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音乐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6:01:10

音乐美学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音乐美学是一门以音乐艺术高度出发的,专研其自身规律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依托音乐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总结音乐美学理论。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

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奠基石,只有在掌握音乐美学知识基础上,才可从艺术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及吸收,自由的表现及发挥,才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上升到更高境界。

音乐艺术实践要求演出者不仅要传达音乐表象,并且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体现音乐的文化、审美和意境等。例如,演出者将音乐美学看做是一部电影的剧本,无论采取什么表现方式及方法,其所传达的讯息都直接决定了观众的接受态度和表演的水平。就像是钢琴家演奏乐曲,不同的表演者演奏同一首乐曲,可味道和感觉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首乐曲的理解受个体的文化底蕴、个性特征、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影响。因此,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是在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得以建立、发展的。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音乐美学的精髓。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是在熟悉音乐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创作和自如发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吸收,让音乐艺术实践达到最佳状态。

二、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美学是较为精深的一门学科,是学习音乐及发挥演出才能的基础,且音乐美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将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的审美、自己心灵所表达的思想等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时表现出来,学习音乐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其本质表现出来,会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及实践的成败造成影响,其是区别成功及普通音乐家的重要因素,每个音乐家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是有区别的,因此,才能得以造就不同人才。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及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可准确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由于音乐美学是综合类的一门科学,因此可准确到位的把握音乐整体。因此,音乐美学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正确的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的理论,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艺术表演同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展现,又是音乐内涵的体现,它可以向观众传递表演的动作美、表演者的思想,在表演中相互交流和共鸣。研究音乐美学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如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音乐作品的美学特性角度及广义社会学角度等。心理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如何感受音乐?在进行欣赏、创造及演出音乐时的心理是什么?如何欣赏音乐?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前提及基础,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哲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音乐的本质及内容是什么?

音乐及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与认识音乐艺术具有重要联系,这是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而首要需探讨的问题。广义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的阶级性因素,持续性及继承性存在,社会功能,价值标准等一系列诸多问题。音乐作品美学特性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艺术作品的结构内在特性、构成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音乐美学,但音乐美学应该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科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音乐作品本身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这几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若只对其中一方面进行肯定,其他方面进行贬低或否定,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价值的,只用在充分考虑几个方面并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价值。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一种技术的表现,对于音乐内涵的体现是其目的,对于艺术精髓的传达是其本质。对音乐艺术所传达的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感受、演出者的音乐审美等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对演出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直接表现了音乐艺术实践的内涵及精神,直接反映了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音乐实践的`好坏,而表演者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极大差别。使用音乐美学研究方法来专研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有效、正确的途径。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本质的学科,是最直接及可行的表达方法。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研究。音乐美学直接影响着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而且还需要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精确地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实践的本质。但如果只着重于演出者的表演技术,而忽视音乐作品内在含义,就无法表达出创造者的感情及意图,演出也只会是空泛及表面的,得不到人们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是音乐美学,其可直接作用音乐艺术实践,并决定着音乐艺术演出的成败。

三、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来说,音乐艺术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音乐艺术的创作还是音乐艺术实践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中音乐美学的影响最大,占据重要地位,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维持音乐艺术实践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协调

大部分演出者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与新时代的思想结合,并将新时代信息运用与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新时代讯息及风格可在音乐艺术中得以体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紧跟新时代步伐,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结合应用新时代讯息,因音乐美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把握是比较安全的,音乐美学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相协调。

(二)确保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为原创

创造音乐作品时应重视作品的原创性及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真实背景下创作作品,才能够感动人而引人深思,只有在真实的背景及环境下,音乐作品才会包含创造者的思想理念及真实情感。而且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应遵循原创的原则,创造者作品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出来,才能体现创作者真实的感受和思想理念,才可将音乐灵魂在音乐艺术实践中体现出来,并且将音乐的个性美及灵魂美得以体现。

(三)音乐美学原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进行音乐演出时应与原作品进行统一,而且在进行音乐创造时也不能违背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及本质。在表述对音乐美和对作品的理解时,需要注重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再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重原版作品的真实性和本质,为研究音乐艺术提出了更加困难的要求,需要进行不断专研,而又不能将其变为没有生气的影像。说明需要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显现了个人对美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2)在历史背景下,音乐的演出风格应与当代精神相符合。音乐艺术演出进行时,既要注意创造作品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也要注意结合当代精神特点,从当代角度分析及观察历史背景,将完美音乐作品进行再现。

(3)将音乐表演及技巧相结合。如若忽略音乐作品的本质,单纯的炫耀技术,只会使得音乐艺术作品更加空洞,如若没有清湛的技巧,则缺少了将音乐作品完美表达的表演手段和基础条件。

(4)将音乐现代审美及美学观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进行应用。音乐艺术演出者站在舞台上,采用动作美将音乐得以释放,采用表演将音乐作品释放出光芒,为音乐艺术实践扩展新视野,并且肯定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得以体现。只有将以上几点理解并做到,才能使演出技巧、音乐美感及音乐演出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

结语: 进行音乐美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反映了音乐作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往对于音乐艺术的研究着重于音乐的表现力,而忽略了研究作品本身,即对于创造过程及背景的研究,只有详细研究这些内容,才能对音乐艺术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音乐美学内容的研究,包括音乐的演出风格、演出过程,欣赏音乐时的方式、心理。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美学的水平,并将自身素养提高,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帮助及理解作品的情况下,在演出时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出来。音乐艺术实践与音乐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79.

[2]倪璐.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4(19):144.

[3]李新苗.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意义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122.

[4]畅言.浅析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要点[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8):95.

[5]梁元.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J].大学教育,2013(13):59-61.

音乐声乐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声乐艺术是一门最古老的、最普遍的综合表演性的音乐种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声乐硕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摘要:对于音乐而言,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之间的交叉产物,是从美学的角度看待音乐艺术,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渗透在各个环节,如作品处理、表演技巧、情感表达等,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阐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表演;音乐美学;作用

前言

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创造力,这样才能将表演中熟练的技巧、表演艺术体现出来。另外通过音乐美学,还能将声乐作品的特征、风格用独特的视角演绎出来,并引起观众的认可,因此,对声乐表演而言,音乐美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音乐美学的概述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音乐和美学的结合体,同时音乐美学也是音乐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本质是对音乐的美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形式、音乐特征、人类想象、情感、感知等与音乐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对音乐艺术进行探究,音乐美学涉及到的范围很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对音乐形式进行探究。利用音乐美学,能极大的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

2.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的基石,声乐表演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将声乐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才是音乐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是将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情感、意图、利用作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通过音乐美学的应用,能实现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创作,并从音乐美学的审美特点出发,将节奏、音高、音程、音色等声乐的基本形式体现出来。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往往对表演者的审美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鉴赏,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感触去演绎作品,可以说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在感触和外在感知有效结合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利用音乐美学来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性。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会形成审美对象,对于表演者,也就是声乐表演的主体,其表演有演唱、外在形式两种情况,表演者的表演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基础,而观众的视觉、听觉、意识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表演主体和观众两方面进行。

