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8:11:47

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论文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现在一目了然。《和谐社会之数学表达》一书,清晰、精确、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无可置疑,无可辩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服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我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这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全部重要内容,但又不是这三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本课程既看到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时代背景,又根据发展了的实践的要求,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以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在有针对性地回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学生所关注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包含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人类认识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文

本书以原创的哲学新理论:“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为指导,以本书原创的一系列经济学新理论为基本内容,系统的科学的全面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及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规律。本书对所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追根问到底的探索与研究,直到找到决定事物本质的客观存在的规律为止。请读者特别注意:本书所揭示的所论述的理论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不是作者主观的“观点”。它将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考验,不会因时间的迁移而过时。本书所论述的主要理论如下:  第一章,本章对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等人类所有社会的生产关系,展开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到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及演变规律。那就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从极端的“权力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向着完全的“权力公有制”方向不断地发展,而完全的“权力公有制”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生产关系。一个完整生产关系是由1、生产资料所有权,2、生产管理权,3、分配权,4、交换权,5、上层建筑权——国家政权,共五个因素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制度,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  本章有关“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原创新理论,填补了马克思经济学在有关“生产关系”领域内的理论研究的空白。  第二章、本章告述人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最主要的客观规律。正由于这一规律的存在,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保留分配上较大的差别及由于此产生的矛盾,它才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它不断地向前发展。  本章还同时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主要矛盾的演变规律。  第三章、本章提出了一个原创经济学新定律:“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并论证了它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最基本的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它有很大的实用性,可用于指导经济工作。  第四章、本章论证了:“按劳分配”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经济规律,并弄清了它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关系。  第五章、本章论证了一条新的价值理论:“观念价值”,它是在市场经济中实际运用的最主要价值理论,用途广泛。  第六章、本章对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允许私有制生存与发展?展开了科学探索,结论是:私有制是人们求生存的本能在生产关系上的体现。人们要想使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强大的永不停息的生命力,必须保留生存斗争!而要保留生存斗争,就必须保留相当程度的私有制,而对私有制的所能产生的坏作用,可以通过用严格的法律的管束来消除它,不需要把私有制完全消灭掉。  第七章、本章告诉人们:学会正确地控制自己,学会用和平的、民主的、法制的方法去解决人类社会一切矛盾与争端,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没有战争,没有武力争斗,没有阶级斗争的永久和平年代、完全文明时代。  第八章、人类社会的未来究竟将走向何方!本章的答案是:人类社会所能达到最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完全社会主义,或称完全文明社会。它基本特怔是:没有战争、没有大规模的武力冲突、没有激烈阶级斗争,一切社会矛盾将用和平的民主的法制的方式解决。但它仍有一定范围的私有制的存在,仍有分配上的较大的差别的存在及由此产生的一定程度的社会矛盾,这是人类社会为了能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必须保留的矛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构成辩证法的体系中,存在诸多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要考虑度。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面对规律,人们不能藐视、创造和消灭,但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  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还可以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方面。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普遍指导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普遍,又由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和运动,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但这些仅是普遍性方面。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它的具体表现又不完全相同。经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从较多地看到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转为强调在开放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从思想和运动发展为制度的。作为一种制度,它有着本质的规定,具有区别于剥削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区别于现时代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它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想。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由特殊到一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列宁、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如列宁的“苏维埃国家”理论带有俄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带有“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点。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文2000字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构成辩证法的体系中,存在诸多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要考虑度。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面对规律,人们不能藐视、创造和消灭,但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  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还可以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方面。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普遍指导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普遍,又由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和运动,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但这些仅是普遍性方面。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它的具体表现又不完全相同。经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从较多地看到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转为强调在开放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从思想和运动发展为制度的。作为一种制度,它有着本质的规定,具有区别于剥削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区别于现时代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它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想。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由特殊到一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列宁、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如列宁的“苏维埃国家”理论带有俄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带有“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点。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

