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风险投资类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04 06:34:08

风险投资类论文开题报告

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首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风险论文开题 报告 ,供大家参考。

《 公路施工企业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实践 》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科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越来越重视,建筑公司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公司成本管理意识,运用现代化施工理念,聘用施工专业人才,加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力度。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控制

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机制,让很多建筑公司面临发展的困境,如何提升公司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突破公司发展瓶颈,是现在很多建筑公司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先进的 财务管理 制度,充分发挥事前预测分析、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职能,树立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不足,导致在建筑过程中出现材料浪费、资金不足的情况,其问题主要是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成本管理意识落后和成本核算意识薄弱,在工程开始以前,建筑公司都需要运用多方面的数据(地基价格、材料价格等)对工程投资进行估算,确保整个工程的资金链不会出现问题,但在现在的情况却是工程已经在施工了才做预算,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没有综合考虑影响到工程预算的因素,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控制成本支出,增加整个工程预算。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加大了建筑公司本身的资金压力,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目前,有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只有等工程竣工后成本才被计算出来。这种传统的成本管理 方法 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 措施 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二、加强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

(一)对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不断进行创新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施工建筑企业也不例外,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各个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对内部机构、制度体系等进行创新改革,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过不断精简财务机构,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素质,完善业务指标考核机制,真正使企业的管理做到奖惩分明、权责清晰、信息对称,企业应该充分发挥现代财务管理的重大作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合理优化配置施工企业的各项资源,对于集图式建筑施工企业来讲,通过收回下属各项目的财务管理权,集中到企业上层,每一个施工项目部不需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从而做到统一管理、一同规划,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实现上下一体化。

(二)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资金利用率

施工企业要想不断提升财务费用的利用率,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核算制度,通过良好的企业社会声誉,不断加强银行征信化建设,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投融资,不断拓宽资金的利用 渠道 和来源渠道。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合理调整财务杠杆比率,加速资金周转流通,通过推行“收支两条线路”的财务管理制度,来保证企业的资金利用透明度。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不同阶段的核算监督,弥补传统的财务恶性腐败问题,杜绝做假账等不良行为。所以应该不断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财务人员要恪守职业技能道德准则,通过不断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向上层机构提供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以便管理决策的有效实施。

(三)核算施工材料,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优化工程结构,核算施工材料,要求建筑工作者在施工的过程中把控好每一环节,照顾到每一个施工细节,定期进行工程图纸检查,保障建筑工程的合理化,在结构优化技术的帮助下,合理安排工程资金,加强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建筑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施工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成本与质量、方案设计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实现最佳结合,追求成本管理的极限效应。强化建筑质量意识,积极推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方法,规范质量管理工作;加大科技进步与提高工程质量的结合力度,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广运用新设备,提高施工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意识。如在施工过程中用电力搅拌机代替人力搅拌、用升降机代替搬砖工人等等,控制对人力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失误,加强对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三、结束语

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降低成本,配置恰当的人力、物力,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由于施工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始末,科学地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式能够保障建筑公司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积极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成本管理人才,有利于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014,06:222-224

[2]徐思恒.浅谈如何控制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5:45-46

《 现金流管理与财务风险防控 》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稳定发展的保障。现金流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管理,不仅会对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造成影响,而且也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企业现金流管理,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金流管理;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经济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随时可能遭遇财务危机。通常情况,危机的发生都是由于企业的现金流不足导致的。现金流管理指的是在一定会计期内对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管理,通过对现金流指标的应用,事先对风险进行分解和细化,规避财务风险。

一、现金流管理的必要性

(一)现金流反映企业价值

现金流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没有现金流企业也就无法创造价值。企业只有卖出商品才能实现资金的回笼,才能使价值得到体现,而现金流体现了企业的价值。依据拉巴波特价值评估模型,企业价值可以通过自由现金流量与折现率的比值进行表示,由此可见,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越强,也就表明企业的价值越大,企业在未来经营过程中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财务风险较低。企业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价值。一般来说,企业偿还债务能力越强,也就表面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越强,由此可见,现金流对其财务风险防范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二)现金流反映企业风险

1.企业的现金流来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的收益,现金流的流出与流入表示了企业的支出与收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现金流入呈持续下降趋势,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种原因导致的:(1)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销售不景气,需要提高对企业产品的市场管理。(2)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赊账情况,资金回笼慢,此时企业需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快催款脚步。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出呈升上趋势,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种原因引起的:(1)在一段时期企业的成本管理出现了问题,企业经营不良,管理层要加强重视。(2)产品销售遇到困难,产品挤压,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急剧上升。

2.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为借入资金导致企业散失了偿还债务的能力,主要是指偿债风险。企业的偿债能力指的是偿还债务本金以及因为债务所产生的利息的能力。现今,企业在对自身偿还债务能力的考核主要依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盈利水平而定,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能够盈利,并不代表企业可以获取大量的现金,利润并不等于偿债能力。

二、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加强风险防范

(一)现金预算的编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编制现金预算,真实的反映企业在经营中资金的留出与流入。现金预算是在一套合理的预算编制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对现金的支出与收入进行汇总,并针对企业的现金收支情况制定相应的平衡计划。实际上,企业的销售、生产、原材料、制造费、原材料预算都由企业中相关单位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然后将数据上交给企业的相关部门,尤其对数据进行汇总。现金预算一方面可以依据其他预算编制而来,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据企业中各个基层单位的现金预算情况,通过管理机构的编制获得。现金预算编制工作能够使企业的各个部门正确审视企业中单位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了解单位对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现金预算编制,可以使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各项支出进行预估,便于企业对应支资金来源进行确认。若现金预算表中的内部资金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应当尽早寻找筹资渠道,避免企业未来因为资金问题而倒闭。企业在制定生产策略后,需要注重现金预算理念,同时要对策略的执行所需资金进行预算,确保评估策略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对现金流量的控制

在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加强对现金管理的重视,同时也要重视对现金的控制,这主要因为现金会对企业的未来的发展造成重要影响。要想实现对企业现金流量的控制,就需要从延缓现金支付、加快现金收入入手。如果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资本支出决策时,为了确保企业资金的充裕,可以利用租赁的方式代替购买。控制现金的关键点在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相互牵制系统。例如,企业发生的任意一项交易,不能由始至终交给同一个人承办,账务处理和现金出纳工作应当交给不同的人进行处理。此外,企业每日收取到的现金应当全部都存入到银行,不得在未得到批准的情况下,将其作为支付资金,企业在进行资金支付时,除了小量资金外,大量资金都应当通过支票的方式完成支付,规划支付方式,提升管理水平。

(三)合理筹资

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需要充足的现金流,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合理筹资。企业在筹资前,需要对企业自身现有的资金与债务资金两者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科学分析,在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范围内,通过资金杠杆效应,尽量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筹资后,要对企业的债务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全面掌握企业的账务状况,特别是对于企业存在的短期债务,需要依据债务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的现金流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安排,确保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现金流收入的平衡,有效的避免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发生断流情况,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四)合理规划限制资金

多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量的剩余资金,然而企业持有大量的现金并不能获取收益,反而可能由于对资金的管理不当,导致企业的资金发生丢失,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危险性和难度。由此可见,企业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在做好以上三项内容之外,更加要注重对闲置资金的管理,并且应当对企业中闲置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中,一种对闲置资金管理恰当的方式为,投资风险小、能够获取一定效益的短期投资项目,这样企业的闲置资金一方面可以获取报酬,应一方面也确保了企业中的资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可谓一举两得。企业在选取短期投资项目时,需要注意要对投资的变现性、收益性、安全性进行分析,避免风险过大导致企业应用资金时,流动资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结束语

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够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盈利质量,对其风险进行控制和科学管理可以真实反映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情况与发展潜力,同时企业对在经营过程中的获取利润和负债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从而使企业能够最大程度防范经营风险,确保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才.探究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 财经 界(学术版),2015,07:179-203.

[2]杨佳.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探讨[J].中国外资,2013,09:177-178.

[3]陈洁.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管理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87-89.