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其表述的内容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首次创作(作曲家创作作品)和作品三度创作(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欣赏)的连接桥梁,表演者不仅需要将作品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中,是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实现的,声乐表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个人审美情感的外在体现,因此,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首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主体的音乐文化修养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审美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最终造成演唱效果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魂的音符书写在乐谱上,作品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自己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欣赏表演者个体的创作性表演,这里面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情感,这是非真人表演无法代替的。

人们之所以普遍喜爱音乐,其主要原因是音乐表演经过不同表演者的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有很多优秀的表演,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让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形象,因此,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

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历史风格,不同时期演绎出来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效果,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在作品一次创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风格及情感,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表演者的审美并不能代表观众的审美,表演者必须结合所处时代进行作品演绎,这也就是音乐美学中的“尊重作品历史背景,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表演”。只有用当代人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作品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获得最佳的声乐表演效果。

对于不同民族的观众,其音乐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当前声乐表演中,作品的旋律、节奏、音阶、曲风、结构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拉丁民族的音乐,其风格注重热情,并且带有一定的轻浮气息,这种风格有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但对拉丁民族来说,这是最优美的音乐;而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其风格典雅含蓄,含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嘻哈音乐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因此,声乐表演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演绎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得预期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中,“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激发观众想象的重要元素,优秀的表演者会在对作品进行处理时,注入自己的真是情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唤醒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而言,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元素,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发现、再次创作,挖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优秀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情感的真实投入。

4.总结

声乐表演本身就是将艺术和音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情感、理智完美结合的艺术美,通音乐美学,能对声乐表演进行深层次的修饰,提高声乐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因此,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结合优秀的表演技巧、真实的情感体验,演绎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郭海龙.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J].黄河之声,2013,(09):125-126.

[2]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31-132.

[3]程昕.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作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3,(08):112-113.

[4]马丽萍.樊玲玲浅析声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的关系[J].青年与社会:下,2013,(11):86-87.

[5]邱晶晶.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4,(09):81-83.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声乐硕士论文

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关系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音乐美学是一门以音乐艺术高度出发的,专研其自身规律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依托音乐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总结音乐美学理论。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

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奠基石,只有在掌握音乐美学知识基础上,才可从艺术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及吸收,自由的表现及发挥,才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上升到更高境界。

音乐艺术实践要求演出者不仅要传达音乐表象,并且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体现音乐的文化、审美和意境等。例如,演出者将音乐美学看做是一部电影的剧本,无论采取什么表现方式及方法,其所传达的讯息都直接决定了观众的接受态度和表演的水平。就像是钢琴家演奏乐曲,不同的表演者演奏同一首乐曲,可味道和感觉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首乐曲的理解受个体的文化底蕴、个性特征、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影响。因此,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是在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得以建立、发展的。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音乐美学的精髓。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是在熟悉音乐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创作和自如发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吸收,让音乐艺术实践达到最佳状态。

二、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美学是较为精深的一门学科,是学习音乐及发挥演出才能的基础,且音乐美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将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的审美、自己心灵所表达的思想等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时表现出来,学习音乐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其本质表现出来,会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及实践的成败造成影响,其是区别成功及普通音乐家的重要因素,每个音乐家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是有区别的,因此,才能得以造就不同人才。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及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可准确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由于音乐美学是综合类的一门科学,因此可准确到位的把握音乐整体。因此,音乐美学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正确的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的理论,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艺术表演同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展现,又是音乐内涵的体现,它可以向观众传递表演的动作美、表演者的思想,在表演中相互交流和共鸣。研究音乐美学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如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音乐作品的美学特性角度及广义社会学角度等。心理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如何感受音乐?在进行欣赏、创造及演出音乐时的心理是什么?如何欣赏音乐?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前提及基础,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哲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音乐的本质及内容是什么?

音乐及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与认识音乐艺术具有重要联系,这是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而首要需探讨的问题。广义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的阶级性因素,持续性及继承性存在,社会功能,价值标准等一系列诸多问题。音乐作品美学特性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艺术作品的结构内在特性、构成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音乐美学,但音乐美学应该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科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音乐作品本身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这几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若只对其中一方面进行肯定,其他方面进行贬低或否定,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价值的,只用在充分考虑几个方面并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价值。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一种技术的表现,对于音乐内涵的体现是其目的,对于艺术精髓的传达是其本质。对音乐艺术所传达的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感受、演出者的音乐审美等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对演出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直接表现了音乐艺术实践的内涵及精神,直接反映了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音乐实践的`好坏,而表演者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极大差别。使用音乐美学研究方法来专研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有效、正确的途径。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本质的学科,是最直接及可行的表达方法。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研究。音乐美学直接影响着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而且还需要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精确地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实践的本质。但如果只着重于演出者的表演技术,而忽视音乐作品内在含义,就无法表达出创造者的感情及意图,演出也只会是空泛及表面的,得不到人们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是音乐美学,其可直接作用音乐艺术实践,并决定着音乐艺术演出的成败。

三、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来说,音乐艺术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音乐艺术的创作还是音乐艺术实践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中音乐美学的影响最大,占据重要地位,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维持音乐艺术实践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协调

大部分演出者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与新时代的思想结合,并将新时代信息运用与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新时代讯息及风格可在音乐艺术中得以体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紧跟新时代步伐,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结合应用新时代讯息,因音乐美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把握是比较安全的,音乐美学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相协调。

(二)确保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为原创

创造音乐作品时应重视作品的原创性及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真实背景下创作作品,才能够感动人而引人深思,只有在真实的背景及环境下,音乐作品才会包含创造者的思想理念及真实情感。而且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应遵循原创的原则,创造者作品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出来,才能体现创作者真实的感受和思想理念,才可将音乐灵魂在音乐艺术实践中体现出来,并且将音乐的个性美及灵魂美得以体现。

(三)音乐美学原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进行音乐演出时应与原作品进行统一,而且在进行音乐创造时也不能违背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及本质。在表述对音乐美和对作品的理解时,需要注重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再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重原版作品的真实性和本质,为研究音乐艺术提出了更加困难的要求,需要进行不断专研,而又不能将其变为没有生气的影像。说明需要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显现了个人对美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2)在历史背景下,音乐的演出风格应与当代精神相符合。音乐艺术演出进行时,既要注意创造作品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也要注意结合当代精神特点,从当代角度分析及观察历史背景,将完美音乐作品进行再现。

(3)将音乐表演及技巧相结合。如若忽略音乐作品的本质,单纯的炫耀技术,只会使得音乐艺术作品更加空洞,如若没有清湛的技巧,则缺少了将音乐作品完美表达的表演手段和基础条件。

(4)将音乐现代审美及美学观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进行应用。音乐艺术演出者站在舞台上,采用动作美将音乐得以释放,采用表演将音乐作品释放出光芒,为音乐艺术实践扩展新视野,并且肯定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得以体现。只有将以上几点理解并做到,才能使演出技巧、音乐美感及音乐演出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

结语: 进行音乐美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反映了音乐作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往对于音乐艺术的研究着重于音乐的表现力,而忽略了研究作品本身,即对于创造过程及背景的研究,只有详细研究这些内容,才能对音乐艺术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音乐美学内容的研究,包括音乐的演出风格、演出过程,欣赏音乐时的方式、心理。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美学的水平,并将自身素养提高,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帮助及理解作品的情况下,在演出时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出来。音乐艺术实践与音乐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79.