“试论猿到人”生命是进化的————真理(猴能到人)不是所有的猿类都能进化为人——————相对性(相对于一部分买你对逆境,比较勤快和有天分的猴,大部分猴还是猴)。同时这个相对性中有包含了一个绝对性——“人绝对是猴进化来的”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3 〕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人类社会的发展论文

社会就是由许多个体汇集而成的有组织有规则或纪律的相互合作的生存关系的群体。没有分工与合作关系的个体所聚集成的群体不成为社会。社会是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长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种存在状态。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联盟。宏观上,社会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团体,在人类社会中进而形成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以下以人类社会为例,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这里的国家在实质上是一方领土之社会,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全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所谓事物发展整体(整体论),就是事物的一切方面与一切局部的总和,就是事物的一切方面与一切局部的总和的动态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就是事物至少经历了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的全过程,经历了一个分析发展阶段与一个综合发展阶段,就是事物的现实的横向整体(静态)与历史的纵向整体(动态)的总和,就是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这就是综合哲学对‘事物整体’的最科学最准确的定义,这是一个全新概念。  在这个概念里,我们首先是把事物至少经历了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的全过程当做事物整体,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本质——分析与综合发展规律。在过去的人类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人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哲学总规律,有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类社会整体的本质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人类社会还没有经历一个分析与综合的发展循环,还没有经历一个分析发展历史阶段和一个综合发展历史阶段,这就使人们根本看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类社会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全部本质还没有暴露出来,人类也就根本无法认识它。只有在现代人类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才能发现哲学总规律,因为人类认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分析与综合的发展循环,人类社会整体的本质已经全部暴露出来,人类完全可以认识它了。我们正是通过对全部人类历史实践和经验的概括总结,发现了哲学总规律。  在这个概念里,我们也把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是因为,事物的分析与综合的发展,是反复循环进行着的,每经历一个循环,都会把事物推向到一个高级的程度,直至该事物消亡而变为新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事物的发展当做了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发展过程,这就存在着继承性的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继承性(肯定性)与否定性相统一的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否定人类的一切缺点和过时的东西,不断继承和发扬人类的一切优点,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新优点,人类才能不断走向更高级的程度。当我们把人类产生以来的全部历史实践当做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之后,就发现了哲学总规律;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指出的是,无论人类经历了多少个分析与综合的发展循环,就是经历了几亿年几十亿年甚至几百亿年之后,直至永远,我们也都必须把它当做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待,当做唯一的一个分析与综合的发展循环来看待。这样我们就看到,它在最后一个循环中的综合历史发展阶段,就是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所构成的一个最大的分析与综合发展循环中的总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而在此阶段之前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就构成了这个最大循环中的总的分析历史发展阶段。与这个总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相比较,人类在此前所进行的一切综合发展就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发展。这就是说,人类认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水平是越来越高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幅度是越来越大的。也只有把人类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才能更全面地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不断加深对哲学总规律和一切哲学分规律的理解,使人类历史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少犯甚至不犯错误,至少是不犯重大的历史错误。  我们把一个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事物整体,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在过去的人类对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人们主要是从静态上去认识事物的。人们往往都是把一个事物看做是静止不变的,然后去认识它的本质,这就使人们往往只把事物的横向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局部的总和当做事物整体,而看不到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不到事物的一切方面与一切局部在它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因而也就不能认识事物整体的全部本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和哲学总规律。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想认识汽车的生产过程的本质,就必须去了解汽车生产的全过程。生产汽车要经历一个一切零部件的生产过程和一个组装出整台汽车这样两个具体过程。我们只有了解了生产一切零部件的过程,又了解了总装的生产过程,才能掌握和指挥汽车生产全局。如果我们只了解生产一切零部件的过程,或者只了解总装的过程,就不能了解汽车生产的全局,因而也就不能指挥汽车生产全局。在这里,如果我们把生产一切零部件的过程与总装过程相比较,那么,生产一切零部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发展过程,而总装过程就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这就表明,我们要想认识事物整体的全部本质,就必须把它的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行,这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样,我们只有把过去的人类对地球自然(人类社会)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人类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能认识地球自然整体和人类社会整体的全部本质。只有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经历了一个分析历史发展阶段和一个综合历史发展阶段之后,人类社会整体的全部本质才能全部暴露出来,我们才可能认识人类社会整体本质,发现哲学总规律和哲学的一切分规律。所以我们才说,在过去的人类对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一切认识其中包括哲学认识,都是人类对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本质认识,从总体上看都是一种感性认识,只有在现代人类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才能产生真正全面的理性认识,才能产生综合哲学和哲学总规律这样的科学理论。  人类每认识一个宇宙自然范围整体本质,都必然会经历一个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与一个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人类每经历一个分析与综合认识发展的循环,都会向宇宙中扩大一个实践范围,做为人类在下一个发展循环中的认识对象。当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结束之后,人类就会大批向太阳系空间和地外行星移民,把人类的实践范围扩大到整个太阳系。人类在下一个发展循环中的认识对象就是太阳系。人类每向宇宙扩大一个实践范围,都会对它进行一次分析与综合认识,经历一个分析与综合认识的发展循环,经历分析认识与综合认识这样两个历史发展阶段。这种循环是不断反复地无限交替发展着的,直至人类灭亡。  我们不仅要把人类的一个分析与综合认识循环的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且在以后的任何一个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都要把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当我们站在以后人类的任何一个发展循环中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往前看,都是一个分析与综合认识发展的全过程。