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6:49:54

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既可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转,形成对立情绪。

2、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信任。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老师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

3、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

4、如何批评学生才能使师生关系不尴尬。

我们必须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班集体有家的感觉,大家都是这个家的一员。我们在批评时既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又要让他们改善自己。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手段开展授课。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而教师则应该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开展互动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加强对其引导,实现高效学习。因此,本文将围绕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思考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再提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小学科学;师生互动;思考;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来说,其实学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物理、天文等,在学习时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还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让其形成良好科学意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和交流,并且融入具有趣味化的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合理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交流,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合理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在授课前对教学重点系统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来优化设计教学流程,适当加入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拉近师生距离,以此确保互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整体授课质量。例如,在为学生组织开展"观察鱼的年龄"这一学习内容时,教师要依据以下流程来开展设计工作。教师先为学生布置学习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收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像观察金鱼的觅食行为、金鱼年龄等。然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到动物园或花园中直接接触生活中的"鱼",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捕鱼工作,对捕到的鱼进行品种对比,并带入学校进行全面研究和观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共同学习。在分组时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为各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解剖实验,实现利用各种器材来对鱼体解剖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现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避免对学生进行太多干预,影响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所以教师要摆正自身教学地位,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当学生存在疑惑时,再提供适当辅助[1]。

二、落实小学科学实践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联系,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落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进行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讨论,实现在自主分析中掌握知识重点,具备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垃圾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设计以下教学流程,实现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首先要求教师先对学生分组处理,再让各小组的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确定各项活动开展的目的、关键流程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教师则应辅助学生检查寻找活动方案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优化学习方案,在确保无任何差错后,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融入活动当中。在完成教学工作后,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带领自身的组员来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所汇报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全面性,像活动流程、垃圾类型、导致形成垃圾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灵活的教学课堂。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注重开展语言互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很难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中,以至于很难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师生有效互动交流。而教师则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来加强师生互动,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严格,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束缚感,认为教师严肃,不可接近,很难将自身的想法告诉教师,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2]。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化指导学生,利用语言互动来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避免学生产生着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愉悦时,会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教师则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像依据日常生活或具有实践性的科学常识来和学生沟通,采用这种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到各学习环节中,踊跃发言,表现自我。

教师也应掌握特定的语言技巧,采用互动形式吸引学生关注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着更加具体化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给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先在授课前为学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种废品,如易拉罐、纸盒、草稿纸等。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收集到的材料为学生展现出来,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同学们在家庭当中有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如果见过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处理的"。那么,学生就会依据自身学习经验来给出较为中肯的答案,然后教师应升华提问,如"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手段能够处理上述物品""老师准备的各种物品是否能够再次利用的",让学生踊跃融入讨论过程当中,实现在这一教学背景下让学生表现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解重点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节约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合理设计问题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一)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发挥出自身学习潜能,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思维,加强思考科学问题。而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互动交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学习自信,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落实师生互动,教师应让学生始终带着疑问学习,积极探索。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广泛性、探索性特征,需要学生融入各学习环节中,勇敢探索科学求真。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科学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科学知识形成固定印象和长久记忆,积极调动思维,大胆质疑。教师要设置各种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设置各种问题时要以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出发点,也可以是成人认为较为常识性的问题,如水的蒸发、水的零度、水的三种形态,上述问题对于成人来说较为基础,对这些概念都较为清晰。但是,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就应加强引导,创设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具备探索意识和质疑能力,在积极探索中寻找答案,从而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3]。

(二)合理提问提升学生的自信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身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而教师也应满足学生这一心理状态,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积累自信,更加高效学习。而且对科学教学工作的规定较少,学习的内容具有趣味性,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实现以较为简单、入门级的问题为主,并对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勇气和信心。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他们也会具备成就感,而且在后续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如果遇到同样的困难,不再后退和惧怕,而是敢于尝试和创新,利用自身的手段来解决难题。另外,因为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要想时刻观察每一位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应构建学生档案。在学生档案中包括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档案来给予学生适当辅助,加强交流。教师也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愿意和教师敞开心扉沟通。

(三)在课后应加强和学生沟通

授课过程中加强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也要相互交流,并注重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在课后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也会让学生对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复习巩固。在课外活动交流工作中其实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设定需要教师合理化把控,落实建设以课外活动为基础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由此同时,教师还应建设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当中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交流,探讨重点。当前可供教师采用的网络平台是具有多样化的,教师要积极的创建交流群,让学生在课后将自身疑惑,或者发现的科学知识上传到交流群中,和其他同学分享、研究讨论。教师也应积极和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要求教师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善于学习,提升信息技术素养[4]。

五、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设计、开展实践教学、注重语言互动、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合理提问、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以及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也要具备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优势,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陈海燕.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4):34.