有关财务风险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1. 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2.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 会计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财务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5. 财务论文开题报告

6. 会计监督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7. 有关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主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现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 一、筹资风险成因分析 筹资风险按成因不同,可以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两种。 (一)现金性筹资风险。现金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由于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的风险。由于现金短缺、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种支付风险,它对企业未来的筹资影响并不大。同时,由于会计处理上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即使企业当期投入大于支出,也并不等于企业就有现金流入,即它与企业收支是否盈余无直接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此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理财不当所致,从而表现为现金预算的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所造成的支付危机,或是由于资本结构的安排不当所致,以及债务的期限结构不尽合理而引发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等。 (二)收支性筹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经营中的收不抵支即意味着经营亏损和净资产总量的减少,从而对企业按期偿还债务造成影响。据此可知,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可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绝非某一项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与否问题。同时从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一旦这种风险产生即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或者正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状态,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资产总量减少所致。此外,从风险产生成因来看,不仅将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威胁,而且将使企业所有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它不是一种暂时性风险,而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就将导致企业的破产,而且这种风险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将会给企业未来筹资和经营产生影响。 二、规避和防范筹资风险的措施 分析筹资风险成因的目的,就是要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程度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规避或防范,从而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由于企业筹资风险的类别不同,产生成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也有差别,为此,实务中应根据不同类别的筹资风险提出不同的规避和防范对策。 (一)对于现金性筹资风险,从其产生的根源着手,应侧重资金运用与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学安排企业的现金流量。如果企业的负债期限与负债周期做到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话,则企业总能利用借款来满足其资金的需要。所以,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如果能做到此点,不但可以产生适宜的现金流量,而且还可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利润。当然要想科学合理地达到上述要求,企业就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由此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决策人员在总的原则指导下,选择更适合于当时条件下的对策。 (二)对于收支性筹资风险,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出发来寻求其具体对策,一般而言,应主要从两方面来设计应对措施:1.从财务上看,资本结构状况是产生收支性筹资风险的前提,因此,要想从总体上规避和防范风险,首先应从优化资本结构入手,因为,资本结构安排不当是形成收支性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资本结构的优化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入手。从静态角度而言,应主要是增加主权资本与负债的比率,从而达到降低总体风险的目的。从动态角度出发,应以资产利润率和负债率二者的比较出发,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主权资本与负债的比例关系,即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率,提高杠杆系数,充分发挥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其风险。当然,通过调整结构来规避和防范风险,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既不可以为了规避风险而丧失杠杆效益,也不可以为了追求杠杆效益而提高杠杆系数加剧风险;2.债务重组。在实际工作中,一旦企业面临风险,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都将面临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双方均将受到损失,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债权人的工作,避免其采取不当措施,使其明确企业持续经营是保护其权益的最佳选择,从而动员债权人将企业部分债务转作投资或降低利率,即进行债务重组,适时进行债务重组是降低企业筹资风险,避免债权人因企业破产而造成损失的较好对策。当然重组计划能否实施,关键取决于对重组和破产的理解,及对企业重组后持续经营的信心。 综上所述,筹资风险是企业债务到期偿还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延伸造成的结果。因此,研究筹资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应综合考虑,并由此探寻其规避和防范措施,是现代企业理财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摘 要 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和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却始终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就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银行 政府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从银行金融机构方面看,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上收贷款权限,大规模撤消基层网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能力有限,国家金融资源分布与中小企业空间布局不相适应。特别是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有待创新,银行自身在金融产品设计、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已经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但仍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上重约束、轻激励的理念,使基层行、社存在“惧贷、慎贷”心理,银行贷款的门槛在不自觉中抬高,大部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认定主要是以大企业的指标作参照,用大企业的标准评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大部分中小企业也就很难达到发放贷款的条件。其次,银行还得考虑贷款成本的问题。无论银行贷款数额的大小,一笔贷款的信息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差别不大,大型企业贷款量大,银行的单位贷款成本相对较低;而中小企业由于贷款额小,单位贷款成本明显偏高。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银行更愿意为大企业发放大额贷款,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必然就不高。 从中小企业本身看,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不强首先,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关联交易复杂、资信度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比较低。中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急、频”,加之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专门机构少,银行常常因中小企业贷款监控成本高、风险大而不愿意放款。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为,比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不良率高出,贷款质量差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其次,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不高,前景不被看好。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好多企业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企业分布面广且分散,生产成本高、资源浪费大。这种情况,使中小企业缺乏市竞争力,自然得不到银行对它的金融支持。这几年部分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有些企业改制的效果不够明显、资信等级较低,这种状况,使银行感到对它贷款风险太大。同时,国内企业“三角债”的问题,也是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相当多的企业拖欠贷款,有些企业在产品销售中采用先付货后收款的办法,造成了企业流动资金的紧张。 从政府的角度看,扶持力度不够(1)没有建立多途径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完善的担保体系。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基本上只能通过间接融资渠道(即银行)取得资金,很难通过直接融资获取发展的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非常困难。(2)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只是下发一些指导性的文件,要求银行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这些政策,对银行机构既缺乏刚性,也没有体现对银行的优惠,实际效果并不明显。(3)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一,它以地方和中央预算拨款为主要担保资金来源,设立具有法人实体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一,这一规范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虽然有些地方先后成立了几家担保公司,但实力不强,而且手续复杂,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再加上中小企业规模小,缺乏可供抵押的不动产等财物,很难找到有实力的担保者,这样中小企业贷款难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2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进行信贷制度改革银行金融机构应不断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转变观念开始,进行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核心的信贷制度改革,全面导入市场准则和市场化的项目开发机制,面向市场选项目;建立“防火墙”,从源头控制风险;实行本息回收服务与项目贷款、评审、受理“三挂钩”。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研究适应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风险管理办法、企业贷款条件、信用等级评定、贷款程序和贷后管理等规定,以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2)银行金融机构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企业制定相应的贷款和审批程序。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坚持有进有退的信贷政策,对财务状况好、产品有市场的企业,不能因为其规模小而不给贷款或从严审核。同时对负债低、产品技术含量高、确有市场潜力、内部管理规范的企业,可以适当放宽对抵押或担保的要求。对不符合国家行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范的中小企业,则应坚决退出,以促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能更好地规避贷款风险。(3)要主动与中小企业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开拓自身的业务,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4)银行金融机构应适当提高基层机构的授权,简化办事程序。中小企业借一笔数额不大的贷款至少要办十几道手续,少则一周,多则数月,即使钱到手,商机也可能已失去。目前的情况,从客观上就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企业要深化产权改革,规范内部管理,增加技术含量,全面提高综合素质(1)积极规范地推进中小企业改革。要立足现有基础,通过发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联营、合作,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等途径,积极向信息产业、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发展,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知名度。(2)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走集约经营之路,突出自身的经营特色和产品优势,合理定位产品市场,可以把发展重点放在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上,建立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体系,使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合作与社会竞争中不断提高其经营效益。(3)强化内部管理,引进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对企业动作的全程化动态管理,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4)要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要加强培训教育和引进人才,从而使企业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也更能得到银行强有力的支持。3 政府应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 从国际上的经验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优惠条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其作用是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免息、贴息、低息贷款。 制定强有力的金融扶持政策政府在制定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以往政策的缺陷,在制度等方面真正给商业银行松绑,改革某些不适于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考核指标,使商业银行在没有制度壁垒的情况下将政策要求落到实处。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征的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创造条件开辟二板市场。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辟专门帮助高速成长的新兴创新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筹集资金的二板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二板市场所针对的是处于创业后期阶段的高成长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问题,然而对于一些有发展潜力和有市场前景的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又不能及时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导致其难以迅速成长,因而我们应积极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风险投资。首先,尽快制定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规划。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风险投资发展规划。其次,加大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第三是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政府引导资金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进来,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 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起步于1992年,代表者是重庆的私营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上海的工商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及广东的地方性商业担保公司。1999年6月14日,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样以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图为宗旨的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截止2003年6月底,中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近1 000家,筹集担保资金287亿元人民币。为尽快建立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有以下对策:(1)政府直接对商业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可依据特定条件向社会公开招收协作商业银行,授予每家协作银行以一定的额度,协作银行根据政府的条件选择中小企业贷款,贷款成功利息全部归银行,贷款失败银行则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2)在现有担保体系中建立和规范协作银行制度。明确协作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关系和风险分摊比例,强化商业银行考察,评估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责任以及对不良贷款追索的义务。参照国外特殊法人制度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明确政策性担保机构设立的目标、职责、经营方针、监督办法等,同时对这类特殊法人执行特定的财务和税收政策。建立担保资金的补充制度。政府应将扶持中小企业作为长期政策,将担保资金列入政府年度预算,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同进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商业银行、企业和富裕者为担保基金提供帮助

风险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论文开题报告ppt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课题研究。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会计毕业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的来源:自选

1、2研究的目的:

当前研发费用占我国的gdp支出比例逐渐提高。2006年较2005年上升了11%。2006年我国发布的.新无形资产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处理做了全新的规定。如何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新准则的要求下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管理和报告成为我国会计人员和财务报告使用者马上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本文拟从研发费用的定义入手,对国外,国内目前使用的研发费用会计规范进行比较。分析研发费用的资本化,费用化的判断标准;对我国财务人员的挑战和以及应对;对由于开发费用资本化而产生的无形资产如何管理计量;不同的会计规范下研发费用的处理对公司的股票价格有什么影响。如何在财务报告中向报告使用人揭示公司的研究费用和开发资产的信息。同时对我国的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在未来使用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1、3研究的意义:

我国已经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研发费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gdp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我国的企业将来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究和开发活动中去。同时随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规模的扩大,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会加剧。投资人对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研发费用实际上是公司对未来的投资。自2007年起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将资本化,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从公司的研发支出中了解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管理层对未来的判断必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2、会计毕业论文: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1国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1、1lev:

研究开发支出对公司生产率和产出的贡献极大。估算出的研究开发投资回报率很高。每年为20%-35%。但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时期的估算值变化较大。基础研究(目的在于开发新科技的研究)对公司成长率和生产率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研究开发,如产品开发和加工研究开发。基础研究相对于应用研究的贡献差异比为3:1、他同时建议对所有可能产生收益的无形资产投资确认为资产,但这些可能产生的收益无形资产一定是已经通过了特定的技术可行性测试。因为项目的生存的不确定性已经得到 实质性的降低。

2、1、2loudder&behn:

在采用sfas2前,选择将r&d费用资本化并在一定年限摊销的企业的会计利润与股票收益之间的相关性远高于将r&d费用直接及入损益的企业。

2、1、3lev&sorgiannis

研究认为由r&d支出资本化和摊销而产生的研发资产和研发费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要远超过报表收益和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2、2会计毕业论文: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2、1薛云奎,王志台一文中对r&d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以1995-1999年作为研究考察区间,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现状及r&d信息披露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r&d信息的不当披露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有用性逐年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借鉴国外对r&d信息披露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建议。

2、2、2茅宁、王晨在<软财务-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方法研究>一书中对研发活动功能的演进过程做了如下阐述:直觉型研发,由技术专家主导;系统型研发:研发和企业的核心业务逐渐产生连结关系;战略型研发,研发活动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和企业的发展结成紧密关系;知识型研发,针对未来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未来技术,同时是属于一种不连续的创新。

由于资产化研发费用也是属于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他们将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分为内部报告和外部披露两部份。认为处于研发初期的有关信息只能在公司内部特定的范围内流动。

2、2、3宋献中,冯敏红在<研发费用逐利性研究>一文中,描述了研发费用的特征:时间性,风险性及特殊性(具有比一般投资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计量困难)。这是因为知识的创造和投入并不一定代表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存量的增加。

①研发成果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需要时间,有的甚至要经过数年才能取得正的现金流量。

②知识本身就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从而也是难以计量的。

③新知识的投入有可能导致原有知识存量中的部分知识陈旧过时甚至失效。这就使得知识的累计投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关系。研发费用的投入完全在企业经营者控制之下。

投资者了解研发活动具有众多的不确定性。如果对研发活动投入不足,则不足以令投资者产生兴趣;如果对研发活动投入过度,又会令投资者认为投资风险过大,需要重新评估投资的可行性。因此,这种信息传递的作用只有在研发费用披露金额适当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3会计毕业论文:前期理论研究和试验验证结果:

通过初步对研发费用的定义和世界上两种主要不同的处理规范的研究,得出结论为研发费用部分确认为资产的方式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在评估企业价值方面的能力。但在目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够全面前提下,研发费用资本化有可能使企业产生利用其调节利润动机。

4会计毕业论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

4、1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的逻辑框架

4、1、1主要研究内容:

⑴对不同的研发费用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我国科学技术部)进行分析和比较。由于对研究活动和发展活动的的定义理解的不同,在将来的会计处理的过程中ifrs会有不同的方式处理。准确理解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极为重要。

⑵。新会计准则下资本化处理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①符合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为市场对该企业的估值提供了相关的信息。避免了以前会计准则中外购的专利技术均可以记入无形资产中,而企业本身发生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这种类似性质的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却不一致的的事情。

筹资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主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现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 一、筹资风险成因分析 筹资风险按成因不同,可以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两种。 (一)现金性筹资风险。现金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由于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的风险。由于现金短缺、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种支付风险,它对企业未来的筹资影响并不大。同时,由于会计处理上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即使企业当期投入大于支出,也并不等于企业就有现金流入,即它与企业收支是否盈余无直接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此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理财不当所致,从而表现为现金预算的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所造成的支付危机,或是由于资本结构的安排不当所致,以及债务的期限结构不尽合理而引发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等。 (二)收支性筹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经营中的收不抵支即意味着经营亏损和净资产总量的减少,从而对企业按期偿还债务造成影响。据此可知,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可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绝非某一项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与否问题。同时从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一旦这种风险产生即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或者正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状态,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资产总量减少所致。此外,从风险产生成因来看,不仅将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威胁,而且将使企业所有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它不是一种暂时性风险,而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就将导致企业的破产,而且这种风险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将会给企业未来筹资和经营产生影响。 二、规避和防范筹资风险的措施 分析筹资风险成因的目的,就是要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程度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规避或防范,从而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由于企业筹资风险的类别不同,产生成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也有差别,为此,实务中应根据不同类别的筹资风险提出不同的规避和防范对策。 (一)对于现金性筹资风险,从其产生的根源着手,应侧重资金运用与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学安排企业的现金流量。如果企业的负债期限与负债周期做到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话,则企业总能利用借款来满足其资金的需要。所以,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如果能做到此点,不但可以产生适宜的现金流量,而且还可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利润。当然要想科学合理地达到上述要求,企业就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由此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决策人员在总的原则指导下,选择更适合于当时条件下的对策。 (二)对于收支性筹资风险,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出发来寻求其具体对策,一般而言,应主要从两方面来设计应对措施:1.从财务上看,资本结构状况是产生收支性筹资风险的前提,因此,要想从总体上规避和防范风险,首先应从优化资本结构入手,因为,资本结构安排不当是形成收支性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资本结构的优化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入手。从静态角度而言,应主要是增加主权资本与负债的比率,从而达到降低总体风险的目的。从动态角度出发,应以资产利润率和负债率二者的比较出发,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主权资本与负债的比例关系,即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率,提高杠杆系数,充分发挥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其风险。当然,通过调整结构来规避和防范风险,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既不可以为了规避风险而丧失杠杆效益,也不可以为了追求杠杆效益而提高杠杆系数加剧风险;2.债务重组。在实际工作中,一旦企业面临风险,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都将面临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双方均将受到损失,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债权人的工作,避免其采取不当措施,使其明确企业持续经营是保护其权益的最佳选择,从而动员债权人将企业部分债务转作投资或降低利率,即进行债务重组,适时进行债务重组是降低企业筹资风险,避免债权人因企业破产而造成损失的较好对策。当然重组计划能否实施,关键取决于对重组和破产的理解,及对企业重组后持续经营的信心。 综上所述,筹资风险是企业债务到期偿还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延伸造成的结果。因此,研究筹资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应综合考虑,并由此探寻其规避和防范措施,是现代企业理财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XX科技大学XX学院 11 届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名称:某企业筹资方式的调查研究学生姓名 XX 专业 工商管理(会计学) 学号 XXXXXXXXXX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企业筹资方式包括股权筹资、债券筹资、借款筹资、商业信用、国家投资、补偿贸易、租赁筹资、联营筹资等。筹资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经营模式以及重大经营决策的选择。因此适当的筹资方式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达到理想的生产环境。 通过对某企业筹资方式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其筹资方式及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企业的资本结构、财务风险等经济指标,并判断其合理性。根据所得出的分析结果,提出企业在筹资方式选择上的问题,结合有关理论知识综合企业的自身优势,给出建议和可行性措施,降低筹资方式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外研究情况: 资本结构方式是选择筹资方式的重要依据,对此国外学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逻辑起点是Modigliani and Miller 1958年6月份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论文,也即MM定理的最初形式,它指出:如果①不存在破产风险;②个体可以在无风险市场上以市场利率借贷;③不存在税收;④不存在交易成本,那么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不存在可以使得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产生了一批新的资本结构理论。其中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就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①内源融资;②外源融资;③间接融资;④直接融资;⑤债券融资;⑥股票融资。西方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的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时,一般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即企业筹资遵循内源融资,债券筹资,股权筹资的顺序。 (3)爱莫瑞,分尼特和斯托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他们认为根据代理成本理论,债务资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的观点,纵观这些理论的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其意义。国外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中国可以借鉴其成功之道,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进行具体的实践。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筹资方式。国内研究情况: 关于企业筹资方式的研究,中国学者在具体的应用方面有着自己的研究成果: (1)马佐福(2006)在《银行借款筹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分析》中提出在银行借款筹资方式下,信用条件和还本付息方式的不同,形成筹资成本也不同。企业应选择满足其资金需求和资金成本最低的银行借款方式,保持合理资金结构,降低筹资成本,避免财务风险。 (2)乔炳亚(2008)在《当前我国企业在债券问题的研究》中具体指出了我国目前债券筹资的现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措施,即:理顺我国债券发行的管理体制、扩大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和种类、培养企业债券的二级流通市场、建立规范的信用制度和完善企业债券的信用体系等。 (3)马捷玲(2010)在《上市公司筹资偏好分析》中指出:目前,我国上市企业的筹资方式偏好股权筹资,并且指出了其原因并分为三类:筹资方式自身原因、上市公司内部原因以及外部市场的原因。 此外还有其他筹资方式的研究有很多,结合已经出现的筹资方式,研究它们的目的在于更加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使得企业的资金供应源源不断,从而能够持续经营下去。三、研究内容、预计创新点和难点内容: 资金是企业的根本,也是企业财务活动的起点,筹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可以采用的筹资方式有很多。通过该命题使学生对我国企业目前的筹资方式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筹资方式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 1、企业筹资和筹资方式概述;2、企业筹资方式选择的现状了解;3、企业筹资方式选择存在的问题;4、对企业筹资方式选择存在问题的分析;5、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预计创新点: 本文以企业筹资方式理论为依据,结合一家民营企业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出企业在筹资方式问题上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难点: 1、对于企业的情况了解有限,一些具体数据的收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 2、在提出改进措施时,提出的意见不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企业目前解决的问题,实施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其成果。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面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勾勒出课题的大致轮廓,然后形成提纲,根据提纲有针对性地完成初稿。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以一家民营企业为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定量的方法来加以分析来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另外对一些难点拟采用规范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单项指标设计,使本文提出的解决办法更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对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五、主要参考文献[1]井华,梁阿玲.融资解码:企业筹资的道和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46-191.[2]傅晓敏.筹资风险的成因分析与防范[J].青海社会科学,2008(5)[3]王会云.谈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J].现代管理科学,2006(6)[4]曹树芬,朱特红.浅析企业筹资方式[J].市场论坛,2010 (7)[5]许月悦,叶涛.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 (11)[6]杨柳枝.商业银行选择筹资的方式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33)[7]孙瑜.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J].经济师2007 (9)[8]张玉良.企业筹资方式及风险防范研究[J],管理观察.2010 (26)[9]李丰,尹丽霞.企业筹资的渠道[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10]朱敏.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问题的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 [11]周炜.解读私募股权基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9-34. [12]朱敏.中小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2010(2) [13]曹悦.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选择策略[J].财会月刊,2006(4) [14]刘俊骅.我国企业现行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J].中国林业经济,2009(4) [15]刘平.搞笑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 [16]郭威.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的研究[J].星星,2007(6)[17]姚秀琦.中小企业筹资困难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7)六、指导教师审批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保险投资业论文开题报告

