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写学术研究性小论文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4-07-02 16:52:31

写学术研究性小论文的方法

1.第一、提论内容的专业性与探索性;2.第二、论述语言的学术性与逻辑性;3.第三、思维方式的前瞻性与完善性;4.第四、写作形式的程式性与多样性.在形式构成方面,它有基本的要素要求,如:需有“内容提要”、“关键词”、“外文摘要”、“引论部分”、“正论部分”、“结论部分”、“引文出处”(注释)等,在文章结构手法方面,需要有自我“假说”、“假说”依据、文理内在逻辑、“假说”论证、(且需要“自圆其说”)、理论深度、“假说”结论等

针对某一个(些)问题 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研究性论文的基本原则: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设置研究标准,学术八股文,很明确的表达问题,研究方法要设置良好并很好的实施,

学术研究论文写作步骤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涉及到学术论文的写作领域,那么怎样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写作是怎样要求的、格式如何,下面就介绍一下学术论文的写作,希望能对您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对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持期刊1987年发表的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的占12%)。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

①省略主语——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

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于“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五)引言(Intorduction)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六)正文(Main body)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

一般常见的划分方式有:

①实验原材料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

②理论分析/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它的段落划分方案,但就一般性情况而言,大体上应包含实验部分和理论分析部分的内容。“实验结果和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有人曾说:“实验的结果是论文的必脏”,这并不为过,论文的新意主要在这里体现。

不少学科的论文,还可再简化一点,例如,医学论文,常将正文部分分成两个大段落,即:“材料和方法”(或“对象和方法”),“结果和讨论”(工“结果和分析”)。

要写好“材料和方法”这一节,应给出诸如实验所用原料或材料的技术要求、数量、来源以及制备方法等诸方面的信息,有时甚至要列出所用试剂的有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要避免使用商业名称,通常应使用通用化学名称。实验方法应介绍主要的实验过程,但不要机械地按通常以年、月的次序进行描述,而应该将各有关的方法结合起来描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按论文这一部分提供的信息,可以生复文中的试验及其结果,并即达到“再现性”或“可重复性”、“确证性”的要求。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与素养的人,容易将这一部分写成实验报告。

想要学学习性的研究性的小论文,就要学习别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然后通过组织和概括语言。然后引申到自己的一个结论和论点。

写论文的定性研究方法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8、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

9、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10、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11、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启发人们的思维;导致新的发现。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四、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五、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小学生性教育的研究方法论文

孩子常会问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呀?很多父母羞于回答,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也有父母担心孩子会早熟,严厉斥责孩子。其实正确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并引导孩子认识性,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早期的性意识需要引导。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儿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选择。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感需要培养。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经产生了所谓男孩、女孩的概念,从而会做出一些性行为,包括对人体器官的关心。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异性伙伴之间,或者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官,或者用手摸一摸,甚至会玩些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性游戏。人的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任其自然发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则会形成畸形的结果,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而孩子在和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一个男孩应当如何,一个女孩应当如何;加之同性和异性孩子之间相互接触有一系列规范要求,因为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的性别要求是不同的。这种男女性别适当心理的形成更需要进行相应的性教育。二、父母对性教育的误解见“性”色变并训斥孩子。孩子很好奇男女孩子有什么不同,父母在洗澡时孩子也很想偷视。现实中,父母对孩子这方面非常小心,不希望孩子涉猎。于是,见到孩子模仿做出一些大人之间的亲密行为,如亲吻、拥抱等,有的母亲就怒斥阻止:“不许动!”“羞死了!”或者用手强行拉开甚至痛打一番。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与异性朋友之间的亲密行为是不好的、羞耻的,这些行为活动是要受到抑制的,受到惩罚的。有一天晶晶对妈妈说:“外婆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真的吗?”妈妈很尴尬,边哄边说:“你外婆说得对,你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等你以后长大结婚了再告诉你吧。”忌讳谈论性方面的科学知识。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许多孩子因一时的“性”好奇,而犯下错误。其实在孩子年幼时,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谈“性”问题。此外,平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隐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时时提醒孩子如何适时保护自己,以免受到坏人的伤害。让孩子了解生命由来等科学知识。父母可以开诚公布地与孩子讨论性及性器官的基本常识,让孩子知道大人对此所持的态度。告诉孩子性器官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健康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们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我们有责任好好对待它们,保护它们。能够通过大人的语气、眼神和表情,让孩子察觉到,知道成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性别角色。父母要引导孩子自我认知性别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并初步了解男女的区别,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父母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这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清洁身体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清洁身体也是性教育的内容。包括:手纸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内衣的清洁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须从前往后擦,而决不能弄反了,否则会引起性器官的炎症;男孩子不能用刚玩过玩具的手去摸小鸡鸡,不以显露和玩弄生殖器作为玩耍和逗乐的手段,以免“伤害”这个“最重要的地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勤换内衣,不穿太紧的裤子,不盖太暖的被子,采取正确的睡姿,避免俯卧位姿势,学会使用冲水便器。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手淫”标签。如果孩子有“手淫”的动作,父母可以不露声色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借助科普图片(如细菌、病毒的图片)使孩子逐渐明白玩生殖器的种种弊端,充分理解孩子只是出于好奇而想了解性器官的心理状态,用爱心、耐心使孩子在无意识中改掉这个习惯。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的性教育主要在于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亲要多和儿子接触,也要多和女儿接触,母亲也是同样,使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涉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具有“双性向度”,对父母的良好同化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根源。父母还可以在许多生活小节中鼓励孩子,如:当男孩勇敢完成一项任务时,表扬他:“你真是个勇敢的男子汉!”引导他看见自己性别角色的发展,观察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自信。