[2]查丽琳.真教育: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2):91.

[3]王金兴.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10):126.

[4]王友莲.浅议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141.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师生互动论文研究过程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地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那么,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一、找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二、和谐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缺乏科学定位 师道尊严的传统让多数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鞭策式教育。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而把幼儿视为规则的绝对服从者。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以“维护规则”为内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交往是师幼关系的主要体现。 (二)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但幼儿被看作什么都不懂、不会、完全由成人来主导的教育客体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幼儿甚至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因此,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树立了“师幼双主体”的观念,但在现实的教育行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三、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有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要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这样才能避免仅根据表面现象、主管意识去判定幼儿的行为。 (二)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首先应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注重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三)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她)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是所用的感叹词等。 (四)理解、体谅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幼儿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幼儿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纠偏正错、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教师一定要理解、体谅和宽容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 (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性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有这一个案例: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凯凯的幼儿,他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凯凯咬我了!”“老师,凯凯打人了”“凯凯用脚踹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凯凯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凯凯坐在一起!”“凯凯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我从事幼教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很多,我感觉有个办法是比较实用的:我感觉班级中凡是像凯凯这样行为问题多的孩子他们大都比较聪明,而且他们的打人现象多属于无意识的动作,虽然行为问题比较多,教师抓住凯凯小朋友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的小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凯凯,让他为班级的小朋友做事情,为集体服务,或者请他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在集体中表扬凯凯。这样既能帮助他在集体中树立威信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方法对问题儿童的处理上是很有效的。 如若想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是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尊重幼儿的感受,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师幼互动论文研究

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的论文

[摘要] 我们可爱的家乡丽水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本土文化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可说处处是教材。将本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根据丽水特有的地方性文化资源来选择和调整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探索活动,有助于增强本土文化的吸引力,不仅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探索兴趣,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本人就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使我们的孩子深入了解和喜爱我们的家乡、从小具有本土意识作了一个调查研究。

[关键词] 本土文化主题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家乡丽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教育资源,我们试图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地生成一系列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从家乡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中科学地筛选和归纳出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生成有价值的主题活动,使本土文化资源与主题探究活动有机整合,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起本土意识。在主题探究活动中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师幼整体性和谐发展;培养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幼儿园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让幼儿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得到身心和谐的发展。

二、研究范围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莲都区机关幼儿园大一班20名幼儿,其中男女各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各种材料并进行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研究,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研经验,为研究活动积累材料。

三、过程分析

1、幼儿对本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

我们面向幼儿科学地设计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表,问卷从丽水的风光、历史、人文、特产等几大方面进行测查,旨在了解幼儿对家乡的了解、熟悉程度。

2、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

(1)目标上的整合。

本着主题活动与《规程》、《纲要》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的原则,我们在制定主题探究活动以此为准绳,尽量在落实的过程中,体现出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体现目标上的整合。

(2)内容与形式的整合。

在研究中,我们提倡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关心幼儿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因此,我们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教育形式,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以目标的整合为基点,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整合。

3、主题的建构与开展。

主题建构的原则应是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感兴趣的、方便幼儿实际操作的。有关专家认为,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是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我们在主题网络的架构与主题活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这些原则。

丽水地处浙西南边陲,拥有多种香飘万家的绿色生态名茶、脍炙人口的椪柑和香菇等生态特产。并赢得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的美誉。缙云仙都黄帝祠宇,龙泉青瓷与古剑,青田石雕、云和木制品等,无不散发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幽香。丽水还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如防洪堤、缙云仙都、莲都东西岩、南明山摩崖题记、遂昌南尖岩以及各处的漂流等等无不体现了丽水的人杰地灵。针对丽水这些有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我们选择性地开展了如下主题活动:摄影文化(摄影节、家乡的美景、小小摄影师〈摄影作品展〉)、茶文化(茶叶、茶的文化、丽水名茶)、家乡的特产(柑橘丰收了、青田石雕、龙泉青瓷)、我爱母亲河(美丽的防洪堤、森林公园、环保小卫士)等,均历时半学年。