[2]倪璐.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4(19):144.

[3]李新苗.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意义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122.

[4]畅言.浅析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要点[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8):95.

[5]梁元.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J].大学教育,2013(13):59-61.

浅谈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论文关键词:音乐 情感 审美

论文摘要: 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永恒美的特质,有时我们可以凭直觉感受到,有时需要一个学习、理解,逐渐深入,领悟的过程。如何去表现音乐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使之更生动真切,这就需要对其尽可能的理解准确,感受得深,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倾“听”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和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人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 躁 、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一、作品的情感 音乐的情感表现,是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弹奏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简言之,就是内心感受在乐音上的显现。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具体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手段来实现的。而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总的特征。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讲究形势美,它美化生活,从理想的高度观察生活,给生活以永恒,感官上易于听辩强弱;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遵循美学的原则,对称、平衡,具有唯美主义特点;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种年轻,充满对未来欲望的表现;表现主义强调艺术表现人的情感,体现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观点。 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它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受到的文化环境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习惯,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现在多数年轻人难以接受传统戏曲音乐,老人一般也都不能接受前卫的摇滚音乐,认识这样的音乐过于嘈杂喧闹,毫无音乐美感,因此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审美力也会千差万别。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越来越需要音乐,这种贴近于情感的艺术来调节,而对于那些充斥着不协调的、冷冰冰的、机械的现代“纯音乐”,除了好奇和惊讶之外,便不会再有更多的兴趣。在我个人看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应该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它抓住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它有丰富的内涵并与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讲,在音乐中,人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表演者无论是从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美学思想上都有有所研究,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二、作品的倾听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声音表现,要掌握其特点只有依靠听觉的记忆。如果我们没有把所选择的乐曲仔细消化吸收,很容易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只知其貌而感觉不到内涵。对一首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和印象,主要的就是多次的反复聆听。一般来说,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已经能够逐渐了解到音乐作品中的细腻变化。比如《夕阳箫鼓》,这首中国经典的钢琴曲,旋律委婉质朴,节奏多变,虽为钢琴曲,但依然能够听出弦乐器特有的音调。我们注意到了旋律线的起伏,感受到了节奏的转变,随后注意到音色的转化,脑海中展现了一幅夕阳映江、晚风轻抚、江楼钟鼓的画面,这就是真正进入了音乐。 好的音乐作品是人对生活感受的抽象反映,具有强有力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冲击力,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激荡,当它能够满足听众需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期待感,刺激着听众的感官期待下次的继续聆听。好听即为美,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美为和谐,不仅是作品表现的自然,身心也要融入到其中,是听还是看,一切皆为自然流露,达到一种赏心悦目。音乐使听者的心灵得到提升,给人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共鸣。它比一般的语言更为深刻,比文字更为动人,音乐翩然而来,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日常语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而音乐语言则是抽象的、感性的,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且难以捉摸。音乐的语言,不是任何单纯的“说”就可以表达的情绪语言,它是思想上无法用具体语言表述的。 平时还要注意多收集不同风格的各类作品,多听,多分析,多比较,来加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自我的情感审美能力。把乐曲中体会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体验融合起来。比如,当我们从一首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欢乐的美感时,很自然地,也会联想起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欢乐情绪。当我们在弹奏中把这两种欢乐合而为一时,那就既表现了乐曲的,也表达了自己的欢乐。对作品多加揣摩,主动参与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力求真实再现作品风格。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的第一时间里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不仅要合二为一,还要注意必须忠实地反映原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外,还必须结合扎实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真正有效的表现好音乐。 音乐情感表现是目的,弹奏技术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具备了乐曲的内涵和个人的体验,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改变的不是人的心态,而是在音乐中提升人使其状态与理性,更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德)黑格尔,美学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 [4](德)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7.

音乐美学现状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音乐美学是一门以音乐艺术高度出发的,专研其自身规律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依托音乐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总结音乐美学理论。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

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奠基石,只有在掌握音乐美学知识基础上,才可从艺术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及吸收,自由的表现及发挥,才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上升到更高境界。

音乐艺术实践要求演出者不仅要传达音乐表象,并且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体现音乐的文化、审美和意境等。例如,演出者将音乐美学看做是一部电影的剧本,无论采取什么表现方式及方法,其所传达的讯息都直接决定了观众的接受态度和表演的水平。就像是钢琴家演奏乐曲,不同的表演者演奏同一首乐曲,可味道和感觉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首乐曲的理解受个体的文化底蕴、个性特征、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影响。因此,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是在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得以建立、发展的。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音乐美学的精髓。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是在熟悉音乐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创作和自如发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吸收,让音乐艺术实践达到最佳状态。

二、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美学是较为精深的一门学科,是学习音乐及发挥演出才能的基础,且音乐美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将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的审美、自己心灵所表达的思想等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时表现出来,学习音乐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其本质表现出来,会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及实践的成败造成影响,其是区别成功及普通音乐家的重要因素,每个音乐家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是有区别的,因此,才能得以造就不同人才。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及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可准确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由于音乐美学是综合类的一门科学,因此可准确到位的把握音乐整体。因此,音乐美学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正确的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的理论,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艺术表演同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展现,又是音乐内涵的体现,它可以向观众传递表演的动作美、表演者的思想,在表演中相互交流和共鸣。研究音乐美学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如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音乐作品的美学特性角度及广义社会学角度等。心理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如何感受音乐?在进行欣赏、创造及演出音乐时的心理是什么?如何欣赏音乐?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前提及基础,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哲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音乐的本质及内容是什么?