科学有效的性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消除性神秘感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把科学的性知识及时、准确地传授给青少年学生,是解除性困惑、性神秘感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性教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教育学生认识性器官,了解其构造、特征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对月经和遗精现象有科学的认识。除了性卫生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性,这是一种人格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心理。二、树立正确的性道德意识首先,在向青少年学生传授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心目中树立起科学的性观念。人的性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在对待性问题上采取正确的态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情;另一方面,要防止他们把性看得非常随便,甚至认为这是时髦的表现。再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性道德观念。向他们说明性的无节制行为是一种人性的倒退,做为现代青年,就要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文明人。三、要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一方面要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家庭的和学校的督促、教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度过躁动的青春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四、建立稳定的性情感青少年学生性情感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自我控制力低、情感发展不稳定。这一时期产生的对异性爱恋的情感比较强烈。教师对此要备加关注,积极引导学生用理智控制盲目冲动,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避免早恋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与父母情感分离后,必然产生新的情感寄托。当强烈的自立意识与情感的依赖性发生矛盾时,特别需要同伴,尤其是异性同伴的友谊,以获取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把握交往分寸,锻炼他们的理智分析和冷静控制能力;要教育学生把男女交往中的两性关系建立在伦理道德上,让他们自尊、自重,讲究文明礼貌,具备人的尊严和自制力。五、加强预防教育青少年学生性欲念的强度是随着外界刺激的增加和性体验的积累而递增的。随着影视、书籍、刊物、网络中性爱描写的增多,外界性刺激影响越来越强烈,加上此时他们自身的性发育,就会对性产生好奇的探究心理,这种心理特别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动荡。因此,必须做好对他们的性犯罪的预防教育。第一,要防止性引诱,拒绝意境低下的小说、电影、电视、书刊、网站、淫秽录像、影碟等。教师要在学生头脑中筑起一道自觉拒斥不良性刺激的思想屏障,帮助学生掌握鉴别行为优劣的标准,使他们自觉区分善恶美丑,主动抵制各种引诱的侵袭。第二,防止性侵害。对于女生还要特别强调抵御性侵害,教育她们树立自尊、自重、自爱意识,使其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致在不利的环境中向错误和迷乱妥协。为防止性侵害,教师还需要格外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服装、发型、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发现苗头要及时进行耐心说服引导。当然,要想抓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要多点儿预见性,少点儿盲目性;破除性的神秘论,树立性的科学观;破除性的自由论,树立性的严肃观;破除性的无师自通论,树立性的有师教育观。热情地关心、帮助和引导他们,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