这最后一个循环中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就是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总的综合认识历史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以前的一切循环与最后一个循环中的综合认识历史阶段相比较而言,都是人类对自己在最后一个循环中所认识的自然范围整体的总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在此前一切循环中所进行的一切综合认识就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认识。例如,当人类认识了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的整体本质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此前我们所进行的一切综合认识,就都是对这个星系团整体本质的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认识。因为我们此前所认识的一切自然范围,都是这个星系团整体的一个局部,无论是地球、太阳系还是银河系等等,都是银河系所在星系团整体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所以,我们在此前对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等的一切局部自然范围整体本质的一切综合认识,相对于人类对银河系所在星系团整体本质的综合认识而言,就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认识。可见,无论人类所认识的相对独立的宇宙范围整体有多大,相对于我们对比它更大的宇宙范围整体的本质认识而言,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本质认识,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认识。所以,我们认识一切事物都应该如此,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一个发展循环,而且也要认识该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把该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唯一的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来看待,直至该事物灭亡。这就表明,人类认识发展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人类在宇宙中的自由范围是越来越大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幅度是越来越大的,人类在宇宙中的自由发展水平是越来越高的。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的历史趋势是不断向全面性方向前进着的,人类认识是越来越全面的。但是,人类认识又永远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全面的,人类认识永远都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的。从绝对意义上说,人类认识发展的全面性是相对的,而片面性则是绝对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事物的分析发展是绝对的,而综合发展是相对的。人类认识的分析发展是绝对的,人类认识的综合发展是相对的。无论人类认识了多么广大的宇宙范围整体的本质,也都只是认识了宇宙整体的一个局部,而且是整个宇宙的一个无限小的局部,既使在人类看来自己所认识的宇宙范围几乎是无限大的,但与无限大的宇宙相比较,也还是有限的,也还是无限小的。所以,人类永远也不可能认识宇宙整体的本质,而只能认识宇宙的一个无限小的局部本质,这就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必然永远存在着片面性。从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循环内看,人类分析认识的发展必然是片面的,人类综合认识的发展必然是全面的,这也是绝对存在着的事实。在过去的人类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一切认识其中包括哲学认识都是片面的,只有通过现代人类综合认识的发展,才能使人类的一切认识走向全面。综合哲学的诞生就是人类哲学由片面走向全面的集中理论表现。我们完全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人类综合认识的发展,人类认识必然会不断向全面方向发展,这就会使人类的一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生重大革命。所以,我们说现代是人类科学大革命的发展时代。  在人类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一切片面性,有些是人类已经认识到而又无法克服的,但更多的则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或无法认识到的,只有到了人类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才能使人类全面认识到自己的片面性,进而全面克服一切片面性。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只有认识了人体的本质,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猴体的本质。我们只有首先认识了事物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然后才能认识事物整体的本质,也就是只有首先对事物进行分析认识,然后才能进行综合认识。也只有完成了综合认识,认识了事物整体的全部本质之后,才会使我们发现过去的人类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的一切片面性,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人类虽然必须首先对事物进行分析认识,以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但是,人类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认识,却只有当人类完成了对事物的综合认识而认识了事物整体本质之后,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认识才能更清晰、更明确、更深刻、更全面。在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中,人类就会不断发现自己的片面性,到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结束时,人类就会发现自己的一切片面性并克服一切片面性。例如,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自从人类产生那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开始时还不那么严重。随着过去人类分析认识的不断发展,由于人类分析认识发展的片面性,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了,但在过去人类的分析认识发展历史阶段,人们对此几乎根本就没有什么认识。直到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历史阶段开始前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人类才认识到了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人类开始发现自己认识的片面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人类克服自己认识的片面性的开始。到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结束时,人类就会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人类分析认识发展历史阶段的一切片面性并克服一切片面性,使人类对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这就意味着目前的一切污染全面消除了。环境污染是人类认识发展片面性的必然产物,消除污染则是人类认识发展走向全面性的必然产物。大同世界时代的地球自然,是一个经过人类精心打扮的更典型化的大花园,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动物园,是一个更全面适应人类发展需要的天堂。  当我们把人类种族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之后就发现,人类种族也是按照分析与综合规律发展着的。无论人类种族经历了多少个发展循环,我们也都必须这样看。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人类种族制定一个长远的科学发展战略。在人类种族一切循环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我们都要把人类血缘科学地划分出多个层次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局部——各个相对独立封闭发展着的血缘子系统(种群),在保证一切人们的身体都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让每个种群都相对集中地发展人体的一个系统和器官,这也就是要使每个种群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血缘优点。在人类种族的一切综合发展历史阶段,人类都必须科学地使人类的一切种群之间融合为一,使全人类一切人们都吸收人类一切种群的一切优点并加以综合化发展,创造出人类种族以前所没有的许多新优点,并普及到全人类一切人们。人类种族每经历一个发展循环,都会使人类大脑和身体产生一次飞跃。这样就会使人类身体对自然的适应性越来越强,适应的宇宙自然范围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我们不但要使人类种族的每一个种群在每一个分析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个发展的重点,同时也必须使人类种族做为一个整体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即每一个循环或几个循环中都有一个发展的重点。从目前循环看,人类种族虽然是自发发展着的,但我们也完全可以看出它做为一个整体的发展重点。任何事物在其发展中,都会有一个主要矛盾(重点),人类种族也必然如此。目前循环人类种族做为一个整体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大脑的智力才能高度发达,人类的生理认识能力才能极大增强,人类的实际认识能力才会极大发展,从而使人类全面彻底脱离动物界,变为真正的人类——自由文明的人类。在任何一个发展循环内,人类种族整体都应该有也必然会有一个发展重点,无论人类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都必然如此,所以,我们就必须自觉这样做。人类种族做为一个整体在下一个循环的发展重点就很可能是血液循环系统和心脏。人类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把几个循环当做一个阶段来集中发展人体的一个系统和器官。这样,当人类种族经历了许多发展循环之后,人类身体就会获得更全面的提高。这就会使人类的智力不断全面发展,人类能力不断全面提高,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性更强更全面,这就能使人类向更广阔的宇宙范围扩散发展,人类寿命会更长。