音乐及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与认识音乐艺术具有重要联系,这是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而首要需探讨的问题。广义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的阶级性因素,持续性及继承性存在,社会功能,价值标准等一系列诸多问题。音乐作品美学特性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艺术作品的结构内在特性、构成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音乐美学,但音乐美学应该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科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音乐作品本身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这几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若只对其中一方面进行肯定,其他方面进行贬低或否定,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价值的,只用在充分考虑几个方面并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价值。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一种技术的表现,对于音乐内涵的体现是其目的,对于艺术精髓的传达是其本质。对音乐艺术所传达的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感受、演出者的音乐审美等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对演出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直接表现了音乐艺术实践的内涵及精神,直接反映了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音乐实践的`好坏,而表演者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极大差别。使用音乐美学研究方法来专研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有效、正确的途径。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本质的学科,是最直接及可行的表达方法。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研究。音乐美学直接影响着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而且还需要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精确地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实践的本质。但如果只着重于演出者的表演技术,而忽视音乐作品内在含义,就无法表达出创造者的感情及意图,演出也只会是空泛及表面的,得不到人们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是音乐美学,其可直接作用音乐艺术实践,并决定着音乐艺术演出的成败。

三、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来说,音乐艺术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音乐艺术的创作还是音乐艺术实践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中音乐美学的影响最大,占据重要地位,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维持音乐艺术实践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协调

大部分演出者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与新时代的思想结合,并将新时代信息运用与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新时代讯息及风格可在音乐艺术中得以体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紧跟新时代步伐,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结合应用新时代讯息,因音乐美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把握是比较安全的,音乐美学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相协调。

(二)确保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为原创

创造音乐作品时应重视作品的原创性及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真实背景下创作作品,才能够感动人而引人深思,只有在真实的背景及环境下,音乐作品才会包含创造者的思想理念及真实情感。而且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应遵循原创的原则,创造者作品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出来,才能体现创作者真实的感受和思想理念,才可将音乐灵魂在音乐艺术实践中体现出来,并且将音乐的个性美及灵魂美得以体现。

(三)音乐美学原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进行音乐演出时应与原作品进行统一,而且在进行音乐创造时也不能违背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及本质。在表述对音乐美和对作品的理解时,需要注重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再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重原版作品的真实性和本质,为研究音乐艺术提出了更加困难的要求,需要进行不断专研,而又不能将其变为没有生气的影像。说明需要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显现了个人对美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2)在历史背景下,音乐的演出风格应与当代精神相符合。音乐艺术演出进行时,既要注意创造作品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也要注意结合当代精神特点,从当代角度分析及观察历史背景,将完美音乐作品进行再现。

(3)将音乐表演及技巧相结合。如若忽略音乐作品的本质,单纯的炫耀技术,只会使得音乐艺术作品更加空洞,如若没有清湛的技巧,则缺少了将音乐作品完美表达的表演手段和基础条件。

(4)将音乐现代审美及美学观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进行应用。音乐艺术演出者站在舞台上,采用动作美将音乐得以释放,采用表演将音乐作品释放出光芒,为音乐艺术实践扩展新视野,并且肯定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得以体现。只有将以上几点理解并做到,才能使演出技巧、音乐美感及音乐演出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

结语: 进行音乐美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反映了音乐作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往对于音乐艺术的研究着重于音乐的表现力,而忽略了研究作品本身,即对于创造过程及背景的研究,只有详细研究这些内容,才能对音乐艺术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音乐美学内容的研究,包括音乐的演出风格、演出过程,欣赏音乐时的方式、心理。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美学的水平,并将自身素养提高,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帮助及理解作品的情况下,在演出时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出来。音乐艺术实践与音乐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79.

[2]倪璐.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4(19):144.

[3]李新苗.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意义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122.

[4]畅言.浅析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要点[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8):95.

[5]梁元.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J].大学教育,2013(13):59-61.

音乐声乐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声乐艺术是一门最古老的、最普遍的综合表演性的音乐种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声乐硕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摘要:对于音乐而言,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之间的交叉产物,是从美学的角度看待音乐艺术,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渗透在各个环节,如作品处理、表演技巧、情感表达等,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阐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表演;音乐美学;作用

前言

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创造力,这样才能将表演中熟练的技巧、表演艺术体现出来。另外通过音乐美学,还能将声乐作品的特征、风格用独特的视角演绎出来,并引起观众的认可,因此,对声乐表演而言,音乐美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音乐美学的概述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音乐和美学的结合体,同时音乐美学也是音乐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本质是对音乐的美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形式、音乐特征、人类想象、情感、感知等与音乐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对音乐艺术进行探究,音乐美学涉及到的范围很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对音乐形式进行探究。利用音乐美学,能极大的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

2.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的基石,声乐表演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将声乐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才是音乐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是将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情感、意图、利用作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通过音乐美学的应用,能实现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创作,并从音乐美学的审美特点出发,将节奏、音高、音程、音色等声乐的基本形式体现出来。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往往对表演者的审美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鉴赏,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感触去演绎作品,可以说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在感触和外在感知有效结合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利用音乐美学来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性。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会形成审美对象,对于表演者,也就是声乐表演的主体,其表演有演唱、外在形式两种情况,表演者的表演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基础,而观众的视觉、听觉、意识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表演主体和观众两方面进行。

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其表述的内容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首次创作(作曲家创作作品)和作品三度创作(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欣赏)的连接桥梁,表演者不仅需要将作品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中,是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实现的,声乐表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个人审美情感的外在体现,因此,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首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主体的音乐文化修养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审美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最终造成演唱效果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魂的音符书写在乐谱上,作品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自己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欣赏表演者个体的创作性表演,这里面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情感,这是非真人表演无法代替的。

人们之所以普遍喜爱音乐,其主要原因是音乐表演经过不同表演者的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有很多优秀的表演,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让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形象,因此,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

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历史风格,不同时期演绎出来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效果,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在作品一次创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风格及情感,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表演者的审美并不能代表观众的审美,表演者必须结合所处时代进行作品演绎,这也就是音乐美学中的“尊重作品历史背景,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表演”。只有用当代人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作品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获得最佳的声乐表演效果。

对于不同民族的观众,其音乐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当前声乐表演中,作品的旋律、节奏、音阶、曲风、结构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拉丁民族的音乐,其风格注重热情,并且带有一定的轻浮气息,这种风格有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但对拉丁民族来说,这是最优美的音乐;而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其风格典雅含蓄,含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嘻哈音乐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因此,声乐表演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演绎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得预期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中,“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激发观众想象的重要元素,优秀的表演者会在对作品进行处理时,注入自己的真是情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唤醒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而言,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元素,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发现、再次创作,挖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优秀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情感的真实投入。

4.总结

声乐表演本身就是将艺术和音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情感、理智完美结合的艺术美,通音乐美学,能对声乐表演进行深层次的修饰,提高声乐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因此,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结合优秀的表演技巧、真实的情感体验,演绎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郭海龙.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J].黄河之声,2013,(09):125-126.

[2]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31-132.

[3]程昕.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作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3,(08):112-113.

[4]马丽萍.樊玲玲浅析声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的关系[J].青年与社会:下,2013,(11):86-87.

