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2021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1:39:48

2021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

全国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 评选标准评选标准是根据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强调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的基础上所确定评价标准。

根据全国211大学名单可知:福建医科大学不是211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不是211工程高校。

学校位于福建福州市,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是福建省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医科大学前身是1937年创办的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历史

民国26年(1937年)6月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办于福建闽侯县,因抗日战争迁往闽北沙县。同年8月,定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学制6年,毕业生授医学士学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福建闽侯县,在闽侯县省立医院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吉祥山)重建校舍,医科学习年限为6年,医学专修科为5年。当时仅有基础学科教师19人,兼职教师3人。

194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办福建省立医学院,改为福建医学院,学制5年。

1951年,除原设的医学本科专业外,增设医学专科(3年制),还附设中级卫生教育师资专修班。

1958年,该院从吉祥山迁到八一七中路西洋村新校舍。

1970年,福建医学院奉命与福建中医学院合并,迁到泉州华侨大学校址,华侨大学医学系并入,改为福建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5月,学校共有教职医护员工10700多人(含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1200多人。在学校1450名专任教师(含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硕士学位以上占,高级职称占。博士生导师138名,硕士生导师787名。

学校专任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4人,福建省“百人计划”人选8人,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9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4人,福建省特支计划人选21人,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2人,福建省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3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3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9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6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个学院(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1个,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特色专业8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血液病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

福建省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医学检验、社会工作、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护理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临床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药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公共管理

福建省高等院校“211工程”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分子医学

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外科学、病原生物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口腔临床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福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应用心理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17年5月,学校拥有4个院士工作站。拥有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唯一的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闽台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

学校还建有福建省创新抗体药物技术重大研发平台、福建省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创新平台、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福建省消化系疾病研究室、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福建省生殖医学工程中心、福建省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眼科研究所、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福建省腹部外科研究所、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福建省肝胆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耳鼻咽喉研究所、福建省胸心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福建省临床免疫研究所、福建省烧伤研究所、福建省骨科研究所、福建省超声医学研究所、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

2011年至2017年5月,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280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300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124件,获省科技奖36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获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福建医学科技奖68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获省紫金科技创新奖5项,获省运盛青年科技奖7项。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总量万册,电子图书万册,电子期刊81万册,学位论文万册,音视频44645小时,数据库79个(包含子库),其中包含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39个,OVID外文医学检索平台、LWW医学全文期刊、EBMR、BP、FMRS、牛津、海量外文图书等外文数据库34个,自建库4个,附属医院数据库2个。数据存储容量总计近60T。