四、结果分析

(一)幼儿对本土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了解和熟悉

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本土文化,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从而为建设家乡做贡献。在研究初期我们对幼儿开展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问卷的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在经过为期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之后,在对原有问卷进行问题的深化与补充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幼儿进行了本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经过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幼儿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熟悉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二)幼儿得到了爱家乡的情感体验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通过对幼儿的问卷及日常生活中的了解,发现幼儿对家乡的概念很模糊与淡薄,甚至有部分幼儿根本不了解家乡的概念。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标的主题探索活动,幼儿在收集资料、参加各种活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熟悉了家乡的文化,慢慢强化了家乡的概念,并从对家乡的了解过程中自然地衍生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产生了一定的自豪感。如在“摄影文化”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充分应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幼儿参加“国际摄影文化节”后高涨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小小摄影师”的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并举办了幼儿摄影作品展。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来自幼儿手中的相机,镜头均采自丽水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及人物、花草等,虽然拍摄的角度很幼稚,拍摄的镜头不尽美观,但这些却是幼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幼儿对家乡的美好观感和殷殷热情。

(三)师幼互动得到充分体现

良好的师幼互动能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行为空间,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幼儿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才能使他们主题探索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启发指导幼儿。例如在“茶文化”这一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带幼儿参观了茶园。回来的途中有一幼儿问:“树上的茶叶是绿的,但我们家的茶叶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针对幼儿的这一问题,我们又设计了炒茶、泡茶和品茶的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我们通过录像和实地参观工人的炒茶工作,让幼儿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品尝过程。通过这些师幼互动活动,幼儿对茶文化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了。

(四)幼儿的多项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资料,制定了一套有计划、有目的的较为完整的主题活动计划,并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它的操作性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探索、交流、分享、合作多种形式,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幼儿了解了家乡资源的珍贵,使他们懂得了保护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了解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五、思考与建议

本土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巩固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如何有选择性地运用本土文化资源。

家乡丽水的文化资源无穷无尽,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在制定主题活动时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了解无限的本土文化,所以如何选择本土文化资源为课程、为主题服务,也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家乡中可用的各种教育资源,让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生动的教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主题开发、实施的一部分,能够更好地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比如在“我爱防洪堤”这一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让家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感受和体验家乡防洪堤的美丽,并让幼儿在保护母亲河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亲近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观察力、审美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通过教育合力,能进行教师在幼儿园所不能充分开展的补充活动,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主题的兴趣更浓了,对主题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陈鹤琴

[3]《幼儿教育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任华(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师生情感互动研究现状论文