《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如果没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得到性健康知识,而是从网络、色情书刊等获悉相关错误的性信息,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本文主要讲述了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目前的状况以及性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青少年性教育,并具体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伴教育,分别从同伴教育的概念、发展史、优点、特征、进展情况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 青少年; 大学生; 性教育; 同伴教育

青少年人群的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但国内近年来多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健康现状仍令人担心。处于性活跃年龄的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性行为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理需求、观念转变、经济考虑和知识缺乏等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1]。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性观念开放、性知识极度缺乏、对性好奇心强以及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是他们的主要特点。青少年需面对性早熟与性教育滞后的矛盾和媒体性泛化与青少年性辨别力低的两个矛盾[2]。有资料表明,初高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包括电脑网络、书报杂志、影视作品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等方式,而从课堂上及家长获取的性知识却极其有限。这使得处于生长期、不成熟期的青少年很容易投入到性的探索和实践中,做出不正确的行为。目前,专家呼吁应开展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对青少年开展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性教育活动是重中之重。下面就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状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详细地论述。

1 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及教育方式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许多研究表明,国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与不准确的状况,婚前性行为比例增加,性病、艾滋病发病人数、未婚人工流产数上升等问题随即出现。由于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身高、体重、体型、内分泌等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困惑、焦躁、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中。他们会产生对性发育的疑惑、神秘感、压抑感、罪恶感,以及手淫困惑、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失当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目前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缺乏或低效果问题上。上海地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初中生中开展青春期教育,但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育内容不适合、形式欠佳。一些调查发现[3],我国中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在1%~9%。而且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未成年少女怀孕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全球每年至少有1500万少女非意愿妊娠,每年有1亿以上青少年患性病,大约1200万名青少年人生活在HIV/AIDS中,其中24岁以下青少年感染HIV者约260万[4]。每年,世界上大约超过半数重新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人年龄在15~24岁之间。每天,全世界大约6000名年龄在15~24岁之间的青年人感染HIV。近年来,中国艾滋病传播正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5]。王欣等人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发现,HIV传染途径、AIDS的预防知识普及率较高;但对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染AIDS的途径回答正确率偏低;其他几项调查也支持上述结果。AIDS相关的态度调查发现,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只有60%左右,仅的学生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调查还发现在中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性病感染者,对中专生的调查显示,在性交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学生比例为[6]。少管所80%以上的少年犯在“犯事”前都接触过含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女少年犯中,卖淫、性犯罪的占45%。近几年来,我国女性人流的比例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每年有将500万例的未婚流产。而且,未婚先孕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青少年人群。以上数据足以证明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性教育方式

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7]。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且应该以性生理、性心理为基础,以性道德、性法律作为重点。只有采用多种方式同步开展,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效果。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性教育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同伴教育。一些专家还建议,通过专业的青少年性教育网站或性教育动漫作品,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的性知识。除此之外,性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设置答疑信箱、热线电话等,都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青少年性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部分学校和家长仍没有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性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活动场所,父母是子女的性启蒙老师。青少年性教育有两个关键期,即0~4岁的早期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对于青少年早期性教育,家长只须让孩子能够自然的面对性问题即可,无须讲过多的大道理。但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应该用“朋友-朋友”的轻松方式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及时解决孩子对性方面的疑惑,以免他们通过不正确的途径获取错误的性信息。

学校教育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学习、社交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渠道,让学生宣泄由于对性的过度注意所造成的紧张和压力,使其生物能量得到疏解和释放。但深圳市教育科“十五”重点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先后用两年多时间,以问卷方式就性教育问题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小学生基本上未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调查同时显示,仅有少部分中学生对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性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WHO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式[8]。林虹[3]提出,同伴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值得大力推广。王克利[9]等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同伴教育方法对初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认为同伴教育在形式、流程、控制、场所和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网络或录像教育

网络或录像在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宣传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0]。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Internet凭借其易于检索、信息易于保存等优点,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用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领域。