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6133),主持;(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197),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三;(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219),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三;(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107),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四;(5)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05117),主持;(6) 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2011Y4008),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二;(7) 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2012Y0051),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四;(8)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103030),主持;(9) 2010年度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10E01),主持;(10)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9BS620),主持。(四) 获奖情况(1) 201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2) 2010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3) 2010年度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第四届、第五届“精工杯”优秀青年论文奖;(5) 第九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6) 第六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五) 学术论文代表作[1] 刘阳, 郭子雄, 欧阳文俊, 朱雁茹.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6): 57-66. (EI)[2] 刘阳, 郭子雄, 刘宝成, 叶勇. 嵌埋CFRP筋组合石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3):75-81. (EI)[3]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节点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0, 27(10):173-181. (EI)[4] 刘阳, 郭子雄. 基于ADINA的CSRC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J]. 工程力学, 2011, 28(8):99-105,112. (EI)[5]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S2):196-201. (EI)[6]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S1):149-153. (EI)[7] 刘阳, 郭子雄. SRC柱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 44(S1):60-64. (EI)[8] 刘阳, 郭子雄, 谢吓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9(S2):137-141.(EI)[9] 刘阳, 郭子雄, 张志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 28(3):82-86. (中文核心期刊)[10]刘阳, 郭子雄, 林煌. SRC柱塑性铰区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31(1):112-117. (中文核心期刊)[11]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型钢混凝土柱的损伤模型试验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2(9): 203-207,285. (中文核心期刊)[12]刘阳, 郭子雄, 杨勇, 董星, 叶斌. 闽南地区农村住宅安全性现状及防灾建议[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1):63-67. (中文核心期刊)[13]刘阳, 郭子雄. CSRC柱抗震性态水平的指标试验[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6): 684-687. (中文核心期刊)[14]刘阳, 郭子雄, 叶勇. CSRC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1):72-76. (中文核心期刊)[15]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东南沿海村镇房屋安全性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9, 31(6):56-59. (中文核心期刊)[16]刘阳, 郭子雄, 杜耀峰. 带粉刷层混凝土试块高温后抗压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3):304-309. (中文核心期刊)(六) 学术交流活动(1) 2004年12月,首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广州,发表论文1篇;(2) 2005年7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成都,作大会报告1次;(3) 2006年8月,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Fuzhou,作大会报告1次;(4) 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5) 2007年4月,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南京,作大会报告1次;(6) 2007年6月,第二届闽晋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福州,作大会报告1次;(7) 2007年8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长沙,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8) 2008年8月,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发表论文2篇;(9) 2008年11月,第八届全国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0)2008年11月,第十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2篇,并作大会报告2次;(11)2009年5月,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研讨会,福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2)2009年10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厦门,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3)2009年12月,第四届全国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学术研讨会,厦门,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4)2010年5月,第七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5)2010年6月,《建筑结构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海,发表论文1篇,并做大会报告2次;(16)2010年12月,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2次;(17)2011年11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三次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2021福建省学位论文

部分网民认为当前的大学生把写论文作为应付的任务,而非看作自己的学术成果,这已经违背了写论文的初衷;也有部分网民认为,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监管此类乱象,规避其的发生。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杜绝毕业生学位论文查重乱象呢?以下笔者来讲讲自己的看法。

其实我们现在如果纵观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会发现某些大学已经将考上研究生作为判断学生成功的唯一标准,但是实际上考研、读研真的是学生们的唯一出路吗?笔者认为并不是这样。而在这样的一种理念之下,致使部分大学毕业生将毕业论文当做应付的任务,在这样一种应付的心态之下,它所产生的论文只可以说是一种学术垃圾,因此想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在根源上、在理念上进行改变,毕业论文并不是应付,而是一个人的学术成果,只有当你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毕业论文时,才能够真正的让毕业论文起到它所应该拥有的效用。

在当前的论文审核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即是以论文的查重率来作为判断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一个论文的好与坏实际上是在于它的研究方向,在于它的理论论据和数据论据,如果只是将中国知网上的部分论文进行整合,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述之后,那么它实际上也并不能够称得上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论文,而现今众多大学生在毕业之时都是以这种敷衍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论文,如果想改变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则莫以查重为判断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笔者还注意到,当前众多大学对于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训练并不到位,某些毕业生在刚刚从事于学位论文写作时,他们甚至对于写作的基本格式都并不了解,而这主要是源于大学在其4年之内未对其进行论文写作训练,而这也就导致了某些学生在对待毕业生学位论文时以一种敷衍的态度来进行。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校提供免费查重,而且禁止学生利用其他查重软件查重。自己大学的时候,学校就提供免费查重,外面查重好几百,省下来吃饭不香吗?学校提供便利,学生自然会选择省钱而方便的方式。

福建医科大学不是211工程高校。

学校位于福建福州市,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是福建省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医科大学前身是1937年创办的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历史

民国26年(1937年)6月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办于福建闽侯县,因抗日战争迁往闽北沙县。同年8月,定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学制6年,毕业生授医学士学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福建闽侯县,在闽侯县省立医院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吉祥山)重建校舍,医科学习年限为6年,医学专修科为5年。当时仅有基础学科教师19人,兼职教师3人。