[5]邱晶晶.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4,(09):81-83.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声乐硕士论文

音乐美学论文500字

《Kiss The Rain》中文翻译成《雨的印记》,出自韩国最擅长描会爱情的音乐家YIRUMA之手,写这首歌的时候,似乎满天星光的夜晚,忽然间一场雨,让YIRUMA有感而发写下Kiss The Rain这首曲子。24岁的钢琴家与作曲家 - Yiruma,在韩国出生英国长大。曾就学于英国伦敦“The Purcell School”特别音乐学校,后来毕业于“King‘s College of London University”,主修作曲。在他的音乐作品里,展现了兼融东方的抒情与西方的典雅细致的音乐风格。因主修古典钢琴与作曲,Yiruma展现他傲人的古典才情与欧洲人善感的特质;同时,纯净与清新的东方特色也呈现在他的音色里。藉由细致的音乐性探触,他精致的演奏技巧,予人一种非凡艺术家的深刻印象静静的感受每一个音符~~ 似乎在每个情感节目里都会出现这首曲子,她是那么亲切,钢琴的每次敲击似乎就象雨滴一样落在心中,那样的轻柔,却又那么的清晰。每次的聆听,真的仿佛在窗边,感受下雨时那种惆怅。 若有时间听一下这首曲子吧,Kiss the rain 推荐给你!

名曲赏析---音乐剧“猫”的《回忆》「猫来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猫》登陆中国,在上海进行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出。与此同时,《猫》剧将在上海和北京连演100多场的气魄,其声势之浩大也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见的。过去22年来,这部红透全球的音乐剧《猫》,不仅是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演出达9000场的记录,更是表演艺术界史无前例的传奇。对于《猫》剧的到访中国,独家引进音乐剧剧本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们。《猫》剧登陆中国舞台作为一个文化注释,有望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如何将高雅文化转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提供参照」。《猫》的由来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汤玛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永远的《回忆》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全文共5007字)

音乐赏析论文 名曲赏析---音乐剧“猫”的《回忆》 「猫来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猫》登陆中国,在上海进行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出。与此同时,《猫》剧将在上海和北京连演100多场的气魄,其声势之浩大也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见的。过去22年来,这部红透全球的音乐剧《猫》,不仅是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演出达9000场的记录,更是表演艺术界史无前例的传奇。对于《猫》剧的到访中国,独家引进音乐剧剧本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们。《猫》剧登陆中国舞台作为一个文化注释,有望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如何将高雅文化转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提供参照」。 《猫》的由来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汤玛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 永远的《回忆》 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有《猫》这出音乐剧。看《猫》,很大一部分人会关注这首令人动容的歌曲,不管其它时候《猫》怎幺跳怎幺舞怎幺闹,演唱《回忆》的时候都是演员最深情、观众最感动的时刻,这也使得该剧更具有生命的意味和充满哲理的想象。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主角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据说在临近首演的时候,导演依然对剧中高潮点的音乐不够满意。他总觉得这个音乐应该是一首更感人,更能让观众投入的歌曲。韦伯起先并不愿意重写,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导演的要求。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导演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导演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回忆》。在当时,《回忆》还没有歌词,只是一个旋律。为此,导演找了三位词作者写作歌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导演看时间已经不多,于是决定自己来写作《回忆》的歌词。他来到自己在乡下的别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借用了艾略特的另一首诗作《风夜狂想曲》为参照,写出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回忆》。 事实证明,这首《回忆》确实起到了感化人心,支撑剧情和终结全剧的效果。每个听众听完了《回忆》后都会心满意足地哼着《回忆》的旋律踏上回家的路。至今,全球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贝里?马尼洛(Barry Manilow)和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猫》剧的音像和唱片销售在全球也已经突破了4千万张。