2 青少年的同伴教育

青少年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采用该种性教育方法效果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讨论内心感兴趣的性问题,交流彼此了解的内容与技能,唤起同伴们的共鸣。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通过榜样的带头作用,使同伴接受正确的信息,信息传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发生角色转换,是更为平等的信息交流过程。Fennell和Rhodes的研究表明,同伴和社会标准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社会的认同和同伴的支持是性行为改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同伴教育是进行青少年性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伴教育的发展历史

据Wagner考证,同伴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历史上众多的同伴教育事例中,值得一提的有:18世纪初在伦敦由Lancaster创立的“班长制度”: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教育其他学生;1957年美国Nebraska大学学生流感免疫的教学,后来,它被应用于减少青少年吸烟和药物滥用的健康项目,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Short教授首先将其应用于医学生安全性行为的教育,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1991年,WHO启动了一项全球预防HIV同伴教育的评价工作;1998年在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研究经验。我国起初在一些中学校园里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性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同伴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艾滋病、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等领域。

同伴教育的主要特征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特征。

文化适宜性

即它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因为同伴教育是在年龄相仿的人之间进行的,所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所处时代、生活方式以及爱好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容易答成共识。如大多数同学在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喜欢,讨厌和好奇等心理波动,同伴教育者就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伙伴们进行沟通交流,提供较为正确的指导和可行性的建议。

可接受性

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彼此之间有安全感。同学之间彼此熟悉,能够以诚相待,彼此沟通时不会刻意有所保留,通常会敞开心扉,这样促进了同伴教育者与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产生亲近和真实的感觉。归根到底,大多数同学选择同伴教育,无非是看重其同伴间的平等关系,没有代沟,谈话过程也比较轻松。例如上海市徐汇区三所初中的初一年级中抽取本班同伴组和学长同伴组各145和133人进行性同伴教育。结果与课堂讲授相比,分别有和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好很多”和“稍好"。

经济性

即投资少,效果显著。同伴教育不需要特殊的场所,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而且每次交流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同伴教育活动更多地被结合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所以需要的经费很有限,只需花费少量的培训教材印刷费等即可。

3 我国现阶段开展同伴教育的相关情况

针对中小学生的同伴教育

中小学生是身体发育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开展性教育,初中阶段是一个成功的,最好的开端。美国93%的公立学校中,教授7~12年级的生物老师以相同形式提供性教育或艾滋病教育。45个州要求或鼓励在公立学校中讲授性教育,在十大学校行政区中有九个支持性教育。在对其性教育中,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更强、更易接受、效果更好的教育形式。同伴教育是很棒的性教育方式,它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在加纳(Ghana)和尼日利亚(Nigeria)的学校及校外实施同伴教育课程后,发现同伴教育显著增加了在校青年人安全套的使用,使用现代的避孕方法的青年人的比例从47%上升到56%,显著增加。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某班共34位同学,男、女生各l7人,将男、女生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8或9人,共计4组。2组男生随机确定为本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以下简称本班组)和对照组,2组女生随机确定为本班组和外班组(为外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培训同伴教育者3名(本班男女生各1名,外班女生1名),进行同性教育,分别承担2组女生和1组男生的同伴教育,另一组男生作为对照。在教育现场,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一改课堂、讲座等教育形式的沉闷和单调,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羞于对老师或家长讲的敏感问题以及切身攸关的问题,对一些焦点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受教学生反映与传统的老师讲课的方式相比,他们更喜欢同伴教育,因为它与自己很贴近,感到很亲切、友好,在谈论青春期话题时感到很自然、随意,不必有很多忌讳。来自外班的女同伴教育者,还强烈要求找机会对她班同学教进行教育。