194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办福建省立医学院,改为福建医学院,学制5年。

1951年,除原设的医学本科专业外,增设医学专科(3年制),还附设中级卫生教育师资专修班。

1958年,该院从吉祥山迁到八一七中路西洋村新校舍。

1970年,福建医学院奉命与福建中医学院合并,迁到泉州华侨大学校址,华侨大学医学系并入,改为福建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5月,学校共有教职医护员工10700多人(含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1200多人。在学校1450名专任教师(含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硕士学位以上占,高级职称占。博士生导师138名,硕士生导师787名。

学校专任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4人,福建省“百人计划”人选8人,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9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4人,福建省特支计划人选21人,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2人,福建省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3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3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9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6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个学院(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1个,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特色专业8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血液病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

福建省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医学检验、社会工作、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护理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临床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药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公共管理

福建省高等院校“211工程”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分子医学

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外科学、病原生物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口腔临床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福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应用心理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17年5月,学校拥有4个院士工作站。拥有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唯一的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闽台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

学校还建有福建省创新抗体药物技术重大研发平台、福建省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创新平台、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福建省消化系疾病研究室、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福建省生殖医学工程中心、福建省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眼科研究所、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福建省腹部外科研究所、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福建省肝胆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耳鼻咽喉研究所、福建省胸心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福建省临床免疫研究所、福建省烧伤研究所、福建省骨科研究所、福建省超声医学研究所、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

2011年至2017年5月,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280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300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124件,获省科技奖36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获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福建医学科技奖68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获省紫金科技创新奖5项,获省运盛青年科技奖7项。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总量万册,电子图书万册,电子期刊81万册,学位论文万册,音视频44645小时,数据库79个(包含子库),其中包含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39个,OVID外文医学检索平台、LWW医学全文期刊、EBMR、BP、FMRS、牛津、海量外文图书等外文数据库34个,自建库4个,附属医院数据库2个。数据存储容量总计近60T。

在学校方面就应该加大对于论文的查重力度,而且对于老师的辅导要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

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公示

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篇,国内核心一、二类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主译经典MBA教材1部。王志强教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和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各一项。王志强教授曾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管理科学学会和系统科学学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是厦门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

成果类别 获奖名称及等级 发表刊物(出版社) 级别 论文 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省级 专著 获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市级 课题 获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市级 课题 获厦门市集美区政府2000年度重点课题一等奖 区级 课题 获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优秀建言奖” 省级 论文 获中国当代优秀管理科学成果二等奖 《技术经济》2002年第5期,17-19 课题 获厦门市集美区政府2001年度重点课题一等奖 区级 论文 获2000年度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成果二等奖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23卷第5期,443-447 论文 获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全国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论文 获厦门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生产力研究》2001年第6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世界经济》2000年第5期,46-49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第10卷,第2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财政学会“象屿杯”征文活动,二等奖 市级 论文 获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第四次国际税收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省级 专著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9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3卷第1期 市级 论文 获2005年度厦门市社科学会优秀调研论文优秀奖 市级 论文 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省级 论文 获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市级 课题 获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税务研究》2006年第9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特区经济》2005年第6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市级 论文 获2008年泉州市统计科学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市级 论文 收录在《当代中国科技成果汇编》,获“经济管理类一等奖” 《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第4卷第2期,31-34 论文 收录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战略论文集》,获“国际优秀论文奖” 《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第3卷第3期,19-22 论文 2010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市厅级 论文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216) 省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市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市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厦门社科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市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怀化学院学报 市级 专著类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市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世界经济 市级 论文 福建省经济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论文 福建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2019年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