【内容提要】作为一门超经验的理论性学科,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性品格必然以范畴的形式显现。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进行系统研究,是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词】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一门超经验性质的理论学科。音乐审美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经验,一是音乐审美观念。研究音乐审美经验的,是音乐美学史,它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在音乐审美历史上,有过哪一些音乐美学家,提出过哪一些音乐美学理论。研究音乐审美观念的,是音乐美学范畴,它用逻辑关系为线索,把整个音乐审美历史看成一个广泛关联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音乐理论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有没有发生争论,这种争论的背后,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等等。在二十世纪近百年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我们在音乐审美经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基础性著作得以问世。相对而言,在研究音乐审美观念方面,我们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音乐美学作为概念存在还是作为经验存在,曾经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的背后,是音乐美学究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还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通过近十来年的探讨,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韩锺恩认为:音乐美学(Aesthetics in music)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1]张前认为:“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2]赵宋光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3]王宁一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4]音乐美学是一门超经验的学科[5],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科。[6]以上学者对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还是一致承认音乐美学具有理性学科的性质。正因为如此,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音乐学家威廉•奥斯丁(William W. Austin 1920-2000)认为:“音乐美学至今仍然是德语国家的擅长领域。英语世界关心音乐的思想家(以及具有思想或没有思想的音乐家)都受益于德语的哲学传统。”[7]萧友梅说:“音乐是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8]如果我们撇开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单看中国音乐美学部分,从《国语》到《左传》到《乐记》,再到后代的各种乐论,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化倾向。中国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黑格尔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别一般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9]既然如此,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也应该是一部范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有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一个怎样的体系。[10]这是由我们的学术进程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学术问题的辨析、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构建三项重要任务,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停留在一般的专门史研究阶段,还没有进入理论史研究的层面。中国哲学、中国诗学都早已由普通史研究进入到范畴研究。相对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明显有些滞后。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列传氏”的音乐美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史入手,去揭示和把握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开创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加速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西音乐美学的交流,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迫切要求。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意义开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并非把中国音乐美学史用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写一遍[11],而是以更加深刻的理论,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把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引向深入。前苏联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12]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陈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音乐美学家,有过多少音乐美学的论著和观点,产生了多少命题,而是要揭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传统中国音乐美学的优秀遗产。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思维,音乐美学的存在方式必然是超经验的,甚至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音乐美学范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音乐美学范畴提出、发展、聚合、裂变的历史。我们要对中国音乐美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就必然要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怎样提出的、怎样丰富的、怎样发展的,这些范畴由不完整到完整,由单一到系统,由音乐美学领域到非音乐美学领域,或由非音乐美学领域到音乐美学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中国音乐美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才能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规律。二、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突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基本途径。中国音乐美学究包括了哪些基本范畴?这些范畴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是怎样规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3]三、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史,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蒋孔阳先生说:“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乐论。我国古代最早的美学思想,主要是音乐美学思想。”[14]中国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原理论,许多中国艺术理论范畴都是由音乐美学范畴派生出来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新石器时代,音乐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至今能从出土的陶器上看到大量的乐舞图案。甲骨文和金文当中有大量的乐器的名字,这说明,在殷商时代,音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周礼》和《仪礼》中记载了周王朝严密的音乐组织和音乐制度,秦汉以来,又产生和完善了乐府制度,诸子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音乐故事。在文字符号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以前,音乐不仅仅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手段,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中国的礼乐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起来的。[15]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先秦史志、诸子百家大多都参与了讨论。《左传》、《国语》、《诗经》、《尚书•尧典》、《易经》、《仪礼》、《周礼》、《管子•地员》、《墨子•非乐》、《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吕氏春秋•音律》、《吕氏春秋•制乐》中都有音乐理论的记载。这表明,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思维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内在的逻辑性。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能极大地丰富中国理论思维的成果,有助于提高我们整体理论思维能力。四、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特点的重要方法。中国音乐美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与中国音乐美学具有一整套范畴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理论史上,没有产生专门的音乐美学家,但却出现了许多独特的音乐美学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独特的言说方式,形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特品格。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想范畴密切相关,甚至很大一部分思想范畴是从音乐美学范畴中转化而来或受到音乐美学范畴的影响,同时,一些其他思想领域的范畴也影响到音乐美学范畴。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发展,可以探索到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脉络;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想范畴的关系,可以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的品质。五、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实现中西音乐美学思想交流与共享的重要途径。中国音乐美学要实现与外国音乐美学的交流,就必须有自己的言说方式与言说系统。如果没有一套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西音乐理论对话中,中国音乐美学将处于失语的境地。中国音乐美学是世界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文化圈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果能把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日、韩汉字文化圈中作影响研究,或与西方音乐美学范畴作平行研究,将极大地丰富世界音乐美学体系。二、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 在漫长的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到底产生了哪些音乐美学范畴呢?我们暂时以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范畴命题的出处、今译及美学意义》所录100个音乐美学范畴为依据,[16]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整体情况作一个大致分析。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陆续产生自先秦到清代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但时间分布却很不均衡。先秦时代,就产生了48个音乐美学范畴:和;声一无听;新声;修礼以节乐;耳所不及、非钟声也;乐从和,和从平;声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省风以作乐;无礼不乐,所由判也;中声,淫声;德音;哀有哭泣,乐有歌舞;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之以礼乐;乐则《韶》、舞,放郑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非乐;察国有之所以亡者;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与民同乐;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法天贵真;天籁;心斋;坐忘;无声之中独闻和;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乐者乐也;审一定和;中和;礼乐;以道制欲;美善相乐;乐以道乐;濮上之音;亡国之音;靡靡之乐;悲;乐本于太一;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以适听适则和矣;凡音乐通乎政。产生于汉代的音乐美学范畴有17个:无声之乐;意;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乐者,德之华也;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礼外乐内;乐者,天地之和也;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德音之谓乐;发乎情,止乎礼义;中正则雅,多哇则郑;琴德最优;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移情。魏晋时期的音乐美学范畴有7个:声无哀乐;音声有自然之和;躁静者,声之功也;声音以平和为体;音声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隋唐以下的音乐美学范畴有28个: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水乐;不得其平则鸣;有非象之象,生无际之际;正始之音;此时无声胜有声;唱歌兼唱情;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自然之为美;有是格便有是调;诉心中之不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论其诗不如听其声;人,情种也;以痴情为歌咏,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声争而媚也者,时也,音淡而会心者,古也;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丝竹伴内;必具超逸之品,自发超逸之音;藉琴以明心见性;希声;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则诚淡也;惟其淡也,而和亦至焉矣;丝胜于竹,竹胜于肉……。纵观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先秦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发韧期,出现了大量的礼乐原范畴和学术争论,决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个时期为汉代,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系统化的时期。《乐记》、《史记•乐论》对先秦时期尚处于自由状态分布的礼乐范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较为纯粹、系统的礼乐理论体系。第三个时期为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丰富和转变的时期。嵇康、陶渊明等继先秦诸家之后,对礼乐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了否定。第四个时期为隋唐以后,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时期,礼乐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遭到不平则鸣、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等范畴的挑战。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学界为顺应世界音乐的发展,围绕振兴国乐这一课题而进行的探讨。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现代转换与新生时期。就逻辑结构而言,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感。有的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提出“音乐美学的逻辑起点,也许应当从一个乐音上的乐理(物理)——心理(生理)二重性的分析开始”的理论。[17]从哲学上说,这样的提法是不错的,但从中国音乐美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做二重分析似乎远远不够。因为中国音乐美学涵盖的范围远比二重结构要宽泛得多。也有些学者认为,中国音乐思想包括声、音、乐三层结构。万绳武说:“夫治乐者有三趋,其旨各不同:有乐政焉,有乐理焉,有乐声焉。奏文乱武,康乐和亲,出之以征诛,入之以揖让,此乐之政也。王者习之,以兴天下,乐之属于治术者。聆音察理,以物和声,正之以宫商,继之以律吕,此乐之理也。儒者习之,以永后世,乐之属于学术者。调丝弄竹,悦性陶情,托声调之抑扬,写胸襟之郁鬯,此乐之声也。技者习之,以鸣一时,乐之属于艺术者。”[18]据我们的观察,中国音乐美学包括“感觉与感知(声)——序化与象征(音)——礼乐制度(乐yuè)——价值认同(乐lè)”四层结构。《乐记》中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即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是音乐的基本手段和材料,《乐记》说:“声者,乐之象也”。声具有物理属性,是中国音乐范畴空间的第一层。《乐记》中说:“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又说:“声成文,谓之音”。“变成方”、“声成文”,都是文之以礼乐的意思,是将自然音响序化、体系化、象征化,并用金、石、丝、竹等乐器表现出来。这个音,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感叹和摹拟了,它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生活的印记。音是中国音乐范畴空间的第二层。《乐记》中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又说:“乐者,所以象德也”,“德音之谓乐”。可见,这个乐不同于我们今天在音乐厅里听到的音乐。音乐厅里的音乐,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是一种审美关系。《论语•阳货》中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已经超出审判关系的范围,抽象为一种政治伦理关系,这就是礼乐制度。乐(yuè)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空间的第三层。《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这个乐(lè),与孔子所言的“回也不改其乐”之“乐”相同,都表示对儒家礼乐制度的价值认同。乐(lè)是中国音乐思想的第四个层次。《尚书•虞书•舜典》说舜曾“同律、度、量、衡。”《周礼•春官宗伯》说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左传•文公六年》中记载:“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礼则,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这说明,律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音乐技术的指标,而是中国古代整个社会政治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标准尺。《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乐》乐所立,故长于和。”和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宇宙哲学。它广泛辐射到中国音乐美学各个层次。“声一无听”,各种不同的音响要相互调和,这是物理音响之和。“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 “审一定和”。(《荀子•乐论》)这是器乐之和。“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国语•周语下》)这是政治之和。“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国语•周语下》)“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吕氏春秋•大乐》)人与神、器物与制度、观念与哲学合而为一,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宇宙哲学模式。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这样层层构建起来的。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无数的理论家前赴后继地参与了这一体系的构建,这是世界音乐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时间很长,范畴也很多,但这些范畴并非游离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聚合两大范畴体系:声、音、乐、和、律、风等系列范畴都是从礼乐这个核心范畴生发开去的;五音令人耳聋、法天贵真、天赖、心斋、坐忘、声无哀乐等系列范畴,基本上是从非乐引申出来的。三、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特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以六大特点。第一,原范畴在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音乐美学的原范畴基本直都产生于先秦时代,汉代对儒家的礼乐范畴体系进行了系统化,奠定了礼乐范畴体系的大局。魏晋时代,嵇康等人又对道家的音乐美学范畴进行了系统地思辨,奠定了道家音乐美学的框架。绝大多数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都是在先秦时期建立起来的,后代基本上没有产生多少新的范畴。这些原范畴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许多变化。如风,在孔子以前与孔子以后就有不同的含义。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给范畴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第二,反映音响结构方面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缓慢。反映音响结构方面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自秦以来,就没有多大发展,这与日益发展的中国音乐很不相符,是中国音乐理论构建方面的天然缺陷。第三,反映音乐社会功能方面的范畴特别发达。自汉以来,几乎历代正史的礼乐志都要就音乐与社会制度的关系问题进行论述。第四,大部分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很多范畴都围绕某一中心范畴,构成一个范畴群,集中反映某一方面的音乐问题。如在“礼乐”这一范畴的周围,就有礼乐教化之功、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教等一大批范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范畴群。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是由一个一个的范畴群构建的。第五、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中国哲学、中国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范畴相互重叠。如和,是一个音乐美学范畴,又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范畴。“乐者,乐也”这样的范畴,既谈音乐、又讲体制,最后归于人情,既是乐理、又是伦理,还是心理。礼乐这一范畴本身就是由礼制和乐制两个范畴合并而成。第六、相对于音乐审美经验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一直占据强势地位,这对中国古代的音乐创作造成了重大影响。由于过分注重音乐的政教功能,音乐家在创作主流作品的时候,十分注意音乐的调性和标题。因此,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音乐创作史中,纯粹声音陈述式的音乐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都是只有歌词,没有乐谱,甚至还有六首只有标题没有歌词的笙诗。这说明,标题的意义要大于音响本身。四、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的资料与方法我们做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就是要从史源上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主要范畴的提出,原始含义及其发展、演进过程;从逻辑结构上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群的结构和层次以及其逻辑关系,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逻辑特征。做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最大的资料缺失是中国古代的音响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古时的音乐没有办法听到,古人遗留下来的珍稀的曲谱资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一类资源。就理论形态的资料而言,历代正史、通史、典制中多有记载,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二类资源。历代官私书目中保留了当时一部音乐文献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线索进行考辩,大略可以多掌握一些当时音乐理论发展的情况,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三类资源。《全上古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先秦汉魏六朝诗》、《全唐诗》、《全唐文》、《全宋文》、《全宋诗》以及《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唐会要》、《唐六典》等书志中有一些音乐理论材料,这是我们研究的第四类资源。文学、绘画、雕刻、出土文物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其形式,是我们研究的第五类资源。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广泛蒐集原始资料之外,还有一些方法。第一,作品分析法。正如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aus,1928-1989)所言:“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常常遭到质疑:它似乎仅仅是思辨,远离其真正的对象,更多是出于哲学观念的启发而不是真正的音乐经验。”[19]要将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思辨与音乐经验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二、坚持细读批评与整体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既弄清楚音乐美学范畴的文本含义,又注意到范畴的普遍联系。第三、坚持借鉴传统国学的精华,广泛采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注疏学、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的已有成果,决不强作解会。第四、历史参证法。任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都不仅仅只是范畴本身,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在阐释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时候,不能抛开这一背景。如新乐与古乐之争,就只可能产生在后《诗经》时代与前乐府时代之间。乐府至秦初到汉武帝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广收并蓄的专门音乐机构,此后的古乐与新乐之争,就没有多大意义。第五、学说参证法。任何音乐美学范畴的提出,都与一定的学术背景相关。非乐与礼乐的争论、声无哀乐论与声有哀乐论的争论,既是音乐美学上的争论,又是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离开学派而论学问,是十分片面的。第六、理论构建法。我们要把一人的理论、一时的理论与一个学派的理论有效联系起来,把单个的范畴与其所在的范畴群联系起来,构建起中国音乐美学的完整体系。第七,史料学方法。坚持用史料学的方法,追溯中国音乐范畴的史源,挖掘音乐范畴的原创意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中国音乐理论史料,将史料置于时间历程中进行研究,以探讨音乐美学范畴的演变历程。有显性的史料,有隐性的史料,显性的史料,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对隐性的文史料,我们可从目录学和考据学中进行索引。如果只运用显性的文献,我们把作的研究只停留在现代的层面,如果能尽可能利用隐性的史料,则可以很好的把握当时的音乐美学情况。由此看来,建立一门中国音乐美学史料学,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基础工作。第八、纵横比较法。中国古代的音响资料在正式文献中看不到了,但我们可以用民间音乐进行参照。这个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有些音响资料,在国内看不到了,可以用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中的宗教音乐进行比照。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比较文化研究中的影响研究。同时,也可以将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中的某一个范畴群与西方音乐美学范畴作平行比较,这样,能更清楚地把握中国音乐美学的特征。此外,作为一门不算十分成熟的学科,完全可以借鉴其他更成熟的学科的发展经验,如哲学范畴研究、文学范畴研究等。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工程,需要许多学者作长期的努力。可以先研究若干个中国音乐美学核心范畴的重要含义,再研究这些核心范畴周边的范畴群,然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最后融入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美学思想当中。