你好!在网上找到一篇符合你的要求的,但是需要购买才能下载。链接如果现实不了查收百度消息~此外,有一篇不完全符合楼主要求的,但是楼主可以参考下:《加入WTO: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来源:网络1999年11月15日,历经13年的艰辛谈判,中美双方就加入WTO问题达成协议。中国保险业的开放,是中美双方谈判的焦点之一。加入WTO无疑会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加入WTO给我国保险业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带来的客观挑战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既会产生积极影响,创造许多新的机遇,也会有许多不利影响,带来客观挑战。据中美商会提供的文件显示,作为中美WTO协议的内容之一,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内取消全部外资保险公司的地域限制。同时,未来2至3年间,中国将开放主要城市,并允许外资财产险和意外险保险公司为全国的大规模风险承保。中国同意仅基于审慎原则授予营业执照,不在数量上予以限制。中国将在5年内逐步扩展外资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至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险。中国同意外资可在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中拥有50%的所有权等。由于中国保险业尚处于不发达阶段,一旦全面开放,中国保险市场将可能面临着外资保险公司涌入的挑战。挑战之一: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总体上来说,国外保险公司从资金实力、产品开发技术、展业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申请设立外资保险机构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最少具有30年以上的经营历史,递交申请前一年年末的资产总额不得少于50亿美元,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而事实上,已在中国开业的20家外国保险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国设有202个代表机构、申请等待营业执照的外国保险公司,其经营历史和资产总额条件均大大超过人民银行的这一基本要求,许多公司的经营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资产总额大都在几百亿美元,甚至几千亿美元以上。与外国几百年的保险发展历史相比较,中国的保险业仍十分幼嫩。1998年底中国的保险深度为,居世界第五十五位;保险密度为12美元,居世界第六十位。就保险公司而言,中国保费最高的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1998年其保费收入为人民币530亿元,最少的公司年保费收入不到1亿元①。由此可见,当前中国保险业的整体水平与外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此外,中国保险业的差距还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代理人、经纪人、公估行等中介机构体系。各保险公司在保险种类设计、精算水平、核保技术、经营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旦中国入关会暴露出国内保险公司在营运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特别是管理水平、风险处理技术、科技运用水平、资金运用能力、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差距。挑战之二:民族保险业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先进保险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外国保险公司与尚不成熟的中国保险公司同台竞争,这无疑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竞争压力。在税收方面,外国保险公司享受着“三减两免”(三年减税,两年免税)的优惠条件,所得税为15%,而中资保险公司需要缴纳33%的所得税。在资金运用方面,外资保险公司的投资可涉足股票,房地产、贷款等,资金运用率普遍在85%以上,而中资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运用渠道相对来说非常狭窄,资金运用率只有10%。这样外国保险公司可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低税收的优势,通过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保险代理佣金抢占市场,对中国保险公司构成一定的威胁,造成业务流失,市场份额下降。此外,现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经营区域、业务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地域上,只能在上海、广州两地。业务上,服务的对象为外国人和三资企业不能涉及团体业务。组织形式上,从1996年以来,在华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人,只能与中方组建合资公司,不可以独资形式经营。而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即使是区域性公司,经营地点也通常不限于一城一地,而能辐射周边地区。业务范围只分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并无销售对象的限制。由于中外保险人并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保险公司因而能分得部分保险市场。中国加入WTO后,落实国民待遇原则,这些限制都将烟消云散。可以预见,随着保险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保险公司对国内保险市场的冲击必然会逐步升级,并压缩民族保险业的生存空间。挑战之三:保险监管面临改革。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使我国保险市场上竞争主体不断增加,成份愈益复杂,给政府部门对保险业的监管造成一定的困难。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在保险市场管理上对内资和外资的保险机构必须一视同仁,不得薄此厚彼,这不仅包括业务范围的一致,而且还包括管理法规的统一。从而要求保险监管尽快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采取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松散监管。这就给保险监管机构带来了较大的监管难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标准。挑战之四:要求现行的有关保险的法律法规作出修订并予以完善。现行的《保险法》对合资、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并未作出细致的规定,如应如何评价其偿付能力,在华境内保留多少额度的保证金,20%法定分保比例是否适用等实际问题都应明确。此外,现行《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和《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也应对中介机构的组织形式作出调整,以适应保险市场组织制度的需求。挑战之五:资金外流面临潜在可能危险。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聚集了大量的长期资金,对资本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具有较强的金融特征。外国保险公司带来的外资数额是相当有限的,相反却可以在中国国内保险市场上通过收缴保费的形式聚集资金。依照我国目前的监管能力和水平,根本无法控制外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也无法限制其投资收益转移出境,从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一定威胁。挑战之六:造成保险人才的流失。由于外资保险公司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较优厚的福利待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为灵活的分配制度等优点,对国内优秀的保险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且,为了弥补对国内市场了解不足的弱点,外资保险公司常常以较高待遇吸引当地高层管理人员。这使国内保险公司感到了人才流失的压力,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等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二、加入WTO,中国保险业应有的对策就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而言: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发展历史很短,但具有许多有利发展条件的市场;是一个发展速度很快,但与潜在的市场需求相比,市场的有效供给规模还非常小的市场;是一个有了一定的竞争,但垄断程度还很高,竞争处于低级层次的市场;是一个有了基本的法律制度,但相关的配套制度还很不健全的市场。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既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有一些不利因素。但总的来看,机遇要大于挑战。因此,当前民族保险业如何把外来压力变为动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有效运用金融保险服务贸易条款,提高国内保险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制定相应的防范和竞争策略,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在开放的区域、开放的数量、组织形式、调控机制、开放的险种、税收政策、费率的执行、保险的监管等具体问题上加以考虑研究,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是中国保险市场加入WTO的当务之急。对策之一: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保护民族保险业。《服务贸易总协定》为发展中国家确定了一些特殊优惠待遇,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特点,制订发展本国保险业的政策目标。在市场准入方面,允许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适度开放行业和市场,逐步实现保险服务自由化。我国在保险业开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缓冲阶段,将上述政策用足用好,参照国际上不同国家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不同的经验做法,分步骤对外开放,在一定时间内设置若干必要的防线。如:———在设立资格上,要从严要求,好中选优,择优录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应设立较特殊的资格要求,如要求其达到一定的经营年限,要求其具有经营国际保险业务的经验,要求其具有较高数量的资产等等,切不能让某些外资保险抱着学习的态度到我国来经营。———在对象选择上,应考虑国别原则、对等原则、资金实力、知名度、信用度及历史上与我国合作情况等因素,作出合理选择。优先引进那些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保险机构。———在开放市场结构上,要根据我国保险市场结构的特点和各类保险市场开放的风险系数,坚持结构性地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即以非寿险为主,向非寿险公司倾斜,相对抑制寿险公司的引进。———在组织形式上,为了有效地转移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当前引进外资保险分公司已经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引进中外合资形式保险公司的工作。尤其是寿险业务,要采用合资的方式,而且目前应由中方控股,在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放宽限制。———在经营区域上,特区及沿海城市应逐步开放,另一方面,应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外资公司到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把引进经营性外资保险机构的地域扩大到中西部地区,以配合我国给予中西部地区关于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在业务范围上,应优先引进那些保险经营技术含量高,经营管理难度大的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再保险和新险种等保险业务。对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严格限制其经营范围。———在保险费率执行上,遵守中国保险监管部门或保险同业公会有关费率的统一规定,确定保险费率的最低下限。对于纯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监管管理部门应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定一个统一的最低下限,对违反这一规定的外资保险公司给予重罚或让其停止业务经营;对于附加保险费率,则可允许各保险企业根据自身的营业费用、投资收益、预期利润等因素自行确定,报监管部门批准后实行。———在税收政策上,要真正遵循国民待遇原则,不给外资、合资保险企业以优惠税率,在适当的时候取消“三减两免”的优惠政策,课以民族保险公司同样的税率。对策之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尽快向国际惯例靠拢。外资保险公司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对这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疑有利于促进中资保险公司在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提高。而对于外资保险公司这种经济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监管机关能否进行有效监管和合理引导。其一,保险监管机关履行好这种职责需要有完善的法律规章。目前,外资保险机构已在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业务运作,然而尚缺乏法律约束,仅有一个《上海外资保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法》中涉及外资保险机构的法律条款也少得可怜。由于目前尚无全国性、专门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管理规章出台,制订一部全国性的、专门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管理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在总结《上海市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颁布有关外资保险机构管理的法规。内容应包括设立条件、资本金、业务范围、保险费率、保险条款、保险准备金、再保险、最低偿付能力、保险投资、报表制度和精算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处罚细则,做到有法可依。其二,由于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财务准则和法律意识等方面与国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其监管还应遵循国际惯例,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组织监管。严格开业审批制度,规定资本金和保证金最低限额,引进那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经营稳健的外资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上,优先考虑采取合资方式进入的外资保险公司;(2)业务经营监管。限定外资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业务种类、保险条件及保险费率等,要求其定期提交业务发展计划,定期审查其营业计划的合法性,检查保险合同的履行情况,监管其偿付能力与违约行为;(3)财务监管。定期要求外资保险公司向主管机构报告财务状况,并于年终报送资产负债表、资产目录、资产运用明细表等。其三,应尽快建立健全全国性的和区域性的包括外资保险机构在内的保险同业公会,将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和市场竞争的监督权下放给保险协会去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使国家的保险监管和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提高监管的成效。对策之三:进行保险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在我国保险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对外资保险公司加以一定限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随着经济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保护性措施将逐步取消,任何把希望寄托在保护政策上的想法都是对自身生存能力的削弱。积极的态度应当是把握机遇,进行保险创新,提高竞争能力。(1)以险种创新为核心,充分考虑需求结构变化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积极推出既适应需求又引导需求的新险种。针对消费者的不同特点,设计多层次、多品种的险种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保险需求。(2)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运用电脑、网络等先进的信息传递技术进行信息收集、险种设计、费率厘定、风险识别和监督管理等。国内目前信息网络滞后,如果仍维持目前状况,在大量外资保险公司入市后将明显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国应大力普及电子化和计算机系统,规划和开发网络保险。(3)积极推进保险服务和保险组织创新,将保险公司由单纯的经济补偿机构发展为包括经济补偿、风险管理和信用投资等功能的综合型组织机构。当前要积极筹措保险业与银行业的融合,以充分利用银行业的诸多优势发展民族保险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保险企业和保险力量。(4)进行营销方式创新,进一步完善代理人制度,逐步建立经纪人制度,积极发展市场化的展业方式。对策之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在制定保险产业政策时,应采取优先开放再保险市场,合理保护直接保险市场的做法,这样既符合加入WTO的开放要求,也有助于保护与促进我国保险业。(1)有条件地引进1-2家外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各保险公司的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高风险业务。(2)由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全国性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外各保险公司的自愿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业务。(3)改革现有中国再保险公司的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使其由现在的国家再保险机构的角色逐步转化为商业性的再保险公司,从而形成再保险市场上公平竞争的局面。(4)加强再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尽快制订与保险法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便对再保险市场运行进行规范和引导。(5)积极稳妥地发展再保险经纪人机构,在引入国际著名再保险经纪人公司的同时,逐步建立自己的再保险经纪人公司,以此增大国内再保险容量。对策之五:参照国际惯例,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当今保险市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保险公司都把资金运用收益作为其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通过此举获取较高的收益来弥补承保的亏损,国外许多保险公司在赔付率高达100%甚至200%的情况下,仍保持正常发展。与外国公司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面窄,形式单一,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40%,相应的投资业务仅占30%左右,且多数为各项贷款和直接投资。随着第七次降息及国债发行利率的下调,保险公司面临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近日,国务院已批准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这是我国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的重大举措。保险公司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在一级市场配售新发行的基金,并且可以按一定比例配售新发行的基金,以及根据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增发新基金。这一举措提高了保险资金的运用率,缓解保险公司的投资利差损失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样保险公司就实现了保值与增值,增强了保险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今后,还应进一步在股票、房地产市场等方面拓宽保险基金的运用渠道,推动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对策之六: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保险市场国际化对保险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保险从业人员不仅懂得本国保险业务技术,还要了解外国保险的特殊技术;不仅要懂外语,还要了解外国的价值观、文化及人际关系;不仅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等。对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加入WTO这一契机,培养跨世纪、高层次、外向型的保险专业人才。就保险公司而言,要切实加强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跟上保险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就各高等院校而言,应根据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当调整办学方向,组建有实力的师资队伍,大力培养保险专门人才;就国际交流而言,欢迎国际知名保险公司来华举办专题研讨会和讲习班,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就保险业的各类资格考试制度而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精算师资格考试制度,承保、理赔专业人员制度及目前已有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制度。