论述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 论文 摘要】 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并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迅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小学师生关系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 论文 关键词】师生关系;发展特征;学校适应;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    一、师生关系的心理实质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其本质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反映了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就使教师处在心理的上位,学生处在心理的下位,师生间存在着天然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一方面使教师通过努力劳动,提高自己的才能,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尊敬教师,虚心向教师请教,接受教师的熏陶和教诲。师生间的这种心理距离使得教师和学生不断产生心理互动。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彼此越易情感相悦,坦诚相见,无所不谈,互相包容,达成共识,进而共同成长;师生间心理距离越远,则彼此越易产生敌视,情感相背,使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国内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师生课堂交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师生心理健康。董奇、陈传升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青少年发展有很高的相关,甚至超过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发展的相关。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产生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 主要表现为从童年期幼稚性逐渐向成人期成熟性发展,其人际关系也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在班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师生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以及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教育行为。  三、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  1. 师生关系的结构测量研究  Pianta 与 Steinberg研究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结构具有三个维度: 冲突性、亲密性和过度依赖性,不同年级、种族和地位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都表现出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王耘研究指出, 小学 3~6 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三个维度: 冲突性、亲密性和反应性,并且师生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漠型、冲突型和亲密型 。目前这两个问卷在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姚海计、唐丹(2005)在 Pianta与王耕关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研究基础上,自编了中学生师生关系问卷,考察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问卷表明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具有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师生关系类型包括矛盾冲突型、亲密和谐型和疏远平淡型。此问卷是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编制的适合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问卷,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师生关系研究的思路。  张野、李其维、张珊珊(2009)采用深度访谈、理论分析等方法编制了初中生师生关系评定问卷,经因素分析得出初中生师生关系包括理解性、回避性、亲密性、反应性及冲突性五个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包括矛盾困顿型、冲突回避型、亲密和谐型及平淡顺应型四种类型。  以上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维度、类型和特点表现,与个体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因此,研究者们在研究师生关系时要注意其测量的针对性。  2. 师生关系的发展特征及性别差异研究  探讨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是进行师生关系研究的基础,先前的研究对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特点从不同方面分别进行了探索。  王耘、王晓华(2002)采用教师评定量表对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所处年级与其师生关系有显著的`联系。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六年级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和低冲突的特点。男女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反应性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师生关系比男生更为积极。  宋德如、刘万伦(2007年)从学生角度去探讨中小学师生关系在亲密性、主动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总体随年级升高呈下降的趋势,女生在师生关系亲密性上得分比男生高;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合作性和主动性三方面并非平均发展,合作性表现最高,主动性表现最低,亲密性居中。  总体来看,中小学的师生关系既存在性别差异,又存在年级差异。在性别差异中,女生的亲密性、合作性、主动性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倾向与教师交往,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可能与女生有较强的交往倾向和归属感,男生更倾向独立、自主有关。在年级差异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也随之降低,这可能与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认知能力、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关。研究启示: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3. 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研究  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中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业、情感等方面的支持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校适应状态。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教师知觉的角度来考察师生关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基于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二者关系的研究,并且一般用学校态度、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和人际适应等指标来衡量。  Ladd等人的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校态度(喜欢或逃避) 受其学校经历、 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刘万伦、沃建中(2005)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 和学校适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师生关系与以上三个指标有显著相关。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学校中的环境变量(如班级环境) 与学生的态度、 情感有很高的相关, 但对学生的行为的解释率很低(10%以下 ) 。邹泓、屈智勇、叶苑(2007)使用学校态度感、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人际关系)三个变量作为学校适应的指标来考察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校态度、学业行为、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总体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喜欢学校,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增加,使其对学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学生喜欢学校才有可能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研究启示:我们应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4. 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从生态系统观来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家庭和学校,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师生关系在中小学生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是个体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  李彩娜、邹泓、杨晓莉(2005)将青少年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知觉作为其心理健康的预测源,考察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师生关系类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差异显著。其中亲密型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冲突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一般型则居于二者之间。  杨雪梅(2005)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对小学生孤独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冲突性维度与孤独感显著相关。不同水平孤独感的小学生在与教师交往的合作性、冲突性、支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孤独感的学生更乐于与教师合作,冲突更少,也愿意与教师亲近,与教师合作和亲近又会为其带来愉快的感受,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研究启示:在活动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制约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亲密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 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参数。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劣性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幸福感,师生关系是中小学生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其质量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刘洋(2009)对初中生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初中生身心处在特殊发展阶段,他们需要被认可,渴望独立,同时又具有依赖性,教师作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研究启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6. 