同伴教育在大学校园中预防艾滋病的应用

澳大利亚经验证实,由高年级医学生向低年级大学生传播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安全性行为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意识和能力20世纪末的中国,艾滋病已呈加速流行趋势。2007年,全球携带艾滋病病毒者有3300万人,新增感染者270万,中国的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上升[11]。到2008年的9月末,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 30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7 753例,死亡�34 864例,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2]。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全人群感染率为,其中艾滋病病人万,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万,当年因艾滋病死亡万,估计现存的74万感染者和病人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占,同性性传播占。性传播逐渐取代了毒品的注射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我国艾滋病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叶利贞[13]等研究表明,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对树立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正确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向转变具有一定作用。我国几所大学相继开展了针对大学生性知识学习的同伴教育,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例如在北京市的某所大学的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的同伴教育的前后,同学们对艾滋病和性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生殖避孕知识、AIDS/STD知识知晓率均增加,对AIDS的传播途径(血液、性、垂直传播)知晓率亦均较高;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对感染STD者同情的比例、不回避AIDS者的比例明显提高;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AIDS/STDS的认识水平效果显著,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蔡泳、施榕等[1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上海市虹口区的高级中学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对干预组学生实施6个学时的艾滋病同伴教育,于同伴教育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和1年时,分别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生殖健康、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结果表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显著提高高中生的相关知识水平,且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同伴教育是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明中强认为[15]许多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下降的关键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

4 我校性教育及同伴教育近况

2002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性医学课程,编写了我们自己的“性医学教学讲义”,并对性医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采用学导式、讨论式、表现式、启发式、问题式、演讲式、座谈式、参与式等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被动学习转为了主动学习。我校学生还自发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以“性”为研究和宣讲对象的大学生社团。2006年重医大学生杨罗等人率先调查了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教育学院等8所高校的720名在读大学生,耗时4个月完成了《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36道敏感问题,最大限度涉及了大学生所能遇到的性状况。2009年�4月,徐晓阳老师指导07级生殖医学夏显等同学成立了“同伴教育讲师团”。通过前期专业知识准备,讲师团具备了向非医学院校同学开展各类活动宣传相关知识的能力后,于4月23日在涪陵区涪陵中学高一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懵懂的青春、青涩的花季”主题性教育活动。在5月31日到重庆大学开展了月经保健、性生理与性病、大学生交往、性骚扰与防范共四场讲座。2009年暑假,“同伴教育讲师团”到重庆市涪陵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进行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涪陵区卫生局领导、涪陵区荔枝街道办事处团委的肯定。“同伴教育讲师团”被推荐参加2009年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徐晓阳老师被评为2009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表彰活动先进工作者。2009年徐晓阳老师还指导06级学生郑雨薇等完成了“重庆地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据估计,未来10年内,全国农村每年新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有1000万~1500万人,其中农民工留守子女约700万。本课题通过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重庆农村地区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流动人口在流动之前就能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威胁和预防方法。这项工作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成果及调查报告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并获重庆市二等奖。

总之,加强以大学生为主进行的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治疗与关怀为核心的性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政策规划、资源统筹和协调动员能力,进一步完善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0-124.

2 曾燕波,青春期的性问题和我国的性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 林虹.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同伴性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7).

4 贺英勤,唐宝林,性健康教育与人口安全问题[J].中国性科学杂志,2005,14(8):35-36.

5 王庆彬,姜宝法,方乐,等.我国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703-705.

6 刘燕,喻达,刘民,北京市居民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综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44-45.

7 王雁,刘艳虹.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8 Aggleton P,Davies P,HartG, for the future[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

9 王克利,王作振,钱序.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10 林明环.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

11 钱伯建,耿柳娜.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3):284.

12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3).

13 叶利贞,徐秀芝.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2.

14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9(3):288-290.

15 明中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93-197.