晕了,毕业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动手写哦,这个很能锻炼人的。网上这类的论文一般要收费的,一般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不过我没请人写过,所以不知道具体的网址和价格。

XXXXXX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名称 设计(论文)类型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专业、班级 一、选题依据:(简述研究现状或生产需求情况,说明该设计(论文)目的意义。)二、设计(论文研究)思路及工作方法三、设计(论文研究)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1.选题,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2008年11月5日-12月28日2.继续进行文献、实践材料搜集 2008年12月29日-2009年3月20日3.撰 写 论 文 2009年3月21日-5月31日4.完成答辩准备及答辩 2009年6月1日—6月20日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教研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审核意见 难度 分量 综合训练程度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设计(论文)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D-其它等。

论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原文出处】保险研究·论坛【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407【分 类 号】F104【分 类 名】统计与精算【复印期号】200405【作 者】安洪军/毕姝晨【作者简介】安洪军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毕姝晨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计财部,上海 200120【内容提要】过低的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既不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也不利于加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系。本文先对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进行了现实考察,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过低的风险,最后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相应建议。【摘 要 题】精算【关 键 词】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资产负债管理【责任编辑】代金【参考文献】1 胡文富.我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策略[J].保险研究,2003,(10).2 吴定富.保险资金运用与债券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国际论坛上的讲话[R]. 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J·洛.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一、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的现状考察首先,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总体程度低。这里我们所说的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仅指保险公司持有的证券化资产情况,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比例的限制,我国保险公司所持有的证券化资产主要包括国债和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和金融债等主要投资形式。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证券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保险公司证券化资产已超过80%[1]。而我国最近5年证券化资产占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平均仅为(见表1(表略))。显然,过低的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大大降低了保险资金的收益性和流动性。其次,保险公司证券化资产结构配比不合理。在保险公司证券化的资产中,投资于风险性资产(非国债投资)的比例过低,主要以收益率低的国债投资为主。根据表1数据显示,我国保险公司持有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非政府债券资产占整个资产总额的比例过低,最近5年非国债投资额占保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平均为。单就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而言,平均只有左右。与此同时,我国1999年~2003年投资于安全性很高的国债的资产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平均高达,在投资管制最严格的1999年,这一比例达到。第三,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不协同因素。目前,资本市场体系本身无法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多层次需求,尤其是满足保险市场的资产证券化需求能力低,造成保险资产证券化途径限制。如:保险公司可以购买企业债券比例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每年发行只有几百亿元,与保险公司每年资产增加额相比,许多保险公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也就是说,现行市场投资工具与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项目在法律上没有障碍,基本上同发达国家一样,各种项目均可投资,但由于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难以兼顾和保障保险资金运用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原则,难以找到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的投资工具。其后果是,虽然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一直是呈放松的趋势,但是银行存款占保险资产总额的比重却没有下降的趋势。在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的资金中,50%以上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的。截止2003年10月末,银行存款已经接近于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一半(见表2(表略))。这意味着保险业从居民储蓄中分流出来的资金一半以上又重新回流到银行,需要通过银行进行“二次交易”后再融资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增加了银行风险[2]。最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不高,资产证券化收益率较低。近几年保险资金以年增长率30%的幅度保持持续增长,而年收入率却不甚理想。如2001年全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为,而2002年仅为,2003年上半年中国人寿透露,其半年收益率为,特别是随着占最大比例的银行协议存款利率的走低,保险公司不能通过投资增加利润,保险资金的收益率面临较大挑战。二、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过低的风险分析首先,我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了保险投资弥补承保利润亏损的阶段,保险公司的损益随保险投资的波动而波动。从近几年保险业发展趋势来看,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承保业务范围越来越宽,承保责任不断扩大,保险费率常常被压至成本线以下,其直接后果必然带来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盈利甚少,甚至亏损,所以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是由投资利润决定的。从1999年起,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连续四年超出利润总额(见表3(表略)),说明我国保险业事实上已经提前进入了保险投资弥补承保利润亏损的阶段,投资收益业已成为各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除个别保险公司和个别年份外,国内主要保险公司对投资依赖程度均超过了100%。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及时消除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比例对保险资金流出保险业追逐利润的限制,则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都难以扩大。其次,由于资金运用能力和资金运用环境的限制,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度较低,保险业的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比上资产总额)明显较低。从表4(表略)可见,目前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平均在左右,并呈现出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已经从2000年的下降为2002年的),而法国安联、日本生命、美国国际集团等保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均在10%以上[3]。再次,在放松保险管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保险管制放松的范围和次序上的把握,我国费率市场化的步伐明显要快于投资管制放松过度,其后果是,在投资收益尚不能以更大比例弥补承保利润下降缺口的条件下,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利润实现压力。从财产保险市场看,2003年年初,监管层进一步以车险费率为代表放松控制后,保险公司仍然坚持以争抢市场份额为导向,费率水平已经出现进一步向下调整的趋势。可见,我国保险市场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迫使保险价格水平进一步下降,导致某些险种的保费低于保险成本,导致整个保险业只有较低的回报。因此,保险业的资本比率(资本与资产比率)在下降,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在加大。第四,在政府强化偿付能力监管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将面临着较大的资本金缺口,伴随着保险费率水平和保险公司赢利能力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使得保险公司目前很难获得充足的利润来支持资本化,保险公司的融资成本事实在加大。可以说,资本金严重不足是困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招股书中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上市集资的目的就是解决资本金不足所形成的偿付能力缺口。按照监管要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偿付能力应该为亿元,而上市前的实际偿付能力仅为亿元,偿付缺口达到31亿元。实际上,我国计划在海内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大都是为了解决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综上所述,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过低的风险日益显现,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关系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狭窄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了保险功能特别是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削弱了保险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严重不匹配,包括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不仅不利于化解寿险利差损等已有风险,还可能产生新的经营风险。三、提高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的对策建议第一,从发展债券市场来寻求提高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的突破点。在许多保险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保险公司大量持有各种债券的趋势,而股票在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这种现象背后的机理是债券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组合比较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即使法律不限制人寿保险公司的投资,它们也经常更偏向于债务投资而不是资本投资。当保险公司的付款义务经过保险统计的计算被确定后,保险公司会更倾向于用投资回报来履行它们的义务。债务与资本相比能更好地履行它们的义务。保险公司的利润将会来源于它们类似债务的义务和它们的债务投资之间的利差。”[4]。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品种发育很不平衡,公司债券市场品种和规模都不够发达,而市政债券及其他类债券到现在还是空白,无法满足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因此,提高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必须从债券发展中寻求突破,尽管这种突破似乎超出了放松保险投资限制自身的界限。第二,稳步推动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投资比例占市场的份额相当可观,美国占20%,日本占34%,英国占60%。从投资回报水平看,仅美国过去20年的平均收益就达到[5],这表明股票市场为保险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回报。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还不能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只能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受基金规模等限制,我国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比例较低。我国股票市场无论市场收益率,还是发展潜力都要比发达国家前景广阔,而缺少了保险公司这一重要的理性投资者,股票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支持保险资金以适当的比例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使之成为股票市场的一支主导力量,必将促进保险业的稳步发展。第三,保险公司要适度进行长期战略性投资。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一是应当战略性投资于那些有稳定经营历史、财务稳健、经营前景广阔、经营收益好的上市公司;二是应更注重未来5到10年和更长期限的投资收益,积极参与那些风险小、期限长、收益高的重大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定向融资项目;三是应当充分利用香港活跃的银团贷款市场等离岸金融市场,积极寻找其他海内外中长期投资项目。第四,保险公司要加快推进产品创新。保险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在保证保险产品满足客户保障需要的基础上,在产品设计和定价等方面可以以自身的投资能力适度的与资本市场相互关联。第五,应加快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既是提高证券投资比例过程,也是保险公司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必须因产寿险不同而不同,产险业投资的资产要求的流动性优于寿险,而寿险的投资资产的盈利性和安全性要优于产险业。例如,根据目前国内寿险产品业务的来源不同,寿险资金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分别对应着传统产品、传统分红产品、投资连结产品等不同类型的产品。传统产品由寿险公司自己承担资金风险,享受盈余。这类产品应投资于风险小的资产,比如国债、信用高的中小企业债、金融债等。而其他两类的产品性质又决定其资金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运用。所以,保险公司要按资产负债合理匹配及风险控制原则,按照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等方面的对称匹配关系,制定投资的工具和范围,以及相应的投资比例,以最佳的合理投资组合获得较高的收益。第六,扩大可运用资产总量,盘活存量不良资产。由于经营的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大的保险公司都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资产的存在不仅影响保险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和可运用资产总量,也制约了保险市场的发展。目前,可以适当借鉴我国国有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做法,或成立单独的管理机构拨离这部分资产,或者采取合理的价格以不良资产证券化形式出售,在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同时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保险投资收益论文开题报告