从目前看,人类种族产生以来只经历了一个发展循环,人类的历史经验还很有限,这就使人类制定的人类种族的发展战略会产生某种偏差。人类种族经历的发展循环越多,人类的历史经验就越丰富,人类制定的人类种族的发展战略所产生的偏差就越小。这种偏差的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小的,但永远也不会消失。  人类种族整体在任何一个发展循环内,都绝对地存在着一个分析发展历史阶段与一个综合发展历史阶段。但是,从人类种族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看,这种分析与综合发展同时也是相对的。这就是说,无论人类种族经历了多少个发展循环,我们都必须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当做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发展过程来看待。这样,当我们站在以后的人类种族的任何一个发展循环中的综合发展阶段往前看,那么,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就只是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的循环,在此前的一切循环与阶段合在一起就是它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我们人类现实所在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就是这个由人类有史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所构成的最大循环内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人类种族在此前的一切循环中所进行的综合发展,与人类种族在最后一个循环中所实现的综合发展相比较而言,就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发展。这就表明,人类对人类种族的自我改造力度是越来越大的,水平是越来越高的,也表明了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任何一个发展循环中,都必须把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唯一的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种族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也使人类种族整体在任何一个发展循环或几个发展循环中都能有一个发展重点。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当我们把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之后,我们就发现,过去的人类分散分裂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现代是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过去是人类社会的分散分裂发展时代,现代是人类社会走向世界统一和大同世界的发展时代;过去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时代,现代是人类社会走向全面平等的发展时代;过去是人类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发展时代,现代是人类走向生产生活全面自动化和航天化的发展时代;过去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发展时代,现代是人类走向全面享受的发展时代;过去是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转化为真正人类的量变发展时代,现代则是它的质变发展时代。当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结束时,人类的生产生活就全面实现了自动化和航天化,人类的社会平等就全面实现,这里主要是指人类全面消亡了民族和阶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社会不平等,全人类就都进入了全面的享受时代,真正的自由文明人类诞生了。在大同世界以后,就永远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全面自动化和航天化的发展时代,而且是越来越自动化和航天化的发展时代,这就必然是人类的永久享受时代。当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循环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人类的生活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人类是越来越会享受的,人类也是越来越有条件享受的,人类的社会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永远存在着的。在人类社会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人们的社会差距是有所拉大的,而在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则会全面消亡这些社会差距。人类的社会差距是永远会存在着的,如果没有了一定的社会差距,人类社会就无法发展了。只不过在大同世界以后,人类的一切社会差距都是在人们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基础上产生发展着的,而且这种差距也是很小的,它已没有了任何对抗性。人类的社会差距是波浪式向前发展着的,在人类社会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它是在个别局部方面不断增大着的,在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它是不断减小以至消亡着的。它的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不断减小着的,但永远也不会变成零差距。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有一定差距,也必须要有一定差距,只有有了差距,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我们在以后人类的任何一个发展循环中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都必须把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当做唯一的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来看待。这样,我们就会看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社会管理和人际关系是越来越简单的;人类制造的一切机器是越来越复杂的,人类使用机器的方法是越来越简单的;人类是越来越会享受的,也是越来越有条件享受的。  由上可见,我们必须把任何一个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尤其要把人类认识、人类种族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无论人类历史发展到什么时候,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必须这样看。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站得更高更高,看得更远更远,明确人类的长远又长远的发展目标,进而使人类能制定一个更长远的科学发展战略,并能不断科学地修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人类经历的发展循环越多,人类的历史经验也越丰富,人类对哲学总规律和哲学的一切分规律的理解也会越深刻越全面。这就会使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精确,人类所犯的历史错误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但永远也不会完全消失。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某种错误,只有人类灭亡了,才会没有错误。当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结束后,人类就开始了全面自觉地创造历史的全新发展时代,从此以后,人类社会的一切就都是人类自觉地有计划地发展着的。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它必须也必然会按照人类意志来发展,它就应该象人类制造的一切机器一样,一切听从人类安排。当人类全面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和一切分规律即哲学总规律和一切分规律之后,人类的意志就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完全的统一,它们之间就完全融合为一了。这时,人类的意志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类意志,我们已经很难分清它们究竟谁是谁了。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但这实质却是人类全面自觉地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发展自己的集中表现。  在过去的人类分散分裂时代,是人类社会支配人类、统治人类的历史发展时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人类能力有限和人类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外,主要就是因为人类的分散分裂发展。人类能力低下,使人类没有能力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人类能力高度发展之后,也就是只有人类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没有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人类没有科学方法去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人类全面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后,才能运用科学方法去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人类分散分裂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个民族或阶层都不能左右全人类整体的历史发展方向,而只能被人类整体的自发发展所支配。一切民族和一切阶层都是身不由己,谁都想支配自己甚至全人类,又谁都不能支配自己和全人类,其结果就是谁也支配不了谁,大家都被历史所支配。人类的分散分裂发展使人类的意志分散了,所以人类的意志就不可能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在人类统一的大同世界全面实现之后,全人类做为一个统一整体发展了,人类的意志完全统一了,人类意志才能完全支配人类社会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才能完全按照人类意志发展。在大同世界,只要通过全民公决,人类社会的一切具体制度和道德原则都是可以随时改变的。没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原则,只有人类生活的不断美满和幸福快乐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目的实现了全面的历史回归——追求人类种族的全面繁荣——人类生活的不断幸福美满和全面享受。