中学音乐美育论文

流行音乐自十九世纪后半页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显示着蓬勃生机,虽产生较晚,但它和艺术音乐、民间音乐等音乐类型并行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主流音乐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流行音乐相关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关于在音乐课堂中能否引入流行音乐,一直作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争论不休。笔者认为,请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是利大于弊的。而音乐教师则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辨别、欣赏流行音乐的责任,真正使音乐在美育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给予的乐趣。

[关键词] 流行音乐 课堂 学习 辨别 引导

“老师,上课的时候能让我们听点流行音乐吗?”“老师,下节课教我们唱两首流行歌曲吧!”“老师……”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近些年来,每当课前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总会不期然地联想到这群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音乐课本的相关内容时那一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表情。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和对传统音乐(教材所选音乐)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 教育 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音乐课,却越来越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如果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这是与新课标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我认为,如果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适当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 兴趣 爱好 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的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若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位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之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流行音乐毕竟不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不能真正取代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并且大多数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握好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教师应做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 文化 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充分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英)斯坦利萨迪 孟宪福译《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陶 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摘要:将流行音乐带进中学音乐课堂,是中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音乐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要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 不断增加音乐教学的“流行元素”、“健康元素”;要注意把握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比重,突出教学重点。

关键词:流行音乐 音乐教学 选择性 健康元素

流行音乐具有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等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行音乐受众迅速低龄化。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没有不喜欢流行音乐的,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一名中学的音乐教师,笔者认为,合理地将流行音乐带进中学音乐课堂,是中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客观来讲,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格调不太适合中学生,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目的正是在于加强对流行音乐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们仔细分析流行歌曲,引导他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有选择地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具体而言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目前,中学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教材上面的音乐,而是特别钟爱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其实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都运用了古典音乐中的音乐主题,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时,可以抓住这个特点,适当的引出与之相关的古典音乐供大家学习、鉴赏、提高。这样的教学形式应该比单纯的学习古典音乐效果要好。