你好!在网上找到一篇符合你的要求的,但是需要购买才能下载。链接如果现实不了查收百度消息~此外,有一篇不完全符合楼主要求的,但是楼主可以参考下:《加入WTO: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来源:网络1999年11月15日,历经13年的艰辛谈判,中美双方就加入WTO问题达成协议。中国保险业的开放,是中美双方谈判的焦点之一。加入WTO无疑会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加入WTO给我国保险业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带来的客观挑战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既会产生积极影响,创造许多新的机遇,也会有许多不利影响,带来客观挑战。据中美商会提供的文件显示,作为中美WTO协议的内容之一,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内取消全部外资保险公司的地域限制。同时,未来2至3年间,中国将开放主要城市,并允许外资财产险和意外险保险公司为全国的大规模风险承保。中国同意仅基于审慎原则授予营业执照,不在数量上予以限制。中国将在5年内逐步扩展外资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至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险。中国同意外资可在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中拥有50%的所有权等。由于中国保险业尚处于不发达阶段,一旦全面开放,中国保险市场将可能面临着外资保险公司涌入的挑战。挑战之一: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总体上来说,国外保险公司从资金实力、产品开发技术、展业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申请设立外资保险机构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最少具有30年以上的经营历史,递交申请前一年年末的资产总额不得少于50亿美元,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而事实上,已在中国开业的20家外国保险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国设有202个代表机构、申请等待营业执照的外国保险公司,其经营历史和资产总额条件均大大超过人民银行的这一基本要求,许多公司的经营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资产总额大都在几百亿美元,甚至几千亿美元以上。与外国几百年的保险发展历史相比较,中国的保险业仍十分幼嫩。1998年底中国的保险深度为,居世界第五十五位;保险密度为12美元,居世界第六十位。就保险公司而言,中国保费最高的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1998年其保费收入为人民币530亿元,最少的公司年保费收入不到1亿元①。由此可见,当前中国保险业的整体水平与外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此外,中国保险业的差距还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代理人、经纪人、公估行等中介机构体系。各保险公司在保险种类设计、精算水平、核保技术、经营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旦中国入关会暴露出国内保险公司在营运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特别是管理水平、风险处理技术、科技运用水平、资金运用能力、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差距。挑战之二:民族保险业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先进保险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外国保险公司与尚不成熟的中国保险公司同台竞争,这无疑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竞争压力。在税收方面,外国保险公司享受着“三减两免”(三年减税,两年免税)的优惠条件,所得税为15%,而中资保险公司需要缴纳33%的所得税。在资金运用方面,外资保险公司的投资可涉足股票,房地产、贷款等,资金运用率普遍在85%以上,而中资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运用渠道相对来说非常狭窄,资金运用率只有10%。这样外国保险公司可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低税收的优势,通过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保险代理佣金抢占市场,对中国保险公司构成一定的威胁,造成业务流失,市场份额下降。此外,现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经营区域、业务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地域上,只能在上海、广州两地。业务上,服务的对象为外国人和三资企业不能涉及团体业务。组织形式上,从1996年以来,在华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人,只能与中方组建合资公司,不可以独资形式经营。而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即使是区域性公司,经营地点也通常不限于一城一地,而能辐射周边地区。业务范围只分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并无销售对象的限制。由于中外保险人并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保险公司因而能分得部分保险市场。中国加入WTO后,落实国民待遇原则,这些限制都将烟消云散。可以预见,随着保险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保险公司对国内保险市场的冲击必然会逐步升级,并压缩民族保险业的生存空间。挑战之三:保险监管面临改革。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使我国保险市场上竞争主体不断增加,成份愈益复杂,给政府部门对保险业的监管造成一定的困难。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在保险市场管理上对内资和外资的保险机构必须一视同仁,不得薄此厚彼,这不仅包括业务范围的一致,而且还包括管理法规的统一。从而要求保险监管尽快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采取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松散监管。这就给保险监管机构带来了较大的监管难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标准。挑战之四:要求现行的有关保险的法律法规作出修订并予以完善。现行的《保险法》对合资、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并未作出细致的规定,如应如何评价其偿付能力,在华境内保留多少额度的保证金,20%法定分保比例是否适用等实际问题都应明确。此外,现行《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和《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也应对中介机构的组织形式作出调整,以适应保险市场组织制度的需求。挑战之五:资金外流面临潜在可能危险。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聚集了大量的长期资金,对资本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具有较强的金融特征。外国保险公司带来的外资数额是相当有限的,相反却可以在中国国内保险市场上通过收缴保费的形式聚集资金。依照我国目前的监管能力和水平,根本无法控制外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也无法限制其投资收益转移出境,从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一定威胁。挑战之六:造成保险人才的流失。由于外资保险公司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较优厚的福利待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为灵活的分配制度等优点,对国内优秀的保险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且,为了弥补对国内市场了解不足的弱点,外资保险公司常常以较高待遇吸引当地高层管理人员。这使国内保险公司感到了人才流失的压力,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等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二、加入WTO,中国保险业应有的对策就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而言: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发展历史很短,但具有许多有利发展条件的市场;是一个发展速度很快,但与潜在的市场需求相比,市场的有效供给规模还非常小的市场;是一个有了一定的竞争,但垄断程度还很高,竞争处于低级层次的市场;是一个有了基本的法律制度,但相关的配套制度还很不健全的市场。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既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有一些不利因素。但总的来看,机遇要大于挑战。因此,当前民族保险业如何把外来压力变为动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有效运用金融保险服务贸易条款,提高国内保险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制定相应的防范和竞争策略,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在开放的区域、开放的数量、组织形式、调控机制、开放的险种、税收政策、费率的执行、保险的监管等具体问题上加以考虑研究,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是中国保险市场加入WTO的当务之急。对策之一: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保护民族保险业。《服务贸易总协定》为发展中国家确定了一些特殊优惠待遇,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特点,制订发展本国保险业的政策目标。在市场准入方面,允许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适度开放行业和市场,逐步实现保险服务自由化。我国在保险业开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缓冲阶段,将上述政策用足用好,参照国际上不同国家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不同的经验做法,分步骤对外开放,在一定时间内设置若干必要的防线。如:———在设立资格上,要从严要求,好中选优,择优录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应设立较特殊的资格要求,如要求其达到一定的经营年限,要求其具有经营国际保险业务的经验,要求其具有较高数量的资产等等,切不能让某些外资保险抱着学习的态度到我国来经营。———在对象选择上,应考虑国别原则、对等原则、资金实力、知名度、信用度及历史上与我国合作情况等因素,作出合理选择。优先引进那些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保险机构。———在开放市场结构上,要根据我国保险市场结构的特点和各类保险市场开放的风险系数,坚持结构性地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即以非寿险为主,向非寿险公司倾斜,相对抑制寿险公司的引进。