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Moos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环境包含着诸多因素, 而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一些早期研究发现, 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业成就的高低变化均可以从师生关系的好坏方面找到原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的安全感、 信任感和获得支持的程度都可以通过增强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王佳宁、于璐等(2009)考察了初中生主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同伴、师生关系对学业的影响,其中对初中生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师生关系。张野、李其维(2010)考察了初中生师生关系、归因方式、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学绩组学生的师生关系显著优于低学绩组的学生,并且和教师的情感联系密切,这可能与高学绩组的学生有更高的成绩目标定向水平,能够更多地得到教师的接纳和认可有关。  总的来说,学生感知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业的进一步关注,并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合理的情感和行为;相反,以冲突性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往往使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 容易被同伴拒绝或辍学。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范围主要涉及师生关系的测量、结构类型、发展特征以及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方面的关系研究,但其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首先,师生关系的测量方面。以往的大部分问卷调查研究侧重将教师作为评价师生关系的主体,目前学者已逐渐转变观念,以学生为评价师生关系的主体。但往往会出现教师和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结果相差太大的问题,这可能因为双方在评价角度和态度上存在明显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和思考问题,而学生可能比较片面;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知觉师生关系方面的侧重点不同,教师注重与学生有关的学业成绩或课堂行为,而学生可能更注重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笔者认为,在研究师生关系时应该将访谈和问卷以及多种测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并主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同时,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具体的特点表现不同,因此今后的研究也应关注师生关系测量问卷的针对性。  其次,师生关系的研究方法方面。国内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角度出发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近十年来, 我国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从实证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师生关系构成及发展特点,开始逐步探讨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且主要集中于学习过程的因素,对学生自身的认知、情绪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探讨得较少,因此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师生关系的不同心理特质之间的联系。  最后,目前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在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与师生关系的好坏有很大的关联,那么,如何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育公平,也是目前师生关系研究中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构建师生互动的中学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 反思能力研究的意义以及目的 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快乐月亮船1、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学习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反思。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2、整体推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例如教师反思中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样学生的反思也可以是团体的,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出经验,肯定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3、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二、反思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西方对反思教育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1933年在其发表的《我们怎样思想》(How we think)一书中认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旨在结果,并且正是反思促使了探究的产生,还认为“反思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从正面来说,思维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或者说,我们行动之前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Schon认为,教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教育思潮再度兴起。首先在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界,进而波及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于是有关“反思”(reflection)、“反思型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 “反思型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研究为本”(research,based)、或“探究取向”(inquiry一oriented)的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就成了各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实验的蓬勃发展,反思性教学引入我国,并引起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浓厚兴趣。例如华师大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以教学实践合理性的研究为切入口,叙述反思性教学实践成功的后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思性教学思想,为我国教学实践提供宝贵的理论经验。书中强调了这样几点:1、教学主体地位是确证的,不是“恩赐”的。2、教学工具有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如何用之得体,相得益彰。这种理论在学习实践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思路,启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各自的能力。 三、“构建师生互动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研究的内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那么做“反思型教师”和“反思型学生”就非常必要了。1. 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 课堂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反思,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更健康、和谐地发展,进而达到素质的综合提高。3. 课堂中师生反思的多样化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四、 课后的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研究方法和手段1.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开题报告,落实研究实施方案.2.搞好调查. 编制课堂反思记录表,在几个班级进行调查,让学生每学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及时反思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识,反思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老师还有那些建议.通过反思记录表,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记录表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也可以制定单元反思卡.让学生反思自己这单元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与收获——成功的体验和经验有哪些;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如知识的掌握不够,或者解题策略不对,或者不会分析问题等),错误在哪里,如何弥补,是否有进步,与本人的预期目标相差多少等。通过学生的反思记录情况,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从而引起教师的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改进教法.学生大量的反思记录为课题提供了现实依据.3.搞好研究. 完善课题研究小组.对大量的反思记录,包括教师的一些反思进行整理,形成论文.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定期举行研讨会.探讨具体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五、研究步骤阶段 时间 实施内容 准备阶段 2004年9-10月 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具体研究专题,落实研究实施方案,编制教学反思情况记录表及学生学习反馈情况登记表,召开开题会 调查阶段 2004年11月-06年6月 在本学期期中后,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地动员各年级数学教师进行课题内容的实施。 研究阶段 2006年1-6月 教科所领导提出本阶段实验意见; 观摩、研讨会;师生论文;收集整理各项材料 结题阶段 2006年9-11月 撰写课题总报告课题结题六、本课题研究的特点及条件分析 我校从今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我们知道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各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方式使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通过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探索,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学习中的想法,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组是一个拥有良好师资的教研组,全组教师的学历大都是本科,其中有5人还参加过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几年前,我组还被评为过市级先进教研组。现在我组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合理,35周岁以下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他们充满了青春活力,焕发出了极大的科研热情。我组唐国强老师是区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我们的校长,他对我组开展课题研究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学校及教科所领导对我组的课题也十分关心,他们不仅可以为我们保证研究课题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齐所需教材和相应教学辅助用书等参考资料,更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为配合搞好这次课题研究,我组已经提出了把“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一体化的的思路,并制定了集体备课工作有关规章制度,拟定具体备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保证集体备课工作有序健康地进行。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研究,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相信,在全组教师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圆满地完成这个课题。