例如:在一次音乐课中,笔者向学生教授“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教材列出的内容是莫扎特和他的《第四十交响曲》。笔者刚介绍完作曲家,准备让同学们先完整试听音乐时,教室里面立刻传来一阵阵“唉···唉···”、“真没劲···” 的声音。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音乐里面的音乐主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因为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流行音乐里面运用了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这首流行音乐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这首音乐的出处,请你们跟随老师的思路。首先听老师试唱音乐主题一。”当我还没有唱完音乐主题一时,底下已叽叽喳喳地讨论开来。

学生们有说是SHE的《不想长大》的音乐,有说是韩剧《My girl》的插曲,气氛十分热烈。我充分把握住学生们情绪热烈、精神兴奋的有利时机,趁势引入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让学生们用对比的 方法 分析、比较了作品与流行音乐的异同。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热烈,得出“莫扎特的作品与那两首流行音乐虽然旋律相同,但在情绪上有很明显的差别”的结论并具体分析。一节课就这样在很愉悦很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学生和音乐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

二、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

当前,我们的音乐教科书特别是初中的教材里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流行音乐。但教材里的音乐经过编写、定稿、出版再发到学生的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教材不可能年年都在重新改编,因此教材里的流行音乐有些滞后甚至是落后,学生们普遍觉得书中的音乐不太符合现在的时代特点,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欢 唱歌 而不喜欢音乐课中的歌曲的尴尬场面。但必须认清一点,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

流行音乐的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和歌曲都适合学生、适合音乐教学。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文艺汇演、卡拉OK或生命教育展示周的节目筛选时,很多学生首选都是像《死了都要爱》、《爱情买卖》这样的情爱歌曲。可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选择一些和时代相结合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供学生欣赏或学唱,如北京奥运会前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等等。还有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比如臧天朔的《朋友》,孙楠的《红旗飘飘》,陈红的《常回家看看》,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等等,不断增加音乐教学的“流行元素”、“健康元素”。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引入流行音乐是适应教学相长的有效 措施 ,同时要注意对流行音乐、歌曲的“健康选择”,避免让学生不辨善恶的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和歌曲,就可以让学生接触、了解和学习。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去欣赏、去学唱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要比回避或强行制止的效果好的多。

三、注意把握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比重

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笔者从事音乐教学时,除了用流行音乐来带古典音乐和有选择性的加入流行音乐在课堂中进行欣赏和学唱外,每节音乐课还会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听听教师为他们选择、准备的流行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效地规范了音乐课堂的纪律。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留时间给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和歌曲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要让学生听流行音乐的时间多过了我们上音乐课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要清楚,我们将流行音乐带进音乐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多的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经典的音乐,而不是喧宾夺主,把整节课或者是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听流行音乐和歌曲。

如果本末倒置,这样的音乐课随便叫什么人都能上下来,哪里还需要专业的音乐老师?学生们哪里还需要接受什么专业的审美教育?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播放流行音乐和歌曲的时间。笔者在音乐课堂上一般都只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听适合他们听的流行音乐,效果很好。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适当的、合理的将流行音乐有效地带进中学音乐课堂,为音乐课的普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让我们音乐教师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吧!

摘要: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等音乐欣赏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关键词:流行音乐 欣赏 高中 音乐 课堂

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 其它 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激活音乐课堂,提升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一、结合学生兴趣点,指导学生专题鉴赏

新课改教材中已经将大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设置。这样,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专题鉴赏。而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只单纯地听几首歌、几段音乐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鉴赏需求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例如,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

这节课安排在爵士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们已经对这种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旋律节奏特点的通俗音乐类型有所了解。于是,笔者决定“趁热打铁”,使学生能够继续感受一下同样源于美国的其它风格的流行音乐。

课程一开始,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笔者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那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

随后,我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 总结 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比如旋律、伴奏、歌词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这节课以现今学生追捧的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从实际来看,这样的课是非常受高中生欢迎的。就像课后有些学生表示:“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以前只是一味喜欢,但什么也说不出来;现在了解了相关知识,我觉得自己不再那么盲目了。”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

专家分析认为,在整个高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以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学平行设置,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二、借助辅助鉴赏,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材《生命之歌》一课中,除了课内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欣赏,还可以配合主题,给学生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深刻的内容、具有感染力的歌唱以及发人深省的画面,会带给学生另一种震撼,更加深化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德育目标。又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刘欢演唱的《胡雪岩主题曲》,也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鉴赏,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无论是主题鉴赏,还是辅助鉴赏,教师都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新课标》为准绳,精心挑选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流行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准确鉴别、理性对待流行音乐,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在音乐中感受真善美。

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流行音乐相关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

2.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3.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参考

4. 关于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歌唱艺术研究论文

6.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7. 大学音乐论文范文

浅析音乐教学的美育活动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活动培养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育人教育,也是艺术教育、美的教育。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必须遵循美育的规律,坚持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欣赏与活动的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的结合、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的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使我们的音乐教育由“美”向“善”达“真”,实现其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说明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切实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成了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自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觉的协调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美,使他们在声情并茂中张扬自身的个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听觉与视觉、欣赏与活动、描绘与想象、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的完美结合,感受音乐的多种美。 一、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 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音乐效果(包括音高、音准、节奏、节拍)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也就必然会有感知的误区和盲点。因此,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 二、欣赏与活动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就是提示了音乐具有其运动特征。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游唱占了30%的比重,可见音乐中渗透体育知识、体育技巧和体育活动其次,舞蹈与音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虽然舞蹈参与的成分少了,但是在唱歌时加入一些身体律动,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舞动是展示和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音乐的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当学生听到进行曲能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听到圆舞曲则能尽情舒展双臂,畅漾于欢乐的舞海,当夜深人静听到摇篮曲则能伸出小手轻柔地在空气中抚摸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也就会成为一种乐器,情感也有所抚慰。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产。”这就是说,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表现,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欣赏是一种感知,是经过听觉实现的审美活动。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沉浸于丰富的意境中,涌动起无限的梦幻,让我不得不赞叹祖国广袤无 垠 、内敛深 邃 、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之韵。 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老师的语言描绘。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以饱满的精神倾注到音乐中并进入到表达的最佳状态,并通过语言神态来感染学生,而学生的感想又通过言语传递给老师,教师的语言描绘是提示音乐崇高思想和深厚感情的最佳工具,而学生的言语则是他们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要求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紧松有度;其次,梦准确精炼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再次,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把音乐形象鲜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是与音乐美的完美和谐统一,才真正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创造,这是我们期盼的音乐教学模式。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学习音乐则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愿望,所以,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授得法的重要标志。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果想使儿童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富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世界,“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绝不能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 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进入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的创造美的光斑。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追求的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 音乐是艺术,艺术教育最本质的、最独特的是审美。音乐是美的,只有在以美育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向“善”达“真”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只要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内涵美、创造美,从而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日趋完美,我们也就无愧于创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高尚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01,(6)﹒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 [3]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大纲﹒ [4]音乐周报﹒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