———在组织形式上,为了有效地转移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当前引进外资保险分公司已经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引进中外合资形式保险公司的工作。尤其是寿险业务,要采用合资的方式,而且目前应由中方控股,在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放宽限制。———在经营区域上,特区及沿海城市应逐步开放,另一方面,应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外资公司到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把引进经营性外资保险机构的地域扩大到中西部地区,以配合我国给予中西部地区关于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在业务范围上,应优先引进那些保险经营技术含量高,经营管理难度大的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再保险和新险种等保险业务。对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严格限制其经营范围。———在保险费率执行上,遵守中国保险监管部门或保险同业公会有关费率的统一规定,确定保险费率的最低下限。对于纯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监管管理部门应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定一个统一的最低下限,对违反这一规定的外资保险公司给予重罚或让其停止业务经营;对于附加保险费率,则可允许各保险企业根据自身的营业费用、投资收益、预期利润等因素自行确定,报监管部门批准后实行。———在税收政策上,要真正遵循国民待遇原则,不给外资、合资保险企业以优惠税率,在适当的时候取消“三减两免”的优惠政策,课以民族保险公司同样的税率。对策之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尽快向国际惯例靠拢。外资保险公司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对这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疑有利于促进中资保险公司在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提高。而对于外资保险公司这种经济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监管机关能否进行有效监管和合理引导。其一,保险监管机关履行好这种职责需要有完善的法律规章。目前,外资保险机构已在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业务运作,然而尚缺乏法律约束,仅有一个《上海外资保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法》中涉及外资保险机构的法律条款也少得可怜。由于目前尚无全国性、专门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管理规章出台,制订一部全国性的、专门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管理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在总结《上海市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颁布有关外资保险机构管理的法规。内容应包括设立条件、资本金、业务范围、保险费率、保险条款、保险准备金、再保险、最低偿付能力、保险投资、报表制度和精算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处罚细则,做到有法可依。其二,由于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财务准则和法律意识等方面与国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其监管还应遵循国际惯例,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组织监管。严格开业审批制度,规定资本金和保证金最低限额,引进那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经营稳健的外资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上,优先考虑采取合资方式进入的外资保险公司;(2)业务经营监管。限定外资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业务种类、保险条件及保险费率等,要求其定期提交业务发展计划,定期审查其营业计划的合法性,检查保险合同的履行情况,监管其偿付能力与违约行为;(3)财务监管。定期要求外资保险公司向主管机构报告财务状况,并于年终报送资产负债表、资产目录、资产运用明细表等。其三,应尽快建立健全全国性的和区域性的包括外资保险机构在内的保险同业公会,将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和市场竞争的监督权下放给保险协会去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使国家的保险监管和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提高监管的成效。对策之三:进行保险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在我国保险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对外资保险公司加以一定限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随着经济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保护性措施将逐步取消,任何把希望寄托在保护政策上的想法都是对自身生存能力的削弱。积极的态度应当是把握机遇,进行保险创新,提高竞争能力。(1)以险种创新为核心,充分考虑需求结构变化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积极推出既适应需求又引导需求的新险种。针对消费者的不同特点,设计多层次、多品种的险种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保险需求。(2)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运用电脑、网络等先进的信息传递技术进行信息收集、险种设计、费率厘定、风险识别和监督管理等。国内目前信息网络滞后,如果仍维持目前状况,在大量外资保险公司入市后将明显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国应大力普及电子化和计算机系统,规划和开发网络保险。(3)积极推进保险服务和保险组织创新,将保险公司由单纯的经济补偿机构发展为包括经济补偿、风险管理和信用投资等功能的综合型组织机构。当前要积极筹措保险业与银行业的融合,以充分利用银行业的诸多优势发展民族保险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保险企业和保险力量。(4)进行营销方式创新,进一步完善代理人制度,逐步建立经纪人制度,积极发展市场化的展业方式。对策之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在制定保险产业政策时,应采取优先开放再保险市场,合理保护直接保险市场的做法,这样既符合加入WTO的开放要求,也有助于保护与促进我国保险业。(1)有条件地引进1-2家外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各保险公司的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高风险业务。(2)由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全国性的再保险公司,以接受国内外各保险公司的自愿分入业务和向国际市场分出业务。(3)改革现有中国再保险公司的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使其由现在的国家再保险机构的角色逐步转化为商业性的再保险公司,从而形成再保险市场上公平竞争的局面。(4)加强再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尽快制订与保险法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便对再保险市场运行进行规范和引导。(5)积极稳妥地发展再保险经纪人机构,在引入国际著名再保险经纪人公司的同时,逐步建立自己的再保险经纪人公司,以此增大国内再保险容量。对策之五:参照国际惯例,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当今保险市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保险公司都把资金运用收益作为其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通过此举获取较高的收益来弥补承保的亏损,国外许多保险公司在赔付率高达100%甚至200%的情况下,仍保持正常发展。与外国公司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面窄,形式单一,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40%,相应的投资业务仅占30%左右,且多数为各项贷款和直接投资。随着第七次降息及国债发行利率的下调,保险公司面临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近日,国务院已批准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这是我国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的重大举措。保险公司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在一级市场配售新发行的基金,并且可以按一定比例配售新发行的基金,以及根据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增发新基金。这一举措提高了保险资金的运用率,缓解保险公司的投资利差损失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样保险公司就实现了保值与增值,增强了保险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今后,还应进一步在股票、房地产市场等方面拓宽保险基金的运用渠道,推动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对策之六: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保险市场国际化对保险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保险从业人员不仅懂得本国保险业务技术,还要了解外国保险的特殊技术;不仅要懂外语,还要了解外国的价值观、文化及人际关系;不仅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等。对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加入WTO这一契机,培养跨世纪、高层次、外向型的保险专业人才。就保险公司而言,要切实加强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跟上保险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就各高等院校而言,应根据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当调整办学方向,组建有实力的师资队伍,大力培养保险专门人才;就国际交流而言,欢迎国际知名保险公司来华举办专题研讨会和讲习班,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就保险业的各类资格考试制度而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精算师资格考试制度,承保、理赔专业人员制度及目前已有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制度。