首先是父母要正确引导。父母切记在孩子五岁以后分床睡。在孩子问到自己的来历时,不忌慧,多参加一些有关小学生性教育培训。

用质性研究方法写的论文

1. 哲学研究: 特点: 哲学研究也称为思辨研究或者理论研究。该研究方法主要关注的是“是什么”或“为什么”,偶尔也关注“有什么”或者“怎么办”。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哲学研究可以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哲学研究包括:本质研究,即“是什么”;价值研究,即“为什么”;三是对策研究,即“怎么办”。 价值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价值”,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意义”、“论…的作用”、“论…的地位”、“论…的意义和作用”。 本质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本质”,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特征”、“论…的关键特征”、“论…的本质特征”、“论…和…的本质差别”、“…的定义”。 批判研究也可称为“元研究”(meta-study)。布列钦卡将“教育学”划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是哲学研究(或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同时,他又将有关教育学的批判和反思称为“元研究”(与之相应的学问可称为“元教育学”)。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哲学研究就是首先解释一个研究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后得出怎么做的研究方法。 代表文献: 陈明选 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技术的研究反思与转型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2)。 选择理由: 首先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转型的背景包括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持续催化,面向学习的发展机遇。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研究的转型,也就是哲学研究中的“为什么”。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的研究现状,即“核心理论体系的缺失”,“学科方法论需要创新”以及“研究成果转化亟待加强”等问题,这一部分属于哲学中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研究需要转型。文章的第三部分,就教育技术学转型的方法做了描述,包括“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核心理论体系建设”,“更新方法论基础,深化研究内容和方法”,“产学结合,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言行一致,先改变自己,在改变别人”这四个部分的具体方法做了论述,即对于之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做了描述,有对未来的转型方向做了引导。综上所述,这篇文章我认为是一篇典型的哲学研究文章。 2. 实践研究: 特点: 实践研究主要显示为日常的教育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育对策。实践研究往往“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大量采用“纲领性定义”、口号和比喻来叙述事实。也因此,实践研究是非学术性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研究是低级的或不重要的研究,恰恰相反,实践研究事关“实践智慧”,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更复杂也更艰难。 实践研究共有三种呈现方式:①教育改革类似教育实验,也可称之为“问题解决”或“变革型实验研究”、“实践的行动研究”。②经验总结也可以称为“教育反思”。③对策研究,即呈现为某种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 代表文献: 梁林梅 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与反思—由南国农教授报告引发的思考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 (1)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基于南国农在2009年的11月在江南大学召开的“新世纪教育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中做的报告,而引发的思考。南先生在报告中谈到了两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学科前沿?新时期中国教育技术要寻求新发展,路在何方?南先生对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及重要问题高屋建领的分析和阐释,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大家不但从历史的视角,更从整体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所处的学科领域,在与会者心目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并且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反思,分析了①建构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时髦,更不是一剂万能良药。②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应该多元而开放。③自主与依附的抗争: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本土化的思考,三个方面的教学对策。符合实践研究的基本特点,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属于实践研究的论文。 3. 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主要采用数字和量度来提交研究报告。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与测量法,内容分析法和元分析法。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数据实现的论证方式,用数据的变化,以及使用数据来支持研究。 代表文献: 赵建民 张玲玉 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基于 DTPB 与 TTF 整合的视角 [J] 现代教育技术2017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针对高校教师对混合是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在基于理论基础的前提上,设计了研究假设,然后进行了量表的设计,进行了数据的收集与样本描述,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以及模型验证,最后依据数据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论文的整个过程符合量化研究的要求,严格依据数据说明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的文章。 4.  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质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学研究(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现象学研究(主要是体验研究)和自传法。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是与量化研究截然相反的一种研究方式,前者更倾向于利用文字的方式来描述研究过程,而后者主要依据的数据,对于研究中的很多情况,我们没有办法利用数据来说明很多的问题,所以利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描述,以此来说明研究的准确性与可行性,以及研究最后的结果。 代表文献: 赵呈领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 [J] 2011(1) 选择理由: 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的教学设计的研究,画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框架图,通过对图的描述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该文章利用相关理论设计出的一套教学设计并运用于课堂最后得出结论,属于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5 .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 特点: 与哲学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著明”的效应。与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看,“现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见得调查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的而历史研究的对象就一定是“过去”的。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实践史)和学术史研究三种。而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事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就是通过叙述历史来说明其显著的效应,根据历史,在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时间的过去与现在,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来预测事件的未来,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比这个研究的方法因其具有历史这一铁证,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支持。 代表文献: 李艺 谈教育技术研究中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的缺失 [J] 电化教育研究2012(4)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就改革开放已来,我国的学课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教育技术研究的学术品质却在一定程度上落后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教育技术研究中,在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三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情况正在制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说明了教育技术学文化传承的缺失包括“思想引进‘食洋不化’”和“理论建设缺乏本土意识”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技术研究理论溯源的缺失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席与忽视”和“理论引进的简单‘拿来主义’”;教育技术研究学派精神的缺失包括“对‘学派’朴素的误解”和“学派精神及其缺失的表现”等问题。最后说明中国教育技术问题必须由中国学者来解决,必须怀着一颗“中国心”深入生活,面对中国客观存在,关注研究解决中国教育技术的实际问题。历史赋予教育技术以重任,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技术研究学术品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分析了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我认为属于一篇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论文。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是: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或某一组织连续进行调查);视觉分析法(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绪论第一部分质性研究的背景第1章质性研究相关理论:传统与创新质性研究的首要问题实证主义民族志现象学符号互动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诠释学结论第2章严谨、伦理与抽样理论方法的严谨性确保严谨的技巧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理论抽样结论第二部分质性研究方法的类型第3章深度访谈什么是深度访谈访谈的艺术性访谈技巧措辞“问题”构建主题目录探查访谈的管理访谈录音转录访谈深度访谈在健康和社会研究中的应用举例结论第4章焦点团体什么是焦点团体访谈焦点团体的历史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焦点团体作为方法焦点团体的相互作用参与者多少个访谈小组,多少个参与者才足够怎样招募参与者奖励措施协调员记录员记录小组讨论内容焦点团体访谈在健康和社会研究中的应用举例成功的焦点团体访谈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结论第5章非干预性研究方法什么是非干预性研究法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非干预性研究法的历史非干预性研究法作为一种方法非干预性研究法在健康和社会研究中的应用举例什么决定非干预性研究的好质量结论第6章叙事分析与人生历程为何使用叙事分析叙事是什么叙事导向访谈叙事分析的类型政治、伦理和叙事分析生活史与叙事分析叙事分析在健康与社会研究中的应用举例结论第7章回忆工作回忆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应用回忆工作回忆工作的历史回忆工作作为一种方法回忆工作:过程回忆工作在健康和社会研究中的应用举例回忆工作资料能被归纳吗回忆工作成功的决定因素结论第8章民族志什么是民族志民族志能做什么民族志的历史民族志学者作为方法的民族志民族志在健康和社会研究中的应用举例结论第9章参与行动研究什么是参与行动研究为什么采用参与行动研究参与行动研究及行动研究参与行动研究的历史理论视角作为一种方法的参与行动研究参与行动研究在健康和社会研究中的应用举例什么决定参与行动的质量结论第三部分质性研究的应用第10章对易受伤害人群的研究易受伤害人群和敏感性问题研究资料收集的恰当方法程序的敏感性结论第11章在线:在网络空间做质性研究在线在线研究提供什么:在线研究的利和弊访问在线参与者的方法:一些实践的考虑网络空间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在网络空间的研究:方法和例子兰吉论第12章理解质性资料:分析过程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第一步:识别分析的单元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后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扎根理论或主题分析计算机辅助质性资料分析伦理、政治和质性资料分析第13章质性研究计划书的撰写什么是研究计划书研究计划书的结构撰写过程一份成功研究计划的决定因素结论第14章质性研究论文的写作质性研究论文写作的特点读者是谁质性研究论文的组织结构好作品:寻找什么发表质性研究类论文的评判标准结论第15章结论——新方向结束语术语表参考文献

