高产品的知觉质量,即把产品的高质量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消费者,变成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形象。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则认为品牌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品牌在世界各地本土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海尔品牌国际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海外生产、海外设计、海外销售的“标准”本地化模式。关于品牌国际化研究的内容已经具有相当的深度,对企业的指导意义逐渐增大,但是针对本课题——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本课题以海尔为题浅析其国际化战略及对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论文的结构本文共分3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介绍本课题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二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主要介绍了海尔品牌的进入模式、海尔品牌本土化及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深化。第三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的借鉴意义,主要介绍了海尔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 论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论证法、材料收集来阐述课题研究的意义。拟好课题研究的提纲,作好课题论证的数据的利用,参阅一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使用参考书。第二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海尔品牌的进入模式一般而言,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渐进模式,即“先易后难”模式,另一种是“全球启动”模式,可以说是“先难后易”模式。“先易后难”包括目标市场的选择先易后难和经营方式的先易后难。目标市场的先易后难指的是企业在国际发展过程中,首先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理位置或风俗习惯相近的海外市场作为国际发展的目标市场,然后选择相对陌生、地理位置更遥远或文化差异更大的海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其基本顺序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比如我国内地许多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是从香港开始的,因为香港的地理位置同内地接近,文化同内地基本相同,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模式的好处是企业可以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全球启动”模式是指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实施国际化战略,一成立就是跨国公司,从而超越了一般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许多阶段。海尔的国际化战略自称采用的是“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其他国家市场。但是,从海尔进入美国市场的发展线路看,海尔采取的战略实际上是“先易后难”战略。海尔从1995年开始向美国出口冰箱。起初是以OEM的方式,然后才开始打自己的品牌。而在美国设立“海尔美国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和投资建立“海尔美国生产中心”则是在近5年之后,这时海尔已积累了较多的有关美国市场的知识。海尔在地理位置的发展上也是采取了传统的先近后远策略。1995年7月海尔在香港成立了贸易公司,1996年6月海尔在印尼成立莎保罗有限公司,1997年6月海尔在菲律宾成立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同年8月在马来西亚组建海尔工业有限公司。按海尔总裁张瑞敏的说法,以上的投资都是为海尔进入美国市场练兵。除了进入方式以外,海尔的产品和投资方式也是先易后难。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首先以一、二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总部大楼第四层的近4000平方尺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洗衣机、冰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海尔在坎姆登的冰箱工厂周围还留有足够的地皮供进一步建工厂。麦肯锡公司的首脑人物柯尼茨�6�1奥玛认为,在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趋同化、规模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强大压力,跨国公司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在世界三大主要市场上,即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成为一个真正的内部竞争者。海尔坚持走国际化品牌道路,海尔成功地进入了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成为这些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本土化品牌,为其他国际化市场的开发、创国际化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尔品牌本土化战略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目前采用的基本是本土化战略。它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美国市场,更快的针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也就是说,根据海尔海外信息站反馈的信息,针对美国人对冰箱的外观、制冷能力、使用习惯等区域化特征而专门设计、开发与制造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本土化战略。许多在美国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而美国家电公司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人管理,美国管理人员得到很大的自主权,由他们来推销品牌,并争取新客户,海尔要做的只是制定经营战略。海尔在美国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目前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海尔在美国既有优势,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当世界家电业巨头纷纷到中国设厂,利用中国的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占领中国的广阔市场时海尔在美国市场生产有何意义?表面上看海尔此举似乎违背了比较优势规律,因为就生产上看美国成本大大高于国内,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海尔在美国生产有许多无形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海尔争创世界品牌。