科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向来就是一体化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技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给了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必需与环境。若无人类社会的存在,若无人类社会在其它方面的发展,科技也将无用武之地。此外,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的标志、一种文明的象征。蒸汽机的出现标志了工业社会的到来,半导体的出现又将人类带入了电子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的诞生更是标志着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给整了社会带来了改变,带来了活力;相反社会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推进了科技的不断前行。两者相辅相承,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地发展与前进。 然而,科学发展是把双刃剑。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蕴含着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又蕴含着不断增长的危险性。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而来。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恰恰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得十分不可靠。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往往又会对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的人的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为主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空虚。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正是因为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但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作为科技进步的伴生物,不断向人们提出警示: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之间又具有显明的二律背反性。所以,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就建设性而论.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力量。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汤因比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总之,人类正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口号鼓舞下从愚昧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同样,人类也正是在科学万能论的迷梦中悄悄执行了自己精神的“安乐死”。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变化不都是朝着好方向发展的。 “弊”: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 2: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 3: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4: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5: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利”:自从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揭开神秘面纱后,人们便赋予了计算机光荣的使命。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它似乎是给社会的发展加速的动力,用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织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网罗了发展,网罗了生活。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人类社会发展论文50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构成辩证法的体系中,存在诸多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要考虑度。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面对规律,人们不能藐视、创造和消灭,但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  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还可以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方面。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普遍指导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普遍,又由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和运动,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但这些仅是普遍性方面。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它的具体表现又不完全相同。经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从较多地看到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转为强调在开放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从思想和运动发展为制度的。作为一种制度,它有着本质的规定,具有区别于剥削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区别于现时代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它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想。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由特殊到一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列宁、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如列宁的“苏维埃国家”理论带有俄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带有“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点。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

我们说,所谓事物发展整体(整体论),就是事物的一切方面与一切局部的总和,就是事物的一切方面与一切局部的总和的动态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就是事物至少经历了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的全过程,经历了一个分析发展阶段与一个综合发展阶段,就是事物的现实的横向整体(静态)与历史的纵向整体(动态)的总和,就是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这就是综合哲学对‘事物整体’的最科学最准确的定义,这是一个全新概念。  在这个概念里,我们首先是把事物至少经历了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的全过程当做事物整体,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本质——分析与综合发展规律。在过去的人类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人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哲学总规律,有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类社会整体的本质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人类社会还没有经历一个分析与综合的发展循环,还没有经历一个分析发展历史阶段和一个综合发展历史阶段,这就使人们根本看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类社会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全部本质还没有暴露出来,人类也就根本无法认识它。只有在现代人类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才能发现哲学总规律,因为人类认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分析与综合的发展循环,人类社会整体的本质已经全部暴露出来,人类完全可以认识它了。我们正是通过对全部人类历史实践和经验的概括总结,发现了哲学总规律。  在这个概念里,我们也把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是因为,事物的分析与综合的发展,是反复循环进行着的,每经历一个循环,都会把事物推向到一个高级的程度,直至该事物消亡而变为新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事物的发展当做了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发展过程,这就存在着继承性的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继承性(肯定性)与否定性相统一的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否定人类的一切缺点和过时的东西,不断继承和发扬人类的一切优点,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新优点,人类才能不断走向更高级的程度。当我们把人类产生以来的全部历史实践当做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之后,就发现了哲学总规律;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指出的是,无论人类经历了多少个分析与综合的发展循环,就是经历了几亿年几十亿年甚至几百亿年之后,直至永远,我们也都必须把它当做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待,当做唯一的一个分析与综合的发展循环来看待。这样我们就看到,它在最后一个循环中的综合历史发展阶段,就是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所构成的一个最大的分析与综合发展循环中的总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而在此阶段之前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就构成了这个最大循环中的总的分析历史发展阶段。