学术研究性小论文怎么写

1、小论文可能是研究生毕业条件要求。很多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必须要发表论文, 省级、国家级的,有的甚至还要求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而具体发表要求根据各自学院、专业而定。2、小论文是评奖学金的加分项。虽然说研究生发表论文不一定就可以评奖学金,因为论文只是加分项,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发表论文可以加分,虽然比重并不大,但是每年有很多同学评奖时可能就差那么两三分,与奖学金失之交臂,所以一般都是要发的。3、小论文有助于找工作、评职称。研究生毕业后,论文通常对找工作帮助不大。但比如当老师,进研究所等等注重学问研究的工作单位,那论文就是敲门砖。普通的论文是没多大价值,但一些核心、EI、SCI,上档次的论文对找工作、评职称都会发挥比较大的作用扩展资料写论文注意事项:1、要有信心,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做研究,要有积极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要有耐心、恒心、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获得者、武汉大学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王树良教授认为,论文的写作、发表过程是科学研究深化、完善的过程。对写论文要抱着一种百折不挠的快乐的心情,没有一个真正的学者仅为发表论文才去研究,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学者会认为发表论文的多少与学术贡献可以等同。但是,每一个真正的学者都会爱惜自己的论文,关心他人对自己论文的评论和引用。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张培刚教授总结自己的学术人生,说了一句哲理感言:“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岂能全部看透,须有所作为。”2、经常交流,依靠团队的思想智慧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交流才能丰富想象。合作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硕士同学要多交流,多听专门讲座,多参加学术会议,要依靠学术团队的思想和智慧来激发创新思维。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院士在指导硕士学习时,非常强调“要更多地通过交谈与讨论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3、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有新的发现,有自己的创新点。创新需要以积极的精神、平和的心态,去寻找与常规不相符合的偏差以及有矛盾和异常的结果。往往正是这些非正常现象后面隐藏着发现的线索,这些线索有可能向流行的思想和传统的解释提出挑战。