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这样海尔可以凭借在美国的品牌更加容易打入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二是有利于争取零售商和消费者。零售商和消费者都不喜欢“流寇”,因为家电产品需要解决售后服务等问题。在美国建立生产中心意味着对美国的消费者和销售商的一种承诺。海尔将长期在这里为顾客服务和提供后勤保障,这自然会使海尔的零售商和消费者对海尔的产品感到放心,提高零售商推销该品牌的信心,从而使海尔更容易争取到零售商和顾客。三是有利于更快针对美国市场作出反应。在美国建立贸易公司和设计中心,有利于海尔感受美国消费者需求的微妙变化和对百货商店实施库存监测,从而更能保障及时供货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四是建立在坎姆登的工厂将有助于海尔消除“外来者”形象。原产地标识对于美国消费者在类似产品和价格之间进行选择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美国消费者,“美国制造”标识有助于好感。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直接投资生产也有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海尔在美国市场上许多不利因素。一是作为外来投资者,海尔必须对工人支付高于美国企业支付的工资才能吸引到同一档次的员工。远距离管理必然使管理费增加,包括增加通讯、交通费等。此外,文化摩擦带来的成本,在美国生产需要处理跨国文化管理问题,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二是占领小型冰箱市场利润比较薄,是美国主要家电厂家忽略了的市场。这类市场上海尔的竞争对手是像韩国的大宇这类竞争失利的品牌,海尔如果要往利润率高的那部分市场发展,则将直接同美国主要厂商对抗,那时必将遇到比现在更竞争。海尔在品牌、资金实力、研发能力等方面同美国主要厂商有较大的差距。三是多元化的风险。我国的格力公司专业化生产空调、小天鹅公司专业化生产洗衣机,曾被评为亚洲最好企业的科龙也只生产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少数产品。海尔“生产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在美国也准备推出众多产品,要保证每种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有困难。 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的深化海尔通过“先难后易”扩大出口,凭高质量达到用户对海尔产品的“认知”,通过“三位一体”实现在海外扎根,海尔已成功的实现了进入和本土化战略,现在海尔面临的是国际化战略的深化———创建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国际化的知名品牌。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牌”是海尔出口的最终目的。要创国际名牌,要加大宣传力度。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今后的海尔应加大宣传力度,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等加强宣传,创造国际化的海尔。海尔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海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尔的国际化是手段,它要求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国际化的海尔是目的,届时中国的海尔将成为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将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等本土化的海尔出现在世界各地。为此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同时并举。一是观念国际化。促使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出成绩因素很多。一是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海尔认为:国际化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该组织内的人,而不是在产品和技术,只要有人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会产生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是人的竞争力的外在体现。二是对市场的认识。海尔认为:国际市场同国内市场一样,说到底就是“用户、用户、还是用户”!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用户,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必须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三是对品牌的认识。海尔认为世界知名品牌绚烂多彩,其立足之本就是“质量、质量、还是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与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海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但海尔以创新精神形成了国际化海尔的灵活、高效率的比较优势。有外商曾赞叹说:“海尔人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二是人才国际化。海尔为提高人才素质,一方面加快自己培养内部人才,另一方面整合全球人力资源。人员的本土化是海尔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三是产品国际化。海尔的原则是开发三种差别化的产品群,提高美誉度,提高主导产品知名度,通过潮流产品提高品牌信誉度,通过缝隙产品提高美誉度。四是技术国际化。目前,全世界最严格的六种质量标准,海尔都已经通过,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海尔成立了集团的中央研究院,同时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建立全球技术联盟。五是市场国际化。海尔已经形成由一般市场到重点市场,由重点市场到信誉市场,由信誉市场到三位一体本土化三级递进的市场创新模式。六是网络国际化。海尔在海外的营销网络包括一般客户、海外经销商、合作(资)伙伴三类并存。七是机制国际化。海尔提出“内抓市场链,外抓国际化”,内外并举。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海尔的范例,它的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总之,从1984年至今,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海尔却始终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其奥秘就是海尔采取一步步的国际化战略并正在向国际化海尔迈进。第三章 海尔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海尔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作为品牌国际化规模比较大、也比较成功的企业,海尔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别的企业借鉴和学习,这些经验包括:一是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与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国际化之初普遍选择做OEM不同,海尔从一开始就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海尔在出口产品时始终坚持使用海尔品牌。