论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原文出处】保险研究·论坛【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407【分 类 号】F104【分 类 名】统计与精算【复印期号】200405【作 者】安洪军/毕姝晨【作者简介】安洪军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毕姝晨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计财部,上海 200120【内容提要】过低的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既不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也不利于加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系。本文先对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进行了现实考察,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过低的风险,最后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相应建议。【摘 要 题】精算【关 键 词】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资产负债管理【责任编辑】代金【参考文献】1 胡文富.我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策略[J].保险研究,2003,(10).2 吴定富.保险资金运用与债券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国际论坛上的讲话[R]. 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J·洛.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一、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的现状考察首先,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总体程度低。这里我们所说的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仅指保险公司持有的证券化资产情况,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比例的限制,我国保险公司所持有的证券化资产主要包括国债和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和金融债等主要投资形式。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证券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保险公司证券化资产已超过80%[1]。而我国最近5年证券化资产占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平均仅为(见表1(表略))。显然,过低的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大大降低了保险资金的收益性和流动性。其次,保险公司证券化资产结构配比不合理。在保险公司证券化的资产中,投资于风险性资产(非国债投资)的比例过低,主要以收益率低的国债投资为主。根据表1数据显示,我国保险公司持有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非政府债券资产占整个资产总额的比例过低,最近5年非国债投资额占保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平均为。单就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而言,平均只有左右。与此同时,我国1999年~2003年投资于安全性很高的国债的资产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平均高达,在投资管制最严格的1999年,这一比例达到。第三,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不协同因素。目前,资本市场体系本身无法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多层次需求,尤其是满足保险市场的资产证券化需求能力低,造成保险资产证券化途径限制。如:保险公司可以购买企业债券比例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每年发行只有几百亿元,与保险公司每年资产增加额相比,许多保险公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也就是说,现行市场投资工具与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项目在法律上没有障碍,基本上同发达国家一样,各种项目均可投资,但由于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难以兼顾和保障保险资金运用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原则,难以找到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的投资工具。其后果是,虽然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一直是呈放松的趋势,但是银行存款占保险资产总额的比重却没有下降的趋势。在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的资金中,50%以上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的。截止2003年10月末,银行存款已经接近于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一半(见表2(表略))。这意味着保险业从居民储蓄中分流出来的资金一半以上又重新回流到银行,需要通过银行进行“二次交易”后再融资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增加了银行风险[2]。最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不高,资产证券化收益率较低。近几年保险资金以年增长率30%的幅度保持持续增长,而年收入率却不甚理想。如2001年全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为,而2002年仅为,2003年上半年中国人寿透露,其半年收益率为,特别是随着占最大比例的银行协议存款利率的走低,保险公司不能通过投资增加利润,保险资金的收益率面临较大挑战。二、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过低的风险分析首先,我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了保险投资弥补承保利润亏损的阶段,保险公司的损益随保险投资的波动而波动。从近几年保险业发展趋势来看,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承保业务范围越来越宽,承保责任不断扩大,保险费率常常被压至成本线以下,其直接后果必然带来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盈利甚少,甚至亏损,所以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是由投资利润决定的。从1999年起,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连续四年超出利润总额(见表3(表略)),说明我国保险业事实上已经提前进入了保险投资弥补承保利润亏损的阶段,投资收益业已成为各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除个别保险公司和个别年份外,国内主要保险公司对投资依赖程度均超过了100%。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及时消除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比例对保险资金流出保险业追逐利润的限制,则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都难以扩大。其次,由于资金运用能力和资金运用环境的限制,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度较低,保险业的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比上资产总额)明显较低。从表4(表略)可见,目前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平均在左右,并呈现出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已经从2000年的下降为2002年的),而法国安联、日本生命、美国国际集团等保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均在10%以上[3]。再次,在放松保险管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保险管制放松的范围和次序上的把握,我国费率市场化的步伐明显要快于投资管制放松过度,其后果是,在投资收益尚不能以更大比例弥补承保利润下降缺口的条件下,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利润实现压力。从财产保险市场看,2003年年初,监管层进一步以车险费率为代表放松控制后,保险公司仍然坚持以争抢市场份额为导向,费率水平已经出现进一步向下调整的趋势。可见,我国保险市场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迫使保险价格水平进一步下降,导致某些险种的保费低于保险成本,导致整个保险业只有较低的回报。因此,保险业的资本比率(资本与资产比率)在下降,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在加大。第四,在政府强化偿付能力监管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将面临着较大的资本金缺口,伴随着保险费率水平和保险公司赢利能力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使得保险公司目前很难获得充足的利润来支持资本化,保险公司的融资成本事实在加大。可以说,资本金严重不足是困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招股书中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上市集资的目的就是解决资本金不足所形成的偿付能力缺口。按照监管要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偿付能力应该为亿元,而上市前的实际偿付能力仅为亿元,偿付缺口达到31亿元。实际上,我国计划在海内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大都是为了解决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综上所述,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过低的风险日益显现,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关系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狭窄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了保险功能特别是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削弱了保险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严重不匹配,包括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不仅不利于化解寿险利差损等已有风险,还可能产生新的经营风险。三、提高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的对策建议第一,从发展债券市场来寻求提高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的突破点。在许多保险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保险公司大量持有各种债券的趋势,而股票在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这种现象背后的机理是债券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组合比较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即使法律不限制人寿保险公司的投资,它们也经常更偏向于债务投资而不是资本投资。当保险公司的付款义务经过保险统计的计算被确定后,保险公司会更倾向于用投资回报来履行它们的义务。债务与资本相比能更好地履行它们的义务。保险公司的利润将会来源于它们类似债务的义务和它们的债务投资之间的利差。”[4]。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品种发育很不平衡,公司债券市场品种和规模都不够发达,而市政债券及其他类债券到现在还是空白,无法满足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因此,提高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必须从债券发展中寻求突破,尽管这种突破似乎超出了放松保险投资限制自身的界限。第二,稳步推动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投资比例占市场的份额相当可观,美国占20%,日本占34%,英国占60%。从投资回报水平看,仅美国过去20年的平均收益就达到[5],这表明股票市场为保险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回报。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还不能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只能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受基金规模等限制,我国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比例较低。我国股票市场无论市场收益率,还是发展潜力都要比发达国家前景广阔,而缺少了保险公司这一重要的理性投资者,股票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支持保险资金以适当的比例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使之成为股票市场的一支主导力量,必将促进保险业的稳步发展。第三,保险公司要适度进行长期战略性投资。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一是应当战略性投资于那些有稳定经营历史、财务稳健、经营前景广阔、经营收益好的上市公司;二是应更注重未来5到10年和更长期限的投资收益,积极参与那些风险小、期限长、收益高的重大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定向融资项目;三是应当充分利用香港活跃的银团贷款市场等离岸金融市场,积极寻找其他海内外中长期投资项目。第四,保险公司要加快推进产品创新。保险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在保证保险产品满足客户保障需要的基础上,在产品设计和定价等方面可以以自身的投资能力适度的与资本市场相互关联。第五,应加快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既是提高证券投资比例过程,也是保险公司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必须因产寿险不同而不同,产险业投资的资产要求的流动性优于寿险,而寿险的投资资产的盈利性和安全性要优于产险业。例如,根据目前国内寿险产品业务的来源不同,寿险资金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分别对应着传统产品、传统分红产品、投资连结产品等不同类型的产品。传统产品由寿险公司自己承担资金风险,享受盈余。这类产品应投资于风险小的资产,比如国债、信用高的中小企业债、金融债等。而其他两类的产品性质又决定其资金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运用。所以,保险公司要按资产负债合理匹配及风险控制原则,按照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等方面的对称匹配关系,制定投资的工具和范围,以及相应的投资比例,以最佳的合理投资组合获得较高的收益。第六,扩大可运用资产总量,盘活存量不良资产。由于经营的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大的保险公司都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资产的存在不仅影响保险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和可运用资产总量,也制约了保险市场的发展。目前,可以适当借鉴我国国有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做法,或成立单独的管理机构拨离这部分资产,或者采取合理的价格以不良资产证券化形式出售,在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同时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太过时了呵呵,很好写把开题模板发过来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