与这个总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相比较,人类在此前所进行的一切综合发展就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发展。这就是说,人类认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水平是越来越高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幅度是越来越大的。也只有把人类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才能更全面地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不断加深对哲学总规律和一切哲学分规律的理解,使人类历史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少犯甚至不犯错误,至少是不犯重大的历史错误。  我们把一个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事物整体,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在过去的人类对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人们主要是从静态上去认识事物的。人们往往都是把一个事物看做是静止不变的,然后去认识它的本质,这就使人们往往只把事物的横向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局部的总和当做事物整体,而看不到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不到事物的一切方面与一切局部在它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因而也就不能认识事物整体的全部本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和哲学总规律。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想认识汽车的生产过程的本质,就必须去了解汽车生产的全过程。生产汽车要经历一个一切零部件的生产过程和一个组装出整台汽车这样两个具体过程。我们只有了解了生产一切零部件的过程,又了解了总装的生产过程,才能掌握和指挥汽车生产全局。如果我们只了解生产一切零部件的过程,或者只了解总装的过程,就不能了解汽车生产的全局,因而也就不能指挥汽车生产全局。在这里,如果我们把生产一切零部件的过程与总装过程相比较,那么,生产一切零部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发展过程,而总装过程就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这就表明,我们要想认识事物整体的全部本质,就必须把它的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行,这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样,我们只有把过去的人类对地球自然(人类社会)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人类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能认识地球自然整体和人类社会整体的全部本质。只有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经历了一个分析历史发展阶段和一个综合历史发展阶段之后,人类社会整体的全部本质才能全部暴露出来,我们才可能认识人类社会整体本质,发现哲学总规律和哲学的一切分规律。所以我们才说,在过去的人类对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一切认识其中包括哲学认识,都是人类对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本质认识,从总体上看都是一种感性认识,只有在现代人类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才能产生真正全面的理性认识,才能产生综合哲学和哲学总规律这样的科学理论。  人类每认识一个宇宙自然范围整体本质,都必然会经历一个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与一个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人类每经历一个分析与综合认识发展的循环,都会向宇宙中扩大一个实践范围,做为人类在下一个发展循环中的认识对象。当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结束之后,人类就会大批向太阳系空间和地外行星移民,把人类的实践范围扩大到整个太阳系。人类在下一个发展循环中的认识对象就是太阳系。人类每向宇宙扩大一个实践范围,都会对它进行一次分析与综合认识,经历一个分析与综合认识的发展循环,经历分析认识与综合认识这样两个历史发展阶段。这种循环是不断反复地无限交替发展着的,直至人类灭亡。  我们不仅要把人类的一个分析与综合认识循环的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且在以后的任何一个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都要把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当我们站在以后人类的任何一个发展循环中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往前看,都是一个分析与综合认识发展的全过程。这最后一个循环中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就是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总的综合认识历史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以前的一切循环与最后一个循环中的综合认识历史阶段相比较而言,都是人类对自己在最后一个循环中所认识的自然范围整体的总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在此前一切循环中所进行的一切综合认识就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认识。例如,当人类认识了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的整体本质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此前我们所进行的一切综合认识,就都是对这个星系团整体本质的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认识。因为我们此前所认识的一切自然范围,都是这个星系团整体的一个局部,无论是地球、太阳系还是银河系等等,都是银河系所在星系团整体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所以,我们在此前对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等的一切局部自然范围整体本质的一切综合认识,相对于人类对银河系所在星系团整体本质的综合认识而言,就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认识。可见,无论人类所认识的相对独立的宇宙范围整体有多大,相对于我们对比它更大的宇宙范围整体的本质认识而言,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本质认识,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认识。所以,我们认识一切事物都应该如此,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一个发展循环,而且也要认识该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把该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唯一的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来看待,直至该事物灭亡。这就表明,人类认识发展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人类在宇宙中的自由范围是越来越大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幅度是越来越大的,人类在宇宙中的自由发展水平是越来越高的。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的历史趋势是不断向全面性方向前进着的,人类认识是越来越全面的。但是,人类认识又永远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全面的,人类认识永远都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的。从绝对意义上说,人类认识发展的全面性是相对的,而片面性则是绝对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事物的分析发展是绝对的,而综合发展是相对的。人类认识的分析发展是绝对的,人类认识的综合发展是相对的。无论人类认识了多么广大的宇宙范围整体的本质,也都只是认识了宇宙整体的一个局部,而且是整个宇宙的一个无限小的局部,既使在人类看来自己所认识的宇宙范围几乎是无限大的,但与无限大的宇宙相比较,也还是有限的,也还是无限小的。所以,人类永远也不可能认识宇宙整体的本质,而只能认识宇宙的一个无限小的局部本质,这就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必然永远存在着片面性。从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循环内看,人类分析认识的发展必然是片面的,人类综合认识的发展必然是全面的,这也是绝对存在着的事实。在过去的人类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一切认识其中包括哲学认识都是片面的,只有通过现代人类综合认识的发展,才能使人类的一切认识走向全面。综合哲学的诞生就是人类哲学由片面走向全面的集中理论表现。我们完全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人类综合认识的发展,人类认识必然会不断向全面方向发展,这就会使人类的一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生重大革命。所以,我们说现代是人类科学大革命的发展时代。  在人类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一切片面性,有些是人类已经认识到而又无法克服的,但更多的则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或无法认识到的,只有到了人类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才能使人类全面认识到自己的片面性,进而全面克服一切片面性。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只有认识了人体的本质,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猴体的本质。我们只有首先认识了事物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然后才能认识事物整体的本质,也就是只有首先对事物进行分析认识,然后才能进行综合认识。也只有完成了综合认识,认识了事物整体的全部本质之后,才会使我们发现过去的人类分析认识历史发展阶段的一切片面性,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人类虽然必须首先对事物进行分析认识,以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但是,人类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认识,却只有当人类完成了对事物的综合认识而认识了事物整体本质之后,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局部各自的本质认识才能更清晰、更明确、更深刻、更全面。