师生间有效互动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手段开展授课。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而教师则应该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开展互动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加强对其引导,实现高效学习。因此,本文将围绕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思考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再提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小学科学;师生互动;思考;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来说,其实学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物理、天文等,在学习时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还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让其形成良好科学意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和交流,并且融入具有趣味化的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合理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交流,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合理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在授课前对教学重点系统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来优化设计教学流程,适当加入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拉近师生距离,以此确保互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整体授课质量。例如,在为学生组织开展"观察鱼的年龄"这一学习内容时,教师要依据以下流程来开展设计工作。教师先为学生布置学习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收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像观察金鱼的觅食行为、金鱼年龄等。然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到动物园或花园中直接接触生活中的"鱼",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捕鱼工作,对捕到的鱼进行品种对比,并带入学校进行全面研究和观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共同学习。在分组时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为各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解剖实验,实现利用各种器材来对鱼体解剖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现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避免对学生进行太多干预,影响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所以教师要摆正自身教学地位,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当学生存在疑惑时,再提供适当辅助[1]。

二、落实小学科学实践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联系,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落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进行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讨论,实现在自主分析中掌握知识重点,具备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垃圾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设计以下教学流程,实现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首先要求教师先对学生分组处理,再让各小组的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确定各项活动开展的目的、关键流程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教师则应辅助学生检查寻找活动方案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优化学习方案,在确保无任何差错后,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融入活动当中。在完成教学工作后,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带领自身的组员来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所汇报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全面性,像活动流程、垃圾类型、导致形成垃圾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灵活的教学课堂。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注重开展语言互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很难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中,以至于很难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师生有效互动交流。而教师则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来加强师生互动,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严格,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束缚感,认为教师严肃,不可接近,很难将自身的想法告诉教师,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2]。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化指导学生,利用语言互动来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避免学生产生着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愉悦时,会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教师则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像依据日常生活或具有实践性的科学常识来和学生沟通,采用这种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到各学习环节中,踊跃发言,表现自我。

教师也应掌握特定的语言技巧,采用互动形式吸引学生关注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着更加具体化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给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先在授课前为学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种废品,如易拉罐、纸盒、草稿纸等。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收集到的材料为学生展现出来,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同学们在家庭当中有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如果见过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处理的"。那么,学生就会依据自身学习经验来给出较为中肯的答案,然后教师应升华提问,如"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手段能够处理上述物品""老师准备的各种物品是否能够再次利用的",让学生踊跃融入讨论过程当中,实现在这一教学背景下让学生表现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解重点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节约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合理设计问题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一)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发挥出自身学习潜能,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思维,加强思考科学问题。而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互动交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学习自信,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落实师生互动,教师应让学生始终带着疑问学习,积极探索。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广泛性、探索性特征,需要学生融入各学习环节中,勇敢探索科学求真。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科学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科学知识形成固定印象和长久记忆,积极调动思维,大胆质疑。教师要设置各种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设置各种问题时要以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出发点,也可以是成人认为较为常识性的问题,如水的蒸发、水的零度、水的三种形态,上述问题对于成人来说较为基础,对这些概念都较为清晰。但是,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就应加强引导,创设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具备探索意识和质疑能力,在积极探索中寻找答案,从而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3]。

(二)合理提问提升学生的自信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身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而教师也应满足学生这一心理状态,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积累自信,更加高效学习。而且对科学教学工作的规定较少,学习的内容具有趣味性,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实现以较为简单、入门级的问题为主,并对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勇气和信心。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他们也会具备成就感,而且在后续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如果遇到同样的困难,不再后退和惧怕,而是敢于尝试和创新,利用自身的手段来解决难题。另外,因为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要想时刻观察每一位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应构建学生档案。在学生档案中包括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档案来给予学生适当辅助,加强交流。教师也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愿意和教师敞开心扉沟通。

(三)在课后应加强和学生沟通

授课过程中加强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也要相互交流,并注重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在课后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也会让学生对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复习巩固。在课外活动交流工作中其实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设定需要教师合理化把控,落实建设以课外活动为基础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由此同时,教师还应建设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当中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交流,探讨重点。当前可供教师采用的网络平台是具有多样化的,教师要积极的创建交流群,让学生在课后将自身疑惑,或者发现的科学知识上传到交流群中,和其他同学分享、研究讨论。教师也应积极和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要求教师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善于学习,提升信息技术素养[4]。

五、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设计、开展实践教学、注重语言互动、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合理提问、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以及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也要具备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优势,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陈海燕.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4):34.

[2]查丽琳.真教育: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2):91.

[3]王金兴.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10):126.

[4]王友莲.浅议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141.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