海尔的这种品牌战略使得海尔在向国外销售一定产品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市场,而当特定海外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海尔就可以选择在该市场投资建厂。这就是海尔始终坚持的“先有市场、再建工厂”的国际化路径。如:自1990年海尔产品出口欧洲后,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节节攀升,产品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厚爱。2000年,当海尔对欧洲的出口额已相当于—个欧洲中等冰箱厂的年产量时,为了最大限度节约运输成本、增加利润,并更好的在欧洲推广海尔品牌时,海尔果断选择了在欧洲投资建厂,并于2001年6月收购了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的一家冰箱厂,实现了中国“白色家电”企业的首次跨国并购。海尔这种始终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的品牌战略也使得海尔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国内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企业。二是坚持品牌本土化的原则。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品牌国际化就是品牌的本土化。他认为只有做到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品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国际化。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的一个范例,它的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南卡罗莱那州。本土化经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得到投资所在国的认同,避免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中常遇到的反倾销问题。如果不是本土化经营,一旦发生反倾销诉讼,就只能被动地等待应诉,而实现本土化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彩电企业遭到欧盟反倾销起诉,损失惨重,但海尔采取本土化经营的方式,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三是坚持不断创新。品牌国际化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要因地因时因制度而变化创新。各个目标市场的国情不同,经济自由的程度、法律体系不同,品牌国际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海尔在美国、欧洲都是采取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形式,但具体而言,在美国是一个模式,在欧洲是另一个模式,而且都运行得比较好。比如同样在海外建厂,在美国海尔采取买地建厂的方式,在欧洲则采取并购的方式,这都是根据欧美国家的国情与法律规定不同而变化的。在东南亚,海尔则采取另一种模式,因为东盟内部互相减免关税,实行保护政策,所以海尔在东盟不同的国家建立不同的基地,再统一整合资源向整个市场渗透。最能放映海尔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创新的还是它在产品设计上的创新。海尔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十分注意使产品适合当地的国情民情。海尔彩电为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量身订做,设计出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完全本土化的产品。如在阿拉伯人聚居的中东地区,海尔推出了从13寸到33寸全系列的阿拉伯文屏幕显示的彩电产品,使当地的居民拥有了自己语言的电视。在美国,政府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在电视台发射的电视节目信号中预设了由密码控制的节目暴力级别,为区分、控制这些节目级别,海尔彩电专门开发了V—chip防暴力功能,使美国的家长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远离电视暴力。而海尔彩电专门开发研制的CCD哑语功能,可以将电视解说转化成英文并显示在电视屏幕上,让南、北美洲的聋哑用户也享有了看电视的权利。海尔还开发了适合在中东沙漠地区使用的信号超强接收和宽电压彩电,满足欧洲地区特殊电视制式要求的PAL、SECAM多制式彩电,符合亚太地区消费习惯的小屏幕前置AV端子彩电及AV立体声彩电,适应美洲NTSC制式下有线电视网的18l频道彩电,通过澳洲SAA认证严格检测的100Hz无屏闪彩电等等。这些都对海尔扩大产品销售、建设品牌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四是坚持“以外促内、以内养外、内外互促”。海尔到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后,国内许多人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按照经济学一般理论,海尔到美国建厂是不对的,而应该是美国企业到中国来建厂。因为中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资本总是朝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方流动,海尔却跑到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对此海尔采用了另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外国公司之所以到中国来,是因为在其资源组合中最缺少的是廉价劳动力,而对中国企业来说,虽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缺少的却是技术和人才。所以,到美国去虽然付出比较高的成本,但是海尔获得了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情况确实如此,在美国设厂使海尔受益匪浅。在产品设计上,海尔可以最先设计出适合美国消费者的产品,可以提前达到美国制定的新能源标准,可以加人美国的家电协会,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海尔通过到美国直接投资建厂并努力得到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极大的在国内外提升了海尔的品牌形象,海尔品牌价值也因此快速增长。在海尔到美国直接投资建厂后,海尔品牌价值很快由1999年的265亿元飙升到2005年的702亿元,牢牢占据了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的位置。在国际化品牌实验室2005年报告中,海尔品牌已成功的进入了世界100强。海尔的品牌形象的快速提升不但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的出口,也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而且,在国内市场,海尔产品不但卖的好,而且价格卖的高。海尔的很多产品价格甚至比西门子、LG等国际著名品牌卖的贵,这是国内其它品牌无法做到的。实际上,海尔无形中走上了“以外促内、以内养外、内外互促”的品牌国际化道路。即海尔首先通过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直接投资建厂来提升品牌形象,然后利用提升的品牌在国内和其它新兴市场获取丰厚利润,再用在国内和其它新兴市场获得的丰厚利润来弥补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暂时的亏损并进一步加强在发达国家的品牌建设。

张瑞敏说 海尔是海