在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中,人类就会不断发现自己的片面性,到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结束时,人类就会发现自己的一切片面性并克服一切片面性。例如,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自从人类产生那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开始时还不那么严重。随着过去人类分析认识的不断发展,由于人类分析认识发展的片面性,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了,但在过去人类的分析认识发展历史阶段,人们对此几乎根本就没有什么认识。直到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历史阶段开始前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人类才认识到了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人类开始发现自己认识的片面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人类克服自己认识的片面性的开始。到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结束时,人类就会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人类分析认识发展历史阶段的一切片面性并克服一切片面性,使人类对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这就意味着目前的一切污染全面消除了。环境污染是人类认识发展片面性的必然产物,消除污染则是人类认识发展走向全面性的必然产物。大同世界时代的地球自然,是一个经过人类精心打扮的更典型化的大花园,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动物园,是一个更全面适应人类发展需要的天堂。  当我们把人类种族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之后就发现,人类种族也是按照分析与综合规律发展着的。无论人类种族经历了多少个发展循环,我们也都必须这样看。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人类种族制定一个长远的科学发展战略。在人类种族一切循环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我们都要把人类血缘科学地划分出多个层次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局部——各个相对独立封闭发展着的血缘子系统(种群),在保证一切人们的身体都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让每个种群都相对集中地发展人体的一个系统和器官,这也就是要使每个种群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血缘优点。在人类种族的一切综合发展历史阶段,人类都必须科学地使人类的一切种群之间融合为一,使全人类一切人们都吸收人类一切种群的一切优点并加以综合化发展,创造出人类种族以前所没有的许多新优点,并普及到全人类一切人们。人类种族每经历一个发展循环,都会使人类大脑和身体产生一次飞跃。这样就会使人类身体对自然的适应性越来越强,适应的宇宙自然范围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我们不但要使人类种族的每一个种群在每一个分析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个发展的重点,同时也必须使人类种族做为一个整体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即每一个循环或几个循环中都有一个发展的重点。从目前循环看,人类种族虽然是自发发展着的,但我们也完全可以看出它做为一个整体的发展重点。任何事物在其发展中,都会有一个主要矛盾(重点),人类种族也必然如此。目前循环人类种族做为一个整体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大脑的智力才能高度发达,人类的生理认识能力才能极大增强,人类的实际认识能力才会极大发展,从而使人类全面彻底脱离动物界,变为真正的人类——自由文明的人类。在任何一个发展循环内,人类种族整体都应该有也必然会有一个发展重点,无论人类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都必然如此,所以,我们就必须自觉这样做。人类种族做为一个整体在下一个循环的发展重点就很可能是血液循环系统和心脏。人类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把几个循环当做一个阶段来集中发展人体的一个系统和器官。这样,当人类种族经历了许多发展循环之后,人类身体就会获得更全面的提高。这就会使人类的智力不断全面发展,人类能力不断全面提高,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性更强更全面,这就能使人类向更广阔的宇宙范围扩散发展,人类寿命会更长。从目前看,人类种族产生以来只经历了一个发展循环,人类的历史经验还很有限,这就使人类制定的人类种族的发展战略会产生某种偏差。人类种族经历的发展循环越多,人类的历史经验就越丰富,人类制定的人类种族的发展战略所产生的偏差就越小。这种偏差的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小的,但永远也不会消失。  人类种族整体在任何一个发展循环内,都绝对地存在着一个分析发展历史阶段与一个综合发展历史阶段。但是,从人类种族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看,这种分析与综合发展同时也是相对的。这就是说,无论人类种族经历了多少个发展循环,我们都必须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当做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发展过程来看待。这样,当我们站在以后的人类种族的任何一个发展循环中的综合发展阶段往前看,那么,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就只是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的循环,在此前的一切循环与阶段合在一起就是它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我们人类现实所在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就是这个由人类有史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所构成的最大循环内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人类种族在此前的一切循环中所进行的综合发展,与人类种族在最后一个循环中所实现的综合发展相比较而言,就都是一种个别局部性质的综合发展。这就表明,人类对人类种族的自我改造力度是越来越大的,水平是越来越高的,也表明了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任何一个发展循环中,都必须把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唯一的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种族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也使人类种族整体在任何一个发展循环或几个发展循环中都能有一个发展重点。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当我们把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之后,我们就发现,过去的人类分散分裂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现代是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过去是人类社会的分散分裂发展时代,现代是人类社会走向世界统一和大同世界的发展时代;过去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时代,现代是人类社会走向全面平等的发展时代;过去是人类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发展时代,现代是人类走向生产生活全面自动化和航天化的发展时代;过去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发展时代,现代是人类走向全面享受的发展时代;过去是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转化为真正人类的量变发展时代,现代则是它的质变发展时代。当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发展过程结束时,人类的生产生活就全面实现了自动化和航天化,人类的社会平等就全面实现,这里主要是指人类全面消亡了民族和阶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社会不平等,全人类就都进入了全面的享受时代,真正的自由文明人类诞生了。在大同世界以后,就永远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全面自动化和航天化的发展时代,而且是越来越自动化和航天化的发展时代,这就必然是人类的永久享受时代。当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循环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人类的生活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人类是越来越会享受的,人类也是越来越有条件享受的,人类的社会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永远存在着的。在人类社会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人们的社会差距是有所拉大的,而在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则会全面消亡这些社会差距。人类的社会差距是永远会存在着的,如果没有了一定的社会差距,人类社会就无法发展了。只不过在大同世界以后,人类的一切社会差距都是在人们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基础上产生发展着的,而且这种差距也是很小的,它已没有了任何对抗性。人类的社会差距是波浪式向前发展着的,在人类社会的分析发展历史阶段,它是在个别局部方面不断增大着的,在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它是不断减小以至消亡着的。它的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不断减小着的,但永远也不会变成零差距。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有一定差距,也必须要有一定差距,只有有了差距,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我们在以后人类的任何一个发展循环中的综合发展历史阶段,都必须把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当做唯一的一个分析与综合发展全过程来看待。这样,我们就会看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社会管理和人际关系是越来越简单的;人类制造的一切机器是越来越复杂的,人类使用机器的方法是越来越简单的;人类是越来越会享受的,也是越来越有条件享受的。  