小论文,应该是研究生跨不过的一个话题了,大部分学校的研究生毕业都是需要一篇见刊或者录用的小论文才予以毕业。第一篇论文总是难以出稿的,今天,就来小编来给大家说说怎么从头到尾来整理一篇文章吧!一、明确自己论文的核心思路论文的思路是最重要的环节,在结合项目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将小论文的核心思路捋明白,这将贯穿论文前后的整个过程,一个清晰的思路将会使你在实验中少走很多弯路。二、有足够的文献支撑自己的思路在有思路之后,就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不要光看中文文献,也要阅读英文文献,目的有三个。1,验证和完善论文思路2,为自己思路寻找合适的理论方法和验证指标3,论文引言的撰写需要大量的文献支持在阅读的同时,需要整理看过文章的一些笔记,这样在撰写文章引言的时候会事办功倍。三、实验获取结果以支持论文思路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我们的下一步就是做实验,需要设计实验,并完成大量的实验,从实验结果来看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如果实验结果也支持你的思路,那么恭喜你,论文基本大部分工作量都完成了;如果实验结果不好,那就需要重新设计实验或者更改思路了,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四、整理文章在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以后,就需要开始着手整理文章。以理工科的文章为例,主要是有以下几点:1,引言主要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引出你的研究问题;2,理论方法就是你在实验中所应用的方法,引用他人的方法简单介绍,引用关键公式,自己的方法就要细写,还有一些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也要加以介绍;3,实验主要是介绍自己的数据,实验流程,最主要的是实验分析,要将得到的实验结果分析到位,突出自己的亮点、优点,要将结果具体分析,与自己文章思路耦合;4,总结要具体到位,突出自己文章的特色,还有实验结果需要稍微总结,最后就是要提下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5,参考文献都要在文章内有引用,不然就不用放了,有的中文期刊会要求引用他们期刊的论文,也有的要求必须有外文文献的引用。

学术研究论文写作步骤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涉及到学术论文的写作领域,那么怎样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写作是怎样要求的、格式如何,下面就介绍一下学术论文的写作,希望能对您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对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持期刊1987年发表的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的占12%)。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

①省略主语——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

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于“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五)引言(Intorduction)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六)正文(Main body)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

一般常见的划分方式有:

①实验原材料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

②理论分析/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它的段落划分方案,但就一般性情况而言,大体上应包含实验部分和理论分析部分的内容。“实验结果和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有人曾说:“实验的结果是论文的必脏”,这并不为过,论文的新意主要在这里体现。

不少学科的论文,还可再简化一点,例如,医学论文,常将正文部分分成两个大段落,即:“材料和方法”(或“对象和方法”),“结果和讨论”(工“结果和分析”)。

要写好“材料和方法”这一节,应给出诸如实验所用原料或材料的技术要求、数量、来源以及制备方法等诸方面的信息,有时甚至要列出所用试剂的有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要避免使用商业名称,通常应使用通用化学名称。实验方法应介绍主要的实验过程,但不要机械地按通常以年、月的次序进行描述,而应该将各有关的方法结合起来描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按论文这一部分提供的信息,可以生复文中的试验及其结果,并即达到“再现性”或“可重复性”、“确证性”的要求。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与素养的人,容易将这一部分写成实验报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