分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2009-01-02 17:17有资料显示,作为国际企业的海尔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其中卖给美国消费者的家电产品约达43亿元。提起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时,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最近有学者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为例,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道路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先易后难”战略。 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构成 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 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道 海尔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并不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唯一战略选择,但如果我们将它的国际化战略和它的企业整体战略相联系时,就发现这种选择正是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1.品牌战略与先难后易 海尔在进入欧洲和美国之前,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虽然能够在这些地区赚取一些外汇,但无法在这里创造世界性的品牌。海尔认为,要想达到品牌竞争的最高境界,海尔就必须进入到名牌林立的欧美地区,因此“先难后易”就成为海尔在全球范围实施其品牌战略的必然选择。 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宣传海尔品牌是海尔在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但近来海尔加强了其品牌战略。海尔将在美国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海尔最新的DVD同麦克尔·乔丹的影片宣传联系在一起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电视上播放。在洛杉矾、纽约、华盛顿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尔巨大的广告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海尔在美国的品牌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所有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以通用电气、惠尔浦为首的美国家电企业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海尔已经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 2.企业文化的移植与当地化战略 如何使海尔特有的企业文化融入海尔的当地化战略之中,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进行管理的问题,还要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进而解决如何进行创新和企业内的知识共享问题。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经常困扰着企业海外经营的决策及其执行。即使企业奔赴海外开拓业务的决策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获得预期的经营结果。海尔一向是个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将企业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尔的海外企业,海尔的当地化战略才取得了成功。 三、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给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海尔模式的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也是这样,中国企业真正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还不多。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也有其便利的一面: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非常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很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这样的市场开发起来反而相对容易一些。 与海尔模式恰恰相反,像TCL、海信、荣事达等企业是典型的“先易后难”模式。TCL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比较相近的东南亚国家着手,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一步一步向发达国家扩张和渗透。TCL彩电经过3年的拼搏,在越南市场已经做到第二位,仅次于索尼。在菲律宾市场,TCL彩电成长也很快。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其一,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日本产品占据着其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而这些国家里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其二,由于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些有望进入国际品牌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来说,有一定弱化影响。不管是这些市场的不发达还是在这些市场所占据的位置来说,不利于其今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 仔细研究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结合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战略特点可以看出:像索尼、松下、惠而浦等企业跟海尔的国际化模式很类似,都是先入主发达国家市场,而一些处于成长性的企业则跟TCL的模式很类似。也就是说,海尔模式更适合于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战略,而TCL模式则更适合于准备打持久战的企业。 通过海尔和TCL企业几种主要战略选择的比较说明,企业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同时企业的成功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和可复制性。对于一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具体在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但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更取决于企业在历史中所处的特定环境,即经济学家常说的“路径依赖”,同时还部分地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远见。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