由上可见,我们必须把任何一个事物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尤其要把人类认识、人类种族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无论人类历史发展到什么时候,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必须这样看。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站得更高更高,看得更远更远,明确人类的长远又长远的发展目标,进而使人类能制定一个更长远的科学发展战略,并能不断科学地修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人类经历的发展循环越多,人类的历史经验也越丰富,人类对哲学总规律和哲学的一切分规律的理解也会越深刻越全面。这就会使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精确,人类所犯的历史错误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但永远也不会完全消失。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某种错误,只有人类灭亡了,才会没有错误。当现代人类综合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结束后,人类就开始了全面自觉地创造历史的全新发展时代,从此以后,人类社会的一切就都是人类自觉地有计划地发展着的。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它必须也必然会按照人类意志来发展,它就应该象人类制造的一切机器一样,一切听从人类安排。当人类全面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和一切分规律即哲学总规律和一切分规律之后,人类的意志就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完全的统一,它们之间就完全融合为一了。这时,人类的意志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类意志,我们已经很难分清它们究竟谁是谁了。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但这实质却是人类全面自觉地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发展自己的集中表现。  在过去的人类分散分裂时代,是人类社会支配人类、统治人类的历史发展时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人类能力有限和人类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外,主要就是因为人类的分散分裂发展。人类能力低下,使人类没有能力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人类能力高度发展之后,也就是只有人类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没有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人类没有科学方法去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人类全面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后,才能运用科学方法去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人类分散分裂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个民族或阶层都不能左右全人类整体的历史发展方向,而只能被人类整体的自发发展所支配。一切民族和一切阶层都是身不由己,谁都想支配自己甚至全人类,又谁都不能支配自己和全人类,其结果就是谁也支配不了谁,大家都被历史所支配。人类的分散分裂发展使人类的意志分散了,所以人类的意志就不可能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在人类统一的大同世界全面实现之后,全人类做为一个统一整体发展了,人类的意志完全统一了,人类意志才能完全支配人类社会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才能完全按照人类意志发展。在大同世界,只要通过全民公决,人类社会的一切具体制度和道德原则都是可以随时改变的。没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原则,只有人类生活的不断美满和幸福快乐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目的实现了全面的历史回归——追求人类种族的全面繁荣——人类生活的不断幸福美满和全面享受。

战争与和平是相伴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始终的一对孪生姐妹,人类社会有多久,战争就存在了多少年。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  一.关于战争  古往今来,铭刻在人们的意识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世界的征服者;  有许多大人物是因为战争而铸就不朽之名;  辉煌的历史多是在战争时期或是达到了顶峰,或是化为废墟;  ………  对于战争,不同的人都各自有着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解释。  英国17世纪哲学家霍布斯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状态,他就像人体的疾病一样,偶尔要发一发,以去处痼疾,协调身体。  二战风云人物巴顿坚定地认为:战争是人类所能参加的最为壮观的竞赛,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甚至一位科学家曾讲到:“我不知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来打,但我知道第四次,那一定是用石头和棍棒。”  在众多人的眼中,战争是一种灾难,是可怕的,是万恶之源。它杀戮无辜人民,抢掠他人财物,毁坏繁荣城市,抹去地球上那历尽沧桑,日积月累起来的文明。  然而,什么是战争?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的本质又是什么?对这几个问题,上述的三种人物,因个人思想原因或客观条件制约,都没能准确而合理地给予解释。  直到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高声地吼到:  “整个民族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发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政治贯穿于整个战争行动中,并在战争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所允许的范围内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  “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  他在著作中所提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越接近现代,战争则越像克劳塞维茨所说的那样。从最初远古人类因个人、部落利益而战,逐渐发展到为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而战,甚至席卷全球,形成世界级的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其原因不过就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一方是新崛起的势力,想坐上霸主地位;另一方是老霸主,想极力保住原有地位。又因为在当时,国际和谈等手段并不流行,本来经过和谈或许就能解决的政治问题,最终以塞尔维亚青年的一声枪响而爆发。从而造成1000万人死亡,3400多亿美元的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继续,又造成5000万人死亡,1.1万亿美元的损失。  而此后的四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则是大国因政治、经济利益去控制、指挥小国去攻打小国,甚至直接出兵的政治手段。  由此可见,战争的的确确是政治手段的一种延续。然而在战争实施过程中,战争手段日益扩大化、丰富化,逐渐显现出超信息化、高科技化、隐蔽化以及局部化等特征。有资料显示,美国正采取实际行动,有计划地落实其独霸太空的图谋。俄罗斯也在加紧研制自己的太空装备,声称在2008年前做好太空战准备。  虽然战争有时会在客观上刺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扩大,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憎恨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制止战争,保持和平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  二. 艰难的和平之路  每当战争一开始,总会有一种力量阻止它,直至战争隐退,它才显现,那就是和平。  现代世界,维护和平主要是靠国际间相互达成的法规,以及由多数国家组成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安理会。  近代战争公约是从海牙公约开始的。海牙公约,即“海牙法规”,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所通过的13个公约和一些声明文件的总称。主要是限制作战手段或作战方法。  1928年生效的日内瓦议定书,全称是《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在法律上禁止使用化学和细菌武器。  1929年生效的非战公约在国际法上,特别是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是最重要的法律根据。  特别是1979年,《埃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埃以两国30多年的战争状态,把世界和平又向前推了一步。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实验条约》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一个高潮。  2000年,韩朝两国领导人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这一系列的公约和行动,似乎都在预示着:世界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然而,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小规模的战争也时有发生。世界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战争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个别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而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旧的格局被打破,地区间种种矛盾突现,战争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具有独立性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故而无法从根源上消除战争。  再一方面,战争与和平本身就是统一的。在和平中走向战争,在战争中走向和平。1917年的平安夜,打了近10个小时的英德军队全部放下武器,手牵手,高高兴兴地开了一个“篝火晚会”,虽然他们明天仍要拿起武器相互拼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