成果类别 获奖名称及等级 发表刊物(出版社) 级别 论文 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省级 专著 获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市级 课题 获厦门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市级 课题 获厦门市集美区政府2000年度重点课题一等奖 区级 课题 获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优秀建言奖” 省级 论文 获中国当代优秀管理科学成果二等奖 《技术经济》2002年第5期,17-19 课题 获厦门市集美区政府2001年度重点课题一等奖 区级 论文 获2000年度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成果二等奖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23卷第5期,443-447 论文 获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全国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论文 获厦门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生产力研究》2001年第6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世界经济》2000年第5期,46-49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第10卷,第2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财政学会“象屿杯”征文活动,二等奖 市级 论文 获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第四次国际税收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省级 专著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9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3卷第1期 市级 论文 获2005年度厦门市社科学会优秀调研论文优秀奖 市级 论文 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省级 论文 获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市级 课题 获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税务研究》2006年第9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特区经济》2005年第6期 市级 论文 获厦门市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市级 论文 获2008年泉州市统计科学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市级 论文 收录在《当代中国科技成果汇编》,获“经济管理类一等奖” 《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第4卷第2期,31-34 论文 收录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战略论文集》,获“国际优秀论文奖” 《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第3卷第3期,19-22 论文 2010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市厅级 论文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216) 省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市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市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厦门社科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市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怀化学院学报 市级 专著类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市级 论文 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世界经济 市级 论文 福建省经济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论文 福建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红梅副教授的部分简历石红梅,女,1974年2月生,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妇女/性别研究。社团和社会兼职: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常务理事;福建省和谐社会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福利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人口学会理事;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教学部部长、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获奖情况年,被厦门大学评为“学生最满意的老师”年,“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障碍与对策”(合作),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年,“高速公路时代三明的发展战略”(合作),年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年,获厦门大学青年教师技能比赛一等奖。年,论文《流动女性的婚姻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获第三届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年会“女性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分论坛论文评选三等奖。年,调研报告《福建省农村“留守妻子”生存状况及其发展对策》获福建省妇联和妇女理论研究会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年,获厦门大学2008年度“建设银行奖”。年,石红梅的博士学位论文《已婚女性的时间配置研究》获第二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三等奖;年,调研报告《福建省女性自主创业模式及其政策支持研究》获福建省妇联和妇女理论研究会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年,调研报告《福建省农村“留守妻子”生存状况及其发展对策》获福建省妇联和妇女理论研究会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年,调研报告 在闽台合作交流先行区中的发挥女性的作用,获成果要报转载,福建省妇联和妇女理论研究会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年,金融危机对福建女企业家创业的影响,获福建省妇联和妇女理论研究会年度论文评选二等奖。年,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就业政策研究,获福建省妇联和妇女理论研究会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年12月,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若干思考,获福建省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年11月,高等院校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基于HM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获福建省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年12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女性学的发展,获福建省妇联和妇女理论研究会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年4月,获厦门大学校庆邓子基奖教金。

这个根据学校的不同,规定也不同。

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奖励为:

1、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4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4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20万元;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者奖励现金2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0万元。

2、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万元。

3、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4、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5、 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00元。

扩展资料:

评选方法及程序

1、培养单位推荐。各培养单位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根据优秀硕士论文分配名额(附件2),投票产生校级优秀论文推荐名单,并且按照优秀程度进行排序。

2、培养单位公示。各培养单位将初选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确定各培养单位的校级优秀论文候选名单并报研究生院。

3、学校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候选校级优秀论文进行审议,如果没有异议则同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结果,如果委员对部分论文存在异议,则投票表决,获同意票三分之二以上者具备校级优秀论文资格。

4、学校公布。研究生院将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名单进行公示,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由学校发文公布。

5、确定省优参评名单。根据各培养单位上报的排序名单和分配名额,在已经获得校级优秀的论文中,产生各培养单位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评名单。

6、报送材料。研究生院将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结果,向湖北省教育厅报送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参评材料。

厦门大学为京外仅有的四强法学院之一,环境优美、博导儒雅、和蔼可亲、基本上都是学界有名望的大师级人物。建议大家积极申请到厦门大学深造。 厦门大学实为南方之强,江南金融和财会几乎被厦门大学垄断,强人辈出。国际经济法方更是实力超群,10年内不会有太强的竞争对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